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十篇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十篇

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6:15

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篇1

论文关键词 城市居民 低碳生活意识 必要性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工作。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国务院已经要求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与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发展阶段,碳排放量将持续增长,电力、工业、交通、居民生活四部门排放量最大,约占总排放量的90%以上。豍而从生产领域入手实施碳减排对我国GDp增长有较大影响,越早开始实施碳减排GDp损失率越大。豎因此,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城市居民生活入手,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以减少衣食住行等一系列活动产生温室气体为宗旨的低碳生活方式更具有现实意义。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旧哲学抽象自然观的基础上,把人和自然、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一起来认识,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基本内涵。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豏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存在发展的前提。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并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以实践为中介,能动地从事着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影响、制约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豐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这两者共同影响着人类的劳动实践过程和社会活动,形成了生态关系与经济关系结合的生态经济关系。再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旦发展起来,就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豑人类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而人与社会的关系必定会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只有首先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才能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使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人类解决环境问题指明了方向。

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以一定的低碳生活意识理论为基本内容,采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对一定的教育客体,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低碳生活观念教育,如:低碳伦理意识教育、低碳法制意识教育、低碳自觉参与意识教育等,以使教育对象的身心发生变化而使其生活方式向低碳生活转变。低碳生活意识教育其目的在于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与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偏差有关。目前,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等非理性的价值观还有较大的市场。在这种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人们关注的只是经济的增长,忽视了自然环境的承受力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更没有考虑到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所造成的威胁。因此,要构建低碳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核心价值观问题。为此,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创建与低碳生活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使个人生活方式与道德价值观变革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低碳生活意识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人与自然冲突的根源,认为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人的素质密切相关,其实质是人的价值观或社会发展观问题。因此,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树立科学的低碳生活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客观要求。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价值取向和主要内容,改变传统的高浪费、高透支、极端物质化等“异化消费”的生活方式,代之以低消耗、健康合理、全面协调的绿色消费生活方式,使城市居民了解生态的重要价值,自觉践行低碳生活,积极投身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中,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二、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推进应对气候变暖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

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近些年来,大气污染、酸雨、沙尘暴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社会破坏自然环境、高能耗的生产模式以及高碳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气候变化问题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减少碳排放不仅是政府、企业的职责,它更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参与。联合国环保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城市既是人口、建筑、交通、工业的集中地,也是高能耗、高碳排放之地。城市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力量,城市居民的生活行为方式是影响城市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城市高碳生活方式根源在于人们对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动力技术系统的依赖性的增强,更乐意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技术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而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和对低碳知识的了解和把握程度将直接制约着我国低碳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执行,会影响应对气候变暖的历史进程。据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的生活用能具有巨大的节约空间,在基本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单是在住房(采暖、制冷、照明、家用电器等)、汽车、摩托车这几项就可以节约能源2176.3万t标准煤,占年居民生活行为用能的11.0%(按2002年统计),相当于每年减少1628.8万吨碳的C02排放。豒因此,我们应该将“低碳生活”的价值理念深植入城市居民的思想,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节约能源,践行低碳生活,从而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2007年,我国成为首个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通过节能减排计划实现相对碳排放,并已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在应对气候变暖的过程中,提高城市居民对低碳生活的认知,自觉将低碳意识深入到行动中,强化公众参与,充分发挥每个城市居民在践行低碳生活方面的作用,通过示范和宣传获得广泛的公共支持,是推进应对气候变暖历史进程的重要路径。

三、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议,首次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目标。“两型社会”的提出是建立在对我国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的正确认识上,其核心内涵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追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是对我国较低的生产效率和较低的增长质量的反思,而环境友好则是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以及生存环境的考虑。

低碳生活是指人们在生活作息时要尽量减少所耗用的能量,有效降低碳特别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环境的恶化。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在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实现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其核心是要把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降到最低限度,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和环境代价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最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体现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倡导低碳生活,构建低碳社会与“两型社会”建设这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要求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人类活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其目的最终都是为了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篇2

关键词: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家庭教育;养成训练

中图分类号:G40-05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200105

当下,发展低碳经济、全面实现低碳生活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呼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家庭中加强青少年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的训练,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于培养造就具有良好道德素质、适应现代低碳生活的新型公民意义重大。本文就对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素质的家庭养成问题作一分析。

一、低碳生活伦理是现代人道德

文明素质的新要求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是指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以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一种简单、俭朴和绿色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需要法律政策的保障,也需要伦理道德的熏陶、引导。何谓低碳生活伦理?笔者认为,低碳生活伦理是为倡行低碳生活方式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相关伦理道德规范,其基本理念在于强调责任、和谐和节俭意识,以维护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目的在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维系生态平衡。可以说,低碳生活伦理是现代人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思想基础,践行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和道德境界,体现了对现代人道德文明素质的新要求。

首先,让生活“碳中和”成为现代人低碳生活伦理的基本价值理念。“碳中和”(Carbonneutral)也叫碳补偿,是指通过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目前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碳中和”从“前卫”到“大众”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这种方式实现自己的环保理念。即通过计算自己日常活动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付款给相关环保组织或机构,由他们进行植树以抵消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抵消我们的“碳足迹”。这种将碳的排放直观化、量化和公式化,易于让普通大众意识到自己的微小行动在保护整个地球的生存环境中的作用。这种意识再经过一些低碳实践活动的强化,就会转化成一种道德责任感,即心灵的内在必然意愿或“内在自律”。[1]这种环保责任感的确立,有助于环保行动的开展。我国目前一些环保组织也开始了“碳中和”的实践,影响也日渐扩大。尽管这种做法尚未得到普及,但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逐渐减少碳的排放应该成为现代人低碳生活伦理的基本价值理念。

其次,低碳生活中“新节俭主义”已经成为现代人道德文明素质的新体现。节俭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观念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因而,“新节俭主义”应运而生。与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时代的节俭要求不同,这种“新节俭主义”尊重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合理追求,但又主张在物质丰富的经济条件下远离过度奢华、过度浪费的生活方式。此外,“新节俭主义”倡导环保、归真、简约、精致,奉行“新节俭主义”的人主张在不压抑自身必要消费需求的前提下,摒弃无所谓的铺张浪费,扔掉多余、烦琐的部分,过精致、纯粹而简单的生活。[2]“新节俭主义”的生活态度,其实是在回归生活的本真。早在20世纪之初,就曾在《简易生活之必要》一文中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说,“衣食之享用过度也,戚友之酬应过度也,物质之消耗过度也,精神之劳役过度也。以有限之精力,有限之物质,应过度之要求,肩过度之负担,鲜不气竭声嘶,疲于奔命。实力不足以达者,则觅捷径以达之,正轨不足以济者,则走曲线以济之。于是虚伪、夸张、奢侈、贪婪种种罪恶,皆因此过度之生活以丛滋矣。今欲有以救之,舍提倡简易之生活,别无善途。衣食宜俭其享用,戚友宜俭其酬应,物质宜俭其消耗,精神宜俭其劳役。务使自己现有之精力、物质,克以应与已缘接而生之要求之负担,绰有余裕。而后道义可守,节操可保,威武不能挫其气,利禄不能动其心,处固能安其朴素,出亦不易其清廉,俯仰天地之间,全无所于愧作也。”[3]阐述的道理与“新节俭主义”异曲同工,且论及了节俭的重要道德意义。“新节俭主义”倡导的是理性消费,是传统节俭美德在社会发展新时期的扬弃,这不仅是当代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而且是践行低碳生活伦理的新方式。

二、家庭是提高青少年低碳生活

伦理素养的重要场所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的家庭养成,是家庭成员根据个体的生长规律,在家庭中对青少年的低碳生活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反复训练、体验,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积淀相应的道德素质。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的培养需要家庭熏陶、学校教育和社会濡染“三位一体”的合力凝聚,而家庭则对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第一,家庭是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素养的起点。家庭是人生最早和最长久的学校,是社会教化的最重要的场所。一个人呱呱坠地来到人间,所经历的第一种生活就是家庭生活,所遇到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或家庭的其他长辈。因而,我国古代的《周易・家人》卦辞中就已经提出了“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的主张。前苏联教育家沃莉科娃也说过,“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基层单位,是一个特殊集体,而这一集体是完全按另一种,比如与学校集体不同的方式组成的。”[4]可见,家庭对于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包括低碳生活伦理素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庭在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养成的过程中起到了奠基、定向的作用。换句话说,家庭是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观念和习惯养成的起点。

第二,家庭在养成和积淀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道德品质上起着别的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家庭中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养成是建立在血亲伦常关系上的教育、训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具有血缘或姻亲关系。这一特点决定了家长教育的权威性,决定了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信任以及对所受教育、训练内容的认同,从而主动地予以接受。此外,在家庭中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养成还具有学校、社会教育和行为训练无法比拟的优点,那就是俗话说的“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由于父母对孩子的秉性、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优缺点都了如指掌,而且孩子在家中不像在学校和社会那样掩饰自己,这样家长就能比老师等他人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以促使他们更好地养成低碳生活习惯。[4]

第三,家庭中的低碳生活观念和方式是培养适应低碳生活的新一代公民的预备役学校。在学校低碳生活伦理养成、家庭低碳生活伦理养成、社会低碳生活伦理养成的立体“网络”中,家庭低碳生活伦理行为习惯养成为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熏陶培养适应低碳生活方式的新型公民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可以说家庭是人们接受社会文明、养成良好低碳生活方式的预备役学校。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主要的教育基础是在五岁之前奠定的,你们在五岁以前所做的一切,等于整个教育过程的百分之九十的工作。”[5]可见,家庭对青少年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包括低碳生活伦理素质的养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不仅是引导个人走上社会的桥梁,更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纽带。家庭中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成败得失,直接影响到现代人道德文明素质的提高,影响到我国低碳社会构建的步伐。

三、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素质家庭

养成的内容家长或其他长辈在家庭生活中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应该着力于基本要求的教育和落实。这些内容要求有哪些?笔者认为,尽管各自的家庭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不同,但基本内容还是共同的。

一是加强对青少年低碳生活知识的认知教育。家长或家庭其他成员在家庭中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行为习惯,首先让孩子了解“低碳生活”的相关知识,其次要根据青少年认知思维的特点和他们目前可接受的知识层次,结合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重点从与青少年生活密切的“吃、穿、用、行”四个方面教育孩子认知什么是低碳生活。在“吃”的方面,要告诉他们什么是低碳食物,什么是碳排放量大的食物,让孩子知道多吃新鲜蔬菜,减少禽蛋肉类和高脂肪的食用量,尽量不吃加工类食品,吃饭时不浪费、不糟蹋食物就是低碳生活。在“穿”的方面,让孩子知道有换洗的衣服、能保暖就行,不要买太多的、不实惠的衣服,不与其他孩子攀比穿戴就是低碳生活。在“用”的方面,要让孩子知道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用纸、对废旧物品合理利用、不使用一次性碗筷、一次性纸杯就是低碳生活。在“行”的方面,要让孩子知道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尽量减少使用私家车就是低碳生活。同时,告诉孩子多种树、多造林,爱护花草树木,为生态环境建设捐款等行动也是间接地减少碳排放,也是低碳生活的主要内容。

二是加强青少年遵守和践行低碳生活伦理道德规范能力的培养。家长或家庭其他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素养贵在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家长要把低碳生活理论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青少年低碳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即要求青少年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和学习中,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衣、食、住、用、行做起,最大限度地减少一切可能的碳消耗。青少年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低碳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自觉遵守和践行符合低碳生活道德规范导向的能力。

三是加强青少年低碳生活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青少年低碳生活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应该是家长或家庭其他成员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道德素质的着力点。成中英教授就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指出:“低碳不是一个热门的词汇,不是某一个机构的名片和政治策略。低碳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类有规律可循的生存轨迹。”首先,家长要提高习惯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因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孔子语),成为习惯的素质才是最牢固的素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重加强孩子保护生态和环境、合理利用资源道德的责任意识培养,教育孩子选择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节能减排、应对全球变暖是关乎每一个人的大事;引导孩子明确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每一个“地球村”村民的责任。其次,倡导勤俭生活方式。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提高,孩子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吃、穿、用、玩的互相攀比心理也有所增加。家长应该在生活中从小事、小节做起,在节俭行为习惯的反复训练、体验中唤起孩子对节俭观的崇尚与信仰,让孩子明白节俭不仅是中华传统美德,而且是当今社会我们践行低碳生活的必要选择。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培养,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素质的生成和巩固。

四、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素质家庭

养成的基本方法在家庭中加强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的养成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从家庭生活的小事入手,加强青少年对低碳生活知识的认知。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其他长辈应该从小处、小事、小节抓起,使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之逐步成为青少年生活的基本准则。从小处、小事、小节抓起,在生活中耳濡目染,可以收到润物无声的成效。有位教师发现自己上小学的女儿节约意识、环保责任意识差,于是就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低碳生活知识的教育。从算帐入手,她根据有关资料教女儿计算出少浪费一斤粮食可节约0.18公斤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47公斤。母女俩共同算出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粮食浪费1斤,每年可节约24.1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1.2万吨。从具体的数据分析上,女儿了解到节约粮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此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开始注意节约,逐渐改掉了不太珍惜粮食的毛病。

第二,坚持以身立范,引导青少年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以身立范、示范引导是青少年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养成的直接途径。人们常说,“父母是子女的样子,子女是父母的镜子”。在生活中,父母应增强自己的低碳生活意识,时时处处注重做到低碳生活。例如:家长在做饭的时候将淘米水用来擦地板、擦玻璃、浇花,用洗澡、洗衣水冲马桶;在洗衣服的时候尽量少用烘干机烘干衣服而选择自然晾干;去超市购物时,尽量选择乘坐公交并自带购物袋;在自家的阳台上种植蔬果,既能减少外来蔬果的消费,又能吃到不用农药、化肥的绿色食品;在和孩子外出吃饭时,尽量自带餐具,减少或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自来水笔、圆珠笔用完更换笔芯而不是随手扔掉,等等。在践行低碳生活的过程中,家长要明确告诫孩子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节约用水、用电不只是为自家省钱的小事,更是造福人类的大事;种植蔬果和绿色出行不只是健康和节约能源那么简单,而是有着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意义。当父母通过自身低碳生活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并让孩子理解生活中的习惯和细节的改变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作用的时候,孩子的主动性就可能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低碳、环保、节俭生活的热情就会提高。反之,如果家长生活铺张浪费或表里不一、言行相悖,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因而,家长在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行为习惯中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重言传更重身教尤为重要。

第三,强化养成训练,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在生活实践中,养成训练是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也是在家庭中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必须始终坚持的。所谓“道德养成训练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施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反复训练、体验,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凝聚为道德品质的一种道德教育观和道德品质培养方法。道德养成即是道德素质的养成,包括道德意识养成(知、情、意、信)和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两方面。”[6]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在家庭中养成青少年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必须有明确、具体、可操作性方案,这样才能便于遵循和引导,从而将青少年对低碳生活知识的认知转变为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下面是两个旨在养成孩子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活动案例:

[案例一:教孩子正确选择电脑关机方式]

养成目标:

(1)道德意识养成目标――认识到勤俭节约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增强节约电能意识,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道德信念。

(2)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养成不浪费电、节约资源的低碳生活习惯。

实施过程与方法:

(1)家长明确地告诉孩子,每次使用电脑时要学会正确选择使用方式:暂时或较长时间不用电脑时选用“待机”模式或“睡眠”模式;很长时间不用时选择“关机”模式;亮度随房间光线变化而调整等。家长可以给孩子具体操作演示。

(2)家长注意教育孩子,正确选择使用方式不仅可以节省电能,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还可以减少电脑辐射,保护我们身体健康。

(3)当孩子忘记关机或使用方式选择不当时,家长应该及时提醒,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也需要提醒很多次。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要表示赞赏。

(4)父母使用电脑时,要正确选择使用方式,给孩子做好节能环保的榜样,如果自己忘记关机或使用方式不当,孩子给予提醒,应虚心接受、改正,并表扬孩子的做法。

测评巩固:

通过孩子使用电脑过程中是否自觉选择关机方式的实际观察,评估孩子节约用电,养成正确选择关机习惯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改进和巩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案例二:让孩子自己挣取1元钱]

养成目标:

(1)道德意识养成目标――认识到勤俭节约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增强节俭意识的认同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道德信念。

(2)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养成俭朴、自力、珍惜资源等生活习惯。

实施过程与方法:

(1)家长给孩子布置任务:利用星期天依靠自己的劳动至少挣取1元钱(要求真正靠自己劳动获得,不得把家里的废品拿去卖),从中体验挣钱的不易。

(2)家庭成员坐在一起听孩子讲一讲挣钱的过程和感受。

(3)请老一辈人(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讲过去的艰苦生活,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4)家长遇到孩子平时不该遗弃物品时(如吃剩的面包、馒头、水果,写字时仍可用的铅笔、橡皮、纸张等),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和启发孩子:虽然现在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们还应该保持勤俭节约、自觉参与低碳生活。

(5)家长引导孩子利用挣来的钱办一件有意义的事(如积攒起来买东西给爷爷奶奶或家境不好的邻居老人等)。

测评巩固:

通过随孩子平时吃饭、使用水电等实际观察,或家长和孩子一起对一些浪费资源的事件进行讨论,试探了解孩子的看法等形式,评估孩子节约资源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改进养成训练方案,巩固孩子相关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

通过以上养成训练活动,有助于帮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生活的好习惯。案例一中,家长通过反复训练孩子电脑关机习惯,可培养青少年节约电能的低碳生活行为习惯。案例二中,让孩子自己赚取一元钱,体验挣钱的不易,从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等,使孩子进一步体悟“成由节俭败由奢”的道理,明白在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仍要继承和发扬节俭的优良传统,养成生活俭朴、珍惜资源等的生活习惯。同时,家长在实施养成训练活动中,还应该注重孩子情感体验的强化以及训练活动的持续性。青少年的低碳生活伦理素质养成决非一蹴而就,只有通过实践中行为的不断累积,才能形成习惯,积淀成品德。因而家长在训练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应该注意经常性和持续性,以达到习惯成为“自然”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活动行为内化为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罗顺元.低碳文化与文明前景[J].未来与发展,2010,(5):11-15.

[2]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社,2010:190.

[3].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62.

[4]陈延斌,刘建宁.家庭中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陶铸未成年公民道德素质的基础工程[J].伦理学与德育研究,2005,(1):133-144.

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篇3

关键词:低碳生活理念;高职学生;培养分析

我国在建国初期由于历史原因,在初期的发展阶段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力度严重不足,这就使得我国的环境日益恶劣,温室效应、干旱、洪涝、沙尘暴等恶劣气候现象逐渐增多,因此人们对于低碳生活模式越来越重视,本文将主要针对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的培养,浅析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培养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提升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有所参考。

1.低碳生活理念以及高职院校教育现状

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是当前世界发展的主要推进性能源,但是,在使用化石能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正式造成温室效应等灾害性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推行低碳生活理念不仅仅能够降低化石能源的损耗,还能够启到环境保护的作用,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日益加剧,低碳生活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低碳的概念不断的延伸,逐渐发展成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产品,逐渐构成和完善了低碳生活理念。当前低碳生活理念已经逐渐融入到了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但是低碳生活理念大多停留在校园规划、建筑装修等相关专业以及学生自主的低碳行为中、低碳生活理念培养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对于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的培养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

2.培养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的重要意义

化石类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当前化石能源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随着人们对于石油、煤炭等资源的依赖程度的逐渐加深,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化石能源,这就加剧了化石类能源的消耗速度。在不就的将来化石类能源将会消耗殆尽,低碳生活将会成为未来的必然走向,化石能源在燃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根本所在,当前温室效应所带来的的灾害时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找寻新能源,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必然需求,当前高职学生的低碳生活理念的教育还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人们对于低碳生活在处在自愿自发的状态,这就严重阻碍了全民低碳生活的推行。随着我国大学生扩招政策的落实和开展,我国高职学生逐渐增多,在高职院校中推行低碳生活理念时十分可取的,是推行低碳生活理念的有效方式。低碳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在进行低碳生活理念教育与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具有完备的教学内容、高效率的教学方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作为低碳生活理念的传授者,教师自身应当以身作则,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培养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其一,通过培养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能够让学生发挥出其带动作用,使其能够自发的使用低碳产品、注重低碳生活,通过培养学生的低碳生活理念,可以加大在社会上的宣传效应。其二,高职学生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价值观和生活模式,在高职学生中推行低碳生活理念,高职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其三,培养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可以为在社会上推广低碳意识的过程中启到一定的拉动引导作用,进而缓解当前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的职业道德缺失的难题。

3.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低碳生活理念的有效方式

2.1将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为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可塑性、思维模式的活跃性等特性,将当今社会中自然资源过度采集、异常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案例,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了解到温室效应的灾害,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意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阐述低碳生活的实际意义,进而帮助和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树立低碳生活理念。

2.2将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

高职院校的专业种类繁多,很多专业课程都会涉及到低碳理念,例如:室内装饰、汽车专业、化工专业、包装设計专业等,因此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低碳知识切入点,因此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将低碳理念贯穿换和融入到相关知识中去,进而为培养和提升学生低碳生活理念奠定基础。

2.3将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校园的文化风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观念,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将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进而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低碳生活理念的严惩,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低碳生活理念知识竞赛等方式加大低碳生活理念的宣传力度。

结语:我国是人口大国,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过程中都会涉及到化石能源,当前我国的碳消耗和碳排放的形式极为严峻,构建低碳社会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走向,我国高职学生数量众多,在高职院校内推行低碳生活理念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校园带动社会氛围是十分可行的,随着温室效应的日益加剧,低碳生活必然成为未来的必然走向。

参考文献: 

[1]张丽萍.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8):280-281. 

[2]柳冬梅,朱彩兰,丁钰琳,龚新艳,徐浩男.高职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的构建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6,35(36):33-35. 

[3]髙吉仁,陈锋,李惠民,刘永记.高职学生低碳生活习惯的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10):193-195. 

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篇4

摘要: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选择。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政府、企业的事,也是每一个人的事。充分加大各种舆论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本文重点谈谈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倡导低碳生活、提高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必要性;提高公民节能环保意识之对策研究。

关键词: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意识;对策

随着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类的共同选择。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政府、企业的事,也是每一个人的事。不断提高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使之在日常行为中注意减少Co2的排放,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提高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一是要加大节能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二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三是要充分发挥社团在公民节能环保意识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1.1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形成背景。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低碳经济的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但是低碳经济作为单独概念并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1.2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的依托。有关专家指出,低碳经济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一种是低碳消费。这不仅意味着低碳经济要在生产方面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由此可见,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当代环境资源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日常活动的正当结果,这已经基本成为了人类的共识。

2倡导低碳生活、提高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必要性

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公众参与度,实现共同低碳当前,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们倡导低碳生活、建低碳型社会,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而在这些环节中,人作为主体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公众是否积极参与节能环保行动以及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如何,将最终决定着低碳经济推行的实际效果,从而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节能环保是典型的社会公共事务,我们每个人理应承担起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积极参与到节能环保的各项工作中去。这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所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有效推行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的必要条件。

3提高公民节能环保意识之对策研究

3.1加大节能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但是,当前社会公众对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重要性的认识仍不足,对能源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较弱,公民节能习惯还未养成。所以,必须通过广泛地宣传教育培养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培养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自觉实践低碳生产和生活。

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在国外,许多城市、企业十分重视媒体对节能的宣传教育。加拿大渥太华就专门办了一份报纸吝啬家日报,专登宣传小气有理、为人们节约过日子提供具体办法的文章,提倡吝啬不是没有面子的事,而是一种创造。报纸很受读者欢迎,发行量不断刷新。

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的优秀做法,利用各种舆论媒体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一方面,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措施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使社会公众了解中国能源、水资源利用状况及面临的问题、节能环保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尽量拉近节能环保与民众的距离。另一方面,要加大普及节能知识的力度,充分利用特殊时日开展活动。

3.2转变思想观念,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倡导绿色简约的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经济。从目前来看,中国公众的低碳意识还比较薄弱,良好的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还没有养成。据科学家测算,一个人的日常起居每年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总量,足足可以充满三个热气球。可见,公众生活方式健康、环保与否对于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是多么重要。

3.3哥本哈根大会直接向我们提出了未来现代而文明的生活方式转型的责任,让这场运动从自己家中发起,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2008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公开报告对个人的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具体意见,这对我们形成绿色简约的生活方式有着指导意义。

3.4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众所周知,二战以后,消费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流行,这对中国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消费主义是一种超过正常需要的浪费式、资源透支型的消费,反映到社会生活中,则表现为大量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消费主义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浪费,造成了自然力的严重不和谐。因此,转变消费主义的思想观念,倡导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我们要优化消费结构,提倡5S消费原则。和谐的消费观念是生态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优化消费结构是为了将人类的消费行为控制在大自然可承载的能力之内,实现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篇5

关键词:低碳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措施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就是一种生活行为态度。现在,“低碳”概念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和知识的机构,高校要承担引领人类文明、提升公众意识、创新社会风尚的高尚责任,更应该顺时而动,与时俱进,建设低碳校园,将低碳理念融入到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因此,低碳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研究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收集。

1低碳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举措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的发展

3.3低碳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校园行为文化包括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各种娱乐性、学术性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活动互动,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引起校园低碳风;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践行低碳生活,提升师生的低碳意识,建立低碳行为习惯。

3.4低碳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管理。校园制度文化是依据学校有意识选择的、具有强烈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一经学校成员的高度认同,不仅能促进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更能凝结为一种无需强制就能在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低碳校园文化建设要从组织机构、规章制度、阵地建设等方面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用完备的管理制度给置身其中每一个人提供了一套完备的低碳行为准则,人们通过对制度的理解、实践而内化为低碳行为习惯,最后升华为低碳精神惯性,同时制度和标准的制定也有利于使低碳工作从少数专业管理人员的行为提高转变为全员性的活动。

发展低碳校园环境文化建设需要每个人付出行动,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关键,科学决策是发展低碳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保障,绿色生活方式是低碳消费的主导。这要求我们必须构建低碳视域下的文化价值观,探索出建设低碳校园环境文化的有效路径,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篇6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环保;培育

2015年的冬天,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雾霾连天,北京甚至在12月8日了首次空气质量红色预警,空气质量预报中不少城市的pm2.5超标上百倍以上。2015年12月12日,法国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一届会议上,196个《公约》缔约方国家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议》,制定了1.5℃的减排愿景。世界各国第一次承诺共同控制碳排放,以增强地球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共同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可见,低碳环保思维、低碳行为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的当代大学生更要具有低碳环保意识。

1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内涵及意义

1.1低碳环保意识内涵

低碳环保意识具有丰富内涵,它包含生态平衡理念、可持续发展及平等观念、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和创新发展理念等多重含义。所谓低碳,就是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低能量、低消耗进行正常甚至高效的生产,提倡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厉行节约,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理念。它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也是一种新的行为习惯。低碳生活是一种简约时尚的生活方式,不以降低人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它通过个体的适度减低碳排放量来达到总体碳排放的控制,以达到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前提与基础。

培育低碳环保意识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未来,我国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据报道,中国将在2016年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而做为教育主要阵地的高等学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对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的教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1.2培育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重要意义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具有低碳环保意识和素养的合格高校毕业生,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低碳环保意识培育就显得尤其重要。众所周知,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人类生存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产生存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党的十五中全会上又提出了“健康中国”理念,健康中国的建设离不开给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更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低碳环保思念的高素质大学毕业生。

1.3高等学校要注重培育具有低碳环保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职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而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低碳环保意识的合格大学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久健康发展,从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到工厂、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具有低碳环保意识的人才,只有全社会都积极主动地倡导和践行低碳行为,生态文明和健康中国建设才能落到实处,国家五位一体建设才会畅通,才会卓有成效。

2培育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有效途径

高等学校应积极主动全面地培育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以适应国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全面需要。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的培育,应该贯穿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的整个过程。

2.1利用媒体平台宣传

学校建立低碳环保教育官方网站、微信平台,充分宣传低碳环保理念,宣传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的会议精神和思想,不断加大低碳环保教育宣传力度。还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媒体,在学生微信、QQ等多种自媒体交流中,宣传低碳知识,相互促进低碳理念和低碳行为的形成。

2.2优化低碳育人环境

教育育人,首先要做到环境育人。而低碳意识的培育更需要一个低碳的环境,这对学生的低碳行为是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校园绿化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低碳环保的因素,如学校的所有建筑物都建设成为具有绿色环保标志,实质性地在用电、用水方面考虑到环保的因素。校园照明路灯尽量多地使用太阳能灯具,教室走廊、图书馆张贴低碳环保的宣传画,大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处处能感受到低碳行为的重要,节约水电的必要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同时也使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中逐渐加深生态文明的理念,为未来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强国做好思想准备。

2.3开展各种低碳活动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要做好低碳环保思想意识的渗透,可以“春雨润物细无声”,可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喜闻乐见的低碳环保教育活动来实现低碳环保意识入眼、入耳、入心。如组织开展系列低碳环保知识讲座、大学生低碳环保主题演讲比赛、大学生低碳环保主题征文比赛,让全体学生都知道什么是低碳,什么是环保,什么样的行为才是低碳环保行为。组织全校学生低碳环保知识竞赛,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低碳环保理念的理解和把握。评选低碳环保校园之星活动。

2.4低碳环保走进课堂

课堂教学永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环保意识的培育,更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学校在开学初备听评审过程中,教学管理机构、学生管理部门要对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提出关于低碳环保教育方面的明确要求,在教学中不但是教会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明礼、学会生活、学会交际;并进一步做到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必须渗透低碳环保理念,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形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

2.5成立低碳环保社团

指导学生成立低碳环保社团,有计划有目的的宣传低碳环保理念,倡导低碳环保行为。大学生社团成员具有爱心,对环保具有高度热情,并且分布在各专业和班级中,他们的低碳的言行,对其他学生能起到很好地示范作用,能有力地促进低碳环保行为进班级、进宿舍、进餐厅。低碳环保志愿者和低碳环保社团积极开展宣传活动,有力地增强了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促进了低碳环保行为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杜悦英.气候谈判的巴黎新局[J].中国发展观察,2015(12):5-6.

[2]北京中工干教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节能减排工作・低碳环保生活[m].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136-138.

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篇7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生活低碳教育

[作者简介]刘宏(1969—),女,辽宁辽阳人,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田笑(1987—),女,山东日照人,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辽宁大连116029)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77—02

从2002年开始,平均每人生活消费能源的数量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可见在我国居民中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科技和知识的先锋,是未来社会的主宰,在大学生中进行低碳生活教育,让环保与节俭的观念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是一项紧迫的使命。

一、大学生对低碳生活认知的现状

低碳经济(LowFossilFueleconomy)目的是通过科技和制度等的创新,转变传统经济的发展方式,实现低耗能、低排放和低污染。低碳经济衍生出低碳生活的概念,低碳生活是指人们减少日常生活的耗能量,以一种科学、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教育在我国居民的低碳生活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他们从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树立一种危机意识和责任感,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将来走向社会身体力行,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为了了解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和他们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认知度的现状,南京邮电大学2009年度思想政治教育校级规划项目“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等方式随机调查100名在校大学生。通过调查发现,“75%的大学生认为气候和环境问题对自身生活影响不大,仅有15%的大学生认为对自身生活影响很大。调查还显示,对节能减排认知度不够的75%的大学生因认识不足,对低碳生活也了解不够,从而觉得气候和环境问题对自身生活影响不大。”调查还发现,大学生参与低碳生活教育的空间仍然很大。4%的大学生很关心碳的排放,并且注意自己减少碳排放和向他人宣传;9%的大学生意识到碳排放关系和地球气候的必然联系,正在积极采取行动减排;76%的大学生认识到应该为节能减排贡献力量,但没有实质采取行动;只有11%的大学生认为低碳排放与自己没有关系。接受调查的全部大学生都认为政府、学校、社区、环保社团、媒体都应为低碳生活展开行动。造成大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认知现状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在的很多大学生的崇高理想人格,已经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益至上、自由主义等思想意识侵蚀。这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违背的不健康的西方文化部分,对现在的大学生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传统文化缺失严重有直接的关系。再加上网络时代的虚幻,现实的道德准则很多时候已经失去了约束力。因此,国家、社会、家庭必须共同努力,在大学生中继续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让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2.很多大学生还没有意识到低碳生活的必要性,也对人、社会和自然这样一个深刻相关、相互依存的和谐生态系统缺乏必要的认识。国家、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教育的关注度和宣传力度还不够,学生对基本的低碳生活常识非常缺乏。家长缺乏对子女的督导和教育,现在大学生中,生活中奢侈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长明灯”“长流水”的现象经常会发生,食堂里的剩饭、剩菜随处可见,穿衣服讲究名牌,很多同学还开着私家车来上学。学校周边环境混乱不堪,这导致部分大学生置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于不顾,让自己的人生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教育,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尽到各部门的督导职责,向大学生普及低碳生活常识,做好大学生思想和素质教育,让大学生树立起低碳生活的态度。

3.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参与度还不够,参与空间还很大。国家、学校和家庭应该积极创设各种条件让大学生行动起来,并发挥民间组织和社团的作用,让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和与别人的合作交流中,加深对低碳生活的认识,更好地在享受低碳生活中为节能环保作出贡献。

二、大学生低碳生活教育的几点建议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把大学生的低碳生活与传统文化联系到一起,是因为大学生的道德现状的确令人担忧,也是为了从根本上找到解决大学生低碳生活的出路,尽管这个效应会是长期的,但这对于保证以后一些具体教育措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无疑是根基与保障。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低碳生活需要政策的引导、资金的保障、技术的支撑、法律的监督,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行事,怎么做人,低碳生活方式才能够真正实现,否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弟子规》中讲到:“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误拣择;食适可,勿过则。”现在的很多大学生穿衣服追求名牌,很好很新的衣服穿过几次就搁置不穿,再买新的。据统计,如果每名大学生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便可以节约能源约2.5Kg标准煤,相应减排6.4Kg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的饮食应该讲究清淡,平时尽量以素食为主,吃素食既有利于身体健康,同时这样又有利于环保。如果多吃1Kg肉,将会增加排放二氧化碳1.24Kg。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国家、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帮助他们树立起环保道德。环保道德主张,人类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与义务。加强环保道德教育,让整个社会的公民负起环保的责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树立起环保道德观念,为其注入内在的精神动力,人们才会积极并且持久地践行低碳生活。

2.国家社会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天津大学的牛晓姿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中,研究证实我国在省际层面上存在资源诅咒的问题,由于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反而带来经济发展不稳定、收入不平等、GDp增长放缓等现象,这就是资源诅咒现象。国家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缓资源开发,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开发。同时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尽最大可能减少能源损耗量。国家要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资源节约开发的理念,通过在思想政治课等教材中,阐述资源过度开采对人类和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让他们意识到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并谋求可持续发展之道。要完善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加大财政经费的投入。要加快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普及大学生关于新能源的知识。这有助于他们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的意义,树立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的意识,同时也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大有裨益,让他们懂得珍惜资源,避免浪费。

搞好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教育,国家和社会应该发挥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作用,最近我们国家推行的减少电台娱乐节目的数量,加强道德宣传的节目的政策就对大学生的教育大有裨益。政府还应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治理,让一些歌厅、网吧、出租房等远离校园周边,防止对大学生思想的腐蚀。鼓励学生真正地走出校园,加入到环保协会这样的民间组织中来。各市的环境保护协会是环保公益活动的生力军。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减碳”,我们大学生还可以加入到环保协会中来,多关注环保、能源、气候问题,和大家一起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并且走出校园,向全社会宣传“低碳理念”,让全体社会成员都加入到低碳生活的队伍中来。

3.加强校园媒体和学校组织的引导。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校园媒体向学生宣传低碳生活。学校网页、微博和BBS上可以多为学生转载低碳生活的帖子,建立低碳生活教育专栏,提高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知,并且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低碳生活心得。在学校的宣传栏、图书馆、食堂等地方可以张贴低碳生活的海报和标语,让大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时时刻刻强化低碳生活意识。可以鼓励学生加入到学校的环保社团,和同学通过合作实践,强化低碳生活意识。

我们还应该在大学生中尽量提倡低能量、低消费、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对于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学会节约,身体力行地实现低碳生活方式。学校应尽量在宿舍、教室、食堂安置节能灯,大学生的笔记本、充电器等,不用的时候应该彻底关闭;购物的时候应该避免使用塑料袋,鼓励学生尽量使用环保购物袋,因为生产一个一次性塑料袋就耗能约0.04g标准煤,相应增加0.1g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塑料在自然界中的分解是极其困难的。由于学校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最主要的场所,学校落实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教育对于学生养成低碳生活方式起着关键的作用。

4.家长应该对大学生加强监管与教育。现在很多大学生由于远离父母念书,失去了家长的监管,由于缺乏辨别意识和人生阅历,可能会让自己的行为偏离正确的轨道。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与思想交流,时刻掌握子女的思想动态,通过电话、视频等经常劝勉子女加强低碳生活消费意识,做到物尽其用,避免浪费。要适当控制子女的消费,给学生的生活费要合理,不要溺爱子女,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成年,应该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对子女加强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通过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教会他们怎么做人,让他们树立起对人类和环境的责任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身体力行,做低碳生活的典范,避免铺张浪费。比如,家长可以通过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等方式代替开私家车,抑制自己的奢侈性消费行为,选择节能门窗等节能环保材料,对于日常生活的饮食、衣服生活品做到物尽其用等,这无形中会对子女的低碳生活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总之,面对能源、环境的日趋严峻的挑战,我们每个公民以一种“低消费”“低耗能”“低浪费”的低碳生活方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自2001年来,我国居民的生活能源消耗量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加强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教育是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教育是国家搞好低碳生活教育的关键,这涉及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现在的大学生铺张浪费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薄弱,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根基。将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教育提高到环保道德的层面上来,只要国家、家庭、学校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搞好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教育,让他们在践行低碳生活中,保护好我们人类所共有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王蕾.低碳背景下大学生的低碳生活[J].职业教育研究,2010(6).

[2]胡玉东,瞿丹丹.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现状及对策调查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3]李东霞.当代大学生道德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角色紧张[J].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2007(5).

[4]李荔歌.浅析当代低碳生活中的环保道德因素[J].科教导刊,2010(8).

[5]牛晓姿.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DB/oL].http://222.21.62.157:8000/rewriter/KnS/http/ckha9bmjh9mds/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12&filename=1011263037.nh,2010—05—24.

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篇8

关键词:低碳校园;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329-02

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所导致的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人类21世纪最大的挑战。同时各国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一场以低碳经济为特征的绿色浪潮将要拉开大幕,这场革命被认为是继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将迎来的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

作为最前沿理念发源地和最新技术孵化地的大学对此有着义不容辞的使命和义务。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建设与低碳发展,为了推动高校节能减排,教育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联合了《关于推进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节能节水工作的意见》及《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鼓励全国高校对低碳校园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创新,力争为推动校园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一、“低碳校园”的界定

“低碳校园”就是在校园生活中引入低碳生活,在校园里提倡“无纸化教学”,即减少教学过程中对纸质书本的使用,加大电子化教学的力度等,从学习和生活中实现节能减排,从而达到环保的目的。例如随手关灯、开关、拔插头;少用纸巾,重拾手帕;少用塑料袋;提倡节能减排等等。这些不仅是社会应有的道德准则,而且也是建设低碳校园最基本的行动。这里的低碳校园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一个是实物意义上的低碳校园,这是指在日常的校园生活和学习中看得到的实际行动。另一个层面上的低碳校园指的是精神层面上的,主要是指在高校里的以在生活学习中节能减排核心的低碳意识的树立。

二、低碳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低碳、节能意识淡薄。通过调查,72%的学生对“低碳”的概念都停留在有所了解的阶段,甚至有17%的学生对“低碳”的概念仅仅是听说过而已;同时,可喜的是虽然学生对“低碳”的概念不是很了解,但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低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联系、甚至息息相关。在我们做的一个假设“如果现在学校举行一次环保公益活动,你愿意参加吗”中,只有30%的学生“非常愿意参加”,而63%的学生抱着观望的态度。

2.浪费严重、资源利用率低。我们在调查后发现,在学校生活中常见浪费现象是:(1)用水后不关水龙头,看到长流水、长明灯视若无睹;(2)离开教室、寝室的最后一个人不关灯(电风扇)电脑长时间挂线;(3)卫生间漏水没有及时报修处理,水电资源浪费严重,数据显示仅仅1/6的寝室会有对水资源进行重复利用的行为。有将近40%学生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从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学生仅占3.5%;在打印资料的时候,只有16.5%的学生经常会双面打印,剩下的学生基本都是单页打印资料;在日常购物中,只有20%的学生会尽量挑选环保节能型的商品。

3.低碳校园节能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校园规模日益扩大,学校能源用户不断增加,但不少学校在管理方面仍沿用旧的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节能激励政策和操作性强的有力措施,使节能工作流于形式,造成节能效果不明显。同时,由于管理粗放、节能责任人不明确、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缺乏力度等诸多原因,存在较多的节能漏洞,导致许多浪费现象仍然存在。

4.低碳节能技术改造力度不强。由于高校扩招,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过快,加之各种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短期成本较高,许多高校在新的建筑设计、用材,老校区改造等方面未考虑节能因素,未进行节能论证,因此造成能耗的客观浪费。

5.资源共享不够充分。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各个高校积累了很多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但由于实验室建设、会议室建设、网络资源等方面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导致资源占有率高利用率低,共享不充分。

三、建设低碳校园的对策

1.加强环境教育,树立低碳理念。环境教育一词,在国际上是由托马斯·普瑞查于1948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会议上首次使用。环境教育是面向整个人类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人类社会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专门教育活动。通过环境教育让师生们学习节能方法,掌握节能技术,养成良好的节能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进而形成低碳理念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建设低碳校园提供更好的思想保障。在全校范围开展形式多样的低碳校园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活,这些将有利于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并使之落实到行动中,有利于低碳理念的树立。此外倡导良好的节约风气,形成建设低碳校园的舆论氛围,能让师生们感受到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进而启发他们对建设低碳校园的思索。

2.扩大参与空间,倡导低碳意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仅有4%的大学生对碳排放很关注,不仅自己努力减少碳排放而且向他人宣传;9%的大学生认为碳排放关系到地球气候恶化影响,且正在采取行动减排;76%的大学生觉得有必要为减少碳排放贡献力量,却没有采取行动;11%的大学生不认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自己有关系。其实,低碳革命势在必行,低碳革命已经开始——从政府机构到民间组织,从企业到个人,都将被深深卷入其中。调查中,100%的大学生认为政府、高校、社区、环保团体、媒体都应为低碳生活展开行动。低碳生活其实贯穿了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能为节能减排贡献一分力量。

3.发挥高校优势,促进集体参与。高校是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倡导低碳生活就是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的行动,就是对国家发展与人类前景负责任的文明表现,就是建设低碳校园的真实行动。开设“低碳经济”课程,将低碳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并有意识地将节约教育、环境教育与低碳教育联系起来,向学生普及低碳常识。同时开展“低碳宿舍”、“低碳班级”、“低碳教室”等创建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低碳的认识,将低碳理念融入生活。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生环保社团在推广低碳生活活动中的作用。

4.借鉴国外经验,创建低碳校园。从2007年起,美国一些媒体就开始不断推出各种以“美国最绿色的大学”为题的文章。美国《福布斯》杂志发表了布莱恩·文费尔德(Brianwingfield)的文章《美国最绿色的大学》,提出了哈佛大学等10所最绿色的大学名单。目前,美国已有400所高校的校长共同签署了一份协议,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如哈佛大学设立了“绿色校园行动计划”(GreenCampusinitiative),提出推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针和计划。这些环保计划措施值得国内大学借鉴。在高校,我们积极倡导师生共同利用科学知识和人类智慧,为创建低碳校园而共同努力,在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5.建立监管平台,完善管理制度。首先,应建立有效的建设审查评估和管理监管体系,完善各种节约管理制度,为低碳校园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对校园所有建筑、设施及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所消耗能源进行统计。其次,应积极引导和大力推进相关二级单位用能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经济杠杆对水电使用进行调节,逐步建立“谁使用、谁管理”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用水用电机制,以增强师生办学成本意识和节能意识。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调查中,我们发现南昌航空大学采取了电力资源有偿使用的措施,带来的效果很明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节约用电的意识,因为这关乎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与此相对的是,南昌航空大学并没有收取学生的水费,可以明显看出学生的节水意识及行动并不如节电积极。

6.发展公共交通,提倡低碳生活。调查数据显示,72.5%的学生出行一般情况下愿意选择公交车,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可是,南昌的绝大部分学生反映,南昌市的公共交通很不发达,尤为明显的是高校到火车站的第一线路,每逢节假日公交更是拥挤,以南昌航空大学到南昌老福山火车站的233线路公交为例,官方说法是15分钟一班,可实际上至少要20分钟才有一班。当我们随即采访了南昌航空大学的部分学生时,绝大部分的学生对此表示不可理解,都认为应该加多班次,尤其是在节假日的时候。同时,我们在采访的时候,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说法:当年南昌市公交总公司设定233线路的时候,最初的班次还是很多的,后来南昌市公交总公司跟南昌航空大学交涉,以“233线路给南昌航空大学的学生和老师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为由,要向南昌航空大学收取一定费用,后来谈判无果,233线路就一直拥挤不堪了。笔者认为,此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看到233线到南昌航空大学的时候,公交车确确实实的停在南昌航空大学门口,可是站点名字叫“联泰·香域滨江”,毫无疑问,高校确实可以作为一个站点,其他城市及地区也是这么做的。

参考文献:

[1]李阳春.创建节约型高校与建筑节能问题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07,(3).

[2]彭淼,史云峰,董园.低碳校园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9).

[3]马建清.论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水电管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4]胡玉东,翟丹丹.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现状及对策调查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5]邵向涛.创建节约型高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今日科技,2009,(8).

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战略意义;基本路径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2-0201-04

朱蕴丽(1963―),女,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330031)潘弘韬(1988―),男,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学。(江西南昌330013)

一、低碳经济软实力相关概念

(一)低碳经济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人类社会由此迎来了低碳经济时代,发展低碳经济,倡导包容性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景。众所周知,所谓低碳经济,就是指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旨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有机结合的质量型、效益型经济。一般来说,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1]。经济性,是说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原则,提倡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意味人们生活水平的降低,而是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反对奢侈浪费能源或资源的情况。其次是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在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已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和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实现自己的承诺目标。[2]其三是目的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从而延缓气候变暖对臭氧层的破坏,避免由此可能产生的恶劣气候引发人类灾难,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二)低碳经济文化

所谓低碳经济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生存信仰等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价值或生活方式。简要地说,是关于二氧化碳低排放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生存信仰等精神因素的总和,它对人们生存和发展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一旦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伦理之中,就能够自觉地转化为一种物质力量,对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发展将产生持久的影响。从低碳经济构成的要素看,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消费、低碳城市等看似都是一些侧重经济、技术或制度层面的东西,国家节能减排中所规制的能源节约和减少环境有害物的排放也都是一些抽象的量化的硬指标。但是,这些量化的硬指标所蕴含的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转变发展方式和倡导适度消费,贴合了整个人类经济发展的不断创新和不断进化的软理念,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道德伦理的深度追求,寄寓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人文文化的深刻因子,是整个人类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认识自我和共同保护自我的理性超越。

当然,研究碳文化绝不能局囿于一地、一时、一国的碳文化,而是要从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去感知和理解大致经历过的碳文化。那么,人类到底经历了哪几个碳文化阶段呢?从生产力的角度我们不妨把其归纳为四个阶段:一是自然中心主义碳文化阶段。这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由于人类局限于对自然的深度认识,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没有力量“动辄战胜”自然,只能与自然相融相契,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既充满恐惧又饱含敬畏,此时我们称之为“碳文化零时代”。二是亚人类中心主义碳文化阶段。这主要延亘于整个农业文明时代,世界的古代文明主要涵盖有西亚两河流域、东亚古代中国和中美洲三大农业文明。由于三地的古代农业起源时代不同,分别经历了近万年或六七千年不等的历史过程,正是在这个时期,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生产力的提高,已具备了改变或征服自然的一定能力,但仍然不足以打破自然的平衡状态,人类可以通过朝代更替适时地休养生息,或依靠自然本身的修复力量循环往复地达到“碳平衡”,我们称之为“碳文化农耕时代”。三是人类中心主义碳文化,这主要指工业革命时期。这是一个以人类为中心主宰自然,并大规模破坏自然的时期,相伴衍生出的文化我们可称之为“斗争文化”或“征服文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电的发现、内燃机及其新交通工具的广泛应用和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人类对自然改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对自然无休止地开发和过度利用,直接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全面扭曲割裂,整个人类都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结果形成了“碳文化高危时代”。四是生态整体主义碳文化时代,这主要指信息社会。[3](p193-194)当今正处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原子能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综合运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对工业文明形成的高危碳文化进行深刻反思,世界各国都希冀通过共同携手来应对气候变暖,与防止臭氧层破坏可能引发的灾变。否则,面对日益频繁的天灾人祸或可能发生的气候灾难,人类将无所适从,会变得更加迷茫与失落,低碳文化就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降低碳排放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三)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

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文化软实力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整体文化综合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这种软实力对内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体现为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必须根植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厚重的硬实力的土壤上,才能从内外两方面形成一种持久的和综合的国家凝聚力、影响力与竞争力。且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始终是动态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要自觉地去呵护历史积淀下来的优质的精神价值外,还要不断消融和吸纳全人类优秀的文化元素来跟上世界潮流,培育和创新我们的时代精神,像盐融于水一样地变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特质或精神价值。而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就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低碳信念、低碳教育、低碳伦理、低碳创意、低碳产业、低碳营销、低碳品牌、低碳消费、低碳交易和低碳生活等一系列低碳实践活动,在大众中自觉形成的一种持久的影响力、引领力和理解力。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低碳经济中的具体表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母系统中的一个文化子系统。与国家文化软实力一样,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也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外部软实力,通过国家、社会和企业共同打造一种低碳经济创造力、低碳思想影响力、世界性低碳话语权的引领力和感召力;二是内部软实力,真正构建一种能够降低碳排放的国民低碳价值观,从宏观上提高国民的低碳文明素质和低碳精神水平,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可持续增长的前进动力。

二、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

低碳经济文化,是人类与自然互动关系在文化形态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历史必然。低碳经济文化的提出,就是因为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力、渗透力、凝聚力和牵引力,可以支撑、引领和渗透到社会公众的内心世界,内化为人们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追求,使人们能发自内心地和自觉地去降低碳排放,持久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由于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是一场涉及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和国家权益博弈等方面观念形态的革命,也是提升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探讨和研究如何去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就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

(一)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是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丰富和补充

由于低碳经济是一个涉及整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系统而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命题,低碳文化的提出本身既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全新理念,更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它既涉及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利益话语权的博弈,又借此可以推动国家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使经济发展由原来的资源耗费、环境破坏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性发展转变。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内容,将成为衡量国家综合软实力的又一重要标志。

(二)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将引领经济发展理念和价值观的改变

由于低碳经济文化能够从情感和心理上制约、控制和支配人,它所寓含的低碳理念、低碳意识和低碳价值观等直接影响、调控和决定着国家发展的“绿色走势”。它使我们的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等领域有了低碳经济理论的支撑和引领,使我们国家能理性地避免走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由单纯数量、速度的增长向综合效益质量的增长转变。同时,有力助推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品牌、低碳创意、低碳营销、低碳产品等领域的发展,促进各行各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同和支持,树立代际环境权、生存权保护的理念,切实避免出现忽视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无未来的增长,确保能源供给、自然资源供给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可持续性。

(三)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将引领人们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低碳经济文化蕴含着我们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它的注入将在全社会形成节能减排光荣、奢侈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引领公民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形成尚俭节用的价值取向。倡导低碳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适度消费、科学消费,反对高碳浪费、污染消费、有害消费、无度消费、炫富消费,这最终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健康和科学的低碳消费理念,不仅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利于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引领整个社会科学合理消费,自觉抵制或拒绝那些不低碳的“便捷式”消费、“一次性”消费、“白色污染”和“高能耗”等消费,养成国民消费的低碳化、低能耗化等良好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四)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将使自然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的复苏

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是人类应对自然界的惩罚和可能出现的“灾变”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而低碳文化有助于经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增长方式转变,进而把以“以人为本”的增长拓展为以“万物为本”增长的转变。的确,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的保护也离不开人类,人类必须与自然共生共荣,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求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复苏。构建低碳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就是使自然界生物多样性得以尽快恢复。

(五)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将会产生潜在的和巨大的“绿色效应”

低碳经济意味着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低碳文化的价值取向,崇尚的是生态价值,倡导的是绿色环保,只有全社会自觉遵循低碳减碳等要求,以一种自然、健康、安全、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助推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随着低碳经济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浸润,相应的诸如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绿色旅游、绿色城市等冠以“绿色”的行业等会不断涌现,这会产生潜在的巨大的“绿色效应”,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避免以损害健康、破坏环境来换取人类无休止欲望的满足,符合我们国家倡导的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基本路径

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和经济包容性增长的需要,更是当前我国参与世界经济软实力和巧实力竞争的需要。那么,如何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我们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着力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取向

一是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主要是以崇尚生态价值、绿色环保、尚俭节用、秉持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观念形态。它以整个人类生态和谐为价值尺度,来量度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行为后果,倡导人类与自然共荣共生的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建设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实施低碳智库战略,培养优秀低碳创新人才,着力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低碳文化建设的关系,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方面转变。三是要吸收消融好国内外两种低碳文化资源,积极参与国际低碳文化合作与交流,构建低碳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和廉洁消费的生活理念。四是挖掘、梳理、吸纳和弘扬传统人文文化中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优秀的低碳理念和伦理取向,并有机地结合现代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形成新的道德准则,以此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这是实现低碳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二)有效采取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

一是要加快低碳经济立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推进低碳文化建设。国家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低碳经济的市场化操作。二是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扮演主导作用,要建立起低碳经济宏观调控机制,在资金信贷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企业发展低碳技术更多的支持;同时,还要发挥“领头羊”的示范作用,积极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推行绿色办公和绿色采购等活动。三是国家要采取鼓励性措施,建立低碳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坚持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推广,孵化低碳创意产业,打造低碳优质品牌,提升国家低碳品牌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四是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的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低碳消费意识,积极引导和鼓励公众采购绿色商品、乘坐公共交通、使用节能家电和家庭照明,这也是低碳软实力的具体体现。

(三)精心营造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科学理念

一是政府教育部门要把培养低碳理念的相关内容充实到中小学教学课程中,从小培育未成年人科学的低碳认知、低碳情感、低碳道德、低碳信仰和低碳意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鼓励人人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倡导人人都负有节能责任的低碳文化价值认同。二是企业是践行低碳经济的主体,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应当把低碳经济理念渗透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中去,积极践行低碳伦理,自觉选择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三是宣传部门要通过各类媒体宣传低碳经济的目的和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低碳示范社区的建设、评选和宣传活动,培养公众的低碳理念,倡导理性文明消费,崇尚俭约质朴的生活,营造一种浓郁的低碳经济文化氛围,使人人肩负起节能减排的义务。

(四)全面打造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教育体系

一是要建立健全低碳文化教育体系。低碳经济得以全面实现的关键是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基础性工程就是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低碳经济教育提到议事日程,把国内外最新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融入低碳文化的构建中去。二是要以低碳科技创新理念为支撑,不断地把生态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跨学科的理论融入低碳教育的实践中去,构建全民的低碳道德伦理体系,培育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自觉和自律。三是要通过互联网、博客、微博和手机短信等各种信息化手段传播低碳经济文化教育,要千方百计地把低碳经济的知识普及扎根到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各个层面的公众心目中,充分调动广大公众建设低碳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精神观念形态的力量,转化为潜在的现实的低碳经济和生态效应。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8).

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篇10

关键词: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景区;景区创建;对策

在低碳生活的时代环境下,低碳旅游变为了世界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人们越来越热爱旅游,很多人都希望在工作之余可以回归自然,特别是那些发达国家,人们都不在喜欢传统的旅游方式,而是进入到更为淳朴、自然、开阔、和谐的环境中,将身心放松,更好地感受自然的恩泽。

一.创建低碳旅游景区的意义

低碳旅游的真实意义在于要将低碳落实到位而不是空喊口号,建设低碳旅游景区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一)景区发展的创新规则:创建低碳景区应该是比较系统性的工程,正是因为其系统性使得新景区的发展产生了规则。衡量低碳的指标如何融入到景区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可以将景区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将可以替代的新技术和新能源以及生态文化效益达到最大化,都指定到新的规则中并正确的引导。

(二)低碳旅游景区是低碳旅游系统的综合版:低碳旅游形式的良好推广以及普及实施,是一件能够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大事,也是全世界旅游的总发展趋势。由于这种推广形式较为复杂,涉及到的难度很大,所以政府和社会应当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推动,只有在各方面因素都配合的情况下,才能真正的将低碳旅游景区打造完好。

(三)促进公众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低碳旅游景区中的游客所参与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应该与低碳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景区所宣传的低碳相关知识活动明白低碳的实际意义,促进公众可以学会节省资源,主动的去维护周边的生态环境,使其能在低碳旅游活动之后还可以坚持这种低碳的生活方式,慢慢养成生态文明。

二.创建低碳旅游景区的对策探析

(一)低碳旅游机制的完善:完善低碳旅游机制是以政府作为主导地位,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建立起激励扶持、创新技术,并且推广示范的低碳旅游体系。建立激励扶持体系,政府应该根据景区中现有的低碳环保状况,给予一定的资金和税收方面的支持,帮助低碳旅游能够更好地开展;创新技术能力,景区应该以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为基础,找出更适合新旅游的碳化改良设施;推广和示范体系的建立,要在开展低碳旅游的初期,将低碳旅游的示范点设立好,而后进行全方位的推广,使得低碳效益能够取得客观的利益。

(二)科学合理的规划开发:低碳旅游景区在初期的实施开发以及规划时,就要将低碳旅游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明确出来,构建起低碳体系,高度重视周边环境的保护和开发。将现有的生态环境充分的利用,并且要保护地方资源的特色,将自然环境跟文化想匹配,将所规划好的衍生产品、建筑物、以及相关设施都真正的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合理的将多类型的旅游项目配置其中,科学的分流顾客源,使其旅游容量能够平衡,更好的促进低碳旅游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旅游景区应该具有健全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得其能够减少资源的利用,合理的节能减排,使再生能源可以更为有效地再利用。

(三)旅游景区要科学规划

传统的景区严重的缺乏智能化的先进技术,还有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也严重不足,一直以来都是过于重视硬件的开发,完全的忽视了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方面的重要性。所以应该在景区建设和规划时,应该更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设施之间的相互协调,科学的将游览设施跟游乐项目、住宿、休闲场所合理的安排好,多增加大比例的绿化面积,使得景区构建成一个更适合游客旅行居住的生态环境,在享乐的同时还能注重到环境保护。

(四)低碳旅游的开发要素

1.因地制宜的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旅游景区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经济、交通、地理以及市场等条件,选择更为适合本地的旅游模式,科学合理的进行统筹规划,以低碳的成本投入,已获得低碳方式的收入。在河北省的白鹿,原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就是因为旅游政府合理的利用了当地的温泉资源,开发出了多项温泉旅游项目。并且结合了当地的夏季凉爽的特点,专门加设了水上乐园,方便那些带着孩子们一起过暑假的大人来这里避暑消夏。2.完善低碳旅游相关设施:低碳旅游相关设施主要是利用新能源以及节能减排技术方式下,专为游客的衣食住行而提供的服务设施。低碳旅游景区的相关设施应该包含在:“道路、供应、环境、住宿、餐饮、购物以及娱乐”等方面来完善。比如在景区内多采用电瓶浏览车、观光自行车等便捷的交通工具;多采用可再利用的资源,减少和避免使用一次性用品;多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的浪费。3.营造低碳旅游体验环境:低碳旅游环境应该是一种高品质的旅游体验。相对而言,绿色的低能源旅游和自然亲近的低碳旅游能让游客获得的精神体验更多,但是普通的旅游无法获得这么多的满意度。想要营造低碳旅游的高品质体验,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努力,应用多种的形式方法,达到整体合力。4.推动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就是希望游客可以在所有的消费过程中,以各种方式将自身的碳排放降到最低的消费行为。游客最好能多选用徒步、自行车或者公共方式的交通工具出行;每日必须品和垃圾袋最好能够自备,将旅游中的垃圾都能自觉的进行回收;经常参与到绿色节能减排的低碳旅游活动中。

三.结束语

低碳旅游在世界已经被广泛认可,而我国低碳旅游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行业,低碳景区也逐渐的被政府和开发商所认可,其良好的发展可以使得地球资源能够获得很好的保护,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当全社会都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时,就能将这一旅游形式推广和发展下去,这对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