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流体动力学导论十篇流体动力学导论十篇

流体动力学导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0:35

流体动力学导论篇1

一、上好绪论课,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绪论是流体力学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学生了解该课程的窗口,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第一次展示,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兴趣和认识都是从绪论的讲解中得到的。多讲一些自然界与工程实际中的流体力学现象,而一般的流体力学教材忽视了这一点,或涉及很少。如: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庞大的流体系,如龙卷风、海啸等现象都属于流体力学的范畴;化工与石油工业上的应用,如石油的运输;流体机械上的应用,如水轮机、汽轮机等;航空和航天中飞行器的某些部件能提供升力如机翼;环境保护上的应用,如泥石流、沙尘暴、熔岩流;土木与建筑上的应用,讲解1940年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峡谷吊桥被飓风破坏等都涉及流体力学问题,高楼群、冷却塔群等建筑容易发生风的震动涡旋,如与建筑物的结构发生共振,造成严重破坏;交通运输,如轮船、潜艇、高速列车的设计都涉及流体力学问题。流体力学的应用如此广泛,使学生了解到学习流体力学的重要性,学生自然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流体力学奠定了基础。

二、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做到重点突出,避免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和力学之间的紧密关系在流体力学这一力学分支中得以充分体现,无论是连续性方程还是能量方程的推导,没有扎实的数学功底,流体力学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提高。只有掌握扎实的数学知识,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才不会感到枯燥;对于数学知识基础差的同学很容易在老师的推导过程中产生厌烦心理,而渐渐失去学习流体力学的兴趣,所以在学习流体力学时应备一本高等数学书。

有的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把每个推导细节都逐一介绍,学生被弄得糊里糊涂、知难而退。有的教师直接给出公式,让学生直接照背。笔者每次在讲解理论公式之前,首先应强调本次公式推导的一般步骤和重点,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哪些推导步骤需要掌握的,哪些推导步骤是不太重要的,是只需要记住结论的。如果步骤不重要为什么还要讲呢,因为讲的是理论研究的方法――如何用数学等方法解决流体力学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拓宽学生思路,通过这些方法的介绍掌握定理的产生和适用条件,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应用。比如说在讲相对平衡的流体的压强分布规律时,我首先告诉学生这个推导应该会,因为这个推导步骤在解决一般平衡流体内部的压强分布规律和平衡流体对固体边壁的作用力问题时非常有用;而在讲动量方程时,强调记住结论并理解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这样做到重点突出,学生就会有的放矢的选择性的集中注意力,避免了一个公式推导不理解而导致对整堂课的学习兴趣的丧失。

三、多讲一些实际生活中熟知的例子或重大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直观有趣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用得较多,而在高等教育中则较为少见,一方面大学的课程专业性较强,对许多课程来讲,列举出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具有一定深度的一些有趣实例来,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另一方面,各门课程均存在着学习内容不断加大而授课时数不断减少的情况,很多教师不愿将宝贵的课堂时间用在列举实例上来。

流体力学虽理论上比较难,却与生活和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多穿插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与课本中的理论结合起来讲,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流体的粘性时,比较水的粘性和糖浆的粘性,在讲有旋运动时先讲龙卷风的例子,通过分析现象,理解本质。可以讲一些重大事件,如在讲流体静力学的知识前讲解1993年青海沟后水库垮坝事件,造成288入死亡和40人失踪,沟后水库突然垮坝失事是由于在设计上有缺陷和施工存在质量问题造成的。还有三峡工程建还是不建所引起的争论,流体力学专家的分析和参与讨论决定三峡工程还是要建。这样使学生感到学好流体力学的重要性和作为一个专业设计人员的应有的责任心。

四、采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授课方法相结合的手段

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其最大优点是形象、生动、具体、直观、易于理解并可加强记忆。在流体力学课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为这门古老学科开创了新的教学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

流体动力学导论篇2

关键词:地方高校;流体力学;理论;实践

0引言

以航空为特色的滨州学院的航空专业学生,流体力学是后期学习气体动力学、航空发动机构造、航空发动机原理等等课程的基础课程,航空发动机分为活塞式和喷气式,目前大型飞机多采用喷气式发动机产生飞机向前运动的推力,其原理是从外部大气中吸入大量的气体经压气机压缩后部分气体流入燃烧室和燃油充分混合燃烧后形成高温高压的热气流入涡轮,最后所有吸进发动机的气体由尾喷管喷出,吸入前和排除的气体发生了变化变为高压高温高速气体,根据力的反作用,由尾喷口喷出的气体可在发动机上产生强劲的推力,先进的喷气式发动机在设计阶段会根据相应的流体力学原理设计不同管径的流道,设计压气机和涡轮的叶片,因此理顺流体力学的知识点及学习思路至关重要。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理论方法、实验方法、数值方法[1-2]。因此在教学时,可将3种研究方法贯穿流体力学的教学过程中。课程学习目标有如下4项:①了解流体力学与其他力学的本质的区别;②掌握最基本的流体力学理论知识点,如静力学、动力学、运动学等;③具有应用流体力学的知识,分析、处理基本流体力学问题的能力;④利用数值方法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整理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1理论方法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时的基础环节,而流体力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多注重公式的推导。本文以流体力学的三大方程之一的连续性方程为例,讲解该公式学习的具体的过程,连续性方程式是质量守恒在流体力学中的表达式。首先学习连续性微分方程。需要建立流体的模型,在空间坐标系下选取一个微小的直角六面体a,并假设六面体内流体的密度ρ有梯度,六面体内流体的流动沿着x、y、z轴向,速度为ux、uy、uz,如图1所示。dt时刻内微小的直角六面体a的质量流量该变量驻m可分解为在x、y、z方向上质量流量的改变量驻mx、驻my、驻mz。以x方向为例,dt时间内,流进六面体a的流体质量流量mx为ρuxdxdydt,流出六面体a的流体质量流量mx′为。因此,dt时刻内在x方向上的流出的质量流量驻mx可表示为:根据上述推导,可知dt时刻内在y、z方向上流出的质量流量驻my、驻mz的大小表示为:因此,dt时刻内流出微小的直角六面体a的质量流量驻m: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推出dt时刻内直角六面体a的质量流量的变化量的变化关系。质量流量与密度、体积、速度的变量有关,又因为体积及速度没有变化,因此只和密度有关。控制体内密度的减小而减少的质量流量:然后学习恒定总流的连续性微分方程对总流的积分。从恒定总流a任意截取出来的细微的一段管道称为控制体[3-4]。其控制面如图2所示。过流断面截面积为a1、a2,平均流速为u1、u2。在单位时间内,经控制面流进流出控制体积内的液体质量流量应相等。因此可得:u1a1=u2a2即可知截面处的速度与面积成反比关系,截面积越大速度越小,反之亦然。

2实验操作

理论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强力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地方高校学生普遍缺乏此能力。而结合现有的设备,适当的跟进实验,便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及时互动。因此设计了基于截面积改变,流体流速变化情况的基础实验。本实验室采用了气体动力学试验台模拟风速,斜压计测量截面处的动压强,斜压计顾名思义就是液压管倾斜放置的测压仪器,与桌面存在夹角,因压强变化量相对较小,倾斜放置可比竖直放置的管路读取的压强数值更为精确。如图3所示。根据斜压计的读值,由下列公式计算流速。试验前先做好准备工作,如连接好皮托管与斜压计的橡胶管,皮托管可感受来流总压和静压,从而得到动压差,皮托管如图4所示。把斜压计根据基座上的校正气泡调成水平放置,在斜压计内适当的放入部分无水乙醇,纯度为99.7%,它的密度为0.790*103kg/m3。液面和斜压计0点重合。静止时斜压计读数为0mm。实验过程中,可通过调整出风口截面积的大小,观测斜压计内读值(流速)与试验段截面积的关系,截面形状示意图如图5所示,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结合试验结果,分析可知,在模拟风速不变的情况下,流速与截面积的大小成反比,截面积越大流速越小。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很多的现象和此原理有关,如河道突然变窄的区域水流速度很大,山谷里的风比平地上的风大。

流体动力学导论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交流—互动模式 反馈性指导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高度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进步与提高的过程,没有互动与交流,就不存在教学相长。交流—互动式高中英语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机械枯燥的操练变成了灵活活跃的应用过程,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课后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活力,从而对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全面提高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交流—互动英语教学的概念模式

交流—互动英语教学的基本模式结构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

交际互动教学模式的直接理论依据是交际教学,它强调语言的多种用途和学习外语的多种目的,强调教学应以人为本,课堂组织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在讲授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给学生提供交际情景、场合,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自由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思想。交流—互动教学模式不仅具有反馈和双向互动的特点,学生甚至可能获得教师没有讲授的外部信息。

二、高中英语课堂交流—互动模式的意义

(一)交流—互动英语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讲授占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带有很大被动性和依赖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而在交流—互动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改善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代替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教师起主导作用,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讨论、运用三维一体,使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在讨论中师生之间得以相互启发,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交流—互动式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整体上来讲,我国教师的传统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教师只注重知识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属于“灌输式”和“复述式”教学,而这对培养学生素质教育有阻碍作用。英语教学是一种“探究式”“交际式”教学,教师不能讲解、包办太多,要相信学生,激励他们自己设问、答疑。讨论是很好的交流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学能力,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能力也有所提高,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学习潜能及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在交流—互动式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全面发挥,他们通过自己不同方式提出对同一问题不同的见解或方法,使教师能从学生身上受到启发,得到灵感,这有益于改进教学方法与思维方式,从而使教师自身不断进步,使课堂变成了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场所,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和谐发展。

三、高中英语交流—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及提出相关教学要求,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做好引导工作,扫清学生知识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创设英语交流—互动课堂教学的良好环境。

(二)教师启动交流—互动教学的前提

例如,进行seniorenglishforchinastudents’book1aunit4readingtherescue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therearemanydiseastersintheworld.whichkindofdiseasterdoyouknow?canyoudescribeit?

教师的启动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同时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监控者

,可以起到反馈性指导的作用。教师应随时观察学生的进度和方向,坚持鼓励发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渴望。

(三)学生自学是英语交流—互动课堂教学的基础

在新授课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教学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如,seniorenglishforchinastudents’book1aunit4readingtherescue中,设制“阶梯式”教学目标:

1.learnusefulexpressions:sweepdownawallofwater,getonone’sfeet,alookoffright,gothrough等。

2.haveadeepunderstandingofthetext.askthestudentsresitethetextthenfinishthetableinthepost-reading.

(四)小组讨论是交流—互动教学的主体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首先自己“动起来”,学生在对相关问题学习思考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一般4人,由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重新组合,永远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在课堂上小组汇报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自学情况,一般15分钟,组员利用轮流式提问的方式提问,各小组成员利用英语汇报自己的自学情况,把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督促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五)组际交流是交流—互动教学的关键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也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工作,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话题,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

(六)练习评定是交流—互动教学的检测

组际交流后,教师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事先准备设计好的练习题,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评、互议、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教师也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组际交流的方法,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手段来解决。课堂交流—互动教学采用当堂检测教学效果的方法,反馈迅速、校正有力,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和目标。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从而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优化组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内部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到“我要学”的主动求知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并且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水平及动口、动手能力,使英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keithjohnson,helenjohnson,encyclopedicdictionary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blackwenpublishersltd,2001

[2]高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流体动力学导论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交流—互动模式 反馈性指导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高度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进步与提高的过程,没有互动与交流,就不存在教学相长。交流—互动式高中英语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机械枯燥的操练变成了灵活活跃的应用过程,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课后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活力,从而对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全面提高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交流—互动英语教学的概念模式

交流—互动英语教学的基本模式结构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

交际互动教学模式的直接理论依据是交际教学,它强调语言的多种用途和学习外语的多种目的,强调教学应以人为本,课堂组织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在讲授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给学生提供交际情景、场合,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自由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思想。交流—互动教学模式不仅具有反馈和双向互动的特点,学生甚至可能获得教师没有讲授的外部信息。

二、高中英语课堂交流—互动模式的意义

(一)交流—互动英语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讲授占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带有很大被动性和依赖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而在交流—互动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改善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代替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教师起主导作用,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讨论、运用三维一体,使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在讨论中师生之间得以相互启发,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交流—互动式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整体上来讲,我国教师的传统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教师只注重知识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属于“灌输式”和“复述式”教学,而这对培养学生素质教育有阻碍作用。英语教学是一种“探究式”“交际式”教学,教师不能讲解、包办太多,要相信学生,激励他们自己设问、答疑。讨论是很好的交流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学能力,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能力也有所提高,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学习潜能及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在交流—互动式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全面发挥,他们通过自己不同方式提出对同一问题不同的见解或方法,使教师能从学生身上受到启发,得到灵感,这有益于改进教学方法与思维方式,从而使教师自身不断进步,使课堂变成了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场所,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和谐发展。

三、高中英语交流—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及提出相关教学要求,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做好引导工作,扫清学生知识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创设英语交流—互动课堂教学的良好环境。

(二)教师启动交流—互动教学的前提

例如,进行SeniorenglishforChinaStudents’Book1aUnit4ReadingtheRescue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therearemanydiseastersintheworld.whichkindofdiseasterdoyouknow?Canyoudescribeit?

教师的启动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同时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监控者

,可以起到反馈性指导的作用。教师应随时观察学生的进度和方向,坚持鼓励发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渴望。

(三)学生自学是英语交流—互动课堂教学的基础

在新授课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教学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如,SeniorenglishforChinastudents’BookaUnitReadingtheRescue中,设制“阶梯式”教学目标:

.Learnusefulexpressions:sweepdownawallofwater,getonone’sfeet,alookoffright,gothrough等。

.Haveadeepunderstandingofthetext.askthestudentsresitethetextthenfinishthetableinthepost-reading.

(四)小组讨论是交流—互动教学的主体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首先自己“动起来”,学生在对相关问题学习思考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一般人,由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重新组合,永远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在课堂上小组汇报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自学情况,一般分钟,组员利用轮流式提问的方式提问,各小组成员利用英语汇报自己的自学情况,把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督促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五)组际交流是交流—互动教学的关键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也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工作,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话题,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

(六)练习评定是交流—互动教学的检测

组际交流后,教师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事先准备设计好的练习题,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评、互议、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教师也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组际交流的方法,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手段来解决。课堂交流—互动教学采用当堂检测教学效果的方法,反馈迅速、校正有力,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和目标。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从而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优化组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内部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到“我要学”的主动求知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并且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水平及动口、动手能力,使英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KeithJohnson,HelenJohnson,encyclopedicDictionary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BlackwenpublishersLtd,

流体动力学导论篇5

〔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课;分组讨论;操作规范;原则

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分组讨论是常用的基本活动形式,分组有助于强化团体成员的互动,突破全班讲授的模式,发挥价值澄清和多元互动的功能。但是在不同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同样是分组讨论,却常常出现不同的效果。最近笔者参加了湖州市心理辅导活动课优质课评比的听课活动,六节课都采用了分组讨论大组交流的形式,但只有两节课讨论得比较深入,团体动力启动得比较好,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而其他的四节课,讨论不深入,团体动力方向与活动主题不一致,有的课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调侃现象。

为什么同样的主题、同样的形式,活动的效果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通过对本次活动中六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分组讨论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再结合笔者自己上课和以往听过的其他活动课的情况,发现心理教师缺乏基本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分组讨论的组织操作规范,从而造成了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动团体动力无法启动,活动效果差。分组讨论效果差的活动课常常有以下不足:第一,小组在活动室内整体布局不合理,相互干扰;第二,班级成员自己组合小组,没有进行重新组合;第三,小组内活动规则不明确,小组活动混乱;第四,大组交流时教师站位不合理,不能兼顾所有小组;第五,大组交流过程中,小组间转换过渡不自然。

心理辅导活动课分组讨论应该遵循怎样的操作规范?笔者根据自己六年来作为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在120个班级执教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经验及对心理辅导活动课分组讨论的心得,结合多年来对上百节不同的班级、不同类型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分析,认为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分组讨论的组织应该遵循以下一些操作规范。

一、合理分组

1.小组数量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一个班分几个小组,各小组的位置如何进行布局,这些都会影响分组讨论的效果。因此,在上心理辅导活动课之前,首先要根据班级和活动室(上课地点)的情况合理确定小组数量,并进行统筹布局。一个班分几个小组,首先要考虑小组不能太多,一方面,活动室内空间有限,小组太多就会显得杂乱并且相互干扰;另一方面,为了全面了解情况,大组交流时会要求每个小组都要有人发言,小组太多发言用时过长,不利于活动课的环节安排。以笔者的经验来看,在初中或高中,一般来说一个班级分4~5个小组为妥,最多不超过6个小组;每个小组以6~10人为佳,最多不要超过11人。在小学,小组内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以6人最佳,多了往往难以控制小组纪律,一般来说宁可多分几个小组。

2.组间布局

小组在活动室内位置如何布局?首先,要考虑小组之间不能太近,尽力拉开各小组之间的距离。其次,所有小组在活动室内最好组成一个整体,一般组成马蹄形或半椭圆形整体,中间留出适当的空地。整个布局要考虑到教师可以观察到每个小组的情况,每个小组都可以和教师对话,中间没有其他小组的阻断。

3.成员安排

分组讨论中小组成员的组成常常会影响到小组讨论的质量,甚至会影响团体动力方向。在很多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有的心理教师没有规定分组的要求而让学生自由组合,常常出现最要好的几个朋友坐在同一个小组内,另外还常常出现男女生分组而坐的情况。这样的小组常常趋于同质,不利于学生拓展思路;而且小组讨论往往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讲一些他们都喜欢的话题,既不利于小组成员更好地投入活动课的主题中,又不利于课堂纪律管理,容易出现课堂纪律差的现象。为了避免上述的缺点,增加小组成员与班级其他成员接触交往的机会,扩大学生人际交往面,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常常采用课前教师安排分组或课堂上随机分组的形式。

课前教师安排分组是心理教师或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各自的特点以及活动的内容,本着有利于活动课中小组讨论的开展的目标,进行精心安排,按同质或异质原则进行分组,事先确定小组名单并告知学生,在心理活动课上按照事先的分组名单就坐。此外,也可以利用电脑对姓名随机排列进行随机分组。

课堂上随机分组是心理教师在心理活动课开始时运用报数、发扑克牌等方法进行分组。比较常用的是用扑克牌按点数随机分组,它的优点是简单、快捷、便于控制。具体操作方法:根据每个小组人数选用几副牌合在一起(同一点数的扑克牌数正好与小组人数相同),按小组数选取其中相应的点数,随机洗牌,随机将扑克牌分到小组中(以上工作最好在上课前做好)。上课时让每个学生抓一张扑克,然后按扑克的点数到指定的小组就坐。由小组组长检查并收取自己小组成员的扑克,收齐后交还给教师。

4.特殊情况处理

现在很多学校条件有限,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室,心理辅导活动课只能在班级教室上,上课时也无法重新排列位置,因此只能采用就近分组方式。每组6~8人,按就近的原则组合成若干小组。一般两人坐或单人坐的班级,以两列前后3~4排为一个小组,第一排学生面向后坐,中间的学生侧坐形成一个小组;三人或四人并排坐的班级以前后两排为一组,前排学生面向后坐组成一个小组;多出来的学生随机插入就近的小组。

另外,为了避免学生自己调换,教师应该制定对自己调换位子或不按规定到指定小组成员的惩罚措施,如表演节目、打扫活动室等。

二、规范讨论

1.小组组长

为了让活动进展得更加顺利,在心理辅导活动课分组活动中最好给每个组确定一个小组长。小组长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起到组织小组活动、维持小组秩序的作用。小组长的确定方法主要有小组推荐和随机产生两种方式。小组推荐是在分组就坐之后,由各个小组快速自行推荐产生大家认可的成员担任组长。

随机产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组形式运用不同的方法。如果是报数分组,教师可随机指定第几轮报数的学生为组长;如果在教室中上课,教师可以随机指定在小组的哪个方位的学生作为组长;如果是按扑克牌点数分组,可以在每个点数中安排一张与其他扑克有显著差异的扑克,抓到这张扑克的学生确定为组长。随机产生组长可能会导致一种现象,就是组长不被小组其他成员所认可,可能会影响小组的活动,特别是在上有小组竞争内容的活动课时,学生会更加在意谁当组长。因此教师在课前应该对学生强调尊重每个同学,无论是谁担当组长,大家都要积极配合开展活动。在有竞争性的活动中最好不用随机的方式产生组长而采用小组推荐的形式。

2.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关键环节,它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相互沟通与传递意见、想法、信息和感受,推动团体动力发展,从而实现活动的目标。小组讨论活动的质量如何将关系到整个辅导活动课的团体动力是否能够启动,关系到辅导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有的教师没有重视小组活动组织的规范,小组内活动规则不明确,小组讨论活动混乱,从而影响了整个辅导活动课的开展。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首先在课前就要规定小组讨论的规范,在发言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掌握讨论主题,发言不偏离主题;(2)倾听他人发言,并具备批判能力;(3)把握发言机会,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意见;(4)用和谐友善的态度提出不同的意见;(5)提出的意见应该具体明确,不宜空洞抽象;(6)试着提出自己的想法,不宜要求自己的想法完美无缺;(7)充分掌握时间,遵守时间规定。为了避免各小组之间因为声音过大相互影响,在小组内讨论时要规定声音的大小——以小组内每个人都能够听清楚而其他小组成员都听不清楚为标准。

小组讨论形式通常有轮流发言和组长主持自由发言两种方式。小组成员轮流发言,从组长的左手边第一个学生开始顺时针方向轮流发言,组长最后一个发言。全部发言之后小组成员还可以根据讨论的情况补充发言。自由发言则由组长主持,大家围绕主题自由发表意见,相互讨论,但所有发言必须针对整个小组和当下的讨论内容。一般来说,团体活跃、讨论积极的班级可以采用自由发言形式。对于讨论不够积极的班级,最好采用轮流发言的形式。为了避免个别学生不发言,教师可以解释为“认为自己的发言重要,小组人数少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因此规定小组内不发言的学生大组交流时首先发言。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来回巡查各个小组,发现小组讨论偏题或冷场情景,要进行指导或参与该组的讨论。当发现小组内没有学生发言时,可以询问组长轮到谁发言,如果这个学生说自己说过了,教师可以说:“老师很想知道你发言的内容,请你再说一遍。”这样带动整个小组继续讨论。

3.大组交流

大组交流是小组讨论的继续和延伸。在大组交流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倾听、观察和引导,通过组与组之间意见、想法、信息和感受的相互碰撞,使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更加充分,从而进一步推动团体动力向预定的方向发展,实现活动的目标,使心理辅导活动课达到预定的活动效果。如果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组织大组交流不规范,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一般在组织大组交流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发言内容与发言人员的确定

小组发言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小组讨论产生的意见、想法、信息进行汇总,一般由组长或指定的人员进行记录然后由他进行汇报;另一种是个人感受的交流,这种情况下小组发言人员应该是小组内感受最深最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言人的确定最好是由小组推荐产生,而且被推荐学生也同意。为了避免小组无人发言的情况发生,在大组交流之前教师要请各组发言代表举手,以确定发言人员。对于未能推荐出代表的小组,可以解释为“每个人的观点都重要,小组内无法权衡”;或者每个学生都想发言,没有诚心诚意推荐别人,因此最后让小组内每个成员从组长开始轮流发言。为了避免小组发言时间过长,影响活动进度,在操作时当小组组长发言后可以问是否能够代表小组成员的意见,若回答“可以”就不再往下轮流。

(2)小组发言学生要遵循的原则

小组发言学生在发言过程中同样要遵守前面提到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应注意的几点内容。

(3)教师回应学生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在组织大组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积极营造民主、和谐、信任的交流氛围;倾听、接纳、尊重每个小组学生的意见,并善用幽默感;充分鼓励、强化和支持学生,激发学生思考又能够顾及学生的体验和生活感受;鼓励、引导学生发言向正向发展,避免嘲讽、责备发言学生。

(4)小组发言顺序

大组交流时小组发言顺序的安排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各小组竞先发言,哪个小组先举手,就由哪个小组先发言。这种情况适合学生参与度比较高、讨论气氛比较热烈的班级;另一种是教师指定一个小组开始,按顺时针方向轮流发言。无论按哪种顺序发言,当一个小组发言时,教师可以在倾听的基础上适当地追问或概括摘要,但不要进行较长的复述、总结或解释。并非每个小组发言教师都要有话语回应,当学生发言比较充分,教师不需要再补充时可用简单手势过渡。为了激励发言,在一个小组发言之后,最好能够全体鼓掌,但鼓掌时间不宜过长,笔者上课一般规定学生鼓掌三下。对于交流有深度的自我暴露内容或悲伤话题时不适宜鼓掌,可作少许停顿。

(5)教师的站位

大组交流各小组发言时教师的站位很重要。很多教师由于发言的学生声音较轻,习惯于走到发言学生前面,或者重复发言学生的话让其他学生能够听见,或者直接和他单独交流。这样就会把其他小组抛在后面,教师无法顾及他们,从而使其他小组脱离了讨论话题,无法将全体学生融入大组交流活动中,整个团体动力无法启动或无法朝预定的方向发展。在整个大组交流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站在与小组发言学生相对应的马蹄形或椭圆形的另一侧(如下图所示),教师要始终能够顾及在场所有学生。当发言学生声音过小无法听清楚时,应当要求学生提高声音。如果是公开课,由于场地的原因,其他教师和部分学生无法听清楚学生发言,应该事先准备话筒和扩音设备,教师和学生应该各有一个话筒,最好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话筒。当条件受限,现场只有一个话筒时,教师可以走到发言学生身边,与学生共用一个话筒,但教师必须和学生并排站立,面向全体学生。

以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分组讨论操作规范是笔者多年来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经验总结,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肯定还有更加有效的方法。另外,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讨论内容还应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笔者盼望有更多的老师对此进行探索,从而能推动心理辅导活动课更加规范、更加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坤崇.班级团体辅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

[2]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流体动力学导论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交流――互动模式反馈性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高度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进步与提高的过程,没有互动与交流,就不存在教学相长。交流――互动式高中英语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机械枯燥的操练变成了灵活活跃的应用过程,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课后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活力,从而对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全面提高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交流――互动英语教学的概念模式

交流――互动英语教学的基本模式结构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

交际互动教学模式的直接理论依据是交际教学,它强调语言的多种用途和学习外语的多种目的,强调教学应以人为本,课堂组织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在讲授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给学生提供交际情景、场合,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自由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思想。交流――互动教学模式不仅具有反馈和双向互动的特点,学生甚至可能获得教师没有讲授的外部信息。

2高中英语课堂交流――互动模式的意义

2.1交流――互动英语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讲授占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带有很大被动性和依赖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而在交流――互动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改善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代替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教师起主导作用,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讨论、运用三维一体,使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在讨论中师生之间得以相互启发,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2.2交流――互动式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整体上来讲,我国教师的传统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教师只注重知识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属于“灌输式”和“复述式”教学,而这对培养学生素质教育有阻碍作用。英语教学是一种“探究式”“交际式”教学,教师不能讲解、包办太多,要相信学生,激励他们自己设问、答疑。讨论是很好的交流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学能力,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能力也有所提高,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学习潜能及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3高中英语交流――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

3.1创设情境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及提出相关教学要求,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做好引导工作,扫清学生知识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创设英语交流――互动课堂教学的良好环境。

3.2教师启动交流――互动教学的前提

例如,进行SeniorenglishforChinaStudents’Book1aUnit4ReadingtheRescue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therearemanydiseastersintheworld.whichkindofdiseasterdoyouknow?Canyoudescribeit?

教师的启动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同时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监控者,可以起到反馈性指导的作用。教师应随时观察学生的进度和方向,坚持鼓励发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渴望。

3.3小组讨论是交流――互动教学的主体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首先自己“动起来”,学生在对相关问题学习思考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一般4人,由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重新组合,永远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在课堂上小组汇报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自学情况,一般15分钟,组员利用轮流式提问的方式提问,各小组成员利用英语汇报自己的自学情况,把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督促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3.4组际交流是交流――互动教学的关键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也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工作,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话题,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从而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优化组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内部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到“我要学”的主动求知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并且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水平及动口、动手能力,使英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KeithJohnson,HelenJohnson,encyclopedicDictionary[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BlackwenpublishersLtd,2001.

流体动力学导论篇7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案例教学设计运用思考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认为是继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之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三利润源”,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与国际物流业相比,我国物流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物流管理体制分散,整个社会的物流成本较高,物流管理人才奇缺。当然,物流专业的教学也处于摸索阶段,本文就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提升高职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效果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物流管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物流管理作为一门新课程,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用到许多专业的术语又要讲解许多物流管理的独特理论与设施,如Jit、物料需求计划、集装箱、托盘、自动化立体仓库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但实践性较强,而且现代化程度要求较高。从目前物流管理的教学情况看,除了沿海城市的部分学校之外,其他学校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现场实践。加之物流管理课程所涉及的较为深奥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大多既抽象又枯燥无味,如aBC分析法、帕累托定律,mRp等繁杂的定理和推导对于文化课基础较薄弱的高职生来说,既难理解又不好操作。遵循高职理论课“必需、够用”的原则,教师只有将国内外鲜活的应用物流管理理论的成功案例引入课堂,则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能便于学生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将复杂的物流理论运用到具体案例中进行理解,便于引导学生随时关注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做法,提高他们掌握和运用现代物流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水平。

2.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当前,中国物流业发展迅猛,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但物流管理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物流的教材和学习资料五花八门,缺乏权威性。教师只有随时关注物流行业动态,及时将国内外物流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凝练成典型的案例充实到教材中去开展案例教学,才能使前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汇。案例教学不仅帮助学生熟悉国内外流通活动中的物流业务,系统掌握物流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案例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收集案例材料,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对案例材料的整理和优化设计,能够培养学生权衡利弊,围绕主题取舍材料以及综合运用与分析的能力;通过讨论与争辩,能够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角度看,由于其专业性质决定了理论学习多于实践操作,因此容易对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产生厌烦情绪,通过开展案例教学,可将物流企业的管理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探寻物流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教师授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实现融会贯通,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同时,案例教学还可以帮助教师主动吸纳现代教育理论,通过自觉地提升自我反思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4.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案例教学中,学习主要是在热烈的讨论与争辩中进行的,教师退居幕后,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使自己的观点接受挑战,有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来促进学习,让学生投入到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精巧设计的案例讨论中,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某一专题的学习,通过学生共同努力,互相交流,通力合作,完成案例教学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组织责任感。

二、物流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设计与运用

1.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导向选好案例。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转化、学习情境设计是目前高职教学发展的趋势。在学习了物流管理过程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包装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典型工作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景,然后与学生一起借助图书馆、网络资源和校内外实训基地搜集和整理物流案例的材料,然后围绕着课程总体教学目标所传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选择和编写案例,在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过程中应遵循典型性、新颖性、适用性的原则。最后的案例设计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把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个任务小组,然后将案例以专题的形式分配给任务小组,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每个小组尽量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所承担的案例专题设计得形象逼真并图文并茂,以吸引其他小组成员及教师的兴趣,教师只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思想,把握住大方向,大框架,其余的细节由学生来组织和策划,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2.以引导和策划为主体当好导演。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也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组织者。针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为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励和启发学生自主分析,敢于大胆思维。可将所选择的会计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事先阅读案例,通过查阅资料,对案例所设计的知识点认真理解,并对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想法。为使案例教学更具有开发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以“导演”的身份对学生的思维误区进行引导。把课堂讨论变成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善于吸取别人意见能力的实验室。针对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背景的实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物流企业,进行现场观摩教学,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其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

3.以展示与讨论为主体当好配角。案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既可以是正面地帮助学生在整个讨论中积极参与发言,锻炼和提高他们掌握并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口头表达和应变能力,以及团队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也可以是反面地通过故意设置陷阱,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来拓宽思路,达成共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幕后导演,是配角的身份,因而不能随意地发表个人意见,评价学生的见解,以免影响学生的思路与结论。经过精心设计的案例由任务小组成员在课堂中通过多媒体边展示边讲解,调动大家的兴趣,从而诱导学生自主发言并展开讨论,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自由交流、民主讨论的气氛和环境,使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即使学生分析判断有误,教师也不必立即纠正,可采取故意提问等方式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自觉地加以修正。

4.以考核和评价相结合当好裁判。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采取小组自评、同学互评,老师总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案例分析讨论中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做出恰如其分的总结和评价。并将每一个案例小组成员在参与讨论中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督促学生重视并积极做好课前准备、课中讨论和课后总结的撰写等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对物流管理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1.整合资源,建立教学案例库。实施案例教学,要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因此案例的选取非常重要,一方面应以国内背景和现实经济环境相适应,选取那些具有理论性、典型性和针对性的案例。另一方面也可以参考西方国家成熟的物流管理教学经验,借鉴和吸收他们优秀的教学案例。由于每位教师所收集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各院校应积极筹划,建立适合本院教学特点的物流管理案例库,通过推广和运用案例库,可以强化教学效果,增强教学资源的共享率。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主动适应案例教学需要。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方式的一种改革,首先面对挑战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实施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提高三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具备有规划、有目标的提高自身的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二是能够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掌握最新的经济学动态,具备理论和实践的贯通、融合能力。三是能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的新问题,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的、科学的评判和引导,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

3.配合运用多媒体设施,提高教学效率。将高效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在物流管理案例教学中,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声音、动态图象与案例讨论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加大信息输出量,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学校在重视硬件建设,投入建设计算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重视软件建设,通过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从而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介何.电子商务与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2]章承林,李卉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与实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郭喜庚.案例教学法在《安装工程造价》课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流体动力学导论篇8

关键词:以职业为导向物流管理能力本位课程改革

当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型的交易方式,最为典型的就是电子商务和网上营销了。这些交易都涉及到了物流,从网上选购商品,提交订单,然后支付,最后便是物流了,所以现在对物流管理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但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毕业生很多却不能适应职业的要求,最后找不到工作,究其原因还是现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课程不是以职业为导向,没有足够的改革,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一、物流管理专业以职业为导向的重要性

现在的许多中职学校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最后毕业的学生不能适应职业对于理论和动手能力的要求、无法建立满足现代社会的高智能性和高强度要求的意识。以职业为导向即是,单位要什么,就让学生学什么,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两点:

1.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定位

现在的中职培养计划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培养定位,不能建立适合每个学生都能适应社会的培养方案,最后导致现在许多中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不能胜任工作。目前的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中职院校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就培养目标来说,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就教育观念而言,教育观念陈旧,还有部分的高职院校以普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为根本,改变其部分无关紧要的内容,不以中职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特色为出发点,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这种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职业特征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最后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

2.能成功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技术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如果不以职业为导向来进行人才的培养,那么就是会违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初衷,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拥有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界谈论的重点问题,如果没有明确和科学的基础理论,必然导致改革实践的不知所措,自从二十一世纪以来,已经有了三次教育改革,这些改革对于教育界,对于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帮助。新的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科学的理论基础,在以职业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课程改革上更是如此,在进行改革是,我们一定要坚持一下几条原则:

1.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物流管理专业对于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方面有着很大的要求。试想如果从事物流管理专业的人不能处理好在工作中出现的搬弄是非、厚此薄彼的现象,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承受这些委屈,不采用合理的沟通手段,导致因不能承受工作压力而使工作效率降低。

2.坚持课程体系开放的原则

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加上现代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要求,导致了现代人才标准是一专多能,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有意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识。

3.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育目的不应该是老师为主体,教育要培养的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所以在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课程改革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体,从学生的要求、职业的要求出发进行改革。

三、实训室课程改革的探讨

基于科学的理论基础,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现在的特点,以职业为导向进行改革。由于模块化的专业课程可以满足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有机组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自我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基础理论课程模块上精简课程,重视需要动手的课程。在对于基础理论课程的改革上,我们应该减少哪些与社会不需要技能的课程,增加哪些对于社会所需技能的基础理论课程上以实现学生以职业为导向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这样学生在一定的理论基础的支持下可以进行不断的拓展学习,拥有熟练和专业的动手能力就能满足职业的需要。

其次,专业技能课程模块上重点教授技能,注重实践。在这个方面的学习上,学校应该充分发挥优势,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制造机会,为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明确技能目标提供方法。在行业技能的培养时,不应该以学习的课程为主体,而应该以制约所需要的技能为主体,这样才能在日常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职业技能的要求,改变中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第三,学科前沿类课程模块应以职业要求不断更新,满足职业需求。其他的基础理论课,包括行业实践课程和学科前沿课程也应该不断的进行改进以满足社会对符合型人才的需要,例如:由于物流管理专业与电子商务,管理以及法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可以尝试在课程的安排上增加电子商务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内容。

最后,特色培养模块上,学校合理安排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选课。选课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要求,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课程。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安排上结合一些像物流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开设与管理学、博弈学、法律等知识相关一些的课程,让学生自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在开设这些依据学生兴趣而构建的课程的时候,还要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的学习中添加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结

市场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有着很大需求,但是中职以及高职培养出来的人才却不能满足职业对于技能的要求,这导致市场需求本来很大,但是相关专业毕业生却仍旧难觅工作的怪现象。解决这种怪现象的方法就是以职业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中职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社会输入一批高素质的、高技能的人才,我们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科学进行改革。在改革的方式上面,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明确改革目的,利用模块化教学模式等现代教学模式,实现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吴慧倩.吴跃进.刘水庆.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研究—以服务贵州经济为视角[J].科学教育.2010

[2]钟婵娟.包红.孙德四.以职业为导向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江西化工.2011

流体动力学导论篇9

物理教学思维能力学生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物理这门学科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推理和想象的能力。学生的这些能力是在一定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他们所受的教育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的素质有差别,这对他们能力的发展有影响。但是,一般来说,这种差别并不很大,决定能力发展的是他们所受的教育和他们所参加的实践活动。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就应把讲授物理知识及其运用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起来。

学生的认识过程,一般地应该符合“从生动地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这一认识过程,所不同的是,学生的这一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能动过程的飞跃,即不仅在于把结论告诉学生,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正确思考,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物理学中的一些物理量,如“比重”“比热”“电阻”“电场强度”“电势”“电容”“电动势”“磁感应强度”等,我们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来揭示这些概念的物理本质的,使学生知道在这些物理量研究中是怎样进行抽象思维的,而不是简单地生硬地讲出这些物理量的意义。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能力,既易于理解物理概念所说明的物理本质,又易于顺利地学习新知识。如我们在初中讲“导体的电阻”时,首先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下述事实:对同一导体来说,无论电压和电流怎样改变,电压与电流的比值总是一个常数;换用另一个导体,电压与电流的比值也是一个常数,只是这两个常数的大小不同。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个常数与电压、电流、导体哪个因素有关?学生讨论之后,明确了这个常数与电压、电流无关,只与导体本身有关。进而,让学生思考这个常数说明了导体的什么性质,并通过让学生分析当两个导体的两端电压相同而电流强度不同的事实,让他们总结这个常数表明了导体阻碍电流作用的性质。这样,既揭示了电阻的物理本质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研究物理量的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形成,无疑地会顺利地掌握“电场强度”“电势”“电容”等抽象的物理概念。

物理学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科学实验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的发展过程,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矛盾运动的过程。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当讲些物理学史,讲些物理概念、规律的建立、发展和验证的历史,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学习前人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是有益的。

物理学中的一些理论,特别是微观世界的理论,在中学阶段并不是都能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的。如在物理学的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的物理模型——分子运动论模型、原子模型、原子核模型。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合乎规律的想象能力,我们就结合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史,讲述这些物理理论。如在讲述“原子的结构”时,介绍了19世纪末,人们从阴极射线的发现,到电子荷质比的测定,知道了电子是各种元素(原子)所共有,从而确定了原子是由电子和带正电部分所组成。但是,到底是怎样组成的,人们并不知道。到了20世纪初,汤姆逊提出了原子的“西瓜”模型,即原子中的带正电部分好象西瓜瓢,而电子好象西瓜子那样的模型。这种假想模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来检验。卢瑟福发现了a粒子的散射实验,通过对实验的理论分析,否定了汤姆逊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我们详细讲述了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实验的方法和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组织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库伦定律知识进行讨论:a粒子通过薄金片时为什么会发生偏转?为什么发生大偏转角度的a粒子极少?引导学生自己经过对实验的分析,抽象出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这样,把讲述物理学史和讲授物理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介绍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思考方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合乎规律的想象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聚精会神,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物理概念和规律虽然一般是建立在物理实验或经验事实基础之上的,但是,人们还常常运用已知的结论,去探索新的、具体的或更为概括的物理理论,这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注意已学知识的扩大和加深,用已学知识来讲授新知识,发展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合乎规律的想象能力。

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电磁感应的一般规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之后,为了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在讲授自感现象时,没有按教材上那样先做实验后讲述,而是引导学生运用电磁感应的一般规律去分析研究绕有铁芯的线圈在通电或断电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线圈产生的感生电动势是什么方向?感生电动势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使他们通过思考,想象出线圈中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即自感现象;运用楞次定律推出自感电动势的方向与电流增、减的关系;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推导出,从而得出εL=LΔiΔt的公式。

流体动力学导论篇10

关键词:教学法;课程改革;物流成本管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roughanalyzingthecharacteristicsof“logisticscostmanagement”course,weproposedcurriculumreformideaandimplementationschemeof“projectoriented,taskdriven”pedagogy,completedtheteachingobjectivesof“logisticscostmanagement”courseeffectively,andpromotedthelogisticsmanagementtalents.

Keywords:pedagogy;curriculumreform;logisticscostmanagement;project-oriented;task-driven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物流管理已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物流成本管理是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服务中,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对客户服务成本、物流运营成本计算、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库存持有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分析与决策、作业成本管理等进行全过程的系统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的本质是以成本为手段的物流管理方法,其管理对象是物流。很多企业的物流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而物流成本的“黑大陆”学说、“冰山”理论以及“第三利润源”则充分说明了研究物流成本的重要性。物流成本具有计算要素难以确定、现行核算制度计算难度大、核算方法难以统一等特点。《物流成本管理》课程作为高校物流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物流成本管理的结构体系,熟悉物流成本的构成与特征,熟练掌握物流成本的分析与预测方法,培养学生对物流成本的核算技能,为企业相关部门输送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

1课程改革思路

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对《物流成本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源自于德国的行为引导性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悉项目的基本要求以及实施过程的重点与难点,充分挖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完成项目的主体,项目方案的设计、详细分析和研究均由学生负责具体实施,而教师则是完成项目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起到答疑、指导的作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真实的学习任务,进行的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实践活动,其教学目的是在真实情景和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营造互相讨论与合作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精神。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具体任务进行探究性的主动学习,而教师只是学习情境的创造者和学习资源的提供者,起到指导和帮助的作用。

2“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分类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专业特点,按照模块的形式可以分为跟学项目和独立完成项目等两种学习方式,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2.1跟学项目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项目的引导者和讲授人。首先,教师为学生讲解项目中所需的知识并提供完整学习内容,为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目标做铺垫;其次,教师对学生在解决项目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时提供知识及方法上的指点;最后,通过师生协力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目标和学习项目。以物流成本控制流程为例,教师先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物流成本控制的理论知识,然后进行班级分组讨论,最后由各个小组演示讲解以完成该项目。

2.2独立完成项目

学生是独立完成项目的主导,教师帮助学生独立完成项目,能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实施能力,使他们在模拟环境中深刻体会物流成本管理的知识点,具体步骤为:(1)自主研读分析。在《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项目学习中,学生通过查阅和研读教材、资料、文献等,对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对相关材料深入分析,从而对物流成本管理各项条款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合理运用。(2)确定目标任务。项目的总体目标任务的设计要遵循项目的相关知识和实际操作流程,目标任务和项目模型的确定要易于实施。例如,学生在完成“物流成本分析”项目时,要根据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流程进行分析,并制定出物流成本模式,以便项目目标的有效实施。(3)制定实施方案。根据项目总体目标方向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操作流程,制定和设计出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模型。在物流成本管理的项目教学中,学生要合理规划完成项目的内容和时间,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制定项目的学习技巧、实施方法和手段,保证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例如,在“物流成本管理流程”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分别进行成本计算、物流成本分析、物流成本决策、物流成本控制与业绩评价等任务。(4)完成任务学习。学生在任务的驱动和教师的引导帮助下,根据实施方案,运用“学做结合”的方式,通过图书馆、实验室、课程教学网站、网络仿真软件等途径,积极探索并学习目标任务,独立学习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并进行实践操作,达到预期学习结果。(5)教师检查考评。为检验学生对项目完成情况,教师必须考评学生的项目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和使用,对新知识技能的运用,自主学习能力等,对表现突出的要给予表扬,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指出,最后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情况及成效给出相应成绩和评价。例如在“物流成本管理流程”教学完成后,教师要对每组进行点评、总结,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对物流成本管理中涉及的每个环节、流程和相关单据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

3“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

3.1“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目标设定

《物流成本管理》涉及会计成本、财务学、交通规划、市场营销等多学科知识,既涉及模型和公式推导,又要运用相关的计算方法。从本质上讲,《物流成本管理》是兼具物流管理特征的成本管理课程体系。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学生把降低对象企业物流成本作为课程目标,还要将其当成一项工作任务来完成。为此,学生不仅要运用在课堂、书本上学到的专业课程知识,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才能探析企业在物流成本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应用知识、积累经验,通过表格的制作、成本的计算,优化物流成本管理,最后完成一个完整、明确的项目报告。“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完成任务为驱动,将各项任务作为实际教学目标,是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融合,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形成学生学习的驱动力。这种教学模式以完成具体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与以往循序渐进、知识积累的过程有显著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将某个具体任务作为教学的基本线索,并将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的教学任务中,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协助下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中,可以将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分为理论学习、技能掌握和实践应用等多个小任务,并将其作为阶段性目标,最终实现整个教学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了物流成本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了表达、沟通、实践等综合应用能力。

3.2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将作业有意融入到项目中去,提高知识的实践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更加主动地去学习。从制定计划开始,就要制定好项目任务方案,明确项目任务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进度、预期结果等。同时,通过深入物流企业,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每个学生都要分配一定任务和相应工作,最后要求每个学生整理出相关文字材料。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注意组织、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研究,带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给予相应的点评。

3.3“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有效尝试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笔者根据《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经验,以物流成本核算教学方案为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主要分为情景导入、提出教学任务、任务效果展示、知识(下转第57页)(上接第51页)导入及示范、学生自主完成项目、教师点评等六个步骤。(1)情境导入。根据项目背景,让学生了解工作任务的背景。(2)提出教学任务。教师导入项目背景后,提供学生相关的数据、信息,将完成某企业某年度物流成本核算的任务布置给学生。(3)任务效果展示。教师将项目中需要完成的物流成本核算成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全局观念,培养其目标导向习惯。(4)知识导入及示范。演示前,教师需要先进行知识导入,对物流成本核算对象、物流功能分配比率、物流范围分配比率等概念进行讲解,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对概念有清晰的认识。讲解的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物流成本核算逻辑思维的过程。知识导入完毕后,教师进行原始数据整理、分配比率核算、数据透视等实践教学操作示范,制作出相关表格。(5)学生自主完成任务。根据班级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自主完成相关任务。学生根据表格,分析出物流成本控制的重点方向。(6)教师点评。最后,教师对各小组的演示情况进行点评、讲解,查漏补缺,巩固物流成本核算知识的学习成效。

4结论

物流成本管理是兼具物流管理特征的成本管理体系,在物流环节所占比例较大,直接关乎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方面,物流成本管理作为物流管理的关键环节,企业对该行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物流成本管理相关专业人才倍受业内人士的重视。另一方面,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不仅承担着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加强物流成本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刻领悟物流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撑。在进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以物流管理作为项目导向、成本计算作为任务驱动进行物流管理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课程内涵。“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熟练掌握并丰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知识,而且为提高学生的物流成本管理技术和实践应用能力提供了有效支撑,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艳玲.《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改革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2(9):441-443.

[2]曹旭光,张华,李培麟.excel在《物流成本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2013(10):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