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内控合规工作的认识和体会十篇内控合规工作的认识和体会十篇

内控合规工作的认识和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3:27

内控合规工作的认识和体会篇1

银行系统金融风险是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飞跃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和国内银行经营规模与交易范围不断扩大而产生的,金融风险形势可以说与日俱增、日益严峻。发生的金融风险除了一般的违规问题外,还出现了一系列案件,有的是家贼内盗,有的是挪用公款,有的是肆意贪污,真是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金融风险严峻,案件层出不穷,其根本原因除了受社会上不良风气与腐朽文化的诱导外,表现在银行内部的,一是银行内控文化严重缺失,信仰理念缺乏,导致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则被束之高阁,诱发违规违法行为。二是制度执行力不强,内控形同虚设,使得内控体系漏洞百出,好比是纸糊的窗子,一捅就破,为一些不理性人通过作案谋私利提供了可能。三是对基层管理人员的约束力不够,造成风险高度集中,使得基层管理者在利益诱惑、私欲膨胀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地走上犯罪道路,四是学习教育不够,合法合规意识不强,没有使每个银行员工从内心深处认知制度既约束人又保护人的真正意义,使人这一内控主体能自觉地维护制度的权威,服从于制度的约束,让合规操作成为一种自觉的日常行为。

要使银行金融事业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作出贡献,必须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消除一切违法违规行为,杜绝各类案件的产生。这就需要我们银行系统的每一位员工提高警惕,树立金融风险意识,真正做到“金融必须安全,安全为了金融”,忠实履行自己的工作岗位职责,从自己的身边做起,从日常操作的小事做起,防微杜渐,铭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古训,实现“内控防风险,合规保平安”的目标。

内控防风险,就是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对我们每个银行系统的员工来说,一是加强金融风险意识。每个员工要努力学习,掌握金融风险发生的原因与规律,把警惕风险、正视风险、管理风险、防范风险的意识深入自己的心中,在任何岗位,任何工作中,思想上崩紧安全一根弦,时刻不忘金融风险。二是要在制度上狠下功夫,尽快建立和完善银行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动银行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制定明晰的企业发展战略,不断优化组织体系,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审慎的会计财务制度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三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银行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认真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重视贷款风险集中度及关联企业授信监测和风险提示,重视早期预警,认真执行重大违约情况登记报告和风险提示制度。四是加强内控责任制。只有在内控责任制无形的压力下,各相关部门才会真正肩负起应负的责任,使内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得以暴露,并予以及时的纠正和完善。要通过落实内控责任制,改善管理,堵塞发生金融风险的漏洞,真正达到内控防风险的目的。

内控合规工作的认识和体会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失效;有效性

2001年正式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对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都做出了明确的规范。2006年证监会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中首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做出明确规定。同时,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出台《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接着2010年4月正式《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三个配套指引,拉开了我国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立的序幕。这一系列文件的公布也意味着我国内控评价有了突破式的进展。然而,这一系列的指引缺乏实践操作性,缺少具体的内控评价方法。近年来,我国很多企业财务舞弊、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仍经常出现,从一系列的会计造假案件发生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其中真正的原因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失效,采取内部控制评价的强制披露至关重要。

一、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组成内容

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原则、目标、方面和标准。

(1)内部控制评价的原则。要使得评价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达到高效率高质量的效果,公司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引方法,主要是评价原则,具体有:1)全面性原则,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评价范围及内容要做到全面完整。2)系统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设计能够做到科学、系统和准确。3)重要性原则。4)经济性原则,重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设计成本。5)客观性原则,要求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必须实事求是。

(2)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目标是通过相关评价标准对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评价,以及企业为达到经营目标所做出的工作其有效性的评价,来确保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企业管理层能够发现制度上的不足之处,并能够第一时间做出相应的调整,确保企业经营效益。

(3)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与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存在一定关系,所以不同内控评价方法应对应不同的评价程序。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文字表述法、专题讨论法、实地考察法、证据检查法、穿行试验法,各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劣,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采纳。

(4)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企业运营必定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但是要实现多个环节之间相互衔接平衡,各环节上下运行有序,需要制定一个内部控制程序以控制各个环节。因此,就需要有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企业运行环节是否出现差错,这个整体的评价标准就是一般标准。

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目的不合理。内部控制的目标规范主要是站在监管者的角度来制定的,其重点是在强调企业在实施过程中的合规性,而对战略目标等涉及企业自身利益的问题则不够重视。内控评价的目标是针对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检测考察,对制定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优化,提高实用性,使得物尽其用,但是很多旧的习惯、旧的理论思想已经不能顺应企业的发展,误导企业把内部控制当成是一项顺应外部监管要求的事项,正是这种观念很难使企业主动审视自身不足,很难形成主动意识。内部控制目标的不确定性势必导致评价活动的目标不够合理,阻碍了内部控制的发展,进而也影响了评价活动的有效性。

(2)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缺乏独立性。我国很多公司虽设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专门的内部风险管理部门,但是很多时候却没有实际的执行权,有的权力控制在财务部门,有的权力还是掌握在公司高层手中,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在对内部控制评价时,其独立性既关系到评价的权威性,又影响到评价的实际效果。

(3)内部控制评价、考核和监督机制不完善。虽然很多企业在响应政府的号召,根据相关规定制定了很多内部控制制度,但这些制度很多只停留在应付考察和文件罢了,忽视了内部控制制度的真正执行情况。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之所以会成为一纸空文是因为没有成立一个相对完善的评估考核规定,员工之间相互监督检举方面没有实际进展,甚至会出现相互包庇的情况,公司也没有实际行动上的处罚奖赏行动,甚至有时公司高层也会因为利益的诱惑在处理有些工作时绕过已经制定的制度,这使得制度成了摆设,没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4)企业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在我国,企业往往看重盈利,而忽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公司内部逐渐形成了以各自利益为中心的风气,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首先,一般而言,企业管理层在内部控制上没有提高认识,就容易造成公司运营上的问题。例如,在采购环节,如果缺乏控制就容易产生采购人员吃回扣,虚报产品价格等损害公司利益的事,而财务部门要是没有充分内部控制问题就会更加严重。其次,公司的职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在日常工作中就容易形成排斥情绪,抵制内部控制的实施。在一般职工眼里,一些内控就是在损害他们的利益,而无法从更高的高度认识内控的意义。因此,企业的一些内控程序很难畅行,内控意识不能在公司形成烙印。

(5)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不统一。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使企业能够形成良性运作,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企业就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因此,评价标准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一家企业都觉得自己的内控体系是最好最科学的,因为他们依据的评价标准不一样,这就很容易导致问题,都无法发现企业自身内控存在的问题,也就更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内控体系就形同虚设,不但没有为企业带来实质的效益,反而增加了成本。

(6)企业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对内控评价报告不重视。内部控制的有些流程对专业技术知识要求较高,主要涉及的知识面也比较广泛,所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比较麻烦。因此,内部控制评价人员的观念、业务技能和责任意识都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评价的效率和效果。我国采取的是全面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报告领域,评价人员必须对整个内部控制体系做出评价。内部控制评价是一个需要拥有许多测试环节的工作,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这种环节会更多,而在真正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时,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测试的话会增加很多成本,要想降低成本对工作人员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必须能够准确地判断出需要重点测试的环节,这种判断不但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一定程度的实践经验。所以一个合格的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必须具有跨专业的知识体系和一定的评价经验,而目前,这样的专门人才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还是比较缺乏。

三、提高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有效性的建议

(1)完善企业章程、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应该参照相关文件来陆续修正和完善企业内部的《公司章程》《财务审计工作章程》《财务管理制度》等文件,依照《关于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规章》的要求,合理调整公司董事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的组织结构。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公司管理人员及职工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知识还应该提高,这能够不断深化公司管理层及职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比较薄弱,公司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整体比较差。加之控制范围涉及公司的各个部门、流程、员工,并不只是管理层、财务人员掌握内控知识就能够完成内控目标,抵御风险。只有人人参与,认真学习,让职工充分了解内控原理,认识它,并且在工作中充分运用,这不仅能够配合公司内控的实施,更能使职工积极的配合,促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就能自觉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对整体员工进行培训之前,公司可以先制作一套培训流程,编制一本学习课本,将复杂的内控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并且在操作上应该简化程序,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让职工有兴趣去了解,有能力去了解。培训的过程中针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和实施中的意见,进行重点培训。

(2)加强对企业的全面监督与管理。公司应当根据内控的需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与之相辅相成的制度,同时,内部控制要按照规定按章执行。在内部控制评价中,不仅要对日常操作过程和相应的制度进行评价,还要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对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监督和考核,以防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毫无用武之地。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外部监管。我国目前是以董事会集体为内控责任主体,责任区分不明确,出了问题会出现大家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国家公司都应做好责任到人,明确化,具体化,在加大责任承担力度的同时其实也在改善内控制度,这样一举两得,平常也要定期不定期的检查,提高内外部的监督力度。

(3)建立统一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大多数企业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虽然已采用内部控制评价定量化的评分系统,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定量化评分标准,得出的分数也无法对其有效性进行判定。如果各个企业都坚持自己的标准是正确的,都认为自己的评价分数具备有效性,那么必然会导致评价结果的随意性、缺乏科学性,这种结果更是无法拿来横向比较的。甚至有些企业连自己的评价标准都没有,这样就更无法有效的开展自我评价工作。因此,建立统一的定量化评价标准是很有必要的。

(4)加强社会公众对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需求。社会上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需求越来越多就会促进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报告文件,如果社会公众对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态度不积极,那么企业开展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也必然会成为一个用来应付监管部门规定的形式,评价报告的内容也是官样文章,所以,要想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就必须提高公众对内控信息的需求。

(5)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府致力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了《基本规范》和《评价指引》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执行,也只是空谈。执行力是指对目标和方法的讨论、坚持以及对责任的具体落实的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只有提高企业的执行力,才能将有关政策的规定认真有效的执行,才能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使之真正有助于公司完善内部控制和投资者决策。企业要提高执行力,具体可以从战略、人员和运营方面着手。企业应当以一个固定的标准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进行认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问题得到大家的关注,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内控制度,所以企业自身内控也开始规范化。企业在内部控制评价时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这样评价结果才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评价结果对投资者和利益主体才具有意义,切实提高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内控合规工作的认识和体会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咨询服务;体系建设

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10年4月26日了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在内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我国以规章形式强制要求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做法,既直接形成了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的需求,也间接打开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服务市场。前者属于鉴证业务,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必须保持独立性,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内部控制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该审计单位提供内部控制咨询等服务。所以,通常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等咨询服务,一般都会单独成立专门的咨询公司来开展这一新业务,它不仅涉及我国会计服务市场和会计服务行业的发展问题,也与打造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集团,构建以会计师事务所核心品牌为纽带,相关经济类咨询、服务产业群体为补充的多元化发展模式紧密相关。如何才能开展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咨询服务工作,笔者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动因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企业行政领导和各个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在处理生产经营业务活动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体系,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是设计合理的、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职务分工及实施岗位责任分明的标准化业务处理程序和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通俗地说,内部控制既是人、财、物的整合,又是权、责、利的统一;既是企业的“家法家规”,又是制度化管理的核心,它推动了企业的“法治”管理。

就外部原因而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国内现行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要求。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应当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鼓励上市公司提前执行财政部等部委于2010年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应当根据内部审计部门出具的评价报告及相关资料,对与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事务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出具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上市公司进行年度审计时,应当参照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定,就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情况出具评价意见。

就内部动因而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又是受托责任变化和风险防范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受托经济责任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和变化。2002年以前,受托经济责任相对简单,委托人和受托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通过公司的财务状况展开,但这种不重视公司内部控制的做法存在很大风险。美国的安然事件、世通事件,我国的中航油巨亏事件等都证明了没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就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受托责任履行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由于经济、产业、法律法规以及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面临着风险。如何实施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现代企业经营者越来越重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越来越意识到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二、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认识上存在的几大误区

尽管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外部法规越来越健全,企业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观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和提高,但毕竟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许多企业对内部控制建设的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有的企业董事会与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文本”层面,认为随便拿个模板就可以搞出一整套来,根本不重视制度适用与落实方面的问题。

二是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会计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内部控制应该是全方位的控制,即便其中的财务控制也必须渗透到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与组织管理的各个层次、生产业务全过程、各个经营环节,是覆盖企业所有的部门、岗位和员工的控制,不可能由财务部门单独完成。

三是认为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就能保证不出现舞弊和差错。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是有局限性的,它只能合理保证、防止、发现并纠正舞弊,不可能提供绝对的百分之百的保证,那种期望内部控制“包治百病”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作用,不能片面或者过分地夸大。

四是认为内部控制只针对基层岗位和一般员工或只是针对管理层和企业领导的事情。内部控制应是一个全员参与实施的过程。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不仅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还包括全体普通员工,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企业所有员工的参与和有效执行,任何人都不能例外。他们在内部控制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企业员工具体执行与经济业务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实施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又与企业领导是否重视、是否带头执行有极大关系。有些企业之所以内部管理混乱,产生公司舞弊,就是因为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所致。

五是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内部控制是一个对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企业的经营活动是永不停止的,它可能从专业化到多元化、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从单一主体发展到集团化运作,面对的风险会发生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也应该相应调整。内部控制应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六是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越详细越严格越有可操作性。内部控制系统设计的严格程度应切合单位的实际,并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灵活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所以,内部控制并非越严格越好,关键是要适合企业的自身情况,能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实现企业目标。当然,对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环节要遵循重要性原则,要尽可能详细和严格,比如收付款环节、对外担保等。

三、企业内部控制咨询业务定位、目标和内容

正因为企业普遍存在内部控制建设上的认识误区,所以在为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咨询时,必须明确自身的业务定位,向受咨询企业的高管讲明我们的工作目标和内容,做好业务承接前的宣讲和辅导工作。

内部控制咨询的定位在于:“我们是一个实施者,而不是理想的缔造者。”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非常广泛,每一个企业制定何种内部控制以及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包含哪些内容,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相互协调的方针、措施等。我们会尽力做好制度设计咨询工作,但制度的执行效果如何,能否达到理想的结果,不可能取决于我们。加之生产经营环境及企业前景的不确定性,内部控制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随着企业环境、风险和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设计的制度也无法达到一个理想状态。

与内部控制建设相关的工作目标应该有以下几项:

一是尽量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达到一种现实的可行状态。当然,不是现状单纯的制度化,而是在现实可行状态下的理想状态。

二是制定一套基本完整的公司治理层面和业务流程层面的内部控制手册,完善公司治理模式和议事规则,梳理和规范业务流程,将公司各项日常经营业务予以制度化、规范化,以保证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能够及时、准确、真实、完整地反映到财务报告体系中。

三是明确组织架构及各部门岗位职责(含治理层、管理层),设置不相容职务分离,保证资产安全。

四是明确授权体系,清晰各项业务流程的审批权限和流转过程,提高员工和管理层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五是完善信息传递和系统管理,使信息传递及时,强化风险识别、判断和应对。

与目标相对应的具体工作内容则又可分为以下若干项:

第一,按照财政部内部控制规范指引和证交所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补充内部控制制度中缺失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

第二,对组织架构设置的合理性和运行有效性进行测评,对现有组织架构中明显职责不清晰的、不利于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和执行的,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三,对现有执行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中明显设计不合理的,提出修改的方向和意见。

第四,对现有执行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中对财务报表列报有重大影响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测试和梳理,补充完善相关细节,以保证关键内控能够有效执行。

第五,修订形成一本基本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手册。

第六,根据需求,分层次对公司的各级人员进行与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

四、企业内部控制咨询进度安排、方法和最终产品

根据实际开展的内部控制咨询工作经验,该项业务工作至少应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阶段。利用调查问卷等手段,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访谈,查阅各类内部控制程序中的流转票据和文书资料以及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相关记录。主要完成对高管约谈及各部门的尽职调查。

第二阶段,流程诊断阶段。在充分调研、了解的基础上,对控制流程运行的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对流程中内部控制的全面性、适用性、有效性进行分析,对流程运行可能存在的内控缺陷以及适当的调整和补救措施进行剖析,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是提出目前内控中主要的缺失点和下一步规范的方向,草拟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草稿,和管理层逐项逐条讨论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恰当性和可行性。

第三阶段,《内部控制操作手册》和《内部控制评价手册》形成阶段。制定具有可理解性、可操作性的手册,以涵盖控制目标、控制程序、关键控制点、监督检查、自我评价等内容。即完成修订后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手册。包括:文字描述的支撑制度文件;工作流程图或流程的文字描述;相关凭证、表单、文件的样式汇总。

第四阶段,培训阶段。针对执行中的问题和实施中的意见,进行点对点培训。即推行内部控制手册,完成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培训。

在第三阶段工作完成后,可以形成如下成体系的内控书面制度。

第一,内部控制手册。体现基本管理思路和管理原则的制度框架。包括:公司治理制度;内部管理机构及其职责权限;列示基本经济业务的关键控制节点以及主要的管控方法。

第二,各类经济业务管理制度(核心)。针对各项经济业务梳理设计的管理制度,至少包括所有完整的业务流程,从开始到结束、从指令取得直到事后监控和评价的全过程管控。

第三,主要经济业务管理制度的配套细则。各类管理制度中描述的主要流程或者主要内容的下一层次的细化。

第四,配套的岗位职责书、业务流程图及必要的表单设计。

五、达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目标的关键点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就企业而言,是一项时间跨度较长且内容繁杂的系统工程;就中介服务而言,是一项需要对企业有深入了解且人员素质有较高要求的咨询业务。要做好这项工作,基础在企业,推动在中介,工作中应抓好以下关键环节:

一是提高认识,管理层重视。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内部控制需要自上而下地推动(对自身权力的限制),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需要最高管理层的亲自推动和直接参与,身体力行。

二是加强沟通,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建立日常培训机制,保证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控制制度有关规定;要求员工树立自我约束观念,自觉遵守内部控制规定;了解自己在内部控制中的权责,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

三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控制。内部控制需要所有部门、各层级全体员工执行;内部控制是全过程控制,不能以计划审批代替过程审批;除了重视权限审批,更应重视标准化规范业务流程的建设和实施;严格执行流程规定,完善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业务记录,并保持记录的完整性。

四是制度设计与运行监督并重。制度设计没有绝对的好坏,首要的是适用性。应以风险评估为起点,找出各业务流程的关键控制环节,设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每一业务流程应确定责任部门,关键控制点应确定责任人;自我检查,及时完善,落实考核。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李玉环,朱海林,胡兴国,王晶.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的研究报告[J].中国农业会计,2008(5).

[2]刘玉廷,王宏.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制度安排[J].会计研究,2010(7).

内控合规工作的认识和体会篇4

1.管理者的重视与基层人员意识及实施情况不相符

目前大部分煤炭企业改革发展的步伐加快,管理者清晰的认识到未来发展的形式,并在大力推进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但是在具体的基层操作中,旧有制度和操作模式存在惯性化,全盘的建立并推进一套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尚需要时间和精力,并且基层执行者主观的意识不强烈是造成我国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不力的主要原因。受长期发展体制的影响,我国煤炭行业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烈,导致我国煤炭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长期落后;同时,部分的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认识不当,没有真正的理解内部会计控制的真正含义。

2.企业中人员素质不高,员工管理权限设置不当要,企业管理体制不合理

企业中人员不道德不合法行为的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责任感和使命感较低,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我国煤炭企业的管理体制比较落后,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职权,但经验缺乏,造成员工管理权限设置不清晰,导致了内部会计数据信息失真的现象频繁发生。随着管理信息化在企业的应用,必须要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将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保证所有员工权责一致。

3.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审计部门独立设性

政府部门并没有制定出一套完整地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导致各部门没有统一的动态体系监督标准,监督流于形式,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部分煤炭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认识不当,仅仅将内部审计当作企业财务部门对各部门财会业务办理的定期工作检查,并且审计委员会因缺乏独立性,不能发挥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同时,企业的绩效考核不合理,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简单的认为绩效考核仅仅是人力部门的工作,与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无关,没有将内部会计控制相关内容设为绩效考核的标准,不能充分调动所有员工参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热情。

4.企业内部会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会计业务办理不规范,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规范的财会业务办理过程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但在企业实际会计业务操作过程之中,企业没有完善和严格的会计业务办理流程以及业务办理的规章制度,会计从业人员有较大的操作空间和随意性,不能确保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办理各项会计业务,也不能保证财会人员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能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可续可靠的依据,也为企业长期的健康稳定发展留下了严重的隐患。

二、建设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议

1.增强对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一定的环境氛围影响企业制度的实施,受长期经济体制以及行业发展环境的影响,我国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我国煤炭企业要想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必须了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对企业的重要作用,理解内部会计控制的内涵,掌握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原则并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之中,让企业所有的员工都参与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之中,让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成为企业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管理者应当积极主动地进行宣传,重视对会计的监督,起着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使员工增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2.规范会计业务办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通过规范的业务办理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企业建立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企业必须依据国家法律政策以及企业管理体制,建立完善而且规范的财会业务办理流程以及财务规章制度,让企业所有财会业务的办理都有据可循,保证所有财会业务的办理都是按照相关的流程办理,从而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规避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3.完善企业管理体制,科学设置相关人员权限

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管理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的管理体制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水平。当前我国煤炭企业的管理体制普遍不太完善,岗位以及职权设置不合理,部分企业没有依据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原则对不相容职位分离。煤炭企业需要对现有管理体制进行梳理,理顺企业的管理关系以及职权关系,保证企业内部管理的制约平衡。同时,随着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企业需要加强对员工的权限管理,科学合理设置员工信息系统权限,防止部分员工权限超出其职责范围。

4.加强对企业内部会计的监督

国家要建立一整套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保证各部门分工明确,有效地对企业内部会计实行监管,定期对企业财产进行清查。加强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和对公司财务的监督检查权,使公司各个机构相互制衡。企业要明确对会计事项进行审批的人员、办理人员、财务保管人员以及登记账款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及责任,避免因权责不明在遇到问题时相互推诱,出现“踢皮球”的现象,或者因为职权重叠而产生的越权现象。

5.执行严格的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绩效考核

内控合规工作的认识和体会篇5

【关键词】认识内部控制必要性

我国内部控制雏形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但是真正开始认识和运用内部控制则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有关部门才开始重视并努力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等部委了《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以下简称《基本规范》),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是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框架,是统领应用指引、评价指引与鉴证指引的标准,开创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新局面,是指导我国企业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法规文本。

一、目前内部控制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我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很多企业还停留在职务分离和账户核对的层次上,尚未认识到内控机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刻内在联系,自然也就未能意识到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认为内部控制的建设就是制定规章制度。书面形式的规章制度,虽然是内部控制的一种必要表现形式,而且是内部控制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但是,员工价值观、职业道德与胜任能力等软环境,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在重视制度制定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制度的实际执行。否则,再完善的制度,如果仅停留于书面形式,也无任何管理意义。

2、认为内部控制就是“管、卡、压”,会影响工作效率和积极性。这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必然导致大量的规章制度要遵守,一堆表格要填写,许多公章和私章要加盖,既滋生官僚作风,又影响工作效率。不可否认,为了达到内部控制的目标,遵守规章制度、填表格和签章都是必要的控制手段。而且履行这些控制手段和措施,肯定会耗用一定的时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滋生和降低工作效率。相反,只要企业在设计控制制度时,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制定合理的控制程序,就完全可以实现控制和效率的统一。反之,如果只是为了图省事,减少控制措施和控制环节,则可能导致企业发生严重的经济舞弊,而且在没有科学严密的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各个部门和岗位很容易遇事相互推诿,工作效率很难真正提高。

3、认为内部控制主要是会计和审计部门的工作。事实上,内部控制不仅首先不是,而且也主要不是会计和审计部门的责任。就控制责任来说,对内部控制负总体责任的首先是董事会和总经理这些高层管理机构,会计部门和审计部门只是作为职能部门具体实施内部控制的相关工作。就此而言,会计部门、审计部门和企业中的生产部门、计划部门、销售部门等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处于相同的责任地位。在管理实践中,企业的内部控制涉及管理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因此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都和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有着密切关系,都以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为界限而承担相应的控制责任。否则,如果仅仅依靠会计部门和审计部门,则根本无法完成预定的控制任务,而且在控制过程中如果不能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那么局部的控制效果也很容易被其他部门或环节中的浪费或损失所抵消,从而无法从总体上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成效。

4、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为了防止贪污舞弊。预防贪污和舞弊是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说从内部控制产生之日起这种作用就一直存在,而且也是人们强调的重点之一。但是,随着内部控制的发展,预防贪污舞弊只是其工作的一部分内容,现代内部控制则侧重于关注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回避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等。

5、认为内部控制越严格越好。内部控制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其生产经营的特点是不同的。因此,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和灵活性原则。内部控制并非越严格越好,关键是要适合企业的自身情况,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从理论上讲,判断一个控制制度的优劣,不是看其严密程度,而是看其是否能够真正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6、认为内部控制制定后,可以一成不变。一些企业认为,只要内部控制制定得当,就可以一劳永逸。事实上,内部控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环境适应性,今天有效的内部控制明天不一定有效。同时,内部控制也有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内部控制总归是不可能很完善的。因此,企业要定期评估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以发现控制中的缺陷,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修正。

7、认为内部控制建设可以采用“拿来主义”的思想,拷贝其他国家或其他企业的制度。不可否认,内部控制的一部分控制方法是具有通用性的,如岗位分离控制、实物控制、授权批准控制等都可以直接采用其他企业的经验做法。但是,内部控制还有其他一部分内容内生于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管理活动之中的,无法直接采用其他企业的做法。其实,即便是一些具有原理性、通用性的控制方法,也应该与企业每个阶段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不能直接采用其他企业的做法。否则,很难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内部控制与企业实际紧密联系,每个企业的情况都各不相同,不能整齐划一,不可能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内部控制制度。

8、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章不循,无章可循的现象较为突出。企业人员,特别是企业负责人对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不足,甚至对内部控制存在误解,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一堆制度手册、文件和约束自己的一些规定,更为严重的是有章不循,守制不严,凡事对自己网开一面,致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只是把内部控制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装饰门面”,而在具体经济业务处理上,过多的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过多的灵活性,而不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办理,致使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甚至为道德思想败坏的人留下可乘之机,达到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

二、内部控制越来越受重视的原因

内部控制的事实存在于几千年的历史沉迹之中,为什么在近几十年里才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并加以广泛应用?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

1、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人类历史上的三次产业革命,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变革,而且也促进了管理方式的变革。机器生产导致了企业规模扩大和资本集中,改变了手工作坊的传统管理方式,通过授权进行牵制的管理方式应运而生。电能的利用使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在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的同时,要不断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代替传统的靠经验的管理方法,即要借助事先制定的科学程序和标准对生产和分配过程进行控制和调节。自动化技术的采用引起了管理与控制的全面改革,使现代管理手段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信息科学的发展更加促成了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

2、加强宏观控制的促成。20世纪30年代持续的经济危机和社会震荡,动摇了人们对传统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信仰,促进了美国经济宏观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政府交替运用刺激和紧缩的财政金融手段来干预微观经济,

制约其放任自流,这就促使大多数企业为了免于破产而加强内部控制,以适应宏观控制的需要。

3、企业提高经营效率的需要。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由于资本的集中和市场的国际化,资本主义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业务日益繁杂,企业最高管理当局,不可能事事都亲自过问,必须建立健全制度,使各项业务的处理标准化和程序化,使人员的职责分工制度化,使一切手续的执行规范化,使全体工作人员能按规定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并能做到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以防范错误和弊端的发生,保护业主的财产不受损失和侵占,有利于管理方针的贯彻和经营效率的提高。由于内部牵制无法防止合伙舞弊,也不可避免地要增加费用,使一些小企业成本增高、负担过重,所以内部控制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迅速地建立起来。

4、外部审计发展的要求。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经济业务的繁杂和频繁发生,外部审计师进行评级审查已不再可能。他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企业内部控制的可信性和有效性上,这就促使企业管理者更加重视内部控制建设,要求对差错和舞弊行为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以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并适应外部审计师的要求。

三、我国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原因

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现实情况看,许多企业管理松弛、内部控制弱化、风险频发,资产流失、营私舞弊、损失浪费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为了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原则要求。

安然、世通等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案件的发生,严重冲击了美国乃至国际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是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并最终铤而走险、欺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重要原因。为此,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日益成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入门证”和“通行证”,我国境外上市企业纷纷花巨资聘请海外机构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以适应上市地的监管要求。

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现实情况看,许多企业管理松弛、内部控制弱化、风险频发,资产流失、营私舞弊、损失浪费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为了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原则要求,财政部随即连续制定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7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部委从不同角度对加强内部控制提出明确要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会计控制必须向风险控制发展。同时,各部门之间的内部控制要求也有待于进一步协调,以便为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价提供统一标准。

内控合规工作的认识和体会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内部控制优化建议

一、引言

内部控制(英文:internalControl),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其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将内部控制体系在全行总/分/支三级机构中建立内部控制标准并定期进行内部控制评价,能够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本文以国内某大型股份制银行客户为分析对象,对如何开展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做出了研究。

二、项目背景介绍及内部控制评价实施措施

本文的研究背景是某行内部控制评价项目,研究目的是在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以及《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等监管规定,结合该行既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流程,对该年度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与运行有效性进行评价。

本文根据工作的先后顺序,具体评价措施化分为10个可执行步骤阶段:①制定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②制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准则;③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④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⑤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⑥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⑦执行内部控制评价;⑧汇总内部控制发现问题;⑨给出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⑩提出内部控制优化建议。

三、项目阶段化及具体工作描述

基于上述实施方法,将内部控制评价的相关工作阶段具体化,各个阶段工作为:

第一阶段是制定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阶段,其基本目标是:落实内部控制监管要求,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完善各项业务内控制度,持续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强化各级管理层和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增强贯彻落实各项控制措施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最大限度的提升效益,协助实现战略发展和经营目标。

第二阶段是制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准则阶段,经研究及认真分析,开展本次内部控制评价遵循以下原则:①全面性原则;②重要性原则;③可操作性原则;④成本效益原则;⑤持续性原则。

第三阶段是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阶段,依据包括:①国家和行业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②该行内部控制体系及其他相关规定。

第四阶段是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阶段,该行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根据相关规范,结合该行规模、行业特征、风险水平等因素研究确定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认定要求。在具体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时,该行采用定性标准与定量标准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谨慎选择。

第五阶段是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阶段,其评价全面覆盖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内部控制要素。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遵循原则的具体体现为:

全面性原则:包括了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涵盖了该行的各类业务和管理事项。

重要性原则:评价工作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特别关注了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客观性原则:评价工作综合运用访谈、穿行测试、抽样等多种方法,准确地揭示了经营管理的风险现状,如实地反映了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

第六阶段是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阶段,针对该程序,本文分为四个子步骤完成。各子步骤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①内控评价体系建设阶段,对该行内部控制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形成流程目录。②内控中期评价阶段,评价小组综合考虑被评价对象的风险、业务频次、复杂程度、重要性等相关因素,涉及科学的选样方法,用个别访谈、专题讨论、穿行测试、抽样等评价方法,现场与非现场相结合。③内控整改阶段,对于认定的内部控制缺陷,提出整改建议,逐条与部门和分支机构进行沟通确认,就主要发现和建议的整改措施达成一致意见,并要求责任单位及时进行整改。④内控更新评价和报告阶段。

第七阶段是执行内部控制评价阶段,即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对该行进行内部控制评价。

第八阶段是汇总内部控制发现问题阶段,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发现结合了中期评价和年末更新评价的工作成果。在中期评价发现内控缺陷的项数基础上,确认已整改项数、尚未完成整改项数。根据年末更新评价识别内控缺陷相数,确认与中期测试类型相同的问题项数、新增问题项数。通过把两次评价发现进行合并整理,剔出已经整改完成的问题,最终确定截至该年度年末该行内部控制存在各类问题的项数、控制设计缺陷项数、控制执行缺陷项数与控制优化建议项数。第九阶段是给出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阶段,通过依据确定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所有内部控制评价发现进行分析,并给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是否发现可能导致严重偏离控制目标的重大缺陷的内部控制评价结论。

第十阶段是提出内部控制优化建议阶段,针对现有内部控制缺陷,采取以下优化改进措施:①重点加强信贷业务、国际业务、资金业务和运营板块管理力度,细化制度规范,积极落实缺陷整改,加大规章制度和业务技能培训力度;②明确岗位分工,划清职责界限,理顺业务关系,并建立健全各业务领域的不相容职责分离与岗位轮换机制;③进一步加强信息科技建设,尽快改善信息科技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的同时积极探索将手工控制固化为自动控制,利用信息系统减少人工操作的失误;④继续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完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主要风险的识别、评估、计量、监测和报告程序,推动风险管理体系的科学化、精细化发展。同时,将内控、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相结合,建立“三位一体”的风险控制管理模式,促进三道防线间的工作互补与信息共享,提高全行风险管理效率和效果。

四、项目实施总结

本文按照项目工作的先后顺序,通过将银行内部控制评价项目划分为10个阶段,并对其中的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阶段按4个子步骤完成;经过实践验证,其成功高效、顺利地完成了该行开展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以满足五部委对银行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的要求,加强和规范了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同时满足了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并为该行今后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提供了全面、细致地工作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国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Z].

内控合规工作的认识和体会篇7

一、稽核工作采取的手段以及稽核出来的问题

(一)稽核工作采取的措施

总行根据业务需要从2013年4月正式上线设置了稽核异动流水,审计信息预警对65项业务进行了实时监测,我支行日均稽核监测数据有1000余条。从疑点交易业务资金流、疑点交易柜员办理业务、疑点账户时期发生情况等多角度、多层面地展开稽核监测信息排查,以排查信息为切入点,深究疑点信息的关联线索,甄别问题的特征,排查风险隐患,进一步发现需关注的交易和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针对疑点数据,稽核人员充分利用系统自身提供的要素,向分理处下达了协查通知,对没有问题的数据进行了排除,对有疑点数据结合相关佐证资料进一步认真核查,及时对违规责任人进行处罚。该系统的上线梳理了核查顺序,要求稽核监测人员对照相关内容要点,逐项排查分析,保证将总行营运稽核系统吃透用好。

从跟踪资金流的角度,发现存在客户以贷还贷(包含还息)、同一账户当日内多笔取现、柜员自办业务等相关违规行为XX笔,金额XXX元。

(二)稽核工作取得的成效

截止2013年10月,合川支行稽核部针对82个分理处的会计结算、安全保卫、中间业务、人力资源等方面开展了序时检查,抽查业务25219笔,金额460134.4万元,其中发现问题651笔,金额17090.69万元,通过现在座谈,讨论学习的方式现场整改370笔,金额11798.1万元;对47个机构进行了atm机专项审计,抽样2110笔,金额17308.58万元,发现问题86笔,金额6.57万元,现场整改37笔,金额1.22万元;对34个机构进行了授信业务专项审计,抽样780笔,金额21704.4万元,发现问题12笔,金额30万元,现场整改8笔,金额19万元;对肖家、坝子、福寿进行了内控特别帮扶,通过现场检查,现场培训的方式提升了分理处人员的内控水平,从第二次检查效果来看,相比第一次检查出现的问题明显减少,员工合规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初步达到了内控帮扶的目的;对下什字、三汇分理处进行了特别检查,特别稽核检查区别于日常的稽核监测工作,主要是针对稽核监测的屡查屡犯问题、业务盲点等较为严重问题,按照一定时段、扩大稽核范围、或根据管理内控形势增加新的监测点,对一些需要长抓不懈的常规性问题,开展动态的、突击性的稽核,达到对日常稽核监测工作有效的补充。

二、内控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银行会计业务日趋现代化、多样化、复杂化,对内部会计控制不断提出挑战。而建立和实施一套科学完备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一项内容庞大、难点众多的系统工程,客观上需要有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纵观合川支行内部控制的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内控意识淡薄,没有处理好业务发展与会计内控间的关系

分理处对内控管理与业务发展的辩证关系认识模糊,存在重业务发展,轻内控管理现象,淡漠了内部控制对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在工作中,业务与内控的岗位取舍时往往牺牲内控岗位,在业务人员紧缺时,时常压缩内控人员,长此以往影响了内控队伍的力量,还给业务经营带来隐患。

(二)员工素质低下及责任心的缺乏,合规意识不高。

内控制度有效发挥控制作用,关键取决于执行控制的主体,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起重要作用,业务操作人员感情代替规章,或制度观念淡薄,对执行内控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疏于内控,违章操作,违反程序办理业务,形成事故隐患和案件发生;新进员工由于对内控制度认识上陌生,在办理业务中致使内部控制出现漏洞,违章问题屡有发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基本控制制度在事实上被省略、被扭曲,其中主要表现为由于各机构人员流动性大、岗位交流频繁、新进行员工多,尤其是一线员工最为突出,以及思想认识等因素的影响,使整改工作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难点:一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已经发生,无法挽回,无法整改到位;二是屡查屡犯的问题,难于整改到位,因人员变动频繁,同一问题,不同的人,在同一网点不可能只出现一次,使得屡查屡犯的现象难以根除;三是存在只就单个问题进行的现象,无论是责任单位还是员工,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吸取教训的较少。

三、完善我行内控体系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是前提

要完善我行的内部控制体系,离不开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上级领导的带领下我行2013年初重新修订了《农村商业银行合川支行内控评价考核办法》,通过现场评价与组织评审相结合,把内控管理与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各分理处保障指标考核,与员工绩效挂钩,确保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内部控制措施有效落实;于今年3月,行成立了由支行行长为组长的“合规文化年”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实施方案,召开了一、二级分理处主任、主办信贷、主办会计、支行部室正、副经理参加的“合规文化年”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开展了不合规行为的全面自查,对自查出的问题签订了整改承诺书,现该活动正在继续进行中。这对强化各机构的内控意识,培育全行内控文化,将发挥重要的动员和普及作用,为内部控制稽核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找准问题是基础

完善内控体系要求我行的工作人员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转变稽核观念;规范检查方法。

1.转变稽核观念。由合规性复核向风险性稽核转轨,把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当成线索而不是结论,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三查”:即一查风险,为被查机构示警排雷;二查成因,堵塞管理上的漏洞;三查尽职,错是人犯的,改也要靠人,对事不对人,整改难以落到实处。在对个人的问责过程中,应坚持审慎的区别对待。个人违规的原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竞争所迫”,或是因妥协于客户的非理性需求,或是因从众于同业的不正当竞争,解决的办法是引导积极的金融创新;第二种是“政策所制”,主要是因内外部管理失当,解决的办法是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修订政策与市场间的“不符点”,提高政策的适宜性;第三种是“认识所限”,当事人业务能力不足或对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解决的办法是加强业务培训或进行岗位调整;第四种是“私欲所驱”,个人不作为或胡作为。这种行为是稽核监督与纠正的重点,要坚决予以查处。

2.规范检查方法,使其标准化、模板化、程序化。在内控检查中,制定统一的检查方案。将内控政策表格化,明确列示内控点、内控要求、内控措施、以及内控自查和整改情况,既易于检查人员统一检查标准,又易于被查机构加强内控建设和整改;既能全面系统反映被查机构的内控现状,又能连续动态地反映其内控整改的效果。

(三)落实整改是关键

1.提升条线案防管控能力,促进问题及时整改。按照总行2013年案件风险滚动排查实施方案,支行对案防及内控管理按业务条线进行了细化和分解,通过制订各条线排查方案和现场排查,加强了操作风险管控,建立了案防长效机制。

2.落实了定期通报制度,促进问题及时整改。通过稽核部门按月召开的工作分析会,各稽核小组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汇总,并通过支行办公会及时向领导进行了汇报,提出了处罚建议,对突出问题和热点问题向分理处发出了情况通报或风险提示,使支行领导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基层分理处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风险点,为领导决策和各业务条线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了依据,同时,通过及时通报和处理,对其它分理处和员工也起到了很好的警戒震慑的作用,使审计目的得到了有效体现。

3.坚持现场检查与现场培训相结合,促进问题及时整改。要求支行在各类检查管理过程中,均要以现场翻文件、查依据、分析可能产生的后果等形式提出合规操作意见及整改建议,向有检查就有交流,有交流就有提高的新模式较变。通过沟通交流中,求同存异,得到理解和支持,真正意义上实现转变思想,自觉树立合规意识,自觉开展自查自纠工作,以提升检查结果的效用。

3.强化非现场监控,促进问题及时整改。今年初设置了兼职非现场监控岗,结合异动流水和审计预警信息数据,对辖内各营业机构重点柜员、重点环节、重要岗位、重点业务和重点时段的监控录像资料进行了回放抽查,填补了现场检查间隔期间的风险监控空白,有效发挥了实时监督的威慑作用。

4.增强违规人员合规意识,促进问题及时整改。为强化警示教育和提高整改效果,截止10月底我支行组织违规人员召开了4批集中座谈和现场培训会,通过现场内控知识测试,违规人员对违规事实及原因进行剖析,提出整改措施和现场学习培训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了违规人员和分理处管理人员对内控管理的认识,为提高整改效果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5.加大违规处罚力度,促进问题及时整改。截止目前已对违规责任人纪律处分1人,经济处罚141人次,处罚金额35.9万元。

(三)连续整改是主题

保持整改的连续性是内控整改中最重要、但又最不容易坚持的环节。在具体整改过程中,很多问题特别是操作性问题都有“易犯、易改、难断根”的特点,必须持续关注,才能使整改更深入,成果更巩固。

1.注重时间的连续性。主要把握好两个要点:一是检查的时点要头尾相接,不留空白;二是检查的内容要交叉覆盖,滚动复核。

2.注重内容的连续性。稽核部门在制定稽核方案时,可根据历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整改结果,有针对性地确定专业延伸重点,以查找内控薄弱环节,揭示突出风险。这样一是可以增强检查的专业性质量,二是便于集中发现和控制专业性风险,三是可以保持对被查机构的持续监督。

内控合规工作的认识和体会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1内部控制的意义

《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按照我国财政部2001年6月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内部会计控制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其基本作用是:①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②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事业单位资产安全、完整。③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国际接轨的呼声越来越大,而在与之接轨之前,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还是很不乐观的。

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单位无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2003年审计署就对国家体育总局查出的挪用中国奥委会专项资金1.31亿元,建设职工住宅。老问题还没解决清,2005年又有体育总局体彩中心两个公司违规获利5.58亿元的新闻被爆出。如果内部控制真的能起到其应该发挥的作用,如此这巨大的数字又从何而来呢!中央部门尚且如此,地方上的问题更是多如牛毛。

(1)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内部控制建设不到位,实施不起来的问题。许多单位迄今为止在日常财务工作中仍用财务制度代替内控制度,仅就其开支范围、标准加以限制,它只能规定财政资金使用的方向,并不能解决单位资金安全性问题。没有书面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所谓内部控制仅仅是凭财务人员的经验以简单的控制,管理的随意性较大。有的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但不够科学、规范,执行也是没有力度,根本起不到监督制约的作用。

(2)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事业单位的领导重事业发展、轻内部管理,对内部控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到位,整个单位尚未建立起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更有的领导还认为内部控制是对自己的控制,有了内部控制就是对自己的缚手缚脚,不能再一个人说了算,不能再一言堂,对内部控制建设更是漠不关心,认为那只是一个挂在墙上应付上级检查时的工具。如果真的有人按照内部控制的规章执行,触动了他的利益,他还会利用职权打击报复。

(3)单位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不合理,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目前一些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仅把会计的职能理解为记账、算账、报账,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组织建设、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致使财务监督流于形式。还有事业单位编制有限,人手紧张,所以导致许多单位都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兼岗现象,不相容岗位未能合理分离,经办人员、保管人员之间没有实行职务分离,或实行了职务分离而没有互相制约。

(4)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基础性保证。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只注重制度的制定,套用先进单位的管理模式,忽略其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管理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因为单位领导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相关工作人员执行内控制度的积极性,负责人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时力度不够,工作人员也就应付了事,内控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3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策略

(1)强化内部控制意识。首先要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关于财政法规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培训,使事业单位负责人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以取得他们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肯定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2)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事业单位在制定、修改内部控制制度时,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同时应结合本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一般而言,事业单位设计内部控制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有效性原则。要使内部控制充分发挥控制作用,在各部门和各岗位得到贯彻实施,建立的内部控制必须具有有效性,即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最高决策层所制定的业务规章和的指令,必须符合国家和监管部门的规章;必须具有高度的权威性,执行内控制度不能存在任何例外,任何人(包括高层管理人员)不得拥有超越制度或违反规章的权力。第二,审慎性原则。内部控制的核心是有效防范各种风险。为了使各种风险控制在许可的范围之内,建立内部控制必须以审慎为出发点,要充分考虑到业务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容易发生的问题。设立适当的操作程序和控制步骤来避免和减少风险,并且设定在风险发生时要采取哪些措施来进行补救。第三,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必须渗透到财务工作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岗位,不能留有任何死角和空白,做到无所不控。第四,及时性原则。是指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改善要跟上业务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开设新的业务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种类,必须树立“内控先行”的思想。第五,独立性原则。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部门必须独立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部门,直接的操作人员和直接的控制人员必须适当分开,并向不同的管理人员报告工作;在存在管理人员职责交叉的情况下,要为负责控制的人员提供可以直接向最高管理层报告的渠道。

内控合规工作的认识和体会篇9

[关键词]锦州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前言

近几年,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更新,许多商业银行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价值从而争夺在市场上的有限价值,要不断增快金融改革的进程,努力提高会计行业的竞争标准,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那么一定要注意内部控制问题和商业银行的经营问题,所以,必须要建立起内部的监督检查机制,提高所有会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并要求其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强化会计部门的检查力度从而严格执行每个商业银行的竞争机制,按其行业的竞争标准进行抉择。会计内部控制是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就目前锦州市来说其信息技术领域正不断扩散发展,新项目、新市场也在不断涌现,因此对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本文将从锦州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我市锦州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研究出适合锦州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对策和研究办法。

一、会计内部控制的概述

(一)会计内部控制的概念

锦州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一般是由商业银行实现集体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一系列制度程序的制定和方法的研究,对遇到的风险进行相应的事前预知,事中控制和事后管理。在保证物资、财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同时确保其经济活动能自觉形成一种自我调控、自我约束、自我检查的控制系统。银行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也同样对商业银行内部规范的自我审视行为提出了更多要求,也正是因为这样会计内控制度正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二)会计内部控制的目标

总的来说商业银行最首要的目标就是要合理保证各商业银行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并符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以及银监会的各项监管要素和其他各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原则;其次是应合理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其顺利发展和经营达标;第三点是为了确保各商业银行在出现新业务、新机构重建或革新等突发改变时,能够有效地进行评估和防控有可能会面临的风险;第四点是提升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和经营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和真实完整性;第五点是督促各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都能提高内部控制意识,严格按照各项防控措施管理,确保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能有效正常地运行。

(三)会计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会计内部控制的各项基本原则主要有三大点:首先,合法性控制原则。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不能因为单位的局部利益而逃脱法律法规的制约;其次,合规性控制原则,银行应合理建立规范化的会计办事操作秩序,各商业银行的会计执行人员要根据各项不同的管理体系要求进行合理化的操作流程;最后,合理性控制原则,银行所有会计工作人员都会被内部控制制度所约束、限制。

二、会计内部控制在锦州银行会计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一)实现锦州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保障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锦州银行会计风险实施中有助于确保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有助于银行制定各种经营措施,有助于降低国家财产损失,从而保证国家财务和资金的安全。因此在规范其真实合理性的同时,锦州银行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模式确保银行经营活动的高效运行。

(二)规避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保障

会计内部控制在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中有利于强化银行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锦州银行经营管理者避免风险发生的事先防范。因此,必须要加强其经营风险的管理手段,提高内部控制的防控意识,有效避免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的各种负面影响,着重提高银行风险防范建设等举措都是每一位员工必须做到并做好的事情。

(三)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运营安全的保障

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是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运营安全的重要保障,是确保货币资金的有效运转,是对货币资产的事前防范,所以要避免公款私用、挪用等现象的发生,制止国家资金财产的损害。在建立以投资为目的的各项投资管理环节时,一定要对银行的管理细节做到慎重仔细,并严格按照正确的管理方式降低其投资风险,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系统化管理。

三、锦州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内控意识淡薄

现如今锦州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只流行于形式,内控意识淡薄。在市场经济发展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拓展市场上面,就连锦州银行的业绩评价系统管理也把业务经营指标放在了前面,因此防范和化解风险需要一整套完善的内控制度和服务管理意识。各级领导没有树立好内控优先的管理理念和防范意识,只重视了新业务的开展和对老旧账目的日常管理,严重忽略了对内控风险的制约和防范。更严重的是一部分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一味地把会计内控制度单纯地建章建制,忽略领导者和工作人员的关系。还有的银行工作人员为了争夺优质客户甚至以违规手段来寻求客户,尽管牺牲代价也再所不辞,从而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

(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重要职责和岗位没有切实可行的分离制度,把许多职务集于一身的现象时有出现。银行会计制度发展相对滞后,过多是沿用以前的旧管理办法,新的岗位只是空有形式没有确定的职责,许多综合业务都无法做出合理的回应。临柜人员整体业务素质较差,近年来锦州银行的往来业务正不断向电子网络信息化迈进,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操作模式,也正因此锦州银行的内部管理也开始落后,产业结构也开始下调,已经严重影响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的良性发展。

(三)监督检查的错位与不足

事后监督部门在银行的业务链条上属会计结算部门的直接管理领导,其监督的范围一般都锁定在会计业务上,然而会计管理的事后监督检查一旦出现错误,后台监督检查的工作就很难进行下去。其一般都不在意资金的对转,只是简单的看余额,忽视各项信息的排查,因此排查根本不够细致,监督也总有漏洞。在对待监督检查中所发现问题的处理方式上也过于简单化,基本不追查问题原因,只是简单的罚款或管理批评,得过且过,不加深整改。目前锦州银行的检查大多是定期定项的任务或是一些临时要求的安排,并没有按照要求根据内控模式对风险较高的项目进行定期、逐一排查。缺少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自身核实和对接,有些检查也过于表明化,只是单纯为了应付任务,并没有在自身上找到根本原因,因此无法发现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

(四)内部控制结构不完善,管理不到位

会计管理者对会计制度管理的不规范容易造成会计工作人员随意操作,不按规章制度行事,不履行应尽的管理职责和操作规程,有些会计人员在业务操作中不遵守规则,没有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工作结构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甚至只是流于形式。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来看锦州银行会计机构人员在配置上不符合标准,各银行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工作需要设立会计机构和配置有关的业务会计人员。(一般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是不能从事此业务的。)但是目前很多锦州银行在会计人员的任用上,发生过很多次会计管理上的缺陷和漏洞,用人不谨慎。会计人员的更换频率和流动速度都比较频繁,一人多卡现象也时有发生,更有甚者竟在工作的交接手续上出现疏忽,完全忽略会计记录的连续性,致使内部结构严重崩线,内控制度如同虚设,很难重组管理。

(五)会计队伍整体业务素质低

在锦州银行完成经济管理时,应该要调整好每个会计业务的工作秩序,如果柜台业务质量的会计人员缺乏,日常工作能力较差,那么会计信息一定没有真实可靠性,这就必然会对锦州银行的各项管理政策产生影响和作用,而且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比较缺乏职业道德管理观念,信息结构老化,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各职业应有的敏锐力,那么,就会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失误现象,会计信息必然失真。同时,一些会计人员缺乏爱岗敬业精神,账务不相符的现象比较明显,比如银行的债权债务等与账面数字有偏差,虽不易发现,但到后期核实时也是有所影响的。有的会计从业人员平时不专研会计业务知识、不注重知识积累,对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态度比较消极。

四、完善锦州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一)注重制度执行,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要注重制度的执行,要把风险的观念意识作为首要思想,严格确立会计信息的内控管理地位,努力增强会计人员的自身价值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要认真遵循《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认真履行各项管理机制,注重每个项目的执行和操作手段。会计内部控制是银行的最基本职责,更是银行各级管理者非常重视的内控建设,所以在银行内部要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在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同时不仅要有一套完整的、合理的内控制度,还要经过整体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内控风险管理考量。首先,各银行要有良好的监督管理意识,要时刻注意内控管理的风险防范观念,严格控制会计内部信息的完整性,把银行的风险降到最低,让银行的每个职员或管理者都充分认识到风险意识的管理重要性,要当做首要任务来抓。其次,一定要严格要求员工必须每个人都有一套有利于风险防范的学习计划和对风险意识防范的斗争思想,以此在众多历史教训中得到经验,再用经验提醒每个员工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从而达到良性循环的内控风险防范模式,同时也为锦州银行全面营造出良好的“控制环境”做出贡献。

(二)健全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

要健全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1、要确保建立岗位责任制度。锦州银行的经营目标是通过内部各个岗位一起配合完成的,所以要管理好会计各岗位间的权责制度。2、建立行之有效的业务操作制度。锦州银行要建立其科学严谨的操作流程,对各岗位间的独立性和紧密性要高度结合起来,要充分认识职责明确的业务管理制度。3、要时刻确保各业务资料信息的完整度和保密度。客户的资料信息是对业务办理过程的整体记录,也是锦州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指标,因此要对各项业务进行核实和筛选。4、处理好授权管理体系。就目前来看锦州银行的经营规模在不断增长,经营项目也越来越多,推陈出新的管理活动也日益增加。所以,锦州银行的各个领导必须要将权责进行正规的分配,明确各级人员间的管理权限,确保下级授权并且分权。

(三)坚持自律与监督双重并举,完善监督检查制度

在强化内部稽查审计的同时也要注意完善监督核查制度,首先,要坚持赏罚分明的自律机制,不断培养会计人员的自警和自律意识。创建完善的会计管理体制,从程序上对每个风险环节精心数据核查,从一级分行到总行进行一一监督审查,从而达到一级一级分行管理,再完善会计内部的管理体制和会计内控的质量;其次,要把稽查审计部门和操作部门的全职分离出来,做好系统服务员和操作员的职责区分,禁止维护人员参与实际操作业务;再加强会计终端管理的控制,严格把控管理柜员,使窗口工作人员真正意识到信用卡授权的严谨性和重要性,必须加强内部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因此,加强锦州银行内部检查力度,就要增强对会计核算风险控制和应变能力的考察,提高银行会计内部控制质量。

(四)优化内部控制结构,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锦州银行不仅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结构的优化也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通过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与完善,从而提出整改措施,查错纠弊。锦州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督手段中最主要的是内部审计工作,对于我市锦州银行而言,内部审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后台会计人员(事后监督)要把第一道防线上遗漏的问题检查出来,再以此建立起各管理体制上具有单独性、整体性、权威性的内审监督机制。

(五)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锦州银行会计师的整体素质是保障一个会计内控制度的重要体现,员工素质决定了银行内部控制的整体质量。因此,务必要加强银行自身的知识体系建设和内部控制制度革新,提高整体素养做到重视上岗培训和法律法规建设等重要原则,遵守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及内部规章制度的宣传和教育工作,着重强调思想教育和道德观念培训,认真履行会计人员该有的行业操守。因此,锦州银行要处理和利用好锦州市现有的有效资源让会计人员定期换岗培训,完成更为系统化的学习目标,从而提高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结束语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然而内部控制也是商业银行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在新形势的不断发展下,对锦州银行内部控制做出了更高的标准,从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一文起就对部分商业银行的建立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新的要求。因此,锦州银行可以通过注重制度的执行、人才的培养以及内控的监督等来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也可以说,内部控制的防范与管理离不开银行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它既是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了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开创银行发展新局面,完善银行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因此,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当前状况,指出并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其中包括建立和执行商业银行人员的认知和素质问题,受行业的限制和影响,一些从业人员的基础认知比较差,审计技术和风险程度也比较高,控制管理问题相对薄弱,所以,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对降低锦州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参考文献]

[1]王喜娥.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征信,2013,4(7):132-133

[2]陈瑞,张巧丽.浅议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5):86-87

内控合规工作的认识和体会篇10

【关键词】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基本思路

目前,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因为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它能合理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循以及经营的效率效果。通过实践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执行,靠的就是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企业只有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才能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因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内部控制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员工尤其是管理者的认识,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

目前,许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认识不清,不够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使得内部控制非常薄弱,造成近几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多。要改变这种现状,有关部门应就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进行广泛宣传,同时通过法律法规引导、督促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对于保证企业的高效运行,维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有着特殊的作用。企业规模越大,经济越发展,内部控制就越重要。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真正将内部控制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形成以预防为主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建章立制向整体框架的构建与认真实施转变;从补救为主的控制向以预防为主的控制转变,使内部控制真正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从事后突击审计向常规审计与定期或不定期审计结合转变,从而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

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在内部控制中,控制环境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而人又是控制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内部控制是由人制定的,也是靠人去执行和完善的。人既是内部控制的主体,也是内部控制的客体。因此,现代企业应注重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与控制:一是要严把用人关,对岗位的人员配备和管理人员的选拔,应全面考察其德、能、才、绩等综合素质,确保各个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二是要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强岗位和在职员工的培训,切实提高员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其遵纪守法、精通业务;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员工敬业爱岗的精神,教育员工自觉地遵守和执行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以自我控制为主、自检自律为主要手段的内部控制制约机制;四是对有些岗位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轮换制度,以便相互牵制、相互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