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意义十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意义十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2:4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意义篇1

关键词:服务利润链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

追逐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永远的使命,随着企业不断增多,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成为企业最关注的问题。竞争力是企业成功的原因,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成功的原因。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制。本文将借鉴服务利润链理论,从企业文化角度,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路径,为企业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一个参考视角。

一、相关理论概述

1.企业文化理论

据相关统计,企业文化共有180多种解释,不同领域专家有各自不同的定义。彼得斯与沃特曼合著的《成功之路》中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长期形成的,被员工普遍接受并认真执行的基本信念。国内学者陈庆修与彼得斯与沃特曼的定义相似,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总结出,被员工普遍接受并认真遵循,利于企业管理员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的表述方式不一,但本质一样,我们可以概括为“企业文化是企业人员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及自觉遵守和维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企业文化由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和使命构成。

2.服务利润链理论

20世纪90年代,赫斯科特教授为首的哈佛商学院研究组提出了服务利润链理论,认为员工满意度、忠诚度,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企业价值之间存在着直接、紧密的联系,即内部环境影响员工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决定员工流失率和生产率,影响外部服务价值即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而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客户对银行的认同感和满意度,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理论存在三对关系:一是企业内部环境与员工的满意度、忠诚度的关系;二是员工的满意度、忠诚度与顾客的满意度、忠诚度的关系;三是顾客的满意度、忠诚度与企业利润的关系;模型如下图1。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研究

企业竞争力强的表现在于企业的顾客忠诚度高。顾客忠诚由顾客满意引起,顾客满意会引起顾客的持续购买,并通过口头宣传等方式引导周围的顾客购买,产生乘数效益;反之产生乘数亏损。因此,员工的服务质量高至关重要。企业文化使员工为同一个目标奋斗,增强员工的学习力和创新力,从而将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呈现给消费者,提高企业的顾客忠诚度和核心竞争力。

1.核心竞争力要素的层次结构模型

核心竞争力概念首次由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提出,至今已发展23年,对它的定义各执己见。尽管如此,对于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保持长久不衰的认识却得到学者们的一致认可。本文引入服务利润链模型,从企业文化视角切入,构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层次结构模型,如下图2。该图从核心层、媒介层、感知层、表现层4个层次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描述。

图2核心竞争力要素的层次结构模型

第一层为核心层,包括文化力、学习力和创新力。企业文化赋予员工使命感,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学习,学习是创新的前提,创新又会引起企业文化的演化,三力相互作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层为媒介层,即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是连接企业和消费者的桥梁,消费者在消费产品和服务时,对所得与付出进行权衡,从而判断是否满意,是否值得继续购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顾客的重复购买得到提升的。

第三层为感知层,由顾客满意组成。消费者在消费产品和服务后,对感知所得与感知付出进行权衡。从而产生满意还是不满意的判断。

第四层为表现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顾客是否忠诚来表现。研究者指出,顾客忠诚是企业长期财务绩效的主要决定因素,尤其对于服务业企业来说,顾客忠诚更能极大地增加企业的利润,忠诚对于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研究发现,顾客保留率提高5%,就可能使企业利润提高奖金80%-100%。

2.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核心竞争力形成模型告诉我们:基于企业文化建设角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可以分为核心层、媒介层、感知层和表现层四个层次。经营一个企业犹如培育一棵大树。树被分为4层:核心层――树枝、媒介层――树干、感知层――树枝和表现层――果实。树根汲取养分,树没有根活不了,养分通过树干传输,树枝感知开花结果。企业构建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全体成员普遍接受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文化力,鼓励员工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增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即提高外部服务质量。消费者在消费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时,通过对感知付出和感知所得进行权衡即获得一定的感知价值,从而在心里形成是否满意该产品和服务的判断。这会促使消费者作出是否继续购买的选择,顾客满意形成顾客忠诚,顾客忠诚不仅保留了原有顾客,也带动了潜在顾客的购买。在成本和销售价格一定的情况下,消费量增加必然引起企业利润的增加,企业利润增加又可以改善企业的内部环境即企业文化优化,引起新一轮竞争力形成,最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

1.深化改革,创新管理,构建现代企业文化

服务利润链模型告诉我们,企业员工作为顾客的服务者,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顾客对企业的认同感和满意度,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和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同时,顾客满意和忠诚是企业盈利的最直接表现,因此,加强服务管理、强化服务理念、推进服务创新,构建现代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吸引有潜力、高素质和懂管理的经营团队,提高员工积极性、挖掘员工潜能,发挥员工作用,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意义十分巨大。因此,坚持深化“以人为本”,构建现代企业文化,提高内外部服务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2.建立机制,理顺关系,将现代企业文化具体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抽象概念,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需将企业文化化为企业员工可以理解、为员工认可并认真执行的作用力,也就是将企业文化具体化为与员工有关,员工可以感受,企业管理员工日常工作的规章制度和规则,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文化规范了企业内每一个员工的办事规则和行为规范;精神文化保证了员工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的意志和信念;物质文化保障了员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需求。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理顺三者关系,将企业文化真正为员工理解、认可、执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桃,王志刚.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意义篇2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渊源局限性研究展望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渊源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它是与经济学研究和企业能力理论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经济学中,对企业能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企业内部分工的性质和程度是限制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进而决定了企业规模成长的界限。大卫•李嘉图1817年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指出,组织特定的资产、技巧和能力对分工效率影响很大。在此基础上,1920年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创立了“企业内在成长论”,指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存在着“差异分工”,这种分工与其各自的知识和技能相关,这种知识和技能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能力。“企业内在成长论”可以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雏形。

20世纪50年代末,菲利普•塞斯内克(p•Selznick,1957年)在《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艺术》一书中指出,一个组织的发展历史造就它具有“特殊的缺陷和能力”,并用独特的竞争力表示企业与其它竞争者相比做得较好之处。随后,林内德和安德鲁也分别得出结论:拥有独特竞争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高的经济绩效。

1959年,潘罗斯发表其经典著作《企业增长理论》,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企业内部的资源。潘罗斯将企业定义为“被一个行政管理框架协调并限定边界的资源集合”,并认为企业的增长源泉是企业的内部资源。潘罗斯是西方经济学思想史上第一个强调企业内部的知识创造是企业增长源泉的经济学家。按照她的逻辑,对生产性资源的使用产生生产性服务,生产性服务发挥作用的过程推动知识的增加,而知识的增加又会导致管理能力的增长,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她所说的从经验中产生的知识是独特的,也即后来被概念化的独特的或难以模仿的企业能力的最初理论表述。

受潘罗斯的启发,第一个提出“企业能力”概念的经济学家是理查德森(Richardson,1972)。他在《工业组织》一文中,使用“能力”(capabilities)概念来指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对现代大企业诞生、发展和变化的研究支持了能力演进的理论(Chandler,1992)。他早期在对美国组织结构演变的研究中(Chandler,1962)提出了与潘罗斯相似的分析框架。而在他后来出版的《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动力》(Chandler,1990)一书中,则使用“组织能力”这一中心概念对现代大企业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他指出,向管理型大企业过渡创造了组织能力的基础,由此发展起来的组织能力是企业、工业甚至国民经济持续竞争优势和持续经济扩张的动力,决定了企业和国家的兴衰。

尼尔森和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nelsonandwinter,1982)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能力和行为的演化理论。为了理解企业的知识存在于什么地方,企业的能力如何发展变化,以及企业怎样改进寻求利润的方法,他们把企业定义为一个由组织惯例所构成的层级结构(ahierarchyoforganizationalroutines)。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核心竞争力理论得到空前的发展。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正式提出。他们认为,核心能力也称为核心竞争力,就是指“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这是一种基于技术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此外,众多学者从自身的研究角度出发,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形成了关于核心竞争力的不同理论。以巴顿(DorothyLeonardBarton)为代表的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外泄的企业专有知识和信息。以克里斯汀•奥利佛(Christineoliver)为代表的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强调资源和能力对企业获得高额利润回报和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以库姆斯(Coombs)为代表的基于组织和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主张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不同的管理系统、目标和价值系统、结构系统、社会心理系统的有机结合。以拉法(Raffa)和佐罗(Zollo)为代表的基于文化观的核心竞争力,指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在企业的文化中,渗透在整个组织中,它是技术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文化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不可能在企业里分散开来加以定位。

由此可见,核心竞争力理论尚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集体认同的分析框架,对其基本概念和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该理论还没有形成严密的体系。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局限性

在20世纪90年代中,全球的企业经营环境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也没有发生革命性的政治事件,行业的惯性和渐进性的管理变革应不会在短时期内使之发生如此戏剧性的变化。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核心竞争力理论自身具有局限性。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隐含技术发展的线性假定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企业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强化,能够保证企业持续地拥有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这一判断显然是建立在技术的线性发展假定之上的。即认为核心技术的发展是渐进的,后面的成果是前面成果的延续和进步,不存在技术的突变和间断。但是纵观技术发展史,技术发展的总体轨迹是非线性的,线性特点仅仅是阶段性和局部性的。

技术的发展只是在其走向完善的过程中是线性的。而那些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技术,其发展轨迹往往是跳跃性的和间断性的。技术发展的这一特点使得核心竞争力理论所倡导的发展战略难以成立。企业依靠对现有技术上的强化和领先,并不足以保证企业一直领先,新进入某一业务领域的企业,完全有可能利用技术的革命性变化,超越产业内现有的巨人,实现超常规的跨跃式发展。

(二)核心竞争力理论否定比较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比较竞争优势只是企业活动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竞争能力,是一种相对的、短期的竞争优势。而核心竞争力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高的稳定性,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因而,比较竞争优势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就在其经典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对这种只重长期、轻视短期的做法给予猛烈抨击,他有一句名言:从长期看,我们都趋向死亡。纵观全球市场可以发现,许多成功企业都是在一个虚拟的长期曲线下做连续的短期最优化经营。可以说,企业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短期竞争。比较优势正是基于这个理论。国内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在《比较优势也是竞争力》一文中指出,竞争包括“生产要素”和“比较优势”两方面的内容。竞争力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优势的展示过程,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动性日益增强,导致这些要素成本在各地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从而使得比较优势的作用更加凸显。从这种意义上讲,如果核心竞争力理论否定比较优势,就相当于否定竞争力本身。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忽视核心能力培育的外部因素

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其它企业理论相比,更为关注企业自身素质的提升,认为企业的成长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精心编织“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很少或几乎没有将目光投向企业外部去寻求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外部环境似乎是已知的固定因素因而被舍弃了,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正是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力所在。

有代表性的情形通常是,信服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决策者们完全陷于“内省型”的思维模式中,完全依靠自身的核心能力来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而不是追求其他的新事物以抓住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增长机会。因为忽视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以产品特征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会引导企业以“完全是理性的,且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的方式自然地做出不利于企业成长的决策。实际上,核心竞争力远非仅仅是做自认为擅长的事情,而是要做消费者看重的事情。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竞争基础改变时,要保持竞争优势必然要求企业具有学习新事物的决心和能力,反之,无视外部环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影响,过分专注于组织内部的精耕细作,会形成“过剩的竞争优势”。

有学者指出,日本企业之所以竞争力衰退,并不是因为背离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倡导的原则,而是过分拘泥于这些原则。例如,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取代模拟技术,成为了核心技术,所以日本20世纪80年代在模拟技术的领先地位,丝毫无助于它在数字领域的竞争,反而起了阻碍作用,并最终导致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企业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动态地审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这是企业寻求未来利润增长点的关键。

(四)核心竞争力理论缺乏广泛的解释力

根据该理论,核心竞争力不是指单纯的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企业的生产规模,甚至不是指营销渠道、商业模式、物质资源、企业文化、管理水平等。通常认为应把核心竞争力视为一种合力,它是企业所有资源充分整合的结果,是企业驾驭内外环境的能力体系。其中有某一两项因素比较突出,它们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部分。那么,企业该选择哪方面因素去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呢?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该理论并未对此展开深入的探讨。同时,是不是任何企业都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该理论对此也未作出回答。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大量的中小企业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但是他们仍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求得了发展;它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却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独领风骚。在解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源泉的时候,它没有给出可行的识别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也没有对如何积累和使用核心竞争力进行有效管理提供操作性的途径。概念的不确定性和内涵的模糊性,使得核心竞争力理论缺乏广泛的解释力,从而限制了其对企业管理的指导作用。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展望

(一)基于顾客价值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

无论从哪个角度界定核心竞争力,首先必须明确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什么?从其根源着手,确定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的研究对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对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普遍具有明显的事后追溯的特性。凯恩斯曾经说过“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消费的主体是顾客,可见顾客的需求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源泉,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顾客价值。基于顾客价值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就是要以顾客为中心,通过考察向顾客传递价值的过程和环节,来寻求企业的竞争优势。顾客价值的研究视角,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研究顾客需求、分析和评价自身的能力、确定提供给顾客的价值包、选择高效迅捷的渠道传递价值包、信息的回收反馈。只有基于顾客价值,企业的思维模式才能从关注自身的“内省”型转向关注竞争对手和消费需求的“外审”型,才能避免由于忽视外部因素而陷入“竞争优势过剩”的误区,也才能抓住市场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基于相对优势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

相对优势是指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具有超越竞争对手且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竞争优势。基于相对优势的核心竞争力研究有两方面特征:一是相对优势的立足点是顾客价值和市场环境,其参照系是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二是相对优势认为,有效益、有市场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所需要的竞争力,因而更加重视考察企业成本。相对竞争优势的分析框架是从市场需求入手,通过对自身和对手竞争优势的评估及成本考察,寻求企业相对竞争优势的领域,抓住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服务等企业价值链中的一个或几个突出环节,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和战胜竞争对手。从追求绝对优势转移到追求相对优势,企业才能从关注自身转向关注竞争对手和顾客,才能使核心竞争力满足企业最大化的利益要求,企业也才能够通过培育核心竞争力发展和完善自己。

(三)基于量化分析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

由于学术界和企业界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所以核心竞争力的评估、构建和应用,至今为止缺乏一种微观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的实证基础。在核心竞争力理论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抽象的理论的研究太多,而操作层面的研究太少,造成大量企业在实践上无所适从。长久的经济绩效能够量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它是论证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可见单纯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何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片面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有必要进行方法上的创新,可以借鉴新的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在定性的同时引入定量的模型分析;同时,这种量化的研究方法还可以为企业的战略管理开发工具提供新的思维。

(四)基于学科综合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意义篇3

abstract:Basedonacomprehensiveliteraturestudyofthehumanresourcescompetitivenessandrelevanttheories,thisthesisdefinestheconceptofhumanresourcescompetitivenessandsummarizestheconnotationofcorecompetenciesanditsinterrelationshipwithhumanresourcescompetitiveness.Finally,itmakesacomparativeanalysisofthepresentevaluationmodelforhumanresourcescompetitiveness.

关键词:人力资源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

Keywords:humanresourcescompetitiveness;corecompetencies;evaluationmodel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134-02

0引言

许多企业家和专家学者都在研究在全球环境下,怎样通过企业战略、企业产品或服务等的调整来维持或者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我国经济学家张维迎指出,“单个人才是不能算作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是企业人力资源整合作用的结果,即企业的人力资源要形成一种竞争力,尤其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绝非一两个员工就能办到,也不可能是短期内就能够形成的。所以关于核心竞争力及人力资源竞争力形成的原因、条件以及形成机制的研究就成了近年来的研究热潮。

1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概念与评价方法

1.1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概念一般来说,竞争力是指组织或者个人争夺某些相同资源的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相应地,人力资源竞争力就是一个组织相对于其他对手来讲,其人力资源能够给带来比对手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龚承刚,李燕萍[1]从三个层次(组织方面、人力资本及员工个体)来定义人力资源竞争,他们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来源于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践活动;刘秀华[2]认为,单个的人才是不可能够形成竞争力的,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是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之上,通过运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整合人力资源而形成的特有的能力;杨立峰、周艳春[3]认为人力资源竞争力,就是指基于对企业所有拥有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人员的开发、利用与管理而形成特有的一种竞争能力;李中斌、吴雁[4]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是一种基于有效的人力资源运作系统之上,能够培育使企业持续稳定提升组织绩效的企业竞争优势、并具有较强的历史路径依赖性的能力,这个定义主要强调了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可以培育企业竞争优势,而且人力资源竞争力如何能形成企业竞争力是具有较强的历史路径依赖性。

无论如何定义人力资源竞争力,都不能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力资源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竞争力体系中的重要成员。本文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是一种以企业人力资源为对象,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为手段,以企业人力资源的行为为媒介,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配合,整合企业内外一切可用资源而形成的特殊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与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企业的发展历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2人力资源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国外人力资源管理评价方法大致可包括: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源关键指标、人力资源效用指数、人力资源指数、投入产出分析、人力资源调查问卷、人力资源声誉、人力资源审计、人力资源案例研究、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人力资源竞争基准、人力资源目标管理和人力资源利润中心、组织健康报告法、人力资源管理总效应、智能资产回收率、人力资源记分卡、p—Cmm法等这18种方法。国内人力资源管理评价方法的研究,从研究成果的实践作用方面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论模型的构建,主要集中于对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维度的设计,并且给出维度中每项指标的必要性解释,但是没有对相应的指标权重作出定义,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缺乏实践指导意义。二是实践模型的构建,不但建立了相应的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也给出了相应指标的权重及评分标准,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2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的研究

2.1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对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整合,从C.K.prahalad和G.Hamel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智力、技术、管理等核心资源基础之上。作为知识和技能载体的人力资源,也就代表了企业所有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总和,成了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可以说企业的人力资源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的载体。人力资源具备的能动性、创造性和持续可开发性为企业保持和不断更新核心竞争优势提供了可能,而企业其他资源不会像人力资源这样能够根据变化的市场竞争状况进行自我调整,它们只能被动地被使用。一个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市场反应和营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服务能力的大小,都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状况[5]。企业的人力资源是否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就取决于人力资源是不是具有以下四个条件[6]:①给企业带来价值;②在现有的市场上具有稀缺性;③竞争对手不可完全模仿人力资源形成的竞争优势;④竞争对手不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完全替代人力资源形成的竞争优势。通过多位研究学者的证明可知,人力资源是完全符合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四个基本条件的,这说明人力资源具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潜能。

2.2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手段。乔纳森·D·利维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知识管理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7]。不对资源进行利用,资源是不会自动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人力资源也是一样,即便你拥有最顶尖的人才,要是不发挥他的才能,也不会给企业带来好处,还有可能由于高昂的费用支出(如工资、福利等)或其他负面影响(如产生负能力磁场)成为企业的负累。本文前面已经证明了人力资源可以成为核心竞争力之源,但“可以”并不是说只要有好的人力资源就一定会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由于存在因果关系模糊、历史路径依赖性等特点,使得对企业人力资源尤其是核心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变得极为重要。陈明宪[8]曾经提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讲,应该是来自于企业卓有成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以Javidan定义的核心竞争力角度来看,人力资源处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基层,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企业对这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利用的必要能力。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一些列的实践活动,如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招聘与甄选、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绩效考核及奖励,发挥每位员工最大的潜能,使企业的各项措施得以有效地实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能起到发现与解决信息传送失真问题的作用,保障企业新的目标和计划、客户的需求和建议如实地传达给相应的员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我国学者可星和舒晓楠[9]对有效的人力资本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传递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人力资本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指出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周期的每个阶段,通过对人力资本进行相应的开发与获取,调整人力资本结构和组合激励能够同时提升企业的员工个体资本和组织资本,实现人力资本向核心竞争力的转变。由此可见,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源,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保障人力资源可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忽视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核心竞争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小结

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是企业之间各自拥有资源的竞争,这些企业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企业传统上所具备的任何竞争优势,例如规模经济、资金优势、政府垄断等都只能是一时的、短暂的,因为这些易于被其竞争对手模仿,使企业很快失去其竞争优势。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只有构筑立足于企业自身的、难以被对手模仿的人力资源竞争力。要维持企业已拥有的人力资源竞争力,对其进行精确合理地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一些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方法及模型,但都存在一定缺陷,有些是指标选取上的不全面,有些是执行中存在不确定性。总之,对于人力资源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的研究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龚承刚,李燕萍.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5):107-112.

[2]刘秀华.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指标评价[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12):38-39.

[3]杨立峰,周艳春.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形成机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6):120-121.

[4]李中斌,吴雁.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理论及其应用探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6-11.

[5]符定辉,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勘察设计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赵曙明.人力资源与核心竞争力关系论[J].现代经济探讨,2002,(12):16-21.

[7]刘秀华.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构建模型[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4:134-137.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意义篇4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结构模型分析了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揭示企业文化建设如何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核心力的竞争,而核心力的竞争又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理念之间的竞争。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培育先进管理理念的手段,越来越显示出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它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和社会双重效应。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文化力的竞争,一个没有先进文化的企业便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甚至生存。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结构模型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持有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经营管理理念、企业形象及员工素质等。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发展规范的综合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包括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团体意识、企业形象、企业制度,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从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可以看出,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一切事物、活动的过程中。因此它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资源”。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构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为此,探讨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间的关系,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和良性发展的人力资源平台,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斯蒂芬•p•罗宾斯,1997)。

文献回顾

关于企业文化构成的定义版本很多,内涵十分宽泛。管理学界通常按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来研究企业文化,也有的学者将企业文化又细分为生产文化、技术文化、经营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福利文化和环境文化等。我国经济学家魏杰教授认为,企业文化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经营性企业文化,即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应有的价值理念;二是管理性企业文化,即企业在管理活动中所应有的价值理念;三是体制性企业文化,即企业在体制运转过程中应有的价值理念。目前,较公认的是企业文化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深层、中介和表层文化,分别表现为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行为文化和企业的物质文化(李桃、王志刚,2009)。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有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预见能力与核心执行能力。前者使企业能够持续不断地发现和创造顾客需要的特殊价值,后者则保证企业具有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实际能力(杨月坤,2008)。也有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最基本的要素包括核心产品、核心人物和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但核心产品和核心人物必须都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决定,否则无法发挥作用(曾海宏,2008)。

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的论述,有如下观点。观点一: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内核和主要组成部分(颜毓洁,2008)。观点二:企业文化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整个动力系统,两者共同作用推动企业不断发展(梁红凤,2008)。观点三: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消长的长期性、基础性和战略性要素,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成功的最高和最集中的体现(沈春雷,2007)。

在以往研究中,学者们只指出了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总体关系,并没有对两者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然而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由很多部分构成,单指出它们之间的总体关系对企业具体文化建设并不能起到很大的指导意义,这需要更深入地对两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对各部分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进行研究,以便从真正意义上指导企业如何具体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最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步骤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主要包括两个内容,即提出理论模型和利用软件进行模型验证分析。具体可通过以下步骤完成:第一步,提出理论模型。即研究者根据所研究问题,结合相关理论,提出假设模型。第二步,利用搜集的资料,执行结构方程分析。第三步,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结果,模型评价。第四步,根据模型修正的信息,进行模型修正(朱远程、马栋,2010)。

实证分析

(一)资料来源

数据来自广东省215家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的2009年度总结和各项指标评价资料,因各企业采用的指标评价度量不同,所以在进行数据统计时需化为同一标准,为了方便本文统一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其中“企业文化”包含三个层面:“深层文化”、“中介文化”、“表层文化”,其中“深层文化”通过“观念文化”指标来测量,“中介文化”通过“制度文化”、“管理文化”和“生活文化”三个指标来测量,“表层文化”通过“物质文化”指标来测量。“核心竞争力”包含三个层面:“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其中“管理能力”通过“组织管理”、“人财管理”和“战略管理”三个指标来测量,“技术能力”通过“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两个指标来测量,“市场能力”通过“环境整合”和“市场营销”两个指标来测量。量表中的数值越大表明该指标的分值越高。其中样本数215大于60个观察值的标准(tabachnik&Fidell,2007),且来自不同行业和规模的企业,这表明样本资料是可靠和合理的。

(二)模型一

1.初始模型。根据现有文献可以初步假设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图,如图1的基本结构所示,深层、中介文化直接影响管理、技术和市场能力,表层文化主要对技术和市场产生直接影响。

使用amoS软件处理,初始模型的标准化路径图的适配度检验的卡方值为69.894,显著概率值为p=0.000

修正指标值显示,e3和e6特质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即共生关系,原始模型假设e3、e6不存在相关,若在理论模型中将这两个变量释放,设定为共生关系则至少可以减少卡方值39.863,期望的参数改变值为0.653,表示释放参数后这两个误差项相关系数大约为0.653。

2.修正模型。修正模型的标准化估计值的路径图如图1所示。增列的e3与e6共生关系的相关系数为0.53,该模型的卡方值降为4.712,显著性概率值p=0.329>0.05,则不能拒绝虚无假设,aGFi值=0.998>0.9,Cn值=1858>200,RmSea值=0.013

深层文化对管理、技术和市场能力都有影响,其中对管理能力作用最大;中介文化对管理、技术和市场能力都有影响,其中对管理和市场能力作用较大,直接效果值分别达到0.93、0.87;表层文化主要表现在对技术和市场能力的影响上,其中对技术能力作用最为明显,其直接效果值达到0.95;管理能力对技术和市场能力都有较大而直接的影响,其直接效果值分别为0.84、0.83;深层文化对中介和表层文化的相关度分别为0.81、0.50,中介文化对表层文化的相关度为0.89。这些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显著性检验的p值(该表略)都小于0.01,表明它们之间的直接效果值或相关系数显著不为0,且为正相关。

(三)模型二

在模型一的基础上构建两个分别以“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为高阶因素构念的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second-order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model),进而以“企业文化”为外因潜在变量,“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内因潜在变量的结构模型,且设定e3与e6为共生关系。amoS的标准化估计输出结果路径图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模型适配度检验的卡方值为51.625,显著性概率值p=0.479>0.05,则不能拒绝虚无假设。Cn值=276>200,RmSea值=0.0010.90,表示假设模型与样本数据的适配度良好。同时在修正指标数值表中,没有提供任何需要修正的数据,表明该修正模型是可以接受的,不需再做修正。其中“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的直接效果值为0.87,深层、中介和表层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因素负荷量分别为0.76、0.88、0.87,信度指标分别为0.76、0.80、0.79,管理、技术和市场文化在核心竞争力中的因素负荷量分别为0.79、0.86、0.90,信度指标分别为0.78、0.71、0.80。多元相关系数的平方(R2)显示,“核心竞争力”可被“企业文化”解释74.8%,管理、技术和市场能力分别能被“核心竞争力”解释78.5%、88.4%、83.7%,深层、中介和表层能力分别能被“核心竞争力”解释71.1%、86.4%、80.3%。

结论

综上所述,就企业文化的基础模型,企业文化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联系、作用机理及契合路径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而企业界则应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并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结合企业的外部环境和自身资源特点加以实践和应用。企业持续发展依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源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效率,减少费用支出,节约成本,提升品牌含金量,增加产品的价值,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经营业绩、企业兴衰的作用,还常常表现在对内、对外经济合作的成败上(李桃、王志刚,2009)。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李桃,王志刚.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

3.杨月坤.企业文化决胜企业核心竞争力[J].价格月刊,2008(1)

4.曾海宏.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J].视点,2008(9)

5.颜毓洁.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浅谈[J].商场现代化,2008(1)

6.梁红凤.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J].企业研究,2008(1)

7.沈春雷.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J].乡镇经济,2007(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意义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战略价值;实现机制;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1-0219-02

empiricalanalysisofitStrategicValueandimplementationmechanisms

DUwen-feng

(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Jinzhong030600,China)

abstract:itisacontemporaryenterpriseresources,thecoretechnologyfoundationofmarketcompeti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developmentandthelong-termperformanceforthecompetitivenessofenterpriseshaveaverysignificantstrategicvalue,today'smarketcompetitivenessandsurvivalofthefittestmechanismrequireseffectiveinformationtechnologytohelpcompaniesachieveabenignoperation,sothisisbasedonthecompany'scorecompetitivenessanddevelopmentresourcestobrieflyexploretheconceptofempiricalresearchtoanalyzethevalueofitstrategyandimplementationmechanism.

Keywords:it;strategicvalue;implementationmechanisms;empiricalresearch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全新时期,因为市场竞争行为的普遍性和优胜劣汰机制,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市场信息的有效获取和自身信息技术的研发革新都是竞争中足以扭转乾坤的核心竞争技术。信息技术大量应用到企业产品的设计、研发、市场推广和决策发展之中,一些信息技术甚至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价值和实际意义。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一定要打破原有的发展局限性,进行企业管理上的创新和产品研发上的创新,这都需要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基础支撑来实现,所以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增加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长远发展的实践意义。本文就在企业新时期核心技术力和竞争战略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对信息技术的实际战略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并对信息技术的实现机制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探索出实现战略性信息技术的最有效的发展机制。

1信息技术的战略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信息技术的深层次价值在企业资源发展观和企业绩效因素的影响下被越来越多的挖掘出来,也越来越受到各个企业的重视。企业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实现自身企业的高效创新型管理,预测自身企业的实际发展潜力和下一步发展决策,同时还能通过信息技术来把握市场中竞争企业的发展动向和技术创新研究程度,为自己的产品研发提供一定的方向和创新思维。信息技术对于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和绩效来说,具有的是长远的战略发展价值,企业对于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马上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所以很多短视的企业对于信息技术的战略价值就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程度,他们会将更多的企业投资放在可以快速产生经济利益的企业发展方向上,但其实这是对信息技术战略价值的错误估计。信息技术的投资想要转化为企业的业绩绩效需要三个步骤:第一就是信息技术的实现,第二就是信息技术的具体使用,第三才是信息技术的实际竞争。实现了这三个步骤,信息技术才能发挥出对于企业巨大的战略价值意义,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经济发展利益。实现了信息技术的企业在企业竞争战略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在企业管理者的下一步发展决策建议中、在企业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上以及企业产品的革新研发过程中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利益。这就是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战略发展价值,是一个长久的核心潜力技术,信息技术对企业绩效的具体实现过程如图1所示。

图1信息技术价值创造模型

2信息技术实现机制的理论模型

信息技术有效转化为企业的业绩绩效需要一个高效的信息技术实现机制,在信息技术的实现机制中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有效中介,连接信息技术资源,转化战略层面信息,最终实现信息技术战略价值的有效体现,这样的实现机制其实是一种战略信息技术的理论构想,具体的理论研究模型包括六个概念,即企业的业绩绩效、企业的竞争环境动态性、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的核心能力、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的竞争策略、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的资源信息,在实现机制的理论模型中串联这六个基本概念是七个研究假设,具体的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图2信息技术实现机制的理论研究模型

实际上来说,在市场竞争行为中造成企业绩效差异的长远因素就是企业的战略价值观,而信息技术是可以调节整个实现机制系统的重要技术影响力,也可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价值,企业只有像理论模型中重视起信息技术的潜力价值,形成企业产品和业务与信息技术的有效匹配集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整个理论研究模型中的战略价值,才能实现企业绩效的显著提高。在实现机制的理论研究模型中为了确定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能力,我们做出了七条基本的假设关系,在关系的作用影响下才能保证信息技术的最大战略价值发挥。

H1:企业的绩效业绩、市场竞争的战略行为和信息技术系统之间是正相关的影响关系;

H2:信息技术系统、企业的绩效业绩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之间是正相关的影响关系;

H3:企业的绩效业绩、竞争的市场结构与信息技术系统之间也是正相关的影响关系;

H4a:企业市场竞争战略、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能力与信息技术系统的实际支持之间是正相关的影响关系;

H4b:企业的技术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与信息技术系统的实际支持也是正相关的影响关系;

H5a:企业市场竞争战略、信息技术资源信息与信息技术系统支持之间是正相关的影响关系;

H5b:企业的技术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资源信息与信息技术系统支持之间也是正相关的影响关系;

H6: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企业信息技术资源信息之间是正相关的影响关系;

H7:企业的市场环境动态性对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企业信息技术资源信息、企业市场竞争战略、信息技术系统支持以及企业的技术核心竞争力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调节意义。

信息技术实现机制的理论研究模型在六个基本概念和七个影响关系的假设中构成信息技术应用最大化的实现理想情况,正如图2整个模式过程展示的一样。

3信息技术战略价值的实证分析

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企业战略范围内的能力,这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和有效竞争的核心技术价值,企业的信息技术不是单一的一个企业技术范畴,正如图2分析所示,企业信息技术贯穿到企业发展运营的方方面面,涵盖了企业实现经济利益获得和绩效增加的全过程。所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实现机制系统对企业核心竞争发展策略和核心竞争力两个战略层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实时已有的战略发展规划或形成全新的企业发展战略,对已有的核心技术竞争能力实现全面的增强或实现技术的创新和研发;第二,寻找到信息技术最合适的应用发展模型,进行有效合理的应用发展,实现信息技术系统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契合匹配;第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高效地为企业寻找产品的定位市场,根据市场用户的需求导向,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方向和核心技术研发方向;第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能够实现整个企业的创新型管理发展,在信息技术系统的和市场环境动态的调节下对整个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工作部门进行工作的有效配置和企业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分配;第五,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能够实现企业对于自己信息技术资产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实现力,进一步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和核心技术研发。

4结语

信息技术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科技实现的今天,确实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的研究潜力,企业对于信息技术战略价值的开发,对于信息技术系统实现机制的理论研究从长远来看有着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也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实现绩效的持续增加,这也是对信息技术战略价值实现机制实证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战略价值及实现机制的实证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3:158,160.

[2]王春雷.信息技术战略价值与实践机制的综合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4,9:128-129.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意义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价值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437-02

在当前的信息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并提升自身市场份额,关键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卓有成效的方式,乃至管理学者沙因曾指出,“企业文化即核心竞争力”,基于这个意义,新时期的石油企业必须构建契合时代的企业文化,在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保证企业的绩效得以实现。

一、企业文化同企业核心竞争力释义

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学理论,最先是美国管理学者在细致分析日本企业崛起的基础之上得出的研究结论。所谓的企业文化,即是企业在维系自身发展壮大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够为企业员工集体认同的、并且能够共同奉行的价值与理念、制度等的集合体。具体来说,企业文化即是企业的精神内核,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庆油田会战中所提出的“铁人”精神,便是一种企业文化,并使大庆石油会战为国家实现了几个亿的创收,从此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上世纪九十年代,普拉哈拉德在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率先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普氏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是效率化的组织工作,同时使企业核心价值得以在每一个节点得以传递,借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使企业实现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并实现对客户群体需求的满足,可使企业长期持续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能力。

二、新时期石油企业企业文化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关联探析

对于新时期的石油企业而言,面对着入世后的市场竞争,其关键就体现在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即是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竞争,因而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企业文化建设息息相关。

1.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催化剂

对于石油企业而言,其核心竞争力保障了对市场份额的占有和扩大。在当前石油企业面对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差异巨大的顾客时,如何真正建立双方彼此的信任,最终实现合作共赢,并非简单的借助技术、知识和经验,更取决于石油企业的统筹能力,也就是在战略的施行、资源的优化配置、环境的适应、面对市场变革的创新等方面的诸多能力,这些能力其实质均是企业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及理念文化的体现。基于这个意义,企业文化对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也就是说,新时期的石油企业发展,离不开内涵发展和外延发展两个层面,外延发展即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水平的提升,是企业的技术、经验、知识的进阶发展,其决定了企业在外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而内涵发展则是企业文化建设,是推动外延发展的关键,其借助唤起员工对企业价值、理念的认同,实现了企业内部生产效能的最大化聚合,使企业员工能够同心思进,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间的竞争实质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如前文所述,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催化剂,基于这个意义,企业间的竞争,究其实质就是企业文化间的竞争。根据GaLLUp公司的调查显示,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通常具备三方面的特质,首先体现为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以及该群体表现出较高的忠诚度,其次是拥有忠诚度较高的员工,最后是企业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这三方面特质最终对企业的市场命运直接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企业能够具备这三方面的特质,即取决于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基于这个意义,石油企业必须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以重塑核心竞争力为驱动,构建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

现今,能够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中国企业只有十余家,且多为国企。根据数据显示,在国内五百强企业同世界五百强的对比可以发现,国内企业的竞争力较弱,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文化建设缺位。因此,新时期的石油企业必须构建契合时代的企业文化,重塑自身核心竞争力。

1.科学遴选契合新时期石油企业的价值准则

企业文化是企业重大价值的积淀,但正如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一样,作为石油企业而言,在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能固步自封,必须结合社会格局、经济环境等变迁而加以充实,只有构建同外部环境匹配的企业文化,方巩固以及提升自身核的心竞争力。因此,石油企业必须借助科学调研的方式,如通过观摩学习、服务外包等方式,掌握具备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同类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情况,并以其为参照,比较企业文化建设的短长,做到对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增益,也同步遴选契合新时期企业发展的价值准则,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凝聚彰显自身特质的新时期石油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底蕴,也是企业的“精气神”,作为石油企业而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彰显自身特质,使企业文化同其他企业相比具有异质性,并使企业文化成为自身的品牌。如在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在产品理念建设中秉承“HSe”的理念,即构建“健康、安全与环境”三位一体的产品品牌理念,这样,也同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追求的健康环保理念相契合,同时,使其成为新时期企业精神的体现。

3.形成全方位的企业内部员工认同

企业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企业内部发挥出聚合效应,关键在于科学的企业文化能够获得最广泛的员工认同,使员工的积极性和生产热情被激发。对于新时期的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来说,必须杜绝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肤浅认识,如将企业文化建设简单等同于统一的着装、企业歌曲等外在方面,更要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深入员工内心,使员工形成价值认同,并将价值认同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因此,石油企业可以借助调研问卷、访谈甚至心理咨询机构介入,了解和掌握员工对企业当前文化建设的真实看法,并结合反馈意见进行针对性整改;同时可以借助企业微博的新兴传媒方式,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宣传,使企业文化真正实现员工认同。

小结

由此可见,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直接关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很大层面上取决于员工能力的聚合,而企业文化便是实现员工能力聚合最大化的有效方式,因而,对于新时期的石油企业而言,必须建设契合时代脉络的企业文化,在彰显企业精神的同时,实现最大程度的员工认同,以保障企业发展战略蓝图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简红艳,丰鹏,何瑾.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J].企业导报.2011(0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意义篇7

内容摘要:自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来,在酒店层次开展竞争力的研究日益引起理论界与实业界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根据国内大量的相关文献,系统地对酒店的核心竞争力起源、理论发展、本质和培育进行了研究综述。

关键词:酒店竞争核心竞争力综述

在酒店层次开展竞争力的研究在近几年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重视,并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多方面研究。虽然国内关于酒店竞争力方面的文章较多,但综述类文章至今还比较缺乏。本文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文献,从以下几方面对国内关于酒店竞争力的理论研究进行回顾。

酒店核心竞争力理论渊源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企业在战略上的成功来源于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能力。标志着核心竞争能力理论正式提出。而国内对酒店竞争力进行研究起步较晚,沈钢(1998)以上海中亚饭店为研究对象,从产业竞争角度,利用竞争模型定量分析酒店竞争力,同时也指出从内部着手、多元化、集团化加盟等提升酒店竞争能力;徐虹(2000)从旅游饭店战略竞争力角度出发,运用核心能力理论,分析饭店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将是对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还结合智力资本的内容对其作用的更好发挥提出了建议;也有学者提出酒店绿色竞争力的概念。随后,众多学者对此展开讨论研究,它意味着酒店核心竞争力理论进入实质性研究。

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资源论。持这一类观点的研究者认为,酒店核心能力是一种酒店以独特方式运用和配置资源的特殊资源。卞显红(2001)认为旅游饭店的核心能力能使旅游饭店最优地配置资源,由此与竞争对手产生同种资源的效率差异。

能力论。持能力论观点的研究者认为,酒店核心竞争力是酒店一系列能力的综合。邹益民,韩晓燕(2001)认为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饭店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饭店企业内部中,支撑饭店企业竞争优势的,使饭店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

消费者剩余论。消费者剩余是顾客得到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品质与价值。谷慧敏(2002)认为通过超越顾客的期望来赢得顾客忠诚,是饭店在培育核心能力时的中心环节。

系统论。以辛涛(2003)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可从整体出发,研究系统控制与系统管理、系统与组成部分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普遍联系,从而全面提升酒店核心竞争力。

创新论。该观点认为创新是酒店的核心竞争力,董鸿安(2004)指出运用服务创新来培育和提高饭店的核心竞争力;王耀珍(2004)认为创新能力是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论。黄蔚艳(2003)从饭店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出发,将饭店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饭店的物质文化和服务文化、管理文化、精神文化),并提出饭店文化是饭店的核心竞争力。

以上观点,基本是以竞争的角度出发来定义,很少从合作的角度来探讨酒店核心竞争力。

酒店核心竞争力特征

酒店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观点。卞显红(2001)认为是独占性、延展性、动态性;并认为核心能力资源必须对旅游饭店有价值,能够使旅游饭店在变化的经营环境中利用机会或抵御风险,核心能力资源必须具有稀缺性,能够给旅游饭店带来超额的收益,不能完全被竞争对手所仿制,核心能力是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张利民,栾凤,董永仲(2004)则提出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征:时间特征、历史继承性、价值性、不可替代性、可延展性。徐虹(2004)认为酒店核心竞争力特征包括优异顾客体验价值、战略性资源、竞争市场、独特知识与技能、有机整合等五个方面。

酒店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赵黎明,翁钢民,杨秀平(2005)建立了酒店可持续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酒店可持续竞争力的“核心能力-产品市场竞争力”组合矩阵,对酒店可持续竞争力的四种类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措施,并进行了实证研究,试图验证其应用价值;徐文苑(2006)制定酒店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评价酒店核心竞争力战略对企业贡献的依据,涵盖资产、收入、利润、顾客满意度、人力资源等方面,试图综合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发展潜力与竞争主动权。

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关于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培育和提升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四种方法:自我培育、购并、合资和战略联盟,大多学者倾向于自我培育的方式,具体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讨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模式:

基于内部能力的培育模式。徐虹(2000)提出提高对顾客占有率的认识和运作能力,用创新来构筑饭店持久竞争优势,创造适合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微观环境,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将饭店建成学习型组织等方面着手来培育。基于创新的培育模式,董鸿安(2004)用服务创新来培育和提高饭店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智力资本的培育模式。李春华(2002)通过实施以人为本战略,提升酒店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酒店的服务,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吉根宝,藏冬冬,戴遐海等(2006)找出酒店人力资源的特殊性。也有观点认为酒店通过“首席员工制”对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基于企业文化的培育模式。彭庆武(2006)认为只要酒店合理充分的发展适合于自己的酒店文化,就会使酒店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强自己的酒店竞争力。基于购并和战略联盟(外延)的培育模式。吴绪永,李岫(2003)认为采用战略联盟,可以与酒店集团结成联盟,依附于酒店集团的销售网络,负责接待由酒店集团销售网络招徕的客人,从而成为酒店集团在某地的“分号”。酒店集团为酒店提供稳定的客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基于差异化的培育模式。彭学强,谢祥项(2002)提出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即从饭店产品、服务、企业文化和员工素质四个方面着手,强化旅游饭店差异化,打造饭店核心竞争力。基于服务的培育模式。生延超(2006)提出酒店必须转变观念,利用现代技术,建立顾客档案,采用模块化的服务给顾客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以增强酒店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学者从其他角度着手,对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展开研究,并提出各自的观点。韩燕平,曹学文(2006)从中小酒店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出发,提出培育酒店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有些学者对中国经济型酒店核心竞争力提升、星级酒店餐饮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中小旅游城市酒店发展等问题做了探讨,龚建等以行政区域(省)酒店业为研究对象,认为应该从品牌与人才的引入和开发方面来建设酒店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总体而言,酒店核心竞争力研究存在以下缺陷:研究抽象、理论性的多,而操作层面实证研究不够;过分强调竞争,对酒店间合作可能给酒店发展带来新机遇考虑不够;对于酒店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尚缺乏切实可行的操作途径或思路。

参考文献: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意义篇8

核心竞争能力基本构成要素探讨

核心竞争能力的特点是以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以及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1.“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发展起来的企业是现代企业,不应盲目发展,企业应有一定的发展规划或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利润定位、资源定位、技术定位、战略定位的整合,企业只有具备一个完善而科学的发展战略,并对企业发展战略随时组织实施、校正和管理,确保企业的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才能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作为一个构成要素考核企业竞争力在目前的考核指标构成中尚属一个创新。现代的企业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传统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机遇性和投机性,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发展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2.“企业的R&D能力”是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不断积累、整合和完善的过程。而这些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都必须具备独特性、个性、不可仿造性,即异质性。如果核心竞争力不具备这种最起码的特点,就不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从“核心”二字出发,在企业内部资源中最能体现“核心”二字的应该是企业的“核心技术”,而企业今天的“核心技术”不等于也是明天的“核心技术”,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不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是全球化的市场。在异质的基础上求“发展”,从“发展”角度出发,通过不断地发展,企业的“技术”才能始终走在科学的前沿,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

3.“企业核心组织管理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保证。“组织管理能力”也应是企业独特的组织管理模式,而不应是现存的一般意义上的“pDCa模式”、“a模式”、“e模式”,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原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扬弃,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出新,研究开发适应企业自身需要的,并能反映企业个性的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企业组织结构合理、管理优化,企业在管理上才具备真正意义的核心竞争力。

4.“企业核心营销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根本。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实际是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体现在企业的“营销能力”方面,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必须通过市场配置才能体现。企业在竞争中将会面临客户侃价能力、供货商侃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以及竞争对手的威胁。因此,企业必须拥有一批忠实的顾客,才能保证企业具备独特的营销竞争力,独特的营销竞争力能够为企业巩固现有的市场份额,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提供竞争优势,为新产品开拓市场提供客源保障,化解各种潜在的威胁。

5.“企业规模扩张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少部分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组建行业集团,成为本行业中少有的几个寡头垄断企业,最终成为行业垄断的大企业。企业在目前的无序市场竞争中应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只有具备这种规模优势,才能在企业跨国经营中具备竞争力。这种规模不是一种企业自己的生产规模,而是一种通过资本经营、“品牌”经营,所能控制的一种生产规模、市场规模、资本规模,是现代意义上的规模。

6.“企业文化凝聚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表现。企业独特的创业精神,体现着企业团结、奋进的文化背景,具备这种背景的企业,才是一支顽强的队伍,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激烈竞争中才能做到拖不垮、战必胜。

通用汽车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能力上;肯德基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凝聚力上;SonY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战略管理能力上,intel和microsoft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R&D能力上;法国的阿科尔集团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凝聚力上。通过对这些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战略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6个要素都有可能培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价值取向研究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而言就是核心生命力,它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这种综合实力包括了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企业的信用、信誉、形象、文化,无一不囊括于核心竞争力之中。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终极目标应是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战略的最终目标。企业价值在不同的环境与背景下,其涵义不同。在会计学里,企业价值等于企业资产(a)的价值,它等于企业的负债(L)加上企业的股东权益(e)即:a=L+e。而企业资产的价值a则是由企业购入机器、设备、厂房等资产的原始成本决定的。因而在会计学背景下,企业价值往往和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有关。按照不同的需要,企业的价值有时指企业的净资产价值,即被定义为企业总资产的价值减去企业总负债的价值。企业价值有时也指企业的重置价值,即建造同样规模、具有同样装备企业所需要的市场价值。由于这些定义有这样或那样的致命缺陷,我们采取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定义,认为企业的价值为企业的市场价值,它是企业股票与企业债务的市场价值之和,而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等于企业发行股票数与股价的乘积,即企业的价值(V)=企业的股权市价(S)+企业的债权市价(D)。债权的价值等于其预期期票的现值加上最终票面价值的现值;股票的价值为股东在未来n年内所获未来收益的现值。企业的价值是企业未来的剩余收益资本化,它是企业未来收益流量的现值。由此可见,企业的价值是由企业未来收益流量的现值决定的。在计算企业的价值时,剩余收益流量是企业价值的决定性的变量。如果一个企业的预期剩余收益流量越多,企业对资本提供者的回报也就越大,因而对企业的所有者来讲也就越有价值,企业价值也就随着企业预期收益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包括,核心竞争力的识别、规划、培育、部署和维护等。

一、核心竞争力的识别。管理的第一项工作是识别出企业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要找出企业现有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它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它由哪些要素组成,它的表现形式是怎么样的,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如何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它被企业高层管理和企业的员工认同到什么程度,它是否能用比较清晰的语言(口头方式或文字方式)表达出来。

1.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让本企业给市场(顾客)带来长期性的利益?2.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让本企业在同行业中保持长期领先地位?3.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使本企业取得长期性的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经济效益?4.该产品是否是本企业现有产品组合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产品之一?该技术是否是本企业现主流产品领域开发生产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或几个关键技术的组合?该能力是否成为本企业关键性的经营管理能力之一?5.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是本企业独家拥有的,或者是在同行业中最优秀的并被公众认为是最优秀的?6.其他企业要模仿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是不可能的,或者是要模仿所花的代价极大而使这种模仿几乎不能成功?7.该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够给企业发展提供有很大的延展空间,能使企业在现事业领域或新事业领域中捕获富有潜力的新商机?8.该产品、技术是否能经不断研发,保持其相当长的寿命期,而且企业能够自主地进行这样的研发?

这套识别问题方法应用时也可以使之定量化。如用统计调查的方法为各个问题设置评价尺度,使识别工作定量化。

二、核心竞争力发展的规划。面临着动态的经营环境,企业必须要有个富有前瞻性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计划,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常胜不衰。哈默等人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机会匹配理论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规划思路。

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艰苦仔细的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这就要求企业首先是要取得对将要培育的新核心竞争力的一致认识,并将其列入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中;其次是要保持负责培育新核心竞争力工作班子的相对稳定性和权威性;再次是要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做保证。最重要的是自始至终都要有企业高级管理层的参与,工作组要在他们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法有自我完善法、自我提升法、兼并法等。

四、核心竞争力的部署。企业必须发展一种自觉部署其核心竞争力的机制和能力,使核心竞争力能及时、有效地延伸到最需要和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企业关键性人才要集中应对真正有挑战性的项目,捕捉最有效的商机。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意义篇9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层次分析;模糊评价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全球企业进入一个共同化竞争的领域。加入wto后,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更趋激烈,市场环境变化的不可预测性也日益增强。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谋求持续发展,关键是要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企业能够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但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本身还不完善,如何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还没有统一公认的标准。因此,构建科学可行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意义与原则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十年代。菲利普·塞尔兹尼克在《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艺术》一书中,就曾提出过企业特殊能力的概念。1990年prahalad和Gary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标志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进入一个新纪元——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阶段。LenardBarton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国内外有关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著作和文献不断出现。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能使企业对自身及同行业竞争力状况有一个定量的、清楚的认识。企业对自身竞争力水平和变化状况的把握,能便于企业分析其竞争的优势和劣势,制定竞争战略,对同行业竞争力状况的及时了解和把握,通过在与竞争对手的对比中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才能对其竞争力各个方面有全面的认识,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各种途径巩固优势,弥补缺陷,改善经营管理,促进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能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提供一个指引的、行之有效的战略,为企业效率提高提供努力方向。

目前,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己趋于系统化,如金磅指标体系设计法、张金吕指标体系设计法等,然而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研究相比之下则相形见绌,对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还不多,很多文章都是在探讨指标体系的建立而没有进行评价。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参考了世界经济论坛(weF)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国家经贸委竞争力评价体系,以及《远东经济评论》评价体系,同时借鉴了李建明(1998年)、赵春明(1999年)、王毅(2000年)、管益忻(2001年)、周涛(2003年)、赵国浩等人的研究成果,将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27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核心技术能力、核心营销能力和核心管理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包括生产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2个二级指标,核心营销能力包括品牌营销能力和市场及营销创新能力2个二级指标,核心管理能力包括财务及资本运营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3个二级指标。具体的指标体系见表1。(表1)

三、Fuzzy-aHp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是指在考虑多种因素影响下,对某种事物做出综合决策。设U=(U1…Un)为n种因素,V=(V1…Vm)为m种决断,在对事物进行决断时,由于各因素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V中m种决断本身常常是模糊的,因此需要构建一个从U到V的模糊变换。本文采用Fuzzy-aHp综合评价的方法,首先对数据实行无量纲处理,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再利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是数据的标准化、规格化,它是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变量量纲影响的方法。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的量纲,应首先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实质是将评价指标的原始值转化为评价值的过程。假定我们所研究的定量指标的实际值转化成不受量纲影响的指标评价值时,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指标数实际值的变化引起指标评价值一个相应的比率变化。利用隶属函数,构造下列无量纲化函数:

2、指标权重确定的数学模型。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中,权重值的确定直接影响着综合评价的结果,权重值的变化会引起被评对象优劣程度的变化。因此,科学地确定指标权重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中举足轻重。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

[1] [2] 

体系具有多级结构的特点,同时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为准确、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综合发展能力,必须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综合考虑,有机地结合。层次分析法对于含有定性、非量化因素的评价问题,可以统一处理综合评价中的定性和定量因素,通过专家的判断和选择,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量化、排序,计算也简便。所以,多级结构层次分析法较为适合于确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权重。

()构建指标权重的判断矩阵。指标体系建立后,上下层次指标间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了。为了比较科学、准确的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使层次分析用到的数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需要考评专家小组对同一层次指标进行模糊评价,两两比较。为了将比较判断定量化,层次分析法引入见表所示的-比率标度法,并写成矩阵形式,即构成所谓判断矩阵a=(aij)m×n。

()计算指标权重。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并对此进行总排序,以确定递阶结构图中最底层各个元素在总目标中的重要程度。

()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将计算出的最大特征根λmax导入公式进行一致性检验,并通过。具体公式如下:

R·i的取值范围见表。(表)

如果C.R<.,则n阶判断矩阵a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指标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根据各位专家给定的判断矩阵,依次计算各目标层指标的权重向量,然后对所有专家给出的权重向量进行综合处理,计算指标体系中对于各目标层指标的综合排序向量。采用几何平均综合排序向量方法对多个判断矩阵进行计算,得到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出于理论分析及实际应用的目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需要有一套量化的指标体系,考虑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具有模糊性和主观性的特点,量化指标的确定和获得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层次分析法(aHp)克服了以往在确定绩效考核指标权重过程中主观因素影响太大、以偏概全的弊端,将定性问题定量化,但由于影响绩效考核的因素过于庞杂,而且有些无法进行量化。因此,企业在进行层次分析法构建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时,仍然需要视具体情况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以保证绩效考核的结果客观准确。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意义篇10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理论演进;竞争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1

毋庸置疑,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长期以来,企业竞争力的内涵、构成以及评价一直是学术界炙手可热的命题。

一、企业竞争力内涵及理论的演进

继张伯伦(1939)首先提出“竞争优势”的概念,并由霍弗和申德尔(1939)将其引入战略管理领域以后,p.Selznick(1957)将“能力”这一概念引入到企业战略理论,并得到很多西方战略管理专家的高度重视。企业竞争力逐渐成为企业战略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形成了资源学派、能力学派、结构学派相互影响、共同演进的态势。

1.资源学派

资源学派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所控制的战略性资源。它以两个假设作为分析前提:(1)企业所拥有的战略资源是异质的,所以某些企业因为拥有其他企业所缺乏的资源而获得竞争优势;(2)这些资源在企业之间不能完全流动,所以异质性得以持续。

2.能力学派

能力学派认为,企业的专有能力、资产和独特机制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基本因素。早在1937年,哈耶克就提出对于企业来说,知识主要表现为能力的论断。受penrose(1959)的启发,Richardson(1972)首次使用“能力”概念来表示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Spender(1989)认为企业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一系列共同价值系统、管理者所拥有的独立管理和诀窍,而alfredD.Chandler,JR.(1992)更为强调企业的组织能力。

3.结构学派

1980年代以来,michaele.porter相继提出了有关国家竞争力的“国家竞争优势模型”、产业竞争力的“5种竞争作用力模型”、企业竞争力的“价值链”分析方法等理论观点,形成了一个涵盖国家、产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理论体系。michaele.porter(1997)从产业角度入手研究企业的竞争优势,“一个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在于使公司在产业内处于最佳的定位,保卫自己,抗击五种竞争作用力,或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影响这五种竞争力。”基于此,他提出了企业获得竞争力的三种基本战略:(1)总成本领先战略;(2)差异化战略;(3)目标集聚战略。

二、不同理论学派简要评价与比较

整体上看,各个学派各有其理论渊源,同时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又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并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

结构学派实际上是从新古典经济学贝恩理论出发,将以结构—行为—绩效(SCp)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中,在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和获取持续超额利润上建立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分析基础。资源学派继承和发展了彭罗斯的企业理论,强调以均衡分析为基础,重视有形资产对降低短期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企业业绩,增进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作用。能力学派更为注重无形的知识和能力,更加强调组织性的因素,“动态能力”战略观更是以反均衡的演化经济学为基础,将研究重心集中于如何通过企业能力的形成与演化,获取支撑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结构学派偏重于竞争力的外生性,认为企业的竞争力来自合理的战略设计。而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则更为强调竞争力的内生性,认为长期积累形成的资源和能力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事实上,不同学派之间,特别是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三、国内企业竞争力研究评述

国内有关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企业竞争力的识别及评价方面。

1.企业竞争力内涵

国内学者基本承袭了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的学术观点,形成了企业竞争力的资源—能力观,认为企业竞争力是由企业一系列特殊资源组合而形成的占领市场,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黄津孚认为,竞争力是能力和资源的结合,其中企业的核心资源包括销售网络、品牌及信誉、客户等,企业的核心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商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等,而且能力比资源更重要。也有学者将资源学派、能力学派和结构学派的观点融合起来,将企业竞争力视为外部环境、企业资源、企业能力和知识综合作用的结果。

国内研究中基本上没有严格界定企业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魏江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用各种知识载体来指示员工、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与规范。

2.企业竞争力评价

企业竞争力评价对于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财富》、《商业周刊》、《福布斯》等针对全球企业的排名并不能够代表企业的竞争力水平。国内很多机构和学者对企业竞争力评价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兴趣,整体上看,我国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

不少机构和学者都对企业竞争力评价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但只有那些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机构才能够进行持续的研究和评价,并产生广泛影响,比如金碚(1997,2003,2008)主持的中国企业竞争力研究报告和中国企业联合会(1999)主持的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论坛,它们都持续多年以年会或年度报告形式公布我国企业竞争力年度评价结果,在学界和实业界引起很大反响。而学者的独立研究主要的贡献往往在于评价体系的完善和评价方法的改进,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评价结果往往很难引起较大的关注。

四、企业竞争力研究趋势展望

归根到底,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战略的结果,即通过企业具有的一系列能力,包括产业因素、资源因素和单个企业特有的能力,以获取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利润,占有有利的市场份额(Calcagno,1996)。所以,未来的企业竞争力研究应该以企业战略为导向,融合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资源—能力观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同时,企业竞争力评价也应该紧扣企业竞争力内涵,从企业战略与行为入手,避免大量运用企业绩效和资源状况的定量指标表征竞争力的做法,形成以定性指标为主,能够真正衡量企业竞争力动态变化的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津孚.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1(20):4-9.

[2]姜林奎,付存军,曹玉昆.基于Bp方法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因素探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9(10):1188-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