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双减政策的本质十篇双减政策的本质十篇

双减政策的本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2:31

双减政策的本质篇1

我从事教学工作20多年来,对学生课业问题和校外培训问题深有体会,随着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家长对“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视,学校对升学率的重视,种种重担都压在了孩子的身上,作业越来越多,学校周边被各种"托管班”、“培训班”包围,家长们不得不掏出高额的“补课费”,孩子们在放学后、节假日不情愿地走进这些培训班,我们的孩子越来越累。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这个意见的出台非常及时必要,对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避免校外办学机构“喧宾夺主”、还学生快乐健康的童年,减少学生近视率、肥胖率、心理疾病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一定不折不扣积极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做好课后服务等“五项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对教育和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关心关注,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集中体现。

“双减”政策的出台,让作为教师的我看到了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政策的出台,将减轻家长的负担,让“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有了希望。同志也督促着教育者,要想更多办法去努力提升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希望加大力度将政策落地落实,切实取得实效。

今后,我们要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从国家大局,努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一份力量。

“双减”政策落地,师生、家长这样说……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在我区引起广泛热议和强烈反响,广大教师、家长、学生和校外培训机构负责人纷纷表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按照自治区党委的工作要求,积极做好相关工作,共同为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贡献力量。

关于“双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主要指导思想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作为一名在职教师,我认为“双减”政策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让学生的学习回归学校,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家长负担,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回应社会关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利好政策。“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阅读、文学、艺术等教育,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作为一名普通教师,

就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自治区党委工作要求,时时刻刻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放在心上,承担起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使命任务。

落实“双减”工作

提升育人品质

“双减”政策与“五项管理”均是以“小切口”撬动“大改革”。包钢实验一小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双减”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多措并举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抓好课堂主阵地,教师上好每一节常态课。做到每节课准备充分、知识储备丰富、能力训练到位,打造充满“掌声、笑声、辩论声”的生命高效课堂,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保证学生“吃饱”“吃好”。

二是加强课后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学校发挥本校教师自身优势,丰富课后服务供给,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科学实践,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帮助家长解决放学后接送学生的实际困难。

三是完善作业管理,深化评价改革。形成并完善学校作业系统,减少作业总量,提升作业质量。同时,探索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跨学科作业。

看似一个点切入,实则是需要课前课中课后、学校家庭社会,全链条、全过程、全员的系统工程,根本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心实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扎实推进“双减”工作

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作为一名教育人,从事教育工作30年,深刻体会到此次“双减”工作是我党为人民服务的深刻体现。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大力推进减负工作,但由于社会现象和一些培训机构等的虚假宣传,造成家长焦虑,被裹挟给孩子报补习班,导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非常严重。此次党中央关于“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就是要减轻学生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彻底治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和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借教育之名侵害人民利益的问题。体现了党中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决心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双减”政策后的我们

双减政策的本质篇2

笪桥镇沙田小学积极推进育人方式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创新课后服务,让“双减”工作掷地有声,让教育理性回归校园。

一、凝心聚力理念先行

我校迅速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方案部署落实“双减”工作。陈汝坤校长在专题会议上领学了“双减”文件,并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分析解读,要求全体教师提高认识,从减负、提质、服务等多方面入手,为学生搭建全面健康发展的平台。

二、家校沟通同心筑梦

为扭转家庭教育观念,加强家校联系沟通,学校及时召开全校家长会,宣传“双减”政策。通过致家长一封信、美篇公众号推送、宣传橱窗等载体,对“双减”政策、“五项管理”、“课后服务”以及学校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解读,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教育政策和学校新举措。

三、唤醒教师赋能“双减”

教师是学生“减负”的主体,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主力军,学校力促教师成长与发展,多举措激发教师教学的内驱动力。每月开展一次“读书分享会”,引导老师多读书读好书;定期开展“三星”(学习之星、礼仪之星、卫生之星)评选活动,让榜样引领激励成长;还通过教师培训、奖励教研成果,专家讲座等方式,打造敬业乐业精业的教师队伍,为“双减”赋能。

四、活力课堂提质增效

“双减”,减“量”但要提“质”。只有教师真正提高教学意识,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课业减负。一是落实教研备课改革。抓实备课组教研,找准单元重难点,研讨突破教学难点,构建“三学一反思”活力课堂新模式。二是树立名师典范引领。发挥学科带头人、实中名师的辐射作用,努力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三是示范课公开展示。学校的“党员教师”和”优秀教师”带头示范,示范课公开展示推广。四是改进创新教学策略。教师运用先进高效的教育方式,采用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等方式,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做到应教尽教、提升到位。每学期组织青年教师讲过关课,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促其快速成长为中坚力量。

五、作业布置有效有趣

一是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教务处做好作业统筹管理,备课组每周研讨作业内容,班级调控各学科作业量,落实作业全批全改及时反馈。二是校本作业设计提质。推行校本化作业设计,加强日常作业、假期作业的整体设计研究,精选作业教师试做,提高作业质量和效果。三是分层作业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分层设计布置,把作业设为“a类”基础性作业;”B类”研究性作业;”C类”拓展性作业,因材弹性施教,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爬坡”的阶梯。四是严控作业完成时长。保证学生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40分钟。五是“红色”育人作业,布置学生办“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手抄报和黑板报;“绿色”自然作业,组织学生清明踏青、重阳登高活动;“感恩”劳动作业,要求学生为父母做一顿饭、做一次家务。六是作业监控科学规范。严格落实“十不准”,通过学生座谈、家长寻访,学校检查等多种形式,坚决杜绝教师随意乱布置作业的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六、优化课后服务

双减政策的本质篇3

教师双减政策实施的心得感想

双减政策的出击,对于我国的学生们来说,可谓是一个喜从天降的好消息,但是对于大部分补习机构的老师来说,这面临着“失业”的局面,而这些老师为了生计问题,只能“另寻他岗”。

我在这里再次科普一下此政策的官方定义:“双减”指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其中,要求分类明确作业总量。

我在这里总结一下”双减“政策的要点:

1)市场准入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不再审批,现有的机构全部转为非营利性机构,以前按照备案制登记的线上学科类教育,都要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2)业务范畴上:线上线下在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均不允许上课,同时线上教育每节课的时间也受到了限制,不得做拍照搜题业务,禁止在境外聘请外籍人员,不允许进行学龄前培训,价格要按指导价制定。

3)融资形式上:不允许上市,包括借壳或者境外上市,上市公司不允许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

4)营销模式上:禁止课外培训广告,禁止夸大、虚假营销。

政策中指出“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等,用语可谓很严厉。那咋办呢?大力整顿。于是,出现了下图各大上市教培股票一片“绿油油”的惨状。数千万教培人面临失业,哪怕你有5、6年的教学经验、有大厂的工作光环已经算不了什么了,市场不再需要他们,三十好几、四十好几,上有老下有小,顶着房贷车贷还不得不被迫转型或是转行,一切都将从零开始。

毫无疑问,由于“双减”政策。市面上将会有一大批教育机构面临“转型”,而机构的老师们也不得不接受“失业”或者“转行”的现实。那么,培训老师们该将何去何从?

政策中强调要强化教师职责。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除此之外,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育部门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学校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校外培训机构不让补课,那么提高学生成绩,升学压力自然就转移到了在校教师的身上,势必会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些还指望考上编后可以拿些“铁饭碗”混日子的教师,美梦怕是要落空了。因此,不光是教育机构老师面临失业,在校教师也同样面临严峻局面!

双减政策的本质篇4

XXXX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工作报告

学校是“双减”工作的主阵地。为了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双减”和“五项管理”的工作要求,一方面有效地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学得好,学有所长。XXXX中学积极行动起来,从培训、协助、减负、提质、服务等多方面为抓手,探索一条“立足学生实际,落实‘双减’政策”的路子。

一、组织培训、落实任务:

为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北海五中就“双减”及“五项管理”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由学校领导班子组织全体老师深入学习领会相关的文件精神,解读落实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五项规定及“双减”政策,在会上还明确各部门在“双减”任务中的分工。必须坚决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统筹推进、稳步实施,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开展。XXX副校长再次就推行“双减”政策召开会议,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专门召开年级长、班主任会议和备课组长会议,就如何贯彻减负提质给青年教师指方向、明要求。

“双减”工作是党中央针对我国教育事业当前现状和教育强国的要求提出的战略性决策。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主阵地——学校,我们除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不折不扣如期执行好相关文件部署的各项任务外,还肩负着做好政策解读,对群众做好广泛宣传的重任。我校教务处深入家长和学生当中进行实际调查,发放了家庭电子调查问卷,公布了热线答疑电话,就减负政策的推行,学校减负工作的具体措施,家长该怎样面对减负政策的推行,与家长和学生进行了政策宣传、解答质疑,并从学校角度提出了教育子女的建议等等,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健全完善作业监察制度

1.健全作业管理机制

我校出台了《XXXX中学作业管理实施方案》,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下发了《XXX中小学作业管理变化情况统计表》加强质量监督。严禁教师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2.分类明确作业总量

针对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的问题,我校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并每周定期由学生收集《XX中小学作业管理变化情况统计表》《XXX市第XXX中学作业检查记录表》数据,跟踪落实,反馈情况。

3.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我校召开了学科教研组会议,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4.加强作业完成指导

各备课组召开集体备课会议,要求教师指导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并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教务处跟踪落实,定期检查教师作业批改情况。

5.科学利用课余时间

我校制定了《XXXX加强学生睡眠管理工作实施方案》、《XXX中作息时间表》和《XXX关于寄宿制学校安排课余学习生活的说明》,合理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如果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面作业的,由班主任统计情况,跟踪了解,定期家访,指导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使其能按时就寝。并且由政教处制订了《XXX中学学生手机管理办法(试行)》,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班主任召开北海五中《珍爱青春远离手机》主题班会,和科任老师共同管理,给学生家长下发《XXXX中学关于学生手机管理致家长一封信》,建议家长管控好手机,控制孩子的使用时长,保护视力健康,防止网络沉迷,并定期向班主任反馈情况,定期跟踪落实。

三、课后服务保障

1.保证课后服务时间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我校下发了《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申请表》,《XXXX课后服务时间说明》,规定课后服务时间为5点25分到晚上18点30分。并制定了《XXXXX延时托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由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晚上开设自习班。学校了《XXXXX中考勤规定》,统筹安排教师轮流提供延时服务。

2.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我校制订了《XXXX中延时托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和《XXXX中课后服务工作说明》。规定教师履行相应义务,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制订学科精准辅导方案,由科任老师确立学科的精准辅导对象,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并由科研处牵头,语文组、图音体组等科组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如进行青少年创客大赛,机器人建模培训,书画展,古典乐器培训,北海五中诗词大会,民俗文化展,阅读漂流活动等。

我校为了规范师德师风建设,请所有教师签订了《XXXX中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承诺书》,下发了《XXX中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自查表》,出台《XXX中课后服务工作说明》,规定教师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

3.拓展课后服务渠道

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提供。教育部门可组织区域内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直至撤销教师资格。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

4.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

教育部门要征集、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国家和各地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以及优质学校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各地各校要加大宣传推广使用力度,引导学生用好免费线上优质教育资源。

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为了落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我校进行了《XXX中学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校工作汇报》,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结对共建新开局,迎接教育局教学调研活动安排,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严格按课程标准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我校教务处针对此项规定制订了《XXX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XXXX中课程表》,召开备课组会议,要求教师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法,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所有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

2.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为了积极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根据2021年XXX市辖区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考试须知,我校进行了关于2021年高中特长生招生的招录,2021年春季学期,我校前往XXX中学学习举行调研活动,依据不同科目特点,完善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

3.纳入质量评价体系

我校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制订《XXX中“双减”工作成效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方案》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校外培训及培训费用支出减少等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设立期末“双减工作先进个人奖”,表彰奖励在“双减”工作中表现突出,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应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

五、强化配套治理

1.保障学校课后服务条件

我校制订了《xxxx课后服务补贴方案》,根据学生规模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筹核定编制,配足配齐教师。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把用于教师课后服务补助的经费额度,作为增量纳入绩效工资并设立相应项目,不作为次年正常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制订《XXXX中关于对聘请校外人员提供课后服务补助的说明》,对我校聘请校外人员提供课后服务的人员,课后服务补助可按劳务费管理。

2.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

我校制订了《XXX中家校社沟通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北海五中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通过班主任在家长群对家长推荐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网址,为家长提供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为青少年及家庭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

3.做好培训广告管控

学校《XXX中关于做好培训广告管控的说明》不得在校内开展商业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或变相广告。

5.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

XXXXX中根据音乐、美术、田径、足球、科技等方面设立了兴趣课后服务,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组织提供的兴趣类课后服务活动,由学生选择参加。

“双减”工作事关重大,是政府的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XXXX中落实“双减”及“五项管理”工作,坚持“刚性约束”和“柔性管理”相结合,做到全覆盖、齐步走、抓督察、常态化,提高工作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形成了落实“双减”、“五项管理”的浓厚氛围,推进了育人方式改革,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后,我校将会把行之有效的工作做法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做到持之以恒,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双减政策的本质篇5

[关键词]环境税 双重红利效应 环境税效应环境税的理论基础

环境税是以市场为基础

从经济利益上引导人们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处境生态可持续活动的税收。这样的政策是政府在治理环境控制污染时,对指挥管制式手段的补充。通常情况下,可以尝试减少其他税收(如对人类劳动和可再生资源征税),征收环境税,来维持整体税收比例降低其他税收。即是绿色税收向环境税的税收转移。除环境税以外,还有另外两种主要的环境政策:直接管制和补贴政策。和其他环境政策相比(例如定额,配比,产品禁令),税收和其他基于市场的环境保护方法的优点是高效率。

环境税效应的分析——双重红利效应

根据环境经济的研究,绿色税收的双重红利效应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庇古效应:这种效果使用经济诱因减少污染者生产污染物,知道边际外部成本等于污染税率。这是征收环境税的主要目标。

2.收入效应:征收自环境税的收入可以被用来减少例如收入税和社会福利税等扭曲税种的低效率同时增加收入。

只要收入效应存在,那么双重红利效应就存在,不管征收新环境税的成本是不是正的。但是在2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开始质疑收入效应是否存在。bovenberg和demooij在1994年认为环境税加重了税收扭曲。parry1995年提出相互依存影响,强调环境税替代劳动税所产生的收入不足以抵消环境税扭曲税种的影响。oates1995年认为没有考虑到提高生产者成本所产生的负面效应。parry和oates1998年双重红利效应并不存在,因为他们认为环境税的扭曲效应大于减少的劳动税。parry1999年总结出税收互动效应,认为征收环境税会增加相关产业产品成本,进而导致高物价,降低收入,减少劳动供给。因此,当税收相互效应大于收入循环产生的收益时福利降低。

环境税的双红利效应指的是环境税在产生高的环境质量的同时也能带来高就业率。在出现非自愿性失业和长期固定薪金的情况下,劳工税会导致劳动费用的减少进而增加就业。在工资谈判模型中,随着税收从工人向失业人员转移,就业增加的可能性增加,当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时,增加实际工资,而失业率高于其自然失业率时,实际工资下降。一般均衡模型微观经济理论入手,分析生产技术和消费者偏好,将环境税严格的作为就业的影响因素,即诱导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促进相关税的收回。

然而,越来越多的分析和模型研究结果对双红利假说产生疑问,环境税能否同时改善环境质量和增加税收制度效率?环境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产者会提高税收产品的价格,而环境政策会和劳工税结合,照成市场扭曲,从而产生消极的福利影响,称为税收互动效应。第二,环境税的收入补充了边际税率减少产生的税收收入的减少,从而减少了税收的市场扭曲,产生了积极的福利影响。因为这项收入循环没有强大到足以弥补税收的互动影响,因此环境税通常加剧而不是减少税务系统的总效率成本。

尽管双重红利效应仍旧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但是欧洲国家例如荷兰,芬兰,挪威,瑞典等在20年代初期采用绿色税收减少了污染或者破坏环境产品的生产并且减少社会福利税负担或其他扭曲收入,以期促成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红利效应。因此,绿色税收的改革,特别是结合财政措施的改革,会对工业结构,经济增长,雇佣,税收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不同影响。

oeCD国家环境税制的特点

1975年,buchanan和tullock对环境保护的公共收费做出了分析。他们比较了CaC(控制和命令方法)方法下环境收费的政治可行性。这种方法直接要求排放着均匀减少排放量。他们的另一个主要论点是基于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将污染权完全由污染者转移到政府,因为污染者减少了污染之后还是要付费。相比之下,CaC方法保留了污染者一定排放污染的权利。因此如果税收款项不予返还,那么排污者总是会支持CaC方法。如果税收收入分配一部分给排污者,那么将会支持税收方法。尽管芬兰和荷兰豁免任何资源密集型行业的税收但是这两个国家的税率是十分温和的(分别是38.8FmK和5.16GLD每吨二氧化碳)。因此价格只有小范围的上升。欧洲现行的二氧化碳计划牺牲效率,以减少反对派。效率和政治可行性之间的权衡一直存在并且无法克服。Buchanan和tullock在1975年已经提出了这一问题,如果经济学家将惩罚性税收和税收返还联系起来,补偿因环境税收而产生潜在资本损失,那么税收将比单方面或多方面的税收政策更为成功。因此双向的税收补贴可以促进环保收费的效率提高。

环境税收改革方向

根据以上分析和bor在2010年的研究,提出六种方案用于完善环境税的方法。

方法一:没有补充政策的环境税

方法二:利用环境税收入来减少所得税

方法三:利用环境税收入来减少企业所得税

方法四:环境税收入一半用来减少企业所得税另一半用来减少个人所得税

方法五:三分之一环境税收入用来减少企业所得税;三分之一用来减少个人所得税;三分之一用来补助公共交通

方法六:四分之一环境税用来减少企业所得税;四分之一用来减少个人所得税;四分之一用来补助公共交通;四分之一用来补助公共建设。

由于环境税恶化了交易环境,减少了国内需求,增大了产品成本。因此环境税对GDp的影响是负的。根据bor在2010年对台湾能源税分析得出的数据,我们可以对集中方法对环境的影响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方法一中单一使用环境税,会对GDp、工资和就业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导致年复一年的通胀。

由于减少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会促进投资和消费,因此利用环境税减少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方法会抵消税收对于GDp的影响,甚至促进GDp增长。由于碳税和一系列环境税的存在,企业的能源消耗降低,进而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换而言之,在第一和第二中方法中,环境税的双重红利: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均存在。当利用环境税收入对公共交通和公共研发投资只有第一重红利,减少环境污,降低能源消耗能够实现。然而,成本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超过所得税减少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因此这个两种情况下,第二重红利不存在。

从工业企业的角度来看,因为制造业企业的产出效果或者替代关系,环境税会对污染和资源密集型企业产生抑制作用。但是考虑到企业所得税,负担污染/资源密集型企业让就可以享受前面所讲述的低税收负担所带来的好处,低税收负担不会使得污染、资源密集型企业承担额外的税收负担。

在所有方法中,减少个人所得税的方法会产生最多的双重红利效果,次之仅仅减少企业所得税,同时减少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再次之。征收环境税会对资源密集型企业的产出产生抑制作用。但是这种成本的上升在全球石油价格上涨,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可逆转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是必经之路。相关决策部门要考虑在征收环境税的同时减少企业所得税,进而减少资源密集型企业的税收负担,产生双重红利,实现环境税的目标,提升社会福利,并且在经济平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获得平衡,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结

通过本文的初步研究(综上所述),得出的结论是通过对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进行税收补偿,环境税的双重红利存在。可以预见在不抑制经济的情况下,环境税在我国有可行性。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仅定性分析了环境税的双重红利效应在中国的应用,未来研究还可以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植才.关于环境保护与环境保护税制问题的探讨.税收经挤研究,1998,(10):ii—12

双减政策的本质篇6

关键词:节能减排;传导机制;实施效应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日益迅速,但是经济发展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全球变暖加剧、雾霾严重、酸雨、沙尘暴频发等等。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必须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整顿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节能减排政策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期间提出的,意在节约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但是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节能减排工作进展并不顺利,且存在一定的阻碍。所以,我国必须要加强节能减排政策实施,提升节能减排政策的力度,拓宽节能减排政策的传导机制,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工作的进一步提升。

1节能减排政策传导过程

节能减排政策的传导过程如下:首先由政府职能部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安排具体的节能减排手段,其次将节能减排相关政策输入到社会经济的运转系统之中,将节能减排政策作用于客体,之后利用节能减排政策实现制定目标。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通常会使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受到阻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以实际情况为主要依据,实现节能减排政策的传导。

2节能减排工作的影响因素

2.1经济水平

我国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虽快,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于节能减排技术的影响较大,发达的经济会正面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实行。但是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节能减排技术发展较慢,所以,节能减排工作也受到经济水平的影响。

2.2产业结构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不合理的状态。第二产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工业比例不断加重,导致我国的产业结构出现不平衡状态。在工业的发展过程之中,为了能够实现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目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对于节能减排技术的需求量更大,而需求能够导致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所以,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影响我国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2.3知识资本

从根本上看,节能减排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积累正是知识资本更新和发展的过程,知识资本属于大众所有物,为公共物品,若知识资本的水平高,则技术的供给力度越强。因此,节能减排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知识资本积累程度的影响。

2.4能源结构

我国的能源结构是影响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能源使用结构极为不合理,在日常生产使用的能源资源中,用量最大的为煤炭,其次为石油、天然气,这些能源资源在使用后会排放多种废气,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物质,无论有毒或无毒,都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2014年,我国原煤产量为38.7亿吨,与2013年相比,下降2.5%。2014年的煤炭产量14年以来首次降低,一是由于新能源的推广使用,二是由于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可见,能源结构的改变与节能减排技术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3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策略

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应加强对企业生产、大众日常生活中能源消耗与排放量的控制,从而加快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展。在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时,需要遵循以下策略。

3.1从企业生产入手

节能减排政策主要针对工业,应建立完善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妥善处理高能耗、高排放企业与节能减排政策之间的关系,协调政策与日常生产,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力度,实现节能减排政策的实际落实,同时,还要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使政策顺利实施。另外,还要完善行业配套保障措施,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为企业配备完善的保障措施。如我国河北省某电力企业,在在实行节能减排政策时,成立了车间小火电机组监督小组,对小火电机组进行严格地监督审查。发现超过使用年限的设备,立即关闭,撤销其发电权,防止设备过多,增加能源消耗和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另外该电力企业对能源结构进行优化,增加对电网工程的资金投入,升级电网,改善发电技术,利用先进技术提升工作效率,从而减少煤炭等能源资源的使用量,减少了能源消耗和废弃排放,真正地落实了节能减排政策。

3.2从民众生活入手

节能减排不仅仅要落实到政府、企业,同时,还要实现全民参与,从民众日常生活的角度进行节能减排工作。首先,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提升民众的觉悟,使民众能够自发地减少日常的用水量和用电量,为节能减排工作贡献自身力量。其次,加强对能源、资源的管理,水费、电费以及燃气费用均实行梯度收费制度,从金钱方面约束民众的能源使用量。再者,是扩大单双号限行政策的使用范围。汽车尾气排放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应扩大单双号限行政策的使用范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单双号限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推动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提升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果水平。

4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生态环境正遭受严重破坏,因此,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量迫在眉睫。我国必须要提升节能减排技术水平,加强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力度,改善节能减排工作效应,从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我国民众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丽丽.我国节能减排政策传导机制及实施效应评价研究——以电力行业为例[D].青岛科技大学,2013.

[2]朱琳.基于成本—效益的节能减排政策执行效果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4.

[3]宋晓华.基于低碳经济的发电行业节能减排路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

双减政策的本质篇7

【关键词】节能减排管制政策混合纳什均衡博弈模型

一、引言

我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腾飞,同时也促生了能源的浪费和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样的高消耗、低产出同样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相关部门随即做出了节能减排的号召,但是收效并不尽如人意。由于企业的经济利益受监管者管制政策的影响,如何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多种经济激励手段调动企业节能减排积极性,使制定的节能减排政策更有针对性和效力,是政策制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尝试以博弈论为工具分析当地监管部门与承担节能减排的当地企业行为两者之间的博弈关系模型,具体探讨节能减排这一问题。在本次模型分析中,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本文研究在当地监管部门实施节能减排的监管以前,当地企业内部间的博弈,由此可以得出在未实行监管时企业的行为。另一方面,分析在当地监管部门实行节能减排监管以后,博弈的对象就由企业间转变为监管部门和企业,由此分析企业和监管者的行为选择。

二、博弈模型的构建

1、在当地监管者实施节能减排的监督管制以前,当地企业内部间的博弈

(1)模型的基本假设。为了研究的方便,在此的博弈参与方只有两个企业——企业1和企业2,并在此假设双方都是理性的经纪人,他们以相同的价格p生产销售同样的产品,并销往共同的市场。

(2)在实施节能减排的监督管制以前,当地企业内部间的博弈的基本描述。在面对监管者没有实行节能减排的监督管制时:

如果只有企业1没有实行节能减排的计划,那么企业1就会从污染环境中得到a>0额外的收入(我们假设企业如果污染,那么成本下降;不污染,成本上升。因为如果实行节能减排,就会购买新的节能设备,那么购买净化设备需要增加额外的支出)。

如果只有企业2没有实行节能减排的计划,企业2能够从污染环境中得到b>0的额外收入。

如果双方企业都拒绝执行节能减排任务,那么企业1将获得收益m,此时a>m>0;企业2将获得收益n,此时b>n>0(我们假设双方共同污染环境时所得到的额外收益是小于单独一方污染时所得到的收益)。

如果双方都采取措施认真执行节能减排,那么双方从环境中的收益都为0。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企业1和企业2的收益支付的二维矩阵,如表1所示。

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理性人的企业决策者,如果没有监管者出面进行干预的调控,双方企业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最终都会选择不采取节能减排的行动以便能从中获得m,n的额外收入。换句话说,只要企业从污染环境的过程中得到的额外收入大于0,那么企业就会选择不执行节能减排的任务,而会选择继续污染。

2、在当地监管者实施节能减排监督管制以后,当地监管部门与当地企业间的博弈

(1)模型假设。此时,针对当地监管部门与企业间在节能减排角色上的利益取向,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的假设:当地监管部门与当地的企业均是理性的且追求利润最大化;行为上,监管部门可以选择对未达到节能减排的企业进行罚款或者通过降税或者额外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认真执行节能减排措施;假设不存在受贿等暗箱操作。

同时有如下得益安排:企业认真执行并且监管部门了解到后给予企业的奖励为a(也算做当地监管部门的支出);当地监管部门的监督成本为B;若企业完成监管部门所下达的节能减排规定的指标,当地监管部门会受到上一级监管者的表扬与物质奖励,为C;若企业未完成监管部门所下达的节能减排规定的指标,当地监管部门会受到上一级监管部门的罚款,为D;企业投入的节能减排设备的成本为e;若企业达到了监管部门规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企业将得到监管部门的奖励为a;若企业没有达到监管部门规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企业将得到监管部门的惩罚为F。

(2)模型分析。博弈的双方均有两种可能的选择。企业可以选择执行或者不执行;监管部门可以选择监管或者不监管。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当地监管部门和当地企业的收益支付二维矩阵,如表2所示。

在本矩阵中,具体的分析结果如下。

如果企业选择执行节能减排的任务,并且对于当地监管部门来说C-B-a

如果企业选择不执行节能减排的任务,并且-B-D+F>-D即F>B,则监管部门会选择监管,如果F

如果监管部门选择监督企业是否执行节能减排的任务,且-e+a>-F,则企业会选择去执行节能减排任务;如果-e+a

如果监管部门选择不监督企业执行节能减排,且e>0,则企业一定不会执行节能减排的任务。从假设条件中,我们可以知道企业投入的节能减排设备的成本e是恒大于零的。

因此,这种矩阵图分析之后得到的纳什均衡是(不监管,不执行)和(监管,不执行),这两种策略都不利于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

3、博弈关系分析——通过混合纳什均衡来分析节能减排政策

(1)模型假设。假定在上级监管部门规定当地监管部门要对该地区实行节能减排后,当地监管部门与当地企业间的博弈假设不变,并且,我们假设概率p为监管部门实行监管的可能性,其取决于企业实施节能减排行动的信息被当地监管者掌握的程度以及监管部门自身的努力;假设概率q为企业决定实行节能减排政策的可能性,其取决于监管部门的监督能力和惩处力度。

双减政策的本质篇8

关键词:双限双竞;房地产开发开发模式

居住用地在限制房价、限制套型的基础上,采取竞争地价、竞争房价的办法,以公开出让的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单位的房地产开发政策,简称“双限双竞”的房地产开发政策。

国家实施“六一”新政策以来,被业界观望已久的“双限双竞”地块,终于在广州顺利诞生。2006年11月17日上午,位于广州市房地产交易中心三楼的土地出让大厅里,几乎座无虚席。无论开发商、业界专家、还是媒体,所有人都期待着见证这一具有某种意义的时刻:国内首次通过限制最高房价的方式拍卖土地。毫无疑问,这种改良过的土地出让模式,限制了开发商的最高销售价格,但广州首次“双限双竞”地块出让结果显示,依然是保利、中海、富力等国内顶级开发商的代表参与了此次角逐。从6500元/平方米的最高限价,到开发巨头的参与,广州房地产业界对此结果仍然众说纷纭。对于最高限价,尽管有专家认为还是稍微偏高,但业界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开发商和市民都可以接受的范围。

根据广州市出台的未来五年的《广州市住房建设规划》显示:未来五年,政府调控的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用地通过“双限双竞”的方式公开出让。这类住宅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90平方米以内,共24万套、2160万平方米。

那么,如果广州的“双限双竞”的房地产开发政策被中央政府采纳,会对中国整个房地产市场带来什么影响呢?

房地产开发商销售商品房的利润空间被压缩。由于房屋的售价被限定平均价,而房屋的地价在竞投的时候又被抬高,当建造成本一定时,利润空间会减少,因为在收入不变时,成本升高,利润自然减少。

中小型的开发商会被淘汰。由于资金的实力不雄厚,开发住宅的大部分资金来源是金融机构的贷款,也意味着利息的支出会很多,这样成本费用会进一步加大,利润会进一步减少,甚至会导致亏损。

有的中小型开发商会通过偷工减料、压缩建造成本、设计成本,达到减少总体成本来提升利润。但随着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加强,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将会逐渐被淘汰。

随着该政策的实施,大型开发商会通过资金的优势和完善的成本控制模式,进一步降低开发成本,提升利润空间,增加利润。

由于资金的需求增大,管理经验的要求增加,进一步促进该行业的竞争加大,大房地产开发商并购小房地产开发商,或者小房地产开发商资产重组合并,组成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现象不断出现,这会对房地产开发行业形成一次新的洗牌,促进优胜劣汰。

如果进行简单的推论,那么这种既兼顾了发展商利润,又兼顾房价合理的模式,无疑已经两全其美。但是也如有业内人士所说:这正如政府向发展商定制产品,如果标准不制定好,恐怕还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由于广州在未来的5年还将大量推出小户型住房,并通过“双限双竞”的方式出让此类地块,因此,对于广州市民而言,此类土地出让方式将不再是个新鲜的话题。但值得关注的是,每一个地块的推出,其最高房价仍将受到极大的关注。根据目前的出让规定,“双限双竞”的最高房价由开发商自行报价,政府再根据报价进行处理,确定一个最终的标准。

此外,最高房价的最终确定权在于政府,因此,政府的态度在此过程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在它看来,此前万科和中粮地联合竞标的金沙洲地块,楼面地价已经高达4000元/平方米,但是广州市有关部门仍表示该地价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而这次同样是金沙洲的地块,政府对其的定价不超过6500元/平方米,这就决定了开发商可以接受的楼面地价只能在2500—3000元/平方米之间。无论想要稳住房价,还是推高房价,都取决于政府操作时的态度以及方式。显然,在此次金沙洲四宗地块的出让过程中,有关部门选择了比较合理的结果,模式好但对此仍需完善。

那么,广州的“双限双竞”的房地产开发政策,会对广州房地产市场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呢?

第一、如果所有开发商的报价都偏高,那么该地块的最高房价无疑将被抬高。对此,最好的方式是政府确定地价,再由开发商去竞房价,这意味着由政府去首先让利。限价高低其实取决于政府态度。

第二、除了最高房价的合理限制,“双限双竞”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开发商的经营行为,具备稳定房价的前提,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个模式本身已经没有漏洞。如果建设的标准不确定,那么想要起到平抑房价的目的,恐怕还有难度。例如,开发商可以在容积率容许的范围内加大密度,选择小高层,可以极大地节约成本。

第三、最高限价也未规定是毛坯房还是装修房。如果是毛坯房,售价是固定的,但装修价是变动的。商品房通过装修后变成装修房,那房屋的售价就变成:毛坯价加装修价,而装修价的定价存在着模糊空间。

第四、由于此类商品房在销售环节没有进行限制,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去排队抢购,然后再到二手市场上去抬高价格放盘。如果这样,那么政府最初平抑房价的初衷就变了味道。而且,中介机构和发展商本身是否会去炒楼也是个未知数。可以通过限制此类商品房在二级市场的售价,例如,要低于以及一级市场的同级售价。比如某个业主想出售刚购买的新商品房,若该商品房未装修,那在二级市场的毛坯售价要低于一级市场的同级毛坯售价,若该商品房经过了装修,那在二级市场的售价要低于一级市场的同级毛坯价加装修价。

那作为房地产开发商,应如何面对“双限双竞”的房地产开发政策对其的影响呢?

第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资金结构方面要做重新调整,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减少公司的财务风险。例如,始终保持在20%左右的资产负债率。

第二、进行多元化投资,分散经营风险。投资一些现金流较大的行业,来支撑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所需的现金流。例如,投资商品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医药服务业,酒店餐饮业,教育行业,财务咨询、审计行业等,这些行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如果经营的较好,有一定的规模化,那么该行业会有较大的现金流入量,可以支撑房地产前期投资所需的大量现金流出量,保证整个集团企业现金收支平衡。

第三、制订完善的公司的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制度,以便以较低的成本支出建造质量较优质的商品房。例如,在工程物资采购方面,选择报价最低,服务、质量最好的工程物资;在税金支出方面,通过税收筹划,综合减低公司的税金支出等。

双减政策的本质篇9

【关键词】环境税“双重红利”适用性

目前有很多理论和实践上以环境税取代其他税种的研究,试图减少传统税种对资本或劳动要素征税所引发的经济扭曲问题。环境税能否在改善税收系统的同时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从理论上看,设计合理的环境税可以有效地限制污染行为,提高财政收入,避免其他形式的税收对市场运行造成扭曲,提高税收体系的有效性,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和技术进步。

从实践上看,从1990年开始,oeCD的一些国家,如荷兰、挪威、瑞典都实施了不同形式的环境税(包括某种形式的碳税),都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和较好的效果。但oeCD国家的经验并不能全盘照抄,毕竟西方国家的税收体制和中国国情是不吻合的,国内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有些还运用实证的方法对绿色税收改革能否产生“双重红利”进行论证。如武亚军、宣晓伟两人(2002)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硫税宏观经济效应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不同的硫税收入的使用情况下,实际的GDp变化不同但同向变动,与硫税收入显著负相关,由此证明“双重红利”不存在。

王德发(2006)根据2002年上海市投入产出表数据,建立了一个地区性的均衡CGe模型,结果表明能源税的征收有效地推动了劳动对能源的替代,促进了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导致大气污染物的减少,同时对实际产出的影响较小,表明对煤征收能源税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即“双重红利”存在。因此本文将阐述“双重红利”的理论框架,探讨“双重红利”在中国目前税制中是否存在,环境税改革是否具有可行性。

一、“双重红利”的研究概述

“双重红利”的含义是:在收入中性(Revenueneutral)的综合性环境税制改革中,征收环境税的同时,减免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投资税或储蓄税,维持国家的税收收入不变,这样不仅可以获得改善环境质量和节约资源的一重“红利”,还可以获得刺激投资、拉动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二重“红利”。

1、早期研究阶段(1967-1990年)

“双重红利”的思想最早出现在tullock(1967)对水资源研究的论文中。早期学者对双重收益的研究没有引起很大反响,而且他们也没有将其称为“双重红利”。表1对“双重红利”的早期研究做了一个概括。

2、认同“双重红利”假说的初步研究阶段(1991-1993年)

“双重红利”(doubledividend)的概念由pearce(1991)年首次提出,他认为第一重红利是环境质量的改善,第二重红利是税制扭曲程度的降低。这一时期,气候变化政策吸引了经济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环境税的经济学意义。具体研究情况见表2。

3、“双重红利”假说争论阶段(1994年至今)

随着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更多的实证分析,“双重红利”假说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激烈争论(见表3)。

二、“双重红利”与中国实际联系及意义

可以看出,理论上的“双重红利”是可能存在的,但是这需要取决于理论上的一些假设条件或者实践中的相关联的一些条件,中国现在处于一个经济转型时期,很多地方有其独特性,环境税是否有可行性有待商榷。

第一,初始扭曲的范围与类型。若最初根本没有扭曲的税制,那就不会有“双重红利”。只有在适当的较大扭曲前提下,预期到“双重红利”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流转税占主导地位,所得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所占比重很低。比如,2004年所得税占总税收的19%,并且是历年来的最高点。而在国外大多数发达国家中,所得税占总税收的比例60%都在以上,所得税在整个税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西方经济学者所称的扭曲性税收在我国税收中所占比重并不是很大,现行税制对劳动力供给的扭曲性也不是很大,对投资和储蓄的扭曲也主要表现在某些税收政策上,而不仅仅是税负过重造成的。所以说,在我国尚不存在通过单纯降低所得税来降低超额税收负担的客观环境。

第二,环境税的环境政策是否会有效减少初始扭曲。不能排除环境税将会引入新的额外扭曲,那么环境税在生产领域会带来额外的机会成本,“双重红利”就会变为负的。一是征收环境税用于降低劳动所得税,刺激劳动供给、增加就业。收入返回作用得以体现,而由于目前我国属于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供给弹性较小,所以税收相互作用效应并不明显,因此收入返回作用大于税收相互作用,“双重红利”可能存在。二是当互赖作用增加的成本大于收入效应带来的效益时,“双重红利”不存在。这时会产生更大的税制扭曲,从最优状态变为次优状态。互赖效果反应出环境税不仅会对要素市场造成扭曲,而且会对中间投入和消费选择产生影响。要区分出收入返回作用效应和税收相互作用效应,当收入返回作用效应提升的福利大于税收相互作用效应的成本,“双重红利”才有存在的可能。对于资源以及污染征税,可能会使能源制造产品的价格上升,而低收入家庭对能源和污染的需求弹性较小,因而他们会为此承担更大的赋税,引起社会的非“公平”。因此,与西方国家不同,我们在对课税对象的确定上要有所区别,保证环境税是对于生产要素进行征收而不是对于消费产品。因为对于生产要素而言,因为同时具有收人效应和替代效应的权衡,其效果较为不确定,但是如果对于消费品征税,则对低收入家庭的消极影响就成为必然。

第三,关于环境税改革的实际讨论是与由环境税代替劳动税、社会保险税相联系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税基是否受到侵蚀。如果降低污染的技术和其他方面能够避免污染物质排放税,环境税对税基的侵蚀影响使得税基减少,那么政府不可能在预算上足量削减其他扭曲税。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能通过足量的减免税来补偿经济主体,结果是税收制度的扭曲加大。

第四,在使用对污染品课征的产品税代替污染物排放税的情形下,负外部性产品和干净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必须予以限制,以便控制税基的侵蚀影响。

三、结论

目前学术界对“双重红利”的研究尚有诸多争论,主要集中在“双重红利”的实现条件上。如果“双重红利”赖以实现的理论条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那么,环境税在具体实施时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加上“双重红利”的研究一直以国外为主,而我国情况又有其特殊性,所以,环境税的实施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武亚军、宣晓伟:环境税经济理论及对中国的应用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王德发:能源税征收的劳动替代效应实证研究――基于上海市2002年大气污染的CGe模型的试算[J].财经研究,2006(6).

双减政策的本质篇10

【关键词】日本农业保护贸易自由化Fta/epa

【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

区域性的国际合作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东亚国家也逐渐地走上了区域合作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各种经济政治合作的新途径。从成立东盟论坛(aRF),再到10+3、10+6合作机制的建立,这一系列的合作方式推动了东亚地区经济及贸易的发展。但是,日本多年来一直推行农业保护主义方针,在农业贸易领域始终奉行的是保守的贸易政策和苛刻的绿色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其对外贸易的谈判进程,也影响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并且对日本国内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促进区域贸易自由化,日本政府近年来积极推行贸易机制、农业体制及相关制度改革。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内容

农业保护政策是一国基于价格支持、农业补贴、贸易补贴及贸易壁垒等形式保护本国农业发展,进而直接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等一系列政策的总称。日本政府通过国境保护、价格支持、生产补贴等制度形式来推行农业保护政策。

一直以来,由于受农业经营模式的限制,日本农业比较落后,国内的农产品市场容易受到国际农产品的冲击。为了限制进口,日本政府将国境保护措施视为农业保护的一大利器。日本是wto成员国,根据世贸规则,日本不能将进口的农产品拒之国门外,因此,日本推行的农业保护主要集中在关税领域,即日本对进口的农产品征收极高的关税。虽然在“乌拉圭协议”之后,日本进口农产品的平均关税有所下降,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其关税水平依然较高。尤其是与欧盟和美国相对比,其中个别产品的关税高得惊人,比如进口大米的关税高达492%。高关税是日本国境保护的重要措施,除此之外,在关税税目上也是花样繁多,超过百分之百关税的税目有146个,相比之下,欧盟只有33个,美国只有26个①。

在价格支持方面,日本政府向农民及各种农业合作社提供名目繁多的各种补贴,价格补贴制度可以说是日本农业保护的主要政策措施。其中,对稻米的补贴最高,而且实行双重价格制度,当稻米价格低于市场平均价格时,政府会高价收购,低价出售,以此来保障稻米作为日本第一农产品的地位。此外,农业生产方面的资金及融资补贴也是日本农业保护的措施之一。按照wto规则,发达国家的农业只能是进行“绿箱”补贴,但日本生产性补贴一直是“黄箱”政策,补贴幅度最大的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农业机械设备购买。日本政府每年的农业预算中,有专门的生产性补贴款项,重大的水利工程直接由政府兴修,一般的水利工程由各级政府承担80%左右的费用;在农业机械补贴上,一般是按照农机价格的50%发放;融资方面的补贴也较多,长期的无息、低息农业贷款普遍存在。

在国际上,通常用生产者推定额(pSe)对生产额的比值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农业保护程度。pSe是用一国国内与国际农场品市场的均价差乘以一国的农产品消费者负担的数额再加上一国政府直接发放给农民补贴的总和。按照这个计算公式,日本的pSe值从1999~2012年平均比值是170%②,远远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甚至也大大超过了一些发展中国家。为此,日本政府付出了相当于其农业生产总值70%的保护成本。在众多的农产品中,pSe比值最高的是大米、小麦及牛奶,2012年日本牛奶的pSe比值达到了惊人的650%,每一年日本政府支付的pSe资金占到了GDp的1%左右,而农业总产值仅仅占到GDp的2%左右③。日本农业保护程度之深可见一斑。

东亚贸易自由化与日本贸易政策的转变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合作化的趋势明显,全球范围内的双边贸易Fta/epa协定发展迅猛。进入新世纪以来,wto谈判颇为不顺,出现了多次僵局,直到今天多哈回合的农业谈判还没有达成完全一致,区域间Fta/epa贸易自由化协定因其灵活、方便、高效等优点,促使各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发展较快,成为了很多国家推行贸易自由化的主要渠道与方式。东亚地区自金融危机之后,贸易自由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从2000年开始,各国之间的双边Fta/epa贸易协定进展顺利,尤其是中国政府主动促成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韩自由贸易区,东亚其他国家纷纷效仿,东亚自由贸易进程加快。截止到2012年底,东亚地区各国之间达成的双边Fta/epa协定已经达到了20多个。

在东亚地区双边贸易自由化不断发展的趋势下,日本政府为了同中国争夺东亚的主导权,积极改变国内的经济机构,导致了日本贸易政策的转变。在此种情形之下,农业保护成为了阻碍双边贸易自由化的壁垒,日本农林水产省及农协也意识到了这点,积极配合日本政府推行贸易政策转变。第一,由wto一边倒的政策逐步转向了重视建立双边贸易体制。在2004年日本政府即发表声明,认为积极推进缔结双边自由贸易的epa是日本的一项重要国策,是对wto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的一种良好的补充,日本政府应该重视东亚地区,发挥日本在东亚经济领域的主导权。由此表明,日本贸易政策有所转型,即开始重视在东亚地区的双边自由化贸易。第二,建立了推进双边贸易自由化的Fta/epa专门机构,2003年以后,日本内阁的多个部门纷纷成立了推进双边自由贸易的协调机构,比如经济产业省成立了经济合作部,财务省成立了自由贸易推进委员会,连自民党内部也成立了推进Fta/epa谈判委员会。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对贸易自由化的影响

日本政府虽然积极转变了其贸易政策,但日本的农业保护根深蒂固,短期之内不会有实质性改变,这会给日本及东亚地区的贸易自由化政策带来一定的影响。日本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兼业农民是重要的农业劳动力,但兼业人口一直在减少;在专业农民中,老龄化的问题非常突出,从1983年以来,65周岁以上的老人增加了近2倍。耕地的使用率也在不断下降,到2009年为止,相比于1965年农业耕地的使用率已经下降到75%。此外,农业生产总值也在不断下降中,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亦是不断下降,1990年,日本的农业生产总值大约为110万亿日元,到2012年的时候,日本农业GDp仅为70万亿日元④。从这些数值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日本农业发展的阻力,阻碍了日本农业的改革与发展,甚至陷入恶性循环,越保护越落后,越没有竞争力。2012年,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推测数据表明,一旦停止现在的农业保护政策及措施,日本农业每年的损失将会超过5万亿日元。而受到农业保护政策保护最多的大米、小麦、砂糖、牛肉及乳制品将会受到更大的冲击,甚至有完全被进口农产品所取代之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日本政府已经意识到农业保护政策是推动双边贸易自由化的阻力,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来消除其影响,已经着手国内的农业改革,但政府不敢贸然停止农业保护政策。

目前,东亚地区合作的重要方式,是各国之间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日本从2002年以来到现在,在缔结Fta/epa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签署的这些贸易协定,自由化程度不是很高。日本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已经缔结成功的自由贸易协定中的自有率是最低的,平均只有20%左右,与其发达国家的身份并不相称。不仅大大低于欧盟与墨西哥,也低于美国和韩国。农业保护政策是日本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最大阻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外交阻碍,也是日本的自由贸易率如此之低的重要原因。虽然在东亚贸易自由化的大潮中,日本也是积极的倡导者,但是,日本政府在谈判中,通常只注重其工业产品及服务领域的市场开放,对于农产品市场一直持谨慎态度,由此造成了日本签署的双边Fta/epa协定比较少。

2002年,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提出了著名的“小泉构想”,即倡导日本与东盟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得到了东盟五国的积极回应。但在就协定内容细节进行磋商时,日本因为拒不开放农产品市场而遭到了东盟五国的一致抗议,最后只与新加坡签订了日新协议,与其他国家的谈判破裂,因为新加坡是工业国家,几乎没有农业。接着,2003年东盟秘书长访问日本,希望日本政府废除实施已久的国境保护政策,降低部分进口农产品关税及降低绿色贸易壁垒,但十年过去了,日本与东盟各国还是未能签订Fta/epa协议,谈判也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日本已经与东亚国家签订的Fta/epa协议中,均没有涉及到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内容,不仅引起了东亚各国的强烈不满,甚至遭到了美国的讽刺,直到今天,美国依然没有与日本签订双边的Fta/epa协议。

我们再看看日本签订的第一个Fta/epa―日新Fta。协议规定,凡从日本进口的商品,新加坡不征收关税,但日本方面则将大米、小麦、乳制品、肉类制品、砂糖、海产品等农产品排除在撤销关税名单之外。在之后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中,也都没有撤销进口农产品的关税,如2005年与马来西亚,2007年与泰国、印尼、文莱、菲律宾,2008年与越南。日本与韩国之间的epa谈判始于2007年,到2013年初已经进行了13轮磋商,但还是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⑤。主要的焦点就是集中在农业方面,日本一直拒绝开放其农产品市场,坚持对主要农产品进行贸易保护,而韩国则要求日本最大限度地开放农产品市场。日本国内的反对势力态度强硬,致使日本政府无法在谈判中让步,对东亚贸易自由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农业保护政策成了日本推行东亚贸易自由化的巨大阻碍,东亚各国不断对日本政府施加压力,日本国内的批评之声也越来越多。农林水产省与日本农协也在不断表态支持贸易自由化政策,但是并不轻易承诺做出任何农业自由化的条款。综合种种因素,日本政府始终无法在农业贸易自由化中给出精确的衡量,给双边贸易自由化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阻碍了东亚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日本参与东亚贸易自由化的展望

2013年,日本正式参与到tpp谈判,面对贸易伙伴的强大压力,日本不得不提出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力争贸易自由化率达到80%,进一步削减小麦、大米、牛肉等主要限制进口农产品关税。尽管如此,日本提出的贸易自由化目标仍然与新加坡、中国等国家要求的100%的水平相距甚远,加之国内的农业利益集团在不断地施加压力,短期之内还是不能放弃完全农业保护政策。因此,日本在2013年的tpp文莱会议所作的承诺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日本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前奏。从长远来看,日本农业政策必须要符合其经济发展全球化战略,适应日本制定的“Fta发展战略”,在日新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以韩国、中国与东盟为中心,在东亚地区及世界范围内推行自由双边贸易,以此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及apeC、wto等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同时,近几年,随着中国与东盟、韩国的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以及日本参加的Fta、tpp、epa谈判对象带来的巨大压力与要求其开放农产品市场的要求,为了推进日本与东亚、东盟各国建立Fta、epa的进程,日本政府已经下决心进行农业政策调整及农业结构改革,摆脱农业保护给财政收入带来的包袱。农林水产省从2008年以来就一直与国内的农业利益集团进行磋商,试图加快农业结构改革与农业经济关系调整,提高其农业发展水平与国际竞争力。当然,阻力是很大的,但如果不开放农产品自由贸易就难以同其他国家达成Fta/epa协定,日本国内就这一点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因此,从长远目标看,日本实施农产品自由贸易是可期的。

从近两年日本政府实施的贸易政策看,这些政策是为推进其自由贸易做准备的。首先,改变Fta/epa双边贸易策略,农林水产省在谈判的时候开始由守转攻。面对日本制造业要求缔结Fta/epa的呼声和实现工业、投资、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强烈要求,日本农业一直是各国在与日本谈判时的焦点,不能彻底开放农产品市场,其他领域的自由贸易协议就难以达成。因此,日本农林水产省成为了日本工业巨头的眼中钉,为了加快推进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的Fta/epa协定,日本农林水产省已经开始鼓励日本农产品出口,同意开放部分农产品自由市场,在2013年文莱会议上,日本降低了95个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其次,减少绿色贸易壁垒,逐步开放重要的农产品市场。高额关税与农业补贴是日本农业保护政策被国际贸易伙伴诟病的地方,虽然绿色贸易壁垒不属于农业保护政策的范围,但也是阻碍自由贸易的障碍,wto的《SpS协定》明确规定了绿色贸易壁垒只能是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上形成,不能随意滥用绿色壁垒,否则也会构成对贸易自由的限制。日本从2006年实施了《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改变首批针对734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了1万多个最大允许残留标准,并确定了“一律标准”原则,⑥即将这些残留设定在0.01ppm阀值,只要检测出这个阀值范围内的,就限制进口。无疑这是一个重大的绿色贸易壁垒,不符合《SpS协定》的要求,日本为此多次同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发生农产品贸易诉讼,均是日本败诉。可见,绿色壁垒不消除,日本难以实施贸易自由化。故此,从2008年起,日本开始减少检测目标,从734中检测对象降到了350种,2012年又废除了“一律标准”原则,为推动贸易自由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第三,加快国内的农业改革,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了改变日本在缔结Fta/epa谈判中的不利地位,从根本上改变日本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消除农业贸易自由化阻力,日本政府从2006年起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及体制改革,比如改革大米流通体制、推进绿色农业与有机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经营法人化、加快农业科技化与生物水平建设、改革农协职能等,到目前,这些措施的推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提高了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为逐步减少农业保护打下了基础。

(作者单位:上海商学院)

【注释】

①刘昌黎:“日本Fta/epa的新进展、问题及其对策”,《日本学刊》,2009年第4期。

②李勤昌,石雪:“日本强化农业保护的经济与政治原因”,《现代日本经济》,2014年第2期。

③原瑞玲:“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效应及其测度研究”,2014年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④丁一凡:“国际贸易新动向―多边自由贸易框架的复活还是新地区自由贸易框架的崛起?”,《当代世界》,2014年第2期。

⑤刘国斌,赵霞:“日本加入tpp谈判与农业改革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