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可再生能源研究十篇可再生能源研究十篇

可再生能源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3:18

可再生能源研究篇1

作者简介:刘贞,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可再生能源与气候变化。

基金项目:国家973发展计划(编号:2010CB9556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1073095);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编号:10YJC630161)。

(1.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54;2.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84;

3.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北京100038)

摘要通过对当前主要的情景设计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但初期的部分基本工作尚未完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供给潜力及其经济可开发性评价。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成本曲线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情景仿真模型。动态成本曲线生成的基本原理是在静态成本曲线基础上,考虑技术进步、可再生能源外部价值对静态成本曲线的影响,从而生成不同时期的可再生能源成本曲线,进而构成可再生能源动态成本曲线。考虑不同种类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水平、外部环境价值的变化,设计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基于可再生能源动态成本曲线,并对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下的投资成本、能源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通过一个案例,分四种情景,即不考虑技术进步,低环境方案情景;不考虑技术进步,高环境方案情景;考虑技术进步,低环境方案情景;考虑技术进步,高环境方案情景;分别给出了四种情景下的装机总量、投资总额、创造就业、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排量。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动态成本曲线;技术进步;环境外部价值

中图分类号F0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1)07-0028-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7.005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能源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重要举措之一。2005年国家《可再生能源法》颁布之后,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于2007年出台。作为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环节,省级可再生能源规划逐步提上日程。

用于帮助制定能源政策的模型有情景优化模型和情景模拟模型两大类,最近出现了基于agent的能源政策情景仿真模型[1-6]。情景优化模型考虑一定的约束条件,通过线性规划确定最小成本的能源系统,其主要的代表模型有maRKaL[7-9]、eFom和aim/能源排放模型[10-12]等。情景模拟模型是以情景分析为基础,描述整体能源系统,其主要代表模型有Leap[13-15]、meSSaGe[16-18]等。基于agent的政策情景仿真模型,观察能源系统的集聚演化过程,常见的平台主要有Swarm[19],aSpen[20]等。本研究属于情景优化模型范畴。

通过对国内外区域可再生能源情景分析的相关理论、方法及案例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阶段,可再生能源发展考虑的内容不同:①在发展初期,可再生能源份额较小,对能源市场的影响非常小,技术水平较低,此时,主要研究的是由政府推动的供给侧市场;②随着技术的相对成熟,可再生能源开始参与能源供需平衡,此时的研究侧重于如何把可再生能源推向市场的政策研究;③技术发展已经达到可以与传统能源相竞争的程度,此时,重点研究能源市场机制、能源均衡及空间协调。

研究借鉴美国加州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方法、欧盟可再生能源目标分解方法、加拿大Rets模型,以及世行提出的ReSCReem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成本曲线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分析方法,并把它应用到省级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分析与评价中。

1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设计基本方法

可再生能源情景设计的基本原理是不同政策、不同时期的项目成本和环境外部价值对成本曲线产生影响,其交叉点为不同时期的可再生能源规划模型的成本最优量。

1.1静态成本曲线的构建方法

可再生能源发电静态成本曲线需要考虑不同项目的单位成本及其开采量。

假设该地区共有m种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第i种发电技术有ni个可再生能源发电厂。

第i种发电技术的第j个发电厂的装机容量为Hi,j,第k年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满负荷小时数为ti,j,k,第i种发电技术的项目生命周期为ti年。则第i种发电技术的第j个发电厂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为:

Qi,j∑tik1Hi,j×ti,j,k

第i种发电技术的第j个发电厂第k年的设备费用为cei,j,k,原材料总量为qri,j,k,原材料价格为pi,j,k,平均维护费用为cfi,j,k,工作人员数量qsi,j,k、人均工资wsi,j,k,则第i种发电技术的第j个发电厂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为:

Ci,j,k∑tik1cei,j,k+qri,j,k×pi,j,k+cfi,j,k+qsi,j,k×wsi,j,k

假定第i种发电技术的第j个发电厂的网络约束成本为ci,t,第i种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厂的税率为ri,t,行业的边际收益率为Ri。则第i种发电技术的第j个发电厂的净现值为:

npVi,j∑tik1

假定npVi,j0,则其单位发电成本为pi,j。依据各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单位发电成本,及其发电量Qi,j可以构建可再生能源发电静态成本曲线。

1.2技术进步对静态成本曲线的影响

技术学习曲线是影响行业成本曲线模型变化的重要因素。不同时期,不同技术的投资成本是不同的。需要预测未来哪些项目是值得开发的,采用什么措施,可以把具有较高成本的项目降低到符合市场开发的价值区域内。

学习曲线的简单模型假设,每个时期的平均成本以一个不变的百分比下降。设qt表示t时期产出,Qt指累计至t时期的产量(自该产品投放开始);Ct表示在t时期内所负担的总成本,通常为可变成本。不变百分比学习曲线假设平均可变成本(或平均成本),即Ct/Qt以一个不变速率即指数下降,

Ct/QtaQ-bt-1

其中b为参数,其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平均投入的成本下降的就越快。a表示生产第一个单位产品所需的平均成本,可由Q1时,aC/q求得。

1.3外部环境价值对静态成本曲线的影响

传统能源的外部环境成本主要包括直接环境成本和温室气体排放环境成本。即:外部环境成本直接环境成本+温室气体排放环境成本。其中,直接环境成本是指主要污染物排放产生的成本。目前,常用两种方法来量化燃煤发电的直接环境成本,一种是减排成本加排污费法,是通过加总各类污染物的减排成本和排污费来衡量的;另一种是价值评估法,是通过计算各种污染物排放所造成的实际价值损失(比如污染治理,对人体健康损害等)来衡量的。国内外很多机构和学者[21-22]均采用过以上方法做相关的研究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总的来说,第一种方法的研究结果较第二种方法的研究结果偏小。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是指由燃煤发电厂运行过程中对产生的温室气体进行减排行动而产生的成本。

2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设计及评价

2.1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设计

对于直接环境成本,低环境方案主要采用世界银行和我国相关研究机构于2005年合作开展中国地区大气排放环境损害的一项研究[23]。高环境方案则参考了欧盟国家2006年对欧盟地区大气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损害的研究成果,通过欧盟与中国各省的人均GDp、人口密度的对比,将欧盟直接环境成本调整为中国各省的直接环境成本。

对于温室气体排放成本,参考目前全球碳市场中的碳交易价格。按照规定,我国可再生能源项目一般最低交易价格为10欧元/t。因此,在模型中,温室气体排放成本高环境方案为30美元/tCo2,低环境方案为15美元/tCo2。

在运算过程中,模型选取姜子英,程建平等[24]对燃煤电厂外部成本的分析结果,取典型燃煤电厂每千瓦时排放7.58gSo2,3.6g氮氧化物,3.19g烟尘。Co2排放方面,借鉴iea(2009)报告结果:我国每度煤电的Co2排放约为893g。因此,模型环境成本内容如表1。

在对环境效应进行评价时,低环境情景和高环境情景的分别选用国内和欧盟的研究成果进行预测,其预测结果在表2中给出。

表1单位电量环境成本

tab.1environmentcostperunitelectricity(元/kwh)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计算所得。

表2燃煤发电环境成本预测

tab.2environmentalcostsofcoal-firedpower

generationprediction(元/kwh)

2.2各种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分析评价

依据供电量动态成本曲线和供电装机容量动态成本曲线,结合供电外部成本预测可得不同年份的发电装机容量。

图2给出了四种情景下,对应规划年份的可再生能源总投资。其中:nt-Le:表示不考虑技术进步,低环境方案情景;nt-He:表示不考虑技术进步,高环境方案情景;Yt-Le:表示考虑技术进步,低环境方案情景;Yt-He:表示考虑技术进步,高环境方案情景。

在四种情景下,到2015年的累计总投资分别是413亿、678亿、444亿和331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累计总投资分别是474亿、1180亿、637亿、1320亿人民币;到2025年累计总投资分别为669亿、1180亿、851亿、2640亿元人民币;到2030年累计总投资分别为708亿、1180亿、1010亿和2640亿元人民币。

图3给出了不同情景下的可再生能源投资所带来的就业总量。四种情景下,2015年的累计创造的就业分别为1.9万、2.2万、2万和1.9万个岗位,2020年累计创造的就业分别为2.1万、2.4万、2.3万和2.5万个岗位,

2025年累计创造2.2万、2.4万、2.3万、4.1万个岗位;2030年累计创造2.3万、2.4万、2.4万和4.1万个岗位。

图4给出不同情景下各个规划年份的可再生能源所带来的So2减排总量。在四种情景下,2015年的So2减排量分别为14.5万t,18.5万t,15.2万t和12.7万t;2020年的So2减排量分别为15.9亿t,25.4万t,18.4万t,27.1万t;2025年的减排量分别为19.4万t,25.5万t,22.1万t和40.9万t;2030年的减排量分别为20.3亿t,25.95万t,25.24万t和40.9万t。

图5给出了不同方案减排Co2总量,四种情景下,2015年的减排量分别为1302万t,1665万t,1364万t,1145万t;2020年的减排量分别为1438万t,2288万t,1656万t和2443万t;2025年的减排量分别为1743万t,2297万t,1988万t和3680万t;2030年的减排量分别为1831万t,2336万t,2272万t和3680万t。

3结论

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处于发展的第二阶段,然而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有部分第一阶段的基础工作尚未完成。因此政府采取了政府推动和市场推动两种手段。此阶段,在进行具体战略情景设计时,应重点考虑供给侧技术,同时考虑政策创造市场对能源供给的影响。

本文借鉴美国加州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方法、欧盟可再生能源目标分解方法、加拿大Rets模型,以及世行提出的ReSCReem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成本曲线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情景设计及分析评价方法,并给出了一个情景分析评价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徐丽萍,林俐.基于学习曲线的中国风力发电成本发展趋势分析[J].电力科学工程,2008,24(3):1-4.[XuLiping,LinLi.analysisontheDevelopmenttrendofChina'swindpowerGenerationCostBasedontheLearningCurve[J].electricpowerScienceandengineering,2008,24(3):1-4.]

[2]高虎,梁志鹏,庄幸.Leap模型在可再生能源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能源,2004,26(10):34-37.[GaoHu,LiangZhipeng,ZhuangXing.theapplicationsofLeapmodelinRenewableenergyplanning[J].Chinaenergy,2004,26(10):34-37.]

[3]陈荣,张希良,何建坤.基于message模型的省级可再生能源规划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8(9):1525-1528.[ChenRong,ZhangXiliang,HeJiankun.RenewableenergyplanningapproachattheprovincialLevelBasedonmessagemodel[J].Jouraloftsinghua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2008,48(9):1525-1528.]

[4]CormioC,Dicoratom,minoiaa,etal.aRegionalenergyplanningmethodologyincludingRenewableenergySourcesandenvironmentalConstraints[J].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2003,7:99-130.

[5]weneCo,Ryde'nB.aComprehensiveenergyplanningmodelinthemunicipalenergyplanningproces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1988,22:212-222.

[6]tsioliaridoue,BakosGC,Stadlerm.anewenergyplanningmethodologyforthepenetrationofRenewableenergytechnologiesinelectricitySector-applicationfortheislandofCrete[J].energypolicy,2006,34:3757-3764.

[7]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二氧化碳减排对中国未来GDp增长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6):744-747.[Chenwenying,Gaopengfei,HeJiankun.CarbonemissionReductionsonChina'sFutureGDpGrowth[J].Jouraloftsinghua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2004,44(6):744-747.]

[8]佟庆,白泉,刘滨.markal模型在北京中远期能源发展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能源,2004,26(6):36-40.[tongQing,BaiQuan,LiuBin.markatmodelinBeijingintheLong-termStudiesofenergyDevelopment[J].Chinaenergy,2004,26(6):36-40.]

[9]余岳峰,胡建一,章树荣.上海能源系统markal模型与情景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42(3):361-369.[YuYuefeng,HuJianyi,ZhangShurong.ShanghaienergySystemmarkalmodelandScenarioanalysis[J].Journalof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2008,42(3):361-369.]

[10]松岗让,姜克隽,胡秀莲.全球气候变化模型的研究与发展[J].中国能源,1998,(8):16-21.[SongGangrang,JiangKejun,HuXiulian.GlobalClimateChangemodelsinResearchandDevelopment[J].Chinaenergy,1998,(8):16-21.]

[11]胡秀莲,姜克隽.减排对策分析:aim/能源排放模型[J].中国能源,1998,(11):17-22.[HuXiulian,JiangKejun.theanalysisofemissionpolicy:aim/energyemissionsmodel[J].Chinaenergy,1998,(11):17-22.]

[12]杨宏伟.应用aim/Local中国模型定量分析减排技术协同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J].能源环境与保护,2004,18(2):1-4.[YangHongwei,applicationofaim/LocalmodelforQuantitativeanalysisofChina'semissionReductiontechnologySynergiesofClimateChange[J].energy,environmentandprotection,2004,18(2):1-4.]

[13]杜祥琬,黄其励,李俊峰,等.我国可再生能源战略地位和发展路线图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9,11(8):4-9.[DuXiangwan,HuangQili,LiJunfeng,etal.StrategicRoleofRenewableenergyResearchandDevelopmentRoadmap[J].ChinaengineeringScience,2009,11(8):4-9.]

[14]张颖,王灿,王克.基于leap的中国电力行业Co2排放情景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7(3):365-368.[ZhangYing,wangCan,wangKe.LeapofChina'spowerindustryBasedonCo2emissionsScenarios[J].Jouraloftsinghua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2007,47(3):365-368.]

[15]迟春洁,于渤,张弛.基于leap模型的中国未来能源发展前景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5):73-74.[ChiChunjie,YuBo,ZhangChi.LeapmodelBasedonprospectsfortheDevelopmentofChinaFutureenergy[J].technicalandeconomicandmanagementResearch,2004,(5):73-74.]

[16]Strubeggerm.Globalenergyperspectives[eB/oL].(1998-08-05)[2010-03-08]..

[17]nebojsan,Josepha,GeraldD.ipCCSpecialReportonemissionsScenarios[eB/oL].[2010-03-08].grida.no/publications/other/lpcc_sr/?src/climate/lpcc/emission/.

[18]ipccassessmentReports[eB/oL].[2010-01-20].lpcc.ch/publications_and_data/publications_and_data_reports.htm.

[19]StefanssonB.Swarm:anobjectorientedSimulationplatformappliedtomarketsandorganizations[R].evolutionaryprogrammingViLecturenotesinComputerScience,1997,1213:59-71.

[20]Basun,pryorp,Quintt.aspen:amicroSimulationmodeloftheeconomy[J].Computationaleconomics,1998,12(3):223-241.

[21]张帆,徐莉,刘刚.火电企业环境成本估算与管理[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41(2):99-102.[ZhangFan,XuLi,LiuGang.FiredpowerplantsandmanagementofenvironmentalCostestimates[J].JournalofwuhanUniversity:engineeringScience,2008,41(2):99-102.]

[22]刘季江,蒋苏红,顾煜炯.燃煤电厂环境成本的分析与计算[J].电力技术经济,2005,17(6):60-62.[LiuJijiang,JiangsuHong,GuYujiong.Coal-FiredpowerplantanalysisandCalculationofenvironmentalCosts[J].electricpowereconomy,2005,17(6):60-62.]

[23]温鸿钧.核电与煤电外部成本比较及对策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2005,25(2):97-105.[wenHongjun.ComparisonofexternalCostsofnuclearpower,CoalpowerandCountermeasures[J].nuclearScienceandengineering,2005,25(2):97-105.]

[24]姜子英,程建平,刘森林等.我国煤电的外部成本初步研究[J].煤炭学报,2008,33(11):1325-1327.[JiangZiying,ChengJianping,LiuSenlin,etal.theexternalCostsofCoalpreliminaryStudy[J].JournalofChinaCoalSociety,2008,33(11):1325-1327.]

StudyonDesignandevaluationoftheDevelopmentScenariosofRenewableenergy

LiUZhen1,2ZHanGXi-liang2GaoHu3

(1.theSchoolofBusinessadministration,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Chongqing400054,China;

2.instituteofenergy,environmentandeconomic,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3.nDRCenergyResearchinstitute,Beijing100038,China)

可再生能源研究篇2

关键词:政府规划;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abstract:th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ofrenewableenergyisacomplexsystemengineering.Scientificgovernmentplanningcaneffectivelypreventitsoperationfrombeingblindfoldandimproper.inChina,therearelotsofshortagesingovernmentplanninglikethestategovernmentplanningandlocalgovernmentplanning.Systemtheoryshouldbetakenintoaccountwhendrawinguptheplans,suchas,thinkingovertheexternalityofgovernmentplanning,theentiretyofstategovernmentplanning,andterritorialityoflocalgovernmentplanning.

Keywords:governmentplanning;renewableenergy;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

可再生能源,是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并有规律地得到补充的能源,可以循环再生,不会因长期使用而减少,主要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这些能源基本上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能,是可连续再生和永续利用的能源形式。这类能源的推广有助于缓解能源供应压力和环境污染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同时又依赖于环境的支撑,受环境的制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或影响因素出现不协调,都会阻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顺利进行。按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总体目标的要求以及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笔者拟从宏观上考量政府规划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联系。

一、问题的提出

政府规划是对将来一定期限内实现某个特定目的或构想的确定,科学的政府规划可以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明确的目标和途径,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推广,避免因为发展目标不明确而带来的浪费。政府规划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它对系统内部与外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可以避免机会主义的政府规划至少应该包括三个部分:首先,应该有非常明确的战略目标,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宏伟蓝图,应该包括细化的目标及其达成时间、具体的发展区域划分、具体的考察指标等等,由这些细化的目标构建一个整体的发展前景。其次,一个确保目标能够得以顺利实现的配套方案。为实现既定目标或构想,政府规划必须同时综合、系统地选择和提出一系列必要的配套制度和措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规划实质上是为未来的大规模活动制订的行动方案。再次,应变方案。政府规划对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应该有所预料,并对可能采取的政策调整做出合理估计。

实践证明,制订这样的政府规划并不容易,而科学的政府规划将会给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发展带来重大的积极影响。以英国为例,在1990~2003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英国都没有逃脱机会主义的模式,直到2003年,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和对不确定性的研究出现在政府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白皮书中,英国的可再生能源推广才取得了重大进展,而这一进步也被英国评论界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注:Catherinemitchell,peterConnor,RenewableenergypolicyintheUK1990-2003,energypolicy(journal),2004。)。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并非一件简单事宜,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先纳入系统的政府规划范畴,以避免盲目和不当。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政府规划,应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集合,大致可以划分为整体意义上的国家规划和作为其子系统的区域规划(注:事实上,区域规划下还存在次一层或多层的政府规划(如江苏省长三角区域),为论述的清晰,在此不论。)。我们一方面需要从整体和宏观上把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统筹考虑国家的能源需求和大政方针,另一方面也需要同时考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系统下的区域子系统的发展特点,整体与局部相统筹,实现最优目标。

二、全国性规划:我国可再生能源国家规划的现状及检讨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制订了长期的发展目标。例如,欧盟提出到2020年风力发电将达到150吉瓦,风力发电装机占整个欧盟国家发电装机总量的15%以上。到2050年,再生能源要占整个能源比重的50%。更重要的是,各国纷纷通过可再生能源立法,把提出的目标变成强制性的指标。如,澳大利亚2001年4月通过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法》,提出了强制性可再生能源目标政策(mRet)。该法案规定,到2010年,全国增加9500Gw·h(2%)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以提供相当于整个悉尼市的用电量,整个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产值在2010年要达到40亿澳元。总量目标的制定,对未来的市场容量和走向起到一个明确的指示作用,特别是通过立法明确表明了政府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决心,投资者可以清晰地知道国家支持的重点所在,从而有利于引导投资方做出果断和正确决策[1]。

可见,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国家规划而言,明确性和强制性是确保其成效的重点所在。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

“九五”规划期间,原电力部明确提出到2000年我国风电装机达到100万kw的规划目标,但这一“宏伟”目标并没有得到实现,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强有力的立法保障和相关有效的配套政策。事实上,这也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发展缓慢和市场容量狭小的主要原因[1]。

200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以下简称《可再生能源法》)在人大常委会获审议通过。该法明确提出了政府和社会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责任与义务,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把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到了法律的高度。该法明确提出了总量目标制度,但是,在总量目标制度中并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据查,2004年8月5日全国人大环资委发给各相关部门的草案征求意见稿,曾在最能体现该法明确性和可操作性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和总量目标制度中明确提出201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不低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202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不低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0%,然而,这些规定却在最终审议稿中被删除了。《可再生能源法》最终还是成为一部以综合性、原则性、指导性特征为主的法律,其所确定的发展总量目标制度虽然具备了政府规划的外形,却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规定而存在先天欠缺,立法的强制性在无形中被卸去了功用。

2007年6月7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此规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水电总装机达到3×108kw,风电装机目标为3000万kw,生物质发电达到3000万kw,沼气年利用总量达到4.43×1010m3,太阳能发电装机180万kw,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3×108m2,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t,生物柴油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t。并且将采取以下措施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一是建立持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特别是对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定强制性市场份额目标;二是落实优惠电价和费用分摊政策,按照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经济合理的原则,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建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产业体系建设等;四是建立可再生能源产业服务体系,根据需要整合现有可再生能源技术资源,完善技术和产业服务体系,加快人才培养,设立综合性的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机构[2]。虽然在目标明确性上符合政府规划的要求,也配套了相关制度和措施,但终究欠缺了法律的强制力保障。

三、区域性规划:我国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的现状及检讨

可再生能源研究篇3

(杭州市统计局能源统计处,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创建“美丽杭州”、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工业企业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为切入点,分析了杭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现状,指出其在企业自主利用意愿、利用结构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可再生能源;余热余压

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034-02

收稿日期:2015-02-05

作者简介:汪璐(1982-),女,浙江台州人,杭州市统计局能源统计处主任。研究方向:能源统计。

可再生能源,是自然环境为人类持续不断提供有用能量的物质,其产生和使用具有持续不断或循环往复的自然特征,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杭州市能源资源匾乏,自供率约为3%,而规模以上工业又是第一大耗能主体,加强对规上工业企业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分析研究,对了解杭州市工业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进一步做好能源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杭州市规上工业企业可再生能源利用基本情况

(一)可再生能源利用不断推广,但总体利用水平仍较低

2013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共有近百家企业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涵盖余热余压、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废料燃烧、其他工业废料和其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五大利用方式,企业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为48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1%,占规上工业能源消费的2.3%。

(二)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丰富,余热余压利用量最大

1.余热余压利用量占比超六成

余热余压是企业生产过程中释放出的多余副产热能、压差能,主要来自高温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能和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余热余压回收技术在全市钢铁、水泥、造纸等行业已得到推广运用,如杭州钢铁集团采用高炉炉顶余压发电(tRt)、干熄焦、炉窑烟气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等技术,现年余热利用量已超过5万吨标煤。2013年,全市有16家工业企业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回收利用量达868.54万吉焦,折成标煤29.62万吨,占全部规上工业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的62.3%。

2.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规模扩大

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有杭州绿能环保、杭州锦江绿色能源、杭州余杭锦江环保、杭州萧山锦江绿色能源、浙江富春江环保热电等5家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年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量41.2万吨,折成标煤9.26万吨,同比增长5.4%,占规上工业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的19.5%。

3.生物质废料能源化利用发展较快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固体燃料(木柴、木炭、农林废弃物及牲畜粪便)、气体燃料(沼气、垃圾填埋气等)、液体燃料(乙醇、生物添加剂等)。在全市规上工业中,生物质废料作燃料主要来源于竹粉、竹头、薪柴、木屑等农林废弃物和生物质颗粒。2013年生物质废料利用量达6万多吨,折成标煤3万多吨,同比增长14.3%,占规上工业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的6.4%。

4.工业废料综合利用加快推进

工业废料是工业企业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各种废渣、粉尘及其他废物等,在全市规上工业中,主要来源于有色冶炼、铸造、电镀等行业的废渣、废泥等固体废物。如富阳申能固废环保再生有限公司利用铝厂电解铝过程中消耗的残极作为冶炼燃料,用于冶炼铜、铝等高融点金属,年可处理各类有色金属固体废物20万吨。2013年工业废料作燃料利用量达4万吨,折成标煤近3万吨,占全部规上工业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的5.5%。

5.其他废物资源可开发空间巨大

造纸是杭州富阳的传统支柱产业,造纸产生大量的衍生副产品——造纸污泥和纸渣。近年来,富阳建成投运浙江清园生态热电有限公司污泥焚烧资源综合利用一二期工程,采用污泥脱水干化、焚烧发电、余热造纸无害化处理技术,其利用能力合计每天可焚烧处置污泥3900吨,纸渣600吨,每年可向国家电网供电4.44亿千瓦时,向周边企业供热318万吨,折算节约标煤40多万吨。2013年,其他废弃物作燃料利用量为3.04万吨,折成标煤3.04万吨,增长60.2%,占全部规上工业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的6.4%。

二、杭州市规上工业可再生能源利用面临的难题

(一)可再生能源技术规范尚处于起步阶段,给统计带来较大难度

作为新兴领域,可再生能源涉及的数据量大,覆盖面广,内容多样。从资源角度看,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等;从能源利用角度看,又包括发电、供热等不同的应用;从专业技术角度而言,每种可再生能源又有不同的技术参数信息,在技术标准、产品检测认证、设备安装使用等方面的行业标准仍不完善。目前在国家层面,可再生能源还没有被完整纳入正常的能源统计调查体系,现有制度对太阳能、风能发电量是否计入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没有明确规定,开展系统的可再生能源统计面临的难度较大。

(二)总体利用规模小,企业自主利用意愿不强

根据现行统计制度,2013年规上工业企业消费原煤占全部能源消费的32.1%;消费电力、热力、天然气分别占36.9%、10.5%和6.8%;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仅占全市规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2.3%,有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企业仅为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据调研,由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目前主要依赖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项目又多为新技术,投入成本较大,很多工业企业认为其使用会给运营带来更多负担,这些都阻碍了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利用。

(三)利用结构发展不均衡,有待进一步改善

分品种看,全市规上工业中,余热余压的利用和城市生活垃圾的焚烧发电占比高达81.8%,生物质废料燃烧发电、生物质固化产业、工业废料等其他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还不尽完善。杭州市生物质能理论上可能源化开发利用的包括沼气、秸秆、畜禽粪便、次小薪材、生活污水等,各种固废品种可开发利用的包括粉煤灰、石煤渣、炉渣、冶金废渣、化工废渣、废旧沥青等。从环保和资源潜力综合考虑,生物质能、其他固废综合利用的前景空间巨大。

三、进一步推动杭州市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策建议

根据《浙江省“十二五”及中长期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省可再生能源开发量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4%。按照目前的增速,杭州规上工业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还远低于该预期水平。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一)加强宣传,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公众认知和接受程度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多种方式,加强可再生能源规划及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同时,增强企业及个人的自主创新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求,为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恒久的动力。

(二)因地制宜,加强优势资源利用,拓宽发展方向

杭州地区全年日照时数为1400~2200小时,年太阳辐射能为1280千瓦时/平方米,针对这一特点,应进一步通过资金补贴、税收、价格、贷款、配额、技术援助等方式,大力加强太阳能的推广利用,推动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利用两区、五县(市)可再生资源丰富的优势,因地制宜加强优势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形成杭州市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特色。

(三)依托现状,推广循环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

一是提高余热余压的利用率。加大余热余压在纺织、印染、造纸、化工行业的综合回收利用。二是推进城市垃圾的资源利用。高效利用垃圾焚烧发电,提高垃圾焚烧发电水平。三是合理构建可再生能源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态产业网络,推动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

(四)学习借鉴,积极研究探索,夯实可再生能源统计基础

北京从2009年就探索开展可再生能源利用调查,构建了《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统计指标体系》。杭州要学习借鉴北京的先进经验,探索研究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特征的可再生能源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指标的确定上,尽量选择能够实现准确计量的指标,如无法实现直接计量,应利用相关的折算系数,确定科学合理的推算方法。同时,指标体系应具有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此外要规范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汇总,形成可再生能源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为我市可再生能源政策、规划、计划的制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海涛,黄东风.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和前景研究[J].能源工程,2013(3).

[2]叶堂林.北京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重点及政策建议研究[J].生态经济,2012(5).

可再生能源研究篇4

摘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的政府规划可以有效避免其运作的盲目和不当。然而,我国可再生能源政府规划,包括国家规划和区域规划,都存在诸多欠缺。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政府规划的制订中,应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多层面考量,充分考虑政府规划的“外部性”、国家规划的“整体性”与“全局性”、区域规划的“地域性”与“特色性”。

关键词:政府规划;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可再生能源,是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并有规律地得到补充的能源,可以循环再生,不会因长期使用而减少,主要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这些能源基本上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能,是可连续再生和永续利用的能源形式。这类能源的推广有助于缓解能源供应压力和环境污染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同时又依赖于环境的支撑,受环境的制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或影响因素出现不协调,都会阻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顺利进行。按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总体目标的要求以及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笔者拟从宏观上考量政府规划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联系。

一、问题的提出

政府规划是对将来一定期限内实现某个特定目的或构想的确定,科学的政府规划可以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明确的目标和途径,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推广,避免因为发展目标不明确而带来的浪费。政府规划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它对系统内部与外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可以避免机会主义的政府规划至少应该包括三个部分:首先,应该有非常明确的战略目标,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宏伟蓝图,应该包括细化的目标及其达成时间、具体的发展区域划分、具体的考察指标等等,由这些细化的目标构建一个整体的发展前景。其次,一个确保目标能够得以顺利实现的配套方案。为实现既定目标或构想,政府规划必须同时综合、系统地选择和提出一系列必要的配套制度和措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规划实质上是为未来的大规模活动制订的行动方案。再次,应变方案。政府规划对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应该有所预料,并对可能采取的政策调整做出合理估计。

实践证明,制订这样的政府规划并不容易,而科学的政府规划将会给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发展带来重大的积极影响。以英国为例,在1990~2003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英国都没有逃脱机会主义的模式,直到2003年,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和对不确定性的研究出现在政府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白皮书中,英国的可再生能源推广才取得了重大进展,而这一进步也被英国评论界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注:Catherinemitchell,peterConnor,RenewableenergypolicyintheUK1990-2003,energypolicy(journal),2004。)。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并非一件简单事宜,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先纳入系统的政府规划范畴,以避免盲目和不当。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政府规划,应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集合,大致可以划分为整体意义上的国家规划和作为其子系统的区域规划(注:事实上,区域规划下还存在次一层或多层的政府规划(如江苏省长三角区域),为论述的清晰,在此不论。)。我们一方面需要从整体和宏观上把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统筹考虑国家的能源需求和大政方针,另一方面也需要同时考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系统下的区域子系统的发展特点,整体与局部相统筹,实现最优目标。

二、全国性规划:我国可再生能源国家规划的现状及检讨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制订了长期的发展目标。例如,欧盟提出到2020年风力发电将达到150吉瓦,风力发电装机占整个欧盟国家发电装机总量的15%以上。到2050年,再生能源要占整个能源比重的50%。更重要的是,各国纷纷通过可再生能源立法,把提出的目标变成强制性的指标。如,澳大利亚2001年4月通过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法》,提出了强制性可再生能源目标政策(mRet)。该法案规定,到2010年,全国增加9500Gw·h(2%)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以提供相当于整个悉尼市的用电量,整个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产值在2010年要达到40亿澳元。总量目标的制定,对未来的市场容量和走向起到一个明确的指示作用,特别是通过立法明确表明了政府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决心,投资者可以清晰地知道国家支持的重点所在,从而有利于引导投资方做出果断和正确决策[1]。

可见,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国家规划而言,明确性和强制性是确保其成效的重点所在。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

“九五”规划期间,原电力部明确提出到2000年我国风电装机达到100万kw的规划目标,但这一“宏伟”目标并没有得到实现,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强有力的立法保障和相关有效的配套政策。事实上,这也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发展缓慢和市场容量狭小的主要原因[1]。

200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以下简称《可再生能源法》)在人大常委会获审议通过。该法明确提出了政府和社会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责任与义务,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把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到了法律的高度。该法明确提出了总量目标制度,但是,在总量目标制度中并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据查,2004年8月5日全国人大环资委发给各相关部门的草案征求意见稿,曾在最能体现该法明确性和可操作性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和总量目标制度中明确提出201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不低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202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不低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0%,然而,这些规定却在最终审议稿中被删除了。《可再生能源法》最终还是成为一部以综合性、原则性、指导性特征为主的法律,其所确定的发展总量目标制度虽然具备了政府规划的外形,却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规定而存在先天欠缺,立法的强制性在无形中被卸去了功用。

2007年6月7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此规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水电总装机达到3×108kw,风电装机目标为3000万kw,生物质发电达到3000万kw,沼气年利用总量达到4.43×1010m3,太阳能发电装机180万kw,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3×108m2,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t,生物柴油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t。并且将采取以下措施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一是建立持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特别是对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定强制性市场份额目标;二是落实优惠电价和费用分摊政策,按照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经济合理的原则,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建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产业体系建设等;四是建立可再生能源产业服务体系,根据需要整合现有可再生能源技术资源,完善技术和产业服务体系,加快人才培养,设立综合性的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机构[2]。虽然在目标明确性上符合政府规划的要求,也配套了相关制度和措施,但终究欠缺了法律的强制力保障。

三、区域性规划:我国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的现状及检讨

可再生能源研究篇5

关键词: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可再生能源;教育交流合作;中外合作k学

一、中欧在清洁与可再生能源方面

进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易副院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本刊的专访。首先,请您谈谈在清洁与可再生能源领域进行中欧合作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易辉: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外交关系。中欧双方迄今已建立约70个磋商和对话机制,涵盖政治、经贸、人文、科技、能源、环境等领域。应对全球能源与气候变化的挑战已经成为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中欧双方亦在为之积极努力。1997年,双方建立能源工作组会议机制;2004年,双方签署和平利用核能研发合作协定;2005年,建立中欧能源交通战略对话机制;2007年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发表《欧洲能源政策》报告,在其中列出一系列应优先发展的国际能源政策,其中包括能源互补,提出优先加强与中国等主要能源消费国的关系;2007年11月28日,第十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采取切实措施,继续推进能源领域的互利务实合作,支持在清洁能源方面加强合作;2008年4月,中欧政府签署了“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项目意向书;2009年,双方先后签署相关合作协议与声明,在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反应堆计划(iteR)、氢能、燃料电池、生物燃料、风电、洁净煤、能效与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开展技术合作;2012年3月,中国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2012年5月,中欧高层能源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宣布建立中欧能源消费国战略伙伴关系,指出“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项目将成为落实以上承诺的重要工具”;2013年11月,第六届中欧能源对话会在中国举行,双方签署了《中欧能源安全联合声明》。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是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启动后续计划的中欧高等教育合作平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在工程教育合作领域第一个重要合作项目。在世界关注气候变化、能源、环境、食品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这项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

由多所中外大学、研究机构协同创建

《世界教育信息》:您所在的学院并不只是一所中国大学和另一所外方大学进行合作,而是几所外方大学、科研机构与几所中方大学进行合作的产物,请您介绍一下合作院校的具体情况。

易辉:2009年6月30日,欧盟委员会《创建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的招标指南》及其附件,要求“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由该领域的欧洲若干一流大学和中国一流大学合作建立,为非营利永久学院。2010年1月25日,由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中方举办大学,法国巴黎高科技工程师学校集团作为欧洲项目申报人,来自6个国家的9所重点大学和1所欧洲研究机构组成的项目团队通过欧盟委员会进行评标。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的潜力和优势在于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中国团队和以巴黎高科集团为代表的欧方团队的强强联合。自2011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法国巴黎高科集团,希腊雅典国家技术大学,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英国诺森比亚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国佩皮尼昂大学,以及东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9所大学签订合伙协议以来,中欧团队为学院办学提供了的坚实基础。中国团队具有培养能源领域国内一流工学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能力;欧方团队具有培养欧洲可再生能源硕士生以及能源领域工学博士生和硕士生的丰富经验和资源。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举办高校提供了全方位支持与保障。欧方主办大学均是所在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代表性学校。

三、在合作办学过程中,

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

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模式和管理经验

《世界教育信息》: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外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和利用非常重要,学院在这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易辉:自批准办学以来,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围绕专业方向,充分借鉴法国工程师教育模式特色,引进欧方合作大学教育管理经验,与学院自身教育模式进行有机结合,打造具有中欧特色的研究生教学模式。

第一,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学院尊重中欧教学差异,参照欧洲教学特点,实习课程实行“优胜劣汰”机制,重视教学制度建设,通过交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进一步巩固,以健全人格、健康人性教育、适应大众化教育为主旨的多元质量观进一步深入人心。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上减少灌输式教育,增加启发式、分组讨论式、点评式教育,让学生动脑、动手,变被动为主动,营造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

第二,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完善教学管理。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管理的衔接,学校借鉴国外经验,不断完善学分制、选课制、课程开放制、导师制,引进现代教育管理手段,加强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等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在研究生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积极推进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工作,建构开放性、国际化的课程体系,目前已有英国牛津大学,德国亚琛工大,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法国巴黎高科集团,巴黎电子高等学院以及美国、巴西、比利时、多哥、波兰、厄立特里亚、苏里南、伊朗、哥斯达黎加、塞浦路斯、巴基斯坦、埃塞尔比亚等国家的学生来学院学习、实习或攻读学位。

第三,引进欧洲先进的课程体系和原版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学院制定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按照五个研究方向设立了课程模块、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大纲,形成了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通过从基本技能到专业技术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独立开展科学研究与实践的能力。目前,学院已开设4门公共必修课、9门学科基础必修课和10门专业选修课。其中,11位中方教师负责6门课程、45位欧方教师负责17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可满足当前教学需求。除公共必修课以外,其余课程均采用全英语教学及考核。任课教师使用原版教材或国外教材的中译本,或者在自编讲义中引用国外同类教材的内容及最新研究成果等,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保证课程的时效性、前沿性。新的教学内容带来新的研究视点和角度,促进研究生进行创造性研究,从而为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沟通能力、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型人才打下基础。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师资国际化层次。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的要求和清洁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聘请中外教授参与教学、研究生指导和研究合作。目前,学院已组建了来自中方合作大学162人的导师队伍和来自欧方合作大学67人的教师队伍。中欧教授可以通过学院平台招收优秀学生。目前,学院研究生培养采取双导师制,约40名欧方教师参与指导。

四、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选用和学生培养工作,办学特色明显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具体谈一下学院在办学方面的特色。

易辉:作为全国唯一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提供多元文化及语言交流背景下的高质量硕士学位教育,举办职业培训、研究和项目咨询活动。每年,学院会选拔并资助部分优秀学生前往欧洲的大学、实验室、机构或国际企业学习和实习,或进行博士研究生交换培养,以培养熟悉中欧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能力的国际型人才,将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建设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中国走出去、引进来的桥梁,成为高端国际访问的重要目标,成为高端国际会议或论坛的载体、成为在欧洲提高参与高校声誉的宣传窗口。

学院办学活动主要集中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能源效率等领域。办学内容符合国家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第一,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合格的研究生将同时获得中国和欧洲硕士学位。按照双方协议规定,修完规定课程并通过论文答辩的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学生将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在能源动力类学科下设立的清洁与可再生能源硕士学位及法国巴黎高科技工程师学校集团设立的理工科能源专业的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工学硕士学位。第二,开展可再生能源职业培训。学院为能源领域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举办由高水平专家和教授主持的清洁与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培训项目,以及高质量、前沿和务实的研讨会。职业培训的内容、方法根据中欧政府间协议和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项目计划而确定。第三,开展合作研究和咨询活动,包括博士研究生的交流或联合培养。一是学院建立了一个研究中心作为中欧联合学术研究的机构,旨在推动中国和欧洲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的合作研究,以及和中欧相关企业的合作研究。二是开展研究咨询服务,对象包括政府部门、中外企业、国际组织和其他组织等。三是学院已着手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和交流培养,具体方式包括:聘请高水平的教授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教授;派遣博士研究生到国际研究机构或大学学习;接纳国际博士研究生到华中科技大学访问或学习;招收国际学生攻读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学位;按符合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其他方式培养博士研究生等。

《世界教育信息》:学院选用师资和培养学生的标准是怎样的?

易辉:学院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相关学科体系,在学分互认的基础上,吸收欧洲“授课型”硕士生培养和中国“研究型”硕士生培养的特点,形成了研究实践以中国教授为主导、课程学习以w洲教授为主导的双导师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按照承担课程教学、研究生指导、合作研究的目标组建中欧教师队伍,其中,中方教授、副教授162人,欧方教授、副教授38人。

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培养的研究生应掌握清洁与可再生能源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国内外的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了解中国的能源政策,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方面的政策;了解欧洲清洁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状况与政策法规;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领域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优良的敬业精神;熟练掌握英语,有良好沟通能力。研究生毕业后可以胜任有关清洁及可再生能源的高级工程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具有较强的应对可再生能源挑战和对能源效率问题综合解决方案的决策、规划和实施能力。学院旨在培养精通外语、具有国际视野、熟悉中欧规则的能源领域领导型人才。

五、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

已成为中欧重要的交流平台

《世界教育信息》:学院自成立后参与了哪些国际交流活动,今后计划举办哪些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国际合作?

易辉: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已成为中国与欧洲国家交流的重要平台,承接了多个中欧交流合作活动,为促进能源与环境领域国际合作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研究合作方面,学院建立了集学术讨论、会议交流、人员交换、课题合作、联合研究为一体的研究平台。组织中欧教授合作申请欧洲框架研究和中国政府国际合作项目,目前已经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环境监测等领域合作申请了15个项目。学院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家能源局、法国环境与能源管理署、法国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和机构的多位专家举办了15次高端学术交流活动,涉及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新型燃料电池、绿色建筑、能源金融、海洋能、智能电网等领域,接待来访46次,共计591人。牛津大学已连续五年资助和选派学生来学院实习,我院是其在中国派出学生进行科研实习的唯一单位。此外,学院现已资助35%~40%的学生赴欧洲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4个月至1年的实习或学习,与西班牙、法国的博士生交流计划业已启动。学院目前已被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确认为欧盟框架计划中国区域能源节点,这是继医学和农业之后全国设立的第三个领域节点,参与中欧文化交流活动,如作为主要活动平台参与中法建交50周年武汉纪念活动、欧盟框架计划“地平线2020”宣讲、武汉市政府与埃松省建立省市友好关系活动、武汉市政府与法国波尔多市政府签订中法温室气体排放自我评估项目等。

可再生能源研究篇6

中欧能源学院通过双硕士学位教育、职业培训、研究和项目咨询活动(含博士生交换培养),探索适合于清洁能源领域各个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建立可持续、环保和高效的能源行业提供人才支持。

办学优势

自20世纪80年代起华中科技大学就开始从事新能源研究,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科研实力位居国内前列,部分学科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拥有5位院士领衔的优秀人才队伍和4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支撑的学科群,学科群内现有教授300多名、“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4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名、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10名、长江学者特聘教师10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近30人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个,涵盖了洁净煤、热力发电、CCS、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电力、水电、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氢能与燃料电池、地热能、分布式发电系统和微网技术、能源材料、大功率锂离子电池、能源装备制造等方向。学校作为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清洁煤联盟中方依托单位,具备承办中欧能源学院所要求的全方位强大实力。

法国巴黎高科是由全法最具声望的11所工程师学院和1个商学院组成,是一个涵盖科学、技术和管理研究及高等教育的协会组织。巴黎高科历史上曾荣获5项诺贝尔奖,现今仍有多名诺贝尔奖得主活跃在科研和教学活动中。巴黎高科提供顶尖的、涵盖理学和工学领域的工程与管理硕士、理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巴黎高科的11所工程师学院每年颁发2500个工程师文凭,有1200多名博士研究生、500名专职教学人员和120多个重点实验室。学校积极参与欧洲教育和科研交流与合作项目,特别是“eRaSmUS”和“SoCRateS”两大欧洲合作计划。此外,巴黎高科还是先进技术高等教育网络(atHenS)以及先进工程教育和研究欧洲联席学校(CeSaeR)的成员,这些组织集中了欧洲最著名的理工大学和工程科学学院。巴黎高科已加入欧洲的iDea联盟,是欧洲五大理工学院之一。巴黎高科的能源和过程研究中心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科研和教学代表了欧洲的顶尖水平,欧洲可再生能源硕士学位项目就是以巴黎高科为首的欧洲9所大学合作项目。此外,该校与工业企业也有着广泛的合作,在风能、能源效率(包括建筑、工业和交通节能)、燃料电池、可再生能源的资源评估和预测、系统集成优化、环境影响评估等研究领域颇有特色。具备了很强的协调欧洲大学、为中欧能源学院引入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

中欧能源学院的其他合作大学和国际机构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的优势也有力地支持着学院在能源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活动的开展。

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具有两大特色。

中欧双硕士项目

双硕士项目由华中科技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硕士和法国巴黎高科清洁与可再生能源硕士两个学位结合而成,学制为6个学期(3个连续学年)。学生修满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可以获得中国工学硕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和欧洲工学硕士学位(法国巴黎高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专业)。

学院围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能源效率5个技术领域开展人才培养,并可根据未来能源发展和能源领域人才需求设立新的人才培养领域。培养的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具备清洁与可再生能源领域一流岗位的职业要求,较快成长为该领域的精英。

学院实行中欧双导师制,具有灵活的导师选聘机制,充分利用华中科技大学及其他9所合伙人大学机构的高水平师资。学院导师库现有256人,其中欧方导师58人。课程设置上,目前已开设中方课程1门、欧方课程33门,实行全程英语教学。此外,学院实行了全面的研究生资助制度,研究生资助体系包含学业奖学金、学业助学金、单项奖学金、困难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每年学院将资助部分学生前往欧洲实验室、机构或国际企业参加不少于4个月的学习和实习。

2013年3月,学院迎来了第一届的37名硕士毕业生。首届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情况喜人,超过4成以上进入了能源类企业,一部分进入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等,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了出国读博深造,正朝着国家电力、能源行业的技术骨干和领军人才不懈努力着。

职业培训

学院邀请欧洲和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富有经验的培训师,结合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及技术需求组织面向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职业培训的重点是让学员学习借鉴欧洲的一些成功经验,深入理解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先进技术与设计理念,进一步提高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能源效率及运行可靠性。培训内容主要分为三类:清洁及可再生能源技术及相关研究;清洁及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项目管理;清洁及可再生能源技能培训。至今学院已经开展了多期太阳能光伏技术培训和地热能培训。

当前,随着我国一系列有关促进太阳能产业发展的新政策相继出台,光伏组件以及发电系统成本不断降低,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市场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然而,目前国内有关太阳能发电系统设计及安装的实践技术课程颇为缺乏,为此,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搭建平台面向社会开设太阳能光伏技术高级研修培训班,特别邀请来自欧洲光伏产业发展前沿国家的外籍专家,如法国tRanSeneRGie集团新能源培训中心等,引进欧洲的先进培训经验,同时邀请国内业界资深专家解读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形势。培训课程根据国内公司具体需求,精选欧洲有特色的培训专家及项目,突出实用性和技术细节,结合欧洲以及国内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解,面向太阳能光伏产业广泛展开技术培训,为光伏业界企业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国际化平台,以促进我国的光伏产业技术进步。

目前,学院已经成功举办了多期光伏培训班,来自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广东省粤电集团、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神舟新能源发展公司、武汉凹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弘元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皇虹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武汉日新科技集团、广东阳江港务公司等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及技术研发人员参加了培训,并获广泛好评。

在地热能领域,特别是浅层地温能开发已经纳入到国家“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未来五年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将掀起一轮高潮,除地源热泵设备制造和销售行业会进一步发展外,有关地热利用的能源服务产业也会获得长足发展。因此学院举办了一期地热能培训班,特邀意大利罗马大学enricopanDeLi教授主讲,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湖北风神武汉分公司、武汉市地源热泵研究所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了培训,取得了较好反响。

科学研究

立足于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能源效率及其它清洁与可再生能源等研究领域,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通过组织和申请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提供学校、企业及政府部门合作研究及咨询,举办高级别国际会议和论坛,向学生和其它目标群体提供与国内外清洁可再生能源行业的著名专家沟通的机会,提供欧洲大学与中国大学博士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互访机会。

可再生能源研究篇7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建筑节能;应用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a

一、建筑节能的概况

目前,许多西方国家对建筑节能的认识和实行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建筑节能不仅能够节约能源,改善室内空气和温度,而且能够节约开支,减缓温室效应,保持生态平衡,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已经成为全世界都非常重视的话题。而在国内,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面积迅速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工作的环境要求不断提高,这就难免会造成耗能过度的现象,近年来,我国建筑节能的问题越来越严峻,人们对建筑节能的认识都不足,而且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远不如西方国家,导致建筑节能在某些方面实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可再生能源战略的特点

可再生能源战略是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可再生能源涉及的政策、技术、环境和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可再生能源规划,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21世纪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能源相比,由于技术的限制、成本较高、产业化程度低,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是政策创造的需求;可再生能源更多地被赋予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涵义;可再生能源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纳人了经济学中的外部性问题;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成为重要环节。这些特点注定了可再生能源战略和常规能源战略研究方法的差异。目前,可再生能源行业能源战略研究的主要任务包括:研究新能源行业的基:本面,撰写研究报告,研究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分析、研究、收集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商业、环境、经济等方面信息;整理与分析相关信息与数据,撰写行业分析报告;深人发展行业的研究方法、思路、评级体系。

三、可再生能源战略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

四、太阳能的利用

至于太阳能,我们都不陌生,我们很早就开始运用太阳能了,可以说,太阳能是最早被运用在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在建筑中的运用主要有被动式太阳能技术、主动式太阳能技术、太阳能光电技术三种方式。

1、被动式太阳能技术

被动式太阳能技术不利用任何任何机械设备,也不借助任何控制系统,它是指在建筑物中直接利用太阳能,这种利用方式有直接获取系统、间接获取系统和混合式系统三种方式。例如,为了提升室内的温度,可以在修助房子时,选取适当光照时间长的方向,或者也可以调整房子之间的距离以增加太阳的光照面积,从而提高室内的温度。

2、主动式太阳能技术

主动式太阳能技术主要是利用太阳能提供热水、室内升温、室内降温、室内除湿以及进行通风空气的预热等等。这种方式主要是利用太阳能产生热,用于其他设备中。

3、太阳能光电技术

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发热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将太阳能与建筑物之间的协调,达到和谐的美。其次,利用太阳能进行产生热量后我们应该注意建筑的排水问题。

五、风能的利用

1、风力发电

在高层建筑物中利用风力发电必须考虑到当地的平均年风速、风向和风力资源。在高层建筑中,风力资源自然不用说,非常充分。所以在高层建筑物利用风力发电主要考虑当地的风速和风向就可以了。此外,在修建高层建筑物的时候,一定将风力发电的机械设备的装载考虑进去,不然后期再安装时极有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发生。

2、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是一种纯天然的利用太阳能的方式,所谓自然通风就是及时将屋子内的窗门打开,保持室内的通风,同时可以带走室内的热空气流,从而降低室内的温度。这种利用风能的方式不利用任何机械设备和控制系统,也就不会造成任何环境污染。

六、地热能的利用

1、地热能利用技术

在建筑物中利用地热能主要是用热泵将地表浅层的低温热抽走,供建筑产热和获取热水,而到了夏天,建筑则通过热泵将热能输送到地表。利用热泵获取输送热能主要有土―气型地热泵技术和水―水地热泵技术两种技术方式。土―气型地热泵技术是从地表土壤中地下水中获取热能,然后分散在各个房间中,直接转化成热风或者冷风。而水―水地热泵技术则是将获取的热能经过热泵机转换成热水或冷水,然后分散在各个房间里通过风机盘转换成热风或冷风来供热或者制冷。2、利用地热能应注意的问题

利用地热能时,地理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修建建筑物时,首先要做好规划,对建筑地基进行勘测,选取地热能源较广的地方进行建筑,并且在地下预留空洞,以便以后安装地热泵来传输地热能。同时,利用地热能的时候还要建立机房以便加强对地热能利用的控制,以及地热能装置的埋置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埋置时不能影响建筑物的外观造型,以免造成不协调的现象发生。

七、生物质能的利用

1、沼气的广泛运用

我们对生物质能最多的就是沼气的运用,沼气是在沼气池中利用微生物将植物的秸秆和动物的粪便发酵,然后将产生的沼气进行过滤以提升其纯度从而更高效地运用在生产生活中。最后通过管道将沼气运输到每个家庭中。并且沼气能够减少废物的排放,达到环保的效果。

2、利用生物质能应注意的问题

在建筑中利用生物质能需要注意很多问题,比如说沼气场地的选择,沼气池应该建多大,沼气池应该与植物园建在一起,植物对沼气池的影响作用,以及沼气池的外观与内在结构的和谐性,沼气池不仅要可观,而且要可行等等。最重要的是沼气池不能破坏建筑物的美观和结构,它必须与建筑物达到一定的协调性,这些都是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物的时候应该考虑的问题。

可再生能源研究篇8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部署要求,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通过建设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研发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技术服务体系,集中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和循环生产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建设一批节约型社会科技示范工程,推广普及一批成熟配套技术,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与示范

(一)节能技术。加强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重大节能机电产品、建筑节能、绿色再制造、能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以及节能监测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大力支持高新节能技术的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煤炭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废弃物能源资源化等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加强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开展有关生物质燃料的研究与开发,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程度。加强秸秆、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和垃圾、工矿业废气、废渣等工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搞好示范带动,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

(二)节水技术。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废水资源回收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水资源替代技术等开展攻关研究。筛选和推广农业高效用水、节水、雨水利用、旱地水肥优化利用与调控、污水净化利用等节水技术和设备,在城市用水中大力推广节水技术与器具,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快电力、造纸、钢铁、化工、纺织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开展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研究利用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超采区地下水的智能管理。研究水污染防治技术,缓解水质性缺水。加强多种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优化配置技术研究,特别对劣质水、海水、废污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更好地节约淡水资源。

(三)节材技术。加强原材料消耗大、利用率低的重点行业的产品生态设计技术、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关键技术、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关键技术、再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拆解技术、木材综合利用及节约替代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引进、推广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加强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和生活垃圾、污泥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加强以节肥、节药、节种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节本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四)节地技术。加强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挖掘土地生产潜力,搞好土地集约利用、耕地资源替代、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与产业布局、城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等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立体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模式和技术。大力研发、筛选和推广一批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设施、设备和技术,包括果蔬、园艺花卉林木、畜禽、水产等高效设施栽培、种植、养殖、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及自动控制设施、设备及技术。加强农田、林草地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技术的推广。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塌陷地复垦、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恢复模式与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加强城市及农村节地建设规划和建筑设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五)节矿技术。积极引进和研究开发采、选、冶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有效降低采矿贫化率,不断提高采矿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研发,重点研究开发二次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无尾矿及少尾矿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开展矿山“三废”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努力做到矿山尾矿、废水的“资源化”和“无害化”。

(六)循环生产技术。以钢铁、造纸、化工、纺织、建材、电力、食品发酵等行业的资源依赖型企业和现代制造企业为重点,合理设计产业链,实现企业、行业、园区内外结合相互承接的资源循环利用,形成生态工业链网。重点研究、引进化工、电力、造纸、医药、食品、机械与装备制造业等工业循环经济中的关键技术、各行业间循环产业链接的关键技术、绿色化工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

研究推广生物降解、过滤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脱硫、除尘、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环保监测设备、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等清洁生产技术和成套设备。

研究推广非木材纤维资源的应用以及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技术。应用新型耐磨材料、高速轴承和自控技术,开发新型机器。应用低能耗、少污染染整技术和服装CaD技术,对现有纺织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重点推广新型农用塑料、工程塑料、塑料建材等新型塑料材料的利用和更新换代。改造现有化肥生产装置,研究、引进、推广关键科技成果,发展生物肥、高浓度复合肥等新型肥料,加强重要有机中间体清洁工艺技术的引进推广。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发展新型生态化养殖模式,减少污染,提高对养殖业生产废弃物中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率,改变“饲料与环境资源—畜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形模式,建立“饲料与环境资源—清洁化生产—畜产品—再生资源”生产模式,实现养殖生产过程中能源与物质的低投入和高效利用,减少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实现清洁化、资源化生产。

三、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

(一)加大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的研究开发投入。在市科技发展计划中,设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专项,支持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和循环生产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研发与科技工程示范。引导各企业根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对节约型技术的研发;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将资金更多地向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项目倾斜,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统筹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形成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各县市区(开发区)要设立相应的应用技术开发专项或奖励经费,为当地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

(二)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重点行业选择一批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将节约型社会技术创新作为其主要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为企业开展资源节约技术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环境,鼓励企业加大对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投入,支持企业加强同国内外、省内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联系和合作,联合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市里重点抓好以下机构的建设:以柴动力、中微光电子、北汽福田、赛普电气、华特磁电等为重点的节能产品及装备研发机构,以海化、钢铁、晨鸣纸业、景芝酒业、奥宝化工等企业为重点的节约生产和循环生产技术研发机构,以天元光电、宏力空调、中云机器等为重点的新能源技术研发机构,以发电厂、热力公司等为重点的节煤和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机构。各县市区(开发区)也要根据各自实际建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三)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整合全市科技资源,借助国内外科研机构、院校的科研力量,在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等领域建立资源节约研发机构和可持续发展中心,使其成为全市资源节约科技研发的重要平台。建立资源节约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市内外的科研机构、院校和科技人员在我市创办和领办资源节约型技术推广和中介服务机构,鼓励资源节约型科技力量向有条件的开发区聚集,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在有条件的开发区建立资源节约技术孵化器,推动园区资源节约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示范体系。

1.建立资源节约型科技示范企业。在冶金、化工、煤炭、造纸、机械、建材等行业,选择能源消耗较大的企业,以节能降耗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集成示范,形成一批先进适用的节约生产技术模式,集成和示范一批在行业内具有推广价值的节能降耗技术。

可再生能源研究篇9

   废混凝土的数量还将逐年增多。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废弃混凝土可达1亿吨。如此大量的废混凝土不仅占用宝贵的土地,而且每年的占地和处理费用数额庞大,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从环境保护和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这些废弃混凝土加以高效回收利用十分必要。这也促使了世界各国加强对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以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再生集料混凝土(RecycledaggregateConcrete,RaC)是指将废弃混凝土破碎、加工、分级成再生集料,部分代替或全部代替天然集料配制而成的新混凝土,简称再生混凝土[2]。再生混凝土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一方面可以解决大量废弃混凝土处理困难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另一方面,用建筑废物循环再生集料代替天然集料,可以减少建筑业对天然集料的消耗,从而缓解天然集料日趋匮乏的压力并降低大量开采砂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3]。因此,再生混凝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混凝土,是今后混凝土的一个发展方向。

   2国内外研究状况

   自“二战”后,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的应用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前苏联、德国、日本等国就开始对废混凝土进行了处理和再生利用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召开了5次有关废混凝土再利用的专题国际会议,提出混凝土必须绿色化。有些国家还采用立法形式来保证废弃混凝土循环再利用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在1976年,RiLem设立了“混凝土的拆除与再利用技术委员会”,针对废弃混凝土的处理与循环再利用技术进行研究。再生混凝土的技术研究也得到了联合国的高度重视,1994年,联合国又增设了“可持续产品开发”工作组,作为其专门的机构。再生混凝土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课题。

   据资料表明[4],前苏联学者早在1946年就研究了将废混凝土制作集料的可能性。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小,资源相对匮乏的岛国,因而十分重视废混凝土的再生资源化与重新开发利用。在1977年,日本就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并在1991年,政府又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1992年日本建设省提出了“控制建筑副产品排放和再利用技术开发”的五年规划,到1995年日本全国建筑废物资源利用率达到58%。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环境标志制度的国家,在1998年德国钢筋混凝土委员会提出《在混凝土中采用再生骨料的应用指南》。丹麦在1990年废混凝土的利用率为67%,荷兰在2000年建筑废料回收率达到90%。美国是较早提出环境标志的国家,其除鼓励应用再生混凝土外,还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微波技术,回收利用旧沥青混凝土路面料,大大降低了成本的同时,减轻了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我国国土面积大,资源丰富,在一定时期内混凝土原材料危机还不会十分突出,因而对再生混凝土的开发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但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建筑废物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许多专家、学者开始研究如何能够变废为宝,将大量的废混凝土制作成再生混凝土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并对再生混凝土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立项研究。

   目前我国的再生混凝土研究工作基本上处于实验室阶段,没有大范围的应用,只有一些局部的试验性应用,缺乏较系统的应用研究,技术上也缺乏较完善的再生混凝土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研究表明[5]:再生混凝土在原材料、配合比以及施工工艺等方面与普通混凝土存在较大差异,因而现行普通混凝土标准、规范已不能够适合再生混凝土。所以,在我国开展再生混凝土的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近年来,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再生混凝土进行了一些基础性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另外国内一些知名大学也已经开展利用城市垃圾制取烧结砖和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发,如东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同济大学还开展了将水泥混凝土废弃物用于道路工程基层、面层、土基及防护工程的研究。

   3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再生混凝土的研究与开发得到很大的发展。然而,目前对再生混凝土结构性能上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停留在对其材料性能上的研究。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实际工程中,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还需要通过大量的试验对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作进一步研究。

   2、关于再生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如:抗弯、抗剪、抗冲击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还需加强。

   3、再生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研究是再生混凝土运用于结构的关键环节,然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至今仍较为薄弱,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我国在进行废混凝土再利用基础理论方面研究的同时,还应重点研究实际应用过程涉及的问题,具体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政府应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废弃混凝土在工程中应用;(2)制定并确立废弃混凝土再利用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应用范围等。

   4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随着再生混凝土技术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再生混凝土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混凝土,将成为未来混凝土的一个发展方向。随着研究的深入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再生混凝土的各项技术必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将给再生混凝土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孙跃东,肖建庄.再生混凝土骨料[J].混凝土,2004,(6).

   [2]李佳彬,肖建庄,孙振平.再生粗骨料特性及其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建筑材料学报,2004,4(7).

   [3]刘数华,冷发光.再生混凝土技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可再生能源研究篇10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了我国农村有机废弃物的现状,认为面对农村废弃物排放量日益增长,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局面,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这些废弃物变废为宝的同时,共建我们的美好家园!

关键词: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

一、引言

我国大多数人居住在农村,农村环境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随之产生的各种废弃物也是日益增长。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人们生活习惯的不同等各种原因导致农村环境呈现出“脏、乱、差”的现象。

另外,我国既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又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等不可再生的石化能源结构为主,这种能源结构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也将会越来越大。所以能源生产利用对环境的损害,是我国环境问题的核心,环境已成为能源决策的关键因素。然而,有机废弃物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把这些放错位置的垃圾变成有用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不可再生资源的紧张状况,还可以减轻环境压力,给人们创造一个美好整洁的居住环境,还能调整农村人们的用能结构。所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各界研究学者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重点关注对象。虽然目前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各级政府部门针对不同地区也积极出台了相应的治理措施,但是面对农村这个特殊的地域环境,相对城镇的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来说依然是个难题。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国内学者对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利用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这几个方面进行的。

1.农村有机废弃物不同资源化利用方式的研究

就目前我国农村有机废弃物产生量来说,每年可生产农作物秸秆高达约7亿吨、蔬菜类废弃物约1亿吨、人畜粪便和农村生活垃圾更是达到约26亿吨,肉类加工和农作物加工所产生的废弃物约1.5亿吨,其他有机废弃物约有0.5亿吨。这么庞大数量的废弃物,如果不加以合理利用,就只能成为破坏环境以及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垃圾。国内众多学者对农村有机废弃物利用方式进行了研究,并根据自己的概念界定分析不同的利用方式。比如其中一位学者研究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各种方式,整理总结出六大发展方向――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材料化、生态化、基质化,并以新余市为例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激励机制;另一位学者以陕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为例,提出了农业废弃物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建筑材料化、生物质材料化,并对各种处理方式进行了评价。

2.农村能源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与构建对于主题的研究至关重要。起初,在对农村能源项目进行评价研究时,很多学者只对其经济效益这一单一方面进行评价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学者在此研究基础上,将环境、社会这些外部评价指标也纳入研究范围之中,初步构成了多方面多层次综合研究评价指标体系。比如,部分学者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能源效益这三方面考虑,构建农村能源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部分学者在对农村有机废弃物能源化项目进行研究评价研究时,则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这三方面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对能源效益的研究,证明这四方面对农村有机废弃物的合理再利用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并且这些效益还存在着社会性和分散性等特点;另一些学者针对目前国内大规模发展的沼气工程进行研究分析评价,提出了将农村有机废弃物分类处理后作为沼气工程的原料具有很强的能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有一些学者对农村投资项目进行后评价,提出了农村投资项目后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管理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并在循环农业项目后评价工作中得到实际应用。

3.农村能源项目评价方法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农村能源项目评价方法的研究颇深,并根据每种方法的特点与局限运用在不同的对象上,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说明。具体的评价方法比如农民参与式社会评价、专家系统法、有无对比分析法、多目标定量分析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多层次加权加和法、topSiS法、模糊层次分析法、贴现现金流法等等,每种方法都有优劣之处,只要运用得当,即可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分别从农村有机废弃物不同资源化利用方式、农村能源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农村能源项目评价方法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者们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多元化,也给我们的实际需要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三、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国外学者对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情况的评价研究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评价、环境效益评价和社会效益这三个方面。

在对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行经济效益评价时,国外学者通常采用构建模型的方式进行分析,通过构造不同的成本函数模型,对其投入产出进行研究分析,并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优化,以期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在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方面,国外学者通常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剖析,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创新之处与之结合,通过构建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如一些学者在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加入了社会效益,并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农村生态农业进行研究;另一些学者则分别加入了能源效益、卫生效益、生态效益等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并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全面分析,证明这些不同因素确实对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的利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结束语

伴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农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加,农村废弃物排放量呈现日益增长,农村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数量庞大的农村有机废弃物,如果不对其加以合理再利用,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环境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情况,必须引起人们以及各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不断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应该注意因地制宜,特别是在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或是实际成功案例时,应注意到要适应我国国情,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不良反应,并在各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在最大程度上达到缓解能源不足、减少环境污染和改善农村用能结构等方面的良好效果,确保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工作。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建设与管理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莉敏,刘合光.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激励机制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06):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