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十篇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十篇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0:28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篇1

关键词:环境权;循环经济;公益诉讼

一、环境权和循环经济的概述

1.环境权的基础理论。1.1环境权的概念。随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性环境危机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环境权理念开始深入人心,也成为当代保护环境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但是目前中国法学界对环境权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众所周知,环境权是环境法的核心,是环境立法、环境执法、环境管理和环境诉讼的基础,也关系着环境法制的建设。所以我认为环境权是指环境法律关系中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的在适宜环境中生活的权利以及承担的义务的综合体。

1.2环境权的特征。作为一项法律权利,环境权具有法律权利的共性,有着多种法律特征,同时由于环境权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得环境权的法律特征又不同于普通的权利,其有自身独特、固有的特征。第一,环境权是环境社会关系的反映和法定化,是自然权利和环境道德的法定化。第二,环境权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具有不可分割性。在环境法中,环境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产生,同时消灭。环境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具有相互依赖的关系。保护环境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第三,环境权具有预防性、公益性、指导性和有限性。第四,环境权是一项新型人权。人权是作为人享有的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无需任何人赋予就可以享有。作为在环境中生活的任何主体,都享有这个应然权利。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么说,环境权是以环境资源的物质性为基础,环境权关系是以环境资源为媒介而产生的一种法律关系。

1.3环境权的意义。明确环境权是当前应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手段,其意义重大。环境权的设立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环境执法和环境司法的基础,是公众维权的法律依据,也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中的基本理论。环境权及其理论的研究,对国内环境法体系和国际环境法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目前存在的“公地悲剧”现象的解决也是非常好的方法。只有公众明白自己按照法律规定应该享有的权利,那么在遇到类似破坏环境的问题就可以有权利去制止,也可以理直气壮的去维护的赖以生存的环境。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如何保护成为关键。

2.循环经济法和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2.1循环经济法的概念。在2013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要求加快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关于循环经济,我们已经不陌生了,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引入到中国,在我国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为解决目前人与自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提供了重要方法。循环经济以“3R”(即reduce,reuse,recycle)作为基本标志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行为准则,是一种新型的环保生产模式。但是关于循环经济法的概念在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定论,结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我认为循环经济法是调整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环境为目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研究对象就是循环经济。

2.2循环经济的理念。循环经济作为一个从环境治理到绿色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革,要有自己的发展理念。循环经济的理念有:第一,节能经济效益理念。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鼓励节约能源;第二,生态经济效益理念。要求企业利用高科技反复使用能源,并使废物和排放最小化;第三,工业生态系统理念。指导企业之间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用。第四,生活垃圾无废物理念。要求生活垃圾由无害化向减量化和资源化方向过度。

2.3循环经济的特征。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有三个特点:一是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三是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以上是解老师关于循环经济的表述,虽然循环经济的特征表达有很多,但是我认为解老师是从环境与社会以及经济的角度出发阐释的,所以我很赞同解老师关于循环经济特征的表述。

二、环境权和循环经济法的关系

从环境权的基础理论和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可以看出来,二者都是保护环境资源,解决目前环境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虽然环境权在中国还没有法律进行规定,但是仍然不能阻碍这一自然权利和循环经济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之间的联系。首先,环境权是循环经济法立足的一个基本条件。环境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权利,不管是不是在一国法律中予以认可,都不能否认其重要性。环境权是公众维护赖以生存环境的重要法律依据,造成环境权侵权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如何指导人类活动朝有利于环境的方向发展,那么循环经济就是其中方法之一。循环经济就是以减少污染和节约资源的清洁生产以及高效综合利用资源的技术降低环境成本,达到企业、社会、环境三者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新型经济增长模式。为保护这一新兴模式,循环经济法也就应运而生。其次,环境权的新理念可以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法的实施。环境权的理念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不再局限于人类中心主义这种传统的发展思维。循环经济的理念也是以保护环境为主,使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者的发展方向都是一致的,环境权的新理念就可以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法的实现。最后,循环经济法可以保障环境权的实现。循环经济法作为具有约束力的法律规范,是经济发展权与环境权之间的冲突得以解决的重要制度桥梁。虽然环境保护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制定出来已经几十年了,但是如何把解决环境污染与促进经济增长融合起来,并将这种融合注入到社会主流运行形态中,保护公众的环境权。这就是循环经济法的作用所在。循环经济法对于公民环境权的保护则是至关重要的。循环经济法可以调动法律、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力量实现社会资源的循环利用,防止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成为公民良好生活环境的制度性保障,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又兼顾社会整体利益的立法要求。

三、环境权和循环经济存在的困境

1.环境权立法方面的困境。在环境权立法方面,我国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明确规定环境权这个权利。虽然在环境与资源法律,宪法以及其他法律中已有相关的表述,但是也没有提到该项权利。相关规定比较分散,相互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联系,尚不能构成一个严密完善的环境权体系,并且规定也过于原则,用语含糊,实践中很难成为维权的法律依据。

2.循环经济公益诉讼举步维艰。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对环境污染、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该规定中“法律规定的机关”最主要是环保部门,然后有关组织则指代不明,并且这条规定限制了公民个人作为诉讼主体进入司法程序。另外,审判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造成司法审查陷入困境。

四、环境权和循环经济存在困境的解决办法

1.环境权应该入宪。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所有部门法的立法基础和依据。从目前环境权在各国宪法中的确认情况来看,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宪法中规定了环境权或者类似条款。环境权入宪已经成为各国环境保护立法的一股热潮。在宪法上确认环境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一项人权,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符合国际人权发展的趋势。作为一个世界上的文明大国,我们也应该把环境权入宪。我认为应该直接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环境权,规定在宪法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章里面。让这一项基本权利切实在生活中具有可操作性。宪法上规定环境权是环境权这个应然权利向法定权利转变的前提,使环境权这一基本人权能够得到根本大法的保障,为更好的保护环境提供法律依据。同时也为推动循环经济法的实施提供一个基本条件。

2.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公益诉讼制度。公益诉讼是公众为了维护赖以生存的环境,针对破坏环境的人提起的诉讼。但是在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中却没有把公民作为主体来提讼。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必须变革公益诉讼,解决原告主体适格的问题。对于原告主体资格适格问题,我建议公益诉讼的主体应该包括个人。使公民都享有与生俱来的环境权。另外,为了优化我国环境纠纷方面司法人员的素质,我建议应从加强司法者培训和优化司法资源做起。首先要加强对法官专业知识的培训,充实法官循环经济法、环保法方面的知识,提升法律适用能力,提高法律思维认同程度;其次,可以适当招收循环经济法、环保法方面的研究人才到法院进行实务的操作。选拔有知识、有专业经验的人员进行司法系统;再者,可以从研究所或者高校引进一些循环经济法、环保法方面的专家进院指导,通过开讲座,论坛会,培训会,真实案例讨论,聘用其为法院指导老师等方式来解决法院在该方面人才缺乏问题。最后,加大资金的投入,提供充分的经费进行学习和研究探讨。

五、结语

环境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循环经济作为一个适应社会变革的新的发展方式,和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立场的环境权在保护环境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可以根据二者之间的联系,继续为中国的环境保护探索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俞金香,韩敏.环境权与循环经济法的法理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3).

[2]候怀霞.私法上的环境权及其救济问题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2).

[3]黄锡生,李希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篇2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关系协调发展

一、我国环境现状

目前,全国环境状况面临严峻形势。突出表现在:长江、黄河等源头的环境恶化程度呈加速趋势,沿江沿河的重要湖泊、湿地日益萎缩,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严重;草原地区超载放牧、过度开垦和樵采,沙漠化严重;矿产资源乱采滥挖,开发不当导致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自然灾害不仅制约经济发展,更危害人们生命安全。全国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区的面积不断减少,生物资源总量的下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都会给人类带来损害。环境继续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环境安全。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就要大量的使用自然资源。有人认为,发展经济必然导致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这非此即彼的矛盾。这种认识显然错误,从历史来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繁衍与社会发展,利用自然同时改造自然,这种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推送社会向前发展。但改造自然中,人们却片面强调斗争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思想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其结果是人类自食恶果。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一方面,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发展经济难免带来环境问题,保护改善环境,需要有一定的财力物力,这是相互制约的一面。另一方面,保护环境本质上就是保护资源和生产力,促进能源和资源的节约,这有助于经济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又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这是相辅相成的一面。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必须以环境承载力为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使经济发展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条件。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关系是运动变化的

强调“发展第一”的经济乐观论”和“零增长”的环境悲观论”都是孤立静止的观点,具有片面性。后者局限于短期状况,对科技进步的估计不足,看不到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可成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利条件。前者只看到了经济增长的一面,忽视了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关系也应随之互相转化,二者应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中不断调整着对立统一的主次关系,直至达到较协调完善的程度。

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一个极度复杂、时空尺度广阔、开放的系统工程。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重要指导思想。长期以来,在一些开发和建设活动中违背自然规律,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环境破坏。所以,在F代化建设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解决在生产建设的过程之中,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状况,努力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过分影响,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稳定。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保障广大人民利益的。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人民造福。解决好我国的环境和发展问题,是13亿人民的福祉所在。只有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用生态保护的思想和方法来发展经济,才能妥善化解环境与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以环境友好促进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虽然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且在迅速追赶日本和美国,但真正执行的环境标准却接近于贫穷的国家。能源、经济、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能源、环境系统的动态平衡与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同时实现。目前,三者处于弱协调状态,明显影响到整体协调发展的质量,但矛盾若能控制一定范围内并加以合理利用就可转化为发展动力,可从多方面进行积极调控,建立有效的综合决策机制。

(一)建立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政府制定政策必须在充分研究当前协调状态基础上,由有关部门多方参与,最大程度的避免过去单项规划在协调问题上视野的局限性和由此多引发的各种矛盾。同时制定好备选方案与应变措施,尽全力避免和弥补单项政策的不合理确定或调整所可能早场的损失与破坏。

(二)改革环保收费制度

在确定收费种类和标准时,要做到科学设计、反复论证,使收费能基本反映出污染治理成本从而抑制能源消费、鼓励治理。增加So2收费、提高排污超标费或改为总量收费,征收汽车排污费,收费后核减下来的预算作为环保专项投入

(三)建立部级新能源基地

基地包括新能源资源技术及生产供应,可对相当大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对国家长远能源安全发挥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玉庆.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篇3

【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污染;VaR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持续增长,环境污染治理代价和生态破坏压力日益增大。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经济增长的速度位居全国各大省市前列,但与此同时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小觑。在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上升,人均GDp快速提高的过程中,用于治理环境污染带来的成本与代价也在逐年攀升。江苏在以全国1%的国土面积创造全国15%的工业总量和10%GDp总量的同时,也制造了全国6%的工业污染。近5年来,虽然江苏GDp总量翻了一番多,排污总量下降了40%,但由于工业化迅速推进,江苏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弱,使江苏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协调好江苏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利用江苏省2000~2012年的相关数据,改进对数据的处理,结合运用VaR模型,辅以主成分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预测方差分解等方法,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和动态的研究,探讨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和相互作用,对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观察期为2000~2012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江苏统计年鉴》。经济发展水平由江苏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Y)来测度,数据消除了价格因素的影响,并作对数处理。环境污染程度由工业“三废”的总和排放量来测度,采用工业废水排放量(亿吨)、工业废气排放量(亿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万吨)、烟尘排放总量(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万吨)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万吨)等六个指标。

以上六个指标分别反映了污染排放程度,可以分别用于检验各个指标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eKC假说,但为了整体反映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因子分析法将六个指标整合成环境污染综合指数。首先通过SpSS软件对六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并计算出因子得分、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结果见表1。

由表可知,第二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已经是1.723,并且前两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4.506%,因此,选取前两个主要的因子就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原有变量指标的基本信息。计算出前两个主因子的相应得分,分别记为F1和F2。再以前两个主因子对应的特征值占三个主因子特征值总和的比重为权数,构造江苏省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方程:pollution=0.66F1+0.34F2,(1)。离差标准化是将某变量中的观察值减去该变量的最小值,然后除以该变量的极差。由于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到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数据中存在负数,而实际污染排放量不可能为负,并且负值无法进行对数化处理,因此本文采用离差标准化法进行处理,得到江苏省的环境综合污染对数化指数记为Zpollution。即x′ik=[xik-min(xk)]/Rk,(2)经过离差标准化后,各种变量的观察值的数值范围都将在[0,1]之间,并且经标准化的数据都是没有单位的纯数量。pollution和Zpollution两指数2000年到

2012年的变化趋势见图1。从图1可知,江苏省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从2000到2002年呈下降趋势,2002到2007年快速上升,

2007到2012年快速下降,2002到2012年呈现倒U型曲线。

三、模型建立与探究

单一方程时间序列模型探讨的是单个变量的动态规律性,但在现实经济分析中,经常会面对由多个变量构成的系统,而这些变量之间通常具有关联性。因此,在一个经济系统中,一个变量的变化不仅会与其自身滞后值有关,还会与其它变量滞后值有关。这就需要把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多变量自回归模型,即VaR模型。每个被解释变量都对自身以及其它被解释变量的若干期滞后值回归,若令滞后阶数为k,可用下式表示。但在向量自回归模型之前,必须先进行单位根检验,看变量序列是否为平稳序列,若平稳,可构造回归模型;如果不平稳,还要进行差分。所有的检验序列都要服从同阶单整,才能构造VaR模型,然后再做协整检验,判断模型内部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即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如果存在协整关系,再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些检验虽然能够显示被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是否存在显著的影响,但是不能显示这种影响的正与负,也不能显示这种影响的时效性。因此,还要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预测分解。

(一)单位根检验

本文主要采取aDF检验法,进行单位根检验。通过检验,可以看出变量的原序列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二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说明它们都是二阶单整序列。

(二)协整检验

为了检验LnY与LnZpollution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需要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关于系数矩阵Π的协整似然比(LR)检验方法进行协整(co-integration)关系分析,来衡量这种偏离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检验结果见表3。从表3结果可知:在95%置信水平上,变量之间有且仅有最多一个协整关系。根据aiC和SC原则,考虑到在数据量较小的情况下增加滞后阶数对估计精度的影响,本文将滞后的阶数设定为二阶,即建立VaR(2)模型。协整方程如下:■(4)。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到,环境污染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环境污染的对数增加1%,经济增长的对数就会相应地减少0.12%。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只能说明变量之间具有长期均衡稳定的关系,至少有单项因果关系,但这并不能说明谁为因谁为果,因此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利用e-Views软件直接对数据进行因果检验操作,检验结果如表4:

由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经济增长是环境污染的Granger原因,而环境污染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会导致环境污染加剧,而环境污染显然不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因。

(四)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与预测方差分解分析

运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来进一步分析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短期动态关系。脉冲响应函数用来衡量扰动项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方差分解主要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m个)的波动(K步预测均方误差)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信息相关联的m个组成部分,从而了解各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具体见图2和图3。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一味追求经济增长会导致环境污染加剧,虽然在当期可能不显著,但对环境造成的伤害会较快显现出来,在第二期显现最彻底,并会持续较长时间;而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发展经济,其发展短暂,在初期会使经济较快增长,但增速减缓,动力作用在第二期就基本消失殆尽。

通过方差分解曲线可以看出,环境污染自身冲击对其波动的贡献率从第一期的100%到第二期下降为95%,后期保持不变;经济增长的冲击对其波动的贡献率从0%到第二期上升为5%,后期保持不变;经济增长自身冲击对其波动的贡献率保持在93%不变,而环境污染的冲击对其波动的贡献率保持在7%不变。

四、结论与讨论

在建立各类环境指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与人均GDp双变量VaR模型的基础上,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双向长期动态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

Granger因果关系基本上是单向的,即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产生敏感的影响,而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则相对有限。人均GDp对解释各类污染指标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预测方差起到了较大作用,而环境污染指标对人均GDp的预测方差的贡献度则相对较小。(2)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双向作用,并且在这种双向作用中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反作用要弱些。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六类污染指标与人均收入之间进行了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发现,江苏的经济增长与某些污染物排放之间有显著的因果关系,但这种关系的滞后期是不同的。当前居于主导地位的是经济增长导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反过来,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相对小一些。(3)环境污染不会随着经济增长而自动改善,仅仅依靠国家干预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把由于污染排放导致的外部效应进行清晰界定,建立科学、完善的污染权市场交易机制,并辅之以严格执法,才能形成良好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反馈机制,实现两者的均衡和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SoumyanandaDinda.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Hypothesis:a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篇4

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双赢”,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常山县_镇实际,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_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现状

位于“中国胡柚之乡”的常山县城北郊的_镇,是衢州市四大强镇之一,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现已探明的石灰石储量为10亿吨,石煤储量3亿吨,无论在储量上还是品位上均居全省首位。依托资源优势,建材、轻钙等资源消耗型企业发展迅猛,目前全镇有工业企业96余家,其中水泥企业3家,轻钙企业10家,石灰立窑12家,石灰生产加工企业20家等,到20__年,全镇工业生产总产值已经达到14.5亿元,工业利税达到3800万元。但是,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原有土法烧制的土窑,石灰加工棚、一批石灰石石煤破碎点磨粉点,吃进矿石,也“吐”出了大量的烟尘,加上水泥、轻钙企业、石煤开采企业的环保投入和管理不到位,使_镇成为全省有名的污染重灾区,老百姓深受环境污染之害,环境污染纠纷频繁发生,极大的阻碍了_镇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

1、区域生态环境意识淡薄。一方面,当地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_镇几十年的污染现状使得当地老百姓对环境污染都习以为常,只有当自身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时才会去寻求赔偿和保护;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当地企业主缺少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愿意在环境保护设备方面增加投入和加强管理,甚至经常性闲置环保设备并偷偷排污,往往牺牲和破坏环境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还有当地基层不少镇村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生态破坏现象比较严重;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太大且产生二次污染;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大气环境、水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环境质量低劣。但区域经济总量不强,持续发展能力差,20__年单位面积GDp产出仅为0.029亿元/平方公里,属于极低的水平。

3、经济增长方式仍旧属于粗放型增长。_镇的经济增长主要靠传统的产品和传统的生产方式来增长,属于粗放式增长。表现为:产品质量比较差,技术水平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低下;石灰石资源比较丰富,但开采、加工技术比较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并存在严重的隐患;企业规模比较小,竞争力不强。

4、资源型工业经济带来严重的环境压力。随着石灰石开发强度不断加大,水泥、轻质碳酸钙、石灰等产业不断扩大,特别经济强镇战略不断推进,资源型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会,同时,资源型工业经济结构对环境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水泥的粉尘、噪声污染,碳酸钙的尘、污水的污染,石灰的二氧化硫、固废污染,石灰石、石煤等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等。

5、政府有关部门管理不力和执法不力。作为一个工业企业众多、污染严重、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衢州市经济重镇,没有相应的环保管理机构,缺少相应的专职环保人员,镇政府多年的环保工作更多的是协调处理群众环境污染、纠纷和协助环保局开展收缴排污费等工作;县环保部门的监察执法力量也较为薄弱,缺少有专业知识的环保工作人员和工作车辆,难以应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现状,同时,执法和管理力度不够,对环境污染行为较为宽容,造成企业存在“违法成本较低、守法成本较高”的不良思想,缺少较好的措施以推进环境污染整治工作。

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境状况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县确定了“工业立县、特色发展”两大战略,作为经济强镇,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笔者以为,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通过解决环境问题来促进发展,走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1、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生态理念。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绿水青山意味着优美的人居环境、清洁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可以大大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大大减轻因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付出的巨大代价,大大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的高度一致性,正确处理环境与建设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要大力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同中华民族关爱自然、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大力倡导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摒弃盲目追求过度消费,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

2、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重要环节,从源头落实环保基本国策。环保从源头抓起,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依法承担起改善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的责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转变把环境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GDp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教育干部树立长远的、可持续的政绩观,改变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要树立结构决定功效的宏观调控理念,着力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当前,要根据我镇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区域开发新格局。要着力合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尽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3、把环境保护作为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绿色核算体系”来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途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建立“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资源——

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推行清洁生产,不断运用综合性的预防战略,努力改进产品设计,改变生产工艺,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要从企业内部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从企业之间的循环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园区;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由于历史原因,我镇有部分行政村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如:灵湖溪、石木岭溪流域。如果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全镇环境这盘大棋。因此,必须痛下决心及时清除现有的污染源的同时,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从根本上改变其环境现状。4、把环境保护作为现代城市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坚决落实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度。一是建立协调有效的环境管理机制。打破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机制。依法明确各职能部门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增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商与合作,建立起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反馈机制。二是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的落实,包括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现场检查制度、排污许可证和总量控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等。三是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环保部门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加强监督管理,严格环保执法。同时,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让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活动、环境决策、监督中来。依法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更高的问题。

5、把环境保护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环节,集中精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改善人居环境,不仅仅是改善市民的住房条件。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文明发展与协调稳定功能,以人为本,下决心解决市民广泛关注,影响环境质量和日常环境生活质量的突出环境问题。强化饮用水源的环保严管措施,保证饮用水安全。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灵湖溪资源,确保生态环境改善。继续整治水泥、碳酸钙、石灰煤烟污染。大力改善新区环境,创建绿色环保文明社区,提高市民生活环境质量。同时,要着力加强农村环保工作,重点抓好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和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确保农产品基地环境安全。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篇5

关键词:经济活动;生态系统;民族文化;资源;发展

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注定了人类不仅是社会性动物,也是一种靠消耗生命物质和生物能而生存的动物。人类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通过社会实践这一中介,人与自然才能实现具体的依存统一。因而,人类的一切科学技术发明从终极意义上讲都仅体现为利用资源能力的提升,而决不能制造任何形式的资源。①然而,这个关系纽带是基于人类社会实践的最基本形式就是通过生产劳动过程来实现的,从人、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三要素的结合过程来看,首先是自然界为劳动提供对象(资源),劳动把资源转变为财富②,实事上就是人与自然界的物质转换过程,就在这种物质变换的同时也实现了能量和信息的变换,从而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实施运行的过程中,人类显然是生命有机体的最高形式,对生态的需要显然是要利用人类文化的最基本生存环境作为基础,这并非文化能给人以其所有的一切万能理想和需要,关键在于各民族利用所掌握的生计策略和特长,去操纵掌控好各民族的文化去作用和指示人类以创造和改观各种物质形态之后,发挥人类特有的智能水平,以新的产品和物质为目标去实现和提高人类所需的各种需求和生存的舒适度。正因为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在自然条件下展开,自然条件的优劣与持续稳定,必然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实施成效。因为任何一个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并非纯客观的自然空间,而是经由该民族文化作用意识下的加工改造结果。在这一活动中,为了保证民族经济活动的运行成功,民族文化作用的构建和选择除了依附人类社会先天赋予的自然资源以外,从反思民族文化作用下的资源配置、利用方式以及与民族文化相并存的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下的各种社会发展关系,对我们的社会存在和发展即充满了各种探索,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开拓了崭新的研究领域。

然而,人类的需要又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在人类的生存需求中,也存在永恒不变的需求,只是这种需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需要程度有所不同罢了。诸如生存背景下的自然环境就客观的存在差异,相关民族对各种资源的利用程度、取用的方式、方法都会不尽相同,因而从认定的价值上也就各不相同。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对相关民族来说可以较为丰富,所遭受到的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可能较小甚至没有被破坏的情况下,人类则感觉不到自然环境存在的重要性,因而对环境的依存度往往会在无意间偏离所处环境甚至是酿成灾变,在这样的无意识干预下,人类对资源取用的便捷度和需要往往会偏离所处社会环境的使用初衷。因而,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忽视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对生态环境的无意识破坏也会由此相伴随出现。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注定了人类不仅是社会性动物,也是一种靠消耗生命物质和生物能而生存的动物。然而,人类的实则存在,不仅要把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当成生存的基本需求,同时又是人类的享受需要,更是人类追求经济利益的保障。具体体现在:其一,自然资源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存空间,都将直接或间接的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生活资料,没有自然资源,人类就不可能存在。其二,自然资源都能提供给人类的享受需要,它包含了人类的物质享受和精神需求,归结到底就是对自然界的享受。其三,当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便捷开发和利用,几乎可以囊括在对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当中,但同时也要受到相关民族文化左右的偏好和作用,对一些自然资源的价值认定和过度利用,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暂时损毁和破坏,甚至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了。

然而,人类的一切科学技术发明从终极意义上讲都仅体现为利用资源能力的提升,而决不能制造任何形式的资源。自然资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其中一部分是在人类没有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人类经济生活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工和改造利用对象,没有人类的经济活动,自然资源就只是个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说不上任何意义的人类效用和价值。纵观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它都掌握着一定的自然资源,只要相关的民族文化能够妥善充分地利用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相关民族都会得以正常延续和发展。但历史和现实证明,人类会启用文化机制来进行妥善的调节,因为人类是以民族为分野的,具体体现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其并存文化间会很自然地形成对资源价值认定上的信息隔膜,信息隔膜的存在又使得文化制衡机制的运作将比生物制衡更为复杂而多变。这样,文化制衡以生物制衡为蓝本,但却获得了比自然生物制衡复杂程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却恰好是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特殊寄生并存关系。既有生物性的寄生性一面,又有并存稳定的社会特性一面。因而,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偏离与包容体现为能动地谋求生存与种群的社会性适应以保持稳定延续。要改变这种发展困境,就要坚决的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需求置于人类发展需要的中心环节,并使其与经济利益的需求具有同等地位。只有这样,资源要能成为各民族的经济优势,就得经过劳动的改造和加工形成产品。因此,资源无一例外的都是被相关民族的文化用意后才赋有特定意义的,资源是具有特定民族文化产品用意的物化表现形式。一些民族生存于地球表面,会感觉到自然资源的匮乏,并不是它没有自然资源,而是它们对某些资源的消耗已经超过了当地所能提供的资源量或是利用资源的方式未加转变。从特定意义上说,没有哪一个民族完全具备发展生产的一切资源,一切都在于相关民族从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等方式转变利用资源的产品方式。也就是资源是被相关民族的文化所赋予用意的,资源是具有特定民族的文化产品用意的。

由此可见,从民族经济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自然资源的开发与转换问题时,不仅要看到这些物质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开发,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条件是否可以实现各民族利用经济资源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只有将达成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效性和合理性,才是真正为了保证民族经济活动的运行成功,因而笔者试图从反思民族文化作用下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方式以及民族文化的并存关系研究入手,目是想偿试拓展研究的视觉和领域新思想。从经济人类学视野下的资源配置来关注民族文化产品用意的各种物化表现形式,目的则不仅提高了各民族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和舒适度,同时更是保证了民族经济活动的运行成功。

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是由人的本质对象化了的或是人化的自然界,劳动资源则是人的知识力量的物化表现形式。尽管人类的生产过程是一个使其从对自然力的直接依赖,向能动的运用自然力而过渡的过程,但人在借以使自身获得独立的经济过程,始终得依托于自然界的基础资源。经济发展的这一自然基础,不仅为人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对象和手段,而且就是人类整个经济活动的生存空间,如何利用资源来发展或制约经济,使同一劳动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得到多寡不一的劳动成果,或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投入等量的劳动所得到的经济效益仍然多寡不一。主要是是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劳动的自然生产率,不能由一定的投资创造出来,自然资源的优势或制约成为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大因素。同时,技术变化也是增加各生态系统可能性作用发挥的因素,技术的并存拓宽使各种资源的开采率和变化幅度以及活动成本都将成为新的经济作用因素。然而,自然资源的优势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它仅表现为一种生产要素的存在。如不能把这种潜在的要素开发转换为现实的生产优势,就不能把潜在的要素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从而更不能直接把自然资源的丰歉度与经济水平的发展相等同。一方面是技术手段的发展将使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非再生性突破限制和约束条件。由技术进步带来的物资资源的相互替代性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技术结构的高度发展,还会赋予自然资源一定程度的再生性。这就表明技术结构的状况不仅决定着人们对已开发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而且扩展着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的新领域。它不仅表现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双层利用,还表现为人们对物质资源的替代使用和创新改造。但从终极意义上讲,人类的一切科学技术发明都仅体现为对所处自然资源利用能力的提升,而决不能抛开自然环境这一依存的基础资源存在。

诚然,经济社会发展是文化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反过来又会有推动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文化又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文化随之相伴,文化是不能脱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独立存在,没有无文化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没有无社会经济的文化存在。③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充当决定性因素,文化成其为促进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从四方说明:

首先,从历史形成的过程分析,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发展中,需要经过文化的积累、沉淀、改造、利用和创新文化机制牵联的多种因素考虑对自然生态资源作出合理的挖掘和资源整合,调适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得综合熟知各种资源的属性和外在复合因素的制约,必然会形成该民族特有的活文化,这种特有的活文化并存和存在,将成为支撑该民族壮大、发展的力量。其次,从民族凝聚力来讲,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力文化,其引导力会增强和丰富该民族的社会内涵、提高民族素质、展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精神、能够团结和凝聚民族的力量,成为该民族的精神动力,同时会鼓舞民族人心,激励民族斗志;再次,从国际民族的竞争力剖析,它能够优化和吸引外来投资者的趋动动力,吸引人才引进,促进对外交流的窗口,扩大民族信仰和对外的影响力、凝聚力;最后,从生产力面探讨,文化资源开发可直接转化为经济资源,如区域民族特色促使旅游和经济特区开放,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牵动多产业的复合兴盛,同时拉动经济产业增长的链条,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共同繁荣。

资源要能成为经济优势,首先就得形成产品和经过劳动的加工。可见,从民族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自然资源的开发转换问题时,不仅要看这些物质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开发,更要看到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条件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由此可见,这种经由具体文化加工改造后形成的自然资源,是特定社会的产物,不但具有了特定的社会性,也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而获得了特定的民族性与文化性。

物质资源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无论哪个民族在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改造时,其意图都是要进行有利于本民族物质、经济、文化、环境等为利进步的生产、生活方式去发展而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

首先,人们要进行物质生产劳动的对象资源是自然界提供的。它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通常是由人类及其相关的人类民族文化来界定利弊的,是人类的文化起着主宰社会的、经济的活动干预与制约。在任一时段内,关于资源基础没有单一的定义,在一种社会形态生活中,当时在相关民族认为具有很高资源价值的定义,其实只不过是相关的民族及其民族文化人为扣上的象征而已。即人为界定的这种价值高昂的东西在相关人类社会及其民族文化中适用。转而换成其他人类环境及其民族成员,就可能只是中性材料。④终极作用的活动目的受制于特定的民族和文化,以及与之匹配的生存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和认可。由此引发的系列民族文化及文化事实体系会干预支配相关的民族文化实现他们认为可利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文化的等主持者的意图。然而,任何一个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并非纯客观的自然空间,而是经由该民族加工改造的结果。文化是指导人类生存发展延续的信息体系。⑤不同的民族(人群)所面对的自然环境不同,所经历的历史过程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大有差异,在这样的过程中不同民族创造出了各自有别、丰富多彩的相关文化事实体系。这些相关的文化事实体系在各民族作用中体现优劣,被人为的扣上优劣的价值界定,即民族聚落仅是文化事实之一的表呈现象。这既是社会的需要,又是文化的产物,体现为民族文化与它建立的民族生境耦合关系。就这个意义而言,没有什么“原生态文化”可言,保持与创新并存,保持是文化事实体系的常态,而创新则是对环境变迁的文化适应。文化遗产是文化事实保持的样态,也是创新的基础与源泉。民族文化的保持与创新在民族文化与民族生境的耦合中延续。因为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是特定的,为了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每个民族都具备其特有的传统生计方式和对资源的取用、加工和改造利用办法。一个民族的本土文化与生态知识能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并具有规避民族生境中生态脆弱环节的禀赋。⑥因此,在生态资源的取用中应当充分借助与利用民族传统知识、资源和技能来认识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循环运行,促使人们在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更好的维护人们生态区域内的资源,在模塑中促进人类与生态的和谐。

其次,鉴于特定的生态环境。生息于特定生态背景下的民族,其文化建构必然受制于该生态系统的调适和模塑,并突出的表现在直接调适和制约该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鉴于我国复员辽阔的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因而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建设必然要做出有针对性的研究思路和对策,切不可都整齐划一。从事生态人类学研究的目的是与本土性的生计经验打交道,是希望发掘和利用各民族的传统知识和技术技能来维护人们的社区资源。因而从事生态人类学研究的学仁都一贯主张需要通过文化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其主要内容就是把人们生活的社区资源合理的规范到舒适度较高的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荣,以实现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⑦如风俗、宗教、组织、语言、生计方式等的差异性存在,加之地球资源的分配不均,那么人们就会很自然的根据所处环境的差异迥别去实现更为舒适的生活所求。因而各民族社会所动用的文化策略就会不同。在这样的人为建构起来的信息系统指导下,由于其具体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出了呈差异性的文化事实体系。⑧显明例证,诸如武陵山区土家族对牲畜厩肥的加工处置和利用办法与其诸如高原寒漠带厩肥处置、利用和操纵办法显然不同,这就是生境存在的两个面,即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所导致的文化事实体系不同。例如粪便是由各类动物排泄的客观存在物,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效用价值评判就各不相同,在侗民族看来,可作为施用鱼田的饵料,在其他民族看来,取用方式和效用可能大不相同,无论是把粪便资源化还是垃圾化,其研究目的是更多的关注生活社区周围的一个个文化事实,要从这个文化事实的例案中去关注其后的本质问题,那就是各民族传统经验对所处环境资源经长期模塑和总结经验的特长,认为生态建设的关键不在于工程,也不在于投资,而是在于如何利用文化改变资源的利用方式。

再次,鉴于人类社会的生物性与社会性并存。人类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既具有生物性也具有社会性。人类除了拥有生命遗传信息系统外,还有专属于自己的社会信息系统,但这种系统的建构前提是人类必须寄生于自然生态系统为其提供物质、能量和信息。但与此同时,人类又能将专属于他自己的物质形式渗透到生态系统的生态空间之中,与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自然生态系统相并存,因而人类社会的生物性在发挥着终极作用。所以,人类在建构社会与文化时始终得以人类的生物性为蓝本,以便人类能以遵循生物原则的角色去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加之人类的特殊性在于它具备了能动认识外部世界的禀赋,并可以将认知的结果加以整合,建构专属于自己的信息体系――即人类特有的文化信息,它不是先天获得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区别在于文化信息不像生命遗传信息那样可以代代相传,只要人类世代沿袭生命遗传就可以世代沿袭,但文化的世代沿袭却不同,趋于人类的建构蓝本为意图,有可能丧失旧内容而获得新的内容,还可能通过文化重构的方式能动地修改和新生更为复杂的新内容,且有其可能文化信息系统与自然生态信息并行但不重合,更有可能是用不同的文化信息系统架构、诱导出了差异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样式来。正因为这些具有差异文化信息的类型和样式的体现,根据不同的文化类型规约出不同的民族来。这样,由人类文化建构塑造的人类社会也就会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凭借人类特有的文化信息建构起一个多种因果关系交互制衡的复杂稳态延续系统。只不过也有多层次的结构,如从人类社会的总体到并行的族系,再到族属,直至到一个个单一类型的民族和不同民族类型下数目不等的民族成员,以及含下属支系、宗族、社区和家庭等。⑨可以说,人类社会结构层次的复杂性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仿,同样具有自组织能力,能生长、发育和壮大。但这些子系统具体到对适应外界的环境和自我修复、能动调适的能力时都迥然有别。

总之,人类社会是自然生态系统派生的产物,没有自然生态系统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人类也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特定物种,它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仅仅占据一个结构功能点。区别仅在于人类具有他自身独特的创造物――文化。但同时要兼顾到人类的生物性和社会性,这种双重性自然会使得文化自身的结构、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更其复杂化。为此,显然有必要从文化的视角去反思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最终表现就是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在自然条件下展开,自然条件的优劣与持续稳定,必然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实施成效。(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基金项目: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研究”(课题编号:11aZD071)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解:

①杨庭硕等《生态人类学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5:10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1.

③孙叔平,《论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构成和发展的规律》[J].学术月刊,1957.08:4~12.

④[英]丽斯著,蔡运龙等译:《自然资源DD分配、经济学一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1~22.

⑤杨庭硕、罗康隆、潘盛之:《民族.文化与生境》[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31~32.

⑥罗康隆著:《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基于人类文化生态的思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59~60.

⑦罗康隆著:《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基于人类文化生态的思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8~32.

⑧罗康隆著:《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基于人类文化生态的思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33~35.

⑨罗康隆著:《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基于人类文化生态的思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46.

参考文献:

[1]罗康隆:《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基于人类文化生态的思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杨庭硕、罗康隆、潘盛之:《民族.文化与生境》[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3]罗康隆、黄贻修:《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16.

[4]陈庆德:《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DD人学学视野中的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93.

[5]田红:《喀斯特石漠化灾变求治的文化思路探析――苗族复合种养生计对环境的适应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40~46.

[6]谢贻发:《我国竹类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前景》[J].热带农业科学,2004(6):46~52.

[7]罗康隆、田广:.《论经济人类学中国本土化实践及理论贡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7~66.

[8]李正荣:民族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3):123~125.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篇6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1)理论研究。1972年以meadows为首的罗马俱乐部提出“增长极限”,认为经济增长受不可再生资源的制约而不可长期持续,人类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应该人为的降低经济增长速度。myrdal(1974)、Hueting(1980)和pearce(1990)等从福利的角度说明经济增长存在生态极限,认为环境、资源使用过程中的负外部性会使得收入和福利之间存在差距。Daly(1977)根据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分析,认为经济活动物质和能量转换的过程中,一部分能量会转换为废弃物,这样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停止。Sieber(1982)和opschoor(1992)认为环境只能承载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当经济活动的规模过大时,生态系统将崩溃,导致经济增长受到限制。而Cole(1973)在meadows的模型中引入资源回收利用、新资源勘探等因素,使不可再生资源的可用量保持指数增长,当资源增长的速度快于人口和消费的增长速度时,经济系统就不可能崩溃,经济增长也不存在极限。Lecomber(1975)指出,生产要素的替代、要素使用率的提高以及产出结构的变化有助于减轻环境压力,当三者带来的作用使环境污染的下降速度及资源投入量等于或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时,经济便可持续增长。ayres(1997)等也从物质平衡的角度提出,只要我们能将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废物加以利用,经济将会可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后,williama.Brock和m.Scotttaylor(2004),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分别利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建立了绿色Solow模型、强化减排模型、源头与末端模型、诱发创新和幼儿园规则模型。(2)实证研究。经济增长到底是环境问题的因还是果,促使经济学家们对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相关的研究文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研究。1991年,Grossman和Krueger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区的环境效应时,发现环境和收入之间也存在的倒U型关系,并对其进行了验证。之后Shafik和Bandyopadhyay(1992)、panayotou(1993)等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也对环境污染和收入水平之间倒U型关系进行了验证,并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世界发展报告1992》对eKC假说的内容表述如下:经济发展会破坏环境观点的提出是以技术、偏好和环境投资不变为前提的,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并且有能力解决环境问题了,污染水平就会随之下降。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比国外要晚,基本上还处于跟踪国外研究阶段。理论方面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多个角度对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进行定性研究;二是对引入环境因素后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包括新古典增长和内生增长模型两类。如辜胜阻和巍珊(2000)从环境损失的角度分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李善同(2001)等人则从资源分配的角度分析,指出经济活动除了内部均衡问题还存在经济外部均衡问题,而且经济外部均衡也应满足资源配置的一般经济学原则;李崇阳(2002)利用博弈论,指出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双方可以通过博弈实现彼此的协调发展;岳利萍(2006)等人,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出发,通过设定物品消费偏好指数,建立量物品模型,得出环境质量演化过程曲线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而非仅仅与经济增长状况有关。国内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从21世纪才开始的,主要研究我国整体或省市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否具备eKC特征。如雷玉桃(2007)利用我国1986~2004年数据,朱智(2004)利用我国1991~2001年的数据,采用指数回归模型进行研究,认为我国水环境和水利经济发展的关系位于eKC的上升阶段;刘燕等(2006)利用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对数回归模型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关系与传统的eKC形状不同,而是存在正n型的关系。

三、评述

从上述综述情况来看,国内外对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基本上是围绕着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环境问题是否会导致经济增长受到极限,并作相应的解释;二是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条件。在这两个方面都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并作出经济解释。这些研究成果能一定程度上解释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对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能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但是,环境问题研究仅局限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没有涉及跨区域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实证研究方面也较少考虑区域空间因素以及跨界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环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篇7

关键词:新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增长;环境质量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090-03

引言

对于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界和政策领域的课题,大量研究也表明,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必然的相关关系。对于这种关系的刻画,最著名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即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eKC理论假设提出后,国内外实证研究不断,结论呈现多样化,有的支持倒U型,也有结论显示两者呈U型、n型、单调上升型、单调下降型等。总结以前的研究表明,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特点、环境政策执行的不确定性及区域本身自然条件的差异性使得倒U型曲线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环境―收入理论关系存在七种不同形态,而eKC仅是其中的一种形态,倒U型关系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环境―收入关系。

新疆的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之间到底属于哪一种形态?对新疆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是否符合eKC的关系研究,对新疆经济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新疆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现状分析

1.新疆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经历了长达30年的快速增长,并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下,新疆宏观经济已经步入快速增长的轨迹。

本文以1986―2007年新疆经济增长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新疆经济的发展态势。2007年新疆GDp总值达970.2亿元(以下经济数据均以1986年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率为10.08%;2007年人均GDp达4413元,比上年增长7.1%,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73%。从图1(a)可以看出,1986―2007新疆经济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较快,从1986年的129亿元增长到2007年970.2亿元,且新疆GDp增长率显然高于人均GDp增长率;从图1(b)可以看出,1986―1989年,新疆经济增长趋缓,1989年跌入低谷;1990―1996年,新疆经济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低速增长的不稳定阶段;1996―2007年,经济增长速度稳健提高,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且新疆GDp增长率显然高于人均GDp增长率,表明人口对新疆经济增长影响较为明显。2.新疆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1)指标的选取:在国内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研究中,选取的环境质量指标大多是工业“三废”的排放量,但工业“三废”排放数据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污染程度,不够全面。因此,本文的研究建立以下环境质量指标体系:

水污染指标:废水排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

空气污染指标:废气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

工业粉尘排放量

固废污染指标:固体废弃物排放量

(2)新疆环境污染的变化特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新疆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经济的快速增长不可避免地引起环境质量的恶化,我们从1986―2007年原始统计数据来初步描述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发展态势(如图2所示):

新疆废水排放量一直呈上升态势,截至2007年已达到68700万吨,是1986年的3.5倍;废气排放量1986―2007局部波动,整体污染状况较稳定,但2002年以后,废气排放量开始激剧上升;新疆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得较好,除1997年有较大的反弹外,其余年份污染水平逐年减轻,质量逐年上升。从总体上看,1986―2007年新疆水环境整体质量处于不断下降趋势,大气环境持续稳定在低水平的污染状态、整体污染状况较稳定,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得较好,但新疆环境质量总体形势仍不容乐观,处于环境质量下降的整体趋势。

二、新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分析与验证

1.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计量经济建模的基础,只有当各指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时,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才具有解释意义。表1是新疆经济增长(人均GDp)与各环境质量指标(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76,0.808,-0.529,且双尾检验值在0.01水平和0.05水平时,统计检验的相伴概率值分别为0.000、0.000、0.011。可见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与人均GDp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建立上述环境质量指标与人均GDp之间的计量经济模型具有充分的解释意义。

2.模型选择

借助eviews3.1统计软件,依据新疆1986―2007年环境质量统计数据和人均GDp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人均GDp的对数值为自变量(人均GDp=LnX),分别与上述经相关分析检验的环境质量指标取对数值为因变量,(废水排放量=LnY1、废气排放量=LnY2、固废排放量=LnY3)进行回归模拟。在国际理论探讨中,一般用三次多项式来考察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lnYi=α1+α2lnXi+α3ln3Xi+α4ln3Xi+μi

在上述模型是,lnYi是环境质量指标的对数,lnXi是人均GDp的对数。若α2=α3=α4=0,经济增长水平与环境质量之间没有关系;若α2>0,且α3=α4=0,X与Y之间呈现单调上升关系;若α20,α30,α30,X与Y之间呈n型;若α20且α4

3.回归结果分析

(1)对废水排放量的eKC估计结果:在利用三次多项式进行估计时,结果显示Ln3x系数显著为零,剔除不显著变量,可得如下估计结果:

lny1=-11.6160+4.9777lnx-0.2703ln2x

(-3.27)(5.31)(-4.38)

R2=0.9807Dw=1.75F=536.6374prob(F)=0.0000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方程整体上非常显著,回归系数显著,且方程没有自相关。对比上述评价标准,α2>0,α3

(2)对废气排放量的eKC估计结果:

lny2=-416.2301+169.3185lnx-22.7398ln2x+1.0173lnx3x

(-3.08)(3.17)(-3.24)(3.31)

R2=0.8139Dw=1.20F=26.2455prob(F)=0.0000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方程整体上非常显著,回归系数显著,可以认为没有自相关。对比上述评价标准,α2>0,α30,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呈n型关系,表明在经济增长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大气环境整体质量先恶化后改善,而后又陷入恶化的境地。

(3)对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eKC估计结果:在利用三次多项式进行估计时,Ln3x系数显著为零,剔除不显著变量,可得如下估计结果:

lny3=55.3301-12.8140lnx+0.8069ln2x

(2.8858)(-2.5342)(2.4276)

R2=0.5140Dw=2.15F=10.0458prob(F)=0.0010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尽管方程整体上拟合程度不是很好,只有0.5140,但其相伴概率仍非常小,通过检验,回归系数显著,没有自相关。对比上述评价标准,α20且α4=0,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呈U型关系,表明在经济水平较低阶段,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而改善,在经济水平较高阶段,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而恶化。

4.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分析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为了避免上述eKC模型估计过程中出现虚假回归,使用aDF检验各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使用eviews3.1做单位根检验,可知lnx,ln2x,ln3x均为二阶单整,lny1,lny2为二阶单整,lny3为一阶单整。所以,关于固体废弃物与人均GDp的估计方程中,解释变量lny1和lny2与解释变量lnx,ln2x,ln3x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即这个方程为“伪回归”,关于废水排放量与废气排放量方程,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均为二阶段单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变量的协整检验:为了进一步检验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的协整关系,使用Johnansen检验对多变量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使用eviews3.1根据aiC准则,选择带后期为1,检验结果显示,对于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协整检验,有一个统计量在5%的水平下大于临界值,有一个原假设被拒绝,即存在一个协整向量,说明lny1,lnx,ln2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关于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的估计方程可信;对于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协整检验,有一个统计量在1%的水平下大于临界值,有一个原假设被拒绝,即存在一个协整向量,说明Lny2,Lnx,Ln2x,Ln3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关于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的估计方程可信。

结论及建议

以上关于新疆人均GDp与环境质量指标之间的关系的实证分析显示,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符合eKC特征,说明在新疆,随着经济增长的加快,水环境质量会得以改善;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表现出n型特征,说明在新疆,大气环境仍然处于边污染边治理的境地,这与新疆重工业和能源工业占较大比重的产业结构是相吻合的;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并不存在协整关系,说明并没有证据表明随着经济的增长,固体废弃物排放会量会减少。

综合以上分析表明,新疆经济已经迈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尽管环境质量有局部的改善,但环境质量整体趋势仍不容乐观,综合环境质量也进入了下降的阶段,因此,我们在以后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措施和政策,在保证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改善环境质量,以达到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从新疆五十年的工业化过程来看,新疆走的是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道路,建立了依托资源优势,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的资源型产业体系,该体系的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耗费大,而且对环境污染较严重,所以,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促进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行工业低排放的清洁生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次,要继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力度,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疆污染治理不彻底,反反复复,以致新疆环境污染治理对环境质量的改善没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能力;另外,环境质量的提高还有赖于一系列社会政策的实施,比如,建立和健全环境保护法,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改变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观,实施绿色GDp核算等。

参考文献:

[1]符淼,黄灼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污染的库兹涅茨关系[J].中国工业经济,2008,(6).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篇8

【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福利水平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环境问题。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之间的两难冲突备受关注,二者关系的研究已成为各领域探讨的热点问题。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1955年提出了著名的倒U型曲线假说。20世纪90年代,Grossman和Krueger在库兹涅茨曲线基础上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文中首先将建立环境污染评价指标用来反应整个环境污染水平。再次考虑到时间序列的平稳性问题,进行平稳性检验。最后运用协整的方法,建立环境污染评价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以此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环境污染评价指标的建立

1.环境污染评价指标的选择。文中建立的环境污染评价体系包括:水污染(废水排放量)、大气污染(工业废气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固体污染(工业固体排放量)以及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量)。该7个环境污染排放量指标的时序长度均为1985~2008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以及《中国统计年鉴》。通过对以上7个指标数据之间相关性分析,反映出环境污染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变量之间不同的相关程度。废水与二氧化硫的相关度达到0.858,工业废水与二氧化碳的相关度达到0.986,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由此增加了分析的问题的复杂性。

2.环境污染评价指标建立。通过以上环境污染指标体系的建立,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动态描述。按照SpSS方法中总方差解释的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大于85%或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确定主成分个数为两个,若仅仅是根据初始因子载荷阵还不能得出主成分的表达式,还需要把系数除以其相应的特征根的开根号后才能得到主成分系数向量。在得出主成分的表达式后,再建立综合环境指标函数:F=p1F1+p2F2(p1、p2为累计方差贡献率得出的权重,第一主成分F1反映的是废水排放量、工业固体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信息,其贡献率为65.419%;第二主成分F2反映的是工业粉尘排放量的信息,其贡献率为22.5%),由此得出环境污染评价指标。由于得分有正有负,不便于计算分析,因此,在不影响结果性质的情况下,采用在原得分的基础上统一向上平移一个幅度的方法,保证了所有得分数据都是正数。

由最后结果可知,1985~2008年,中国环境质量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环境状况不容乐观。1985~1997年局部出现波动,甚至在1992年时出现好转时期,特别是1996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在这段时期内整体状况比较稳定,环境质量没有发生特别大的恶化。但从1998年开始,曲线变得比较陡峭,环境污染逐步加重。虽然经历好转时期,但中国的整个环境质量状况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整体不容乐观。

二、建立在环境污染评价指标基础上的eKC分析

在研究环境污染与收入变化的实证文献中,其收入变化多采用人均收入指标来度量。考虑到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对数化后容易得到平衡序列,并不改变时序数据的特征,因此在分析时对环境污染评价指标与人均GDp都采用取对数值的方法来度量,记作LninV、LnGDp。实际人均GDp数据由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得,是以1985年为基期,消除了通货膨胀后的实际人均GDp,单位为元/人。

1.单位根检验。非平稳时间序列做回归分析时,容易产生伪回归现象。因此在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需要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只有变量在一阶平稳,即i(1)条件下,才能进行协整分析。对LninV和LnGDp分别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由于在没进行差分前的LninV、LnGDp的aDF检验值大于临界值,从而不能拒绝零假设,故均为非平稳的,而LninV和LnGDp序列分别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均达到平稳,所以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2.协整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环境污染评价指标与人均GDp的对数值都是一阶单整的,表明他们之间存在一种平稳的关系,即LninV和LnGDp之间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根据最小二乘法估计长期均衡方程:

LninV=1.514016LnGDp-8.987391(1)

t=(18.612)(-14.364)

R2=0.940286F=346.4203Dw=0.638416

由Dw=0.638416,发现残差项有较强的自相关性,考虑加入适当的滞后项,得到LninV与LnGDp的分布滞后模型:

LninV=-1.843734LnGDp+3.203307LnGDpt-4-8.887143(2)

t=(-3.183428)(5.833946)(-16.51044)

R2=0.965659F=239.0195Dw=1.370863

通过修正后的Dw=1.370863,表明自相关已消除,因此可以初步认为方程(2)为LninV和LnGDp长期稳定关系式。

为了对残差项的稳定性进行检验,可采用对残差序列e进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从输出结果aDF可以看出统计量值为-4.510,小于显著性水平0.01时的临界值-2.741,因此可以认为方程(2)的残差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即平稳序列,进而可知序列环境污染评价指标与人均GDp之间具有协整关系,也就是说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通过方程(2)可知,在长期中,中国的人均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使环境污染指数下降1.843734个百分点,从而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从表面上看,此结果似乎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中关于人均GDp上升到一定水平后,污染水平会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进一步上升而下降的断言。但由于此方程还涉及到LnGDp的滞后项,该滞后项的系数为3.203307,其符号与LnGDp的符号相反,且数值远远大于LnGDp的系数,由此抵消了LnGDp的影响能力,即随着人均GDp的不断上升,污染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从二者长期关系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不同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不符合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也就是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并不一定会表现出“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

从结果分析可看出,与提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揭示的一般规律不同,实证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没有存在典型的倒型曲线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关系。其原因在于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没有达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临界点要求的经济水平。受人均收入、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人们无力支付用于环境保护的技术研发等相关经费的投入和设备的购买。根据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如二氧化硫这种污染物,人均收入达到8700美元左右时,人们才会对其开始注意,而加强环境管制,加大对环保的投入。目前我国人均收入3566美元(在没有剔除价格影响情况下),距离临界点还有距离,所以环境污染排放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表现为正相关的关系,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依然会加剧环境问题。

3.误差修正模型。若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即表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是在短期动态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得以维持。之所以有这种关系,是因为误差修正机制这样一种调节过程在起作用,防止了长期关系的偏差在规模或数量上的扩大。因此,任何一组相互协整的时间序列变量都存在误差修正机制,反映短期调节行为。由于在现实经济中,变量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非均衡点上,因此实际观测到的只是和之间的短期的或非均衡的关系。为了反映这种短期关系,构建如下误差修正模型:

LninV=-1.922044LnGDp+3.284713LnGDpt-4+0.317026eCmt-1-8.937752(3)

t=(-3.256222)(5.835576)(1.273292)(-15.25950)

R2=0.963581F=132.2895Dw=1.567573

上述检验结果表明误差修正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963581,拟合效果显著。LnGDp和LnGDpt-4的短期变化对LninV有显著影响,系数分别为-1.922044和3.284713。环境污染水平与误差修正项eCm正相关,其系数为0.317026,说明LninV的实际值与均衡值的差距约31.7026%得到修正或清除。上述结果的经济学解释是:在短期,环境污染水平与当期的人均GDp负相关,与滞后期的人均GDp正相关,且后者的系数大于前者。之所以与当年的人均GDp负相关,表明短期内生产技术的改进及人均资本的提高对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LnGDp滞后项的存在,该项的存在代表着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在未达到稳态水平的前提下,存量越多意味着产出越多,产出越多意味着污染越多。从检验结果可以发现,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导致污染排放量变化的重要原因,除了个别年份以外,经济增长将导致污染排放量的上升,这一结果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一般事实也是较为符合的。(1)我国还处于经济的发展初始阶段,在初期,产出增加往往意味着对能源品、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增加了环境保护压力;(2)这一阶段居民的环境质量-收入弹性较低,即在居民消费需求中环境质量并没有占有较高的比重。从短期来看,产出的增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影响将日益增大。

三、解释

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技术,实证考察了1985~2008年间环境污染与我国经济变化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误差修正模型效应,得到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时间序列关系结果。可以得出,对于环境污染评价指标而言,环境污染曲线没有出现明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结论表明要重新审视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的环境污染曲线目前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转折点,经济增长依然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又不能因为经济的增长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加重而否认经济增长。对于如何缩短与转折点之间的距离,使转折点提前到来,其中产业结构的优化,政府政策对污染的管制、监督与引导是改善环境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自然资源与环境稳定持久的供给能力构成了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这就要求人们在利用和开发环境资源的同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建立清晰的环境资源产权界定体系,使自然生态保持良好的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彭水军,包群.2006.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8)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篇9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对立统一;生态文明建设

1两者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对立性,如果只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就会不可避免的伤害环境;如果单纯保护环境,经济活动又会受到限制,得不到提升。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都在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一直都把经济发展放在了首位,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近几年土地荒漠化、森林质量下降,草原退化、湖泊萎缩、地下水下降、湿地干涸,旱灾、水灾不断,损失越来越大。现在一到冬季,大部分地区的雾霾久久不散,好多地方的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好多城市都像是雾都一样。经济发展给我国的政治、民生、教育、医疗等提供了支持,是我国的综合国力表现,也是我国立足于世界的本钱,但是经济的发展必定会以一定的环境因素作为依托,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的质量,这是两者之间所必然存在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绝对不是完全对立的,存在着统一性,两者之间是相互支撑发展的,不管是哪一方的发展走势良好都会带动另一方的进步。进入新时代的我国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付出更多的精力,不会再单纯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去盲目的追求经济的GDp。人类的进步是建立在对原生大自然的改造上的,如今的地球表面是人类和大自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让两者之间共同促进发展,而不是相互成为羁绊。经济活动是以大自然为依托进行的,没有了大自然提供的生产原料,经济活动就施展不开,没有了用武之地;如果没有了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进行加工,我们的社会也得不到发展完善。坚持两者的对立统一关系就是要坚持我们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就要使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统一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就是事物中所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辩证关系,两者之间是彼此促进的过程,缺一不可。经济发展的过程在另一方面其实就是生态环境的开发过程,如今我们不再对环境盲目的利用,而是在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去做好我们的经济活动,两者不是阻碍的条件,而是一起奋进的因素。在人类社会建设过程当中,我们总是以经济的发展为首位,以为有了经济就有了一切,国家就会强盛,民族就会强大;但是这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也不会发展的很长远;因为大自然的资源是有限的,总有一天是会枯竭的,所以我们要珍惜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对自然环境毫无节制的利用是自作自受的结果,终究是会报复到人类身上的,我们应该爱护这个可爱的地球。我们以后所要发展的经济是在保护好大自然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活动,环境问题不管是对于我们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都是刻不容缓的工作,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世界的清洁空气,就必须把两者统一于绿色发展方式过程当中,以此使得两者共同进步。

2对我国的当代价值

一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更好保障人们生活。“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为了多产粮食不得不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填湖造地,现在温饱问题稳定解决了,保护生态环境就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要切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强人们对于环境的保护力度,使我们人类都能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干净的空气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有了高质量的空气我们才能生活的更加美好,所以必须重视良好生态的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是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与财产安全休戚相关的重大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事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一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之前的我们一直在追求经济上下功夫而忽视了环境,如今看到了这样盲目的后果,重新分析并认清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对于生态的保护就更加积极。二是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是在传统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转变过来并循环利用、节约回收资源的经济模式,是一个升级版本的经济发展方式。“以绿色转型为主攻方向,全面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新资源观,把循环发展作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基本途径。”通过绿色方式作为主打歌,更好的提升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循环经济的发展是要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平常也可以感受到相关潜移默化的节约过程,让我们也能亲身的体会到资源节约方式所带来的好处,给子村后代的发展留下更珍贵的自然资源。循环经济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科学整合——环境、经济、资源,秉承伤害最少的环境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这样的理念。循环经济是个整体发展的过程,是当下一个崭新的发展模式,是以绿色低碳方式为前锋,鼓足干劲更好的保护了资源,更大程度上也把经济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三是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的活动是要以保护大自然为基础的,否则总有一天会受到大自然的反击。我们人类离不了绿水青山也少不了金山银山,缺了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很好地生活,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在为人类的后续发展提供原始动力,才能为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更多的可能。经济水平发展的再好,也不能像大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为人类提供最基础的生存条件,碧水蓝天的环境才能为人类提供无限的可能。“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相互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经济发展才会更好,环境也才会得到更好的保护,促进美丽中国的建设。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篇10

1.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济环境

从历史的角度看,会计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基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特别是商品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期,人们的生产活动非常简单,生产成果与生产耗费的计算、比较以及生产成果的分配,单凭人脑的简单思考、记忆或直觉就能完成,无需专门的记录、计算,因而也无需会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日趋复杂,仅凭人脑的记忆和简单计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管理生产活动等经济活动的需要,必须通过计量、记录来反映,于是出现了极简单的记数、记录行为(如我国古代的接绳记数)这些简单的记数、记录行为被看成是会计产生的萌芽。

2.经济环境的发展决定了会计的发展

经济环境是孕育会计发展的土壤,经济环境影响甚至决定着会计的发展,一国经济环境状况决定了该国的会计发展水平。此外,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良好的经济环境能促进会计的发展,也表现在不良的经济环境会限制或阻碍会计的发展。如目前的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对会计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很多企业(经济主体)为了利润最大化目标,为了度过寒冬提供了各种失真的会计信息,混淆视听,这对会计的发展相当不利。

3.经济环境也离不开会计,会计反作用于经济环境

3.1会计是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系统,通过对经济主体提供相关会计信息,为经济发展服务。

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作为社会主要的经济主体,依赖经济信息系统,在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其外部环境之间,进行有效且有序的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转换,并实现企业的目标(利润最大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结构复杂,替代商品多,价格波动大,同时科技进步快,使生产设备更精密、更复杂。仅仅凭借管理经验或直觉很难制定出有效的经济决策。所以管理当局必须借助各种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合理的预测,帮助制定科学的决策。因此必须依靠会计信息系统,将各个环节所发生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以此来控制企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由于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反映,因此企业的会计信息影响人们对企业财务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并导致利益相关方的经济行为的改变,因而财务会计通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对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的利益分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从全社会角度来说,会计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经济流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信息使用者根据会计信息,可以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从理论上说,如果每个经济主体都做出了对社会而言是最合理的经济决策,那么就意味着全社会做出了最合理的决策,就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为合理的配置。

3.2会计也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通过其内控机制,指导会计人员自觉地加强经济管理活动。

从宏观角度来看,运用会计手段,监督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发挥预警作用,以便政府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不稳定、不协调的情况。从微观角度来看,会计可以明晰产权,明确微观主体经济活动中不同方面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责任,使微观经济健康发展。但在具体的经济管理中应用就表现为管理当局如何使用会计信息来尽可能地提高企业的效益。

4.社会审计在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关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