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十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十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2:4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篇1

[关键词]国际工程承包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日益加快,世界贸易往来逐渐快步走向了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在相互作用下频繁,各国的贸易能力在相互影响下加强,各国经济逐步开放,贸易壁垒大幅度削减。目前我国正逐步加大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实施了一系列的削减关税、减少保护等措施,使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日益加深。当前对外贸易的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变化,从传统的货物贸易、技术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业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国际工程承包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国际工程承包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与升级发展。其突出的特点是:模式不断创新发展,产业分工体系深化,国际承包商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营管理日益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重视工程安全和绿色建筑,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等。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承包商不断进入国际市场,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使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发达国家承包商及双边和多边金融机构越来越认为最低价中标的竞争模式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正呼吁建立一个透明、高效的投标程序,确保只有那些证明自己有能力完成项目的承包商才能通过资格预审。一些国际上大的承包商已经开始从单纯的承包商角色越来越多地向开发商角色转变,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转移,使得国际工程承包的产业分工体系进一步深化。这种产业分工体系深化的意义将十分深远,它拓宽了国际工程承包高端市场的广阔前景―开发工程项目、投资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分析

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之后,核心竞争力理论很快成为全球关注的研究热点和实践问题。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之所以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是与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分不开的。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规模与价格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看谁能赢得持续的领先优势,即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以此作为长期制胜的根本。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一经提出,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许多经济学家针对这一概念提出了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不同层次的理解。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强调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这是核心竞争力最初意义上的定义,以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区别于企业的核心能力。

2.强调持续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要素,保持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需要企业源源不断的竞争力来支持。

3.强调综合性。“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一到多项核心流程”。这一理论的代表者是麦肯锡公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需要企业各环节的配合,包括技能、文化、人力等。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企业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突出强调多种资源形成的综合优势,并且要在市场上实现其商业价值。

4.强调能力性。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在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时提出了该观点。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生存发展能力、夺取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有效整合生产要素的能力等。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的一系列特殊资源组合而形成的占领市场、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真正构成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等资源的总称。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甚至是知识雇佣资本的时代,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尤其重要。人力资本是企业竞争力获得的基础,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定者、执行者、创新者和评估者。

2.创新能力。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熊皮特认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新战略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等战略。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命源泉,企业只有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3.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包括企业家的决策能力、推理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有效的管理体系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发挥企业系统的优势,产生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方法,从而把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的优势。

4.品牌价值。品牌是决定市场竞争的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产品越来越同质化,以及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日益差异化的趋势下,品牌的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

5.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为企业成员普遍遵守和奉行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它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包括价值标准、经营哲学、管理制度、思想教育、行为准则、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典礼仪式和组织形式等。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更大范围的资源和迅速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

四、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研究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从1979年发展到现在,虽然有着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距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要想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大力发展其核心竞争力。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关键的一环,而正确认识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就成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以及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行业特点,组成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产品的开拓竞争力。工程承包业务是一项集设计、施工、设备、劳务等多项资源为一体的工程,产品没有可替代性。如果要在工程承包领域进行业务扩展的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进直接产品,不是被动地跟着市场建设项目生产所需产品。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另一个重要行业特点就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同时还需要带动相关产业或地区的发展。因此注重产品的开拓竞争力是树立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2.业务的关系竞争力。工程承包业务的顺利完成,不仅依靠于企业自身的执行力,而且还有赖于工程实施环节中各个合作伙伴的执行能力和配合程度,因此良好的关系营销竞争力是国际工程承包业务领域中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合作领域中,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合作伙伴,一类是供货方,一类是买方。

就供货方来说,合作的关键要素体现在价格方面,供货方的价格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而供货方的配合程度也将影响工程的进展速度。就买方来说,我国国际工程承包项目所在国多是发展中国家,项目业主多是代表项目所在国的政府部门。这些国家多是经济实力不强,普遍缺钱,需要援助,但具有一定的资源,而中国的国内资源短缺日益突出。目前国家采取多项政策鼓励企业将对外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等业务与境外资源开发相结合,通过“市场换资源”、“工程换资源”、“贷款换资源”等途径,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渠道。

3.资金的融资竞争力。由于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自身的实力不足和金融支持体系的不完善,融资条件一直是困扰我国企业扩大对外工程承包业务的“瓶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资产总规模偏小,资产负债率较高,导致其融资能力有限;二是对外承包工程的传统市场主要在非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其政治、金融和商业风险都较高,承保条件要求高、保险费率高,加重了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成本负担。三是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以带资承包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主要是依靠出口卖方信贷为国外大型工程项目融资,提高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影响了企业再融资的能力,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汇率风险。

为实现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尽快突破融资瓶颈,扩大融资渠道,完善金融服务的产品和程序,更好地满足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要积极探索适合国际市场的融资渠道和担保方式,尤其是应积极探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所通行的项目融资方式;推动国内商业银行尽快建立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的信用担保制度;积极推动国际承包工程企业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合作,扩展项目融资渠道。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篇2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3-0013-04

[作者简介]冯启海,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胜利油田经济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石油经济与管理。

(山东东营257001)

进入21世纪,一个极富价值含量的概念“核心竞争力”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把我国企业置于国际政治经济大背景、大格局、大趋势中来审视,不难发现令我们引以为豪的无数“特大”型国有企业原来并不“强大”,与国外跨国大公司相比显得十分“弱小”。对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发展轨道的中国企业而言,与国外跨国大公司同台竞争,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最为缺乏的也正是“核心竞争能力”。站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战略高度,构建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是一件关系着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目前,搞清楚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体现在哪里、怎样管理和发展它,是我们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试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发展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有所裨益。

一、按照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对企业现有的能力进行全方位搜寻,从中识别并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构建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把企业现有的具有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寻找出来。其隐含的子问题是依据什么、到哪里和如何筛选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建立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依据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开发独特产品、独特技术以及独特管理的能力,也就是指企业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别人难以靠简单模仿获得的能力。从其基本含义和性质看,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主导性,核心竞争力首先是体现企业实力最主要的能力,即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构成企业能力体系中最主要的、关键性的因素,通常表现在一定的企业产品、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上,并是这些要素中最核心的部分或环节;第二,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核心竞争优势是与竞争者相比而言的独特能力,主要表现为企业产品和服务带给消费者的独特价值和效益,是企业所独有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和学习的能力;第三,成长性,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总是与企业成长阶段相联系,即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核心竞争力,其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它具有打开产品潜在市场、拓展新领域的能力。上述企业核心竞争力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对企业进行核心竞争力分析的理论框架和逻辑方法。

2.搜索企业现有核心能力的路径和方向

按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性,结合企业自身业务现状,寻找企业现有核心能力的方向和路径主要有:一是要从核心竞争力可能存在的业务领域中寻找,包括从产品角度看,核心能力可能存在的主要产品;从业务角度看,核心能力可能存在的主要业务;从管理角度看,核心能力可能存在的主要优势。二是要从可能形成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中寻找,企业核心能力可能构成的要素主要是企业所生产的终端产品、提供的技术服务、企业的组织管理和独特的价值文化。三是要从核心能力发展的可能空间中寻找,从企业利润生成的区域看,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核心能力可能的发展空间主要在国内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和国际局部市场乃至全球市场。上述每个业务领域中的核心业务、构成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全球布局中的核心市场,均可作进一步的细分和切割,沿核心业务路径可寻找到存在核心业务领域中的核心要素;沿核心要素路径可寻找到存在核心要素的业务领域,沿核心市场路径可寻找到存在核心市场的核心能力。

3.识别企业现有核心能力的方法和步骤

理解核心竞争力,认识清楚核心竞争力,便于我们选择正确的方法与步骤,识别出企业现有核心能力。首先,应发动企业干部职工从上到下、从普通职工到企业领导,对企业现有的核心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搜索,找出本单位(部门及个人)的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列出核心能力清单,其要点是:(1)列出本单位在市场中拥有领先地位的产品、技术、知识清单;(2)找出上述产品、技术、知识领先的竞争优势所在;(3)删去地理、原材料、市场垄断等非技术和技能的优势因素;(4)对构成上述优势的产品、技术、知识进行分解和相关分析;(5)针对不同产品、技术、知识的关联性,总结归纳出5-7个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终端、基层单位)。其次,由主管领导主持召开专题会议集中讨论,进行初步筛选,形成对企业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的一致界定,达成共识后再根据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基本特征对所列清单进行过滤筛选,对符合条件的,界定为企业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再次,对被确定为企业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的,加以高度概括、归纳、提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的“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信息库”。存放于信息库中的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将最终成为生成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材料。信息库主要包括企业高层主管、各业务部门、车间(室)和个人四个层次(或级别),涵盖产品、技术、知识、经验、管理等因素、领域的核心能力体系,从纵向上形成稳定的梯形结构,横向上形成统一的框架格式。

二、根据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规律,将已选定的企业核心能力进行重点培育,使其尽快成长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是一个既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要素积累过程,又反应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系统完善过程。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把已识别出来的企业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培育成核心竞争力,初步建立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框架。这需要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系统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它集中表现为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四个要素系统:(1)知识技能系统。企业没有自己独特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将难以形成,独特的知识和技术主要包括理论突破、专利技术、核心技术以及技术诀窍等储备。(2)组织管理系统。主要是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各项制度、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特别是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3)物资装备系统。包括工厂、设备、工具、设计的技术体系,这是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手段。(4)价值理念系统。主要是指企业价值观及其企业员工对它的认同度,这是为培育和实现核心竞争力,企业每一个员工应具备的态度、行为和规范。这四个要素系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性要素和前提条件,当上述要素实现协调、有机结合时,就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多种要素系统的有机联系过程,各要素系统之间内在着相互的联系,互为条件,并存在一定数量与比例关系。它要求企业各个部门都要围绕核心竞争力这个中心协同工作。中外企业的实践和发展亦表明:一个成功的企业不再是一些制造产品的生产部门的组合,而是构筑、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系统。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条件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是一个优化环境、创造条件、积储力量的过程。首先,创造核心竞争力发育的适宜环境。在组织运行上,成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织领导或战略研究机构,统一领导、制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在思想认识上,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进行大力宣传,做到人人重视、人人熟知、人人尽力,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重要资源,是企业的心脏,一旦确认了贯穿各个部门的核心竞争力,各个部门就必须按照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要求来安排项目和人员。其次,创造核心竞争力生成的有利条件。将那些已存在的、处在分散状态的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培育成核心竞争力,这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1)企业上下对核心能力或生长点的内容和认识必须保持一致;(2)负责管理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的组织应保持相对稳定;(3)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较为明确且具有连贯性;(4)对将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培育成核心竞争力充满信心。第三,从形成核心能力的基础要素做起。先有基础要素,后有核心能力,从我国企业的现状看,最需要培育的基础要素是知识技能和组织管理两大要素系统,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创立、新制度的运作、新市场的拓展,无不需要深厚的知识功底、高超的操作技能和有效的组织管理。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以形成和发展核心竞争力为线索,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主要有:(1)对企业现有的核心业务进行调整重组,主要是通过资产、业务、技术、人员之间的相互组合、调整、改造,集中精力培育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业务。(2)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合作,与拥有相关技术和技能的公司建立合营、合作关系;与相关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的研究与开发合作关系;与企业所处产业的中下游用户签订长期合作开发合同等,培养企业独有的巩固、开拓和创新市场的核心组织能力。(3)重点培育拥有核心能力的技术和人才,主要方式有引进相关的技术和人才;组织企业内部各类人员学习相关的知识并运用于实践。(4)创建学习型团队,通过人才和技术的整合,将过去积累的技术和技能集中应用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并不断地总结分析、学习创新,最终形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将其组织经验进行大规模的复制、推广,形成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顺应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趋势,把已成熟的核心竞争力及时推向市场,在竞争中进一步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它又必须持续参与到市场竞争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必须适应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顺势而为,做出科学的部署和有效的保护,才能不断保持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趋势

纵观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发展,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总趋势――正从有形向无形转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核心竞争力从产品转向技术。当今计算机行业,占有最大利润的并不是计算机制造商,而是控制计算机内部两个关键技术和部件的公司,即拥有视窗操作系统的微软和拥有中心处理芯片的英特尔公司。(2)核心竞争力从创造价值的中间工厂转向工厂两端。现代企业专注于研究开发与品牌运作,把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和销售的渠道建立与品牌运作上,而不再是厂房、机器和资本,在飞速发展的高技术领域,则主要是管理智力系统,而不是管理那些遍布全球的员工和工厂。(3)从强调生产的规模转向知识的积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快,生产已是世界范围的生产,企业可集中在核心竞争力上,而把非核心领域让给别人。(4)从关注市场份额转向关注服务份额。竞争的范围从本地区开始,到跨地区,再到全国性,然后到国际性,最后到全球性。在各个层次和阶段,保持关键服务活动能力超过竞争对手。(5)组成核心能力的技术和技能从硬技术转向软技术,例如,融资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文化能力、品牌能力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现代企业已把组织结构、管理、控制和协调机制纳入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组成要素。另外,经营的领域与范围也从单一过程转向多个阶段,从单一产品到多种产品,从单一行业到多种行业等。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路径

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搞清楚它的构成内容及其发展方向。把企业核心竞争力所隐含的理论思想(基本特征、形成过程、发展趋势)应用于企业实际,勾勒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致轮廓。其要点包括:(1)从企业产品角度看,企业的核心产品是什么;从企业技术角度看,企业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从企业文化角度看,企业的核心文化又是什么。(2)在上述三大要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力――企业的产品生产能力、企业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企业文化的影响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大要素。(3)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是发展企业的产品生产能力、企业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良好企业形象的塑造能力。建立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在上述三大能力的提高上下功夫。

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需要进一步理清下列的思想认识:(1)企业的核心产品,不等于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本身如果没有质的不同,没有独特性,就不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其核心能力只能体现在生产产品的能力上,表现为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一系列要素的有机整合能力。(2)企业的核心业务,不等于就是核心竞争力。核心业务中一定存在着核心竞争力,但核心竞争力并不仅仅只在核心业务中存在,与企业相关的业务领域中的技术、服务等都可形成、发展为核心竞争力。(3)企业的核心组织,不等于就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最有效的整合资源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基层组织,只有组织管理生产的能力,并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也就不存在核心竞争力问题。企业业务有主体业务和辅助业务之分,现实中可相对独立运作,但不能完全把它们割裂开来,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可能就蕴藏在主营业务与辅助业务的协作关系中。因此,对企业进行重组改制和改制分流时应考虑企业业务链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对策

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标志:一是原有核心能力的不断巩固提高;二是不断有新的核心能力产生;三是始终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

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有:

第一,科学部署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企业拥有核心能力或已将生长点培育成核心能力的情况下,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战略重点就转向到如何在企业内部部署核心能力,即通过资源分配来提高核心能力的水平,其中人力资源的组织与分配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这是因为核心能力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拥有量,即携带核心能力“基因”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二是转移速度,指上述人员转移到新领域的难易和快慢程度。因此,在企业结构相对稳定情况下,人才的跨部门、跨业务、跨单位、跨岗位流动是部署核心能力的重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将最出色、最优秀的人才配置到最为重要的业务工作部门和最有前途的新兴发展领域,开办一系列讲习班和研讨活动,鼓励或创造条件让这类人员不断学习,相互交换新的想法和经验;注意把人才相对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建立在企业全系统范围内分配人才、使用人才的机制。

第二,不断获得新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具有成长性,它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因此,不断获取新的核心能力就成为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恒久性的课题。新的核心能力是相对于企业已拥有的核心能力而言的,它不仅可以使企业核心能力体系更加完善,而且可以防止某些核心能力因不能适应环境、技术、市场变化而带来的成长能力不足问题,使核心能力与新的经营领域开拓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关系。新的核心能力的获得,主要通过对现有核心能力与现有经营领域(主要产品)进行矩阵分析,寻找出新的发展空间,找到新的空白领域,为未来成长做好准备等。

第三,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必须清醒认识到核心能力是极易丧失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过去的成长历程中积累产生的,不是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它的形成和获得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不注意保护或保护不当,极易丧失。因此,必须密切关注核心竞争力,保持高度的警惕,这是保持核心竞争力领先地位的前提。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尝试:向业务部门负责人委以跨部门管理特定能力的权利,并对这些能力的发展负责;定期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投资和提升,以及加强对构成核心能力的技术和技能的开发计划进行研讨;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竞争对手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必须将保持和保护核心竞争力的观念植入每位企业员工的头脑里,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中,使其成为企业文化中的核心部分。

目前,无论是外部市场环境,还是内部经济条件,构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时机已经成熟,形势紧迫而又企业急需。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回归主营业务,构建自己的优势,提升国际竞争能力。从建立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出发,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发展要通过重组改制来完成和实现,另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和发展又为重组改制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使我们寻找到一条既能摆脱因业务收缩所带来的增长压力,又能扩大企业规模、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最佳途径。总之,核心竞争力的有无及强弱对已加入世贸组织的我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我们深信,建立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实现我国经济快速高效发展最有效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潘焕学,等.构建我国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1).

[2]梁永乐,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构建[J].现代企业,2006,(1).

[3]蒋敏之,等.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J].北方经济,2006,(2).

[4]查尔斯,汉普登・特纳,著.徐联恩,译.国家竞争力――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5]普拉哈拉德.企业的核心能力[J].哈佛商业评论,1996,(16).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篇3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旅游企业;甘肃

[中图分类号]F5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051-03

自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以来,核心竞争力理论成为指导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著名理论。它的提出源自于对企业竞争优势尤其是持续竞争优势源泉领域的分析研究。企业作为一个能力系统,核心竞争力是其子系统,而企业最终获得的核心竞争力则是系统合力,即系统整合多要素过程中形成的能力集合。为此,核心竞争力具有系统性,在企业特有环境中培育,使其拥有难以模仿的特性。因此,甘肃省旅游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育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制定旅游企业竞争力发展规划

企业的经营环境是动态化的,只有制定出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规划,才能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过程的顺利进行。而哈默等人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机会匹配理论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规划思路。首先,规划应该在核心竞争力识别的基础上,对核心竞争力培育过程的时间进度、组织协调、资源配置、途径方法选择等方面要做的工作事先策划和安排,以确保能更快、更经济地培育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时间进度安排要规划时间的跨度和初步细化分阶段的主要工作,组织协调规划要明晰在组织工作中的职责分工,资源配置规划要预先策划主要企业资源和构成要素的配置,途经选择规划要预先对培育途径进行分析选择。

二、加快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指按照发展规划,采取适当的方法,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有组织地建立和强化。主要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企业从无到有地建立核心竞争力;二是在具备一定核心竞争力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强化从有到强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要素能力分解过程

企业在确定需要整合的各种技能后,要将要素能力细分为为消费者提品或服务过程中每一个必不可少的难以再分的关键技能单元,或支撑能力所需的物质化资产。企业不可能拥有全部出色的技能,但会具有某种技能优势,即所谓的“关键业务技能”。关键业务技能会支持企业实施战略,成功实现满足市场上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和需求。企业关键业务技能又可分为更小层次的技能部件,这些技能部件是按高标准履行关键业务技能必需的因素。对于甘肃旅游企业来说,对要素的分解,关键就是要发现促使企业关键业务产生优异业绩的关键技能部件。这些关键技能部件可能是企业已经拥有的要素能力或战略资产,也可能是企业所缺乏的。正是它们,形成了企业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比较竞争优势,成为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单元。

(二)要素能力获取过程

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要素能力,它的获取包括三种途径:内部开发、内外协作开发和外部获取。

1.内部开发

是指企业不依靠外力,完全借助内部力量开发获得的,遵循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利用,最终创造和建立起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甘肃旅游企业以中小型居多,规模难敌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因此,在内部开发上要量力酌情而行,集中于将基础技术商业化的应用领域研究应该成为大多企业的最佳选择。

2.内外协作开发

内外协作开发是指部分借助外部资源支撑,获取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借助外部渠道,促进内部要素能力在企业各个流程环节中得到更好配置。其现实的重要表现途径是建立战略联盟。在信息技术密集的今天,企业在内部开发能力不足的条件下,寻求与上下游具有同质核心竞争力的厂商结盟,以较小投入成本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3.外部获取

是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从外部直接获取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能力。即当某种要素能力难以获取并包含于另一企业不可分割的部件中时,企业采取并购的行为以获取该种要素的能力。外部获取相对而言快捷、易操作。既可迅速获取企业所缺,又可有效阻止其他竞争对手获取同样的竞争能力。

(三)要素能力的内部扩散过程

当企业获取了要素能力,就需要向内部员工集体拥有的组织能力转移,使之在企业相关业务流程中发挥功效。核心竞争力具有累积性,当某些关键要素能力被开发出来之后,必须在企业内寻求应用和共享的机会,以更大程度地获取价值增值。这种要素能力扩散过程的关键是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提高组织学习能力,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有效的能力及知识扩散机制。

(四)系统整合过程分析

企业获取要素能力并将其转化为内部集体共有后,应将各种关键要素能力系统整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战略的基石不是产品和市场,而是其业务流程,竞争的成功取决于将企业的核心流程转换为能一直为消费者提供较高价值的战略能力。核心竞争力蕴藏于业务流程之中,并最终通过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体现。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目标在于各个要素能力的有机整合,优化核心业务、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等,使之成为最终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促使潜在的企业竞争优势得以实现。

三、构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应用的合理机制

核心竞争力应用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到多种业务和市场中去。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就是将核心竞争力应用到旅游企业具体产品(服务)或业务经营活动中,发挥其价值作用的过程,它有规可循。

(一)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机理

企业参与竞争的根基是核心竞争力,以物质化的核心产品为驱动力,以通过创新形成的终端产品为载体,通过长期积累而赢得市场的信赖和越来越多的顾客拥有量,从而为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建立一个扎实的基础。同时,企业通过主动获取顾客信息和战略审视,不断更新、强化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作用发挥机制。伴随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旅游市场已是“买方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竞争的重要途径围绕旅游消费者价值实现而展开。旅游企业竞争核心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在于获得顾客的忠诚度,这是旅游企业竞争的聚焦点,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内涵体现。

(二)甘肃旅游企业的发展路径分析

甘肃旅游企业的发展路径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略远见领先阶段。这要求旅游企业应形成和提高产业发展的预见能力,精心构建企业的发展战略框架,通过对产业的深入调查,获得对产业的远见。第二阶段是创建核心平台阶段。旅游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实力,主动完善企业运行机制,进行企业创新,打造稳固的核心平台,积极地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进程。通过核心平台的构建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使产业远见变为现实资源。第三阶段是市场强化竞争阶段。伴随着企业核心平台的巩固和核心竞争力的扩散,企业应借助平台优势,积极在产品市场展开竞争,使企业获得的优势及时转化为实在的市场业绩。第四阶段是品牌形象竞争阶段。基于前三阶段,企业应重视整体品牌形象的创建和发挥作用。企业文化的结晶是品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品牌。品牌能带给企业超额利润的战略性无形资产。

四、加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维护

核心竞争力是动态的概念,它从孕育、成长、成熟到衰退,拥有完整的生命周期。为此,当企业面临核心竞争力衰退时,如果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维护革新,核心竞争力将发生跃迁,进入一个新的演化过程。当企业长期努力形成的核心竞争力逐渐丧失优势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可能发生弱化。防范核心竞争力流失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核心竞争力维护机制。

核心竞争力是动态的,维护也一定是动态的。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强化创新能力

创新解决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它是核心竞争力最强有力的保障。其中。核心技术的创新优势中核心竞争力基础培植的关键,而组织创新帮助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对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此外,战略创新、界面创新等方面均构成核心竞争力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二)建立科学的维护管理制度

核心竞争力构建过程中,企业要针对自身特点,构建行之有效的核心竞争力维护体制,并固化为企业专有的制度资源。

(三)建立模仿障碍

模拟障碍是蒙蔽竞争对手、规避风险的一种手段,企业可以在核心资源的独占性、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原因和时间上以及经济因素等四个方面建立模仿障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保护而不被模仿。

五、认真做好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期评估

甘肃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估是从构成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能力维度出发,对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效果进行的综合评量。目前,甘肃旅游企业对于核心竞争力维护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与决策工具。基于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构架而设计的核心竞争力评估模型应包括旅游企业战略能力评估、旅游企业技术能力评估、旅游企业组织能力评估、旅游企业营销能力评估和旅游企业界面能力评估五个维度。每个维度评价应包括存量评估、过程评估和绩效评估三个层次。与此同时,对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应是一种动态评价。

六、甘肃旅游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其他措施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促进旅游资源产业化

1997年起,甘肃省政府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民族旅游、特色旅游。这些旅游资源蕴涵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为甘肃省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应树立大旅游观念,促进旅游的产业化发展。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其综合性决定了无论是开发资金的筹集、开发决策的制订和实施,还是开发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社会人文环境的营造,均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二)突出特色,加强宣传

甘肃旅游拥有大量特色旅游项目,如民族、民俗和宗教文化特色旅游。为此,旅游产品(服务)开发要以自身特色为依托,将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与自然生态价值有机地结合,在带动甘肃旅游事业的同时展示了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要充分发挥“惟我独有,惟我独优”的优势,创造独一无二的旅游项目。而旅游资源潜能的发挥,往往取决于宣传。同时,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生活,发展旅游企业有利于对甘肃悠久丰富文化的宣传与传播。因此,甘肃要发展旅游,必须大力宣传,通过现代传播媒介报刊、电视、互联网等为旅游联合公关,努力提高甘肃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

(三)加强人才建设、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的因素成为旅游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培养要充分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培训,建设一支适应旅游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旅游管理部门要加强导游资源的合理配置;文化科研部门要不断研究发掘深层文化底蕴;开发商要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在基础设施方面,一是要积极改善交通条件,二是要建设一批功能完善、档次分布合理的休闲场所,延长游人消费期。另外,为促进旅游发展,甘肃除了继续筹集省内资金之外,还应该借助精品旅游向中央申请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尽快整合旅游资源,联合上市,以取得外部市场资金的注入。旅游企业发展对环境依赖性较多,然而甘肃生态比较脆弱,自然和人文景观一旦破坏,将难以恢复。现代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在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基础之上的,它所追求的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特别关注的是旅游社会和生态的理性,强调对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在发展指标上,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衡量其发展。同时旅游是一种外来文化的进入,必须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同,因此,要加强当地干部和民众的旅游观念和意识,形成一种全民关心旅游、共创旅游形象的局面,开发保护并重,自觉地促进旅游企业的科学发展。另外,要注意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共同发展。旅游企业具有极强的带动效应,要使旅游与农、林、牧、副、渔以及乡镇企业协作,使其产生良性的互动效应。所以,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一定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保护与建设并重,走保护环境与发展旅游的和谐之路,实现甘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哈默,普拉哈拉德.竞争大未来[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8.

[2]彭壁玉.现代企业管理新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王金凤,白彦壮.追求企业卓越―核心竞争力打造方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4]范法明.企业竞争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季先如.赢得竞争优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篇4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

随着科技全球化和科技发展国际竞争的加剧,高科技企业面临更为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科技企业为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必须具备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或超越的核心竞争力。合理设计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对其核心竞争力进行科学评价,不仅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充分了解其发展现状,也有利于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及时调整企业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并在竞争中立足站稳。

一、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度量高科技企业竞争优势的基准,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系统性、可行性、可比性、完备实用性等四大原则。1.系统性原则。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受其科技资源条件、财务状况、组织结构与组织形式、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管理水平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宏观经济发展、科技产业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不能仅考虑单一因素,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才能对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出全面、客观合理地评价。2.可行性原则。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与现行的高科技企业业务核算指标和统计指标等统一,以利于评价指标数据的采集。指标设计时,必须明确指标的含义,保障指标数据获取的可行性与可靠性。评价指标的数量不宜过多,必须适量得当,且不出现交叉关联性,同时评价方法必须规范化且易于操作。3.可比性原则。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广泛适用于同类型的高科技企业,计算口径和统计方法必须保持一致,涉及的评价指标有利于高科技企业在不同时间维度的纵向对比、以及空间维度的横向对比。4.完备实用性原则。随着高科技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战略目标的调整、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升级以及科技竞争领域的转换,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会发生动态变化,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二、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科技企业是一个功能复杂的、动态变化的基本经济单元,其竞争力水平受到各种影响因素的制约。通常情况下,可从外部和内部两个维度确定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部因素

高科技企业必须与外部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才能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经济运行环境,即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生命周期阶段、通货膨胀因素、高技术产业发展前景以及企业所处行业的价格水平及竞争程度等;政策法律,即国家制定的促进高科技企业成长与发展的相关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体制,即宏观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管理体制;文化与价值观念,即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生活习惯、价值取向、购买习惯、消费倾向和投资偏好等;竞争环境,即高科技行业的现有竞争者与潜在竞争者的科技资源条件、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管理水平以及科技竞争地位等;高科技产品的市场竞争情况,即企业高科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替代品对其产生的威胁等。

(二)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是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因素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科技创新能力,即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科技企业具备持续竞争优势重要体现;科技人力资源,即科技人力资源是高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财务状况,即高科技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其正常运作的基础支撑,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其核心竞争力产生直接重要的影响;组织结构与组织形式,即高科技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与企业的资本结构和发展战略相结合,充分考虑企业的资本规模与结构、组织战略、经营模式等因素;企业文化,即企业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管理制度促进了企业成长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

三、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基于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系统性、可行性、可比性、完备实用性”四大基本原则,结合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影响因素。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指标、科技人力资本指标、科技财力资本指标、组织协调整合能力指标和企业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指标等五大类指标。

(一)科技创新能力指标

1.科技投入比值,即高科技企业的科技支出总额(包括研究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方面经费支出的总额)与同期营业收入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高科技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的科技投入越高,未来竞争优势越明显。2.知识产权比例,即高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数量占同期行业知识产权数量的比例。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技领先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才能提高科技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经济实力。3.新产品产值率,即高科技企业的新产品总产值占同期全部产品的总产值的比重。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实际效果。4.高技术产品领先程度,即高科技企业的技术产品在市场上的领先程度。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综合科技能力,可通过高科技企业的同行业专家进行评分。指标越大,表明高技术产品的优势越强。5.同类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即高科技企业在市场上的同类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综合科技能力,可通过高科技企业的同行业专家进行评分。指标越小,表明竞争对手越难以超越。6.与核心技术相关的产品数量。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核心技术的衍生和科技开发及转化能力。

(二)科技人力资本指标

1.研发人员比重,即高科技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企业员工总人数的比重。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研究开发人力状况,指标越大,研究开发能力越强。2.人力资本投资总额,即高科技企业提高员工劳动能力的资本投入总额。该指标最终反映了企业劳动产出的增加。3.人力资本效率,即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率。企业综合业绩的提高依赖于人力资本效率的提高和企业成本的降低。

(三)科技财力资本指标

1.财务效益状况,即高科技企业的财务收益是评价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2.资产运营状况,即高科技企业资产的周转情况,必须充分考虑生产周期和行业差别因素。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3.偿债能力状况,即高科技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必须与宏观经济环境、融资环境、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战略等诸多因素一起综合考虑。

(四)组织协调整合能力指标

1.组织聚合力,即高科技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同期行业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培养企业文化,建立企业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经营理念的内聚力。2.生产能力有效利用率,即高科技企业有效的生产能力利用规模与总平均生产能力的比值。该指标是企业协调整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反映了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销售中实现其价值的程度。

(五)企业影响应变能力指标

1.产品市场占有率,即高科技企业产品的销售额与同期行业的产品销售总额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企业产品的市场渗透能力。2.用户满意度,即高科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获得信赖或好感的人数与企业认知的人数的比重。该指标反映了社会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满意程度,可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得。3.企业信誉。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定位及社会认可程度,可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得。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较全面的平衡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综合体现了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论

本文在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探讨了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通过构建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的逻辑结构,完善现有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拓展了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茜茜,赵先振,李姗姗,吴丹.高技术企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科技视界,2014(24).

[2]王俊岭.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

[3]刘霞,施小宾,魏豪,黄继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与培育[J].经济师,2011(08).

[4]高鸿雁.对网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探讨[D].北京邮电大学,2007.

[5]白璐.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6]黄志锋,余大杭.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问题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7]王芳.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构建[J].现代企业,2005(12).

[8]黄东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2002.

[9]白辉,钞彩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与培育[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10]王辛平.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5(08).

[11]陈红川.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7(04).

[12]赵隽.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估标准与方法研究[J].市场研究,2004(12).

[13]李维胜,秦长文,王永超.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4]夏海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C].第三届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2005.

[15]王军波.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湘潭大学,2008.

[16]杨文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基于iowa算子的模糊视角[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17]刘焕峰,王哲.基于熵权法和灰色关联理论的企业财务竞争力模型的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7).

[18]王军波.网络经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机遇和挑战[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篇5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 由于不同的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故在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中所遵循的理论也有一定区别。这些理论主要包括成本价格优势理论、技术优势评价理论、科研开发优势评价理论、市场优势评价理论等(王明夫,2001)。(1)成本价格优势理论强调成本优势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成本优势是指企业所有价值创造活动的累计成本低于竞争企业的成本水平,相对较低的成本是价格优势的源泉,这种价格优势将为企业创造超额收益做出贡献。该理论主要着眼于成本的各项驱动因素,将各种驱动成本的因素予以分析和综合,从中寻求降低成本的最佳途径即企业核心竞争力。(2)技术优势评价理论强调技术优势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技术变革和进步对产业结构变革和新兴产业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企业的技术优势是巩固企业在竞争中处于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但单纯从技术优势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重大缺陷。在利用这一理论评价核心竞争力时,要以技术优势为基础,综合考虑生产、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等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评价。(3)科研开发优势理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科研开发的投入及其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但科研开发投入的多少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之间并不存在线性关系,单纯用科研开发的投入来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其评价结果并不全面。(4)市场优势评价理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市场占有率的多少来衡量。但市场占有率高,可能并不意味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强。因此,单纯用市场优势来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也不完整。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评价方法及指标设计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有因素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层次分析法、对比差距分析法、内涵解析法等(张建学,2007)。(1)因素分析法是处理经济多因子变量、并显示其相互关系的一种科学的经济数量方法。该方法认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可以采取“由表及里”的因素分析方式,即从最表面、最容易感知的属性人手,逐步深入到更为内在的属性和因素。因素分析法的基本要求就是尽可能地将决定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各种内在因素分解和揭示出来。(2)模糊综合分析法的理论依据是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具有模糊性。通常将竞争力强度分为很强、较强、一般和差4个等级,但很难界定每个等级的标准。这种等级的分类也只是人们主观意识的结果,分类本身就有“模糊性”。在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中,一些因素因具有模糊性而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分数来评价。考虑到这些因素,笔者采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做一定量的评价。模糊评价法有单因素的模糊评价和多层次的模糊评价两种方法,由于核心竞争力受多因素的影响,宜采用多层次的模糊评价法来评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利用多层次模糊评价法进行核心竞争力评价,首先评价级指标。其评价结果相对于一级指标构成一个模糊评价矩阵,与一级指标权重集相乘得到企业竞争力模糊评价的最终结果。(3)灰色多层次评价法的依据在于企业竞争力评价系统是一个灰色系统,由于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太多而且复杂,人们在评价时只能选取有限的主要指标来进行分析;其次,所选取的评价指标的数据,有些可以从现有的统计资料中获得,有些指标的数据无法从统计资料中获得。因此,该系统具有信息不完全即“灰色”的特征。鉴于该系统的灰色特征,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来评价也非常适宜。

以上所述的各种方法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也不相同。胡铭(2001)认为,核心竞争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归纳为市场层面、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其中市场层面包括核心业务、核心产品两个方面;技术层面评估核心技术能力;管理层面评估企业的成长能力。许国齐等(2003)认为,由于知识是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故在知识维度上设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并从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观系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由于核心竞争力的许多指标不能用数值确定,即没有明确的边界,只有评价程度的高低,因此,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吴玉鸣、李建霞(2003)认为,核心竞争力应从核心技术能力(优势技术与专长)、核心生产制造能力(核心产品)、核心组织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核心企业文化(价值链)、核心市场营销(开拓能力)、经济绩效和战略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采用因素分析法进行具体评价。吴晓勇(2007)从无形资产构成的角度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笔者以为,上述评价方法在指标设计上的差距很大,而且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主要原因是因为所依据的理论不同,缺乏一个较一致的、能全面解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理论。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竞争特性,从本质上讲,可以理解为企业的博弈竞争能力,因此可以从博弈理论的视角来构建评价的指标,并且可以适用于所有企业,弥补不同评价结果不可比的不足。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基础――博弈论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博弈特性 核心竞争力是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由许多不同的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从本质来讲,核心竞争力是不可分割的。为了合理评价不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须对核心竞争力加以分解,通过不同指标进行评价,这就是核心竞争力评价理论与评价实践的矛盾。因此,在进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时,必须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解度量与整体把握有机结合起来。企业若想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即整合性、延展性、难以替代性、核心性和持续性等方面的特征,能使企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领先于竞争对手。要想准确评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考虑按照核心竞争力的最基本的特征来构建评价体系。笔者以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就是其竞争特性,可以用博弈论来研究核心竞争力评价。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博弈论定义 博弈论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即当一个主体的选择受到其他主体选择的影响时,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主体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张维迎,1996)。这种相互作用经常是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发生的,博弈论试图将理性个体之间的冲突模型化并预测其结果。从博弈论看,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作为博弈参与者的博弈能力。博弈由参与者、信息、行动策略和利益支付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中,参与者是主体,利益支付是目的,信息和行动策略是实现目的的条件和手段。对于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每个参与者而言,博弈的目的就是在既定的信息条件下选择最佳行动策略以获得最大的利益支付。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博弈能力)就是其博取最大化支付的能力。然而,由于各参与者的利益相互关联甚至相互冲突,每一方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要以其他各方的利益最大化为条件,因而博弈各方的博弈

能力不完全取决于自己,而是与其他各方的博弈能力相联系。只有当博弈达到均衡状态,各方的利益才能确定。此外,参与者的博弈能力与其策略构造和策略选择能力有关,而策略构造和策略选择又依赖于其信息条件,博弈能力也必然与参与者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下简称“信息能力”)有关。因此,博弈能力是由支付函数、策略能力和信息能力这三者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笔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竞争特性,也遵从于这一博弈规律,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构造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即:

博弈能力=信息能力×策略能力×支付函数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博弈评价模型指标构建

企业的博弈能力由企业主体、企业信息能力、企业策略能力、企业支付函数构成,根据博弈能力公式得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博弈评价模型。即只要找到了企业信息能力、企业策略能力和企业支付函数的测度方法,就能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企业博弈能力(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能力×企业策略能力×企业支付函数 (公式1)

如前所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需要根据“信息一策略一支付”三要素评价体系对以往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重新整合。

(一)企业信息能力指数构成 具体包括:

(1)企业员工素质

指标1:员工文化水平,学位比例(本科及以上)――本科学位以上的员工占总员工人数的比例。

指标2:员工参加职业培训时间的长短。

(2)信息技术条件

指标3:每十人的internet用户数,考察企业员工是否上网,是否有跟踪、处理及反馈新技术的网络系统。

指标4:每十人计算机数,表示信息反馈能力,对顾客需求、市场趋势及经济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调查研究及预测的能力。

(3)信息制度安排(信息自由程度),信息是否公开、言论是否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信息交流和利用效率。

指标5:职工持股比例。

指标6:企业股权的集中度。

指标7:监事会中职工代表数。

(二)企业策略能力指数构成 企业策略能力指数指企业提高收益能力的手段,表现在科技进步能力、核心产品制造能力或业务能力、制度安排能力等方面,每个项目内的子项目分别为:

(1)科技进步能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与技术创新能力。

指标8:研发费用投入比例。

指标9:科研人员比例――科研人员,员工总数,反映企业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才状况,比例越大,技术开发能力越强。

(2)核心业务能力

指标10:主营业务利润率――反映企业核心产品或业务的获利能力。

指标11: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的产品销售量/同类产品市场销售量。反映企业产品的稳固市场地位及对市场的渗透能力。

(3)制度安排能力

指标12:战略管理能力――战略实施的成功率。

指标13:制度协调能力――管理授权的层级。

(三)企业支付函数指数构成 将企业经济博弈的支付函数确定为“越来越多的企业财富”,净资产收益率或经济附加值回报率是衡量企业财富获得量的最主要的指标,因此可将这两个指标用于衡量企业支付函数。

指标14:生产率――企业产品总产值/员工总数

指标15: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指标16:eVa回报率――eVa/总资本成本

经济附加值(eVa)反应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本文计算的是主营经济附加值(ReVa)。其中资本成本等于资本总额乘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主营业务eVa=税后主营业务利润一全部资本成本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债务资本市值/总市值)×债务资本成本率×(1-33%)]+[(股权资本市值,总市值)×股权资本成本率]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数的合成 根据上述指标数据和公式1,经过下列步骤后可得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

第一步,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在选取样本后,接着就是数据处理。为了便于指标的合成与比较,用下列方法将所有指标无量纲化:

指标的标准值=指标的实际值/指标的样本最大值(公式2)

第二步,各指标的赋权法。确定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是根据各指标的实际观察值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一般适用于综合评价指标数目少,各指标对综合评价值确定的重要性容易区分,并且各指标间相关性较小的情形。当很难区分指标的重要性时可选用客观赋权法。利用各指标实际观察值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提供信息量越多的指标所赋权重也就越大,反之,提供信息越少,所赋权重就越小(卢福财,2002)。在博弈评价模型中,设置的各项指标满足主观赋权的条件,再参照其他评价指标处理办法,因此采用主观赋权法(见表1)。

第三步,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合成。按照博弈评价思想,先分别算出三项构成指数的大小,最后计算合成的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

(1)企业信息能力指数=(1/2企业员工文化素质)+(1/4企业信息化程度)+(1/4)企业信息自由程度

其中:企业员工文化素质=(2/3员工文化水平)+(1/3员工参加职业培训时间长短)企业信息化程度=(2/3每十人的intemet用户数)+(1/3每十人计算机数)

企业信息自由程度=(1/3职工持股比例)+(1/3企业股权的集中度)+(1/3监事会中职工代表数)

(2)企业策略能力指数=(1/2科技进步能力)+(1/4核心业务能力)+(1/4企业制度安排能力)其中:科技进步能力=(2/3研发费用投入)+(1/3科研人员比例)核心业务能力=(2/3主营业务利润率)+(1/3市场占有率)企业制度安排能力=(2/3战略管理能力)+(1/3制度协调能力)(3)企业支付函数指数=(2,3生产率)+(1/3投资回报率)其中:投资回报率=(1/2净资产收益率)+(1/2eVa回报率)(4)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数=企业信息能力指数×企业策略能力指数×企业支付函数指数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篇6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

 

近年来,受宏观调控、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生产资料高成本的影响,国内制造企业深切感受到行业进入调整期的现实,加上经济增长放缓和外国产品的竞争,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制造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论文大全。因此如何在当前的激烈竞争市场环境中谋求竞争优势,成为制造企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和研究,对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剖析和诊断,对制造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长期的发展,对于制造制造企业自身和国家,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是指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组成要素,或者说是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综合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企业资源。资源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里的基础。企业资源包括物质性资源、非物质性资源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性资源包括土地、厂房等不动产,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存货、流动资金等流动资产。非物质性资源包括商誉、品牌、专利、技术秘密、商标、积累的学识和经验等,也包括原材料、产品等上下游关系及政府关系。没有企业资源作为支撑,核心竞争力很难建立起来。

2、技术能力。技术能力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能力是一个由一系列配套的技术专利、技术诀窍、设施装备、技术规范为表现形式的隐性和显性技术组成的,包括硬件和软件的相互配合与协调的有机系统,笼统地说一个企业的技术能力主要是将原材料等输入转换成顾客满意的产品输出的技术转换系统。技术能力从重要程度上可分为核心技术和一般配套技术。核心技术是指实现顾客价值的关键技术,所以一些人往往把核心技术等同于核心竞争力;一般配套技术则指支撑核心技术实现的辅助技术。

3、企业制度。论文大全。企业制度制度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企业制度规范下进行的。制度的本质是指人与人之间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制度的内容看,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三个层面。制度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4、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企业的本质是资源、能力和制度的有机结合,以创造顾客价值的组织形式。使各种资源相协调,各种能力相配备,各种制度相兼容,这之间起纽带作用的就是管理。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能力,要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以及组织管理、企业文件的整合等具体环节上表现出来,才能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构成核心竞争力要素。企业计划决策、领导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和管理激励等各类管理职能都应该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展开,生产、营销、财务等各个管理领域都应该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充分调动利用各种资源和能力,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

5、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企业文化是在不确定环境的情况下对管理制度的替代。企业文化从层次上主要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三层。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的共同愿景、企业使命、企业目标、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企业战略、经营理念等。制度文化主要是为实现精神文化所倡导的内容,而在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上所做的制度性规定。行为文化则主要涉及人们的行为规范,工作作风等具体行为所应遵循的准则。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实质上都是如何落实、实现精神文化,受精神文化支配。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说:“在管理中越是利用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则这种管理的成效也就越大”。同样,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管理中。企业文化也发挥着重要的源动力作用。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

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依次经过获取要素、创新、管理整合和拓展四个步骤才能最终形成。

1、获取要素。第一、内部培育。内部培育是指企业通过内部力量开发形成核心竞争力所需的要素。根据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演化法和孵化法。第二、市场采购。市场采购是企业从市场上一次性购买培育核心竞争力所需的要素,向外部市场购买所需的要素能力,包括购买专利权、特许经营权、雇佣有特殊专长的人才、交钥匙设备等等。第三、企业并购。当某种知识或要素不容易获取并包含在另外一个企业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中时,企业并购对于获取知识或要素就是适宜的途径。并购优势之一在于它的快捷性;优势之二是它的排他性。当然,在并购过程中,企业可能需收购一些用处不大的资产和人员。第四、公司合作。当不同的企业拥有各自专长而又互补的知识和要素时。它们可以通过合资企业、产权互换、联营或战略联盟等方式来互相学习。通过合作中企业双方知识要素的交流、促进、获取对方的某些技能,然后与内部技能整合,就有可能建立一项单个企业都不可能或难以建立起来的竞争力。

2、创新。企业创新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价值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等,是各种创新机制有机结合的全面创新体系。这些创新的综合结果是企业的全面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形成机制。一、观念创新。在面临新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企业必须用新的价值观、新的视野来谋划和构建企业思想和观念,使企业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和创造型组织,为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服务。二、制度创新。企业制度创新就是根据时常配置资源和企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革新和完善以企业的财产制度为核心的各项基本制度。三、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技术的更新速度是惊人的,计算机的芯片平均每两周就有一次技术更新。如果企业不重视自己核心技术的更新换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快就会失去优势。四、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企业最终的有形产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企业全部活动的成果。产品创新是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和竞争力的基本手段,是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动力和必然要求。五、市场创新。一是可以通过广告、促销活动、售后服务等挖掘市场潜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原有市场上进行渗透性创新;二是可以通过寻求新的市场细分,重新给企业产品定位,寻求新的买主和市场,进行开发型市场创新。六、管理创新。管理创新的内容有很多,包括管理思想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工具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等。

3、管理整合。管理整合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内内整合,整合内部现有的资源,能力,技能,技术知识以及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等,以形成统一对外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内外整合,在企业明确既定战略所需核心竞争力,而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又不足以形成所需核心竞争力时,企业就需借助外力,通过并购,联盟等方式引入外部的能力。管理整合,实质上表现为通过管理的介入,增强要素能力间及其支撑设施间的协同性。总体而言,管理整合的结果是在企业内形成一个核心竞争力并且能够得到不断培育和积累的自身组织协调机制。

4、拓展。论文大全。拓展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将核心竞争力应用在最终产品或市场的开发上。通用公司除了自己生产部分汽车以外,还将公司长期培育出的核心竞争力—先进的设计技术和强大的销售能力等应用在产品和市场的开发上,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并强化核心竞争力。二是利用核心竞争力开发中间产品。三是发展和更新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是一种固化的能力,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可演化成一般的能力而逐渐丧失竞争优势,因而企业必须时时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演变,并不断推进,丰富,直至更新。

基于以上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将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要素建立联系和实现组合,在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强调企业家作用的保障体系作用下,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有机体系,主要涉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要素的获取和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不断创新、整合和拓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篇7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诞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首创者为美国的prahaladC.k.教授和英国的Hame1Garg教授。其理论要点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术;核心竞争力载体是企业整体,而非某个业务部门;核心竞争力通过积累而产生,不能通过市场交易而获得;核心竞争力不是资产,也不是已经普及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具有生命周期,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可能成为一般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战略的中心主题,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自核心竞争力理论被提出后,国内外学者纷纷展开研究,在定义方面,学术界众说纷纭,产生了能力说、资源说、知识说等不同观点。结合前人看法,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组织之中的,由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管理能力、核心价值观等有机结合,适应市场机会、更有可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和长期性竞争主动权的企业发展力系统。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主要包括:一是异质性。即核心竞争力必须是该企业独具的,与竞争对手有着本质的差异性。二是难以复制性。核心竞争力不仅包含了企业的独特技术技能等技术特征,还与企业特有的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相联,其内容多难以通过文字、语言直观表达,这些都决定了核心竞争力的难以复制。三是无形性。核心竞争力不是某一项具体的产品,也不是某一项具体的服务,而是一种结构性的、无形的战略性资源。四是长期持久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发挥作用,不会在短期内失去。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大幅提升企业效率,能帮助企业创造超额利润和为顾客带来高价值利益。二是核心竞争力具备相当的主导力和带动力,能够帮助企业较容易地推出创新成果,衍生新产品和新服务。三是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如果缺乏核心竞争力,易被竞争者所模仿或被替代,生命力不强。四是核心竞争力是当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企业只有依靠其核心竞争力才能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

(一)核心技术能力核心技术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包括企业的研发能力、产品及工艺创新能力。目前,学术界虽对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持有不同意见,但普遍认为技术要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核心技术一旦被企业掌握并运用于实践,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竞争力,成为企业获取长期利润的源泉。黄文峰(2003)通过对国内大中型企业核心技术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后指出:核心技术能力是我国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贡献因素之一。

(二)企业管理能力管理是对各种因素的协调与融合,良好的管理是确保企业运行顺畅、实施各种活动的前提,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效率提升,使企业呈现良性发展状态。管理能力越强,优化组合的效率就越高,企业的竞争力也就越强。因此,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的一项重要要素。管理能力涉及战略管理、组织结构及制度、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组织协调等诸多方面。

(三)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依赖于技术和管理,而技术和管理则依赖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企业独具特色且不易模仿。它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一是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引导竞争力;二是培育企业精神,鼓舞竞争力;三是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优化竞争力;四是强化企业经营理念,统摄竞争力。可以说,一个企业只有拥有了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后,其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地逐步形成。我国一些著名企业,如海尔、华为、一汽等都创建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在增强企业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企业技术、管理不断创新,吸引大批优秀人才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三大构成要素,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技术能力是企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但其运用和创新需要良好的管理做支撑。技术与管理能力要继续创新与提升,必须依赖企业文化的支持,而企业文化又是在前二者的长期运行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加强的。三要素通过相互作用,推动着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向更高层次的循环发展。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路径

(一)培育核心竞争力理念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的生存之本。企业管理者要牢固树立核心竞争力理念,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充满活力。要从三个方面培育核心竞争力理念:一是树立长期发展战略思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培育和积淀形成的。企业要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在企业文化、经营模式、内部管理以及产品开发、技术革新等各方面都要形成自己的独到风格。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一旦形成,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二是树立战略规划理念。一个企业要谋求长远发展,必须要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充分利用好企业的有限资源和自身的竞争优势,盲目扩张和发展不仅不利于发挥自身的优势,而且会错失许多发展机遇,甚至造成巨大的浪费。三是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源,企业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创新精神始于企业家,终于每个员工,只有当创新精神真正深入每个员工心中,企业才有可能造就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当前,我国许多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很多行业的核心技术都依赖国外企业,大大降低了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培育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企业必须清楚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然后才能集中力量对能形成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专有技术和要害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其次,企业管理者要提高认识,把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培育企业核心技术能力作为企业重心,加大科技投入比重,以增强研发能力。最后,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与交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决定了它们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企业可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和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等的智力资源,如采取委托研发、聘请顾问等形式对一些关键性技术进行攻关,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三)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制度创新。良好的企业制度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企业要根据市场变化情况,不断地革新和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包括企业的财务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等,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二是改革企业管理体系,减少企业管理层次,实行企业管理集约化。三是提高企业的信息化能力。大力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建立良性互动的信息平台和沟通渠道,时刻把握市场动向,促进企业的高效运转。四是加强人才培育与管理。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对人才的培育和管理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企业必须创建人性化、多元化、适应市场发展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以培养、吸引和留住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并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人才支撑。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篇8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渊源局限性研究展望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渊源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它是与经济学研究和企业能力理论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经济学中,对企业能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企业内部分工的性质和程度是限制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进而决定了企业规模成长的界限。大卫李嘉图1817年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指出,组织特定的资产、技巧和能力对分工效率影响很大。在此基础上,1920年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创立了“企业内在成长论”,指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存在着“差异分工”,这种分工与其各自的知识和技能相关,这种知识和技能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能力。“企业内在成长论”可以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雏形。

20世纪50年代末,菲利普塞斯内克(pSelznick,1957年)在《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艺术》一书中指出,一个组织的发展历史造就它具有“特殊的缺陷和能力”,并用独特的竞争力表示企业与其它竞争者相比做得较好之处。随后,林内德和安德鲁也分别得出结论:拥有独特竞争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高的经济绩效。

1959年,潘罗斯发表其经典著作《企业增长理论》,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企业内部的资源。潘罗斯将企业定义为“被一个行政管理框架协调并限定边界的资源集合”,并认为企业的增长源泉是企业的内部资源。潘罗斯是西方经济学思想史上第一个强调企业内部的知识创造是企业增长源泉的经济学家。按照她的逻辑,对生产性资源的使用产生生产性服务,生产性服务发挥作用的过程推动知识的增加,而知识的增加又会导致管理能力的增长,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她所说的从经验中产生的知识是独特的,也即后来被概念化的独特的或难以模仿的企业能力的最初理论表述。

受潘罗斯的启发,第一个提出“企业能力”概念的经济学家是理查德森(Richardson,1972)。他在《工业组织》一文中,使用“能力”(capabilities)概念来指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对现代大企业诞生、发展和变化的研究支持了能力演进的理论(Chandler,1992)。他早期在对美国组织结构演变的研究中(Chandler,1962)提出了与潘罗斯相似的分析框架。而在他后来出版的《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动力》(Chandler,1990)一书中,则使用“组织能力”这一中心概念对现代大企业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他指出,向管理型大企业过渡创造了组织能力的基础,由此发展起来的组织能力是企业、工业甚至国民经济持续竞争优势和持续经济扩张的动力,决定了企业和国家的兴衰。

尼尔森和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nelsonandwinter,1982)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能力和行为的演化理论。为了理解企业的知识存在于什么地方,企业的能力如何发展变化,以及企业怎样改进寻求利润的方法,他们把企业定义为一个由组织惯例所构成的层级结构(ahierarchyoforganizationalroutines)。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核心竞争力理论得到空前的发展。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正式提出。他们认为,核心能力也称为核心竞争力,就是指“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这是一种基于技术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此外,众多学者从自身的研究角度出发,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形成了关于核心竞争力的不同理论。以巴顿(DorothyLeonardBarton)为代表的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外泄的企业专有知识和信息。以克里斯汀奥利佛(Christineoliver)为代表的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强调资源和能力对企业获得高额利润回报和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以库姆斯(Coombs)为代表的基于组织和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主张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不同的管理系统、目标和价值系统、结构系统、社会心理系统的有机结合。以拉法(Raffa)和佐罗(Zollo)为代表的基于文化观的核心竞争力,指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在企业的文化中,渗透在整个组织中,它是技术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文化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不可能在企业里分散开来加以定位。

由此可见,核心竞争力理论尚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集体认同的分析框架,对其基本概念和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该理论还没有形成严密的体系。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局限性

在20世纪90年代中,全球的企业经营环境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也没有发生革命性的政治事件,行业的惯性和渐进性的管理变革应不会在短时期内使之发生如此戏剧性的变化。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核心竞争力理论自身具有局限性。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隐含技术发展的线性假定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企业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强化,能够保证企业持续地拥有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这一判断显然是建立在技术的线性发展假定之上的。即认为核心技术的发展是渐进的,后面的成果是前面成果的延续和进步,不存在技术的突变和间断。但是纵观技术发展史,技术发展的总体轨迹是非线性的,线性特点仅仅是阶段性和局部性的。

技术的发展只是在其走向完善的过程中是线性的。而那些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技术,其发展轨迹往往是跳跃性的和间断性的。技术发展的这一特点使得核心竞争力理论所倡导的发展战略难以成立。企业依靠对现有技术上的强化和领先,并不足以保证企业一直领先,新进入某一业务领域的企业,完全有可能利用技术的革命性变化,超越产业内现有的巨人,实现超常规的跨跃式发展。

(二)核心竞争力理论否定比较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比较竞争优势只是企业活动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竞争能力,是一种相对的、短期的竞争优势。而核心竞争力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高的稳定性,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因而,比较竞争优势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就在其经典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对这种只重长期、轻视短期的做法给予猛烈抨击,他有一句名言:从长期看,我们都趋向死亡。纵观全球市场可以发现,许多成功企业都是在一个虚拟的长期曲线下做连续的短期最优化经营。可以说,企业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短期竞争。比较优势正是基于这个理论。国内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在《比较优势也是竞争力》一文中指出,竞争包括“生产要素”和“比较优势”两方面的内容。竞争力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优势的展示过程,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动性日益增强,导致这些要素成本在各地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从而使得比较优势的作用更加凸显。从这种意义上讲,如果核心竞争力理论否定比较优势,就相当于否定竞争力本身。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忽视核心能力培育的外部因素

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其它企业理论相比,更为关注企业自身素质的提升,认为企业的成长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精心编织“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很少或几乎没有将目光投向企业外部去寻求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外部环境似乎是已知的固定因素因而被舍弃了,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正是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力所在。

有代表性的情形通常是,信服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决策者们完全陷于“内省型”的思维模式中,完全依靠自身的核心能力来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而不是追求其他的新事物以抓住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增长机会。因为忽视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以产品特征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会引导企业以“完全是理性的,且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的方式自然地做出不利于企业成长的决策。实际上,核心竞争力远非仅仅是做自认为擅长的事情,而是要做消费者看重的事情。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竞争基础改变时,要保持竞争优势必然要求企业具有学习新事物的决心和能力,反之,无视外部环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影响,过分专注于组织内部的精耕细作,会形成“过剩的竞争优势”。

有学者指出,日本企业之所以竞争力衰退,并不是因为背离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倡导的原则,而是过分拘泥于这些原则。例如,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取代模拟技术,成为了核心技术,所以日本20世纪80年代在模拟技术的领先地位,丝毫无助于它在数字领域的竞争,反而起了阻碍作用,并最终导致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企业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动态地审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这是企业寻求未来利润增长点的关键。

(四)核心竞争力理论缺乏广泛的解释力

根据该理论,核心竞争力不是指单纯的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企业的生产规模,甚至不是指营销渠道、商业模式、物质资源、企业文化、管理水平等。通常认为应把核心竞争力视为一种合力,它是企业所有资源充分整合的结果,是企业驾驭内外环境的能力体系。其中有某一两项因素比较突出,它们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部分。那么,企业该选择哪方面因素去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呢?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该理论并未对此展开深入的探讨。同时,是不是任何企业都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该理论对此也未作出回答。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大量的中小企业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但是他们仍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求得了发展;它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却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独领风骚。在解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源泉的时候,它没有给出可行的识别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也没有对如何积累和使用核心竞争力进行有效管理提供操作性的途径。概念的不确定性和内涵的模糊性,使得核心竞争力理论缺乏广泛的解释力,从而限制了其对企业管理的指导作用。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展望

(一)基于顾客价值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

无论从哪个角度界定核心竞争力,首先必须明确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什么?从其根源着手,确定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的研究对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对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普遍具有明显的事后追溯的特性。凯恩斯曾经说过“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消费的主体是顾客,可见顾客的需求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源泉,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顾客价值。基于顾客价值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就是要以顾客为中心,通过考察向顾客传递价值的过程和环节,来寻求企业的竞争优势。顾客价值的研究视角,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研究顾客需求、分析和评价自身的能力、确定提供给顾客的价值包、选择高效迅捷的渠道传递价值包、信息的回收反馈。只有基于顾客价值,企业的思维模式才能从关注自身的“内省”型转向关注竞争对手和消费需求的“外审”型,才能避免由于忽视外部因素而陷入“竞争优势过剩”的误区,也才能抓住市场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基于相对优势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

相对优势是指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具有超越竞争对手且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竞争优势。基于相对优势的核心竞争力研究有两方面特征:一是相对优势的立足点是顾客价值和市场环境,其参照系是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二是相对优势认为,有效益、有市场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所需要的竞争力,因而更加重视考察企业成本。相对竞争优势的分析框架是从市场需求入手,通过对自身和对手竞争优势的评估及成本考察,寻求企业相对竞争优势的领域,抓住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服务等企业价值链中的一个或几个突出环节,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和战胜竞争对手。从追求绝对优势转移到追求相对优势,企业才能从关注自身转向关注竞争对手和顾客,才能使核心竞争力满足企业最大化的利益要求,企业也才能够通过培育核心竞争力发展和完善自己。

(三)基于量化分析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

由于学术界和企业界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所以核心竞争力的评估、构建和应用,至今为止缺乏一种微观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的实证基础。在核心竞争力理论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抽象的理论的研究太多,而操作层面的研究太少,造成大量企业在实践上无所适从。长久的经济绩效能够量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它是论证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可见单纯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何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片面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有必要进行方法上的创新,可以借鉴新的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在定性的同时引入定量的模型分析;同时,这种量化的研究方法还可以为企业的战略管理开发工具提供新的思维。

(四)基于学科综合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

国内有学者指出,如果对核心竞争力追根求源,就会一直追溯到能力、知识、创新、学习等心理和文化的因素,而在现有的分析框架中,这些因素是很难纳入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的,因此,在回答是什么因素最终决定了企业的持久竞争力这个问题上,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解释力是有限的。

经济学的前提是理性人假设,但人在经济学上的理性主义行为是以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所观察和研究的非理性行为为条件的,所以企业行为实际上也是有限理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企业核心理念的认识和描述,必然涉及对企业以及构成企业实体的个人实际行为的研究和分析,这样对竞争力的研究就具有超经济学的跨学科性质。因此,今后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一定会出现学科综合的趋势,会涉及到更多学科的理论,比如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使其他学科与经济学相融合,探寻理念、价值、文化、伦理等心理层面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虞群娥,蒙宇.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评述及展望[J].财经论丛,2004(7)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篇9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渊源局限性研究展望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渊源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它是与经济学研究和企业能力理论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经济学中,对企业能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企业内部分工的性质和程度是限制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进而决定了企业规模成长的界限。大卫•李嘉图1817年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指出,组织特定的资产、技巧和能力对分工效率影响很大。在此基础上,1920年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创立了“企业内在成长论”,指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存在着“差异分工”,这种分工与其各自的知识和技能相关,这种知识和技能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能力。“企业内在成长论”可以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雏形。

20世纪50年代末,菲利普•塞斯内克(p•selznick,1957年)在《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艺术》一书中指出,一个组织的发展历史造就它具有“特殊的缺陷和能力”,并用独特的竞争力表示企业与其它竞争者相比做得较好之处。随后,林内德和安德鲁也分别得出结论:拥有独特竞争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高的经济绩效。

1959年,潘罗斯发表其经典著作《企业增长理论》,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企业内部的资源。潘罗斯将企业定义为“被一个行政管理框架协调并限定边界的资源集合”,并认为企业的增长源泉是企业的内部资源。潘罗斯是西方经济学思想史上第一个强调企业内部的知识创造是企业增长源泉的经济学家。按照她的逻辑,对生产性资源的使用产生生产,生产发挥作用的过程推动知识的增加,而知识的增加又会导致管理能力的增长,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她所说的从经验中产生的知识是独特的,也即后来被概念化的独特的或难以模仿的企业能力的最初理论表述。

受潘罗斯的启发,第一个提出“企业能力”概念的经济学家是理查德森(richardson,1972)。他在《工业组织》一文中,使用“能力”(capabilities)概念来指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对现代大企业诞生、发展和变化的研究支持了能力演进的理论(chandler,1992)。他早期在对美国组织结构演变的研究中(chandler,1962)提出了与潘罗斯相似的分析框架。而在他后来出版的《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动力》(chandler,1990)一书中,则使用“组织能力”这一中心概念对现代大企业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他指出,向管理型大企业过渡创造了组织能力的基础,由此发展起来的组织能力是企业、工业甚至国民经济持续竞争优势和持续经济扩张的动力,决定了企业和国家的兴衰。

尼尔森和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nelsonandwinter,1982)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能力和行为的演化理论。为了理解企业的知识存在于什么地方,企业的能力如何发展变化,以及企业怎样改进寻求利润的方法,他们把企业定义为一个由组织惯例所构成的层级结构(ahierarchyoforganizationalroutines)。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核心竞争力理论得到空前的发展。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正式提出。他们认为,核心能力也称为核心竞争力,就是指“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这是一种基于技术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此外,众多学者从自身的研究角度出发,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形成了关于核心竞争力的不同理论。以巴顿(dorothyleonardbarton)为代表的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外泄的企业专有知识和信息。以克里斯汀•奥利佛(christineoliver)为代表的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强调资源和能力对企业获得高额利润回报和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以库姆斯(coombs)为代表的基于组织和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主张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不同的管理系统、目标和价值系统、结构系统、社会心理系统的有机结合。以拉法(raffa)和佐罗(zollo)为代表的基于文化观的核心竞争力,指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在企业的文化中,渗透在整个组织中,它是技术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文化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不可能在企业里分散开来加以定位。

由此可见,核心竞争力理论尚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集体认同的分析框架,对其基本概念和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该理论还没有形成严密的体系。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局限性

在20世纪90年代中,全球的企业经营环境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也没有发生革命性的政治事件,行业的惯性和渐进性的管理变革应不会在短时期内使之发生如此戏剧性的变化。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核心竞争力理论自身具有局限性。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隐含技术发展的线性假定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企业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强化,能够保证企业持续地拥有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这一判断显然是建立在技术的线性发展假定之上的。即认为核心技术的发展是渐进的,后面的成果是前面成果的延续和进步,不存在技术的突变和间断。但是纵观技术发展史,技术发展的总体轨迹是非线性的,线性特点仅仅是阶段性和局部性的。

技术的发展只是在其走向完善的过程中是线性的。而那些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技术,其发展轨迹往往是跳跃性的和间断性的。技术发展的这一特点使得核心竞争力理论所倡导的发展战略难以成立。企业依靠对现有技术上的强化和领先,并不足以保证企业一直领先,新进入某一业务领域的企业,完全有可能利用技术的革命性变化,超越产业内现有的巨人,实现超常规的跨跃式发展。

(二)核心竞争力理论否定比较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比较竞争优势只是企业活动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竞争能力,是一种相对的、短期的竞争优势。而核心竞争力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高的稳定性,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因而,比较竞争优势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就在其经典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对这种只重长期、轻视短期的做法给予猛烈抨击,他有一句名言:从长期看,我们都趋向死亡。纵观全球市场可以发现,许多成功企业都是在一个虚拟的长期曲线下做连续的短期最优化经营。可以说,企业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短期竞争。比较优势正是基于这个理论。国内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在《比较优势也是竞争力》一文中指出,竞争包括“生产要素”和“比较优势”两方面的内容。竞争力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优势的展示过程,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动性日益增强,导致这些要素成本在各地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从而使得比较优势的作用更加凸显。从这种意义上讲,如果核心竞争力理论否定比较优势,就相当于否定竞争力本身。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忽视核心能力培育的外部因素

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其它企业理论相比,更为关注企业自身素质的提升,认为企业的成长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精心编织“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很少或几乎没有将目光投向企业外部去寻求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外部环境似乎是已知的固定因素因而被舍弃了,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正是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力所在。

有代表性的情形通常是,信服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决策者们完全陷于“内省型”的思维模式中,完全依靠自身的核心能力来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而不是追求其他的新事物以抓住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增长机会。因为忽视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以产品特征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会引导企业以“完全是理性的,且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的方式自然地做出不利于企业成长的决策。实际上,核心竞争力远非仅仅是做自认为擅长的事情,而是要做消费者看重的事情。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竞争基础改变时,要保持竞争优势必然要求企业具有学习新事物的决心和能力,反之,无视外部环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影响,过分专注于组织内部的精耕细作,会形成“过剩的竞争优势”。

有学者指出,日本企业之所以竞争力衰退,并不是因为背离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倡导的原则,而是过分拘泥于这些原则。例如,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取代模拟技术,成为了核心技术,所以日本20世纪80年代在模拟技术的领先地位,丝毫无助于它在数字领域的竞争,反而起了阻碍作用,并最终导致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企业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动态地审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这是企业寻求未来利润增长点的关键。

(四)核心竞争力理论缺乏广泛的解释力

根据该理论,核心竞争力不是指单纯的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企业的生产规模,甚至不是指营销渠道、商业模式、物质资源、企业文化、管理水平等。通常认为应把核心竞争力视为一种合力,它是企业所有资源充分整合的结果,是企业驾驭内外环境的能力体系。其中有某一两项因素比较突出,它们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部分。那么,企业该选择哪方面因素去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呢?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该理论并未对此展开深入的探讨。同时,是不是任何企业都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该理论对此也未作出回答。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大量的中小企业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但是他们仍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求得了发展;它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却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独领。在解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源泉的时候,它没有给出可行的识别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也没有对如何积累和使用核心竞争力进行有效管理提供操作性的途径。概念的不确定性和内涵的模糊性,使得核心竞争力理论缺乏广泛的解释力,从而限制了其对企业管理的指导作用。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展望

(一)基于顾客价值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

无论从哪个角度界定核心竞争力,首先必须明确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什么?从其根源着手,确定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的研究对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对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普遍具有明显的事后追溯的特性。凯恩斯曾经说过“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消费的主体是顾客,可见顾客的需求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源泉,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顾客价值。基于顾客价值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就是要以顾客为中心,通过考察向顾客传递价值的过程和环节,来寻求企业的竞争优势。顾客价值的研究视角,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研究顾客需求、分析和评价自身的能力、确定提供给顾客的价值包、选择高效迅捷的渠道传递价值包、信息的回收反馈。只有基于顾客价值,企业的思维模式才能从关注自身的“内省”型转向关注竞争对手和消费需求的“外审”型,才能避免由于忽视外部因素而陷入“竞争优势过剩”的误区,也才能抓住市场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基于相对优势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

相对优势是指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具有超越竞争对手且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竞争优势。基于相对优势的核心竞争力研究有两方面特征:一是相对优势的立足点是顾客价值和市场环境,其参照系是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二是相对优势认为,有效益、有市场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所需要的竞争力,因而更加重视考察企业成本。相对竞争优势的分析框架是从市场需求入手,通过对自身和对手竞争优势的评估及成本考察,寻求企业相对竞争优势的领域,抓住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服务等企业价值链中的一个或几个突出环节,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和战胜竞争对手。从追求绝对优势转移到追求相对优势,企业才能从关注自身转向关注竞争对手和顾客,才能使核心竞争力满足企业最大化的利益要求,企业也才能够通过培育核心竞争力发展和完善自己。

(三)基于量化分析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

由于学术界和企业界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所以核心竞争力的评估、构建和应用,至今为止缺乏一种微观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的实证基础。在核心竞争力理论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抽象的理论的研究太多,而操作层面的研究太少,造成大量企业在实践上无所适从。长久的经济绩效能够量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它是论证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可见单纯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何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片面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有必要进行方法上的创新,可以借鉴新的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在定性的同时引入定量的模型分析;同时,这种量化的研究方法还可以为企业的战略管理开发工具提供新的思维。

(四)基于学科综合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

国内有学者指出,如果对核心竞争力追根求源,就会一直追溯到能力、知识、创新、学习等心理和文化的因素,而在现有的分析框架中,这些因素是很难纳入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的,因此,在回答是什么因素最终决定了企业的持久竞争力这个问题上,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解释力是有限的。

经济学的前提是理性人假设,但人在经济学上的理性主义行为是以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所观察和研究的非理为条件的,所以企业行为实际上也是有限理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企业核心理念的认识和描述,必然涉及对企业以及构成企业实体的个人实际行为的研究和分析,这样对竞争力的研究就具有超经济学的跨学科性质。因此,今后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一定会出现学科综合的趋势,会涉及到更多学科的理论,比如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使其他学科与经济学相融合,探寻理念、价值、文化、伦理等心理层面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虞群娥,蒙宇.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评述及展望[j].财经论丛,2004(7)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篇10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资源

abstract:corporatecultureisfootstoneforsurvivalanddevelopmentofcorporation,isimportantfactorofconstructingcorporatecorecompetitivepower.asanewkindofmanagementidea,corporateculturalmanagementhasactiveeffectonconstructingcorporatecorecompetitivepower.currently,thecorporationinchinaisattheshuntstageofmanagementidea,sohowwillyouinhalethisidea,makebestofallsortsofresourceinthecorporation,fosterexcellentcorporateculture,andconstructcorporatecorecompetitivepower,isanimportantproblemconfrontedthecorporation.

keywords:corecompetitivepowercorporatecultureresource

0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和网络的时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说二十年前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地在产品、技术进步等单一方面的竞争,那么,时至今日能否能够通过对企业各种资源的整合,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现代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较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主动权,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具备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的培育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当前,我国企业正处于管理理念的转轨期,如何吸纳这一合乎时代精神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企业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打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当今企业面临的管理命题。

1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1.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1990年,美国管理学家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解释还有很多,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形成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解释。

一般来说,核心竞争力也称核心能力或核心专长,它是企业独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价值,并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它是企业各种有形资源、人力资源、组织投入产出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可以通过个人能力、组织能力等更有效的发挥,使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销售、组织管理等各项活动中显示出独特的竞争优势。

1.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长期积累的多种要素所构成。由于核心竞争力本身是动态的、发展的,所以其构成要素也就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量,而是一个变数。从目前情况来看,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企业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和信息竞争力

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它包括企业的r&d能力、产品和工艺的创新能力等。其中企业的r&d能力是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信息竞争力包括信息化的技术水平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等。

1.2.2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要正确地预测市场的变化趋势和对产品的需求走向,从而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制定和设计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要形成企业自己的管理风格和激励机制,通过规范化、程序化的组织、协调、管理将企业运行中的各方面因素融入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中。

1.2.3企业产品竞争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和外在体现,它通过核心产品对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来表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要经过市场配置,企业营销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它通过对企业营销网络和营销渠道的开发、管理和调控,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否将自己的内在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1.2.4企业文化凝聚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必须培养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骨干员工队伍,使企业倡导的文化和理念在企业内部流动、共享,不断增强文化凝聚力。这就要求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培育和知识创新能力,把企业办成学习型企业,通过不断学习来推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等。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

2企业文化及其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积极作用

2.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对日美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80年代初,威廉•大内的《z理论》、特雷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的《企业文化》和阿索斯和沃特曼的《寻求优势》三部专著的出版,掀起了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

目前,学者们采用较多的定义是,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2】

企业文化具有差异性、自我意识特性、积累和发展的特性、相对稳定性、系统性、群体认同性等特征。

2.2企业文化是打造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

2.2.1 企业文化本身就是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具体形式或内容。

如上海家化总裁葛文耀认为,上海家化的核心竞争力是核心创造力,其中心是技术创新,外层是经营理念、企业文化。

2.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借助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指明了企业存在的意义和根本目的,决定了企业中长期的努力目标。在中长期目标指引下,企业不断地根据经营环境调整经营范围、经营策略、短期目标,不断地用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行为方式来实现短期目标。在这个不断的调整短期目标并实现的过程中,企业找到了既符合自己价值观又能实现目标的手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渐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没有企业文化,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企业自上而下缺乏共同努力的长期目标,也就找不到连续的短期目标,也就谈不上找到实现目标的一贯策略,核心竞争力也无从形成。

2.2.3 企业文化弥补了企业的制度缺陷,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管理要依靠一套合理、完善的制度体系,但完全依靠制度规范员工行为,一方面成本太高,另一方面也不现实,因为任何制度都有漏洞。比如,英国有两百年历史的老牌银行巴林银行,谁也没有想到它的制度漏洞足以使它短时间内破产。正是一些没有引起注意的制度漏洞,使其新加坡分行的一个交易员能套取大量资金违规从事期货交易,导致巴林银行资不抵债而破产。【3】

由此可见,制度固然重要,但不是管理的全部。作为一种心理契约,企业文化补充了企业的制度体系。员工进入企业,除了无条件地服从公司的规章制度以外,还要认同企业的文化,否则便无法真正融入企业。企业文化会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势氛围,感染和约束企业的每一个员工,把他们的行为方式纳入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轨道,鼓励员工的符合共同价值观的行为,使员工自觉放弃一些不符合共同价值观、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从而消除了管理上的摩擦成本,减少了监督成本、降低了沟通成本。

2.2.4 企业文化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组织凝聚力的基础是组织成员共同的目标。企业文化使员工有了共同的目标,弱化了企业内个人偏好的倾向,企业的利益和员工个人的利益被统一起来,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自然就增强了。凝聚力使员工能够主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即便当企业处于逆境时,也能够共度难关。成功的企业一般都具有强势文化,员工能够从内心深处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制度、目标等,并以企业的形象为骄傲。

2.2.5 企业文化具有约束和辐射功能,有助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对职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经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凡事都以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保持着这种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始终走在科学技术的前沿。同时,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了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了良好的整体形象,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2.2.6 企业文化有利于吸引、留住人才,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内部存在着形态各异、用途不一的各种各样的资源,其中惟一活的因素就是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以精神为导向的管理方式。这种柔性管理,在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同时,使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有了灵魂。企业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和谐能使员工产生稳定的归属感。优秀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对人才有强大的吸引力,而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关键就在于对人力资源的整合,对企业员工精神的重塑。因为只有掌握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有人和物之间高效的、完美的结合,才有企业内部各要素、各环节、各方面的协调和互补,才有企业系统的高度的整体性、组织性。

3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1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功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发挥培育、整合、激励、约束和塑造几个方面的功能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1.1企业文化的培育、整合功能

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跨地区企业集团的建立以及频繁的企业并购重组活动,企业成员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经营理念等各方面的差异日趋加大,这就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整合来形成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使之对每个企业成员的价值行为起引导作用,使其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并通过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来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最终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员工具有共同的价值观、精神状态、理想追求,通过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思想与行为进行引导、激励,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培育出一支富有战斗力,善于团结合作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3.1.2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

现代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能够有效地激发每个员工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员工为了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奋斗。现代企业文化讲求平等的竞争机制,注重建立公正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分配制度,能够有效地增强员工的满意度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现代企业文化通过塑造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使员工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及持久的驱动力,并使之成为员工自我激励的标杆。

3.1.3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共有的价值体系,是支配其成员行为的文化。企业文化通过企业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个人行为产生约束,使员工在观念上确立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行为标准。

3.1.4企业文化的塑造功能

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塑造企业形象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企业通过向社会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通过自己企业文化被社会的认可,使企业形象的塑造和宣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从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打造核心竞争力

3.2.1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认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3.2.2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

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3.2.3加强技术创新

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和整合,也就是对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归类和整合,弄清哪些是一般技术哪些是通用技术,哪些是专有技术,哪些是关键技术。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3.2.4在企业管理方面,要尽快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供制度保证。

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公司良好的土壤之中的。企业必须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造和改革现有和现存的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现代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4】

4启示

应该注意的是,企业文化在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毕竟属于一种思想范畴的概念,是企业的价值理念,不能脱离核心技术和资源而单独成为核心竞争力。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应是两者的高度融合之后所形成的。【5】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我们过分注重开发技术和资源,而忽视企业文化建设,我们便不能得到长久的核心竞争力。过分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而忽视对核心技术和资源的开发,到最后我们只会变成思想家。只有把企业文化和核心技术和资源高度融合才会形成一种不断创新的机制,保持企业永久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花文潇.创新企业文化,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j].前沿,2005,(3)

[2]陈庆修.以全球化为背景重塑企业文化[j].管理科学文摘,2002,(3)

[3]吕民乐.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华东经济管理,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