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十篇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十篇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2:31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篇1

关键词:神农文化;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华中药用植物园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3-5790-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23.042

1神农文化与神农精神

神农,亦称神农氏,华夏上古传说人物,与伏羲、女娲并称为“三皇”,被后世尊为“药王”、“五谷王”、“神农大帝”等。《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亦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述异记》卷下中有:“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明・周游《开辟衍绎》第十八回王子承又有神农“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等等。由此可见,神农是中华文化的先祖之一,他遍尝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为部落提供了生存与健康的保障,千百年来,是农业丰收与人类健康的守护神。

从神农氏踏遍青山、尝百草的感人传说中看到,这位大约6000年前的部落首领,具有一种最原始、最纯粹的民本意识和创造精神,他不谋私利,以天下为己任,大胆尝试,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发明了医药业与耕种业,不仅为人类向自然界索取了大量宝贵的资源,而且传承了一类极其丰富和优秀的人文精神。神农文化主要体现为博大精深的医药文化与农耕文化,而神农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就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探索、有所创新[1-5]。今天,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弘扬传统的神农文化,领会神农精神,对践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与科学发展观,通过不断试验,大力推出创新成果,使科技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显然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华中药用植物园现状及升级建设背景

2.1华中药用植物园现状

华中药用植物园始建于1982年,2003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使用现名,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承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位于鄂西南的恩施市学院路,是华中地区农业科研机构中惟一的中药材研究单位,也是全省中药材育种和栽培技术的权威科研机构,现被列为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九大分中心之一,是湖北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华中药用植物园,位于湖北省恩施市新塘乡下坝村长岭岗,海拔1680m,年均降雨量为1600mm,年均气温为10.6℃,目前,植物园占地面积共112.5hm2。建园以来,在湖北省以及地方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植物园依托于中药材研究所的技术支撑,不断取得长足发展。在药用植物引种、驯化、保护及开发利用方面,全所科研人员做了大量工作,现已建有草本、木本、藤本、荫生药用植物区及珍稀濒危、药食兼用植物区等8个保育研究区。园内引种保育药用植物1500余种,其中部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38种。建有厚朴、黄连等13个种质资源圃,全国最大的厚朴种质资源库(37hm2),为多种道地药材的Gap研究奠定了基础[6]。

2.2升级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2.1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紧迫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延年益寿、身心健康,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焦点。目前,天然药物在国际上引起广泛重视,天然药物的市场在全球日渐扩大,中药的需求量开始激增。中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多年来不合理的采挖、采收,导致野生中草药资源急剧减少,不少品种采挖量在产区已远远超过了其资源的再生能力,大量物种濒于枯竭,野生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着极大的压力[6,7]。

湖北省地处中国南部亚热带向北部暖温带过渡地带,又是中国东部平原与丘陵向西部高原的过渡地带,其生物区系具有南北交汇、东西渗透、复杂多样的特点,是中国重要的生物资源天然基因库,中药资源极为丰富。据统计,湖北省共有中药资源约3939种,其中药用植物3354种,居全国第五位。湖北省是中国中药材主产地之一,其西南一隅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更是有着“华中药库”的美誉;稍北边的神农架林区,素有天然中药材“百草园”之称。湖北省由于拥有武陵山片区、神农架及武当山片区、大别山片区等药材基地,中药材的产量居全国第七位。境内有大宗中药材品种60余个,主要道地药材有黄连、厚朴、茯苓等品种,尤以利川鸡爪黄连、罗田九资河茯苓最为著名。

湖北省还是中医药发明者神农氏的故里以及他遍尝百草之所,也是著名医圣李时珍的故乡。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并积淀了一批地道药材品牌。其中,以恩施州区域内最多,如利川黄连、恩施紫油厚朴、板桥党参等地道药材均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长阳资丘木瓜以“个大、色正、皱皮”被收录入《中国大药典》。此外,罗田九资河茯苓、麻城、恩施黄连、恩施厚朴、襄阳麦冬、荆州半夏、英山桔梗、蕲春四宝、巴东玄参等已形成特色品牌。国家科技部早在2002年将湖北省列为中药材现代化、规范化种植基地。特别是神农故里随州(农耕文明起源地),因搭架采药、遍尝百草而获名的神农架(神农架林区),因搭架采药后顺溪而下获名的神农溪(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等活动遗迹遗址,而神农氏被尊为“药祖”。因此,神农文化是湖北的一大财富,神农氏理应成为湖北省最大的中药文化品牌。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巫山、武陵山与大娄山相聚处,是云贵高原植物区系向东过渡和亚热带植物区系向北过渡的交汇地,地处中国特有植物三大中心区之一的渝东-鄂西-湘西北特有植物的分布中心,境内蕴藏着水杉等中国特有植物在内的丰富植物资源,享有“北纬30度动植物基因库”、“天然植物园”、“鄂西林海”等美誉。药用植物资源尤其丰富,全州药用植物达202科881属2258种,超过《本草纲目》上记载的种数,甚至比神农架林区更多,是名副其实的“华中药库”[8]。

硒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被营养学家誉为“生命的火种”。恩施州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硒资源,拥有“世界惟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和“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两大世界级资源。2011年9月恩施被国际友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学术委员会授予“世界硒都”称号[9]。华中药用植物园选址于“天赐厚土,世界硒都”的恩施州,正是基于其拥有上述资源优势的考虑;植物园园区恰好处在迄今为止世界惟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之上。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对中药材需求的日益增长,随着药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正确、有效地利用域内药用动植物资源,如何保证中药资源的永续利用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作为域内专业研究机构,华中药用植物园在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上责无旁贷,必须通过升级建设,肩负起更大责任。随着植物园在业内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其独特的区位和作用,引起了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主导的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建设组织者的高度关注,拟将其作为主体园纳入体系[10],其升级建设需要尤为紧迫。

2.2.2区域发展的强劲需求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中药现代化取得重要进步,中国已形成以中药工业为主体包含中药农业等的“大中药产业”,预计到2015年,其产业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作为基础的中药农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十二五”期间,恩施州打造“六百双五”特色产业基地,加强了对中药农业的支持;2008年起,恩施作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实验区”,其药材等基地建设被纳入项目扶持范围;而恩施州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势头迅猛,对域内中药农业发展有着重要带动作用;2011年,随着恩施州整体划入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实验区建设对中药业等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尤为重要。

国家农业科技(湖北)区域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亦明确提出华中药用植物园作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建“一流强院”的平台之一,将逐步建成华中地区规模最大、收集品种最齐全的药用植物园。

目前,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正在国际上悄然崛起,日益为人们所推崇,并呈现出蓬勃的发展之势。2008年,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决策,其包含神农故里随州及其主要活动区域的神农架、恩施等。在《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1]中,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以“一江两山”为龙头,形成“三大旅游板块、四大集散地、五条精华旅游线路、六大精品旅游区”的空间布局,其中“一江两山”区域为三大板块之一,清江民俗生态精品旅游线为五条精品旅游线之一,清江土苗民俗风情旅游区为六个核心景区之一,恩施清江画廊景区是清江土苗民俗风情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施州、市两级政府正在倾力打造中国健康旅游基地――土苗(族)风情园、生态恩施州;2009年,恩施市提出了打造“仙居恩施”,建设“生态走廊”的重大战略举措,结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将华中药用植物园纳入生态走廊之一的清江画廊发展规划,正作为重要的旅游节点打造。

在鄂西生态旅游圈的发展中,中医药养生旅游是极具潜力的部分。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自提出以来,虽有对神农氏的涉及,但多限于神农农耕文化的强调,对于神农中医药文化的发掘远远不够,少有对神农中医药文化的重量级打造。湖北省作为神农故里及其主要活动区域、如今的中医药大省,神农中医药文化尚未被放到足够的高度。华中药用植物园的升级建设,将着力农业与中药文化的交叉点,特别是通过发展中药农业来传承神农文化,显然为神农中医药文化新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综上所述,升级华中药用植物园,不仅对所在地恩施州实施“三州战略”,推进绿色繁荣,促进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推动圈内及湖北全省相关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3提档升级目标

结合恩施州药用植物资源状况和药业产业发展实际,贯彻落实2011年4月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要将华中药用植物园建成集资源保存、科技示范、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植物园”的重要指示,力争在3~5年内,对华中药用植物园进行扩建和提档升级,突出药用植物特色,以资源保护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核心,以服务产业为根本,以溯源神农文化的中医药文化为内涵,立足鄂西药用植物资源,逐步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功能最全的高山药用植物园;建成湖北省及武陵山区药业产业研发基地,建成华中地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和科普服务中心,建成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药用植物的研发平台和教学实践基地,建成武陵山和华中地区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

3升级建设中的神农文化传承与精神弘扬

3.1站在国家战略层面展开药用植物资源保育

3.1.1药用植物征集与保育研究为实现建成全国最大的高山药用植物园的目标,将充分利用参与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等机会,追随神农氏足迹,在华中药用植物园影响区域内,首先就武陵山区的鄂西部分,继而对整个武陵山区和鄂西其他在省内中药材生产影响较大的区域等,全面开展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征集和保育;尤其要发扬“神农尝百草”的精神,对于未知、民间习用的种类要加强收集发掘,并筛选有效成分,组成相近的某稀有或濒危物种的替代者,着力开发新药资源。

目前,植物园正继续推进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合作,加大与其合建的“武陵山野生中药资源工作站”的工作力度;其药用植物征集工作,在立足鄂西南、重点对鄂西南药用植物进行全面征集的基础上,正逐渐向神农架等华中其他地区乃至西南地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延伸;特别是加快了恩施州域内植物标本专业征集与鉴定力量的整合,与恩施冬升植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协作关系,为资源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3.1.2致濒机制及保育研究将充分利用园属中心实验室,对域内头顶一颗珠等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在其生物学特性系统观察的基础上,查明其种群动态、繁育系统、极端环境压力下的抗逆性、人为干扰对物种的影响等,从而揭示濒危中药材生活史的薄弱环节,区分致濒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原因,为物种保育尤其是迁地仿生护存提供科学依据。

3.1.3以加入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为目标开展提档升级建设神农氏因发明中医中草药造福于民,而被后世子孙尊奉为中华医药的鼻祖。华中药用植物园,作为湖北医药始祖神农故里和神农主要活动地域药用植物园的代表,其中药资源的保育,理应是国家层面上的一种战略资源行为,理应在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植物园正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标本数据库整合等升级建设工作,力争早日作为主体园纳入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其成功纳入,还将有望带动其建设单位整体升级,发展成为中国医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分所之一。通过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大力推动华中药用植物园与域内有关植物园的整合,尤其是科研联合,共同打造域内药用植物园品牌,形成鄂西药用植物研发的联合攻关格局。

3.2站在产业化的高度推进中药农业研发

中药农业作为缓解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压力的主要途径,发展潜力巨大。但多年来,中药种植一直滞后于农业种植的发展,良种推广、标准化、机械化等严重不足。通过加速推动华中药用植物园的提档升级建设,特别是站在产业化的高度推进中药农业研究,以直接服务于域内中药农业产业化,引领域内现代中药农业,这将使其有别于传统的综合性植物园。作为植物园内涵建设的重头,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加强药用植物园中药农业研发工作,加强其基础、基层研究如紫油厚朴立体种植模式研发等扶持力度,特别是要支持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向生产实践的转化。

3.2.1加强引种、种质资源研究优质种苗是农业的源头,目前,中药材品种选育以及种子种苗的培育,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加强药用植物的种源基地建设,对于中药农业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在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九州通医药集团共同建立“药用植物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组建有“药用植物繁育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目前,按照省内产业实际和战略部署,通过推动该中心的运行,不断充实药用植物生理、生化、分子育种、土化分析、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大力推动各项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领域的应用。重点推进紧缺药材的野生变家种的研究;同时,对道地药材品种选育以及种子种苗的培育研究、规范研究,特别加大了研发力度。

3.2.2强化Gap研究与示范为保证中药材或天然药物的优质安全无公害并具可控性,国际上正积极探索药材生产管理规范(Gap)的实施,并把绿色中药材的生产看成是可持续农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华中药用植物园的建设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建有“湖北省中药材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曾为恩施硒都科技园有限公司通过玄参Gap认证(全省首个通过)、恩施九州通中药发展有限公司通过黄连Gap认证提供技术支撑,并为其培养了一支Gap认证核心技术团队,为后续其他品种认证奠定了基础。多年来,中药材研究所还针对紫油厚朴这一湖北省在国内的优势道地药材品种,开展了其Gap研究与示范推广,所建“紫油厚朴百里长廊”,被国家质监局列为部级农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区,被湖北省科技厅挂牌确定为“湖北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基地”;并通过湖北省地道药材规范化种植(Gap)技术基地建设服务平台等建设,在服务于药业企业,特别是支持其培育具有产业价值的资源品优势方面具有了一定经验。

目前,按照省内产业实际和战略部署,通过推动该中心的运行,将重点推进其他栽培历史悠久、地域特征明确、栽培区域广泛、已有优良农家品种、大量使用的重点药材的Gap研究及示范工作,为其Gap认证奠定技术服务提供的基础。

3.2.3保育与开发富硒药用植物恩施州所产中药材天然富硒,独具特色;而恩施州新塘乡双河一带,是世界第一天然富硒生物核心圈所在地,植物园即位于硒矿床之上。因此,华中药用植物园又成为国内仅有的“富硒”药用植物园。利用恩施州硒资源及鄂西药用植物蕴藏丰富的独特优势,保育与开发富硒药用植物,应成为植物园发展的重点之一。“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是“药食同源”的最早缘起。将重点选择域内适宜的药食兼用植物种类,以功能农业理念展开其硒生物营养强化技术为基础的产业链关键技术研发,以推动恩施业已积累多年、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硒产业再上新台阶,为尽快将恩施州建设成为全国富硒产业发展先导示范区做出贡献,并辐射武陵山区及鄂西南乃至周边省内外适宜发展富硒生物产业的地区。

3.3发展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

在升级建设中,将充分挖掘神农中医药文化内涵及富硒特色,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以神农百草园为起始,展开中医药文化、养生文化篇章,将其打造成“赏神农百草园、品药与人生五味,感药之特殊理性,养人四时之阴阳”之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目的地。

3.3.1入口区彰显本区孑遗(药用)植物避难所的特殊地位在植物园入口管理区,设刻有孑遗植物浮雕的花坛,种植银杏(原产中国,中药原料之一,为世界著名药用植物)配合景石,呼应本区域为多种孑遗(药用)植物避难所的特殊地位,银杏的古老,也显示了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镂空竹简内镌刻《植物园赋》,体现园区的历史与特色。

3.3.2药王庙建设以神农氏为核心植物园内,以药王庙与神农护佑园为核心人文景观,占据全园最高点。建庙处风景绝佳,四季景色各异,晨昏晴雨,瞬息万变。晴时远望万山来朝,近味百草呈香,仰望碧空如洗,浮云千变万化,俯视桃源如梦,曲径百转千回。后有药王湖波平如镜,前有药王谷层岩如削。庙中将奉神农氏为第一药王,并以适宜方式建成李时珍等中医药群贤塑像,以缅怀中华医药先贤。

3.3.3植物区布局符合可持续利用原则

1)草本植物区。在植物观赏与科普区中建设神农百草园――草本植物区。本区建多个专类园,分类种植和展示临床常用、疗效显著的药材,按药用植物功效分类,如清热解毒类、祛风除湿类等,并藉以展示和介绍中药传统理论知识及特点。

2)珍稀濒危植物区、民族药物植物区。收集珍稀濒危植物40种以上,体现植物园保育本色。民族药物区建7个专类园,主要以土家族、苗族等民间草医对民族药的习惯分类为依据,如七十二七、七十二还阳等。设计民族药物长廊,展示和介绍土家族、苗族医药及文化。

3)地道药材植物区。以湖北道地药材为主,包括紫油厚朴、鸡爪黄连、皱皮木瓜、马蹄大黄、贯叶连翘、石窑当归、板桥党参、五鹤续断、巴东玄参、湖北贝母、湖北麦冬、资丘独活、麻城、英山桔梗、茅苍术、荆半夏、蕲艾等。藉以介绍药材地道性方面的知识等。

4)活化石植物区。本区建7个专类园,展示湖北省分布的植物活化石7种,包括珙桐、银杏、水杉、金钱松、银杉、香果树、杜仲。结合植物种植,结合阶梯的台地,模拟不同的冰川期,放置相应的植物浮雕块石,记录每种植物的历史与特色,形成时间与空间的对话。

5)膳食植物区。中医药宝库中有大量可以药、食两用的中药。建立膳食植物区,彰显中药“药食同源”的特色,为中药食品化、发展食疗挖掘资源。设置宣传牌,分别介绍园内植物的品种名称、保健功能、食用方法及已烹调好的美食图片等。

6)香精植物区。设计玫瑰田、薰衣草田等香精植物,与膳食区相延续,形成丰富的嗅觉与视觉体验。

7)水生植物展示区。沿人工湖周边种植水生植物,设计风雨长廊与栈道、小吊桥。水边设计停留构筑,水中以荷花为主要景观元素。

8)厚朴园(紫油厚朴基地)。展示紫油厚朴生长规律、紫油厚朴套种模式、药物采集与制作工艺流程等,并充分利用植物园的特色中医药植物,在静态游览的同时加入种植与采摘、植物疗养等参与性活动,实现嗅觉、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的充分体验。

3.3.4中医药文化展示,溯流探源容多元采用多样化的形式组合,表现中医药文化元素,使整个植物园成为一座能穿越时空、感受中医药千年历史风云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1)设五味广场,品药与人生五味。神农文化的人文内涵主要表现为: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贵和尚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人与人的和睦相处,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中药方剂的组成不是几种药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神农文化包括后世儒家所强调的“和”。以景石为中心,镌刻“和”字;广场设树池,分别镌刻福、禄、寿、禧,以药理品五味人生,以“福禄寿禧”来体现“百味人生”。

2)药草广场。选取典型植物来进行浮雕展示,并介绍中医五行学说。其介绍可按药用植物功效分类,包括清热解毒类、祛风除湿类、活血化瘀类等九类。

3)养生广场。介绍中医四时养生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将药材与养生相呼应。

4)中医药科普展示中心。一是建标本馆,并开发标本电子化管理系统;二是设多功能展厅,收藏和展示与中医药有关的传统治药工具模型或实物,如碾槽、冲钵、药炉等,向来访者介绍中药传统加工制作方法、技巧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同时,在其间设置多媒体设施,补充宣传介绍与中医药文化题材有关的知识;三是充分利用馆内的墙面,设置医药史与文化浮雕。浮雕以人物故事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通过伏羲制卦、神农尝草、黄帝论医、医道同源、徐福东渡、葛洪炼丹、仙姑运针、时珍归来等多个人物故事,概要展示出中医药自远古以来数千年的发展轨迹。

5)园区文化小品。一是设置中医药人物雕塑。在园区运用大量浮雕、石雕、石刻、铸铜、植物等多种表现手法,表现葛洪等一批最有代表性而未奉祀入药王庙的中医药大家,并通过他们进一步向参访者介绍中医药文化;二是在园区适当位置建设多面造型各异的文化景墙。充分利用景墙墙面,区分医理、药理、典趣、中华老字号、警言等多个主题,全面展示中医药丰富的理论与文化内涵。

6)采摘园。划分区域自然式种植中药材特别是富硒药材,教人识别药材并进行采摘体验,同时可以在休闲服务区域现场制作药膳。

7)休闲服务区。为药膳餐饮、休养避暑、会议场所。同时沿恩鹤公路两侧设计商业购物街,打造休闲兼具药材土特产售卖功能区。

3.4开拓植物园旅游功能,反哺其资源保育与科研示范功能

着力药用植物园生态养生旅游开发,为形成产业化反哺科研的自我良性循环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成立植物园旅游开发公司,通过植物园的运营,使得单位自有收入大幅提高,为相关科研项目的实施,技术成果的取得,黄连、葛、绞股蓝等产业技术体系的培育以及科研团队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形成良好的“反哺效应”;二是在继续争取各种公益性财政支持资金捆绑投入的基础上,“拼盘”建设、壮大自身的同时,适时加快招商步伐,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如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的关注与介入,以争取其综合配套功能尽快成熟,旅游功能充分体现,使其发展进入“植物园保护药用植物,药用植物造福人类”的良性循环。

3.5以神农精神培养胜任科研的新一代农科人

神农文化与湖北省渊源深厚,作为一种传统资源,一种特定的精神力量,其文化传承,将能为域内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华中药用植物园升级建设伊始,特别需要系统谋划、科学组织对神农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大力倡导以神农精神培养、塑造新一代农科人,来提升中药农业研究人员的综合素质,力促科研人员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不断进取,有所创造,有所贡献,鼓励他们多层面地参与升级建设,从一线掌握科研数据,获得科研成果,把握升级建设的伟大契机,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才华充分施展,让一切有利于中药文化发展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域内广大农户。这种对神农精神的弘扬,不仅是华中药用植物园升级建设至关重要的战略举措,也是本所完成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围绕“升级提档,建一流强院”的工作思路的可靠保障,对本所创造“以所为家、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所内文化极具重要作用。

4结语

同志曾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神农精神就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华中药用植物园的升级建设就是伟大的事业。为顺利推进该园升级建设,亟需以神农精神为支撑,不断地知难而进,蓬勃向上,开拓创新,以更好地利用所从事的中医药事业为人类的身心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杜,2001.

[2]王玉德.试析炎帝神农文化的史源[J].学习与实践,2012(4),102-109.

[3]王星光.炎帝与中华科技文明和科学传统[a].霍彦儒.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宝鸡:三秦出版社,2009.203-211.

[4]徐俏俏.鄂西圈品牌形象识别与传播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5]蒋南华.略论炎帝神农与中华文明[J].贵州社会科学,2010,250(10):133-136.

[6]廖朝林,何银生,由金文.恩施州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2):2481-2486.

[7]张美德,廖朝林.武陵山区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初探[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6):1189-1192.

[8]方志先,廖朝林.湖北恩施药用植物志[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6.

[9]彭祚全,黄剑锋.世界硒都-恩施硒资源研究概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篇2

1实验

1.1环境微生物的收集

某制药企业连续九天的环境微生物分离菌株统计:第一天制药企业a级区共收集3株,分别为表面菌0株、浮游菌1株、沉降菌2株;第二天制药企业a级区共收集2株,分别为表面菌0株、浮游菌1株、沉降菌1株;第三天制药企业a级区共收集3株,分别为表面菌1株、浮游菌1株、沉降菌1株;第四天制药企业a级区共收集4株,分别为表面菌1株、浮游菌1株、沉降菌2株;第五天制药企业a级区共收集5株,分别为表面菌2株、浮游菌2株、沉降菌1株;第六天制药企业a级区共收集3株,分别为表面菌0株、浮游菌0株、沉降菌3株;第七天制药企业a级区共收集2株,分别为表面菌1株、浮游菌1株、沉降菌0株;第八天制药企业a级区共收集3株,分别为表面菌2株、浮游菌1株、沉降菌0株;第九天制药企业a级区共收集4株,分别为表面菌1株、浮游菌2株、沉降菌1株。第一天制药企业B级区共收集13株,分别为表面菌5株、浮游菌4株、沉降菌4株;第二天制药企业B级区共收集13株,分别为表面菌3株、浮游菌4株、沉降菌6株;第三天制药企业B级区共收集9株,分别为表面菌2株、浮游菌4株、沉降菌3株;第四天制药企业B级区共收集17株,分别为表面菌8株、浮游菌3株、沉降菌6株;第五天制药企业B级区共收集8株,分别为表面菌2株、浮游菌5株、沉降菌1株;第六天制药企业B级区共收集9株,分别为表面菌3株、浮游菌4株、沉降菌2株;第七天制药企业B级区共收集12株,分别为表面菌5株、浮游菌3株、沉降菌4株;第八天制药企业B级区共收集11株,分别为表面菌3株、浮游菌4株、沉降菌4株;第九天制药企业B级区共收集15株,分别为表面菌8株、浮游菌3株、沉降菌4株。第一天制药企业人员表面菌0株;第二天制药企业人员表面菌1株;第三天制药企业人员表面菌2株;第四天制药企业人员表面菌3株;第五天制药企业人员表面菌2株;第六天制药企业人员表面菌2株;第七天制药企业人员表面菌3株;第八天制药企业人员表面菌1株;第九天制药企业人员表面菌1株。

1.2微生物鉴定结果及分布

制药企业生产车间环境微生物鉴定结果统计:共分离68株。葡萄球菌29株,占收集菌总数的百分之二十点四;芽孢杆菌8株,占收集菌总数的百分之五点六;克雷胞杆菌3株,占收集菌总数的百分之二点一;棒状杆菌3株,占收集菌总数的百分之二点一;不动杆菌3株,占收集菌总数的百分之二点一;奈瑟氏菌3株,占收集菌总数的百分之二点一;库克氏菌3株,占收集菌总数的百分之二点一;假单胞菌2株,占收集菌总数的百分之一点四;莫拉菌4株,占收集菌总数的百分之二点八;酵母菌1株,占收集菌总数的百分之零点七;微球菌6株,占收集菌总数的百分之四点二;其他3株,占收集菌总数的百分之二点一。

2制药企业微生物污染分析

制药企业a级区连续九天共收集29株,表面菌共8株、浮游菌共10株、沉降菌共11株,以人葡萄球菌和唾液链球菌为人体携带的常见菌种。制药企业B级区连续九天共收集98株,表面菌共37株、浮游菌共30株、沉降菌共31株,仍然以人葡萄球菌和唾液链球菌为主。制药企业人员连续九天共收集表面菌共15株,以表皮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为主。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篇3

贵的就是好的?

以美国为例。其实美国的药厂的生意人非常了解客户的心理,美国普通大众在心理上和中国老百姓十分相似:东西越贵越好。因此有的药厂在产品初放市场时,把价格抬得高高的,反而比低价格药品更容易销售。为了限制药厂的过度膨胀,保险公司和联邦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宣传方面做得相当好。很多人都会不断接到保险公司的药品宣传,解释新上市的“品牌药品”(Brand-nameDrug)和“通用药品”(GenericDrug)的区别,而FDa在官方网站上有详细宣传,告诫民众切勿被价格所迷惑。

“品牌药品”按照一个月的用量,价格是71美元/31天,同样31天用量,“通用药品”只花费22美元/31天。

疗效没啥区别

“品牌药品”通常指的是药品的商品名,这个商品名是药厂独家享有的,拥有专利,别的厂家无权出售。价格自然也是“独家”的。比如退烧药tylenol,商品名中文叫“泰诺”或者“普拿疼”。

“通用药品”指的是药品的化学名,是药物关键作用,治病时起到主要疗效的活性成分,价格低廉是因为专利权到期作废,所有的厂家都平等坐拥销售权,价格立刻降下来。“泰诺”/“普拿疼”的化学名则是:对乙酰氨基酚。

实际上,“品牌药品”在药物作用活性成分上和“通用药品”的活性化学成分是一样的,甚至很多新药都是对“旧药品”、“通用药品”的化学成分照抄不误,区别在于一些非活性添加剂,以及药物形状颜色,剂型(如片剂,胶囊,混悬液区别)等等,这是因为美国的“商标法”规定品牌药品如果具备所谓“品牌”条件,必须和“通用药品”有所区分。

贵就贵在专利上

FDa告诫大家,“通用药品”必须和“品牌药品”同样有效,安全。价格区别不在于其中重要的化学成分和药效,在于“品牌药品”拥有专利权,而且在投放市场时要花费相当的研究、宣传费用。药品的专利权可以长达20年。现今美国市场上50%药品是“通用药品”。“通用药品”的价格通常比“品牌药品”低很多,至少30%。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篇4

关键词:植物药材;itS序列;Dna条形码鉴定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4-0737-02

[FQ(9。25,X-w]

收稿日期:2009-11-2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资助项目(2005DKa21004);辽宁省教育厅资助项目(2009a496)

作者简介:许亮(1978-),男,辽宁沈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药生药的教学与科研研究。

通讯作者:康廷国(1955-),男,山东寿光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品质评价与中药新药开发研究。tel:041187586028,email:kangtg@lnutcm.省略。

itS(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是核糖体Dna上的内转录间隔区,位于18S和26SrDna基因之间,被5.8S基因分为两段即itS1和itS2,见图1。itS区包括5.8SrDna在内的总长度为600-700bp,其中5.8SrDna的长度非常保守,一般为163bp或164bp,itS1和itS2的长度也比较保守,但核苷酸序列变化较大,可以提供丰富的系统学信息。itS1和itS2作为非编码区,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承受的选择压力较小,进化速度较快,核苷酸序列变化较大,且其变异以相互独立的点突变为主,是rDna中的中度保守区,可为属以下水平的研究提供较丰富的变异位点和信息位点的系统学信息。这使itS序列十分适宜进行各种分子操作,已成为最广泛的应用于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和进化研究的核基因标记之一,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1-3]。

图1植物核糖体DnaitS的基本结构

1itS序列与植物Dna条形码鉴定的关系

Dna条形码(Dnabarcoding)是利用一段标准的Dna序列作为标记来实现快速、准确和自动化的物种鉴定,类似于超市利用条形码扫描区分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商品。已成为生物物种鉴定的新方向,受到世界40多个国家130多个组织中传统生物分类学家、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物信息学家等多学科专家的关注。加拿大动物学家paulHebert首先倡导将条形码编码技术应用到生物物种鉴定中,他对动物界11门13320个物种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CytocheomecoxidaseⅠ,CoⅠ)比较分析,提出可以采用单一的基因片段来代表生物种,作为物种的条形码[4-5],因此他被称为Dna条形编码之父。但由于CoⅠ基因在植物中的进化速率远慢于在动物中的进化速率,对于大多数植物不适合作为Dna条形码鉴定的编码基因。

itS序列在被子植物中的长度变异很小,itS1和itS2的长度均不足300bp,pCR扩增及测序简单易行,特别是pCR直接测序法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itS在被子植物科内,尤其是近缘属间及种间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成为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分子标记[6],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在分子水平上快速准确地鉴定中药材成为可能,应用itS序列作为植物类中药材的Dna条形码,为有效遏制各种假冒伪劣药材提供了极为有力的先进的技术支持。

中药材鉴定方法如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色谱法鉴定等,在中药材鉴定和评价其质量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涌现了多种中药材Dna分子鉴定技术,Dna条形码技术具有4个显著的特点:①Dna条形码直接利用Dna序列进行物种的鉴定,基于生物的基因型,具有独一无二的可重复性;②Dna条形码序列具有通用性,在不同物种之间具有可比性,在全球物种鉴定中可以形成统一的标准,也更利于对植物系统进化的研究;③Dna条形码只需一对或几对通用引物;④在技术发展成熟的基础上,根据Dna条形码鉴定技术设计生产“便携式中药鉴定分析扫描仪”,任何人可以实时完成物种鉴定工作[7]。

作为Dna条形码的编码基因应符合以下标准:①具有足够的变异性以区别不同的物种,同时具有相对的保守性;②必须是一段标准的Dna序列来尽可能的鉴别不同的种群;③应该包含足够的系统进化信息以定位物种在系统中的位子;④应该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以便于通用引物的设计;⑤应该足够的短以便于有部分降解的Dna的扩增[8]。对于动物来源的药材可以根据Coi基因设计通用引物,而对于植物来源的中药材itS序列可以作为候选的编码基因。

2itS序列在中药材鉴别上的应用

由于itS区域具有较多的碱基信息,在长度上具有较好的保守性,因此该片段特别适合于属、组级的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尤其能为中药材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毛善国等[9],车建等[10]分别通过itS序列的测定进行了番红花及其混淆品的有效鉴别研究。刘春生等[11]通过基于核DnaitS序列对细辛药材的基源及分子鉴定进行了研究。闫坤等[12]通过itS序列对地黄属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马玉花等[13]对中国不同地区的杜仲rDna的itS序列进行了分析测序。蔡金娜等[14]对中国不同地区的蛇床进行了rDnaitS序列分析。宋葆华等[15]对中国苋属nrDna的itS序列分析并对其系统学意义进行了研究。武莹等[16]通过itS序列鉴别了5种习用柴胡。郝明干等[17-18]采用rDnaitS的序列分析对中药材白花蛇舌草进行了有效的分子鉴定。赵志礼等[19]进行了山姜属中药草豆蔻和益智nrDnaitS区序列的测定。赵等[20]综述了核rDnaitS序列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赵志礼等[21]综述了核糖体DnaitS区序列在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具有重要的价值。唐先华等[22]进行了睡莲类植物itSnrDna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陈生云等[23]用nrDnaitS序列探讨狭蕊龙胆属及其近缘属(龙胆科)的系统发育。李国强等[24]对中药蓼大青叶及其伪品的nrDnaitS区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itS序列在生物学、分子生态学、生物进化的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陈士林等[7]学者认为植物来源的中药材可以根据rDnaitS序列作为该药材的Dna条形码进行生物鉴定等。

3基于itS序列的植物类药材鉴定研究前景展望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将会对itS区序列及其植物分子系统学价值有更广泛深入的研究。对于以itS序列不能明显鉴别的植物药,可以通过与18SrDna,叶绿体matK、rbcL和trnH-psba等多个标记基因联合应用进行。目前植物总Dna的提取方法已比较完善,可从长期贮存的标本中进行提取、扩增与测序,使中药材的分子鉴别在方法学上得到保证。以itS序列为编码基因,进行植物类药材的Dna条形码鉴别及进一步设计生产使用“便携式中药鉴定分析扫描仪”,必将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刘志文,韩旭,赵明辉,等.核核糖体Dna在植物系统发育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561-3562.

[2]李学营,彭见营,白瑞霞.基于核rDna的itS序列在种子植物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4):829-834.

[3]王建波,张文驹,陈家宽.核rDna的ritS序列在被子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中的应用[J].植物分类学报,1999,37(4):407-416.

[4]HebertpDn,Cywinskaa,BallSL,etal.BiologicalidentificationsthroughDnabarcodes[J].proc.R.Soc.Lond.B,2003,270:313-321.

[5]HebertpDn,RatnasinghamS,DewaardJR.Barcodinganimallife:cytochromecoxidasesubunitⅠdivergencesamongcloselyrelatedspecies[J].proc.R.Soc.Lond.B,2003,270:S96-S99.

[6]BaldwinGB,SandersonmJ,porterJm,etal.theitSregionofnuclearribosomalDna:avaluablesourceofevidenceonangiospermphylogeny.annmissouriBotGard,1995,82:247-277.

[7]陈士林,姚辉,宋经元,等.基于Dnabarcoding(条形码)技术的中药材鉴定[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3):7-12.

[8]taberletp,Coissace,pompanonF,etal.powerandlimitationsofthechloroplasttrnL(Uaa)intronforplantDnabarcoding[J].nucleicacidsResearch,2007,35(3):e14.

[9]毛善国,罗玉明,沈洁,等.番红花及其混淆品的rDnaitS序列与aS-pCR鉴别[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2):89-92.

[10]车建,唐琳,刘彦君,等.itS序列鉴定西红花与其易混中药材[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8):668-671.

[11]刘春生,白根本,阎玉凝.基于核DnaitS序列对细辛药材的基源及分子鉴定[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5):329-331.

[12]闫坤,赵楠,李宏庆.地黄属种间亲缘关系[J].西北植物学报,2007,27(6):1112-1120.

[13]马玉花,杨吉安,贾万忠,等.中国不同地区的杜仲rDna的itS序列分析测序[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4):16-19.

[14]蔡金娜,周开亚,徐珞珊,等.中国不同地区的蛇床rDnaitS序列分析[J].药学学报,2000,35(1):56-59.

[15]宋葆华,陈之端.中国苋属nrDna的itS序列分析并对其系统学意义[J].植物学报(英文版),2000,42(11):1184-1189.

[16]武莹,刘春生,刘玉法,等.五种习用柴胡的itS序列鉴别[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0):732-734.

[17]郝明干,刘忠权,王加连.rDnaitS序列分析在中药材白花蛇舌草鉴定中的应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2):188-191.

[18]刘忠权,郝明干.白花蛇舌草的rDnaitS序列鉴定[J].陕西中医,2005,26(2):167-169.

[19]赵志礼,周开亚,王峥涛,等.山姜属中药草豆蔻和益智nrDnaitS区序列的测定[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0,9(3):38-40.

[20]赵,赵文军,朱水芳,等.核rDnaitS序列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J].辽宁农业科学,2005(5):26-28.

[21]赵志礼,徐珞珊,董辉,等.核糖体DnaitS区序列在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价值[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0,9(2):50-54.

[22]唐先华,张晓艳,施苏华,等.睡莲类植物itSnrDna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28(1):97-100.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篇5

关键词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平面布局 生物洁净技术 药学专业技术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一、简述药物配置中心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harmacyintravenousadmixtureservices,简称piVaS)是应用生物洁净技术和药学专业技术为临床提供药物的一种服务机构,是医院参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标准,在规定的洁净条件下,由药学和护理专业人员按照操作规程,对静脉药物进行集中配置的一种新的药品配置流程和工作模式,是现代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实现了医院药学由单纯供应保障型向技术服务型转变,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理念,是医院药学发展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的建设是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内容,对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临床药师工作的转变提供了机遇,它一般包括全静脉营养液(tna)、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药物配置。

二、piVaS的平面布局与流程设计

(一)平面布局。

piVaS区域应,紧邻医院中心药房,有独立的通道便于药品的运输,中心包括药库、大输液仓库和成品打包发放区,主要区域宜有:药品二级库、办公区、排药区、更衣室(一更和二更)、配置区、成品核对区等组成。空气利用层流净化,各区域空气洁净度分别达到300000级、100000级、10000级,局部区域达百级净化标准。中心的核心部分配置间洁净度宜达到万级的净化标准,配置间内设有层流台(为正压)或生物安全柜(为负压),分别进行普通营养药物配置和抗生素细胞毒性药物化疗药物的配置。

(二)piVaS工作流程。

piVaS的工作流程包括piVaS的整体流程、piVaS内部人流、piVaS内部物流、临床医嘱信息流和piVaS信息流五大部分。

1、piVaS的整体流程:临床医嘱药师审方打印处方标签,定批次药师排药药师复核药品外部消毒药物配置药师复核、统计输液袋数包装,分科室工友外送至病区护士站护士核对、签收确认。

2、piVaS内部人流:人流piVaS人员可由卫生通道进入外更衣室,更换工作服、工作帽和工作鞋。(1)加药护士更衣后进入第一更衣室对手和前臂进行清洗、消毒、风干,然后进入第二更衣室戴上一次性口罩、帽子和无菌手套,穿无菌连体服和洁净鞋进入配置间;(2)药师更衣后直接进入摆药间;(3)送药工及核对护士更衣后进入成品间。

人员消毒、更衣规程 一次换鞋一次更衣:在更衣室内换上工作衣,去除手及手腕上的饰物进入缓冲间:使用消毒皂对双手进行消毒,搓揉30秒,用水冲洗90秒后将手吹干进入二更:穿好经灭菌的连体无菌衣(不得接触地板)、无菌鞋、戴好口罩进入风淋室,风淋进入配置间:戴上一次性手套,用70%酒精消毒。

3、piVaS内部物流 (1)药师在库房将药物及液体的外包装拆除后放至摆药间;(2)药师根据电脑打印的输液标签进行摆药;(3)摆药间护士进行首次核对并将抗生素、营养药分开,然后传至配置间;(4)配置间护士进行二次核对;(5)次日将药物配置完毕后传至成品间;(6)送药工包装后送至各病区,由病区护士签收。

物品须经专用通道,在缓冲区拆去外包装后方可进入配置中心,进入洁净间须由传递窗送入,洁净间内物品存放数量尽量控制在最小范围。③配置后物品:配置后的空瓶、注射器等配置物品分类置于规定的塑料袋内,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化疗药物配置后的废弃物品按医疗废弃物的有关规定执行。生活垃圾严格与医疗废品分开。

4、临床医嘱信息流:临床医生制定处方主任医师审方后产生医嘱电脑护士输入医嘱临床护士核对后piVaS临床医嘱。(附图1:piVaS医嘱流程图)

5、piVaS信息流。piVaS有强大的电脑系统,与各科室保持密切联系。(1)piVaS药师对临床医嘱进行审方,如不合理医嘱则及时与医师沟通,做相应调整,并打印标签;(2)配置中心药师将标签贴在输液袋上,按标签所写将同组药放入药篮中,药师核对后将药篮从传递窗送入洁净配置室;(3)护士在洁净配置室内,核对标签和药品,依据无菌操作规程配置药品;(4)药师核对成品输液的标签和空瓶是否相符;(5)工人按部门封装配送,由部门护士核对签收后使用。(附图:piVaS信息流示意图)

附图1piVaS医嘱流程图

附图2piVaS信息流示意图

三、piVaS的总体技术要求

1、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总体区域设计布局、功能室的设置和面积应与工作量相适应,并能保证洁净区、辅助工作区和生活区的划分,不同区域之间的人流和物流出入应按照规定合理走向,不同洁净级别区域间应有防止交叉污染的相应设施。

2、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宜设于人员流动少的安静区域,且便于与医护人员沟通和成品的运送。设置地点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周围的环境、路面、植被等不会对调配过程造成污染。洁净区采风口应设置在周围30米内环境清洁、无污染地区,离地面高度不低于3米。

3、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的洁净区、辅助工作区应有适宜的空间摆放相应的设施与设备;洁净区应含一次更衣、二次更衣及调配操作间;辅助工作区应含有与之相适应的药品与物料贮存、审方打印、排药准备、成品核查、包装和普通更衣等功能室。

4、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应有足够的照明度,墙壁颜色应适合人的视觉;顶棚、墙壁、地面应平整、光洁、防滑,便于清洁,不得有脱落物;洁净区房间内顶棚、墙壁、地面不得有裂缝,能耐受清洗和消毒,交界处应成弧形,接口严密;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应符合环保要求。

5、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洁净区应设有温度、湿度、气压等监测设备和通风换气设施,保持静脉用药调配室温度20℃~25℃,相对湿度70%以下,保持一定量新风的送入。

6、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洁净区的洁净标准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经有关检测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各功能室的洁净级别要求:

(1)一次更衣室为十万级;

(2)二次更衣室、加药混合调配操作间为万级;

(3)层流操作台为百级。

(4)其他功能室应作为控制区域加强管理,禁止非本室人员进出。洁净区应持续送入新风,并维持正压差;抗生素类、危害药物静脉用药调配的洁净区和二次更衣室之间应呈5~10帕负压差。

7、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应根据药物性质分别建立不同的送、排(回)风系统。排风口应处于采风口下风方向,其距离不得小于3米或者设置于建筑物的不同侧面。

8、药品、物料贮存库及周围的环境和设施应能确保各类药品质量与安全储存,应分设冷藏、阴凉和常温区域,库房相对湿度70%以下。药库应干净、整齐,门与通道的宽度应便于搬运药品和符合防火安全要求。有保证药品领入、验收、贮存、保养、拆外包装等作业相适宜的房屋空间和设备、设施。

9、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内安装的水池位置应适宜,不得对静脉用药调配造成污染,室内不设地漏;室内应设置有防止尘埃和鼠、昆虫等进入的设施;淋浴室及卫生间不得设置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内,应在中心(室)外单独设置。

10、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配置间可以考虑设计独立的污物出口。

11、piVaS的设计过程中,抗生素类药物及危害毒性药物(包括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等)的配置和肠道外营养及普通药物的配置应分开,抗生素类药物配置与危害毒性药物配置建议分开,其中危害药物的洁净区应采用独立全排风空调洁净系统,抗生素类药物配置区处于节能考虑,建议采用半排风空调洁净系统。且抗生素类药物和危害药物(包括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等)的配置,需要在负压100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四、施工要领

(一)生物安全柜和净化施工的衔接工程。

1、生物安全柜的安装一般由设备厂商实施,而净化配制间由净化施工单位实施,衔接上经常出问题,两家单位应做好无缝衔接工作,有条件的工程可以把生物安全柜并入净化工程一起发包。

2、在配置间立隔板施工前,应将操作台摆放到位,以免配置间全部隔好后操作台搬不进去。

3、在净化工程设计施工时,应充分考虑生物安全柜的排风形式、排风量及风口压差等相关差数,负压配置间要考虑所有生物安全柜相加后的排风量来设计净化工程的各项容量,如进风量和空调冷量等。同时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方法来自动调平衡节生物安全柜的开启与关闭带来的空间压差的平衡,这点上配置中心有别于手术室等其他净化场所的设计。

4、在在净化工程设计施工时,要考虑生物安全柜具体尺寸和摆放位置,以充分考虑安全柜离出风口的距离和排风机的排风量。

(二)细胞毒性药物配置。

目前我国医护人员对细胞毒性药物在储存、保管及调配中所产生的潜在毒害作用认识尚不够充分,防范措施还不得力,缺乏权威《安全操作细胞毒药物指南》的管理细则,很多细胞毒性药物配置间的环境无法达到相关要求,这对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为此,在piVaS的设计施工过程中,总结几点体会:

1、对细胞毒性药物从配置间到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应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以防止细胞毒药品对工作人员的伤害和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2、在对细胞毒性药物配置间的施工前应充分考虑环境和空间,配置间应是负压环境,排风系统相对独立;

3、细胞毒药物的配置间应与其它药品配置间隔开,保持相对独立,不能混为一体,包括空调和通风系统等;

4、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完善piVaS的各种制度,制定标准操作规程(Sop),并严格执行,强化安全规范的操作;(4)。(5)(")%*+,$参照89%的问题:在我国没有规范%*+,$的情况下,应吸取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实施89%过程中的教训,若片面追求高洁净度和规模化,则造成医院负担过重,会增加病人医疗费用。在毛秀英等经调研107家医院发现,仅有17.6%的医院采用了符合要求的负压式生物安全柜(BSC)。而国际上早就

(三)piVaS工程施工细节。

1、生物安全柜的消毒可以提供时控紫外消毒开关,如考虑对工作人员的保护,可以考虑玻璃窗增加平整可拆卸的窗帘;

2、净化空调系统消毒可设置启动时间自动控制,节省工作人员工作量的同时也起到保护工作人员的作用。

3、阴凉库和冰箱插座用电需要独立设置不间断电源;

条件允许,建议处方审核、药品核对和成品核对派送电脑电源单独开一路配UpS以防断电带来数据丢失;

(四)施工其他注意事项。

1、净化空调系统动力用电、照明用电相加用电量较大(200kw以上),在设计时用电容量要预留足;

2、根据操作台位置应确定好插座的具置,插座尽量在操作台的四周全部预留,同时预留若干个网线插座端口;

3、电灯开关布置避开将来货架衣柜、药品柜等需放置的部位;

4、空调面板开关布置考虑人员上下班时能够便利开关。

5、中心紫外线灯开关位置设置宜与被消毒房间隔开,以防无意伤害工作人员。

piVaS在国内目前还是新兴项目,针对国家卫生部门尚未出台piVaS质量管理规范和piVaS实施细则,造成多种质量管理规范并存、规范标准不一、规范执行不力的异常现象,本文通过对piVaS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实践,对项目的选址、设计的要点、施工的注意事项和运行的流程等课题进行了阐述,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了一点启发。因此笔者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时机成熟后,能尽早出台部级piVaS施工验收管理规范标准,让各地可按国家规范标准制订piVaS项目实施细则,这样才有利于piVaS项目的推广和优势发挥,使piVaS在医院药学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更好地实现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理念。

(作者: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立温州第一医院)新院建设指挥部,职称(职务):工程师(副处长))

参考文献:

[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卫生部令第79号.

[2]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卫生部[2002]24号文.

[3]静脉用药调配质量管理规范.卫办医政发〔2010〕62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5]蔡卫民,袁俭.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用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6]李娇,曹莎丽,周玉霞,马宁,邢丽娜.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工作标准及优势.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4年第24卷第5期

[7]谭申生,何梦乔,陆瑶华等.静脉药物配置方式改革探索.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3,23(4):48.

[8]何梦乔,沈炜明.浅谈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发展.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4,13(2):1102111.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篇6

关键词:农药减量;助剂;激健;效果;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S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08-77-04

abstract:inordertoevaluatetheeffectoncontrollingofdiseases,insectsandweedspestsofcropswithreducingpesticideusageandapplicationprospectofpesticidereducingagent“Jijian”in2015,wecarriedoutseriesoftestsonrice,wheatandcornof“Jijian”inanhuiprovince.theresultsshowedthatwhen“Jijian”wasmixedwithinsecticide,fungicideandherbicide,itcouldreduce50%dosageofinsecticide,fungicide,and40%dosageofherbiciderespectively.“Jijian”couldpromotecropproductionandalsobesafetocropandnaturalenemy.

Keywords:pesticidereduction;agent;“Jijian”;effect;anhuiprovince

近年来,安徽省农药使用量持续增长,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逐步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推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节药行动的步伐,2015年,安徽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农药半量控害增产助剂“激健”的示范项目,旨在遏制全省农药使用量过快增长的势头,确保到2020年全省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总体目标的实现。

1试验示范工作背景

2015年,安徽省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响应农业部、省政府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行动。各级植保技术人员大胆创新,在全省主要粮食作物和部分经济作物上试验示范农药减量控害技术,重点示范推广助剂“激健”的减量控害效果,力争到2020年实现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总体目标。为落实此项工作,2015年7月7日安徽省植保总站下发文件《关于实施农药半量控害增产助剂“激健”示范项目工作的通知》(皖农植防治〔2015〕22号),部署有关市、县(市、区)植保站在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中试验示范农药半量控害示范。各地积极行动,多作物多形式开展试验示范。6月和10月,省植保站组织有关专家分别对五河、凤台农药加“激健”防治小麦赤霉病、水稻纹枯病及稻田化学除草等效果进行现场评估鉴定。

2试验示范工作概况

2015年,安庆、蚌埠、滁州、淮南、阜阳、合肥、芜湖、六安等8市分别在怀宁、潜山、枞阳、宿松、五河、固镇、淮上、凤阳、南谯、明光、凤台县、潘集、太和、庐江、长丰、无为、金安等17个县(市、区)布点水稻病虫草害防治药剂减量+激健试验示范。初步统计,全省试验示范面积约0.667万hm2。试验作物以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防治为主,兼顾草莓、茶叶、瓜蒌等经济作物。试验对象有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小麦赤霉病、小麦蚜虫、玉米螟和棉铃虫等重大病虫害,同时开展了稻田化学除草减量控害试验示范。试验示范方式有3种:全程减量控害试验示范、关键期总体防治病虫减量控害试验示范、单一病虫防治减量控害试验示范。

3试验示范效果

3.1水稻病虫害

3.1.1全程减量控害试验示范无为县在开城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展示范。水稻全生长季节共开展了3次用药。第1次用药8月3日,常量区667m2施20%护城10g、噻呋酰胺15mL;减量+激健区667m2施20%护城5g、噻呋酰胺7.5mL+激建15g。第2次用药8月26日,常量区667m2施20%护城10g、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100g,50%吡蚜酮20g;减量+激健区667m2施20%护城5g、稻瘟灵40%可湿性粉剂50g、50%吡蚜酮10g+激建15g。第3次用药9月8日,常量区667m2施稻瘟灵40%可湿性粉剂80g、43%戊唑醇10g;减量+激健区667m2施稻瘟灵40%可湿性粉剂50g、43%戊唑醇5g+激建15g。潘集区在当地科技示范园内开展水稻病虫草害全程减量控害试验。全程共设3个示范区。一是减量+激健区,即667m2使用除草剂常规用量60%+激健15g、杀虫、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常规用量50%+激健15g。二是减量区。三是常量区。

结果表明:无为县减量区防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和稻曲病的效果与常量区相当(见表1)。潘集区减量区+激健,病虫害发生情况与常量区相当,有效穗数比常量增加0.21万/667m2。减量区(不加激健)病虫情发生指数比常量区高20%,基本苗比对照等量清水区减少0.15万/667m2。

3.1.2总体防治减量控害试验示范凤阳县、明光市和怀宁县在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开展了总体防治减量控害试验示范(见表2)。凤阳县示范农药减量50%+激健,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防效分别达83.5%、56.2%、94.6%、83.5%和93.4%,略低于常量区防效,明显高于减量50%不加激健区。明光市示范农药减量50%+激健,防治纹枯病、稻曲病防效分别为65.85%和67.53%,与常规用量区相对防效差异不显著。另外,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田间发生较轻,防治效果不明显。怀宁县示范农药减量25%+激健,稻曲病、稻飞虱防效分别达86.5%和95%,稻瘟病病穗率仅0.01%,防治效果好。

3.1.3单一病虫害减量控害试验示范凤台县、淮上区、无为县、潜山县开展了农药减半防治水稻纹枯病示范。结果表明,减量50%+激健防治纹枯病效果,凤台县、淮上区、潜山县防效分别达78.6%、78.62%、84.7%,与常量防效82.4%、79.76%、87.27%相比略偏低,但防效总体较理想。淮上区、潜山县仅减半区防效为47.99%和76.1%。农药减半后,加与不加减量助剂激健,防效差异显著。

无为县、淮上区、潜山县开展了农药减半防治稻曲病示范。无为减量+激健区、常量区病穗率分别为11%、10.5%,病指分别为4.4和4.0。淮上因稻曲病发生轻,减量与常量病情差异不明显。潜山县减量+激健区防治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87.98%,略优于常量防效87.65%,显著高于减半区(不加激健)防效78.9%。

潜山县试验农药减半+激键防治水稻稻瘟病。结果表明,其防效达79.42%,略低于常量区防效84.77%,优于仅减半区。由于本年度试验期内该县稻瘟病重发,可能对防治效果有一定影响。

霍邱县开展了农药减半防治稻飞虱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d各处理对比不明显,药后3d、7d、14d常量+激健混合施用药效最高,减半+激健助剂后施药不影响药效,且略高于正常施药的防治效果。凤阳县防治稻飞虱农药半量+激健助剂,平均防效为94.6%,与常规量平均防效96.7%相当(见表3)。

南谯区、无为县开展了农药减半防治稻纵卷叶螟示范。结果表明:南谯农药减半+激健区、常量防效分别为72.22%和75.91%。无为县减半+激健区、常量区稻纵卷叶螟为害株率1.2%和0.9%,为害叶率分别为0.3%和0.25%。处理间防效差异小,但药剂用量却减少了50%(见表3)。

3.2水稻田化学除草无为县、凤台县开展水稻田减量除草示范。无为县药后15d调查,常量区5叶以下稗草枯死,5叶以下千金子发红,野荸荠发红、枯死;减量+激健区5叶以下稗草枯死,但慢于常量区,5叶以下千金子发红;减量对照区(不加激健)4叶以下稗草发枯、枯死,5叶以上稗草发紫、发红,3叶及以下千金子心叶发紫、发红,5叶以上千金子无效。3个处理区都对游草、丁香蓼、鲤肠无效(见表4)。凤台县设常量区(667m2用千金100mL+稻杰100mL+使它隆30mL)和减量+激健区(除草剂用量减40%+激健),结果表明,减量区禾本科杂草防效92.2%、阔叶杂草防效90.5%;常量区禾本科杂草防效97.6%、阔叶杂草防效94.8%。

3.3小麦病虫害固镇县、五河县分别在小麦“一喷三防”中实施农药、化肥减半防治赤霉病、蚜虫等试验示范(见表5)。结果表明:固镇县农药、化肥减半区+激健与常量区蚜虫防效相当、赤霉病防效略偏低,均明显高于农药、化肥减半区。五河县农药减半区+激健与常量区赤霉病防治几乎相等。

3.4玉米虫害太和县示范农药减半防治玉米螟和棉铃虫等钻蛀性害虫。方法为: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减量50%+激健防治,10d、20d和30d,株被害减退率分别达90.7%、87.0%和80.9%,均略低于常量10d、20d和30d的防效92.6%、93.5%和85.1%,但高于减半区10d、20d和30d的防效85.2%、84.8%和74.5%。虫量减退率防效,农药减半+激健与常量区防效一致,明显高于仅减半区(见表6)。

3.5增产效果评价潘集区、凤阳县在水稻田,五河县、固镇县在小麦田分别开展了减量控害增产效果调查。潘集区实收产量,除草剂常规用量60%+激健,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常规用量50%+激健处理,比常规用量每667m2增加产量33kg。除草剂常规用量60%,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常规用量50%,比常规用量每667m2减少产量51.6kg。在减量控害的基础上,加激健助剂比不加增加水稻产量84.6kg。凤阳县农药半量+激健区实收测产折13.5%水分,667m2产干稻谷679.5kg,同常规量区667m2产661.1kg,比每667m2增产18.4kg干稻谷,增产2.7%;同半量不加激健区667m2产574.7kg比,增产104.8kg,增产18.2%。固镇县、五河县农药减半示范区小麦产量比常规用量略偏低。

3.6效益评价经济效益:明光市防治水稻“三病两虫”(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每667m2农药常规用量区需要农药成本为22~28元,农药减量区农药成本为15~19元,农药使用量每667m2可节约7元左右,农药投入成本可节约30%左右。霍邱调查,在保证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前提下,单种农药可减少用量40%。同时综合比较投入成本,对价格较高的农药(667m2成本10~12元)用药,农药减量+激健成本降低30%左右;使用价格较低的农药(667m2成本6~8元)用药,农药减量+激健成本基本不增加或降低10%~20%。

生态效益:无为县在全程农药减量示范区调查,20丛稻株中蜘蛛残存量44只,比常量区22只增加100%,天敌保护效果显著。

3.7安全性评价试验示范期间,防治农药减量+激健喷雾作业,田间未见药害和其它不良影响。

4结论与分析

各地试验示范证明,“激健”与杀虫剂、杀菌剂混合使用,可以减少农药50%;与除草剂混合使用,可以减少除草剂用量40%。多数县杀虫剂、杀菌剂减量+激健防效比常量防效略偏低,但差异不显著;部分县除草剂减量+激健防效与常量防效相当,但见效慢于常量。减量+激健防效显著高于仅减量防效。减量+激健既能有效防控病虫草害,又能促进作物增产,全程减量+激健控制产量高于常规用量。农药减量+激健减量控害不仅使农作物生产安全,而且有利于保护天敌。

5问题与建议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篇7

关键词:生物;农药推广;使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S48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0733010

1生物农药推广的背景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控制病虫害的手段主要还是依靠化学农药。化学农药在防治病害虫的同时,也一同杀伤了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同时,化学农药的长期、过量使用,对人们的生活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污染和破坏,近几年“毒韭菜”、“毒生姜”、“毒西瓜”事件不断出现,农药残留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和社会的进步,生物农药在现代农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限制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减少因化学农药过量使用带来的农药残留及环境污染问题,大力推广和使用更加安全、低毒、环保型的生物农药,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2生物农药在推广中的现状及问题

尽管使用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生物农药在实际推广中却举步维艰,目前一些国家的生物农药产量已经达到了10%,而我国的生物农药产量仅为1%。

因为农民在选择农药时,首先关心的是农药的防治效果,由于生物农药使用技术推广不到位,农民缺乏对生物农药使用技术的掌握,大部分农民简单地认为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在使用上没有什么区别,还是按照化学农药的使用方法,用药时间用药,生物农药的药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影响了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

而农民考虑是否采用生物农药的重要依据就是它的防治效果。所以要想农民采用生物农药,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就必须加大对生物农药使用技术的宣传和推广。

3生物农药在使用过程中的主要技术要点

3.1生物农药的混配

为了取得更好地杀虫防病效果,喷药时农户往往会把几种农药进行混配,生物农药也可以进行混配,但要区别对待。

化学杀虫剂多呈化学酸性和生理中性,对细菌、真菌没有抑杀或中合作用,所以生物杀虫剂可以与大多数的化学杀虫剂进行混配,如苦参碱、Bt等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乐斯本混配不但可以提高杀虫速度还可以提高防治效果。但是,细菌性生物杀虫剂决不能与化学杀菌剂混配,因其活性孢子会遭到化学杀菌剂的扼杀而失去其应有的活力。生物杀菌剂可以和多数化学药剂、生物药剂进行混配,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木霉菌类等药剂均可以与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杀虫剂和乐斯本、啶虫脒等化学杀虫剂同时混配使用。

科学混配生物药剂可以提高防治效果,但要随用随配,配好的农药一定要一次用完。例如混配白僵菌,最好在2小日内用完,否则一旦孢子早期萌发,就会失去其应有效力。

3.2生物农药的喷药时机

生物农药比化学农药作用机理不同,杀虫速度缓慢,一般喷药后,害虫3-5天才逐渐死亡。因此用药时间应比化学农药提前2-3天,依据不同药剂以及不同害虫特点选择在害虫卵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期使用,如利用甲维盐、阿维菌素在广东地区防治小菜蛾最好在卵期就喷药,而Bt、白僵菌防治稻纵卷叶螟则最好在低龄幼虫期喷药。

多数生物农药遇到强烈阳光照射会产生分解,降低药效,特别是细菌性生物药剂中的芽孢晶体会被强日光中的紫外线杀伤或变形,影响使用效果。所以应选择在傍晚或阴天喷施。

特别注意细菌性生物农药在潮湿环境下越能发挥其防治效果,因为细菌性生物的芽孢在潮湿环境下极易生长繁殖,因此使用时如果田间湿度越大,药效就会越高,如白僵菌、bt等细菌性农药施药后5-6小时遇小雨,或者在毛毛雨中喷药,非但不会降低药效,反而会有利于芽孢发芽从而提高杀虫效果。但要尽量避开大雨,大雨会将菌液冲刷掉,失去杀伤力。所以药后遇大雨须重喷1次。

3.3生物农药的使用方法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篇8

【摘要】目的对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中药材鉴定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方法通过查阅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表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具有微量、快速、特异性强、准确可靠、对样本要求较低的特点;使用较多的方法主要有RapD、iSSR、itS标记以及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同时,Dna分子标记技术也存在着使用局限、对实验硬件和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高、成本较高、技术复杂度高、对不同部位入药的药材仍然难以区分以及无法用于成药、复方、提取液鉴定等弱点。结论Dna分子遗传标记作为中药材鉴定的方法还有待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Dna分子遗传标记;中药材;鉴定

abstract:objectivethepapersummarizestheresearchesofapplicationofDnamolecularmarkersinChinesemedicinalmateria.methodsinductionandanalysiswereusedbyreferringtoliteraturereleasedsince1990s.ResultsDnamarkertechnologieshavecharacteristicsoftrace,rapid,peculiarity,accuracyandcredibility,lowerrequirementsforthesample.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inter-simplesequencerepeat(iSSR),interialtranscribedspaoers(itS)andrRnagenesequencingtechnologyareoftenused.However,Dnamarkertechnologieshavesomedisadvantagesthatemployeesarerequiredspecialskills,thecostishighandthetechniqueiscomplicated,whileitisdifficulttodistinguishdifferentparts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usedmedicinallyandidentifypatentmedicine,Chinesemedicinecomplexprescriptionandtheextract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Conclusionthemethods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identificationbyDnamolecularmarkersneedtodevelopandimprove.

Keywords:Dnamolecularmarker;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identification

针对我国药材种类繁多,来源复杂且品种混淆情况严重的状况,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及质量和疗效,广大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多年来一直都致力于寻找更加科学的鉴定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随着当今生命科学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其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等特点尤为引人瞩目。Dna分子标记大致可分3类:首先是以电泳技术和分子杂交技术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其中代表技术有RFLp分子标记技术;第2类是以电泳技术和pCR技术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实际使用较多的代表技术为:RapD、简单序列重复间区标记技术(inter-simplesequencerepeatiSSR)和aFLp(amplifiedrestrictionfragmentpolymorphism)。第3类是以Dna序列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其代表性技术有itS(interialtranscribedspaoers)测序分析技术。本文仅就最近十几年来Dna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鉴定方面的应用作一分析,并就其应用前景进行讨论和展望。

1经典的Dna分子标记技术

此类技术的代表是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RFLp)。

RFLp是最早发展的分子标记,是由Bostein首先提出,Soller和Beckman最先应用于品种鉴别和品系纯度的测定,这是最早发展的分子标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不同个体基因组Dna后,与同位素或非同位素探针标记杂交,从而显示与探针含同源顺序的酶切片段在长度上的差异。RFLp探针的来源主要是RG克隆和cDna克隆,其中cDna探针保守性较强,许多同科物种cDna探针都可以作为通用探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人们普遍感到经典的RFLp技术须经酶切、电泳、Southern转移、与探针杂交、放射自显影等步骤,在实际应用中很不方便,费时费力,并受到探针来源的限制,多态性检出效率低(只能检测探针长度内切酶识别位点上的变异)。同时要求的Dna量较大,实验材料必须新鲜,因此难以适用于干燥药材的鉴定,目前在中药鉴定领域已很少使用,已归为被淘汰的技术。

在多源性中药材如伞形科北沙参、柴胡,菊科苍术属豆科甘草属,羽扇豆属(Lupinussp.),Yamazakim,茄科澳茄属(Duborsias)mizukamiH,3种苍术mizukamiH的基原鉴定、资源分析及其地理品系(居群)间亲缘关系研究方面有了一些报道。

2基于pCR的Dna分子标记技术

此类标记技术的代表为: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简单序列重复间区标记技术(inter-simplesequencerepeatiSSR)和aFLp(amplifiedrestrictionfragmentpolymorphism)。

2.1随机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RapD技术是由美国的williams与welsh两个研究小组于1990年同时提出的一种Dna分子标记技术。williams等称之为RapD,welsh等称之为ap-pCR(arbitarilyprimedpCR),此技术利用单一的10个碱基寡核苷酸作为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来检测Dna序列多态性。RapD标记只需微量Dna,且对受试基因组无特定要求(不须知道受试基因Dna的背景材料),检测灵敏、方便、多态性强,可以检测出RFLp标记不能检测的重复顺序,可填补RFLp图谱空缺,适用于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分类、目标性状基因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快速构建等研究,也可用于亲缘关系等的研究。相对于其他几种分子标记,RapD标记是在中药鉴定领域用得最多的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并对中药鉴定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apD技术自问世以来,在中药鉴定中主要用于中药混淆品、代用品的鉴定,多来源中药的鉴定,名贵中药的鉴定,动物类中药的鉴定等。

从1996年以来,黄璐琦等[1~3]等分别对天花粉、西洋参等进行了鉴别研究,证明了RapD分析法作为鉴别动植物类生药是可行的。

2000~2004年,于燕莉等[4~13]分别对金银花、姜黄属药材和山药、射干类药材射干及混淆品鸢尾、野鸢尾、蝴蝶花、德国鸢尾、近缘物种金线莲母(金线莲)与金线莲公(无线金线莲)、泽泻、麻黄、灵芝、厚朴、地黄和海风藤等进行了研究,从分子水平定性地揭示道地药材的遗传变异,得出同种异地药材所形成的不同的居群,具有不同的遗传特征。李颖等[14]分别对广藿香和独活药材进行探索,并建立了鉴别方法。

2.2aFLp技术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aFLp)标记技术是1993年由荷兰科学家Zabeau和Vos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Dna多态性的方法,aFLp是一种RFLp与RapD相结合而又不使用分子杂交技术的分子标记手段,被誉为新一代的分子标记技术。它的原理是基于对基因组Dna双酶切经pCR扩增后的限制片段进行选择。使用特定的双链接头与酶切Dna片段连接作为扩增反应的模板,用含有选择性碱基的引物对模板Dna进行扩增,选择性碱基的种类、数目和顺序决定了扩增片段的特殊性,所以,只有那些限制性位点侧翼的核苷酸与引物的选择性碱基相匹配的限制性片段才可以被扩增。扩增产物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然后根据凝胶上的Dna指纹的有无来检出多态性。由于aFLp预先不需要知道Dna序列的情况,但获得的指纹信息位点要比RapD技术更为丰富。相比之下。最后完成aFLp实验的成本比用RapD方法的成本低,更省时间、更方便,而且准确性更高,数据更可靠,技术难度也不大。

2000年以来,马小军等[15~19]用aFLp标记分别对人参、西洋参、石斛以及天麻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FLp指纹技术具有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得到了清晰的aFLp指纹图谱,该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2.3iSSR标记技术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simplesequencerepeat,iSSR)技术又称为锚定简单序列重复技术(anchoredsimplesequencerepeat,aSSR)由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Zietkiewicz等于1994年提出。它用锚定的微卫星Dna为引物,即在SSR序列的3’端或5’端加上2~4个随机核苷酸,在pCR中,锚定引物可以引起特定位点退火,导致与锚定引物互补的间隔不太大的重复序列间Dna片段进行pCR扩增。所扩增interSSR区域的多个条带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或者琼脂糖凝胶电泳得以分辨,扩增带多为显性表。iSSR标记技术特点:实验操作简单、快速、高效,不需要繁琐地构建基因文库、杂交和同位素显示等步骤。iSSR标记技术结合了RapD标记技术和SSR标记技术的优点,耗资少,模板Dna用量也少。

2003年以来,此标记技术受到许多学者的青睐,邱英雄等[20~31]分别对明党参和川明参、南北五味子、罗汉果、金花茶、怀区地黄、铁皮石斛和黄精、麦冬、金钗石斛、丹参和半夏等药材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建立并优化了iSSR-pCR反应体系,结果证明iSSR标记可以作为不同产地药材鉴别的有效分子标记。

此外,2008年以来,李磊等[32~36]分别对4种叶型性状半夏和掌叶半夏、山茱萸、银杏、益智和乌头等药材利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了分析,并取得良好结果。

2.4Dna序列分析技术以Dna序列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建立在pCR技术基础之上的Dna测序分析技术(Dnasequencing)的开发使Dna分子标记技术取得了又一次的突破性进展。

动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其基因会发生碱基的重排、替代等,从而导致基因序列的差异。通过检测其Dna片段序列的差异,即可将不同的种区别开来。近年来,由于Dna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一些基因结构、功能的进化规律认识的更加深入,一些基因已用于动植物的进化与分类、物种鉴别研究。利用已知基因的结构、序列,可以为pCR引物的设计及目的基因的扩增提供前提条件。而基于pCR的Dna直接测序技术,极大地提高了Dna序列分析的效率,促进了该项技术的应用研究。目前用于中药Dna测序的基因主要有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rbcL,matKrpoC等;植物核基因组的rRna、itS等;动物线粒体基因组Cytb基因等,这些被选基因的共同特点是进化速率差异大,基因序列变异大,基因序列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基因组,分辨率高,一般用于种级以上的分类系统研究以及分析研究动植物的亲缘关系与进化等。

马小军等[37~40]2005年分别通过测定山参、大戟、巴戟天以及细辛和柴胡的序列,获得了可喜的效果。

此外,徐红等[41~47]2004年分别对川芎、西洋参、竹节参、石斛、姜黄、大黄、当归及小秦艽、肉苁蓉、广藿香、太子参、葛根等进行了药材鉴别,根据序列能够将研究对象区别开。

动物类药材多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的序列变异鉴别药材。1998年吴平[48]通过分析对乌龟、中华鳖和山瑞鳖线粒体12SrRna基因片段序列来区分正品和混淆品;还通过扩增约450bp的12SrRna和约490bp的Cytb基因片段对海马作了Dna序列分析,可作为其它动物药材干样品鉴定的参考。1999年王义权等[49]扩增了乌梢蛇及其混淆品的Cytb基因片段,通过比较蛇的Cytb基因246bp的同源Dna序列,可以准确区分乌梢蛇及其混淆品。

3评价与展望

3.1评价中药材品质鉴定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科学有效的鉴定中药材的方法,从应用的现状不难看出Dna分子标记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Dna分子标记技术作为中药材品质鉴定方法之一具有以下几点优势:微量、快速、特异性强、准确可靠,且不受药材生长发育阶段、供试部位、环境条件、产地、采收季节、贮藏等因素的影响,对样本要求较低,无论是药材还是成药、甚至是粉末都可以用来鉴别;归纳起来Dna分子标记技术已应用于几个方面:①用于中药真伪、近缘药材及代用品鉴别,使用的方法主要有RFLp,RapD,ap-pCR,itS等标记;②药材的野生类型与栽培品种的研究,使用的方法主要有RapD,aFLp;③粉末、中成药鉴别,使用的方法主要有RapD,Rt-pCR;④本草考证与出土中药研究,使用的方法主要是测序技术;⑤道地药材研究,使用的方法主要有RapD,RFLp,aFLp标记和itS与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文献报道的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但已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Dna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作为鉴别药材的方法学的研究,投入的人力物力都还很有限,与中药其他方面研究的结合还未开展,所以从方法学上来讲,中药材的分子鉴定方法还需要发展才是。②使用还很局限,由于分子标记技术对实验室硬件和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再加上成本也较高,所以真正用于中药材鉴别的方法还很少,已涉及的中药品种也很有限,从文中可看出,仅RapD、iSSR以及测序技术使用较多,涉及的中药品种也只有几十种;正因为技术复杂度的制约,此类鉴别技术对于生产收购第一线的人员仍然显得复杂,还无法推广使用。③数据分析所使用的软件还很局限,测序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是判断药物近缘关系的关键步骤,数据分析必须借助多种软件及适当的方法,以往多采用的nei(1972)方法现已显单一了,目前用于其他生物技术的分析软件早已多元化了,且很多新的软件主要应用于中药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当中。④Dna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部位入药的药材仍然难以区分,各部具有同样Dna标记式样。对于成药、复方、提取液的Dna标记还未见报道。

3.2展望从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来看,前后也就二十多年的时间,它也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可否认的是分子标记技术肯定是本世纪的主流技术。除了以上分子标记技术外,现在还发展有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技术(Snp)、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标记技术(SRap)、靶位区域扩增多态性标记技术(tRap)、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等[50],这些技术已被用于其它一些领域的研究之中,因此,作为方法学的研究,在中药鉴定领域还应该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选择和发展出更适合中药鉴定或针对不同鉴定对象的鉴定方法,最终推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更多的中药品种或剂型进行鉴定。同时我们也看到,仅仅依靠分子标记技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不可能解决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鉴定和质量控制,那么我们就还必须要同时选择多种方法进行协同分析,比如分子标记技术与细胞学标记技术、生化标记技术、高效液相及核磁共振分析等技术的协同使用,通过多种技术的结合来达到最终准确鉴定中药材或中药复方制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璐琦,王敏,周长征,等.RapD方法在细辛类药材鉴别研究中的问题及对策[J].药学学报,1998,33(10):778.

[2]黄璐琦,王敏,杨滨,等.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鉴别中药天花粉及其类似品[J].药物生物技术,1999,19(4):233.

[3]王培训,黄丰,周联,等.商品西洋参Dna指纹图谱鉴别[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9,10(6):367.

[4]于燕莉,向凤宁,夏光敏,等.Dna序列分析在金银花品种鉴定中的应用[J].山东科学,2000,13(4):39.

[5]肖小河,刘峰群,史成和,等.国产姜黄属药用植物RapD分析及分类鉴定[J].中草药,2000,31(3):209.

[6]LayH,LiuH,Liaom,eta1.GeneticidentificationofChinesedrugmaterialsinYams(Dioscoreaspp)byRapDanalysis[J].FoodDruganal,2001,9(3):132.

[7]黄芸,秦民坚,杨光,等.RapD法鉴定射干类中药[J].中草药,2002,33(10):935.

[8]胡珊梅,张启国,周涵韬,等.RapD法在金线莲的鉴别研究中的应用[J].中草药,2002,33(10):949.

[9]党荣理,马永红,吴霞,等.新疆产麻黄的RapD分析[J].中草药,2003,34(9):861.

[10]Zhaom,Chenm,wangn,eta1.Studyongeneticrelation-shipamongsomecommercialstrainsofGanoderma[J].Jna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3,26(3):60.

[11]刘文生,朱建明,何斌,等.中药材厚朴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指纹图谱研究[J].中药材,2004,27(3):164.

[12]周延清,景建洲,李振勇,等.利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分析地黄种质遗传多样性[J].遗传,2004,26(6):922.

[13]罗恒,王和勇,孙敏,等.应用RapD快速鉴别中药材海风藤及其替代品[J].中医药学报,2004,32(5):33.

[14]李颖,李劲平.广藿香道地性的RapD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3):2027.

[15]马小军,汪小全,肖培根,等.人参农家品种的aFLp指纹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2):707.

[16]罗志勇,周钢,周肆倩,等.aFLp法构建人参、西洋参基因组Dna指纹图谱[J].药学学报,2000,35(8):626.

[17]虞泓,和锐,倪念春,等.石斛属4种植物的aFLp分析[J].中草药,2004,35(7):808.

[18]谢渊,张小蕾,李毅,等.天麻aFLp分析技术体系的建立[J].生物技术,2007,17(1):47.

[19]常楚瑞,邹佳宁,宋聚先,等.天麻扩增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反应体系的建立[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6,31(5):391.

[20]邱英雄,傅承新,吴斐捷.明党参与川明参群体遗传结构及分子鉴定的iSSR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7):598.

[21]孙岳,李景鹏,金元昌,等.南、北五味子iSSR鉴别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3,31(1):29.

[22]周俊亚,宾晓芸,彭云滔,等.罗汉果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22(3):81.

[23]宾晓芸,唐绍清,周俊亚,等.金花茶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1):20.

[24]彭云滔,唐绍清,李伯林,等.野生罗汉果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生物多样性,2005,13(1):36.

[25]周延清,景建洲,李振勇,等.怀区地黄遗传多样性的iSSR鉴定[J].中草药,2005,36(2):257.

[26]沈洁,丁小余,丁鸽,等.铁皮石斛居群差异的研究ⅡiSSR指纹标记方法的建立与优化[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4):291.

[27]周晔,王润玲,唐铖,等.iSSR法鉴定中药黄精与卷叶黄精[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6,12(2):178.

[28]叶桂英,杨关全,梁国鲁,等.两种常用麦冬栽培品种的iSSR分子鉴定[J].亚太传统医药,2007,3(11):48.

[29]魏丹红,徐红,王燕燕,等.金钗石斛遗传多样牲研究的iSSR-pCR反应休系建立与优化[J].上海中医药大学,2007,2l(4):65.

[30]徐红,王燕燕,魏丹红,等.不同产地丹参药材的iSSR分析与鉴别[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18(6):454.

[31]张君毅,郭巧生,杭悦宇,等.半夏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条件优化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7,2:154.

[32]李磊,陈敏,张明,等.4种叶型性状半夏和掌叶半夏的iSSR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33(1):86.

[33]关锰,白成科,王苗之,等.正交设计优化山茱萸iSSR.pCR反应体系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32(2):80.

[34]曹福亮,王国霞,李广平,等.银杏iSSR-pCR扩增反应体系的优化[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2):186.

[35]刘晓静,王文泉,郭凌飞,等.益智iSSR-pCR反应体系建立与优化[J].生物技术,2008,18(3):33.

[36]张岳峰,万里翔,徐敏,等.乌头Dna的改良CtaB提取和iSSR检测[J].湖北农业科学,2008,41(7):12.

[37]马小军,汪小全,肖培根,等.野山参与栽培参核糖体Dna的itS系列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4):206.

[38]蒋继宏,孟娜,曹小迎,等.苏皖产大戟属药用植物rDna的its序列分析[J].中草药,2005,36(6):900.

[39]丁平,方琴.巴戟天与常见混伪品的rDnaitS序列分析及其分子鉴定[J].中草药,2005,36(6):908.

[40]刘春生,白根本,阎玉凝.基于核DnaitS序列的细辛药材基源及分子鉴定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5):329.

[41]徐红,李晓波,丁小余,等.中药黄草石斛rDna-itS序列分析[J].药学学报,2001,36(10):777.

[42]姬可平,李啸红,李应东,等.应用rDnaitS基因间隔区碱基测序对中药大黄进行鉴定[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4(4):44.

[43]tomarin,ishizukai,moriyaa,eta1.pharmacognosticalstudiesofCistanchisHerba(iii).phylogeneticrelationshipoftheCistancheplantsbasedonplastidrps2geneandrp116-rp114intengenicspacersequences[J].BiolpharmBull,2002,68:218.

[44]刘玉萍,罗集鹏,冯毅凡.广霍香的基因序列与挥发性油化学型的相关性分析[J].药学学报,2002,37(4):304.

[45]余永邦,秦民坚,粱之桃,等.不同产区太子参的rDnaitS区序列的比较[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oo3,12(4):1.

[46]曾明,马雅军,郑水庆,等.中药葛根及其近缘种的rDnaitS序列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3):173.

[47]金成庸,陈建伟,刘忠权,等.韩茵陈等3种药材基源rDna内转录间隔区的序列分析鉴定[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1):58.

[48]吴平,周开亚,徐璐珊,等.中药材龟甲的分子鉴定研究[J].药学学报,1998,33(4):304.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篇9

关键词 细辛 道地药材 方法论 Gap

“中药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药材的现代化”。所谓“中药材的现代化”即通过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Gap),以提高中药材的质量与稳定性,从而使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及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得以保证。作者认为,发展中药材Gap生产的科学前提有三,一要保证种质优良,二要确定适宜的生产环境,三是要有系统而标准化的田间管理和采收加工规程(Sop规程)。而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即能为这三个科学前提的确立提供有力的支持。作者曾对细辛道地药材进行过系统研究,下面就谈一下道地药材系统研究的方法、细辛道地药材系统研究的结论与细辛道地药材Gap生产的关键问题,以供同行讨论。

1 道地药材系统研究的方法学探讨

发展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生产是提高中药质量的方向性战略方针。要保持道地药材的优势永久不衰,就必须加强对道地药材的科学研究,以确立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道地药材的研究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目的,因而也应有独特的方法学体系。作者认为该方法学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本草考证与现状调查 通过本草考证,确定所研究药材的主流品种和产地、药用部位以及用量的历史沿革;通过文献检索,掌握该种药材多学科研究的现状;通过市场调查与追踪,掌握该种药材的商品主流品种、非主流品种、代用品及伪品概况;通过实地调查、文献及标本的查阅,掌握药材原植物资源及药材栽培生产状况。通过上述工作,综合各种信息,力求掌握该种药材的历史沿革、现代应用及研究现状;找出继续研究的切入点与重点,确定采集供试样品的时间、地点与数量。

1.2 全方位、多层次的遗传学研究 所谓全方位,是指对主流品种与非主流品种、正品与非正品,道地产地与非道地产地所产药材原植物均进行遗传学分析;所谓多层次,是指运用细胞学、酶化学以及Dna指纹图谱技术等不同层次的手段进行研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遗传学分析,力求掌握正品与非正品之间,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之间以及主流品种与非主流品种之间的遗传学差异;搞清药材种质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特点,为该药材的鉴别、种质资源保护、优良品种培育及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分析提供遗传学资料。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遗传学研究所用生物材料应严格按居群取样方法取样,确保取样的广泛性、代表性与可比性。

1.3 建立道地药材的鉴别与质量评价体系 即通过对道地药材和非道地药材的多学科比较研究,建立量化和系统化的多元鉴别与质量评价体系;并找出该药材的最佳品种和产地或不同品种的特点。所用指标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药材的生物学和化学鉴别模式;药材的外观性状和常用物理指标5溶出度、灰分、主成分和主要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含量;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残留量;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成分的含量;主要药理指标和临床药效评价等等。最终目的是实现药材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确定不同种质之间的鉴别模式和评价药材优劣的标准。

l.4 影响药材质量的多因子综合分析 即运用相关与回归、模糊集合论等现代科学观,借助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影响药材质量的遗传因子,生态、地理因子与人文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力求找出该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及最优品种、生境和采收加工方法。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方法和手段是一个有机的方法体系,该方法体系有其独特的内在联系和运作过程(见附图1)。根据上述研究所得资料,我们可以制定该药材的合理生产布局、主要的栽培品种和规范化的生产技术;建立量化、系统化的鉴别与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明确用药部位、剂量和用法;提出种质资源保护策略等等。总之,是为中药材的生产、质控、应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药材生产规范化、质量控制标准化、临床应用合理化和资源利用可持续化服务。

2 细辛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与细辛药材的Gap生产

在上述道地药材系统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在多年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作者采用本草学、植物学、抱粉学、细胞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酶化学、药效学、微生态学及Dna指纹图谱技术等学科的方法对细辛道地药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如下与细辛药材Gap生产有关的结论:

2.1 细辛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是指包含有特定的产地,特定的植物品种,合理的栽培、加工、贮藏、经营等一系列符合祖国传统医药学理论,且经过医学实践优良的药材品种,细辛道地药材是指产于东北的辽细辛(包括北细辛asarmmheterotropoidesvar.mandslluricum和汉城细辛a.heterotropoidesvar.seoulense)和陕西华山附近的华细辛a.sieboldii;其中华细辛为历史上最早的细辛道地药材,辽细辛为新兴品种,是在用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道地药材。我们研究发现,华细辛和辽细辛的药材质量明显优于细辛属asarum的其他植物。即细辛道地药材具有客观实在性。

2.2 细辛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 甄别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寻找主导因子是进一步弘扬道地药材优势,发展道地药材生产的前提和关键。肖小河认为,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有生境主导型、种质主导型、技术主导型、传媒主导型以及多因子关联决定型。我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分析发现,细辛道地药材的形成与种质、生态—地理条件、合理的田间管理和采收加工等多种因子有关,其中种质是主导因子。即细辛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是以种质为主导的多因子关联决定型。

2.3 细辛道地药材Gap生产基地所用优良种质和地点的优选 既然种质是决定细辛道地药材质量的主导因子,则优良种质的筛选成为搞好细辛Gap栽培、发展细辛道地药材生产最关键的因素。经过系统的实验研究和产地考查,作者认为,将细辛道地药材的生产基地建在东北地区,主要栽培用种选用辽细辛比较合适。原因如下:1)从主要有效成分挥发油的含量来看,辽细辛的挥发油含量较华细辛高;挥发油中有致癌活性的黄樟醚含量辽细辛较华细辛低;急性毒性辽细辛较华细辛小。从安全性和有效性来看辽细辛优于华细辛;2)辽细辛的野生资源保护较好,可以保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3)辽细辛的植株较华细辛粗壮、产量高、抗逆性强;4)东北地区自70年代末即开始大规模栽培细辛,药农栽培细辛的经验丰富;5)辽细辛的栽培技术研究较多,现已有较成熟的栽培加工技术;6)东北地区气候较寒冷,病虫害较少,可以少施或不施用农药,药材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就比较易于解决;东北地区土壤较肥沃,可以少施或不施用化肥;从而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7)东北地区是细辛的传统道地产区之一,辽细辛是传统细辛道地药材品种之一,历史依据充分;8)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在一些地区尚能找到大片未开垦的土地,东北地区的大型农场也较多,便于集中种植、集中管理,药材的质量和生产的经济效益较有保障。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东北地区多将北细辛和汉城细辛混栽;也就是说辽细辛是北细辛和汉城细辛的混合物,且两者的比例不一。这样细辛药材的质量稳定性就易受到影响。为此,我们对东北地区不同产地的北细辛和汉城细辛药材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筛选出了较为优良而纯正的种质,以用于细辛药材的Gap基地。

2.4 影响细辛道地药材质量的生态环境因子优选 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是道地药材形成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作者认为,生态环境对药材质量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药用植物因其适应性特点而产生获得性遗传的种内变异;二是直接影响药用植物体内的生理生化反应,从而影响到植物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道地药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往往使药用植物特别适宜于某些活性成分和微量元素的形成和积累,从而直接影响到药材质量。

为研究各环境因子对细辛道地药材质量的影响,我们搜集了各细辛道地产地的生态—地理因子数据(见表1);并计算了各环境因子的变异系数(变异系数=各环境指标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该环境指标的最高值,见表2)。某环境因子的变异系数愈小,说明细辛道地药材对该环境条件的要求愈苛刻,该环境条件的细小变化对细辛道地药材的质量影响也就愈大。由表2可知,细辛道地产地各环境因子的平均变异系数由低到高的顺序是:土壤类型<年平均日照时数<土壤pH<年均无霜期<海拔<年均降水<年均气温;故各环境因子对细辛道地药材形成的重要性顺序应该是:土壤类型>年平均日照时数>土壤pH>年均无霜期>海拔>年均降水>年均气温。说明在各环境因子中合适的土壤和光照条件对细辛道地药材的形成最重要。

郁闭度对细辛类药材的挥发油含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种类及含量的影响已有研究证实。我们对细辛道地药材与生境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做过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在所研究的31种元素中,17种元素呈正相关,其中7种元素有较显著的相关性(p<0.05=,土壤对细辛道地药材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总之,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是细辛道地药材形成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在各种环境因子中,光照和土壤对细辛道地药材的形成是最重要的。在对药材质量和产地生境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我们优选出了适于细辛药材生产的最优生态因子指数。

2.5 优良种质的鉴别 作者运用薄层层析、细胞学、酶化学和Dna指纹图谱技术为细辛道地药材的优良种质建立了多元鉴别体系。

2.6 采收加工与田间管理 细辛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挥发油。有研究表明,细辛道地药材的挥发油含量及挥发油中主要成分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的含量随采收季节和生长年限的变化而不同。因此,采收季节和生长年限的合理确定对药材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采收后合理的加工、贮藏方法(如阴干、密闭存贮)对保证细辛道地药材的质量也是必要的。我们在参阅文献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确立了规范化的生长年限、采收季节及采收加工、贮存方法。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市售细辛道地药材中杂质的含量高达10%左右。远高于《药典》≤1%的标准。我们发现,杂质来源主要是根系中夹带的泥沙。如何在保证有效成分少散失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去掉泥沙是采收加工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技术环节。

细辛挥发油90%以上存在于根系中。因此,如何提高根占全草重量的比例,是田间管理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在文献检索、实验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田间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比较研究,并制定了标准操作规程。

2.7 绿色中药材的生产我们对各产地细辛道地药材的有机氯农药残留量、药材和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对基地的选择、使用农药的种类及药材中农药残留物和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探讨。据此制定了生产绿色细辛药材的具体措施。

2.8 其他 根据我们多学科研究的成果,作者还对细辛属植物的系统演进、分类学、多样性保护策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细辛类药材的临床合理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细辛道地药材的Gap生产提供了较为深厚的科学保证。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篇10

关键词:药学院;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22-03

一、出发点

1.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秉承“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努力加强民族医药研究和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来适应国家社会对民族医药发展的需要。

2.现代制药行业包括药物研发、原料药物生产、药品制剂成型三大方面。西药一般指具有确定结构的化学与生物分子药。其药物研发主要从天然产物中筛选有效成分,并对该成分进行结构分析、结构修饰,使其产生更好的药效与副作用。原料药生产主要涉及化学原料药的合成与生物原料药的合成。药品制剂成型是将原料药制成不同形式的制剂,以便于应用与临床。中药是在中医指导下使用的天然产物药。分饮片与成药两种类型。饮片是中医临证开方使用的药材,其研发是中医师根据病人病情辨证施治。饮片的生产涉及种植、采集、炮制、储存等环节,不涉及复杂的剂型。中成药是将一些治疗某些疾病的常用方剂制成特殊的标准化剂型,用于该类疾病的通用药物。其药物制备一般是寻求中医验方,对其参与配伍的药物进行提取与浓缩,去粗取精。制剂成型是将上述浓缩的混合物按不同制剂类型的要求进行成型。其研发涉及到化学成分的分析,有效成分的量的控制,药理药效研究,药物报批所涉及的研究内容等。民族医药是指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医药系统。它以特殊的思维方法,特殊的疾病谱,特殊的药物资源与中医药区分并彼此区分。民族药多利用天然动植物与矿物资源,多用鲜药,有些只进行简单的炮制,不能形成类似中药饮片的原料药。民族药拥有大量的验方,有望开发出治疗各类疾病的成药,其开发过程与中成药相同,也有研发、原料药生产、制剂化三大阶段。民族药的资源调查,品种保护,规范制定,成分分析,药效鉴定,相对中药起步晚,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

3.制药行业的方方面面均需要人才。特别是研发、生产、制剂化、质量控制、市场等几大主要方面,每年都需要大量的新鲜血液。其中研发人才主要去向是大专院校与研究所,企业的研发部门,他们主要需要药化、药理、药效、临床实验等方面的知识。生产包括原料药、中间体、辅料、标准提取物的生产,需要化学合成与分析、生物合成与分析人才。制剂化设计机械设备、制剂工艺、操作规程、质量检测等内容,需要工程数学、工程力学、工程管理、工程设计、工程操作方面的人才。

二、药学院的专业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