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十篇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十篇

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3:29

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篇1

【关键词】易制毒化学品;法律;规制

2013年,全国共破获易制毒化学品刑事案件1054起(其中走私制毒物品案件43起,非法买卖制毒物品案件1011起);缴获各类易制毒化学品和非列管制毒物品5740.08吨。以上数据显示,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现象不容忽视。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的数量,直接关系到市场上的供应。研究我国易制毒化学品法律规制现状,找到法律规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避免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对于打击犯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易制毒化学品概述

易制毒化学品是指能够通过化学反应,制造品和精神药物的原料和配剂,既是日常生产生活合法使用需要的化学品,又是容易被利用非法制毒的物质,具有合法性、制毒性、管制性三个特性。我国目前列入《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目录”加以管制的有1-苯基-2-丙酮等26种易制毒化学品和1个麻黄碱类物质。

根据易制毒化学品的应有内涵,除了已经被列管的外,其他只要能够通过化学反应制造的化学品,都应该属于易制毒化学品之列。不能简单以列管与否,判断某种化学品是否为易制毒化学品。

二、易制毒化学品法律规制现状

(一)对已列管易制毒化学品

国家为管制易制毒化学品,避免其流入非法渠道,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刑事打击方面的有《刑法》第350、356条,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案件定罪量刑标准有关问题的解释》、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制毒物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行政管理方面,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配套《条例》的执行和弥补《条例》的不足,国务院有关部门还制定的一系列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如《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公安部2006年第87号令)、《易制毒化学品进出口管理规定》(商务部2006年第7号令)等。综上所述,我国对于已列管易制毒化学品基本上形成了集法律、司法解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为一体的规制体系。

(二)对未列管易制毒化学品

根据《条例》第2条第3款、第4款的规定,要想将未列管的易制毒化学品增加到《条例》“目录”,必须经过以下程序:公安部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商务部、卫计委以及海关总署联合提出方案,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希望在本辖区内增加列管易制毒化学品的,首先向公安部提出申请,再由公安、食药、安监、商务、卫生、海关六部委联合向国务院提出方案,由国务院审批。以上是目前法律法规中与未列管易制毒化学品唯一有联系的规定。因其不在法律法规的规制之下,与其相关的生产、经营、购销、运输、进出口等活动不受《刑法》等法律、《条例》等法规的规制。

三、易制毒化学品法律规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已列管易制毒化学品

1.刑事打击方面

一是对2009年以后加入《条例》目录列管的邻氯苯基环戊酮、溴代苯丙酮和α-氰基苯丙酮三种易制毒化学品没有规定定罪量刑的数量标准。

二是虽然除邻氯苯基环戊酮、溴代苯丙酮和α-氰基苯丙酮外的列管易制毒化学品犯罪定罪量刑的数量标准有具体规定,但是对于数量如何认定没有明确。

三是对于非法制造、运输易制毒化学品的行为,《刑法》未设置独立的罪名,导致打击力度不够。按照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目前将非法制造易制毒化学品的行为作为制造罪、走私、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的预备行为,将非法运输易制毒化学品的行为作为走私、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的预备行为。走私、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的最高刑期才10年,预备犯比照既遂从轻、减轻或免予处罚,那么对非法制造、运输易制毒化学品的行为刑法处罚就更低了,不利于打击犯罪。

2.行政管理方面

一是对易制毒化学品的仓储、存放规定有待完善。《条例》仅对申请生产、经营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的企业仓储、存放提出了一定程度的要求,对于生产、经营第二、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的企业,运输、使用、进出口环节涉及仓储、存放易制毒化学品的没有规定。易制毒化学品从生产、经营到运输、使用、进出口等各环节都涉及仓储、存放。如果仓储、存放环节监管不严,易制毒化学品非常容易流失。

二是对易制毒化学品使用环节监管乏力。《条例》要求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的使用单位要建立使用台帐并保存两年备查。对于第二、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的使用单位是否需要建立台帐并保存备查,没有规定。使用单位的台帐是监管部门掌握易制毒化学品去向的重要参考,赋予使用单位建立台帐并保存备查的义务并规定法律责任,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约束作用,防止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

三是对于含有易制毒化学品的废酸、废料的处置环节监管成真空。部分企业生产、使用化学品过程中产生的废酸、废渣含有易制毒化学品成分,虽然因浓度、纯净度问题不能直接适用于正常的生产活动,但仍然可以被利用非法制毒。目前,法律法规中没有涉及废弃易制毒化学品监管的规定。

四是对易制毒化学品保管、回收的规定不明确。体现保管和回收缴获、查获的易制毒化学品的规定是《条例》第33条。但是规定较笼统,操作性不强。对于保管、回收的主体、程序规定不明确。

(二)对未列管易制毒化学品

列管程序耗时长,效率低。将频繁用于制毒的未列管易制毒化学品增加到《条例》列管“目录”,需要由国务院公安、食药、安监、商务、卫生、海关六部委对拟列管的易制毒化学品达成一致意见,报国务院批准。这样的程序耗时太长,制约对易制毒化学品的及时管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将氯胺酮纳入第一类进行管理,随后国务院相关部门着手氯胺酮前体羟亚胺的列管,经过4年时间才于2008年将羟亚胺纳入管制。与羟亚胺被利用制毒到列管,过程相似的还有溴代苯丙酮。2009年7月,公安机关首次发现利用溴代苯丙酮化学合成麻黄碱进而制造冰毒的行为。2014年5月溴代苯丙酮正式被列为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管制。在这漫长的5年时间里,因利用溴代苯丙酮化学合成麻黄碱进而制造冰毒的工艺简便快捷,国内制造冰毒活动日趋严重,出现了以广东省陆丰市博社村为代表的制造冰毒严重地区。2013年12月29日,广东警方出动3千多名警力,集中清缴博社村的制毒活动,12个小时内共摧毁制毒团伙18个,捣毁制毒加工厂、点77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82名,缴获冰毒近3吨,制毒原料23吨,震惊海内外。若溴代苯丙酮能及时被管制,化学合成冰毒的现象也不会如此泛滥。漫长的列管周期,严重影响对已被利用非法制毒的易制毒化学品的管制。

四、完善易制毒化学品法律规制的建议

(一)对已列管易制毒化学品

1.刑事打击方面

尽快明确邻氯苯基环戊酮、溴代苯丙酮和α-氰基苯丙酮的定罪量刑数量标准,给有效打击犯罪提供法律依据。

明确走私、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数量认定的具体标准。建议参照犯罪数量认定的规则,对多次走私、非法买卖易制毒化学品未被处理的,查证属实后数量累计计算;查获的易制毒化学品以实际数量计算;对于一次性查获走私、非法买卖多种易制毒化学品的,参照定罪量刑数量标准之间的比例,以利于打击犯罪为原则,折算成一种计算;对于查获的易制毒化学品混合物,按纯度折算出具体易制毒化学品数量后,再按同时查获多种易制毒化学品的折算方法折算为一种。

在《刑法》中单列非法制造制毒物品罪、非法运输制毒物品罪,加大对非法制造、运输易制毒化学品的打击力度。提高走私、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的最高法定刑。

2.行政管理方面

一是完善易制毒化学品仓储、存放监管的立法。建议《条例》单设“仓储、存放”一章,从仓储、存放场所设施标准,监控、报警设备配置及安全管理制度到具体监管部门的职能和监管程序等方面,予以全面规定。强化对监管、存放环节的管制,避免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

二是完善易制毒化学品使用环节监管的立法。明确要求所有使用易制毒化学品的单位建立使用台并保存两年备查,对于未建立台帐或未将台帐保存两年的使用单位的法律责任进行明确,完善对易制毒化学品使用环节的监管。

三是完善对于含有易制毒化学品的废酸、废料处置环节监管的规定。建议由有资质的企业统一回收废酸、废料,根据废酸、废料的不同特性予以销毁、提纯后重复利用等,同时做好回收、处理情况的登记备案,便于有关机关监督检查,从而加强对这一环节的监管。

四是明确缴获、查获易制毒化学品保管、回收的主体和具体程序。建议明文规定由有资质的企业在公安、海关、环保部门的监督下保管缴获、查获的易制毒化学品,按程序公开拍卖后,将所得金额上缴国库。

(二)对未列关易制毒化学品

建立临时列管机制,将频繁被利用于制毒的易制毒化学品及时纳入管制。国务院公安、食药、安监、商务、卫生、海关六部委就拟列管易制毒化学品达成一致意见,即启动临时列管措施,在临时列管的同时,报国务院审批以便正式将该易制毒化学品纳入管控。以此来提高列管效率,防止流入非法渠道现象不断严重。

总之,通过堵塞易制毒化学品法律规制的漏洞,完善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的立法,不断强化对易制毒化学品的管控,避免流入非法渠道,才能从源头上遏制制贩犯罪,减少供应,减轻危害。

参考文献

[1]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2014中国禁毒报告[R].

[2]杨凤瑞,李远征,周若军,等.易制毒化学品管理与执法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7(2).

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篇2

文章标题:药监局普法依法治理典型材料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____年成立以来,始终按照“四五”普法规划确定的“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努力增强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几年来,我旗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单位依法从业意识明显增强,违法经营使用药品、医疗器械行为明显减少;分局执法人员学法用法依法办事能力明显提高,在五年多的执法过程中,没有因为主观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不当或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况发生。由于成绩突出,分局连续四年被旗委、政府和旗普法办评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一、突出重点内容,加强法律学习

分局以建立学习型机关为契机,以提高执法水平加强保障能力为目的,以机关党支部为主阵地,以建立学习考评机制为保障,制定了详细的执法人员培训计划,对执法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系统性的培训教育,培训内容突出专业性、政治性和实践性。

_、突出专业性。分局作为药品、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机构,自然把与药品、医疗器械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放在首位,重点开展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某省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办法》等___部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学习。

_、突出政治性。为了进一步深化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增强其依法办事、办案能力和素养,推进分局依法行政工作,分局还利用参加培训、机关学习、浏览网页等方式,对干部职工开展了《宪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以及《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关于在全国公务员中开展学法用法和进行依法行政培训的意见》等法规文件的学习。

_、突出实践性。一是在注重实体法学习的同时,加强对程序法的学习,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操作技巧;二是注重在执法实践中进行法律法规的再学习,加强执法人员对案例的分析,通过对案件的深入剖析,挖掘其内在的、深层次的矛盾问题,让理论知识更加深化、细化,进而提高执法实践的正确性、权威性。

五年来,分局共自编自印学习材料__期,内容涉及法律法规和安全分析等内容。干部职工学习笔记达人均_万字,撰写相关的理论文章__余篇(其中在《锡林郭勒日报》等媒体发表的_篇),参加旗内《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培训__多人次。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分局采取鼓励措施,支持三名职工分别完成了中央党校法律专业本科和专科学历教育,取得了相应的学历证书。通过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分局干部职工守法、用法、执法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二、突出重点对象,加强法律宣传

分局以管理相对人为重点宣传对象,兼顾义务药品协管员、义务药品信息员和社会大众,重点加强了对《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某省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办法》、《行政认可法》及食品安全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

_、把握空间广度,在不同的地域、人群中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分局在法律法规宣传工作中力求把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分局先后多次组织人员深入到农村牧区、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对经济贫困人群、法律意识不强的人群开展广泛的法律法规宣传,确保辖区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了解到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了其守法用法意识。分局还特别加强了对管理相对人以及义务药品协管员、义务药品信息员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经常性地、持久性地、系统性地对其进行了培训教育。

_、把握时间维度,把经常性宣传与专题性宣传相结合。利用执法检查、日常监管、审查办证等机会,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利用__&#____;_法制宣传日、_&#____;__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周年日和法律法规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时机,开展专题性的宣传活动。把经常性宣传与专题性宣传相结合,通过专题性宣传强化经常性的宣传,通过经常性的宣传巩固专题性的宣传。

_、把握切入角度,将受众感兴趣的内容逐步深入到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主要是分局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过程中,坚持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地进行。先开展与受众关系较为密切、较能引起其兴趣内容的宣传,再逐步深入开展专业性较强内容的宣传。

至目前,分局共出去车辆___车次,人员___人次,发放宣传材料____余份,举办药品、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培训班_次,培训相关人员___余人次,宣传面覆盖全旗各地的各类人群,有效地营造了学法用法的氛围。

三、突出重点环节,加强依法治理

分局全面落实“四五”普法规划,在深入普法的基础上,突出三个“化”,全面推进依法治理。

_、实现制度化。为了全面实现依法行政,加强制度规范,分局出台制定了《普法依法治理岗位工作制度》、《干部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法制宣传制度》、《行政处罚听证制度》、《执法公示制度》、《错案责任追究制度》、《重要决策法律分析论证制度》《执法程序》等__余项规章制度,并编成《正镶白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制度汇编》。通过不断推进制度建设,努力建立健全一整套有约束力的制度和机制,为分局干部职工的工作提供了行为准则,推进了分局工作人员办事办案的制度化、规范化。

_、实现公开化。推行政务公开、强化执法监督,增强分局办事办案的透明度。一是加强政务公开,将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的依据、内容、程序、时间等内容和管理相对人的权利进行公开;二是加强执法监督,通过上级党组织(如盟局党组、旗委)监督,人大监督、纪检监察机关(如盟局监察室、旗检察机关、行政监察部门等)监督、群众监督、管理相对人监督、舆论监督和内部监督等七个层面的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监督。分局建立了局长接待日制度,向社会各界聘请执法监督员十名,设立举报箱,在涉药单位设立了执法监督电话公示牌__余处,诚心地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篇3

编制:

审核:

批准:

*******公司

二〇二一年四月三日

为及时获取国家和政府颁发的有关法律法规,查找、消除违法违规现象,进一步规范公司生产经营行为,2021年3月综合管理办公室组织各单位对企业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进行了识别与符合性评价。

本次识别出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447项,其中综合法规15项、安全法规198项、环保法规21项、工艺能源法规25项,质监法规33项、设备法规22项、电气仪表法规41项、销售法规85项,内容比较全面,适用于公司生产运营的管理,是各项制度的编制依据,公司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具体如下:

二、安全法规本次辨识评价新增10项。

1、安全生产运行过程中法律法规手续遵循情况:事业部能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劳动卫生等相关部门的法规性要求,劳动用工和职业病防治各项工作符合要求,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能够遵守,安全生产过程中法规性手续全部办理齐全有效;针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使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使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安全生产行政法规全部有效遵守与执行。

2、危险化学品管控:结合危险化学品相关法规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危化品登记证并按照三年延期与重新登记要求进行了延期办理与登记工作,符合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化学品登记有关问题的复函、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办法、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等法规标准要求;开展了危化品分类、分级并进行了标识,规范了危化品安全标志与包装、存储措施并进行了落实,编写了危化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符合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易燃易爆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腐蚀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危险货物品名表、危险货物包装标志、剧毒物品分级、分类与品名编号等法规标准要求。

3、特种作业人员管控:根据规定要求开展了特种工种培训、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并定期进行再培训,按规定进行取资格证并复审和换证,制定了年度培训计划并分解到月,分专业进行培训,建立健全了安全培训各项台账,建立了一人一挡制,符合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关于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等法规要求。

4、劳动防护管理:制定了劳动防护管理办法,对劳动防护工作进行了规定,辨识确定了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并定期进行发放,建立了发放台账,对各种防护设施进行了培训学习与日常监督检查,确保了员工会使用与保持完好备用状态,对所有进行生产运行活动、产品及服务以及进入装置现场的相关方的管理,各装置为从业人员提供了由定点厂家生产的安全帽、安全带、劳保鞋、防护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尘口罩、工作服等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并经检测符合《安全帽》(GB2811-2007)、《安全带》(GB6095-2009)、《防护鞋》(GB21147-2007)、《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11651-89)、《焊接眼面防护用具》(GB/t3609.1-2008)、《劳动防护手套通用技术条件》(GB12624-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GB2626-2006)等国家规范要求;各装置通过对员工与相关方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了正确佩戴、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的自觉性,正确佩戴、使用率达到了100%,基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规标准要求。

5、消防安全、防火防爆管理:根据法规要求制定了消防管理办法对相应管理工作进行了规定,建立了消防设施台账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了消防设施完好备用;制定了防火防爆管理办法,规定了防火防爆管理要求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辨识确定了防火防爆区域重点管控;对重大危险源、危化品仓库、罐区消防工作重点关注,明确了管理责任,规范了标识与标志,对设施进行日常维护保养与定期检测,消防部门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与维护保养,开展了消防外部培训,符合《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火灾统计管理规定、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火灾事故调查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企业事业单位专职消防队组织条例、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泡沫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消防安全标志、室外消火栓通用技术条件》等法规标准要求。

6、职业安全健康装置、设施、健康安全资金保障:根据法规标准制定了职业卫生管理办法,明确了管控责任,建设了厕所、更衣室,配备了急救药箱及常用药具,制定了防暑降温措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高温作业分级》(GBt4200-2008)等法规标准要求。公司有专门的安全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和为职业健康安全提供资金保障;辨识确定了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危害区域重点管控,建立了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每年组织涉及职业危害的员工进行健康查体,并向员工告知了职业健康查体情况;对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进行了建档控制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了完好备用;每年对职业危害因素由法定单位进行检测并出具职业危害检测报告,对检测结果进行公示并告知员工;符合《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有毒作业危害分级监察规定、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职业性健康检查管理规定、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有毒作业分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等法规标准要求。根据职业卫生管理要求对职业危害与防护等进行了重点标识,对监控点悬挂了安全标志,按照导则要求使用安全色以更好的警示作用,对职业危害区域进行了明确标识,符合《安全色、安全标志、安全色卡、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空气中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定方法、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职业安全卫生术语》等法规标准要求。

7、安全控制技术保障:根据法规标准要求辨识确定了高危作业管控规范,对非常规的风险进行控制,制定了动火、登高、受限空间、盲板抽堵、吊装、断路、挖掘、检维修等管理规范,同时制定了临时用电、管线打开、作业许可管理规范等,并严格落实执行,对高危作业管控进行了监督管理,开展多种多样的监督手段加以控制,制定了安全考核标准进行监督绩效考核;符合《厂区动火作业安全规程、厂区设备内作业安全规程、厂区盲板柚堵作业安全规程、厂区高处作业安全规程、厂区吊装作业安全规程、厂区断路作业安全规程、厂区动土作业安全规程、厂区设备检修作业规程》等标准要求。

8、生产设备安全技术:根据法规标准要求制定安全设施管理办法,对安全设施进行了相应规定并开展了监督检查,对机械设备防护工作进行了重点要求,严格落实Dnt禁止触摸部位的管控,所有防护罩齐全完好有效,平台、爬梯、护栏、直梯等防护到位,设计安装符合要求,能够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在高点罐顶为防止人员滑落,在现有护栏的基础上增加了不锈钢防护网,更有效的进行安全防护,对直梯进行了上锁封堵,防止了人员随意攀爬;对各装置界区进行了围栏防护,防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出装置的行为,规避风险,生产设备防护符合《机械设备防护罩安全要求、机械安全防护装置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固定式钢斜梯安全技术条件、固定式钢直梯安全技术条件、固定式工业防护栏杆安全技术条件、固定式工业钢平台、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等法规标准要求。

9、不可接受风险评价的合规性情况:通过对办公区、生产运行活动、产品及服务中产生的危险源进行有效识别,确定其危害性和管理方式,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符合具体要求。

10、不可接受风险控制的效果:通过辨识和建立不可接受风险清单,对清单中有害因素实行分类控制,重点监控,使得办公区、运行活动、产品及服务中存在的不可接受风险均控制在萌芽状态,安全事故隐患已得到有效遏制。

11、员工合法权益的维护:为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公司每年适时组织员工进行了健康体检,并及时为员工购买了工伤保险、意外伤害险,有效的维护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二、其他职能法规

1、综合法规新增法规8项,包括新颁布的《民法典》及《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等7项标准,适用法规及其他要求共计15项。及时与到期或新进人员签订了劳动合同,按规定为职工交纳了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转岗及新进厂员工均进行了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操作。公司销售、采购合同的签订、人员用工的管理、管理体系的运行均符合要求。

2、设备职能本次识别出22项适用的综合性法律法规,新增法规1项,内容比较全面,适用于公司设备管理、设备维修、人员培训等过程,是设备管理制度的编制依据。公司各种设备的管理、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要求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3、环保职能本次辨识出21项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新增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4项。公司环保目标、指标、制度的制定、环保设施的建设及投用、环保监测信息的公开符合法规要求。

4、电仪职能在去年29项适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新增12项,共计41项,涉及内容比较全面,涵盖了电器仪表的所有工作过程,电气仪表的安装、检测方法及频次符合法规的要求。

5、工艺职能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要求,严控生产过程指标与产品指标,组织进行工艺流程HaZop分析,不断提升工艺安全管理和能源管理水平,结合部门实际情况认真开展法律法规培训、宣传、教育并贯彻实施,对体系的运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次辨识适用法规25项。

6、质检职能结合公司实际运行状况,对33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逐项进行了对照、评价,完善了质量管理办法及程序,每季度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了出厂及中控产品的质量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三、不足

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篇4

年被评为"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先进单位"、荣获全市药监系统药品快检技术比武团体第一名等荣誉称号。

一、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一)抓好领导班子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的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后,立即组织班子成员进行学习,制定了学习计划,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及现阶段关于食品药品监管的方针政策,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食品药品监管职能上来。

局党组成员认真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一系列决策,制定并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暂行规定》,在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注重加强班子建设,增强班子的凝聚力,班子成员之间团结一心,坦诚布公,以诚相待。积极开展"艰苦奋斗、廉洁从政"教育活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两个务必",树立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思想。牢记使命、长期奋斗、居安思危,增强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认真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七个不准"等有关规定,并将其制作成警示牌,做到时时提醒、时时注意。积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被评为"一类单位",制定了《开展"十廉"活动的实施方案》。

积极参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工作,今年290万元的招商引资任务目前已经超额完成。

(二)加强个人自身建设,模范地履行岗位职责

作为我个人,在市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年来,能够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履行岗位职责,坚决克服形式主义、等不良风气,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原则,克服懒汉思想,带领一班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团结务实打基础,严格监管创一流。履行一岗双责,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领导,切实担负起反腐倡廉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加快发展,优化环境的重要内容,做到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指导到位、监督到位、追究到位,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

1、加强自身建设,时刻把思想教育工作摆在首位。领导干部首先以身作则,面对县局"三新一缺"的实际问题,如何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班长的责任重大,要求同志们做到的自己要以身作则。工作中能善于团结同志,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积极为班子成员创造良好的发挥余地,对助手信任、放心,能够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积极性。一年来,班子成员所分管的工作,都干的有声有色。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道德意识的体现,不论职位高低,要在其岗谋其责,要为民所为,要廉洁从政,始终坚持创一流思想、创一流作风、创一流业绩的思想。

3、廉政建设方面,做到自尊自重、自警自律,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模范遵守党的纪律,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制度规定,做到勤俭干事业,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同时管好自己的亲属、子女以及身边的工作人员。2004年底,县政府无偿划拨6亩土地用于办公场所建设,在没有一分建设资金的情况下,全局干部职工充分发挥艰苦创业的精神,集资80万元做为建设启动资金。在建设的过程中,带头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一是强化责任观念,建设经费是职工集资的,我们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得物有所值,要对得起职工的这一片心意。二是强化自律意识。班子成员在工程建设中,自觉做到不介绍工程项目、不推销工程材料、不接受施工单位宴请、不干预招投标活动,以过硬的作风赢得全局职工和施工单位的称赞。成为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第一个建起办公楼和宿舍楼的县区,受到市局领导的表扬和肯定。

二、强化措施,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

(一)健全制度,加强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

1.制定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32项,做到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规范人。加强学习,提高食品药监队伍素质。本着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清正、纪律严明、行动快捷、人民放心"的监管队伍的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法律法规学习。一是制定了执法人员学习培训计划、培训制度,坚持个人自学,做到集中学习有记录,平时自学有笔记。二是领导干部自觉带头学法、用法、守法,吃透精神,掌握实质。三是对照工作实际,聘请法律专家开展两次法制讲座,解决在实际执法过程中的疑难问题10余个,为依法行政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开展了药品法律法规"每季一讲"活动,每周重点学习一部法律,在学习的基础上每月进行一次法律小考,每季度进行一次大考,每年年终进行综合考试,并将考试情况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五是举行了"创建和谐单位"、"建局三周年有感"等演讲会,提高了干部职工的读、写等表达能力。还举办了"庆五一乒乓球比赛"、"创建和谐单位暨建局三周年文艺联欢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陶冶情操。

2.健全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效能。根据盛市有关政策规定,建立了行政审批、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药品监管行政执法各项工作制度,行政处罚实行票款分离,特别是对申请开办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审批程序予以公开,接受监督,受市局委托,认真搞好初审、上报工作,进一步规范了行政审批工作。

3.开展管理相对人法律法规培训活动。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配合市局,组织了GSp认证企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对全县176名药品经营企业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在此基础上,在深入基层监督检查过程中,积极宣传药品、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具体案例对乡村医生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开展药品监督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增强依法管理药品的法律意识。在《临沂广播电视报》、《临沂日报版》开辟专栏,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职责、工作动态进行报道。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安全生产月、"7.1"《行政许可法》实施日等有利时机,集中开展大规模的宣传咨询活动,设立咨询台,现场展出了60余种假劣药品,播放《药品管理法》录音,有3000余人对有关假劣药品的鉴别等问题进行了咨询,发放《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宣传材料5000余份。在9月10日"食品药品安全周"集中宣传活动中,现场设立宣传咨询、投诉台12个,制作食品药品安全宣传图板17个,悬挂宣传标语35条,播放《食品卫生法》录音,展出查处的假劣食品、药品120余种,发放宣传资料6500份,填写《山东省食品安全现状消费者问卷调查表》1000份,参加现场咨询的群众1200余人,接受群众咨询260余次。县报社、县电视台等新闻记者进行跟踪采访报道。还通过《食品药品监管信息》进行广泛宣传,共印发《食品药品监管信息》26期2200余份。电视台多次报道了我局药品监督执法措施与取得的成效,为我县药品监督执法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5.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到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将全县药品市场划分为2个责任区,组成2个执法队。每个责任区都由分管领导带队,业务科室牵头具体负责,实行包片责任制,年初与各包片领导、科室负责人签定了《划片监督管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监管的范围、目标和责任。在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同时,建立了一系列药品监督责任考核机制,哪个地方由于监管不力出现假劣药品问题,要层层追究责任,确保了监管力度到位。

(二)强化措施,依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不超越职权、导致行政执法过错,决不损害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各科室推行aB角服务工作,年初已与各科室签定了有关目标管理责任书。按照创建学习型机关,做学习型干部的要求,开展了树立药监形象"四个一"活动(即对待来药监局办事的人要一个座位让座,一杯茶水相待,一片热心办事,一句好话送行),营造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执行案件审核制度。成立了案件审核委员会。对涉及的大案、要案和重大复杂案件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决定,杜绝违法实施罚款、没收财物、责令停产停业等现象的发生。做到案件处理规范化,立案审理的案件手续完备,杜绝越权管辖、办案或者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移送案件的做法。按照《药品监督管理行政案件质量评价标准》审理行政处罚案件,年度立案查办的案件结案率达到90%以上,对结案的案件,及时按标准进行归档管理。一年来无被诉讼败诉案件、行政赔偿和行政复议被变更或者撤消案件。

(三)严格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1.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管理制度。制定实施《行政处罚案件审核暂行办法》、《关于行政执法中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等工作制度,对各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

2.建立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为加强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预防、减少和杜绝错案的发生,制定了《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制追究办法》,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执法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3.建立政务公开制度。除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外,将食品药品监管职责、申办企业审批程序、重大、复杂案件办理结果等在大门厅内进行公开,让群众进一步明确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起到监督规范的作用。严格实行行政处罚罚款收缴分离制度。

4.强化社会监督机制,提高监管工作质量。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药品质量管理的意见、建议,提供检举、举报的渠道。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在药品经营单位、医疗机构悬挂"药品质量检举箱",设立"药品质量监督公示牌"、举报电话等,及时听取群众反映的食品药品监管问题。

(四)依法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

今年监督检查药品经营使用单位497家,出动执法人员2756人次,查处假劣药品标值3万余元,立案36起,结案30起,取缔无证经营5户,受理群众举报9起,查实5起,目前罚款到位资金28万元。履行了食品安全协调职责,摸清了全县食品生产、加工、经营、餐饮业及集体食堂基本情况。牵头组织了节日、夏季和中、高考期间食品安全检查。出动执法人员1396人次,检查企业、学校食堂、饭店等175家。目前,各食品职能部门查处违法案件1290余起。

三、抓好行风建设和"十项承诺"工作

(一)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加强对行风建设工作的领导

局党组认真学习贯彻全盛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行风建设动员大会暨"十项承诺"新闻会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行风建设。

一是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职责,抓好落实;二是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三有"素质教育,培养"三有人才":即有好的文化素质、有好的品德素质、有好的思想素质;深入开展"五查五看"活动;三是建立和完善"三个体系"建设,即完善决策目标,完善制度,执法责任"三个体系"建设;四是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建立行风建设奖惩制度,坚决克服盲目性、冲动性、懒惰性,充分工作能力的全面性。对行风建设差、影响集体形象的科室和个人,取消当年参加各种奖励、先进等的评选资格。

(二)制定推行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十要十不要"守则

为扎实地开展好"十项承诺"活动,把行业作风建设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制定了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十要十不要"守则,十要:一要依法行政,提高效率;二要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三要清正廉洁,自尊自律;四要遵纪守法,文明服务;五要维护集体,树立形象;六要文明友善,立足监管;七要艰苦创业,完善自我;八要遵守纪律,自强自尊;九要弘扬文化,促进监管;十要政务公开,接受监督。

十不要:一不要吃拿卡要,自我为是;二不要违法违纪,酗酒;三不要消极怠工,无所作为;四不要擅离职守,贻误工作;五不要唯利是图,违纪违法;六不要铺张浪费,大手大脚;七不要出言不礼,伤害他人;八不要口是心非,弄虚作假;九不要损害集体,影响形象;十不要,影响公务。

(三)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十廉"、"十项承诺"活动

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篇5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追责制度

随着城市污染开始向农村转移,农业生产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峻,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湖南大米重金属超标、广东海产品铜超标等频繁发生的农产品污染事件使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正逐渐成为公众的焦点。我国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应走科学化、商品化和市场化发展路线,使农产品向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因此,如何从制度上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具有现实意义。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困境的特点及表现形式

工业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是造成农产品遭受污染的原因之一,农业生产者是高能耗、高污染工业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受害者。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及城市日趋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使得高污染企业开始向村镇地区转移,虽然这些迁移来的企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了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是也导致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工业废水、废气与固体废物的排放污染了农田和水源,残留在耕地的重金属污染则会长期影响农作物,造成农产品的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根据国土资源部统计,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其中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已超过200万亩。2010年,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科研团队对广州市内多个农贸市场的蔬菜样本进行采集,经检验表明除一个样本为轻度污染外,其余均达到重度污染水平。

农业生产者同时也是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施害者,农业生产者应当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及农业生产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负责。我国农业生产具有规模小而分散的特点,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稻田养鱼、桑基渔塘等生态的农业生产模式。随着时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受到了现代工业的影响,开始追求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然而,我国农业发展缺少法律制度的规范和保障,农业生产者缺少必要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约束,为了提高自身收入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激素等。一方面,滥用添加剂和农药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到影响。近年来,添加膨大剂激素的水果、残留农药的蔬菜、含有避孕药的水产品时有曝光,加之时常爆发的禽流感、疯牛病事件,使民众开始对自家餐桌上的食品开始产生怀疑态度,影响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我国农业化肥利用效率低下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引起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表明,1980~2010年中国的化肥用量增长83%,而粮食产量只增加了31%。根据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太湖区域因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比重占到区域污染总量的59%。

二、农产品安全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缺乏制度规范

虽然我国已初步建成环境法律体系,但是现有的环境法律体系存在缺失,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缺乏法律依据。首先,我国现有的环境法律制度主要针对污染防治,缺乏针对农村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规范。生态环境是具有整体性与系统性的复杂系统,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对整个系统加以考虑。现有的法律体系中缺乏专门针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法典,对农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散布于《环境保护法》、《农业法》、《水污染防治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法律之中。其次,由于缺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规范,分散于各单行法律法规中的法律规定大多属于原则性、概括性的规定,导致现有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可操作性不强,法律制度难以得到贯彻执行。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为例,第二十三条规定:“转移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贮存处置的,必须经有关环保部门批准。”虽然该条款对于省际之间的固体废物转移进行了规定,然而由于缺少对于省内的固体废物转移的规范,所以在法律实际运行中对于固体污染物在省内转移的管理缺少法律依据。此外,我国缺乏与上位法相配套的针对农田污染防治专门的地方立法,导致法律制度缺乏具体的执法方式和程序,造成农业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大而无用。我国地方立法崇尚法典化,追求形式上的完备与法规体制的大而全,忽视了地方立法的本意,立法技术粗糙,有的甚至直接照抄上位法的法律条文。地方立法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使上位法具体化,使之能够在本地区具备可操作性。重复上位法的内容、抄袭上位法规定,只会造成地方立法资源的浪费。

(二)缺少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

虽然我国颁布多部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特别是2006年出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了规定,界定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概念及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但是现有的法律制度还不足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要求。第一,现有立法对于农产品生产环节缺乏系统性立法,缺少针对农产品的全程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违法行为的违法成本过低。第二,现有的农产品监管制度存在缺陷。我国采取“统一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农产品监管体系中农业部、卫生部、质检总局等部门都有职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存在部门职能交叉重叠、配合不协调的问题。农产品的监管采用分段监管的模式,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人为地进行划分,造成监管效率低下,缺少部门之间的协作。公共选择理论的著名经济学家尼斯坎南提出的官僚经济学理论认为,官僚及官僚组织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程度时,存在以个人的成本——收益计算为基础的效用函数,各监管部门对农产品监管时会对监管与官僚机构和官僚自我利益实现的关联程度加以考量。我国农产品生产活动规模小而分散,对农产品生产加以监管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因此监管部门作为政治上的“理性人”在缺乏激励和制度约束的情况下,怠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加以监管,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缺乏保障。

(三)农产品质量追责制度的缺失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不特定公众的安全,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环节,任意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农业生产者、加工者与销售者作为农业生产中的利害关系人,应当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承担责任。然而,现有的法律制度缺少追责机制,虽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54条将农产品质量缺陷民事侵权责任改为无过错原则,但是农产品生产、加工者并非在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因农产品质量缺陷,遭受损害的受害人仍然需要对人身及财产损害与农产品质量缺陷的因果关系进行举证。由于对农产品质量缺陷及其造成损害的因果关系涉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及信息不对称问题,实际上受害人要对农产品质量缺陷致害进行举证存在困难。此外,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由何种主体来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需要加以明晰,否则法律责任难以转化为实际的违法成本,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现阶段法律未能在农村地区树立权威,大部分农民都处于消极守法的状态,对于法律的认知限于义务,将自身定位成为“被管理者”。如果没有违法成本或违法成本低廉,法律缺乏威慑力,农产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理性人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必然漠视法律的存在,甚至认为违法行为理所当然。

三、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的构建

(一)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

要建立起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首先,要鼓励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推动我国农业的清洁生产模式。现有法律法规针对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规定多为原则性规定,缺少可操作性。发达国家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都有配套齐全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鼓励法域内的生态农业发展。我国在立法上缺少对可循环发展的农业的关注,至今还未出台保障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制定专门的《农业清洁生产法》,对生态农业的发展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范和指引,以促进我国环境友好型、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发展。其次,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是复杂而独立的生态系统。对农业环境污染进行规制,要结合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发挥地方立法的作用,结合上位法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可具体操作的地方性法规以弥补法律体系的空白和缺失。

(二)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农产品质量监管具有公务服务的特点,政府在农产品质量监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我国社会存在信用缺失的情况下,更加需要政府在农产品监管方面提供公共产品。应当落实政府对农产品的监管职责,解决监管部门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问题,建立健全农产质量监管体系。首先,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监管,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其他法律规定对农药、化肥及激素的使用加以控制,引导农业生产者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其次,要整合各监管部门的资源,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建立市场准入机制,设立科学化、标准化的农产品检验标准,对于进入市场流通的农产品严格按照检验标准进行质量检测,防止劣质农产品混入市场。最后,完善消费产品安全法律体系,对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加以整合,减少法律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弥补法律体系的空白,为质量检验提供法律依据。

(三)制定严格的责任追责制度

《食品安全法》确立了食品召回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能够有效避免存在质量问题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持续流通。然而迄今为止,由于缺少相关配套的法规和地方立法,食品召回制度还未能得到实际执行。应当尽快完善法律法规,确保召回制度不会成为一纸空文。其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制度,通过现代数据信息处理技术使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每个环节都可以通过数据库进行追踪,形成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链条,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可以通过该系统迅速查明问题来源。最后,针对缺陷农产品致害举证困难的现状,应当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的形式对农产品缺陷的概念及如何承担农产品质量责任加以明确,使消费者的权益能得以保障,维护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四)鼓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我国传统农业具有规模小而分散的特点,在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应鼓励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规范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便于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规范,规范化的农业生产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循环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当从制度上保障集体土地的自由流转,建立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投融资金融制度,鼓励农业技术的创新及增强技术成果转换能力,多管齐下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确保百姓餐桌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尹昌斌,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篇6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摘要:当前,我国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令人反思。特别是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往往以行政包揽的方式谋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忽视了法治的功能。可以说,食品安全事件所引发的关于立法、执法、守法的思考都应归于法律意识这一核心问题。因此,只有不断强化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增强食品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律意识;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2.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5)07-0021-06

收稿日期:2015-03-20

作者简介:谢冬慧,女,安徽池州人,法学博士后,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法学理论。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从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到2013年初的香港奶粉限购令,奶粉行业“地震”不断,而瘦肉精及地沟油等事件更是令人发指。2014年上半年,上海的福喜事件暴露了洋快餐食品安全问题;而在2015年首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重庆多批次食品上了“黑榜”,再次将食品安全问题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将国人对食品安全的焦虑推到了极致。食品安全事件的直接后果是世界各国对于中国产品的“抵制”或“质疑”,进而衍生出对于中国国民素质的怀疑。笔者认为,食品安全事件暴露了我国基层政府某些管理部门、食品生产企业及普通员工等对法律的漠视:食品企业与原材料供应机构唯利是图,置法律于不顾;地方政府监督部门法律意识淡漠,执法不力;而在处理食品安全事件过程中,有关部门总是用行政方法去谋求问题的解决,其法律意识同样值得考量。

一、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根源于法律意识的缺失

如果说,意识是主观的范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外在客观世界的反映,那么,法律意识则是人的头脑对社会法律现象的反映、认识和主观把握。[1]具体而言,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及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体现着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成员在立法、执法、守法乃至法律监督的过程中对法律的认识与觉醒,体现着他们对法律权威的承认与尊崇。自1999年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修正案后,建设法治国家的战略即正式启动,但在基层社会却进展缓慢,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就是明证。

第一,法律制度本身存在问题。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我国现行有效的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有800余部。这些法律法规涉及行业众多,有关食品标准和检验标准齐全。但是,就各部法律自身来看,仍存在很多问题。过去就有学者认为我国食品安全法规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即:食品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欠缺;食品法律法规的条款笼统,操作性不强;食品法律法规的处罚较轻,法律效力不够;执法体系存在权限不清、职能不清等问题;法律执行过程缺乏规范化和持续性等。[2]但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例如:直到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学界早就呼吁废除的免检制度才被最终取消。免检制度虽然被取消了,但是公众对国产奶粉的信心却无法重新树立,这也是大陆居民前往香港购买奶粉的重要原因。诸如此类的法律制度问题给执法、守法乃至监督形成了一定的障碍,也是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我们正在建设法治社会,但作为法治基础的法律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我国立法部门法律意识的不足。

第二,食品生产企业自身缺乏自律。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说,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和卫生监控是法定的义务和职责。尽管食品生产工序复杂,但如果做好全面质量管理控制,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的话,是不可能出现问题的。然而,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置法律法规于不顾,导致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三鹿集团缺乏对相关法律法规应有的认知心理和评价观念的结果;双汇火腿肠事件也是由于原材料的猪肉里含有大量瘦肉精成分,才导致产品质量问题;上海福喜事件最关键的问题是使用了过期肉类回炉生产。[3]可以说,食品生产企业自身缺乏自律是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根源。

第三,部分公民守法意识薄弱。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写道:“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行法治。”[4]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除了食品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负有重大责任之外,还包括为食品生产和加工提供原材料的相当一部分人也难辞其咎。他们作为食品行业的从业者,对于国家的食品安全法律不可能一无所知,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却以身试法,在出售的原材料中掺入有毒物质。可见,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总体现状与法治的内在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许多公民对法律还缺乏一种基本的认同感,对法律与自身的关联还缺少足够的感悟,往往游离于法律之外进行价值选择和评判。[5]

第四,质量监督部门监督不力。根据食品卫生法的规定,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食品安全卫生工作。1998年机构改革后,改为由农业、商务、卫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等多个部委共同按职能分段的监管体系。2004年,国务院再次对有关部委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分工加以调整和明确。但是,这些监管部门并没有真正落实自己的监督职责。以奶粉事件为例,尽管在事发前相关部门已发现了问题,但是没有及时遏制原料供应者及奶制品企业的失职和不法行为,没有督促食品生产企业落实食品安全第一的责任,最终导致了奶粉事件的发生。如果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能够切实发挥作用,对原奶采集、奶粉加工、流通、消费等全过程加强监管,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奶粉事件则完全可以避免。由此表明,在日常工作中,监管部门缺乏监管意识,没有积极引导奶制品企业履行社会职责,使其形成守法,诚信经营,公平有序竞争,保障食品安全的法治理念。因此,监管部门的法律意识淡漠也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

反映出法律意识的薄弱

法律意识是当今社会实现法治理想的重要基础,它关注的乃是现实社会主体关于立法、执法乃至守法的知识、情感、态度、观念等各种法律心理活动、认识活动、情感体验及其社会意义和法律价值功能。就三鹿奶粉事件而言,除了立法部门积极回应,修改食品安全法以外,政府相关部门对事件的处理虽然体现了“大政府”的智慧和力量,但也反映出一些政府部门在法律意识方面的薄弱之处。

第一,相关部门对食品生产企业执法不力。政府行政机关、工商、卫生等部门在得到食品安全事件投诉信息后,没有及时有效地执法,导致消费者的经济损失不断扩大。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之所以生产假冒伪劣食品,与相关部门的执法不力不无关系。政府监管的本质是对市场的干预,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外部性、自然垄断等市场失灵问题。解决市场失灵的手段有很多,如独立的法庭审判可以在事后解决私人纠纷,行业协会能够让成员产生自律的压力,高效的产权制度可以清晰界定责任边界等。但令人遗憾的是,某些政府部门似乎只热衷于政府监管这个”国家包打天下“的手段,将法律手段搁置一边。

第二,对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没有完全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处理。在通常情况下,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会对该食品生产企业高层领导及直接责任人采取相关措施并将分管领导予以免职。但是,对事件造成的损失并没有直接让该企业承担,而是动用地方政府财力给予受害人以赔偿。对此,一些人提出质疑,认为政府不该用纳税人的钱救助因食品安全事件蒙受经济损失的特殊群体,而应该变卖该食品生产企业的财产对受害者进行赔偿,否则很难达到惩戒的目的。这种观点有其法律依据。现代企业的责、权、利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风险与利益同在才符合法治精神的现代企业理念。根据《民法》中的侵权责任制度和《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的规定,食品生产、销售企业及其相关机构负有对受害者的赔偿责任。因此,政府不应将食品生产企业的民事责任承担下来,拿国库资金替这些食品生产企业埋单,否则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其后果必然会导致更多的食品生产企业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冒更高的风险去牟利。

第三,对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企业的出路问题缺乏法律层面的思考。三鹿奶粉、双汇火腿、福喜事件等被曝光后,这些企业很快陷入了绝境。而出于对奶农、猪农及企业职工利益的考虑,政府还是动用了财力去帮助这些企业。例如:有关地方政府部门曾敦促其他企业尽快并购三鹿集团,因为毕竟三鹿集团是大型品牌企业。这反映出政府相关部门仍没有摆脱传统的行政模式,习惯于动用公权力去替企业承担责任。殊不知,政府的这种行为虽有其合理性,但与法治理念相悖,其负面效应远大于正面影响。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已20余年,曾经的三鹿集团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型企业,其运作模式、解构方式均应遵循市场规则,一切应在法治的原则下运行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所以,对于三鹿集团的出路问题,政府应当强调法治,使其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加以解决。对此,曾有学者从民事侵权、食品安全、司法制度、行政监管等多角度进行了分析。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专家叶林教授主张,在三鹿集团并购过程中,政府只能是监督者,而不应是主导者,强调三鹿集团出路问题应纳入市场化和法治化的轨道去解决。笔者非常赞同此观点,因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本性、运作规律以及利益实现方式等都内在地蕴涵了一定社会应有的秩序模式及其状态。实践证明,政府主导下的并购方案未被采纳,最终选择了法律途径即宣布三鹿集团破产。

众所周知,法律意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规则经济、权利经济,它的特征是自由交易、公平竞争,它天然地要求法治。[6]“从法权关系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理型经济,是一种平权型经济秩序,是一种以满足主体利益需求为目的的权利系统,也是一种注重责任与秩序的价值体系。”[7]同时,市场经济法权关系在市场主体对利益的追求方面并不是没有限度的,相反,它必须以市场交换的主体承认交换对方与它一样有追求自己的个人特殊利益的权利为前提条件。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合理化的方式追求和获取利润的社会经济形态,因而从本质上来说,它与假冒伪劣等现象是背道而驰的。它的正常运行以主体的诚实信用为前提,而食品安全事件恰恰违反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对此,现代政府必须具有法律意识。法治政府的权力与责任是一致的,有权力必有责任,根据权力和责任对等的原则,政府的任何行为都应纳入法定责任的轨道,“责任行政”应是现代法治政府恪守的一大理念。

第四,地方法院对食品安全事件反应迟缓,处理过程缺乏法律意识。实践证明,司法救济和责任追究是纠正市场失灵的一种比较可行的方式。食品安全事件在本质上是企业生产劣质产品的行为,从法理上说,消费者完全可以通过正常的司法救济途径获得民事赔偿。然而,我国的法院体系一开始并不支持类似的司法救济。例如:2008年,广东省首个被确认为三鹿奶粉受害婴儿状告三鹿集团并索赔90万元人民币的案件,广州中院以情况特殊为由没有受理此案。接着,甘肃省全国首例三鹿奶粉致死婴儿家属索赔案遇到同样的遭遇,法院也未予立案,表示要听从上级统一安排。之所以会出现此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缺乏法律意识。司法是法治实现的最后环节和最终保障,也是平衡权力与权利、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最高手段。但司法受制于行政,会导致违法的行政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矫正,也会助长行政机关无视法院裁判效力的不良风气,损害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甚至动摇人们对司法和法律的信仰。

三、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教训

唤醒法律意识的增强

河北三鹿奶粉事件举世震惊,香港奶粉限购令令人尴尬,上海福喜事件让人们对洋食品望而却步,我国台湾地区地沟油事件影响千余企业,这些举不胜举的食品安全事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根源于法律意识的缺失,其处理过程又存在法律意识薄弱问题,而从事件中我们所汲取的教训是增强法律意识,防止悲剧重演。在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食品生产企业的法律意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冲突。很多食品生产企业和个人片面理解市场经济的利益观,私欲膨胀,有的甚至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为了满足自身利益,不惜牺牲他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采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牟取暴利,违法犯罪。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增强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手段加以解决。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及处理暴露出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备,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立法。当前,立法机关应积极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增强立法的超前意识,在某些方面应结合国内社会发展实际,参照国外最新立法成果及时或提前修订,为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设置预警机制。当然,仅靠完善法律制度是不够的,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弗里德曼认为,在一个充分发达的法律制度中,文化因素非常重要,而文化因素指的是共同制约法律制度并且决定法律制度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地位的价值与观念。[8]可以说,在完善的法律制度中文化因素是不可或缺的。为此,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人治”观念,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及处理存在“人治”因素的影响,它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对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而法律至上的理念虽然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过程中提出的,但由于这种理念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它的精神内涵和基本原则超越了提出者的阶级局限,成为全人类共同文化发展的结晶。因此,只有摒弃传统的“人治”观念,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才能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为增强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二,要强化政府机关及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意识。政府机关应从食品安全事件中汲取教训,强化法律意识,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并确保执行到位。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来重建诚信体系,才能从根本上维护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在现代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公民对法律的信赖一方面着眼于法律本身是否能够反映公民的利益要求,是否能够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另一方面就是着眼于政府执行法律的情况。只有政府机关强化法律意识,严格执法,才能使公民坚定法律信念,否则将会走向反面。正如有学者所言:“政府守法程度从一定意义上关系着法律至上观念的成败。因为完全缺乏对法律的经验,人们尚可以相信法律的价值及其作用,保留对法律的企盼,若是一种恶劣的‘政府都不守法’的法律经验,将会从根本上摧毁关于法律的信念,甚至使人们丧失对法律的信心。”[9]所以,必须强化政府机关的法律意识,通过政府的示范作用使法律意识成为全社会的主导意识。

食品生产企业领导集体法律意识的缺失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事实上,领导者对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和运用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法治进程。领导者的法律意识将对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起到主导作用。[10]我国现行法律多是由行政机关负责执行的,这些部门的领导者以及作为相对人的企业和其它组织的领导者对这些与切身职责和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该有较为透彻的了解,而公民对法律的信任程度以及法律权威的实现程度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法律的态度,特别是取决于领导人对法律的态度,对法律的尊重程度。[11]因此,强化领导者的法律意识是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关键。

第三,关注公民的切身利益,培养全体公民的守法意识。在食品安全事件中,一些公民法律意识缺失是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的原因之一。法律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人们对法律的信任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更加关心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关心自然资源和社会产品的公平分配,关心政治和法律秩序的合理建构。当公民的利益受到侵犯时,得到法律的及时救助会使他们对法律产生信赖感。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权威源于大多数社会成员对法律的“合法性”的认同。所谓合法性,是指人们对法律或规则或制度的一种态度,是对有关规则的产生或有关规则制定者及其权威的判断。正如英国法学家阿蒂亚所说的那样,除非广大公众认为有某种道义上的义务遵守制订的法律,否则,法律就有可能得不到执行。[12]因此,关注公民的切身利益,是提高其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第四,提高司法执法队伍的法律意识。我国司法队伍身处法治建设的前沿,应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在面对食品安全事件时应该主动以法律手段去解决问题。当前,我国司法队伍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法律意识,以法治的力量应对一切社会问题。特别是司法者本身更需要具有法律意识,因为,司法效果如何与司法者的法律观念具有直接关系。司法需要司法者对法的忠诚,而反对任何形式的任意妄为,更不允许司法者贪赃枉法,践踏法律的尊严。[13]长期以来,我国的行政执法领域一直存在随意性较大,处罚不力、以罚代管的现象,而行政执法的目的在于调整人民内部的法律关系,维护良好的行政管理秩序,施行处罚只是管理手段之一。所以,在行政执法实践中,执法人员要增强法律意识。

综上所述,法治的真正实现不在于用法律条文来取代固有的文化传统,而是要把人们对法、法律和法治的信念融入到自身的思想观念之中。食品安全事件从发生到处理的整个过程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不仅给当下的法治国家建设敲响了警钟,同时也唤醒了公众增强法律意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只有自觉、主动、创造性地依法行事,才能更好地推进法治进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法治精神,只有切实内化为社会主体普遍的信念,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11][12]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法律出版社,2001.7,314,114.

[2]谢家海.浅析我国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eB/oL].宁波食品安全网,http://shipin.nbsme.gov.cn,2007-12-02.

[3]福喜食品安全事件呼吁二维码追溯加快应用[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7-29.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81-91.

[5]苗连营.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法治社会的生成[J].河南社会科学,2005,(05).

[6]杨小云.实现从人治意识走向法治意识的历史性转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06).

[7]公丕祥.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法制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

[8]Friedman,Leon,“LegalCultureandSocialDevelopment”,“LawandSocietyReview”,1969,(06).

[9]夏锦文.论中国法治化的观念基础[J].中国法学,1997,(05).

[10毕雁英,栗力.论领导者法律意识的价值取向及目标模式[J].理论探讨,1998,(03).

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篇7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执法;全程监管

中图分类号:D922.29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5-1045-03

explorationofLegalSupervisionSystemofQualityandSafetyofagriculturalproducts

LiHong,LiShi-xin

(SchoolofLaw,HenannormalUniversity,Xinxiang453007,Henan,China)

abstract:Qualityandsafetyofagriculturalproductsrelatedtothehealthofconsumers,relatedtothedevelopmentofnationaleconomyandsocialharmonyandstability.However,inrecentyears,Chinaisseeingalotofqualityandsafetyissuesthatcausedseriousharm.Consumersattachedimportancetoqualityandsafetyofagriculturalproducts,andincreasinglyconcernedaboutthequalityofagriculturalproducts.thereisnodoubtthatthereasonforqualityandsafetyproblemsarecomplex.Butintheenditisbecausethelegalsupervisionsystemisimperfectandevenmissing.inordertoimprovethequalityandsafetyregulatorysystem,legislation,lawenforcementandotheraspectsneededtobestartedfrom.toimprovethequalitymanagementsystemofagriculturalproducts,thekeyistostrengthenthesafetysupervisionofthewholecourseasagricultureproductsproducing,transportation,processingandsoon.

Keywords:qualityandsafetyofagriculturalproducts;legislation;lawenforcement;supervisionofwholecourse

1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现状

1.1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食品,其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讲,农产品质量安全还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良好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食品来源的多样化,农产品质量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农产品质量没有保障与广大消费者追求安全、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相矛盾。这就需要从各方面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需要从法律制度尤其是法律监管的视角来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探究农产品质量安全机制的创设与完善。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保护农民的合法权利的基本要求[1],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1.2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

2006年我国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它规范了农业生产,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填补了农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立法空白。《食品安全法》、《质量安全法》等与此相关的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也对农产品质量做了相应的规定,但是都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

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部门有很多,不同管理环节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监管。例如,农业部、卫生部、质检总局等部门主要对检验检测、质量标准等环节进行监管,在不同的农产品生产过程也有不同的部门进行监管,但仍然以政府的监管为主。不同的学者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学者提出应该扩展《食品卫生法》中关于安全监管的对象和范畴,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

2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管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从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到“瘦肉精”事件,无不引起全国上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从农产品本身来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为了追求利益,农产品生产者使用过量的化学物质,如添加剂、增白剂等;不科学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大量使用杀虫剂等,这些都将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在畜禽产品生产中也存在禽流感、“疯牛病”等问题,人畜共患病给我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2]。另外,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有些农产品易腐败变质,对农产品运输或者储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农产品生产者在运输或者储藏过程中为了节省成本而不采用必要的保鲜措施,这就极易出现农产品质量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要求对人体无害,还应具备一定的营养要求,满足人体健康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在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中注意农产品可能出现的问题,真正保证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

2.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缺陷

第一,从立法方面来说,虽然我国现行有很多法律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了规定,尤其是2006年颁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界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但是,在立法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缺乏对农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系统性立法,很难对农产品进行全程的监管;对农产品造假、贩假等违法者的处罚力度不够,难以从法律责任承担方面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安全。

第二,从执法方面来说,难以落实政府责任制,相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够。我国有很多部门涉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农业部、卫生部、质检总局等都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工作,这就容易出现监管职责分工不清、责任难以落实等情形,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都会阻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的落实。

3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出现很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产品生产过程标准化程度较低,这就更加难以控制农产品的质量[3];我国农产品生产链条比较长,涉及的环节比较复杂,在出现问题后责任难以落实。同时大部分农产品容易腐败变质,难以从技术层面上保存,很多生产者考虑到成本和利润,倾向选择简单的保存方式,这就极易出现质量问题。但是总的来说,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还是法律层面的原因。

3.1法律意识上的原因

主要表现为相关主体法律意识淡薄,农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生产和加工等环节无视法律的存在,挑战法律的权威,制假贩假。有的生产者和销售者甚至认为自己的违法行为理所当然,不是主动去承担责任,而是逃避法律责任。从消费者来说,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后,不是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是置之不理或茫然不知所措。同时,由于维权费用过高,消费者不愿意选择诉讼方式维权。

3.2法律制度上的原因

农产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首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体系不完备,立法层次比较低,存在法律上的交叉与缺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产品质量法》关于调整对象之间的规定存在漏洞,有些法规的操作性也不强。其次,相关制度配套设施不齐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制度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农业标准化程度比较低,缺乏规范性;农产品市场准入以及质量标准认证制度不健全,等等,都需要进行法律创设和完善。

3.3法律监管上的原因

首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体系不健全,从内部监管来说,有农业部、卫生部、质检总局等职责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配合不协调。从外部监管来说,主要是社会监管,包括媒体监管和群众监管,这种监管方式存在广泛性,但是缺乏法律的有力保障,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方式采取分段监管为主,一个监管部门负责一个监管环节,这种监管方式极易导致监管效率低下,缺乏可操作性,各部门间协调性差。另外,各监管部门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去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考虑到监管的成本,各监管部门不愿意甚至没有能力去监管,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障[4]。

4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的构建

4.1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的立法设计

第一,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尽快有效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关于产地环境监管、生产与加工过程监管等的规定,实现农产品生产各个环节都有有效的法律来规范。另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相关规定不够细化,如没有对农产品质量责任和农产品缺陷做出明确的规定,而现实生活中,如何界定农产品缺陷和如何承担农产品质量责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关系主体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农产品本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来界定农产品是否存在缺陷,可以采用罗列分类的方式,尽可能地将农产品缺陷列举出来,让消费者可以明确清晰地按照规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责任承担方面,不应该借鉴《产品质量法》中的严格过错责任。鉴于我国的国情和农业的特点,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保障农业的发展和维护农民的利益,而采用严格过错责任并不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在举证责任方面采用严格过错责任,农产品的生产者举证义务很重[5],不利于保护其利益。所以,笔者建议采用过错责任原则,这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侧重保护农产品生产者利益的立法宗旨相符合,更有利于维护法的正义与公平。

第二,完善相关法规与制度配套的建设。增加《食品安全法》、《种子法》等相关法规中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专门规定,使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得到有效的统一。建立完整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制度体系,制定规范的农业标准化制度,用法律的形式使其规范化,以解决现有的针对性不强、操作性差的现状,同时可以借鉴国际惯例,对标准实施动态管理[6]。建立系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监管体系,针对不同的环节采用不同的检验检测监管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的监管。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包括农产品的准入和主体的准入,严把产品准入关,提高市场进入门槛,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4.2落实政府责任制,加强执法力度

第一,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应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发挥其组织优势和强制力,强制农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生产质量安全的农产品。落实政府责任制,加强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解决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存在职责不清、权责不明的问题。同时,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坚持以基层人民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社会性监管的监管方式,各级政府各司其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从整体上把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对农民、农村的投入,乡镇人民政府应加强其服务职能,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活动的监管,尤其是村民委员会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宣传和教育,农业主管部门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建设,解决目前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与主管部门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使信息公开化,提高政府的监管能力。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监管的作用,发挥农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的监管作用,整合有效的资源,形成监管合力。

第二,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人员各方面的素质。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多个部门,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时,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我国的检验检测机构技术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关机构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大技术支持力度,使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同时要加强对检验人员的技术培训以提高其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4.3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管

第一,在农产品生产环节,提高生产监管,强化源头治理。首先,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检测和监控,考虑周围环境、地形、气候等多种因素,选择适合农产品生产的环境,并定时对产地环境进行检测,一旦发现有污染的情况,立即采取措施净化环境。在农产品生产环境符合标准后,要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相关法律的规定使用农业投入品,严格控制农药、肥料等的使用,注重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其次,加强农产品生产许可管理,农产品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和加工,对不符合生产标准的企业要严格查处。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卡,强化诚信生产观念,定期对农产品生产企业进行检查,只要发现不诚信的不良记录,就登记在生产记录卡上,并及时相关信息,让消费者了解生产企业的诚信状况,进而促进企业安全生产。

第二,在农产品市场环节,要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保证法律适用和程序上的一致性。加强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检验检测,政府不仅要对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行监督检查,更要加强对小型超市以及商贩的管理,定期抽检部分农产品,对不合格的农产品实行产品召回制度,禁止流通到市场,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规范生产者的行为,加强宣传,让农产品生产者主动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管。健全农产品标识制度,强化农产品认证制度,包括产地认证,并加强农产品包装管理。

第三,流通过程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最后一个环节,要完善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法律法规,用法律形式规范流通中的行为。不仅要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加强流通环节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更要依靠企业自律,加强对流通环节的自我检查,对农产品运输、冷藏等需要特殊条件的,坚持按照农产品需要的标准运输冷藏,同时强化企业责任,主动承担责任。对于流通环节的消费者来说,消费者本身要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培养维权意识,主动掌握政府的关于农产品方面的信息,及时维护自己的权益,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政府监管仍然发挥主力军作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建立农产品安全预警和重大安全事故的应急机制,建立健全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制度,才能有效防范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李长健.论农民权益的经济法保护――以利益与利益机制为视角[J].中国法学,2005(3):120.

[2]张涛.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21-25.

[3]冯忠泽.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4]李长健,江晓华,王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及对策――基于经济法与行政法双重角度的思考[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6(3):90-94.

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篇8

(一)建立囊括化妆品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1.修订《产品质量法》,增加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产品质量法》是对化妆品进行监管的法律规范的上位法。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是保证消费者权益和产品质量的有效方式,对于与消费者权益密切相关的产品,应当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在第三章中应当增设“缺陷产品召回”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明确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其理由如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属于产品责任的一个方面,应归入《产品质量法》。对于有些学者主张建立《缺陷产品召回法》,此种主张并不可取。我国法律体系、法律制度的建立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是一个成文法国家,且法律制度尚处于初级阶段,颁布新法成本较大且缺乏系统性。同时,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是产品质量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一,应当纳入此部法律之中。2.召回的产品范围将化妆品以列举形式囊括在内要合理地界定缺陷产品召回的范围,首先要明确缺陷产品召回的立法原则。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角度来看,由于召回缺陷产品可以很好地预防缺陷产品给消费者造成伤害,因此缺陷产品召回的范围应逐步扩大。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实施存在着成本的问题,因此,应当扩大召回范围,但应避免盲目扩大。其次,可采用概括加列举的方法确定召回产品的范围。产品召回的范围应该逐渐扩大到国计民生领域,把那些与广大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产品也纳入到强制召回范围。化妆品正属于此类产品。因此,我国应以列举形式将化妆品等产品纳入召回范围内。

(二)由食药局和质检总局共同颁布《化妆品召回管理规定》1.《产品质量法》为纲,由食药局和质检总局共同制定《化妆品召回管理规定》《产品质量法》中对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规定是制定化妆品召回规定的法律依据,但是化妆品召回有其特殊之处,因此有必要根据化妆品召回具体情况,以《产品质量法》为纲,把化妆品召回制度细化,颁布《化妆品召回管理规定》。化妆品质量监管的部门主要有食药部门、质检部门、工商部门。工商部门主要从化妆品企业的登记注册以及化妆品广告管理进行监管。直接对化妆品质量进行监管的部门由食药部门和质检部门负责。因此,应当由食药局和质检局共同起草拟定并颁布《化妆品召回管理规定》。2.《化妆品召回管理规定》之内容设置《化妆品召回管理规定》由四章构成。第一章主要界定化妆品的定义、召回的涵义、化妆品召回原则等。第二章规定化妆品安全隐患的调查与评估。包括化妆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化妆品质量保证体系和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对化妆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化妆品安全隐患调查的内容和化妆品安全隐患评估的主要指标和具体内容。第三章内容为召回实施,具体内容分为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由于主动召回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可实施性较弱。因此,责令召回是召回实施的主要手段。第四章对法律责任进行规定。通过对化妆品质量监管相关机构、化妆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律责任进行界定,保障了它们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事,从而更好的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本文作者:张雪琳工作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篇9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以《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为主线,认真落实“两个主体责任”,继续深化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加强“三项建设”,全面推进安全标准化工作,强化对“两重点一重大”危险化学品的监管,提升袁州区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整体安全生产水平,努力保持袁州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总体目标

坚决杜绝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力争实现零死亡事故。

工作措施

(一)加强学习宣传,认真做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配套实施的规章的宣贯

1、各单位要采取学习、会议、宣讲等多种形式,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591号令)、《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第40号令)、《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国家安监总局第41号令)、《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安全管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第43号令)、《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第45号令)等法规规章的主要精神宣传贯彻到相关部门、企业和职工。

2、将上述法规规章的学习列入2012年度全区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学习培训计划,确保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全部培训到位。

3、企业三级安全培训要把上述法规规章的学习列入重要内容,确保企业职工全员培训到位。

(二)落实监管责任,提高危化品安全执法能力

4、积极推进我区化工园区规划建设工作,以后新设立的危化建设项目,严格按照省局要求,一律纳入区化工园区发展规划,否则,不予办理安全许可。

5、加强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企业的安全监管。一是建立健全信息档案。按照省局统一制定的信息档案要求,今年5月底之前建立完成全区危险化工工艺企业信息档案。二是提高安全准入门槛。新、改、扩建化工项目要根据所采用的危险化工工艺及其特点进行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大型和高度危险化工装置要装备紧急停车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由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应资质的化工行业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三是严格日常运行督查。各单位将有针对地加强日常检查,坚决杜绝企业因使用不便、难以维修等原因甩开自动控制系统的违规生产行为。

6、加强对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的企业的安全监管。一是建立信息档案。按照省局统一制定的信息档案要求,今年5月底之前建立完成我区重点监管的危化企业信息档案(包括生产工艺、储存设施、危险特性、应急预案等)。二是严格准入条件。涉及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的新、改、扩建生产、储存装置,要有国家规定的相应资质的化工行业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涉及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不得使用落后淘汰工艺设备,严禁在城镇新增此类项目,未取得规划部门选址意见和环保部门的环评批复的,不予通过安全设立审查。三是严格许可条件。生产、储存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应根据本企业工艺特点,装备功能完善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换证手续时,对此类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进行严格审查,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予许可。四是强化应急建设。凡是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的化工生产企业,应针对产品特性,按照有关规定编制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7、加强对重大危险源企业的安全监管。一是加强重大危险源分级管理。企业在进行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并确定等级时,新建企业应由评价机构在验收评价报告中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评估;现有企业中需延期换证的,应由评价机构在现状评价报告中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评估;已经延期的企业,有条件的可以组织本单位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技术人员等人员进行安全评估,技术力量不足的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安全评估。不论是安评机构评估还是企业自行评估,均对其评估结果产生的后果负责。二是落实重大危险源备案工作。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在完成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或者安全评价报告后15日内,报区安监局备案,原则上在2012年9月底以前完成现有企业的重大危险源备案工作。三是完善检测检验技术设备。危险化学品单位新、改、扩建项目,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其检测检验、安全控制系统必须达到国家标准;现有企业未完成改造的,不予办理延期换证手续;已经延期的企业,原则上应在2012年底完成改造。

8、按照危化品企业分类监管的要求,制定年度执法检查工作计划,明确检查频次、程序、内容、标准、要求,重点检查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执行的情况,企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安全费用提取与有效使用等情况。

9、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规范,开展执法检查,提高执法检查能力,规范执法检查行为,保证执法检查的客观性,提高执法的权威性。

10、充分发挥专家和中介机构的作用,让专业人才参与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提高检查的质量和效果。

11、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对无证生产经营、违规储存、建设项目未经许可擅自建设以及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坚决予以处罚和取缔。

(三)规范安全许可,严把危化品市场准入关

12、全面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工作。市安监局对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并且使用量达到规定数量的企业实行使用许可。

13、严把加油站经营许可证发证关。对新设立的加油站,一律按“三同时”要求进行安全审查,审查通过后颁发经营许可证;对延期换证的加油站,一律补充《安全设施设计专篇》及《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并进行安全审查,审查通过后换发经营许可证。

14、严格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查。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第45号令)要求,对新、改、扩建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进行审查,坚决杜绝“先上车,后买票”。同时,对《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实施以前已建成投产的老企业,其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时,企业必须补充《安全设施设计专篇》及《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并进行审查。

15、切实做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延期换证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条件、权限、程序、时效认真审查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条件,把好换发证审查关。要利用安全生产、经营许可证换发的有利时机,继续淘汰一批不符合安全生产、经营条件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对许可证到期后未申请延期换证或审查不合格未换证的企业,及时依法向企业发出停产整改指令,并通报工商等有关部门,防止无证生产、经营;对不具备许可证延期条件整改无望的企业,及时报颁证机关予以吊销或注销许可证。对因市场等原因停产停业的企业,要督促其采取有效措施处置库存产品及生产原料。

16、切实做好易制毒化学品的备案工作。根据《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办法》(总局第5号令)的要求做好易制毒化学品的备案工作,将备案工作情况及时上报市安监局,并通报公安等相关部门。

(四)落实主体责任,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17、大力推进安全标准化。2012年3月1日开始,新申请达标企业一律按总局新标准进行达标考评,并且只能从三级开始申报;2012年底前,袁州区所有重点危险化学品企业(使用危险工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化学制药企业,涉及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品、吸入性有毒有害气体等企业)基本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标准以上水平,其他危险化学品企业基本达到三级标准以上水平;新建危险化学品企业自试生产备案之日起1年内至少要达到三级标准以上水平。对未按期完成达标的企业一律停产,其安全生产许可证、安全使用许可证、经营许可证一律予以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安全使用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到期时,一律不予延期换证。

18、深化隐患排查整治。要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长效机制,创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法,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企业自查、行业互查、专家帮查、部门督查“四查”制度。通过拉网式排查、战役式整改、档案式管理、追踪式督办,确保隐患整改的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使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同时充分发挥专家和安全评价机构的作用,为隐患排查整治提供技术支持。

19、全面提高危化从业人员素质。企业要全面加强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教育,变招工为招生,充分利用学院等大专院校教育资源优势,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的知识型、技术型、实用性、安全型产业工人。要制定并实施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从业人员基本从业条件标准规范,对从业人员的学历、专业、技术职称和工作经历做出具体规定,提高危化行业从业准入门槛,把从业人员是否达到规定的从业条件纳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行政许可条件。

(五)推广先进技术,发挥专家技术支撑作用

20、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采用安全可靠性高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推动安全科技创新,促进企业的安全技术升级,降低企业安全风险,切实提高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危险化学品企业涉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场所要全部安装介质泄漏报警装置;涉及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的企业一律安装自动化控制及安全联锁装置;重大危险源企业一律安装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21、继续在城区加油站推广应用Han防爆阻隔先进技术和安装油气回收系统。对年底前未安装完成的城区加油站一律停止经营,其经营许可证予以暂扣;经营许可证延期换证时一律不予延期许可。

22、依托安全生产专家的专业特长、安全中介机构的技术力量服务于安全监管工作,在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安全检查、安全标准化等工作中,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提高监管效果。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篇10

1.1法律法规

涉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有2002年6月29日全国人大九届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该法是安全生产领域的基本法,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也应遵从该法;此外还有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法律。涉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相关的法规有2002年3月15日起开始实施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该条例对十余个政府部门的职责做了明确分工,从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废弃等环节确立了一系列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此外还有诸如《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408号)、《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国家经贸委令第35号)、《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安监管危化字e200443号)和《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生产企业定点管理办法》(国家经贸委令第37号)等条例。

1.2国家标准

围绕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国家标准,如《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2009)、《剧毒物品分级、分类与品名编号》(GB57—199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GB16483—2000)、《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15258—2009)和《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等标准。综上所述,在我国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已基本形成了行业法律体系,一方面为高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要求高校广大师生员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危化品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及特性

2.1系统功能

(1)系统管理—单位备案、人员备案及本单位用户信息管理。(2)业务办理—购买许可证、购销合同、购买与销售、五天备案、配送管理、转产停产停业管理。(3)台账管理—库存初始化、实时库存、出入库管理、生产管理、使用管理。(4)查询统计—单位备案、人员备案、购买许可证、物品信息的查询与统计。(5)安全监管—安全检查管理、应急预案、应急专家、危险化学品知识库。(6)信息互动—通知通告、接收短信。(7)库房管理—利用库房数据信息采集仪等设备实现库房及相关作业场所数据信息采集及实时监控。

2.2系统特性

2.2.1系统性在系统设计中,要从这个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系统的代码统一,设计规范标准,数据采集做到数出一处,全局共享,一次输入多次利用。2.2.2实用性系统采用友好的用户界面,实现全屏幕菜单操作,用户能简单、方便地采集基础数据,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换。2.2.3可靠性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安全管理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的局限性,采用了较强的容错功能,对用户的非法操作均有限制和提示,数据出错时具有相应的提示信息及处理能力,并且每个处理环节都具有高度的可靠性、保密性及安全性。2.2.4灵活性为使系统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系统应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和可变性。因此在设计中,采用模块化结构,提高各模块的独立性,尽可能减少模块间的数据耦合,使各系统间的数据依赖减至最低限度。这样,既便于模块的修改,又便于增加新的内容,提高系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2.2.5可扩充性一方面是硬件的扩充能力,可以方便地在网上增加设备或用户;另一方面是软件的扩充能力,在系统软件设计时,要特别考虑今后可能的功能扩充。运用新的软件设计思想,对系统作适当的调整升级,以保证系统能够满足新业务、新功能的要求。而且要对原来的程序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硬件或网络的改变或升级基本不影响应用软件。2.2.6安全性安全性是指可靠性、保密性和数据一致性。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硬件平台安全性、网络通讯系统安全性、操作系统安全性、数据库安全性等。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