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十篇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十篇

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0:07

教育心理学的方法篇1

现在不少的初中生都存在着自卑的心理,总认为“我不行的”、“我做不好”、“他比我强”。每个人都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优点和擅长点也有所不同,例如有的学生跑步比较好,有的学生弹跳力比较好,有的学生技巧领悟力好,有的学生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从而改变学生自卑的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进行体育训练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增加难度或者是降低难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例如在学习排球发球技巧时,考虑到有的学生臂力好一些,有的学生臂力弱一些,笔者规定了不同的要求,能力较好的学生要求1分钟发过网6个球以上,能力一般的学生只要在1分钟内发过网3个球即可。这样就照顾到了不同水平的学生。他们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当听到学生喊着“我终于发过网了”高兴地大喊,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强劲的自信心。例如在跑步训练时,笔者考虑到学生的跑步速度不同,让跑步能力稍弱的学生的起跑线往前一些,只要求他们完成既定的跑步任务即可,能力好的学生起跑线则往后一些,并且规定了相关时间,学生们高兴地跑,脸上露出了开心和自信的笑容。因此,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收获“成功”,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体育课中多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增强学生之间情感

初中生不仅有自卑的心理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微信等社交软件的普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少了,合作少了,彼此之间的信任感也减弱了,加上其他的原因,一些学生变得自闭。体育是一门合作性、竞技强的学科,很多的体育运动都少不了团队合作,教师要想改变学生的这个心理问题,应该在课堂中多让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通过合作,互相帮助,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如何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呢?教师可以考虑开展一些团体性活动,比如接力赛跑、打羽毛球、篮球比赛、拔河等,把一些平时不太合群的学生融入到集体项目中来,使他们感受到同学之间的情谊、集体之间的温暖。笔者经常利用体育课契机开展合作交流活动。例如经常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组织一场比赛,形式不限,探讨比赛的“作战”方案等等。记得有一次是在进行4×50米接力往返跑的练习,规则是第一个跑的学生必须把放在中间的物品拿起来,拿起来的时候要求物体是处于竖立状态,不得横着拿或者掉了,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要从头跑起,往返归队的学生必须按照指定的路线归队,笔者先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作战方案”。“小华你的跑步速度快一点,你在最后,做冲刺的准备”。“交换物体的时候咱们不能急,要保持好的心态”……学生们认真地交流探讨,在游戏的过程中每个组的学生都相互鼓励、加油、相互提醒,“加油,加油”、“注意按照路线归队不要跑错了”……。通过游戏活动的开展增强了集体之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学生们合作交流也进行的很愉快,那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和情感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拉近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的方法篇2

一、疏导学生心理障碍应遵循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心理障碍的疏导必须坚持方法和手段的科学性。疏导心理障碍,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健康地发展,因此在疏导心理障碍时,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要有令人信服的科学理论依据、灵活多样的形式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能耐心正确地研究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摒弃主观武断的做法。

主动性原则:体育教师要能敏锐地发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尽可能把工作做在学生心理冲突、心理障碍产生之前,做在问题行为形成之前。

信任性原则:成功地疏导心理障碍,在于信任。信任是一种感召力量,信任是双方的。体育教师在心理障碍的疏导过程中,要真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他们着想,理解和爱护他们,促其敞开心灵大门,自觉地接受心理障碍疏导,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疏导心理障碍的实效性。

二、疏导心理障碍的方法

形象转变法: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通常具有服饰保守、说话迟钝、走路畏缩等特点。从改变服饰、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是改变其心态和克服其心理障碍的一条途径。平时在教学中发现,跑步的时候如果大声喊叫,跑的就相对很快。因此,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特别注意改变自己的形象:穿整洁大方的服饰,养成讲话大声的习惯,走路昂首阔步,比平时加快速度等等。

语言激励法:语言是思想的暗示,语言是思维的有效刺激物,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我们可以有意地让学生用“我能行”“我相信自己”之类的积极语言为自己打气,或是在此基础上,让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一句鼓舞斗志的话,在上课之前或练习之前念上几遍,在语言激励后,再满怀信心地学练。

预演胜利法: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每当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就要求他们先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方法,对于帮助学生战胜面对困难时的恐惧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显著的效果。

扬长避短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如果一个人用己之短,而舍己之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欢乐。因此,疏导学生心理障碍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办法。

教育心理学的方法篇3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目前,在校中学生在社会竞争的大环境下,面临升学就业等压力,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不高,如果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我们应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致力于有利于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创建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的心理在学校中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心理影响。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并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1.1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现在,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教师要努力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2.教师要把心理健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1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促使身心的健康发展。

2.2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应学习借鉴现代国外教育的优点,对学生评价时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要对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使学生不断地得到鼓励。

2.3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发现我班一名学生徘徊在门外,于是找他谈话,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产生了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因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帮他想出几个解决办法:一是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二是帮助他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是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是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

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要充分发挥家庭的心理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尤为重要。因为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教育心理学的方法篇4

如今,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和人之间日常的行为行为交往已逐渐转向通过网络的途径来进行沟通、交流和表达。“网络上的高智商,生活中的低情商”现象,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学生在网络世界里是个高手,可是一回到现实的学习和生活,往往就表现得比较内向,不善于言辞和极其敏感脆弱,稍微遇到一点点的困难和挫折,就变得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处理和进行自我调节。再加上部分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较弱,思想又极容易走极端,因而常常表现出一些消极的情绪和叛逆的行为。心智不成熟,容易被情所困90后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逐渐呈现出群体年龄层次低龄化的特点。有些大学生从高中阶段便开始谈恋爱,在进入大学后,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和寻求感情的寄托,盲目的跟风、随大流,对待恋爱问题,表现得就更加的“随意”、“潇洒”和自由了。但大部分学生,由于个人社会阅历尚浅、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尚不稳定,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很多大学生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很清楚的概念。在谈恋爱的时候,要么意气用事,要么玩玩走过场。由于本身的动机不纯,对待恋爱的态度又极不端正,再加上自身的自控能力与耐挫折能力较弱,极易造成在感情问题上简单、幼稚和不成熟的行为和表现。由于对待感情和男女关系问题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一旦恋爱受挫,往往即会情绪失控,悲痛万分,甚者,还会做出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这种心智和情感上的不成熟,不仅严重的影响到了整个学生队伍的稳定,也同时对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提升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实效的方法及途径

2.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德育和日常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关系着高校学生群体的稳定和安全,民办高校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民办高校必须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做学生管理的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来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可以通过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向大学生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帮助大学生在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并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及途径。与此同时,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并发挥积极作用,民办高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邀请企业优秀人士、社会名流、著名学者来校开展各种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的形式,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增强其自身应对挫折和苦难的勇气和信心。

2.2加强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建设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建设,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系统工程,同时也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保障,应当高度重视。民办高校应当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来具体指导和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在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还应下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主要负责直接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处理等具体工作。其次,还应当充分发挥各个二级院系学生会、分团委、学生社团、班级心理委员的积极作用,通过构筑多渠道、全方位的网络化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和服务机制,进一步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力度。另外,民办高校还可通过建立院系心理咨询工作室和建立宿舍到班级、班级到年级的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小组,全方位,多角度扩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围,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力度。这些服务工作小组人员的组成主要是由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心态乐观积极、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积极主动、服务意识强,同时又热心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生或学生干部来担任。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在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工作指导下,关注各年级、各班级,乃至本班各宿舍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了解和掌握系院、年级或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学院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并认真的做好记录和形成相关的文字说明材料,协助好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部门做好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和教育管理工作。通过构筑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宿舍等点、线、面全方位的网络覆盖管理体制,从多渠道和多途径,不断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力度和管理效果。

2.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从事高校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服务的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和阻碍我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师资严重不足或专业人员素质低下等,都会严重的影响到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开展的重要前提。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才队伍,必须要经过认真的考核和选拔,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的态度,通过认真考核,选拔那些具备完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真正的热爱教育事业、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过硬、个人综合素质良好、责任心强、关心爱护学生、工作尽职尽责、甘于奉献的专业人员或优秀教师来担任。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队伍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高校还应积极通过岗位培训、外出交流考察、报告座谈等形式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4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民办高校应当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作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根据不同对象及不同的年龄层次及不同阶段学生工作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和知识竞赛,从而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含义。针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可以组织开展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及生活”为主题的系列团体辅导活动,旨在帮助和引导他们学会及时调整心态,尽快适应和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针对大二的在校学生,可以组织举办以“学习实践,成长成才”为主题的系列主题班会和实践技能活动,通过引导和实践教育,帮助他们科学的规划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个人的职业目标,并学会如何妥善处理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进一步提升个人的实际综合素质能力;针对大三的在校生,可以组织开展以“择业和就业”为主题的系列教育宣讲服务活动,通过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技能的培训、优秀毕业生人才的推荐等等,帮助毕业生在正确认清就业形势和自身学识能力的基础上,科学的制定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从而不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为做好求职和就业做好准备。

2.5认真重视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工作

教育心理学的方法篇5

一、正视现实教育

实践证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而生理的发展又落后于道德意识的发展。大部分学生们往往不能正视现实,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评价能力差,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如果与他人发生矛盾或比赛失利时,并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从对手或裁判身上找原因,认为对手实力过于强大、对手使用不正当手段或裁判偏坦、吹黑哨等;当赢得比赛时便目空一切,认为自己高高在上,别人一无是处,说风凉话,挖苦别人……体育教师要通过说服教育来纠正学生这一错误心理,让学生们懂得一场比赛是由比赛双方的实力对比、现场发挥情况、裁判的公正性决定着比赛的结果。比赛总会有胜负,胜利了不要沾沾自喜,要总结胜利的经验,为以后继续胜利提供充足的理伦保证;失败了也不要垂头丧气,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头再来,从逆境中奋起,这样明天的胜利才会属于你。

二、适应各种竞争教育

体育比赛充满了竞争。竞争的结果,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失败者的懊丧。但这并不是竞争的全部意义,更重要的是竞争的过程将使参与者有机会进行各种心理体验和心理调整,能为以后适应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让学生们体验各种形式的竞争。例如,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基础、运动水平、技术技能等情况,采用“让时跑”、“让距赛”、“让分赛”、“改变器械高度”、“改变场地大小”、“调整上场人数”、“改变游戏规则”等手段,让他们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中间经过“不同的经历”,分别到达“不同的终点”,让弱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让强者品尝一下失败的酸苦,让他们在竞争条件不同的情况下,在“不正当的竞争”中,进行各种心理体验和调整,加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耐受挫折教育

家长和社会对学生过度的溺爱,让他们的生活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顺心之事,自信心和自尊心便扭曲变形,做出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如受老师批评离家出走、受老师指责自杀、受老师指责后带家人报复、把老师打死或打伤等案例常见报道。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在学生一帆风顺时适当增加练习的难度,让学生们适当经历一些困难和挫折,再经过教师的鼓励、指导和学生自己(或与同伴)的努力,最终获得成功,提高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教育心理学的方法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08-02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训练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然而如此重要的课程,却由于教师授课方式的陈旧导致无法让学生产生共鸣,以至无法凸显课程本身应有的作用及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本文笔者提出采用案例教学法、聆听报告等来创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方法。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程序化

目前由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陈旧且针对性不强,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脱离,尤其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理论化太强,学生倍感课程枯燥无味,尤其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尚未摆脱传统讲授式的束缚,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机械地听,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程序化。

二、创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方法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法的起源

案例教学法起初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直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教育界才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它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2.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1)自行准备阶段。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教师就要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并给学生列出一些思考题,让他们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

(2)小组讨论准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学历、职位因素、工作经历等,将学生划分为由3-6人组成的学习小组。

(3)小组集中讨论。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时间一般应该控制在30分钟以内,发言完毕之后发言人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作出解释,此时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代替发言人回答问题。

(4)总结阶段。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教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教师还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这样学生的体会可能更深,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比如在讲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五章第三节高职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与调控策略时,教师可给学生提供如下案例:2010年3月30日四川某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三的学生曾世杰在学校明远湖边用刀将一名女生杀死,另外还刺伤了两名男生。让学生自行查找该案例的相关报道,围绕情绪产生的原因和调控策略展开讨论。同时课上教师可用相关的大量视频图片和视频冲击学生的视觉,这样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聆听报告

教育心理学的方法篇7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特征;体育教学方法;发展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不仅对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存在积极的影响。现阶段,尽管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已经被广大小学体育教师认可,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使得教学活动枯燥、单调,这对于小学体育教学的深入开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对于小学体育教师而言,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加强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1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1.1对教师绝对信任、依赖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时期,主要将其基本主导活动的形成作为重要标志。当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学习活动。自此之后,儿童就会将自身的依靠从父母转向教师。低年级的学生一般会对教师存在一种依赖、信任,因此,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该心理特征直接导致小学生能够认真地、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指导、教育、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对这一特征充分利用,从而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培养。

1.2行动依靠直接动机的主导

对于小学生而言,参加体育活动主要是依靠其直接兴趣来主导的,也就是说,只是为了好玩和兴趣来参与体育活动,同时,具有显著的尝试性特征。好玩、感兴趣的就喜欢,同时会表现出不知冷热、不知疲倦、不计胜负、容易得意忘形等行为,反之,如果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那么就会不愿意参加。

1.3具有广泛且不稳定的兴趣爱好

小学生比较显著的生理特点就是天真好动,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对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都很喜欢,同时,也比较乐于和体育教师一起开展体育活动,然而,其兴趣爱好却总是不稳定,非常容易转移,尤其是对那些单调的、枯燥的体育活动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

1.4具有容易分散的注意力

对于小学生来讲,存在较多的就是无意注意,即任何有趣的、新奇的外界刺激都能够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然而,对于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和对象,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从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出发,加强训练,将其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进而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效果。

2基于小学生心理特征的体育教学方法发展策略

2.1按照教材创设体育教学情境

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按照教材要求的学习要点设置情境。授课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对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地调动,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地发挥出来,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全身心投入,进而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小学体育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能够对教材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得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得到增强。

2.2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小学生大多喜欢竞争,爱好刺激,乐于参加比赛活动。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如果适当地引入比赛法进行教学,不但能够使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得到有效发展,使学生掌握、应用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得到提高,还能够使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得以激发。

既然是比赛,就一定会有胜负之分,胜利的一方会欣喜若狂,而失败的一方自然会无精打采,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倦的心理,使得体育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组,并且保证每一个组获胜的概率是均等的。

此外,在比赛中,体育教师还应该将适当的机会给予给那些之前没有取得胜利的学生,增加他们获胜的可能性,尤其是当他们取得胜利时,要及时地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增强,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3总结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过度模式化教学的情况出现,努力营造出轻松的体育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掌握体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复杂、多样等特点,因而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要对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以促进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田如鹏,张立全.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3,12(12).

[2]阳学辉.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改进[J].科教文汇,2008,(28).

教育心理学的方法篇8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初中数学;教育方式;改革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它的提出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理,也体现了教育学的内在规律,并对现在教育改革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那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呢?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指导教学实践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性和潜力的发挥,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与需求.此理念认为教育应在顺应学生天性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方法和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发展学习兴趣,发挥学习主动性,挖掘他们内在的学习潜力,把促进和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做为目标.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意义

教育领域中存在着两种规律:一种是外在规律,它主要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属于社会本位教育;另一种是教育的内在规律,主要强调教育必须适应被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符合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揭示了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需求,尊重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与教育成果.它意味着教育方式的一种战略转变,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三、“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方式改革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主动探求、交流合作的机会.教师要由以讲课为主向以教学探索活动引导为主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掌握了,就会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功和喜悦,就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与动机,激发求知欲,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轻松的教学氛围与情境,并安排难易适度的练习.例如在讲“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一节中有如下例题,求证: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在教学时可将活动做如下设计:

①让学生们动手作图画任意一个四边形,然后连接四个边的中点.

②让学生们观察、思考,说出想象的结果,并讨论想象连接四个边的中点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四边图形.

③由学生们验证实践结果,叙述思维的推理过程,想出证明的方法.

④让学生书面写出解题内容,列出证明过程.

⑤练习学生们的思维发散能力,并总结证明结果,推广后得出结论,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菱形?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矩形?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正方形?通过活动,增加学生自主探求、交流合作、动手运算的能力,让他们体会到其中学习的乐趣,引发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求的欲望,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学以致用,爱上数学

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学生应当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发展应用.但是实际数学教育并不重视数学的应用性,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与兴趣,感觉乏味与枯燥.在实际生活中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数学应用大有可为.如储蓄、利息、保险、贷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常用的计算常识.所以数学教学的重要职责就是提高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学以致用才是数学教育的高级境界,要让学生不仅会做题、解题,还要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习之后怎么应用.故而在教学时,就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设计一些实际的应用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计算存储自己压岁钱的收益,还可以计算在一定时间范围如何存储可以达到更高的收益,这样不仅可以掌握数学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理财意识.再比如教学“统计”时,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扫用具的数量、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实际问题.经常如此,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由学以致用到爱上数学,从而积极学习数学.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正在发展和学习进步的主体,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比较薄弱,并且受教育环境和传统意识的影响,制约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性.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教师应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提升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克服胆怯情绪,激发有效思维,明确学习目标,强化主体意识,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而有目标、有计划、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和提高学习水平,提炼出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学习方法.

面对新理念的要求,我们必须改革教育方式,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调数学教学要使每名学生的数学素质水平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10).

教育心理学的方法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方法途径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笔者把自身的实际工作体会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认为以下几种是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树立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意识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计划内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对学生中较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集中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才能较好地实现学生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个中心任务。最终使广大学生都能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2]。

二、构建心理健康防护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危机预警、危机干预能力,积极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

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四级心理防护体系。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然而处在人生发展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们心理发展并不成熟,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但社会阅历比较浅,极易出现情绪波动[3]。通过开展辅导员、班级心理宣传员和寝室长三个层面的培训工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危机预警、危机干预能力。学校应组织辅导员参加系统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扩充学校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力量。在学院层面组织开展心理宣传员和寝室长的培训工作,提高心理宣传员自助与同学间互助本领,积极发挥朋辈心理互助,一旦异常情况发生,能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干预。使心理健康教育防护体系的建立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点面结合、立体交叉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进行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建档学生进行跟踪、干预,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高校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系统化行为管理的最基本方法。心理档案的建立,既能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又能及时发现一些有倾向性的问题苗头,为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奠定基础。进一步通过广泛收集学生的心理行为资料,完善心理档案,并对一些异常对象进行监控和追踪,及时地纠正其心理异常,从而全面促进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

四、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使大学生更广泛的获取心理学新信息、新知识

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到校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能够使大学生们了解到心理学界中的各种新信息、新方法,提高他们有效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自我调适的主观意识。在大学生的不同时期、不同年级层次或不同类别的学生中设置不同内容和专题,如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适应性和交往方面的心理教育;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有关择业心理方面的教育;或对男、女生分别进行不同的心理教育等等。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等,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五、开展心理训练活动,是针对特定学生群体的必要手段和方法

心理训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过程。这种特殊性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的教育以外在的影响力为主导,而是以投身于心理训练当中的个人的内在力量为主导。由于大学生身上存在的心理困惑具有很明显的共性,因此团体咨询和团体训练比较适合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团体训练,要有针对性,分类明确。如个人成长小组;生涯规划与发展团体;经济困难学生的自信心训练;对独生子女学生的挫折教育等等。根据不同的辅导对象,科学合理地设计辅导主题、团队目标、参与人数、实施方案、效果评估等具体环节。还可以采取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全面系统地训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六、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是新形势下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现在,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更多的融入人们的生活,由于网络中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学生们更敢于大胆地发表言论、自由的抒感,并且不必过分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暴露。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网心理健康主题网站等来召集学生们进行网络讨论。另一方面,学校心理咨询师及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加入校园BBS、公开邮箱等,与学生进行信息、情感交流或心理咨询,为他们解决心理的问题和困惑,提高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培养大学生和谐健全的人格。同时积极介绍、引导学生浏览具有积极意义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站,使学生能更广泛地获得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和信息。

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并直接影响行为的效果,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探索与创新是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有力保障。通过上述有效途径的实施,可以切实使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入学生的头脑,并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雯.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北方经贸,2007,(08)

[2]邱勇强.试析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传承,2009,(10).

[3]周艳华.浅析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09)

教育心理学的方法篇10

团体心理辅导开始于心理治疗领域。这种依据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学背景的特殊方法因其独特的方式和高效的功能,不仅被广泛运用于心理治疗,而且也被大力推广到学校教育、社区工作和食业培训中。团体心理辅导将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增强育人功能。

一、关于团体心理辅导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团体领导者运用团体动力的作用,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依据基础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理论的支持进行的不同层面和深度的心理辅导,以促进团体成员心理障碍的消除、问题的解决和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与一般的团体活动不同,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心理障碍的消除和心理成长与发展为目标,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特殊的团体活动,需要一个领导者在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与成员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善于运用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创设团体氛围、觉察成员的心理变化、掌控成员间互动的方式等等,有效地带领团体发展,促进成员成长。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

团体辅导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各种练习,设计不同的场面,带动不同的感官,来触发成员的各种感觉、情绪、思维和行动,吸引成员的参与,协助自我表达和探索,促进思考和领悟。这些练习包括:

纸笔练习:通过绘画、完成句子、自我描述等反映内心世界,如自画像、生命线等。

身体运动:体操、呼吸训练、肌肉放松等。

接触练习:成员间的身体接触来增强彼此的信任和沟通。如信任跌倒、盲行等。

团体讨论:通过言语沟通来进行自我表达和相互了解与反馈。如戴高帽、热座等。

制作练习:通过单独或合作进行手工制作,探索自我,加强沟通与协作。如搭纸塔等。

阅读练习:阅读一些书籍、画报等视觉资料以引发思考和讨论。

媒体应用:听录音、看录像和摄像等活动。

角色扮演:用心理剧等方式来设计出类似真实生活内容和人物的环境,让成员直接扮演其中的人物,以获得感受、思考和领悟。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领域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学校教育和学生工作,他在体验式和互动式的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触及学生的认知、情感,带动学生的思考、体验和行为改变。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和工作层面,一般在学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从以下几个领域来进行。

(一)心理素质训练

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心理成长任务,比如如何认识和对待自己、如何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如何学习、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等,需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经验的积累来完成。家庭教育的影响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往往有很大的随机性,而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教育场所,可以运用一系列规范而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其中团体心理辅导在帮助学生探索自我、提高人际沟通的技巧、改善学习方法、学会自我管理、探索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效力。因而在中小学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发展阶段的要求来设计各种不同的心理素质训练。

这些心理素质训练包括:自我调适能力训练,如自我认同、情绪调节、压力管理;人际共同能力训练,如倾听、表达、共情、同理等能力的训练;自我管理训练,如自我规划、时间管理、理财训练;学习方法训练,如了解自己的思维、记忆和气质类型,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成长小组,如探索自己的情感模式,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训练,个性调整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的重要指标,它不仅与人们日常行为和个性特征密切相关,甚至很大程度地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个人生存质量、生活幸福、学业和事业成败的重要前提。团体心理辅导在帮助维护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的团体辅导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是成长性辅导:通过各种成长小组学会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学会表达需要和自我满足,增强自我价值感,提升自尊:发现内在冲突,处理消极情绪,增强自我接纳,调整偏差认知,改善不良行为。

二是矫治性辅导:中小学中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因为童年经历和家庭环境等因素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尤其是到了中学阶段,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比如“同一性危机”、人际关系障碍等,需要通过团体咨询来改善。甚至有的学生还出现轻度的精神障碍,一些抑郁症、强迫症等神经症和青春期常见的一些精神病也常有发生。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通过团体咨询来进行矫正和治疗。

(三)特殊人群的行为矫治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因素复杂,难免使一些学生受到消极的影响,比如电子游戏成瘾、网络依赖等,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而学校可以针对这些特殊人群,在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改善特殊人群的心理和行为。比如:

“我是勤劳的蜘蛛”:网络依赖团体辅导,教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游戏带给我快乐还是忧虑”:游戏成瘾团体辅导,帮助学生处理游戏成瘾的情绪危机,并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选择和控制玩电脑游戏的方法。

“我不用你们督促”:增强学习动机的团体辅导,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增强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和科学规划内容等。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根据其行为和心理特点,设置不同的辅导目标,运用不同的辅导策略和方式,在学生充分自主的情况下,从知、情、意、行等不同的方面同时引导学生,会收到特殊的效果。

(四)团队建设

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的实验场所。在学校学习依托团队生活和学习,通过爱集体、爱学校到爱国家、爱社会,可以帮助学生满足归属需要,从“小我”发展到“大我”,体验社会价值,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如果忽略团队建设,学生之间勾心斗角、恶性竞争,或孤僻自闭,抱小团,不仅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阻力,更会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未来的生活埋下隐患。因此,团队建设是学校学生工作的重

要环节。

团体心理辅导在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增强团体凝聚力方面有着突出的功效,把这种技术和方法大力推广到各种团队建设中,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寝室文化等。

三、合理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加强学校的育人功能

团体心理辅导在提高中小学育人功能中具有特殊作用,但在使用这种技术时需要合理运用,注重其科学性,并懂得使用时的条件,积极与其他育人方式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科学育人的目标。

(一)注重科学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方式,带领团体心理辅导的老师一定要经过不同程度的专业训练,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工作需要和工作目标来进行不同层面的工作。如果不经过训练,不知深浅,依葫芦画瓢,不仅不能带来应有的效果,弄不好还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团体心理辅导与一般的团体活动相似,领导者会带领团体成员进行很多游戏和练习(如前所述),但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游戏和练习具有特殊的含义,主要在于引导成员开放内心世界,不像课堂学习和一般的活动,不仅仅带来成员认知上的思考,大多会触及成员的内心情感,这些情绪情感多数是积极的,但也难免会引发一些人童年经历中的不愉快的感受甚至触发其创伤经历。团体辅导还会引起成员间的情感互动,有友好也有冲突,因此,团体辅导的带领者就要知道如何应对这类情况的发生,及时处理消极情绪,带动和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避免由于活动的引发和成员的互动带来成员的心理创伤,或在引发了成员记忆中的消极体验后没有适当的保护和处理而造成成员的二度创伤。所以,在学校大力推广团体心理辅导的同时还须对带领团体辅导的老师加强培训,以确保科学性。

(二)注意条件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育人方法,运用时有一定的条件性,不具备条件会影响辅导效力甚至适得其反。运用团体心理辅导,需要一些设施和技术条件,因为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一般的团体活动,其目的是要营造安全的人际氛围以打开成员的内心世界,触动较深的情感体验,因此,需要有相对封闭的、隔音状况良好的、易于组织活动的场所(团体辅导室),然后一定要有经过不同程度专门培训的老师来带领,这是保证科学性的前提。

(三)注意与其他育人方法的有机结合

虽然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大,用途广,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可以完全代替传统的育人方式,比如前面提到的德智体美劳的课堂教学方式和课外实践锻炼。只有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正确指引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这一心理辅导技术有机地结合到传统教育中,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增强学校的育人功能。比如,在自我成长小组中,往往需要成员进行自我探索,这就包括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各种精神领域的内容,因而特别需要将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进来,既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又有利于教育方针的贯彻。真正起到辅助和增强育人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