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出口贸易发展趋势十篇出口贸易发展趋势十篇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0:19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影响

互联网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高效,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也相应发生改变,地域和时空限制得以突破,实现了时空零距离的飞跃。这样在信息的高速流动和再生产过程中,不考虑贸易壁垒的前提下,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务、技术等在国际市场上畅通无阻,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区域和国际的经贸合作水平和层次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国际贸易成本降低效益明显改善。

一、跨境电商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创新

(一)实现了贸易方式的创新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不断应用,丰富了国际市场的商品和服务,使得企业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采购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等,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企业的市场效率,使企业能够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商品和服务。这些服务和商品的背后,是大量虚拟企业加入的结果,通过借助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大量的企业通过网络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完善的体系,使企业能够及时、快速地购买到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等,更好地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使得生产资源和生产要素能够在国际环境中实现更好地分配,对于提高经济福利,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作用具有重要的帮助。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等的统一,国际市场的买家和卖家能够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流等,破除了商品流动过程中的阻碍和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对于国际贸易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二)实现了贸易的一体化

跨境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规模巨大的贸易市场和平台,大量信息借助网络的形式进行传递,在跨境电子商务中,市场信息的传递成本低下,每个企业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连接到世界的各个市场中,实现了世界市场的统一。网络的平等性和开放性,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使得国际贸易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密切。跨境电子商务的应用,破除了国际贸易在地理和时间时的制约,从而使国际贸易市场不断地扩大。电子商务所塑造的虚拟市场,使商品和服务的流动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有效的流动,减少了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等所造成的扭曲。一体化的市场,使得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也减少了碎片化市场所带来的价值扭曲。

(三)改变了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

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下,国际贸易的市场营销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地球村的形成,市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企业来说,面对的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就需要通过多种营销手段来获得客户的认可。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中,企业的营销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企业逐渐开始探索网络营销方式,并且应用到了企业的销售过程中,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客户更好地发现和了解企业的产品,对于提高企业的交易效率和数量具有重要的帮助。网络营销能够给企业带来大量的好处,能够实现精准营销,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等,而且还能够通过客户的反馈,帮助企业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服务等。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缺乏完善的跨境电商电子支付系统

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工具,例如支付宝、余额宝、贝宝、财富通、99bill-快钱、网银在线、首信易支付、云网、环讯ipS、微信钱包等,虽然在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被广泛使用,但在国外应用并不普遍,且世界各国的电子支付方式都各不相同,国内外通用的电子支付工具也不多,导致支付和结汇环节一场繁琐。

(二)改变了政府的监管模式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也走上网络化的道路,使得政府也改变了对国际贸易的监管模式,电子化在国际贸易申领发放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通关、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出口退税、出口商品配额招标、进出口海关统计、外汇核销等方面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各个环节的时间,提高了监管的效率。我国2006年建成的“贸自通”平台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化,加强了海关、税务局、银行、贸易公司和监管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改变了经营者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国际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效率较低。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务流等几个方面的多项物流。电子商务减少了时间和空间对国际贸易的限制,从而极大地改变了贸易双方的管理模式。

(四)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门槛

电子商务的发展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门槛,促进了中小型企业在国际贸易方向的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由于受到经营权的限制,除了大型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和跨国企业之外,中小型企业并不能成为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但是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经营权已经不能限制中小企业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电子商务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门槛。中小企业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参与国际贸易活动。在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1.贸易税收的流失。

电子商务虽然在一定条件下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但是却更加方便了企业的偷税漏税。电子商务由于虚拟化的特点,主要商品的生产地区,经营地区,收入多少和税务主体都不像传统国际贸易那么清晰明白,一目了然。这就造成了监管部门很难收集税收证据,也很难确定各个公司税收管辖区域。这种条件下,监管部门也难以科学有效的工作,贸易公司更是利用各种监管漏洞和法律忙去偷税漏税避税。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机密技术的发展应用更增加了监管部门收集税务证据的难度。监管政策和监管手段的相对落后也造成了监管力度的不强力。使得税务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2.电子商务加剧了我国与发发国家的差距

发达国家利用其更加新进的技术手段完善了电子商务贸易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其国内的电子贸易能够更加健康完善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的早一步发展,其相关监管的法律法规也得到了更早的制定、应用。在此基础上,其构建的技术和贸易壁垒加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未来发展趋势

(一)规范国际贸易物流体系

国家应开展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计划,建设物流大通道,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智慧物流,推动物流产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以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让运输不再遭遇“囧途”。尽早规划建设尽可能完善的跨境物流体系,并加强海外仓建设。还应简化国与国之间的检验检疫等通关环节,加强管理创新,在通关环节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此外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应抱团到国外建立海外仓,避免承担单个建仓的高额成本。加快我国国际性跨境物流大企业的建立。

(二)打造建议稳定供应链

企业应积极与海外知名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了解当地的文化、市场环境、货物的供应流程,寻找受国内消费者所青睐的海外商品,与对方建立良好的供货渠道,并以合适的价格达成协议。

(三)加强跨境电商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我国要加强跨境电商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全方位、高效发展,打造智慧化全产业链,有利于彻底改变我国传统外贸企业被动环境,企业应积极做好体系完整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建立数字化工厂、实现智能化生产,促进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全产业链体系建设,努力打造有实力的国际性品牌。

(四)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1.国家应建立健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加强对互联网环境的监管,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保障电子商务交易安全,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交易活动。企业和个人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是应遵循电子商务法律条款,且应积极提供意见和建议,支持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完善。

2.国家应推进简政放权,创新管理服务。坚持促进发展、规范秩序和保护权益并举,防止措施失当导致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发展中走歪路,丧失发展环境。政府和企业应创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建立与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国家、企业和专业人才之间要尽可能更多地开展相关讨论工作。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方式从传统的进出口贸易变成了互联网贸易。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国际贸易中涉及的部门和贸易管理人员建立信息连接,通过相关信息的交互流通取代传统国际贸易前的准备、谈判、签订合同以及履行合同,实现多方远程交易。新兴的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方式简化了国际贸易的流程,避免了重复输入数据,减少了人工操作造成的的错误,提高了国际贸易容错率,大大降低了国际贸易成本。

参考文献

[1]张环宇.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测度及方式创新[J].商业时代,2013(8).

[2]朱一丹.电子商务在服务贸易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响研究[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3(16).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商品结构原因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额,出口商品的数量和类别迅速扩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随之扩大。涉案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钢铁、纺织品。而这些商品恰恰也是中国对美国出口所占比重最大的几类产品。针对此,本文将在认清中美贸易摩擦现状的前提下,分析近年来中美商品出口结构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产生该影响的原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美出口商品结构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

表12007-2011年中国对美主要产品出口额(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国别数据。

从产品上来说,贸易摩擦已经从个别产品逐步向多行业贸易发展。如表1所示,虽然中美进出口贸易额不断扩大,但近几年的贸易结构变化很小,中国对美出口产品的前五位近5年来一直保持不变。在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上,已经形成以机电产品为主体,以纺织制品、钢铁制品、家具玩具等产品为辅的格局。以机电类产品为代表的技术产品自1994年取代纺织品成为中国输美第一大产品后,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攀升,这也直接导致了机电产品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从领域上来说,中美贸易摩擦所涉及的行业逐步的扩展。入世之前,中美贸易摩擦局限于纺织服装行业,入世后中美贸易摩擦的重点也逐渐扩展到机电、钢管、轮胎领域,近几年,摩擦又向新的领域发展。2007年6月,美国暂停对中国鲶鱼、虾、鲮鱼等几种水产品的进口,标志着食品领域成为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焦点。2010年10月16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就中国政府是否对国内清洁能源行业提供非法补贴进行调查,这些调查将对我国风能、太阳能、高效电池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出口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些动态表明,中美贸易摩擦的领域还在不断的扩展之中。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表现形式

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反倾销,反补贴和知识产权保护。

在反倾销方面,中国正在成为美国反倾销的最大目标。1995年1月至2010年12月,美国针对进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443起,其中针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102起,约占调查总数的1/4。同期,美国针对进口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301起,其中针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87起,占反倾销措施总数的比例超过1/5。自上世纪80年代,对华反倾销涉及的产品有46大类,8大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世纪90年代,涉及产品扩大到150大类;自入世以来,反倾销涉及的产业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扩展,出口商品从最初的纺织,服装领域扩大到机电、家电、化工等领域。随之而来的,中美之间反倾销涉及的领域也从最初单一的纺织行业到如今的机电、化工等制造业,涉案金额也呈扩大趋势。如图1所示,化工、钢铁领域是美国反倾销的重点调查对象。

图12001-2010年美国对华反倾销案中涉及产品按行业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美国商务部U.SDepartmentofCommerce,U.S.internationaltradeadministration相关网站资料整理

在反补贴方面,2006年11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来自中国的铜版纸同时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是美国自1991年以来对中国发起的首例反补贴诉讼。实际上,自2006年的铜版纸调查起,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经常采用“双反”(反补贴,反倾销)并用,截至2012年4月,美方共对中方产品发起了32起“双反”调查,涉及的领域包括纺织行业、化工行业、钢铁行业、以及机电行业。如图2所示,以涉案行业来看钢铁行业和化工行业是美方“双反”调查的重点行业。

图22006-2012(1-4月)年美方对中方出口商品“双反”调查统计

数据来源:根据美国商务部U.SDepartmentofCommerce,U.S.internationaltradeadministration相关网站资料整理

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1986年1月至2010年11月,美国对中国企业的337调查达到了109起。后五年的总数(56起)就超过了前二十年的总和(53起)。仅2010年,在美国总共发起的56起337调查中,涉及中国企业的就高达到19起,占比达33.9%。在入世之前,美国涉及中国的产品的337调查主要是纺织服装产品,但在入世之后,主要调查产品为机电、化工及医药等,最多的是机电产品,过去十年间基本维持在2/3左右,2010年机电产品的涉案比例高达95%。

三、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

1、中美贸易发展不平衡。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贸易行业;现状;发展趋势

1.引言

我国贸易行业十分多元化,贸易行业根据业务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贸易公司、进出口外贸公司,贸易公司其主要表现在于商品的买与卖,贸易公司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信息与业务渠道,得有货源以及货物的销售方案以及销售目标和所得的一定利润,同时贸易公司是根据市场规则,从而收集市场的需求、供应,并且做出合理的分配,通过合理的分配资源,达到资源配置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中获得商业信誉。外贸公司其主要表现为进行目前没有进出口权的单位产品的进出口业务,通过进出口业务收取费用,整个过程一般可以分为海关、商检、银行、外管局、退税科、国税等环节。

2.我国贸易行业现状

2.1贸易公司现状

我国贸易公司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增值能力不高,同时我国内贸易产品主要由外资主导,有很大的市场风险,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贸易公司众多,目前最为明显的情况就是小贸易公司发展空间小,大贸易公司发展空间广阔。大贸易公司对于我国各地商品贸易的往来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垄断,导致小贸易公司发展进程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等现象,现如今互联网这一高新信息可以的高速发展,使得贸易公司有了创新发展的前景,网上贸易这一新型的流通模式出现,使得成本降低相比传统的贸易方式更有优势,通过电商平台这一模式,使得我国贸易公司又涌现出了新的活力,同时改善了小贸易公司的发展困境。

2.2外贸公司现状

2015年,在国际市场不景气与国际贸易深度下滑的大趋势之下,我货物贸易进出口与出口额稳居世界第一,国际市场份额扩大,贸易结构不再单一并且得到了持续性的优化,质量与经济效益持续提高。

2015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55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下降7.0%。其中,出口14.12万亿元,下降1.9%;进口10.44万亿元,下降13.1%;贸易顺差3.68万亿元,扩大56.4%。以美元计价,进出口总值3.95万亿美元,下降8.0%。其中,出口2.27万亿美元,下降2.9%;进口1.68万亿美元,下降14.1%。

在全球贸易不景气的环境之下,我国出口虽然下滑,但是从国际角度来看,我国的出口情况仍然优于其他的经济体。我国出口占据了国际市场份额比2014年整整提高了1.5个百分点,达到了13.8%,但是我国进口额因为国际市场大批商品价格下滑,加上我国农业生产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极速下滑,相比之前下降颇多。同时我国的出口制造业的地位逐渐提升,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的价值以及附加值都有所提升,其中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表现在,2015年,对于手机、船舶等出口商品相比之前分别上升了8.5%与13.3%,而机电产品与之前相比持平,占出口总额的57.6%,服装贸易所占比重也比之前相对进一步提高,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如玩具以及纺织品与家具等,较之前相比下降了2.7%,占出口总额的20.8%。

在进口额下降的趋势之下,我国的先进设备以及关键零件的进口基本稳定,较之前相比还有所扩大增长,同时电子商务模式的流行,使得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成了对外贸易发展的焦点与热点。民营企业环境适应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在这样一个混乱的国际贸易趋势影响之下,我国民营企业的出口还在增长,这证明了我国民营企业正在高速的发展,同时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

3.我国贸易行业发展趋势

在国际贸易持续下滑的低迷时期,我国的出口能力却在不断地加强,一般贸易的比重提升,机电产品的出口也在回升,随着出口增长的恢复正常,说明了我国贸易结构的优化程度越来越好,并且已经在国际贸易之中取得了进展,这十分有利于我国在全世界价值链中的位置提升以及优势的确立,同样的我国贸易服务发展趋势持续加快,高附加值的商品服务进出口快速提升。我国贸易服务发展形势一片大好,贸易整体的结构也在不断完善优化之中,我国所处国际环境相对稳定,十分有利于出口商品稳定增长的趋势,同时世界贸易大批商品的价格变化,对于我国战略性资源进口有着十分有利的条件。

我国经济发展保持持续平稳的发展,同时政府也出台了对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扶持政策,并且正在积极高效的落实发展政策,这让我国对外贸易方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创新,进一步的使得电子商务这一新模式有了更快的发展,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完善了出口发展的投资、信贷等体系,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企业自身技术的创新能力以及与国际贸易的全方位合作发展。

结论

世界经济正在持续温和的复苏,国际竞争也因为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更为激烈,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局势发展平稳,商品结构稳步优化,新的贸易行业活力正在持续注入,使得我国贸易发展趋势相对在国际贸易环境不景气的趋势之下更具有发展前景,而且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推动作用,我国应该进一步重视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五年来国内贸易行业发展现状[J].财经界,2011(03):20-21.

[2]徐光耀,孔庆峰.我国服务贸易与经济发展――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09):79-84.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发展趋势

一、服务业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目前我国服务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其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

首先表现在服务业规模扩大、比重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步提高上。2007年,我国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比1978年的872.5亿元,增长了100倍还多。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速达到10.8%。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1979年的23.9%提高到2006年的39.4%,提高15.5个百分点。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取得了较快的增长。

其次,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4890万人猛增到2006年底的24614万人,净增加从业人数19724万人,大大高于同期第二产业平均每年增加439万个就业岗位的水平,充分体现了服务业就业弹性高的特点。1978-2006年,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下降近28个百分点,工业和建筑业上涨近8个百分点,而同期服务业就业比重则上升20个百分点,达到32.2%。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在就业方面发挥着第一、第二产业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

中国是人口大国,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并未形成人力资本。中国服务业的产业内部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这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科技进步等多重力量的推动下,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对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升级,像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在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大大提高。

从长远来看,如果我国服务企业不注重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现有的“比较优势”将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国际化而丧失殆尽,甚至转变为“比较劣势”。因此,要合理规划和安排服务业发展的总量目标和结构目标,在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使服务业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趋于合理,使服务业的发展真正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

三、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服务贸易发展的自由化趋势

商务部世贸司司长张向晨为2006年4月15日举行的第99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撰文时指出,加入世贸组织四年多来,中国认真履行了各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在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建筑、分销、法律、旅游、交通等在内的众多服务部门,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市场准入水平大幅提高。在wto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62.5%,服务贸易部门开放程度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预计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发展和中国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的进一步履行,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会进一步加大,中国服务业面临着巨大挑战,这同时也给了中国服务业一个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从现阶段来看,中国不可能无条件开放国内服务市场,适度保护国内服务市场是必要的。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只能是在“逐步自由化”的原则下来实现。

2.服务贸易发展的加速化趋势

自从加入wto以来,由于中国政府逐步放宽了对服务贸易的限制,国际服务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从1982年到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二十九倍,年均增长近16%,为全球平均增长水平的两倍,出口世界排名从第二十八位上升到第八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四十位上升到第七位。服务贸易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长率,而且高于同期商品贸易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服务贸易的增长不但快,而且还有不断加速的趋势。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四千亿美元”的发展目标。

3.服务贸易发展的非平衡化趋势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方面。一些传统服务产业所占比重过大,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所占比例则很低。从1996—2005年,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旅游一直居于首位,到2005年,我国实现旅游出口293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近40%。而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基础的一些新兴服务业则明显较弱。2005年,我国金融服务出口额1.5亿美元,保险服务出口额5.5亿美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18.4亿美元,一共占整个服务贸易出口的3.5%。在我国服务贸易中,传统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而新兴服务业才刚刚开始发展,比重较小。由于历史积累和知识技术等因素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并预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服务贸易结构都将不平衡。

4.服务贸易发展的高科技化趋势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服务贸易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知识化和高科技化特征。在过去十年中,许多新兴服务行业从制造业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经营行业,其中技术、信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发展最快。其他如金融、运输、管理、咨询等服务行业,由于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高新科技的发展,不仅使得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地高科技化,而且也使很多传统的产业和传统的服务都被高科技手段所武装,金融的电子化、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电信业务的数字化都体现了世界服务贸易的高科技化趋势。

5.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

由于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各成员国必须加快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于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中国对需要保护的行业和部门必须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比如制定一些不利于外国竞争者的行业标准;政府在安排服务支出的时候,优先考虑本国企业;对本国服务出口实行隐蔽性补贴、减免税等,这些做法都体现了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

参考文献:

[1]陈宪,程大中.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产业.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2]邓世荣.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全国商情,2005,(12):61-62.

[3]谢光亚,谢兰兰,孙海燕.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发展战略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1):57-61.

[4]杨亚梅.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探讨.现代经济探讨,2005,(9):14-1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篇5

一、引言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的背景之下,一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当前,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步入服务经济社会[1]。俄罗斯在转轨前,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服务业发展长期受到忽视。经济转轨后,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推动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的措施,不仅填补了不少前苏联计划经济遗留下的服务空白,也使服务贸易获得了总量上的进展,对其国内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服务贸易的长足发展是否是良性和可持续的,其结构是否朝着优化的方向变动?今后俄罗斯服务贸易的发展将走向何方?特别是在201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工作组一致通过俄罗斯加入wto一揽子承诺和俄罗斯入世已成定局的情况下,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回顾俄罗斯自经济转轨以来服务贸易的发展走势,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服务贸易结构变动和优化状况进行测度,有利于科学判断其服务贸易发展路径、明确服务贸易发展中的不足,对于提升俄罗斯服务贸易竞争力、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剂”作用,大有裨益。二、俄罗斯服务贸易发展概况1.总量与差额分析从服务贸易总量上看,可将俄罗斯服务贸易粗略地分成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94—1999年):由于实行激进转轨方式而导致整体经济出现动荡,这一阶段俄罗斯服务贸易几乎没有进展,且其发展趋势与宏观经济变动方向一致。1997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俄罗斯服务贸易进出口及其总额均在总量较低的水平上进一步下滑。第二阶段(2000—至今):俄罗斯服务贸易发展出现“俄罗斯式”的跳跃。进入21世纪,俄罗斯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并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受美国次贷危影响,2009年全球经济趋向走弱,当年俄罗斯服务贸易总量较2008年下降了18.4%,由12.66亿美元降至10.33亿美元。2010年外部经济情况转好,俄罗斯服务贸易额恢复增长,但仍未达到2008年的水平。从服务贸易差额上看,自1994年以来,俄罗斯服务贸易连年逆差。2000—2008年,伴随俄罗斯服务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其逆差呈逐年增大态势。2009年在进出口额双双缩减的情况下,逆差也随之减少;2010年服务贸易总额有所增加,逆差又继续跟着扩大。据此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俄罗斯服务贸易总额与逆差之间存在着某种正向联系,即逆差随着贸易总额的增加而扩大,随贸易总额的缩减而减少。由此推知,俄罗斯服务贸易规模的扩大主要是由进口拉动的。这一结论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俄罗斯以燃料、原料为主的经济结构和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客观现实[2]。从服务贸易占世界的比重来看,俄罗斯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下文简称进出口比重/比例)明显偏低。1994—2010年,其进口比重平均为1.5%,出口比重约在1%上下。俄罗斯服务贸易进出口比重的整体走势与其宏观经济情况密切相关。1994—1999年受俄罗斯转型初期经济动荡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其服务贸易进出口比例在低水平上呈波动起伏式发展状态;进入21世纪以后,俄罗斯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加快,该时期服务贸易进出口比例也呈现上升态势,并于2008年达到峰值;2009年受世界经济形势下滑影响,俄罗斯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进出口比重分别下降至1.87%和1.20%;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转好,俄罗斯国内经济随之逐渐恢复增长,其进出口比重分别上升至2.03%和1.19%,但仍未达到2008年的水平。此外,进一步研究俄罗斯服务贸易的进口比重与出口比重呈同方向变化,即出口比例增加,进口比例也随之增加;反之亦然。俄罗斯自经济转轨以来服务贸易进出口比重指标值一直不大的测量结果,反映了其服务贸易发展相对不大、国际市场份额较小和竞争力较弱的情况。2.开放度分析贸易开放度是国际上用来衡量贸易开放程度的通用指标,用一国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额与该国GDp的比值来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据此提供了服务贸易开放度的计算公式:So=(Sx+Si)/GDp其中,Sx、Si分别表示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Dp为国内生产总值。服务贸易开放度反映了一国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的程度,体现了一国经济增长对国际服务市场的依赖程度[3]。俄罗斯的服务贸易开放度较低。在考察期内(1994—2009年)服务贸易平均开放度约为8.9%。其中1999年的开放度最高,为11.4%。进一步分析发现,俄罗斯服务贸易开放度与服务贸易总额总体走势基本呈反向关系。例如,1999年俄罗斯服务贸易额最少,同年服务贸易开放度却最高;2008年服务贸易额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同年服务贸易开放度却为自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概括之,俄罗斯服务贸易总额高的年份,其服务贸易开放度反而低;反之亦然。这一结论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俄罗斯服务市场的开放似乎是为其进口让路,即俄罗斯服务贸易规模的扩大主要是由进口拉动的。俄罗斯服务贸易开放度指标值偏低的测量结果,反映了其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程度不高、国内经济增长对国际服务市场的依赖程度较低。这也从另一角度印证了当前俄罗斯以能源———燃料为主的畸形经济结构。3.俄罗斯服务贸易的地区分布俄罗斯服务贸易主要分布在非独联体地区(如表1所示)。2002—2010年,俄罗斯与非独联体国家的服务贸易额占其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为82.04%—86.48%,独联体国家的比重为13.52%—17.96%,欧盟比重为29.29%—41.32%,亚太经合组织国家的比重15.69%—11.71%。从总体上看,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和亚太经合组织国家的服务贸易往来额有下滑趋势;与欧盟的服务贸易交易额则呈微弱上升。特别是自2007年欧盟进一步东扩以来,俄罗斯与欧盟27国的服务贸易额占其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基本保持在41%以上。就服务贸易出口而言,2002—2010年,俄罗斯流向独联体、非独联体、欧盟和apeC国家的服务贸易额略有波动,但是非独联体国家作为其主要服务输出地的地位没有动摇,占其服务出口总额的80%左右。俄罗斯服务贸易进口的地理分布和发展趋势与其总体服务贸易地区结构和发展趋势基本一致。这一结果再次证明了前述的分析结论———进口服务在俄罗斯服务贸易中居主导地位。俄罗斯的服务贸易伙伴比较集中。以2010年为例,俄罗斯与其服务贸易出口的前六大伙伴国(英国、美国、德国、乌克兰、塞浦路斯和瑞士)的贸易额占其当年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8.18%;排在俄罗斯前六位的服务贸易进口伙伴国(土耳其、德国、英国、美国、乌克兰和塞浦路斯),其服务贸易流入额占当年俄罗斯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为33.26%(如表2所示)。因此可知,2010年俄罗斯与英国、美国、德国、乌克兰和塞浦路斯的服务贸易往来最为频繁。俄罗斯服务贸易伙伴相对集中,不仅使其经济形势易受伙伴国经济波动的影响,还容易产生服务进出口贸易模式的路径依赖,不利于其服务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p#分页标题#e#三、俄罗斯服务贸易结构分析1.俄罗斯服务贸易的差额结构限于文章篇幅,笔者仅在表3中列出了俄罗斯部分年份服务贸易各部门的进出口差额情况。但从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俄罗斯只有运输服务部门的贸易为顺差。而旅游和其他服务(除运输和旅游服务外)部门的逆差额偏大,且总体上呈扩大的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专利和特许使用服务部门自2002年起逆差规模扩大迅速,从-2.16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44.41亿美元,逆差增幅高达19.10倍。这表明,随着经济的恢复增长,俄罗斯对用于服务生产活动的专利和特许权的使用需求不断增加,但这一需求却主要依赖进口来满足。另外,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的逆差也呈逐年扩大趋势,这说明俄罗斯经济增长并没有将其传统文化优势发挥出来,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2.俄罗斯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由表4可知,俄罗斯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合理。服务贸易出口比重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运输、旅游和其它商业服务。其中,运输服务出口比重虽有起伏,但基本保持在30%左右的份额;自1998年以来,旅游服务出口所占比重下降趋势明显;其它商业服务所占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劳动密集型的建筑服务出口比重在2001年突然较以前有大幅增加,之后又经历了先上升再下降的发展趋势。考察期内通信服务的出口比重较为平稳,基本维持在3%左右的水平。金融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出口自2001年起不断增加,但其所占比重依然很小,仅为2%—3%左右。3.俄罗斯服务贸易的结构变动与优化测定为了更确切了解俄罗斯服务贸易结构变动的大小,笔者采用学术界用来测量贸易结构变动的常用指标———劳伦斯指数(Lawrenceindex,L)和收益性结构变动指数(BeneficialStructuralChangeindex,BSCi)[4],分析俄罗斯自1994年以来服务贸易总体及各部门的结构变动及优化情况。劳伦斯指数是对一国某种商品或服务在一段时间内的出口额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该商品或服务出口变动情况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间的出口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L的取值范围是[0,1],L值越接近0,表明一国的贸易结构变化越小;反之则越大。收益性结构变动指数是用来反映一国出口结构是否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一致,即是否朝着贸易结构优化方向发展的指标。该指标值越大表明贸易结构优化越明显,反之则贸易结构优化不明显或出现恶化。其计算公式为:其中,xi,t为一国i部门在t年的出口额;mi,t为i部门在t年的进口额。表5显示了1994—2010年俄罗斯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动和优化情况。表中收益性结构指数(BSCi)项数值全线为负的数字最为醒目。这一测定结果表明,俄罗斯总体及各部门的服务贸易均未顺应世界同类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俄罗斯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呈恶化发展态势。进一步分析发现,依据俄罗斯三大服务部门BSCi指数值的大小,其贸易结构恶化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旅游、其它商业服务(不包含政府服务)和运输。这样的排序也与上文分析的结论相呼应,即旅游服务的逆差最大,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运输服务部门是俄罗斯所有服务贸易部门中唯一持续顺差部门。但其BSCi指数为负值的事实表明,与世界同类服务贸易相比,该部门的优化速度过慢,差距在不断扩大。因此,无论从总体还是从各部门来看,俄罗斯服务贸易都远远落在了世界其它国家的后面。就劳伦斯指数而言,俄罗斯服务贸易的劳伦斯指数值普遍偏小。其中,1994—2010年总体指数值只有0.099,这表明俄罗斯服务贸易结构的总体变动幅度非常小。从各服务部门来看,占其出口份额平均30%左右的旅游服务贸易L指数值最大,结合该部门的BSCi指数值及逆差变动趋势,可以发现,俄罗斯旅游服务的出口结构是朝着恶化方向变动的。同样在俄罗斯服务贸易出口份额中占有较大比重的运输服务部门,其L指数值排名第二,说明与其它服务部门相比,运输服务贸易结构变动较大,这与前述分析的该部门出口比重呈波浪起伏式发展、变化幅度较大的结论相吻合。通信、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专利和特许使用费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部门的L指数值分别为0.006、0.001、0.003、0.002和0.003,其大小均排在倒数几名。这些服务部门的L指数测定值与上文对俄罗斯服务贸易各部门出口比重的分析结果及其它商业服务(不包含政府服务)BSCi指数值的测定情况相结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俄罗斯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部门的出口比重小,结构变动缓慢,跟不上世界其他国家该类型服务贸易的发展步伐,且差距越拉越大。四、结论及简要评述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服务贸易总额增长迅速,但逆差很大,且有不断扩大之势。因此,可以说,俄罗斯服务贸易额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进口拉动的,其服务贸易进口增长速度快于出口。对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分析表明,俄罗斯经济增长对服务贸易的依赖程度很小。俄罗斯服务贸易的地理流向相对集中,容易受贸易伙伴国经济形势的影响并产生服务贸易模式的路径依赖,不利于其服务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升级。科学测定俄罗斯服务贸易结构变动及优化情况发现,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化缓慢,并有悖于世界需求的发展方向,呈恶化发展趋势。综上可知,俄罗斯服务贸易发展十分滞后,与其大国地位不相匹配。2011年11月10日,随着世界贸易组织工作组一致通过俄罗斯加入wto一揽子承诺,俄罗斯长达18年马拉松式的谈判终于迈向终点。毋庸置疑,入世将为俄罗斯服务贸易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国外成熟的服务将以强大的品牌竞争力迅速占领市场。俄罗斯若不尽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国内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竞争力,将不但会产生制约其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效应,还可能威胁到国家的贸易安全。那么,俄罗斯是否存在发展服务贸易的潜在优势?能否实现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的赶超战略,提高其竞争力?制约俄罗斯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笔者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2010—2011年)[5]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指数(GlobalCompetitivenessindex,GCi)及其细项排名发现,在GCi指数所涵盖12个细项中,①俄罗斯在宏观经济环境、体制环境和金融市场发展三个方面的排名靠后,而涉及高等教育、培训和创新的排名相对靠前。这说明俄罗斯具有教育和人力资本的相对优势。而事实上,俄罗斯以拥有巨大的人才库和世界顶尖级的人才而举世闻名。俄罗斯从前苏联继承了以工科为基础的教育体系,注重培育学生的深层次基础知识。它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快速地学习新技术、适应技术变革,并在解决疑难问题时显现出无与伦比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而不单单局限于热门技能。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是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最关键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俄罗斯具备发展服务贸易的潜在优势。只要政府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优势,俄罗斯完全有能力使其服务经济蓬勃发展,进而提高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实现在该领域的赶超战略。因此,当前俄罗斯政府应当充分做好人才激励工作,调动其积极性,并能有效阻止人才外流;与此同时,改善商业环境、健全金融市场发展、稳定宏观经济。只有政府重视,并能将对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切实地落到实处,俄罗斯才能真正实现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使服务业与服务贸易作为加速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腾飞的“剂”作用充分发挥出来。#p#分页标题#e#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篇6

【论文摘要】在国际服务贸易不断增强的大趋势下,中国服务贸易不论从总量和结构方面都居于弱势地位,本文在基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2、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优化服务贸易结构;3、积极培育国内服务外包市场。

一、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1、服务业的跨国转移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服务业跨国转移是当前经济全球化新的显著特征。促进服务业跨国转移的动因主要有:一是生产的国际化带动了服务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活动,也需要获得全球化的贸易、金融、通讯、运输等服务,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业也出现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浪潮。二是以it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在世界服务业中的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为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全面深化打下基础。

2、世界服务贸易结构调整加快,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务贸易结构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会计、咨询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扩张。世界服务贸易将逐渐由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

3、服务外包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离岸服务外包得到快速发展,服务发包市场仍是传统的美国、欧洲和日本,但接包市场除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和印度等被视为发展最为成熟的离岸ito与bpo接包市场之外,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以及中东欧地区逐渐参与进来,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服务外包离岸外移及与其相伴的服务贸易全球化,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并将对全球经济版图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服务贸易总量分析

在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从规模来看,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917亿美元,24年间增幅超过43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增长到3.6%。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6的第8位。从服务贸易增长率看,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增长率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增长趋势,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06年中国服务出口年增长率达24%,远高于美国的10%,英国的11%,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所占gdp的比重相当低。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而我国2006年仅为39%。

2、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分析。根据1997-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分项目情况统计数据,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三大主要部门。旅游服务出口比重一直居于首位。其他商业服务出口从1997-2005年一直占服务出口比重的第二位,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的31.3%下降到2006年的21.5%,2006年位居第三位。运输服务2006年比重达23%,跃居第二位。此外,咨询业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占比达8.6%。其他服务部门出口比重较低。

服务贸易进口结构分析。根据1997-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分项目情况统计数据,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三大主要部门,其中运输服务进口表现为先降后升的趋势,2003年跃居第一位,成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第一大部门,2006年占比达34.3%。旅游服务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自1997年29.3%升至2000年36.6%的高位,又降至2006年的24.2%,为第二大服务进口部门。其他商业服务所占比重在10.7%—21.3%之间波动。值得注意的是保险、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它们所占比重分别达8.8%、8.4%、6.6%。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中国服务贸易都以传统的旅游、运输等行业作为支撑,其主要属于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资本密集型服务如航空、通讯、建筑以及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如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部门对中国服务贸易的贡献微弱,中国的服务贸易仍以传统的落后方式增长。第二,中国传统服务部门如运输部门的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逆差额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随着货物贸易的迅猛发展,运输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加,中国运输部门尤其是航空运输在质量和价格方面与欧美一些大运输公司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第三,现代服务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大,而中国在这些行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需求,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应对国际服务业对中国服务业冲击的需要,也是满足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落后,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中国第三产业规模和比重较小,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部门、种类和设施尚不健全。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稳步推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消费比重。培育生产者服务市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强产业链的连锁作用,加大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力度,完善交通、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推动技术和服务创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2、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服务贸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资,利用外资企业在新型服务贸易部门的示范、人员培训和产业前后向关联等途径实现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3、积极培育国内服务外包市场

一是要积极稳妥地开放服务市场,放宽对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的限制,为跨国企业来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创造条件。二是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专门政策措施,进行外包企业认定,仿照给予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政策,为外包企业提供低息信贷,减免企业开展离岸外包的所得税和营业税,对用于提供外包所需的进口设备可以免征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是积极推进服务外包商务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篇7

内容论文摘要:本文采用1995-2006年我国贸易条件指数,对我国入世前后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和波动性进行分析,得出入世前后我国整体贸易条件和绝大部分种类商品的贸易条件是下降的,前者在入世后下降更为明显。入世后我国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和大部分分类商品的波动性大于入世前,且入世后的贸易条件出现明显下降的分类商品,入世后的波动性也比入世前较大。论文关键词:贸易条件变化波动性入世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率,反映了每单位出口商品所换回进口商品的单位数量,是衡量一国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以贸易条件为切入点,研究我国入世前后贸易条件变化并做出客观的评价,并以贸易条件的变动为客观依据,研究入世对我国经济福利和贸易利益的影响,弥补当前判断我国入世之后经济福利和贸易利益变化时客观标准不足的缺憾。我国贸易条件变化趋势分析(一)数据说明和计算方法本文结合《中国统计年鉴》和联合国贸易数据库中1995-2006年的统计数据(见表1),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三次修订版细分到3位数选取了各大类商品(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SitC0、饮料及烟类/SitC1、非食用原料/SitC2、矿物燃料及有关原料/SitC3、动植物油脂及蜡/SitC4、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5、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SitC6、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7、杂项制品/SitC8)中出口商品128种,进口商品64种,以2001年为基期计算贸易条件。(二)整体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分析从数据结果看,我国整体贸易条件的变化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995年到2002年期间变化幅度比较小,保持平稳态势,因为进出口价格指数几乎保持着同步缓慢下降的趋势。在2002年之后,由于进、出口价格指数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后者上升的35%(2002年为95,2006年为128)并没有前者攀升了71%的幅度大(2002年为98,2006年168),因此贸易条件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97滑落至2006年的76,下降了22%。(三)分类商品的贸易条件变化趋势分析由于1类和8类商品的进口数量和金额不可得,因此剔除掉这两类商品。下面主要分析0类和2-7类商品贸易条件变化趋势。0类商品的贸易条件变化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食品及活动物的贸易条件整体呈波动的下滑趋势,从1995年的159下降到2006年的104,下降了34.6%,这是因为该类商品的出口价格指数从1995年的156下降到2006年的134,总体呈下滑趋势。且0类商品2002年之前的波动大于2002年之后。2类商品的贸易条件变化分析。2类商品即非食用原料的贸易条件在2001年前有较小幅度的波动,2000年时最低,2002年开始由于进口价格指数的上升幅度大于出口价格指数,贸易条件指数呈现连续下滑趋势,直至2006年为65,比2000年的86低24.7%,比1995年的90低27.8%。3类商品的贸易条件变化分析。该类商品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在2002年之前几乎保持同步的变化,且数值比较接近,因此从1995年到2002年该类商品的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波动并不大。2003年到2011年出口价格指数的增长率大于进口价格指数,因此这期间该类商品的贸易条件指数呈上升趋势,随后出口价格指数的增长率小于进口价格指数,因此贸易条件指数逐渐下降到2006年为102,比1995年的109下降了6.4%,变化幅度很小,且入世以后比入世前的波动要大。4类商品的贸易条件变化分析。动植物油脂及蜡类产品的进出口价格指数波动比较大,出口价格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进口价格指数则一直比较高,1995年到2001年呈现下降趋势,2001年之后开始慢慢爬升。该类产品的贸易条件则一直以低于进出口价格指数的数值和波动幅度缓慢发展,2001年之前处于缓慢爬升趋势中,2001年之后的波动比2001年之前加大,最终由1995年的35上升到2006年的79,上升了1.26倍。5类商品的贸易条件变化分析。该类产品的贸易条件指数在2001年前变化幅度并不大,经历了1996年到1998年的波动后,稳定在与1995年相当的水平,2001年后,贸易条件指数开始明显下降,主要是由于进口价格指数的上升,2006年下降到67,比1995年的98低31.6%。6类商品的贸易条件变化分析。该类产品的出口价格指数在1995年到2002年保持下降的趋势,由2003年开始出口价格指数有所反弹。进口价格指数则在2002年之前保持较平稳的发展状态,同样是从2003年开始攀升,上升幅度大于进口价格指数。该类产品的贸易条件处于缓慢的下降过程,2003年之后由于进口价格指数上升幅度大于出口价格指数,贸易条件的下降也有所加剧,到2006年为67,比1995年的118下降了43.2%。7类商品的贸易条件变化分析。该类产品的出口价格指数从1995年的111经过小幅度的波动下降到1999年的102之后,从2000年到2005年一直保持几乎不变的发展趋势,2006年停留在了118。进口价格指数则从1995年的90上升到1998年的110之后处于正弦式变化中,因此该类产品的贸易条件指数从1995年的124明显下降到1998年的94,从1999年开始保持正弦式的变化趋势,2006年为108,比1995年下降了13%。我国入世前后贸易条件波动性分析本文通过H-p滤波法得到H-p趋势值,然后通过计算(贸易条件指数-H-p趋势值)/H-p趋势值来表示贸易条件波动性,接下来通过波动性标准差来研究入世前后两个阶段我国贸易条件的波动性。数据计算主要通过eViewS5.1进行。通过表3,可以观察到整体贸易条件和不同分类商品贸易条件的长期变化趋势和波动性。整体贸易条件的长期变化成恶化趋势,其H-p趋势值从1995年的116下降到2006年的76,下降了34.5%,通过H-p趋势值的增长率值观测,可以看出,整体贸易条件的恶化趋势从1995年到2006年在不断加剧,从-2.5%变为-5.3%。其每年的波动性呈现较大幅度的变化,但通过波动性的标准差可以判断出,入世前整体贸易条件的年均波动为4.1%,入世后年均波动变为4.6%,相比较,入世后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性比入世前要大。0类商品的H-p趋势值1995年为137,2001年为110,2006为96,总体长期变化呈恶化趋势;但是其恶化趋势并没有加剧现象,因为H-p趋势值的增长率值H-p2005年为-3.8%,逐步上升到2006年的-2.6%。入世前1995年到2000年该类商品贸易条件的年均波动为12.6%,入世后2001至2006年为7.2%,比入世前明显下降。2类商品贸易条件的长期变化也呈现恶化趋势,从2005年的99到2006年的71,下降了28,通过H-p值可以看出其恶化趋势不断加剧,幅度大于整体贸易条件,该类产品贸易条件入世前的年均波动为6.7%,低于入世后的年均波动9.1%。3类商品的贸易条件的长期趋势虽然也是恶化,但是恶化程度并不是很大,从1995年的109到2006年的102,通过H-p值观察到的恶化趋势程度从1995年的-0.57%到2006年的-0.07%有所减轻,3类商品的贸易条件的年均波动在入世前为7.6%,入世后上升为9.2%。4类商品的贸易条件的长期趋势是上升的,H-p趋势值从1995年的53到2006年的99,但其上升的趋势在不断减弱,因其H-p值从1995年的12.2%逐年下降为2006年的1.6%,同时其入世前的年均波动为17.2%,入世后为16.8%,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5类商品贸易条件的长期趋势是恶化的,1995年为110,2001年为92,2006年为68,并且其恶化趋势在不断地加剧,H-p趋势值的增长率从1995年的-2.2%变化为2006年的-6.8%,其入世前的年均波动小于入世后的年均波动,前者为7.1%,后者上升为8%。6类商品的贸易条件的长期趋势也是恶化的,1995年为126,2006年为72,且恶化呈下降趋势,入世前的年均波动则小于入世后的年均波动,分别为4.4%和5.6%。7类商品的贸易条件的长期趋势从1995年的124恶化为2006年的95,但是恶化趋势有所减缓,其入世前的年均波动11.1%则高于入世后的年均波动7.2%将近4个百分点。结论第一,从贸易条件的变化分析来看,我国整体商品的贸易条件从1995年到2006年处于下降趋势,但入世前则是较为缓慢地下降,幅度较小,入世后则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对于不同的分类商品,除了4类商品外,其他种类商品的贸易条件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2类、5类、6类商品的贸易条件在入世后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第二,从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分析来看,入世后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性比入世前较大,这跟入世以后整体贸易条件的明显下降有关。从分类商品来看,2类、3类、5类、6类商品入世后贸易条件的年均波动性大于入世前贸易条件的年均波动,这与这些商品入世后贸易条件的明显下降有关,3类商品(虽然未出现入世后的明显下降,但是其贸易条件入世后的变化幅度要大于入世前。0类和4类商品的贸易条件的入世后的年均波动则小于入世前,而7类商品贸易条件整体上呈现正弦式的波动。第三,结合我国入世前后贸易条件的变化和波动性分析,可以看出,入世前后我国整体商品的贸易条件和绝大部分种类的商品贸易条件是下降的,整体商品的贸易条件在入世后下降更为明显。入世后我国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和大部分分类商品的波动性大于入世前,且入世后的贸易条件出现明显下降的分类商品,其入世后的波动性也比入世前较大。可见,入世前后我国整体贸易条件和分类商品的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和波动性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对研究入世对我国贸易利益和经济福利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入世通过哪些因素以怎样的路径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产生了影响,将是笔者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篇8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发展对外贸易是国家发展对外经济的必然之选,是参与世界竞争、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浪潮的关键渠道。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在服务贸易迅猛发展的趋势下,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应选择一个与国情相符,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相契合的对外贸易战略。本文基于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的探讨,为我国对外贸易选定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发展战略,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长足发展提供科学的战略性保障。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对外贸易;战略

自上世纪90年代始,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贸易、投资、金融日益趋向自由化,世界经济开始步入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几乎席卷了全球所有国家,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的融入到全球化经济之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贸易自由化为基础,贸易自由化使各国更加有序的参与到国际贸易之中。我国加入wto后,我国贸易自由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当前,我国在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在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过进程中,应竭力争取利益,规避风险,不断提升参与国际贸易的综合竞争实力,保证国际经贸的有序安全。在世界经济力量向发展中国家转变,在多边贸易体系自由化逐渐放缓,区域自由贸易快速发展,服务贸易飞速前进的趋势下,我国应顺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调整与之相适宜的外贸战略,紧抓利益增长点,促进国家对外贸易综合实力的提升,推动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1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1.1世界经济力量向发展中国家倾斜

长期以来,世界经济中美国、欧洲、日本占据主导,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世界经济格局形成了以美、日、欧为中心的“三足鼎立”状态,而21世纪后,这些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甚至趋向低迷状态。而此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经济走向高速发展之势,2015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中国位居世界第二,GDp总量为10.3万亿,巴西位居第七,GDp总量为2.5亿万,印度、俄罗斯紧随其后为2.1万亿。相关研究表明,未来10年,新兴力量的金砖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力量上将趋平。

1.2多边贸易谈判放缓

现今,世界贸易已然进入贸易自由化发展趋势,然而与此同时,保护贸易仍在存在,并与之相对立。针对这种情况,世贸组织进行多次多边贸易谈判,但因许多国家未能在一些问题上形成一致,使得多边贸易谈判始终陷于僵局。尽管如此,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仍在持续前行。当前,wto将进一步就农业问题、服务贸易、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转让等问题做深入谈判,着力协调各国立场,努力寻求适宜的解决方法。

1.3区域自由贸易快速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后,步入经济转轨阶段的国家促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势头向好,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双边贸易谈判放缓,世界各国贸易以区域经济合作为主要途径,国际经贸自由化发展更加深入,国家经济贸易更加便捷。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自由化、一体化发展进程,世贸成员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上更加频繁,区域自由贸易更加活跃,且深入快速发展。

1.4世界服务贸易蓬勃发展

现今,服务贸易俨然已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更是国境经贸中的最高利润增长点。在电信、通讯、保险等新型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都属于服务贸易中拥有较高附加值的部门,而位于领先地位的依然是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

2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2.1转变出口贸易结构,更新出口贸易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战略伴随着国际经贸形势而不断调整,但一直以来,出口贸易仍为主要的对外贸易形式,且近年来经济贡献巨大。但当前的出口贸易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出口结构上,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足。对此,我国应适时转变对外出口结构,更新出口方式,着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与生产设备,有效提高出口产品品质,增强其在世界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2.2大力发展战略性贸易

对于我国在世界市场中竞争力不强的产业,如钢铁、汽车等产业,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缺乏,主要技术依赖进口,而这些产业又是国家工业产业的重要支柱,对此,我国应对其给予大力保护与扶持。对此,国家应大力扶持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科研开发,构建科研成果转化部门,培育发展高科技产业。同时,国家制定适宜的科研补贴,为外贸产品的科研开发提供物质支持。

2.3着力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

服务贸易是一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但是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整体水平滞后,竞争能力不强,对此,我国应着力推动新型服务型产业的发展。第一,政府为服务型产业发展营创良好外部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财物力的支持,着力改进传统服务产业发展基础,为服务贸易发展制定适宜的战略举措。打破垄断模式,提高服务业综合竞争能力,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立法,完善贸易管理机构。其二,优化服务质量,完善出口结构,着力提高传统服务业服务管理水平,提升劳动者素质。具体而言,电信行业应做好对外投资,推动跨国经营;保险投资咨询行业,优化出口结构,提升服务质量,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对行业进行兼并重组,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增强其服务管理水平。

2.4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中

基于现如今经济一体化持续发展的大环境,我国应积极融入其中,以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对此,应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密切与港澳台的合作,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与繁荣;第二,立足现实,纵观世界大局,放眼未来,在世界格局中,在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背景下,找寻与我国关系友好且需求互补的合作对象。

3结语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篇9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指标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于1965年由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提出,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产业(或商品)出口贸易额占一国(或地区)出口贸易总额的份额与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中该产业(或商品)出口贸易额所占份额的比率,衡量一国产业(或商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指标。用公式可表示如下:

其中,RCaij表示i国j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eXij表示i国j产业的出口贸易额,eXi表示i国t时期的出口贸易总额,eXwj表示世界j产业的出口贸易额,eXwt表示世界t时期的出口贸易总额。RCa取值范围与竞争力水平的关系可概括如下:

二、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评估

本文将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标对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日本、印度和中国的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估。现根据本文的现实情况,对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指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其中eXij表示i国金融服务业的出口贸易额,eXi表示i国t时期的服务业出口贸易总额,eXwj表示世界金融服务业的出口贸易额,eXwt表示世界t?r期的服务业出口贸易总额。

2000年-2015年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日本、印度和中国的金融服务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如下表所示。

上表显示,2000年-2015年间,中国金融服务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09年-2014年间呈现快速增长,2014年达到峰值0.5032,但仍小于0.8,而且远小于美国、新加坡等国。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金融服务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呈上升趋势,2000年-2015年间RCa值均大于0.8,2015年RCa值分别为4.0461、4.0569、4.8949,显著大于2.5,同时在2015年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金融服务业RCa指数均超过美国。日本金融服务业的RCa指数,在2000年-2010年间整体呈下降趋势,2011年-2015年间逐渐增长,2015年为1.6144,大于1.25。印度金融服务业RCa指数波动中逐渐增长,2010年首次大于0.8,近年其RCa值在0.8附近波动。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趋势;结构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贸易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如果一个国家在服务贸易上赢得先机和主动,那么其在未来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取得优势。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本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激烈的国际服务贸易竞争中,国际服务贸易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和把握这种趋势,对积极推动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新趋势

(一)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加速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服务贸易进入稳定增长期,服务贸易的增长不但较快,而且还有不断加速的趋势。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例,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约为20%,在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左右,21世纪初则上升到33%。未来几年,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世界服务贸易将继续保持这种快速增长势头。预计到2010年,服务业将代替制造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高科技化

目前,国际高科技领域发展最快的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以新兴服务贸易部门为主的其他服务业蓬勃发展,充分反映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新兴服务贸易的推动作用。服务贸易结构也日益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其中,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和以高科技为先导的一系列新兴服务业将成为未来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强大动力。麦肯锡公司的一项研究认为,在不久的未来,在美国所有工作中,80%以上将属于用知识来服务的工作。

(三)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垄断化

尽管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仍占主导甚至垄断地位。从更能体现服务贸易国际地位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量看,自1980年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一直居服务贸易出口前五名。2007年,这五个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合计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7.2%,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中仅有中国、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即使从服务贸易进口总量看,发达国家也占据绝对垄断优势,发展中国家仅有中国入围前十强。

(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自由化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及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均已超过65%,其服务贸易额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达70%以上。发达国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和区域性贸易组织,积极推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wto多哈回合谈判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的谈判中服务贸易都成为主要议题,这也充分说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已出现自由化的趋势。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增长。过去10年中,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年增长速度均保持在9%以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进出口增长迅速,进出口总额达2509.1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1%,增幅提升8.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16.5亿美元,增长33%;进口1292.6亿美元,增长29%;出口和进口分别居世界第七位和第五位,比2006年分别提升1位和2位。服务贸易逆差为76.1亿美元,比2006年下降15%。从地区看,中国香港地区、美国、日本和韩国为我国前四大服务贸易伙伴。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专家分析,虽然增幅较大,但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依然较低。以2007年为例,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1738亿美元,服务贸易占比不足12%。而据wto统计,2007年,全球范围内服务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已超过23%。这充分说明,尽管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服务贸易长期逆差,国际竞争力差

自1992年中国服务贸易首次出现贸易逆差(除个别年份)后,中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尤其是近年来,贸易逆差呈现逐步扩大趋势。服务业落后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不如工业,除旅游等少数行业外,多数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

(二)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

我国服务贸易不仅发展滞后,而且结构也欠合理。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生了深刻变化,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与科技有关的服务业和以高科技为手段的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远洋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产业和部门,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尽管出口增速高于全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年均增速,但目前这些行业规模偏小,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三)服务业整体开放程度较低

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许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试点的。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其他一些行业对外资也没有完全开放。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服务业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方面开放程度较高,但在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限制。

(四)服务贸易立法不够健全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立法有较大改观,现已颁布了一批涉及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如,《海商法》、《保险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广告法》、《建筑法》和《律师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构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通行规则需要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规范管理的服务贸易体制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服务贸易广泛的内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相当一部分领域法律仍处于空白状态,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不符合国际运作惯例,不仅立法层次低,而且缺乏协调,从而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五)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

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分布不均衡。现代服务业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服务产业的发展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人力密集型转变过程。而我国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奇缺,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的外向型高级人才更是缺乏。一部分地区的教育普及程度仍不高,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不能很好地转化为人力资本,这是一种潜在的人力资本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而我国的人力资本往往聚集在经济水平较高、教育水平较发达的地区。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教育水平还较低的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出现了服务贸易发展不均衡的状况。

三、我国应对国际服务贸易新趋势的对策

(一)立足比较优势,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服务贸易在旅游、运输、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存在比较优势。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_2’首先,企业要有创新精神,通过对服务需求的分析及对服务市场的细分,努力开拓新市场,在新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其次,企业要主动与竞争者竞争,通过竞争提高自己的实力。最后,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经营理念,提高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国际间服务部门的合作和交流。

(二)健全服务贸易的相关法律体系

应尽快完善服务贸易法律规章,建立不同层次、内容齐备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加快各服务部门的立法进度,并强化相关司法工作,同时应规范已有的部门规章,减少相互冲突之处及其中漏洞;完善立法还应从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出发,注意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制度相接轨。

(三)在重视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国有一些传统服务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扶持我国已初步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优势服务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对一些目前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服务部门,也可发挥比较优势,在亚洲邻国和非洲、拉美较落后的国家寻找机会,争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我国的服务企业应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实现服务态度与服务理念的转变,抓住对外开放的机遇,有效利用外资与外国先进技术,加强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增强大企业实力,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

(四)扩大开放的同时要注意适度保护

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可吸收大量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育新的服务业,提高国内服务业水平,改变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扩大我国的服务出口,有利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但中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总体水平低,许多行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完善过程中,服务市场发育还不完善,服务企业竞争力弱,服务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期内还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服务业进行竞争。所以,只能在适当的贸易保护条件下,逐步开放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