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骨科专业实践能力十篇骨科专业实践能力十篇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6:17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篇1

【关键词】骨伤;康复专科;护理;实践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3)33-0111-01

随着骨伤医学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骨伤分科的不断细化,护理工作的范围与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本范围[1]。为促进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从基础抓起,对106名护士根据资质的不同进行培训,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实习及见习的206例护士,将其随机分为分成研究组106名和对照组100名。研究组中男16名,女90名,年龄20~28岁,平均(26.69±7.21)岁;大专及以上学历98名,大专以下8名。对照组中男12名,女88名;年龄20~27岁,平均(26.47±7.18)岁;大专及以上学历95名,大专以下5名。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培训方法,即无论资质高低都采用相同的方式。研究组根据临床骨伤康复专科护士的资质要求,制定培训计划:(1)培训师资。成立骨伤康复护士培训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有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16名组成,医生9名,护士7名。(2)选择培训的对象。均为临床骨伤康复科护士及相关专业护士。(3)培训的时间。共6个月,理论培训时间为4个月,每周8课时,临床实践2个月。(4)培训内容。根据资质按三部分内容进行培训,即骨伤康复基础理论、骨伤康复技能运用护理、骨伤康复病房临床实践,要求学员熟悉并掌握骨科患者的入院、出院护理;骨科患者的入院、住院、出院健康教育;骨科患者的急救处理原则;骨科患者各种治疗包、换药包的准备;骨科技能运用的配合;骨科病房床头交接的项目;骨科影响检查患者的护理;骨科患者预防褥疮护理;骨科患者防坠床、防跌倒的护理;骨科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要点;骨科影像检查患者的护理;骨科患者的护理体检项目;骨科患者的健康教育查房、业务查房、教学查房;骨科疑难病例、抢救病例的讨论;骨科患者各种用具的使用方法;骨科病房的中医护理病历书写;骨科病房中医特色技术护理项目;骨伤康复护理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

1.3评价指标及方法

评价指标为各组的理论、操作评分。在学员完成结业报告后,由参加由骨伤康复护士培训管理委员会进行考核。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成绩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研究组理论及操作考核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考核情况比较分

组别理论得分操作得分

研究组(n=106)93.24±1.5790.12±2.23

对照组(n=100)79.83±10.7580.86±8.13

t值12.70211.286

p值

3讨论

护理是一门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实践是培训的重要途径[2-4]。常规培训是护士凭借个人的工作经验实践去提高专科能力,受个体差异以及没有系统规范的培养内容和方向的影响,培养具有一定能力专科护士周期很长,加之骨伤康复新的诊疗技术水平不断更新,对护士的专科能力要求也不断的提高[5]。本次研究根据护士的资质,对护士进行计划性的培训,且在临床实践培训之前,学员首先要完成院内骨科康复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运用的护理课程的学习,并通过相关内容的理论、技能考核,只有考核合格的学员,才能进入下一轮骨科病房临床实践。护士完成培训后,由骨伤康复护士培训管理委员会进行考核。通过与行常规培训方式的一组进行比较,实行计划性培训的一组的理论、操作实际分值都明显较高。实行计划性培训的研究组理论得分为(93.24±1.57)分,操作得分为(90.12±2.23)分;而实行常规培训的对照组的理论得分为(79.83±10.75)分,操作得分为(80.86±8.13)分。结果令人满意,建议在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郭燕红.论专科护士发展现状和趋势[J].中国护理管理,2004,4(4):336.

[2]吴玲,陆巍,范英华,等.伤口造口专科护理实践培训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9(10):661-662.

[3]张淑卿,樊英戈.设立骨伤康复专科护士的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4):71-72.

[4]曾惠敏.同伴互助在新护士专科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7):92-93.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篇2

一、骨干示范,积极发挥培训实践基地的带动作用

为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培训工作的改革创新,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学校积极申报省市学校长和教师培训基地进一步利用实践基地的平台拓展培训功能,形成培训特色,积极发挥基地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

跟岗学习培训也是常用的培训形式,其目的是围绕新时期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素养的需求,以实践性取向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基地学校通过提供完善、细致、优质的培训学习课程和环境,通过精心安排教师跟岗学习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提高跟岗学习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我校通过组织跟岗学员与名师平等的对话、学员上课、互动评课、外出观摩、聆听讲座等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期间研讨了多个课例,老师们从不同角度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很多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呈现了教师个人备课―上课―说课―同行评课的基本流程。直接让学员领略到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学习如何处理学科知识的技巧,能有效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学校还利用“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的师资力量,接受挂职锻炼、跟岗实践、学习考察、观摩参观、实习见习等实践活动任务和研究工作,及时总结反馈实践情况。例如:成为广州外艺学校毕业生的实习基地;接待师范学院毕业生到校实习;接收美国、加拿实习生到校实习等,不断积累丰富的教师培训经验。

二、科学规划,专业发展,培训行动有方向

国内外的研究资料都表明,骨干教师的成长主要靠自我。优秀教师只能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读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智慧碰撞,才能成长为名师。

1.拟订个人发展规划,行动有方向

无数骨干教师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必须尽早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教龄不同,性格不同,优势不同,教师的发展方向也不同。课题组首先在专家指导下从寻找教师课堂教学特点入手,帮助教师充分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拟订较为详细的发展计划。包括学科骨干类型定位、中短期具体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细化到要读的书目,要上的研究课,要发表的文章篇数等等,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督促,有验收。

2.科学规划落实各级各类培训学习

学校鼓励骨干教师全员自觉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效果明显,积极参加网络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取得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学校骨干教师完成继续教育达标,培训工作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3.做好校本课程的申报与实施工作

为了让骨干教师有更多的学习科目,我们积极组织校本培训课程的申报与实施工作,根据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特色的发展,开设实效性和针对性强、受教师欢迎的课程。开设了多门校本培训课程:《小学品德课程教法研究与高效课堂案例分析培训》《掌握班级管理技巧,促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培训》《思想品德学科各类题材课型教学研究学习》《教师英语口语浸入式培训》《西关风情英语校本课程培训》《一校两址管理校本课程培训》等。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加强过程性管理,注重效果。充分发挥名校长、名师、骨干教师的作用,聚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与疑点,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教师成长三个专题为主线设计。各科教学培训内容以案例为主,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学科。采用讲座、经验交流、问题研讨、学员互动等方式进行。切实帮助一线教师解决具体问题,提高课堂实施的能力与水平。

三、科研导航,促使骨干教师走上高速发展的轨道

吸收骨干教师加入专家导师的课题研究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题的研讨,是老师们普遍反映收获最大的方式之一。学校骨干教师参与了多个专家主持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小组中承担着研究者的任务,取得很大进步。教师们用科学方法管理科研工作,有效地发挥人、财、物、信息等要素的作用。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充分发挥“教师小课题研究实验基地”的先进性、示范性和引领性作用。通过相关专题学习和交流活动,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科研水平。

四、专家引领,从科研的角度引领骨干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成长离不开对专家思想、研究方法、治学态度等的学习和领悟。我们充分运用了专家导师团队的力量,使老师们进一步更新理念,转变思想,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理论修养。学校邀请各级各部门的专家从理念、问题、对策等方面将培训、教研、科研,有效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建立培训、教研跟踪链条,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完善,使校本教学与研讨成为相辅相成的螺旋向上的一个整体。专家的讲座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老师普遍感觉到专家用智慧引领着大家去寻求光明。

五、名师讲堂,提升骨干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4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107-02

近年来,在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各高职院校都确立了“内涵建设”为主的发展方向。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同时也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保障,是保障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本世纪以来,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出现了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带头人缺乏、骨干教师队伍不成熟、“双师”型素质教师比例偏低以及新教师比例过大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势,高职院校应当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事关学校发展的战略性工作来抓,努力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步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以保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上,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管理,形成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

师资队伍管理是现代高校最根本的管理。总书记在两院院士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遵循创新性人才成长规律,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应本着“以师为本”的理念,逐步制定和完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和兼职教师的遴选、培养及考核制度和办法,制度和完善教师科研、行业实践和教学质量工程管理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完善教师竞争激励机制,形成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实践证明,良好的激励机制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有效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科学调整,使师资队伍的结构更加合理

首先是改善师资队伍的专业和职称结构。由于高职院校受专业建设规划调整的影响,导致各专业招生数发生变化,部分招生数减少的专业,教师出现过剩,而一些招生数增加的专业、特别是新开办的专业教师又不足。另外,高职院校多从中专校升格而来,年轻教师比重过大,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较少。因此,应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专业教师,选送相关专业教师到行业一线参加进修培训,或从行业一线和兄弟院校引进专业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以改善师资队伍的专业和职称结构。

其次是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是反映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应通过外聘、进修和内培等途径和措施促进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的提升。具体来讲,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对专业教师学历提升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与有关高校签订教师培养合作协议,着力提高专任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学历层次;在招聘人才中提高用人标准,尽可能地聘用那些既有高学历又在行业一线工作过的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员;对于刚从高校毕业进校任教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安排他们参与一线的生产实践,接受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培训。

三、多措并举,促进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

1.推进四项素质提升,培养专业带头人

其一是政治素质。以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主线,通过专题讲座、研讨及学术活动等措施,教育专业带头人时刻关心国家大政方针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培养他们献身职教事业、锐意进取和善于合作的精神。

其二是专业素质。高职院校的专业带头人不同于普通本科高校,需要的是技艺精湛、本领过硬并能解决行业一线实际问题的行家里手,是指导和从事专业建设的领军人物。应鼓励专业带头人加强自我学习,提升学历层次;鼓励其到行业一线参与生产实践,开展市场调研,及时了解行业一线的生产服务现状,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式。同时,学校应聘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定期开展各种学术讲座或进行专题性指导,组织专业带头人出国(出境)访问学习,使专业带头人不断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学术前沿动态。

其三是科研素质。科研工作旨在推动教育教学研究,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专业带头人应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应支持专业带头人承担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和自然科学课题,带领专业团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自身和团队其他成员的科研水平。

其四是管理素质。通过让专业带头人承担教育教学改革等课题和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可以很好地培养其领导和组织本专业教师进行通力协作、攻克难关及完成各项工作的能力。同时让专业团队承担一些学生比赛、会议等活动,促使专业带头人管理素质的提高。

2.抓好三项工作,开展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其一是选拔、认定与培养骨干教师工作。首先本着以下原则遴选骨干教师:1)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敬业精神;2)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3)承担1门以上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4)指导学生专业实践;5)影响其他教师的个人魅力。然后结合其自身情况及所在专业的不同,分别为每个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制订周期为3年的培养计划,分解年度目标任务,落实培养措施。学校应不断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给予经费支持,保障培养工作顺利进行。主管部门教务处应对培养对象实施动态管理,定期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并每年度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考核评估,及时调整培养计划。

其二是保证骨干教师自身能量最大发挥。应鼓励骨干教师提升自身学历水平,支持他们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拓宽相关学科知识,占领学术前沿,增强自信心。应制定适当向骨干教师倾斜的科研、进修和在职学历提升等制度,设立专项经费,开展青年基金项目,增强青年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

其三是重视骨干教师的心理健康。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许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对骨干教师来讲,一方面学校给他们许多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压担子,提出了诸如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等方面的要求,希望他们充分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因此,骨干教师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学校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教师业务工作的同时,也定期召开座谈会,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解决其实际困难,并提供专业心理咨询等服务。

3.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随着近年来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高职院校引进了大批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成为了学校的主力军。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事关学校发展的大局,必须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实现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学校可采取为每位新进青年教师配套专项培养资金、配备一名副高职以上的骨干教师作为其指导教师及开展专门培训等措施,着力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学历层次和人文素养等方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水平。

四、依托行业,打造兼职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加强校(院)企合作、工学结合,聘请行业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践能力强和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召开专、兼职教师教学研讨会,组织兼职教师开设观摩课、示范课,建立激励机制,评选优秀兼职教师,不断提高兼职教师的职教理念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兼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聘任有影响力的工作一线专家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建立双带头人制度。定期组织专、兼职专业带头人一起参加国内外的考察、学习和培训,提升兼职专业带头人的职业教育理念。建立兼职专业带头人定期参加专业建设研讨、参与课程教学、指导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的制度,不断提高其参与专业建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蔡红星.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3).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Z].教高【2008】5号.

[4]陶书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5]何农.论高职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培养与使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篇4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双师素质

[作者简介]宋军(1969-),男,湖北天门人,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理论。(湖北荆门4480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63-0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特色和重点。虽然,国家目前对什么是双师型教师还没有一个科学、权威的认定和解释,但是从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的趋势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为前提。教师的双师素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专业对口、技能过硬。就是要求教师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具备相关行业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二是资质合格、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具备本科院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既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政治素养、心理素质以及先进的教育思想、良好的创新能力、广博的文化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水平、科技开发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

一、分门别类与分层培养相结合,加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分门别类与分层培养相结合包含两个含义:一是按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把教师队伍进行横向排列,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教师按各自的学科特点进行针对性培养,达到“和而不同”与“殊途同归”的效果;二是按不同年龄和不同能力水平把教师队伍进行纵向排列,按不同水平层次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达到“因材施教”与“扬长避短”的效果。分门别类与分层培养相结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促进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学科建设层面,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本科院校是以不同学科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学术组织或单位,学科建设和发展是本科院校的基础性建设。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其在学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能够在教师队伍中起到标杆和旗帜的作用,对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具有事半功倍的成效。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只有各个层面都达成共识,才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才能实施和强化培养措施,才能留得住人才、用得好人才。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与校企合作的作用。让学科带头人承担学科前沿的高新技术项目,并为其深入行业或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这是培养学科带头人的重要途径。高校既要为他们争取国家、部、省、市的科研基金,还要支持其参加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使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再次,通过国内外访学或深入名企锻炼等手段,促进学科带头人健康成长。这不仅能使学科带头人开阔眼界,学习先进的应用技术型教育经验,而且对于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和实践创新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高校既要注重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还要注重改善学科带头人的生活条件,做到待遇留人,最大限度地稳定学科带头人并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

2.专业建设层面,注重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专业带头人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教学骨干和学术精英,他与学科带头人不同,学科带头人侧重于学科理论的研究和实践,而专业带头人的重点任务是从事专业建设、专业教学研究和实践实训的教学研究等。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第二课堂,学校可以优先安排专业带头人深入行业、企业和生产管理第一线,给予其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自,使其能深入了解社会企业最新的人才和技术革新需求,以及行业、产业、企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专业带头人在生产一线的实际工作中还可以解决企业难题,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行业影响力,这些实践经验反过来对学校的专业适应性、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方向的变化以及实践教学与创新等问题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尽量发挥专业带头人的骨干作用,让专业带头人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从而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树立双师型教师的榜样。其次,注重在学习中培养。学校可以鼓励和支持学科带头人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进修和攻读学位等活动。优先推荐其参加国家、省市的技能交流与研讨,支持其参加各类学术委员会和学术团体的业务活动,推动专业带头人在专业技能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协调发展。最后,发挥职称评定和经费支持等机制的导向作用。高校可以根据专业带头人的学习形式,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制度,在经费支持上加大力度,还可以在晋升专业技术职称时给予优先,以及解决其家庭日常生活的实际困难等,通过这些人性化的政策措施,既培养了专业骨干又稳定了专业队伍,既提高了专业带头人的双师素质又对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影响。

3.人才储备角度,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几个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而是应该围绕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发展的前提,既要重视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的标杆与旗帜作用,也要强调骨干教师的爱岗敬业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充分挖掘骨干教师的群众基础,发挥其示范与辐射效应,使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对骨干教师的培养要注重两点:一是管理模式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二是培训模式多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每个骨干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专业优势,充分认识自我和客观理性地剖析自我,这是骨干教师自我成长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要求骨干教师结合本专业和所在学科实际发展的需要,明确个人发展的方向与提高的途径。这是对骨干教师实施有效管理与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样措施来提高骨干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例如,组织骨干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和学习,发挥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强、涉及面广、时效性高等特点,充分利用实践实训等形式,以研促培、研培结合;鼓励骨干教师参与和承担科研课题,参加各级学术活动和培训进修;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观摩教学、专题活动等教研活动来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总之,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是骨干教师形成创造性劳动品质与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骨干教师工作热情与实践创造的源泉。

4.学校发展角度,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不仅是高校发展的要求,也是青年教师自身发展和成长的要求。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必须与学校定位和学科建设方向相辅相成。培养青年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实施青年教师的成长计划。学校要在政策制度上确立青年教师的成长计划与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学校搭台,师生唱戏,共同成长。二是要健全青年教师的成长档案。学校要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过程的动态管理,规范成长档案管理机制,细化成长档案培养内容,不断完善青年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以此来促进青年教师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增强其自我反思、积极上进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三是要运用传、帮、带的成长措施。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以导师制的形式,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四是要给予青年教师成长的锻炼机会。学校可以在教学工作、科研项目、企业一线等方面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作条件,促进其在实践中成长成熟。五是要建立青年教师跟踪培养机制。校内部门联动,合力跟踪,使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为一个长效机制和系统工程。

二、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加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和长远规划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受政策、经费、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从学校外部引进的双师型教师并不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力军,而真正的主力仍是校内教师,因此,转变校内教师的思想观念,加强校内教师的转型培养,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对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的管理,规范其运行机制。长期以来,本科院校的教师来源于各类研究型、学术型大学,属于高学历重理论的科班队伍,他们如何与重实践、高技能的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相互融合、相互学习,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

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在教学工作中的行为意识取决于其心理动机。良好的心理动机不仅能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而且对培养和提高实用技术型的人才质量也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进入高校的心理动机有如下几种:一是社会责任型。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认识问题境界较高,对自身价值、专业技能和社会价值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准,重视荣誉感和成就感。二是生产任务型。为完成企业与学校合作项目的任务得过且过,缺乏创新精神。三是感情照顾型。朋友所托,照顾情面,工作责任心与私交感情相互交融,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重新建构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一定的成就感与荣誉感。四是看中报酬型。主要出于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的心理动机不同,其工作所产生的结果就会不一样。所以,熟悉和了解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的心理动机是高校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和建设发展的基础,也是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此以外,对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还必须注意在校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因素。一是因为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进入教学一线以后,会给各个专业的实践实训带来企业最新的技术、工艺和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和典型案例等生动鲜活的知识和技巧,从而让在校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倍增,与此同时,这些却正是在校教师短板的部分,导致学生固有的心理状态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会把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与在校教师进行比较,因此会影响到对在校教师的客观评价,最终影响到学校的安定团结。二是因为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分担了一部分教学工作量,这对在校教师的课时津贴收入产生了直接影响。三是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会对既有的人际关系和教师结构等产生影响,有可能使学校成员已经形成的稳定的固有关系产生再构,这种情形一旦发生将使高校转型发展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加强对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科学的工程,它不仅体现在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的遴选与聘用、岗位培训、服务与指导、绩效评价和激励政策等方面,还体现在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的心理动机和校内融合等各方面。

2.加大对校内教师培养的力度,完善内部培养机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力军仍是校内教师,因此,对校内教师的培养不仅要从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方面来分层进行,而且要完善校内教师的培养机制,加大对校内教师的培养力度。对校内教师的培养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树立和强化终身学习观。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和成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双师素质的养成也不能一蹴而就。实用技术型的教育是一种紧跟社会和时代需求的教育。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与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使双师素质更直接地体现了时代性,这种时代性也深刻地反映在各个专业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教师的终身教育观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的需要、是双师型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是充分发挥学术报告和讲座的培训作用。开展学术报告和讲座要做到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不仅要突出学术交流,促进各学科交叉发展,还要利用行业精英、知名企业家、院校专家等的人格魅力和人生阅历推进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学术报告和讲座的特色就是形式的开放性、知识的前沿性、内容的丰富性、特殊的群体性,正是具备了这些特点,才使得学术报告和讲座对在校教师培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充分利用“送出去、迎进来”等手段,促进校内教师与外界多交流学习。学校可以把校内教师送到国内外先进的实用技术型院校或标杆企业去学习交流、参观考察、挂职锻炼,促进他们增强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驾驭复杂技术的能力。“送出去”的目的是去学习实际操作经验、学习企业精神、开阔视野和启迪思想。“迎进来”就是把国内外先进的实用技术型院校或标杆企业的技能人才请进门,采用“现场教学+座谈研讨+专题培训”的形式来强化培训的实效性,这不仅改变了以前单一的培训模式,增强了培训的系统性和培训的效果,而且还调动了校内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提高了培训学习的兴趣,促进了校内教师双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四是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是分不开的。树立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前提。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保证。发挥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推进剂。建设和管理好校内教师队伍与兼职队伍并且协调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五是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核心,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产学结合是高校转型发展和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基本路线,高校的转型与产业部门的结合是遵循市场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互为依存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高校的办学水平。校企合作的重点是内涵建设,实训基地、合作办学、引企入校、共建企业等都是校企合作的广阔平台。高校应整合和发挥专业人才资源的优势,携手行业和企业共同构建“专业+协会+各行业龙头企业”的校企合作机制,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服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主体,所以管理者应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导演的权威性,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从办学定位和转型发展的高度出发,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进一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卓越师资队伍途径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要建设卓越师资队伍,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一、实施领航工程,加强名师大师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教学名师评选及管理办法》,培养行业、省内及全国级名师和校级名师。制定《行业企业大师聘用管理办法》,依托住建部门、行业协会和一流企业,建成一支“教练型”“专家型”名师大师队伍。要做到每个重点专业群拥有3个以上名师大师工作室,其他专业群拥有2个以上名师大师工作室。选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到国内一流高校访学,到国内一流企业调研交流,了解先进、前沿技术发展与应用情况;支持名师工作室成员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主攻方向的关键技术,培养一大批校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乃至部级教学名师。

二、实施先锋工程,加强专业(群)带头人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专业(群)带头人培养与管理办法》,科学制定专业(群)带头人选拔标准,优化专业(群)带头人选拔、培养、考核机制,培养一批教学能力优、实践能力强的教学专家和掌握前沿技术、技术服务能力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群)校企双带头人。发挥校企深度融合优势,企业专业技术骨干(或领军人物)兼任专业群企业带头人,重点建设专业群带头人和核心专业带头人均具备正高职称和双师素质,其他专业群和专业带头人均具备副高职称和双师素质。有重点、分专业选派专业(群)带头人参加研修访学、学术交流、出国(境)培训等,充分发挥专业(群)带头人在教育教学、技术研发、教研教改、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建立跨专业群、跨校际的师资共享机制,以专业(群)带头人为引领,推进教育教学、技术攻关和科技协同创新,带领团队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改革等方面的难点问题进行集中研讨与合作攻坚。

三、实施砥柱工程,推进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骨干教师培养与管理办法》,科学制定骨干教师遴选标准,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到一流企业实践,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有计划地选送骨干教师到国(境)外进行学习交流或组织教师进行国际先进职教理念培训,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支持骨干教师提高学历学位、晋升职称职级,骨干教师中具有副高职称、双师素质的比例应超过50%。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落实教师轮训制度和实践制度,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90%。

四、实施引智工程,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兼职教师聘任与考核管理办法》,明确兼职教师聘任条件、岗位职责、管理办法及评价机制。建立区域性专业兼职教师信息共享平台和校企专家互兼互聘制度,实现一流企业经营管理、技术人员与学校管理干部、骨干教师互兼互聘;成建制聘请一流企业及行业协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参与专业课教学,承担专业课授课比例超过50%。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的培训,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实施青木工程,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新教师三年三阶段(“入岗训练”“试岗锻炼”“胜岗历练”)培养计划,推进青年教师“三进三学”活动,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实行“青年教师校企双导师制”,由校内教学经验丰富、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和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能手共同进行“传帮带”,重点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每年组织青年教师开展“五个一”(即1次公开课、1份精品教案、1套优质课件、1套精品板书设计、1份教学分析)教学基本功竞赛,引导青年教师立足岗位成才。

六、实施铸魂工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篇6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打造“四力”师资队伍

加强顶层设计,落实“四力”培养理念。紧扣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优化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的“四力”培养目标,把教师队伍“四力”培养纳入学校师资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完善教师培养考核制度。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全面负责教师专业成长考核,制订了包括《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关于中青年教师三年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意见》等在内的多项制度办法。基于绩效考核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引导教师主动规划职业生涯,自主追求专业发展。建立严格的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技术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定制校本培训,形成“四力”长效培训机制。一是借鉴德国“双元制”,探索贯通校企的师资“四力”培训策略。学校承办的江苏发那科数控职业教育集团江苏师资培训,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担责的策略培育教师,在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培训场所上都体现了鲜明的校企合作特色,有效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二是注重团队协同发展,构建多维培训体系,促进师资“四力”螺旋式提升。如纵向梯队式培养,按教师职业生涯的时间线建立分层培训机制,帮助教师阶梯定位,实现层级培养。如横向专项培训,按教师“四力”成长的空间线建立多样化培训机制,注重教师专项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坚持校企合作,搭建“四力”提升平台。组建由企业工程师、能工巧匠、校内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联合教学团队,开展技术研发与技能教学研究工作,促进学校成为技术交流、技术培训、成果转化的基地。目前,一些知名企业的产品展示中心、技术培训中心相继落户学校,学校的科研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能力显著增强。

重点打造名师工作室,深化“四力”发展内涵。学校成立了7个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由企业专家和校内名师组合而成,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科研团队。它在专业教学中起示范作用,在教材开发中起指导作用,在专业建设中起引领作用,在技术开发中起砥柱作用。工作室成为了名师成长的摇篮、课题研究的中心、资源整合的基地、成果展示的舞台。2012年,经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考核,5个工作室被评为优秀。

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内培外引建复合型师资队伍

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根据校情和师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通过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注重基础、着眼长远、优化结构、提高整体,建立起了一支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育人艺术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对教龄不满3年的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上实行“导师制”,由经验丰富、教育教学效果好的骨干教师对其传、帮、带。对新招聘的大学生,学校要求每位新教师力争1年成为合格教师,3年成为学校优秀青年教师,5年成为骨干教师。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篇7

关键词:运行机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教学团队

校企合作,加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双送”、“双挂”工程,即送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送教师到高校深造;选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选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挂职。突破现有体制,建设以“双师型”教学团队为重点,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合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一、建立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运行机制

制订和完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认定办法》、《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和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等项制度,为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提供制度保障。

制订和完善《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管理规定》、《校企合作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等项制度,为校企合作教师培养、培训和企业职工培训、继续教育提供保障。

依托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和学院人力资源优势,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为使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工作顺利实施,要完善和制订《校企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项制度。

制订和完善《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教师学时津贴发放办法》、《教师职称评聘办法》、《兼职教师课时津贴发放办法》、《校企合作技术服务奖励办法》、《校企合作奖励基金管理办法》、《企业专业带头人、兼职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奖励办法》等项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极参与企业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鼓励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学院担任专业带头人和兼职教师,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二、专业带头人培养和聘用

在副高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中进行遴选,通过国外学习、国内培训、生产现场锻炼等途径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从水利水电建筑企业中聘请1名专业对口、知名度高、实践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的行业领军人物或企业技术专家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把握行业发展动态,紧密联系企业,开展技术讲座,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指导课程建设。

校内专业带头人具体培养措施如下:①到德国等国外对口院校或企业学习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开发和先进的职教经验;②到国内职业教育领先院校进行培训,学习高职办学模式、先进的职教经验、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建设;到国内专业对口的知名院校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方法,提高科研能力;③由校企合作工作站具体负责校内专业带头人每年到合作企业锻炼,参加生产实践,提高实践技能,学习新工艺、新技术,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研究开发课程体系。

兼职专业带头人在国内进行职业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培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规划专业发展,从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

通过多种途径的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具有较高的专业组织、教学及课程设计能力,并获得工程师资格,能够指导骨干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并在核心期刊,带领整个教学团队进行专业改革与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兼职专业带头人有较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能够与校内专业带头人一起组织领导教学团队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三、骨干教师选拔和培养

校内选拔具备讲师(或具有硕士学位)(以上)职称的优秀教师作为骨干教师,熟悉该专业最新技术状况和发展动态,有较强的课程开发、动手实践、技术研发、教学改革与创新等能力,能够培养青年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参加自治区级科研项目或自治区级(以上)精品课建设,主持1到2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从校外兼职教师中选拔具备工程师、技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骨干教师,能从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指导并培养校内青年教师实践技能,参加专业建设、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工作。

具体培养措施如下:校内骨干教师①到国外专业对口、教育水平较先进的高职院校进行培训,学习高职办学模式和先进的职教经验;②到国内职业教育领先院校学习高职办学模式和先进的职教经验,以及高职职业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建设;到国内专业对口院校进修,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提高科研能力;③由校企合作工作站具体负责,定期到内蒙古黄河工程局股份有限公司、富凯龙水利水电集团等合作施工企业顶岗实践;承担企业技术服务项目。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或项目开发。校外兼职骨干教师参加校内举办的职业教育培训或讲座、学术讲座或学术交流,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等。

通过多种途径的培养,使骨干教师能够协助专业带头人完成专业建设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等任务;承担专业生产性实训教学工作;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相关的论文,带动青年教师,为本专业建设发挥骨干作用。

四、兼职教师的聘用

兼职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技术革新及设备操作能力,能进行教学及实习实训指导工作。从水利水电建筑企业择优挑选,建成由50名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动态兼职教师资源库,保证兼职教师的整体质量。建设期内从兼职教师资源库中聘用相对稳定的30名实践经验丰富、精通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和生产流程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落实学院《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定期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进行考核,以确定是否继续聘用。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兼职教师,根据学院有关兼职教师的基本任职标准和奖励办法,给予奖励,提高其待遇。在兼职教师上岗前,由专任教师对其进行职业道德及教育理论等科目培训,使其具备高校教师应有的职业素质;加强高职教育理论学习,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实践能力强的优势,使其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研教改活动,承担实习、实训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负责对专任教师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计划将指导学生实施完整工程建设项目、顶岗实习指导任务、讲授专业核心课程《水工建筑结构》、《典型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测量》、《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和《水利水电工程造价与招投标》的任务均由兼职教师承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程学时比例超过50%。

五、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对已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加大下企业锻炼的力度,继续进行保鲜培养。针对尚未具备双师素质的青年教师,通过企业实践和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参与项目建设等途径,使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

具体培养措施如下:①到国内职业教育领先的高职院校培训1次以上,及时了解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②由校企合作工作站具体负责,到校企合作施工企业进行2个月的专业实践训练,使其具备在企业从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技术工作的实践技能;③参加全国各项专业技能大赛,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④参加专业技能等级认证培训;⑤参加实训基地、实训室建设。

六、教学团队建设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篇8

师德引领――实、小、全

良好的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高素质的骨干教师培养应以“德”为先。如何做好骨干教师的师德教育呢?长期的教师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空洞的师德说教收效甚微,甚至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和抵触。为此,在骨干教师师德教育活动中,应改变“念文件、学法规、记规范、抄条款”的老套做法,从“小、实、全”的视角改进教育方式,增强教育实效。

“实”,就是立足于学校骨干教师的师德教育与师德表现的现实,特别是针对师德表现薄弱的环节,以教师乐于接受和富有成效的形式开展师德教育,解决师德问题,提高师德教育实效。如我们针对校内教师曾经有少数人到校外参与打麻将的不良现象,以此为主题组织了一次教师业余生活专题调查,与骨干教师一道分析调查情况,澄清认识,找准原因,然后围绕“健康重庆、健康巫山”的主题开展系列教师文体活动,把外出参加校外不良活动的教师吸引到集体有益活动中来,提升教师业余生活质量,受到全体教师的欢迎。

“小”,就是师德教育的主题小,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有关要求,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然后提炼分解出具有代表性的、系列的小专题,分别落实到各主讲教师,先校级领导,再中层干部,然后骨干教师分别承担主讲小专题,并规定主讲时间必须控制在教师能轻松承受的范围内,不讲空话、费话,以鲜活的案例、故事、经典、榜样等吸引人的事实、实例感染人、教育人。

“全”,一是教育内容全面,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有关要求提炼分解出具有代表性的小专题实施教育,这些小专题尽量形成有内在联系的系列,做到既小又全;二是教育活动形式全面,我们的师德教育活动有小专题教育、年级组活动、教研组讨论、师德演讲、模范评选、外出考察等多种教育方式,使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活动中都能受到教育;三是师德考核全面,在考核量标上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既考核班级教育的过程与效果,也考查学科教学的过程与质量,更考评为人师表的生活表现。在考核方式上引进新课程倡导的多元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学校、自我等),以多种方式进行考核评价,扩大教育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在综合考评中的比重,全面考核骨干教师的师德意识与师德表现。

教学引领――观、议、训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我们评价一个教师是否为骨干教师,主要是从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方面来说的。因此,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加速他们骨干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在骨干教师培养过程中,以“观、评、训”三位一体校本培训模式提升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一条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

“观”,就是对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跟踪观察。一是学校成立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牵头,由特级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区县学科带头人组成的指导小组,定期轮流对骨干教师进行随堂观课,每位指导小组成员对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每学期观课不少于10节,以获取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发展的动态信息,为指导小组的专门指导寻找切入点;二是聘请校外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团队,这些专家主要由教研室学科教研员、进修学校教师、主管部门领导组成,一学期定期对每一位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指导两次;三是学校预算专项师资培训经费,聘请县内退休的知名特级教师常驻学校指导培训,常规性地对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进行跟踪指导有潜质的教师。

“议”,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议与分析,即观课后的评议。这里提倡“议”意在强调无论是上课者,还是观课者都是参与的主体。一是以观课为话题,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与观课指导组成员或指导专家进行课堂教学分析,共同找出继续坚持的优点,不足的地方给出改进的具体办法,一般情况下要把观课的教学课题修改设计后,在平行班二次试教,指导教师再次跟踪指导,再次评议矫正,以教学行为跟进的方式指导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二是以年级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的课例为话题,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讨论。由年级学科组骨干教师主持,组织组内学科教师对集体备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分析、制订教学方案、现场观课、课后反思、交流改进,在同伴互助中共同进步,既锻炼了骨干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又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更有利于全体教师的共同提高。

“训”,即培训。包括根据观课和议课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及创造机会实施全方位的培训。一是根据“观”和“议”收集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各自不同的问题,分析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发展需要,及时以讲座、基本功训练、专家示范等方式进行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缺陷方面的充实与矫正,实施一种普遍受益,共同提高的培训;二是积极争取市、县、镇各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指标,尽可能多地推荐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骨干培训,实施分层提高的骨干培训,促使形成合理的、有梯次的骨干教师队伍;三是积极争取承办或提供市县镇的各种教师培训的活动与场所,把学校打造成区域骨干教师培养的能量“场”,给骨干教师创造更多与名师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适时推出校内名师,扩大学校影响,实施一箭多雕式的培训。

研究引领――研、思、写

21世纪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应是具有相当研究能力的科研型教师。如何在骨干教师培养过程中引领骨干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呢?在实践中可以从“研、思、写”三方面入手开展骨干教师研究能力培养。

“研”,即引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教学研究以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采用“一课多上”或“多上一课”的形式在年级组、教研组或全校乃至到校际之间开展研课、磨课活动,在资源共享、反思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共同进步。课题研究就是引导开展国家、市、县级的立项课题研究,以及学校内的小课题研究。近几年,我们组织骨干教师参与《小学数学算用结合教学研究》《关于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研究》《骨干教师校本培养有效性研究》《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研究》《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等国家及市、县级课题及20余项镇级小课题的研究,既解决教师专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又在对某一领域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中扩充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促进参研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

“思”,即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有多种路径,让教师成为“实践的反思者”不失为提升教师思想素养和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我校对骨干教师实行“一课一反思,一周一交流”的教学教研常规管理要求,学校备课改革方案规定同年级同学科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在教学、教研常规管理中增加人人定期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撰写教学反思的工作要求,骨干教师的反思要以课例研究、案例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等有效文本载体形式呈现,一周一次年级学科组内交流,一月一次全校流,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让每位骨干教师教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的反思者”。

“写”,即引导骨干教师撰写教育教学经验论文。写作是一种提升,一个教师要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研成果作为支撑,这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要通过“写”来实现。在骨干教师培养过程中,我们从三个方面引领骨干教师“写”:一是激发骨干教师成果提炼意识,以科研奖励制度激励、知名教师榜样示范、教学教研指导过程诱发、任务驱动等方式,激发骨干教师的写作欲望,使其有内容写而且想“写”;二是适时开展教学教研论文写作培训,我们先后聘请县教研室专家刘业俭、邝尔安、徐观之等教研论文写作大家开展论文写作讲座、论文修改指导的专题培训,让骨干教师们掌握如何写而会“写”;三是及时给骨干教师提供正规的投稿信息与投稿方向、方法的指导,或推荐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科研成果评选活动,对在公开发行的正规教育杂志刊出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评选出的优秀成果,学校在晋级、评优、选模、奖金分配、高一级骨干推荐等方面给予大幅度的奖励,使骨干教师体验到写的好处而乐“写”。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篇9

根据市骨干教师的整体培训精神,遵循小学数学骨干教师成长规律,渗透“教学科研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学会、市教科所、区教培中心资源,坚持按需施教,学、研、用结合,突出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先进性,探索优质、高效、开放的培训模式,以“研究课堂教学、追求高效教学”为主要实践内容的教师文化;引导学员主动地与教学实践对话、与骨干班成员对话、与自我对话,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研究教材教法到全面研究学生、教师的行为;从重组织活动到重在培育研究状态;从关注狭隘经验到理念更新和文化再造,努力培养适应21世纪教育改革和新课程实施需要,具有现代教育素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以促进我市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我市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工作目标

1、研究课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深入实践,提升教师的素质和实践智慧。

3、持续发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4、经验重组,促进骨干教师回学校后对校本教研的纵向发展。

三、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师德修养”为核心。具体分为以下三大板块:1、新理念;2、理论与技能;3、课堂实践。

1、新理念

了解社会和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培训,提高参培教师的职业修养,促进进教师的成长。

2、理论与技能。

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相关学科知识、课堂教学技能、课堂观察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参培教师理论文化素养,开拓视野,确立现代数学教学观念,增强理论思维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3、课堂实践。

学员深入到各个学校,通过课堂案例的深入剖析和研究,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跟随指导教师听随堂课,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备课、说课、评课,每人至少上一节研究课。

四、研究方法

利用课堂观察技术,改进行为的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以“问题”为中心,将课堂中的问题转化为专题,整合相关资源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五、研究途径

(一)专题研究课

采取“行动教育”模式开展工作,专题研讨“教师大比武”的各种课题。以课例为载体,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通过骨干班学员共同研究,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

第二阶段的专题研究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步骤开展研究:

1、由“区教师大比武”上交的初赛中选拔出研究的课例;

2、分成26个培训班学习小组,配备导师,并和参加赛课的教师随机抽签形成“学习共同体”;

3、针对抽取的课例研究并围绕主题,学科组进行集体研讨,形成同课异构研究方案;

4、“学习共同体”根据研讨内容,撰写课堂教学反思,上传博客圈;

5、由学员组长召集组员对活动进行总结,指定推荐组员就每次活动进行专题综述。

(二)课堂问题研究方法途径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篇10

【摘要】:目的探讨适合骨科护理临床实习带教的方法,为临床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1年6月在骨科实习的护生57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的带教方法,实验组采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带教方法,比较两组护生的出科考试成绩及带教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护生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对带教的满意度也较高。结论骨科护理临床带教中采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带教法,可有效提高带教质量。

【关键词】:骨科护理;实习;专业能力培养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骨科护理作为护理学的一门专科护理,其护理概念已从单纯的“护理疾病”发展为“保障人类健康”。[1]对骨科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骨科护士不仅要熟练掌握各项护理基本操作技术,而且必须掌握骨科专科操作技能、疾病相关知识、学会观察疾病症状、帮助病人及家属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使病人得到尽快康复。如何让实习护生尽快掌握骨科疾病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及围手术期的护理提高护生临床工作能力,成为临床骨科护理教学中的重要问题。为了提高护生临床工作能力,满足社会需要,我科对临床护生进行注重临床护理专业能力培养的带教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将2009年9月—2010年6月在骨科实习的护生27人作为对照组,将2010年9月—2011年6月在骨科实习的护生30人作为实验组,实习周期均为1个月。出科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考核分为优、良、一般,发放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实习护生的出科考试成绩及带教满意度。

1.2临床带教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的带教方法。主要以带教老师为中心,采用老师讲授方式带教。学生进入骨科实习的第一天,由护士长介绍骨科的特点、规章制度、常见病种及实习期间的注意事项,然后由带教老师带教,在实习过程中针对学生在临床中遇到及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及示范。第四周出科前进行综合素质考核。

1.2.2实验组采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带教模式,主要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围绕问题展开讲授和讨论,运用临床实例加以引导,改变以往的以带教老师为中心,使之成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做到技术立体化,内容综合化,具体方法如下。

1.2.2.1分期施教培训计划清晰实习护生进入科室时,护士长、带教老师首先对她们的到来表示欢迎,让其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尊重,消除其紧张心理;接着护士长、带教老师和学生均要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让实习学生清楚地知道将由哪位老师带她完成骨科的实习,必要时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学生,以备随时解答她们初到新环境的困惑;热情、耐心地介绍科室环境、抢救设备以及各种物品、常用药品的放置位置,本科室所收病人的病种特点。第一天安排一位带教老师集中骨科所有实习护生一起授课,介绍骨科常见病例如股骨颈骨折、骨盆骨折、胫腓骨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等病人病情观察的重点和观察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处理,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救治。规范输液程序,规定对于严重多发伤病人应立即建立双静脉通道,快速补液,并注意静脉通道的选择:四肢骨折病人输液不宜选患肢,骨盆骨折、腹腔和盆腔脏器损伤病人输液不宜选下肢,抢救时静脉注射药物尽量选择上肢静脉,颈静脉不作为静脉注射药物途径,静脉输液通道不作为抽血途径。[2]对骨科的共性知识,如石膏固定术后护理、牵引病人护理等也进行介绍。以此提高学生对骨科专科病种的认识,为尽快适应骨科临床实习工作做好准备。

1.2.2.2用心施教培训细节到位带教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问题为基础,培养护生的专业能力。①第1周明确护理内容:科室的作息时间,每班次的职责,所有常用物品、药品抢救用物的放置位置,急救药品的剂量及作用。掌握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皮试等基本护理操作技术。熟悉本病区内现有骨科病人的种类,做到心中有数。达到目标:熟悉各班次职责,各种物品、药品、抢救仪器的位置及如何使用,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能独立完成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等基本护理操作。完成能体现其基本专业能力的实习内容:进病区及晨间护理、新病人的接待、处理和执行医嘱、发药、配药、测量生命体征、巡视病房、床头交接班、出院护理等。带教老师示范操作各种重要的仪器,如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微量泵、Cpm、骨折治疗仪等。实习护生观察带教老师整个操作流程,然后进行强化操作演练,使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各种仪器,即采取带教老师示范实习护生观察具体再实践的方式,多提供实践机会,使实习护生在实践操作中完成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准确实施操作的过程。带教老师要为其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以备各实习护生强化记忆,带教老师每天检查各实习护生的掌握进度,加强讲解及培训。②第2、3周巩固加强第1周所学,同时带教老师指导学生完成一份整体护理病例的书写。选取病区内一位有代表性的股骨颈骨折欲行闭合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先行胫骨结节牵引的病人作为整体护理对象。病人术前主要症状为患肢呈短缩、内收、外旋、屈曲畸形,局部疼痛多不严重,但任何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能引起剧烈疼痛,展示病人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术前主要护理问题是:自理缺陷、有牵引效能降低或失效的可能、有不当的可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潜在并发症:有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等。术后主要护理问题:有伤口感染的危险、缺乏功能锻炼知识、有焦虑的可能。带教老师借助具体的临床病例,设立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查找相关资料,变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主动学习的前提是实习学生想学、愿意学、会学的学习兴趣。中国也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理论告诉我们学习需要主动。这样实习学生主动地从整体水平上理解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手术原理,从而对课本上原有的一些护理措施有了较好的理解,进而能有针对性的对现有病人提出新的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给予健康教育。带教老师进一步给予完善及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五个步骤,科学的按护理程序实施骨科专科护理。这样实习护生就真正地参与了学习护理的过程,提高了实习学生的成就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大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己查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实习学生不仅能建立起护理专业的思维模式,而且又加强了学生对骨科疾病整体护理的理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构建其知识体系[3]。③第4周继续巩固加强1、2、3周所学内容。出科前对学生进行理论考核及专科操作考核,主要目标是掌握骨科病人护理各种抢救设备、专科仪器及药物的使用。理论考试主要内容为实习过程中学生所接触的骨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护理要点及治疗、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技能考核于第4周出科前由带教老师和护士长给予当面考核,其中一项基础护理操作,一项专科护理操作。

1.2.2.3善于施教培训目标明确带教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实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临床实践中鼓励学生随身携带小笔记本,将经验疑问等随时记录下来。带教老师必须抓住机会,见缝插针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如学会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是骨科护理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随时观察患肢血运,如发现患肢疼痛、肿胀、肢端麻木,立即检查,如发现患肢张力增高、触压痛明显、被动牵拉手指(足趾)时,出现剧痛,这时应立即告知主管医生,协助其解除患者所有外固定物,暴露伤肢,高度警惕发生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可能。处理完毕后,带教老师要立即跟学生讲解及时发现及处理此种情况的重要性,何谓骨筋膜室综合症?让学生明白护理工作随时观察病情的重要性,使之在实习过程中养成随时观察病情变化的习惯。如更换液体、健康宣教、发放口服药物时,每一次进入患者病室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尤其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指导学生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快抢救,以此不断提升护理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鼓励实习学生写出有价值的护理心得,即对护理工作中做的好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加深印象。

2结果

对两组实习护生的出科考试成绩及带教满意度进行评价,其中带教满意度由护理部在每季度召开的护生座谈会上,向各科护生发放带教满意度问卷调查

3讨论

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护理教育者的重要任务,在护理临床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空间。传统的带教方法以带教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老师讲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总结来完成整个过程,因而实习学生任务轻,压力小,无需自行查阅资料和周密准备,而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护理带教方法需要实习护生针对具体病例,抛开传统的“你教我学”照本宣科的方法,采取互动方式,由带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需广泛查阅资料、评估病人、提出护理方案,解决现有病人的实际问题,这样实习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获得感性认识,还能通过对比、分析、找出规律。最后带教老师和实习学生共同研讨、分析病例、融会贯通,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这样实习护生会深感其知识欠缺的压力,以及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实习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护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护生的自我价值感。对原有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加深了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其护理专业能力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此番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其专业能力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将来能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