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节约集约用地评估十篇节约集约用地评估十篇

节约集约用地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0:23

节约集约用地评估篇1

一、统一思想,全面认识评估工作的重要性

(一)推进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的需要

对项目正确分析与判断是项目引进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我区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日益凸显,平台条件逐完善,招商引资信息和在谈项目不断增多,让我们有了选择外资的底气,我区正逐步从“招商引资”进入“招商选资”的新阶段。我们有能力、更有必要转入招商选资,适当提高外资或“内资”进入“门槛”,将那些高污染、低层次的项目拒于门外。另一方面,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要素瓶颈制约、融资难、招工难问题也更趋明显,项目用地保障压力、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运营成本持续上升,因此以通过项目评估促进我区招商项目转型升级越来越有必要。

(二)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需要

通过项目评估,引导各镇、开发区根据产业规划和产业导向的要求,引进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打造区域产业特色,不断提升各平台的产业层次。同时,对于因产业规划或投资强度原因不适宜在开发区或某一镇落户的项目,可根据项目异地落户办法,引导项目向其他镇转移,促使项目最大限度落户我区。

(三)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需要

为切实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除了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狠抓“开源”之外,更要在项目建设的各环节牢固树立“集约”理念,把节约集约的要求贯穿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即要在立项、规划上、供地、批后管理等各个环节上坚持从严抓集约。项目评估是抓集约的第一环节。通过项目评估,千方百计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高项目的亩产效益。

二、科学论证,确保评估工作的原则性

评估论证要突出科学性、原则性。招商项目评估论证,是项目工作的重要环节。评估结果是否科学合理将对今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项目的实际评估论证工作中,各部门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产业导向、经济效益、环境影响、能源消耗、选址规划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一)要进行产业导向评估。评估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要求、我区“十二五”重点发展的产业和《产业集聚区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重点扶持类、鼓励类项目要求;是否符合产业高增长性和高成长空间要求,并有利于我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否符合我区的产业空间布局等。对外资项目还要评估是否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二)要进行经济效益评估。评估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预期单位土地销售产出率、单位土地税收产出率等。进集聚区工业投资项目最低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必须达到《省工业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中国家、省级开发区、园区行业规定标准的125%及以上;进工业功能区工业投资项目最低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必须达到《省工业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规定标准的110%及以上。容积率必须达到《省工业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规定的开发区标准基础上提高0.2;进区工业项目达产后单位用地销售收入产出指标按照固定资产投入产出比1:1.8执行,进集聚区项目亩均税收达到20万/亩;进工业功能区项目达到15万/亩。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在集聚区内必须达到省产业集聚区产业准入指导意见指标要求,非集聚区范围内参照执行。

各镇、开发区要严格执行投资强度标准,提高进入门槛,以规划定位置,以项目定用地,以投入产出定用地规模。投资强度要根据用地指标、项目数量和质量,适时进行调整。

(三)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评估项目是否符合生态功能区规划,环境容量是否允许,生产工艺是否达到污染最低化,产业项目废水、废气、固废排放是否达到国家省、市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行业清洁生产标准。

(四)要进行能源消耗评估。评估项目单位增加值是否低于全区平均单位能耗,是否能通过省、市有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项目综合能耗、水耗须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五)要进行其他评估。评估项目地块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城镇总体规划、主体产业园区规划、水系规划、电力布局规划等。

三、注重导向,提高评估结果的实效性

预评估意见是各镇、开发区和项目业主谈判并引进入地的重要依据,是各部门项目许可的提前介入依据,也是各项资源要素保障依据,对项目的引进和推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会商纪要作为各部门简化手续办理行政许可的依据和不能准入的依据,也是业主对所提指标承诺的依据;各镇、开发区要对经评估准入的项目所在地块必须承诺好征地拆迁和项目开、竣工的时间。对于不符合产业导向目录和环保政策的项目,要实行“一票否决”,一律不得引进。对评估准入的项目,各相关部门要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实行满意服务。

四、按需而为、坚持评估工作的责任性

为有效开展项目评估,区政府成立了区项目评估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我和副区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区监察、政法委、发改经贸、科技、财政、建设交通、水利、农林、外经贸、安监、环保、国土、工商、规划、国地税、电力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发改经贸局。

节约集约用地评估篇2

【关键词】入院评估单;设计;护理质量;安全

入院护理评估单是患者信息的载体,也是护理评估的工具,它为护士收集资料起到引导、规范和约束的作用。护士对患者情况掌握的越全面、越客观,其护理行为就越准确、越有针对性[1]。我院神经科原来使用的入院评估单,存在评估少、无风险因素评估等不足,造成患者信息掌握不全面、安全防范不到位等不足。为全面系统掌握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入院时的客观情况,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保证患者安全,我院于2011年7月对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重新设计,经反复修改和实践应用,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的设计

1.11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的设计理念①依据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实施细则》中的护理文书质量要求,体现护理记录的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②以整体护理为思维模式,运用护理程序,体现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措施这一过程的原始记载[2]。③评估风险因素,切实将每位神经科新入院患者做到安全管理,规避护理风险。

1.1.2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内容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采用a4纸张,正反两面使用,a面和B面。a面内容包括基本资料及护理评估,基本资料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入院时间、住院号、诊断、入院性质、入院方式等。护理评估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睡眠形态、排泄形态、自理能力、皮肤情况、情绪状态、管道情况、护理级别、饮食类型、药物过敏史等。B面内容包括morse跌倒风险评估、坠床风险评估、Braden压疮风险评估及防跌倒、防压疮、防坠床具体护理措施等。详见表1。

1.1.3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应用方法①基本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基本信息填写,入院性质和入院方式采用打“√”来选择填写。②护理评估部分采用打“√”选择填写,生命体征填写数字,入院护理填写患者入院时的(代)主诉、症状、体征及采取的特殊护理措施等。③morse跌倒风险评估、坠床风险评估、Braden压疮风险评估根据评分标准选择相应分值,填写入“得分”栏内,并在“总计”对应栏内填写项目和分值。根据“注”提示,进行患者下一次风险评估。④防跌倒、防压疮、防坠床护理措施依据需采取的内容,采用打“√”来选择填写,如需增加防护措施在相应的“

”处填写。⑤自2011年8月在我院4个神经内科病区、1个神经外科病区进行实施,并不断改进。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尽量避免重复记录,如:神志、饮食、护理级别、治疗原则等,着重体现护理文书的真实性、准确性。

1.2评价方法①现场评价实施前后护士入院护理评估记录所需时间。②对神经科护士对入院评估单满意度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实施前后护士记录所需时间、记录内容、记录工作量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76份,回收率为100%,问卷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分别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较满意、满意。将满意度的程度根据均数的高低描述,以4分为达标线。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神经科护士原书写每位新入院患者护理评估单时间为30~35min,现书写每位新入院患者护理评估单时间为仅5~7min,有效减轻了护士文书书写工作量,节约了护士时间。见表2。

3讨论

3.1应用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提高了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入院护理评估的内涵: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规范记录了新入院患者评估项目,护士依照评估单项目逐项完成,避免了护士依照临床经验、专业水平等不同而影响评估内容、制定安全护理措施等。客观、真实、准确评估内容,使其系统化、标准化、涵盖全面、集中,从客观上保证评估单的完整性[3]。

3.2使用方便,有效节省护士时间: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以表格的形式,避免了主观文字描述,评估时步骤清晰、重点突出,护士不需要大量的时间思考语言组织、项目内涵,仅需逐项填写或选择,有效节省护士时间。我院原采用的神经科入院评估方式包括患者入院评估单、压疮风险评估上报单、跌倒及坠床风险评估上报单,共计3种,每种表单均需填写患者楣栏信息、护士及审核者签字。

3.3记录可操作性强,安全系数增加[4]:我院所设计的入院评估单全面考虑病种的的护理特点,护士只需依据表格中的项目选择对应的内容即可,既不需要用大量文字书写,又能依据表格内容对患者进行全面观察、及时评估。同时安全风险评估项目,使护士依照统一标准对患者安全逐项评估记录,而“入院护理”及“防跌倒、防压疮、防坠床护理措施”栏,又留有余地,在具有很强个性化护理措施上,可随时补充记录,使用至今,无因采用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而在任何医疗纠纷中对护理记录有异议。相反,由于记录客观,突出重点,医生想了解的数据更能一目了然,为医疗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弥补了由于护士专业知识参差不齐而出现的法律上的漏洞,减少了护患纠纷。

3.4节约护理成本,降低资源浪费: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减少了护理记录的种类,将原有的患者入院评估单、压疮风险评估上报单、跌倒及坠床风险评估上报单合并到一起,有效节约了护理纸张及病历存储空间。我院年收治住院患者3万人次,每位患者节约2张纸,年节约6万张纸,有效节约了能源,减少了资源浪费。

入院护理评估是实施护理程序的第一环节,是患者感受的首次护理服务,对能否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以及患者对临床护理水平的认可,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患者住院期间的整体护理质量和护患关系[5]。我院采用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后,有效节约了护士书写的时间,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直接服务于患者,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护理人员接待新入院患者的积极性,使神经科护理人员既能省时省力又能比较全面地对患者做出及时客观的入院评估。

参考文献

[1]贾亚平入院护理评估单的改进与比较研究.吉林医学,2005,11:1139.

[2]应秋平表格式系统化护理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浙江医学,2011,5:787.

[3]李琳琳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入院评估单的设计.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8:954.

节约集约用地评估篇3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风险识别;评价模型

1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式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企业间合作共生模式。国际上一些先驱企业如丰田、戴尔、沃尔玛、Carrefour等厂商,都因实践这一新型管理模式而获得巨大成功。从成功企业实践意义上说,实施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1世纪企业适应全球化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正如英国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多佛(martinChristopher)所说: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然而,据michigan大学(2003)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美国大约有50%的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所带来的优势并不强于传统的买卖关系,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对供应链系统中各类风险不能准确评估和管理造成的。随着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市场的全球化延伸、企业间合作关系的日益复杂及组织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等,都将加剧供应链的不稳定并增大其风险性。受多种因素诱发,供应链突发事件生成所带来的损失以及对供应链系统运作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因此,对供应链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在供应链风险识别与评价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获得许多研究成果。Kraljic早在1983年提出的采购组合管理框架中,就已经考虑了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不确定性和供应中断问题。SmeltzerandSiferd(1998)借助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依赖模型,从采购管理角度理解供应风险管理,提出积极主动的采购管理就是供应风险管理的观点。此后,Sheff(2001)、Harland(2003)、Deloitte(2004)等分别从不同角度系统研究了供应链风险因素及识别问题。Hallikas(2004)从风险事件的概率角度,定量化研究了供应链风险的评估问题。国内一些学者也对供应链风险做了多种分类,并提出了测度供应链风险的各种方法。如马士华(2003)的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划分,晚春东(2007)的系统风险划分等。丁伟东等在2003年提出了基于模糊评价方法的供应链可靠性评估矩阵,周南洋(2008)提出了基于owa算子的供应链风险评估多属性决策方法。综上,以前的学者大多对供应链风险进行某一方面和单一方法的识别与评估,缺乏从企业集团化发展角度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企业集团供应链风险进行系统识别,并给出相应的综合评价模型和实证分析。

2企业集团供应链风险的系统识别

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链的纵横延伸,在强化核心节点企业地位、释放众多经济效应的同时,也为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累积提供了客观基础。供应链风险来源于系统内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它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以至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和损失。风险识别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前提,按照风险产生的缘由,可将供应链风险划分为内生和外生两大风险来源,其中内生风险主要产生于道德风险、信息扭曲和有限理性。而外生风险主要源于政治、经济和自然等外部环境的突变。

2.1供应链内生风险识别

内生风险是指由供应链系统自身引发的风险。供应链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间合作模式,伴随运营而生的物流、商流、资金和信息流,自始至终流经供应、储运、加工、分销、配送和消费等全过程,在围绕核心企业形成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同时,由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独立经营的法人属性,致使供应链各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存有潜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波及和影响到其它合作方,进而冲击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以生成供应链风险。内生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征见表1。

2.2供应链外生风险识别

外生风险是指由供应链系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或突变引发的风险。任何一条供应链都是处在一定环境之中的,市场、政治、自然等环境因素的波动或剧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供应链的有效运营。复杂、开放的供应链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受外界环境制约又反作用于环境是供应链系统赖以存在的前提。当环境发生对供应链系统负面影响的变化时,供应链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将被打破,供应链的正常运营受到制约或破坏从而生成供应链风险。外生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征见表2。

3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通过供应链风险识别使我们认清了集团供应链系统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形态,而有效防范供应链潜在风险可能给集团供应链运营系统带来的利益冲击,则需要对供应链系统风险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估。供应链风险评估是指借助必要的模型方法对供应链的风险等级进行量化测定或估算,并依据供应链风险等级选择安全对策,最终达到削减和控制风险的目的。对供应链风险的评估,需要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量纲各异的指标及指标群构成,用于全面反映供应链系统存在内外风险的可能性程度。基于对企业集团供应链风险的系统识别,本文构建的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如下:

1)反映供应链内生风险的指标:合约信任度X1、信息差错率X2、不良采购率X3、供应中断率x4、交货延迟率x5、合同履约率X6。

2)反映供应链外生风险的指标:价格波动指数y1、销售波动指数Y2、突发事件预警指数Y3。

上述各指标的涵义及赋值方法如下:

合约信任度:反映供应链合约方可信任程度的指标,供应可信性反映了整个供应链提前或按时交货的能力。该指标值增大,表明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可信度增高,供应链系统越可信。其指标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提前或按时完成的订单数÷总订单数)×100%。

信息差错率:反映供应链信息传递失真情况的指标,供应链信息传递延迟或失真会呈现“牛鞭”效应。供应链信息传递失真程度与供应链链长有关,节点企业越多,信息传递失真的程度会增大。该指标数值可通过链长与信息阻尼的关系间接求得。

不良采购率:反映采购有效性的指标,其指标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不良采购批次÷总采购批次)×100%。

供应中断率:反映物流配送可靠程度的指标,其指标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因供应物流中断而停工待料的时间÷产品计划总生产时间)xl00%。

交货延迟率:反映物流配送可靠程度的指标,其指标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物流配送延迟的次数÷计划物流配送总次数)×100%。

合同履约率:反映供应链合作机制保障程度的指标,合同履约率高表明供应链合作机制稳定可靠,合作方之间诚信度高。其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履约合同数÷签约合同总数)x100%。

价格波动指数:反映物料供应市场稳定程度的指标,物料供应市场特定价格指数是根据某一种或一组特定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平均计算而成的,它反映某一特定种类或特定组合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变动。本指标数值可由统计调查报告中获得。

销售波动指数:反映供应链核心企业产品销售稳定程度的指标,稳步上升的销售量预示着企业对顾客需求识别的准确性。其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计算期销售量/基准期平均销售量-1)×100%。

突发事件预警指数:反映供应链系统应急体系构建程度的指标,其数值通过预警系统完善程度和应急体系建设投资额换算得出。

4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及实证分析

4.1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对供应链的风险评估,是将描述供应链风险量纲不同的指标,转化成为无量纲的相对评价值,并综合这些评价值给出该供应链系统存在风险程度的一个总体评价。由于各评价指标在风险评估中地位的非等同性,必然存在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赋权问题。本文采用改进的集值统计加速迭代法,通过迭代步长的加速递增,既可以增加指标权向量的符合性又能提高运算效率。

4.2评价指标风险值的确定

一般的概率统计估值,每次试验所得为相空间中某个确定的点。若放宽条件将得到相空间上的一个子集,谓之集值统计试验,是经典统计和模糊统计的一种推广。在风险评价中对应专家对风险大小判断的一个区间估计值。

式中ai为第i个风险指标的权重;石i为专家对第i个风险指标的评价值;F为供应链系统风险的总评价值。F的取值范围在[o,1]之间,分值增高,预示供应链系统风险加大。本文设定供应链风险的四个参照等级标准,其对应的F取值范围见表3。

4.4实例应用

应用对象为胶东半岛制造业一供应链系统,通过综合调研得到应用研究所需的基础数据。依照评价步骤,聘请七位专家对供应链风险指标进行迭代优选及概率区间估计,运用改进的集值统计加速迭代法,对各风险指标进行迭代后的结果见表4。

进一步,各专家对风险评价指标估计的概率区间,以及根据公式(3)、(4)、(5)计算所得的供应链各个指标综合风险概率见表5(含专家分歧度)。

根据公式(6)最终计算得出样本供应链系统风险综合评价值F=0.26,与风险参照等级标准对照属于B级,表明供应链系统整体风险处于基本安全状态。为此,供应链管理者依此标定供应链系统风险薄弱环节,采取对应修补措施提高供应链系统快速响应能力,使供应链系统稳定在安全等级水平状态。

节约集约用地评估篇4

纳税评估工作开展以来,在提高征管质量,加强税源监控,优化税收服务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根据总局提出的“降低频率、加大深度、提高效率、注重效益”的评估原则,今年来我局积极实施纳税评估专业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在专业化管理推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使其不断完善。

一、纳税评估专业化管理的实践

1、完善组织形式,形成区局深度评估和分局专业化评估的工作格局。我局按照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征管的总体要求,挑选业务骨干成立深度纳税评估小组和专业纳税评估小组。深度纳税评估小组由区局税政科牵头、职能科室业务骨干参加,负责区局范围内的评估工作。专业纳税评估小组由基层分局业务领导、管理股长和业务骨干组成,负责分局范围内的评估工作。并通过集中培训、案例分析、考核评比等多种形式强化纳税评估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在评估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业务技能。

2、开发税源管理平台,通过“五色预警”管理,实现科学选案。我局利用自主开发的税收管理员税源管理平台,按照行业税负偏差度大小,对纳税户实行“五色预警”管理。按照预警信息的异常程度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并依此来筛选纳税评估对象,大大提高了选案的效率和准确率,收到了明显成效。全区纳税人申报率、入库率、滞纳金加收率跃居全市前列,税负异常企业不断降低,低于税负预警值的纳税人由年初的296户下降到178户。

3、加强行业评估和重点评估,建立和完善行业评估参数及模型。我们根据辖区内税源分布特点,选择轴承、笔刷、碳素、皮毛、水泥等行业开展行业评估。通过评估掌握了行业经营特点、财务核算特点、行业涉税风险点、评估思路与方法等,建立了15个行业评估参数及模型,并且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加以应用和完善,体现了评估的深度和特色,强化了税源监控管理。

4、确立“服务型”的纳税评估,融洽征纳关系。在纳税评估中,我们将评估与服务相结合,通过约谈、举证等方式向纳税人说明、解释税收政策。同时,评估人员对纳税人由于对税收政策不了解、财务知识缺乏而造成的非故意偷税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处理,为纳税人提供深层次的服务,有效地防范征纳双方的税收风险,减少征纳成本,达到了强化管理和优化服务双赢的目的。

二、纳税评估专业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纳税评估机构还不够健全,专业化管理水平不高。纳税评估专业化管理要有专业化组织机构和专业化的评估人员,但目前纳税评估人员基本都是管理员,均为一人多岗,除正常的纳税评估工作外,还须承担企业的各类涉税管理事项,日常管理事务较多,难以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专门从事纳税评估工作,因而使纳税评估显效缓慢。另外,评估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虽有一定的提高,却依然跟不上纳税评估深层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很多评估项目深度不够,评估工作的过程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纳税评估认识上存在误区,操作上不能严格按照规程实施。表现在征税人方面,工作定位不准,有的认为纳税评估就是开展日常税务检查,有的认为纳税评估就是变相的税务稽查。在此模糊认识下,一些基层税务部门不能严格按照规程实施评估,轻评析重核查,采取全面调账专人抽查、出具报告的方式开展工作,纳税评估演变成了税务稽查,使评估监控职能滑出了税源管理的轨道,管、查职能紊乱,评估工作步入误区。表现在纳税人方面,由于宣传不尽到位,工作方法欠缺,一些纳税人从心理上未能把评估工作作为人性化服务和自我纠错的机会善待,而将评估人员的进户调查、约谈工作认同为纳税检查,产生消极抵触行为。

3、纳税评估指标存有一定局限性。现行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是确定行业内平均值,实际上是企业真实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一般这种评估指标的测算结果都直接与行业正常值进行比较,也就是说该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只要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类似多少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企业还经常受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的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和评价很难合理确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制约着纳税评估工作的效果和开展方向。

4、审核评析的质量不高。纳税评估主要是通过对指标数据(而非实账)的审核评定及约谈举证过程来评审纳税义务履行程度。审核评析是纳税评估的中心环节,它既是对数据审核和指标测算阶段初步评价结论的再次认定,又是进行后续约谈举证、实地核实过程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重视审核评析质量,坚决杜绝轻评析重核查的做法。当前突出矛盾是在评估力量和户数限制下,评估人员由于时间有限,对相当部分评估对象简单过场,案头分析不深不实,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完成各项评估工作。单纯追求评估业户的数量而忽视质量,或对疑点问题简单定性,打乱了正常评估程序,失去了评估的严肃性,没有真正起到评估作用。

5、评估工作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纳税评估工作整体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有些环节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主要表现在评估范围不全面,对象确定过分偏重于税负指标,而忽视了其他一些异常指标信息。评估方法单一,约谈、举证缺乏技巧,效果不明显。评估后续管理不到位,不善于总结评估经验,不善于推广应用评估成果。

三、提高纳税评估专业化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1、建立纳税评估专业机构,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评估队伍。纳税评估具有内容广泛、专业性强、对人员素质要求高的工作特点,税务机关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置专业化的组织机构,合理设置评估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可以借鉴一些地区做法,在市县级成立税收评估管理科,具体负责纳税评估的指导与协调。在基层管理分局内设立专业的纳税评估股,具体负责纳税评估工作的实施。同时要不断提高评估人员整体素质,把那些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干部充实到纳税评估工作第一线,并鼓励干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不断“充电”,不断提高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评估能力。

2、完善纳税评估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推进纳税评估,流程规范、制度保障是核心。在评估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上,一要制定科学严密的纳税评估程序。要在严格执行上级有关纳税评估制度办法的基础上,与本地区税源管理实际相融合,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纳税评估规程,将评估信息采集、评估对象选定、评估分析、评估核实、评估处理、相关文书等管理内容制度化、程序化。使系统业务流程具有完整性、规范性,全面反映纳税评估的完整运作过程。二要精心设计纳税评估文书。按照合法、规范、科学适用的原则,根据纳税评估工作需要设计评估各环节的规范文书,使纳税评估从资料收集、通知、约谈、分析、评估、审核到结果处理整个工作流程,处于规范化运作状态。三要明晰岗位职责,强化责任管理。合理设置评估各环节岗位,明确界定岗位职责,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岗、到人,避免职责交叉或缺位,通过落实评估责任追究制,加大日常检查、考核、监督力度,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纳税评估工作质量。

3、改进纳税评估指标体系,避免机械运用现行分析指标。信息利用的基本途径是建立数据分析模型,而目前数据库中已有信息不一定完全符合模型需要。因此一方面要不断调查修正评税指标,另一方面评估手段、方式需要科学把握,灵活运用。对指标体系中用途不大的可以不用,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的实用指标也可以使用。评估过程中,除了对纳税申报、财务数据进行大量的指标测算、数据比对等定量分析外,还要结合纳税人自身特点,使评估人员对行业、企业情况做详细了解,将定性分析的纳税评估与定量分析的纳税评估有机结合,从而科学鉴定纳税人纳税义务履行程度。

节约集约用地评估篇5

关键词: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履约意愿;履约能力

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金融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商业银行业除了要与国内同业展开竞争之外,还要面对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的挑战,因此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要求更高、更紧迫。在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类金融风险中,信用风险是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一类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对自己的信用风险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估和防范。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信用风险的评估指标作为此复杂系统的输入项,对于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及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以指标选择原则为指引,以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为依据,构建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及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原则

1.科学性原则。即评估指标的选择、数据的选取和计算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

2.全面性和独立性原则。即评估指标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既能综合反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程度,各指标间又相互独立,相关性小。

3.可行性原则。即评估指标所涉及的数据容易获取和计算。

4.可量化原则。即指标的选择及表述要尽量做到以量化研究为主,从而避免主观评价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经过研究发现可以将其概括为两个方面:贷款企业的履约能力及履约意愿。贷款企业履约就意味着银行能够在规定期限内收回贷款本息,该贷款企业不会令银行遭受因贷款而带来的损失。

1.履约能力。企业的履约能力是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及发展实力的综合体现,通常可以通过其财务情况体现。财务指标是企业财务状况的客观反映,与一般技术经济指标相比,它具有更强的灵敏度和综合性。企业的管理模式及有效性各不相同,也很难评判,但都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其财务指标的发展变动上,因此信用风险评估的一个中心内容就是对企业财务指标的提炼和分析。

2.履约意愿。企业的履约意愿包括企业管理者的道德修养、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管理者履约心理的影响、金融监管环境的好坏对管理者履约投机心理的影响等等。基于以下两点考虑,本研究将履约意愿暂不作为指标体系构建的考虑因素。

其一,履约能力与履约意愿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经济环境稳定、法制健全、讲求商业信誉的社会中,贷款企业有履约能力而不愿履约的可能性较小,此时,履约意愿可以内化于对履约能力的考察。其二,由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出发,所选指标要尽可能量化和标准化,履约意愿以中国目前的社会信用管理状况来讲,还不能达到对各贷款企业精确量取。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就集中于对企业履约能力的研究,即企业财务指标的选取。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由以上的分析及对企业财务指标的归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指标体系可由以下四个方面,14个指标构成。

1.偿债能力。(1)流动比率:比率越高,说明偿还短期负债的能力越强,一般认为,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流动比率为200%是比较合适的比率。(2)速动比率:比率越高,说明偿还短期负债的能力越强,但不宜过高,一般应维持在100%的水平。(3)资产负债率: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率越小,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4)超速动比率:比率越高,说明变现能力越强,较速动比率能够更确切地反映立即变现能力。

2.营运能力。(1)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比率越高,说明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越小。(2)存货周转率:综合衡量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存货运营效率。比率越高,说明借款人存货从资金投入到销售收回的时间越短。在销售利润率相同的情况下,比率越高,获利越多。(3)流动资产周转率:比率越高,说明以相同的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额越多,流动资产利用效果越好。(4)固定资产周转率: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固定资产利用充分,结构合理,能够充分发挥效率。(5)总资产周转率: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全部资产

的使用效率越高。

3.盈利能力。(1)销售利润率: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获利能力。比率越高,说明销售净收入中的利润越高。(2)净资产收益率:衡量企业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比率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3)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经营耗费所带来的经营成果。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经济效益越好。(4)资产收益率:衡量每单位资产创造的净利润大小。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方面的能力越强。

4.贷款方式。贷款方式虽非企业的财务指标,但在信用风险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各专家学者的重视。贷款方式不仅影响贷款企业的履约意愿,更为重要的是,在企业履约能力不足以偿还贷款本息的时候不同程度的补偿银行因此所遭受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贷款方式是影响银行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

结论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作为一个具有系统性、非线性等的复杂系统问题,传统的比例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等线性方法已经不足以客观、准确地反映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指标体系的结构以及指标权数的确定应以基于复杂、非线性理论的人工智能方法为主,通过建立合理完善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评估。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不足。对信用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主要集中于定量的财务指标范畴,这一方面是基于对信用风险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一方面是源于中国金融信用体系的限制。这种评估体系结构,虽在一定的理论及实际条件下是科学、合理的,但是从长远考虑,中国商业银行在不断加强金融管制、健全金融法制的同时,对信用风险评估指标的选择应不断纳入环境因素、企业信用因素等更多非财务指标,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夏红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于立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小燕,钱建豪.中国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9).

[4]cebenoyan,a.sinan;strahan,philipe.riskmanagement,capitalstructureandlendingatbanks[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004,(1).

节约集约用地评估篇6

1.纳税评估工作定位不够准确。在纳税人看来,纳税评估工作是通过资料分析、评估约谈等方式查找税收问题,近似一种间接的纳税检查。而对评估人员来说,评估工作的目标和方法也向个案查出多少问题的方向发展。为了与稽查严格区分,强调评估时不调账,不下企业。因此不能全面看到可查阅的账簿凭证和企业经营过程的原始记录,只能发现一些表面问题或嫌疑问题。目前纳税评估的工作方式类似税务稽查,但手段和实际效果又不如稽查;定位是税务管理,又没有真正放到管理工作中去,还是处于仅个人操作和层次较浅的状况,因此成效不明显。同时,由于有效监控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纳税评估工作在设计上存在一些不足,对对报表、查查相关数据、与企业核实疑点问题等静态的监督形式无法了解企业动态实际情况,无法掌握外部相关信息,形成一些评估盲点。评估人员受相关因素约束,没能全面发挥主动管理监控职能。而企业大多也未把纳税评估当作是一次自查整改机会。因此,对纳税评估工作应进一步明确定位,即通过评估手段和调查手段,对纳税人纳税情况进行宏观管理监控。

2.信息资料来源不够广泛。纳税评估工作离不开数据资料的搜索、采集、积累和掌握,纳税评估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指标测算、资料比对等定量、定性分析,没有数据资料,纳税评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数据和财务数据,不包括生产经营类信息、经营核算类信息以及其他诸如登记注册类、价格类等相关信息,因此,是不完整的涉税信息。只有掌握上述各类信息并进行处理、测算、比对以及综合分析后,才能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税务部门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渠道获取这些信息,对报表和税负等面上问题有的虽有怀疑,但由于信息不完整或有可能错误,无法把问题完整地分析出来,不仅审核效率低,而且审核误差大。

3.纳税评估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亟待提高。目前,从事评估的人员基本都是税收管理员,在负责征管的同时进行纳税评估,没有专门从事评估的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评估人员知识面窄,掌握评估的方法不够,有的只停留在看看表、对对数、查查抵扣发票信息的浅层次,不善于从各种涉税信息中寻找蛛丝马迹或挖掘深层次问题,使评估工作流于形式,评估效率不高。

二、对深化纳税评估工作的思考

1.建立科学规范的纳税评估体系,强化税源管理。随着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加大了依法治税力度,促进了征管质量的提高。但由于征管对象的复杂化、现金交易的扩大以及不******收入不入账、做假账、二套账等情况时有发生,偷税隐蔽性越来越强。纳税评估的开展恰恰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应该进一步拓展评估范围,充分运用金税工程、ctais、纳税评估等软件,将纳税评估对象涵盖全部纳税人,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评定,规范涉税行为,优化纳税环境。

2.确立“服务型”的纳税评估,融洽征纳关系。通过经常性的纳税评估分析,可以有效地对纳税人的依法纳税状况进行及时、深入的控管,纠正纳税人的涉税违法行为,提高他们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同时,将评估结果与当事人见面,通过约谈或质询等方式让对方说明、解释,是对纳税人进行税法宣传解释、帮助他们提高纳税意识的有效的途径。纳税评估对一般涉税问题的处理解决了纳税人由于对税收政策不了解、财务知识缺乏而造成的非故意偷税问题,减少了纳税人进入稽查的频率,减少了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因直接进入稽查后对案情分歧而产生直接冲突的可能,起到了服务纳税人、优化经营环境的作用。因此要树立服务的观念,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倡导纳税人诚信纳税。 3.高度重视约谈、举证工作。约谈、举证是纳税评估工作中认定处理阶段的重要环节之一,评估人员应在查阅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等申报资料以及向税务机关其他岗位了解情况,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核算状况、日常纳税情况、发票管理及税款交纳情况的基础上,做好约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拟好约谈提纲。只有掌握纳税人的基本情况和概貌,才能把握约谈的主动权。但在实际工作中,仅凭评估人员提出的疑点就想通过约谈来解决问题,显然不可能。企业解释“市场不好,亏本经营”等各种理由很容易搪塞过去。约谈除了需要纳税人配合、主动承认问题外,评估约谈人员的询问方法、技巧很有讲究。有不少问题要从生产工序、出入库手续记录、库存变化、销售数量差异、成本核算漏洞、毛利水平与应纳税金配比、预收应付账款的来龙去脉等各方面提问,并对应答理由是否真实合理进行即时分析反应,提出不同看法,巧妙利用谈话中的矛盾之处,找出疑点深入挖掘不放弃,才不会被表面现象和某种似乎合理的理由蒙蔽。

节约集约用地评估篇7

1.1白山市城镇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变更调查数据,白山市土地总面积1747372.81公顷,其中农用地1649786.5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4.41%;建设用地33535.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2%;未利用地64050.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7%。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6659.49公顷,占建设用地的79.5%;交通运输用地6202.77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8.5%;水利设施用地673.5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2.0%。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37675.10公顷,占未利用地的58.8%;其他土地26375.35公顷,占未利用地的41.2%。

1.2存在的问题

一是土地利用缺乏科学性。目前白山市城镇土地利用总体上忽视立体利用,城镇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布局不合理;二是用地结构不合理。例如,居住用地比重过大,公共设施和绿化用地比重偏小;城镇布局分散,道路建设不规范,建筑布局零乱等;三是城镇发展盲目追求规模。城镇建设盲目追求规模。因缺少项目资金和第二、三产业积聚规模而导致粗放用地;四是建设用地指标分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建设用地布局上的安排不尽合理;另一方面是各类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不合理。

2节约集约用地对策

2.1科学合理的确定各类用地尤其是各级城镇用地规模控制目标

以白山市为例,到2020年白山市农用地面积为1696332.09公顷,建设用地面积为38504.63公顷,未利用地面积为12536.09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比例分别由现状的94.41%、1.92%和3.67%调整为97.08%、2.20%和0.72%。

统筹安排城乡用地,进一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严格控制各级城镇用地规模。2006-2010年,白山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5065.55公顷以内:其中城市用地1905.90公顷、建制镇用地8739.32公顷、居民点缩小到11926.71公顷、独立工矿用地4589.67公顷、特殊用地222.64公顷、交通水利设施用地7681.31公顷。2011-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8504.63公顷以内:其中城市用地2585.38公顷、建制镇用地8787.92公顷、居民点缩小到11946.71公顷、独立工矿用地5250.67公顷、特殊用地277.64公顷、交通水利设施用地9656.31公顷。

2.2确定盘活存量用地的目标

白山市存量及低效用地的挖潜潜力共计934.71公顷,2006-2010年为254.17公顷,2011-2020年为680.54公顷。具体如下表:

时间用地类型城镇居民点工矿小计

2006――2010存量建设用地61.313.316.2380.84

低效用地可调整利用26.67103.3343.33173.33

小计87.98106.6359.56254.17

2011――2020存量建设用地52.2232.7748.9333.87

低效用地可调整利用53.33206.6786.67346.67

小计105.53439.44135.57680.54

合计193.51546.07195.13934.71

2.3大力整合城市土地资源,促进用地集约化

推行“平改楼”,整合城中村存量土地。基本形式是:联合开发,即由村和开发商共同投资、共同开发;房地产公司独立开发,即村里把全部改造的土地整体由开发商运作,整个小区建筑面积满足村民自住需要后,其余全部由开发商进行开发,各种税费包括拆迁搬倒费用全部由开发商担负;自我开发,主要集中在村集体经济雄厚,有独立开发的经济实力,由村自我开发建设。

其次,建立收购储备机制,充分发挥“蓄水池”的作用,通过宏观调控土地供应来合理调控住宅建设进度和住宅产业市场,实现住宅用地的集约利用。

2.4积极整理农村土地资源,实现农村用地规范化

富余宅基地和闲置宅基地为农村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宅基地大清理活动,摸清全市农村宅基地的家底,全面实行“两图一表”的管理机制。“两图”就是农村宅基地现状图和农村宅基地规划图,“一表”即农村宅基地发放十年早知道一览表。采用高科技卫星遥感技术,对农村地籍的现状和规划进行立体成像,编制现状图和规划图,实现农村地籍的现代化数字管理。

推进农村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主要采取四种形式:第一是“建”,即鼓励兴建楼房,退还老宅基。实行供地标准、建设规格、楼房坐向、地平水准四统一,

用地指标、建设地点、施工时间三集中、达到“四通一平”,即通电、通讯、通路、通水和地平。第二是“迁”,即迁村改造,旧址还田。第三是“合”,即合并村庄建楼房。本着“节约土地,合理布局,功能齐备,宽敞舒适,环境优美”的原则,制定村庄规划旧村址土地全部复垦还耕。第四是“改”,即重新规划,改造治理。重新规划村址,对旧村址实施改造。充分利用空心宅基,插豁补缺,适时适地插建,节约土地。

2.5实行工业项目用地出让价格差别化管理

白山市是一座以煤矿资源为主的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调整的任务比较繁重,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坚持产业聚集、集约用地,打造“节地型”企业。

营造项目建设高地,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在工业兴市进程中,坚持产业聚集,项目向各类开发区集中,实行投资强度控制,集约利用土地。首先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营造基础环境优势;其次健全服务支撑体系,营造服务环境优势;第三建立产业链,营造产业聚集优势;第四建立流动开发机制,珍惜利用每寸土地,即严格控制用地面积和量资用地。

对投资强度较低的项目,应提高供地价格,对投资强度高和建筑容积率超过规定标准的项目,在不低于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的基础上,给予适当优惠。逐步引导工业项目用地由协议出让向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过渡,促进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

2.6严格建设用地报批管理

强化规划的刚性作用,对不符合规划要求、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用地一律不批,规划不能跟着建设项目随意修改。从立法和管理上加强对土地资源节约利用,按照科学发展观,树立资源节约意识,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盘活国有工业建设用地、闲置未利用土地,挖掘集体建设用地,在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确保重点工业项目和公益设施等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

在建设用地报批中,严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关。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分期实施的大型建设项目可预留规划用地,但必须根据其生产建设进度分期确定供地数量和时间。严格土地出让合同管理,签订出让合同的同时要约定土地用途、建筑系数、容积率等使用条件,注明投资强度、工程进度等可控制性要求,对不按约定使用土地的,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2.7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导向资金

为优化产业布局,实现节约使用土地并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应将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的一部分,用来建立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导向资金,控制土地开发和利用的方向,防止重复建设,并建立起政府在任期内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配置的经济约束机制。导向资金将对支持项目贷款给予全额贴息。申报项目应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式上有所创新,或者能实现较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能够产生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符合当年度导向资金支持领域。

2.8建立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状况评估

建立用地项目信息库,推进对白山市各县(市、区)的集约利用土地状况评估。开展集约利用土地示范区试点和评选工作,定期在新闻媒体或内部刊物上公布全市各乡镇和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和排名,以此作为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导向资金的申请标准。

引入产业评估办法和标准,推进产业用地评估。制定白山工业项目的用地标准,建立工业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和评分模型及软件,对投资商承诺的投资强度、产出水平、建筑容积率、生产工艺、建设进度、综合效益等内容进行跟踪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鼓励或限制措施,减少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行为。

节约集约用地评估篇8

推行农民适当集中居住,不仅能节约大量耕地,提高集约用地水平,而且节省大量农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发展农村科教文卫事业,便于社会治安管理、生态环境优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在新农村集中居住区的规划和建设上,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发展新农村绿色住区。按照科学布局、统筹兼顾的要求规划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和数量,使农村集中居住区的结构合理、功能配套完整、交通便捷畅达、生产生活便利,从而形成现有资源的可再生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系统。

绿色是自然界植物的颜色。绿色的植物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绿色象征着生机盎然的生命运动,象征着自然物种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共生。“绿色”作为一种理念,是指人类按自然生态的法则,创造有利于大自然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协调发展的理念。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www.133229.Com”它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新农村绿色住区可理解为就是要在农村住区的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农民提供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健康、舒适、便利和安全的住区环境空间。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生态建筑的理念。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难以为继。80年代,在发达国家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广为应用,但是由于建筑物密闭性提高后,室内环境问题逐渐凸现,以室内空气品质为中心的室内环境的研究成为建筑研究的热点。1992年巴西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到共识,绿色建筑(住区)成为世界建筑界研究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国外近年来发展了一些绿色建筑评价预测体系,并有相应的标准和模拟软件来评价。如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德国的生态导则lnb,英国的breem评估体系、澳大利亚的建筑环境评价体系nabers、加拿大的gbtool、挪威的ecoprofile、法国的escale等,日本、中国台湾省等国家或地区也相继推出了针对绿色建筑设计的评价体系。我国学者2001年完成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的研究,并依此先后对十多个住宅小区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估。2003年又完成了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的研究,并制定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2006年又推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但在我国还缺乏系统的技术体系和设计理论,真正意义的绿色建筑尚未进入实质性推广应用。我国属于资源贫乏国家,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筑、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及时研究新农村住区的绿色设计理论,在我国农村发展绿色住区,是一项意义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节约集约用地评估篇9

关键词:医院项目;节能评估;节能审查

abstract:throughthepracticeofthewestChinaHospitalconstructionandupgradingprojectsinrecentyears,thearticlediscussesenergyassessmentmanagement,andhospitalbuildingenergyassessmentprecautionsfromaspectsofrelevantlawsandregulations,energyassessmentcategorymanagement,energyassessmentanalysisreportpreparationandapprovalprocess,forpeerreference.

Keywords:Hospitalproject;energyassessment;energyreview

doi:10.3969/j.issn.1671-9174.2014.11.006

近几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先后完成了3个新建工程(建筑面积约1100000m2),3个改建装修工程(建筑面积约50000m2)的节能评估及审查备案工作,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落实各项节能措施,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

一、节能评估的定义

医院建筑节能评估是根据国家现行节能法规和标准,评价医院新建或改建项目能源利用的合理性、节能措施的可行性、工艺技术的先进性,以及是否符合国家和医疗行业的节能设计标准与规范。评估根据专家审查意见进行改进,以达到节约医院能源消耗、加快建设节约型医院的目标,以能源的高效利用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节能评估分类管理

根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规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按照项目建成投产后年能源消费量实行分类管理,分三类进行节能评估及审批管理。

第一类,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为3000吨标准煤以上,或年电力消费量500万千瓦时以上,或年石油消费量1000吨以上,或年天然气消费量100万立方米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单独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

第二类,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0至3000吨标准煤,或年电力消费量200万至500万千瓦时,或年石油消费量500至1000吨,或年天然气消费量50万至100万立方米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单独编制节能评估报告表。

第三类,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0吨以下,或年电力消费量200万千瓦时以下,或年石油消费量500吨以下,或年天然气消费量50万立方米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填写节能登记表。同时,还要求建设单位应选择或委托有资质能力的咨询机构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表),而项目节能登记表可由医院(建设单位)自行填写。

三、节能评估文件的编制流程

一般来说,节能评估文件的编制流程主要包括:前期准备、选择评估方法、节能评估、形成评估结论、编制节能评估文件、组织专家审查、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评估文件进行修改完善等。

在前期准备期间收集项目的基本情况及用能方面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医院基本情况,如医院名称、性质、地址、邮编、法人代表、联系人等;医院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如项目名称、建设地点、项目性质、投资规模及建设内容、项目工艺方案、总平面布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项目进度计划,改、扩建项目原项目的基本情况,改、扩建项目的评估范围等;医院建设项目用能情况,如项目主要用能系统与设备的选择,所采用的节能技术和节能方案的能源消耗种类、数量及能源使用情况,特别是医院改、扩建项目中原用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等应具体描述;医院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区以及其主要特征,如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和最热月)、制冷度日数、采暖度日数、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日照率等;医院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概况,如经济发展现状、节能目标、能源供应和消费现状、能源供应消费特点等。

四、节能评估文件的审查流程

对医院项目节能评估文件的审查工作,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报送评估报告

医院(建设单位)向能源评估机构报送由专业资质能力的咨询单位编制完成的节能评估分析报告,并向节能评估机构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方案及其他相关材料。

(二)出具评估意见

能评机构根据相关政策对医院项目用能情况进行评估,并出具评估意见。评估意见应包括是否符合有关节能法规政策、用能总量及用能品种是否合理、能耗水平情况、节能设计规范性、单项节能工程情况等内容。

(三)报审后论证

医院(建设单位)持节能评估意见报告到节能主管部门报审,填写《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申请表》。节能评估审查实行分级管理,按照“哪一级审批(核准、备案)、哪一级审查”的原则实施。节能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召开评审会对评估分析报告进行论证,形成专家意见作为能评审查的重要依据。

(四)出具审核意见

节能主管部门出具能评审核意见,作为医院项目设计及审查备案的重要依据。

五、节能评估注意事项

在项目节能评估管理工作中,作为医院后勤基建管理部门,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注重节能新技术与设备的应用

根据医院新建或改建项目的用能方案,注重节能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如雨水收集系统;加强能源的回收利用,如余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如地源热泵、风能、太阳能等。特别注意节能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的评估。

(二)制订节能管理的制度和措施

包括节能管理组织、人员和监测设备等内容。

(三)关注项目节能措施效果的评估

通过分析计算主要节能措施的节能量来评估节能措施的效果,其节能指标或效果是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评估经济性

计算节能技术和管理措施成本及经济效益,评估节能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的经济可行性。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医院后勤基建管理部门,不仅应高度重视医院建筑节能评估的管理工作,更应了解和熟悉节能评估及审查等工作内容。华西医院在这几年针对医院建筑节能评估管理,作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以期为广大医院建设同行提供借鉴。(编辑刘鲁)

参考文献

[1]张伟.从开源到节流―华西医院后勤管理创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俞卫刚,沈晋明.医院节能改造误解及释疑[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3.4

节约集约用地评估篇10

【关键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

一、引言

2010年9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国务院一系列文件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11月1日正式实施。《办法》把节能审查作为项目审批、核准或开工建设的前置性条件以及项目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办法》的出台,一方面能够约束新上项目落实有关节能法规、标准,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能够与能源消耗总量控制相结合,从源头上遏制能耗不合理增长。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刚刚起步,各地区、各部门,相关机构和人员对能评工作会有一个逐步了解和熟悉的过程,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鉴于工业项目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比重较大,现就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的程序、内容和方法做以下探讨。

二、节能评估程序

项目节能评估机构开展节能评估的主要工作程序包括:签订评估合同或协议、组建节能评估工作小组、开展节能评估、完善节能评估文件。

1.签订评估合同或协议。合同或协议书中应清晰描述项目的节能评估内容、要求、工作条件、费用支付、风险责任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和法律等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节能评估机构要尽量避免由于对业务环境的复杂程度判断失误或不慎,或评估机构对自身的业务胜任能力估计过高等原因,签订了超过自身业务能力范围的契约而产生的风险。如评估机构为了承揽业务,先签约再考核业务环境,导致评估成本过高,或造成评估报告的严重高风险等。

2.组建节能评估工作小组。接受项目建设单位委托后,评估机构应根据项目特点,组建专业齐备、能力合格、工程经验丰富的评估团队。评估团队应覆盖项目所属行业的各工艺专业,以及热能、电气和技术经济等节能评估工作所需专业。评估人员原则上应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熟悉节能评估工作的内容深度要求、技术规范、评价标准和程序方法等,具备分析和评估项目能源利用状况,提出有效节能措施,核算项目能源消费总量,判断项目能效水平等专业能力。项目节能评估期间,评估团队应保持人员稳定。

3.开展节能评估。主要工作包括收集项目资料、确定评估体系和评估范围、评估项目情况、形成评估结论、编制评估文件等。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在5000吨标准煤(等价值)以上的项目,应分专业评估并相互会签。评估期间,节能评估机构应与项目建设单位、可研编制单位等充分沟通。编制完成后的节能评估文件应分别加盖节能评估机构和项目建设单位公章,由项目建设单位报送节能审查。

4.完善节能评估文件。节能评估文件报送节能审查后,节能评估机构应组织各专业人员参加评审会,交流项目评估情况等,并根据节能评审和审查阶段所提意见,及时对评估文件进行修改和完善。

三、节能评估内容

1.评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划、行业准入条件、产业政策,相关标准及规范,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生产工艺等目录,以及相关工程资料和技术合同等。

2.项目概况。(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建设单位名称、性质、地址、邮编、法人代表、项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企业运营总体情况。(2)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建设地点、项目性质、建设规模及内容、项目工艺方案、总平面布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项目进度计划等(改、扩建项目需对项目原基本情况进行说明)。(3)项目用能概况:主要供、用能系统与设备的初步选择,能源消耗种类、数量及能源使用分布情况(改、扩建项目需对项目原用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

3.能源供应情况分析评估。(1)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条件及消费情况;(2)项目能源消费对当地能源消费的影响。

4.项目建设方案节能评估。(1)项目选址、总平面布置对能源消费的影响;(2)项目工艺流程、技术方案对能源消费的影响;(3)主要用能工艺和工序,及其能耗指标和能效水平;(4)主要耗能设备,及其能耗指标和能效水平;(5)辅助生产和附属生产设施及其能耗指标和能效水平。

5.项目能源消耗及能效水平评估。(1)项目能源消费种类、来源及消费量分析评估;(2)能源加工、转换、利用情况(可采用能量平衡表)分析评估;(3)能效水平分析评估。包括单位产品(产值)综合能耗、可比能耗,主要工序(艺)单耗,单位建筑面积分品种实物能耗和综合能耗,单位投资能耗等。

6.节能措施评估。(1)节能措施。一是节能技术措施:生产工艺、动力、建筑、给排水、暖通与空调、照明、控制、电气等方面的节能技术措施,包括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余热、余压、可燃气体回收利用,建筑围护结构及保温隔热措施,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二是节能管理措施:节能管理制度和措施,能源管理机构及人员配备,能源统计、监测及计量仪器仪表配置等。(2)单项节能工程。未纳入建设项目主导工艺流程和拟分期建设的节能工程,详细论述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单项工程节能量计算、单位节能量投资、投资估算及投资回收期等。(3)节能措施效果评估。节能措施节能量测算,单位产品(建筑面积)能耗、主要工序(艺)能耗、单位投资能耗等指标国际国内对比分析,设计指标是否达到同行业国内先进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4)节能措施经济性评估。节能技术和管理措施的成本及经济效益测算和评估。

7.存在问题及建议。

8.结论。

9.附图、附表。厂(场)区总平面图、车间工艺平面布置图;主要耗能设备一览表;主要能源和耗能工质品种及年需求量表;能量平衡表等。

四、节能评估方法

1.组建评估小组,进行任务分工。签订节能评估合同后,首先要组建评估小组,进行任务分工,必须责任到人。由于节能评估是在项目投资决策前对项目能源利用科学性、合理性的评估,不仅专业性较强,而且政策性也较强,因此,评估小组的专家不仅要求对本行业国内外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特别是先进的能源利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非常熟悉,同时还要求具备较强的政策敏锐性。

2.收集项目相关资料。收集项目基本情况及用能方面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如建设单位名称、性质、地址、邮编、法人代表、项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企业运营总体情况等。(2)项目基本情况:如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包括位于或接近的主要交通线)、项目性质、投资规模及建设内容、项目工艺方案、总平面布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项目进度计划,改、扩建项目原项目的基本情况,改、扩建项目的评估范围等。(3)项目用能情况:如项目能源消耗种类、数量及能源使用分布情况,项目主要供、用能系统与设备的选择,改、扩建项目要分析原项目用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等。(4)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区属及其主要特征:如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和最热月)、制冷度日数、采暖度日数、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日照率等。(5)项目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和能源供应、消费概况:如经济发展现状、节能目标、能源供应和消费现状、重点耗能企业分布及其能源供应消费特点、交通运输概况等。当现有资料无法完整准确反映项目概况时,可进行现场勘察、调查和测试。现状调查中,对与节能评估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如能源供应、消费、加工转换和运输等),应在现状调查中注意收集全面详细的信息,并尽可能提供定量数据和图表。如需采用类比分析法,应按上述要求全面获取类比工程相关信息。

3.确定评估依据。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并确定项目节能评估依据,主要包括:(1)相关法律、法规、规划、行业准入条件、产业政策等。(2)相关标准及规范(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或相关行业标准均适用时,执行其中较严格的标准)。(3)节能工艺、技术、装备、产品等推荐目录,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生产工艺等目录。(4)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土地预审等相关资料、项目申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立项资料。节能评估文件应与各项评估依据有关内容进行对比,并给出评价结论。

4.选择评估方法。通用的主要评估方法包括标准对照法、类比分析法、专家判断法等。在实际评估工作开展过程中,可根据项目特点选择适用的评估方法,可以采用一种评估方法也可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1)标准对照法。是指通过对照相关节能法律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和规范,对项目的能源利用是否科学合理进行分析评估。评估要点包括:项目建设方案与节能规划、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对比;项目平面布局、生产工艺、用能情况等建设方案与相关节能设计标准对比;主要用能设备与能效标准对比;项目单位产品能耗与相关能耗限额等标准对比等。(2)类比分析法。是指在缺乏相关标准规范的情况下,通过与处于同行业领先节能水平的既有工程进行对比,分析判断所评估项目的能源利用是否科学合理。类比分析法应判断所参考的类比工程能效水平是否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评估要点可参照标准对照法。(3)专家判断法。是指在没有相关标准和类比工程的情况下,利用专家经验、知识和技能,对项目能源利用是否科学合理进行分析判断的方法。采用专家判断法,应从生产工艺、用能情况、用能设备等方面,对项目的能源使用做出全面分析和计算,专家组成员的意见应作为结论附件。

5.项目节能评估。项目节能评估包括能源供应情况评估、项目设计方案节能评估、项目能源消费和能效水平评估、节能措施评估等工作,其目的是对项目的用能状况进行全面分析,作为评估结论的重要依据。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技术文件中记载的资料、数据等能够满足节能评估的需要和精度要求时,应通过复核校对后引用。对于能源消费量、产品单耗、能源利用效率、节能效益等可定量表述的内容,应通过分析、测算(核算)给出定量结果。测算(核算)过程应清晰,要符合现行统计方法制度及相关标准规定。如属改、扩建工程,应分析原有主要生产工艺、用能工艺、主要耗能设备的用能情况及存在问题,以及项目实施后对原用能情况的改善作用。

6.编制节能评估文件。节能评估文件应全面真实地反映节能评估的全部工作,文字应简洁、准确,论点明确,便于阅读和审查。原始数据、主要计算过程等可编入正文或附录;所参考的主要文献按引用时间次序列出目录;应尽量采用图表和照片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述。节能评估文件报送节能审查后,节能评估机构应组织各专业人员参加评审会,交流项目评估情况等,并根据节能评审和审查阶段所提意见,及时对评估文件进行修改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