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十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十篇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6:15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篇1

关键词:灾区农村;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管理模式

收稿日期:20130520

基金项目: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编号:200909084);甘肃省环保厅2011年科研资助项目(编号:a2011-012)资助

作者简介:赵培强(1980—),男,甘肃兰州人,硕士,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科学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R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22302

1引言

陇南地区是“5·12”汶川地震甘肃省受灾最严重的地区,灾后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灾区全面实施了恢复和重建,灾区居民搬离了危房和破房,迁入由当地政府规划的灾民安置区,居民居住方式由分散居住转变为集中居住。集中居住方式与党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农村建设指导思想符合,但集中居住随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其中生活垃圾问题成为灾区集中居住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农村生活垃圾不同于城市生活垃圾,成份相对比较简单,以常见的有机生活垃圾、无机生活垃圾为主,可回收的生活垃圾和有害生活垃圾相对较少[1~3]。农村生活垃圾对于分散居住的广大农村来说处理相对比较简单,由于分散居住产生的生活垃圾量较小,可以通过堆肥、填埋、焚烧、就近堆放等简单途径处理,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4~6]。而集中居住产生的农村生活垃圾量相对较多,堆肥、填埋、焚烧、就近堆放等简单处理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大[7,8]。因此,探索适合甘肃陇南山区农村集中居住区生活垃圾处置及管理模式成为灾区农村关注的主要问题。

为了提出适合甘肃省陇南受灾农村地区切合实际情况的生活垃圾处置与管理模式,为灾区农村建设中生活垃圾处置与管理提供技术指导,本研究以甘肃省“5·12”汶川地震受灾最严重的甘肃省陇南市文县肖家坝村为典型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村现场查看、入户问卷调查、走访等途径对该村生活垃圾的成份,垃圾处置存在的问题,村民环保意识进行全面的调查,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提出切实可行的灾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管理模式,并以此为示范,为甘肃省陇南地区其他受灾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与管理提供典范。

2调查区域与方法

2.1调查区域概况

陇南地区位于甘肃省南部,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连甘南,行政隶属甘肃省,全区地貌为高山、深谷、丘陵、盆地错落相间,陇南地区土地资源稀少,人均占地为甘肃省最少。陇南地区距“汶川地震中心地带较近,为甘肃省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本次选取的研究对象肖家坝村位于甘肃省陇南地区南部,距“5·12”地震中心带汶川县约220km。全村地形地貌为“南北两山夹一河”,全村总面积4.5km2,全村共分两个村民小组,共有226户742人,其中集中居住的农户有157户,全部为灾后搬迁户。肖家坝村为“5·12”汶川地震陇南地区受灾最严重的行政村之一,为灾后重建的典型示范村。

2.2调查方式及内容

2.2.1入户问卷调查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改村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垃圾成分、垃圾处置方式、村民环保意识,本次研究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全村90个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0份,收回有效问卷90份,回收率100%。

2.2.2现场查看

本次研究采用现场查看的方式对该村的地形地貌、居民居住方式、环境敏感度、现有垃圾处理情况进行了全面查看。

2.2.3走访

为了了解村民对现有生活垃圾治理的想法和愿望,本次研究采用如何访谈的方式对部分村民进行了走访。

3结果与分析

3.1灾区农村生活垃圾产量及组份调查分析

据调查,肖家坝村在籍人口742人,长期留守人口约500人,产生生活垃圾约0.5kg/d,全村日常生活垃圾约250kg/d,产生的生活垃圾主要有厨房垃圾(废菜、煤灰、蛋壳、废弃的食品)、废纤维、废纸张、炉灰、废塑料、废电池、废弃玻璃瓶、碎瓷片及其极其少量的废干电池、废灯管、废日用化学品、过期药品等。本次研究根据生活垃圾的理化性质,将该村生活垃圾分为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共四类。其中有机垃圾主要有厨房垃圾、农业秸秆、动物粪便等,无机垃圾主要有煤渣、砖块等建筑垃圾等,可回收垃圾主要有废塑料、玻璃等,有害垃圾主要有废电池、废旧家具、废旧木头等。

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部分农户产生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和组份进行调查和分析,具体调出结果及分析见图1。

图1调查区农村生活垃圾组分

通过图1分析,由于肖家坝村位于甘肃省陇南山区,以农业生产为主,无工矿企业,农村生活垃圾相对单一,产生的生活垃圾主要有厨房垃圾、农业秸秆、动物粪便等有机垃圾,有机垃圾占全村垃圾总量的37%左右。无机垃圾主要为灾后重建、旧房、危房拆迁等工程活动遗留的建筑垃圾,占全村垃圾总量的33%。废纤维、废纸张、炉灰、废塑料、废电池、废弃玻璃瓶等可回收的垃圾产生量相对较少,占全村垃圾总量的23%左右。由于肖家坝村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因此产生的其他有害垃圾,如废旧电池、废旧家电等产生量很少,占全村垃圾总量的7%左右。

3.2灾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现状

通过对肖家坝村进行查看,肖家坝村灾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居民也迁入灾后政府规划的居民安置区,但由于集中安置区内没有配套相应的垃圾处理设施,因此,居住区生活垃圾随意堆放,产生了环境污染。通过调查,目前居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主要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处理,处理途径主要有家禽饲养,生火和取暖燃烧,农田施肥、就近堆放、外卖等。对于厨房垃圾,如废菜叶、果皮、废气的食品多用于家畜饲养,农业秸秆等多用于生火做饭、取暖等,人畜粪便多用于农田施肥,可回收垃圾少部分外卖给当地废品收购站,其他垃圾基本随意丢弃。

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部分农户生活垃圾的去向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调查和统计结果见图2。根据图2调查和统计结果分析,肖家坝村约40%生活垃圾就近堆放或随意丢弃,就近堆放和丢弃的生活垃圾主要是灾后重建阶段产生的建筑垃圾、不可回收的有害垃圾以及农业塑料膜、玻璃瓶等外卖价值较小的可回收垃圾;约21%的生活垃圾用于生火、取暖等,燃烧的生活垃圾主要为农业秸秆和废旧木材等;约12%的生活垃圾用于家畜饲养,用于家畜饲养的生活垃圾主要为厨房垃圾。约4%的生活垃圾用于农田施肥,农田施肥的主要生活垃圾主要为人畜粪便;约13%的生活垃圾农户自行收集后,外卖给当地废品收购站。

图2调查区农村生活垃圾去向

3.3灾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肖家坝村民走访了解到,目前全村大部分居民集中居住,产生的生活垃圾也比较集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比较大,而目前全村无任何垃圾处理设施,造成目前垃圾处理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受山区地形条件限值,全村土地面积较小,生活垃圾无法进行有效处理;②全村没有组织和管理机构对全村生活垃圾进行处置和管理;③由于该村经济落后,缺乏资金配套垃圾处理设施;④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指导;⑤村民环保意识单薄,对生活垃圾产生的环境污染认识不足;⑥其他。为了对肖家坝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本次研究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图3。

图3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根据图3统计结果分析,肖家坝村目前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组织管理机构、村民环保意识单薄和资金三方面问题。

“5·12”汶川地震灾后,居民迁入新居,开始了正常的生产、生活,但是灾后集中居住产生的环境问题却遭到了忽视,因此,在灾后农村缺乏专门的组织或管理结构对农村环境问题进行治理,通过调查,肖家坝村重建结束后,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模式,目前该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以户为单位进行自行处理。通过调查,约52%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生活垃圾无法处理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组织管理,垃圾没有指定的地方堆放,因此产生了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通过调查,造成该村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村民环保意识谈薄,约40%的调查对象认为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是小问题,自行随意丢弃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该村大部分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到该村附近的白龙江岸边或水体内,对白龙江水体产生了污染。造成目前该村生活垃圾不能进行有效处理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该村经济落后,村内没有配套相应的垃圾处理设施,因此村民的生活垃圾基本全是露天堆放;通过调查,约10%村民认为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困难的另外一个主要因素就是该村地理面积较小,没有空闲地建设垃圾处理。

2013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4灾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管理模式的探讨

4.1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及管理模式

4.1.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

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比较科学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卫生填埋、堆肥、焚烧三种方法。

卫生填埋法优点是技术比较成熟,作业相对简单,处理对象要求较低,运行成本较低,缺点是占地较大,废气不易控制,产生渗滤液处理难度较大;堆肥法可使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可使垃圾变为肥料,缺点是对垃圾成分要求较高,有机物所占比重较高;焚烧法优点是占地面积较小,减量效果明显,焚烧余热可以利用,缺点是技术较复杂,对运行操作人员素质和监管水平要求较高,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9]。

4.1.2农村生活垃圾处处置及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比较合理的处置方法主要为分类收集,集中处置的方法。分类收集主要是将农村生活垃圾分成有机垃圾,无回收价值的无机垃圾,有回收价值的废品,有毒的垃圾共四类,对于有机生活垃圾,主要采用堆肥、家畜饲养等方式农户自行消化,而对于无机生活垃圾、有回收价值的废品及有害的生活垃圾主要采用集中收集,统一处理的模式[10,11]。

4.2肖家坝村生活垃圾处置及管理模式的探讨

本次研究认为,要有效控制肖家坝村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的环境污染,必须结合该村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建立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垃圾处置模式。本次研究推荐肖家坝村可采用如下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4.2.1三级式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模式

三级式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模式既为“村集-镇运-县处理”的模式。肖家坝村在靠近乡村公路边择址修建分类式垃圾屋,在居民区配套一定数量的垃圾桶、手推车等垃圾收集工具。由专人定期对居民区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转运至垃圾屋内分装,然后由乡镇环卫部门沿途对各乡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最后统一运输至县(区)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

4.2.2村级生活垃圾处理及管理模式

(1)村级生活垃圾处置方法。村级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即以村为单位进行处理。由于肖家坝村位于陇南南部山区,土地利用面积较小,水资源丰富,采用简易填埋既占用土地,又存在地表水体污染的风险,简易填埋处理方式不适合该村。采用焚烧法既占地面积小,而其不产生污染,因此以村为单位对全村生活垃圾进行简易焚烧处理是可行的。具体管理模式为:在肖家坝村择址修建简易垃圾焚烧炉,焚烧炉旁配套垃圾堆肥场一处,居民区配套分类垃圾桶,手推车等垃圾收集工具,由专人定期对居民区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运至垃圾焚烧炉进行焚烧后,对炉灰进行堆肥。

(2)运行期管理模式。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配套建设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模式,因此,配套建立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并没有起到真正的实效[12]。为了使肖家坝村配套建立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长期起到真正的实效,本次研究认为肖家坝村必须做到如下几方面:①肖家坝村委会成立环保领导小组,村长任组长,环保领导小组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促进全村居民自觉维护环保设施,遵守环保制度;②环保领导小组聘请当地环保部门对全村村民进行环保意识宣传和教育,对环卫工人进行专业知识培训;③雇2名兼职环卫工人,对全村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运输至垃圾屋或垃圾焚烧炉进行处理;④为了对垃圾处理设施进行维护,为兼职环卫工人发放工资,环保领导小组每月对各户居民收取5~10元左右的垃圾处理费用,确保全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能够长期运行。

5结语

肖家坝为“5·12”汶川地震甘肃省陇南地区受灾最严的的行政村,也是灾后重建的典型示范村,灾后重建结束后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是陇南地区大部分受灾农村同样遇到的问题。

本次研究通过对肖家坝村农村生活垃圾产量和组份、生活垃圾处理现状、生活垃圾处置遇到的问题、村民环保意识等做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结合该村地形地貌和社会经济,提出在该村实施三级式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模式或以村为单位的生活垃圾处置模式,并提出了运行和管理模式。肖家坝村生活垃圾处理及管理模式不但可以在该村进行实施,而且可以做为甘肃省陇南灾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管理模式的典范,进行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徐海云,徐文鹰.中国大城市垃圾问题研究[J].中国城市环境卫生,2001(11).

[2]温志良,温琰茂.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0(6).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篇2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农村人外出打工,发家致富,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产生的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但是越来越多的农村垃圾已经超过了大自然的自我净化承受能力范围。同时,农村垃圾经常被随意倾倒,其中大量的农村垃圾倒入农村水沟中,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目前,农村垃圾的处理已经成为了农村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农村垃圾处理现状

1.1处理方式简单

农村垃圾主要有秸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家畜粪便等。在农村,农民一般都对秸秆进行焚烧处理,焚烧秸秆会对空气产生严重的影响。家畜粪便一般都是被直接排到大自然中,会产生很多的病虫毒害。生活污水也是随意排放到农村水沟,没有经过任何的处理,会严重污染我们的生活用水。生活垃圾被随意堆弃,很多农民将生活垃圾丢到水沟中,这样不仅污染水,同时大量的垃圾堆积会造成水沟堵塞,导致农村水沟因为垃圾堆积堵塞被废弃,无法正常的排水。

1.2缺乏资金

农村垃圾的处理需要资金的支撑,农村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农村垃圾处理和城市垃圾处理一样,需要回收垃圾;对回收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然后运输到集中处理点进行无害化处理,这一过程流转都需要资金支持。同时,农村居民居住的比较分散,交通运输设备比较落后,垃圾处理起来比城市更难,需要更大的资金。但是,农民每年收入有限,无法承受这么大的一笔资金。对于市场上的资金来说,没有很大的利益,资金很难流入。农村垃圾处理的资金主要靠政府支持,但是基层政府的支持力度也是有限的。

1.3区域差别大

农村垃圾处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实力好的区域有足够的资金对农村垃圾进行处理,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好,基层政府有钱,能够建立垃圾处理系统对农村垃圾进行处理。同时,农村垃圾处理与区域的环保意识和受教育水平有关,若当地的居民有很高的环保意识,每家每户都会从自己做起,注重农村垃圾处理。很多农村都设有垃圾处理机制,但是村民和政府都没有注意到农村垃圾处理的重要性,垃圾处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不够,无法形成专业的垃圾处理队伍,导致我国很多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形同虚设,运营效率低下,无法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

2运营机制创新

2.1筹资渠道多元化

农村垃圾处理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基层政府,但基层政府收入有限,无法给予足够的资金。在资金来源上,不应该局限于基层政府,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够好的地方政府。同时省级政府也应该加大对基层政府的补贴力度,让基层政府有钱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关乎到每个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农村居民也应该承担部分费用。村委会应该向村民讲清楚农村垃圾处理的重要性,争取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在村民的经济范围内收取一定的处理费用,事后应该将资金的用处公开透明化。农村垃圾处理还应该争取各种风险投资资金的支持。在现今的资本市场中,存在着很多风险投资资金,这些风险资金一般都投资到高风险高收入的领域,政府应该给予高回报来吸引这些风险资金。

2.2分层处理

农村垃圾处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在农村垃圾处理上比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做的更好。相对农村地区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资金实力更强,并且城市居民环保意识也更强,更关注农村垃圾处理的问题。为此,针对资金在城市、乡村之间的配比不均等问题。在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时,应该根据农村的具体经济实力,实行不同的运行机制。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城市化程度比较高,在处理农村垃圾时,可以以城市垃圾处理为标准,细分垃圾种类,实行城乡垃圾一体处理。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可以对垃圾进行集中填埋处理,这种无害化处理既简便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

2.3分工明确

农村垃圾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当前我国政府在垃圾处理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但是,针对地方政府、居民也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农村垃圾处理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环节,只靠政府补贴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政府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政府应该鼓励村民内部筹资,同时还要用高收入吸引外界资金的进入。村民作为农村垃圾处理的直接受益者,应该具有高度的自律性,不乱扔垃圾,保证垃圾处理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篇3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垃圾分类;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X71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3.037

envisagementofoperationmodeintheSystemofReduction,Hazard-freeandResourceofRuralLivingGarbageDisposal

LiYan,GaoXian-biao,LianGHai-tian,ZHaoLin-na,LiYu-hua,QianShan

(tianjininstituteofagricultur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s,tianjin300192,China)

abstract:thegarbagestatusofsuburbareawasanalysed.themainproblemsofgarbagecollectionandprocessingwaspointedout.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forgarbagesortinginsuburbareawerediscussed.theoperationmodeofgarbagesortingandcollectionanddisposingwasproposed.

Keywords:rurallivinggarbage;garbagesorting;operationmode

农村垃圾问题是多年来困扰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日益突出的农村垃圾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

天津是全国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化地区,处于大都市郊区的天津农村是国内最发达的农村地域之一[1]。近年来,天津市农村环境总体已有所提升,但问题仍十分严峻,由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农村生活垃圾等收集处理设施还很欠缺,相应的管理体系还未建成,农民随意乱泼乱倒的恶习难改,农村卫生环境依然存在脏、乱、差现象。目前,天津乡镇总数为135个,乡村人口总数约407.8万人[2],按农村人均每天垃圾产生量为1kg计算[3-4],每天将产生4078t的生活垃圾。2008年,农村地区的新城和中心镇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55%,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生活垃圾仍以坑埋、堆放方式为主。在垃圾组成上由于近年来废旧电器和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增多,已成为垃圾处理新的难点,导致农村面源污染急剧加速,不仅严重威胁着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5]。

研究者就农村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进行了广泛探讨,认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必须要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模式,并保证该模式的可操作性及可持续性,才能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1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特征

农村生活垃圾与城市生活垃圾有所差别,垃圾特征反映了当地生活习惯、人文特征、经济条件等多种信息。笔者走访了天津市西青区、武清区等村庄,将农村生活垃圾的特征归纳为以下两点。

1.1垃圾成分组成仍以可堆腐垃圾为主,塑料类垃圾次之

所谓可堆腐垃圾,即可以进行堆肥发酵的固体废弃物。田春英等[6]对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调查显示:农村地区居民生活垃圾灰土成分较高,为40%,厨余垃圾约占30%,纸类、塑料、玻璃、金属等占10%以上。由于近年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日常生活上发生了许多转变:(1)农村逐步以电取暖取代燃煤,因此灰土成分大幅度降低;(2)与城市居民一样,塑料制品充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塑料类垃圾含量占生活垃圾总量的10%以上;(3)由于在农村,水果蔬菜等食物价格低廉,农民随意丢弃。经分析,可堆腐垃圾、庭院灰土及不可分出物等垃圾总量达到75%以上。

1.2水分含量较高

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相比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里餐厨余垃圾及自家生产丢弃的果蔬所占比重较大。还有些村民将粪尿排泄物混合到垃圾中,使得垃圾的水分含量增加,总体水分含量在60%~70%左右。

2农村垃圾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础环卫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基础条件差

大多数农村没有建设垃圾容器、垃圾转运、处理设施,没有配备专门的垃圾运输车。即使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落,也显现出垃圾容器规格与承载垃圾量不符的情况,有些村落建设固定式水泥垃圾池,到了夏季,成了滋生蚊蝇的场所。农用三轮车是农村垃圾运输的主要工具,由于缺少必要的防漏措施,在运送途中难免会发生泄漏,造成污染的扩散。

2.2生活垃圾随处堆放,公共意识差

由于受到思想、教育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延续几千年的农村生活习惯很难改变,农民环保意识差,对“脏、乱、差”的生活环境习以为常,门前、屋后、沟边等都是垃圾堆放的场所,只要不是堆放在自家门前,村民们都会置之不理。

2.3缺乏专业的环卫队伍

一般的乡村会按照人口规模配备一定数量的村民负责垃圾收集运输,由于工资较低、工作环境恶劣,这些人员均未经过专业培训,缺乏环卫操作、安全、健康等相关知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4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垃圾处理是一项长期的公益性投入。乡、村是垃圾处理的主体,理应由其承担相应的投入。但多数乡镇财力有限、村集体经济薄弱,垃圾处理资金筹措十分困难,从而导致运转很难持续。

2.5处理方式过于简单,缺少专业性技术支持

目前,大部分农村垃圾处理基本采取集中坑埋、堆放和露天焚烧3种方式。而这3种方式未采取任何的污染防治技术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垃圾的去向问题。

2.6管理机制仍不健全

在广大农村地区,乡镇中无明确专门负责的领导机构,导致职责不明确。对农村的人员管理、垃圾处理的相关管理体系仍不健全。

3农村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

国内外几十年的经验证明,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垃圾要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垃圾分类是最好的出路。

3.1实现农村垃圾分类与处理的条件

研究者认为,在农村开展垃圾分类与处理工作,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是管理问题,一个是资金问题,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再者就是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处理手段,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费用要低成本、操作简单。具备以上条件才能实现垃圾处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3.2农村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的优势

虽然在城市地区进行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尚存在一定的推广难度,但针对农村的调研发现,农村地区的特点使其具备开展家庭垃圾分类的条件和优势。

3.2.1农村居民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日益强烈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人们也向往城市居民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笔者走访了天津西青、武清、宁河部分农村,村民们对长期以来恶劣的居住环境叫苦不迭。

3.2.2农村居民聚居特点为开展垃圾分类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城市高密度的高楼大厦,人与人之间缺少沟通交流,给垃圾分类收集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对于农村而言,村民们祖祖辈辈居住在此,彼此熟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如采用一定的鼓励措施便会得到村民们的积极响应。

3.2.3纯朴的民风为开展垃圾分类创造有利条件虽然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但大都保持纯朴的民风,会积极响应、执行各种号召,容易进行集中管理。武攀峰等[7]研究表明,农民愿意支付垃圾处理处置费用,农民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正在悄然转变以适应社会的变迁。

4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模式设想

垃圾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垃圾分类系统、收集系统、运输系统、处理系统、管理系统及运营系统。

4.1垃圾分类系统

由于农村生活垃圾的组成特点,堆肥资源化处理是较适合于农村垃圾处理的一种技术手段。考虑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对农村垃圾综合处理模式的设想可以概括为“两桶一网箱”和“两级分类法”。即在垃圾源头分类方法上,将生活垃圾分类为可堆腐物、可回收物及有毒有害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可回收物包含的种类较多,农民日常生活中有积攒废品进行售卖的习惯,有些废物虽然不能卖钱,但也可以进行资源化利用。因此除了可堆腐物和有毒有害物,剩余的“垃圾”都可以作为资源进行再利用。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建筑垃圾,作为单独的垃圾进行集中处理。经过第一级的源头分类后,将所有垃圾运送至第二级专门垃圾集中处理的生态处理站,对可堆腐物进行堆肥化处理,可回收物可根据需要进行二次集中分拣,即为“两级分类法”。

4.2垃圾收集系统

由于村的规模、条件等各不相同,需要针对各自的情况确定垃圾收集容器、收集方法以及收集路线等相关信息。

收集方式:根据村落大小及生活习惯,可采用户收集或分散-集中收集的收集方式。

收集容器:户分类的垃圾桶,材质选择要结实、耐用,要有颜色区分,每个桶的容积在10~15L左右。中转垃圾桶体积要足够大,按照辐射村民人口数量进行配置。崔兆杰等[8]根据垃圾负荷和日清理次数等参数计算提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布设密度的计算模型,镇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的布设密度以20个·km-2为宜。垃圾桶的体积可选用200L容积的统一型号垃圾桶,以适用于有条件地配备垃圾专用运输车。

制定合理的收集路线,对于降低运行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哪种收集方式,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摸索和计算。

4.3垃圾运输系统

主要取决于垃圾收集方式。需要有专业的垃圾收集运输队伍,同样需要制定合理的垃圾收集路线以降低运输成本。相连的村可采用联合收运方式。垃圾运输车要根据垃圾负载垃圾量进行选择,无论是农用运输车还是垃圾专用运输车,都需要保证运输过程不滴漏,以免造成二次污染。另外,运输人员都需要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保证安全操作、安全行驶。

4.4处理系统

如何处理分类后的垃圾是降低运行成本至关重要的因素。楼波等[9]分析了几种垃圾处理方式的成本-收益比较(表1)。对于农村而言,堆肥的低成本处理是最佳的选择,同时也是碳排放最为优化的模式[10]。但还需要进行堆肥产品技术提升,以获得市场认可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可回收垃圾可在生态站内进行二级分拣,对于可变卖的进行收集、集中,不可变卖的可进行压缩,积攒至达到车辆运送量送至垃圾焚烧场或填埋场进行处理。有毒有害垃圾可按每季度收集1次,每年集中1次送往危险品处理中心进行后续处理。建筑类垃圾直接在村内进行填埋处理。

4.5管理系统

目前,大部分乡村仍依赖于政府的资金支持。农村垃圾处理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突出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村、企业、农民及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问题。整个运行体系的综合管理,必须要有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各有职责分工,保证整个体系的持续运行。可以用图1来表示农村垃圾处理的组织结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加强协调和领导、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并加大农村社会宣传。总之,对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要高度重视、认真总结和不断创新。

4.6运营系统

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主要由村(村民)和企业两大主体来完成。村负责村内垃圾的收集及指导、鼓励、促进村民进行垃圾分类。而村内垃圾的外运与分类处理则由企业来完成。企业将粗分类的生活垃圾送至垃圾生态处理站进行后续处理。对于不能处理的垃圾则积攒或压缩送至专业处理机构。生态处理站可由政府投资建设,采用转让、承包、租赁等形式由企业来运行管理。企业可以将有价值的废品进行售卖、垃圾堆肥产品化进行销售、以低价格向村收取垃圾处理费用、政府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等多种形式来实现收支平衡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5结论和建议

农村生活垃圾不同于城市生活垃圾,更适合于开展分类收集的垃圾处理模式。采用“两桶一网箱”和“两级分类法”模式将能够解决垃圾消纳减量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问题。

笔者建议:(1)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环境条件,“以奖代惩”,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垃圾分类;(2)以2万人口规模或1个镇为1个运行单元,日产生活垃圾15t左右可建立1个小型垃圾生态处理站;(3)提高乡镇、村干部的环境意识,拓宽垃圾治理改革思路;(4)吸收企业、研究院所参与农村垃圾整治队伍,弥补垃圾处理的技术与运营薄弱环节;(5)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多种垃圾处理模式尝试。

参考文献:

[1]李瑾,孙国兴.天津都市农业和农村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J].天津农业科学,2005,11(4):52-56.

[2]董顺荣.天津调查统计年鉴[m].天津: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2010:208.

[3]王洋,曾强,刘洪亮,等.天津市农村地区垃圾与污水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9):3687-3689.

[4]何品晶,张春燕,杨娜,等.我国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技术路线探讨[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11):2049-2054.

[5]潘淑君,周其文.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与管理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07,13(4):47-49.

[6]田春英.天津市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规划[J].环境卫生工程,2010,18(4):30-33.

[7]武攀峰,崔春红,周立祥,等.农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生活垃圾的产生特征与管理模式初探——以太湖地区农村为例[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1):237-243.

[8]崔兆杰,王艳艳,张荣荣.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建设方法及运行模式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6(18):2864-2866.

[9]楼波,蔡睿贤.清洁发展机制下的垃圾处理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0):100-104.

[10]周晓萃,徐琳瑜,杨志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全过程的低碳模式优化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32(2):498-505.

收稿日期:2012-02-21;修订日期:2012-04-05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篇4

关键词:农村垃圾;固体废弃物处理;资源化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形象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客观要求,也是践行“三个代表”思想的关键所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日益增多,大量的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地处理,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农村垃圾处理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目前建设新农村工作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农村环境污染的种类

农村环境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生活垃圾、生产垃圾、农业废弃物、乡镇工业产生的固体废物等。

1.1生活垃圾污染

生活垃圾主要来源于农村和城镇居民的生活垃圾。成分主要是厨房废弃物以及废塑料、废纸、碎玻璃、碎陶瓷、废纤维、废金属、废电池及其废弃的生活用品,组成十分复杂。

1.2农业生产污染日渐突出

生产垃圾主要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畜禽养殖业排放的废弃物。它主要来源农田和果园残留物,如秸秆、杂草、落叶、废弃农膜、和农用塑料板材,同时掺杂化肥、农药等,牲畜和家禽的排泄物及畜栏垫料等废弃物。全国农村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总排放量达27亿多吨,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对大气和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而且畜禽疫病死亡也成为农村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1.3农村工业企业污染

农村工业污染主要来源于乡镇工业和各级地方政府审批的开发园区内工业企业。受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开始进行生产转移,从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其中不乏被淘汰的污染企业。这些企业在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扩大就业的同时,对当地的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

2农村垃圾的危害与处理现状

目前,由于处理水平的落后,农村对垃圾仅采取收集、清运、自然堆放的处理方法,大部分垃圾都得不到最优化处理,污染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是造成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

2.1农村垃圾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农村的生活垃圾主要采取自然堆放的处理方法,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而且其所含水分以及堆放过程中进入垃圾的雨水会产生大量富含细菌、微生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渗滤液,进入土壤后,能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降低土壤活力,阻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白色垃圾”在土壤中长期存留而不易降解,使土壤板结失去供养能力,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粮食减产。

固体废弃物可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污染地表水,影响水中生物;在堆放或填埋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和酸性或碱性有机污染物以及溶解的金属,可进入土壤污染地下水,或进入河流、湖泊,污染群众饮用水源,造成水资源的水质型短缺。

堆放的固体废弃物中的细小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飞扬,进入大气并扩散到很远的地方;一些有机固体废弃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还可发生生物降解,释放出沼气,这种沼气含有氨、硫化氢等恶臭气体,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其上层空间的氧气,使植物衰败;有毒有害废物还可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农业废弃物的燃烧产生温室气体和有毒气体,扩散到大气中,污染大气环境。

2.2农村垃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垃圾中滋生的有害微生物和病原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疾病,严重影响环境卫生及人体健康;而且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它们会把垃圾中的病原体带到其他地方,对种植业和养殖业病虫害的传播形成隐患,也会给人群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留下隐患,是传染疾病的根源。

垃圾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会危害人群健康,而且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体,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甚至有爆炸的危险。

生活垃圾中掺杂化肥、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分解出大量的酸碱性物质和重金属,渗入土壤会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进入水体后,污染人类饮用水水源,影响水中生物,而且有毒有害物质会经食物链积存在人体内,危害人类健康。

2.3农村垃圾处理现状

我国农村垃圾处理几乎处于空白状况,主要采取随意倾倒、临时堆放焚烧、单纯填埋三种处理方式,以填埋为主。垃圾无人管理,在道路两旁、河流两岸,甚至田间地头,到处都有随意丢弃的垃圾,村内外低洼处小型垃圾堆非常常见,并且无人过问。

垃圾的综合利用率低,在纸、塑料、橡胶、玻璃、金属等可回收垃圾中,价值较高的,基本上都能自行收集,待废品收购人员上门回收,价值较低的一般丢弃;厨余垃圾中,有的作为畜禽食物,有的则直接丢弃;人畜粪便大部分可以堆肥还田或用于沼气池生产沼气,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排放到河水沟渠中;农业种植业垃圾中,废旧薄膜一般都随意丢弃,果树枝、农作物秸秆等一般作为炉灶燃料,但也有农民为图省事露天焚烧秸秆;建筑垃圾中,木质建筑垃圾一般用作了炉灶燃料、果架等,其他建筑垃圾则少部分用作夯基,大部分随意丢弃;废电池灯管、磁带光盘、医疗废弃物、农药瓶等有毒有害垃圾,大部分混在一般垃圾中随意丢弃。

3农村垃圾处理的对策

针对目前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及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处理对策,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3.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涉及的面大、量广,并且人人有份,时时刻刻发生,只有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才是根本所在。政府应优化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利用农村宣传、教育阵地,运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志愿者参与和社区公益性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基层农民进行有关固体废弃物的危害和环境影响等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只有全体农民自身形成了对环境保护的共同认识,养成文明健康卫生习惯,使环境保护深入人心,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环境面貌,减少环境问题的滋生。

3.2多渠道筹建经费,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

垃圾处理是社会公益事业,要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要加大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的建设,确保农村环保工作与城市环保工作的同步发展。在农村地区,尤其需要加强垃圾箱、垃圾清运车和中转站的建设[5],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垃圾收集、贮存、运输、处置需要大量的资金,政府要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农村环保经费的多渠道筹措政策。农村环保设施、垃圾填埋场的建设由政府负责,垃圾收运处置费用采取政府拨款和村民自筹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向社会金融机构融资等方式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费用。政府应引导企业和公众参与垃圾资源回收利用,鼓励和扶持垃圾产业的发展,扶植或帮助建设废品回收中心,采取通过政府补贴一部分、农民自拿一部分钱的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可回收垃圾回收的渠道和比例,增加垃圾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率[1-3]。

3.3统筹安排,整体规划,完善农村垃圾处理法规制度和监管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就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基本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规定的“户集、村收、镇转、市处理”的要求,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就要有一个系统的、长远的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和规划。

要完善各项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地方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4-5]。建立健全管理网络,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市县、乡镇两级加强领导,加快乡镇村级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设立农村垃圾管理的职能部门,建立农村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度,制定相应的实施目标,实行市县、乡镇、村三级环卫管理体制,分级负责农村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处理,环保监测网点也要提高对乡镇及乡以下企业的监测能力,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络,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监管、指导。

要建立长效的垃圾处理运行监管机制。运用行政手段对农村垃圾处理进行强制性规范实施,建立垃圾回收制度,结合村庄特点建设回收站、小型处理厂,定期清理,统一收集、统一运输、集中处理。建立由建设、环保、财政等部门组成的运行监管主体,将运行经济效益、环保效益与运行责任挂钩,监督运行效果,建立健全运行监管体系,实现长效管理。

要建立考核制度,加强对镇村环卫的监督、检查和考核。与环卫保洁人员签订协议,落实双方责任和义务,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奖勤罚懒,调动保洁人员的积极性。将垃圾管理考核结果作为村级领导年终考核的内容之一,对实施较好的行政村给予一定的鼓励,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一定的惩罚,形成农村垃圾管理的激励机制[6]。

3.4引进市场运作机制和科学技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实现农村垃圾资源化处理

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垃圾处理运行机制。以保证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转移风险为目标,按照监督管理与环卫作业相分离的原则,逐步把环卫作业服务中经营性和竞争性项目推向市场,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环卫事业,分阶段有序推进环卫体制改革;明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行开放式的市场准入;体现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逐步在各地实行生活、生产垃圾收费制度,使农村垃圾得到有效减量的同时,又可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合理引入竞争机制,放开投资市场,引导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培育垃圾处理市场主体,积极探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4结语

我国农村地区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状况不容乐观,不仅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而且严重威胁着农村人们的生活,因此加强农村废弃物污染的质量刻不容缓。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政府、企业、农民全面参与与支持,建立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基层政府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选择合适的垃圾处理方法和管理措施,做到资源的有效和循环利用,确保农村环保工作发展,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兴民.农村垃圾处理亟需规范和立法[J].农村实用技术,2008(10):8-8.

[2]章也微.从农村垃圾问题谈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事务中的职责[J].农村经济,2004(3):89-91.

[3]李文,汤建化,胡波等.武汉市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网络建设工程探讨与实施[J].环境卫生工程,2011(3):38-41.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篇5

关键词:生活垃圾;去向;组成;处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X79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8011702

1农村生活垃圾的现状

目前中国农村约有常住人口6.5亿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垃圾随之增多。仅生活垃圾部分,若按每人每日产生0.5kg计算,一年就可产生约1.1亿t垃圾,这还不包含农村地区产生的建筑垃圾、农村工业废料。农村垃圾生产规模大,且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城乡二元在环境治理上差距明显。由于对农村垃圾治理问题长期忽视,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问题。乡村垃圾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2.1垃圾来源

农村生活垃圾以有机垃圾为主(果蔬皮、粪便、木板、纸屑),还有一部分可回收垃圾如塑料袋和废旧窗纱、废旧塑料瓶等废弃的生活物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生活垃圾也逐渐城市化。不光村里的生活垃圾,游人肆意抛掷遗留的垃圾,也给农村环境带来不小的压力。

2.2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现状

目前农村对垃圾的处理方式,常见的一种是随意倾倒,通常是沿沟、河、渠倾倒[2]。更严重的是,农村自来水使用率偏低,饮用水多数来自水井,由于农村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极易产生对土壤、水源地造成二次污染。此外,外来污染也在加剧农村环保所面临的严峻处境,如一些城市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运至城郊乡村地区,使得很多农村成了城市的“垃圾处理场”,将以往的“垃圾围城”变成了“垃圾围村”。还有一种简单的方式是就地燃烧,不进行任何处理,造成了二次污染。农村垃圾处理不当,影响的已经不仅是农村的生活环境,还有对农村土壤和水体的严重污染,威胁着健康。如果没有进行垃圾分类,不仅加大了真正需要进行焚烧、填埋的垃圾数量,也极大地降低了资源回收率。

2.3农民卫生意识不高

当地农民对垃圾乱堆乱放的现象习以为常。由于卫生意识落后、环保意识比较淡薄,需要上级部门不断进行宣传教育,如采取发传单,办讲座等方式,来提高当地农民的环保意识。

3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对策和建议

3.1配合相关法规进行宣传教育,营造氛围

通过召开各种会议,结合开展创建卫生村镇活动,编写宣传材料,刷写固定标语等大力宣传,努力营造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风气,利用广播、墙报、电视、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发动,教育农村居民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遵守卫生管理、自觉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和房前屋后的环境清洁。及时宣传、推广一批好的典型,对工作不力的要进行曝光批评。

3.2保障经费,建立机制

一是各县(区)要将农村垃圾治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农村垃圾收运、处理的日常运行经费和相应设施的运行、维护和修缮经费;整合资源支持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治理,并逐步将农村保洁、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营管理委托给企业运行管理。二是坚持把农村垃圾治理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全面、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还要积极创新、建立确实可行的长效工作机制。

3.3因地制宜,实行垃圾分类,强化回收和利用,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引导村民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可家里放两只垃圾桶,分别标上“可腐烂”和“不可腐烂”的字样,便于农民对垃圾进行分类。立起垃圾分类的标志,村干部带头在村里设立垃圾站。对农村人口密集、居住集中的村庄污水要进行集中处理,对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村庄要结合农村改厕,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对农村畜牧养殖(场)点污水要集中规范处理,解决好农村畜牧养殖(场)点的污水处理问题[3]。要进行生活垃圾回收和资源化,选择焚烧、堆肥与填埋等处理处置方法就必须要实行生活垃圾科学分类。大量的农村生活垃圾如果未分类就处理,是对资源的浪费,也会造成环境污染。“零排放”[4],即农村居民自发的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包括有机生活垃圾的堆肥、生活垃圾分检、有害有毒垃圾专门集中、家中不可处置垃圾定点的投放等。而促成农民自发“零排放”的关键在于社区形成“内化”的“零排放”强制,比如建立村子里的“垃圾分拣”约定。通过垃圾的分门别类,一部分垃圾能够“资源化”回收利用,从而变废为宝,例如通过堆肥变成有机肥料。如此,能够大大减少真正需要进行焚烧、填埋处理的垃圾。

3.4严格控制城市垃圾侵蚀

随着城市规模的膨胀和工业的发展,城市垃圾正向农村蔓延,城市周围的郊区或农村到处是垃圾。经过风吹日晒,这些垃圾被刮得到处都是,并且散发出很大的异味,以致周围环境被弄得污浊不堪。因此,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必须重视城市垃圾污染农村这一问题,并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城市垃圾向周边的村庄蔓延。

4锦州市现状及目标

为切实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锦州市按照“城乡一体、区域统筹、设施共享、经济适用”的原则,紧密结合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3年行动方案,积极推进农村垃圾就地源头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采取“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市县处理”模式。预计到2017年底,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推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等综合利用,在2015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的基础上,到2017年基本实现全市秸秆的有效利用。合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加快废弃物回收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力度,全面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2017年底前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力争达到80%。这样锦州地区的农民健康将得到进一步保障,人们的生活环境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边炳鑫,赵由才.农业固体废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武攀峰,崔春红,周立祥,等.农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生活垃圾的产生特征与管理模式初探――以太湖地区农村为例[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1):237~243.

[3]潘美媛.杭州市余杭区农村面源污染状况与治理对策[J].能源工程,2003.1:43~45.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篇6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X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03-04-96-02

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执行,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农民消费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可消费的工业产品也日益增多,生活垃圾成分和含量也在趋向城市化,产生量也逐年增加。据调查,农村平均每人生活垃圾量为0.86kg/d,全国农村1a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t[1]。城阳区地处青岛市郊,农村城市化进程较快,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以青岛市城阳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适合的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利用与处置对策。

1城阳区概况

城阳区是1994年6月青岛市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际城市而设立的新城区,东依崂山区,南接李沧区,西临胶州湾,与胶州市相邻,北与即墨市毗连。东西最大横距41.5km,南北最大纵距24km,距青岛市区中心35km,是青岛通向国内外的必经之路,也是青岛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交通枢纽。城阳区土地总面积5.53万hm2,海岸线长91.6km,其中浅海滩涂达1.07万hm2,宜耕地1.66万hm2。城阳区共辖城阳、流亭、夏庄、惜福镇、棘洪滩、上马、红岛、河套8个街道,242个行政村(居民委员会),2010年末全区总户籍人口48.1万人[2]。城阳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2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910亿元,财税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1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855元。

2城阳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2007年,环保部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纲要(2007-2020年)》,要求各地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城阳区委、区政府以此为契机,2007-2008年连续2a将建立完善农村社区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作为全区重点建设项目,解决全区所有社区村庄生活垃圾清理问题。目前“居民投放、社区收集、街道清运、区集中处理”的社区垃圾清运处理机制日臻完善,这种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的模式走在了全国前列。主要有4种收集模式:

2.1垃圾袋装不落地该模式主要在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采用,如城阳村社区。城阳村社区共辖9个居民小区,目前已经全部实现了生活垃圾袋装化。社区居民用统一发放的白色可降解垃圾袋装生活垃圾,每天,垃圾车定点定时停放在小区,居民把垃圾袋投放到车里,随后,垃圾车将垃圾送往垃圾厂集中处理。

2.2集中收集,地下垃圾站中转部分还没有实现垃圾袋装化的村居,为了减少垃圾桶造成的二次污染,城阳区的一些社区建设了地下式的垃圾中转站。以大北曲前社区为例,地下垃圾中转站建在小区的边缘,全部置于地下。每天保洁人员负责收集生活垃圾投入箱中,当垃圾车来收垃圾时,保洁人员打开电源,大垃圾箱升起,并将垃圾倒入车内,然后垃圾箱降回地下“隐藏起来”。

2.3生活垃圾“自产自消”2006年惜福镇街道盛世家园小区引进2台“微生物有机废弃物处理机”,物业人员每天将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拣后,将30%的废纸等可回收垃圾送至回收站,剩余大约70%的生活垃圾投入垃圾处理机。95%的垃圾在处理机内经过6~20h的生化处理后分解达标蒸发,剩余残留物形成有机肥用于小区养花育草。2台垃圾处理机每天可处理厨余垃圾逾400kg,小区日常产生的厨余垃圾基本上实现了有效处理和利用。与原来垃圾转运相比,“自产自消”成本较低,而且节省了不少小区绿地养护的费用。

2.4户村收集相结合,集中清运城阳区尚未进行旧村改造的村庄多采用这种模式,如上马街道王林庄社区。王林庄社区每户家里都有一个垃圾桶,每天的垃圾混合收集于垃圾桶中,同时在村主要道路上设置若干垃圾收集箱便于社区居民倾倒垃圾。村设有专门的垃圾收集人员定时将垃圾箱的垃圾集中收集运输到垃圾收集点进行处理。

虽然收集过程各有不同,但是城阳区各街道的垃圾清运和处理环节基本一致。城阳区除城区生活垃圾由区园林环卫部门负责外,其余实行街道负责制。各街道办事处下设环卫办,负责清运辖区内生活垃圾,辖区内所有社区的生活垃圾由各街道环卫车辆每天统一定点清运,做到日产日清,年累计清运生活垃圾逾22万t[3]。各街道办事环卫办将垃圾运到青岛市小涧西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场进行无害化处理,清运率由2006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98.5%,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杜绝了自行填埋导致的二次污染。

3城阳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城阳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城阳区很少有社区对垃圾进行回收和分类处理,从收集到处置的均为混合收运,未建立完善的垃圾收运与分类处理的体系。一方面,社区居民环保意识较弱,对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等不甚关心;另一方面,各相关部门对垃圾收运处理重处置轻源头,加大了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的处理负荷、处理难度和运行成本。再者,垃圾未分类,一些有害物质直接进入垃圾,增加了无害化处理费用和难度。另外,混合清运和处理,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导致了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城阳区大部分社区受资金限制,环卫人员不足、环卫设施设备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由于环卫设置和建设标准与标准要求相差甚远,垃圾收运大多靠人力作业,从而导致垃圾收运效率不高。

3.2城阳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对策

3.2.1加强环保宣传教育环保、环卫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通过电视、网络、和文艺活动等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村民充分认识垃圾处理不当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严重后果,提高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意识。

3.2.2建立健全农村垃圾管理法规体系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为指导,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法规和规范,使垃圾从收集到处理均置于法律法规的规范和指导之下,必要时可以采取经济激励和经济制裁。法规规范的制定注意其适用性,并侧重垃圾收集处理的规范及标准、农村垃圾分类收集指导、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法等。

3.2.3开展卫生评比,提高村民垃圾处理的积极性为使政策法规有效运行,提高村民处理垃圾的积极性,应建立针对农村村民与家庭的卫生评比制度。在农村卫生监管员、评比员指导下,定期进行家庭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检查,计分评比,进行合理的奖惩处理。

3.2.4推动垃圾分类,加强资源回收结合城阳区农村实际情况,推动垃圾分类收集。建立有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法律法规,完善管理机制,从实际出发,加快关于农村垃圾分类回收的立法工作进程。政府加大投入,重视垃圾分类工作,购置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结合城阳区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垃圾分类方式。前期可参考国内已成熟的分类模式,将农村生活垃圾主要成分为:(1)厨余垃圾。主要是一些有机易腐物质,包括厨房剩余物、果皮、蔬菜残渣等;(2)废弃物品。要是废旧电器、油漆桶、过期药品、日光灯管、灯泡、废弃磁带光盘、发胶罐等;(3)有害垃圾。主要是废旧电池、过期农药以及各种废弃农药瓶等;(4)其他垃圾。即除去上述垃圾之外的剩余物,主要包括冬季燃煤的炉灰、建筑垃圾等[4]。

3.2.5进一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技术研究政府应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适宜技术研发和应用。参考环境保护技术文件《村镇生活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针对城阳区农村生活垃圾特点,系统开展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的收集、运输、处理和管理技术研究。

4结语

《青岛市城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城阳区要建立完善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垃圾集中清运率达到100%,建立完善生活垃圾综合处置体系,加快生活垃圾综合处置设施建设,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到2015年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30%、集中清运达到100%、无害化处理达到100%。相信只要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加强教育宣传,就能够促进垃圾收集、处理科学化、规范化,使其得到妥善处置,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管冬兴,邱诚.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8):29-31.

[2]青岛市城阳区史志办公室.城阳年鉴(2011)[m].济南:黄河出版社,2011:45.

[3]青岛市城阳区史志办公室.城阳年鉴(2011)[m].济南:黄河出版社,2011:212.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篇7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环境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X79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122-01

1吉林省目前农村垃圾现状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增加,大批工商业产品涌入农村消费市场,农村垃圾成分由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菜叶尘土、瓜皮、纸张等成份向目前垃圾袋、瓶子、泡沫、塑料包装物、废旧电池等不易降解的成分转变,部分农村地区还由于监管程序不严,许多不法商人,把超过使用年限的电子产品、重金属超标的工业产品改换生产日期,贴上加标签后,销售给农村,使得农村成了电子垃圾和许多有毒、有害物质的集散地。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较多,截止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省共有农村人口1349.16万人,按每人每天产生1公斤垃圾计算,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约为492.5万吨。并且垃圾的生成量逐年增加,但如此庞大的垃圾量,在我省农村却没有十分科学有效的处理办法,大部分都是露天堆放,这样经过日积月累,不加任何处理,会产生大量氨、硫化物等有害气体,而且在雨水的淋溶、冲刷,会产生各种复杂的、有害的、高浓度的垃圾渗滤液,这种渗滤液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重金属,会对周围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造成严重危害,严重破坏当地环境。吉林省有国际界河,边疆农村环境更是复杂敏感,所以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压力非常紧迫。

2吉林省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农村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存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严重滞后

目前,我省农村环境整治主要维持在表面上,增添几个垃圾箱、修建几个厕所或增加几个清洁工,主要街道的环境还勉强维护,然而许多角落的垃圾和农村内部的垃圾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显性”的垃圾逐渐“隐性”化。另外,真正垃圾处理设施还不能真正适应新形势,用于清运垃圾的工具封闭性差,运输途中极易泄露、遗漏;农村的垃圾处理链条短,基本上是收集―倾倒,没有后续的处理过程,或者后续处理只是简单的填埋或焚烧;卫生填埋的设施简陋、防渗措施简单,渗液未经处理就外排,极易导致二次污染。

2.2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精力和资金放在了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上,对农村环境保护研究的少,投入的少,这就导致了城市和农村环境二元结构的发生,许多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凸显,不仅影响的是农村本身,也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因为农村是城市生产生活的根本保障,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这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3对农村环保的宣传教育还不够

由于受人力、财力、条件的限制,环保宣传主要集中在城镇区域,宣传教育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因此部分农村地区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还比较淡薄,对生产、生活垃圾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知识作指导。

3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处理对策和建议

3.1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传统方法有资源化利用、焚烧、发酵、堆肥等,一般都是几种技术相结合,具体采用什么样技术路线主要受三个条件的限制:(1)所要处理的固体废物的性质。例如有机物的含量高,适宜采用堆肥发酵;可燃物组分含量高,适宜采用焚烧方法等。(2)当地的经济条件。对于一个经济条件落后的县,即便垃圾可燃物组分高,也无法采用先进的焚烧技术,必然还是采用成本低廉的填埋或者其他方法,而不能不顾现实条件的限制采用高成本的处理技术。(3)市场的约束。如果固体废物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必然可以纳入市场体系,由市场提供资金,政府只需要进行管理,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政府负担。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处理方法应邀请相关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本地的实地进行考察后,科学规划、综合决策,选择适合的处理办法。

3.2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全方位的垃圾清理及收集处理基础设施

农村垃圾治理长期被视作一项公共事业,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及地方财政。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情况下,垃圾收集与处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已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所以新建设的村庄规划中应该同步预算出建设垃圾收集与运输处理等基础设施的费用,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征收垃圾处理费用。原有村庄采取“村民贡献点、乡镇拿点、县财政补贴点”的方式,建立村级垃圾收集系统,吸收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人员自觉加入到农村清洁队伍当中,进而更好地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处置。

3.3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农村垃圾处理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解决农村垃圾问题起决定性作用是人,领导班子如果责任心强,方法得当,就能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我们的各级干部,要真正把解决垃圾出路问题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落实镇、村干部岗位责任制,上级环保部门也应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考核结果直接与经济相挂钩,形成自上而下的督促机制。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篇8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现状;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R124.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1-0148-04

随着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生活垃圾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城市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然而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受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在传统条件下,农村生活垃圾成分比较简单,主要为有机物,多用作动物饲料和肥料,因此生活垃圾产生量很少,对环境基本没有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以往的自产自消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显然已不能与之相适应,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紧迫性在很多地区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农民生活生产、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为此,以陕西省富平县华朱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村生活垃圾排放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1调研区域和研究方法

1.1华朱乡概况

华朱乡位于富平县城东北4.5km,属城郊型乡镇,行政区域面积44.7km2,耕地面积2533hm2;属大陆性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干湿冷暖分明,年平均气温13.1℃;地势平坦,适宜农业耕作,属东雷二期抽黄灌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

全乡共辖16个行政村,人口3.1万。2009年全乡共有奶牛877头,奶山羊19200只,生猪10900头;酥梨、柿子、大中棚蔬菜面积分别达到140、37、213hm2;工农业生产总值达3.35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478元。

1.2研究方法

采用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的方式对华朱乡生活垃圾污染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

首先查阅国内外与农村生活垃圾相关的文献和书籍,确定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采取随机抽样法选取8个行政村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对于不识字的调查对象采用提问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47份,回收率为98.8%。

1.3被调查者基本信息

在本次调研中,由于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随机样本年龄分布总体偏大,18岁以下的占3.33%,18~29占11.67%,30~39的占18.33%,40~49的占26.67%,50岁以上的占40.00%;文化程度普遍处于初中文化水平,占总体的50%,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约占26%,大专、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重不到6%;职业组成中,被采访对象主要是农民,所占比例达70%。

2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分析

2.1村民对生活垃圾的认知

被调查者中有32.0%的人认为该村的卫生环境不好,64.8%的人认为该村卫生环境状况一般,仅有3.2%的人认为该村卫生环境状况很好。从以上调查数据可知,村民对目前农村环境卫生条件不是特别满意。其中,有86.5%的人认为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是生活垃圾。

近年来,华朱乡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环境整体有所改善。在调查中,有70.8%的人认为农村环境质量的趋势是由坏变好;有10.0%的人认为由好变坏;另外还有19.2%的人表示其变化不太明显。由于村民所处位置和周围环境不同,环境变化情况稍有不同,总体来说,环境质量是由坏变好。

生活垃圾引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从调查结果来看,有24.0%的人认为生活垃圾的主要危害是占用土地;10.6%的人认为是污染水体;36.2%的人认为是污染空气;29.2%的人认为危害人体健康。可见村民对生活垃圾的危害缺乏全面的认识,有的甚至认为生活垃圾对环境和人体没有危害。

2.2农村生活垃圾的组成和产量

农村生活垃圾的组分主要受农民生活方式、能源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一般可分为四类: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可回收利用垃圾以及有害垃圾[2]。

华朱乡农村生活垃圾以餐厨垃圾和果皮为主,占生活垃圾总量的50.2%;可回收利用垃圾主要为塑料、纸张和金属,占30.3%,可回收率较高;无机组分占16.8%;有害垃圾主要为废旧农药瓶、灯泡和油漆桶等,所占比重很小,仅为2.7%。形成这种垃圾特征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垃圾的种类增多,尤其是有机垃圾和可回收利用垃圾;农户庭院养殖萎缩,有机垃圾就地消纳的方式逐渐消失;种植结构的改变造成农药瓶(袋)等有害垃圾的大量丢弃。

根据调查可知,华朱乡人均生活垃圾日产量0.66kg,全乡生活垃圾平均日产量约20.46t,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仍将增长。

2.3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方式

通过调查了解到,华朱乡村民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随意丢弃、焚烧、集中填埋以及尽量回收利用。其中,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最为普遍,有59.3%的村民选择这种处理方式,将生活垃圾倾倒在屋前屋后的空地、沟壑、路边等,甚至在一所小学的门口也堆满垃圾;另外,有12.5%的村民选择焚烧处理;8.2%的人选择集中填埋;其余20.0%的人选择尽量回收利用,回收部分主要为废纸、塑料、金属等。集中填埋处理所占比例较低,主要受经济条件限制,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点仅在个别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设置。

2.4规章制度和相关机构

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在所调研的村庄中,只有39.26%的村庄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村民的行为,大部分村都是通过和保洁员口头协议来管理村里的生活垃圾处理工作。而且,从调查情况来看,这些制度大多停留在纸面上,很难真正落实下去。

华朱乡各村实行了生活垃圾处理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负责制,每户门口放置垃圾桶,定期安排清洁员进行统一收集。但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各村有环境卫生管理干部,但其中多数环保知识匮乏,任务不明确。

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3.1村民环保意识匮乏

从调查情况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随之提升,但对环保的思想认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在传统条件下,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小且绝大部分可自然分解;而目前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部分不能在自然条件下分解,且大都对人体和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危害[3]。然而部分村民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对垃圾进行处理,严重污染农村环境。另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民对自身环境意识的评价总是高于对别人环境意识的评价,认为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他人环保意识缺失,与自己无关。

3.2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置系统不完善

在调研的村庄中,大部分没有垃圾集中放置点,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子对垃圾进行统一收集,但由于垃圾处理设施过于简单,只是将生活垃圾进行简单的填埋而不经过任何无害化处理,这样无异于将生活垃圾污染集中化,没有起到改善生活环境的作用,甚至会造成更大的污染。

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置系统不完善的原因,一方面是重视程度不够,更主要的是缺乏资金。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家用于农村环保的资金逐渐增多,但由于农村人口较多、居住分散,且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严重,政府投入的资金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环境建设的需要。

3.3人员和机构配备不完善

从调研情况来看,尽管各村配备了环境管理人员,但基本都是兼职,形同虚设[4]。乡镇虽设有环境管理部门,但管理范围和能力有限。只有个别村庄设有保洁员,但人员数量普遍偏少,清扫间隔时间较长且打扫不彻底,不利于生活垃圾的及时清理。

3.4相关政策不健全

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政策文件,但是这些文件多为原则性规定,需要地方政府出台具体的规章制度予以贯彻实施。然而,很多地方政府对农村生活垃圾问题不够重视,尚未出台相关规章制度;有些地方政府虽然出台了相关文件,但缺乏应有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使得这些规章制度大多停留在纸面上[5]。因此,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缺少国家政策和地方性规章制度的支持。

4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对策

4.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解决需要全民共同参与。首先,乡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通过座谈会、宣传栏和文艺活动等方式,帮助农民掌握农村环保的相关知识,使其充分认清生活垃圾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后果给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提高村民环境责任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其次,在各村开展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技术培训,指导村民正确处理各类生活垃圾,参与废弃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等活动;最后,在学校开设环保相关课程,让下一代在早期树立环保理念,并通过学生的宣传影响到家长[5]。

4.2完善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机制

对农村生活垃圾要做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首先要改变目前随意倾倒生活垃圾的习惯,做好垃圾的收集工作。各乡(镇)可以根据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综合财力等,采用不同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6]。

4.2.1县处理模式县城周边村庄可将生活垃圾集中运至县城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图1)。村民对垃圾进行粗分类后送至投放点,然后由专人负责将垃圾进行详细分类。有机垃圾可作为动物饲料、生产沼气或堆肥处理;可回收利用垃圾可通过回收实现废物资源化;无机垃圾可用来铺路、回田或直接填埋;有毒有害废物则由专车定期运送至危险废弃物处理中心统一处理[7]。

4.2.2多镇合建共用模式对于离县城较远的村庄可根据所在乡镇区位的关系,由县政府统一在几个镇之间规划建设共用垃圾填埋场。该填埋场可以利用具有充足使用面积的天然洼地或者土坑,工艺可以介于简单填埋与卫生填埋之间,污染防治要严格遵守《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其他方面与“县处理模式”相同[6]。

4.2.3村处理模式偏远的村庄以村为单位,就近利用废坑等建设简易填埋场进行填埋,做好防渗处理,防止二次污染;也可以进行堆肥等处理[6]。对于有毒有害废物则要统一送至危险废物处理中心进行处理(图2)。

4.3多渠道筹集资金

当前,政府投入远不能满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需要,应积极拓宽垃圾处理资金来源。首先可按照各乡镇经济水平征收一定的垃圾处理费。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农民愿意支付一定数额的垃圾收集和处置费用。另外,可动员各乡镇企业单位在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处置上适当投资。

4.4完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体系

建立乡、村、组三级环境管理网络,明确其主要管理职能,乡镇政府可设置专职机构和人员,指导和监督各村生活垃圾处理情况,及时向上级反映。明确各村环境卫生管理人员的责任,公开选聘保洁员,签订工作合同,明确工作时间和负责范围等。

4.5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政策

各地政府应积极贯彻国家关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相关规章制度,使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有据可依。确立村民对垃圾处理需承担的责任,制定合理的收费政策,按照垃圾越多、费用越高的原则,控制垃圾的产生量,对垃圾产生量持续较少的农户和村庄,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

5结语

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数量不断增长,成分日趋复杂,但环保资金和处理设施相对缺乏,使得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日趋严重。为解决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和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应全面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完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体系,明确政府和个人的责任;多方面筹集资金,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8]。

参考文献:

[1]于晓勇,夏立江,陈仪,等.北方典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初探——以曲周县王庄村为例[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8):1582-1589.

[2]李华,蒋溢,李辉.三台县农村生活垃圾现状调查与处理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85-16387.

[3]刘德宏.农民的环保意识与村庄环境整治[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10(4):152-154.

[4]诸培新,朱洪蕊.基于江苏省村庄调研实证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0,6:497-500.

[5]尚晓博,张朝升,荣宏伟,等.中国农村生活垃圾问题与解决对策[J].现代化农业,2011,11:34-36.

[6]乔茂先.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农业,2010,9:80-81.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篇9

一、我县农村垃圾处理的现状

我县有37万人,每天垃圾的产生量约为185吨,除城区在鄂坪九湾子建有一处垃圾填埋场,每天收运垃圾约30吨左右外,农村产生的垃圾,除305省道和乡镇所在地的部分垃圾在开始转运集中堆放外,其他大量垃圾随意乱丢乱倒。乡镇的垃圾处理多数就是垃圾转移,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有人居住的地方转移到无人居住的地方,找一个偏辟的地方堆放而已,没有建规范的垃圾填埋场,没有达到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

近年来,我县通过实施“百里长廊”建设和“竹房城镇带”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新农村建设等工程,305省道沿线的乡镇垃圾收运系统的硬件建设,垃圾车、垃圾池、垃圾桶等已基本配备,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就全县而言还存在不少问题,除城镇居民区稍好一点外,绝大多数乡镇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应付检查而已,少数乡镇几乎没有一个村的垃圾进行了处理,甚至连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垃圾也还是到处乱倒,臭水沟里到处都是垃圾,环境卫生状况极差。生活垃圾日集月累,致使往日人欢鱼跃的清澈池塘成了臭气熏天、蚊蝇满天飞的水中垃圾场;全县沿路、沿溪、沿住宅周围地带成堆的垃圾比比皆是。除了烂菜皮之类的生活垃圾外,多数是包装袋、塑料袋,还有破鞋子、农药瓶等白色垃圾,一经雨水冲刷污水横流,浸蚀土壤,污染水源,洪水带走最多的浪渣是垃圾,洪水过后溪流两岸滩林挂满“彩旗”(白色污染),这与漂亮的村居形象形成剧烈反差。

(一)镇、村领导虽对垃圾处理工作引起一定重视,但工作力度明显不足。乡镇、村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虽对农村垃圾、污水给农村环境带来的危害性以及当前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已引起重视,相当部分乡镇还积极地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大多数乡镇、村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工作尚停留在设想上、形式上,而对农村垃圾处理等方面的管理、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未将该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大部分镇、村缺乏管理监督考核的长效机制时冷时热。

(三)农村垃圾的收运已有一定基础,但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由于我县乡镇所属村庄分布分散且部分村庄位置偏远,目前,在305省道沿线及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垃圾,乡镇政府已开始组织专人、配备垃圾车、建设垃圾池和垃圾桶进行集中清运,其覆盖面较小且清运不够及时,90%以上的村庄垃圾没有清运和处理,由农户自由焚烧和倾倒,一些沟、河、交差地带等处成为垃圾集中投放地,“污水靠蒸发、垃圾等水冲”是农村垃圾问题的现状。

二、我县农村垃圾处理难的主要原因

(一)环保意识不足。一方面广大农民环保意识亟待增强。由于农民对垃圾的危害认识不足,没有形成分类的习惯,处理垃圾极为随意,形成垃圾量大、品种多,有的村虽然建了垃圾箱(池),但村民总是就近将垃圾倾倒在路边或河里等,另一方面一些乡镇人民政府和责任部门,在处理垃圾的问题上,未能意识到处理不当的严重后果,局限于资金不足等原因,存在简单堆放在偏僻处即算处理的短期行为。

(三)村级组织和群众参与管理的机制没有建立。各乡镇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及垃圾处理的组织管理、指导监督、考核奖励等制度尚未全面建立,村级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村级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保洁经费筹措机制等都尚未建立或落实,群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习惯还未形成,从而造成垃圾随处可见的现象。

三、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干部群众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广大农村群众是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主体,因此必须充分激发广大农村群众的主体责任意识和自觉参与意识,充分发动广大农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教育设施,运用广播、电视及报纸等人民群众能经常接触到的大众媒体,大力宣传农村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要邀请专业人士或环保部门工作人员,以身边的事为素材,编印宣传材料,进村入户深入细致地宣传垃圾对身体及农业生产的危害性,提高居民村民对垃圾危害性的认识,教育村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使垃圾分类和有序堆放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洁净家园,从我做起”的新风尚。要规范村民卫生保洁公约,动员群众自觉投身村组卫生保洁工作,广泛开展“环境卫生知识进农家”等活动。

(二)建立“户分类、村转运、镇集中处理”的垃圾管理机制。

以国家正在组织实施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为契机,办好示范样板,争取扩大示范覆盖面;切实组织农户开展垃圾分类,将能还田堆沤还田,不能还田的有序堆放,使垃圾减量化;积极申报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扶持,加大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推进力度;进一步整合工作力量,创新工作方法,以“打造中国绿谷”为载体,发动全县上下积极开展“清洁”(清洁乡村)的主题实践活动,明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首先突出解决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问题,根据工作需要从县文明办、县建设局、县水务局、县委督办室、县政府督查室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专题工作督查组,负责对全县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督查和考核;同时进一步明确各乡镇各部门在清洁乡村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加大考核力度,督促各乡镇党委政府积极做好本辖区范围内村庄垃圾处理工作。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篇10

这一威胁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经济几十年来的迅猛增长已经对中国的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如果再任由中国的乡村环境被生活垃圾所污染和破坏,那么若干年后,也许我们赖以生存和繁衍中华大地,可能真的会没有一片净土。因此,发掘农村生活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村容整洁”目标的顺利达成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预留了极大的空间。

一、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现状

1、一个典型个案——某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

笔者在湘南某镇工作时,镇政府所在地叫龟石渡,处于湖南境内最大河流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上游。龟石渡工商业尽管不是很繁荣,但仍然是5万多人口的政治、经济中心,聚集着1200多常住人口。由此而来的生活垃圾处理,成为了镇政府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生活垃圾的处理就是抛入蒸水河中。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垃圾相应增多,在镇政府的要求下,居民把垃圾均倒放在3个集中场地;然后由镇政府承包给一个有手扶拖拉机的农民:每星期拖一次,每次150元,把垃圾运到离龟石渡2公里的荒山坡中倒掉。由于镇政府欠下数百万元债务,财政收不抵支,曾经采取过在工商户和设立在这里各行政事业单位中摊派垃圾运费的办法来支付垃圾的运费,但由于没有法律和政策资源作为保障,摊派的办法难以进行,最后也就不了了之,造成其中一年的垃圾有半年之久没有转运。由于该镇处于交通要道,堆积如山的垃圾发出难闻的臭味,不仅引来了漫天飞舞的苍蝇,而且引起了居民对镇政府的不满和上级领导的注意。镇政府在无奈之下,只得承担拖垃圾运费的支付责任。

从以上可以看出,龟石渡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就是垃圾转移,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有人居住的地方转移到无人居住的地方。如果运输距离太长,不仅容易使沿途产生污染,而且会增加运输成本。问题在于,这个无人居住的地方距离龟石渡只有2公里,而且离有人居住的一个农户住宅不到500米。也就是说,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仍然与当地居民相邻,尽管垃圾转移了,但只能掩耳盗铃地改变垃圾对当地人居环境的视觉上污染,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生活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位于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侧旁,一下雨就会使垃圾污染过的雨水进入蒸水河,特别是一旦山洪暴发,就会使垃圾直接进入蒸水河;这将直接影响到蒸水河下游和湘江两岸城市居民的饮用水源安全,对河流的水生物和两岸的生态环境也构成了较大的威胁。问题更在于,该镇还有3个小集市和20多个集中居住的中心村,这些地方的生活垃圾任意地堆放着,在村口、田头、河边、房前屋后,一大堆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连转移也没有进行。

 

2、从城市到乡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整体情况

笔者工作过的湘南某镇所在的县,不仅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生活垃圾处理是采取转移的处理措施,而且县城的生活垃圾也同样是转移到与县城相邻的城郊小山沟里进行堆放,并再也没有采取任何处理措施。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到,不仅该县如此,而且整个湖南省、甚至全国农村地区也大多如此。这种处置方式所造成的后果可能反而是污染源的扩大,因为一到暴雨期,这些污染物又势必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媒体报道,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黄集镇的生活垃圾就被转移到该镇的胡岗村,堆放的垃圾已经堆成了两座体量不小的“山”,方圆数百米远,就能闻到腐臭味,还成了蚊蝇的乐园。离垃圾场只有100多米距离的胡岗村村民一组居住着400多人口,每到下雨天就污水横流,饮水井里压出来的水都有一股怪味。[1]农村生活垃圾普遍处理方式就是这样的不加处理的简单转移。

农村成为了城市转移垃圾的目的地。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带来了城市生活垃圾的迅猛增长,由于城市现有垃圾处理能力有限,城市生活垃圾开始“上山下乡”,呈向郊区和农村转移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5576.8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51.7%。[2]大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转移到了农村!一些郊区和农村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存放地,占用和毁损了大量的道路、土地,污染了空气和水源,成为农村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二、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原因

1、上级财政无投入而乡村财政无能力

目前,农村环保投入严重滞后。在一些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面,基层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几乎没有乡镇配备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环境保护机构的缺乏使得农村环境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涉及环保的部门亦因为经费不足、人力缺乏而只能对环境污染持观望态度,只能“爱莫能助”。比如生活垃圾的收集系统,单凭乡镇自己的力量,靠哪个村或者哪个镇来做显然不太现实。乡镇自身不具备垃圾的处理能力,只有进行简单的转移处理,甚至掩埋都没有进行。因此,即使上有政策,无奈之下基层往往会“下有对策”。

 

2、农村生活垃圾与现代化市场消费如影随形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农村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不存在着农村之外的生活消费品垃圾的进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市场主导着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的各个方面。消费品主要是工业产品,而且一次性使用品在迅速增加,由于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商品均是廉价物品,作为贫困群体最多的农村,消费群体最广,因而,现代化的市场消费给农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

 

3、农村环保治理责任缺失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重视,但对农民健康的保护,以及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等,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环境卫生了,身体就会更健康;身体健康了,就可以少花医药费。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环境保护能力的欠缺,而这种欠缺又会加重农民保护意识的缺乏,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互动效应。农民对所生活地方的环境保护漠然处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把自己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却把垃圾倒在家门之外就不再进行相关处理,弄得到处都是臭气冲天,不堪入目。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加快农村的发展。但是,“人”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卫生健康等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发展就失去了意义,新农村建设也就失去了方向。

 

4、农村环保治理措施缺位

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点常常在城市,农村是环境保护的真空地带,环境管理体系和管理措施严重缺乏,这是当前农村环境治理上的典型病症。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指出:“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我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3]显然,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关键是环境治理措施的滞后:由于农村环保是环保工作的盲区,不仅表现在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基础建设缺乏,也使得相应的治理措施滞后,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环境污染的根源问题。 

三、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危害

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问题,不仅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严重威胁城乡居民生命健康。

1、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加上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洗衣粉、塑料制品的倚赖性高,这些日常用品产生的大量污染都得不到有效处理和排放,加之农村对废弃物的回收率极低,残留地膜和塑料废弃物因其自然条件下降解时间长,对环境产生长久影响。因此,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污染也就没办法得到根除,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成为严重的生活废水。生活废水污染占农村环境污染比重达1/3,这些废水排入河流和小溪,造成水资源严重破坏。根据有关资料,农村387.9万人口中饮水不安全的达80.3万,占总数量的20.7%。[4]

 

2、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隐患

农村生活垃圾,使井水变绿,使河水变臭,使近年来农村患病人数猛增。要么是突发心脏病,要么是突发脑溢血,还经常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即使转移到垃圾场地,由于现在的生活垃圾成分相当复杂,既没有分类,也没有任何处理,甚至没有掩埋,所散发的废气和造成的污染,无论给运输沿线的农民,还是给垃圾场地附近的农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不容低估的威胁。

 

3、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

过去在农村集镇生活的居民,可以经常到河沟里洗澡、摸鱼,河里的水清澈见底;现在的河沟里虽然有水,但漂满了各种生活垃圾、玻璃瓶、动物死尸等,每到夏季或阴天,散发着刺鼻的恶臭。过去在农村到处都是鸟语花香,农家小孩可肆意玩耍,放养禽畜也方便;现在由于很多空地垃圾成堆,农民只得看紧自家小孩,怕不懂事的小孩玩弄那些看似漂亮却有毒的垃圾,只得把放养禽畜变成了圈养禽畜,怕禽畜到垃圾场吃了受污染的食物发病甚至死亡。同时,由于臭水沟、露天垃圾场增多的原因,近几年来,农村的苍蝇、蚊子等害虫也越来越多,有些地方的田野已经成了蚊子的天下,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4、转移的处理方式使政府遭遇法律困境

随着《物权法》的出台,目前各地乡镇和县城这种生活垃圾的处理办法遭遇了法律困境。《物权法》第7章第90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有害物质。”《民法通则》第83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85条也规定,“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应当排除危害,依法赔偿损失,并采取措施恢复环境原状。”根据这些规定,相邻一方在修建垃圾填埋场、厕所、粪池、污水池或堆放腐朽物、有毒物、危险废物、恶臭物、垃圾等的时候,应当与邻人所有或使用的土地、生活居住的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或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空气等污染。如果未与相邻的不动产保持一定的距离,或其污染行为已损害邻人的,应及时处理,消除损害,排除妨碍,并应按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加以治理。显然,目前各地乡镇和县城这种连填埋也没有进行的生活垃圾处理办法未能达到上述要求,侵害了垃圾场附近农民的相邻权。据媒体报道,常州市武进区漕桥镇浒庄村农民董国良,由于住所和田地处于垃圾场附近,10年来天天闻垃圾场的恶臭,自家的田地也被污染,收成不好;因此以相邻损害为由将常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场告上法庭。[5]环境相邻权是基于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的加剧和人们追求高层次的生活需求的现实需要而提出的法律概念,无疑对我们政府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对策

1、政府部门的强力监管

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要严格立法,建立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减少或禁止一次性使用商品的流通,在监管和惩罚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措施,避免出现监管法律上的真空。在现有监管体系下,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和配合,切实负起责任,提高监管水平,对不按要求故意倾倒垃圾污染农村环境的行为以及违法使一次性使用商品流通的行为进行严惩,使违法收益小于违法成本,促进人们行为自觉。同时,针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作为公共品的属性这一特点,需要从制度安排上下功夫,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系统,加快各级环保机构的设置,增强环境检测站的监控能力。要探索相应的机制来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努力克服环境保护中可能出现的“搭便车”行为和可能出现的相关困境。

 

2、县市指导、乡镇负责、村级执行——规划协调生活垃圾的处理

应该肯定,目前各地乡镇和县城这种生活垃圾的处理办法,还是实事的,问题在于,农村的垃圾到底应该放在哪里?目前,国家和地方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因此,农村垃圾的一般收集处理的程序,垃圾堆放点确定的原则,方圆多大的村,人口多少的地方,该有几个多大的垃圾堆放点,责任人是谁,垃圾处理的资金来源,等等,对这样一些问题,都应该有个基本的规范和要求,需要加以科学规划。这么大的一个国家,9亿农民,这么多的农村生活垃圾,这不是一件小事情!有了科学规划,就有了行动的指南;有了“指南”,有觉悟、有条件的地方就可以按照规划先做起来;没有条件的,也可以逐步创造条件做起来。同时,科学规范生活垃圾的处理,最大限度保护农村生态,不仅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问题,“一旦发展到人们日常的饮用水都难以保证的境况,其现实是十分可怕的”。政府要利用经济手段和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和群众参与垃圾资源回收利用,扶植或帮助建设废品回收处理中心,增加垃圾的综合利用率,促进垃圾资源化。

 

3、政府加大投入,完善环境保护的基本设施

农村环境既要从思想上重视,更重要的是行动上要落实,而落实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是环保资金投入和环境设施建设。就资金投入而言,因为绝大多数乡镇的财政债务很重,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中,上级政府无疑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特别是环保设施建设的问题,要加快建设垃圾场运转和处理的相关设施,尽量就地解决,不使污染源扩大,更重要的是从根源上根治,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否则贻害无穷。

 

 

4、通过制度和教育培养干部和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由于各级领导重视不够、合力不足,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既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又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改变传统的政绩观念,就要树立经济发展是政绩,环境保护同样是政绩的理念,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列入干部考核体系之中,放在同样的地位加以重视。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可以采取“一票制否决”原则,使领导干部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起来。同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环保工作宣传力度和强度,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参与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引导农民群众关注、理解与支持环保工作,提升农村整体环境质量。

引注:

[1]话说新农村:农村的垃圾应该放到哪儿?顾兆农,人民日报,2007-04-29第09版。

[2]别让城市垃圾污染农村环境,人民日报,2007-02-09第16版。

[3]环保要讲社会公平(专家解读),市场报,2004年10月29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