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养殖业的特点十篇养殖业的特点十篇

养殖业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9:41

养殖业的特点篇1

一、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发展现状

元江县独特的自然资源,使特色养殖发展得天独厚。由于资源的稀缺,与传统养殖肉食产品相比,特色养殖产品在价格上更具优势,而且供不应求。目前元江县特色养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控制传统畜禽饲养中饲料的添加剂和抗生素,生产“无公害”、“生态”和“有机”肉食产品,在养殖方式上突破;其次是特种养殖,以驯化、繁殖野生动物为主,追求养殖内容上的新、异。针对特色养殖业见效快、附加值高、效益明显的特点,元江县引导扶持山区群众调整养殖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养殖。到2009年底,全县有特种养殖户1055户,其中,养野猪12户,零星养蜂956户,其他养殖87户,存栏野猪559头,养蜂6480群、野鸡5270只,存栏麂子、刺猬、孔雀等畜禽514头(只)、梅花鹿56头。全县完成畜牧业产值2.5亿元,比上年增加0.16亿元,增长6.8%,特色养殖户实现经济收入近800万元。现已建设推广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猪示范基地,建设生物发酵床3585平方米,饲养生猪1100余头,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生猪生产迈向环保生态型养殖。针对元江坝是典型热带气候特征,1998年县鱼种站从泰国引进40条幼湾鳄试养并获得成功,到2009年有鳄鱼350余条,是云南省唯一一家鳄鱼规模养殖的单位。目前,鱼种站还负责生产和推广鳄鱼、罗氏沼虾、单性罗非鱼、淡水鲨鱼等特色水产品的鱼苗为主,并实施部分养殖,以“基地+农户”的形式提供鳄鱼苗给农户养殖,低价提供单性罗非鱼和罗氏沼虾幼苗给农户,鼓励发展特种养殖。

由于充分利用热区资源优势,元江县的特色养殖产业现在通过扶持朝着扩规模和树品牌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和推广特色养殖技术,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城乡消费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对特色、名贵食品的购买欲望和对安全、无公害食品的需求,带来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当前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色养殖产业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制约因素。

1.特色养殖规模小,利用价值单一。

驯养的野生动物种类主要集中在野猪、梅花鹿、野鸡上,少量有养竹鼠、石蚌。大多数养殖户在产品上以活体销售为主,主要是供人食用或观赏,养殖行业呈现出规模小、水平低的局面。如,全县1家梅花鹿养殖单位只养殖了56头;12家野猪养殖单位,存栏数不足600头。特色养殖项目投入大、周期长、收效慢。

这与行业内称为“短、平、快”的特色养殖投资特点相反。理论上,特色养殖刚刚起步,养殖产品有价格高、市场需求旺等优势,但实践中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扶持和技术信息支持,许多养殖户只能靠网络、报刊和杂志等渠道获取零碎的养殖信息。盲目性导致部分养殖户不是在初期对投入估计不足半途而废,就是在实际养殖中对疫病防控、驯养繁育等环节费尽周折。

养殖户绝大部分是边干边摸索,没有专门的培训学习,总体素质不高,养殖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只有实践中去总结,往往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导致特色养殖产业壮大的周期被拉长,发展成本更高。缺乏从事专业养殖的技术人员指导。

元江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管理着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由森林公安代管,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由于无法进行有效的技术服务和科学政策指导,致使部分农户养殖中盲目操作,损失惨重。全县仅有4名人员从事野生动物养殖技术工作,且多数是经过短期培训。市场不规范严重制约特色养殖行业进一步发展。

目前元江县的养殖产品处在供求双方单线供销阶段,信息极度不对称,尚未建立一个有形的市场平台。因为市场体系不完善,现有市场中没有使用“中国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影响了合法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和销售,并且市场准入制度、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还没有建立,这些都制约玉溪特色养殖产业进一步发展。

三、对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现状的思考

通过分析上述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要健康、快速的发展,目前最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对产业发展正确引导:县域内适合养殖哪些品种?市场前景如何?针对县资源优势应重点开发哪些产品,优势在何处?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困难如何寻求帮助?产品销售渠道的问题?等等。政府要加强调研,发挥其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促进特色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县鱼种站为例,10年的鳄鱼养殖有了成效,养殖面积发展到上百亩,数量到300多条,但要进行规模加工,数量远远不够,多次引资失败,造成浑身是宝的鳄鱼被搁置,以“基地+农户”形式的特种养殖发展缓慢。一边是饲养成本高,资金缺乏,现状难维持;一边想招商引资开发鳄鱼,变废为宝,摆脱困境,但规模太小满足不了大规模深加工,引资不成。所以恶性循环,养殖举步为艰。而其它特色养殖也面临技术、销售等困境,要想对野生动物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关键政府要建立起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和指导体系,这才能有效避免养殖户在种源获取渠道上的非法选择,也才使合法的野生动物产品进入市场。

四、加快发展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的建议

1.发展特色养殖产业要靠政策拉动和示范户带动。

养殖业的特点篇2

一、“十三五”发展情况

全县适宜渔业养殖区规划面积39.6588万亩,水域面积2.4277万亩,宜渔稻田近3万亩。养殖模式有水库生态养殖、池塘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3种,以池塘养殖为主。

全县渔业养殖品种有鲤鱼、草鱼、鲫鱼、鳙鱼、鲢鱼、黄颡鱼、泥鳅、石斑鱼、斑点叉尾鮰、甲鱼、南方大口鲶、中华倒刺鲃、大鲵、鲟鱼、镜鲤等10余种类,其中黄颡鱼、泥鳅、石斑鱼、斑点叉尾鮰、甲鱼、南方大口鲶、中华倒刺鲃、大鲵、鲟鱼等名优鱼类的养殖面积和产量仅15%。

(一)渔业生产

全县2016年水产品总产量1625吨,渔业总产值0.24亿元。到2019年水产品总产量虽将至1244吨,渔业总产值确跃至0.29亿元。

历年渔业生产情况表

指标名称

单位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水产品产量

1625

1729

1210

1244

渔业产值

万元

2400

2500

1900

2927.5

(二)企业培育

全县2019年末,注册并正常经营的渔业经营主体11个,其中专业合作社6个、家庭农场2个、公司3个,市级示范经营主体1、县级示范3个。

渔业经营主体情况

企业名称

注册时间

注册地点

经营范围

经营情况

筠连县共和水产专业合作社

2009.12.22

筠连县武德乡共和村

水产养殖、水产品销售

正常

筠连县维新镇蒲潭沟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

2012.01.12

筠连县维新镇落箭村二组

水产品、家禽、家畜养殖及销售,农副产品销售。

正常

筠连县鱼井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2012.03.26

筠连县双腾镇鱼井村3组

淡水鱼养殖、销售。

停产

筠连县武德乡凉风洞养殖专业合作社

2015.08.04

筠连县武德乡新顺村二组

淡水鱼养殖、销售。

正常

筠连县邦泽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

2018.01.10

筠连县筠连镇水源村五六组

小龙虾养殖、销售。

正常

筠连县富渔养殖专业合作社

2019.01.09

筠连县筠连镇景阳水源村三组

水产、家禽、家畜养殖、销售;水果、蔬菜种植、销售。

正常

筠连县泉水鱼家庭农场

2014.12.18

筠连县塘坝乡幸福村六组

淡水鱼养殖、销售。

正常

筠连县裕盛家庭农场

2016.12.19

筠连县维新镇落箭村二组

家禽、家畜、水产养殖、销售;果木种植、销售。

正常

筠连县君瑞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2014.05.19

筠连县蒿坝镇街道

大鲵养殖、淡水鱼养殖。

正常

筠连县四海水产有限公司

2014.07.01

筠连县维新镇落箭村10组

水产养殖及销售,家禽、家畜饲养及销售;鱼饲料、渔具。

正常

四川悦行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2017.05.08

筠连县蒿坝镇金柯村4组

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管理、食品生产、销售,农产品种植、销售,水产品养殖、销售。

正常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养殖品种结构仍不合理。目前,全县养殖品种仍以四大家鱼养殖为主,名特优鱼类养殖比例太小且不成规模。

(二)渔业科技含量不高。目前,全县80%水产养殖户仍停滞在传统的养殖模式,技术和设施没有跟上现代渔业的发展。

(三)产业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建设力度不够。全县连片鱼池在50亩以上的规模渔业基地不到5处,全县水产业规模化程度很低,经营主体不强,无地方特色和品牌优势。龙头企业缺乏稳定的技术支撑,销售渠道也不固定。

(四)渔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以及新技术、新品种开发、推广的投入明显不足。渔业经营和管理机构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没有上规模的渔业龙头企业,尚未建立起水产品市场准入机制。渔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渔业科技体系建设薄弱,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形势较严峻,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渔业产业链条不完整。渔业产业结构仍然不尽合理,渔业加工、流通和服务第二、三产业在渔业中所占份量低。

(六)推广力量薄弱。从原水务局划转水产技术推广站1个(并于畜禽发展中心)编制2人,公招渔业技术人员2名,惜均已调离。全县现无渔业专业技术人员。

三、“十四五”发展情况

(一)总体思路

稳定基本养殖水域,保障渔民合法权利,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确保有效供给安全,环境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实现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发展总目标。

以健康养殖为发展重点,以生态、高效、品牌渔业为主线,养殖、增殖、加工、流通相结合,努力提高综合效益。

池塘、山坪塘等小水体重点发展名特优特色养殖,水库、河流等宜渔水面集中发展生态养殖,宜渔稻田等水面大力推行稻渔综合种养的模式,重点发展稻鱼、稻虾、稻鳖、稻蟹和稻蛙综合生态种养。同时,以渔为媒,重点发展休闲观光渔业,培植特色旅游主导产业。大力提倡渔、农、林、牧有机结合,促进生态渔业良性循环。

(二)规划目标

到2025年,全县渔业产值由0.29亿元增长到1.0亿元,产量由1244吨发展到3000吨。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养殖模式,改造和新增宜渔的山坪塘、池塘;由常规鱼类为主的传统养殖模式转向名优鱼类为主的生态健康养殖,到2025年名优鱼类养殖比例由15%发展到45%以上;大力发展渔业乡村休闲旅游,到2025年乡村旅游示范点达到20个,带动服务业和周边产业的发展。

推广“产学研一体化、养殖加工一条龙的集团化”、“公司+基地+养殖户”经营模式,大力培育渔业示范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公司、专合社),到2025年达到20个,其中市级示范4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4个。

渔业发展计划表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2022年

2025年

2030年

水产品产量

1250

2200

3000

3500

优质鱼养殖比重

%

20

25

45

60

渔业产值

亿元

0.4

0.6

1.0

1.5

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

5

10

20

30

示范经营主体培育

10

15

20

25

(三)产业发展

筠连县养殖区规划面积39.6588万亩,主要包括滩涂、山坪塘、一般农用地、园地、草地和其他土地(主要包括裸地等)。按照区域地形地貌、温度气候、水源类型、以及独特的溶洞等资源,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在养殖区重点发展水产良种繁育、池塘健康养殖、流水养殖、大鲵养殖、冷水鱼养殖、生态放养和休闲渔业。

1、水产良种繁育。重点发展名特优水产苗种繁育,大力发展大鲵种质资源保护和人工繁育,加大鲑鳟等冷水性鱼类苗种繁育。水产良种繁育区应该加强苗种生产管理,稳定常规品种,扩大生产名特优新品种,实现水产苗种良种化、优质化、科技化。保障全县水产苗种供给,同时辐射周边区县。

2、池塘健康养殖。以养殖四大家鱼为主的大宗淡水鱼养殖,转向重点发展杂交鲟鱼、裸鲤、长吻鮠、中华倒刺鲃、黄颡鱼、南方大口鲶、匙吻鲟等名特有鱼类为主的池塘健康养殖。同时大力发展以养殖小龙虾、南北美对虾、中华鳖、蟹类和蛙类的虾、蟹、蛙和鳖等特种水产养殖。

3、流水养殖。重点发展以养殖鲟鱼、长吻鮠、岩原鲤、胭脂鱼、黄颡鱼、中华倒刺鲃、南方大口鲶、裸鲤等名特优鱼类的流水养殖。实现养殖无公害化、标准化、品种名优化、特色化的高度集约化养殖。养殖外排水要加强废水处理系统的开发及建设,保证养殖废水得到及时和有效地处理。

4、冷水鱼养殖。充分利用冷水水源,重点发展以养殖虹鳟、金鳟、大西洋鲑、青海湖裸鲤、鲟鱼、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黄河裸裂尻鱼、厚唇裸唇唇鱼、拟鲶高原鳅等特色冷水鱼类养殖。实现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溪沟、溶洞等冷水自然资源创建独特的冷水性(亚冷水性)鱼类特色化养殖。

5、大鲵养殖。以生态健康养殖和仿生态养殖为主,重点发展大鲵种源保护、苗种繁育和养殖示范推广。

养殖业的特点篇3

一、生产情况

畜牧养殖方面,牛存栏量7.15万头,同比略有下降,出栏4.63万头,同比增长150.3%;生猪存栏量19.42万头,出栏17.8万头,同比均略有下降;羊存栏量14.36万只,同比增长46.1%,出栏8.26万只,同比增长26.3%;家禽存栏量452万只,同比增长8.7%,出栏772.6万只,同比增长130.6%;肉类总产量33823.4吨,同比增长44.2%;蛋产量4758吨,同比增长1.5%。

水产养殖面积17.8万亩,其中池塘养殖48450亩,同比增长0.56%,连片精养池塘3.65万亩,同比增长2.8%。围拦网养殖面积10.5万亩,与去年持平。网箱养殖面积1000亩,小网箱养殖面积1300平方米,均与去年持平。河蟹放流面积85000亩,池塘养蟹面积7000亩,比去年略有增长。鱼种投放5350吨,同比增长0.9%,其中新增投放鱼回鱼鱼种18吨。蟹种投放170000公斤,比去年同期增长4.9%,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10.9万亩,同比增长0.9%。

二、主要做法

(一)、狠抓产业化建设,规模经营有新突破

通过群众选项目,项目选群众的大户推动战略,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的原则,依托资源和基础条件,把培养基点村,兴办养殖场,发展专业户和专业大户作为推进规模养殖的重点,构建起一县几品,数乡一业的基地化生产格局。目前,全县各品类养殖专业户发展到11855户,专业大户发展到29本文来源:文秘站00户,各类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大户200余户。养殖场发展到130个,养殖专业村发展到43个。大规模养殖户的成批涌现,形成了乡域特色,呈现出数乡一业的特色发展格局。如:五固路优质猪、牛养殖带;五泗路良种蛋禽养殖带;朱顶、小溪的肉牛、水禽养殖小区;临北养羊小区有新的提高和发展。在渔业方面以沱湖、香涧湖螃蟹养殖基地、訾湖幼蟹养殖基地为重点,推进螃蟹产业化发展;以崇潼河网箱养殖带建设为重点,推进名优鱼类养殖业的发展。

(二)、狠抓动物防疫,确保了养殖业健康发展

动物防疫历来是发展养殖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确保全县养殖业健康发展,我县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以落实责任制为手段,加强查毒灭源和疫情管理。并积极推进村级动物防疫员体系建设,在全县范围内通过公开招考,择优选用了125名村级动物防疫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全面落实基础免疫工作,在刚结束的春季集中免疫中,全县口蹄疫免疫密度98.84%;禽流感免疫密度96.72%,防范了全县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为我县发展养殖业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加强技术服务,推进订单养殖

定单养殖能规避市场风险,保障养殖户取得稳定的经济效益。今年初,我县通过积极联系,争取到鮰鱼订单养殖进行示范。第一季度即实现投放鱼种18000公斤,包括池塘精养和网箱养殖两种形式。通过养殖过程监管,技术服务,争取示范成功,让养殖户获得最大利益,为我县水产养殖走出一条新路。作为全年水产养殖业工作的重头戏,我县全面实施了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制度。渔业生产的行业管理逐步迈入正轨,为全县渔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狠抓外资带动,项目工作成绩突出

围绕20__年的工作重点和我县养殖业发展重点,加强项目建设。一是组织编制项目库。共计编制项目32个。二是加强在建项目建设,重点搞好后续建设和检查验收工作。三是加强项目的申报工作,组织申报了《河蟹产业化建设项目》、《幼蟹培育项目》及市级养殖小区建设等十多个项目。这些项目的申报将有力促进我县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的发展。

(五)、大力推进养殖园区建设

进一步完善06年已申报验收的8个市级养殖园区,今年将继续组织养殖大户筹建市级畜牧水产养殖园区,目前已申报市级养殖小区18个。同时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引导,鼓励养殖户建设县级养殖园区,使得我县养殖业进一步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

(六)、力求发展在全省位次再提高

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县规模养殖、龙头企业、动物防疫、行政执法、协会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实施等工作,均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可喜成绩,养殖业整体势力提升很快,通过了省农委组织的畜牧先进节段考评,已进入全省前15位(历史上最前排名为全省38名),得到了省考核组的高度称赞。

三、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建设滞后。养殖业生产的各种服务体系不健全,畜禽品种改良步伐慢,品种不优、品质不佳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县标准化、模式化饲养技术推广的力度还有待于加大;二是龙头牵动力弱。具有一定潜力的加工龙头企业刚刚起步,现有加工规模小、产品档次低,产业链条短,市场控制力弱。三是养殖产品市场发育不健全。四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五是大水面开发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下步工作打算

以东向发展为契机,重点发展禽业生产,继续推进生猪、螃蟹两大主导产业,突出发展草食节粮型牛、羊、名特优水产品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畜禽产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区域养殖,精心打造特色品牌,发挥比较效益,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保障体系,实现畜牧水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狠抓品种改良工作

在全县范围内推进名优品种改良工作,今年底,波尔山羊、马头羊改良率在80%以上;三元杂交猪、五元杂交猪改良率达100%,水牛、黄牛改良率为100%;名特优水产品产值占渔业总产值的40%以上。加快刘集、城关的种鹅、种鸭场建设,提高我县水禽的优质品率。

(二)、做好项目建设与申报工作

做好《五河县部级秸杆养羊项目》、《五河县水产防疫站建设项目》跟踪服务及项目建设工作。组织畜牧水产专家认真学习国家对农业扶持措施,精心编制、筛选、申报符合我县养殖业发展的项目。

(三)、进一步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积极扶持,分类指导,完善机制,强化服务”的方针,完善信息、科技、金融保障三大服务体系。引导养殖业生产经营户和科技、教育、科研等部门组建各类形式的专业协会,发挥协会的组织、引导作用。

养殖业的特点篇4

1我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状况

“十一五”期间,我省的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在新品种引进和土著鱼类驯养繁育等方面有所突破,对基层的技术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大水面增殖和水库网箱养殖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1.1开展高白鲑为主的大水面增殖。2009年以来,重点在龙羊峡水库进行了高白鲑大水面增殖。经生长监测,其长势显著、成活率高、规格整齐、分布区域广,已形成一定的资源量。从该水库水域面积、饵料生物量丰欠、生存适宜环境等方面分析是我省目前高白鲑投放水域见效最为显著的水库。今后宜将龙羊峡水库作为高白鲑大水面增殖和品种结构调整的重点水域,集中力量进行投放增殖,以此来增加全省渔业产量。

1.2河蟹规模化养殖初见成效。我省河蟹规模养殖从本世纪初发展以来,现形成可鲁克湖和贵德黄河滩地两大养殖基地,约有养殖面积0.44万公顷,年产优质河蟹3—5万公斤。可鲁克湖河蟹具有反季节上市(3—5月)和高原纯天然绿色食品两大特色,目前已取得有机食品认证并获得青海省名牌水产品的称号。2009年以来,可鲁克湖河蟹进入了北京超市,深受北京市民的认可和沿海客商的青睐,其品质可与名牌阳澄湖大闸蟹相媲美,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1.3沿黄群众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较好。近两年沿黄水库群众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迅猛,至2010年8月底全省水库网箱发展到535个,养殖面积2万平方米。养殖品种有普通虹鳟、金鳟、三倍体虹鳟、目笋白鲑、哲罗鲑、青海湖裸鲤等。其中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计划在三年内建成网箱面积2.33万平方米,有望成为我省冷水鱼网箱养殖的龙头企业。预计2010年全省网箱养殖产量达15万公斤以上。

1.4池塘养殖向休闲渔业转变。目前我省池塘养殖的实际利用面积413公顷,主要集中在海东民和、乐都、平安,海南贵德县,以及西宁市、湟中县等地。从本世纪初我省池塘养鱼基本没有单纯靠养殖为业的,都是以垂钓为主,结合餐饮、娱乐等开展休闲渔业。但限于经营者基础设施差,投入严重不足,休闲渔业的规模和档次较低,大多只能算渗淡经营。

1.5土著鱼类养殖是我省冷水鱼特色养殖的发展方向。土著鱼类作为本地特色水产品,目前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人工繁育技术均已获得成功,今后的养殖开发工作应借鉴新疆、四川等地的成功模式,大力开展我省土著鱼类养殖技术的试验研究和规模化养殖,努力打造本土特色品牌。同时深入开展土著鱼类养殖新品种的研发,增加养殖品种储备,以缓解对天然鱼类的偷捕压力,这也是我省今后冷水鱼特色养殖的发展方向。

2目前我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形势分析

2.1我省丰富的冷凉水体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我省可供渔业开发利用的水域面积约4万公顷,这些水域水体洁净、水质良好、具有明显的冷水水体特征,具备生产绿色水产品的资源优势。我省沿黄水库网箱养殖规模理论上讲可容纳33.3万平方米,具有生产虹鳟、金鳟等冷水性商品鱼2000万公斤的渔业潜力。而目前网箱养殖规模仅2万平方米,沿黄大水面增殖除龙羊峡水库形成一定产量外,其余水库均没有形成渔业产量,其渔业潜力远未发挥出来,开发利用率不足,致使本省自产鱼比重很小,与丰富的水体资源渔产力很不相称。

2.2养殖技术、产品销路及市场风险等问题需要规避。目前沿黄水库群众网箱养殖的积极性很高,但虹鳟网箱养殖户普遍存在技术缺乏、饲料成本高、赢利空间小等养殖生产问题和市场风险。当务之急是从养殖技术、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规避其养殖风险。据调查目前在省内普通虹鳟鱼年均销量不足百吨,但西安、武汉等地虹鳟的销量持续增加;我国每年进口三文鱼2000万公斤,国内产量不足100万公斤,其市场潜力巨大。为此我省的虹鳟网箱养殖市场定位主要是凭借无污染绿色水产品的地域影响力和品质认可度来拓展国内大市场,目前养殖的普通虹鳟除少量满足省内市场外,主要销往西安、武汉等外地市场,同时要积极引导群众逐步由普遍虹鳟养殖向三倍体虹鳟规模化养殖转变,适应市场需求的需要。在运营模式上主要以企业和渔民合作组织为主,以便规避市场风险。

2.3冷水鱼养殖将成为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我省在冷水鱼新品种引进和土著经济鱼类品种的试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积累了经验,打下了一定的工作基础,筛选出如高白鲑、池沼公鱼、三倍体虹鳟以及河蟹等适宜推广的优良引进品种和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养殖品种。为此,今后要结合我省水域资源特点,突出我省养殖特色,做好主推品种的示范养殖和筛选工作,进一步发展规模化养殖,做大冷水鱼特色产业。

3我省养殖渔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思路和措施

3.1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我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要紧紧围绕在保护好渔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冷凉水域资源,采取集约化养殖和大水面增殖相结合,引进品种和本土品种并养,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加速推进我省冷水鱼产业发展这一方针,主推特色养殖品种、技术和模式,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大技术示范和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储备,强化渔民培训力度,提高技术服务质量,促进渔业生产比“十一五”翻一番。

3.2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水产养殖产量达到450万公斤,创产值1.4亿元,总产值比2008年增长6.3倍,年均增加1700万元。

3.3发展思路

3.3.1稳定池沼公鱼产量,推广高白鲑养殖。“十二五”期间,引导龙羊峡水库池沼公鱼产业的良性发展,使其每年稳定在100万公斤产量的前提下,加大高白鲑投放力度,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投放鱼苗800万尾以上,到2015年高白鲑产量达到50万公斤。

3.3.2大力推广三倍体虹鳟的网箱养殖。在龙羊峡、李家峡、苏只、公伯峡等沿黄水库向个体养殖户和民营企业大力推广三倍体虹鳟网箱养殖,同时做好群众网箱养殖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2015年虹鳟养殖(以三倍体虹鳟为主)产量达到100万公斤。

3.3.3推广土著鱼类网箱养殖。土著鱼类人工养殖很具开发潜力,其人工繁育技术已相对成熟,人工饲育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作为本地特色品种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在“十二五”期间,在龙羊峡等沿黄水库推广土著鱼类网箱养殖,以缓解天然鱼类偷捕压力。

2015年土著鱼类网箱养殖产量达到100万公斤。

3.3.4推广河蟹规模化精养。生产无污染绿色“高原大闸蟹”,突出“三品”(提高品质、打造品牌、养殖精品)是我省今后河蟹养殖产业发展的主方向。重点在海西可鲁克湖和贵德发展绿色精品蟹,提高河蟹品质和产量,扩大品牌宣传,拓展市场销路,使我省河蟹进入大闸蟹高端市场。力争到2015年精品河蟹产量达到20万公斤。

3.3.5大力引导发展东部农业区特色休闲渔业。利用沿黄李家峡、公伯峡、苏只等大中型水库及东部农业区中小型水库渔业资源进行鲤鲫草等常规鱼类和土著鱼类增养殖,生产比市场价位高的无公害绿色水产品,发展高原绿色水产业,至2015年渔业产量达到80万公斤。同时把东部农业区休闲渔业纳入渔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当中,制定休闲渔业发展的战略性发展规划,在经营上打破单一生产、单一垂钓的简单模式,结合农家乐风味餐饮,开展集垂钓、娱乐、餐饮、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经营,带动海东和沿黄地区池塘、水库的休闲渔业发展。

3.3.6继续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本土鱼类的驯养,做好技术储备。“十二五”期间,引进目松白鲑、凹目白鲑、哲罗鱼等鲑鳟鱼类新品种进行示范养殖,同时开展本土品种的开发,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等,做好技术储备工作。

3.3.7做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和渔业资源养护工作。有效开展养殖水域渔业环境监测以及病害防治和测报工作,如水库网箱养殖对水域富营养化影响监测及评价,群众养殖病害防治技术指导和服务。做好渔业资源养护工作,为水产健康养殖提供生态安全保障,做到环境保护与养殖生产并重、渔业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3.4保障措施

3.4.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做好示范推广和宣传工作,使我省沿黄及东部农业区各地政府引起高度重视,把促进冷水鱼产业的发展和做好生态保护工作作为同等重要的工作来抓,从体系建设、养殖基地建设、渔民培训、产品市场营销、打造品牌等方面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并做好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安排资金予以扶持,创造良好的渔业发展环境。

3.4.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争取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保证财政每年继续拿出专项资金,在网箱养殖、河蟹精养、大水面增殖等生产养殖方面,以及基层推广体系建设,渔民培训和基础研究,实施品牌战略,开拓省外市场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比如三倍体虹鳟养殖生长周期长(3年以上)、持续投入资金较大,所以这期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予以一定的资金扶持,鼓励和保护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引导养殖户规范养殖规程和管理模式,确保产品品质。

3.4.3加强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目前我省主要渔区海东地区、海南州和海西州等地都建有渔政站,但水产站只有1个地区站和4个县级水产站,且专业人才匮乏,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对基层水产养殖的技术服务功效十分微弱。“十二五”期间重点对沿黄共和、贵德、尖扎、化隆、循化及海西德令哈、格尔木市等基层水产站争取资金投入,开展人员培训,增强技术力量,保证有人员和经费,做好本地区的水产技术推广、指导和服务工作。

3.4.4开展渔业科学技术研究,做好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一是研究筛选适于冷水养殖的优良新品种,做好品种储备。二是加强对引进新品种的养殖技术、繁育技术和生物学研究,为进一步推广提供技术支撑。三是继续花斑裸鲤养殖技术的开发研究,逐步解决饲料、病防、养殖技术等问题,不断总结土著鱼类开发模式。四是开展养殖生产、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产业发展研究。

3.4.5加强渔业养殖技术培训。目前我省渔业从业人员尤其沿黄网箱养殖户、河蟹养殖人员和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养殖技术缺乏,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这将成为我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子,加强渔业养殖技术培训迫在眉睫。一是对重点地区养殖户进行集中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标准化健康养殖操作技术和渔场管理技术,从而提高其管理和养殖水平,降低养殖成本和风险。二是对民营企业、中介组织管理层、养殖大户等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强化培训,掌握绿色产品的标准化养殖生产规程和操作模式,更新经营理念,培养品牌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三是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聘用外地专家、高级技工等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培训标准化高效养殖技术;同时组织养殖和管理人员到省外考察培训学习,借鉴省外较为成熟的冷水鱼集约化养殖模式,考察外地水产品营销方式和手段,通过交流合作拓展营销渠道。四是对现有推广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技能培训,增强专业素质,提高服务能力。

养殖业的特点篇5

五年来,我局各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农业局的正确我局紧紧围绕“增产、增效、增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渔村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大水产”发展战略,坚持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为主线,以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为重点,以确保水产品安全供给和渔民持续增收为目的,立足市情谋发展,开发大水面,精养小水面,主抓名特优,不断开拓渔业发展新思路、新途径、新领域,为推动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将我局五年来的主要工作报告如下:

一、履行职能情况

(一)以和谐发展为主题,渔业各项生产指标全面增长。截止XX年底,全市实现养殖面积98万亩,比XX年88万亩增10万亩,增长8%,比上年增加2.5万亩,增长1.3%。其中水产常用水域养殖面积92.2万亩,比上年增加2.5万亩,增长1.3%;稻田野生龙虾寄养等潜在养殖开发面积5.8万亩,比上年增加4.23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5.1万吨,比XX年21万吨增加4.1万吨,增长18%,比上年增1.2万吨,增长4.5%。渔业行业经济总产值达24.9亿元,比XX年13.5亿元净增11.4亿元,增长3%,比上年增4.2亿元,增长20.4%。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14.1%,比XX年13.8%提高了0.3个百分点。鱼苗生产39.9亿尾,比上年增2亿尾,增5%;鱼种生产6.3万吨,比上年增加0.2万吨,增3.6%;投放鱼种5.9万吨,较上年增加0.4万吨,增6.8%;渔民人均增收5663元。占全市人均增收300元的42%,渔业为全市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45.1元。连续五年来我市水产各项主要生产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五,居荆州、武汉、黄冈、孝感之后,水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渔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五年来我局共开展科技下乡入户和科技培训等活动983次,并通过开展科技下乡培训活动成功推广了美国斑点叉尾鮰、中华绒毛蟹、克氏原螯虾、黄鳝、鳜鱼、大口鲶、杂交才鱼、湘云鲫、黄颡、银鱼等10个优势养殖品种和水库网箱养鱼、湖泊围栏养蟹、稻虾共生、鱼禽共生、鱼莲共生、鱼+猪+沼气结合、2:8放养模式、龟鳖生态养殖、种青养鱼和工厂化流水养殖等10种高效养殖模式,使全市放养品种和养殖模式日趋优化。今年全市名特优放养面积达83万亩,名特优产量17.2万吨,实现产值13.65万元,渔业一二三产业比例结构由上年的92.1%、3.8%、4.1%优化为82.2%、10.2%和7.6%,名特优水产品比重达68%,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全市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总面积达到35万亩。并形成八大养殖区域即:一是虹鳟鱼、金鳟鱼、三文鱼等冷水性鱼类养殖区;二是淡水白鲳、罗非鱼、彩红绸等热带鱼养殖区;三是中华龟、中华鳖等龟鳖养殖区;四是斑点叉尾鮰、鲟鱼等网箱养殖区;五是克氏原螯虾、中华绒毛蟹等虾蟹养殖区;六是湘云鲫、杂交才鱼等新品种养殖区;七是黄鳝等池塘网箱养鳝养殖区;八是银鱼等人工放流养殖区。

(三)以规模渔业为主导,水产板块基地建设日趋完善。几年来,我局按照“基地、文化、社会”三个建设一起抓的思路,使水产板块功能得到充分显现,五大板块基地已基本形成。即:一是以京山为核心呈现出五大公司特色的生态龟鳖产业特种片。二是以钟祥为核心呈现出六大推广特色的网箱鮰鱼产业汉江线。三是以沙洋为核心呈现出五大突破特色的湖田虾蟹产业长湖圈。四是以东宝为核心呈现出四大发展特色的天然银鱼产业漳河园。五是以掇刀为核心呈现出五大基地特色的高效鲫鱼产业中心区。五大水产板块基地现已实现养殖面积50.37万亩,占全市养殖面积的68%,产量15万吨,占全市渔业产量的56%,产值12亿元,占全市渔业生产总值的54.5%。为增强我市水产品的市场竞销力,增加渔民收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养殖业的特点篇6

泸水县隶属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部,东靠碧罗雪山,与兰坪、云龙两县相邻,南接保山市,西与腾冲县和缅甸联邦共和国毗邻,北连福贡县,总面积3203.0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4161.6米,最低海拔738米。全县辖3乡6镇,有71个村、4个社区;全县共有耕地面积19.2万亩,其中水田5.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5亩。全县草场总面积7.5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79.54%,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4%,是典型的山地牧业发展县。中蜂养殖作为全县的传统产业,深受广大养殖户喜爱。据2014年统计,全县共有中蜂养殖1.14万群,产蜂蜜51吨,蜂产品销售收入达620多万元,占农村经济收入的2.3%。中蜂养殖技术落后,应用新技术能力弱,产量低,质量效益不稳,且产业链条不长,保障支撑能力弱。为进一步促进泸水中蜂养殖提质增效,充分挖掘和发挥中蜂养殖的生产潜力,真正作为泸水山地牧业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结合泸水县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快中蜂养殖业,提出如下设想。

1加快泸水中蜂养殖业的重要意义

1.1是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增产增收的需要

泸水县80%以上的农民居住在山区,群众贫困程度深,贫困面积大;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山高坡,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原因,是当前泸水县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点和难点,而中蜂养殖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不占用耕地和饲料,且可就地取材等特点,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1.2是立足当地资源,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泸水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中蜂养殖作为一项传统养殖产业,可充分利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丰富的野生中蜂资源和蜜源,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发展循环农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的重要途径。

1.3加快山中蜂养殖业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

随着现代农业步伐加快,农药残留,抗生素超标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心。而采用多样性的中蜂养殖,适合当前泸水县中蜂养殖,生产出的蜂产品,质量好,产量高,易管理,市场前景好。县委政府意识到潜力在山、希望在畜,并提出了加快发展山地畜牧业的意见,并加大了扶持力度,为加快山地畜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今年来打造的百万亩林果基地的目标,更有助于中蜂产业的发展。

2中蜂养殖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2.1指导思想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转变养殖发展为着力点,加强中蜂养殖基地和服务体系建设。立足资源优势,促进科研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提高中蜂饲养水平,提高中蜂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生产中蜂特色产品,促进养蜂户增收。提升中蜂产品市场竞争力,突出特色,优化布局,依靠科技,提高质量,促进中蜂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2主要目标任务

建立适应泸水山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中蜂改良饲养技术体系;通过示范基地建设以及对蜂农进行培训,实现中蜂科学饲养技术在泸水中蜂饲养条件好的地区大量推广。中蜂年群单产蜜量提高10-20%,全县中蜂养殖经济收入达1000多万元。

3加快发展中蜂养殖业生产经营方式

3.1加快泸水中蜂品种资源保护特色养殖示范场建设。重点在鲁掌、称杆以及其他蜜粉源条件好的地方扶持中蜂户发展规模养殖,促进中蜂科学养殖,提高生产能力。与科研院校联合,大力开展野生蜂种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在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的框架和在蜂种资源得到充分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特色产品的开发利用,同时加强监控,慎重处理蜂种的引入和引出,充分挖掘培育适合当地生态环境、高产、且能维持较大群势的中蜂品种。

3.2加快中蜂多样性饲养示范村

养蜂对技术的要求高,不同环境条件下有不同的操作要求,养蜂员要经历几个蜜蜂消长周期才能逐渐掌握科学养蜂技术,因此,以过渡性饲养为推广重点,选择蜜粉源条件丰富的乡镇,进行土法饲养、过渡性饲养和活框饲养的多样性饲养示范村,以适应全县不同年龄阶层和学历层次的养蜂户需求,尤其是切实解决养蜂人员年龄老化、素质不高、后继无人的问题,通过逐渐改变养蜂工具和养蜂方法,采用过渡性技术手段,逐步实现中蜂的活框饲养和科学管理。

3.3加快定地和小转地结合的规模养殖户扶持力度

积极鼓励和发展交通便利的鲁掌、老窝养蜂户中,在充分利用当地蜜源的基础上,到周边临近地区潞江坝、漕涧、施甸等地进行油菜、荔枝、龙眼、柑橘、咖啡等蜜源的追花夺蜜,在为当地进行蜜粉授粉的同时,以野坝子、百花为主的巢蜜等具有当地特色的中蜂产品生产为亮点,增加养蜂产量和收益。

3.4逐步建立激励机制

设立规模养殖扶持资金,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扶持。对养蜂业生产、流通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3.5加大对中蜂养殖政策的扶持和资金投入

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户和企业投入机制,增加对中蜂养殖业的投入。在安排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项目、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等专项资金时,对中蜂养殖业给予倾斜支持。

3.6突出龙头组织建设,提高产业化水平

不断强化龙头组织建设,积极发挥龙头组织的桥梁纽带和辐射作用,促进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在发展方向上,把重点放在培植壮大现有的企业上来,提高企业带动发展能力。二是在发展方式上,重点抓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使中蜂养殖向规模化、工业化方向发展,提高蜂产品档次和竞争力。三是在发展途径上,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多渠道融资,充分利用外资建龙头。四是在经营机制上,强化龙头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市场+规模场+农户”等经营模式,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加强组织领导

4.1加强领导

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发展中蜂产业的领导,把发展中蜂产业发展放到高原特色农业和山地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积极落实中央、省、州有关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切实解决中蜂养殖这一特色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养殖业的特点篇7

有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三r”资金缺口超过三万亿。在农村,由于征信数据的缺失,导致金融信贷风险难把控,因此金融服务很难延伸至“三农”领域。农村资金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然而,有这样一些养殖户,正在通过京东金融的京农贷―养殖贷打破这一困境。记者从京东了解到,京农贷下的养殖农户不仅能够便捷地拿到贷款,还能够使用云端的免费养殖管理系统,将养殖风险和贷款成本降至最低,最后还能卖个好价钱,保证赚到钱。而这,只是京东金融数据农贷模式的一个缩影。

京东农村金融数据农贷负责人王瑞介绍,京东农村金融提业链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推出“京农贷”信贷产品。京农贷以无抵押、低利息、放贷快等特点,解决了农户在农资采购、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中的融资难问题。2016年京农贷迭代为2.0版本,打造了以数据驱动的农贷金融解决方案。目前,数据化的京农贷已经在养殖领域全面落地,进入了生猪养殖、蛋鸡养殖、奶牛养殖和肉禽养殖四大版块,不仅帮助农户解决了养殖中的资金问题,还能帮助他们降低养殖成本,控制养殖风险,全面提升养殖管理水平。

农业金融的第一大困局是农民信用的产生。王瑞告诉记者,数据化京农贷打破了传统的以资产抵押产生信用的思路,通过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深入学习研究,形成了一套通过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评估而产生信用的体系,并将其用到养殖贷的实践中。以农业生产过程的数据化模型为基础,代入历史生产数据,对未来生产结果做出预测,再以预测的统计学结果产生信用。换句话说,农民信用的产生是对农业生产过程量化分析的结果。

山东牧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海青是养殖贷数据化管理的首批受益者。王海青介绍,他的首个蛋鸡养殖场养殖了13.5万只蛋鸡,采用全自动化的养殖设备,拥有最专业的养殖管理团队,与国内知名农业企业签订养殖合同,专门生产高品质的鸡蛋。在与传统金融机构接触过程中,苦于传统金融机构对资产抵押的需求、对三年财报的要求等繁琐的手续,公司很难得到资金支持。今年3月底,王海青了解到京东金融的数据化农贷产品,邀请京东金融对牧族养殖场进行了现场调查。数据化京农贷团队详细了解了牧族的养殖管理系统,并对养殖管理过程做出了评估。4月14号,第一笔贷款已经精准投放到养殖场,解决了当期饲料款的支付需求。

“我们帮农民搞好养殖管理,农民养殖就能成功;养殖成功了,农民就能赚钱;农民赚了钱,就能还钱。”王瑞表示,这就是数据化京农贷的核心理念。相较于市面上的很多贷款产品,数据化京农贷绝不止步于授信贷款,而是以此为起点,继续帮助农民做养殖管理,并把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融合进来,包括为养殖户提供免费的云端的养殖管理系统、监控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等等,帮助养殖户建立一套集物流管理、信息流管理和资金流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养殖管理体系,实现养殖技术的升级,促进养殖的集约化、规模化。

“我第一个棚养了13.5万只蛋鸡,数据京农贷知道我哪天进的鸡、鸡每天吃多少料,我去拉料的时候,京东的饲料款就直接到料场了,我只管拉料回来养鸡,再也不用为饲料款操心,太省心了。”王海青高兴地说。

正如王海青所感受到的,数据化京农贷能够通过数学模型和养殖管理系统将特定的饲料在特定的时间按照特定的量投放到特定的地点(定时、定量、定点、定向),实现资金的精准投放,不仅加强了养殖的管理效率,同时实现了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养殖业的特点篇8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综合评价

1、地理特征

区位于东经118°10′—118°33′之间,北和东与宿豫区接壤,南与泗阳、泗洪县毗邻,西于睢宁县相连,南依洪泽湖,北靠骆马湖,大运河、废黄河穿境而过,境内沟渠纵横,水源充足。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地区,年均气温14.1℃,年平均降水量892.3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有利于动植物生长和渔业养殖生产。

2、生物资源状况

我区天然饵料生物资源丰富,水域浮游植物有绿藻、硅藻、甲藻、蓝藻、裸藻、黄藻、金藻等种类,易为鱼类消化的硅藻和甲藻占多。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分布广泛。底栖动物常见的有螺蛳、蚬子、水蚯蚓、水丝虫、蜻蜓幼虫、摇蚊幼虫等。鱼类资源也比较丰富,常见的有:鲤鱼、鲫鱼、草鱼、鲢鱼、鳙鱼、鳊、河蟹、虾、黄颡鱼、乌鱼、中华鳖、泥鳅、黄鳝等。

3、水域滩涂资源

我区水资源丰富,境内水域主要为湖泊、池塘、渠道、河流等四大类型,水域总面积23万亩,可养面积12万亩,已开发利用9.36万亩。

二、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我区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水产品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稳步增长。2011全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9.36万亩,池塘4.68万亩,围网养殖2.48万亩,稻田养殖2.21万亩。水产品产量2.82万吨,渔业总产值9.67亿元。

1、取得的成绩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水产业发展,始终把水产业当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和富村富民的重要产业来抓,形成了上下整体联动发展水产生产的局面。

二是始终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将调整发展水产业与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相结合,通过兴建水产基地,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增强了水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

三是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养殖业的技术水平、水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渔业基础设施老化,生产条件亟需改善。渔业投入不足,导致全区部分精养鱼池和塘堰无法及时得到改造,养鱼附属设施的涵闸、泵站、道路、沟渠、水电设施等无法及时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殖产量和效益的提高。

二是渔业养殖结构不甚合理。尽管经过多年调整,渔业养殖结构有了较大改善,但名特优品种养殖仍然缺乏规模、批量与档次,养殖区域特色不强。

三、水域滩涂养殖规划

1、指导思想:以贯彻执行新《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鼓励发展水产养殖的方针政策为契机,以加强对养殖业的有效管理和保障养殖者的合法权益为宗旨,根据我区实际,对养殖水域、滩涂进行科学规划,为合理开发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提高养殖水域利用率,有效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加快完善和推进养殖管理制度,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2、基本原则:在编制养殖规划过程中,要与我区中心城市建设主体目标相一致,成子湖区水域滩涂按照省海洋与渔业局编制的《省洪泽湖渔业养殖规划(2011——2020)》执行。

具体遵循五个基本原则:一是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原则。对已经养殖的水域滩涂纳入规划,实行“大稳定、小调整”的战略。二是一次规划、分步到位的原则。将适于养殖的水域滩涂确定为养殖使用功能,本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先粗后细、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养殖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养殖布局规划。三是开发与保护结合的原则。根据资源分布状况将水资源丰富的滩涂确定为养殖发展重点水域,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妥善处理水产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使养殖水域发挥最佳效益。四是规划与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对水域功能的定位作用。同时,将规划与调整结合起来,通过规划的实施,对不符合区域规划及养殖密度较大的养殖场所进行调整。五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原则。根据规划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条件和特点及外部条件的影响,因地制宜地进行养殖布局,体现区域特点。

3、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区水产养殖水面发展到10万亩(包括洋河新城)。养殖水域滩涂的类型有池塘、稻田和围网养殖等水域。规划池塘养殖区面积5.32万亩(原有土地改建为养殖鱼塘的可作为临时养殖用地),稻田养殖面积2.21万亩为临时用地。围网养殖不在编制内。

4、区域布局规划:本着推动优势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向优势产业区集中,努力构建渔业优势区和优势产业带的思路,重点做好成子湖、大运河及古黄河沿线三块文章。

(1)、成子湖区:集中在中扬镇,面积为48580亩。

区现代渔业产业园:位于中扬镇林柴场,规划面积5000亩园区核心区面积3600亩,主要养殖螃蟹、小龙虾等。园区建成后,将集苗种繁育、饲料供给、特色水产品养殖、水产品加工、湖区休闲垂钓、餐饮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

中扬镇现代渔业精品园:位于中扬镇中圩一圩区,规划面积2200亩,以推进渔业现代化为目标,以现代经营形式组织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渔业示范区。

现代渔业示范基地:

①西圩现代渔业示范基地位于中扬镇西圩养殖区,规划面积2200亩,生产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含量先进。体现区域特色,以发展草鱼、河蟹的大宗优势水产品为主。

②中扬镇245省道现代渔业示范基地位于中扬镇245省道唐莫与南张圩接壤处,规划面积1000亩,建成以特种水产品苗种繁育、养殖和产品展示为一体的高标准的设施渔业基地。

(2)、大运河沿线带:包括洋北、郑楼等乡镇。其中规划面积分别为:洋北3250亩、郑楼2120亩。

现代渔业示范基地:

①洋北鑫灏生态农业园,位于洋北镇蔡和村大运河沿线南侧,规划面积300亩,生态养殖以优质河蟹为主。

②洋北泥鳅生态养殖基地,位于洋北镇罗庄村大运河沿线南侧,规划面积350亩,以泥鳅主养和莲藕生态套养的养殖模式。

③郑楼镇水产养殖场,位于郑楼镇郑楼和古城居委会大运河沿线南侧的浏湖底,规划面积330亩,以抗病毒草鱼及河蟹养殖为主的生态养殖特色。

(3)古黄河沿线带:包括南蔡乡、双庄、洋河新城及仓集镇,其中规划面积分别为:南蔡3320亩、双庄2850亩、洋河新城3000亩、仓集1430亩。养殖品种为常规水产品和泥鳅、甲鱼等特种水产品。

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区逸园养殖场,位于南蔡乡苏圩村,规划面积300亩,以黄颡鱼、黄金鲫养殖为主,垂钓休闲为特色示范基地。

(四)、其它地区:包括耿车、埠子、龙河、罗圩、陈集、屠园等乡镇,其中规划面积分别为:耿车980亩、埠子2380亩、龙河1210亩、罗圩1950亩、陈集820亩、屠园2480亩。鱼塘多为村边取土坑改建,部分为低洼地改造而成,养殖品种主要为常规水产品和泥鳅等。

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区龙盛水产养殖场位于埠子镇陈集村,规划面积300亩,突出泥鳅生态养殖特色。

四、实施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水产服务体系。进一步重视和关注水产业,把它当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增加一定的经费投入,完善相关的设施设备,为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实行建立健全公益机构和扶持发展民间协会相结合、人才引进和培育本土人才相结合,使机构和人员尽快适应水产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

2、建立基地、强化水产行业管理。创建一批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建立水质环境监测、病害防控、水产苗种管理及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使水产行业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

3、搞好渔业基础建设。鼓励、支持利用低洼田、非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稻、莲田等开挖鱼池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与此同时,对现有精养鱼池进行“三改”:即浅水改深水、死水改活水、漏水改保水。利用冬春农闲季节,每年对鱼池进行清淤,增加养殖水体空间;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池埂护坡;改造、完善排灌设施,逐步达到排灌自如,增强水产养殖的发展后劲。

养殖业的特点篇9

虽然宁夏渔业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科研经费投入、科研机构体制等问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未得到有效体现,表现在良种覆盖率低,养殖模式落后,大水面生态养殖产出率低,养殖基础设施老化,渔业生产管理滞后,效益提升乏力,市场竞争力下降,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养殖水域生态安全问题突出。1.养殖主导品种效益低,引进名优品种无规模池塘老化严重、养殖模式陈旧,单产水平低(池塘养殖亩产374千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0千克),效益下滑(亩效益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00元)。近年来,随着高速交通运输能力增强以及农产品绿色通道开通,运输成本大幅下降,极大推动了全国水产品流通。我区水产品区域优势逐渐丢失,尤其冬季出现外鱼内销的局面。而先后引进的46个新品种,重引进、轻技术,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不到位,示范推广效果不佳,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优势。2.良种供给体系不完善,养殖基本效益难保障在良种供应方面,我区没有形成有效的良种供应体系,长期落后于种植业和畜牧业,不符合农业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区基本没有开展水产主导品种的良种再引进和选育工作,良种更新换代缓慢;主导品种基本无良种选育和供应单位,亲本来源五花八门;良种自繁供应能力严重不足,质量参差不齐,鱼种性成熟提前,养殖周期延长,病害频发,养殖风险明显增高。3.大水面养殖技术落后,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十一五”以来,我区大水面面积增速很快,目前全区拥有大水面接近44万亩,为我区生态渔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但规划水平低(开挖较浅),杂草丛生,水质堪忧。养殖技术落后,导致资源利用效能不高,单位面积产出率较低(大水面养殖亩产为86千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千克),基本没有形成稳定的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市场营销局面。4.先进设备装备率不高,现代渔业生产水平低同种植业、畜牧业相比,渔业产业存在管理水平低、装备落后等突出问题。近年来,养殖技术、资源配置、市场经营发生着快速变化,而生产经营单位普遍存在业务水平、管理水平等跟不上现代渔业发展需求的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渔业劳动力源日益紧缺,而养殖规模的不断增大,对养殖机械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依赖度日益增加,但我区渔业先进设备装备率和生产水平很低。5.稻蟹技术执行不严谨,综合优势体现不充分宁夏近几年大面积稻田养蟹取得了很大成功,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但也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面积推广应用过程中,部分养殖单位不按照技术规范操作,围栏面积过大、投喂严重不足、管理粗枝大叶、逃逸现象严重,造成商品蟹回捕率不理想,上市规格偏小,生态种养综合效益未能充分体现。

二、宁夏渔业科技研发与工作进展

针对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品种退化、养殖模式落后、养殖基础设施老化、渔业生产管理滞后、市场竞争力下降等关键问题,“十二五”开局之期,围绕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实用技术服务生产需求的目标,针对渔业产业发展的急需技术和紧迫问题,开展了主推技术的创新与示范推广,为本区渔业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作用。

1.主推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1)特色经济鱼类资源开发、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根据自治区《“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精神,针对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需求,挖掘地方特色鱼类资源,在攻克黄河鲶等土著经济鱼类人工驯养、人工繁育技术难题的基础上,综合应用传统选育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开展黄河鲶、黄河鲤等优良新品种选育,为宁夏渔业这一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2)养殖主导品种良种体系建设:针对我区渔业良种(特别是主导品种)供应严重不足的瓶颈问题,采取良种引进和自繁相结合的方式,即鲤鲫鲶以自繁为主、草鱼鲢鳙以引进为主,探索建立鲤鲫鲶育繁推一体化的三级良种推广技术体系。重点对区级以上良种场选择培育生长快、适应性好、抗病力强的黄河鲶、黄河鲤、异育银鲫“中科3号”等水产良种亲本,经电子标记后向市县水产良种繁育场供给可追溯良种亲本,提升全区水产苗种质量。2013年已向各市县水产良种苗种繁育场供应黄河鲤良种亲本5000多组、“中科3号”良种亲本3000组。(3)主导优良品种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结合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以标准化改造的池塘为重点,更新主导品种良种推广养殖新模式、应用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推广池塘底部微孔增氧技术,大力推广黄河鲤、黄河鲶、“中科3号”、优质草鱼等主导品种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实现亩增产100~200千克、亩增收2000~3000元。(4)名优新品种健康养殖技术:选择适宜本地区、市场前景较好、养殖技术成熟的斑点叉尾、墨鲤、锦鲤、红草鱼、丁、河蟹等名优新品种,开展本地区技术熟化与池塘精养、混养试验示范,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养殖经济效益。(5)稻田河蟹生态种养技术:针对宁夏稻蟹生态种养的发展需求,大力推进稻蟹生态种养技术,通过养殖工程、水稻栽培、蟹苗培育和稻蟹共生等关键技术的集成组装,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6)大水面生态养殖技术:针对大水面养殖技术基础差、水体富营养化、产量低、效益低等问题,集成推广水质工程治理、水生植物治理、微生物调控和鱼类增殖养殖等技术,建立湖泊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综合防控、渔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良性养护模式。

2.现代渔业技术创新与示范(1)池塘养殖“三节一减”技术:池塘养殖总产量占我区渔业总产量的90%。针对池塘养殖水资源浪费大(水产养殖用水占大农业用水量的30%~40%)、养殖环境不可控等问题,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对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吸收分解,实现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引进国内池塘纳米微孔高效增氧技术,有效解决传统增氧方式只能提高上层水体溶氧水平,而难以为底层水提供充足氧气、养殖容量难以提高的问题。通过以上技术的综合推广应用,达到节水、节地、节能和减排(“三节一减”)的目的。2年示范应用显示,节水60%以上,减排50%以上,节省电费约30%,产量每亩提高10%,综合效益提高20%~60%。(2)池塘鱼菜共生技术:针对池塘水质富营养化、养殖水产品品质不高的局面,探索示范鱼菜共生的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通过本技术的实施,实现鱼菜双收、净化养殖水环境、保障养殖水域安全、提高养殖水产品质量和池塘养殖综合效益的目标,每亩可增加养殖效益200元以上。(3)盐碱地生态养殖技术:针对区内大面积长期闲置荒芜的盐碱地及现有盐碱池塘养殖产量低、病害频发的局面,开展耐盐碱鱼虾类本地区适应性筛选、盐碱地区水质综合调控技术研究,改变盐碱侵蚀农田、盐碱池塘养殖效益不高的局面,缓解土地次生盐碱化程度,改善生态环境。(4)现代渔业生产管理控制技术:针对目前生产劳动力和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日常生产管理有效性低下的问题,建立投喂精准化、增氧自动化及监控可视化为一体的池塘养殖数字化管理系统,试验示范池塘机械化捕捞技术,探索“四化”(装备工程化、技术现代化、生产工厂化、管理工业化)养殖技术,提高管理和生产水平,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养殖经济效益。

三、宁夏渔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养殖业的特点篇10

现阶段,传统的养殖业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转变,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因此,很多农民在实施退耕还林的同时,利用闲置的土地、果林、人力、时间,以搭建棚子、围栏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养殖业中来。东兰县林下生态养殖黑山猪具有较大的经济优势,故因地制宜集中发展林下生态养殖黑山猪,是较好的致富途径。2012年东兰县生态养殖户逐渐增多,规模比以往扩大很多,而黑山猪的林下生态养殖更是独占鳌头。黑山猪林下生态养殖对于东兰县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养殖方式,首先,黑山猪林下生态养殖其饲养周期比常规饲养方式要短;其次,黑山猪林下生态养殖方式,猪可以自由活动,其运动量得以提高,使得肉质紧凑,脂肪比常规饲养方式下养殖的猪要少,独特的品种再加上经常寻食林下百草,令黑山猪的肉质大幅提升。由于林下黑山猪独特的肉质以及无公害等“绿色环保”品质,使得市场的需求量增多,所以其销售价格较高,经济优势得天独厚,市场开发一路绿灯。1东兰县黑山猪林下生态养殖的背景与现状从2012年开始,东兰县畜牧业的发展受县内红色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而逐渐加快,畜牧业由个体自繁自养逐渐发展到规模饲养。东兰县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而政府又在不断鼓励退耕还林,在林地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新形势下,发展黑山猪林下生态养殖可以显著提高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首先,规模养殖场可以向林下生态养殖转型,可以租借农民的林地作为饲养场地。其次,林下养殖黑山猪饲养成本低,在饲喂少量饲料后猪可以自行在林地寻找食物,同时猪的运动量增加了,免疫力也提高了,疫病的防控也比较容易。黑山猪是东兰县的特色品种“三黑”之一,有肉质好、耐粗饲、抗病性强、繁殖性能好等特点,是东兰县畜牧业重点发展的养殖品种。为此发展黑山猪林下生态养殖势不可挡。2黑山猪林下生态养殖的含义黑山猪林下生态养殖是利用林地放养黑山猪的一种新饲养方法。东兰县主要采用坡下林地自由放养的方式,养殖特点是,独特的品种———黑山猪,以及独特的养殖方式———林下生态养殖,饲养周期也得以缩短。林下生态养殖的黑山猪其肉质味道鲜美,肥而不腻,绿色无公害,适合现代高品质的消费,经济效益十分巨大。3林下黑山猪养殖的环境要求黑山猪林下生态养殖的基本环境要求与规模养殖场相似,需远离人群居住地,饲养场周围无污染,无危险野生动物,充分保证养殖安全。第一,要有安静的环境和充足洁净的水源。第二,树林的选择也很重要,一般不要选太陡的坡,以防猪只从山坡上滚落,还应选择能够为猪只提供遮阴条件的树林,如枫树林、板栗林、红木林等。第三,加强环境卫生,通常粪便清理后用于种植一些牧草,如果人手不足可以考虑2年更换一个场地,几年后再回到原场地。4结语黑山猪林下生态养殖经济效益巨大,但若想获得较大经济效益则还需养殖人员不断摸索经验,以及有关部门的技术指导,因此,应加大黑山猪林下生态养殖的宣传力度,这样黑山猪林下生态养殖才能得以推广并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