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字乡村治理十篇数字乡村治理十篇

数字乡村治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5:41

数字乡村治理篇1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乡村;乡村振兴;数字鸿沟;发展路径

数字乡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1]。山东省在《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和《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互联网在乡村的快速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城市和乡村联系越来越紧密,城乡联动、融合发展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但数字乡村建设才刚刚起步,城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还有加大的趋势,鉴于此,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路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1数字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随着“宽带山东”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得到稳步增强,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运算速度和综合技术水平位于国内前列,全省所有城区、行政村实现了光纤全覆盖,城乡家庭互联网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mbps,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也不断的得到完善,但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亟需增强,农村尤其是偏远山村,因其居住分散且基础设施差,导致网络建设成本很高,运营商无法收回成本,不愿意建设农村网络,设备商提供商也不愿意花费精力进行农村网络创新方案的研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不广泛。1.2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全省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各服务平台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加速,“一次办好”改革全面推进,基本实现了公众和企业网上办事“一号登录、一站受理、一网通办”[2],全省政务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共享工程明显提升了政府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但在农村,电子政务治理还比较薄弱,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建设还需稳步加强。1.3信息惠民水平大幅提升。在数字山东的带动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宽带建设已普及,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成效初显。在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惠民政策宣传和普及、信息服务平台的使用及惠民水平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形成了城乡共享的优质教育文化资源,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1.4农村数字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互联网+”和市县级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农村数字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越来越多的得到转化和推广应用,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差距明显。鲁西南是淘宝村集聚区,菏泽市淘宝村、淘宝镇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从地区分布来看,开展跨境电商的村主要位于沿海地区,特别是拥有外贸传统的城市,如青岛市等。同时电子政务标准及规范体系不断完善,网络空间法治化取得积极进展,显著提升了网络安全防护和处置能力[3]。

2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城乡数字化鸿沟进一步拉大。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下,城乡“数字鸿沟”是山东省数字乡村战略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4]。传统意义上的城乡“数字鸿沟”集中体现在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管理措施上。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制约数字乡村建设的瓶颈[4]。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存在很明显的较大差异,城乡居民的互联网理念和对信息知识的应用就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数字鸿沟”不断以新的形式呈现,其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理解和使用上,阻碍了农村培养数字化生产力的进程。还有一些地区在引导搬迁、撤并村庄时忽略网络设施和信息服务完善,促使了新的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2.2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财富流失及空心化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青年农民都选择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也逐渐增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对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应用很少,导致了乡村的信息失联以及情感失联。大量中青年农民的进城,使得农村土地也被大量闲置起来,无人耕种,加剧了乡村财富的流失,乡村空心化严重。这是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必然产物。2.3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各地区不平衡。目前,我省农村数字化发展各地区很不均衡,发达地区与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差距也比较明显。淘宝村的出现,破解了农村信息化的难题,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如:滨州博兴县、菏泽曹县和郓城县等、青岛市即墨等淘宝村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2.4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我省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我省移动宽带用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等指标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种植养殖、加工、集配、运输、仓储、营销、支付、消费等整个流程的数字化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产地仓、冷链物流、信息网络、购销网点等方面的建设还需加强,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农业建设任重道远。另外农村的互联网理念淡薄,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也是影响数字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2.5缺乏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在农村数字化建设中缺乏专业的科学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没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和管理机制。虽然在农村开启了社区教育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些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构建还不完整,学习资源不丰富,根本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另一方面部分村民没有电脑和智能手机,不会上网也限制了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使用,而且绝大部分人上网只是娱乐,对学习农业新技术不感兴趣。2.6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比较低。“互联网+党建”工作开展不到位,村干部老龄化严重,党务、村务、财务不能实现网上公开,乡村现代化治理能力进程缓慢,“互联网+政务服务”不能实现乡村覆盖,缺乏“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乡村治理能力和体系亟待加强。数字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在线诊疗和在线教育等公共服务发展缓慢。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使村民真正获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

3.1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乡村首先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各级政府部门应响应《数字山东2020行动方案》,积极推动“百兆乡村”建设,统筹推进移动和固定宽带网络的ipv6发展,推动智慧广电网络建设,支持培育和引进开放的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农业农村观测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5]。继续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动农业领域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进程,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实现传统农业向数字化农业的转型。3.2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在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快建设数字型政府,加强各行政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办理,力推政务服务“一次办好”,并进行机制和体制改革,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一体化。地方政府做好促进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供给工作,建立或者健全一套适合当地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政策,特别是要制定出一套适合当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举措,补足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制度体系,营造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制度氛围。同时,协调各级政府部门,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主体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资金支持,以此来引导和激励当地的数字经济发展。3.3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建设幸福乡村。首先,加强乡村信息化教育,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把握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机遇,利用现代科技建设数字乡村,使农民得到更大的收益,愿意留下来,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数字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利用数字化、现代化设备来实现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鼓励农民积极接触和参与到农村电商中去,彻底打破农民信息贫困锁定的藩篱,为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不断丰富乡村网络内容,构建数字乡村新系统,不断完善乡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村数字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地就业,使农民获得幸福感,改善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及财富流失等问题,建设幸福乡村,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真正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助力农村数字化建设的全面开展。3.4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专业化信息人才的紧缺是数字乡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已成为制约数字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本土农民是建设数字乡村的内生动力。首先,以本土农民为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中种地的人大量减少,大量的土地进行了流转,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形成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发展农村数字经济的同时应提升农民的信息化素养,积极培育实现智慧化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其次,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好各种培训平台,让农民成为懂信息、懂数据、懂技术的新时代农民,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进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再次,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引进及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3.5构建乡村大数据平台。山东省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平台的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传输、服务不健全,涉农电商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发展乡村大数据平台,整合数据信息资源,加强乡村信息资源的共享、兼容和公开,利用“互联网+”模式建设具有乡村特色优势的大数据系统,借助大数据促进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3.6数字乡村文化建设。在加强数字化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的信息化素养,尤其是乡村传统文化是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灵魂,以无形之力推进着乡村数字化的进程。首先,改变文化宣传方式,除了采用传统的公告栏外,还可采用微博、微信、网站等各种形式实现农村各项政策和事务的线上宣传,在乡村营造起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其次,在培育新型农民的各种培训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农民在接受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逐渐提高村民的数字化素养。最后,利用新闻网站、学习强国及各种媒体平台,宣传数字农村的建设,讲好数字乡村故事,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3.7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政务工作和乡村治理中深化数字化建设。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领导班子应改变传统思维,改变意识,从思想上树立农村信息化的观念,不断学习国家以及山东省关于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并积极落实到位。其次:将农村的各类资源纳入到乡村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数字化管理,建立“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再次:积极开展“互联网+党建”工作,定期开展党员信息化学习和培训,鼓励党员带领群众一起发家致富,探索农民在线交流议事模式,激发农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最后: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真正实现党务、村务、财务的网上公开,推动形成积极互动的农村基层自治体系,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

4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将数据和信息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加快推动山东数字乡村建设,使网络信息化在全省农村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论文在分析了山东省农村数字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乡村数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农村数字化发展的路径,以期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分四阶段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R].经济日报,2019-5-18.

[2]丛楷力.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治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J].新疆农业科技,2018(6).

[4]毕耕.”软硬兼顾”解决数字乡村发展难题[n].光明日报,2019-09-25(11).

数字乡村治理篇2

关键词中国乡村教育文字下乡文字上移社会变迁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6-0122-07

一、导论

百年来,中国村落空间中的社会教化经历了复杂而又艰难的结构性变迁,这种结构性变迁的复杂性一方面体现在中国整体社会结构剧烈变革和思潮激烈涌荡的大背景下,乡村教育发展理念、方向、目标、路径等一系列根本性的内生命题从来没有被真正厘清:乡村教育究竟应该是“城镇化”①还是“守护乡土本真”?②究竟是“离农”还是“为农”?③究竟是“文字下乡”④还是“文字上移”?⑤这一系列有关农村教育发展的二元治理悖论一直困扰着研究者和决策者。真实而完整的乡村教育形态在多元化的理论博弈与实践探知中反而被彩绘化和碎片化,不同的研究者因其不同的观念前见、生活经历与理论视角而对乡村教育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现实判断,这种判断唯一的底线共识即是“乡村教育出了问题”。除此之外,研究者对乡村教育的“病理诊断与临床治疗”很难达成有效的实质共识,甚至诸多相互通用的理论概念与主流话语,在言说和实践时都呈现出完全不一致的意义和内涵。例如“城乡教育一体化”“城乡教育统筹”等近几年有关乡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概念,稍作研究即不难发现隐藏在这些概念内部差别迥异甚至南辕北辙的具体治理策略。“一体化”与“统筹城乡”作为近年来城乡教育发展的行政性纲领,其不同的理论解读和实践导向事实上形成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乡村教育发展之路。

二、“对立”还是“一致”?――中国乡村教育从“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

“文字下乡”是费孝通先生在其经典著作《乡土中国》中所使用的概念,文字下乡的背景是源于传统乡土中国是一个封闭内卷且彼此熟悉的“礼俗社会”,礼俗社会“面对面”的社群空间特征和“定型生活”的社群时间特征使村落共同体内部连使用象征意义上的语言都显得多余,更不要说作为间接接触而可能导致意义走样的文字。新学教育在村落社会中的嵌入一直伴随着私塾的抵抗和农民的反对,因为这本质上是一场有关“教化权”的争夺:需要持续深入到村庄中的政府性国家力量,注定要以“新学”模式瓦解以“宗族”和“家庭”为办学主体的“私塾”模式,前者属于“国家行为”,而后者属于“社会行为”和“市场行为”。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国家运动与行政推进,原初意义上并非乡土社会中人们主体性诉求的“文字下乡”,时至20世纪80年代中央政府布置实施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项目时,乡土社会早已是新式学校一统天下的局面,教化权早已成为了国家一元主体控制的政治权力。在教化权国家主义控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实现教育的普及目标,同时节约教育开支、行政成本,又有利于国家教学的一维化管理,以“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为核心的乡村教化重心上移推动了另一波与“文字下乡”似乎截然对立的运动形式:“文字上移”。

乡村新式学校百年来所经历的由“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的复杂历程,表面上看二者相互对立与冲突,但细致观察则不难发现这实质上与国家权力对村落空间垂直下渗的意愿相关。“下乡”和“上移”实质上都是“国家主义”和“发展主义”政治逻辑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一致性文化控制行为和治理过程,当国家需要通过单一的普遍性文化符号和教育仪式统一控制乡村文化空间时,“文字下乡”即成为必然性的教化选择,但当国家普遍性知识所能达到的控制能力足够标签和解构“异质性”与“冲突性”的地方性知识,或者地方性知识沦为国家权力可以有效预控的“类普遍性知识”时,“文字上移”自然可以使学校在国家“压缩财政开支集约式办学”和“高质量普及教育”的口实下轻易地从村落空间中溢出。事实上,新式学校最初在村落中的开设即体现了国家对地方性知识统一性控制和村落自为性身份主体解构的努力,以学校为载体,国家教化作为一种具有合法性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符号权力开始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强覆盖了村落的文化角落。特别是对新生代的农村子弟而言,封闭式的新式学校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对国家普遍性知识的文化认同与祛地方化意识使他们更容易成为注定要离家出走的村落抛弃者,新式学校在这个过程中日益明显且不断固化着的“人才抽水机”角色无疑使其沦为了与村落互不相干的“文化堡垒”,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文化堡垒”的植入与抽离在国家权力运转体系下会处理得如此轻松,迅速实现的“文字下乡”、随后迅速实现的“文字上移”,再之后即当下又迅速进行中的“文字留村”,似乎学校的存废本质上与村落社区无关。因此,与其说“文字上移”与“文字下乡”是相互对立的,不如说“文字上移”是“文字下乡”发展的新阶段,这决然不同于“文字下乡”之前中国乡土熟人社会中文字显得多余的村落古典时代。

三、“文字上移”何以成为可能?――中国村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结构性因素

1.文化权力制衡结构的崩溃使“文字上移”成为国家单方面可操控的事务

现代新式学堂的建立显然打破了“国家”“宗族”“乡绅”三层交互制衡的权力结构,其中最直接受到严重破坏的则是“乡绅权力”。乡绅在传统中国村落中所拥有的最大权力是“教化权”,即作为乡村中“道德正统”与“文化贤达”的社会形象而具有法理层面上的正义认同感,这种正义认同感使村落中的宗族族人愿意将族内子弟送于乡绅开办的私塾中就读。显然,乡绅与宗族在文化层面上的认同一致性是维持村落文化保存与发展的基础,集聚于祠堂或民居中由乡绅所施授的教学本身就凸显了村落文化发展的公共性:一方面,塾师本身作为村落中一员,与农家子弟日常琅琅的书声互动本身就构成了村落公共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在传统中国村落这样的“道德性”社区中,私塾教育本身具有浓厚的地方性色彩,中举并扶摇入仕途的理想人生毕竟与村落中绝大多数人无关,故乡绅在村落中的私塾教育更多地体现为让一般族内农家子弟初通一些基本的文字和道德规训,能够应付日常的农家生活与礼仪之需,镶嵌于村落中的私塾,其功能更像是一个公共性的礼仪文化广场,是村落公共性文化兴起、传播与繁荣的“子宫”。

然而,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由新式小学起步,现代性的新式学堂逐渐将这种公共性文化的“子宫”从村落中剥离出来而迁至城市,同时逐步将乡绅从这个文化“子宫”中切除,村落中的教育从此不再是由宗族和乡绅在认同一体化的文化共识下举办,而是由政府为推广国家意识形态和普遍性知识而单向度举办。尽管直至建国前,私塾还尚与新式学堂并存,但以新学推广为终极目标的文化教育体制机制内部变革则从根基处彻底动摇了村落公共文化得以繁荣的基本平衡点,“宗族”与“乡绅”被动性结构化退出使国家迅速全面控制了村落文化生存的脉搏,从此按照西方现代化话语哲学而建构起来的新式教育体系以其“标准化”“国家化”“专业化”和“制度化”特征很快适应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国家战略发展需要,“面对面”的“地方性知识”迅速瓦解或主动向国家需要的“普遍性知识”转化,施授于村落子弟身上的教化规训自此与村落日常生活无任何关系,地方公共文化的主体认同度自然在农家新生代中急剧下滑,以至于作为故乡的村落最终演变成为一个需要被农家子弟们努力奋斗而苦苦挣脱的生命藩篱。

2.建基于经济绩效上“城优于乡”的文化认同使“文字上移”具有价值合法性

如果说现代新式学堂的建立使村落社会内部知识权力相互制衡的宏观结构从根基处崩溃,进而使中国村落公共文化逐步走向了解体,那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为深刻的城乡社会结构性变迁和制度性转轨则使村落公共文化零星苟延的地方性空间也最终彻底堙没,村落地方文化从此亦步亦趋于城市附属而再无主体性和自为性可言。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生产要素改革曾使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出现过短暂繁荣,基于经济繁荣基础上的乡村比较优势曾使新恢复和新创生的村落小共同体以及个体化农民对村落地方性文化葆有因经济绩效所带来的合理自信,但是随着90年代以来因乡村之于城镇比较优势的萎缩、农村经济的不景气以及大规模的外出务工潮,这种本应以维护地方性知识文化为己任的村落小共同体,其自信注定迅速让位于对经济发展更好的城市崇拜,城市崇拜的背后实质上是对一套井然有序的城市符号编码的崇拜,其本身正是一套蕴含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普遍性知识,它迅速地将改革开放后并没有厚重积累的村落地方性知识击垮,以至于村落地方性文化似乎天然要沦为其附属文化。事实上,建基于“经济绩效合法性”之上的文化优越性社会价值认定有着复杂的结构性社会根源:建国后系列化和同一化的政治改造和社会变革,使村落文化的古典性和地方性特质丧失殆尽,最终文化优劣的评价标准只能通过一维化的经济统计方法来判断,经济优劣与文化优劣之间更为同质和顺畅的转换逻辑在改革开放后进一步被确立,并最终使中国村落地方文化难以避免地沦为拥有更强大经济绩效优势的城市的附属品而缺乏独立的主体性和自为性。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2000年以来,中国几乎所有涉及城乡事物的公共政策逻辑,无论是“城乡一体化”,还是“统筹城乡”,抑或“均衡发展”,无一不是强质文化自上而下单向度磨灭弱质文化的过程,而弱质文化标签式认定背后的根本理据则是“经济绩效”。故愈是强调一体化、统筹抑或均衡的城乡公共政策逻辑,则愈是在终结中国村落地方性文化,愈是对城乡天然异质性这一基本事实的背离。

3.底层发声的无力使农村精英巧妙捆绑群体诉求致“文字上移”具有舆论一致性

村民自治作为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取向,被更多理解为主要有赖于乡村精英作用的发挥,孔令刚、孙自铎:《乡村精英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五老会”参与乡村建设案例研究》,《江淮论坛》2013年第1期。正是因为精英作用被过度强调,才导致出现了新的乡村治理困局:“精英俘获”。“精英俘获”(eliteCapture)是发展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意指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项目或反贫困项目实施过程中,地方精英凭借其自身具有的参与经济发展、社会改造和政治实践的机会优势,支配和破坏社区发展计划和社区治理,扭曲和绑架了发展项目的实施目标进而影响了社区发展项目的实施和效果。参见李祖佩、曹晋:《精英俘获与基层治理:基于我国中部某村的实证考察》,《探索》2012年第5期;邢成举、李小云:《精英俘获与财政扶贫项目目标偏离的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9期。由此可见,农民早已不是内在高度同一的同质性阶层,内部利益诉求的多元性和对立性成为常态,要防止“精英俘获”,核心是要重视分层化的利益主体表达,尤其是村落底层群体的话语表达。

事实上,传统村落社会公共性文化解体某种程度上也是村落社区中农民之间利益高度分化的结果,在农业生产被全面纳入城市市场轨道的同时,农民群体中的精英迅速结成了丰富的社会资本网络,在这个资本网络体系内有权力、资本、媒介的共同交织,农民内部多元化利益诉求往往被拥有更强大社会资本网络的精英农民所左右,而广大的中下层农民群体则往往被排斥在社会资本网络之外,他们的主体性表达往往是无力、无能且无效的:一方面来自于底层农民的真实利益诉求在与上层农民诉求发生不一致时,往往被遮蔽在拥有更强大社会资本网络的精英农民诉求之中而难以独立发声,底层农民真实的主体性需求往往被以“少部分”的名义而轻易忽视;另一方面,真正的底层群体之所以很难发出真实的主体性声音,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根本就没有发声,长期苦闷的日常生活早已使他们对底层生活适应而无从抗争,底层生活的被动性和琐碎性也使他们很少再去关心公共领域,日常生活的消极性也使他们不愿意去公开抗争。

以“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为例,根据笔者在重庆市、四川省38个乡镇(其中重庆32个、成都6个)和吉林省D县4个乡镇的调研可发现如下现象:按照农民财富拥有关系划分阶层来看,分别占村庄10%左右的村庄富裕阶层和5%左右的富豪阶层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不关注,这可能与他们拥有良好的教育选择能力可自主遴选教育服务有关;占70%左右的农村中产阶层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最大的关心点是“教育质量”,只要教育质量优异,孩子成绩有所提升,他们就支持调整,因为他们有充分的能力支撑子女因布局调整而产生的额外花费;而占15%左右的村庄贫弱阶层,也就是底层的农民,很明显更关心孩子“就学距离”,能否每天回家是核心,因为回家后至少可以从事一些简单劳动,从而减轻家庭负担,因此“是否发展校车”和“提供相应的经济补助”是他们最为关注的,而不特别关注教育质量。参见李涛:《中国城乡底层教育公正的政策研究:基于社会分层的视角》,《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3期。可见,底层农民、中层农民和上层农民对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利益诉求截然不同,底层的诉求往往被屏蔽而沦为无声者的悄悄话,甚至当中层的诉求在与上层诉求发生冲突时也会被自动屏蔽掉。

2.“人员编制短缺”与“事权增加”的二元悖论使“文字上移”成为必然性的政策选择

这里的地方行政部门主要是指县教育行政部门。县域内教育的日常管理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内部的日常行政管理;二是教育行政部门面向全县教育公共事务的日常行政管理,而本研究主要指后者。要明晰这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日常管理中的困难,必须要回归到对中国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教育公共管理的变革中来理解。很明显,当今中国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日常公共管理的重点是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这与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重心和财政拨付关系的结构性上移直接相关。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在30年的社会改革中实现了由“人民教育人民办”的乡村自给模式到“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和“各级政府共担”的公共财政保障模式的转变,陈静漪、宗晓华:《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变革及其效应分析――基于“悬浮型”有益品的视角》,《江海学刊》2012年第4期。该转变之所以形成源于中国财政结构变革中的三重发展困局:一是1994年中央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财力逐年逐级上收而事权层层下放的事实;二是2000年后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乡级财政自给能力不足从而不得不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来保证公共管理的常规性运转;三是源于税费改革后,由于片面强调“以县为主”的财政供给,从而导致义务教育事权和财权不对等矛盾突出。财权的上移意味着管理权力也从乡镇上移到县级政府,而县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县级政府的直接业务部门无疑也在这种教育管理重心上移的过程中承担了更多的事权,但事权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教育行政部门人员编制的增加。以笔者所调研的四川芥县为例,该县教育局在编在岗的公务员行政编制人员仅为10人,其中包括教育局长1人、副局长3人、副局级调研员2人、财务科科长1人、督导办公室主任1人、人事科科长1人,成职幼教科科长1人。而该县目前共有58人在局机关从事工作,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教师编制,系从该县各类学校中借调而来,包括县政府总督学、基础教育科科长、局办公室主任、德育科科长、招生办公室主任等一批干部,及少数几位后勤人员,如司机、厨师属于合同制用工人员。这意味着在教育局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工作人员其实主要是隶属于各学校的教师,即便从各学校借调了大量的教师到县教育局工作,但相对于各科室日益复杂的常规和突发工作而言,人手仍显得捉襟见肘。据该县教育局局长的测算,如果要基本顺畅地应付当前该县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保守估计至少需要70人左右。该现象并非个例,这在笔者于2012-2013年曾调研过的江西、吉林、四川、重庆等省市的县教育行政部门中也大量存在。一方面,在中央实施大部制改革从而精简机构和压缩编制的导引下,县级政府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另一方面,不断膨胀和事无巨细的教育公共事务,促使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不从本系统内部的学校中借调大量教师来从事行政工作,即便这些教师部分已经成为局里的中层干部,但其身份依然是教师编制,晋级路径依然是专业技术职称序列。另外,这种行政权与身份权不对等的尴尬使借调教师也很难真正寻找到自我主体性,究竟是属于学校人,还是属于行政人,这种模糊的定位使得他们在日常行政工作中难免对原学校有所照顾和倾斜,而更重要的是,身份主体的模糊性难免导致行政执法和行政监督的不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面对日益复杂的常规性工作以及其他各种临时性和突发性工作,面对行政人员编制不足的尴尬现实,不得不加快推进学校的集中化步骤:一方面,将分散的农村学校大规模撤并,在城镇中实行规模性集中,从而减少管理幅度和层级;另一方面,将从学校中借调锻炼过的教师安排到各学校领导班子中,从而使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命令进入学校更为顺畅,学校的行政工作也更符合教育行政部门的胃口。

五、结语和讨论

显然,当“控制生产要素流动”和“行政区划隔离管理”的传统体制一旦结束,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流动性资本无疑会创造大量的流动性就业岗位,从而导致数亿流动人口在中国版图上规模性和季节性迁徙,这种迁徙是中国过去30年城镇化洪流的根源:一方面,它使城乡分离的二元固化结构打破,造就了规模庞大的新移民,提升了中国的城镇化率;另一方面,快速的城镇化并非配套有公共服务等全方位的制度性保障,这种形式的城镇化率提高显然是统计学意义上的,而非实质意义上的城镇化。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强调“人本化”的新型城镇化无疑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乡村教育必须要面对现实的社会变迁,其出路既不是回归乡土乌托邦的想象,也不是传统意义上抛弃了鲜活个体而单纯从经济效益和统计意义出发的乡村教育城镇化,乡村教育发展绝不能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口实下强调片面性的“文字上移”,从而把政府成本在所谓人民都满意的假想下转移给弱者,特别是那些村落底层为之付出巨大代价甚至还无法表达,也不是要全盘回归到以前那种资源分散化且效率低下的村落学校时代。

数字乡村治理篇3

一位是四川省泸州市28岁的赵副镇长,他在辞职公开信上说,辞职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收入低、且工作偏离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每年平均有4个月在维稳,只有4个月在干“正事”。

另一位是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大池镇年仅25岁的副镇长小郑,他在办公室内上吊自杀,留下一纸遗书,上面写有“工作压力”“被社会抛弃”等字样。

在很多人看来,这两位年轻的副镇长的行为不好理解。但并不令我惊讶,因为在17年的乡镇工作经历中,我也有过自杀的念头,最终选择了辞职。

我认为,绝大多数乡镇干部也是弱势群体,估计很多人不会同意,但现实就是如此。

最近十多年来,体制的顶端为了“有效”管理体制的底层,出台了越来越多的“一票否决”和“责任状”制度。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社会治安一票否决,上访一票否决,安全事故一票否决,食品安全一票否决……基层干部为了应对无休止的“一票否决”和“责任状”检查验收,不得不造假――假数字、假典型、假报告……甚至上下结合一起造假骗上上级也屡见不鲜。以计划生育为例,为了避免“一票否决”,一些地方的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和所有涉及计划生育工作的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不造假,出生率是假的、男女性别比是假的、计生罚款数据是假的……计划生育工作如此,工作如此,其他工作大体都是如此。

“一票否决”和“责任状”制度的泛滥,逼迫乡镇干部成了“实事求是”天天挂在嘴上,“欺上瞒下”时时落实在行动上的一群“怪人”。“修养到家”的人能够适应这样的工作状态,“修养不到家”的人就不免精神抑郁了。

另外近十年来,从上往下派干部越来越普遍,没有背景的基层干部很难有上升的空间了。加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干部年轻化的制度化,体制内已经形成了一种惯例――乡镇干部30岁以前到不了党委书记、乡镇长的位置,一辈子就几乎没有上升到科级以上的机会了。付出多回报少,又得不到社会的公正评价,导致许多乡镇干部备感弱势,进而对人生价值彻底否定。于是,基层干部中的少数人行为失常――辞职、甚至自杀也就不足为奇了。

乡镇干部辞职和自杀虽是个别现象,但反映出的体制性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基层政权是中国社会的定海神针,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认为,基层政权建设有两点最为关键:

一是完善乡镇政府治权。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改革,加强了中央政府集权,乡镇政权处于体制的末端,乡镇政府的治权逐步被不断加强的部门权力碎片化了,乡镇政府几乎无权解决发生在乡镇的任何问题了,所有问题都必须到县级以上政府和县级以上部门解决。譬如: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环境安全、土地纠纷、拖欠工资……

数字乡村治理篇4

一、20xx—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结合城管工作实际,积极创新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的新方式、新机制,不断提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水平,全面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开创了城管工作新局面,全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市城管局先后荣获了“四川省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先进集体”、“四川省建设行政执法先进集体”称号,至今已连续6年获得全省城乡建设目标考核一等奖,连续9年获得全省爱国卫生工作目标考核一等奖。

(一)实施精细管理,城乡市容环卫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近年来,我们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抓重点,突难点,不断提升城乡市容环卫管理水平。一是精耕细作,全面整治“垃圾乱扔”。认真落实“保洁全天候,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责任制,实现了主城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和密闭运输,日均冲洗路面34万平方米,清运处置垃圾650吨、粪便6吨,清扫路面等公共区域近153万平方米,环卫保洁“七无一净”率98%以上,市容管理“五归”率85%以上。二是多管齐下,有效遏制“广告乱贴”。采取“清、抓、疏、引”四管齐下,综合治理城市“牛皮癣”。切实加大执法力度,狠抓户外广告清理规范,全面拆除市区主次干道到期、违章大型户外广告,扎实推进店招店牌改造;出台《xx市户外广告设置办法》,积极开展户外广告市场化试点,20xx年对城市路灯杆和楼顶广告位进行了两次公开拍卖。三是堵疏结合,切实整治“摊点乱摆”。采取“划区域安置、建市场安置、强化配套安置”等方法,在主城区规划设置10条夜市街,在新改扩建的农贸市场预留进城菜农临时经营点,强制开发商为较远的社区、小区开办规模不等的便民农贸市场,引导经营户入市、入室、入小区经营。四是规范管理,整治“车辆乱停”。加大人行道临时停车点改建力度,合理增加临时停车位。编制城区临时占道停车收费实施方案,会同交警部门在主城区施划4900个临时占道停车位,交由三个区实施管理,有效规范了临时占道停车秩序。五是严管重罚,治理“工地乱象”。会同市住建、环保、交警等单位和区城管部门,对工地管理不到位、运输车辆抛撒滴漏污染道路的建设施工单位,通过现场监控、定期巡查,对违章建设施工单位,一次督促整改,二次罚款,三次勒令停工,增强了制度执行的刚性。

(二)切实加大投入,城乡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一是大力实施百条街巷改造。从改善民生入手,五年来累计投入1.2亿元,完成了太平巷、祥和路、冠山路等535条街巷升级改造,改造面覆盖了江阳、龙马潭、纳溪3个城区,惠及群众20余万人。二是健全完善市政环卫设施配套。五年来,主城区新建公厕、垃圾库32座,改造公厕、垃圾库128座,新建移动公厕9座,新安装果皮箱2087个;新建、改建夜景项目4个,新增路灯智能控制点303个,光亮工程终端控制点11个,完成了新二村、稻子田、惠利巷等234条偏街小巷路灯安装,安装路灯4178盏,敷设或架设线路约12万米。完成了江阳路、酒城大道等120余条道路人行道板、临时停车站改造,及时做好下水道、人行道和城市桥梁等设施清淘、修补和维护工作,市区平均一、二类道路完好率为97.62%,三、四类道路完好率为96.1%,下水道畅通率为98.06%。三是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作为环保硬性指标,五年来,市、区县两级财政投入6.45亿元,先后建成泸县、合江、古蔺3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鸭儿函、纳溪、叙永、古蔺、二道溪5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并全力加快纳溪、叙永在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和泸县、合江县2座在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xx年的55%提高到20xx年80%,五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同时,为提高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效率,20xx年启动了xx市生活焚烧发电项目,项目估算投资5.6亿元,采用炉排炉工艺,设计日处理能力1000吨,预计2014年建成并运行发电。四是积极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20xx年启动数字化城管项目,项目概算投资12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系统硬件平台建设、软件开发、场地装修、机构编制落实并人员招聘培训等。目前,我市已被列入了全省首批10个数字化城管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项目前期手续全部完成,已进入工程建设阶段,预计明年上半年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三)树立宗旨意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水平得到增强。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涉及群众日常生活,关乎百姓切身利益。在执法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和谐诚管”理念,按照“依法执法、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廉洁执法”的总体要求,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思想业务水平和法制意识。着力加强执法工作规范化建设,严格遵循“一敬礼、二告知、三劝导、四处罚”四步走执法规范,以文明劝导为主,做到有礼有节有据执法。积极开展“柔性执法”,组建女子执法中队,大力开展“城管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为主题的“城管三进”活动,延伸服务触角,贴近群众提供周到服务。近年来,市城管监察支队每年处理大量的占道经营、违章广告拆除等案件,未发生一起因不文明执法而导致的,以及行政管理相对人申请复议或提出行政诉讼的案件。

(四)加强统筹协调,爱国卫生工作不断巩固深化。五年来,全市各级爱国卫生工作机构不断健全,“国卫”迎检长效机制逐步完善,顺利通过了第四次、第五次“国卫”复审验收。五年来,“国卫”细胞创建工程深入开展,建成省级卫生县城2个,省级卫生乡镇4个,市级卫生县城2个,国家卫生城市辐射工程结出丰硕成果。五年来,农村改厕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xx年底,全市累计建卫生厕所67.56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60.80%;累计建无害化卫生厕所60.97万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54.87%,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极大改善。五年来,病媒生物防制和健康教育深入推进。通过完善“四害”防制设施,引入专业公司开展“四害”灭杀,有效控制了“四害”密度。健康教育不断深化,世界卫生日、禁烟日、洗手日、爱国卫生月等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多样,有声有色,效果明显。

(五)深化体制改革,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抓住政府机构改革的契机,积极推进全市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市城管局管理职能由单纯的城市管理调整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范围由城区扩大到城乡,增加了对区县环境卫生工作的监督考核职能;各区县城管部门对照市局职能变化,调整充实了机构和人员编制,完善了经费保障机制。针对以往市、区两级政府城市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积极稳妥实施市、区城市管理事权调整,从20xx年8月起,按照“属地管理”为主的方针,将市城管局承担的部分事权下放江阳区、龙马潭区,进一步确立了城区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理顺了市、区、街道和社区的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了以市为核心、区为重点、街道为基础、社区配合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

(六)狠抓巩固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深化。20xx年以来,我市累计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五乱”治理、城乡风貌塑造、示范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积极实施百条街巷改造、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病媒生物防制、煤改气和煤油烟专项整治以及公厕升级改造等特色工程,“五乱”治理成效不断巩固,风貌塑造特色日益凸现。我市治理工作多次得到省领导的高度肯定。在20xx年6月14日召开的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优美示范城镇村庄20xx年度命名大会上,我市被授予“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城市”荣誉称号;合江县和江阳区泰安镇、纳溪区龙车镇、合江县佛荫镇、古蔺县箭竹乡4个乡镇,以及江阳区华阳街道白湾村等45个村庄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

二、未来五年工作打算

(一)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化。加快市、区县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设,力争20xx年建成市级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平台并投入使用,并在未来五年内覆盖所有区县、重点乡镇和工业园区。通过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构建起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基层参与、市民互动的“大城管”格局。

(二)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专业化。围绕打造“精品国家卫生城市”、“四川省环境优美优秀示范城市”目标,全面落实精细化管理,着力在制度建设、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修编城市照明、户外广告设置、环境卫生等专业规划,完善区县市容环卫检查考核办法、城市排水管线建设实施方案等办法方案,高标准修订市政环卫设施建设、验收、移交、日常养护等制度,着力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二是加强体制建设。根据职能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所属事业单位进行清理规范。一方面,拟将环卫一所、三所整体合并,成立新的环卫一所,撤销环卫三所机构编制。将环卫一所承担的垃圾收集、处理职能剥离,成立xx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中心,负责城区环卫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另一方面,拟成立xx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负责建设、维护、管理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从机构、编制、待遇等方面入手,配齐配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保洁人员和执法人员“四支队伍”,通过内部培养、外部送学、择优选聘等方式,改善队伍年龄、专业结构,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

(三)着力健全保障机制,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常态化。尽快出台《xx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实施意见》,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制度保障,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再上新的台阶。落实市、区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的机构和编制,作为一级常设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确保有人干事、能干成事。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风貌塑造、“五乱”治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等工作真正得到落实。继续贯彻“1573”的工作思路,突出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国卫”成果巩固深化的结合,力争将我市创建成为“省级环境优美优秀示范城市”,实现全省城乡环境建设“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目标,确保2015年“国卫”第六次复审顺利通过。

(四)着力加强城乡垃圾处理工作,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抓好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收集工作,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特种垃圾处理设施、环卫设备和污水处理及管网等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提高城乡环卫一体化水平。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我市建成区新建垃圾收集点30座,新建中、小型垃圾压缩中转站8座,大型垃圾压缩中转站2座,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餐厨垃圾、污泥、化粪池粪渣处置厂各1座,改建垃圾收集点18座,启动环卫基地建设,县区按照规划要求完成垃圾处理厂建设任务。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率达80%;江阳、龙马潭、纳溪三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古蔺、叙永、合江、泸县四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医疗废弃物处置达到100%,餐厨垃圾处理率达8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4%。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输、县处理”或“适当集中、区域共享”的无害化处理体系基本建成。

三、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存在薄弱环节。区县与区县之间、城区与乡镇之间工作发展不平衡,“五乱”现象在个别地区回潮反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尚未真正破题。二是市治理办工作人员是从各区县抽调的精干力量,作为非常设机构,市治理办无法解决借调人员的编制、待遇和职称问题,同时借调人员在原单位的提拔晋升也受到影响,部分借调人员人心浮动,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三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领域矛盾依然突出,少数城管执法队员业务水平和工作作风有待加强和转变,构建“和谐诚管”仍然任重道远。四是基层单位人员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基层单位正式职工津补贴未能按时发放到位,临时聘用人员起薪低,部分优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员另谋高就,不利于城管队伍稳定,也不利于城管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五是基层单位人员经费和维护经费严重不足,客观上导致许多应当维护的设施不能得到及时维护。基层单位办公条件较差,如工程处分散在两个地点办公,环卫三所五年内搬迁3次办公场所。

四、20xx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打造“精品国家卫生城市”和全面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两项重点,强化内部管理,狠抓工作落实,积极转变工作作风,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精细管理为基本要求,全力提升城乡市容环卫水平。今年,我们抓重点,突难点,不断提升城乡市容环卫水平。一抓违章户外广告清理。严格执行《xx市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全面清除过期、破损、违章设立的广告标识,严控市区新批户外广告,拆除各类违章广告500余幅。同时,为加强户外广告管理,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今年我们对城市路灯杆和楼顶广告位实行公开拍卖,目前已开展了两次户外广告位拍卖。二抓占道经营整治。坚持堵疏结合治理占道经营,加大城市广场、干道等重点地段整治力度;在主城区规划设置10条夜市街,引导经营户入市经营;成立夜间餐饮占道整治组,规范城区夜市占道管理。针对城区停车难的问题,会同公安交警部门编制了临时占道停车实施方案,在主城区施划了4900个临时占道停车位,交由三个区实施管理,有效规范了临时占道停车秩序。三抓城市“牛皮癣”整治。采取“清、抓、疏、引”四管齐下,综合治理城市“牛皮癣”,清理各类“牛皮癣”4万余张。四抓渣土整治联合行动。会同市住建、环保、交警等单位和区城管部门,对渣土处置、运输、消纳实施全过程监管,查处违章行为80余起,有效遏制了建筑垃圾运输过程中抛洒滴漏污染路面行为。五抓环卫保洁。市、区两级环卫部门在认真落实“保洁全天候,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责任制基础上,实现了城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和密闭运输,日均冲洗路面34万平方米,清运处置垃圾650吨、粪便6吨,清扫路面等公共区域近153万平方米,并认真落实了垃圾处理场和公厕、垃圾中转站的安全运行措施,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清扫保洁“七无五净”率达97%。加大对区县环卫工作考核指导力度,制定出台《xx市区县市容环卫检查考核办法》及考核标准和评分细则,对3个区实行每周抽查、每月检查,4个县实行每月抽查、季度检查,考核结果每季度通报并纳入区县年终考核排名,切实调动各区县做好环卫工作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全市环卫质量持续提高。

(二)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提升市政环卫设施配套水平。今年,市上下达我局市政、环卫和照明设施新建改造项目49个,总投资2915万元。目前,各专项工程进展顺利,预计年底前将全部建成。除专项工程外,今年,我们还重点抓了数字化城管、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两大项目。一是数字化城市管理项目。启动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建设,是今年市政府第28次常务会作出了的决定。项目概算投资12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系统软硬件平台建设、场地装修、落实机构编制并招聘培训人员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城管项目建设,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数字化城管建设领导小组。我局由一名分管副局长牵头,抽调4名精干力量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目前,项目前期手续已全部完成,列入了全省首批数字化城管建设试点城市。本月4日软件开发和数据普查标段招标工作已经启动,接下来将陆续启动硬件建设和系统集成、场地装修等标段招标工作,以及管理机构和编制的申请报批工作,预计明年上半年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二是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该项目采取bot方式建设,30年特许经营期,项目估算投资5.6亿元,采用炉排炉工艺,设计日处理能力1000吨,预计2013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该项目已完成预可研编制、审查,招标机构已确定,编制完成了招标文件初稿,待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即可开展招标工作。

(三)以和谐亲民为宗旨,全力提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水平。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涉及群众日常生活,关乎百姓切身利益。在执法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和谐诚管”的理念,按照“依法执法、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廉洁执法”的总体要求,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思想业务水平和法制意识。加强执法工作规范化建设,严格遵守“一敬礼、二告知、三劝导、四处罚”四步走的执法规范,做到有礼有节有据执法。近年来,市城监支队每年处理大量的占道经营、违章广告拆除等类案件,未发生一起因不文明执法而导致的,以及行政管理相对人申请复议或提出行政诉讼的案件。

(四)以统筹协调为基调,全力提升爱国卫生工作水平。深入开展“卫生城镇乡村建设行动”,力争年内创建国家卫生乡镇四川省推荐乡镇7个、新建四川省卫生村70个;力争合江县在20xx年建成国家卫生县城,古蔺县在20xx年建成国家卫生县城四川省推荐县城。大力推进农村改厕工作,今年我市农村改厕计划5000座,目标任务已分解落实到各区县,可按期完成建设任务。狠抓好病媒生物防制,市财政为三个区落实了150万“除四害”经费,区上按照1:1标准进行配套。狠抓“全民健康素质提升行动”、第23个爱国卫生月和“5.31”无烟日宣传活动,市民文明健康意识得到提升。

(五)以巩固提高为目标,全面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今年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深化年,我们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定》,按照“坚持不懈、全面覆盖、构筑机制、树立典型、保持常态”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全省“环境优美优秀示范城市”为总体目标,以“抓规划、抓‘五乱’、抓风貌、抓设施、抓示范、抓教育、抓机制、抓民生、抓创新”为工作重点,认真组织实施“1573工程”,巩固治理成果,提升管理水平,确保今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确保我市建设成为全省“环境优美优秀示范城市”。今年重点抓了“五乱”治理、风貌塑造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等工作。

一是持续深入治理“五乱”。在推进“五乱”治理中,我们坚持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坚持全域覆盖与重点治理相结合、坚持集中整治与常态管理相结合,相继开展了“治理不断档、持续治五乱”专项行动、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行动、滨江路专项治理行动,全面清理卫生死角、规范流动商贩和占道经营、拆除违章搭建,清理和规范修(洗)车场点以及废旧物资回收站,切实推进了治理工作向基层、向村庄、向盲点死角延伸。

二是深化立面清理和风貌塑造。按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从实际出发”原则,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既讲原则、又讲方法,既全面推开、又突出重点,既注重实效、又量力而行,积极稳妥推进全市风貌塑造工作。今年以来,我市结合园区建设、旅游开发、新农村成片推进建设等工作,共投入资金1.3亿元,全市城市、县城、乡镇主要街道风貌塑造覆盖率进一步扩大,背街小巷、城效结合部、“城中村”、部分边远乡镇和村庄等薄弱环节容貌得到有效治理,纳溪、古蔺、叙永主要公路沿线风貌塑造基本完成。

三是强化城乡生活垃圾处理。首先,抓紧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设施。截至第三季度,全市共投入2.91亿元(其中财政投入2.47亿元,社会筹资0.41亿元,村民缴纳0.03亿元),建成垃圾处理场6个、区域共享垃圾填埋场71个,建设村镇垃圾回收站点294个,1382个行政村建有村级垃圾收集点、占总数的92%,838个村建有村堆肥处理点、占总数的85%,配备农村垃圾转运车辆1495辆(台);98.9%的行政村配备保洁员,村级保洁员总数9458人。其次,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推广城区垃圾分类收集,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启动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积极推进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特许经营权项目。第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把城乡垃圾处理工作纳入20xx年度治理工作目标管理,作为示范工程建设考核评定的刚性要求,严格实施考核。对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不力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以及xx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精品国家卫生城市”和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优秀示范城市”两大目标,积极探索建立数字化城管及“大城管”管理模式,着力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着力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机制,着力强化城管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着力提升全市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确保“省级环境优美优秀示范城市”创建成功。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确保20xx年市级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借鉴成都市城管局做法,成立xx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构建起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基层参与、市民互动的“大城管”格局。

(二)完善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垃圾收集点、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公厕、城市照明、道路设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建设改造速度,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创造必要条件。

(三)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全面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和“五定”责任制,继续加强户外广告、建筑弃土、占道经营和城市“牛皮癣”治理力度,规范洗车站点管理,完善区县环境卫生考核办法,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促进我市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四)抓好市政环卫设施管理维护。健全市政环卫设施管护标准,加强设施设备检测维护力度,保障全年无事故安全运行,确保城市照明设施的完好率达95%以上,燃灯率达99%以上;全市平均一、二类道路完好率90%,三、四类道路完好率85%,人行道完好率90%,下水道畅通率90%,市政环卫设施完好率90%。

(五)搞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着手对城区现有垃圾收集设施进行改造,分别选择2—4家物管小区、农贸市场、学校开展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加快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场、粪渣处理场等建设步伐,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力争20xx年城区垃圾分类收集率达50%以上,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1%以上。

(六)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贯彻《xx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定》,认真组织实施“1573工程”,抓好巩固提升、示范推广和常态长效管理,持续深入开展“五乱”治理、城乡风貌塑造和示范工程建设,落实各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门机构编制,力争20xx年将我市创建为“省级环境优美优秀示范城市”,实现全省城乡环境建设“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目标。

数字乡村治理篇5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当前指导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就是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中的“五个统筹”之首,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无疑更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的意义。要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消除城乡差距,率先走出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互动发展的新路子。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工作,推动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对农广播电视的服务水平,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基本需求。

广电局根据《**县第一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吉学组发〔20xx〕3号)的安排,以及对广电事业进行深入调研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要求,于4月7日至10日,围绕“如何提升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方面进行了调研,调研方式采取现场考察、与乡镇干部职工座谈、个人群众深度访谈及对相关材料分析等方式。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一、广播电视概况及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现状

**县电视转播台,始建于1983年,当年11月开通试播,位于县城东南方山梁上。发射塔高116.7米,为边宽1米拉线式轻型调频电视塔。台内设卫星地面站4座,分别收转134º卫星和105.5º卫星广播电视节目。

**县有线电视台,始建于1995年,并与当年8月开通试播,20xx年进行光缆改造,现为光缆,电缆混合(hfc)网络,前端光缆传输为18芯+18芯+4芯。光接收机以下为电缆网入户。现开通26套电视节目,拥有2680户用户。设有卫星地面接收站三座,分别接收亚太1a(134º)卫星和亚洲3s(105.5º)卫星。

1992年起,在原有的6个乡级广播放大站的基础上,陆续在喀尔交乡、托斯特乡、别斯铁列克乡、恰勒什海乡和**镇设立了5个乡(镇)广播站,设站功率为10-50瓦,隶属于乡(镇)政府管理。现有50瓦电视发射机一部、30瓦发射机2部、10瓦电视发射机4部、30瓦调频广播发射机2部、10瓦调频广播发射机4部,这部分广播电视设备都是“西新工程”乡乡通广播电视配发的设备。20xx年后各乡广播无线发射机相继停播,改为有线电视传输覆盖,5个乡(镇)均建有前端设备,传输8-10套不等的电视节目。20xx年启动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在5个村安装了有线电视3+1系统,在6个行政村安装了1+1无线广播电视发射系统,20xx年村村通工程在2个村安装了4+2无线广播发射系统。

二、存在的问题

**县广播电视近年来发展较快,取得了显著成绩,覆盖全县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最薄弱的环节和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极不协调,城市广播电视已逐步进入现代化阶段,而农村广播电视还处在落后的初级阶段。**县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主要特点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其主要矛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各乡镇、村广播电视硬件设施落后。基本上没有专用机房、设备急需更新和维修、没有办公室、办公经费没有保证。大部分村村通站点设在村民家中,乡镇广播站没有机房或把地下室作为机房。机房简陋、阴暗潮湿,条件差,需要新建,1992年以后配置的电视发射机已陈旧老化,未得到更新。因缺乏维护经费和技术人员,大部分乡镇广播站不能保证正常转播。

(二)无线电视覆盖滑坡严重。

无线覆盖是广播电视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手段,是党和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由于我县为山区、丘陵地带,地形复杂,县电视转播台信号覆盖范围有限,而各乡镇广播站的电视发射机,由于经费不足,无力支付最基本的电费和维护经费,已经基本处于停播的状态,目前只有**镇的4+2发射机在工作,直接影响了中央和自治区节目的转播覆盖,无线电视覆盖滑坡已成为**县目前广播电视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村村通”工程起点低,存在覆盖盲区和返盲问题。

由于受经费限制,投入少,起点低,“村村通”工程开始是每个村只能收听收看到一套广播和一套电视,后来是4+2模式,这与县城居民能收听到多套广播、看上数十套乃至上百套的电视形成鲜明的反差,这种低水平的公共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村村通”(指农牧民群众自筹有线系统)由于缺乏正常的维护经费,线路损坏严重,塔斯特村、章阿托干村的有线电视系统已经处于瘫痪状态,出现“返盲”现象。

(四)体制不顺,运转困难。

1990年11月,新疆贯彻国家人事部和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颁发<乡、镇广播电视站人员编制标准(试行)>的通知》(人地编发【1990】5号),全面实行县(市)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与乡镇党委政府双重领导,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

20xx年6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乡镇党政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新党发【20xx】16号),《实施意见》第四条中“其他如农机、农技、畜牧、兽医、文化、广播等涉农和为基层服务的机构,原则上都要下放到乡镇管理”。根据《实施意见》,一些以县直接管理的乡镇广播电视管理体系,又演变回乡镇管理的体制。县(市)广播电视局对乡镇广播电视站的管理权仅局限于业务指导和技术维护,乡镇党委政府对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宣传和人财物事进行具体管理。

**县在“块块”管理体制运行中,乡镇财政困难,无力支持乡镇广播站的事业建设和维护经费,农村广播在低层次上运作,延缓农村广播的发展。乡镇“块块”管理,乡镇广播站工作人员普遍不能做到专人专用,影响广播的不间断播出和安全播出。“块块”管理的乡镇站,人员编制不足,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新鲜血液得不到补充。条块分割,无统一规划,无统一技术标准,无统一网络,不利于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五)队伍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广播电视发展的需要。

由于人员编制属于乡镇,因此,广播电视局并未把乡镇人员素质培训纳入自己的计划,而乡镇党委、政府又无能力和经费培训其广播站人员,造成维护技术水平落后、工作人员素质差的后果。

乡镇广播站工作人员普遍不能做到专人专用,影响广播的不间断和安全播出,我们在乡里调研时发现,各乡镇机房没有专人值机,大部分工作人员身兼数职,承担着乡镇其他的工作,农忙季节脱离了广播工作岗位,严重影响了广播站的日常宣传和维护工作,同时也给安全播出留下了隐患。

三、提高农村广播公共服务发展对策

为了解决以上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水平,我们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终目的。因此,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最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是一件惠及全县农牧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也是农牧民群众盼望已久的民心工程。

(二)抓住“村村通”契机,尽快改善农村广电事业现状。

“村村通”工作是广播电视服务“三农”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是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国家新一轮“村村通”的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今年,我县有1352套数字直播卫星接受设施安装和51套“大喇叭”设施安装任务。完成好这项任务,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县农村广播电视事业落后面貌。

(三)实施县乡联网工程,缩小城乡广播电视差距。

由于我县为山区、丘陵地带,地形复杂,而居民多居住在低洼地带(山沟内),广播电视有效覆盖难度较大。采用单一方式无法实现全面覆盖,必须采用多种技术方式,结合农村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实际,可采用的方式有有线电视光缆联网、mmds、地面卫星接收小前端和无线覆盖相结合的方式。在人口相对集中或离乡、镇光缆干线较近的地方,采用有线电视光缆联网的方式到行政村和自然村;在边远农村、村落分散和人口较少的区域,尤其是牧业村,采用mmds覆盖,作为光缆有线传输覆盖的延伸和补充;对光缆延伸不到、无线覆盖不好的边远自然村,采用卫星接收小前端新建独立网的方式解决。目前县乡有线电视联网工程正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租用光缆的方式,将目前自办的25套有线电视节目和116套数字电视节目传送至5个乡镇,利用乡镇现有网络传送至用户端,使乡镇有线电视用户可以收看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电视节目,同时将本县自办的节目用无线发射的方式发射,使有线传输覆盖无法达到的地方也可以收看到本县的电视节目。工程实施完毕后,将使广大农村群众与城镇居民共同公平分享广播电视资源。在有线电视网络传送中多使用先进的光纤技术,既能够满足群众看好电视,还能将广播信号和电视信号共缆传送,为乡级广播站节省大量费用。

(四)推行县乡广电垂直管理,建立“村村通”长效机制。

国家广电总局在广播影视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广发〔20xx〕27号文件)中明确要求:“要逐步理顺县乡广播电视事业体制,推进县乡广播电视的垂直管理。”乡镇广电站队伍的建设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管理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为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稳定乡镇广播站队伍,要尽快推行县广电局对乡镇广播站的垂直管理,落实服务机构和维护人员,保障维护经费。县乡广电垂直管理体制有利于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利于整合开发农村广播电视资源;有利于不断提升农村广播电视服务工作水平;有利于防范和遏止不法分子破坏和插播。特别是发展农村有线电视,建立“村村通”长效机制,县乡垂直管理体制有决定性作用,能够解决各乡各镇各管一片网的分割问题,解决规划、建设、营运、服务缺乏统一性、规范性问题。

(五)加快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步伐,丰富节目内容。

数字电视是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采用数字电视技术不仅使各种电视设备获得比原有模拟设备更高的技术性能,而且还具有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新功能。一是数字技术使节目的收看质量更加清晰;二是数字技术使频道资源大幅增加;三是数字技术使有线电视服务更加周到;四是数字技术使有线电视提供海量互动信息。20xx年8月起,通过租用光缆的方式,数字电视信号已经传送至我县,通过实施县乡联网工程,采用数模混传的方式,可将数字电视信号转送至各乡(镇),这样乡(镇)的有线电视用户在装备机顶盒后,即可看到数字电视节目。目前在数字电视推广安装中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由于目前机顶盒的价格较高,农牧民的购买能力有限,大范围推广数字电视的难度还比较大,在地区的其他县市中,基本上是采用由县财政出资购买机顶盒,免费发放给农户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二是5个乡镇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还不能完全满足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要求,需要投入资金进行升级改造,可以采取县、乡财政投入一部分,有线电视网络中心投入一部分,在预收一部分线路维护费的办法来解决改造资金不足的问题。

(六)政府主导是城乡广播电视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

国务院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强力推进,不断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基本服务水平”(国办发〔20xx〕79号)。建立农村广播电视服务机构,建立“村村通”长效机制,单靠广电部门难以完成任务,需要财政、人事、税务和农、林、水、电等部门的支持配合,需要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只有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才能按中央要求把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广电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因此,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是发展农村广播电视,实现城乡广播电视长期协调、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

(七)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队伍建设

数字乡村治理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dlb88”为你整理了这篇乡镇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乡镇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璜山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根据市委“一、四、十”的决策部署,以“十大专项行动”为载体,以“三服务”为抓手,狠抓项目建设,牢筑党建基石,加强民生保障,有力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稳中显好势头。现将2019年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1-10月份,全镇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35亿元,同比增长11.3%(预计年底增加值达11.66亿元,同比增长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03亿元,同比增长7.5%(预计年底产值达7.24亿元,同比增长9.2%);工业投资1.61亿元,同比增长8.5%(预计年底投资额达3亿元,同比增长8.5%);自营出口4.05亿元,同比增长13.4%(预计年底出口额达5.9亿元,同比增长50%);税收收入1.06亿元,完成任务数的69.3%,预计年底完成100%。

一、盘活存量、做优增量,镇域经济平稳运行

(一)以“双招双引”为抓手,实现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用足用好“与杭同城”等政策,跳出轴承轴瓦产业招商的传统思维,多次赴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地开展电子信息、半导体、机器人等高精尖产业项目招商,搞好“项目发展储备库”、“要素资源信息库”、“璜山乡贤智库”三库建设,成功引进5亿元德富年产100万套输配电设备制造项目、3亿元晓居有机康养项目、1亿元高精准穿棕机基地建设项目、1亿元新上超市货架生产线项目等以上项目4只,5000万元工业项目2只,招引税源2200余万元。并坚持“在谈项目抓落地、在建项目抓进度”,开通亿元以上项目“绿色通道”,全程专人跟进代办,祥生正创新材料、杭州宏华数码喷绘等项目,累计实到产业项目资金1.45亿元。注重挖掘乡贤资源,发挥乡贤优势,成功举办第一届“璜山发展大会”,成立乡贤参事会、发展基金会、决策咨询会,建立健全乡贤在推动经济发展、传承优良民风、实现乡村振兴中的激励引导机制,打造共建共享共育璜山的共同体。牢牢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全力招才引智。入选“暨阳533”英才2名,直接认定“绍兴330”人才1名,成功申报“省千”1名,引进“国千”人才1名并配套引入5000万元机器人制造项目。

(二)以“三服务”为载体,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制定“五问三看一送”服务企业清单,解企业难题,助项目落地,为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加油鼓劲。建立机关干部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将服务范围扩大到全镇各类企业,送政策上门、作政策辅导、助政策落地。先后走访企业49家,办理企业年报20家,送服务政策490份,通过企业全覆盖走访调研,摸清闲置厂房和土地资源信息,形成“璜山镇企业用地需求表”、“璜山镇闲置厂房资源表”两张清单,收集用地需求企业16家,共计11.8万平方米,闲置厂房18处,共计7.09万平方米。发挥中介对接作用,切实破解企业间供需不对称问题,破解璜山镇土地要素制约现状。利用余缺对接招引企业8家,共计利用闲置土地厂房面积6.3万平方米,促成项目16个。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企业服务“零跑腿”,同时以给企业减税降负为目的,针对往年运行状况良好的企业推行社保返还优惠政策,共涉及企业101家,返还资金518万元,给企业注入“血液”。

(三)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产业升级提质增速。

以培育发展“数字经济”为抓手,充分利用“工业经济三十条”、“传统经济提质升级”等政策,引导企业新上工业机器人6台,支持申科股份建成轴瓦柔性自动生产线数字化车间,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特色轴瓦产业创新提升。开展螺帽行业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整治集镇范围内螺帽行业、小五金加工行业,关停淘汰5家,改造提升3家。同时,积极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小微企业集聚园区,安置一批集镇范围内轴承轴瓦、螺丝螺帽优势企业,招引一批在外优质产业企业,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扎实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紧盯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重点经济指标,着力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投资上寻突破,1-9月,全镇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4088万元,同比增长12%;实现科技市场交易额4400万元,同比增长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5107万元,同比增长1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18亿元。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完成率150%;完成个转企22家,完成率110%;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3家,完成率118%;注册企业上云198家,完成率111%;引进可产业化科技项目1只。

二、激活要素、深化改革,乡村振兴高标推进

(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紧扣“全域旅游”发展方向,专业编制完成《诸暨市璜山镇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通盘整合溪北古建、晓居竹海、红色黄家店等休闲旅游资源,统筹启动萃溪休闲旅游带、和平大门康养旅游带和晓居乡村度假综合体等建设,完成居凤村精品村规划方案、游步道方案编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溪北村新增民宿一家,全年共计接待游客3000余人,接待旅行团、考察团、校学生实践活动及亲子活动团等30余批次。出台《关于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意见》,明确乡村旅游发展区域、扶持重点项目和补助标准,鼓励支持土地流转、闲置农房激活、农业特色品牌创建等工作。鼓励发展“一村一品”,成功举办第三届蓝莓采摘节和首届野葡萄节,吸引游客20000余人,进一步打亮“大门蓝莓”、“大门野葡萄”金名片。深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攻坚战,制定璜山镇消薄计划攻坚任务“一村一策”集体经济消薄方案,确保全年80%以上的村经营性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截至10月,3个村经营性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预计年底完成“消薄”任务。

(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截至10月底,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4500万元,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95万元。扎实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开三村、姚王村道路建设工程与寺下村、鼎新村村通公交工程全面完工,完成璜山社区新建联网公路招投标工作。保丰水库主体工程建设完工并通过验收;茅塘、寺下、塘北、泄阳、石角、青丁山、黄畈阳、大高庑等8个自然村的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完工,完成自来水工程“双覆盖”,即市政管网应接尽接全覆盖和安全饮用水全覆盖;完成徐家坞村、溪北村、开三村厌氧发酵处理设备新建工程以及五灶厌氧发酵处理设备升级扩建工程,切实解决四个村的可腐烂垃圾处理问题。

(三)打造美丽宜居乡村。以“五星3a”全域创建为抓手,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巩固畜禽养殖整治成果,加强长效常态管理,全方位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成立人居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和督查小组,出台《璜山镇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考核办法》,通过实地督查,“清单式”整改,解决问题570余条。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百日行动”工作开展,职能线办下沉至村,同步进行督查指导,完成953户党员干部、155个农村公厕以及900余户农户的督查,共查出问题点位400余个,全部整改到位。开展美丽示范创建,成功创建1个“诸暨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村”、19个合格村、20条特色美丽庭院示范带、5000户美丽庭院示范户,实现全镇20个行政村“三线”整治全覆盖。桐巢村代表我镇作为“绍兴市人居环境整治暨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观摩点,其成功做法得到多方肯定。实施农村土地全域整治工程,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布局,完成14个村共305户资料收集,拟拆除复垦面积86.7亩。土地复垦完成评审206.3055亩;土地开发完成评审立项49.75亩。完成“三改一拆”工作全年任务。

三、多元供给、以人为本,民生服务持续提升

(一)聚焦民生福祉,充实群众“三感”。成立“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最多跑一次”改革方案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制度,整合窗口12个,梳理审批服务事项401项,全面实现无差别受理。截止10月共受理事项19923件,“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达到100%,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创建9个村级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扎实推进惠民医疗补助项目,出台《璜山镇医疗健康惠民补助实施方案》,共补助住院人员295人次,报销88500元;享受增加体检项目4984人次,切实减轻群众防病治病费用负担。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6%和99%。完成镇养老院主体工程建设,完善镇、村居家养老中心建设,创新开展独居老人建档管理工作,摸排全镇独居老人684人,并为其中无子女的150名缴纳个人意外伤害保险。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救助工作,共计发放助残补贴165.4万元。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关键小事”,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聚精村镇品质,优化宜居环境。深入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不断推进美丽工程。制定落实“日常管理+街长监管”小城镇长效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定期督查整改,9个监督小组共计上报工程类、乱堆乱放、违章停车等问题736个,已完成整改712个。扎实开展全域环境整治,强化综合环境、背街小巷的集中整治行动,抓好“城管小事”,开展精品示范街创建,探索推行“摊位自治”模式,持续推进城镇治理体系创新和治理能力升级。完成国家卫生乡镇创建绍兴市级初检,并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定期开展集中整治。全力推进“三改”工作,深化无违建创建,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

(三)聚力文化惠民,丰富精神内涵。以“四个一”为抓手,紧盯“三个重点”,持续完善移风易俗长效机制,提炼推广“红白理事会”做法,全年移风易俗节俭办酒109场,共计节省230余万元。持续扩面村级关爱基金,20个村完成资金筹措119.76万元。投入约395万元,新建开三、和平、寺下三家文化礼堂,截止目前,全镇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5个,举办培训、讲座、演出、展览等各类活动45场。充分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及现有各类公共服务场所,积极探索“文化礼堂+”模式,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家门口的文化惠民政策。

四、综合施策、夯实基础,基层治理紧抓不懈

(一)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导向,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坚持主题教育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做好有机融合的结合文章。以行政村调整为契机,进一步理顺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优化党组织设置,新建社区党组织2个,行政村党总支3个,持续抓好基本制度执行,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将5名受过刑事处罚的村干部清除出村干部队伍。成立由镇机关年轻干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分10个小组赴后进村大门村开展走访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与后进村整改方案,推动整转“问题大起底”,摸排问题130余个,逐项落实解决。与市委组织部合作,创新突破,在申科党总支开展组织生活“就便过一次”试点,做法在全市范围内得以推广,获得绍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徐晓光批示,并被省委办相关刊物编发。以“四种形态”为抓手,狠抓落实“清廉诸暨”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对党员、干部坚持做到“即违即办”,截至目前共查办法纪案件6起,对6名违纪党员作出党纪处分,其中开除党籍2名。诫勉谈话14人。

(二)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契机,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痛点。围绕“发展、稳定、管理”要求,成立4个“问题大起底”走访组,协同市政协及各联系单位,进村入企,听民声诉求,解问题难点。截止10月份,累计走访大小企业、园区、农业基地以及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1289个,行政村(社区)16个,先后召开站所、企业、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5次。共收集意见建议113余条,梳理汇总就地解决类问题55个、部门协调类问题6个、发展类项目3个,共计已解决55个问题,满意率达100%。下决心攻克桥下社区流霞畈自然村建房历史遗留问题。成立由市、镇人员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政策处理组、工程推进组、服务保障组、纪律监督组4个专项工作组,推进落实具体工作。截止10月,97户政策处理户中,已有79户领取款项,3个建房地块已基本完成地标清理,落实三线”移位方案等工作。

(三)以建设平安璜山为目标,守好平安稳定底线。全面提升“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和全科网格,出台《璜山镇网格员考核办法》,加强专职网格员队伍建设,深入推进“雪亮工程”,提高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水平。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信访制度、锁定干部责任,高度重视初信初访排查和积案化解工作。截止10月底,信访积案、督查件化解率达100%,完成双85%任务,并列全市第一;初信初访化解不到位件数为零;赴省访量较去年同期下降41.7%,无赴京访人员。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巩固提升打击“黑拐骗”“黄赌毒”工作成效,通过LeD显示屏、海报、折页、横幅等,宣传宣讲3000轮次。高度重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重点抓好“两站两员”建设,设置劝导站22处,配备专职劝导员22人,实现电动车戴头盔率达95%以上。圆满完成“环法”自行车大赛璜山段组织保障工作和国庆70周年维稳安保工作。

五、梯次培养,多措并举,干部队伍持续优化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先后组织镇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等300余人次,赴安吉、临安、新昌、奉化、永康、余杭等地“取经”,统一思想、开拓视野、学习经验。着力培养“政治坚定、结构合理、梯次持续、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化落实“一周双学”机制,邀请“红船精神”宣讲团成员、党校教师、专业老师为年轻干部培训政治理论、业务知识,促进综合素质提升。2019年以来,共安排6名优秀干部到市内外部门实岗锻炼、驻点招商;推行年轻干部“点单式”培养教育,先后组织开展模式大家谈、载体大家创、活动大家办专题座谈会2次,广泛听取意见,创新教育培养模式。

2020年工作思路

2019年,璜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财政收入1.61亿元(保底增长8%,力争增长10%);自营出口6.2亿元(保底增长5%,力争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4.44万元(保底增长8.5%,力争增长10%)。镇域水环境质量状况持续改善,节能减排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

为确保上述目标顺利实现,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以“双招双引”为抓手,实现经济社会高质发展

以优质项目、资本、人才为要素,坚持先走出去、再请进来,深入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开展电子信息等高精尖项目招商,重点关注高品质实体经济的引进,注重乡贤资源,发挥乡贤优势,以乡贤参事会、发展基金会、决策咨询会为载体,推动“以商招商”、“以人招商”,持续完善“项目发展储备库”、“要素资源信息库”、“璜山乡贤智库”三库建设。优化投资结构,增加科创投资力度,提高投资效益,强化有效投资动能支撑,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计划培育15家科技型中小型企业,2-3家高新技术企业。结合企业发展需求,聚力“”人才、绍兴“海内外英才计划”人才等高端人才招引,以人才注入为突破,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引导国千人才董雷霆的大航云科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开展轴瓦云仿真模拟设计。

二、以“数字经济”为依托,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进一步加强与市数字经济促进会的合作,加大与上海交大、西安工程大学、中科院等高校、科研所的合作交流,开展数字化技术服务商引培行动,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加速推进数字化平台搭建与轴承轴瓦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力争完成10家企业数字化升级,努力打造轴承轴瓦特色数字化园区。充分利用“工业经济三十条”、“传统经济提质升级”等政策,以小微产业园区为载体,通过“零土地技改”、余缺对接、预征土地等手段,深化服务企业的中介作用,提升服务精准度,补齐产业公共服务短板,打破企业“各自为战”的局面,加大合作力度,加速产业集聚、企业壮大和产业创新提升。

三、以“三个增收”为导向,实现乡村振兴全面落地

以“全域旅游”为靶向,以《诸暨市璜山镇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为基础,持续推进萃溪休闲旅游带、和平大门康养旅游带和晓居乡村度假综合体等建设,全力打造璜山作为东南地区的“游客集散中心”。把溪北、晓居、大门、黄家店作为示范带动区域,纳入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奖补范围,扶持发展精品民宿、特色种养殖业、观光农业。结合黄家店村“竹林桃花”网红景点、大门“蓝莓”、“野生刺葡萄”金名片,溪北古建筑村和特色民宿等,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整村民宿开发、旅游项目,发挥区域带动效应,打响“田园璜山”乡村旅游品牌,进一步转化为“田园经济”效益。紧盯村级集体经济消薄,动态完善“一村一策”集体经济消薄方案,推行农村集体“三资”去现金化管理改革工作,强化农村“三资”规范化管理,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机制,鼓励通过独资、合资等方式激活农村沉睡资源,探索村级集体积极增收的有效途径,力争100%完成村经营性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

四、以“客厅打造”为目标,实现镇村基础融合提升

坚持中心镇地位不动摇,根据新一轮的总规、控规编制,以“拓空间、谋长远、细服务”为指南,激活闲置用房,拓展集镇空间,优化集镇功能,强化集镇经营水平。加快推进集镇房产项目建设,规划落地镇级保障房项目,启动集镇闲置用地盘活工作,谋划招引商贸综合体项目,不断增强中心镇的集聚效应,提升商贸服务功能,优化投资宜居环境。全力推进地票项目、土地双保项目,开展农村土地全域整治,努力打造四好农村公路“示范乡镇”。围绕成功创建“绍兴健康镇”和第三批“五星3a”的目标,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适时开展集中整治,深化无违建创建,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持续巩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不断完善移风易俗长效机制,深度挖掘璜山特色田园文化。

五、以“门口服务”为理念,优化政府便民服务职能

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探索实施便民服务“上门化”,让干部服务把服务带到村、送到户。健全承诺事项职能化联审联办机制,并继续向村基层延伸,推进企业服务“零跑腿”、群众办事“无证明”等微改革、微创新工作,实行重点投资项目专人“陪着办”、“帮着办”、“一次办”,提升服务质量。着力在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三服务”工作,以“被企业认可、受企业欢迎”为目标,探索将安全生产监管向过程指导服务转变,创新服务平台、打造服务品牌,推行一企一策,切实让服务上门、让政策如袋,解决企业、群众反映的“痛点”、“堵点”问题。

六、以“不听哭声”为准则,牢守平安稳定底线

树立底线思维,牢牢掌握发现、防控、化解影响社会稳定风险的主动权。提升“基层治理四平台”和全科网格,培育和规范管理各类社会组织,加强专职网格员、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水平。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守住治危防患、防汛防台、安全生产、食药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各类安全底线,坚决遏制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高度重视初信初访排查化解工作,坚持在属地管控、从源头化解,进一步压实村一级责任,努力营造“零上访”集体荣誉感,加大奖惩力度,做到“信访不隔夜”,做好信访积案的温情化解,以“去增量”、“减存量”为行动导向,力争创成“零上访”镇乡。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巩固提升打击“黑拐骗”“黄赌毒”工作成效。

数字乡村治理篇7

基本情况:西口村是革命老区阿尔山市明水河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明水河镇区西南10公里处,辖区面积61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有907户2119人,有汉、蒙古、朝鲜、回、锡伯等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同时辖区内有国有林场1个、边防派出所1个、信用合作社1个、卫生医院1个。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6户543人,贫困发生率0.75%(截止2018年底)。2018年通过自治区第三方扶贫验收,189户、533人已脱贫,摘掉自治区级贫困村的帽子。

一是“领”字当头,夯实组织基础,探索培育党建品牌,筑好“引水渠”。围绕全镇发展目标推行“两建三帮”工作模式,即:村社联建(围绕党群服务中心各项工作,组织生活连开、党员干部联管、群众致富联抓),北疆共建(利用北疆区位优势,建立非建制性区域大党工委,在镇党委成员基础上吸纳辖区内边境派出所、检查站及各林场党组织,通过“学习活动联学、党建活动联创、治安工作联防、公益活动联帮、群众服务联做”等有力举措,打造辖区各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警地双赢”的“大党建”格局),京蒙协作(明水河镇与东城区崇外街道签订了镇街党组织党建结对共建协议,西口村与东城区崇外街道西花市南里东区社区签订了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协议,镇、村两级积极对接,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共建工作。我镇借力文化和旅游部、东城区的支持和帮助,组织实施京蒙帮扶“慢种慢养”生态农牧业产业扶贫园区共建项目,投资2853万元,其中京蒙扶贫协作资金600万元),部委帮扶(文旅部帮扶西口,送来政策、资金、设备及项目。其中“幸福苑民宿示范区+民宿客房改造项目。龙头带动,共建共享。幸福苑民宿示范区带动下,以“一家一间客房”的规模,按照示范区民宿客房标准,指导村民对自家房子进行装修改造,成为可接待的客房。这样可使每一个村民都有机会参与到西口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下派驻村第一书记,长期驻村做好帮扶工作),驻村帮扶(2个片区,6个工作小组的帮扶作战体系,采取“2+1”帮扶模式,共有1名厅级、7名处级、97名科级及以下市级帮扶干部和27名镇级帮扶干部与全村建档立卡户结成二对一的帮扶对子,还有我们驻村坚守岗位3年“不走的工作队”。坚持把抓好扶贫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是“特”字为重,促进产业增效,打造特色产业品牌,结好“同富果”。统筹制定“一线两区”产业规划,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条主线,“慢种慢养慢生活”为总思路,建立“慢种慢养”产业园区、旅游产业试验区两大特色区域。“慢种慢养”产业园区,以园区建设为龙头,庭院经济为辅,以产业扶贫为目标,集舍饲养殖、特色种植、休闲观光,屠宰加工为一体。按照“基地化建设、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形成“户繁场育”、“放母收羔”的“养殖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打造标准化产业园区;旅游产业试验区,包括生态采摘区(榛子、李子、沙果、苹果樱桃、木耳、灵芝、猴头菇等)和林药示范区(紫叶稠李、云杉、樟子松、刺五加、万寿菊等),通过引领和示范,辐射带动有机林果业和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探索创新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农牧民。

三是“亮”字作尺,凸显人文景观,塑造乡村旅游品牌,迎接大方来客。围绕革命老区、林区、蒙元文化交融地区的特征,塑造“三山六点”乡村美丽景观空间布局。“三山”鼎立,即观景台、佛爷坐、望火楼;“六点”环绕即沙果长廊、韭菜海、深草密松林景观点、溪吉日敖包、日伪给水井和飞机场。通过乡村旅游不断发展,观光浏览感受西口村不一样的文化底蕴。

数字乡村治理篇8

先进乡镇申报材料

民主管理

××××乡创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

工作总结

××××乡位于××东部,辖39个行政村,3.9万人,耕地5.6万亩。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县民政部门、组织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以创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乡镇为契机,采取多种方式规范村务公开、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工作,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使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使全乡上下呈现出政通人和的良好景象。几年来,我们重点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为创建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为了加强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工作的领导,乡党委政府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组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政府乡长、分管的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原创:定期研究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了创建工作有人管有人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配齐配强了办公室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宣传发动、工作计划的制定、措施落实、检查督导和考核测评工作,按照上级有关法律、法规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标准,研究制定了《××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方案》和《××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实施计划》,为创建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组织基础。乡党委政府还明确5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分片承包,具体负责各管理区的创建工作。各村、各单位也都成立了相应组织,明确专人负责创建工作,形成了一级管一级,一级联系一级,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管理格局,并将创建任务层层分解,把创建工作目标责任落到了实处。

在示范村创建活动中,我们以村级“五项规范”建设为重点,在制度建设上做到了“五有十全”。“五有”即:“墙上有制度,会议有记录,议事有地点,公开有专栏,资料有档案”。“十全”即:“村级组织健全,负责人齐全;议事会健全,议事记录齐全;党员干部评议制度健全,评议记录齐全;政务、财务制度健全,公开记录齐全;理财小级健全,签字手续齐全”。在民主管理上,我们一手抓引导,一手抓村务财务公开。积极引导村级干部尊重村民民利,领导和支持群众依法参政议政。引导各村对自己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一个一个地认真加以解决,特别是对财务、土地等管理混乱的村,进行了认真清理规范,达到了群众满意。我们还选出5个村做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在全乡大力宣传,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有效促进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全乡38个行政村,已有35个村庄达到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标准,群众测评满意率达90%以上,使我乡创建工作扎实有效。

二、加强民主管理,规范民主决策程序,还政于民

(一)、依法进行了村两委换届选举

为规范村级民主管理工作,使村干部们真正肩负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担,乡党委政府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依法对各村党支部进行了“两推一选”,对村委会进行了直选,新选出新一届村两委干部128人,交叉任职115人,交叉任职率达89.8%,实现支书、主任一人兼的村35个,交叉兼职率达92.1%。在党支部“两推”工作中,户代表到会率达85%以上,党员到会率达88%。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中,选民参选率达78%,选委会全部由本村村民组成,监票人、唱票人、计票人采取选委会提名,选民表决的方式产生。各村都设置了秘密写票箱,当场投票,当场开箱计票,当场公布选举结果,确保选举出了群众自己信任的村委班子成员,把民利落到了实处。村委会选举产生后,全乡38个行政村村村成立了计生委员会、民调委员会、治保委员会、经济管理委员会等村民委员会下设机构,下设机构成员全部由村民委员会提名,由村民代表会议表决产生。村民小组长由村民会议选举产生,进一步完善了村级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建立起一支勤政为民,勇于奉献,能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村级干部队伍。

(二)、规范了村级议事和决策程序

各村都健全了村民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干部党员联系户制度,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进一步规范了村级议事和决策程序,实现了村民的自我管理。在讨论决定本村范围内的重大事项时,各村都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先由党支部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及上级党委的工作部署,根据本村实际,提出决策方案,然后召开党支部、村委会联席会议,讨论修订决策方案,并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征求意见,统一思想,对方案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最后将决策方案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实施。近年来,我乡“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村村通公路工程”、“中小学校改工程”的实施,都是通过村民议事会表决实施的民心工程。“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总投资560万元,打500米深机井4眼,埋设地下输水管道16万米,解决了群众吃苦咸水的问题。“村村通公路工程”总投资300万元,新修柏油路120华里,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中小学校改工程”总投资883万元,建设省级规范化标准中学、省级规范化标准小学各一处,建设市级花园式幼儿园一处,有效改善了教育教学条件,为××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大型工程的实施由于议事和决策程序合法合理,得到了全乡群众的大力支持。

(三)、规范了村级民主理财制度

我们实行了严格的村级民主理财制度,在实行“村帐乡管”的基础上,各村通过民主推选的方式,全部推选出了5---7人的民主理财小组,每月审核一次本村财务收支情况,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审核。村会计记帐时,要有原始凭证。所有支出单据必须由经手人签名,并注明用途,由民主理财小组组长和支部书记签字,加盖民主理财专用章后,会计方可入帐。对民主理财小组审核末通过的单据,财会人员一律不准下帐。民主理财小组每季度向村民代表议事会汇报一次财务审核情况。各项财务收支公开榜,经民主理财小组签字后,方可公开。

村级民主理财小组,是群众参政议政,自己管理自己的有效方式。在民主理财工作中,全乡涌现了一大批模范村庄。后杏元村自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后,定期审核村级收支情况,定期张榜公布财务往来帐目,深受群众信赖。目前,全乡村级民主理财制度已深入民心,受到了大部分群众的欢迎。几年来,我乡没有发生一起因财务管理混乱而造成的群众上访案件。

(四)、实行了村民自治

为有效加强民主管理工作,真正还政于民,我们积极探索民主管理工作新途径,在全乡38个行政村普遍实行了村民自治,走上了村民自己管理自己的道路。

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各村都开展了村民自治,实行了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并组织成立了38个计划生育协会,实行会员联系户制度,采取多种方式搞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实现了育龄人群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效推动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我乡晚婚晚育率达95%以上,计划生育率答99.5%,2005年,被市政府授予“聊城市第四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乡镇”称号。

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中,我们积极探索村民自治的新路子,在全乡38个行政村推行了村级治安防范承包,采取自愿报名、公开招标、竞争上岗的形式,优选了38名有责任心、有工作能力、热爱治安工作的村民承包了各村的治安防范工作,并建立起一支拥有120余名巡逻队员的村级治安防范队伍,他们日夜巡逻,进一步加大了防范力度,有效减少了各类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发生,确保了我乡社会稳定,被市政府授予2005年“平安聊城建设先进乡镇”称号。

在村干部的管理上,我们由村民代表会议定期评议村委会成员,对多数村民代表不信任的村委会成员,劝其辞职或提请村民会议予以罢免,充分体现了村民的民利。

在村级日常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群众代表、理财小组等群众性监督组织的作用,由乡党政办公室、经管站会同群众代表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杜绝了干部违纪现象的发生。我们还充分利用村规民约,约束村民的日常行为,有效防止了各类违纪案件的发生。

实行村民自治工作以来,有效增强了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激发了群众同违法乱纪现象做斗争的勇气,使违法乱纪现象大幅度减少,进一步净化了农村干部队伍,树立了党在农村的良好形象,有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规范村务公开,取信于民

村务公开是增加村级工作透明度,取信于民的重要措施。为搞好村务公开工作,我们在全乡38个行政村全部设置了高标准的公开栏,明确规定了村级公开的内容和形式:一是凡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决定、决议要予以公开。二是规范村级财务公开,财务公开以公开栏和村民质询会议公开为主,也可以明白纸、召开村民大会、广播等形式进行公开。财务预算、决算,固定资产的购置、处置和提取折旧的数额及使用。每年年初公开一次;日常财务收支,按会计科目每月公开一次,公开时间为每月的7日—10日。三是计划生育公开。新婚登记和生育指标安排,各村每月公开一次;育龄妇女应落实节育措施及查体情况,每季度公开一次。四是宅基安排公开。安排宅基地的理由、标准、安排情况及时间定期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五是电费收缴公开。电费价格,干部、电工用电数量,应缴纳电费数额,实交电费数额等,每月公开一次。六是土地调整公开。把土地调整的原因、地块、面积、标准、时间和调整结果等内容在工作完成后,当月公开。七是重大款项的收缴使用公开。对本年度农业生产公益事业费、收缴标准、每户应交及实交数额、全村应交及实交数额,以及按政策减缓免的情况、奖惩兑现情况等内容,当月公开。八是救灾款物的发放公开。原创:救灾、救济款物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数额、发放对象、数量等内容,当月公开。九是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投资等内容,当月公开。十是村政建设项目规划、实施时间、投资预算、招标方式等,要经村民代表会、村“两委”会讨论决定后,当月公开。

实施村务、财务公开以来,全乡公开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决议80余次,公开宅基安排、土地调整情况200余次,公开农业税征收情况110余次,公开计划生育指标、节育措施落实情况600余次,公开财务收支情况1200余次,公开电费收缴情况1300余次,有效增加了村级工作透明度,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们还不断加强对村务、财务公开的监督管理工作,各村设立了意见箱,乡政府公布了举报电话,及时接受村民的意见和建议,采取适当方式向村班子或有关人员进行反馈,并切实抓好整改,不断促进财务村务公开的规范化。我们还实行了村干部审计制度、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考核制度,定期对村干部进行考核,把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情况直接纳入干部政绩档案,并制定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年底兑现奖惩,有效促进了各村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正常化进行。

数字乡村治理篇9

1.卫生清扫:聘请4名环卫人员进行清扫、保洁、清除牛皮癣等工作,工资待遇分基本工资和考核工资两部分,基本工资650元/人?月,考核工资350元/人?月。镇区分为4个卫生区域:①林管站门口-农贸市场大门口,邮电所-政府门口。②市场大门口-水东坪路入口处。③水口村至柏树村路口-公厕(含公厕内)-市场内-蓼市村新村部。④老街区域,上新街-老街,矿上街-横板桥,米厂街,正街-工商所。上述4个卫生区域由4名环卫人员进行循环轮回。工作要求:⑴夏季早上7∶30前清扫完,冬季早上8∶00前清扫完,上午9∶00-11∶30进行巡逻保洁;下午2∶30-5∶00进行清扫一次,每次清扫时将商户门口垃圾筒内垃圾用斗车清运到垃圾池(供电所垃圾池,工商所垃圾池,蓼市老村部垃圾池,南头湾垃圾池等)。⑵完成临时交办工作。

2.垃圾清运:由清运人员每天上午10点前到7个垃圾池(政府院内垃圾池,供电所垃圾池,工商所垃圾池,蓼市老村部垃圾池,农贸市场垃圾池,南头湾垃圾池,邮政所垃圾池)进行垃圾清运,垃圾拖运费和装车费暂定70元/车。该垃圾清运方式先试行一个月,试用期由城管队工作人员和同治办工作人员共同负责核数。试用期完后根据垃圾量再定合同。

二、主干道卫生

1.村组、组-中学-村横冲组、直冲组及三都湾砖厂路段的卫生保洁工作要求,是每天上午、下午将池内垃圾用斗车清运到村和村沿线的垃圾池,并保持路面和道路两旁水沟及3米范围内干净整洁。该区域聘请壹人进行清扫、清运、保洁,月工资400元,考核工资200元。

2.省道213线宇字农贸市场门口至镇与七里交界路段路面和道路两旁水沟及3米范围内清扫、清运、保洁,每月拨付1000元工作经费至宇字社管中心,由社管中心聘请保洁员,负责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落实情况由社管中心派专人进行考核。

三、行政村(社区)城乡同治工作考核与经费

实行工作经费与城乡环境同治考核挂钩原则。

1.上半年工作经费于8月10日根据考核结果再兑现。

2.6个重点村每季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壹仟元考核经费(2013年的年初城乡同治工作方案是1500人以上的村每村每季工作经费4000元,1500人以下的村每村每季工作经费3000元)。

3.非重点村拔付每人5元的工作经费用于清运历史垃圾。此项工作于8月10日前到位,经验收合格后,资金拔付到村。

4.各行政村考核内容与市对农村环境整治考核评分细则一致。

四、镇村干部实行风险责任金考核制度

1.镇干部:镇干部职工每人交1000元城乡同治工作责任金。

2.村干部:村支书、主任每人交500元城乡同治工作责任金;其他村干部每人交300元城乡同治工作责任金。

3.考核兑现

①市对镇、村三季度、四季度考核被抽到的村均进入了全市前8名,则该村的驻村镇干部、村干部给予各自所交责任金同等数额的奖励。

②市对镇、村考核被抽到的村未进入全市前8名,但考核分值达到了90分(含90分)以上的,则给予该村驻村镇干部、村干部各自所交责任金同等数额的奖励。考核分在80分以上(含80分)且与第④条不冲突的,则不奖不罚。考核分在75分-80分(不含80分)镇村干部所交责任金扣50%。考核分在75分以下,镇村干部所交责任金全部扣完。

③市对镇、村考核被抽到的村进入全市前3名的,则按责任金数额标准的双倍给予奖励。

④市对村考核被抽到的村在倒数1-5名内的,则该村的驻村镇干部、村干部所交责任金全部扣完;倒数6-10名内的,所交风险责任金扣80%;倒数10-15名内的,所交风险责任金扣70%。风险责任金扣后不足部分,各责任人必须立即补足。

⑤市对镇镇区考核名次在倒数1、2、3名城管工作人员和同治办工作人员所交责任金全部扣完,考核名次倒数4、5名所交责任金扣80%,考核名次倒数6、7名所交责任金扣70%。

⑥每季被市城乡环境同治办抽到的村,风险责任金考核以上述四条为标准,镇对村考核分数只作参考,没有被市城乡环境同治办抽到的村,以镇城乡环境同治办考核为准,考核分在92分(含92分)以上的给予该村驻村干部、村干部各自所交责任金同等数额的奖励,考核分在85-91分内(含85分)的不奖不罚,考核分在80-84分(含80分)的扣风险责任金的70%,80分以下的风险责任金全部扣除。

⑦整改督办函:镇同治办下达的督办函,一次督办未整改到位的则扣镇村干部所交的责任金30%,二次督办未整改到位的则扣镇村干部的所交的全部责任金。

五、督促考核工作

1.督促考核组长:由任组长,任副组长。日常考核组:由任组长,任副组长,成员,为资料员,为城乡同治专干。日常考核组每周对各村和镇区城乡环境同治工作进行督察考核,并将督察考核情况汇总交镇长,由镇长交办至驻村(社区)领导和各村的支部书记。

2.严格按镇城乡同治工作方案落实。

3.对市城乡环境同治办未抽到的村,由镇同治办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出来后,由书记、镇长亲自带队抽2-4个村复核,复核结果与考核结果分值上下不超过1分幅度就视为真实,上下超过1-3分对考核人员予以处罚200元/次,并将其城乡同治工作责任金转为罚金。上下超过3-6分对考核人员予以处罚400元/次,并将其城乡同治工作责任金转为罚金。

六、工作要求

1.各驻村干部引导各村对照市下发的农村级农村环境整治考核表将硬件设施整改到位、做到保洁常态化,同时将资料准备到位。

2.6个重点村村部所在地要有一个亮点,硬件设施(三桶一池)到位,教化到位,做到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水沟通畅,无杂草。无旱厕,无残垣断壁,无乱贴广告、牛皮癣等。

3.镇区及6个重点村全面推行卫生费收取工作

4.重点村要保障公共绿地有300㎡

5.重点村开展拆除残垣断壁工作于8月底全面完成。

6.老街清理,电线剪断、平整,本周内要搞到位,杂草除掉,整理整洁。

7.教化工作,集中1个月,对从黎家一直到南头湾及市场内所有商户进行教化,清理占道经营现象。

8.公路沿线两旁,村部所在地拆违(危)、拆旧工作于9月底前全面完成。

9.每个村至少有一条永久性宣传城乡环境同治工作标语,每个村民小组至少有2条以上宣传标语。

数字乡村治理篇10

讷河市城乡规划局是这场城乡建设的先行军,他们面对老城规划落后、居民意识淡薄、违规建筑难于规划和拆除的局面,规划局党委班子在市委书记马志军、市长王平的领导下,排除各界压力,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执法力度,保障了城乡建设和大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每天清晨当我们到达城改建筑工地或大项目建设现场时,发现市委书记马志军或市长王平已经等候在那里等着我们汇报工作,有这样的领导带领工作,激励着你必须把工作干好、干得更加出色”,讷河市城乡规划局局长杨树军说。

2012年,讷河市规划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城乡建设工作和大项目建设工作,各项工作扎实稳进并不断创新,成绩骄人。

认真完成规划编制

规划局首先完成了讷河市2012年至203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报批工作。在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规划局先后向齐齐哈尔市政府、黑龙江省政府汇报请示修编工作,并委托哈工大设计院进行了高标准修编,现已上报省里待批,新版规划的实施将加快推进讷河市“南扩、西联、中兴”城市发展布局规划的实施。

二是完成了讷河市城区四个出城口、全城街景的规划设计。讷河市规划局委托省规划院进行了规划设计,该规划方案实施后,对提高城市整体居住环境和群众幸福指数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完成了2012年至2025年的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规划局聘请吉林省规划院,利用1个多月的时间,深入到乡镇、村屯,逐一听取了“关于中心村、保留村和搬迁合并村的意见”,明确了到2015年全市将撤并186个自然屯,其中人口少于200人、自然灾害频发、自愿撤并的自然屯有34个。此项规划是讷河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步骤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已通过省建设厅小城镇专家组的评审。

四是编制了讷河市城南新区、劳动湖南侧等重点地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五是编制了革命老区老莱镇聚宝村2012年至2015年建设规划。规划局利用1个多月的时间,编制了聚宝村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规划,将对革命老区村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严格审查设计方案

讷河市规划局认真执行省、市有关规定,重点把规划设计审查和设施配套规划纳入到规划设计方案中。该局坚决做到不符合总体规划的不批;基础设施不配套或配套不全的不批;不符合规划标准或侵害群众利益的项目不批。2012年,规划委员会会议审查通过项目31个,其中开发项目11个、乡镇项目4个、公建项目9个、重点项目7个。重点在建筑体量、造型、色彩和亮化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推行了规划设计方案竞标制,扩大了设计方案的选择面。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支持项目建设服务流程

为加强内部管理,2012年,讷河市规划局先后出台了《严肃机关工作人员纪律的规定》、《规划审批管理制度》、《领导岗位责任制》、《各股室岗位责任制》等6项制度,促进单位内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严格了办事程序,坚持阳光、透明操作,杜绝。为更好地支持大项目建设,明确项目跟踪管理责任人,该局制定了《建设项目批后管理手册》,定期巡查、全程服务。

加大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

2012年,讷河市规划局强化执法监督,加大拆违工作力度,有效地规范了各类建设行为,维护了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查处违法建设工作中,拆扒非法建筑、构筑物427处,拆除面积达36197平方米,其中拓宽“五纵七横”道路,拆扒198处15380平方米;专项整治四个出城口、西环建材一条街和私搭滥建较集中的万兴源、学府等小区,拆扒87处7982平方米;配合低温楼“穿衣戴帽”工程施工和孔国、六合、二克浅、讷南等乡镇环境整治工作,拆扒142处12835平方米。

全力配合市政工程建设

在“五纵七横”道路铺装黑色路面工作中,讷河市规划局全体干部职工分成4组,起早贪晚地轮流看护巡查40余天,为保证道路升级改造工程的顺利完成尽了一份力。

加强对上沟通协调

讷河市规划局针对物流建设专项规划、重点市政设施建设、数字城市建设等方面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技术支持,保障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同时,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通过项目申报,规划局为拉哈镇争取小城镇规划资金50万元。

大力引进招商项目

讷河市幸福经贸有限责任公司是规划局招商引资项目,该项目位于二克浅镇长兴村,是由河南省新乡市客商孙影投资兴建的,项目注册资金100万元、占地4600平方米、总投资1560万元,2012年6月开工建设,现已竣工并投入使用,主要经营杂粮、杂豆的收购和销售,辐射范围内年交易量可达3万吨,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打开了新的通途。

2012年是讷河市城乡建设工作开局的一年,面对2013年,讷河市规划局局长杨树军和规划局领导班子更是信心百倍:

增加资金投入,加快规划体系编制速度

规划局将聘请高水平规划设计单位,进一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上承总体规划,下启修建性详细规划。)启动村镇规划、专项规划、景观规划的编制,实现城乡全覆盖,为城乡建设和管理提供规划许可的直接依据。

规范审批行为,加大规划实施管理力度

规划局将重点从规划设计审查、设施配套规划、外立面设计、亮化设计和公示制度落实方面,保证规划的控制力和执行

力,使城乡建设的理念和规划在具体实施中不走样、不偏差。

强化执法监察,加大违法建筑处理力度

规划局将重点对讷河市环路两侧违法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摸排,全力配合2013年道路升级改造项目建设的实施。同时,针对历史形成的违法建筑,将分片分区地向主城区内延伸整治。

借鉴外地经验,加快数字城市创建进度

规划局作为负责启动数字城市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牵头单位,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尽快提供详细、准确的需求报告和基础设施数据资料,以利于科学编制数字城市项目设计书,早

日形成实施方案,为实现数字化管理城市奠定基础。

谋划项目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