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业的认知和价值十篇美业的认知和价值十篇

美业的认知和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0:07

美业的认知和价值篇1

【关键词】珠宝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满意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在顾客层面上的竞争不断推陈出新,从以产品为中心、注重产品质量,到“以顾客为导向”、争取顾客满意与忠诚,直至90年代提出顾客感知价值概念。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成为国外学者与企业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美国营销科学研究处”(marketingScienceinstitute)已连续多年把顾客感知价值列为优先主题,美国的另外两个重要营销研究机构――营销科学学会(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和工业营销和采购小组(industrialmarketingandpurchasingGroup)也将顾客感知价值列入其研究计划,著名的管理期刊《哈佛商业评论》也刊登了许多顾客感知价值研究的观点,也正如白琳和陈圻(2006)所说,这是企业不断追求竞争优势的合理与必然结果。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竞争优势归根结底产生于企业能为顾客创造的价值。Slater认为企业卓越的绩效来自于提供卓越的顾客价值,Gale(1994)认为只有将顾客价值纳入竞争策略核心之中,才能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woodruff(1999)认为我们把顾客价值看作是竞争优势的下一个源泉。显然,Levy(1999)认为顾客都是价值驱动的,因此了解顾客所希望得到的价值并投其所好来满足品牌的商业价值。

二、顾客感知价值综述

至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顾客感知价值进行研究,顾客感知价值的概念也随着研究的拓展而不断完善。对于顾客感知价值的定义,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表1)。但是即便如此,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能对顾客感知价值的概念达成完全统一。

由于顾客感知价值的探究是学者们在不同年代站在不同角度来探究的,所以相对各自有其缺陷性。

monroe(1990)认为顾客感知价值是指“购买者的价值感知代表产品的感知质量或感知利得于产品价格的感知利失权衡”以及Gale(1994)认为“顾客感知价值是经产品相对市场价格调整后的感知质量”。而现在我们知道,感知利失不仅仅包括价格上的付出,感知利得也不仅仅只包括产品本身的质量,所以将顾客感知价值看成“质量―价格”的二维体系,其限制性在于概念过于片面,范围过于狭隘,是不能够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

Burzetal(1996)认为“顾客感知价值的产生来源于购买和使用产品后发现产品的额外价值,从而与供货商之间建立起感情纽带”以及woodruff(1997)认为“顾客感知价值是顾客对特定使用情景下有助于(有碍于)实现自己目标和目的的偏好与评价。”这种仅仅简单地从实用利得与利失的角度来剖析和把握顾客感知价值,难以真正领会顾客感知价值的实质。认为顾客购买产品或服务不仅仅是纯粹为了实用的原因,也需要考虑顾客由于内部观点或外部关系而产生的精神需求。

而对于顾客感知价值的概念,学术界比较广泛认同的概念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的Zaithaml(1988)教授在一项探索性研究中根据顾客调查总结提出的:“顾客感知价值是顾客所能感知到的利得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中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整体评价。”张明立,樊华和于秋红(2005)认为“顾客感知价值的核心即是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也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同。感知利失包括“购买者在采购时所面临的全部成本,如购买价格、获得成本、运输、安装、订购、维护修理以及采购失败或质量不尽如人意的风险;感知利得是在产品购买和使用中产品的物理属性、服务属性、可获得的技术支持等。利得不仅仅包括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利失也不只包括产品或服务的价格”。顾客感知价值具有主观性。

通过比较学者们所提出的定义,可以发现,这些定义具有的共同点在于:(1)顾客感知价值是由顾客所获得的,而不是产品或服务所固有的;(2)顾客感知价值是顾客感知所决定的而不是企业的想像或愿望(Salem,2004)。

三、珠宝综述

有关对珠宝行业中顾客的感知价值研究的文献实属匮乏。通过珠宝对比奢侈品特性,总结出珠宝的特性。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由JoseandJohn(1998),Dubois(1995),Vickers(2003)等人对奢侈品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奢侈品的两大本质特征,分别是:

(一)高价格和高质量的特征

奢侈品具有较高价格,是同类商品中最贵的。价格高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是奢侈品,但奢侈品的价格一定是高的。价格是奢侈品最根本的特征。同样奢侈品一定是同类商品中的精致品,具有极其卓越的质量,可以带给消费者一种高贵和精致的生活方式。奢侈品复杂的工序和精湛的工艺,以及它严格的质量保证是同类商品无法相比的。

(二)稀有性特征

奢侈品是一种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奢侈品中常常包含着或一定量的短缺资源,或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或有很高的人文因素,或独特的设计与制作技巧。因此稀有性称得上是奢侈品的又一显著特征。

通过上述论述,本文总结出珠宝的几个特征,分别是:

1.质量要求高

2.价格高

3.每种产品的设计独特,并赋予了意义

4.珠宝产品的材质属于有限资源

5.珠宝产品具有文化底蕴

6.珠宝制作技艺精湛

7.珠宝具有广大社会认同感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定义归结珠宝特质以“美”、“久”、“稀”来概括,一般习惯将金银等金属之外的天然材料(矿物、岩石、生物等)制成的,具有一定价值的首饰、工艺品或其他珍藏统称为珠宝,故有“金银珠宝”的说法。经营这些物品的珠宝行也统称为“珠宝行”。本文将珠宝行业当作一个背景,对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论述其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珠宝行业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珠宝首饰行业起步较晚,但在近20年间,中国的珠宝首饰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珠宝首饰市场,一些重要珠宝产品的消费已居世界前列。

2014年,我国黄金、钻石、珍珠等交易数据显示如下:(1)上海黄交所黄金累计交割2102吨,同比下降4.32%。(2)上海钻石交易所钻石交易额达到51.3亿美元,同比增长18.6%。其中,一般贸易进口171.1万克拉,同比增长19.2%,进口金额22.36亿美元,同比增长31.1%。成品钻平均单价为1306.84美元/克拉,同比增长10.02%。(3)我国珍珠年产量约800吨,依然占据全球总产量的95%以上,珍珠国内市场销售额大约100亿元,较2013年增长大约20%,并且持续呈现产量减少、质量提高、价格上升的好局面。(4)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2014年,我国各类珠宝产品出口总计631.3亿美元,同比增长26.03%。其中,贵金属或包贵金属制的首饰出口485.19亿美元,同比增长67.89%;贵金属制其他制品出口52.33亿美元,同比下降56.93%;金银器出口12.04亿美元,同比下降41.27%;珍珠出口1.22亿美元,同比下降35.5%,珍珠或宝石半宝石制品出口7.087亿美元,同比减少25.34%;仿首饰出口23.7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114.92%。

我们可以看出,珠宝行业态势日趋上升,上升趋势相对之前的数据有所下滑。而又由于顾客感知价值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性,对于珠宝行业中的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在此,我们先提出一个珠宝品牌的例子,说明顾客感知价值对于珠宝行业的重要性。

著名的珠宝品牌――蒂芙尼(tiFFanY&Co)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公司的创立初衷与顾客感知价值息息相关。感知价值可以理解为人们想买的不是东西,而是他们的期望(物德・莱维特,营销大师)。1837年CharlesLewistiffany与JohnYoung在纽约百老汇大街259号创建了tiffanyandYoung。起初它只是一家小小的文具饰品店,但查尔斯却有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蒂芙尼能成为世界一流品牌。在当时,欧洲宫廷的王室珠宝质量优良,乃珠宝界中的精品。日渐富裕起来的美国人渴望拥有象征上流社会的王室珠宝作为对自己价值的肯定,以此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蒂芙尼正是看到了顾客感知价值中的社会价值对企业的重要性,才有日后的蒂芙尼品牌。

根据珠宝业发展的态势,我们可以看出珠宝业对中国贸易的重要性,珠宝业营销也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对象。而现在,尽管消费者感知价值对珠宝首饰品牌消费具有重要意义,但就其展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却尤为缺乏。

五、顾客感知价值研究对于珠宝行业的贡献

本文首先总结过去的相关文献,并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在珠宝行业的运用。

珠宝在国内一直有贸易,但是对于珠宝慢慢走向高端在国内起步得还是比较晚,导致部分人们对于珠宝处于尚不了解的状态,有的人甚至分不清足金跟K金,他们往往与珠宝行业的销售人员在服务及想法上会发生一定的冲突。所以,珠宝行业者可按照产品的外部属性,以及顾客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的不同来优化管理,已达到更好的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满意,从而提高销售。

本文旨在探讨珠宝行业中的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通过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来整理分析出珠宝行业中的顾客感知价值,为日后的研究做出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白长虹,廖伟.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顾客满意研究[J].南开学报,2009,13-20.

[2]白琳,陈圻.顾客感知价值驱动因素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12(1),39-41.

[3]周潇潇.大型超市的顾客信任及其对顾客忠诚的影响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09,8,7-15.

[4]张明立,樊华,于秋红.顾客价值的内涵、特征及类型[J].管理科学,2005,4,49-51.

[5]韩小芸,汪纯孝.服务性企业顾客满意感与忠诚感关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168-170.

美业的认知和价值篇2

[关键词]品牌价值品牌升级宝塔模型品牌知名度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凭借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的成本优势已成为国际制造业集聚中心,大批中小企业抓住oem商机使企业规模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自主品牌或自有品牌缺乏国际知名度,所以长期以来只能获取低廉的要素“工资”,更为严峻的是,随着近几年要素价格的持续上升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中国制造企业的成本优势也正在消失,多数中小企业已经感到了竞争压力和生存危机。因此,从根本上说,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的出路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实现从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创新优势,从oem转向oBm自主品牌建设、从无名品牌转向知名品牌、从区域名牌向世界名牌、从低端品牌向高端品牌的升级。

二、品牌成长曲线与品牌金字塔:中小企业品牌升级的路径方向

品牌成长曲线描述的是品牌在追求无限可能的过程中表现出连续而自然的状态,主要包括四个成长阶段:品牌化阶段、强势化阶段、平台化阶段和国际化阶段。

在品牌成长的起始没有任何品牌资产价值,此时产品处于同质化状态,主要依赖价格竞争。品牌化阶段就是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使产品赋予品牌特质和品牌识别,并在顾客心目中形成美好的品牌形象。强势化阶段,就是通过品牌战略和运作,强化品牌知名度、品质感、联想、忠诚和差异性,并利用品牌优势不断拓展市场份额、获得市场占有、现金流和利润。平台化阶段是品牌成长曲线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在平台化阶段,品牌战略管理者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将强势品牌提升为广域品牌,广域品牌具备足够的品牌组合清晰度,能将品牌整体上的优势加之于特定的领域。当广域品牌开始超越国家的地理和文化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品牌运营,广域品牌就进入国际化阶段开始成为全球品牌。在国际化阶段,企业利用原有的品牌资产或创造新的品牌资产开始进入其它国家,而来自不同的国家环境的品牌资产反过来又会丰富原有的资产价值使其生命力越发强劲。如,可口可乐不仅致力于扩大全球市场份额,而且致力于全球一体化的品牌创建活动(可口可乐把亚特兰大奥运会变成了“可口可乐奥运会”,1992年可口可乐的全球广告“一起来行动”以12种语言同时传到131个国家的38亿观众身边),种种超越本土市场创建全球品牌的努力使得可口可乐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不仅占据了世界软饮料份额的一半以上,80%以上的收入来自海外市场,而且其品牌资产价值长期雄踞interbrandtop100前列,可口可乐品牌甚至已经超过美国国家品牌的影响(即使不认识美国国旗的人也能轻松地认出可口可乐的标志、即使厌恶美国的人也会喜欢可口可乐)。

从品牌成长角度看,中小企业的品牌升级就是一个从无名品牌、弱势品牌到强势品牌再到广域品牌,最终成为国际化品牌的过程。

品牌金字塔,是品牌生态的一种结构状态,几乎在所有行业中都存在品牌金字塔现象。品牌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塔尖、塔中、塔底界线分明,居于塔尖的品牌是极少数,是品牌中的领袖,被称为一线品牌或领袖品牌,具有强大的市场托展能力和很高的品牌价值。居于塔中的品牌被趁为二线品牌,其数量比一线品牌有所增加,但相对于所有品牌而言仍是少数,因此二线品牌也是行业的中坚力量。如果策略得当,二线品牌完全可以上升为一线品牌,但如果策略失误,则会沦为塔底品牌。居于塔底的底线品牌占据了所有品牌中的绝大多数,其数量在80%以上,但其价值仅占行业的20%。

从品牌生态角度看,中小企业的品牌升级过程就是努力变三线低端低价值品牌为二线中端中价值品牌,变二线中端中价值品牌为一线高端高价值品牌,不断从金字塔低端向高端攀升的过程。

三、基于品牌价值宝塔模型的中小企业品牌升级路径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品牌发展现状可划分为三种情形,一种是纯粹的oem,没有自己的品牌,另一种是oem与自主品牌并存,在oem的同时,也在培育和销售自已的品牌产品,第三种是完全生产销售自有品牌产品。因此如何实现从oem到自主品牌、从无名弱势品牌到知名强势品牌、从地域名牌到国际名牌的升级转化,是他们共同面临的课题。

品牌成长曲线和品牌金字塔理论,指明了中小企业品牌升级的发展轨迹和路径方向,但具体如何着手,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认为,品牌升级的实质就是品牌价值的提升,越是高端的品牌、强势的品牌就越能为顾客提供更多的利益,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份额、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更高的溢价和更多的超额利润,这正是品牌价值的体现。因此,寻找品牌升级的具体路径,可以从品牌价值的来源和构成分析入手。

关于品牌价值的来源和构成学术界已有不少研究。部分学者从经济学角度将品牌价值解释为一种避免逆向选择的信号传递机制,认为品牌为消费者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财务上表现为品牌能给企业带来超出无品牌时产品销售的溢价收益。目前国际上一些著名机构在进行品牌价值评估时采用的“经济适用法”就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

另一部分学者从营销及消费心理学角度认识品牌价值,认为品牌价值是由一系列包括产品功能利益、服务承诺以及情感的象征性价值等构成的复合组织。品牌价值的大小反映了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偏爱、态度和忠诚程度。皮埃尔・柏松(pierreBerthon)等人(1999)认为,与无品牌的产品比,品牌能给消费者带来超出产品功能的价值。这些价值包括减少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确定性,如降低购买风险增强消费者信心等,也包括蕴涵在品牌中可带来独特的社会、心理反应的附加价值。凯勒(1998)从消费者对品牌的心理反应方面来衡量品牌价值,认为品牌价值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品牌知晓度和品牌形象。前者指人们对品牌名称的知晓程度,具体反映在品牌记忆和品牌识别两方面;后者指人们在品牌知晓的前提下,与品牌建立起的一些联系,如消费者对品牌所代表的利益的联想。aaker认为品牌之所以有价值并能为企业创造巨大利润,是因为它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了广泛而高度的知名度、良好且与预期一致的产品知觉质量、强有力且正面的品牌联想(关联性)以及稳定的忠诚消费者(顾客)这四个核心特性。

品牌价值链理论提出了品牌价值的整体性、协同性概念,认为品牌价值链贯穿了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包括产品研发、采购、生产、分销、服务、传播等等,企业应从整个业务链入手,梳理和改善每一个环节,使之符合品牌价值目标的要求,并特别强调品牌价值链具有整体性、协同性,认为企业要打造高端品牌形象,就需要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广告宣传等各个价值链环节上,都按照品牌价值体系的高端定位来运作,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能让用户体会到高端豪华品牌的含义。奔驰、凌志、劳力士等著名高端品牌的价值链体系都是这样构建起来的。

上述理论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品牌价值的来源和构成所进行的分析,对于中小企业正确实施品牌升级战略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但都没有提供具体的切入点和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比如,品牌价值链理论能帮助企业确立品牌战略的整体协同意识,有利于从企业经营全局把握品牌战略,有助于企业通过对品牌价值链整体及各个环节要素的分析,发现品牌价值链上薄弱环节和瓶颈因素,减少企业品牌建设中的无效投入,发挥企业各个部门和人员的协同作用,确保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品牌价值目标的实现。然而,构建品牌价值链要求企业重视创造顾客价值的所有环节,需要企业所有业务环节的配合,这在实际应用中就让一些企业感到不知从何下手,加之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对中小企业而言要同时展开品牌价值链上所有环节的整合工作,具有较大难度。

为此我们专门构建了一个比较直观的“品牌价值宝塔模型”,相信能对企业进一步理清品牌升级战略思路有所帮助。

模型的基本结构假设是:认为从财务角度品牌价值表现为品牌能给企业带来产品销售溢价和超额利润,但这种溢价源于品牌对产品品质的承诺,源于品牌能满足消费者求名心理以及对情感表达、消费主张、个性体现、文化品味、生活体验、身份地位象征等方面的社会心理需求,并且消费者也愿意为此支付溢价。因此,品牌价值归根到底取决于消费者感知的品牌品质(包含品牌产品的功能、耐用性、创新性、先进性等元素)、品牌知名度、品牌情感、品牌文化内涵、品牌体验、品牌象征价值、品牌美誉度等能给消费者带来利益或某种满足的因素,这些因素与品牌价值存在宝塔式的结构关系,其中,品牌感知品质是品牌价值宝塔的塔基,品牌产品的功能、耐用性、创新性、先进性等品质元素是构筑宝塔基座的钢筋混凝土;而品牌知名度、品牌情感、品牌文化、品牌体验、品牌象征价值、品牌美誉度等元素是构筑宝塔塔身的砖块或模块;整个品牌价值宝塔就是由塔基和塔身构成。

品牌价值宝塔模型的结构关系可进一步用品牌价值公式表达为:

品牌价值V=品牌品质感知系数Q*(品牌知名度X1+品牌情感X2+品牌文化X3+品牌体验X4+品牌象征价值X5+品牌美誉度X6)。

即V=Q*(X1+X2+X3+X4+X5+X6)。

品牌宝塔和品牌价值公式中没有包括品牌联想和品牌忠诚度两个因子,是由于品牌联想是消费者对品牌品质、品牌情感、品牌象征意义、品牌体验的联想,而这些已在公式中得到体现,所心不能再加入,否则就会出现重复。同理,品牌忠诚度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一种态度,是建立在品牌感知品质、品牌体验、品牌情感、品牌美誉度基础上的,而这些因子的作用已在公式中有表达,所以在公式中也不应出现品牌忠诚度因素。

品牌价值宝塔模型和品牌价值公式,直观地呈现了品牌价值构成及其结构关系,并能为中小企业品牌升级提供如下路径提示。

提示一:一个高大的品牌宝塔,需要坚实的塔基作支撑。如果塔基是豆腐渣工程,塔身就是钻石做的也不能支撑起品牌价值之塔。试想,如果格力空调制冷效果很差,联想电脑老死机,可口可乐含有毒素,奔驰汽车经常抛锚,那么品牌知名度再高,品牌历史再悠久,最后也会在消费者怒火和失望中倒塌。因此,中小企业在实施品牌升级战略时应该以提升品牌品质为切入点,要从塔基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急功近利,则欲速而不达。

提示二:品质不仅在品牌价值形成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而且具有乘数效应。高品质的品牌其对应的品牌品质感知系数Q总是大于1的,当高品质的品牌形象一旦树立起来,其产品就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或者说同样的价格可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这符合“品质较高的产品其价格可以不成比例地提高,价格高的产品其品质一定是高的”这一营销经典定律。尚如消费者感知的品牌产品的品质是低劣的,品牌品质感知系数Q值就将小于1,企业在品牌知名度、品牌情感、品牌体验、品牌象征价值、品牌美誉度上所作的一切努力和付出就会打折扣,而当品牌品质感知系数Q值为0时,则企业在品牌知名度、品牌情感、品牌体验、品牌象征价值、品牌美誉度上所作的一切努力和付出都将付诸东流,变得毫无意义。这正是品牌品质乘数效应的体现。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品牌战略实施中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在品牌品质提升上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投入,致使在技术创新能力、产品质量水平上与国际强势品牌之间的差距未能缩小甚至有拉大趋势。因此,当务之急是,中小企业在制定和实施品牌提升战略时应将战略重点首先聚焦于如何提高产品设计能力、研发能力,以及如何改进生产技术工艺,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水平上,并加大投入。专注品质、强化品质,提升品质,就是为了打实品牌价值宝塔的塔基。如果塔基尚未打实,就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广告上,致力于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的打造,无异于本未倒置、拔苗助长,即便凭借强势广告树起了品牌,最终也将难逃倒塌的宿命。三株、秦池、爱多等品牌已有前车之鉴。

提示三:品牌知名度、品牌情感、品牌文化、品牌体验、品牌象征价值、品牌美誉度等元素,是构筑品牌价值宝塔塔身的塔砖或基本组合模块,对品牌价值具有直接的加分效应,中小企业可以从这些基本组合模块着手去对品牌大厦进行添砖加瓦。

以品牌知名度为例,其之所以在品牌价值构成中具有加分效应和在品牌产品销售中的带来溢价效应,一方面源于消费者的认知,认为名牌产品的品质总是优质和有保障的,能消除消费者的购物风险,消费者愿意优先选购知名度高的产品;另一方面源于名牌产品能满足消费者求名心理,穿名牌、用名牌,就是一种时尚,能满足人们的自尊性、虚荣心。在同类产品中,知名度高的品牌,其市场占有率也高。

在品牌知名度传播中,广告是最主要也是最受重视的一种方式。一个新产品为了能在市场上迅速确立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必须借助一定广告的投入。一个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同样需要广告的持续投入来支撑品牌形象,以确保消费者不会忘记企业品牌及相关产品。从可口可乐、宝洁,到三株、飞龙、秦池、爱多,都是运用广告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典范,其成功经验一直为国内企业所仿效,三株还曾创造了单品年销售70多亿的空前业绩,飞龙、秦池、爱多的销售业绩也曾一度辉煌。“可口可乐”从诞生到现在一直同广告宣传紧密相连,而且越做越大。如今,虽然人们已认定可口可乐是世界第一饮料,但它仍不断地发动广告攻势,用广告的“地毯式”、“重点式”轰炸,去拉拢全世界的消费者,其每年的广告费有都有几亿美元。事实证明,它的这种广告策略是极其成功的。这既显示了广告的魔力,也证明了品牌知名度在品牌价值形成中的冲杀作用。但需要再次提醒的是,当品牌品质基础即塔基发生动摇时,品牌知名度也将失去依附而变得毫无价值。三株、飞龙、秦池、爱多等知名品牌先后倒坍,最终成为流星,都是源于品牌的品质危机。

公关是锻造品牌创立名牌的又一利器,其在品牌传播中的作用与地位正日益受到重视,甚至有“公关第一,广告第二”之说。众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表明,公关活动在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信任度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许多时候能够起到广告无法起到的作用。广告由于其目的过于明显,常常令消费者产生抵触情绪。公关活动则不同,多为大众所接受,且常常能获得公众的赞誉。世界各地每年都会有重大的事件发生,如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等,这些事件的共同点就是公众关注程度和参与热情都很高,企业如能利用这些“新闻事件”开展公关活动,进行品牌传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耐克、阿迪达斯、可口可乐等擅长体育公关营销,保持了其在全球的高知名度和美誉度;1984年,健力宝因赞助中国奥运代表团而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一度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国魔水”。2003年蒙牛通过与“神舟五号”的嫁接,加上广告、公关、促销的及时跟进,使其由行业第四一举上升至榜首之位,而液态奶部分更是攀升为行业霸主。2005年,蒙牛在《超级女声》事件营销上,又获得巨大成功和广泛的赞誉。

品牌情感、品牌体验、品牌象征价值、品牌美誉度等在品牌价值构成中所具有的加分效应和在品牌产品销售中的溢价效应,同样源于消费者对其价值和利益的认知,源于它们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的某种满足。之于如何塑造品牌情感、品牌体验、品牌象征价值、品牌美誉度,业界已有许多探索,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限于篇幅,在此不作阐述。

四、结论

品牌的成长与升级过程就是消费者对品牌感知质量、品牌知名度、品牌情感、品牌文化、品牌体验、品牌象征、品牌美誉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品牌形象、品牌联想、品牌忠诚度的不断改善与强化的过程,并体现为品牌价值的不断提升。就中小企业而言,应以提高品牌品质为切入点,从塔基做起,并以此为依托,运用整合营销传播手段,通过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丰富品牌情感、改善品牌体验、强化品牌象征价值、提高品牌美誉度等,为品牌宝塔添砖加瓦,如此才能最终树立起强势品牌、高端品牌之塔。

由于品牌价值源于消费者对各种品牌构成元素的价值认知,尤其是品牌情感价值、品牌文化价值、品牌体验价值、品牌象征价值等,往往受消费者心理因素的驱动,使得我们在对品牌价值进行定量分析时存在很大难度,本文仅仅提出了一个模型设想,其内在复杂的数量关系有待进一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永明:中小企业利基成长模式的选择与确定[J].企业管理,2007,(35)

美业的认知和价值篇3

关键词:最美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近期,“最美现象”频繁涌现,“最美”成为网络及其它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最美人物以其善良、质朴、仁爱、无私的品质确证了道德主体的真实鲜活的存在,遂成为大众热议、追捧、崇敬和效仿的“英雄”。他们身上闪耀出的人性中真、善、美的光辉,也正契合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公众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最美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是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范例,它以其时代性、先进性、形象性、可学性等鲜明特点,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作为国家未来中流砥柱的青年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群体,他们既是教育的对象,也应成为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使当代大学生树立高度的认同感与信任感,形成价值共识,完成价值整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顺利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我国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变动带来的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外来文化和网络信息充斥着青年学生的思维,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导致多种价值观并存,在这样开放、个性、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不断淡化、理想信念更加弱化,实用主义思想、自由主义思想以及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广泛,出现了价值理论偏重务实、价值取向趋于理性、价值追求突出个体、价值实现围绕自我的现象。金向华和方年根在基于浙江省15所高校的实证研究中发现知其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没有表现出高度统一性,而总体处于中等水平”。陈娟在对广东高校学生调查后也指出,“总体上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主导价值观相一致,但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矛盾性和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以正面说教灌输等规训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已大打折扣,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主导的价值观念要被学生接受和认同,势必存在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一般而言,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还是在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的,保守、呆板以及过于理想化的教育模式与现实社会严重脱钩,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现实效能感不断削弱,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有学者调查发现甚至有超过45%的学生不欢迎、不接受在高校进行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他们认为只有合适的教育渠道和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才是核心价值体系被认同的关键。

二、“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逻辑关联

“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二者具有紧密的逻辑关联。正确把握和系统回答这个问题是科学认识“最美现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的逻辑起点和研究前提。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最美现象”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任何社会都有其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主义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灵魂,在本质上决定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方向和性质,集中体现了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价值导向、思想基础和道德规范,理应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最美”人物正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指引下,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识别善恶、权衡利弊,正确认识个人的责任担当,自觉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干扰和侵蚀,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检验标准。

2.“最美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体现和实践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要实现自身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变,从而为广大社会成员认知、认同和践行,就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或媒介来实现自身的大众化、具体化和生动化。最美人物作为先进分子的代表、时代的先锋和社会的楷模,以其自身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体现和实践形态。“最美现象”承载和传播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促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人格化和具象化,成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生动范例和实践形态。最美人物以自身的感人事迹、良好形象和优良品质,生动体现和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括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

3.“最美现象”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有效榜样示范载体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指出,个体不必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可以在从观察别人的行为中进行学习。因此,所有的教育中都要注重树立良好的示范榜样的作用。榜样是时代先锋和社会楷模,是一定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运用榜样进行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激励作用,生动形象,说服力强,容易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在耳闻目睹榜样事迹中获得启迪,在接受榜样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认同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美人物”是新时期的时代英模,更是引领人心向善的时代楷模。“最美”人物以他们的“最美”行为,引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取向,让我们再次见证了时代英模的榜样示范作用,用形象直观、生动具体、丰富多彩的“最美现象”展示出其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引导人们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之,让人们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更加自觉地接受和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观。

总之,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二者统一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选择、树立、宣传和推广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最美人物,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在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二者双向互动,共同发展。

三、利用“最美现象”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能否达成预定的教育目标,主要取决于大学生的认可程度。最美人物以其时代性、先进性、形象性、感染性、可亲性、可仿效性,可以弥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同构建中的功能缺憾。“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内涵的高度统一,又有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的共同理想和自觉追求。

1.正确认知:夯实认同基础

认知是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和科学内涵,则很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他们自觉的思想认识和外化为积极的行为方式。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由于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制约和意识的偏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在此背景下,利用最美人物所具有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进行价值引导,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可以为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一条有效的认知途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认核心价值。“最美现象”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鲜活的缩影,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它凭借自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感人事迹、先进思想对学习者产生影响,激励和引导大学生了解、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经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形式,在对价值观、价值体系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理性认同,从而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较为稳定且正面的印象与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于社会的价值原则、价值理想的理论概括,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来传播与普及,让大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使其“知其所以然”,这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2.榜样示范:促进自主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还取决于教育的方式、载体和话语。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由于教师主体性的存在,大学生的主体性容易受到抑制,单一的观念灌输和空洞的道德说教也容易让大学生感到厌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刘良模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认为目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话语存在空、大、全的现象,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显性教育较多,而隐性教育较少。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评价、判断、选择都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感彩,具体表现为人们总是根据事物的价值和个人的喜好,接受自我感觉有价值的东西,排斥自我感觉无价值的或有害的东西。榜样具有鲜活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激励大学生不断学习先进,追求真、善、美,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性、先进性和真理性的认同。利用“最美现象”可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使大学生在无人说教的情况下自己主动进入,可以淡化大学生的被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有效避免课堂显性教育对大学生造成的逆反和排斥心理,而且教育效果比较持久,对课堂显性教育起到很好的辅助与补充作用。以活生生的事迹和通俗的语言诠释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大家能听懂并有兴趣去接受,比单纯的理论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只能用人来建树”。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雷锋、孔繁森、张海迪等英雄模范,以高尚的品德和先进事迹鼓舞和鞭策了一代又一代人,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最美妈妈”的“惊世一举”、“最美司机”的“完美一刹”、“最美教师”的“惊险一推”,“最美爸爸”的“惊人一跃”等榜样的示范作用也必将对当代大学生起到巨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毋庸置疑,尽管没有明确要求大学生必须牢记理论,也没有创设严格的教育情境感悟精神,但是在良知、归属感、舆论和从众机制的作用下,大学生们内心必然产生潜在的动力,积极置身其中并向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看齐,自觉协调、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固化自己的意识与行为。

3.润物无声:情感陶冶中认同

人们认可一种价值体系,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们自身的情感水平和被触动的程度。如果没有这种情感动力,外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无法进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更不可能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事实上,“一种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意接受。其中,‘能不能’主要受制于主体的认知因素,而‘愿不愿意’则主要受制于主体的情绪因素,也就是主体对价值观内容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需要。可以说,‘愿不愿意’的问题始终是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否实现的关键和难点。”“最美现象”既有在“危急、危险、危难”特殊境遇中瞬间迸发的震撼人心、温暖社会的“见义勇为”现象,也有让人感动的“行为平凡而出人意料,动机单纯而德性醇厚”的道德行为。不管是“惊世一举”、“完美一刹”那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和灾难的关键时刻考验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道德智慧和道德勇气,还是在平凡岁月中攻艰克难、默默坚守善良德行的“择善固执”现象中展现出的长期坚守、执着奉献的朴实梦想、坚定信念和坚韧毅力都是真善美的统一,足以感天动地,令广大青年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甚至给他们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让他们在分享和体验最美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中被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之,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紧抓“最美现象”这一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其自身榜样示范的最佳优势,确保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宣传者、模范践行者和坚决维护者,始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参考文献:

[1]左晓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认同[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0)

[2]吴新颖.当代青年价值观构建与培育[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金向华,方年根.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基于浙江省15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4)

[4]陈昌兴,陈奇娟.从民间“最美现象”评价活动的显著成效看核心价值体系工程实施的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13(4)

[5]胡菊华.最美人物与青少年品德教育[D].思想理论教育2012(12)

[6]韩晓峰.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模型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张未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9]汪荣有.“最美现象”的伦理价值.道德与文明,2013(1)

[10]邹宏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论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1]李斌雄,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

美业的认知和价值篇4

[关键词]实现职业院校数学教育价值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

对职业院校数学教育价值的认识

所谓数学教育的价值,就是数学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更应该树立合乎时展和职业教育要求的数学教育价值观。

1.从数学课程看,数学教育具有实践价值、认识价值和实用价值

数学教育的价值从表层意义上讲,是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和应用,表现为数学的工具性价值,它提供了几乎无穷无尽的方法以实施日常计算和定量分析;数学教育的价值进一步是进行逻辑推理训练,提供思维的方式和方法,通常被称为“思维的体操”,体现智育价值、思维价值和认识价值,它通过对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实践经验的条例化,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来实现,充分发挥了人的心智功能。正像R.e.莫里兹所说:“数学使思维产生活力,并使思维不受偏见、轻信与迷信的影响与干扰。”

数学教育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一方面,工业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工业化的进程迫切需要培养具有一定应用数学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另一方面,数学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数学已经成为人们发挥本质力量,通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再次,数学知识的学习,已经成为升学、谋职和就业的必要准备。

2.从教育视角看,数学教育是连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桥梁,具有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数学教育作为探索真理的事业,体现着培育科学精神、提升数学素养和坚持求实态度的理性科学价值,并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直至生存方式,以此来体现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正如恩格斯所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的完善的地步”,数学教育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数学教育作为数学文化的传播载体,为人们提了供一种价值观,倡导了一种精神。数学家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勇于坚持真理、勇于怀疑、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勇于创新、为真理而献身的无畏精神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教育价值。

3.从学生或社会需求视角看,数学教育具有良好的德育价值、心理价值和美育价值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a·R·辛钦曾说:“……根据我的多年经验,钻研数学科学必然会在青年人身上循序渐进地培养出许多道德色彩明显并进而能够成为其主要品德因素的特点。”因此,数学教育不可避免地体现着职业教育的德育目标。

数学教育是学生心理活动的体验,具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完善心理结构、严谨的做事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价值;具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以保证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的价值。

数学将研究对象用符号和变元来表示,其魅力成为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催化剂,满足学生求美爱美的心理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数学教育发挥数学语言简洁、明快美,数量关系的和谐美,几何图形的对称美,数学方法的奇异、简捷美,数学公式的统一美,数学推理的严谨美,数学思维的协同美,创造活动的新颖美等美育素材的价值,有助于提高数学素养和美学修养。

4.从职业需求视角看,数学教育具有专业促进、职业指导和发展价值

相关研究表明,数学的工具价值和思维价值与就业的专业理论水平直接关联;数学的生活价值和思维价值与就业的方法能力直接关联;数学的文化价值、德育价值及美育价值与就业的社会能力直接关联。数学教育就是通过这些价值发挥作用,培养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最基本的专业技能、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核心技能,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凸显数学教育的职业指导价值。

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过程,最终形成解决职业岗位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增强职业选择的灵活性。无论是就业、创业或者继续升学,良好的数学能力都是学生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的助推器。另外,数学也是各级各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招聘考试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发展性综合素养和相关专业的学习能力,也是是数学教育发展价值的要求。因此,数学教育将使学生受教于一时,受益于一生。

5.从数学教育创新与发展看,数学教育价值的多元化、综合化成为追求的目标

数学教育的价值,其根本点体现在通过数学教育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上,从这个根本点出发,上述价值层面自身的内涵还需要更新与丰富,数学教育的价值理念也还需要提升和创新,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数学教育的价值是多维度的,也是不断发展着的,教育的不同时期、受教育对象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对数学教育价值的要求不同,数学教育价值也在随着时代而改变。当代数学教育要重视知识、理论、方法、技能和应用,密切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能力;兼顾社会的需求与个人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美和本质力量,培养科学精神,陶冶情操,从而建立一种使人性、理智、情感和社会互相协调的数学教育体系。

职业院校数学教育价值的实现

美业的认知和价值篇5

关键词 动画 青少年 价值观 认知结构 审美观 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在市场化语境下,动画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但我们不要忽视其文化的传播,它应当承担起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引导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的社会责任。没有艺术的感动,哪来产业的振兴?没有文化的艺术是一种畸形的艺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动画艺术是一种危险的文化缺失。2009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视察湖北省江通动画股份有限公司时就指出:“动漫产业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儿童,也包括成年人,动画创作生产意义重大,要把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要在世界展示中国的软实力。首先让中国的孩子多看自己的历史和自己国家的动画片。”温总理的讲话深刻的警示我们要多创作反映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动画片,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人格塑造、对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动画片应当为青少年守望什么样的精神家园呢?

一、动画应当引导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

价值观是青少年关于什么是人生价值、怎样评判人生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正确的人生观对于他们今后成长、成才至关重要。面对当前社会转型、社会思潮复杂,加强对青少年人生观的正确引导尤为重要。作为青少年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动画片要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应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让他们已经变异的价值观得到重塑。

动画片的内容应当选取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题材。青少年期对整个人生具有重要的潜在影响,这个时期一部好的动画片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动画大师宫崎骏曾经说过“孩子不是为了大人而活,而是在品味只有在年幼时才有的滋味,童年5分钟的经历比大人一年的经历更有价值。”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无不以其引人入胜的内容深深打动着观众。同样,对青少年先在结构塑造影响最大的也应该是动画片的内容题材,故事内容的形而下的层面表现为视听影像,形而上的层面表现为主题思想。内容层面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动画片《米菲和它的朋友》,这部动画片中没有一个角色是恶人,都是善良的,讲述的是点滴的爱和蕴含在平常之中的善良,这是一个关于爱与善的主题,为少年儿童提供了直达心灵的温暖。爱与善是动画片最常见的创作主题。对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影响。另外,在内容题材选取中,应当与时俱进、换位思考,多多关注时代赋予青少年在欣赏角度和内容方面的新要求。题材选取尽量做到贴近、吸引青少年的心灵,不能一味地说教,也不能一味地揪住古代神话、传说和寓言不放,当然更不能为了收视率的提高而将色情、暴力等逾越法律和普世价值观的内容搬上荧屏,内容媚俗迎合大众,以获得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动画片对青少年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没有好处。作为艺术,动画当然要追求,但优秀的动画艺术决不能止于,而应通过到达受众心灵,给人以认识启迪和灵魂净化,由而升华为精神美感。鲁迅就坚决反对“迎合大众,媚悦大众”,指出“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动画内容题材的狭隘与偏激于无形中导致青少年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于己于人,于国家,贻害无穷。

动画中的角色形象塑造应当多正面,少怪诞和血腥。动画形象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对青少年的影响确是实实在在的,因为这种虚拟的形象照样具有承载社会文化功能。青少年往往将自己喜欢的“动画明星”追求为“粉丝”予以崇拜,比如“张小盒”、“兔斯基”、“绿豆蛙”等。由于青少年的判断标准尚未完全形成,一些塑造得不好的动画形象的言行势必对其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2007年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国内多家电视台播放的《虹猫蓝兔七侠传》,该片角色出现粗口和暴力等场面,经投诉,后面的10多集在中央电视台停播了。许多孩子在看了该片后,脏话连篇,动不动就说老娘杀了你、砍死你之类的语言,片中诸多动画角色拿着刀剑唰唰唰杀死一大片人的血淋淋的画面对孩子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这类动画片面追求观赏性、“收视率至上”、“眼球为王”,势必会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

二、动画应当完善青少年的认知结构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在对北美地区5991个学生、1958个家长和几百名教师进行实验研究后,指出“儿童之所以看电视,是因为电视对儿童有用”,电视可以满足儿童情感的需求,但重要的是电视能满足儿童认知的需求。认知(cognition)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认识结果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位居学龄前儿童最喜欢观看电视节目首选的是动画片。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感知所得的知识中,其中来自视觉占了80%。动画是诉诸视觉的艺术,成为儿童认识和了解社会的窗口。对于青少年和儿童来说,他们把动画片内容当作自己所喜欢事物的再现,当成认识和了解未知事物的窗口。

青少年从动画中学到的东西大多是通过“偶然学习”获得的,决定“偶然学习”发生的条件包括孩子的学习能力、当时需要以及注意对象,孩子对动画有用性是影响偶然学习发生的重要因素。为了满足青少年这种学习需要,动画片应选取具有可认知价值的题材。简单直观又贴近生活的故事题材,要让每个孩子都喜欢又能看懂,既通过它来认识自己周围生活的世界,了解自己和伙伴的关系,同时又给孩子们广阔的想象空间,以_达到塑造孩子的认知结构。如何学会自理,学会健康快乐的生活,学会如何洗脸、刷牙、上厕所,是父母和长辈最关心的问题。动画片《小朋友步步》就是专门为教育学龄前儿童培养正确的生活习惯的教育动画片。通过动唾片轻松、愉快地向孩子传达排便训练、刷牙和洗漱等卫生间习惯,该片播出后在韩国当地小观众当中引起强烈反响。青少年还可以通过动画片中的内容了解和认识未知领域,比如诸多科幻动画片中的科学元素。还有众多动画片中的社会精神,也是青少年认知的对象。比如日本动画片《银河铁道999》结尾的一句“也许在未来宇宙的某个交汇点上,我们各自乘坐的列车擦肩而过的时候我们再见吧”台词,就曾令多少青少年悲不自胜。

仅仅为了认知功能,便失去了动画的艺术性,也是不正确的。长期以来,国产动画片大多以传教为己任,要么美德,要么知识。但宣扬美德却不解释美德为何产生,传播知识却不激发人去主动探索,说教色彩严重,越来越不受青少年的

欢迎。真正关爱未成年人,不是居高临下的教导,而是充分尊重和公平对话,真诚满足其精神需求。于动画而言,青少年应该在娱乐化的观看行为中获得认知,从而满足身心的需_求。动画题材内容可以借鉴美日题材多元化,贴近时代的特点,多多关照青少年的审美趋向,多一些娱乐,少一些说教;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鬼神传说。除了科幻、爱情、历史等传统题材外,可以尝试冒险、体育、环保、女权、反战和校园文化等认知和学习型题材。

三、动画应当塑造青少年审美价值

动画的审美价值,体现在青少年通过观看动画的视听感官享受,激起内在情感,达到心灵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愉悦。青少年也有审美需求,也需要自由地体验生命,从这种生命体验中获得享受的需要。动画是动画家对现实有限性的一种超越,为青少年提供了向往未来的一种具体畅想和真实把握。动画艺术的内在审美价值通过审美过程被青少年感受、体验、思考而不断呈现、扩张、发散出审美魅力,同时以其自由的想象、无限的时空、超越物质世界的广阔天地为青少年提供了体验生命律动的审美想象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是无限的,创新意识的潜力是无止境的,它能使青少年的创造力超越知觉表象、超越时空、超越前人、也超越自己。

动画的审美价值,毫无疑问塑造着青少年先在结构中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素养。欣赏动画片对青少年来说,实际是在改变文化视野与实际生活的视野,能产生对世界新的感觉。动画对于提高青少年整体艺术素养的作用,更是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我们不应把艺术素养的提高仅仅看着是对于艺术作品欣赏能力的提高,青少年艺术素养的高低也同时是精神品格的高低。因为动画艺术的审美价值并非是孤立的,动画是电影、绘画、戏剧、音乐等诸多艺术门类联结成的统一体,动画艺术借“综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样式,独有的审美价值,从而彰显和传达诸如思想、道德、文化等其他价值。青少年艺术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又能促使他更好地接受电影中的思想,道德,文化的影响。

四、动画发展与青少年动画素养的双向互动关系

美业的认知和价值篇6

关键词:动画青少年价值观认知结构审美观影响

在市场化语境下,动画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但我们不要忽视其文化的传播,它应当承担起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引导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的社会责任。没有艺术的感动,哪来产业的振兴?没有文化的艺术是一种畸形的艺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动画艺术是一种危险的文化缺失。2009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视察湖北省江通动画股份有限公司时就指出:“动漫产业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儿童,也包括成年人,动画创作生产意义重大,要把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要在世界展示中国的软实力。首先让中国的孩子多看自己的历史和自己国家的动画片。”温总理的讲话深刻的警示我们要多创作反映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动画片,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人格塑造、对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动画片应当为青少年守望什么样的精神家园呢?

一、动画应当引导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

价值观是青少年关于什么是人生价值、怎样评判人生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正确的人生观对于他们今后成长、成才至关重要。面对当前社会转型、社会思潮复杂,加强对青少年人生观的正确引导尤为重要。作为青少年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动画片要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应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让他们已经变异的价值观得到重塑。

动画片的内容应当选取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题材。青少年期对整个人生具有重要的潜在影响,这个时期一部好的动画片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动画大师宫崎骏曾经说过“孩子不是为了大人而活,而是在品味只有在年幼时才有的滋味,童年5分钟的经历比大人一年的经历更有价值。”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无不以其引人入胜的内容深深打动着观众。同样,对青少年先在结构塑造影响最大的也应该是动画片的内容题材,故事内容的形而下的层面表现为视听影像,形而上的层面表现为主题思想。内容层面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动画片《米菲和它的朋友》,这部动画片中没有一个角色是恶人,都是善良的,讲述的是点滴的爱和蕴含在平常之中的善良,这是一个关于爱与善的主题,为少年儿童提供了直达心灵的温暖。爱与善是动画片最常见的创作主题。对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影响。另外,在内容题材选取中,应当与时俱进、换位思考,多多关注时代赋予青少年在欣赏角度和内容方面的新要求。题材选取尽量做到贴近、吸引青少年的心灵,不能一味地说教,也不能一味地揪住古代神话、传说和寓言不放,当然更不能为了收视率的提高而将色情、暴力等逾越法律和普世价值观的内容搬上荧屏,内容媚俗迎合大众,以获得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动画片对青少年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没有好处。作为艺术,动画当然要追求,但优秀的动画艺术决不能止于,而应通过到达受众心灵,给人以认识启迪和灵魂净化,由而升华为精神美感。鲁迅就坚决反对“迎合大众,媚悦大众”,指出“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动画内容题材的狭隘与偏激于无形中导致青少年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于己于人,于国家,贻害无穷。

动画中的角色形象塑造应当多正面,少怪诞和血腥。动画形象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对青少年的影响确是实实在在的,因为这种虚拟的形象照样具有承载社会文化功能。青少年往往将自己喜欢的“动画明星”追求为“粉丝”予以崇拜,比如“张小盒”、“兔斯基”、“绿豆蛙”等。由于青少年的判断标准尚未完全形成,一些塑造得不好的动画形象的言行势必对其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2007年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国内多家电视台播放的《虹猫蓝兔七侠传》,该片角色出现粗口和暴力等场面,经投诉,后面的10多集在中央电视台停播了。许多孩子在看了该片后,脏话连篇,动不动就说老娘杀了你、砍死你之类的语言,片中诸多动画角色拿着刀剑唰唰唰杀死一大片人的血淋淋的画面对孩子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这类动画片面追求观赏性、“收视率至上”、“眼球为王”,势必会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

二、动画应当完善青少年的认知结构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在对北美地区5991个学生、1958个家长和几百名教师进行实验研究后,指出“儿童之所以看电视,是因为电视对儿童有用”,电视可以满足儿童情感的需求,但重要的是电视能满足儿童认知的需求。认知(cognition)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认识结果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位居学龄前儿童最喜欢观看电视节目首选的是动画片。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感知所得的知识中,其中来自视觉占了80%。动画是诉诸视觉的艺术,成为儿童认识和了解社会的窗口。对于青少年和儿童来说,他们把动画片内容当作自己所喜欢事物的再现,当成认识和了解未知事物的窗口。

青少年从动画中学到的东西大多是通过“偶然学习”获得的,决定“偶然学习”发生的条件包括孩子的学习能力、当时需要以及注意对象,孩子对动画有用性是影响偶然学习发生的重要因素。为了满足青少年这种学习需要,动画片应选取具有可认知价值的题材。简单直观又贴近生活的故事题材,要让每个孩子都喜欢又能看懂,既通过它来认识自己周围生活的世界,了解自己和伙伴的关系,同时又给孩子们广阔的想象空间,以_达到塑造孩子的认知结构。如何学会自理,学会健康快乐的生活,学会如何洗脸、刷牙、上厕所,是父母和长辈最关心的问题。动画片《小朋友步步》就是专门为教育学龄前儿童培养正确的生活习惯的教育动画片。通过动唾片轻松、愉快地向孩子传达排便训练、刷牙和洗漱等卫生间习惯,该片播出后在韩国当地小观众当中引起强烈反响。青少年还可以通过动画片中的内容了解和认识未知领域,比如诸多科幻动画片中的科学元素。还有众多动画片中的社会精神,也是青少年认知的对象。比如日本动画片《银河铁道999》结尾的一句“也许在未来宇宙的某个交汇点上,我们各自乘坐的列车擦肩而过的时候我们再见吧”台词,就曾令多少青少年悲不自胜。

仅仅为了认知功能,便失去了动画的艺术性,也是不正确的。长期以来,国产动画片大多以传教为己任,要么美德,要么知识。但宣扬美德却不解释美德为何产生,传播知识却不激发人去主动探索,说教色彩严重,越来越不受青少年的欢迎。真正关爱未成年人,不是居高临下的教导,而是充分尊重和公平对话,真诚满足其精神需求。于动画而言,青少年应该在娱乐化的观看行为中获得认知,从而满足身心的需_求。动画题材内容可以借鉴美日题材多元化,贴近时代的特点,多多关照青少年的审美趋向,多一些娱乐,少一些说教;多一些人

文关怀,少一些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鬼神传说。除了科幻、爱情、历史等传统题材外,可以尝试冒险、体育、环保、女权、反战和校园文化等认知和学习型题材。

三、动画应当塑造青少年审美价值

动画的审美价值,体现在青少年通过观看动画的视听感官享受,激起内在情感,达到心灵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愉悦。青少年也有审美需求,也需要自由地体验生命,从这种生命体验中获得享受的需要。动画是动画家对现实有限性的一种超越,为青少年提供了向往未来的一种具体畅想和真实把握。动画艺术的内在审美价值通过审美过程被青少年感受、体验、思考而不断呈现、扩张、发散出审美魅力,同时以其自由的想象、无限的时空、超越物质世界的广阔天地为青少年提供了体验生命律动的审美想象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是无限的,创新意识的潜力是无止境的,它能使青少年的创造力超越知觉表象、超越时空、超越前人、也超越自己。

动画的审美价值,毫无疑问塑造着青少年先在结构中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素养。欣赏动画片对青少年来说,实际是在改变文化视野与实际生活的视野,能产生对世界新的感觉。动画对于提高青少年整体艺术素养的作用,更是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我们不应把艺术素养的提高仅仅看着是对于艺术作品欣赏能力的提高,青少年艺术素养的高低也同时是精神品格的高低。因为动画艺术的审美价值并非是孤立的,动画是电影、绘画、戏剧、音乐等诸多艺术门类联结成的统一体,动画艺术借“综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样式,独有的审美价值,从而彰显和传达诸如思想、道德、文化等其他价值。青少年艺术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又能促使他更好地接受电影中的思想,道德,文化的影响。

四、动画发展与青少年动画素养的双向互动关系

美业的认知和价值篇7

 关键词:教师信念;师范教育;情感素养

 

 教师信念是教师素养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基础。作为个体理性认识与情感合金,教师信念的形成相对于单纯的知识获得来讲,有着更为复杂而曲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情感所具有的动力定向、维持与转化作用不可小视。目前,我国师范教育中的情感陶养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状况将会极大地阻碍未来教师个体与群体专业发展的进程。因此,了解情感在教师信念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寻找提高师范生情感品质的有效途径,应该可以为促进未来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一、情感对教师理性信念获得的推动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内心感受,是人从事社会活动的重要动力。罗素讲,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无可遏止的同情心,这三种简单而强烈的感情支配了他的一生。同样,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渴望,对儿童的热爱和对专业知识的渴求,也是教师情感素养构成的三个方面,对其理性信念的获得起到重要的定向、维持和转化作用。

 (一)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渴望,可以使教师获得个人价值与职业价值相契合的理性认识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内心具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教育才能够成为他们的事业。受过教育的人,不仅要能够凭借知识与能力获取、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还要能够凭借思想与智慧创造出丰富而美好的精神生活,真正实现其作为人的生命价值,教育活动因此显现其更为深远的价值。教师如果能够将引导儿童的精神成长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人生价值,就获得了最为理想的职业价值认同,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也将由此而生。

 然而,并不是每一位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能够获得上述价值认同。舍勒说:“在人是思之在者或意愿之在者之前,他就已经是爱之在者了。人的爱之丰盈、层级、差异和力量限定了他的可能的精神和他与宇宙的可能的交织度的丰盈、作用方式和力量。”[1]教师情感的丰富和深刻程度会直接影响其对教育活动本质及其价值的认识高度。特级教师魏书生起初并不愿意当教师,但是后来经过与学生的接触,“才发现了学生们心灵的广阔”。他说:“在世界上,如果由于自己的存在而多了一份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那我便获得了生存的幸福,有了一份生存的价值。”“教师显然是最有利于培养真诚、善良、美好心灵的职业,于是我便迷恋上了教书。”[2]魏书生将教学作为实现自己美好社会理想的最佳手段,其从事教育活动的目的,已经远远超越了个人生存需求的功利层次,达到了与教育活动之本质及其价值追求相一致的认识高度,最终促成了这些教师个体生命价值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完美体现。现实中这样的范例还有很多,这些范例说明,即使一些教师在从教之初并未对教师职业产生价值认同,但是其内心持有的对人性中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渴望,往往能够成为点燃其职业信念的火种。可以说,内心持有对人类美好未来积极而强烈的情感,是成为优秀教师所必备的情感素养。这种情感素养,既是教师从工作中获得乐趣的充分条件,也是教师获得个人价值追求与职业价值追求相契合之理性认识的必要条件。

 (二)对儿童的热爱,可以促使教师理论学习兴趣的持续与增长

 简单地讲,教师专业成长应当包括理论认识与实践能力两方面的增长。教师个体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两方面的兴趣,决定其理论认识增长与实践能力提高的可能性与可持续性。在个体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实践兴趣与理论兴趣是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教师的实践兴趣表现为其对实践过程的热情、对实践效果的关注,以及对提高实践效率的执着追求。教师的理论兴趣则表现为其对已有理论的信任或者在了解基础上的怀疑与思索,也包括其将自身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的需求。兴趣源于需求,教师的实践兴趣源于对提高自身实践效果的需求,理论兴趣则来源于教师对实践效果提高或教学成果推广之科学依据的需求。一般情况下,教师的实践需求是其理论需求的前提,在其并未产生实践需求的情况下,不大会产生真正的理论需求。因而,教师的实践需求应当是教师理性信念形成的突破口。

 教师的实践需求源于其内心对儿童的热爱。热爱儿童,就会为儿童着想。教师热爱儿童,就会产生寻求儿童健康长远发展之秘诀的内部动机,这种情感能促使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思考活动中去。“儿童,在我的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孩子是为他们的一生奠基的、正在长大的人。作为他们的老师,我常常会想到他们怎么长大,怎么长得更好,长大以后又会怎么样。我们的教育怎么去积极地影响他们的精神世界?”[3]就是这种内心情感驱动下的教师的思考。在工作与学习中孜孜以求,就成为这种教师工作状态的准确写照。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为学生当下的幸福考虑,将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是教师理性信念产生与发展的思维前提。为了满足儿童成长的各种需求,教师会积极探索更为灵活高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实践探索遇到障碍的情况下,教师自然就会开始自觉的专业理论学习。为了解决实践问题而思考,为了促进思考而学习,在这一学思结合的探索过程中,教师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与理性认识,为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信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热爱儿童,是教师产生理论需求的持续动力,也是其能够与教育理论从相遇到相知所必备的心理前提。

 (三)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可以使教师迅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个人理念

 教师的理性信念,既包括其以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认识基础的教育理念,也包括其以学科知识与价值认识为基础的专业理念。二者共同构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教师教育理念的获得取决于众多复杂的因素,而其学科专业理念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接受教师教育机构的理论知识教学和自主阅读专业理论书籍两种途径来完成。可以肯定,这两种途径都可以为教师专业理念的获得提供充足的知识资源,应当成为教师信念获得的必由之路。但是,知识并不能等同于信念。我们可以通过教师教育者的言语或者书本中的文字向教师传授知识,但不能确保这些知识可以进入教师的信念系统。信念产生的基础是认同,认同的前提则是一种源自个体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知识并不意味着有信念。”“所谓真正的有知识,就是对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地反复思考过,如果知识变成了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变成了他自己的观点,那就意味着知识已经成为信念。”他认为个人能够将知识转变为信念的条件,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4]在教师教育中,引发学习者学科兴趣与热情是促使其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反复思考的前提。学习者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是否有热情,决定其能否打开心灵去感受知识,能否与知识产生对话和共鸣。这些都是学习者将抽象的学科理论内化为个人观念的必要条件。当学科知识能够成为学习者满足自己好奇心的信息源时,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从疑(困)惑、焦虑、渴望到欣喜和满足等一系列丰富复杂的情感之后,才能够真正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价值,形成更为丰富与完善的专业理念。二、师范教育中提高师范生情感素养的途径

 师范院校最为未来教师成长的摇篮,担负着培育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灵魂的重任。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世界就是教师灵魂的栖息地。因而,师范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营造富于艺术美感的校园环境,净化、美化师范生的心灵

 培养受教育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是使其获得良好情感素养的首要环节。虽然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有着不同程度的天然倾向,但是这种向往的强度与持续性也深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如果受教育者能够长时间生活在一个纯净美好的环境当中,其心灵也会得到净化与美化,这是其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的前提。美育作为净化、美化受教育者心灵的教育活动,必须要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这些审美媒介除过专门的艺术活动中的艺术作品之外,主体所在的环境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专门的艺术作品欣赏是一种有意识的审美活动,它不仅要求艺术作品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还需要审美主体具备敏锐的艺术感受力。而富于艺术魅力的建筑物及其装饰,则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唤起身处其中之人的情感体验,使其行为举止趋同于环境给予的暗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利用校园环境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应当是一种非常值得重视的教育手段。尤其对师范院校来讲,校园环境的建设,应当在艺术性地显示其人文内涵的同时,突出对师范生的人格与职业价值追求进行积极引导的陶冶功能。

 (二)增加师范教育中美学与艺术欣赏类课程,提高师范生的审美素养与情感品质

 美的事物可以唤起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是审美活动可以陶冶人之情操的缘由。主体情感品质的高低与其审美素养的高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人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从美的事物中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享受,就获得了爱的能力。可以说,主体爱之能力的获得与其感受美、理解美之能力的获得是同步的,其情感品质的提高与其审美素养的提高也是相互促进的。人只有具备了对美丰富而敏锐的感受力,才能对美好的事物有着更为细腻、深刻的理解,情感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才会随之加强,这是个体精神底蕴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也是人在浮华社会中抵御不良诱惑的的力量源泉。能够在与儿童交往的过程中感受“人之初,性本善”的美好和创造人类之美好未来的职业幸福,就是教师热爱儿童之情感的来源,也是教师审美情感的典型表现。对于将引领青少年儿童精神成长作为首要任务的教师来讲,提高其审美素养,改善其情感品质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在师范教育当中,为师范生开设美学与艺术欣赏类课程正是达到这一目的首要途径。

 (三)强调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增进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积极情感

 休谟认为,“能够相互反应的镜子就是人们的心灵,这不仅是由于他们的情绪由心灵相互反映而得来,而且由于心情、情感与观点的那些光线,能够彼此反射,并能够毫无觉察地消失。”[5]这段话揭示了人之情感形成的复杂性与不可捉摸性,同时也启示我们思考情感的来源:情感是人们心灵相互反映的结果。在一定的社会团体生活中,如果能够营造一种人人都向往并珍视美的情感氛围,就能够从整体上增进这一团体成员的情感品质;在特定领域的学习中,如果人人都能从所学习的内容与所讨论话题中感受到人类智慧的力量、获得精神的启示与震撼,就能够从整体上增进学习者对于所学领域理性之美的感受力与理解能力,增强其对所学专业与学科的积极情感。同理,在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营造一种珍视与向往人类智慧与理性力量的情感氛围,提高丰富而积极的情感信息,就能够让更多未来教师爱上自己的学科。

 参考文献:

 [1]舍勒选集(下)[m].上海:三联书店,1999;751.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魏书生与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0、66.

美业的认知和价值篇8

一、升华价值文化,树创更高目标追求的人本文化新理念

美国学者兰德斯说:"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协调发展。人的价值文化理念创新,愈来愈成为企业社会和谐发展本质要求。

一是加快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文化理念转换,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实现于社会价值之中。哈佛商学院经对企业跟踪调研后认为:"特定的企业文化,是当代社会影响企业本身业绩的深层的重要原因".随着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与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以美国注重个人价值与个人英雄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我们的企业文化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但是,人们看到,重视个人价值文化在导致个人价值业绩上升的同时,也给经济社会带来严重问题。前一时期,美国公司财务做假,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创造美国股市的虚假繁荣与泡沫,ceo和经营者不择手段谋求企业和个人的非法利益所得等,就是美国文化重个人价值长期以来的积聚和暴露。著名企业文化奠基人劳伦斯。米勒说:"企业家不可沉湎于过去和现在的成功,必须不断扬弃过去,超越自我,展望未来,建立新的企业价值与企业文化。"实践证明,个人价值植根于社会价值之中,对于企业科学管理极为重要。近年来,通用电器公司强调企业社会价值的实现,倡导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建立以人为本,以顾客为中心的优秀企业文化,获得了巨大成功。杜邦公司加速实施尽可能少地运用地球资源,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科学发展战略。三洋公司明确提出"热爱人类与地球"的口号,确立关注地球和可持续发展,更加负起社会责任。这些企业的价值理念创新,对于我们的企业跨文化理念创新与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加快利益价值与道德价值文化转换,更加注重利益价值实现于道德价值之中。西方企业文化提倡利益至上,东方企业特别是儒家文化,则更讲求道德价值行为。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认为,西方企业文化在利益和道德原则之间更看重的是前者。他深刻地指出:"在美国,利益是唯一追求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成功者就会被公认为英雄,受到尊重和崇拜,否则将一无所获。美国企业文化缺少的正是道德规范。"近年来,在东西方企业文化交汇中,道德价值文化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正在成为利益价值行为的规范。许多成功的企业注重文化的力量与作用,追求诚信,防止企业经营中的欺诈与利益贪婪。沃尔玛公司提出企业不光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回报社会。沃尔玛公司开到哪里,都能为哪里的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回报。本田汽车实施每销售出一辆汽车就在当地种植一棵树的策略,以弥补对环境带来的危害,可见道德价值提升的更高境界。我们追求企业科学发展,更加需要加强道德价值规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是加快能人价值与人才价值文化转换,更加注重能人价值实现于人才价值之中。依靠能人治企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确立人才价值观,企业受治于一人的结果极易于出现决策失误。美国公司一度重"能人价值",使得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为保住位置,造假等不择手段成为冒险的选择。近年来,能人价值观正向人才价值观转换。海尔公司提出每个员工都是人才的理念,实施人才"第一产品"战略。美国ge公司在韦尔奇统率期间,突出了企业人才培养与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企业"加长领导力的长凳",培养、选择更多的企业一线高级将领。在能人价值与人才价值理念碰撞中,成功企业更多的是谋求人才和知识拥有。思科公司在过去9年中,通过成功收购80多家小企业,真正的目标是连锅端走这些企业中的人才。实践证明,只有人才治企,才是企业常胜不衰的法宝。

二、升华经营文化,注入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人本文化新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异地文化不仅会对跨国经营产生阻碍,同时文化还具有排他性。升华企业经营文化,是要把当地文化理念融会到经营管理之中,更加符合跨国经营本土化。

一是注重技术文化与服务文化领先,释放出企业超强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在企业技术文化与服务文化创新等方面,最具代表意义的是盖茨精神和雷锋精神融会出新的当代企业精神。盖茨不断创新的微软高技术产品稳居世界前列,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已被全球认知,技术文化与服务文化创新,使现代企业不断走向辉煌。我国海尔、小天鹅公司在注重产品技术创新的同时,将"海尔-真诚到永远""全心全意小天鹅"作为服务的宗旨,赢得了全球广泛的信誉。几年来,美国企业大力推崇雷锋精神,曾在美国企业中不断掀起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潮。在东西方文化融会的时代,强调技术文化与服务文化创新,更利于升华企业经营文化与企业精神,形成企业国际化经营超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建立"无边界企业"与"学习型企业",注入企业人本经营新活力。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老板韦尔奇首创企业"无边界"理念,他提出"使人们专注于更好的方法、更好的思想,并在组织内部人们之间和全球任何地方的企业共同分享最好的思想与实践。"他主张给予每个人充分的发挥空间,强调知识与学习的价值。鼓励员工去挖掘自己的伟大思想,学习和占有他人的伟大思想。近年来,倡扬学习成为东西方企业家们的共识。海尔张瑞敏的建立学习型组织与人本经营管理思想,在瑞士洛桑全球企业管理论坛上,受到与会者们的高度认同。企业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总裁说:"公司的业绩尤其来源于尽快获取、掌握和保存最有价值知识的人才,更应建立指导与激励人才与人力资源的企业文化。""无边界企业"与"学习型企业"的共同点,都是以人为本,分享思想,倡扬学习,提升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开发人的价值与创新、创造潜力。

三是增强危机意识与加速"灵魂"创新,构成企业永续发展的推进力。微软公司为增强企业全员危机感,曾在网上"微软将在18个月后倒闭"的信息,一时间令公司内外哗然。后来微软出面解释,这是根据"摩尔定律"做出的假设,it产业技术更新太快,18个月为一个周期。若没有危机意识,倒闭就在眼前。无独有偶,许多中外企业家都把创新机制和创新精神视为企业"灵魂",通过增强危机感加速技术与机制创新。吉利公司追求人才创新为"第一生命",公司总裁泽恩把40%的时间主要用于公司人才挑选上。应当看到,时刻保持"危机感",加速"灵魂"创新,是企业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人本资源效率的文化动力所在。

四是倡扬团队精神与放大扩展,结成企业"竞合经营"的凝聚力。面对全球化挑战,团队精神与放大扩展,成为跨文化管理竞争与联合的重要策略。美国苹果公司较早提出要象生态链那样集成企业产销群体。ibm公司则推出以个人电脑为中心的集成产销共同体。这些知名企业已从过去重于内部的的团队精神,放大到人本资源提升的更大范围。著名经营学家詹姆斯。穆尔说:"现代企业是市场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参与者。"企业要提升市场竞争力就必须与其它企业携手,企业间是竞争对手,更要联合互赢,培育竞合组织,集中有效资源,创造市场新的价值。企业全球化跨文化管理创新,不仅需要团队精神,更需要放大团队精神,扩大和延伸企业团队文化,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

三、升华法制文化,形成企业规范运行的人本文化新准则

在跨文化管理中,法制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需要通过法制与国际接轨、运用与转化,法制文化的不断升华,保障企业国际经营利益与规范企业运行行为。

一是认识法律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提升自主法律文化地位。法律是文化的范畴。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与市场界限日益模糊。特别是国际经贸活动总体在wto规则下进行,保证了公平、公正竞争,但经济全球化并不能替代法律全球化。法律的民族、区域、国家特征与利益的保护性,仍要求提升自主法律文化的地位。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不仅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出台相关法律,还加大运用本国法律树起非关税贸易壁垒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我们应当认识法律具有很强的政治、文化与社会区域性特征,植根于各自独特的社会、文化之中,法律集中体现出各国、地区以及民族的根本利益性。我们的企业要认真学习、消化和吸收、运用wto等国际经济法律。与此同时,还应加快接轨、转化和提升,充分发挥自主法律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形成具有中国企业自己特色的法制文化体系,既融会于国际法律文化之中,又保持自身法制文化的独立性。

二是认识法律文化的规范性特征,增强依法维护自身利益的主动性。入世来,我国企业在外贸出口经营中遭遇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案件增多。面对欧盟以进口产品安全设计问题,对来自中国浙江的打火机产品提起诉讼。浙江相关企业奋起反倾销应诉,主动运用国际法最终打赢了官司。从全球法律文化共同特征看,法律是规范社会与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在全球化经营中,各国和各地区法律文化碰撞在所难免。对此,我们的企业迫切需要增强用法的主动性,提升企业跨文化管理中的法律文化。通过法制文化建立与企业精神发扬,积极迎战国际贸易壁垒,勇于拿起wto和国际法律武器,运用wto法律争端解决机制,对簿于国外法庭,打赢国际贸易官司。同时,不断法律意识,实施法律超前预警措施,提升企业国际经营法律效率。

美业的认知和价值篇9

知识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个不争的事实,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揭示出其特征。但如何准确地认识知识经济的定义、内涵、理论意义等等一系列学术问题,仍然是难题。人们已能清晰地感到它的存在,但它何以存在,如何存在,存在何用仍然是人们所不能透悟的。本文的愿望就是要从现实和理论互动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做些有益的思考。一、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二、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三、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增长理论,尤其知识经济所表现出的经济数字化、虚拟化、一体化、全球化、消费与生产的融合等等特征,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传统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和周期理论。随着知识成为新增社会价值的决定力量,使社会财富价值的代表货币,在更加虚拟化的数字经济中运行,使工业经济时期所表现出的通货膨胀,进一步发展为泡沫经济。在全球化、一体化、货币自由汇兑、金融衍生品大量存在和信息空前通畅的情形下,原有的货币理论和周期理论已明显地不能指导现实。原来生产过剩的危机现在也许因为金融市场的违规操作而轻易来临,也许因为世界市场的分工而大获其利,可以说这次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一个最有力的说明。限于本文篇幅,这里我仅仅是提出问题。总之,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实实在在的已经到来,我们必须从这个现实出发,揭示出反映知识经济实质及运行规律的经济学说来解释我们所面对的经济现实,指导我们伟大的改革实践,这不但意味着我国理论经济学繁荣的到来,也必然促进我国伟大的经济振兴。版权所有

美业的认知和价值篇10

一、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二、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

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

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

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

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

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

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