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实验动物学概念十篇实验动物学概念十篇

实验动物学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6:13

实验动物学概念篇1

一、巧设实验,引发冲突

如何让前概念成为物理概念的生长点呢?关键是剖析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前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前概念的不合理性。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性材料通常有复杂的背景,本质、非本质的因素常交融在一起,利用这样的材料来使学生建立概念有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实验则可以提供精心设计的、经过简化和纯化了的感性材料,它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有了鲜明的感性材料后,当学生将自己原有的观点与事实进行比较时,必然会产生认知冲突。这是概念有效教学的起点,也是学生建构物理概念的起点。

为了让学生主动进行比较、建构,直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设计一个好的实验是基础。通过实践,本人认为以下三种类型的实验最有效:

1.直觉――实验型。

高中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是凭直觉经验,想当然地进行推理判断。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先作出判断,然后再用实验验证,当实验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时,直觉的判断与实验事实之间的强烈对比,必然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

2.已知――实验型。

随着学生的学习,知识的丰富,认识水平的提高,要求掌握的物理概念的抽象性、精确性也在不断提高。当面对新问题,学生往往习惯于用已知的旧概念进行分析。为了完善学生原有的概念结构,设计实验时必须设法突出与原来知识的不同之处,用明显的实验现象引发认知冲突。

3.实验――实验型。

这是前后两个现象互相矛盾的一组实验。教师首先做一个学生用以前的知识可以分析的实验,第二个实验与第一个实验类似,但实验现象与第一个实验截然不同。利用这样一组矛盾的实验打破学生原来的思维平衡态,激起学生反思自己的概念结构,引发认知冲突。

实践中发现,教学中实验不在于多,而在于实验能否真的牵动学生的思维,即实验能否让学生直面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二、搭建平台,主动探究

1.创设问题,营造探究。

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实验等,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中的物理知识转化为问题,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营造探究氛围。

2.针对问题,自主探究。

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探究往往受阻,而学生受阻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的,有些也是教师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人在组织学生实施科学探究之前,事先进行探究,体会学生探究时的感觉。这样既便于指导,也有利于发现新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由于有一定的经验,指导有针对性,学生的科学探究就可以进行得更有效了。

3.交流合作,评价结果。

物理课的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合作完成。例如,在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活动中,要由小组内成员合作完成安装、测量、记录、数据处理等工作,小组里任何不和谐行为的都会影响到探究活动的完成。由于探究的结果是大家的,每个同学都会在尽量做好自己的任务的同时关心其他同事的任务。

在评价结果时,学生不仅要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作出简单的评述。由于大家是平等的关系,都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相互取长补短,最终实现思维碰撞,发现物理概念的本质。

4.揭示本质,形成概念。

要使学生形成概念,就必须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直观材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但概念不能从直观材料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学生的思维才能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为实现认识的飞跃,就必须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揭示概念本质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思维活动,使学生形成概念。

三、解决问题,巩固概念

为了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加深、巩固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置问题:

1.根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问。

概念的内涵既反映了物理对象某种属性的“质”,又反映了物理对象某种属性的“量”。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范围,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具有某一属性的一类现象或事物。根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问有利于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2.根据概念的特征设问。

物理概念因它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各有自己的特殊性质。可以根据不同物理概念的不同特点设置问题。

实验动物学概念篇2

1.巧设实验,引发冲突。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之前已经具有对物理事实的认识,即前概念,前概念往往是不正确的,而且也往往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学生头脑中已经具有的那些前概念其实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它可以成为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生长点。如何让前概念成为物理概念的生长点呢?关键是剖析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前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前概念的不合理性。

为了让学生主动进行比较、建构,直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设计一个好的实验是基础。通过实践,本人认为以下三种类型的实验最有效:

1.1直觉——实验型。高中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是凭直觉经验,想当然地进行推理判断。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先作出判断,然后再用实验验证,当实验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时,直觉的判断与实验事实之间的强烈对比,必然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

1.2已知——实验型。随着学生的学习,知识的丰富,认识水平的提高,要求掌握的物理概念的抽象性,精确性也在不断提高。当面对新问题,学生往往习惯于用已知的旧概念进行分析。为了完善学生原有的概念结构,设计实验时必须设法突出与原来知识的不同之处,用明显的实验现象引发认知冲突。

1.3实验——实验型。这是前后两个现象互相矛盾的一组实验。教师首先做一个学生用以前的知识可以分析的实验,第二个实验与第一个实验类似,但实验现象与第一个实验截然不同。利用这样一组矛盾的实验打破学生原来的思维平衡态,激起学生反思自己的概念结构,引发认知冲突。

实践中发现,教学中实验不在于多,而在于实验能否真的牵动学生的思维,即实验能否让学生直面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2.搭建平台,主动探究。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实验等,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中的物理知识转化为问题,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营造探究氛围。

原先备课时,总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怎样讲得明白,讲得清楚放在首位。但是,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就必须把学生探索、思考等活动放在首位。在备探究式的课时要思考:哪些是老师不讲不行的内容。如,促进学生新旧知识连接的内容,激发学生思维或进一步唤起学生求知欲望的内容,学生苦思而未解的疑问等等;可以由学生尝试完成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

但是,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探究往往受阻,而学生受阻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的,有些也是教师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人在组织学生实施科学探究之前,事先进行探究,体会学生探究时的感觉。这样既便于指导,也有利于发现新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由于有一定的经验,指导有针对性,学生的科学探究就可以进行得更有效了。

物理课的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合作完成。例如,在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活动中,要由小组内成员合作完成安装、测量、记录,数据处理等工作,小组里任何不和谐的行为都会影响到探究活动的完成。由于探究的结果是大家的,每个同学都会在尽量做好自己任务的同时关心其他同学的任务。

在评价结果时,学生不仅要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作出简单的评述。由于大家是平等的关系,都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相互取长补短,最终实现思维碰撞,发现物理概念的本质。

3.解决问题,巩固概念。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定义就算理解物理概念了,因此,在建立概念后应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使用概念,让学生在运用概念中发现对概念理解的偏差。

为了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加深,巩固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置问题:

3.1根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问。概念的内涵既反映了物理对象某种属性的“质”,又反映了物理对象某种属性的“量”。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范围,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具有某一属性的一类现象或事物。根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问有利于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3.2在开放的情景中设问。在开放的情景中设问,就是在一个物理情景中,没有明确指出用什么物理概念进行分析,或没有“完备的条件”和“固定的答案”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全面理解物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正确选择和分析。

4.作概念图,建构网络。根据人的记忆规律,如果把所学的概念纳入一个网络,就不容易遗忘,而且在解决问题时也更容易快速检索出所需的概念。在概念网络中激活任意一个网点,都将引出相关的联想。

概念图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概念图包括概念,分支和层次,概念间的连接线和连接语,例子等几部分。概念图的制作可以用纸和笔,还可用专门的绘图软件(如inspiration)。

虽然概念图的制作没有严格的程序规范,但要制作一个较完整的概念图,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⑴选取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罗列出尽可能多的概念;⑵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⑶初步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⑷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刚刚接触概念图或者面对比较复杂的知识结构时,由教师制作出模版,学生按照模版完成内容。概念结构较简单的内容,由老师提供编有序号的一系列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构造概念图。画图时可以只写序号,基本完成后,再在序号后写上相应的概念。

实验动物学概念篇3

[关键词]概念教学实验解剖游戏快乐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80107

概念在很多学科的学习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生物学科中也不例外。所谓生物概念,是指我们对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特征的一些认识。那么,教师如何实施生物概念教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怎样才能使生物概念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由抽象变为形象、由被动变为主动呢?

一、运用生物实验进行概念教学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更要动脑,既要观察更要思考。所以实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如,在对生物学中一个重要概念“细胞”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实验方式进行概念教学,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先把细胞的基本结构用概念图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然后把概念图中的概念分成不同的层次,并对这些概念进行初步的解释,而对于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则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总结、去理解。

在实验中,学生对观察微观世界的物质非常感兴趣,我抓住学生的实验热情做文章,实施“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对显微镜下的物像进行仔细观察,要求学生分清层次,不能仅仅看见一团染色的物质就了事。我要求学生将概念图中的概念与显微镜中的物像联系起来,在微观世界里找到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概念的位置。由于细胞膜极薄,即使仔细观察或改用高倍镜观察也难以见到,所以我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看到什么结构画什么结构,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通过反复实验操作,每个实验小组都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实验,学生深入理解了细胞的基本结构的概念,而且对各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对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印象深刻。对于“细胞”这个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在学生的动手制作、细心观察中教师完成了知识的传授,把比较抽象的微观概念通过辅助工具变成了现实的真切感受,而这一切都是学生在实验中完成的。

二、运用解剖进行概念教学

生物解剖(Dissect)要求剖开生物的躯体,以研究生物各器官的组织构造,所以解剖也是生物实验。只不过生物解剖较一般的生物实验更能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更要求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更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生物概念的认识。

例如,在“人和动物的结构层次”一章,由于植物体的基本结构层次、人和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层次,是今后继续学习的基础,所以本章概念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为了使学生理解器官的形成,真正掌握“人和动物的结构层次”一章中的概念,我安排了一次解剖鸡翅的实验。

鸟的翼是由前肢特化而成,是飞行的重要器官,这个器官是如何形成的呢?通过解剖鸡翅,学生就可以认识飞行器官的形成。学生在课堂上显得非常兴奋,为了避免秩序混乱,我把解剖实验小组的人数控制在2至3人。在学生动手之前,我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概念,如“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器官”等,我要求学生在本次解剖实验后,总结出以上概念的定义及其关系。

按照常规,教师应该先讲解剖鸡翅的顺序,但为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大胆地进行解剖,我让他们任意解剖,但要总结出解剖顺序的规律,说出怎么操作可以更快更好地完成解剖实验的目的。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每组学生边解剖边讨论,各抒己见,寻找最好的下刀方法。学生间分工协作,边观察边记录,在小组所写的实验报告上,每组成员又能统一思想。通过解剖实验,学生基本上都能区分鸡翅上发现的各种组织,以及各种组织在鸡翅中的位置,理解了组织如何形成器官的问题。在解剖过程中,由于鸡翅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所以它的功能无需多讲,教师只需作一些暗示则可,这样学生就能把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给“器官”这个概念下一个较准确的定义。

通过解剖实验,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对生物概念的理解更准确,获得了生物概念的深刻认识。

三、运用生物游戏进行概念教学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初中学生天生好动,喜欢活动,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很感兴趣,对知识学习的游戏尤为投入。所以,采用游戏的学习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因为学生的思维情感在游戏中能够和谐发展。

如在教学“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我设计了学生参与编制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游戏。学生们情绪高涨、踊跃参与,他们不仅相互讨论,还各自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析其合理性和科学依据。为了使这个游戏达到教学目的,我不仅引导学生分析了不同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还引导学生区分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几个概念。学生在游戏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不仅明确了这些概念的含义,还由此逐步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在游戏中引入“生态系统”概念时,学生感受到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员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对“生态系统”概念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在游戏中进行概念教学,学生大胆展示、踊跃交流,不仅对概念理解到位,而且还认识到人类不遵照客观规律、破坏环境、不善待生物所遭受的严重后果。由此可见,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生物概念教学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准确掌握生物概念。

四、运用看图、画图方式进行概念教学

看图、画图教学方式,也是生物概念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物插图,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掌握生物概念。如在“遗传和变异现象”一课中插入漫画,学生在认真观察后,一般都能识别漫画中的生物现象,初步建立起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生物插图时还可以利用幻灯片将一些相关资料(如图片及文字材料)向学生展示,使抽象枯燥的概念形象化。

在学生看图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出生物关系示意图来辨析生物概念之间的关系。生物关系示意图以命题的形式显示了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展示了概念之间的层级结构,但要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具体说明。

在章节及单元复习教学中,可要求学生画出生物关系示意图来巩固生物概念。教师不能先给出标准答案,要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画出生物关系示意图。每个学生画出的示意图大同小异,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基于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去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示意图制作的过程就是学生总结、整合、理清生物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也是联系新旧概念,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实验动物学概念篇4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的,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引出概念问题。

一、以日常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概念

教师要善于恰当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该方法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接受。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正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世界的新课程理念。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具体事例时,既要选择与概念有着明显本质联系的事例,又要注意防止经验中不正确观念的干扰。

如:“压强”概念的引入,先列举学生在生活中的熟悉事例,用手往墙上按图钉,图钉就被钉进墙里,用锋利的刀切肉省力,而用钝刀切肉十分费力;当人们走在海滨沙滩上时,沙滩便留下一窜脚印;骆驼靠又阔又扁并且富有弹性的掌蹄,行走时不会被陷进砂里,故称为“沙漠之舟”,而牛马行走在沙漠中时,蹄子就会深陷在砂中。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既跟压力的大小有关,也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从而引入“压强”的概念。

二、通过物理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概念

有些概念所涉及的现象不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类概念的可以借助实验来引入。运用实验展示物理现象和过程,不但可使学生对物理现象及过程产生必要的感性认识,还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特别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自己的亲自操作,把实验感知与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物理现象和过程获得生动、深刻的印象,这对形成和理解物理概念有着积极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实验来创设学习概念的环境,既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上来,注意观察它的变化及其产生条件。

例如引入摩擦力的概念(筷子提米)

如:“浮力”概念的引入,先做演示实验,在弹簧秤下挂重物,用手向上托重物,弹簧秤的示数变小。分析由于重物受到向上的托力,才使弹簧秤的示数变小;在把重物放入水中,可观察到弹簧秤的示数也变小。分析由于重物受到水向上的托力,才使弹簧秤的示数变小,从而引入“浮力”概念。

三、利用物理经验事实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概念

物理学和生产实践中的一些经验事实,对物理概念形成具有突出现象、本质的特点,但是学生又不很熟悉,课堂上无法进行实验观察。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教育软件和教师的讲授,阐述经验事实,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物理史料中的典型事例或故事引入物理概念,也是创设物理情境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例如马德堡半球实验)

如:“力”概念的引入,学生对力已经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从而抽象出力的物体性,进而引入力的概念。这样,学生对力的概念体会深刻,便于理解。

如:“惯性”概念的引入,引导学生观察乘坐汽车的过程中,汽车突然起动,刹车、加速和拐弯时所发生的物理现象,通过分析引入“惯性”概念。

四、由复习旧知识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概念

往往新概念与学习过的概念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逻辑展开,把新概念自然地引入。这样可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使知识系统连贯,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用类比方法引入概念

如:“电压”概念的引入,先将请水流与水压的关系,再通过类比引入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从而引入“电压”的概念。

六、通过物理故事引入概念

实验动物学概念篇5

【关键词】核心概念;整体备课;生物科学素养;迁移应用

随着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的高中生物学教师关注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尝试引导学生从繁杂的“单纯”概念的记忆中解脱出来,转向对核心概念的构建和深层次的理解,实现零散的概念知识科学系统的整合及迁移应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学科中心的概念

高中生物学知识包括生命科学事实、基本原理、科学概念、模型等类型,人教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将核心概念等同于核心知识。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概念是基于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特别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概念体系的结构。笔者经过近两年的高中生物科学概念学法指导研究认为,高中生物核心概念主要是指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概念、原理、模型、规律及理论,是学科知识的主干部分。一般用陈述句表述核心概念。核心概念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普通定义或概念等有较大区别。以“群落”这一核心概念为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对“群落”的表述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从核心概念角度来看,“群落”是种群概念研究的延续,是多种有直接、间接关系的生物种群有机组合在一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边界和范围;在一定的变化条件下还可能发生群落演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促进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

二、核心概念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

1.发挥整体备课优势,凸显核心概念

整体备课是相对于我们教师或集备组平时的课时备课而言的,其是依系统论的系统教学设计的一种模式,即对某个教学模块的整体设计。教师在整体备课中,要综合考虑课程标准、学生具体学情及教学内容,对学科知识进行整体上创造性教学设计。整体备课是教师在进行逐个课时备课之前要实施的一个环节,事关该模块教学,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整体备课时要注意凸显核心概念在整个模块知识框架中的位置,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符合各模块或单元知识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尝试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每个模块内部及各个模块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网络。

如在《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细胞代谢模块的整体备课中,我们要重视“细胞呼吸”核心概念的地位。在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基础上,要针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细胞呼吸过程的分析、呼吸概念的归纳等知识进行备课,还要备光合作用有关内容,以及《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在教学时,注意“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与光合作用联系,为后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教学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形成有关概念体系。

在《高中生物・必修3・内环境与稳态》模块教学前,用系统论思想指导整体备课,人体细胞是人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结构层次;常见的人体细胞举例;每个细胞内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一系列细胞代谢活动;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与人体细胞的关系;植物体维持稳定性的机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每个层次都是个独立的系统,都要维持相对稳定才能行使正常功能。因此,针对一个模块知识的整体备课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全盘把握。

2.创设生物实验情境,提升核心概念的建构能力

结合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的特点,教师精心创设实验情境,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实验反思与总结,促进核心概念的构建。

在核心概念“细胞呼吸”教学中,创设以下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实验小组通过预习,尝试配制酵母菌培养液。由此,学生建立“细胞呼吸过程需要分解有机物,常见的是葡萄糖”的认识。

(2)通过创设外界通入氧气、不接外面氧气两种实验情境进行对照实验,学生获得“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种方式”的观点。

(3)通过有氧、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的检测,学生自然得出“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种方式,产物有二氧化碳、酒精等”。

(4)引导学生分析:本实验中单一的自变量是什么呢?因变量、无关变量又是什么?

(5)思考、讨论:反应底物选择葡萄糖溶液的理由是什么?本实验选择的有氧、无氧条件是如何完整实现?本实验检测实验产物的如何归类?

(6)如果要比较两种呼吸方式放出的热量多少,本实验还可以进行哪些拓展?

通过逐步深入的实验探究,使得学生建立对“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的正确认识:细胞呼吸是指细胞通过分解有机物,常见的是葡萄糖,以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方式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酒精等,同时放出能量的过程。

3.结合生活实践情境,提高概念迁移应用能力

检验概念掌握情况的标准是学生能否灵活应用概念,能否做到学以致用。如在“种群”概念教学中,努力给学生创造应用已学概念的机会。由理想状态下细菌分裂的后代数量分析入手,学生建立nn=2n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思考:若在一个有限的培养基中细菌分裂的后代数量又如何变化;有机地结合课本中的实例建立“S”型增长、“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外来入侵物种最可能朝哪一种增长曲线的方向发展?“S”型增长曲线的1/2K值和K值对于保护有益动物、防治有害动物有什么启示?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分小组进行的数学模型的建构,并应用模型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路。

实验动物学概念篇6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体会

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对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所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物理概念的目的,是学生学好物理概念至关重要的一步;其次,要使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必须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认识规律。因此,在引入概念教学时,应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认识与认知上的冲突。例如:引入大气压的概念时,可让学生先做一做瓶子吞鸡蛋、注射器提高重物、吸盘挂重物等实验,并且在做这些实验之前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有亲生体验,这就为引入大气压这个概念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探究、建立概念

心理学家指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撇开客观事物的许多属情,抽出本质属性加以概括的过程。丰富的直观材料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但概念不是从对直观材料的感知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思维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演绎等方式进行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例如:引入压强的概念时,通过观察小桌子正压和反压在海绵上时,产生的效果不一样,引导学生认识到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再在小桌子上加上一个砝码,观察海绵凹陷的程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压强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老师的分析引导,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形成压强的概念。同时还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过程,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加牢固。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先提出物体是否一定要在受到力的作用下,才发生运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想,引导学生设计斜面与小车的实验,学生通过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和交流后,可以得到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可以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能够很好地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三、联系实际、丰富概念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获得的概念往往较浅显且不完善,这就需要教师或学生来补充实例,在丰富的物理现象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如在得出了动能、机械能这些概念后,让学生通过荡秋千、跳蹦蹦床、滚摆实验等实际例子区分动能和势能,分析并解释它们如何相互转化,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注意比较、强化概念

学生在学习了物理课程以前,在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已有了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并形成了一些较固定的看法,要破除学生头脑中一些错误的看法,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用新的物理情境多次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程度,并加以交流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物理概念。例如,进行压力与重力、压力与压强等概念的对比训练等。

五、重视实践、应用概念

心理学家的观点认为:掌握概念要有一个具体化的过程。具体化就是通过分析综合,将抽象概括过程中获得的概念运用于实际,通过实际来说明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因此,课上要利用所学概念来解释现象、分析实际问题、做习题、做实验等。例如:对冰棒周围冒“白气”的解释,可以加深对“液化”的理解;对在下午用电高峰期,灯泡的亮度为什么变暗的解释,可以加深对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理解。此外,课外要通过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研究性学习等活动使概念得以巩固和深化。

总之,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概念教学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去跟学生讲解,学生才能容易掌握得更牢固和透彻。

参考文献:

实验动物学概念篇7

兴趣;演示实验;引导

作用;练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4)

07―0060―01

物理学理论由概念和规律构成,所以物理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学生如果对物理概念领会得正确,一般来说,物理规律也就容易掌握,如果学生对物理概念不理解或死记硬背,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的物理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感到困难,要更进一步通过物理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将成为空话。学生反映物理概念抽象难懂,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很难,关键在于对物理概念一知半解。因此,认真研究物理概念的教学规律,帮学生打好基础,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一、重视概念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概念教学中要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概念的引入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思维就能集中,学习的主动性就被调动了起来;提出的问题必须和引入的新概念密切相关,学生在生活中熟悉而又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强烈愿望;用实验引入新概念,既生动又形象,可以使学生获得与概念有联系的感性认识,而又不能解释其原因,学生必然要满腔热情地去探索新知识。总之,不管采用什么途径引入概念,都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愿望,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到新概念上来。

二、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性认识

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较少,思维活动往往依靠直观材料。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每个演示实验都必须突出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抓住主要因素使它鲜明、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恰当地指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性认识,打好理解概念的基础。实验的“可见度”和“准确度”都必须有恰当的要求。演示实验应尽可能让全班同学都能看见,准确程度则根据不同的仪器、不同实验的要求来确定,但必须达到实验要求和实验目的。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初中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后,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对初中学生来说,从感性认识到形成概念是比较困难的,要想获得良好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

1.概念形成过程,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很重要。2.要引导、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物理意义,逐字逐句地研究概念的定义。3.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表示概念。4.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妨碍正确概念建立的因素。如,日常生活的直观错觉、相近概念的混淆等。在启发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暴露与概念形成相关的直观错觉,然后加以纠正;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容易混淆的概念,搞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通过练习巩固和深化概念

实验动物学概念篇8

下面,仅就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基本理论三类概念,谈谈个人浅见,请先哲和同行们指教。

一、提供真实、鲜明、主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例如:培养学生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氢氧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培养学生认识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于是,引导学生推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

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属性。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

教师在演示盐酸与碱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是说明酸与碱反应的特性,可是,事实说明,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就不同于盐酸与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因为前者反应时看不到任何明显现象,而后者则看到了有蓝色的氢氧化铜,现象鲜明。所以,我们设计、安排化学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的鲜明性,才能使学生注意化学反应,使物质特性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动真实,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同样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由于提供实验不同,会得到不同效果。例如,氨气易溶于水的特性实验,用一支大试管盛满氨气后倒置水中,水会在试管内上升,反应出氨易溶于水的强溶解性。可是换成“喷泉”实验,就更加形象、生动,效果明显。由此观之,只有生动、鲜明、真实的化学实验去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心,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使具有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在学生大脑中深深打上烙印。

二、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我们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例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而形成的。

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例如,当学生做了木炭燃烧的生成二氧化碳和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前者燃烧生成一种物质,而后者燃烧生成两种物质的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凡是与氧气燃烧的反应就是化合反应的错误概念。为此,教材安排了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使学生清晰看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反应。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概念内涵提供了典型的、必要的认识。

三、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实验教学,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对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概念较为有利。例如:“电离”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因为学生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感觉到物质电离后自由离子移动的过程,学生难以接收这样的化学结论。

实验动物学概念篇9

自觉表象活动是巩固和增强表象的条件,是促进学生识记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表象是认知的一种成分。学生需要掌握知识,积累经验,而经验是以认知结构这种主观形式存在的。知识经验既包括概念系统又包括观念和印象成分,后两种成分是直观形象的,也就是表象成分。这两种成分不仅是人们进一步获得系统知识的条件,还是他们的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实验装置电路图、理想化物理模型、操作技能等教材内容,本来就只能以表象形式储存在记忆里,在实验技能的学习中,内化的表象就是操作的指令信息,具体操作是按照表象进行的。

因此,在这类课程中表象的获得乃是基本的学习目的。正因为如此,为了使学生获得巩固的,以表象形式存在的知识经验,就必须强调有关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由于表象具有动摇性和模糊性,就要通过自觉表象活动的途径去提高它的品质。

就是说必须遵循记忆规律,反复呈现表象,以期表象更加丰富和稳定,促进学生识记水平提高。物理实验也是自觉增强表象活动的途径之一。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表象活动和训练,当演示实验之后,不要急于进行分析,应当让他们回忆并复述实验现象,在巩固表象基础上去分析。表象又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学生分组实验前,要求进行预习使实验装置仪器、电路图及实验过程在学生头脑里形成表象,储存在记忆里,这样头脑中构成了“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表象。实验时,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就是操作动作指令信息,由于增加学生的预先的表象活动,实验效率明显提高。所以,在教学中专门通过自觉表象活动给表象以形成和复习的条件是必要的。

自遗表象活动是促进学生正确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条件,表象是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概念则是关于事物本质属性或内部关系的反映,概念是在表象基础上产生的,每一个具体概念几乎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感性形象,称为概念的表象原型,否则概念就是空洞的。在物理教学中,建立某些由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本质属性的概念,如力、惯性、振动等,可以依靠学生大量的感性经验,也可以通过感知演示和实验,形成表象,进而抽象出概念。另外一些高度抽象的物理模型,如质点、理想气体、原子结构,都要通过图示或语言描绘的方式,建立类比和模拟性质的感知和表象成分,以引出相应的概念。如电流强度、电压这类概念的建立,可用“水流形式”等类比国案说明电压与电流的概念。有经验的教师,在讲授功的概念时,要善于用力推动物体使物体具有动能,手掷铅球等在头脑中的表象,起感性支柱作用。同样形成冲量的概念,像锤击铁钉,小球相碰,撞车等物理情景的表象是必不可少的。总之,应该抓住物理现象去讲概念,建立相应的物理表象,支持概念,而不能空泛地,纯理论讲概念,否则学生学到的物理概念很容易忘记、弄锗。在物理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中,物理表象是介乎知觉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有些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不能进一步被观察和感知时,物理表象成为记忆和想象的基础及具体思维的材料。物理表象逐渐地概括和抽象,离开直觉性基础,抽去形象的内容,就形成概念。如棱镜的采色光带的物理表象可以抽象概括成“光的色散”的概念。物理表象愈丰富直观,物理概念就愈发展愈深刻。物理表象的完善和准确会直接影响到物理概念的精确性。

实验动物学概念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实验教学探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26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随着对学生主体地位越来越多的重视,有的在传统教学中得以验证时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也正在被老师所忽略,而有的在所谓新课程精神指导下的课程改革也无非是一些不切实用的花架子。因此,本文想就如何加强生物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注重生物概念教学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概念的教学,高中生物概念是学生学好高中生物的基础。但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概念较多,概念与概念之间又存在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分辨和区分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掌握生物概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很多生物概念是通过概念字面意思来解释的。如在学习生物染色体概念时,对染色体字面意思进行解释,学生便会对概念含义以及物质特点有一定了解。在学习通过字面很难理解的生物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做出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内容时,从光合作用字面理解只是一系列化合反应,很难通过字面直接理解光合作用概念内容,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概念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科学的引导学生理解,使学生深入的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原理和意义,进而高效完成高中生物概念教学。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较复杂生物概念时,要采用分解的方式,这样学生们在理解起来更容易,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将复杂的概念精简化,使其可以从部分到整体的学习,大大降低了复杂生物概念的学习难度。在对复杂概念进行分解时,要深入剖析分解后的概念,使分解后的概念更加的简单化、具体化和实用化,有效提升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效果。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生物概念教学活动时,要擅于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概念,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只知其表不知内涵的情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进而更好的理解相关生物概念。如在学习抗体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抗体概念与医学现象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生物概念特点和作用原理。

二、注重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很多生物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生物实验。因此,如何开展好生物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综合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这里不妨谈谈信息技术对于促进生物教学的积极作用。高中生具备思想活跃、个性较强、持久性不足等特点,这些特点往往都会影响到生物实验学习的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可以用来有效的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而激活课堂氛围,创设出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实验的兴趣。例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课件演示一些新闻、图片,然后创设如下的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兴趣:“现在市面出现的假鸡蛋你能通过实验加以检测吗?”“社会上出现食用劣质奶粉的小孩成为大头娃娃,你能检测我们买到的奶粉是否是劣质奶粉吗?”……通过这些问题,就会很自然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动态的多媒体上,不仅让学生能够较为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去学习,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在学习光合作用以及教学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实验时,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呈现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的一系列经典实验,如动画再现梅耶、英格豪斯、鲁宾和卡门等的实验,揭示植物生命活动的奥秘,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实验设计的巧妙和严密,逐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和条件,思考生物学发展与物理学、化学的联系,讨论生物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的联系,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生物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抓住学习光合作用的重点,突破光合作用实验的难点。像《植物的光合作用》这类型的教学内容,它属于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本上的实验内容制作成动态模型,将生物实验课本上的静态抽象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掌握教学的重、难点,以此来提升教学的质量等等。

三、注重探究实践教学并实时调整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们不仅要进行探究、实践教学,也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实施教学时,除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外,还要善于观察,从学生的目光、表情和举动中,判断出他们是否理解、是否学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中了解他们的思维动向,及时调整教学。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