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心理学的笔记十篇教育心理学的笔记十篇

教育心理学的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0:23

教育心理学的笔记篇1

【关键词】教学笔记反思青年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89-01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笔记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如果能够养成学习、笔记的习惯,将笔记活动日常化、制度化,在教学工作结束后撰写教学随笔,写下自己的经验、教训或困惑,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头脑中生成新的认识,积累新的经验,并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反馈实践结果,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配合以学校或个人定期组织与其他教师交流分析成败得失,对笔记进行再分析研究,让教师处于积极碰撞、积极竞争中,达到资源共享、教师互动,也能很好地树立榜样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批思考型、研究型教师必将从这种不断的笔记、积累、探索的教学实践中产生。那么“什么是教学笔记?”“怎样进行教学笔记呢?”

所谓教学笔记,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笔记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在近一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笔记需要具备这样的心理:

首先要有“关怀的准备”。这是教师成长的原动力,它既表现为对学生的关怀,也表现为对自己的关怀。笔记型教师要主动去关注学生,关心学生的发展;也要时刻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成长,关心自我的完善。

如果说以上是纵向笔记的话那么横向笔记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即要有构建的学习观。笔记型老师一般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主动建构、社会建构的过程。他们努力做一个主动的学习者,不仅仅停留在静的个人笔记方面,他们还会积极争取他人的帮助,形成一个合作研究的团队,把个人笔记升华为“集体笔记”。“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借助于同事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一人提出问题,众人参与,使得原来为各人所有的经验、观点,成为一种共享的资源。

另一方面体现了“创新性教学的教学观”。如果说以上两点还处于运筹帷幄的准备阶段那么这一步则是笔记型教师厚积薄发的展现时期。笔记型教师都十分重视教师在学生学习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大纲》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并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要成为一个研究者,研究自己的教育过程,研究学生的反应,将孩子们的反应看作重要的教学评价信息,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改进、调整教学。并在自我笔记中把这些已解决好的问题鲜活地认真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财富永远保存。

调查中我们总结出了教学笔记需要的以上心理状态。除此之外我们发现青年教师若要“有效”的进行教学笔记还需要以下外在的条件:

第一,丰厚的知识储备。这个知识不仅包括坚实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甚至鲜活的生活常识和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有了这两点,笔记才会深刻、丰富,成长才会永不止息。但只有这两方面,青年教师的笔记和成长就会失去方向并且会走很多弯路,事倍功半。所以,科学的理论教育知识是我们必备的笔记指导,有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我们才会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高级教师、名师、特级教师的成长无一不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独特的创造性人格。不断更新理念,大胆尝试敢于创新,在传授知识育人第一的理念下改变自己的认同观,与学生共进步,共成长。教学手段和方式实现多样化,真正做到“常教常新”。

第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出色的科研能力。善于运用语言、情境、动作、表情等各种手段启发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把课堂带入鲜活的情境里。对于成功与失败的尝试要笔记沉淀,敢为人先,做大胆尝试。

做好以上几点,青年教师就会:

第一,认识和改变自己

这种学习方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在如何改变性格这个议题基础上思考的,通过对思想的追本溯源可以达到认识自我和改变自我的目的,集体笔记学习最终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思想、行为和性格。集体笔记学习的方法可以实现这个过程,让优秀变成一种习惯。

第二,培养良好思维模式

集体探讨是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局限的有效方法,我们每个人的思维都有局限性,这是由我们的成长、教育、经验、学习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而且一旦拥有就会固化从而变得根深蒂固。通过笔记学习可以修正我们的思维模式和心智模式。世界应该是多元的,也允许不同的声音,我们应该包容各种思想和思维。

第三,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这种解决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做法可以锻炼和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循着这种思路可以彻底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以及找出预防问题的有效方法。

可见,进行教学笔记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笔记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笔记,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教学笔记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笔记这一重要环节。教学笔记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主动性,不断的笔记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等。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的笔记篇2

关键词:书法学习心理学技能心理机制

书法教育,包含技能教育、艺术教育、情操教育等多方面的内涵。近年来,书法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功能逐渐被学界重视。但较多的是侧重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以及书法练习对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至于书法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心理机制,学术界还少有论及。书法,或称书道,是一门心灵的艺术,称之为“法”或“道”,说明其同时又是技能(技巧)性极强的艺术。技能的形成,是书法充分发挥心理调节作用、实现艺术创作的基本前提。笔者拟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结合书法教学实践,对书法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对书法教学有所启发。

一、书法技能形成的基本心理规律

书法是讲究“心手相应”的技能,技能的形成是进行高级艺术创作的必要前提条件。技能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动作技能是由一系列实际动作组织起来的完善而合理的活动方式,它表现为身体的肌肉、骨骼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而心智技能则是把特定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按一定的程序方式组织起来,并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书法技能的训练是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相结合的活动,其中书法的书写过程可纳入动作技能的范畴,而读帖、临帖时的思维活动以及创作中的心态等因素则可归入心智技能的范畴。在书法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总是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书法创作和练习都需要“心手相应”,写出来的字是脑的活动通过手的运笔“外化”的结果。

书法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磨砺过程。古代书论历来强调技能的熟练,正如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书法“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技能的熟练,是经过反复练习所形成的达到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此时意识对动作的控制程度减至最低。要将技能发展到熟练的程度,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这些因素决定了书法学习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按照书写姿势、笔画线条练习、间架结构分类练习等顺序进行学习和训练,每个阶段根据不同的任务反复练习,从对字形的局部掌握到整体掌握,再到大脑与动作的协调完善,进而加强动作的熟练和节奏,循序渐进,将局部的用笔联合成一个协调化的运笔模式,运笔速度加快,稳定性和灵活性提高,最后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临摹是书法技能形成的不二法门,故有“初学不外临摹”之说(见周星莲《临池管见》)。任何技能都是通过模仿和联系获得的,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学习如何塑造好线条形态最常用方法是临摹。临摹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记忆的过程,包括对汉字笔画、结构和对指、腕、臂动作的观察和记忆。

二、观察学习:规则的获得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知觉过程,比一般的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学生通过观察,对笔画的长短、粗细、偃仰、向背,墨色的浓淡,运笔的节奏,整体的风格、神韵等变化万端的线条组合产生鲜明而具体的感受和感性认识,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抽象概括。在学习书法技能的过程中,观察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静态观察。先观察碑帖或范字中点画的形状特征,如侧点、竖点、挑点,悬针竖、垂露竖的异同等等;其次,观察结构特征,看每一点画起笔、送笔、收笔的正确位置,点画间的呼应、交错、揖让和向背等关系,左右、上下偏旁的相对位置,上下左右偏旁所占空间的宽窄、四边留白的多少以及线条间的疏密等等,判断整个间架主体的形状是何种方形,外形是正或斜。

第二,动态观察。观察老师动作:先看握笔松紧;其次看起笔、行笔、收笔的方向、速度、力度,笔锋的提按顿挫;再次感受手感和运力(指力、腕力、臂力)。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观察对正确的动作规则和结构规则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技能形成的必要准备。

提高观察有效性的关键是对注意力的训练。初学者临摹一般要求尽量逼真,但范字提供的信息很多,要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这些信息并不容易。一般来说,读帖时的注意都属于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随意注意,维持注意最有效的办法是明确其观察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各种强化增强其完成任务的愿望。在没有明确目的指导下的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注意对象,他可能对范字的各个部分都泛泛地加以注意,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书法教学中可以将目标任务分解,例如第一步只需注意范字的基本笔画,第二步只需注意范字的结构规律等等。这样目的明确,每次注意指向的范围小,集中性更好,对技能的形成更为有利。另外,临摹不成文的或不懂内容的字帖也不利于维持注意。因此在书法教学过程中,融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诗词或国学经典的教学,相应临写一些诗词或经典,或者对碑帖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讲解,既是对智力活动的合理组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对维持注意十分有利,同时对文化底蕴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熏陶等更是大有裨益。三、记忆与表象融合:自由创作的起点

临摹还涉及到记忆的问题,包括对碑帖的形象记忆和对运笔的动作记忆。心理学理论认为:信息刺激在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建立暂时联系,在大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这种“痕迹”的保持就是记忆。临摹就是要将古人法帖中的“信息刺激”——即所蕴含的基本技巧、表现方法等,通过重复模仿训练,在大脑中建立联系和留下痕迹,不断积累后变为自己的能力。记忆是整个书写过程不可或缺的,临摹的成效与记忆的深浅是成正比例的。

传统意义上的临摹一般包括摹、临、背三个阶段。摹的方式很多,有仿影、描红、双钩、单钩等等;临主要指对临,传统的书法教学常常利用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将方格切分,让学生容易掌握笔画、偏旁的位置,最终达到去格临写的水平。当然,对临并不一定要用笔写在纸上,有时候也可以通过读帖来完成,正如姚孟起在《字学忆参》中说:“古碑无不可学,汉代摩崖,手不能摹者摹以心,心识其形,手亦从之。”背指背临,或者称为“默临”,就是书写者不对照字帖,凭记忆将字形、笔画和神态写出来,即使手中无笔,也能将所习之字的笔画、结构、运笔一一在脑海中放映。摹、临、背的训练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识记、保持和重现的过程。摹写主要是训练对笔画的识记,而对临则主要是训练对间架结构、大小、高低等位置要素的识记。这种识记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得以保持。背临实际上就是对前期摹写和对临所得到的经验进行回忆和再认。类似背临的这种“尝试回忆”是强化加深记忆更有效的办法。所以,临摹的三个阶段是不断稳定和深化的记忆过程,它们对记忆力的训练各有侧重,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偏废。

通过摹、临、背的记忆训练,使学习者对范字形象和运笔动作形成较为稳固的心理表象。心理表象不再是事物形象的简单再现,而是经过复合、融合,达到比知觉、比个别表象更丰富、更深刻的水平。学习者一旦能建立起记忆表象与运笔写字的联系,用头脑中的记忆表象指导手的动作,再省察动作过程与原有表象的差别,不断完善动作和表象,那么线形的临写就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一种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对书法艺术语言本质的思考和把握。

传为王羲之所作的《题〈笔阵图〉后》中,曾经详细描述创作前的心理活动过程:“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也就是说,自由创作实际上是一种记忆的延伸和再加工。时下有些书法教育工作者,急于求成,采取直接写成作品给学生临摹的方法去应付各种比赛和展览,在比赛中屡屡获得成绩,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种方法打破了记忆形成和深化的链条,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离开了老师的书稿就很难进行独立创作。

结语

书法是一门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历代书论中也有不少关于书法教育的论述,但这些成果往往是个人经验的总结,而且十分零散,几千年来,中国的书法教育模式基本上停留在继承这些经验性的总结层面。这些总结中有不乏精彩的、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性的论述,但也有不尽合理的部分,这些都需要运用现代的科学认识去甄别和总结。心理学作为研究教育的有力武器,也应该被应用到书法教学中去,建立系统的书法教育中的心理机制理论,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张桂光.书法教程.广东教育出版社,1987.

[3]于魁荣.儿童书法生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1991(6)

[4]陈振濂.书法教育学.西泠印社,1992.

[5]高尚仁.书法艺术心理学.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2.

[6]胡三元.从模仿到创造——浅谈书法教学中的能力培养.语文学刊.2001(4).

教育心理学的笔记篇3

据教育部最新调查,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有15.1%的高校建有无线校园网,但绝大多数都属试验性质,并没有广泛开放给学生使用。同时,有36.2%的高校计划建设无线校园网。两项合计达到了51.3%。无线互联网技术从90年代末到今天已经趋于成熟。最高速率已经达到108m,并实现了漫游认证。调查显示,国内大学中希望购买笔记本电脑的学生达到67.2%,而在这些学生中又有80%左右的学生希望通过分期付款购买笔记本电脑。

鉴于此,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于近日宣布启动"2005年笔记本产品评测暨笔记本电脑校园技术研讨会"系列活动。此次活动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和CeRnet主办,教育部《中国教育网络》杂志社承办。其意在为教育部、学校和企业搭建一个桥梁,并进行深入沟通,达到为学生服务的目的。这是继6月9日赛尔网络在清华大学宣布启动"网络新校园"行动之后的又一针对大学生的笔记本电脑普及计划。也为赛尔网络力争在2006年向全国大学生提供30万台特供笔记本电脑的计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本次活动将采取"笔记本产品评测"和"笔记本校园技术研讨会"的形式,邀请教育部、CeRnet全国网络中心、全国各地高校、业界著名笔记本电脑技术专家和it厂商代表,就笔记本电脑产品性能测试、笔记本电脑校园推广计划、笔记本电脑产品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更好地在教育行业推广笔记本电脑产品等方面进行共同探讨。在采访此次活动的相关人士时,对方指出,此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促进中国高校"笔记本电脑校园"的诞生,通过对笔记本电脑产品评测和笔记本电脑校园技术的研讨活动,为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好地采购和选型建议。通过在全国高校中以笔记本电脑为终端载体,以有线及无线网络为基础环境,将网络增值产品、教学应用产品等有效地捆绑其上,组成师生不可或缺的校园数字平台,并不断满足师生在校期间学习、交流、应用的需要。它能够有效促进信息的获取,信息沟通和交流,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的竞争实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同时通过此次活动,为教育行业用户和笔记本电脑设备提供商搭建良好、顺畅的沟通平台,让教育行业用户充分理解到笔记本电脑设备提供商的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

教育心理学的笔记篇4

【摘要】草笔记也可以称为“源笔记”,是学生在课堂上原始的记录。学生用草笔记记录课堂信息,这些信息包括重点知识、学习思维、引发思考以及解题思路等。草笔记法通过简单纸笔记录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学生从注重结论记录到关注思维过程的一种听课模式。草笔记法促使学生从被动的听到认真参与课堂,课堂上学生要调动多种感官记忆,提高记忆效果。笔者从课堂实践总结常见的问题。根据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提炼出“草笔记教学法”理论意义;同时根据实践提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关键词】草笔记;教学方法;高中课堂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立项课题《高中理化课堂用“草笔记”教学的实验研究》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2013]-JKGHD-0566

近些年在新课程改革思想指导下,高中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很多改进方式,然而在现行的体制下,仍然是以教师的讲解,学生听讲为主要的教学模式。虽然现在各地都在研究高效课堂,也提出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可是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把教师的讲解完全放弃。教师讲解学生聆听记录的教学一直是不可减少的教学环节,即使我们使用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和合作学习等都离不开听说的交流。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有效的参与课堂?

1.问题的提出2011年笔者受学校领导的委派进行高效课堂研究,申报河南省基础教研室的课题“高中理科'自主建构、深化剖析'教学模式的实验探究”,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2012年顺利结题并且获得优秀成果二等奖。此次的课题研究是结束了,但是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而增多了。笔者通过课堂观察、与学生座谈、查阅文献等方式又发现许多课堂教学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制约教学效果的关键。笔者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认为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高效课堂就很难实现。我们的课题研究是提高学生记忆效果的,即使在哪方面得到提升,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设计的教学活动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学生时间观念太弱。学生在进入课堂后总是要用一段时间进行适应。笔者在多个班级观察发现,这些是与学生的习惯和课堂管理有关。我们尝试过多种方法,例如通过提前进入课堂的方式、反复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好,但是仍然得不到解决,大多数学生只有听到上课铃声后才慢慢的走进教室,然后翻东找西的准备教具。我们为了改变他们的习惯,曾经通过处罚迟到学生,但是这种方法只是疏远师生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般会耗费一到两分钟的时间,长期以往就导致大量时间的浪费。

(2)学生精力不够集中。根据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高中阶段的学生能够连续集中精力可达到20分钟以上,但是笔者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却不能做到。笔者原来一直认为是课堂不够精彩不足以吸引他们,后来笔者发现即使把课堂设计的很精彩还是有很多学生分神。甚至来讲,如果课堂设计太多精彩的活动,大多数学生只对活动有深刻印象,对于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不牢固。有时间同样一句话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多次重复,期望学生能记住,可是提问、检查等反馈方式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课堂提问效率低。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指定的学生回答,没有回答任务的学生中有70以上的是在观望,认为这段时间就是为了提问这个学生,进而把时间浪费掉。笔者也对这方面经过多次提醒,但是效果并不好。如果提出的问题有群体近行口头回答,导致后排的学生听不到教师的讲解;同时回答的就是活跃的几个学生,大多数学生随声符合,这样的课堂表面上课热闹,但是没有效果。这种假积极的场面对教师也是一个误导,导致教师认为教学效果很好。

(4)学生学习习惯得不到矫正。学生在初中、小学时依靠机械记忆可以得到较好的成绩,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认同这种方法,在高中课堂迁移此法的时候,会导致成绩的不理想。这时学生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一般情况下,他们不认为是方法的问题,反而归结到自己能力不足,开始否定自己,长期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5)课堂笔记成为负担。有记笔记习惯的学生会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记录上,成为一个“书记员”。课堂没有自己的思考,被动的听讲也导致成绩的下滑,这时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低,很努力也没有提高成绩,就对学习失去信心。同时由于他们学业的繁重,一般很少会再抽时间阅读笔记,没有及时的复习,记忆效果也比较差。

(6)重答案轻过程。学生做题时和回答问题时仅仅追求答案。这些学生在课堂只是追求答案,而不管思维过程,题海战术使他们学习虽然很累,但是学习效果并不好。

这些问题的发现再次促使笔者思考,在阅读大量的教育教学著作后,笔者利用课堂“草笔记”进行教学,发现这种方法能有效减少不良影响,提高教学成绩。通过近一个月的实践,笔者发现该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

那么“草笔记”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

2.理论假设“草笔记法”是用纸笔的方式把学生获取的信息表达出来的一种听课方法。草笔记这个名字很熟悉,草笔记虽然说和我们原来用的笔记类似。虽然说同样是笔记,但是一个草字就有新的含义。草笔记是把草纸的功能和笔记的功能合并在一起的记录方式。草笔记是学生用散装纸进行记录的方法,用草笔记时不能用完整的本子,而是用单张纸。因为完整的本子容易保存,学生记录后不会再进行重新整理。草笔记不仅仅用来记录获取的信息,更需要记录自己的思维、疑问。也可以说,草笔记是学生用来记录信息,也是用来和自己内心交流的平台,是用来自我检验试卷;学生把单一听觉学习的方式变为利用多种感官进行记忆学习的平台。草笔记与普通笔记的区别:草笔记的重心不仅在记录信息,更是在自我交流,师生交流;普通笔记是简单的记录。

美国莱曼・斯泰尔(LymanSteil)认为学生大约70的课堂时间用于倾听。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发现“听讲”学习方式,也就是老师说-学生听的学习效果是最差的,两周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这样我们的教学效果就是低下的,高效课堂也是无从谈起的。草笔记的使用就可以使学生从单一的聆听变为多种感官的同时使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听讲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听到的信息写在纸上,需要他们调动内听觉和内视觉进行转换,同时写出来又变成视觉刺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取的信息经历:听觉讯息外听觉器官(耳朵)内听觉(大脑)内视觉(大脑)内感觉(大脑)外视觉器官外部动作视觉讯息纸张上文字或图画经过这一系列的感知加深学生的记忆。

草笔记记录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进行解答。学生把答案写出来,就是我们当堂检测,能够明确学生是含糊的记忆还是清晰的理解。对于难题,草笔记成为学生的草纸,可以记录他们思维过程,在教师讲解后他们很容易找出思维的漏洞,即使出现错误也是他自己可以立即改正,留下的疑问又可以记录等待教师的解答或者下去后和同学讨论。这种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果,也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分析自己问题,把问题留在行为阶层,不至于把问题归结到自己的能力阶层,减少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

草笔记要求学生听课过程中全程参与,否则他们不知道教师的问题,就无法进行回答。这也就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解决学生上课分神的问题。

草笔记是散页纸张,不好保存。学生记录的重要信息也在上面,他们必须经过再次整理转写才能保存在正式笔记本上,这个过程也就要求学生进行及时的复习。

草笔记在下课时教师及时的收集同时进行批改,能够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教学中师生之间理解差距。有利于教师对于教法的改进和学情的把握,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3.课堂实施建议根据笔者设计的意图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草笔记教学法的课堂:

(1)上课师生互相问候后,要求学生准备好纸笔,同时要求他们写上姓名。

(2)在学生准备纸张和教具的时间,教师可以把本节课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标准告诉学生;基本知识要板书出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安排的课堂活动,进行的课堂程序,以及分配给他们时间。

(3)要求学生对草笔记分区使用,按照课堂程序,每个程序的记录思考写在一起。同时要留出足够的空间用以补充或修改。

(4)要求学生不仅记录知识点而且要进行回答解释,甚至要简要记录思维过程。

(5)教师不能急躁,每讲一个知识点后要留给学生足够时间记录,提问时根据难度适当调整等待时间。教师要走下讲台及时检查学生回答记录情况,对于错误可以当场纠正。注意此时师生交流不能影响其他人。

(6)教师要给学生搭建“脚手架”,把综合性强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攀登到最终问题上。提问的问题不能过于笼统,不清晰的问题导致学生回答的困难。一个问题不能用太多的语言才能回答完全。

(7)对于大多数学生都熟练掌握但是因为间隔时间较长的知识可以进行群体性回答,就是说对于仅需要提示、回顾的知识不用再草笔记上回答。

(8)重要的概念、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在草笔记上独立回答,然后分组校对、讨论,最后再有老师总体纠正。

(9)典型的问题要求学生简单表示出思维过程,写出存在的疑问,然后再进行讲解。教师在讲解时要提醒学生对比自己的思维误区,最后再给学生一段时间进行反思总结。

(10)课堂时间不能全部用于讲解,而是要留下四到五分钟让学生再总结、反思、补充。是否需要讨论就要根据本班的学生结构水平实际安排,笔者在操作时这个时间是不允许他们讨论。

(11)草笔记教师一定要在下课离开教室之前收起来,就是不能全部批阅,也要进行部分收缴批改。

(12)最后一项活动必须由教师完成。要告诉学生下课铃是给教师的提示而不是告诉学生下课,学生只有得到教师的指令后才能下课。课堂的最后一道指令一定是教师说“下课”。

参考文献

[1]YvonneGentzler.新教师最佳实践指南[m].贺红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黄邵裘,黄露丝玛丽.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3]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李中莹.重塑心灵[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2.

[5]乔治・J・波斯纳,艾伦・n・鲁德尼茨基.学程设计-教师课程开法指南[m].赵中建,肖玉敏,李丽,吴瑞祥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DavidLittle自主学习方法与途径[m]邱永忠,林,江琴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7]RandallSprick.高中课堂管理――行为管理的9项策略[m].王勃涛,刘文琴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8]LindaCampbell,BruceCampbell,DeeDickinson.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m]霍力岩,莎莉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9]杰罗姆・范梅里恩伯尔,保罗・基尔希纳.综合学习设计[m].盛群力陈丽王文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

教育心理学的笔记篇5

一、思维导图引入《学前教育学》教学的意义

《学前教育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具有基础理论课的特点。由于偏重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需要把体现学生主体性、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首位。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思维导图是一种学习理论课理清思路,建构知识,研究概念,解放双手,手脑并用的好方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一定的美术、绘画功底,如果配合使用诸如小组合作学习、头脑风暴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思维导图在《学前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备课、授课、作业布置等环节,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笔者积极探索思维导图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得到一点不成熟的心得,现略举一二。

1.课前准备学导图:吃透内容化繁为简

备课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更要备教学方法。而这一切的基础,就要从教师吃透教学内容开始。如在教授《教育目的》这一章节,我就在备课时自己在教学设计上采用思维导图将抽象繁杂的概念进行了归类,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育方针的区别和联系;教育目的的功能;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等教学重难点通过思维导图组织起来。只有教师将所有概念和知识整合,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传授知识。思维导图适用上下位概念、定理的组织和梳理。

此外,教师還需要不断学习开发出来很多的思维导图的制作软件,不仅操作方便,也美观整齐,现在的学生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擅长用信息和工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同时也号召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软件来绘制思维导图。常见的思维导图软件有:mindmanager、Xmind、Coggle、Freemind等,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课前通过思维导图来备课、预习、制作电子板书等。

2.授课环节用导图:贯穿始终熟能生巧

每个学年开始,我都会在第一课告知学生本课程的《课程指南》。所谓《课程指南》,即通过三个方面讲授物、法、人学习本课程的工具、教学方法、创建学习型团队。而这三方面也相辅相成。

(1)绘制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工作笔记本,彩色荧光笔若干,利用康奈尔笔记系统将日常的课堂笔记、学习心得、总结思路画在笔记本上,摒弃了传统笔记的线性记录结构(一、(一)1.(1)),使得这个笔记本既是概念地图,也是思维火花碰撞地。

(2)绘制方法:思维导图贯穿整个学年的学习方法始终,在第一堂课我就要教会学生如何绘制思维导图。我们大脑的工作机理是运用图像和网络般的联想,因此绘制思维导图有四个要点:1)连接:从一张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空白。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呈放射性,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依此类推让思维导图的分支自然弯曲而不是像一条直线。2)关键词:在每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3)可视化:用一幅图像或图画表达你的中心思想,直观形象,并自始至终使用图形。4)颜色:在绘制过程中使用各种颜色。

(3)学习型团队:工具最大的意义便是使用。教会了学生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按惯例我会让学生立即组成学习型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模拟幼儿园,用思维导图绘制小组的组织机构图。既是破冰活动,也是对思维导图绘制方法的检验。往往学生讨论地会非常热烈,绘制出很多富有奇思妙想的思维导图或者它的变体。

3.作业布置创导图:课堂延伸举一反三

在日常教学环节中,作业的布置我也尝试让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来巩固所学知识,在学习《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幼儿教师》这一课题时,让学生在课后设计一个合格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和不合格幼儿教师的对比图,借鉴了思维导图的绘制元素,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创造概念图,不再拘泥于概念连接和关键词,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师素养的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运用思维导图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的笔记篇6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极积参加每次的政治学习,并认真学习和做好记录。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经常翻阅学习有关师德的文章,如“教师十不准”“教师道德规范”等,不断加深自我修养,做一个学生喜爱的好老师。做为一名党员更要做在前想在前,处处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二、要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并认真做好业务笔记。除了学校统一规定的2周一次的业务学习,还要自主学习,选择一些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按学校要求至少要写4000字的业务笔记,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我。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如《魏书生的管理班级》,及时作好笔记,写出自己的心得,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多看权威性的教育类期刊杂志,如:《语文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教育》等。要经常上网学习,观看好的课例,了解更多著名教育专家、行家的观点,了解当前的教改动态,这些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四、坚持继续教育学习,继续在这一年中参加网络远程教育培训。做好网络学习笔记,积极进行发贴与交流,向同行们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水平。本学期要完成96学时的课程,还要多写反思与心得。

五、上学期钢笔字虽已达标过关,但还要抽时间多练粉笔字,练就过硬的基本功,做学生的表率。同时还要多研究如何让自己班学生也练就一手好字。

六、多听课,多学习,充分利用好研讨课机会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深入教材,研究教法学法。上好本学期的研讨课,要上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点。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在研讨课期间要多听课,多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要充分利用好“研讨课”这个大舞台,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己。

七、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及教研活动,在活动中积极发言,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利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组内学习,切实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继续深入学习“新课改”思想理念,并努力将新课改的思想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

教育心理学的笔记篇7

远程教育学习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下载网络课件,借助教师的讲解结合教材进行学习;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完成网上布置的作业,若此时碰到了疑难,也完全不必担心,可以和学习中心的在线老师或其他学员交流,讨论答疑,也可以在网上发贴留言,与大家一同探讨,还有许多学员在分组交流,大家彼此学习,既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又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此时你一定会为远程教育的魅力所折服。

在学习过程中应做到了以下几点:

1、树立学习信心,制定学习计划。

操之过急、急于求成,目标定得太高,只能是打击自己的学习信心,只有循序渐进、实事求是、正确地评价和认识自己、客观地设定自己的期望值,才能帮助自己树立较强的学习信心。

光有信心不行,还必须有自己的学习目标,确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后,还要拟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即如何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和教学信息等为学习服务。为每一个学习单元确定一个明确可行的学习目标,严格按照学习时间表完成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脚踏实地地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和目标就会获得小小的成就感,不断地鼓舞和增强学习信心。

2、培养积极的学习情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头脑最清醒、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学习,才能取得更佳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中还必须克服自己的分心现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多记笔记,提高领悟能力,增强记忆。

多做笔记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加强记忆,特别是对考试前的复习很有帮助。有时候,除了把教材和光盘中重要的地方做下记录之外,还要综合其他相关资料,整理出一份内容较丰富的笔记。这份笔记应反映出自己对学习资料的理解程度,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把重点、难点、特殊内容记下来。在做笔记的过程中,还必须灵活思考教材的内容,这样才会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4、重视交流与沟通,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在学习过程中多方交流,互通有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当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时,应正确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尽可能获得家人、朋友和教师的关心、支持和鼓励,多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互相鼓舞学习信心,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消除不良心理影响,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

教育心理学的笔记篇8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虚拟教研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71-02

2007年12月,笔者参与李海教授的省级课题《应用教育博客进行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并承担子课题《小学教师开展虚拟教研的实践与探索》,依托课题研究在虚拟教研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先后发表8篇虚拟教研相关论文,积累了一些案例。传统的教研活动,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很难达到教研为教育教学行为服务的效果和目的。而网络教研,充分利用了网络速度快,信息及时,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透明度、参与面和交流面都较大等优点,能及时有效地为基层服务。通过网络平台,还可以进行区域内或跨区域的教研活动,利用博客论坛、发贴等方式还能够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时间的不一致问题。

1利用wiki的应用和个人知识管理

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keeweekee”,发音wiki,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被译为“wiki”或“维客”,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由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探讨。wiki也指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

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指在教育教学中、班主任工作中、学校教研工作中、教师业务学习中的应用。本文的实践平台是教育大发现wiki(http:///wiki/)。

笔者在乡村小学任教,乡村小学师资不稳定,教师授课课程也很不稳定,有的学期教语文课,有的学期教数学课。这就需要教师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学科,适应新的班级。在教学中,笔者坚持用wiki记录整理教学中的心得体会,通过wiki与同行交流,改进教学方法,并根据这些wiki用户的留言和修改意见,进一步改进课程教学。没有wiki,在纸质的笔记本上写教学日记,别人一般看不到,也不会提出意见和建议。另外wiki应用又不同Blog,wiki即时编辑整理功能十分便利。

在wiki的应用方面,笔者主要做了以下尝试:个人知识管理、写学生的成长记录、写教学反思、写班级日记、开展叙事研究、编辑学校简报、班级简报、研修简报、课题简报、积累课题资料、在互动百科上编辑词条、和学生共同编辑百科词条、开发活动课程。2009年9月获得互动百科授予教师・维基星光计划优秀教师表彰。《基于wiki平台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报告》、《wiki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在好看簿博客上的实践研究

好看簿是一个web2.0图片分享网站,目前有用户约10万。它以图片故事形式展示,用户可以图文并茂地分享自己的图片故事。笔者通过好看簿进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研究、交流和协作。写教学日记,用图片记录自己的教学,记录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记录学生发展、成长,上学的幸福过程,秀秀学生的涂鸦、漫画,刚刚读过的书或者喜爱的电影,分享生活中的点滴,阳台上的花或者自己的宠物,制作电子教程,软件、网站的使用指南,分享ppt幻灯片等。

例如,笔者开展的一些活动:跨校、跨区域活动,与天津小学生写信互学活动,与深圳小学教师发起的“秋天到”活动;作业展评:一年级语文非正式作业展评;开发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家乡的春天;学生成长记录:一年级假期作业展评暨进步学生表彰。

3新思考成长博客,新思考研修平台

2007年底,在李海教师的指导下,笔者开始写博客,刚开始的博客仅仅是写一些教学日志、心得等。加入博客群,开展一些教研活动。后来加入了新思考教育视点,并担任网络评论员。2010年3月参加了新思考网络研修,才对成长博客和新思考平台有了深入的认识。通过本次网络研修,在西街小学英语骨干教师陈妍的带领下,甘州区英语一班的部分学员开展基于新思考平台的城乡跨区域集体备课,该活动的部分成果将在《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上发表。

在新思考平台上主要就是写博客,担任评论员评论教育视点,参加网络研修。例如,笔者参加过的一些培训项目。参与2010国培项目-高中新课程培训,参与四川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课程团队;负责编辑简报:参与青海农牧区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课程团队,负责编辑简报。

4中国教师远程研修网平台

中国教师研修网(.cn)是由全国教师教育学会主办,在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应运而生,为全国中小学教师搭建研训一体的专业发展平台,实现教师个人、学校、区域教学组织的知识管理,创建全员参与、团队合作、资源共建、可持续发展的网上学习共同体。2007年,中国教师研修网成为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优秀网站,2008年以后,成为教育部教育干部远程网络培训基地。承担多项部级、地方远程培训项目,并与各地合作伙伴一起搭建多个区域级教师网上学习社区。笔者参与的活动:参加知行中国班主任培训;知行中国在岗实践暨班主任e站。组织活动:多动症孩子的教育问题。

5即时通讯工具

即时通讯软件是通过即时通讯技术来实现在线聊天、交流的软件,目前中国最流行的有QQ、mSn、popo、UC、LaVa-LaVa等。合理应用这些工具,可以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如视频听课、评课、召开视频教研活动、专题培训等。笔者主要介绍QQ(QQ群、组)YY、UC、呱呱视频。

6Gmail+GoogleGroups

笔者在这个平台上参与的活动最多,也是开展教学研究重要平台之一,由于谷歌论坛在国内打不开了,所以,笔者对Gmail+GoogleGroups介绍就少一些。笔者参与教育大发现社区,讨论一些问题时就是通过Gmail+GoogleGroups的方式,上次庄秀丽博士到河西学院和甘浚中学做报告时,专门介绍了谷歌论坛。张掖市的三个谷歌论坛是:祁连山教育社区谷歌论坛:、河西学院教师论坛:、河西学院学生论坛:,善用网络,利用群体智慧,支持教学;在虚拟教研平台上,形成了由教育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学科专家、特级教师、社会人士、家长、学生组成的虚拟教研组。在这个虚拟教研组里大家利用Google论坛讨论教学问题,一线教师能更好地得到专家学者的专业指导;把教学的点点滴滴积累下来,用web2.0工具进行管理,不断地对比、分析,不断地沉淀,形成自己的教学经验,逐步转化为成果。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中心学校,甘肃张掖734000)

参考文献:

[1]李明山,马秀梅.基于wiki平台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报告[J].中小学电教,2010(7-8).

[2]李明山.wiki在西部农村小学应用的实践案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3).

[3]李明山,侯秀娟.“了解张掖湿地――小学活动类课程”的案例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2).

[4]李明山.小学教师开展虚拟教研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2).

[5]李明山.适合本镇教师开展班主任工作研究的网络平台,[DB/oL]http:///story/186982/.

[6]中小学教师利用wiki能做些什么.[DB/oL]http:///story/190913/.

教育心理学的笔记篇9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极积参加每次的政治学习,并认真学习和做好记录。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经常翻阅学习有关师德的文章,如“教师十不准”“教师道德规范”等,不断加深自我修养,做一个学生喜爱的好老师。做为一名党员更要做在前想在前,处处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二、要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并认真做好业务笔记。除了学校统一规定的2周一次的业务学习,还要自主学习,选择一些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按学校要求至少要写4000字的业务笔记,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我。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如《魏书生的管理班级》,及时作好笔记,写出自己的心得,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多看权威性的教育类期刊杂志,如:《语文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教育》等。要经常上网学习,观看好的课例,了解更多著名教育专家、行家的观点,了解当前的教改动态,这些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四、坚持继续教育学习,继续在这一年中参加网络远程教育培训。做好网络学习笔记,积极进行发贴与交流,向同行们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水平。本学期要完成96学时的课程,还要多写反思与心得。

五、上学期钢笔字虽已达标过关,但还要抽时间多练粉笔字,练就过硬的基本功,做学生的表率。同时还要多研究如何让自己班学生也练就一手好字。

六、多听课,多学习,充分利用好研讨课机会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深入教材,研究教法学法。上好本学期的研讨课,要上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点。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在研讨课期间要多听课,多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要充分利用好“研讨课”这个大舞台,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己。

七、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及教研活动,在活动中积极发言,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利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组内学习,切实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继续深入学习“新课改”思想理念,并努力将新课改的思想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

教育心理学的笔记篇10

鉴于小学与初中两个学段在学习上的不同特点以及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较大的差异,初中政治教师要搞好小升初阶段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减少学生在衔接阶段乃至在以后的学习中对学习方法盲目的探索时间,对学生尽快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习遵循着一定的认知规律,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以减少知识的漏洞,夯实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表现是多层面的,但主要表现在预习、听课、复习这三个环节上。

一、预习环节

学习思想品德课必须认真预习,预习也是学生获得课堂主动权的第一步。通过对新课内容的预习,能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发现和弥补知识的漏洞,接触和了解新知识、新观点,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课文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教育学生每次课前要对新内容进行必要的预习。要求他们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新旧知识之间是否有联系、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对新知识的通读中是否有一定的困难,并对这种地方做出标记符号,以利于在听课别注意教师的解答过程,及时解决疑难性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求不能过高,因为它毕竟不同于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因此不能要求学生去完整地把握和记忆新知识。

二、听讲环节

上课是学生获得知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三环节中的中心环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尽一切努力指导学生掌握专心听课、记好笔记的方法。要教育学生明确听课目的,注意教师对新旧知识的衔接,集中思想去把握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所学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白多思是听好课的关键。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听懂的基础上学会记听课笔记,学会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以利于课后自己的再思考或及时地向老师、同学进行询问。要提醒学生处理好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做到以听为主,以记为辅,听记结合。一般以两种方式记笔记,第一种即将主要论点、论据、重点、难点在书上逐一记上各种符号,必要的还做些文字叙述。第二种方式是用笔记本记录,按教师讲课体系,用大小标题将主要论点、论据、说明观点的材料和对基本内容的概括等摘要记下。告诫学生记笔记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半途而废。必须讲求笔记的完整性,完整的笔记能全面反映教师讲课过程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知识体系的转换过程,如果疏漏了某些内容,以后就可能导致对其理解的某些缺陷。同时完整的笔记又是以后进行有效、体系化复习的依据。

三、复习巩固环节

这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有序、有效的复习。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所谓“过目不忘”、“一目十行”的记忆水平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只有不断地温故才能不断地知新。为此教师要合理指导学生进行及时、全面的复习,要让学生自己制定出复习计划并遵照执行,在及时和全面的复习中不断再认、理解所学知识,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要让学生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听课笔记,在复习中对照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而不能束之高阁,否则就意味着对笔记功能的浪费。在学生的阅读和作业过程中,要教育学生能够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提高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