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十篇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十篇

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0:36

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篇1

关键词:慢设计理念;特征;居室空间设计;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S664;tU23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260(2016)02-0096-02Doi:10.16771/43-1247/ts.2016.02.036

朱光潜先生曾在《文艺心理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阿尔卑斯山谷里,有一条风景很好的汽车路,路边有一个标语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1]!阿尔卑斯山的管理者希望赶路的人们能够驻足流连一会儿,慢下来,体验生活中的美好。在当今高效、高频的都市生活的节奏下,物质富足的人们对内心及精神享受的需求愈加强烈,人们开始关注心灵的平静、环境的舒适及对传统文化的玩味,“慢”变成了一种风尚。当慢食、慢写成为一种生活的新姿态,随之而来的“慢设计”也给行业带来了一场全新革命。

1慢设计理念的产生与内涵

“慢设计”的概念是由瑞士建筑设计师atelierpeterZumthor提出的,其源于二十世纪末期欧洲兴起的“慢运动”。这场运动以意大利提出的“慢食运动”为主要代表,其抵制快餐文化,引导人们精心挑选天然的食物,用传统的方式制作食物,以欣赏的态度品尝食物。在这场运动中,人们对于“吃”更专注,从选择、制作的过程中感受交流与沟通的乐趣。于是,人们更加怀念天然的、未被工业化抹去的生活中的乐趣。功能化的高科技产品能帮助人们高效地完成各种活动,但却遗失了活动过程中的乐趣,同时对环境、社会、文化及个人身心发展带来了危害。人们的情感需求在工业化的冲击下,慢设计理念应运而生。所谓的慢设计,并不是一种设计风格,而是一种设计方法与设计理念。“慢”不是速度的快慢,也不是设计周期的长短,其强调的是设计作品在设计与使用的过程中都处于自然、平和、随性的感知状态,即寻找人类内心最纯真的状态[2]。慢设计理念的本质是通过设计减轻现代设备对自然资源消耗过快的现状,以艺术的形式来提醒人们重新审视个人的欲求;借助设计使人们放慢工作、生活的节奏,从而去感受超越世俗的纯净心灵。其主张减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对设计造成的影响,淡化对浮华与物质的欲望,静享生活的美好[3]。慢设计理念要求设计作品能以人的情感交流为出发点,促进使用者与设计作品的情感交流,使人们在当下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2慢设计理念的特征

2.1慢设计理念的本真性

慢设计理念的本真性是指:设计产品应注重人们内心、精神、文化上的需求,通过设计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的内在需求,在现有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寻求一种适宜的、恰当的、无过与不及的状态[4]。没有浮华、喧嚣,有的只是适中、平衡、和谐的意境,用那份质朴与本真触动人们的心灵。

2.2慢设计理念的整体性

慢设计理念的整体性是指设计应该注重人与物、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人的需求,通过设计达到人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5]。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其直接影响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程度,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现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设计不能单一地强调“以人为本”,也应注重“以和为本”,此处的“和”指的是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注入到设计中,使设计作品拥有“灵魂”,才不会被轻易淘汰,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而使人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和平发展,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

2.3慢设计理念的平衡性

慢设计理念的平衡性是指:设计作品能够调和人们的高层次需求与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适度的平衡[6]。慢设计理念的平衡性强调的是设计作品对“度”的把握,达到一种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的状态,不带有过多的流行元素而显得突兀高调,也不太过朴素无华而显得低调。希望通过精心设计的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舒适与平衡。

2.4慢设计理念的时代性

慢设计理念的时代性是指设计作品要符合时代的特征与需求,其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①对于传统文化的应用需注意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不符合时代需求的部分进行“改良”,使设计作品更符合现在人们的需求。②慢设计理念的时代性注重开放的设计氛围,是指设计师能积极引导使用者参与设计的过程,改变传统的设计师设计模式[7]。③慢设计理念并不排斥新技术与高科技,而是希望在利用高科技的基础上,加入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避免高科技产品带来的冷漠感。其强调因时变通、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不拘常规。

3居室空间设计引入慢设计理念的原因

居室空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居室空间的设计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其仍是一个充满感情交流的地方,是人们休憩的场所及心灵的避风港。好的居室空间设计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完善的功能及舒适的体验,还应让人们在情感上获得良好的、积极健康的情绪,因此居室空间的设计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8]。而将慢设计理念引入到居室空间设计,会使居室空间具有良好的物质属性、情感属性及精神属性,可以引导人们回归生活,品味生活,从而获得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态度,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慢设计理念下居室空间设计的原则

4.1注重室内装饰材料的自然属性

居室空间的很多特性可以通过材料来体现,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如在卧室设计中,则需要更多的柔性材料,给人柔软、舒适、放松、温暖的感觉。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居室空间设计时,应对室内装饰材料的自然属性进行深入地了解,不同的属性传达不同的情感[9],结合功能及使用的场所选择,这样才能符合慢设计理念。

4.2注重居室空间的绿色设计

居室空间的绿色设计也可称为生态设计,其注重在居室空间的设计中尽量选取自然界里可再生、可循环且能自然降解的材料,营造一个低能耗、低污染的居室空间及生存环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0],与慢设计理念的整体性特征不谋而合。

4.3注重居室空间的可持续性设计

居室空间的可持续性设计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观而展开的一种设计模式,通过控制“需要”来限制人类的过度消耗,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提高生活质量,居室空间的可持续性设计要求设计师从全球生态平衡的角度来审视设计,使其与人类的需求及自然环境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1]。

4.4注重人文精神

居室空间的慢设计应注重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的生理及精神尺度为出发点。居室空间的设计并非是艺术创造,也不是技术的实践,而是对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关注与满足,这正是慢设计理念的核心。通过注入人文精神的居室空间设计,增加居住者与室内空间的互动性,使人们从快节奏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人们在居住的过程中细细品味居室环境带来的精神享受,并产生深厚的情谊,引导人们选择“慢生活”,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12]。

4.5注重文化的传承

随着工业革命进程的不断加快,手工艺生产逐渐被淘汰,设计更多地强调功能性与标准化,而忽视了文化内涵及地域差异。注重文化的传承,并不是一味的复制传统的设计,而是通过对其进行“改良”,使其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如陕西的窑洞有着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等优点,但通风和采光不是很好,利用棱镜和平面镜来解决采光及通风的问题[13]。将传统的文化元素及精神引入到居室空间的设计中,增加了居室空间的亲和力以及居住者的归属感,弥补了人们对民族性及的精神需求。

5结语

慢设计理念是对当今设计状态进行分析反思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设计理念,其可以说是目前最全面、健康的设计理念,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思维及观点[14]。慢设计理念下的居室空间设计,使居室空间富于情感和人文关怀,给人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提升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使人们回归本质的生活,人与自然、社会、文化达到健康平衡、和谐相处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杜军虎.论慢设计[J].装饰,2008,(11):106-107.

[3]庞爱民.慢设计理念下的日用陶瓷产品设计探讨[J].艺术科技,2014,(4):177.

[4]子思.中庸大全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5]崔璐,杨君顺.基于生态设计及心理学的“慢产品”方法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7):175-177.

[6]陈蕾颖.论慢与慢设计之理念[D].无锡:江南大学,2008.

[7]孙昕,潘祖平.论“慢设计”理念下的家居产品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9):186-188.

[8]周腾飞,刘文金.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自然风尚刍议[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1):16-17.

[9]查瑜琦.浅谈慢设计原则[J].大众文艺,2012,(8):91.

[10]孙昕.基于慢设计理念的家居产品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1.

[11]王小雪,陈星.家具设计与空间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8):84-85.

[12]黄星源.快速消费文化背景下的慢设计思考[J].艺术.生活,2011,(4):31-33.

[13]谢瑞乐.家居空间的“慢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10):167-169.

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篇2

>>“快”设计慢生活城市规划之旧城更新改造研究慢生活之诱'>澳洲>慢生活之诱慢调生活元素之慢享设计感悟生活慢调生活元素之――压力生活秦文:慢品生活之美绿道里的城市慢生活“慢生活”的小区景观设计“慢生活”哲学与产品设计慢生活理念下的城市设计探讨慢调生活元素之――精神生活旧城更新中城市空间重塑城市旧城更新改造理念旧城更新中的城市设计研究基于创意城市构想的城市生活圈自我更新途径品鉴玉石品味红酒慢品生活之美慢生活写意昆明城市竞争力慢生活慢收藏慢生活,慢享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一“慢生活”理念之于合肥

相比较而言,目前在“中国速度”下的拆与建,让国内不同的城市像同一条流水线上生产的样板工程一样,所有的新城看起来极其相似,各自的老城区历史个性丧失全无。在这种

历史背景下,我们急需要“灵魂跟上我们的脚步”,尝试着把“慢生活”这一思想观念理念引入城市生活或者城市的某个局部地区,比如经历急剧变化中的老城区。

合肥是一个相对而言生活成本不太高的省会城市,很多人在如今高压的环境下喜欢或者向往这样慢悠悠的亦南亦北的生活,这种时下很提倡的“慢生活”理论本文倒认为恰是合肥城市更新的一个特色依据和方向。且合肥目前城市建设的重点依然在向路桥、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新区建设上倾斜,旧城区处在缓慢改造阶段。但是“慢一步”也有其好处,可以用理性思考和经验对照,以精雕细作的方式代替”粗放型建设”。那么,设想一下利用“慢生活”理念来更新或者复兴旧城区。

二如何在合肥城市更新中体现“慢生活”特色

一般意义上,合肥老城区的面积约5.9平方公里,以优美的环城公园为界,在这样的一个大小适中的旧城更新中实行“慢生活”城市设计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具体到城市特色设计,与“慢生活”理念相结合,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1、慢设计

慢设计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设计为谁服务,服务对象的分类,各自的需求差异是什么,而关怀所有的生命个体是设计的主旨;

2)人文理念;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最大可能地真正做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3)诗意意境:设计者带着一颗“诗心”创造出能让人静心、慢下来思考的作品在达到时间和空间的刹那永恒的同时也实现了慢设计的最终目标——诗意意境。

一个城市空间里,大到最初的城市规划,小到一个城市家具小品都无一例外需要“慢设计”。

慢食;

早在1986年,意大利记者卡洛·佩特里尼就发起了“慢餐运动”。他宣称:“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正以生产力的名义扭曲我们的生命和环境,我们要以慢慢吃为开始,反抗快节奏的生活。”在这之后,“慢食”风潮从欧洲开始席卷全球,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的“慢生活”方式,以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请慢下来,留心身边的美好。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本文衍生一下,慢食不仅仅是吃本身,还需要创造一个慢就餐的大环境。如果我们精心设计就餐的室外环境,比如从创造好的停车环境开始:开车的每个人都有被停车弄得焦头烂额的经历,这样的心情就会让“慢食”大打折扣。从进入就餐区域到将车子停到车位,从车位到就餐餐馆,这样的一个过程应该是:慢下来—停下来—慢慢享受。

以合肥老报馆为例,老报馆位于合肥的金寨路与环城南路交叉口,是老一代合肥人的回忆,原来是安徽日报社所在地,时过境迁,当初的地标建筑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美食集中地。其成功之处在于形成了一个颇具魅力的文化就餐氛围,而合肥恰恰缺少这样比较集中的具有时尚特色的美食餐厅和休闲场所;不足之处在于:1)金寨路与环城南路交叉口本身就是一个繁忙地段,这样一个区域再设计成餐饮集中区,其选址和定位值得商榷;2)改造中过高地追求容积率以及沿街面,除了必要的进入内街的口子,没有任何退让空间;3)停车的解决方式仅仅是一靠路边,二是内部有机械停车。普遍反映停车难。另外其追求的雅致的休闲空间也很难真正达到。(如图1)图1合肥老报馆餐饮区

正如现在推崇慢食的城市主张从有机食材的种植到配送,到完美地体验美食,可以带动一个完整的营销产业链,从而有比较好的经济收益。当然这也需要一个有组织的宣传,运作,从而达到产、销、食良性的循环。

3、慢行

科学设计一套慢行系统。快行交通满足了城市工作这一功能,让城市变得节奏快而有活力,而慢行交通则是生活、休闲的需要,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所谓的慢行系统就是慢行交通,就是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杭州慢行系统规划编制要点)。

1)通而不畅;具备便捷的联系城市各个区域以及方便可达性,贯穿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每个角落,满足居民出行、购物、休憩等需求;

2)短距离出行有明显优势;慢行交通以人力为空间移动的动力,行动速度低,步行速度在0.5-2.16m/S,自行车速度在10Km/H左右,出行距离在3Km;

3)绿色环保健康,不带来环境污染,还兼有锻炼身体的功效;

4)节点配置,方便换乘。(城市交通第7卷第2期2009年3月)

合肥老城区5.9平方公里,呈较规则矩形如图4,也即意味着从任意边角到城区中心基本都在3Km左右,适合慢行系统特征—“短距离出行有明显优势”。

但是合肥老城区道路交通老城中心在上下班(包括高峰前后一两个小时),节假日时期基本处于拥堵严重的状况,反映了“快不起来,慢不下去”。设计认为:

现状在车行道与步行街的交汇点,特别是阜阳北路与淮河路交叉的t型口,适宜公交车、非机动车进入,不适宜机动车穿行;

减少中心区域交通穿行,非此区域车辆除公交以及非机动车外不得进入,加大换乘力度。

用没有有效利用的慢行系统。

目前已有的较合适的慢行系统有:1)环城路,2)芜湖路,3)桐城路,4)淮河路步行街地段,5)逍遥津以及杏花公园外侧。

慢购;

适当的购物也是一种现代城市生活一种有效的减压方式之一。既然是慢购也得提供相应

的购物环境。让人舒适的购物街有几个特点:

1)科学的交通规划商业街的交通方式可以分为纯步行交通和人车混行交通。国外传统的一些商业步行街是采取人车混行交通模式的,例如,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东京的银座商业街等等。人车混行可以有效解决购物者的交通可达性和便利性,可以形成商业街区比较均衡的交通体系。但是人车混行交通模式对于城市的整体交通规划有着很高的要求:公共停车场应做到分散布置,集中控制;人行道与车行道的合理分隔;公共轨道交通的通畅与便利等等。

2)合理的设计尺度;

商业步行街本身的尺度感主要体现在道路的宽度和建筑的高度,以及二者之间的尺度对比。合理的道路宽度是商业街日后繁荣程度的基本尺度。(王庆博客商业地产:商业步行街的设计要点)

3)宜人的小品绿化设计;

4)形成一定的规模,有选择性购买的空间。

合肥老城区目前可以形成慢购的而且比较有特色的区域有以下几部分:

1)合肥老城区已经形成了以三孝口、四牌楼百大、鼓楼、百盛等大的商业综合体;

2)淮河路的商业步行街;

3)已经自发形成的比如红星路、舒城路、五河路、桐城路等比较有特色的小店;

4)合肥火车站附近以白马为代表的商业区。

三结语

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篇3

慢城(Cityslow)意为慢节奏的城市运动,这来源于意大利语和英语的合成词。慢城来源于“慢食”运动,意大利于20世纪80年起了这一运动。当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强调速度与标准的美式快餐严重影响到当地的传统习俗和生活节奏,不断冲击着意大利的特色饮食。为了抵制像肯德基、麦当劳等美式快餐,倡导人们放慢节奏,享受美食,意大利人彼得里尼首先成立了“国际慢餐协会”,目的是从慢餐开始,回归传统,改变过快的生活节奏。在此过程中,“慢城”运动不断被许多城市所认可并获得推广。1999年10月,《慢城运动》由意大利的四个小城(基亚文纳、布拉、波西塔诺、格雷韦因基安蒂)市长联合,提出致力于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共有55条准则。会员城市根据该必须做到:保护当地的美学与美食传统,生产和采用天然的食材,保护当地的传统产业和传统手工艺等;在居民的公共教育中不断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慢”理念,促进居民之间和谐相处和热情友善;积极利用新技术来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合理发展利用土地;维持和发展本地区特有环境和文化,保护环境,从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国外众多学者对产生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慢城与全球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由于学者研究出发点与角度不同,结论亦大有差异。从城市空间角度对慢城进行阐释的意大利学者Knox指出,慢城通过与自身管理模式的结合,实质上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新型城市管理模式,慢城的主要宗旨在于抵抗全球化的实施和进展,作为与快速形成鲜明比较的城市类型,它以慢节奏来克服快速化的发展空间,它不能接受全球化的经济背景,因而它不能适应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实,被视为快速城市化的反面标杆。pink对慢城的典型案例研究后认为,慢城运动的目的在于科学的环保方式和管理模式,关注地方的独特性和可持续性。他以此为逻辑起点分析慢城与全球化的关系,认为慢城希望把自身的建立原则用于全球化发展中,具有侵吞全球化理念的势头。学者Radstrom在游历澳洲和欧洲后,从全球化的背景、慢城哲学、政策、组织、历史等诸方面来对慢城组织进行分析,认为慢城在许多国家特别是意大利和加拿大等地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通过特殊形式维系地方身份感来显示本地化特色的,这些国家已建立拥有自身特色的慢城,这意味着全球化背景下的慢城仍被很多国家所接受和采纳。[2]慢城的概念引入我国的时间较晚,直到2011年11月,江苏省高淳县桠溪镇被世界慢城组织授予“国际慢城”称号后,中国大陆才有了第一个慢城;2014年6月,广东省梅县区雁洋镇正式成为中国第二个慢城。因此,慢城在中国还算是新生事物,国内对慢城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和加强。

二、慢哲学理念与慢城

西方学者对慢城的界定虽然各有不同,但普遍认为:慢城出现的本质,是二战以来,人们对城镇化的过快发展所作出的直接反应。慢城是一种城市发展目标和人们的生活态度,并将成为主流发展模式。“慢”原本便是人们传统生活的哲学,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经济浪潮之前,人们的生活皆体现着“慢”的智慧,因此,世界各国都有成为慢城的文化基础。如我国传统的艺术和工艺都非常尊崇“慢工出巧匠”,强调凡事要循序渐进。随着城市宜居理念的深入人心,实践证明,慢城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模式之一,是各国城市化浪潮中提升城市宜居性的一种发展方向。特别是对于小城镇的发展,慢城依据地方的实情,结合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地方的资源,摒弃以往“摊大饼”的一贯做法,将慢哲学和慢城的原则运用到当地的城镇建设与管理中,从而把城镇建成具有当地自身特色且非常宜居。事实已然证明慢城运动正不断被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慢城的实施和建立是基于慢哲学原理。快为工业城市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重要价值;但它在使人们获得机械化和工业化的同时却导致了城市环境的恶化,为可持续发展造成明显障碍,显露出极大弊端。慢城运动的宗旨在于为世界各国展现、推广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通过慢城运动的教育示范作用,使大家明白对于人类生活,我们可以有更多更好的不同选择。同时,慢城是一种通过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也是一种让城市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方法。慢城运动目的简单明确,慢城提倡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地方特色传统,反对标准化和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的负面效应,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让城市更加宜居,让人们生活更加美好。综观建立了慢城的世界各国,在文化各异的背景下,虽对政策有所调整,但是他们都忠实于慢城协会的共同目标和原则,都将慢哲学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和政策中,提倡敬畏自然、遵循传统、放慢脚步而倾心于精神需求。其特点是:首先,敬重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和维持各地城市的独有个性,重视和保护地方传统物质文化遗产和风貌,努力为城市居民创建一个宜居优美的生态环境。其次,强调生活质量,提倡生态美食,工作和生活中注重人性化的设计。再次,注重维持和保护当地的传统,努力利用这些传统为本地创造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慢城运动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更理想的城市生活模式、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为我们在处理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相似问题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慢城运动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之启示

城镇化是我国内需的最大潜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十报告提出:我国必须优化产业结构、改善需求结构、推进城镇化,努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慢城运动把慢哲学理念引入到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如何消除低水平而且同质化的城市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启示。

1、在城市建设中营造人本活动空间,满足包容性增长的需求。城市宜居性的重要特征之一表现在公共活动空间的舒适性,而慢城在营造人本活动空间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运用慢城理念营造城市活动空间时,其尽量将商业区作为快社区,而将开放、居住空间打造成慢社区。慢城努力为市民增加娱乐设施和休憩场所,尽力建设更多的开敞绿色空间,为人们日常接触和交流分享共知体验提供亲切的活动空间,为人们提供情感交流的空间,营造舒适的生活休息环境。慢城不仅要让市民享有舒适城市生活空间,同时也要能让市民拥有精神寄托,使其成为市民的精神家园。唯有如此,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城市才能越来越吸引人们,城市才能真正称得上宜居之城。包容性增长需要城市建设者对城市功能以及民生的改善、保障和城市的软实力做出相应的提升。包容性增长追求的是社会发展与经济的和谐化、可持续化,推崇经济增长的合理分享和机会平等的增长。慢城建设注重城市内涵的升华,城市包容性增长的需求恰好能被满足,从而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提供新的思路和出路。

2、创建各种特色小城镇,积极培育和发扬城市个性。我国的城市化率到2012年已达到52.57%。[3]虽然我国的小城镇发展很快,但是有特色的小城镇少之甚少。在城镇化过程,原来规模小的小城镇盲目仿造大中城市,模仿建造一样的高楼和同样的玻璃幕墙,城镇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诸多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在没有处理“三废”能力的情况,眼中却盯着化工等热门赚钱产业,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形成所谓的小城市病。对此,倡导慢城理念,引导我国的小城镇科学建设,不盲目追求城市建设的时髦,使小城镇发展把自身所具有的资源禀赋与区域特色和独特文化结合起来,在特色上下足功夫,在慢中求快,培育成各有特色的小城镇。如何保护与发展城市个性,使城市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趋同的今天,已是摆在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首先要积极地对城市个性进行创新和发展。城市个性只有在延续地方感和传统文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地域城市文化才能产生长久的吸引力。它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动态和发展的。其次,在对国内本土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时,要有发展地保护,必须摒弃静态保护的做法。在保留其精髓的前提下,同时使其创造经济和文化的双重价值,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在现代社会中为居民的生活发挥力量。再次,对待外来文化必须取其精华并将其融合为本地文化的一部分,不能一味地模仿,从而实现本地文化的丰富与多样化。

3、消除和预防城市病。“城市病”通常是指城市发展中城市经济缺乏可持续性、城市化进程过快、城市规划失控情况下的种种问题,如城市人口密度过大、交通堵塞、失业率不断上升、住房拥挤以及房价上涨过高、生态环境恶化等。“城市病”是对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的一种形象化比喻。目前,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同时各种“城市病”突显。“城市病”问题特别是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已造成城市发展的高额成本和负外部性,成为城市普遍存在的两大难题。为此,必须借鉴慢城理论反思原有城市发展模式,通过慢城运动消除和预防“城市病”,使城市建设实现健康发展。

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篇4

关键词:慢时尚;慢时尚理念;独立设计师品牌

慢时尚理念兴起的社会背景

1.新经济浪潮呼吁生态环境保护

当今的商业世界正以全球化和科技这两大主导力量为支撑而迸发着高涨的热情,它像一把双刃剑,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一方面,全球化极大地提高了各经济体相互之间的依存度,而科技也已经从机械化时代进入数字化时代,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手机和社交媒体等新兴事物的迅速发展,对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经济的迅速全球化也给当代世界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日益严峻的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给企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在这样一种社会大背景下,低碳文化悄然步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服装品牌追求环保、自然、健康的理念特征和生活状态,这些悉心关注自然生态的服装品牌,如氧气生活o2life和无印良品mUJi等,都坚持自然低碳的着装主张,他们在理念和灵感上倾向于本土化的传统元素,在面料上选用棉麻等自然材质,在设计上注重个性化的原创表达,在服务推广上关注人的情感延续。当生态环保风越吹越热,各服装品牌也在重新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2.消费时代下快时尚的弊端

充斥着流行符号与机械元素的后工业时代,速度快、高频率、时尚度高的快时尚品牌在这个消费主义的社会里横行霸道,让追求时尚的人趋之若鹜,乐此不彼。快时尚服装品牌理念以“快”、“狠”、“准”为主要特征,快时尚服饰始终追随追当季潮流,新品到店的速度奇快,橱窗陈列的变换频率更是一周两次。现代快时尚影响下的服装品牌通常奉行物美价廉与时尚推新的设计理念,这种服装设计适应现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同也紧跟潮流,以新颖的时尚感来满足更新快、市场淘汰快的特点,适合服装的规模化、机械化和批量化的生产。快时尚在带来各种便捷、时尚流行程度强的同时,它做工不佳、穿后即扔的特点也在加速消耗地球资源。其次,快时尚消费改变了人与衣物的情感联系。快时尚这种快速满足、丢弃、再次消费的模式是“快速时装”业只重利润、投其所好、不计后的表现,这种恶性循环也令多数消费者愈发毫无节制,过分的消费。此时的人们似乎遗忘了旧时那种珍惜衣物、缝补衣服的岁月和记忆,如今在快时尚的掌控下只有感官刺激与虚荣心,缺乏长久的情感关联。再次,为了保证产品的持续热销,满足人们不断膨胀的时尚欲望,快时尚品牌往往遵循紧跟时尚潮流的原则,通常的做法是抄袭一线大牌的设计,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服装原创力的表现和发展。

慢时尚理念在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中的具体表现

1.倡导生态环保与可持续

如今,各种环境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越来越多的服装品牌也积极地加入到环保的行列中。材质精良、设计考究的高级定制服装无疑是相对环保的,60年代的嬉皮风格也在某种程度上宣扬环保理念。但是在现代,随着市场对符合伦理的产品的需求扩大化,设计的重点将朝着经久耐用、设计讲究的慢时尚方向发展。减少因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浪费资源的加工行为,将每一份资源做到最大限度的利用。[1]提倡自然生态理念、使用健康环保面料、推广自然保护意识、延长产品使用生命,这是慢时尚理念下服装品牌的生态平衡表现。

中国的例外、Zain、素然ZUCZUG等品牌,在设计中都注入了生态环保、关爱与节制、平衡和悠然的慢设计味道,在他们的带动下,时装界将体现出更多对天然、健康、低调、舒适、知性和品质的追求。

2.以原创为前提,追求生活的艺术化

作为独立设计师品牌,原创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因素。在现代慢时尚理念的影响推动下,源源不断的创意被融入进设计中。设计师品牌的服装产品与普通成衣不同,它的实用价值包含更丰富的内容,它表达的是设计师的个人思想与艺术主张,而人们在购买他们的设计作品时,也不单纯是购买服装的实用价值,而是对设计师的哲学观、艺术观和价值观的认同,对生活艺术化品质的追求。[2]慢时尚理念要求设计师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将生活中的灵感进行艺术化的升华,这种做法并不意味着速度上的减缓,而是更加追求作品灵魂的塑造和深度的挖掘。慢时尚理念下的独立设计师品牌往往使“生活艺术化”,注重与当代艺术的紧密结合,也强调从存在于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中撷取灵感源。

图2-3茶缸Chagang

例如,茶缸Chagang(图2-3)是中国本土设计师王一杨的设计师品牌,茶缸最大的特点是它并不过分地关注流行,而是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对生活的记忆为灵感,并以服装的形式将这种生活及记忆的痕迹表达出来。设计师王一扬关注70年代以及那个年代给人们留下的悠远缓慢记忆,认为白色蓝边茶缸作为那个时代人们极其熟悉而常用的物品,具有朴实的代表意义,它可以引发人们对当今快节奏生活的反思。在王一杨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哲学中虚与实,空与有的对比和节奏,不仅有尺度的对应,还有人和衣服的对应。茶缸中有一件背部镶拼白色条状布块的黑色毛衣(图2-4),是王一扬认为迄今为止最出状态的作品,这件衣服的设计呈现了中国哲学中虚与实、空与有的对比和节奏,显示出含蓄和飘逸的气韵之美,它以极其松弛的态度找到了尺寸和比例的感觉,那条背后游离于身体之外的白色,是从建筑“虚实”概念中引申的一个实践。茶缸的品牌理念撷取生活中的元素并通过艺术化的原创设计手法来展现服装的思想,它表达的是一种慢时尚的生活态度和对生活艺术化的追求。

图2-4茶缸黑色毛衣

3.强调品牌生命的张力

相对于快时尚,慢时尚是富有灵性的,情感的艺术存在。[3]它不盲目地跟随时尚潮流的步伐,而是有自己坚持的理念,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且随着时间的流动而愈发显示出其自身的魅力,因此慢时尚理念下的服装品牌是具有生命张力的,能够让消费者细细品味出其中的内涵和意蕴。同时,慢时尚理念要更富有社会责任和道德感,要求品牌具有独立性和责任意识。[4]这就要求慢时尚理念下的服装品牌的风格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集现代、未来、科技、艺术、自然、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审美意向为一体,既要从自然界、历史长河和传统文化中寻找温馨的人情味,也要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用前瞻的视野,表现为未来的无限畅想,使其真正拥有丰富且宽广,创造和体验并存的生命张力。

在国内,虽然慢时尚设计理念还没有引起轩然大波,但是许多独立设计师品牌已经渗透除了慢时尚设计的味道。比如服装设计师马可的例外品牌,坚持创新的价值追求与传统的东方文化,致力于将原创精神转化为独特的服饰文化以及当代生活方式。例外的服装以不对称的解构主义为主要特征,诠释了崇尚大自然的理念,擅长使用棉麻质地的面料和传统的手工艺,表达出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和随性质朴的生活方式。另外,2011年例外在广州开设了全新的文化生活概念店“方所”,是涵盖书店、美学生活、咖啡、展览空间与服饰时尚在内的一体式全新文化空间。“方所”旨在要为懂得文化创造生活的所有人,打造一个内在渴望归属的地方,更要让中国的文化得以延续。[5]“方所”这一空间充分地将艺术、文化、时尚和美学完美地糅合在一起,体现了慢时尚的韵味。

4.挖掘民族传统思想内涵

当今社会越来越强调传统和本土文化,作为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成了设计师们寻找灵感来源和表达方式的首要之选。中国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形合一,因此,古人在服装审美上十分注重整体的和谐感,追求服装的精神、气质和神韵之美。[6]这种积淀了几千年的审美观念契合中国人内在的审美心理,所以,大多数本土服装设计师品牌喜爱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灵感元素,使服装呈现出一种中式的、儒雅的韵味。

设计师张达的服装品牌“没边”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品牌名称寓意了设计师对品牌寄托于美好的愿望:没有边界,或者说重新建立美的标准,在有限的设计空间中发挥无限的自由。如图2-7,是设计师张达的作品,他以洗练的平面剪裁扬名设计界。作品中呈现出的是服装平面状态与立体状态的自然转换,设计师通过内部的结构处理,使服装平放在桌上时呈现出完全的平面状态,穿在人身上之后则会在人体不同部位呈现出各种立体状态。“没边”全部是平面剪裁,看似平展,但穿上身会产生自然的褶皱感,这可以看出设计师的设计思考过程。这种思考的过程也可以传达出一种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并且体现了设计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柔和、缓慢而又富有韧性的道学理念。这是慢时尚理念的充分体现,使他的作品产生了一种平和、凝重而又暗藏机智的魅力。

图2-7张达“没边”作品

结语

当前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各服装品牌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思考品牌发展的未来。全球慢生活运动的兴起,倡导人们放慢脚步,享受生活,希望人们能够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事物。慢时尚理念的出现,是对当代社会环境问题以及快时尚的反思,慢时尚代表的是一种对社会和对生命充满关怀的责任意识。中国的独立设计师品牌则充分体现了这样一种慢时尚的理念,它们在服装设计中来倡导生态理念,有独立的设计思想并且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关注和体验生活,追求作品灵魂的塑造,强调服装的生命张力,同时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使服装集现代、未来、艺术、自然与传统于一体,表现出一种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慢时尚美感。

参考文献:

[1]徐珊.浅谈慢时尚理念及对服装设计的影响[D].山东:设计艺术学,2012.

[2]史小冬.“模糊理论”在本土设计师品牌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浙江:服装设计学,2010.

[3]alastairFuad-Luke,“Slowdesign:aparadigmshiftindesignphilosophy?”DesignbyDevelopmentconference,Bangalore,india,December2002.See.

[4]杜军虎.谈慢设计[J].装饰,2008,11.

[5]北京盛世嘉年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构建服装品牌力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282.

[6]荆馨.本土服装设计师品牌视觉风格研究[D].上海:设计艺术学,2007.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

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篇5

一、慢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一)慢旅游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慢旅游”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在人们对慢旅游的本质和内涵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将慢旅游定义为:游客以一种悠闲的旅游心态,根据兴趣自主安排时间和行程,采用低碳、慢游、慢品的休闲旅游方式,深度体验达到愉悦身心、回归自然、解放灵魂的旅游目的。慢旅游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两个条件和要求:旅游时间要充裕,旅游内容需丰富。二者互为需要,相互依存,游客旅游时间充裕,则要求有丰富的项目和多样的行程。旅游地项目内容丰富多样,则需要游客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体验、品味甚至发现、挖掘。

(二)慢旅游的内涵

1.慢旅游是旅游本质的回归。慢旅游不是单纯地倡导游客放慢旅行的速度,它鼓励人们更加深思熟虑地去体验旅行的过程和旅游目的地的内涵,是对旅游本质精髓的回归,是对现有旅行方式的一种修正。

2.深度体验是慢旅游的核心理念。慢旅游强调游客在休闲旅游过程中的深度体验,是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后的产物。游客从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的参与,重视环境对旅游主体的影响,由追求尽可能多游览景点转向放慢旅行节奏追求身心的放松和自由。

3.低碳、生态是慢旅游的基本要求。慢旅游强调游客在注重旅游体验的同时应关注交通方式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尽可能选择火车、公交、自行车、徒步等低碳出游方式,加强对旅游地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的关注,重视旅游目的地原真性和生态性的保护。

4.慢旅游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慢旅游是游客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产物;旅游方式的多样化也是实现休闲旅游平衡的内在需要。它要求充分发挥游客的主观能动性,在诸多的旅游选择中,追求亲自参与,有意识地放慢旅行节奏,深入体验旅游对象的内涵,用心去品味旅游的过程和意义。

总之,慢旅游是游客为了获得深度体验而故意放慢旅行节奏,采用低碳、生态的休闲方式来感受旅游对象的内涵,回归传统,并在此过程中追求旅行最本质的乐趣,是一种个性化的休闲旅游方式。

二、慢旅游理念在旅游地开发中的运用策略

慢旅游为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同时也对旅游地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重视慢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休闲文化氛围

据调查,慢旅游目的地中的自助游人数占到了72%,这样的游客比例对了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应在把握区域地脉、文脉及基本风格的基础上融入慢理念,突出旅游地的慢文化内涵,重视地方元素在建筑设计、道路规划、环境标识、生态测试、交通工具等方面的运用,尽量就地取材,凸显地方原真性和原生态,增强旅游地居民的地方文化认同感,注重地方特色的保护,抑制过度商业化,营造出地方感浓郁,人与自然和谐的特色慢旅游休闲目的地。

(二)开发慢旅游休闲文化项目,加强体验空间规划

旅游地应依据慢旅游内涵,结合旅游地特色,开发出符合游客需求的休闲文化项目。慢游休闲文化项目主要涉及从慢行、慢餐、慢邮、慢学、慢疗、慢运动、慢读、慢聊、慢睡、慢购等方面。项目设计应引入多种本土元素,采取整合开发的思路,注重游客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充分利用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出多系列特色休闲慢旅游产品,扩展游客的慢生活游憩体验空间,让游客在体验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探寻真实的自我,获得新生。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慢旅游提供基本保障

慢旅游讲究的是细细品味、慢慢享受,这离不开旅游地宜人的气候、新鲜的空气、优良的生态环境。旅游地应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公德来提倡,增强旅游经营者、旅游地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科学规划、合理功能分区、加强污染源治理,把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建立由政府、居民以及开发商共同参与的旅游地管理体制,协调好旅游开发、保护与运营之间的关系。

(四)加大旅游地治安环境治理,营造安全和谐环境

旅游地政府应在提高游客自身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应重点完善旅游地的安全管理体系,有效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规范当地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大力打击非法犯罪行为,为慢旅游发展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

三、结语

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篇6

我们的设计基于大量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例如,我们发现患儿最希望能够尽可能地控制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在生病期间,会感到非常脆弱和无助,当他们觉得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失去控制时,就会加重其心理负担,如果我们能够为其提供控制周围环境的机会和可能,则会对他们的康复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患儿在生病期间还希望生活在接近于生活常态的环境中,并且有家的温馨和关爱。因此,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力营造接近生活常态的环境,同时通过空间布局为患儿创造条件。

早产儿和新生儿医护环境的设计

*考虑跨学科、多科室的合作

在美国,早产儿和新生儿病例占整体儿童医院就诊量的2/3,早产儿存在很多危重的情况,对他们的救治涉及复杂的、跨学科的、不同科室之间的合作,所以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注重护理环境的设计

在设计之前,应先研究早产儿和新生儿生理发育的特点。他们在母体中处于一种非常温暖、安全和宁静的环境,当他们降生到这个世界以后,以前熟悉的环境被打乱,皮肤直接接触空气,外界吵闹的环境、明亮的光线,使他们的睡眠周期也受到干扰。在研究早产儿和新生儿的这些特征后,就应该为他们设计一种舒适、安全同时又能帮助他们最好地生长发育的环境,以期不打乱他们生长发育的节奏。

我们认为,为早产儿和新生儿设计护理环境时,最主要的就是要考虑以下因素。如使用可控照明,使光线不太过明亮,让他们慢慢适应这种逐渐明亮的环境;声音也应是可控的;要让他们慢慢适应昼夜的交替;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感染的控制。

*利于家长的积极参与

所有的环境设计要有利于家长的积极参与。美国以前建设的早产儿和新生儿监护病房是不利于家庭和患儿之间的接近和护理的,而且还经常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现在美国这些病房的布局已与以前大不相同了。例如,普通单人病房式的早产儿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单元中,设有控制声音的装置,另外光线、消毒设施和台面设计得合理到位。通过给早产儿和新生儿设立这种相对独立的病房,能够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外界的环境。

重症监护单人病房使得早产儿和新生儿有了自己的空间,父母可以跟他们在一起同住,护理人员的工作台离他们也很近。与以前那种敞开式的、几个早产儿或新生儿待在一个房间里的模式相比,他们的父母可以与他们近距离接触,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院内交叉感染的几率。

这样的设计,既减少了早产儿和新生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也减少了镇静剂的使用,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很安静,医护人员可以控制声音和照明,有助于早产儿和新生儿的康复和生长。

1~12岁儿童医护环境的设计

*适当设置游戏区和教学区

我们在研究了1~12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后,认为在医院里适当设置游戏区,同时为他们提供教学设施和服务,也有利于他们尽快康复。

玩耍对于促进患儿的康复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在玩耍中获得愉悦的心情,有助于他们尽快康复。因此可以考虑将医院的一些角落布置成患儿喜欢的游戏区,或者把游戏区和特定的医疗功能结合起来,例如把游戏区和注射区放在一起,患儿在打点滴的时候可以游戏,使他们完全忘记了痛苦。

有些父母可能会担心患儿长期患病会落课,我们在设计医院的过程中也应考虑到这一因素。它可以通过在医院里设置教学区域来解决。在美国,教师们会定期到医院里来,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上课,所以患儿父母不用担心孩子落课。另外,患儿住院期间也需要心理上的释放,我们会在医院里设置一些艺术空间,如艺术教室等等。在美国,有的医院经常组织患儿们进行戏剧表演、化妆舞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并非是在住院。

*最大限度看到病房内的情况

如能让患儿们感到医护人员始终在他们身边,会增加他们的安全感。所以从安全角度考虑,医护人员不论是从走廊路过,还是身处护士台,都应该能最大限度看到病房里患儿的情况。

*为家属提供陪护及交流空间

通过循证医学我们了解到,近几年来家庭护理的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有研究证明,患儿在生病期间,如果能和家人在一起,会康复得更快,更好。因此,患儿生病后父母的陪护是非常重要的,为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也应在设计中得以体现。由于照顾患儿会给其父母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医院中应提供供父母们放松和调节情绪的空间,让他们能够独处或与其他患儿父母互相安慰,这对释放患儿父母的心理压力是非常有益的。例如设计类似于家里会客厅的空间,让患儿父母在这里可以上网查资料或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或者举行简单聚会,也可以设置厨房。这一切都是为了使患儿和其父母保持生活的常态,让他们没有离开家的感觉。

13岁以上青少年医护环境的设计

*注重私人空间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特别需要自己的空间来表达他们的兴趣、抒发内心的感受,而且很注重自己的隐私。

他们不希望待在看上去是给比他们年龄小的患者设计的空间,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待在相对成熟的环境。

*设立互动空间

青少年喜欢结交朋友,尤其是长期住院的患者,会在医院里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因此他们需要有互动的空间,以便能够和朋友进行沟通。

我们发现,青少年还特别喜欢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一方面可以建立友谊,开展社交,另一方面可以在情感上彼此提供支持。餐厅、电子游戏区、图书馆类空间能给他们带来一种生活常态的感受,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在医院,生活并没有改变。

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篇7

关键词:太原城市道路;绿道系统;道路景观;生态设计

0引言

近年来,太原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为城市新建了快速中环路网。它的建成,对完善城市路网格局,便捷市民出行,特别是较长距离出行,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太原在城市建设中也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如土地开发强度大,公共开敞空间不足,市政道路排水设施不完善,城市硬质景观严重,空气雾霾严重,亲近自然的机遇少等。为了构建太原市完整的城市道路景观系统,促进太原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实现太原生态城市的建设,就此展开了对太原市城市道路景观“绿道”系统规划的研究。

1背景分析

1.1“绿道”概念及特点

绿道的概念来源于欧美国家,绿道是一种线性开放空间,它通常沿着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如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或者在陆地上沿着由铁道等改造而成的游憩娱乐通道。

绿道衔接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镇、乡镇与农村,串联了城市及其周边有景观价值的自然风景、人文历史遗迹、地标景观构筑物、美丽乡村、山水湖泊等,使其有关联感,为市民从城市通向农村,回归田园,感受自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区域和城市规划领域,绿色廊道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城市的无限制蔓延,同时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开放空间,从而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

1867年由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F.L.olmsted规划完成的世界上第一个公园系统BostonparkSystem,其中的“公园道”被认为是美国绿道规划的开端。国外绿道主要保护敏感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沿河流、海岸以及山脊线,维护生物多样性并为野生动物迁移提供通道。绿道普遍具有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社会文化和美学等重要功能。虽然国内绿道理论思想可以追湖到多年前的周代,但现代绿道理论还是受西方理论影响较大。经过多年的研究,自广东省率先投入绿道建造后,我国多省市已经开始推广绿道网的建设。

中原地区城市绿道建设理论研究较少,张毅川等利用绿道理论对许昌市城市绿道规划进行了构建理论研究。王辉结合绿地系统规划对郑州近郊生态廊道建设模式进行了理论初探。研究范围和深度上都有可深入的空间。而且,中原地区城市绿道建设实践鲜见报道。[1]

1.3太原“绿道”城市道路建设的意义

国外绿道建设起步较早,对我国的绿道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首先,绿道的建设具有科学性,融合了生态学、地理学、规划、给排水等多种学科,能够实现宜人宜居的优越环境。其次,构建绿道生态网络,能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修复生态多样性,提供生境。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鼓励居民利用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倡导低碳生活。让人们能够亲近自然,感受城市中田园般的生活环境,使城市融于自然。为市民提供更健康、更多内涵的生活体验。再次,通过构建线性廊道,整合城市生态、人文资源,凝聚城市特色与魅力,带动城市旅游业及商业持续发展,提高周边居民收入,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

2构建“绿道”城市道路景观分析

2.1生态廊道

绿廊系统是指绿道慢行系统两侧由一定宽度的植物、水体、土壤等构成,以生态维育、生产防护、户外休闲、安全防护等为主导功能,经划定需要加以保护的绿化控制带。由绿化保护带和绿化隔离带组成,是绿道的生态基底。

2.2慢行交通系统

慢行系统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综合慢行道,可根据现状选择其一建设,一般应建设自行车道,生态型、郊野型绿道可建设综合慢行道。在当下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状态中,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垂钓等已成为城市生活中放松身心的重要休闲方式。

2.3节点营造

生态廊道区节点的营造,包括休闲空间、城市历史风貌区等。休闲空间为居住附近的居民提供散步、慢跑等健身场所。独特的城市历史风貌区,突出本土文化的标识感,让人很容易捕捉到城市风貌的信息,增加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与传播。使游览者能了解到城市的景点信息,欣赏到城市的独特美景,提升城市整体的旅游形象。

2.4空间格局

太原市道路的建设,整体上解决了道路的拥堵问题,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同时,道路的建设大大增加了车流量及车的购买量。但是,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加重,道路和桥梁景观的硬化过度,桥下面的空间格局较混乱,使得整个城市处于一种灰色空间状态。所以,充分利用桥下空间,合理管理桥梁排水,已达到高架桥整体空间格局的生态化。例如,桥下空间格局可划分为临时停车场、公共休闲空间、特殊群体空间等。

2.5生态排水

近年来,太原市受到降雨天气的影响,一到下雨,好多路段出现大量积水,由于道路排水系统不完善导致交通瘫痪,行人仓促,造成街道的混乱。因此,要建立绿色生态排水系统。

绿色街道运用路缘石延伸区域来收集街道雨水径流。传统的绿化带和路缘石高于路面,常被用来管理交通和保护便道。所以,要设计低于路面的绿化带,确保街道雨水径流的收集、减缓、净化和渗透。

把绿化带做成U型的地表土储水槽,低于道路,里面种植根系发达的植物,依据不同的降雨量,雨水从有孔的路缘石进入绿化带或达到U型绿化带最大的储水容量,直到被植物和土壤吸收,或通过地势的高差从一个单元到另一个单元,最后被植物和土壤吸收。街道雨水径流入口处放置鹅卵石,以减少水流对土壤的冲刷,让雨水平缓地流入U型绿化带,被多品种植物减速、净化和渗透。

高架桥的排水运用排水管道直接排入桥下低于路面铺设有植草砖的停车场和植物区,既减轻了当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压力,也达到了生态排水的功能。形成了一个集雨水收集、滞留、净化、渗透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处理系统,并营造出自然优美的街道景致。

3结语

在城市不断的加速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城乡结合,发展城市绿道,促进城乡生态稳定,突出地方自然特色,来构建具有集游览、休憩、运动为一体的具有科学内涵的城市生态绿道。

通过对太原市的道路改建,新建道路的考察、研究,从景观设计角度出发,分析太原市的绿道建设系统。通过研究国内外绿道的起源、发展、实践,进行对比,构建完善的景观绿道系统。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来分析太原市建设道路的具体问题,最后提出自己的一些解决意见。本次研究还有诸多不足,期望能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研究理论,结合实践,构建出具有可持续发展、适合当地完善的景观绿道系统。

参考文献:

[1]薛永卿,刘志芳,薛枫.城市绿道建设的新探索及思考――以郑州市两环十七放射绿道建设为例[J].城市绿地系统,2013.

[2]郭巍,侯晓蕾.城市绿色廊道的生态规划方法探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

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篇8

【关键词】:绿色环保慢行交通系统城市道路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城市环境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任何内部或外部因素的变化都会干扰这种平衡。绿色慢行作为交通方式的一种,本身隐含着“公平和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是联系城市道路交通的重要纽带。尤其在当前我国能源供应趋紧、大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的背景下,应提倡大力发展与改善慢行交通系统环境,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的良好衔接。

2、我国绿色慢行交通系统现状

现在不少城市的交通发展往往只重视对汽车通行的发展,多以满足机动车行驶需求为核心,而忽略了慢行交通的合理规划设计从而引发一系列交通问题。

首先,我国的慢行交通设施不完善,且服务水平较低。其次,缺乏慢行交通系统专用的标志标线。严重影响了居民对信息的接受效率,降低了慢行的效率和舒适度。最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政府投资力度不大。就目前而言,我国对城市交通的发展规划重点还是放在改善机动车交通,政府对慢行交通的规划设计与改善投资力度不大。

3、绿色慢通系统设计要求

结合多年调查分析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网络设计要求。慢性网络应结合城市道路的整体规划,从而保证慢行系统的连续和一致;二,空间要求。各种慢行设施应根据行人或自行车的流和流向为依据,同时结合沿线土地开发,综合确定各种类型的设施所需要的宽度,这是进行慢行系统设计的依据和关键;三,绿色景观要求。要有良好有序的沿线景观能能使行人的步行空间增添美丽的自然风光。

4、绿色慢行交通系统设计方法

4.1、慢行系统和城市道路结合设计

慢行专用道系统实现“以人为本”、贯彻健康环保理念,将非机动车作为最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通过在城市道路两侧建立一套非机动车专用路系统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绿色慢行交通的设计需以人的视角而非车的视角考量道路的适宜红线宽度,行人空间可以结合公园绿地进行,散布跑步等健身行为与自行车这类健身行为在速度上的差异较大。空间分离可以周边环境创造更为丰富的景观视觉。

4.2、横断面设计

城市居民日常非机动方式出行的主要通道,对通行效率要求较高,要求线型尽量顺捷,并有优越于机动车道路网络的连通性和便捷性,设计建议道路横断面为3米(人行道)-2米(绿化及非机动车停放带)-3米(非机动车道)-2米(绿化及非机动车停放带)-3米(人行道)。

4.3、慢行系统的路口连续性和过街设计

实现路口的连续性和过街设计的关键在于减少行人在交叉路口的横穿距离,同时提高行人的安全性和穿行时间。在生态城慢行交通与路叉口的处理方式中,为减少行人的横穿距离,在设计上可以考虑采取减小机动车的转弯半径、增设步行安全岛等方式来实现。

4.3.1、减小机动车的转弯半径

机动车半径的减小减少了行人穿越机动车道的距离,同时也可以降低机动车过弯的转弯速度。但是,减小机动车转弯半径的前提是保证常见车型能够顺利的转弯,要兼顾行人与机动车不同的需求。虽然减少转弯半径的方法并不是在所有路口都是可行的,但是对于行人利用率高,而机动车的转弯概率相对较小的路口,在对交通流量进行充分预测分析的基础上,减少机动车道的过弯半径可以增加步行利用率,吸引更多的行人。

4.3.2、步行安全岛设计

步行安全岛既可以设置在路口,也可以设置在道路中途。当行人需要跨越的距离超过16米时,应尽量设置安全岛,其可为行人提供了一个中途休憩的区域,使行人不必一次跨越两个方向的机动车流。

安全岛的设计应该留出充足的空间,以能够同时容纳多人为宜。另外,安全岛与机动车道路之间要有适当的高差,这样可以为行人提供多一些的保护。同样的道理,在道路交叉路口的位置,双向道路之间的道路分隔绿带或者是步行带可以多留出一部分,为穿越道路的行人提供保护。

4.4、慢行交通设施设计

城市道路路行人过街设施的间距与选型设计不仅直接影响慢行交通系统的便利性,同时是决定了交通安全的关键。

结合多年的设计经验和调查,慢行交通设施间距在居住区、商业街等步行密集的区域不应大于250m;在工业园区等步行活动较少的区域不宜大于300m;距公共汽车站及轨道交通换乘站出入口一般不宜大于60m,而在城市主、次干道上,信号控制过街最长红灯时间不得大于90s~120s,即小于1.5~2min。

4.5、慢行交通环境设计

4.5.1、行道树与绿化隔离带设计

行道树和绿化带的设计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绿化带(也包括行道树、人工隔离带)被认为是车行道与人行区域之间有效的缓冲处理;同时,绿化带可以调节步行空间的尺度、减少机动交通对于步行区域的影响。在阳光照射比较强烈的地区或季节,行道树还可以为行人提供荫凉,增加行人的舒适感。经过设计的绿化带还有界定和美化城市空间的功能。绿化带的宽度不应小于1.5m,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绿化带中最好种植树木;当受道路宽度限制时,绿化带的宽度可以减小到0.6m,甚至没有。

4.5.2、道路照明与道路标识设计

慢行交通系统中宜采用接近人体尺度的灯具,对于尺度相对较大的灯具,要考虑通过广告及其它附属物,以此来削弱灯具带给人的突兀的感觉。慢行系统与机动车道路系统中的照明设计有所不同,机动车道路中的照明要有足够的亮度,而慢行系统中过亮的灯光会使人感觉到刺眼甚至炫目。一般来说,步行系统中的照度应当控制在6lx~20lx之间。在特殊的区域,如路口、建筑的入口处应当适当加大照明的强度。

道路标识应当具有较高的可读性,语言简练,图示清晰,最好是使用一些国际通用的标识或图示。慢行交通系统需要的标识相对较少,应当适当地设置步行地图,以使步行者能够确切地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目的地的方向以及到达目的地所需要的时间。

5、结语

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极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目前,城市的绿色慢行系统规划设计逐渐引起各界关注,但关于其具体设计的标准相对较少,我们在对慢行交通系统进行设计时,须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与城市整体规划协调考虑,制定出一系列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策略,以推动慢行交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绿化与规划设计》张玉竹等,建筑工业出版社

[2]《城市道路设计与实例》李继业等,化学工业出版社

[3]《城市道路设计》李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篇9

1.1按照其所处的位置不同,绿道可分为生态型绿道、郊野型绿道和城市型绿地。生态型绿道:位于乡村地区,主要沿城镇的自然河流、小溪、海岸及山脊线设立,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欣赏自然风光为主要目的,可供进行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郊野型绿道:位于城郊地区,主要依托城镇建成区周边的开敞绿地、水体、海岸和田野设立,以加强城乡联系、满足城市居民郊野需求为主要目的;城市型绿道:位于城区,依托人文景区、公园广场、河流、城镇道路等两侧的绿地设立,以串联城市广场和公园、改善人居环境、方便城市居民进行户外活动为目的。

1.2按照其使用功能的不同,绿道可分为交通型绿道、游憩型绿道、生态型绿道。交通型绿道主要是为了满足车辆的通行,起到组织交通的功能;游憩型绿道将自然景观经过人工改造,从人的需求出发,设计时主要考虑景观效果和运动休闲设施的设置,为居民提供室外活动休闲的场所;生态型绿道以自然景观为主,主要是为了保护环境,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一个自然的生存环境,保证物种的多样性。

1.3按照其不同的交通组织功能,绿道可分为城市步行绿道、城市自行车道及综合型绿道。综合型绿道是指步行道与自行车道相结合。现在城市中的绿道多为综合型绿道,并且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分离,避免“人车争道”。综上所述,城市绿道一般建于城市内,多属于游憩型绿道,交通组织为综合型绿道或者步行绿道。

2城市绿道的功能

2.1直接功能。1)游憩休闲功能。城市绿道向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平台,绿道属于带状绿地,与公园、广场相比,服务半径更广,具有更好的便利性和更高的灵活度。2)慢通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里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尾气污染不容忽视,慢通很难得到保障,尤其是用于锻炼的慢通基本在目前的城市道路中不容许并存。而此时,城市绿道却可以为人们的户外锻炼提供更多的选择,减少城市中心公园的压力。

2.2潜在功能。绿道除了以上的直接功能,从长远来看,绿道还有一些潜在的功能。1)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居住环境。“绿”就是绿色植物,绿道强调环境的保护,绿道可以供给动植物以及人类活动空间,保护物种的迁徙和繁衍,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具体说来,绿道可以为鸟类提供生存的场所,为植物提供不同的生长环境,在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空气质量与气候水准。同时,由于植物的大量栽植,绿道还具有防洪、蓄水、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作用。整个居住环境得到改善。2)宣传教育功能。绿道通过串联城市中的公园和历史文化遗址等,形成一条富有文化底蕴的特色廊道。将历史文化通过景观手段表达出来,不仅保护历史文化的流失,对青少年也有宣传教育的作用,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解、纪念历史的有效途径。可以增加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加对于城市本土文化的认同。3)经济发展功能。一般来说,城市中的休闲绿道往往与传统的道路系统相互并存,在城市绿道规划中,引入吃、游、购、娱等消费要素,吸引市民和游客进入旅游资源丰富的绿道中,这样就增加了传统道路两侧的商业机会,使得城市的商业有了绝佳的发展环境。特别是行进在休闲绿道的居民往往都是有着闲庭信步的心态,这就加强了人流的停留,无疑对商业的发展大有好处。

3充分发挥绿道功能的具体措施

3.1植物种类的选择。绿道中植物的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在前期的规划设计中应尽量保留原有植被。新设计的区域,植物的选择以当地自然植物群落为主,保证植物的生长势。同时还要注意一些保健类植物的选择与栽植,例如松科、柏科、槭叶树、木兰科、忍冬科、桑科、桃金娘科的许多植物,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3.2节点景观的设计。绿道景观节点中的景观设计应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在绿道和城市商业结合的区域,完全可以模仿步行街,扩大铺装面积,增加景观的现代感,与城市商业保持一致。这也是绿道对经济发展作用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绿道游憩、休闲功能的体现。绿道中景观节点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合理布置。例如当绿道与河流产生交汇时,应根据河流天然走向进行规划设计,不宜采用裁弯取直、渠化、固化等方式破坏生态环境。这是在景观节点设计中保护自然环境思想的深入体现。

3.3交通路线的组织。绿道中的交通组织较为简单,一般是沿着绿道方向,设置1~2条主干道和若干条游步道。绿道中一般不允许机动车驶入,以慢行交通见长。绿道中不建立或者单独建立机动车系统,周围提高绿化档次,为步行者和骑自行者等慢通人群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绿道的建立犹如城市中的“绿肺”,为整个城市注入活力。绿道的使用可以降低癌症、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病率,减少了医疗费用的支出。城市绿道的慢行交通较为普遍,主要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以及综合慢行道等非机动车道。常见的慢行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纯粹的步行道,其中不设计自行车道,这种慢通适合建于自然风景宜人,但绿道宽度有限的区域。里外一种慢行道较为多见,其中包括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为了充分体现慢通,满足绿道的游憩休闲功能,一般将车行道和人行道进行隔离,隔离物可以是一根白线和不同的铺装,也可以是几米宽的绿化隔离带,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是不同高差的台地或者绿化缓冲带。总之,在设计隔离带时尽量利用原有格局,降低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自然环境。

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篇10

关键词:核心区;规划策略;绿色交通;生态基础设施

引言:

近年来,生态概念已渗透到规划学科的多个方面,采用先进的规划与城市设计手法和新的节能技术已成为实现可持续空间的主要方法。其中,先进的规划与城市设计手法包含集中布置建筑物、鼓励功能混合、创造完整绿地、综合评估利用滨水和绿化区域,新的节能技术包括有效收集屋顶雨水、设置区域综合供热供能系统和太阳能技术等。

一、立题

丁卯核心区位于镇江新区西部丁卯片区,是镇江市“一体两翼”双橄榄的城市结构的东翼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核心区前身丁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企业均已整体退出,现需要通过“退二进三”实现该地区的用地更新与环境提升,打造具有区域凝聚力的地区副中心,成为展示镇江丁卯片区独特形象的展示区。

二、破题

镇江新区丁卯核心区城市设计总用地面积2.6平方公里,范围内现状资源条件和建设情况复杂。如何从中理出头绪,塑造富有个性的城市空间形象?值得思考与探究。规划加强功能与项目的策划研究,以打造引领新经济、新生活的丁卯片区生态科技核心为目标,在项目策划方面,规划设置了文化(科技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美术馆)、休闲(河谷长廊、绿岛、滨湖公园和社区公园)、商业(精品商店、特色商业街、美食城)、商务(星级酒店、金融机构代表处)、展示(会展中心、展销中心)、科研(研究院、研究中心)、居住(零碳社区、风情住区)、旅游(度假休闲、康健疗养)等综合功能满足新城高端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在特色营造方面,规划依托基地独具特色的生态水网体系和地形高差创造出湖泊、公园、地景等自然景观,且结合镇江多元化的人文景观,形成了核心区“独特、可识别、可认同”的空间景观特色。

三、解题

规划以打造生态副中心为目标,贯彻生态优先的建设理念,创造现代精致、和谐开放、刚柔并济的多元功能及独具魅力的空间景观环境。通过结构与布局形态控制,绿色交通引导及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空间。

1结构与布局形态:规划以创造工作、生活与学习互动的创新型空间为目标,将生态科技副中心建设的四大要素“交通、景观、配套和就业”紧密而有机的结合在一条曲线形中央功能带上,形成核心的、共享的、能够引发交流与互动学习的创新空间,成为整个规划结构的中枢。整体结构为双核关联、璞玉镶金、绿廊成网。双核强调入口的城市公共核和团结河的生态景观核,两核关联,强化集聚先期的发展。璞玉镶金,即在公共活力环上形成若干个功能活力点,通过条带拓展来协同建设。绿廊成网,即在核心区主要干道上预留较宽的绿化带,形成交织的绿色网络。

2绿色交通引导:规划以低碳为向导,形成“公交优先、慢行友好”的绿色交通体系。“公交优先”即加强公交规划形城市规划•FoRUm成内外一体、换乘便捷的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网络。“慢行友好”提倡步行系统与公共空间的融合。由河谷长廊、城市绿色屋顶广场、社区公园、绿色街道等构成步行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慢行友好”还体现在形成由全天候步行街区、滨水步道、风雨廊步行道、林荫道、特色慢行专用路等构成的多样化慢行道路系统,即“软通体系”。

3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致力于建设一个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科技副中心,这一目标的实现将通过一系列建筑节能、中水回用及再生能源等技术完成。具体做法有:屋顶绿化、街道绿地、太阳能利用和水循环系统。

3.1屋顶绿化。屋顶绿化有利于增加绿化率,改善建筑和社区的微气候环境(如降温、改善空气质量等)。因此,规划采用30%的建筑屋顶建设屋顶花园,70%的屋顶表面采用浅色或反射表面。在规划核心商业综合片区采用城市生态绿色屋顶广场的做法,引入屋顶广场生态系统、雨水循环利用和“空中森林”的营造。

3.2街道绿地。完善道路绿化同时,将步行、自行车交通等慢行流线设计融入绿化空间,为人行空间创造舒适街道环境。街道绿地同样起到了汇集、净化雨水径流的功能,有效利用自然降水,营造多样化的生态廊道。

3.3太阳能利用。太阳能是未来应用前景最为广泛的绿色能源。规划区的太阳能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新能源中心——新能源研发、展示和收集中心。太阳能照明公园——70%以上的户外照明采用太阳能照明设备。太阳能社区——鼓励社区内的太阳能用户,并结合社区中心布置社区能源收集中心,补充日常生活所需的能源。

3.4水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包括:一、雨水收集利用——中水回用技术。规划通过对地面和屋面的雨水进行收集和处理,可用于土地入渗补充地下水,还可用于景观环境、绿化、洗车、道路冲洗、冲厕及其他一些生活用水用途。二、调蓄水体。开挖的调蓄湖面和水体可以减少城市排水管网压力,错峰排洪,防止城市洪涝危险。三、自然净化。湿地湖泊形成了天然的水体净化系统,促进水体自然循环,并调节城市微气候。

结语:

本次设计针对镇江丁卯核心区的现状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文特征等,提出了生态可持续城市空间建设的一系列策略,构建一个完善生态网络自循环系统,希望打造具有区域凝聚力的片区副中心,成为展示镇江丁卯片区独特形象的展示区,凸显镇江新区的科技创新新面貌。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邵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社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