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校园暴力对策建议十篇校园暴力对策建议十篇

校园暴力对策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5:40

校园暴力对策建议篇1

【关键词】校园暴力;起因;对策研究

“校园暴力不仅仅是一个初始信号,更是一种社会病症的表象。”正如巴黎专题会议所述,部分案件的严重后果不仅反映出社会问题,也暴露法律的缺失与法制理念的落后。本文从校园暴力的定义与现状出发,探究校园暴力泛滥的多方成因,并着重分析法律规制的疑难之处,提出积极可行策略,旨在为呈现焦灼之态的校园暴力之解决献言献策。

一、校园暴力的概述

(一)定义

目前,国内学者基本认同广义上的校园暴力,指发生在校园及其周边的,通过暴力手段实施的,造成校内人员精神、肉体伤害或学校、师生财产损失的行为。关于校园暴力的几个争议点:1、“校园暴力”的界定:有学者认为,其认定不应以发生的地点为标准,而应注重行为人的“身份”,即“校园”一词强调的是参与者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而非空间状态,只要一类暴力行为的实施者或受害者为学生或教师,都可纳入校园暴力范围;2、校园暴力强调行为的“暴力”性,此处的“暴力”既指身体力量的使用,也指身体力量威胁下的精神、言语攻击。“暴力”的后果不一定必须达到法律介入的程度,只要在实际上形成了力量的对比、强弱的区分即为此处的“暴力”。同时,“暴力”行为在主观上有伤害的意图,偶尔、偶然、过失的伤害行为,我们也不将其列为校园暴力的范畴。

(二)校园暴力的国内外现状及特点分析

国家的地域与文化差异,导致了各个国家校园暴力的外在表现各有特点。

以美国为例,美国校园暴力犯罪一直趋向于力量压制,通过物理手段实施。其深层原因是“暴力文化”的蔓延。

在日本,日本是校园暴力后果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其严重的后果不来自身体攻击,而是一种精神的折磨,线索漫长而受害者深陷其中。

在中国,校园暴力十分“年轻”,2000年至今是其高发期,加之互联网的普及与使用,中国的校园暴力呈现出身体攻击、侵犯隐私与网络暴力融合的状况,殴打和虐待最为常见,其基本模式是多对一。“云秀暴力事件”“江西南昌女生被狂扇耳光事件”为其典型代表。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

校园暴力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行为,其形成是各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施暴者道德认知低下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提出“道德认知”理论,将人的道德认知分为三个阶段(划分标准为年龄与智力),仅在最后的自治阶段,个体才能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并自觉遵守,在前两个阶段中,个体遵守规则仅是出于自我满足和对权威的尊重。这个理论合理解释了施暴者的“低龄化”与“差生特征”,道德认知尚不成熟者,如果缺乏引导与约束,容易因为追求自我而满足伤害他人。

(二)学校、家庭教育失误

首先,学校、家庭对校园暴力性质认识错误。在中国,校方、家长普遍把暴力行为视为可以用钱打发的小事,从未将其与犯罪挂钩。如“云秀暴力事件”中,受害者徐婷婷的父亲竟觉得女儿被打是可以私下解决的小事。其次,学校、家庭教育理念畸形,过分注重成绩,忽视学生心理发展。最后,不良家庭氛围树立了错误示范。

(三)社会变迁导致“失范”、“社会紧张”

处于改革开放巨变中的中国社会便是这样的典型,脱贫的欲望、文化的断层、新思潮的涌入冲击了国人的价值观,精神世界的匮乏使得社会兴起追求财富的狂潮。同时财富不均等让社会关系日益“紧张”,下咏准兜娜宋薹ㄍü合法手段获取财富与地位,便谋求新的手段满足自身需要。校园暴力就是“紧张情绪”的一种体现。

三、关于防治校园暴力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

1.细化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执行措施、明确责任主体

目前我国涉及未成年人的法律、行政法规主要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劳动教养管理工作执法细则》等,与体系完善国家相比,法律法规十分匮乏。目前出台的法律法规对校园暴力没有针对性的规定,通常只是将校园暴力作为校园安全的子概念,强调校园器械的使用、警务人员的编排等,篇幅均很少。

2.加大法律的惩罚力度

此处的“重”强调的是态度、观念上的重视。首先,可以改良我国现有的轻、重伤评定标准,给每一个受害者还原伤害的机会。其次,可以适当降低责任年龄。目前严峻的形势让我们不得不对未成年人加以警示,以保证短期的治安;对犯罪未成年人过度宽恕,短期看挽救了一批未成年人的未来,但长远看,却纵容了更多的犯罪者,催生了更多的受害者。

3.严格执行法律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倾斜保护,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案件审判结果难以保证公平。审判是体现法律价值、法律威严最重要的一步,严格执行法律,不受外力干扰,尤为重要。

(二)调动学校、家长等多重力量

学校与家庭,是与校园联系最紧密的两个因素,是校园暴力发生最直接的触发点,做好学校与家庭的工作迫在眉睫。

1.营造良好的法制、道德氛围

联系上文所述的“道德认知理论”可知,看似空洞的道德、法律宣传在长期上将对学生的道德感、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若父母营造和美的家庭氛围,青少年的许多心理问题将迎刃而解,校园暴力也能从根本上得到缓和。

2.学校与家长合作建立相关信息平台

借鉴美日做法,根据中国国情,在学校里建立举报中心、建立校园暴力曝光信息平台,提供相关渠道十分必要。

3.在学生手册等文件中编入详细的应对措施

将具体、细致的处理措施明文记入学生手册,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不仅能严肃各方对校园暴力的态度,也能提升校方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将校园应急措施规则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5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一般项目“校园暴力行为起因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15C03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何芸(1996.5-),女,浙江东阳人,本科,江苏大学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法学。

参考文献:

[1]姚建龙.《校园暴力控制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王牧.《新犯罪学》〔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3月版.

校园暴力对策建议篇2

【关键词】校园暴力教室暴力恃强凌弱行为预防机制

【中图分类号】G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198-01

随着社会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视,校园暴力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类研究中。校园暴力预防中心把校园暴力定义为“任何违反校园教学任务,破坏校园秩序,侵犯人身安全或财产安全,或从事与和武器有关的行为。”在一般青少年犯罪研究中,我们将校园暴力主要分为教室暴力、恃强凌弱行为、斗殴和故意伤害等几类。

教室暴力: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中度过的。教室暴力通常与行为或心理障碍和缺乏必需的社会技能有关,这就要求老师们能够处理教室内的各种非学术方面的障碍。不幸的是大多数老师并没有受到过专门的训练,以至于他们不能够很好地应对教学中产生的一些危险因素。因此,小班化教学加上对教师进行相关技能培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教室暴力的发生。

恃强凌弱行为:恃强凌弱行为也是教室和校园内其他区域比较普遍发生的暴力方式之一。假若一个学生反复地遭受另一个或多个学生伤害性的行为(生理或心理),就被认定为是恃强凌弱行为的受害者了。研究表明,约15%的学生曾恃强凌弱欺侮过他人,而在这15%的学生中大约有50%的学生在家里受过虐待。有恃强凌弱行为的学生也更有可能在学校里有其他不端举止,并会在自己的过失行为方面责备他人并且撒谎以脱罪。受到恃强凌弱行为并且缺乏他人帮助的学生则有可能会采取打击报复,造成暴力行为的循环。

斗殴和故意伤害:斗殴和故意伤害通常由学生之间的人际纠纷引起,往往升级为肢体冲突以及斗殴。在极少数情况下,斗殴和故意伤害涉及例如枪支、刀具、棍棒等武器。大约8%的学生称曾在校园内被人持武器威胁或伤害过。学龄儿童因暴力致死案件极为罕见,不到1%的5~19岁青少年谋杀案发生在校园内。

青少年侵犯行为的预防基于发展理论研究,快速通道法是识别青少年早期侵犯性的迹象,以及父母、老师和同龄人造成其侵犯性的维持的方式。通常目标人群是那些被证实有早期破坏行为的低年级学生,这些行为包括不服从,具有侵犯性,冲动的和不成熟行为。所用的方法是多层面的,其中包括教授父母更有效的训诫孩子的技巧,以及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但同时这些方法还延伸到另一方面,减少那些使得青少年具有侵犯性的危险因素,如学习成绩差。如家庭会议注重在家里建立一个有结构的学习环境,鼓励父母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去,以及与老师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

在有理论研究的同时,当前形势急需建立对校园暴力犯罪有效的预防机制,这不仅仅是用来预防那些比较少见的重大校园暴力犯罪,更着重于消除校园现象。截至20世纪末期,全球范围内的反校园运动已经在各国包括挪威、芬兰、英格兰、爱尔兰和荷兰等陆续地展开了。其中,最受到广泛支持和认可的实践是“奥尔维斯预防项目”。这个项目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它的重心不是去改变孩子和家庭,而是着力于改善学校的校园氛围,利用良好的校园氛围来促进学生的良好行为养成,从根本上断绝现象。该项目首先从积极调动教师、家长、行政人员和学生,加强他们对现象严重性的认识和对背后问题的理解。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不是孩子们之间的正常现象,并逐步减少他们对现象的容忍度。

校园暴力对策建议篇3

关键词:校园暴力;成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G633.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88-01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和学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所以研究校园暴力成因和干预策略尤为重要。

一、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

校园暴力已成为威胁校园安全的严重问题,随着青少年犯罪率增高并伴有年龄层下降,校园暴力已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下面通过具体案例分别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因素来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

(1)个人原因。青少年的年龄阶段决定其心理、生理正处于不成熟期。当处于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时,大多数青少年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而且,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在面对挫折时,不愿与家人沟通交流,在压力下寻求不正确的发泄方式,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案例1:2013年9月某日,在某中学校门50米的拐角处,高一a同学伙同本班三名男同学对同班B同学进行殴打,致使B同学脾脏破裂,被保安发现后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后经当事人a回忆,两人矛盾的起因是B在食堂打饭时插队,a与B在食堂发生口角。放学后,a召集另外三名同学将B在校门口堵住,带到拐角处进行群殴。a本想小小地教训一下B,却不料几轮拳脚后造成B脾脏大出血。事后,因及时抢救,B保住了性命,而a及三名同学共同承担医疗费,并受到了留校察看的严肃处分。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群体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非常容易因小事采取过激行为。特别是当团体行动时,个人的身份意识进一步弱化,来自团伙的压力使青少年进一步陷入校园暴力之中。

(2)家庭原因。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启蒙教育,教育方式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不良的教育方式造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控制力和自制力。家庭氛围的紧张使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和暴力倾向。

案例2:成都某高二C同学是学校出了名的“恶霸”,长期向低年级学生强行索要钱财。许多有过被打经历的学生说,他们与C并不相识,常常是在买零食时被盯上,如果不乖乖把钱交出来,就会遭受拳打脚踢。后经C的同班同学反映才知道,C父母很早离异,他跟随父亲生活,但父亲平日好吃懒做、嗜赌成性,C在家中经常遭受打骂。

在案例中,C同学的暴力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的影响,父亲的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使C变得自暴自弃,并形成攻击性人格。对于教育问题突出的家庭,学校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引导,减少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

(3)社会原因。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逐渐吹进了校园,泛滥的不良文化误导着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成人世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着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其次,一些媒体对某些暴力事件的过度渲染,校园暴力自拍视频被频频上传,以及相关部门对网络暴力视频监管不严等,都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误导学生将暴力行为及一些社会不良风气视为可接受的行为模式,成为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的诱因。

二、校园暴力的干预策略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针对青少年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学校要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学生进行压力释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问题要及时给予沟通引导。同时,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定期对学生开放。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注意尊重学生的隐私,帮助青少年健康顺利地度过心理叛逆期。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应把重心从成绩提高转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上。在学校教育中,既要重视科学知识的灌输,更要注重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个人行为的约束,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让学生学会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判断是非和解决矛盾,从根本上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2)定期召开家长会,做到家校共同监督。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也是杜绝校园暴力发生的有力保障。这就要求学校要积极建立起与家长的沟通平台,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交流会等,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子女的在校情况并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学校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家长的建议并对现有教育方式及时调整。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参与,不仅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保障了家庭教育的作用,更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将校园暴力消灭在萌芽之中。

(3)学校加强安保力量,在源头上防止暴力行为的发生。学校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加强安保力量,随时监控学校内的人、物、事和环境。对校门周围的环境定时巡逻,对社会青年在校门口聚集的现象要严密监控。学校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安全网络,来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消除学生上学、放学途中的安全隐患。

校园暴力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消除校园暴力问题任重道远。家庭要切实履行在青少年成长中的责任,学校要将校园管理和心理教育落到实处,社会则需要净化网络环境、建立和谐的舆论氛围,这三种力量共同努力,才能扼制校园暴力的发生。

参考文献:

校园暴力对策建议篇4

(一)突出抓好学校三防建设。坚持人防、物防、技防并重,进一步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协调联动,以推进《山东省加快推动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为抓手,完成中小学幼儿园专职保安员配备、校园封闭化管理、一键式紧急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护学岗”设置“四个百分之百”的目标要求,提高学校安全工作应急管理水平。

(二)组织实施中小学防溺水工程。一是建立防溺水联防、联控机制。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在溺水事件多发高发时间节点尤其是汛期和暑假及时下发通知,对汛期应急预案和防溺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二是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栏以及校园网站、微信等媒介,有针对性地加强防洪涝、防山体滑坡、防雷击、防溺水等方面的安全教育。三是将教育部《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发放到每位家长手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态管理,提醒和引导家长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外来务工子女家长增强安全意识,履行监护人责任,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三)强化学校交通安全。一是把交通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抓紧抓实抓细,不断提高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和防范交通事故能力。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及家长主动拒绝乘坐非法接送学生车辆。高度重视学生租用车参加集体活动,确保外出行车安全。二是进一步完善校车国有公司化运营管理。校车运营日常监控接入有关部门的安全管理平台。强化对学生、校车驾驶人和随车照管人员的管理和教育。三是完善市、县级校车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校车监管部门单位责任制,定期对校车公司和校车运营情况进行督查,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整改。

(四)积极实施校园欺凌防治工程。一是按照系统治理、综合施策的要求,完善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治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家庭三方责任,建立健全防范学生欺凌和暴力的防控机制。二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三是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幼儿的安全保护,坚决防止侵害儿童案件的发生。

校园暴力对策建议篇5

关键词:儿童;暴力侵害;法律保护

一、我国儿童遭受暴力侵害的特点

(一)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特点

目前,中国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案例还很多,儿童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因此受到极大威胁,生命权没有保障。儿童遭受家庭暴力侵害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1.暴力案件多发生在继父母、养父母及其他监护人有严重暴力倾向的家庭论文下载。

2.被虐待儿童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三到十岁间,大多数被虐待的儿童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体力方面与监护人相差悬殊。

3.从虐待持续的时间看,由于中国缺乏强制举报制度以及传统观念如“棍棒出孝子”、不管家务事等的影响,虐待行为通常持续时间很长而不会被外界制止。

4.从案件的发现渠道来看,多半是其他亲属或邻居实在看不下去才会报案,再由警察实施解救。

(二)遭受学校教师体罚侵害的特点

从媒体报道和相关案例看,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表现出以下特点:

1.很多老师或学校负责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并不重视体罚问题,在发生了纠纷后,不肯承认错误。

2.体罚多发生在中小学,乡镇或县城一级的学校最为普遍。中小学的学生与老师在体力方面存在较大悬殊,乡镇一级的学校,师资配备质量不高,老师、家长在未成年人权利保护意识方面相对欠缺。

3.体罚、变相体罚或侮辱的方式多样。有老师直接对学生施以暴力的,也有的是老师让学生相互惩罚。除体罚外,对学生造成伤害的还有变相体罚和语言暴力,可能对学生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4.纠纷处理上中学校态度强硬,结果扩大了损失范围。体罚或变相体罚后,很多学校往往态度强硬,采取措施强迫其他学生作伪证和孤立被体罚的儿童,这也导致被体罚的儿童产生精神疾病。

(三)遭受报复社会型无差别暴力侵害的特点

从最近接连发生的几起校园血案来看,儿童遭受无差别暴力侵害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凶手多因为个人遭到或认为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以砍杀儿童方式报复社会。

2.受害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没有及时作出反应行为如奔逃、呼救以引起更多警觉等。

3.儿童与凶手体力差距悬殊,几乎没有任何反抗能力。

4.学校安全保卫薄弱,在儿童遭受人身伤害时无法及时给予保护和救助。

二、儿童暴力侵害案件多发原因

(一)现有未成年人家庭保护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在实际生活中,对儿童实施家庭暴力、伤害儿童人身权益的案件屡有发生。究其原因,施暴人思想认识落后、法制意识淡薄是根本因素,但是,反对家庭暴力专门法律欠缺、儿童权益保护制度不完善等也是重要因素。

1.对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暴力侵害未成年人行为,缺乏及时发现的有效渠道。针对举报义务主体,不举报的法律后果,举报渠道,接受举报单位反馈等问题,并没有具体实施的规定。

2.对于生命健康权益受到威胁的儿童,缺乏制度性救助程序和临时安置机构。对于立法没有对救助机构以及可采取的措施作出规定。

3.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没有明确禁止家庭内体罚,同时对施虐监护人应承担的民事和行政责任规定不明确。

4.现有的民事和刑事诉讼制度设计不利于被虐待儿童获得司法救济。整个法定人制度的设计是基于父母子女利益一致的假设,这导致父母侵犯孩子利益产生诉讼时,没有人在法庭上代表孩子的利益。

(二)现有儿童校园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1992年1月1日生效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已明确禁止校内体罚或变相体罚。但是如果没有相关的配套制度,这一条规定是无法得以有效实施的。

1.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明确要求把法制课作为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或再教育的必修课。很多老师正是由于缺乏基本法制意识,才导致了体罚的发生。

2.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幼儿园的监督管理还有待于强化,尤其是没有将学生投诉制度明确化。很多案件中,如果教育行政部门能够接受投诉并及时开展调查,很多案件能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小的成本获得解决。

3.对于责任人的处理方式,现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只规定“由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应给予相应处分”,至于如何具体操作法律并没有规定。

4.最近的几起校园血案的发生让人们认识到校园安保机制、安全教育立法的缺失。

三、对策研究

通过检视现有儿童保护立法、执法和司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将儿童安全保护状况堪忧的原因分为有法不依和无法可依或立法本身存在技术问题等类别,不能真正(下转第90页)(上接第86页)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现针对这些情形分别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现有法律框架内的儿童保护措施建议

1.预防家庭中的儿童虐待案件方面:

(1)未委会(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居委会(村委会)、派出所和妇联可以联合构建一个基层家庭虐待防护网,建立及时发现案件的有效机制。

(2)重视家庭问题的及时解决来预防家庭内儿童虐待。家庭内虐待儿童事件,往往是家庭问题的折射。要防止家庭内儿童虐待事件的频发,必须对有未成年子女的特殊家庭给予特殊关注,通过及时解决家庭问题来防止儿童虐待事件。

(3)采取推动儿童保护社会工作事务的发展,推动儿童保护民间组织的建立,建立受虐待儿童庇护机构等综合措施。

(4)未委会或妇联可以支持儿童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严重虐待行为,对于的确不适合做监护人的父母,法院可以判决剥夺监护人资格,该由其他亲属担任监护人。

2.关于教师体罚儿童的案件。《未成年人保护法》已作出了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未成年人最大利益的保护:

(1)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法制培训形成制度,每年定期组织培训,要将法制课作为教师进修课程中的必修课。

(2)要建立教师的定期考评制度,对于体罚手段恶劣且对学生造成重大伤害的老师,要及时转岗或解聘、辞退。

(3)主管部门应设立面向学生或家长的举报电话,及时了解发生在学校内的体罚案件,并全程监督学校对体罚案件的处理。

(二)立法建议

1.关于预防或处理儿童家庭暴力案件的法律:

(1)规定邻居、老师的强制举报制度,在各级未委会设立举报电话以及立即开展调查的制度。

(2)从法律上明确规定被虐待儿童的紧急救助程序和各级政府要设立儿童避难场所。

(3)改革法定人制度,设立儿童诉讼监护人制度,从国家层面改变现有的法律援助申请制度,允许儿童本人或其他组织帮助儿童申请法律援助。

(4)明确规定监护人监督和培训制度。对于严重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应明确设立监护人资格中止制度和撤销制度,并明确监护资格撤销后,被撤销资格的父母要承担的责任和新监护人的担任资格和指定程序。

2.关于预防和处理教师体罚学生案件的法律:

(1)法律应规定,发生教师体罚学生案件时学校向教育主管部门及时汇报的制度。

(2)明确规定将法制培训列入学生和教师培训的必修课。

(三)针对无差别暴力侵害儿童犯罪的实时举措建议

1.全面强化易被侵害单位的安全防范措施。政府应组织对学校等易发生暴力侵害案件单位的安全检查,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各项措施。公安机关要迅速组织开展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常态化治安巡逻。学校等单位要配足配强校园安全保卫力量,以有效应对各种突况。

校园暴力对策建议篇6

关键词:中职女生 校园暴力 成因 预防

一、中职女生校园暴力的特点及成因

1.中职女生校园暴力主要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一是群体性。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共同认同感和团结意识,而且具有共同的目标和期望的人。这是此类暴力行为最显著的特征,即其通常表现为一群女生对某一个女生的暴力,加害者在数量上较受害者多得多,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由其轮流对受害者进行攻击,或可能虽然只有少数几人或一人攻击,但群体中的其他人保持冷漠的袖手旁观姿态,放任或容忍对受害人的攻击。

二是带有游戏性质。此类暴力行为虽然手段多样、方式残酷,但仍然摆脱不了游戏型攻击的影子,表现在它的表意性和戏谑性上。表意性是指加害者对受害者的攻击并无功利性的目的,只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追求情感上的满足和发泄,即加害者对受害者的攻击并不为了求财或谋害受害者,而仅仅是要表达对受害者的不满。戏谑性是指加害者并不把对受害者的攻击看作是一件多么严重的行为或是违法行为,甚至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以看到受害者求情、告饶、挣扎而感到开心满足。

三是内容常常与性有关。性凌辱常常是女生群体暴力行为里不可缺少的主题,这种性凌辱包括迫使受害者裸露,强迫受害者做猥亵的动作,更为严重的是伤害受害者的性器官、拍摄记录受害者遭受性凌辱过程并传播等,往往给受害者造成深重的身心伤害和很深的心理阴影。

2.校园暴力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不良文化冲击校园,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网络游戏过分渲染暴力、色情的内容,使得青少年不自觉地模仿,学会了用以暴抗暴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冲突。

二是随着普高热的升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地位日见低下,职校生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

三是重智育、轻德育的理念依旧存在,法制教育滞后。

二、预防措施和建议

一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校是文化传播的基地,在现阶段拜金主义盛行、社会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时候,学校应将文化建设放在首要的位置。纵观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从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以文治兴盛的宋朝到康乾盛世,都是中国文化发展最好最快、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水平高尚的时代。正因为在这些年代的文化建设深入人心,才使中国历史产生了好几个太平盛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儒家文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孔子认为“孝为德之本”,墨家文化提倡“兼爱非攻”等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因此,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谨言慎行,才能使学校管理达到儒家文化的精髓——和。

二要建立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从严治校的管理制度。学校大多暴力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学校能否建立起一套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的根本利益,每一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善于发现和化解有可能引发暴力事件的矛盾和问题,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心理疏导。学校与教师、家长、学生可签订安全责任书,使安全责任落实到人,群防群治,防患于未然。

三要将心理健康、法制教育纳入到常规教学过程。暴力的基础就是对生命的漠视。在虚拟的世界里,永远没有真正的受害者。这一事实极易使他们产生“再暴力的东西都与人类的感受无关”的错觉,以致现在的孩子们不但漠视动物与他人的生命,甚至漠视自己的生命。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命对自己、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的态度。要将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作为中职学校师生的必修课。

校园暴力对策建议篇7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其破坏程度也越来越大。其中,女生校园暴力事件所占的比重虽然低于男生,但却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所以,我们必须给予高度关注。[1]本文通过对大量案例及问卷的分析,总结了女生校园暴力的危害及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深入研究,找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寄宿中学;女生校园暴力;危害;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117—02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大连几所寄宿中学的女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33份,有效问卷515份。其中,年龄在16~18岁的占88%。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和统计法。

二、女生校园暴力的危害

女生校园暴力的危害程度并不比男生的小,甚至还要大于男生。因为女生校园暴力发生的地点一般较为隐蔽,多为寝室、厕所或是走廊的角落等,所以,常常被教师所忽视。[2]因为女生的暴力行为大多会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而且持续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给受害者的心理和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在校园中,不仅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还会在学生中产生较坏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女生校园暴力问题。其中,寄宿中学是女生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区,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寄宿中学的女生校园暴力问题。

三、女生校园暴力事件的特点

(一)施暴者群体化。通过大量案例的分析,发现一个共性,就是女生校园暴力几乎都是多对一或是很多人对少数几个人,几乎没有施暴者是一个人的情况,其中,在施暴群体中一般是有一个或几个主导者,而在男生校园暴力中,很多是一对一地进行。

(二)施暴手段多样化和残忍化。施暴手段有恐吓威胁、言语侮辱、轮流打骂、拍裸照或视频然后在网上,手段极其恶劣,给受害人的精神和肉体都带来极大的创伤。

(三)施暴时间持续长。女生校园暴力持续的时间一般都很长,短则数小时,长则通宵达旦,有的女生甚至会在数月里一直遭到攻击。而男生校园暴力则目的性较强,持续时间短。

(四)暴力行为带有戏谑性。通过研究大量女生校园暴力的视频,笔者发现暴力的方式都带有戏谑性,她们并不像男生那样以武力为主,而是以折磨、戏谑受害者为主,甚至只是将其视为一种娱乐方式,以看到受害者求情、告饶、挣扎的可怜相而感到开心和满足,其主要目的就是发泄心中的不满等。

(五)施暴内容多与性有关。通过分析大量女生校园暴力的案例,我们发现,施暴者会在打骂受害者之后,强迫受害者裸露身体,对其进行拍照或录像并将其公布在网上,更有甚者,逼迫受害者与男性发生性行为。这些行为给受害者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四、女生校园暴力中施暴者的特点

(一)施暴者低龄化。调查发现,多数施暴者是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

(二)施暴者一般脾气比较暴躁,性格相对古怪,比较叛逆。施暴者特别容易生气、动怒,有时仅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就对同学大打出手。遇到事情或者困难,不是积极地去想解决的办法,而是用拳头解决问题。

(三)施暴者的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对学习已经失去兴趣。

(四)施暴者的虚荣心较强。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指责、对自己的忽视以及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优秀等。

(五)女生校园暴力多为群体性的,所以,一般施暴主体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六)有施暴行为的女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一般比同龄的孩子早熟。

为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解决女生校园暴力问题。女生校园暴力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与我们以往的教育只关心文化课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首先要转变重成绩、轻德育的观念。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业发展。[3]所以,教师和学校都要重视道德教育。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的道德养成、人格净化、知识积累等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强化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重要一环。

五、寄宿中学女生校园暴力的教育对策

(一)采用行政方法

预防校园暴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采取行政方法,学校领导依靠德育组织者、管理者的权威,采取命令、决定、决议、通告、通报、报告等措施手段,通过德育管理组织中自上而下的行政层次贯彻执行,直接组织、指挥和调节学生的行为。它是一种建立在行政权利基础上具有行政权威的管理手段,是针对一定情况做出意义明确和内容具体的决定并将其传达给执行者。这种决定具有强制力,通过权威和服从的关系,直接对管理对象产生影响。

(二)开展法制教育

邓小平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通过对大量女生校园暴力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有很多事件是因为在校女生不知法、不懂法,法制观念淡薄造成的。

学校应当聘任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开展法制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在校学生定期进行法律知识普及;二是要注重法制教育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例如,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参观、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请校外法制辅导员举行法制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区分罪与非罪的能力,强化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并使学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三是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以期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4]

(三)运用动机激励的方法

预防女生校园暴力问题,学校可以借助物质和精神刺激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她们的智力和体力的潜能,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激励机制。

(四)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

学校应当充分意识到课外活动的重要性,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参观各类教育基地、历史博物馆,祭扫烈士陵园,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进行特长训练等,使在校学生不仅在各种活动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能将学生充沛的精力引导到健康向上的轨道上来,防止她们结交不良伙伴或外出寻求刺激而迈向违法犯罪之路。同时,学校还应当定期地召开家长座谈会,努力开展家访等工作,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预防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将学生引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五)整顿校园环境

校风校纪严明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应当严格学校内部管理,严肃校风校纪,使学生懂得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自觉维护学校的良好秩序。同时,学校还应当加强德育环境的营造和管理,管理好校园的各项建筑,校舍的布局,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的布置,运动场地的设置,校园绿化,宿舍工作,学校的舆论导向,校风校纪,学术气氛,人际关系等。学校要特别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潜在的、非强制的、持久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唐晓昱.世界暴力与卫生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

[3]SCHRaiBeRLB,D’oLiVeiRaaF,CoUtomt.Violênciaesaúde:estudoscientíficosrecentes[J].RevSaudepublica,2006(40).

校园暴力对策建议篇8

5月9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曾印发《关于开展校园伤害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针对校园伤害暴力现象展开为期9个月的专项治理。

11月11日,教育部又公布了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全国妇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该意见主要涉及五大方面的内容:

一、健全应急预案禁止学生携管制刀具入校。

二、问题较多的学校周边设警务室或治安岗亭。

三、严惩欺凌暴力,教唆、利用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从重惩处。

《指导意见》特别规定,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

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根据《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置,区别不同情况,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或者给予相应的行政、刑事处罚。

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对校外成年人教唆、胁迫、诱骗、利用在校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从重惩处,有效遏制学生欺凌和暴力等案事件发生。

四、处置校园伤害事件严格保护学生隐私。《指导意见》特别指出,保护遭受欺凌和暴力学生身心安全。

五、落实家长监护责任,防止媒体过度渲染事件细节。

另外,关于学生在学校遭受人身损害之后的责任认定,我国法律早已有了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四章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德国:对孩子从小进行“善良教育”

在预防校园欺凌方面,德国就十分重视对孩子从小进行“善良教育”,“善良教育”是德国儿童接受人生启蒙的第一课。

从爱护小动物开始,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另外,一项重要内容是同情和帮助弱小者。这种以亲自动手喂养小动物为载体的“善良教育”,已经成为德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身边需要帮助的人,都要尽力相帮,培养他们做人的基本公德。

英国:建立校园欺凌防止体系,学校为主,结合家庭、社会、司法的综合模式

在英国,所有学校都必须制定完善且强有力的反欺凌政策,以此来预防和应对一切形式欺凌事件的发生,告知所有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并按计划在校内开展校园欺凌预防活动,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校园欺凌是不被容许的。

在课堂或活动、会议中,学校让学生讨论他们被欺凌的原因,并主动搜集学生之间存在的隐性冲突,第一时间防止欺凌事件的发生。

英国教育部在2013年颁布的《学校行为纪律》中明确表明,教师有权在校内和校外对学生进行管教。学生一旦出现法律禁止的行为,校长即可依法处以课后留校或停学处分,不予宽贷,以遏止类似行为发生。

在国家政策上,制定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政策法规。

在社会层面,创造出有助于有效治理校园欺凌的社会环境,从2005年起,英国每年的11月会举行反欺凌周活动,集中开展各种宣传活动。

在教育者层面,强调教育工作者在关注青少年学生成长上的法律责任,近年来,英国教育当局高度重视,老师在服务管理学生行为上的地位和作用,拨付专项经费用于老师的培训,帮助老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和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

学校不仅关注学生的校内行为,也关注他们校外的表现,对学生校外行为进行管理,如果学生家长发现老师在校园欺凌方面处理不当,就可以向校长乃至地方教育当局申诉,以追究教师和学校管理疏漏的责任。

2007年,英国启动了一项小学自助反欺凌工程,主要是请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协同老师,一起反对同学间欺凌行为。

日本:多管齐下

1984年,日本官方正式将校园欺凌现象作为社会问题列入统计范畴。日本政府一直以来也在不断探索治理校园欺凌。

为此,在教育改革中,日本政府突出德育的主导地位,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以减少其紧张和压力,避免由此引发的校园暴力。

此外,日本政府还颁布了《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以法律形式规定学校、地方政府和警方三方联手应对校园欺凌,有助于减少学校对欺凌问题漠视不管的现象。

澳大利亚:设立网站互动

澳大利亚政府与各学校共同发起了“禁止欺辱行为”运动,并建立了互动网站向家长、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对付欺辱、骚扰和暴力可采取的k法。

政府采取的保护学生健康安全的措施包括:通过《全国安全学校框架》来协助学校积极打击校园内学生欺辱行为;培养学生具有爱心、同情心、宽容和理解的品质,以消除校园中的骚扰、以大欺小等现象。

美国:立法先行,依照法律进行规制

2000年以来,美国开始立法严厉惩处校园欺凌行为。近年来,全美有约45个州颁布了反欺凌法,主要针对学校欺凌。

并且,美国官方还设有专门的反校园欺凌网站和各类预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机构,很多公益性组织和专家也参与其中。

美国还制定了可操作性强的校园安全管理计划,并且,同时从学校、家庭、媒体等社会层面采取措施。

在美国,校园欺凌被称为“bullying”,根据美国教育部门今年5月公布的最新报告,发生在12~18岁孩子身上的校园欺凌事件在减少,2014年大约有22%的学生被欺凌,是2005年开始收集这类数据以来首次显著下降。一名独立于该调查的欺凌预防专家称,学校进行的各种反欺凌项目和努力收到了效果。那么,美国在预防校园欺凌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明确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法律救济和施害者的法律责任。主要表现在不断完善有关欺凌的法律法规。早在2000年到2002年,加州等15州就通过了禁止校园欺凌的法案。美国绝大多数的州也在现实中不断通过立法来加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预防和惩罚,使学校安全成为法律规定的政府目标。

明确学校在校园欺凌中的安全教育、管理和防范责任。

除此之外,美国近年来也向部分州的学校派驻警察,警察除了维护学校秩序外,还负责督学工作。

挪威:政府支持,学校干预,全民行动

在挪威,政府鼓励学校对包括网络欺凌在内的校园欺凌问题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学校建立了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例如,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与学生开展有关同辈关系与行为的班会活动,为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

为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挪威国会于2002年通过了一个宣言,号召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长和教师团体加入到尽快根除校园欺凌现象的行动中。

校园暴力对策建议篇9

关键词:中学生;校园暴力;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195-02

随着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发展,暴力这个问题,成为了社会备受瞩目的社会性问题。尤其在中学生群体中,校园暴力甚至已经成为了中学生的代名词。见诸于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的校园暴力事件冲击着我们的眼球。那些实施暴力的中学生们,他们施暴的手段也越来越恶劣。他们的施暴行为,给那些被施暴者带来的不仅仅是皮肉之苦,更是精神的冲击。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半成熟、半儿童特点十分明显,可塑性大而不稳定,常被人喻为多事之秋,心理学称为“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如果被成功的塑造,他们是社会有用之才。如果放任自流,也许便是社会的害群之马。

一、校园暴力的定义

有关暴力的定义学术界始终没有达成一致,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对自我、他人、某个群体或某个社会有意地威胁使用或实际使用体力或武力、其结果是造成,或很可能造成伤害、死亡、心理创伤、畸形或剥夺。”关于校园暴力,美国学者格林・迈克尔认为,校园暴力包括在学校或学校活动中发生的具有挑衅性质和暴力性质的现象以及来自医源性政策和实践的制度性暴力,前者通常被称为人际暴力或直接暴力,后者则被称为制度暴力或间接暴力。另有学者认为,学校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之间的暴力虐待行为,包括教职员工和学生之间的、学生与学生间的、形式有集体和个体之分。

二、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的可能性因素

中学校园暴力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他是多方面问题的综合。既有家庭、学校的原因,也有社会和中学生个体自身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学生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教育不科学,家庭氛围不正常,家长行为不端正,家庭周边环境不健康,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影响是逐渐渗透和根深蒂固的。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得不到正常家庭中应有的关爱,父母往往会忽视对其子女的心理、生理、或者学习上的教育,对子女的成长漠不关心。当校园暴力或其他违法事件发生了,这些父母才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然而,中学生正处于“第二反抗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时期,他们对父母的管教极为反感。他们不愿意与父母敞开心扉,对父母的说教又显得那么不耐烦。同时,他们又处于社会化的初始阶段,他门对权威或父母的反抗往往使他们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遭受挫折。这些挫折增加了他们暴力行为的可能性。他们会把矛头指向比他们弱小的群体,进而发泄自己的不快。另外,有些家庭极端溺爱或者放纵孩子,孩子在他们的庇护伞下生长。他们通常为孩子摆平一些他们自认为的一些困难。当孩子以施暴者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可能没有及时的制止,这将会更加纵容孩子成为施暴者。此外,家长的暴力行为,也是中学施爆的重要原因,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孩子天生就是一个模仿者。家长的不良行为很可能就在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暴力行为。

(二)学校教育不当

学校是学生进行专门学习的场所。与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相比,学校教育更有目的性,带有明显的半强制性。学校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德、智、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但中国中学教育出现了很多易见的弊端。首先,中国中国教育现状是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和方法大量存在,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中学生还处于人生的迷茫区,对自己定位不清,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他们需要一个正确的路标,学校教育就是是一个重要的路标,中学生活单调而单纯,学校对于他们来说是进入社会的一个台阶。当学校没有在道德和法制方面做好铺垫时,他们很容易迷路,迷失自己,随波逐流,踏空台阶,让更多的暴力思想趁虚而入,以致容易造成暴力事件的发生;其次,师资力量缺乏,主要表现在数量和质量面。数量上,在中国的绝大多数中学,班级人数超出了三十人的标准,这样一个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很难掌握到每位学生的情况。在升学压力的驱使下,教师更多关注的的是能考出好成绩的学生,被忽视的往往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潜在的后进生。这些潜在的后进生们,得不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往往会以一种仇视的心理去藐视他们老师,和班级纪律,与他们所谓志同道合的朋友打破学校常规,满足他们的英雄情结。质量上,教育的真义在于通过教育者的合理引导,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然而,在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必要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他们常常采取教育暴力压服孩子。对孩子进行躯体暴力和言语暴力,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变相的把孩子驱离学校。

(三)中学生个人的原因

中学时期正处于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期,这个期间的发展是极其复杂和充满矛盾的。这个时期心理与生理发展的典型特征是,心理发展明显滞后于生理发展。生理的发展让中学生的内心充满成熟感,一举一动明显有着模仿大人的成分,但是在心理上却还童心未泯,遇事无所适从,考虑事情感性大于理性。在心理上,他们自我意识的增长,对于是非善恶的判断处于自我中心的态势,遇到困难不向父母求助,而是转向自己的同伴,同时,他们又非常重视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的角色和权威,往往义气行事。在行为上,校园暴力主要以躯体暴力,言语暴力为主。那些暴力事件的发生,并不是两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群体现象。有些人是事件的发起者,而更多人是事件的从众者。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层出不穷,更新换代迅速,人们的生活步调随之加快。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尤其在中学生的生活中,网络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加入了低头一组,除了上课,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网络。网络是一个乌龙混杂的虚拟世界,一方面,它扩充了青少年认识外面世界的渠道。另一方面,它给了暴力、色情、网络游戏等这些不良信息可趁之机。暴力、色情等充斥着青少年的眼球,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尤其是网络游戏,在网络游戏里,青少年可以满足他们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在网络世界里简单粗暴的行为很容易出现在社会中。在一个超过对200项媒体暴力和攻击行为的研究分析中,研究者发现青少年暴露在充斥着暴力的媒体之下,会引起其攻击行为周期的缩短。另一个更新的研究发现,较少看电视或其他暴力媒体的青少年,其侵略行为较少。

三、建立预防干预机制,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

许多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不和谐、自信心和自尊心低、家庭不完整等都与校园暴力存在高相关。因此,除了要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外,还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的预防机制,避免暴力发生。

(一)增强父母责任感,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健康顾问,而且还是孩子的精神导师。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父母应该认清自己的角色,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在教育孩子时应讲究方法,尤其在道德方面的教育,要以身作则,不能以自己的思想去控制孩子,将自己不成熟的思想强加给孩子。民主的家庭教育是较好的教育方法。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爱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这些需要遵循从低到高的原则,只有低一层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上升为高层的需要。因此,家不仅仅是孩子的港湾而已,它的温馨更需要相互的尊敬和爱的填补。父母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孩子更多爱的包容,注意耐心引导孩子,不是惟命是从,不是专横暴力。当然,由于父母接受的教育不同,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有差异。因此,需要教育机构大力的扶持。比如,定期在社区为家长进行讲座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或让家长进行交流,传授经验,取长补短。让家长知道,养育孩子并不是吃饱穿暖那么简单。

(二)更新学校教育理念,加大学校防治力度

人类教育的初始化状态是一种“在生活中”的教育,教育与生活基本上是合一的,教育就是生活,生活也就是教育,教育与生活相得益彰、融洽共处。然而,现在的教育是缺乏生活气息的,完全是应试教育,与生活割裂开来。不是因材施教,而是流水线般教育。这样的教育,显然忽视了学生的个人特点,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到了中学时期,升学压力加大,学业负担重,学生很容易产生学习倦怠或沉迷于网络而逃避现实。因此,学校应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兴趣。另外,还要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定期与学生交流,及早发现问题,及早预防。定期与家长沟通,开办家长会,让家长知道孩子近期状态,配合学校教育。最后,学校应加强法制教育,定期宣传法制思想,让学生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三)净化社会环境,建立社会防御机制

良好的社会环境必定是一个干净、健康的环境。当然也是全社会共同维护的环境。首先,杜绝暴力文化。“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文化管理部门应该对影片,电视剧等音像制品实行分级管理,避免青少年直接接触凶杀等暴力片。再次,净化网络环境。网络是青少年走向犯罪的一大毒瘤,净化网络环境势在必行。在这一点上,政府部门应该有所作为,加大对游戏的审查力度,杜绝黄色、暴力游戏,多部门合力监管游戏流通渠道,还给公民一个健康的网络空间。最后,本人认为政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走向基层,定期向中学生传授预防犯罪的措施,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同时讲授法律常识,让学生知法、懂法、用法。中学时期正处于“初出茅庐不怕虎”的时期,他们不是不怕法律,而是不懂法律,不知道行为后果的严重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讲解应该比教师在讲台上的讲授更有威慑力。

四、结语

总之,校园暴力的发生并非偶然因素促成的,它是多方面的综合。因此,要防范和控制校园暴力,必须要从各方面综合治理,让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各因素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michaelB・Greene,“ReducingViolenceandaggressioninSchools,”trauma,Violence&abuse,Vol・6,no・3,2005.

[2]张旺.美国校园暴力:现状、成因及措施[J].青年研究,2002(11).

[3]理查德・谢弗,刘鹤群,房智慧(译).社会学与生活[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校园暴力对策建议篇10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c)-107-02

要构建和谐校园,首先就要构建好一个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谐、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平安校园。由于受社会、家庭、影视、网络游戏等的影响,校园暴力直接危害着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不能不引起学校、家庭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1对象与方法

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随机抽取我市中小学(含中专)学生352名;采用自编问卷,采取随机调查的方法,每次发表给学生认真如实填写后当场交表,为消除学生顾虑,一律不写姓名,最终收齐问卷后整理。同时调查某学校近期学生违纪情况。

2结果

某校2006年毕业学生在校违纪情况统计(学生科2006年9月份提供)见表1。我市学生安全状况调查结果见表2。

表1某校2006年毕业学生在校违纪情况统计[人(%)]

学生总数受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处分受留校察看处分

146885(5.79)55(3.75)

表2我市学生安全状况调查

项目现象

发生时间全校大型集体活动、运动会、课外活动等

发生地点校门口、宿舍、水房、上下学路上等

年龄(岁)12~18

自身行为小学马路上玩耍、打闹拥挤、玩火、玩具枪等

中学打架斗殴、(网络)交友不慎、刀具、校园暴力、敲诈勒索等

外界行为家庭暴力、勒索抢劫,以及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等

在调查中,问到“你被同学欺负过吗?”时,有43.7%的学生回答受到过欺负或被劫过钱,其中,男生占36.9%,女生占6.8%,这一比例占到所调查对象的将近一半。而这种暴力行为主要来自本学校同学的占26.3%,校内和校外勾结的比例为55.9%。有些学生更是莫名其妙被打,而导致被打的原因大都是和同学之间的矛盾,占71.2%。学生受到欺负后,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如何解决呢?“在学校,你觉得最担心的事情是什么?”回答为被老师批评占19.3%,被爸妈打占13.9%,被同学欺负占66.8%。可见学生在学校最担心和害怕的仍是被同学欺负,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老师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之间出现矛盾不是主要找老师解决,而是保持沉默,忍了,或者雇人出气,有些更是以牙还牙,采取报复措施,这一比例占到了31.4%。

父母打骂孩子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阴影,但这份校园暴力调查让我们看到有更多的学生在默默忍受比父母打骂孩子更严重的侵害。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男生之间容易出现暴力,而事实上女生的暴力有时候比男生还要厉害。在被问到“你曾经为受别的学生欺负而苦恼过吗?”时,男生占74.9%,而女生竟高达88.6%。因此,必须改变我们过去的教育观念了。

那么,学生又是如何形成这些暴力思想的呢?调查中发现,受影视或网络游戏影响而产生暴力思想的比例高达93.7%。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学生教育和文化影响的关注。

3讨论

3.1结果分析

这份调查不仅显示了我市中小学(含中专)里面校园暴力存在的严峻性,更让人清晰地看到这种暴力更多是来自于校园学生和被开除了的流浪在社会上的未成年人。

某学校2006年毕业学生在校期间的违纪情况统计数据的绝对值虽然不是很大,但反映的学生违纪现象绝大部分是由于多次发生打架斗殴、偷盗、夜不归宿等。从表1分析,该年级学生在校期间,有5.79%的人受到警告、严重警告及记过处分,有3.75%的学生受到留校察看处分。虽然绝对数字不是很大,但超过9%的人受到各种处分,足以表明学校存在着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若不能抓住重点,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曾组织过关于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情况调查。在对我市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的调查中所发现的情况和教育部的基本一致(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最易发生不安全事件的时间集中在有大型活动的时候,地点往往就是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年龄在12~18岁,主要的行为有打架斗殴、校园暴力、勒索抢劫等。

3.2建议

3.2.1建立平等沟通关系,无论是学校、家长,都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及时释放,注重学生身心发展。

3.2.2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活跃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培养技能,提高素质。

3.2.3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平等、友爱观念,懂得相互尊重,彼此关心,增进了解,共同成长。

3.2.4在前面的调查中发现,由于受影视剧的影响,校园内充斥着暴力,学生中崇尚暴力、义气、敲诈勒索等行为。所以学校、家长、社会和大众传媒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2.5平时不仅要关心那些后进生,还要多关注那些受到伤害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为,这种暴力侵害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生的。学生们出于自尊心和其他原因的考虑,都不愿承认自己受过欺负,更不想让家长知道。学校加强管理,保护青少年的安全,是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的首要任务。

3.2.6要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创伤可以医治,但心灵的创伤也许一生难以愈合。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要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首先要构建一个平安校园。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康心理是我们教育的关键,也是构建平安校园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