首页范文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十篇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十篇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0:25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篇1

那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提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谈谈笔者的肤浅看法。

1、有效性原则

最初的有效教学,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地接收知识”。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焦急的询问:“听清楚了吗?”、“听懂了吗?”,好像学习倒成了一种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

有效地提问就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以达到提问的目的,体现提问的有效性。

2、针对性原则

提问是有它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否则,就会大大地降低你的课堂效率,所以,我们提问前要弄清楚:提这个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有多少学生能够回答,可能得到解决些什么样的答案,错误原因何在,如何纠错,与该问题相关的知识或方法有哪些,等等;因此,我们绝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盲目地提问;而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问。

3、启发性原则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出的问题可能需要有所暗示,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教师也不要急于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再次启发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尽可能自觉地加以纠正,教师所提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有思考,对学生有所启发。

4、提问要注意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就是力量,方法就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时,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老师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去激活孩子的智慧和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例如,我们在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一课时,就可以这样提问:假如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互相垂直,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若改为“邻边相等”呢?除了边的改变,还可以怎样改变条件(比如角、对角线等),使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变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有些什么样的具体改变?把这些条件组合起来,形成的特殊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样的有效提问,发散了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5、提问后要学会倾听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提问,问题一般会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会丢失自己,迷失自己的方向――大人们为我设计的道路,总是让我迷路。退一步说,毕竟学生的许多想法和点子都是有道理的呀,你不仔细倾听,怎么能了解学生呢?。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

6、适当的激励和表扬

教师不只是教授知识,更要传播人生的信念。当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后,无论其答案正确与否,都应适当地给与学生适当的鼓励或表扬,哪怕他的答案一无是处。只有这样,你以后的提问,才会得到积极响应,你在课堂上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充分的信任感。

7、做一名富有效率的教师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篇2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教学;问题意识

一、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即形成问题意识

每个学生在面对新的知识时都会有问题,而我们由于过于心急,希望他们迅速掌握知识而让学生没时间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教师本身需要了解问题意识和它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并且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教学改革对课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准备问题,多将各类教学资源和方法结合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及时发现自己的和学生的问题。

2.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理解水平、认知能力,要做到因人制宜,而不是死板地按照教案、教学规划进行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应该灵活地应对不同的学生。并且考虑学生可能在哪个知识点更难以接受,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解决问题时,应当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鼓励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故意设置错题,让学生进行纠错,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并且通过反例让学生更深刻的记忆。

案例1.通过反例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缜密性

在两个等腰三角形中,如果一条腰上的高以及这条腰本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学生在画图时,非常容易把这两个三角形画成锐角三角形,从而误判是正确的。为了证明是错误的,我们举一个反例就好了,如下图,aB=aC=De=DF,BG和HF分别是aC,De上的高,BG=HF,条件完全符合,但是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案例2.通过反例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习过数的开方后,教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有理数和一个无理数的和、差、积、商是不是无理数?两个无理数的和、差、积、商还是不是无理数?让学生去思考然后回答,错误的让其他学生去发现他的错误,举出反例进行纠正。

3.让学生学会提问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大量的信息和素材。学生在提不懂的问题时,会紧张、压抑、焦虑,因此我们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老师都应耐心地去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就应该帮助学生解决,或是讲解给他们听,亦或是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而后再详解,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学习态度以及善想、善问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双向互动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地思考,展现出他们的问题意识。其次,数学教师应该与其他教师一同使班级更团结、更有向心力,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班级课堂上,才能发挥他们的能力。

2.注意学生的思想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同时关注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习态度,使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案例3:

学生1:教材概念上讲等弧是什么,在相等的圆中(包括同一个圆),互相重合的弧。

老师:你真棒!能说说你是如何发现这点的吗?

学生1:我在做全等三角形的习题时,由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联想到等弧,因为我觉得他们很像。

学生2:我觉得等弧也可以说成是相等的圆里,长度相等的弧是等弧。

老师:恩,说得很不错,但是我要补充一点,除了相等的圆还有这个圆本身呢。

3.设计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教学意识

一般来说,初中教学课堂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和将要学习的知识关联情境,二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思维的情境和学习数学方法的情境。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初中数学是数学中的基础,更是学习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的起点,在这个起点,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有意识地去寻找问题,并且去尽量独立解决它,这就是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知,学习和思考是分不开的。西方也有类似的话,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初中数学教学是真正的数学教学的开始。数学学习的真正开始是发现问题、然后思考、解决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又如何去解决问题?因此培养积极的问题意识乃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但学困生问题时刻围绕着农村初级学校的教学,几年来的体会感到,学困生对学习产生逆反的情绪,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大困难。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下面就对后天形成的学困生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及其主要表现

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见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同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

2、缺乏学习兴趣:对数学课感到厌恶和恐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3、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被动,无自觉性。

4、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5、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6、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考场上“临时发挥”。

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学困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学困生学习上和进步。因此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注重培养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

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农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一无所知或而不见,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将来没有什么用处。另外,家长多数是文盲,不懂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子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子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

(二)应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注重情感教育

“亲其师而信其道”学困生他们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接受教师,那就会及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学困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学困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三、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一)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学困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如:有效数字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二)教会学生复习的方法

指导学生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复习中忌死记硬背,应在理解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记忆;指导学生将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掌握书写格式和作图方法;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并善于纠错,使其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定点、定面复习,如可以一周定点复习,一月定面复习。

(三)教会学生听课。

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四、改进教法,适应学生的特点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促使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思考,进一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形式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需要教师主动地将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问题的状态中。例如,教师在讲解概率意义时,教师当堂进行硬币抛掷,让学生来猜测可能出现正面还是反面,学生有的说“正面”,有的说“反面”,此时有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是正面就是反面,那出现正面或者反面的概率是多少呢?”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概率意义的思考,让学生自己进行硬币抛掷以实验正反面的概率,在学生得出相关的结果后,教师再进行本堂课的教学,此时,学生会有极高的热情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这样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教学方法,能一定程度地帮助学生激发其求知欲,并且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

中,这样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当创设相关的有趣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进行思考。因此,教师设定问题情境时,应当注重其问题的有趣性、启发性以及探究性,学生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应当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积极地发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地潜入到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思维潜力,让学生对所设定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敢于面对困难的信心,循序渐进,教育教学质量也定会有所

改善。

1.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标准,而教师则更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而,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实践时应当创设相关的合作式的学习模式,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提供足够的机会。中国的传统能力包括人才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这一切不应当是形式上的合作,而是要培养学生进行合作的意识。例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章节复习时,教师可以出一道对学生而言相对较为困难的题目,学生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此时,教师叫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间的感情,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才绝不可少的一种重要能力,而一切发现以及创造都不是课堂上能创造出来的,而是可以通过教师进行问题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有效地围绕某个主体进行相关的调查探索,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教师在开展问题情境创设时,应当抓住学生的学习内心,从学生的学习需求中探究如何有效地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进行问题创设,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充分地融入问题情境中,使得学生无论在情感、态度还是价值观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高度发展,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注重问题的现实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更加浓厚的初中数学学习热情,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体会创新的乐趣,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会相互学习以及自我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个又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化被动为主动地进行初中数学学习,感受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依靠教师灌输性地学习。这样就改善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对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逐步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应当积极有效地进行课堂问题情境设置,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初中数学的魅力,从而有效地提升初中数学教学

质量。

参考文献:

[1]杭超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探讨[J].成功:教育,2011(20):178.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

引言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问题的指引下开启思维,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融入自己的思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1.创建问题情境教学的优势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的将课本上的知识点通过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都是被动学习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没有融入自己的思考,还很容易走神。初中生比较好动,思维非常活跃,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注重创建问题情境,通过一个个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1]。其次,创建教学情境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和消化所学习的知识,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2.1问题情境的创建要具体

问题情境的创建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要想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就一定要创建具体明确的问题。例如在引入数学概念之前,教师应该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者观察创建和数学概念有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提出的问题应该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让学生通过问题分析和比较,能够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找出问题的本质属性。问题情境的创建要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不能盲目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的表达要清晰和具体,让学生能够清晰的分析问题。学生只有理解了问题的本质,才能明确思考的方向,从而更好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自己理解相似三角形的特点,教师可以将自己使用的大直角三角尺和学生使用的小直尺三角形对比,让学生思考图形的特点。学生经过观察之后,很容易得出两者之间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形状相同,从而可以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和特点。

2.2问题情境的创建应该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新课标指出,初中数学的教学应该加强学习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应用于生活,通过加强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2]。因此,在创建问题情境时,教师创建的问题情境应该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一方面通过举例学生生活的事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到情境中,从而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通过创建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建。

例如,在学习“多姿多彩的图形”过程中,正好学校要组织去秋游,为了让学生尽快的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创建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秋天到了,学校组织去秋游,那么在秋游的那天,同学们会看到哪些图形呢?教师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就会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阐述在秋天看到的图形。此时教师在进行多姿多彩的图形教学中,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3问题情境的创建要有启发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创建问题情境,本身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创建的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启发性。首先设置的问题难易程度要适合,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太容易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问题太难又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创建问题情境时,应该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联想、类比等思维方式解决[3]。其次,教师创建的问题情境尽量要有开放性,或者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或者条件不完整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例如在学习“重心”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实验,准备的实验材料为木棍和木板,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在木板上或者木棍上找出一点,通过支撑这个点可以保持木板或者木棍平衡。学生通过实验之后,很快就能找出木棍和木板的重心。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对于其他形状的物品,如何去找它们的重心。通过创建这个一个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重心的概念,同时还能让学生初步了解找出物品重心的简单方法。

3.结语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比数学知识本身的传授更重要,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创建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创建数学问题情境时,教师应该注重问题情境的创建要具体,同时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最后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陶冶.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研究[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5,22(24):39-40.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情景设置教材具体问题

初中生有其特点:对感到好奇的东西,他们将投入极大的兴趣去研究、去学习。所以,以何种方式培养起初中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和唤醒他们学习的欲望,对每位教师来说都至关重要。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应从基本的小事抓起,将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仔细研读已在兰州市使用了六年的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我们可以发现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该套教科书下了很大功夫,基本上每一节内容都有一个既贴近生活又符合所学内容的情景设置。但教材只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模式,是否符合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还有待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和继续开发。面对这一问题,我对初中数学教学作如下两个方面的处理。

一、参考教材情景设置,突出创造适合学生的情景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在引入一元二次方程时有这样一个情景(或是引例):一块四周镶有宽度相等的花边的地毯,它的长为8m,宽为5m。如果地毯中央长方形图案的面积为18m■,那么花边有多宽?面对这一问题情景,教师如果用教材中的问题导入,只能让学生想象,或是借助电脑幻灯片给学生大概作一个演示,然后将数据告诉他们,让他们进行计算。其实这样是在穿新鞋走老路,根本没有融入新课程理念。针对这节内容我作了这样的处理: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目测黑板的长和宽大致是多少。学生估计着回答了我的问题,我在肯定学生回答的问题的基础上,根据课本数据提出假设黑板的长为8m,宽为5m。接着,我提出了假设的问题:如果我们不知道黑板周边所镶的边子的宽度,而我们要确保书写区域的面积为18m■,大家觉得黑板周围所镶的边子有多宽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字感觉和对物体长度的估计能力是《新课标》提出的基本能力之一,本节课的情景设置的小小改变既解决了引入新课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当然,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我认为没有什么定论,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从身边的琐事出发,努力根据教材进度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又符合课标要求解决基本知识的传授问题。

二、根据具体问题,设置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的过渡问题

我在对教学的主体内容的情景设置进行探究的同时,还对平时解答学生的具体题目进行了一定的情景设置。

在“字母表示数”这一章中,教材有这样一道题目:

问题一:如果每人每天功效相同,a人b天可做c个零件,b个人做a个零件需多少天?

这道题目是七年级上册《字母表示数》中的一个问题,本题不仅涉及字母表示数的内容,还涉及列代数式的内容。对于初步接触代数问题的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比较抽象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这一个题目,从自身地域考虑,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牛肉面问题:

例1:某家牛肉面馆有10个工作人员,3天卖了210碗牛肉面,问:平均每人每天卖多少碗牛肉面?

例2:仍是上一家牛肉面馆,每个工作人员仍以原来的工作效率来工作,问15人2天能卖多少碗牛肉面?

这两道题目为了避免字母问题的抽象性,我直接用了具体数字,学生能够很容易理解。因此在这两道题目的基础上我在同一问题上把数字换成了字母:

例3:某家牛肉面馆有a个工作人员,b天卖了c碗牛肉面,问:平均每人每天卖多少碗牛肉面?

例4:仍是上一家牛肉面馆,每个工作人员仍以原来的工作效率工作,问:b个人d天能卖多少碗牛肉面?

这样的过渡顺理成章,紧接着,我便自然地过渡到了教材中的问题上,但并不直接给出,而是仍以牛肉面问题出题:

例5:仍然是上一家牛肉面馆,每个工作人员仍以原来的工作效率来工作,问:b个人卖a碗牛肉面需要多少天?

学生仍然理解有困难,我继续把例5变成具体的数字问题:

例6:仍是上一家牛肉面馆,每个工作人员仍以原来的工作效率来工作,问:5个人卖350碗牛肉面需要多少天?

接下来在上面几道题目的基础上,我再提出原题目,已经是相当顺利的事情了。但我认为这道题目还有发挥的余地,可以让学生继续在这个牛肉面问题上继续扩展,继续编出其它问题。这样既可以给理解能力和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空间,又可以让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再次得到体会。

事实上,经过这样的讲解,虽然我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是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且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道方程问题,仍然和字母有关系:

问题二:解方程■+■=1(a≠0,b≠0)。

因为这道题加入了字母常数,对于初学方程的初一学生来说在理解上确有一些困难,很多学生在第一次遇到这种问题时根本无法理解和接受,所以如何引导学生,任务便落到了教师的身上。或许有些教师认为这道问题属于初三的问题,但我认为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初一的学生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我是这样引导的:

解法一:请解方程■+■=1。

解:3x+2x=6,5x=6,x=■。

对于这道题,学生理解起来是游刃有余的,解完之后字母分数一题也就一目了然了。

解:bx+ax=ab,(a+b)x=ab。a≠0,b≠0,a+b≠0,x=■。

解法二:请先化简代数式:■+■。

解:原式=■+■=■。

再解字母分母方程,如下:

解:■+■=1,■=1,■=1。

a≠0,b≠0,ab≠0,a+b≠0,■≠0,x=■。

这样的分析与讲解,不仅深入浅出地解决了这道问题,让学生加深了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而且告诉学生遇到难题时如何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新的题目。

综上,我在情景设置的过程中注意了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设置的情景注意符合现实且新颖有趣;第二,设置的情景注意要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不脱离主题;第三,设置的情景注意深入浅出和梯度变化;第四,教师不能只是死板地、一味地照本宣科,要有一定的创造精神,要善于研究教学现象和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爱庆.情境化教学交互式活动[J].教学月刊,2003,(10).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7上)[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篇7

【摘要】数学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叫纯粹数学,一类叫应用数学。应用数学则着眼于说明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纯粹数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而自然现象属于物理的范畴。本文主要讲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物理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物理问题;研究;思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物理问题。数学作为物理的应用学科,二者具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我们生活中所遇见的许多现象,是属于物理的范畴,其运动变化规律,则需要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例举物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然的。

一、适当运用物理问题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属于符号运算的学科,对形象思维较为丰富的初中生来说,会觉得枯燥无味。如我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学时,引入了这样的物理问题:“照像时,为了让像达到我们所要的大小和清晰度,需要调整镜头,如何调整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应该说,所有的初中生都照过像,而且有一部分学生还拥有自己的照相机。虽然他(她)们对照像有感性认识,但不太懂照像的原理,我例举的这个物理问题必然会引发他(她)们的求知欲。在经过学生思考讨论后,再画出成像原理图(如图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和光线组成一个aBo,像和透过镜头的光线又组成一个a´B´o,思考这两个三角形的关系,然后再得出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实际上也就是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接下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讲解照相机操作的基本规则,让学生初步掌握照相机原理。

已知:aB=1.75米=175厘米,a´B´=3厘米,人与镜头的直线距离d=5米=500厘米

解:设:镜头和像的距离为d´

根据相似三角形性质,得:aB:d=a´B´:d´

答:镜头焦距应调到离像约为2.08厘米处。

在《相似三角形》教学中引入光学成像的物理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明白了数学在自然科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感觉到“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里”,以期形成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的思想。

二、引导分析物理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良好途径。

数学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我在上函数课时,让学生分析“甲乙两位同学在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记录了水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值,并绘制了如下面的函数图像(如图2、图3),请学生根据图像分析以下问题。”

1.让学生从图像中找出甲同学所取的水的初始温度为多少?(70℃)乙同学所取的水的初始温度为多少?(80℃)

2.让学生分别写出甲和乙“观察水沸腾”实验的温度y1、y2(℃)随时间t(分钟)变化的函数关系式?(y1=Kt1+70,y2=Kt2+80)

3.让学生从图像中找出甲同学做水沸腾实验的水温在几(4.5)分钟时超过乙同学水沸腾实验的水的温度。

4.选择4个不同答案来检验学生对函数图像的分析能力:乙同学“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根据他的记录做出的水的沸腾图像,分析正确的是哪个?⑶

分析:⑴实验加热10分钟后停止供热;⑵沸腾温度不足100℃可能是供热不足;⑶aB段水平线表明沸腾过程吸热而不升温;⑷由图像可知水的实际温度与加热时间成正比。

三、在解答物理问题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数学原理。

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回顾有关几何知识:⑴平行线性质;⑵余角定义;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然后再引导学生应用这些几何知识分析这道物理题,这样我们就达到巩固有关的几何知识的目的,而在解题过程中也让学生掌握了几何知识应用的方法。

解:1、ao是入射光线,

oo´是反射光线,则它们的

余角也相等

∠1=∠2

2、oa∥β平面镜

∠1=∠θ

∠2=∠θ

同理可得:∠3=∠4=∠θ

∠θ=∠2=∠4

又∠2+∠θ+∠4=180°

∠θ=60°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教育事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地对于教学目标有所调整,其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属于较为重要的方面。传统课堂一般是比较强调理论的学习,知识点的学习也较为简单,仅仅重视教育结果或者常规的教学问题,而忽略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有效提高。该类问题也是限制学生成绩或者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因素,老师应该予以重视,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也需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1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概念

在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之前,首先需要对于有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概念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课程标准》中对此有着较为明确的解释,根据出现情况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数学学科中的常见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某些问题后,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予以妥善解决,或者解决其它学科问题,其实属于数学知识的扩展及延伸。而所谓的解决问题也包含三种内涵,其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目的,是中学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也可以是一种过程,即老师指导学生应用充分利用数学知识或者数学思维的活动。另外,其还能作为一项技能,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不同的情况中。一般教育的效果,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即是数学问题的发展及解决的过程及结果,因此数学问题及解决问题作为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相应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初中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2.1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学生吸收知识、深化知识及拓展知识所需要重要能力之一。在课堂上准确地提出问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根据课堂的情况,包括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特征、对知识的理解及吸收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鼓励,使之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各个知识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或者质疑,尊重学生的想法,构建一个较为平等的环境,在良好的氛围中锻炼思维。每个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不一样,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及性格特点均有所区别,如在讲解平行线的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可以举出小区的楼房均是处于垂直向平行的关系,而一般的学生会举例直尺的两边长属于平行,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则认为圣诞老人的雪橇轨迹为平行线。在遇到问题后,各个学生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问题的思维策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大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从不同的方面看待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鼓励其不受到其他人想法的影响,从各个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大胆猜想,按照自己的思路解决问题,设定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在该情况下,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不受限制,学生在该过程中也能够充分体会到了自主创新的乐趣,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培养自信心,并逐步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数学知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根据不同情况合理解决问题。

2.2构建问题情境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尽量构建一个符合初中生心理特点的课堂情境,激发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全面把握学习目标,以该目标作为指导。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直接影响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包括各项信息的收集、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方向,并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需要老师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及主体,构件相应的问题情境,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积极性。如果在该过程中出现问题,老师应积极的予以帮助与指导。在原则上,需要尽量使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来源于生活,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时间,具有较高的真实性,方便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生活知识及经验等技能顺利解决数学方面的问题。比如可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足球赛设置问题,一个球队,赢一场比赛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那么,如果一个球队的在联赛的前8轮保持不败,且积分为18分,该球队赢球及平局的场次各是多少呢?该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使得学生全面了解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从而逐步培养学习兴趣,而通过联系生活也能够更加深入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加顺利地解决各类学习问题或者生活问题,该过程也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丰富课堂教学,促进知识的扩展及深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3重视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包括的内容较为丰富,其能让学生对于数学建立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强大的洞察力,并能够拨开数学问题的表面现象,直接抽象出其本质,并进行有效的归纳、总结,其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知识结构的构建等有着极(下转第67页)(上接第65页)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只有重视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充分应用于各个方面,顺利地解决各类数学问题。强化类比是培养洞察力、扩展、深化知识及构件知识结构的有效方式之一,对学生起到指导作用,有利于知识的拓展,还能逐渐探索出有效的方式,从细节做起,如设定较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者分组讨论,答案不是唯一,使之互相交流,一点一滴地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2.4将知识回归实际

将掌握的各种数学知识,或者数学思维回归到实际,使之灵活运用于生活中,在面对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时,可以较为直接、快速、妥善地解决实际问题,方便实际生活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在课前做好功课,尽量发掘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比较有实践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得学生充分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其较为熟悉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的行为逻辑,鼓励其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先独立思考解决方式,如果独立思考无法解决,再和同学讨论或者咨询老师。该方式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的了解更加深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与实践中的能力、实践能力及各项技能均能够有效提高。

2.5合理的评价

合理的评价具有调节学生学习氛围、监督学习状态、激励及提高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且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的评价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不仅需要在教学结束今后进行相应的测试与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点评,使之能够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包括优势所在、不足之处、思维方向的准确性等,学生之间也能够相互进行横向比较,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老师也能够根据该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或者控制教学进度,优化教学效果。

3总结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今后对于社会的适应性、未来发展均有着深远的影响。教育事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对于教学目标的相关规定也有了较大的变化,由传统的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更多的数学知识、阶梯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逐渐的联系、运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的问题,从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教育人员掌握各项情况,如学生的心理特点、逻辑思维、知识的接受能力等,逐渐探索出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开发学生的潜力,使之更加具有创造力,成为时展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颜宗堂.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

[2]郭峰.论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J].科技资讯,2010(24).

[3]贾伟宏.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细化概念教学[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3).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创新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对我国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已成为当前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数学问题创新教学是根据人的本性、人的认知规律以及创新的潜能,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它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近阶段,通过数学问题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精心安排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前人已经发现和认识了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而且是编入课本的知识,学生不是通过直接同事物打交道获取知识和经验,而是通过教材来接受知识,正因为有了教材,有了教师的帮助,使得学生学习的方向性、目的性都大大地增强了,学习的内容和难度就相应地压缩和容易了。这便为学生赢得了时间和速度。不过这种学习也有其缺点,虽然所学的数学知识是系统的,而且逻辑性强,但却掩盖了数学思维的活动过程,而学生又是学习主体,要使学生能真正的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扣创新思维,就必须让学生亲自去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例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首先,在教学过程一开始,先提出对整堂课起关键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就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与浓厚兴趣,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想方设法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这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中,首先让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再提出问题:

如图,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下班打成了三块,现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大小、形状全都相同的玻璃,他是否可以只拿其中的某一块去,如果可以,应该带哪一块呢,为什么?通过学生交流探讨之后发现:利用第③块玻璃片的边缘就可以画出原三角形玻璃片,所以可带第③块去,接着,再提出问题:你能否看出第③块玻璃存在着什么已知条件?(两角夹边),这样的三角形是否全等呢?此时学生为了想证实这样的三角形是否全等,便形成了在迫切要注下学习的情境。这时,再引入新课内容: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大家想不想验证一下呢?请大家在练习本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两个角和夹边都等于一个固定值(每个小组给定一个数值),再观察同一个小组里的三角形是否全等?从而验证了“角边角公理”。又如:上根与系数关系时,先提出:不解二次方程老师就可以知道方程二根之和与二根之积,你们知道吗?想不想知道呢?这时学生不但好奇,并会以跃跃欲试的心态试图去解决提出的问题,那么这节课的学习气氛便可想而知了。因此,如何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设计出新颖、有趣,并且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在迫切要求之下学习的情境,这对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接着,再设计出能使学生明确本节学习目标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探讨问题中学习。起初,我先按教案中的问题系列进行教学,经过一个阶段的尝试,我总觉得每一节课的时间都不够用,许多问题都完成不好,什么原因呢?一方面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探索问题的速度太慢,对此我想首先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吸收教案中的问题精华编写出适合自己学生的问题系列。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教学经验不足,未能对有关问题给予很好的点拨与引导,学生不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给问题的解决增加了难度,后来经过反复的研究与实验,终于摸索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有关办法,并已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妥善解决课堂中的问题

我们说,教师如何设计问题固然重要,但能否妥善解决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包括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更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迫切需要探索的问题。教师应该通过点拨与引导,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并通过自己的研究与探索,使问题得到解决。对于某些问题的解决,还可以通过“小问题”的形式加以启发与引导,使学生能够能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由于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又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容易获得成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例如:在探讨如何求不等式3x一9

(1)这个例题要求什么?

(答:求不等式3x一9

(2)一个不等式有多少个解?

(答:有无数个解。)

(3)这无数个解合起来叫什么?

(答:不等式的解集)

(4)不等式3x一9

(答:是。)

(5)通过以上提问有谁知道,要得到不等式3x一9

(答:先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再从中找出正整数解。)

这样,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问,既降低了难度又解决了问题,又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地经历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对课堂中给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若以问题的形式加以指导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精心设计小问题,使设计出来的问题,对学生切实有用,使学生既有能力解决,又有思维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思雏得到发展。

三、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学生为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就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的思维活动。如果能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不但活跃了班级的学习气氛,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为今后的创新学习开辟了一条道路。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安排小组讨论、交流探索的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出新见解。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新见解,哪怕出现错误,也不要轻易否定,也要一分为二,既要指出错误,也要鼓励其积极的东西。

其次,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编写问题等训练,发散学生的思维,并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提升。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习题课)”中可提出问题:已知甲、乙两人相距100千米,甲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乙乘汽车每小时行35千米,根据上述条件你能补全并编写所求的问题吗?若能,请写出并求解。让学生广开思维,积极思考,大胆尝试编写,对编写较好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当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归纳或学法指导: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差生转化问题

一个教师所面对的学生集体,总会有优生,也有差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教学中,多数教师重视优生,忽视中等生,歧视差生。其实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更重视差生,因为差生的进步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班风班貌的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转化一个差生比培养一个优生要困难得多。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使差生发生转化呢?下面就对后天形成的差生问题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差生的形成原因

所谓差生,一般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弱,综合学习成绩较低的学生。差生问题,是基础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实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种强制性规定,使小学初中联系一起,全体学生不经筛选全部进入初中,从而使系统性、逻辑性很强、比较抽象的数学成为那些知识准备不足、能力薄弱的学生难以越过的障碍。数学差生是差生中的最大群体,是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差生在学习上的失误是比较多的,而这些学生之所以“差”,固然有智力因素,但大部分差生却是后天形成的,主要表现为自身原因及外部原因两大类:

(一)自身原因

1、学习方法方面

不当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上多走弯路,浪费大量学习时间,导致大量知识学不透、掌握不好,而且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2、意志薄弱

差生大多缺乏进取的品格,遇到困难时畏惧不前,自动放弃,缺乏自信,缺乏毅力。

3、情感、学习态度方面

个人情感原因,可能对数学存在惧怕心理,或对任课老师有厌恶感,导致放弃学习数学。这种不良的学习态度直接导致在学习上不努力,不思索,不探究,不在乎学习好坏。

4、缺乏学习兴趣

越是成绩差,越是缺乏兴趣,他们觉得数学很乏味,发现不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慢慢导致对数学不爱好,厌倦。

(二)外部原因

1、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对差生的态度

教师如果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用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差生,教法上不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教学,将直接导致部分学生沦为差生。另外,如果教师歧视差生,不帮助差生,甚至放弃差生,将会使差生更差。

2、育人环境

不良的校风、班风、学风也会使部分是非观念淡薄,分辨能力差的学生随波逐流,滑入差生群体中。

3、家庭素质

家庭生活条件,家长的文化层次,对待学生学习的态度,教育子女的方法,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以及家长处理事情的态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

4、社会不良引诱

学校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很难抵挡来自社会的冲击,个别学生在种种诱惑面前不能战胜自己,随波逐流,误入歧途,沦为差生。

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差生学习上和进步。因此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数学差生的转化工作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为了提高数学教学重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比较强的求知欲望,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在情感上要不嫌弃他们,多关心爱护他们,特别是在课堂上多去注意他们的表现。当他们在学习上出了问题,少批评、少指责,多耐心说服,多去观察他们的闪光处,当他们有微小的进步时,要及时的肯定他们,当众表扬他们,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的办法,是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

对于每个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方法各有千秋、各有特点。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特别注意观察那些差生的学习动态,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有时还可以说一些轻松愉快的话,让教学生动有趣,愉快的课堂气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就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尤其是差生,不好的习惯较多,这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校内外相轨并行。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生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差生的行为,时刻提醒他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点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可以是面访,也可以是电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坏行为作出及时的纠正。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