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节约资源的目的十篇节约资源的目的十篇

节约资源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3:45

节约资源的目的篇1

一、要高度重视投资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

通常,一讲到节约总是从消费着眼。无疑,不论在生产消费方面,还是在生活消费方面,如果人人都能珍惜和爱护每一处能源、水源、材源、地源等,就可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但这还远远不够。与通过消费进行节约相比,通过投资节约,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本原性。通过消费节约是在既定的物质条件下和已产出的产品基础上实现的,节约的方式和节约的数量受既定的物质条件和已产出的产品限制。如果通过投资来改变尚未确定的物质条件和尚未产出的产品性能,则可以从源头上实现节约。不难理解,通过投资以低消耗、高效能的技术设备取代高消耗、低效能的技术设备,以节能、节水的产品取代高耗能、高耗水的产品,其所带来的节约更具有本源性,这是消费节约所不能比拟和取代的。例如,使用耗电多的照明灯与使用节能照明灯相比,两者在享有照明亮度和节省电力等方面,情况是截然不同的。再如,消费者使用漏水的抽水马桶和使用以先进技术设备及优良材质制造的节水便器,其节约源自更带根本性条件的改变,这是消费节约所达不到的。

二是显效性。通过投资节约,无疑要有资金或其他经济资源投入,而通过消费节约,不必支出或不必大量支出。但投资节约的投入和它所取得的节约效果相比,是非常值得的,且效果显著。有数据显示:打造节能建筑在材料和施工增加的绝对费用以及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增加的比重不高,估计在5%多一些,而耗能则可降低70%以上,最好的能降低80%。上海市节能办负责人说,如果2005年后新建住宅全部改为节能住宅,将给上海节省5000万千瓦时的用电,节省1.91万吨煤。

三是无限性。投资节约,主要从源头上,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改变相关的工艺设计、设备设施,进而改变产品性能和功用,从而为节约创造本源性的必要条件,实现效果更加显著的节约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节约创造良好条件的潜能应当说也是无可限量和没有止境的。相比之下,通过消费在已有给定的物质条件和已有给定的产品基础上进行节约,终究要受到更多的约束和限制。因此,从长远考虑,应当更加重视通过投资从研制、开发、采用、推广有利于节约的设计、工艺、技术、设备、器具、设施等源头上来实现节约。

二、要充分发挥投资在节约型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一)坚持节约型投资原则

要围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上一些必要的、有实效的节约型工程项目,特别是研制、加快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科技攻关和产业化,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在节能方面,可以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项目;在节水方面,可以着力进行节水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大力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以及开展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等工程项目;在节材方面,要大力研发和应用有利于节材的产品设计、施工工艺,以及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的技术和改进包装材料的技术等等;在节地方面,可以启动“沃土工程”、实行墙体材料革新、推广节能建筑,以及研制取代实心粘土砖的技术和产品等等;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可以大力研发和推广煤矿瓦斯利用技术、工业废渣、废气、废水等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及相应设施等等。

(二)要设立节约型投资专项

应当在“十一五”规划中,把节约型投资作为一项专项投资项目,由政府、有关部门对节约型投资项目直接投资、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形成节约型投资专项资金,专用于这类投资工程项目。对于这类投资项目,在宏观调控中,应当保,而不是压;在制定产业目录中,应当鼓励,而不是限制;在项目审批中,应当从宽,而不是从严;在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中,所占比重应当提高,而不是下降。应当通过节约型投资,推动节约型技术的研制、开发、应用、推广,创新一批拥有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及独立开发能力的节约型产业项目和企业;改造一批具有一定物质技术基础、有一定发展潜力、但在节约方面显得落后的传统产业项目、企业及工艺、技术和设备;淘汰一批技术水平低、消耗大、污染严重、破坏资源的产业项目、企业及工艺、技术和设备。

(三)对节约型投资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支持

节约资源的目的篇2

一、20xx年工作回顾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资源节约机制不断完善

我局资源节约工作,在总结去年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资源节约工作目标和重点,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工作。下发了《xx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关于印发20xx年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计划的通知》(渝环办发〔20xx〕9号)和《xx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环境保护局20xx年节能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渝环办发〔20xx〕11号)等文件,继续把资源节约工作纳入局系统目标中一并实施考核。局党组分别在年初、年中和年末召开会议3次,局领导先后4次在局务会上,亲自研究、部署、推进、考核、验收节能工作,使节能目标责任在组织和领导上得到了落实。

我们认为,抓资源节约工作,必须坚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的原则,年初有部署、季度有推进、年终有考核。首先将各处室、各部门负责人均纳入资源节约工作领导小组之中,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认真抓的格局;二是将资源节约工作纳入各处室年终目标考核范围,各处室负责人责任在肩,赏罚分明,只有平时抓好落实,才能在考核时取得好的成绩;三是把资源节约工作与环保系统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形成了良性运行机制,在处理好资源节约工作与环保系统工作的关系上,真正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四是发挥领导班子在资源节约工作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带头厉行节约、控制开支、乘组合车和集体乘座大车参加市里组织的公务活动等实际行动,增强资源节约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二)强化意识、开展活动,资源节约氛围不断浓厚

(三)目标明确、措施得力,资源节约成效不断凸显

(四)投入资金、开展审计,挖掘资源节约工作潜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一是个别干部职工的节约意识不强,自觉性不高,白昼灯、单面用纸、不按规定设置空调温度和待机耗能等现象时有发生,浪费依然存在;二是部分公共机构有节能技术改造的空间,但对技改方法、实施途径和资金筹措等依然感到有些困惑;三是个别偏远的下属单位,由于设施陈旧、设备老化、合伙用房等因素存在,对公共机构节能在监管上有不到位的地方;四是完成十二五期间每年能耗下降3.2%的指标压力太大,不仅仅是日常工作量的增加,尤其是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开展以来,办公经费和汽车用油两项指标压力更大,建议市级机关将创模工作开支和能耗单独统计核算。

三、明年的工作打算

2013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指标任务的关键之年。随着创模验收工作的实施,环保事业的不断壮大,我局新建办公楼将投入使用,局属事业单位的搬入,机关处室的调整搬迁,院内人员增加,食堂改造,会议室整修等,届时单位面积能耗可能会有所上升。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将采取新的应对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节能宣传和培训工作。

一是利用各种媒介,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大《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宣传力度,注重资源节约知识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干部职工资源节约的能动性。二是为各公共机构提供宣传资料,切实提高资源节约宣传的感染力。三是以点促面,大力宣传资源节约先进典型,通过简报、通报和召开现场会,总结交流经验,大力推进我局公共机构资源节约工作深入开展。四是继续做好公共机构资源节约工作联络员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大监管力度。

(二)进一步推广成熟的节能改造技术。

切实做好基层公共机构节能技改项目的申报、收集、论证、评估、改造和协调指导工作,将投资小、见效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有的项目纳入节能技术改造的主要范围,充分调动各公共机构技改节能的积极性。借能源审计专家评审结论,适时开展合同能源管理,使我局技改节能工作见实效。

(三)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相关制度。

不断建立健全能耗的计量、定额、统计、分析、报告、监督和审计制度,运用统计软件认真做好能耗统计台帐、报表等基础工作,认适时开展能源合同管理工作,切实查找存在问题,及时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公共机构资源节约工作制度健全,执行到位。

(四)进一步做好日常资源节约工作。

认真履行公共机构资源节约工作的推进、指导、协调和监督的职能职责,坚持例会制度和通报制度,加大精细化管理力度,落实维、控、堵、督、减措施,即:加强设备维护管理,严格控制经费开支、控制设备运行时间和温度控制,堵塞管理漏洞,督查管理问题,减少公共能耗。大力推广零待机能耗计划,实施燃气灶具改造和节水工程,适时引进新能源公务用车,确保公共机构资源节约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

节约资源的目的篇3

为了加快在审项目进度,全面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工作,围绕市审计局和区政府2013年度考核工作目标,经研究提出如下意见:

一、突出审计重点。各项目主审要把隐蔽工程、变更签证、材料报验、现场勘察、材料单价和定额组价等内容作为审计重点,注重发现问题和案件线索,努力提高项目审计质量。

二、提高审计效率。各主审按照制定的审计实施方案倒排时间节点,加强与协审人员联系和沟通,检查其审计工作底稿,督促项目审计进度。同时要求各主审积极主动转化审计成果,创新创优审计项目,将审计信息任务落实到每个在审项目之中。主审对各自负责的优秀项目要收集完善资料,同时排出优秀项目整理时间节点。

三、加强督查会办。分管局长按照审计方案要求,每周召开例会,研究会办问题,督促检查节点进度完成情况,协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解决审计中存在的关健问题,并形成会议纪要。各街道办事处,区各委办局,区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破解资源管理难题,落实共同责任机制,不断总结探索制定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中央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及省、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作为国土资源改革创新的主线,把创建活动作为促进资源利用结构调整进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发挥资源节约集约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中的作用,探索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使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成为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和全社会的共识,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工作目标

以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变、保红线为主要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创建活动指标标准体系,深入扎实开展创建活动,健全完善基本制度、工作程序和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有效保护耕地,建立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长效机制。按照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指标标准体系的要求,以体制机制建设、管理制度执行、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管理等考核标准为抓手,顺利完成节约集约模范区创建工作各项任务。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2年3月)。成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创建活动指标体系,召开创建活动动员会,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营造活动氛围。

(二)推进阶段(2012年4月一9月)。按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指标标准体系,逐项落实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体措施,全面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化用途管制,严格用地指标,重点抓批前、批中、批后监管,确保达到省、市创建活动考核指标标准要求。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2年10月一12月)。对照省、市考核指标标准,逐项进行自测自评,及时整改和完善不足之处,形成创建活动书面总结材料,上报省、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做好迎检准备和建章立制等巩固完善提高工作,并长期坚持。

四、工作任务

(一)认真落实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标准体系。结合我区实际,坚持科学合理安排年度计划和用地指标,重点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民生工程、公益事业项目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新型产业。

(二)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执行规划就是执法”的高度,强化规划的法律效力,坚决贯彻执行,确保所有用地项目符合规划要求。

(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在认真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规、政策和部、省推进节约集约各项决策部署的同时,建立健全土地审批集体会审、现场勘察、预审评价、实地放样、跟踪督查、全程监控等管理制度,确保资源节约集约落到实处。

(四)强化节约集约工作措施。一是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按照区、街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要求,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及时发现、制止乱占耕地行为,个别重点项目确需占用部分耕地的,依法报批后坚决落实先补后占;每季度开展一次核查和通报,对耕地监护不力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实施问责。二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项目选址、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建设容积率、投入及产出等准入评审,把好项目供地前预审关、供地环节关、批后监管关,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对一些闲置、濒临倒闭、产业转移等企业和用地,通过无偿收回、限期开发、异地置换、协议收购等一系列措施,积极盘活低效利用土地,引进新的项目或调整土地用途,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在产业集聚区内大力兴建标准厂房,引导中小项目向标准厂房集中,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三是切实加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落实区、街办、居委会三级日常巡查监管和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发现、制止、报告、拆除责任制,对典型违法用地组织开展综合执法,使土地违法行为制止率达100%,土地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秩序进一步规范。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街办、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把节约集约作为国土资源改革创新的主线,把创建活动作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要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以创建活动为契机,研究探索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将科学发展的理念贯彻好、落实好、实践好。

(二)认真组织,加强领导。创建活动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组建创建活动办公室,制定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各街办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辖区的创建工作方案,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以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为契机,构建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协调解决创建节约集约模范区工作中的重大政策问题。

节约资源的目的篇4

[关键词]资源节约;循环经济;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8-0085-04

[基金项目]山东省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创建资源节约型城市对策研究”(批准号:20062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昕,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山东青岛266510)

郭霞,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理论与政策;

迟爱敏,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山东泰安271019)

泰安市是山东省著名的旅游城市,其旅游、矿产、土地等资源都是相对丰富的,但在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存在浪费严重和开发不足现象。与国家提出的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要求相比,泰安市还有很大差距,也存在着巨大潜力。因此,泰安市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以推进“五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节约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一、推进机制创新,建立资源节约和服务高效的机制

(一)推进机制创新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政府对能源资源的节约使用、新能源开发等应给予指导、扶持。一方面,出台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奖励措施,以形成必要的激励;另一方面,对浪费及不合理使用资源和能源的行为进行处罚和制裁;用税收、准入等经济和制度杠杆进行调控,促成工业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自身还应当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不断完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扩大政务公开范围,完善监督机制,做到科学合理决策,避免出现决策失误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同时运用各种市场调节手段,如财税、金融、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形成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破坏,形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建立废物利用的资源回收机制。树立废弃物也是资源的观念,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思路,不断探索企业和区域循环再利用新的流程模式,实现资源的梯次利用、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完善社会、资源消耗企事业单位两级回收利用渠道,努力实现统一分类管理、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合理销毁处置,提高再生利用水平,降低最终处置数量。重点推进废钢铁、有色金属、家电及电子产品等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信息网络体系、分类拆解和再资源化的处理体系的建设;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支持和培育技术含量高、专业化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企业。

泰安市已经成立了泰安拆车有限公司,负责整个泰安市的报废车辆回收拆解工作,每年回收拆解废旧车辆约2000余辆,钢铁、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可达90%以上。2006年开工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处,同时配套建设填埋场一处,项目建成后,泰安将实现生活垃圾60%焚烧发电。可见,形成废物利用的资源回收机制,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三)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泰安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高投入、高排放、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格局尚未根本改变。1991-2003年的泰安GDp增长中,外延式增长贡献率为70.9%,内涵式增长贡献率仅为29.1%。这种增长方式不仅为土地、环境难以承载,而且还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约束。因此,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关键环节。

1.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法制约束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当前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应抓紧制定有利于加强绿色消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以及资源回收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国家立法的前提下,完善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加快制定行业标准规范。根据实际制订本市节约用电、集中供热等管理办法,及规范家用电器、待机能耗等标准,因地制宜建立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循环经济模式。

2.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是应对实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展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再生利用及生产再生资源类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低息贴息贷款或减免税收等政策优惠,以使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真正有利可图。二是大幅度提高自然资源税,并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进一步提高企业排污收费标准及废弃物收费标准等,利用经济手段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3.积极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区。在企业、工业园区和社会等三个层次上推进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坚持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并规范经济社会活动。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环境友好型企业”、“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环保模范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选择清洁生产、经济效益突出,资源合理利用的企业进行资源节约型企业示范;选择开发区和新建工业区进行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在工业园区重点推进产业链生态化,以园区、企业、产品的绿色环保为突破,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和污染,建设环保型、生态型工业园区;选择新建社区进行绿色社区示范。通过示范区的运作,探索工业园区、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努力建立以企业为“点”,以行业为“线”,以城市和区域为“面”的全方位的资源综合利用循环体系,实现泰安市建设经济强市和建设“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环境模范城市的目标,并做好争创省级循环经济型城市工作。

二、发挥示范效应,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公共服务与消费体系

(一)树立节约型消费理念,提高民众资源节约意识与环保意识。必须加大教育和宣传的力度,使科学消费观深入各家庭之中,树立勤俭节约、科学健康的消费习惯,让节约成为每个公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加强节约资源知识的培训工作,广泛开展节约资源科普教育,使广大群众掌握节约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协助执法部门对各种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模式给予严厉打击。

(二)制定资源节约标准,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节约资源的标准,调节和规范人们的生活消费行为,限制和革除不合理消费,倡导节约型消费,这是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的关键。包括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明确激励政策、规范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等,这些都将成为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的重要保障。

(三)重视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开发利用。对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如公共交通、园林绿地、垃圾处理、市政公用产业、节水利用等,政府应利用市场机制,放开其投资领域,运用多种方式吸引企业、外商或者个人等投资主体参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可以通过利用地下空间来解决。把城市交通、商业街等一切可以转入地下的设施尽可能建于地下,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城市交通的能耗量。建立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充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水,如充分利用雨水、开发污水再生利用等,实现水的循环利用,调节和缓解城市供水难题,建设节水型城市。

三、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节约资源,实现低代价、高增长的有效方式。泰安市是以旅游业和资源性产业为主的城市,目前资源型、粗加工型工业比重较高,煤炭、冶金、电力、酿造、化工、建材、纺织等高资源消耗传统工业所占比重在60%以上,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资源消耗存在粗放、浪费现象;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影响了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产业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使得本市的资源短缺现象有可能更加严重,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1.建立生态农业系统,保护和合理使用农业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搞好农作物秸秆和农林牧副渔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建立起以节地、节水、节能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开展农产品和食品质量认证,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目前泰山区已经建成了全国首家中、上、高秸秆发酵沼气集中供气站,使得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4%以上,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能源和有机肥,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2.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依靠科技进步,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以及有机食品优势产业带,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把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做大做强,增强我市农业生产能力和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品种上要突出区域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要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建立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二)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水耗、无污染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重点发展汽车、输变电设备、新材料、精细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特钢、能源等主导产业,积极引进和研发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煤炭、电力、冶金、建材、机械、化工、纺织、酿造等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和节能降耗水平。围绕拉长产业链,大力开发节能环保新产品,实现产品的小型化、轻量化、可回收、易再生,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的劣势企业,积极引导和扶持新能源产业,降低煤炭的使用比例,扩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三)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积极发展与资源节约相关的第三产业。走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加速发展新兴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振兴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行业结构优化;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较大的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节能环保、低资源消耗、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以及与资源节约相关的第三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支持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挥比较优势,从实际出发,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业。要大力延伸城市服务体系,建立开放、流动、有序的城乡服务业互动发展机制,促进城乡服务业协调发展。

泰安市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对旅游业的发展应当予以充分重视。要注重发展生态旅游,形成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的旅游模式,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餐饮、住宿、土特产品、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以旅游文化为核心的产业文化;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应用必要的经济、技术、法律手段,努力减缓自然资源的损耗速度,创造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旅游活动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融合为一个整体,并以旅游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资源节约。

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科技支撑体系

当前,要加强以技术开发中心建设为重点的企业自主创新建设,把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回收再生利用作为企业开发创新的重要内容。健全内部开发创新、人才培养、技术管理、项目招标、对外合作、绩效奖励等机制。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重点开发应用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配套链接、能量梯次利用、废弃物零排放、有毒原料替代、可再生能源等技术。要把节能、环保作为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的重要评估内容,限制、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项目,鼓励支持低耗环保型项目建设。

目前,泰安市已经确立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十大类重点推广技术,并且确立了相应的试点单位。市里将筹集专项资金支持这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以及奖励事项。当前要围绕节约和替代技术、节能利用技术、节水开发利用技术、节材推广技术、节地推广技术、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循环生产示范技术、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评价技术等十大技术及当前节能降耗工作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开发力度,搞好重大项目建设。

要围绕这十大类重点技术及节能降耗工作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开发力度,搞好重大项目建设。第一,要把重点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重中之重,按照责任分工,建立健全考核通报制度。第二,通过重点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促进太阳能利用、风力发电、余热再利用、秸秆发电(汽化)等高效节能装备工业的发展。第三,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使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给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创新创业服务,2006年9月泰安市开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高校和企业科技成果、技术难题、技术供求信息等,为企业搭建了一座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的桥梁,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让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服务。第四,加大技术推广及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政府应该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十大类重点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对相关企业在研究经费、税收、信贷及补贴政策上给予优惠,对在技术创新中有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第五,建立强制性节约资源的技术政策,强制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方法。第六,选择重点行业和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制定有效的资源节约实施办法和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措施

(一)推行节能政府采购制度。目前我国政府机构的能耗开支高于城镇居民的能源消费水平大约10倍左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推行节能政府采购。政府、学校等公共财政预算部门应当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在公共场所、道路、灯光工程等推广采用节能产品和应用节能技术。逐步提高采购可循环使用产品、再生产品、绿色产品的比例,进一步推行“无纸化办公”,建立办公用品的回收系统,及时回收报废的办公用品等。

(二)加大财政支出政策力度,支持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发展。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对具有一定预期效益的清洁生产项目、技术等采取由财政资金专项拨款或贴息、无息贷款等形式予以资助;加大财政对政府节约能源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对在节能方面表现突出的机构设立专项资金进行奖励。加大支持循环经济政策与技术研究的科研费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能源技术推广项目、污染防治项目、技术改造项目等。还应当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防止挪用和浪费。

(三)调整、完善价格政策,运用价格机制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目前可以重点推进矿产资源价格、天然气价格以及水价、电价、热价等价格改革,调整价格结构,完善价格体系,建立能够真正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的价格形成机制。

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大力推进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在农村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力度。

建立合理的用电价格体系,对用电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扩大峰谷电价和丰枯电价执行范围,拉大差价,加快实行尖峰电价和季节电价;对高耗能行业中淘汰类、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促进节约用电和合理用电。

推进供热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共同构成的热价形成机制,实行差别热价和煤热联动政策。建立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机制。

扩大市场化方式形成土地价格的范围,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可运用差别价费政策,加强地价宏观调控。利用收费政策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控制新增用地;改革土地供应方式,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建立健全土地市场体系,运用价格机制抑制多占、滥占和浪费土地,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

(四)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支持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低能耗、低污染、效益好的企业和项目,把信贷资金优先投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行业和企业。通过差别利率来体现扶优限劣,以低利率贷款政策支持低能耗、低污染企业、先进技术研发推广等项目;以高利率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重复建设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要积极开发适合节约型产业发展的信贷业务品种;积极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节约型绿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受益面。

(五)征收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基金,建立能源资源开采和生态补偿机制。据报道,山西省政府于近日通过并公布了《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管理办法》,规定从4月1日起,在山西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原煤开采的单位和个人,都要缴纳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基金将主要用于解决企业难以解决的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支持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和重点接替产业发展、解决因采煤引起的相关社会问题。如果试点取得良好效果,基金政策还可以向其他能源和资源推广,对资源型城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都会提供良好的借鉴。泰安市也属于资源型城市,煤炭资源、土地资源及其他矿产资源也都较为丰富,也存在资源开采效率低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可能枯竭等问题,因此,也可以借鉴山西省的经验,设立专项的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基金来解决上述问题。

六、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目标责任制

(一)完善工作考核机制,将资源环境指标纳入对地方和干部的考核内容,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的政绩考核体系

把万元GDp能耗、万元GDp电耗、万元GDp取水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规模以上增加值取水量等5项指标逐级分解到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成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在考核发展指标的同时考核资源节约指标,加强对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继续完善资源节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财务、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党政机关办公经费预算的审核和使用情况的监管,对铺张行为要在审批环节上坚决予以制止。

(二)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用法律约束限制资源浪费行为。对领导干部实行重大决策负责制度,建立重大决策档案制,使决策者对自己的决策负责,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因决策失误造成的资源浪费。对决策中存在的严重失误、失职行为,必须追究其领导责任。

参考文献:

[1]官灵芳.构建节约型社会中的制度缺陷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6,(1).

[2]杜建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的思考[J].求索,2006,(4).

[3]周世祥,蓝娟.关于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的思考[J].消费经济,2006,(2).

[4]钱七虎.建设节约型城市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J].城乡建设,2006,(8).

节约资源的目的篇5

1军队资源节约审计的基本定位

军队资源节约审计是以资源节约为出发点,重点关注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日常建设管理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强调从源头上厉行节约,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其目的是促进军事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经费物资使用效益,力求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军事和经济效益。军队资源节约审计主要侧重于对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考察,属于效益审计的范畴。资源节约不仅体现在对资源的节省和限制使用,而且还体现在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因此,军队资源节约审计也不只是单纯地考察军事资源利用的经济性,还要考察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果。因为提倡资源节约并不是要片面地限制和减少资源的使用,而是在完成各项事业建设任务、保障部队战斗力生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做到节约资源。否则,如果单纯减少资源的投入,限制和影响了部队的正常运转和战备、训练任务的完成,即使资源使用得再少,也是没有意义的。军队资源节约审计强调要在不影响部队建设的前提下减少资源的损失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实现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有机结合。而根据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对效益审计的定义,对被审计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进行考察和评价就是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因此,军队资源节约审计与效益审计在内容上是一致的,符合效益审计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应当属于效益审计的具体范畴。作为效益审计的一类,军队资源节约审计的关注重点是对被审计单位资源利用的效益性进行考察和评价,并从审计的角度发表改进工作的专业意见,其重点在评价而不在监督,在促进建设而不在实施惩罚,因此审计过程中可以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手段,要本着维护国家和军队利益、为被审计单位服务的理念,促进资源节约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2开展军队资源节约审计的有利条件

2.1建设“节约型军营”为开展军队资源节约审计营造了良好氛围

厉行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军营”,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军队建设的重点工作,为贯彻落实国家、军队关于资源节约工作的部署,各级单位广泛动员起来,“下最大决心、花最大气力抓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务求资源节约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首先,随着建设“节约型军营”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大官兵的勤俭办事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得到增强,为开展资源节约审计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次,各级要求加强对资源使用的管理为资源节约审计发挥作用提供了平台。建立和完善资源管理制度是规范资源节约行为、保证节约效果的前提,通过开展资源节约审计,能够发现资源管理制度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从而有利于从源头和机制上拿出具体措施和办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预防损失浪费、促进节流增效的长效机制。再次,各单位制定的资源节约指标是开展资源节约审计的重要依据。资源节约指标是对资源节约成果的量化,各级应当严格按照指标要求抓好落实,否则就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通过开展资源节约审计,对节约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可以督促各级按照既定的指标和计划落实到位,防止执行过程中变形走样和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

2.2相关法规文件的颁布为开展军队资源节约审计提供了现实依据

总后勤部《关于大力加强军队资源节约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军队资源节约工作要走在全社会前列,对军队资源节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2010年前军队资源节约工作实施计划》更进一步对军队资源节约工作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全军部队各级党委、首长和机关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做好军队资源节约工作、加快建设节约型军营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要求全军部队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统一思想认识,各军区、各总部、各军兵种先后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传达贯彻军委的指示精神,并对机关和部队单位的资源节约工作进行专题动员部署,提出具体要求和行动计划。军委、总部在部署全军资源节约工作时,把审计作为促进和落实资源节约工作的重要力量和手段,赋予了审计部门具体职责,提出了明确要求。军队各级审计部门应当认真贯彻落实军委、总部首长的指示精神,紧密依靠本单位党委、首长的正确领导,结合实际,科学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创新资源节约审计方式方法,在“节约型军营”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3常规审计的工作经验为开展军队资源节约审计奠定了实践基础

虽然资源节约审计是一项新的审计活动,但对资源节约问题的关注却早已在不少常规审计项目中得到了体现。如在预算审计中,就要对经费的投向投量是否合理,预算编制是否厉行节约、讲求效益进行审查,从宏观上加强对经费分配使用的监管,从而确保使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最能发挥效益的项目上;在物资采购审计中,就要对大项物资是否通过集中采购降低成本进行审查,在物资使用管理审计中,就要对物资管理制度是否严格落实,有无贪污盗窃、损失浪费等现象进行审查,从微观上关注物资的使用效益;在基本建设审计中,就要对投资决策是否科学,立项论证是否充分等进行审查,考察基本建设投资是否体现成本效益原则,是否为单位建设所必需,是否超越单位财力可能,等等。这些常规审计的开展,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资源节约审计的部分内容,为探索资源节约审计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3开展军队资源节约审计的主要内容

3.1重大经济决策

审计部门在开展对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过程中要全面调查了解情况,对决策的科学合理性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第一,审查决策过程是否贯彻节约理念。主要关注经济决策作出的过程中是否把资源节约作为重要的指标来加以考虑,并对最终的决策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关注决策程序是否规范、合理,决策项目是否经过充分论证,是否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是否经过党委集体研究,是否进行投资成本和效益分析等,有无随意决策、个人决断、主观臆断等现象。第二,审查决策结果是否体现资源节约要求。主要从预算编制入手,评价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效益性;要对重大决策项目的执行效果进行效益性评估,以推广成功经验或尽可能地降低损失、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2经费使用管理

经费是军事资源存在的最初形式,国家在军事领域的投入主要是通过经费划拨实现的,经费的分配使用是军事资源转化的第一道关口,其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战斗力的生成。对经费使用管理过程的审查和评价是资源节约审计的重要内容。主要审查消耗性开支是否厉行节约;审查有偿服务活动的开展是否体现成本效益原则;审查资金账户管理是否安全可靠。

3.3大宗物资采购

大宗物资采购是各级经费开支的重要方面,也是资源节约的重点。通过合理确定采购方式、科学拟定采购需求、慎重选择物资品种规格、严密采购组织、努力控制采购价格,不仅可以大量地节约经费,而且有利于降低能耗和提高物资的使用效益。主要审查物资集中采购方式落实情况;审查物资性能达标及节能环保情况;审查采购合同订立是否有损军队利益。

3.4工程建设管理

工程建设领域是推行资源节约的重心,军委和总部多次重申要严格控制新建楼堂馆所项目,大力推广节能材料、节能器具的使用,加快节约型军营建设步伐。针对当前部分单位在工程建设中不顾实际需要一味贪大求全,外观设计追求新、大、高,内部超标准搞豪华型装修和多功能建设,造成建筑资源的闲置浪费的实际,审计要重点审查建筑设计施工是否符合经济节能要求,审查工程结(决)算是否合规合理,审查废旧建筑材料和设施设备是否回收利用,对工程建设管理全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尽可能地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做到节能高效。

3.5实物资产管理

随着军费投入的逐年加大,军队存量资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实物资产在军队资产中占有很大比例,其管理使用效益的高低对资源节约工作的开展关系重大。开展资源节约审计,应重点审查实物资产库存管理是否保质保量,审查实物资产使用管理是否节约高效,审查实物资产报废处理是否合规,以最大限度提高提高实物资产使用效益。

3.6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节能减排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军队所开展的资源节约工作也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提出的,对军队单位的能源消耗情况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作出评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是开展资源节约审计的重要职责。开展资源节约审计,应重点审查能源资源节约情况,审查环保政策落实情况,审查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参考文献

[1]审计署.加强军队资源节约审计工作的意见[S].[2005]审综字第188号,2005-11-9.

节约资源的目的篇6

一、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意义

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期和转型期的关键时刻,中央做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符合我国国情。全市上下必须统一思想,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基于我市市情的迫切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保障经济安全的重大举措。

㈠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新余特殊市情所决定的必然选择。我市区域范围偏小,资源总量有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弱,人均主要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77亩,低于世界公认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43亩的53.8%。我市也是水资源较为缺乏的城市,全市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5.32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2323m3,居全省倒数第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水资源、电力、煤炭、矿产、林业等资源也很紧张。这样的基本市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资源节约、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市作为*省典型的工业城市,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以新钢、电厂、海螺水泥为主的大型工业企业消耗大量的资源,同时,排放的废弃物又给环境带来了较大污染。近年来,我市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广先进技术、资源节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总体上,我市资源短缺和浪费状况仍然严重,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仍然较低。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工业销售收入500亿工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市正处于工业加速发展期,也处在资源高需求、高消耗期。在推进工业500亿工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将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将逐步升级,资源需求将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产出效能。所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到保护资源和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和永续利用资源,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工业销售收入500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二、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

㈠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新余实际,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强化节约意识,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㈡总体目标。今明两年力争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等六方面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政府机关综合节约率达到5%;全市万元GDp能耗指标降低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到20*年底,全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机制基本形成,资源节约的相关制度和标准进一步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资源节约综合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水、电、土地、煤、油及各种矿产等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家庭的节约意识和措施明显增强;全市建设节约型社会主要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三、重点工作

㈠制定措施,落实责任,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

全市各级机关要全面树立节约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作好表率,带头厉行节约。机关工作人员要立足本职,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自觉节约一度电、一杯水、一张纸、一滴油的良好习惯,在机关内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尚。

强化照明节电。养成随手关灯习惯,杜绝白昼灯、长明灯。减少办公设备待机能耗。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严禁跑冒滴漏。努力节约办公支出,减少办公耗材使用量。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和无纸化办公,提倡节约用纸,文档双面打印,双面印刷。积极推进公务用车节油,降低燃油消耗。减少车辆空驶里程,提倡集中乘车。

切实规范公务行为,严禁滥用公款消费,控制各种会议、大型活动的数量和规模,严禁重形式、讲排场、摆阔气等铺张浪费现象。努力减少节日和庆典用品的一次耗费。

各级机关要树立节约意识,把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建设节约型机关的具体措施,建立健全节约工作责任制,分解落实任务,确保节约型机关建设取得实效。

㈡积极推进能源节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大力推进企业节能降耗,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企业要把节能降耗的目标和任务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开展经常性节能示范活动,全力推进节能降耗的技术创新工作,逐步建立节能技术体系。抓好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纺织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能耗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制定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目标及节能措施,加强跟踪指导,检查落实能耗限额和能耗定额执行情况。鼓励支持企业增加节能投入,实施一批重点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项目。大力支持冶炼节能降耗的技术引进和自主技术开发,引导企业采用无功补偿、智能控制、蓄冷、蓄热等节电技术和产品,淘汰低效风机、电机等落后设备,提高用电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积极引导民用节能。组织实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开展节能检测、节能建筑认定,规范参与建筑节能工程项目各方主体的行为。推动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先进技术和绿色节能建筑示范工程。

3、积极开发利用新型能源。在农村大力推广使用沼气、省柴节煤灶,在城镇推广太阳能利用和高效节电照明产品。

㈢深入开展节约用水,切实降低水资源消耗

1、提高农业用水节水效率。从优化配置水源、提高输配水效率、改进田间灌水技术三个环节上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推进农业节水。推广引进节水型栽培、灌溉先进技术和设施,有效控制农业用水浪费现象。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提高土壤蓄水能力。

2、推进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在电力、冶金、化工、纺织、食品等八个行业,推进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和推广循环用水系统、串联用水系统、回用水系统和蒸汽冷凝水回用技术等一系列节水技术和工艺,发展推广高效换热技术和设备。重点实施废水循环利用和沉淀物回收利用深加工项目及钢轧水的循环利用项目。

3、加强城镇生活节水。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加快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行阶梯水价。大力发展节水型绿化,逐步减少草坪配置比例,不断提高以大规格乔木、亚乔木和灌木等为主的造林绿化比例,推行绿地中水灌溉。整合分散的小规模洗车点,改变传统洗车方式。运用价格杠杆,加大对桑拿、洗车等特殊行业的节水力度。

4、加快对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加强对地下水源的保护,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进关闭自备水源的实施计划,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防治水污染,缓解水质性缺水。

㈣大力推进原材料节约,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减少原材料消耗。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延长材料使用寿命、节约包装使用材料。

积极推进墙体材料的革新应用,加快新型墙材生产,重点利用煤矸石、矿渣、粉煤灰生产新型墙材。加大粘土实心砖转换的改造力度,要按照《*省促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的通知》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我市城市规划区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取得实效。加强墙体材料革新专项基金的征收和使用管理,促进墙材革新工作顺利开展。

积极推广散装水泥,进一步提高散装水泥设施设备能力和技术,不断提高重点工程使用散装水泥的比例,提倡重点工程使用散装水泥。加强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征收管理。

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推进节约用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建立合理调整用地结构、用地布局和开发建设秩序的工作机制。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工作力度,严格保护耕地。进一步完善地价管理体系,平衡土地供求关系,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积极探索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和闲置地的退出机制,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㈤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

1、推进废物综合利用。以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回收利用率为目标,提高冶金、电力、建材、轻纺等废弃物产生量大的重点行业的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开展粉煤灰、煤矸石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至20*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

2、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微循环和回收利用,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规划建立废旧物资交易市场,规范废旧物资经营与加工利用,规划支持废旧物资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管理,促使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可再生资源和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做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日常工作,充分发挥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协会的指导协调作用,进一步推动协会的发展及我市的环境与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3、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资节约。大力推广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加快实施畜禽生态养殖工程,推广畜禽废弃物治理、沼气开发利用技术,鼓励发展有机肥。组织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积极推广秸秆还田以及测土配方施肥、重大病虫害无害化治理等节肥、节药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鼓励并推广农膜回收利用。

㈥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全面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强对企业实现清洁生产的指导和管理,加大政策、措施配套,引导企业重视清洁生产,主动开展清洁生产,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继续抓好清洁生产队伍建设、清洁生产企业审核认定等工作。

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采取有效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企业要优化生产工艺,科学核定原材物料消耗标准,推行清洁生产,控制原材物料的消耗和废物的产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要以抓好资源开采,资源消耗环节为重点,大力提高资源采收效率。要以抓好生产过程、消费过程废弃物产生环节为重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加强对循环经济工作的指导,从投资、价格、资金、技术方面大力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四、政策措施

㈠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联动协调机制

各级、各部门要把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等指标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内容,建立工作责任制,加强领导,抓好落实。一是建立组织协调机构。市政府成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市经贸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中小企业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设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林业局、市质监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统计局等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研究制订我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政策措施,协调、指导和推动全市资源节约工作的深入开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二是明确考核责任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明确一位领导干部负责资源节约工作,把资源节约工作的责任纳入各工作岗位的职责之中,纳入各单位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之中,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

㈡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制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规划。组织制定《新余市“十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规划》,明确今后五年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二是加大政府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支持力度。在项目审批上把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列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和技术改建投资重点领域,对重点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予与资金补助和贴息贷款支持。

㈢强化法规管理,做好节能监察和监测工作

贯彻落实《节能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研究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对年耗万吨标煤以上的重点企业开展节能监督检查,对用能严重超标的单位,要依法采取措施。逐步建立合同能源管理的有效运行机制和市场机制。

㈣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节约

以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相结合,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一是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推广适合我市工业企业特点的资源节约技术,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技术改造项目,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尽快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二是推广节电、节水、支流水改循环水、空冷、污水回用、凝结水回用、高效节能锅炉、风机、水泵、电动机及拖动系统调速和建筑节能技术;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约和替代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

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有利于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财政税收政策体系。一是通过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建立政府机构节能机制。市经贸委要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财政、国土资源、建设、水利、环保、农业、教育、科技等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节能实施方案以及能耗、水耗定额,将节能节水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倡导绿色消费和文明消费。二是落实鼓励政策。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每年根据财力多少,由政府决定予以安排资金,对进行节能、节水、节材、清洁生产的技术改造项目和相关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给予补助或贴息支持,支持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开展资源节约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对资源节约工作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增加资源节约资金投入,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及银行贷款投入企业节能降耗生产。三是建立资源节约监察监督机制。加大对节能监测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其监测能力和水平,依法开展节能监测,促进节能工作。四是完善资源节约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各类资源开发利用主体自觉节约资源。五是发挥土地、矿权有偿使用机制作用。全面执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大力培育和不断规范矿权市场,逐步建立矿权竞价授予、资源市场配置的新机制,严格执行国土资源规划、计划,强化对资源节约的硬约束。六是建立资源节约奖惩机制。要制定奖惩政策,对节约效果显著的地区、部门和单位,由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对浪费严重的要给予批评和依法制裁。要对在节能或者节能科学技术研究、推广中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节约资源的目的篇7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初步成效

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各项工作,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初步成效。

1、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现。最新的研究表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结构变动引发的资源配置效应比增量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近十年来,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失时机地推进信息化,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国民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已由1995年的32:34.5:33.5调整为*年的18.9:47.4:33.7,一产比重下降13.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12.9个百分点,三产上升0.2个百分点;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取得成效,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3.7%,比1995年提高6.8个百分点,工业占主导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二是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日益显现。截至*年底,工业园区内投产企业达到605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5%、53%、81%和59%,已成为*集约型工业经济增长极;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64%、67%和70%。三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得到改善。*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市化率)达到37.1%,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60%,分别比1995年提高13.3个和11个百分点。

2、技术创新推动作用增强。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强动力,全面落实科教兴赣、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改善科技发展环境,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科技贡献率已由1995年的26%提高到45.6%。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目前已建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部共建部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个,企业自主研发和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二是坚持发展高新技术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洪都航空集团的mD600n型直升机、昌河飞机公司的11mB1型直升机、分宜电厂和景德镇电厂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江铃汽车集团的陆风越野车、*变压器厂的大功率电力整流变压器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成功,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15%。三是坚持利用先进技术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1996-*年累计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0540个,总投资1067亿元,江铜、新钢、南昌卷烟厂等一大批重大技改项目完成,目前企业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48%。

3、机制体制创新步伐加快。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推进政务环境建设,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机制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一是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建设“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省市县均设立审批办证中心,推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普遍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连续三年开展政务环境评议评价活动,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和许可事项由2000年1127项减少到616项。二是投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办法》、《*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办法》、《*省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等规定正式实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进展顺利,基础设施、科教文卫领域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三是企业改革取得成效。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不断完善,90%的省属国有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8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完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制定实施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4、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一些污染严重、不符合产业政策或能耗高、产出低的项目被依法取缔,一批节能降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得到推广利用,不少行业、企业和产品的能耗物耗水平明显降低。一是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1996-*年间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8.7%,低于GDp平均增幅2.9个百分点,万元GDp能源已降至1.35吨标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能源消费结构也得到优化,电、油、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上升,高污染的煤炭消费比重下降。二是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万元工业用水量由2000年的880立方米下降到470立方米,年均下降11.9%;围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出“三个不”(即工业园区内投资强度达不到要求的项目不搞,主厂房只有一层的项目不搞,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不得超过工业项目用地总面积的7%),节约使用土地约8万亩。三是循环经济试点亮点纷呈。*铜业集团公司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每年增加销售收入约30亿元;*亚东水泥公司开采过的矿山,不留任何废弃土石,利用率达100%,生活垃圾全部在高温燃烧中分解为生产原料,煤渣、废钢渣等固体废弃物用来生产矿渣水泥。

5、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我省按照“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举”的方针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确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增强。一是禁止三类项目进入工业园区。注重招商选资,坚持“三个坚决不搞”原则,即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搞;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职工安全的项目坚决不搞;“黄、赌、毒”项目坚决不搞。二是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仅“十五”期间全省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达95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5倍。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已由1995年的49.5%提高到88.7%,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工业粉尘的排放达标率分别提高到74.5%、81%和62.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也提升到25.3%。三是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以建立东江源生态补偿机制为突破口,围绕“母亲河——赣江保护”、“母亲湖——鄱阳湖保护”、“湿地使者”等主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前*森林覆盖率已达60.05%,在全国列第二位;部级生态示范区(含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3个,面积达95549平方公里;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0个,面积9016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4%。

二、当前经济增长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改变,“高投入、高消耗、不协调、低效率”特征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时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也日益加剧,经济运行的内在质量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1、高投入,粗放型特征较明显。一是投入比较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的,而投入产出率是衡量经济总体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从资金投入看,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1995年为36.1%,2000年为36.2%,*年达到5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分别比上海、广东高18个和20个百分点;每增加1亿元GDp投入的固定资产投资“八五”为0.24亿元、“九五”为0.26亿元、“十五”为0.47亿元,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从劳动力投入看,万元工业增加值从业人员为0.42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3%,分别是浙江的2.1倍、广东的2.2倍。从原材料投入看,产出的GDp占全国2.2%,但投入的煤炭、钢材、水泥分别占全国的3.1%、3.0%和3.1%。土地和水的投入也同样存在粗放问题。二是效益比较低。全社会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1.83万元/人,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4%,远低于上海、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为0.74亿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8%和84%,企业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

2、不协调,结构性矛盾较突出。一是不协调。产业结构层次仍处于较低水平,一产高出全国6.6个百分点,二产低于全国0.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中,粮食、生猪等传统农业比重偏高,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养殖业比重偏低,农业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能力弱。第二产业中,工业化水平仍然较低,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全国低5.9个百分点,煤炭、食品、纺织、石化、冶金、电力等传统工业仍占主导,而电子及通信设备等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仅1.2%。第三产业中,批零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超过60%,而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综合技术服务业及科学研究部门发展明显不足,信息咨询、证券、中介、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更是滞后。二是难循环。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模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世界钢产量的1/3、铜产量的1/2、纸制品的1/3来自循环使用,一些发达国家在17个产业的生产中,已经实现水资源消耗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资源回收率比较低,综合利用率不高,大量的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回收利用。

3、高消耗,资源环境压力较大。一是消耗比较大。单位产出的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2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4%,分别是上海的1.4倍、江苏的1.5倍;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23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主要耗能产品单耗水平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火电厂供电每千瓦时煤耗382克标煤,每吨钢可比能耗为713公斤标煤,每吨水泥熟料燃料消耗140公斤标煤,分别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0%、9%和30%。据测算,如果按照目前的投入产出水平,到2010年*将消耗1亿吨煤炭、1100万吨石油、2200万吨钢材、6100万吨水泥。目前*石油和天然气尚属空白,煤炭、铁矿基础储量也只占全国的0.13%和0.51%。不但能源、资源难以保障,生态难以承受,而且运输能力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二是排放比较多。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是高排放和高污染。工业废水、废气等排放量增长大大高于GDp增长,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3.6%和2.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个、29.6个和35.7个百分点,部分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下降,部分流域、河段水质恶化,环境面临的压力仍然较大。

4、技术创新能力差,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一是科技投入不足。研究与发展(R&D)投入是反映一个地区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又是提高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技术创新能力差首先体现在R&D经费投入少上,*年全省R&D经费投入26亿元,占GDp的比重仅0.6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1个百分点,总量在中部六省中仅略高于山西。省财政用于科技方面的支出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仅0.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4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仅略高于安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技改投资不到五分之一,总量居中部六省末位。二是人才缺乏。高层次的科技带头人和科研型创新人才少,中国“两院”院士仅2名,远低于浙江(248名)、广东(101名)等经济发达地区。一方面高等院校培养高、精、尖人才少,目前全省高校在校研究生仅9860人,博士生则更少,还不及武汉市。另一方面科研基础条件较差,人才资源管理机制不活,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目前大约60%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而企业尚不足40%,科学家、高级工程师就更少,这也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构建节约型增长模式对策措施

1、加强规划和指导,构建节约型模式的国民经济体系

一是着力构建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注重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二是着力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特别是在服务行业、公用设施、公务活动、住房、汽车及日常生活消费中,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与省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三是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城市化模式。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把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和改善环境结合起来,建设节约型的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可用水资源,建设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各地、各部门要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加快制定节水、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计划。

2、加快科技创新,构建节约型模式的技术支撑体系

一要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高度重视信息、先进工艺和制造技术在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应用,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重点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加快资源节约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加大对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依托大企业技术优势加强对产业升级具有重大战略性的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应用技术创新基地,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实力。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加强重大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推动科研成果的市场化步伐。加快科研院所的改革,尽快实行市场化运作,鼓励将科研机构纳入到自身的研发体系,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三是完善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优化技术创新环境。尽快制定优惠政策措施,通过风险补偿、税收减免、财政贴息、优先采购等手段,支持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并对自主创新的产品给予合理保护。成立政策性风险基金,对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补助。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维护创新主体的权益。

3、加强资源节约利用,构建节约型模式的物资保障体系

一是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进一步加强对土地使用的调控引导,切实做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规范用地。围绕提高集约用地水平,今后工业项目的投资强度要达到每亩30万元以上;容积率控制指标要根据不同行业而定,最低容积率要达到0.5;建筑系数不得低于30%;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不得超过工业项目用地总面积的7%。二是加强对资源型产业的调控引导。建立省资源环保型工业项目联审工作机制,对以森林资源为原料的林产加工项目和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大中型项目,对生态和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工业项目,进行联审把关,切实保护好资源和环境。三是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加强对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的消耗管理,抓紧研究制定各行业节能降耗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四是推进矿产资源的深度加工。统筹矿产资源开发,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着力推进金、银、铜、钨、铀、稀土、钽铌等优势矿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力争在发展终端高附加值产品上取得成效。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以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完善政策机制,构建节约型模式的政策激励体系

通过深化改革,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形成有利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一要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资金支持。把节约型社会建设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节约型社会建设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二要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三要完善财税政策,建立支持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激励机制。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加快建立大宗废旧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制度。积极研究以资源量为基础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办法,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征收标准,优先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全面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加快研究建立促进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广的鼓励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5、健全法规标准,构建节约型模式的法制规范体系

一是加强法规体系建设。加快研究建立和健全节约型社会的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以及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建筑废物、包装废物、农业废物等资源化利用的法规和规章,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回收和使用单位以及消费者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二是完善资源节约标准。加快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加强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标准化工作,完善主要用能设备及建筑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和主要耗能(水)行业节能(水)设计规范。建立和完善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三是加强监督管理。认真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紧密结合,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

节约资源的目的篇8

关键词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节约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自然资源可持续战略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历程。1992年,我国政府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发展报告》。同年8月,我国政府制定“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当代以及未来的选择。1994年政府制定完成并批准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立了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和各个领域的主要目标。199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条重要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明确做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十五”计划具体提出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阶段目标,编制和组织实施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专项规划,社会和经济的其他领域也都全面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国加强了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及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截止到2001年底,国家制定和完善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1部,环境保护法律6部,自然资源管理法律13部,防灾减灾法律3部,制定了人口、资源、环境、灾害方面的行政规章100余部。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成立了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在法律起草、监督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节约资源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把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原因:

1.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目前我国重要资源短缺已对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人均占有的淡水资源、耕地面积、森林面积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2/5和1/5,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

2.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依然粗放,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先进水平;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木材综合利用率约60%。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虽然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过环境容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3.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子孙后展的需要。

三、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发展循环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我们用循环经济理念和模式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而发展循环经济则是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十一五”规划中也对循环经济作了详细的阐述,提出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四、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从2006年起,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做出了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加大了“十一五”后四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更为严峻的是,2007年一季度,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增长20.6%,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扭转,不仅2007年节能减排工作难以取得明显进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J].求是杂志.2005(16).7-9.

[2]舒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J].求是杂志.2005(15).55-56.

[3]季昆森.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社会[J].决策咨询.*(7).42-43.

节约资源的目的篇9

   关键词:节约悖论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节约型城市 

   一、曼德维尔的“节约悖论”与建设节约型城市 

   (一)“节约悖论”的提出 

   伯纳德•曼德维尔(Bernardmandeville,1670-1733)出生于荷兰鹿特丹的一个世家,他在18世纪初编写了《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theFableoftheBees:orprivateVicespublicBenefits)(简称《蜜蜂的寓言》)一书。《蜜蜂的寓言》描绘的是一个蜜蜂王国的盛衰过程。在这部描述群蜂的兴衰史中,提出了一个倍受争议的悖论:即节约是个人的美德,却使社会萧条;浪费是个人的恶行,却使社会繁荣。人们把这种似乎矛盾的结论称为“节约的悖论”。 

   (二)“节约悖论”与节约型城市 

   同《蜜蜂的寓言》中的“奢费”的节约相比,节约型城市是从社会发展战略的层次高度,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把节约列入城市的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要求用有限的或少量的资源消耗,实现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尽可能的实现循环利用,来保证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提倡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把勤俭作为修身养德的需要。可是,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的“节约悖论”,却似乎在劝告我们不要节俭,因为节俭虽是个人的美德,却使社会经济萧条。我们不妨依据这种悖论对中华民族倡导节俭的传统观念重新审视一番。节约一词一般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舍不得花钱或舍不得动用存量资产,即重视储蓄(积累),抑制消费和投资;二是不乱花钱或不掠夺、不浪费资源,“少花钱,多办事”,保护资源和环境。如果属第一种行为,其后果是导致储蓄率偏高,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进而抑制经济增长甚至引起经济的衰退。这已经可以在美国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看到实例。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也存在这样的实例。仅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几个经济不景气时期的情况看,普遍是因为总需求不足引致的。这使我们认识到,对于节约,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抑制消费和投资的节约,对经济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因而,每到经济不景气或偏冷的时期,政府的政策和舆论都朝着鼓励和刺激消费、投资方向转变。那么这种刺激消费和投资的行为与我国政府在近几年提出的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又是否相悖呢?曼德维尔在300年前揭示的“节约悖论”出现在个人行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而我们又在现今社会中看到了“节约悖论”出现在了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经济活动行为短期化中。如何解决这一新的“节约悖论”问题? 

   (三)节约型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节约型城市是近年来我国政府按照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笔者认为节约型城市的本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与原则,根据其所在地区的环境、资源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式,通过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建设、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建立节约型城市关键在于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不同学科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综合不同学科学生的定义,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由“可持续性”和“发展”这两个核心概念所共同界定的,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也就应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可持续”,“可持续”应该是一个多角度概念,至少包括资源环境的可持续、经济的可持续和社会的可持续等三个方面,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其目标是寻求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环境与发展相适应的最佳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中的“发展”不应仅仅指经济增长的数量扩张,而应更多地关注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制度适应、效率提高的质的发展过程。因为经济增长并不代表经济发展,更不代表社会的发展。从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中,我们不难看出,建立节约型城市重要的是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需要,还要考虑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对于资源实现循环利用的社会发展模式。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节约悖论”中的“节约”和节约型城市中的“节约”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大致属于“节约”的第一层含义,后者则属于“节约”的第二层含义。前者在经济过热时,是值得提倡的;在经济不景气或萧条时是应该反对的。而建设节约型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须的,因为我们毕竟只有一个地球,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生存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因而,资源是稀缺的。因此,无端指责“节约悖论”是没有道理的,借口“节约悖论”试图否定建设节约型城市则更没有道理,而且是极为有害的。 

   二、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非节约现象及其成因 

   改革开放20年多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之迅猛增长是资源消耗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我国尖锐的资源与环境矛盾。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的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城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重复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等方面。 

   第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导致资源浪费现象明显。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2004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45%。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资料显示:我国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平均水平高40%,能源利用率只有30%左右。例如,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的GDp占全球的4%,但却消耗的石油占全球的7.4%、原煤为31%、钢铁为27%、氧化铝为25%、水泥为40%。我们每创造1美元GDp,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总有一种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盘旋在国人的脑海里。从总量上来看,虽然中国的资源拥有总量居世界第二位的,但从资源承载能力、人均资源拥有量却处在世界的后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如要继续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速度,就必须保证资源的持续供给,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 

   第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不顾环境、条件制约,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强行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工业的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由于地方政府没有找准城市定位,产业项目盲目上马,在产业结构上明显呈现趋同化,出现了众多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结构,严重的浪费了资源。 

   第三,城市建设中,规划不合理,急功近利,追求数量化的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大量圈占土地,开发区、会展城盲目建设,大量商品房过剩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特别是有些地方政府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种缺乏规划、忽视规划的短期行为,致使不少工程竣工之日,便成为其宣告废弃之时。 

   第四,科技创新力度不够,技术落后。一方面,在资源开采方面,由于技术的相对落后,开采条件等的限制,资源性的开发程度低,能源综采率低下;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落后也使生产产品的成本高,效益差。技术落后,使得加工过程对原料、材料、能源、动力的损耗提高;不能广泛地实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真正实现循环经济;不能生产出大量的可替代材料、可替代能源。技术落后还使得产品质量差,生产了许多次品或者等外品,这也是是大量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危害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发展节约型城市的策略 

   全面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缓解城市发展的资源约束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途径,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首先,要将节约资源的意识深入人心,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城市的目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据此为依据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指标体系,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的行为。 

   其次,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建立资源综合利用统一的管理体系来限制资源的开采,以制度约束保证开采资源的最大效用化,避免自然资源产权虚位使得节约得不到好处,浪费未必受损的意识形态继续发展下去;同时也将保证浪费的资源的行为能够得到相应的处理,从而从根本上保证资源利用的效用最大化。 

   第三,加强城市的规划工作,控制城市规模,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城市产业关联度。发展节约型城市,必须综合考虑各地方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缓冲能力,以及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根据本地特色及比较优势确立城市的功能定位,继而确立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四,资源的加工行业应当尽可能地提高技术含量,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至于因为技术的不过关而导致资源的无端浪费。积极采用新技术以使资源更有效利用,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要实行强制淘汰。 

   第五,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其经济的运行模式,就是合理有序的开发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处理各类资源废弃物,积极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和新能源,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节约资源的目的篇10

广东:确定开展资源节约活动

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广东省政府结合本省实际,提出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意见。其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如下:

一、总体目标:按照国务院要求,从2004―2006年,经过3年的努力,使全省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显著加强,资源节约技术和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资源节约政策法规和标准不断完善,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耕地减少趋势得到遏制,资源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全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机制初步形成,全省资源节约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二、具体目标:力争到2006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至0.92吨标准煤(当年价)。其中,重点耗能行业:吨钢综合能耗0.82标煤、网内火电供电煤耗371克/千瓦时、每吨水泥综合能耗150千克标煤、每吨原油加工综合能耗126千克标煤。节能率为4%,3年全社会节约能源量折合1500万吨标准煤。具体为:

节约用电:2006年节电13亿千瓦时,能源利用效率达到35%。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到2006年,全省新增风力发电容量18万千瓦;全省太阳能热水器(系统)保有量80万立方米,光伏发电能力达2兆瓦。

节约用水:到2006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取水量下降10%,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5%。其中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345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80立方米;全省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790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65%。

节约用地:到2006年,确保全省4886万亩耕地总量不减,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和占补“双平衡”。

资源综合利用:到2006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其中,粉煤灰、煤矸石的资源综合利用率分别达70%、78%。

新型建筑材料:到2006年,新型墙体材料生产能力50亿标准砖,新墙材使用量约38亿标准砖,占墙材总用量的比例约30%。

散装水泥:2006年散装水泥供应量3100万吨,散装率达到36.47%,节约油、煤、木材、电等综合经济效益15.5亿元。

环境资源:到2006年,工业废水回用率达5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0%以上。

省政府还明确了工作机制和部门职责,制订了具体措施,以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

贵州:开展节能降耗“521”工程

贵州省决定在全省工业企业中开展节能降耗“521”工程活动。其工作目标和基本要求如下:

一、工作目标

在全省工业企业深入贯彻落实《节能法》和《贵州省节能条例》,立足长远,突出重点,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2004―2006年,以降低产品能源、原材料单耗为核心,以重点产品能源、原材料国内外先进水平为目标,实施节能降耗“521”工程,经过3年努力,使广大工业企业树立依法用能和依法节能的良好风尚,节能意识进一步增强,企业自觉节能的机制初步形成,节能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有显著的提高,单位产品能源、原材料消耗显著降低;省重点监控的50项重点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指标达到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其中20项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力争10项指标在2006年或稍长时间内进入国际水平行列。

二、实施节能降耗“521”工程的基本要求

纳入“521”工程的重点企业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制定企业3年节能降耗工作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制定单位产品能耗赶超先进水平目标日程表,落实赶超先进水平目际的保障措施。

(二)加强用能管理,设立能源管理岗位,聘任能源管理人员,建立三级节能管理网,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按合理用能的原则用能,建立节能工作责任制。

(三)健全能源管理基础工作,加强能源消耗计量管理,健全能源在企业流转全过程的原始记录、统计台账。

(四)搞好企业能源消耗定额管理,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指标分解到车间、班组、个人,严格考核单位产品能源消耗。

(五)加强耗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培训重点耗能设备的操作人员,不经过培训,不得在耗能设备操作岗位上工作,耗能设备的能耗指标要达到合理用能标准。

(六)建立、健全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对企业能源消费量、单位产品、产值能耗量、工序能耗、设备能源利用率等能源经济指标和能源管理、节能技术改造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查找节能潜力,并向有关部门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