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十篇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十篇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1:56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篇1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现象,不仅仅关系到每个公民个体的生活状态,更有可能影响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当今社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医疗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此可见,如何科学而有效地完善人口老龄化现状下的医疗制度,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必须认真面对和努力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之一。

2.人口老龄化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2.1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内涵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社会学领域十分常用的术语之一。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的人口因为年轻人数减少、老年人数增加而出现的老年人口数量占人口总数量的比例相应增高的社会现象。按照当今学术界的统一标准,当年满60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的10%或者年满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则意味着这一国家或地区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2013年底我国的老年人口总数量即将突破2亿大关,而最终达到2.02亿,届时老年人口总数将占据全国人口总数的14.8%。由此可见,我国在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2.2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2.1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剧。毫无疑问,我国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与其他老龄化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龄化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绝对数量大等鲜明的特征。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正在不断加剧。与此同时,在全国总人口老化程度加剧的同时,老年人口的内部也在不断老化,即高龄人口占老年人的比例逐步升高,这也为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社会负担。2.2.2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人口老龄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一直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演进,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就我国的实现情况而言,各个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性较大,具体表现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略高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生活水平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我国各个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状况也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层次性以及差异性。

3.医疗制度与我国现行医疗制度

3.1医疗制度的基本内涵

医疗制度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之一。医疗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是指社会对个人和群体采取医疗保健措施的总称。医疗制度是现代社会制度的重要一个环节,是当前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严峻挑战,为确保绝大多数的老年人能够确实老有所医,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完善医疗制度是我国社会各界必须面对和努力解决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

3.2当前我国医疗制度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医疗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起来。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医疗制度的发展仍然未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社会现状。特别是当前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城乡之间医疗制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城市人口的收入高,医疗制度更加完善,而与之相反,农村人口的收入较低,医疗制度也不尽完善。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医疗制度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体制内部也存在着中西部梯次性差异性、城乡二元差异性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这一社会现状,为当前我国医疗制度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4.人口老龄化现状下完善医疗制度的必要性

4.1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医疗卫生费用的不断提高

当前,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快,老年人口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医疗卫生费用问题也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一般而言,人到60岁之后就开始进入身体发病的高峰期,这样老年人口的逐步增多就带来了居高不下的患病率,从而导致全社会医疗卫生费用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当今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导致了医疗器械以及各类医疗费用的不断提升。上述种种情况,都增加了医疗保险的负担,也为社会的医疗制度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4.2人口老龄化对当前的医疗制度带来了新的冲击

当前,我国的医疗制度的保障方式和筹资方法都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固有模式。然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带来的是医疗保障缴费人口数量的相对减少,而医疗保障的收益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大。由此看来,当前传统的医疗保障方式和筹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和负担。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口的基数非常大,增长速度过快,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社会状况,也都为当今社会的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带来了挑战,给我国当前的社会医疗制度带来了新的更大冲击。因此,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扩大化的趋势下,传统的医疗制度在经受着越来越多的冲击。为了能够更加适应目前社会的需求,医疗部门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来完善医疗制度,尤其是针对目前老龄化社会的现状。

4.3人口老龄化为我国二元结构的医疗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一直在我国社会存在,而随着而来的就是我国医疗制度的二元化结构。城市人口的收入高,医疗制度更加完善,而与之相反,农村人口的收入较低,医疗制度也不尽完善。目前,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使得医疗保险费用体系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凸显出来。这就使得二元化结构的医疗制度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尽快建立社会统筹、科学合理、统一协调的现代医疗制度,就加剧医疗制度与人口老龄化之际的问题,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而将传统的医疗理念进行改革,从而顺应目前的发展潮流。在诸多的问题中,二元结构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元素之一。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改革,从而迎接不断出现的新挑战。

5.人口老龄化现状下完善医疗制度的主要途径

5.1充分发挥政府在完善医疗制度方面的主导作用

众所周知,在任何一件社会事务中政府的主导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在健全和完善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下完善现代医疗制度,政府应当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承担其相应的责任,完善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履行好医疗卫生事业的组织者、筹资者以及监管者的角色。与此同时,政府应当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确保老年人的基本权利,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的基本医疗和护理需求,确保绝大多数老年人确实“老有所医”。

5.2逐步建立和优化多元化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医疗制度中针对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十分单一,不能满足当前多元化的老年人口的现状。面对这一状况,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和优化多远化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例如,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地区和城乡的老年人建立和实施不同的保险制度或医疗费用资助方式,保障措施应当向高龄老人、中西部地区老人以及农村老人适当倾斜。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了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社会现状,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减轻老年人的负担,保障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权利。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将占据重要的位置,从而在医疗行业,也应注重这样的问题,保证在不同的时代下和境遇下都能够更好的做到顺应时展,满足时代和人民的需求,从而在根本上营造新时代的医疗环境。

5.3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口的医疗护理制度

当今,我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这在一定程度是为当今“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提出了挑战。与此同年,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独生子女增多,使得“4+2+1”的家庭模式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青中年面对和承受的上有老人、下有小孩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传统家庭对老年人的护理保障措施明显不足。同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健全和专业的护理机构所收取的费用是往往是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医疗水平。由此可见,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口的医疗护理制度不但是大多数老年人口及其儿女的强烈需求,同时,这也是满足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这一社会现状的现实需要。

5.4不断加快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的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建设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医疗预防保健制度已经越来越难以跟上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现实状况。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社会现状下完善现代医疗制度必须加强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的老年人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建设。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逐步建立起集预防、保健、治疗以及健康教育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从而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医疗预防保健意识,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节约医疗费用。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行为的规范和管理,逐步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条件,充分利于各类社区卫生资源,进一步降低老年人医疗成本。由此可见,不断加快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的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建设,是人口老龄化现状下健全和完善现代医疗制度的必由之路。

6.结语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篇2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到2050年,全球老龄人口将增加到近20亿,而60岁以上的人口也将超过15岁以下的青少年人数。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而我国在1999年的时候,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2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了10%,这也标志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且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比较多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之一。

一、关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探讨

目前,大部分学者通过分析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以来,老龄化发展加速,且进程很快。如刘思敏(2011)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快于西方的原因在于中国近三十多年的人口计划生育的政策,使得人口生育率长期低于人口的更替水平。徐文杰(2011)则进一步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决定了老年人口分布的状况,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也相对比较严重。

二、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研究

1、“未富先老”。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具有“未富先老”这样一个显著的特点。“未富先老”是邬沧萍教授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总人口和老年人口都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又由于中国长期积贫积弱,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GDp还不到世界的1%,中国人口庞大,并且又迎来加速老龄化阶段,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2006);田雪原(2010)则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未富先老”的特点始终伴随着我们,制定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政策等,必须考虑到这样的特点的制约和影响;冯慧阳(2011)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认为“未富先老”的特点是更加明显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速度赶不上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刘士杰和原新(2011)则把“未富先老”认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2、“未备先老”。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备先老”的特点。如李建民,杜鹏等学者(2006)则认为“未富先老”并不是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当前的老龄人口问题也是和“未富先老”无关的,并指出老龄化挑战的真正含义是“未备先老”。而穆光宗等(2011)则认为人口老龄化除了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外,还具有“未备先老”,“孤独终老”的特点。

3、区域发展不平衡。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人口老龄化的一大特点。如王志宝,李国平等(2013)通过分析了近20年的人口面板数据,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较大,且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关联性比较高,认为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4、其他特点。其他学者则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人口老龄化的其他特点。如钱凯(2010)认为人口老龄化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外,还具有老龄人口总量“多”,老龄人口的增速“快”的特点。史佳颖等认为(2013)人口老龄化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少子老龄化,因此中国的老龄化还具有典型的少子化特征。

三、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在21世纪共分为三个阶段。如徐文杰(2011)认为,2001—2020为快速老龄化阶段,2021—2050为加速老龄化阶段,2051—2100为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穆光宗(2011)则指出,人口老龄化将伴随着21世纪的始终,而且2030—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时期。

而有的学者则从其他角度提出了我国未来的老龄化趋势研究。如贾云竹等(2012)是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女性化的趋势研究出发,认为随着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女性各个年龄段死亡风险的进一步降低,未来我国老年人中的女性化程度将会逐渐深化。

四、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两个方面的作用结果:一方面是生育率降低,另一方面是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如孙一(2010)认为人均寿命的延长,出生率下降是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但是学者对这两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的看法确不尽相同。如吴红乔(2010)认为少子化是我国发生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而我国少子化的直接形成原因是由于生育率的降低;何建宁(2010)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和回归分析之后,认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是生育率,而人口密度又是影响生育率的根本原因。

有些学者则从其他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原因。如原新等(2009)采用假设模拟的方法再现了1982-2007年人口发展进程,考察了相关人口学变量:生育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口惯性作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这三个变量中,人口惯性作用的贡献率为最大,为56.06%;马骁骁(2010)则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在造成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原因中,经济水平和生育政策是两个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并认为即使中国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增长对人口老龄化的促进作用仍要大于政策因素,但与国际相比,经济因素起到的作用仍相对较小。

五、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

(一)经济层面。一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消费、储蓄投资、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等经济领域带来一定的影响。

1、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李军(2013)认为人口老龄化改变了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力和非劳动力人口的数量比例,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经济的供给和需求,最终影响了整个经济的运行。何奇等(2012)认为人口老龄化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从积极因素转向消极因素,因此中国应当逐渐降低财政支出的规模,可将更多的财政资金分配到我国的公共教育领域。

2、关于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在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中,有关人口老龄化与消费需求的研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王金营等(2006)通过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时间序列分析,将人口年龄结构引入了标准消费人的消费函数中,发现人口老龄化对消费水平、消费规模、消费结构均有影响,并且发现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会使人均收入提高所带来的消费水平增加速度减小,老龄化也会降低未来消费水平和比率;王森(2010)在将人口的年龄结构引入消费函数的基础上,采用中国的数据进一步解决了消费函数可能存在的伪回归问题,使模型对现实的解释方面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靠性。于潇等(2012)利用包含人口年龄结构的消费模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并实证分析和讨论了中国的消费函数,对人口老龄化和消费之间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3、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学者们对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的观点不尽相同。大部分学者认为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老年人口比重的相对提高会导致国民储蓄率的降低。如杜本峰(2007)认为人口老龄化会使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从而加大了资本积累的不确定性,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进而导致经济发展出现系列波动;刘永平和陆铭(2008)则以中国家庭中的父母自利性假设为出发点,得出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使储蓄率下降的结论;而李中秋,王朝明(2013)同样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有负效应,且由于未富先老,城乡倒置的老龄化状况,使得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方面更加复杂。

有些学者不完全认同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负效应或者程度。如唐东波(2007)借助于一个简单的两期叠代的模型,揭示了人口老龄化一般会使得居民的最优储蓄增加的结论;王森(2011)则基于VaR模型的方法,使用了1979-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人口老龄化虽然对居民储蓄率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大,贡献率仅占1%左右,而居民收入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反而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比较大;毛毅(2012)则区分了当期和上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的影响,他是运用地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当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的影响为负的,而上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并没有显著影响;黄润龙(2012)认为多种经济社会因素影响了居民储蓄水平,而人口老龄化是是通过社会经济变量来间接影响储蓄水平,而且认为,老年人因为消费减少及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因素,会导致储蓄随着老龄化而增加;朱礼华,赵志勇(2013)运用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和日本的有关方面数据,针对老龄化的储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的储蓄效应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并且中国近20年来的经验数据也表明,老年人口比率的上升提高了国民储蓄率,但是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展现出类似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储蓄效应,即人口老龄化将降低国民储蓄率。

4、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短缺,降低劳动生产率。但有的学者认为,针对我国具体的情况,我国虽然已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的阶段,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如祁峰(2010)认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生育年龄的人口多,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国家政府方面应该积极防范。并从老年人口与青年人口的状况对比,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降低劳动生产率。

5、关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如彭秀建(2006)运用“中国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将通过劳动力的负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物质资本的低增长来减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陆铭(2008)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将随着老龄化增强而下降,但如果加快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将会大大地减缓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齐传均(2010)则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供给下降、人口老龄化不利于资本形成、人口老龄化将削弱全要素生产力,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方面的不利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6、其他方面的影响。吴帆、李建民(2010)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代际关系影响角度,认为人口老龄化加深了社会代际关系的变化,从而使劳动力市场方面、社会公共资源分配方面、社会养老保障和待机利益关系格局等具体的方面都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刘辉煌等(2012)利用因素分解和动态面板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近年来人均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并且人口老龄化和碳排放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二)社会层面。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同样也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田雪原(2007)认为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用于养老金及医疗支出的数额和比例也随之增加,从而使得政府财政压力增大,政府预算中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工业支出则紧缩,必然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童玉芬等(2008)针对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就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做了定量关系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成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并预测了北京市未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变动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林森,张军涛(2013)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对医疗保险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参保人员的结构老化,二是医保“隐形债务”的增加,三是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增加,并参照了国外医疗保险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其他影响:包玉香(2012)从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角度出发,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将人口老龄化因素引入了该模型中,得出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的效应具有双重效应—正效应和负效应等一系列结论。陈卫民,张鹏(2013)从人口年龄结构如何影响通货膨胀的角度出发,将人口结构引入一个生产者最优化模型当中,并经过实证研究,认为当老龄化程度较高时,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会推动通货膨胀率上升。

六、评述和建议

1、国内学者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以及老龄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理论成果,然而,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有的学者提到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存在着严重的区域间的不平衡,但是他们在分析这种不平衡的时候,并没有讨论区域间的人口迁移(流动)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2、有关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是大量学者研究的重点,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定量分析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定性分析的研究相比国外而言,还不是特别充足。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篇3

【论文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对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而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很难满足现阶段对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需求。本文试从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切入,就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养老保障体制改革提出自己的建言。

    一、人口的老龄化及其给养老保障体系带来的问题

      (一)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人口年龄构成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国际社会通常把年满60岁及以上的人口称为老龄人口,把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成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0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 96%,己基本达到国际公认老龄化标准。z据估计,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2005年的12. 93%将上升到2020年的24. 69%,到2036年将高达29.58%;   65岁以上人口将从2005年的9. 01%上升到2020年的20. 42%,到2040年将高达23. 74%0换言之,从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始算起,在短短20年间,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将达到现在老龄化最为严重的欧洲发达国家水平,完成欧洲老龄化进程半个世纪走过的历程,速度之快可谓惊人。

      (二)人口老龄化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问题

    与世界上其它人口老龄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人数多、增长快、超前于社会发展水平等特点。欧洲国家一般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相当的社会财富,具备了满足老龄化带来的日益增多的养老保险金需求的能力,通常称之为先富后老;而我国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是在经济基础还较为薄弱、整个社会经济尚处于不发达状态的条件下出现的,即存在着未富先老的情况,这也就意味着老龄化会对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

    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年轻劳动力资源却相对缺乏,就会出现养老保障基金的支取显著增加,而基金的缴纳却越来越少的严峻形势。另外,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使得领取养老保障基金的人数与日俱增。因此,我国必将在筹集养老保险金方面面临严重的问题。

    二、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障模式存在的问题

    1、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个人账户处于“空账”运行状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达到获得养老保险标准的人越来越多,养老保险账户收支难以平衡,养老金账户面临严重的清偿危机。我国目前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将个人账户做实,并将做实以后的个人账户基金投入资本市场使其保值增值。但是完成养老体系这一转轨和个人账户的做实,需要一笔数额巨大的转轨成本。由于目前转轨成本的不到位,我们现在只能继续地实行过去的“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体系,即将当前就业人口交纳的养老保险金作为退休人口的养老金支付,也就是所谓的个人账户处于“空账”的运作状态。

    在现收现付模式下,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养老费用的支出也必然相应增加。通过下图可见:

    图表显示,老年抚养比在不断增加,养老金与工资比也在不断增加,这意味着现实劳动力得到的工资中用于养老金的比例在不断增加,给现实劳动力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

    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落后,统筹城乡养老保险体系步伐缓慢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农村人口8073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3. 91%。按全国平均老龄化程度10%来计算,大约有8000万的老年人口,然而这还是9年前的数据,最近这两年老龄化人口的比例有增长的趋势。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的财力有限。在农村经济较为发达,农民收入较高,农村集体的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开展还不会遇到太大的障碍,但毕竟我国大部分农村经济不发达,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部分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结果造成“个人缴纳为主”成了“完全由个人缴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社会保险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也没有国家、集体、个人义务的强制性,基本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社会养老保险有其名无其实。

    3、我国资本市场严重滞后于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发展,成为我国养老保障模式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模式转变的瓶颈和掣肘

    我国资本市场存量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制约我国资本市场在积累制养老保障模式建立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

    (1)资本市场不成熟,投资风险较大。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发育还不完善,在制度设计和监管体系等多方面都存在不小的问题;

    (2)养老基金投资渠道狭窄,缺乏保值增值的途径。对滚存结余的养老基金长期以来局限于存银行或购买国家债券,基金增值保值无从实现;

    (3)养老基金市场化运作刚刚起步,竞争格局尚未形成,经营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人口老龄化现状下我国的养老保险改革

以上分析了在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应努力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化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

    1、借鉴西欧国家养老金改革的方法,冻结“人均第一支柱”的养老金金额,将资金来源由“收入缴费型”转入“资产缴费型”

    比如在荷兰,为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其将养老金改革的重点放在增加第一支柱的资金来源上。该国将第一根支柱的基金来源从“收入缴费型”转向“资产缴费型”,要求政府每年将相当于gdp总额0. 75%的原来用于偿还国债的金额划拨给该基金,以补充未来第一根支柱养老金的需求,这样在养老金支取高峰到来之前,提前进行资金积累工作,资金的积累计划到2028年终止。

    我国可借鉴此方法,逐年将gdp的一定比例划拨给社保基金,用于填补现处于“空账”状态的个人账户及支付前述的转轨成本,将做实的个人账户交由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运作,其资产回报可用于抵减下年的gdp拨付额,从而使得做实的个人账户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之下,也能缓解老龄化所带来的支付压力。

   2、利用庞大和过多的外汇储备建立主权养老基金以缓解老龄化为社保制度带来的财务支付压力

    这种方法是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一个通常做法,尤其近几十年来,许多经济体将其过多的官方外汇储备从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分离出来用于建立主权养老基金,即完全符合应对老龄化的国际惯例,又可解决社保制度的财务压力。特别是在我国如今外汇储备过多,流动性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主权养老基金的合理筹集及运营,不仅能够满足老龄化所带来的未来社保体系财务能力的客观需要,还能实现官方储备的多元化投资以达到风险最小化的目的。

    以加拿大主权养老基金为例,根据2007年11月9日发表的“季度报表”,“截至2007年9月底,加拿大主权养老基金的规模已达1231. 48亿加元,而2006年9月仅为1015. 54亿加元,一年增加了近220亿加元,在过去的五年里增加了一倍多,并且增量部分完全来自缴费,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挪威的世界第三大主权养老基金,基本与瑞典主权养老基金并驾齐驱,并列第四位。

    从上图可以看出,加拿大的主权养老基金呈不断上升之势,我国也应汲取这方面的经验,利用庞大和过多的外汇储备建立主权养老基金以缓解老龄化为社保制度带来的财务支付压力

    3、通过财政激励等方法刺激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建立和提高

    不少国家通过各种经济手段对企业年金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扩大这些国家第二根支柱“的覆盖面。政府财税政策对企业年金计划的鼓励体现在三个环节:雇主、雇员缴费在税前列支,从而减少应纳税额;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获得的收入免税或推迟纳税;企业年金支付阶段免税。这对企业和员工建立与发展企业年金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而且,不少国家都对缴纳给私人养老金基金的款项实行免税,这也有助于私人养老金基金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对养老金的支付压力。

    我国现阶段虽没有分养老金为基本养老金、职业养老保障金和个人自愿购买的养老金三部分,但可借鉴西欧国家的这种做法,对一些可减轻国家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的投资渠道给予减税或免税措施,以鼓励这些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建立与发展,像是对我国个人购买保险中含养老保险部分的可给予一定比例的免税。

    4、适当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有步骤地引入一定数量的目前还处于青壮年时期的流动人口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篇4

(一)基本现状

国际上按照通常把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作为人口老龄化的标准。2000年,河南65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7.1%,进入老龄化以后,人口老龄化正呈逐年加深态势。《河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河南全省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7858799人,占8.3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4个百分点,河南省老年绝对人口数在排全国第4位。河南省统计局刚刚的《2013年河南人口发展报告》显示,河南省老年人口在2013年已经达到了9.7%。

(二)特点

河南不仅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而且增速快,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农村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

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较大,增幅明显提高,但老龄人口比重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名第19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超过65岁的人口数量达750多万,仅次于四川、江苏、山东三省。根据《2005年河南省l%人口抽样调查的主要数据公报》,2005年全国65岁及以上入口比重为7.69%,河南省为8.23%,高于全国0.54个百分点。但截止到2010年,河南省65岁及以上比重与全国平均数相比已经低了0.77个百分点。

2.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全文)》指出,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河南是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又由于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务工、经商,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而且这种状况会延续一段较长的时间,老年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是河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另外,不同区域内老龄化状况也有所差异。截至2013年底,河南全省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数的9.1%。例驻马店、漯河、信仰、商丘、许昌都超过了10%,而鹤壁、济源分别为7.1%、7.6%。

3.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河南省统计局的《2013年河南人口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河南人口从2000年开始就进入了老龄化,不但发展迅速,且老年人口的高龄化趋势明显。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老人共计169.62万人,较2000年增加了74.74万人。据中国老年学学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河南共有百岁老人4359人,其中男性473人,女性3886人,占常住人口总数比例的4.64%。全国百岁老人增长最快的省份共有3个,分别是河南、安徽、广西。河南已跻身百岁老人增长最快省份。

4.未富先老现象显著。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达时期出现的,是“先富后老”,有充裕的财力支持。全球72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GDp超1万美元的占36%。比如,美国,2013年人均GDp为51248万美元,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来看,大部分国家都是在物质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进程阶段,相应地这些国家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例如瑞典、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其人均Gnp已达1万至3万美元,在全球72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Gnp达1万美元的占36%,3000至10000美元的占28%,而河南省2013年人均GDp仅为5519.91美元,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了老龄化。相比之下,差距不言而喻,是典型的“未富先老”,这将对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挑战。

(三)河南省老年人口与人口老龄化的变动趋势

未来10年是老龄化较快发展期,河南省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人口总量缓慢增长并逐年放缓,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人口的结构性问题将突显,老龄化进程加快,动力资源所占比重开始下降;2026~2035年是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2036~2050年老龄化程度放缓直至趋于稳定。2050年,我省老年人口比重将上升至24.89%。老年抚养比将由2012年的10.14%上升到2050年的40%。

二、积极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一)把老龄社会作为河南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省情认真研究与规划

河南省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到来的,所问题与其他区省份相比更加凸显。因此,加强老年人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至关重要。一是要认真调研、全面摸清全省老年人的生活、健康状况、精神需求、社会参与与维护权益等等情况,探索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途径和方式。二是要加强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研究。梳理与总结中外老龄事业发展的有益经验,探索老龄事业发展规律,研究老龄事业规划和体制机制创新。三是要重视老龄社会管理问题。认真分析河南老龄人口的思想状况和基层老龄工作状况,研究加强老年群体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二)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

老龄人口养老所需要的经济成本与现阶段经济实力之间的矛盾,是解决老龄化问题产生的最大瓶颈。要规避老龄化社会风险,解决老龄社会的种种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扩大养老储备,缓解社会抚养压力。2003年,河南全省总负担系数为43.80%,与此同时,全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70.01%,正处于养老负担小、劳动力充足的“黄金时期”。预测表明,在2020年以前,全省总抚养系数一直在60%以内(与发达国家1995年的总抚养系数相近),政府负担相对较轻,是发展经济的黄金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及今后的若干年,既是我省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又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机遇期,加快发展经济,增加物质积累是我们应对2030年老龄化高峰来临的关键措施。

(三)探索行之有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从我省的实际情况看,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占全省较大比例的农村老年人口主要是靠家庭抚养,城镇居民大多数也要靠子女养老。但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我省的养老需求来看,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是难以逆转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不断发展家庭养老的内涵,发展多种形式的居家养老方式,应不断创新养老机构的模式和种类,大力发展公寓化养老、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养老机构,使我省老年人能够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家庭状况和经济状况进行选择。

(四)稳定当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农村老龄人口的自养能力第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将土地集中起来经营,实现土地的规模效益;调整土地制度,保障土地的增值收益或流转收益能够转入农民手中。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传统养老的主要方式,自己养老更是目前一种重要的农村养老方式。但是,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收入只能维持极低水平的生活,根本负担不起养老所需要费用。因此,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科技兴农、富农的道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现代优质高效特色农业,想方设法增增农村集体和个人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使个人和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也随之增强。

(五)加强和创新老年人社会管理与服务

加强老年社团组织建设,既是当前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要,又是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老年社团组织为广大老年人提供老有所为的平台、知识更新的机会和晚年生活的自娱自乐乐园,对于老年人丰富晚年精神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提高自身素质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和规范老年社会(群众)组织建设,加强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各级政府重应视老年社团的建设,应积极将老年社团建设纳入当地老年事业规划予以统筹安排,给予老年社团更多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建立健全老年社团组织管理的机构,落实好老年社团发展的相关政策,要加强主管部门和涉老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集中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使老年文体活动有章可循,要更大程度发挥老年社团组织和离退休人员在文化传承、示范教育和智囊库等方面的作用。

(六)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篇5

[关键词]延迟退休;劳动力市场;“弹性”退休政策

[Doi]10.13939/ki.zgsc.2015.34.196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引发的问题

1.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国际学界对“老龄化社会”通用的界定标准是:当一个国家含有超过其人口总数10%的60岁及以上人口或者超过其人口总数7%的65岁及以上人口时,就标志着这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2000年年底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总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已达到8827万人,这一人口数量占到全国总人口数量的7.09%,同时,在我国大约有1.30亿60岁及以上人口,这一人口数量大约占到人口总数的10.45%。从普查结果看,我国在2000年年底已经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Zw(]数据来源: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eB/oL].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Zw)]在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在我国60岁及以上以及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都有所增加,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13.31%,这一比例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上升了2.8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8.91%,比第五次普查结果上升了1.82个百分点。[Zw(]数据来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eB/oL].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Zw)]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可见,在近1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有逐步加深的趋势。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数量的10.85%,届时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1.61亿人,我国老龄化社会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同时,专家预测我国在2020年后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急剧提高,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将达到3.07亿,这一数量将占到整个人口比重的20.43%,这表明2050年在我国每5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我国社会将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阶段。[1]

1.2我国人口老龄化基本特点

人口转变过程作为一个社会学重要概念,是指社会中的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由十分高向比较低的情况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自然增长率的变化特点呈现出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过程。由此可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当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具体发展阶段时必然会出现老龄化社会的现象。老龄化社会是一个逐渐发展并形成的过程,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需要经济社会发展为其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呈现出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特点,人口老龄化在我国工业化初期就逐步显现出来,这主要是源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在工业化初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社会保障能力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便导致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未富先老”现象的发生,这是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2]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人口转变过程不是一个自然发展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我国经历了很短的时间就迅速完成了。因此,中国人口老龄化还具有老年人口数量大、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而与此同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却较低,这些都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基本特点。

1.3我国人口老龄化引发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首先,人口老龄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在职人员的负担,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就目前来看我国的老年抚养比已达到19.02%。据相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到2050年我国的老年抚养比将达到40.83%,与此同时,少儿抚养比将达到33.38%,2050年我国的总抚养比将达到74.21%;这一惊人数字的背后是隐藏的巨大社会问题,这将给在职人员带来巨大的生活负担。其次,人口老龄化将激化我国养老保障体制中存在的潜在危机,这主要表现在筹资模式转变形成的巨大隐性负债和高达万亿元的个人账户“空账”两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将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资金产生供不应求的问题。这可从“出口”和“入口”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出口方面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增加会促使我国养老金替代率逐步上升;从入口方面看,在我国现阶段的养老金覆盖率与遵缴率都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加之当前我国实行的退休制度所规定的退休年龄过低,这些因素都将使得我国养老基金面临筹集不足的问题。[3]以上诸种因素都将加重社会养老问题的负担,最终形成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2当前我国退休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退休年龄缺乏弹性

当前我国退休政策中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退休年龄缺乏弹性。在我国,当在职人员的年龄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单位或组织便会对其进行强制劝退,这种“一刀切”的退休模式对劳动者人力资本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没有进行充分地考虑,很大程度上浪费了人力资本可发挥的实际价值。人们在劳动者人力资本观念上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通常认为青年人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但这种观点忽视了老年人通过长期从事实践活动获得的从业经验的价值。在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中,老年在职人员较青年在职人员相比其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更为扎实可靠,这是青年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和积累才可以达到的。同时,相关研究表明,当一个人适应了张弛有度的工作节奏后,让其突然从原有的工作状态下停顿下来将会在一定程度对这类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进而缩短其寿命。此外,在我国,劳动者从业年龄后移的趋势已逐步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退休年龄依旧不变,这将缩短劳动者的平均工作年限,造成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从这些层面看,传统的强制退休模式因其对于退休年龄的规定缺乏弹性,将使得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出现严重失衡的问题,这也将在导致人力资本巨大浪费的同时波及社会的其他领域,进而产生连带性社会问题。[4]

2.2男女退休年龄差距较大

我国实行的退休政策中女职工的退休年龄要比男职工的退休年龄早十年(即:女性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为50岁,而男性职工为60岁)。不可否认这一政策的制定是出于对女性劳动者的保护,有利于将妇女从繁重的社会劳动中解放出来。但现阶段我国社会出现了许多转变,女职工从事的工作的劳动强度不断降低、其从事工作的工作环境也在不断得到优化,并且,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这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女性抚养后代的压力,从这些转变来看,现阶段我国女性可以从事更长年限的工作。此外,在当今社会,女性在学习能力及工作能力方面都不亚于男性,由此可以推断,消除男性和女性的退休年龄差距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反面看,在目前的社会形势下,如果仍然坚持女性提前退休的政策,一方面使其获得比男性相对要少的养老金,进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也是对女性劳动者的职业歧视,对其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潜在的压力。因此有必要缩短男女退休年龄之间的差距,使其接等。

2.3养老金缴费年限偏短

按我国目前退休制度的规定,职工只要保证在在职时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满15年,且符合法定退休年龄,便可以在退休后享受国家规定给付的养老金。而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最低的缴费年限一般为40年,即:假设劳动者在20岁时参加工作,那么,他在年满60岁时就能顺利退休;而假设劳动者在25岁或者更高年龄的时候参加工作的话,那么,他就得等到65岁或者以后才能退休了。可见,这和我国目前政策规定的15年的缴费年限相比,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此外,随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劳动者在退休后将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变得更长了,但其缴费年限基本是固定的,这便进一步加重了养老金给付压力,伴随我国劳动力供给日趋减少的情况,这一问题将导致社会养老基金缺口越来越大,进一步加重老龄化社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适当修改或延长我国劳动者的养老金缴费年限。[5]

3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3.1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短期影响分析

3.1.1延迟退休会减少待业者的就业岗位

我国实行延迟退休政策后将使得原本已经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在职工作人员继续留在原有的工作岗位上工作,这样将对年轻人就业产生“挤出效应”,减少待业劳动者的岗位。但也有学者认为延迟退休政策不会减少待业人员的工作岗位,他们认为老年人的工作岗位不一定适合于青年劳动者。但是,笔者认为这后一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乐观主义色彩,虽然延迟退休没有对待就业人员产生直接的“挤出效应”,但是从间接层面讲“挤出效应”是的确存在的。因为虽然从直观上讲,年轻劳动力和老年劳动力可能并不存在直接的替代关系,但从间接层面看两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间接替代关系。当老员工退休后即使没有适合其岗位的年轻劳动力来对其进行替补,也仍然会有其他适合的从业人员对其岗位进行补缺,于是这一人员便实现了就业,而该人员原有的岗位便会空缺,进而这一岗位可能会由年轻劳动力来进行替代,以此实现年轻劳动力的就业。可见,延迟退休在短期会减少待业者的就业岗位,对年轻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

3.1.2延迟退休会弱化老年劳动者的竞争地位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在各行各业中,劳动岗位对于劳动者掌握先进技术的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在某些行业中,老年劳动力所拥有的专业技能水平将无法满足该行业的特殊要求。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劳动者所具有的禀赋、创新能力、对新技能的掌握能力等都已不能紧随时代的发展,这使得老年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地位逐渐下降。在我国,某些行业的高龄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通常较低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其受教育水平与年轻从业人员相比具有很大差距,这也导致了老年劳动者与年轻劳动者相比在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处于劣势竞争地位。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现状,在我国现有劳动力市场中,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占有很大比重,这类从业人员往往从事重体力劳动,其工作性质对身体体能状况的要求较高,当他们进入老年阶段,身体状况势必大不如从前,这将使得他们很难继续从事原有的工作。延迟退休将使他们陷入无法从业的不利地位。[6]

3.2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长期影响分析

3.2.1延迟退休有利于缓解劳动力不足问题

如上文分析所示,从长期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逐步加深,特别是因为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在控制人口生长,使得新生人口数量减少,劳动力得不到必要和及时的补充,这将进一步使得我国第一次人口红利作用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将逐步降低,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面临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而延迟退休年龄会增加从业人员的工作年限,并且减少退休人员的数量,这两个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总体劳动力不足问题,可从另一个方面增加劳动力的供给数量。笔者通过分析国际上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的有关措施可以发现,许多国家通常也会采用延迟退休的政策来解决其面临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这些国家实行延迟退休的经验表明,延迟退休政策对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3.2.2延迟退休有利于积累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HumanCapital)通常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延迟退休有利于延长劳动者教育投资的收益期,从而使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创造更大的价值,促使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同时,可以增加劳动者有关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的培训,这些方面对人力资本的积累都是十分有利的。延迟退休也会使人力资本得到更为充分地利用。在我国,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同时,我国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在不断增加,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和工作技能,教育年限的提升也进一步要求人力资本的利用年限应该与之对应的相应后移。如果不对我国的劳动力情况进行充分考虑,仍然按照原有的退休制度予以实施,在保持法定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会给人力资本带来极大的浪费。同时,有些行业中老年劳动者的工作经验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延长退休年龄将为这些行业的劳动者及单位组织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并减少新员工培训的高额成本,从而在实现人力资本有效利用的同时,使得老年劳动者及其雇主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4在我国实行延迟退休政策的相关建议

4.1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措施

笔者认为,延迟退休制度实行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劳动群体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的不同,应坚持公平原则。具体实行过程中应逐步延迟我国女性劳动力的退休年龄,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女性劳动者在职场上的竞争力,促进男女平等的实现,消除劳动力市场对女性劳动者的歧视。同时,不同从业个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参与工作的时间起点也不尽相同,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应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应设置不同的延迟退休力度,避免“一刀切”退休政策带来的不公平现象。实行延迟退休时应不仅要仔细考虑历史投资给人力资本存量造成的不同影响,还要充分考虑延迟退休的时机、采取的方式以及实行中的力度,同时,对于不同个体的就业差异以及人力资本产权参与利润分配的情况作为实行延迟退休的重要依据。在我国,个体人力资本存量较低的从业人员往往其从业的时间较早,这类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对体力有一定要求,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体力逐渐减弱,使得他们应较早地离开劳动力市场;而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时间往往也较长,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通常较晚,这使得他们的人力资本存量的释放期相对后移。采用“一刀切”的延长退休政策,会对经济社会产生一定的不公平,会很大程度地降低人力资本使用效率,减少人力资本所能创造出的实际价值。针对这一问题,实际施行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最低工作年限取代目前现行的以生理年龄界定法定退休年龄的方法。

4.2有效推进“弹性退休”政策

在某些层面上讲,强制退休对部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并且,有些老年劳动者完全可以胜任其所在的岗位,因此,现阶段对不同类型劳动者法定退休年龄的划定也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充分发挥劳动者对自身退休年龄的合理规划,实施“弹性退休”政策有利于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灵活性。笔者认为,应该尊重老年劳动者结合自己的收入状况以及自己的养老金规划,选择合理的退休时间,这也有利于老年人从原有的工作角色向新的生活角色的顺利转变。同时,弹性退休制度做到了兼顾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兼顾了性别差异以及行业差异等决定退休年限的因素,有利于更好地利用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从而优化社会价值的配置效率,并且,这样做也是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一种过渡性措施,有利于解决实行延迟退休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弹性退休”政策不仅在退休年龄上应给予劳动者一定的选择权,同时,在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上也应坚持“弹性”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劳动力群体制定不同的法定缴费年限,例如:针对脑力劳动者而言可适当延长其缴费年限,而针对体力劳动者而言,可适当减低其缴费年限,通过对劳动者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的调控,既可以促进社会公平,也可以合理调节养老保险金储备,缓解当前养老金供不应求的状况。

4.3完善现有养老保险制度并逐步提高其覆盖率

养老保险制度是决定老年人是否愿意支持延迟退休政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若没有其支撑而单一地强调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则未必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实行延迟退休政策的同时应提高养老金的覆盖率,这样做不但可以为更多的劳动力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可以将其作为延迟退休政策的辅助措施,减少在实行延迟退休中遇到的各种阻碍,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养老金的充分供给,进而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为了对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应加快解决养老保险收入和支出等方面的问题。在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这使得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大,行业之间的劳动力流动也在不断增大,因此应结合现状改革养老保险制度,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就业方式,把握劳动力市场运行的规律,并且处理好有关养老保险权益的法律问题。在法律框架内充分保障劳动者就业及退休的合法权利,同时以立法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缴费及支付的覆盖率。

5结论

本文对于中国现阶段老龄化社会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且讨论了老龄化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当前中国退休政策中急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之上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阐述了延迟退休将会给中国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巨大影响。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对在中国施行延迟退休政策提出了三点建议。本文认为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行应采取“渐进性”的策略,尽量做到适当的推延,在这个逐渐推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为了保证这一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险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之下,人们才能更好地接受这一现实。要想减小推行延迟退休政策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就要在一定程度上使退休政策富有“弹性”,对于将要面临延迟退休的工作人员要采用一定的帮扶政策,这样才能促进政府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楠楠.中国延迟退休制度改革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

[2]厉彦青.我国延迟退休的劳动力市场效应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4.

[3]李付俊,孟续铎,张超.延迟退休的影响效果分析[J].西北人口,2014(2):17-25.

[4]金刚.中国退休年龄的现状、问题及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0(2):32-38.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篇6

关键词:“互联网+”;老龄服务产业;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F49;D669.6;F719文献标识码:aDoi:10.13411/ki.sxsx.2016.04.008

中国从2000年开始正式步入进入老龄化社会。民政部2015年2月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比上年末增加了0.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10.1%[1],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2]。“十三五”时期将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3]。面对我国人口发展新常态,党的十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一方面,当前,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有效发展老龄服务产业既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又是“十三五”期间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可靠抓手。另一方面,近年来,云计算、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等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正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当前,如何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老龄服务产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生态,在圆梦老龄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享”的同时,开发“银发经济”崭新蓝海,大力助推我国经济稳健发展,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一、“互联网+”为老龄服务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老龄服务产业是由老龄人口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形成的一个新兴产业,涵盖诸如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等多个生产服务种类,具有产业链长、辐射范围广的特点,对上下游产业具有显著的带动效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老龄服务产业已成为关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民生课题。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老年人群消费能力有限、消费观念保守,其实,老年阶段的人均消费水平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并不低,调查显示,老年人均消费水平已高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4]。因此,只要供给侧的经济转型适当,老龄人群不仅不会拖累整个社会消费,甚至可成为扩大消费内需、促进消费增长的新引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互联网+”行动必将在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养老观念的同时,为我国老龄服务产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互联网+”促使老龄服务产品种类的丰富化

当前,我国老年人养老需求日趋多样化,涵盖了物质生活、医疗护理、精神慰藉、自我尊重和价值实现等方面。“互联网+”利用大数据和网络传播为养老服务生产者提供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使养老服务生产者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催生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产业态势,极大地丰富老龄服务产品的种类。尤其是智能型养老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投入使用,将大大减轻家庭养老负担,彻底改变老龄人群及其子女的养老观念和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被动“消极养老”逐步迈向自觉“积极享老”,拓宽老龄服务产业的视野和规模。

(二)“互联网+”促使老龄服务产品质量的可靠化

质量是产业的生命。老龄服务产品的质量是老龄人群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到质优可靠的产品和服务是所有老年人的共同心愿。“互联网+”可以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网络传播技术帮助老年人及其子女在购买产品和服务前全面而清晰地了解产品和服务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有关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信息和生产商的一般资料,使老年人买得放心、买得开心。同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将使老龄服务产业面对不可避免的质量竞争全面优化产品和服务,快速转型升级。

(三)“互联网+”促使老龄服务产品购买的便捷化

老年人群体力和精力相对较差,一些老年人因身体健康原因,其活动范围更是大受限制,享受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欲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互联网+”恰恰为老年人群解决了这一实际困难,无论是在产品和服务的选择、还是购买支付以及物流配送环节,“互联网+”都能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从事“身临其境”的购买活动,享受诸如“虚拟购物中心”、“虚拟养老院”、“虚拟医疗中心”带来的消费便利,确保老年人购买行为的自主化和便捷化,使老年人愿购买、能购买、爱购买、享购买。

(四)“互联网+”促使老龄服务产品生产的合理化

为避免产能不足和产能过剩,老龄服务产业必须准确把握老龄服务消费市场的供求状况,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将更精确掌握老龄人群的详细信息和老龄服务市场的供求状况,高效完成老龄服务产业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以确保在满足不同健康状况和消费能力老年人消费需求与意愿的同时,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生产要素和资源,以确保我国老龄服务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互联网+”老龄服务产业面临的困境

虽然有幸邂逅“互联网+”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我国老龄服务产业要全面实现与互联网的对接和融合仍面临一系列困境。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篇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银色人力资源开发

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中国已提前世界其他国家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现象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比如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加大等。因此,认真研究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银铃资源开发,这将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到来时期,社会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研究和解决,从而制定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我国的知识型和科技型老年人才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我们现在提倡老有所为就充分体现了对老年人的重视、尊重,是我国特有的老龄工作重点之一,仍应继续作为我国老龄化工作的重要方针。

一、银色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

(一)可以解决未富先老给社会和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这部分低龄老年人在退休后,在身体还很健康的情况下并没有回家安度晚年,而是选择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有着强烈的愿望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而目前我国的社会状况是,老龄化不断加剧,老年人口持续增加,基数很大,在这样的现实下,我们应该着力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大力开发我国的银铃资源,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无形中就缓解了人口老龄给社会和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

(二)可以缓解社会发展造成的压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团结

在我国农村,老人基本上仍处在无养老制度的状态。在我国,老年人在人口各年龄群中,穷人仍占多数。据统计,50%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和80%左右的农村老人在银行里基本上没有存款,他们只能依靠子女或社会抚养。我们不难看出,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力开发银铃资源的任务无疑显得重中之重。这样可以解决老龄化对社会造成的压力,从而促使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三)银色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可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和负担

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家庭模式就变成了现在的一对夫妇要赡养4个老人的现状,这种家庭模式无疑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养老负担和压力。从社会现象中来看,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也不断增加,社会负担不断加剧。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低龄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压力。银色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让那些低龄老年人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且还能减轻家庭的负担和压力,可以不断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二、我国银色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一)提高对银铃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理性认识

切实做好银铃资源的开发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对银铃资源的再认识问题。要提高对银铃资源开发的理性认识,首先要改变人们对银铃人才的态度,消除对银铃人才的偏见和歧视。我们年轻的一代应该认识到“人才没有年龄界限”,具有一定专长和技能的老年人才都值得我们尊敬。他们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工作经验丰富,银铃资源的开发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和潜力。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银铃资源,给老年人才开发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让银铃资源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转换劳动退休模式,适当延长退休年龄

有关劳动部门应该相应地延长退休年龄,男性退休年龄可以适当从60岁延长到65岁,女性退休年龄可以适当从55岁延长到60岁。若将劳动退休模式转化为晚进晚退型,推迟年轻人和老年人的退休时间,这样年轻人不仅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年轻人的素质,从而也使那些低龄老年人有更多的时间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采用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新进入就业岗位的劳动力素质,而且还可以延长老年人力资源的收益,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大力开展老年事业,不断扩大银铃的就业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老年人持续增多的现象不断扩大,与老年人的医疗保健、衣食住行等行业不断发展起来。通过对老年人相关的产业和服务业的大力支持和发展,可以为低龄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促进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和谐。目前,在我国银铃中,人才主要集中在发达城市和各省会,就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一些小城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样迫切需要知识型老年人力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中小型城镇在养老方面的优势,制定和颁布出相应的优惠政策,促使这些中小型城镇对低龄老年人才的不断引进,为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四)通过政策引导低龄老年人的就业

由于我国当前劳动力资源过剩,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为了保护年轻人就业的问题,一些政策法规中出现了很多就业条件的限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修改相关政策法规中对这部分老年人就业的限制,完善对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并且引导银铃向技术短缺部门、服务行业就业做出正确的决策。通过政策在舆论上形成对银铃资源开发的重视,并在现实环境中营造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陶立群.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J].科学决策月刊,2006(04).

[2]余波.关于老年人才资源开发的探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12):90-92.

[3]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4]闵伸.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经济师,2003(06).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篇8

关键词:老龄化经济现状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增加。同时,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增长速率也明显降低,这必然导致人口老龄化。在国家综合实力并不十分发达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压力,同r还会影响到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针对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制定相应的战略性决策是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不容忽视的话题。

一、老龄化社会现状

一个国家或该地区年龄超过60岁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10%以上,以及年龄超过65岁的人口占总数量的7.2%以上,即被认为是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判断指标如表1所示。

根据国务院人口普查结果看出,目前中国人口超过13亿人,其中14岁以下的人口约为26500万人,占总人口的20.3%;15岁到64岁之间的人口数量为94196万人,约占72%;并且65岁以上人口约10055万人,约占总人口的7.7%,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到2015年为止,我国人口年龄超过60岁的超过15%,预计到2040年底,我国人口老龄化比例将达到25%,这预示着我国全面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

二、老龄化社会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大,也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生产效率较低

劳动人口的数量以及所占人口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慢,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大多数家庭出现了独生子女现象,随着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开始出现了劳动力不足问题。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而创新需要年轻有斗志的年轻人,老龄化人口更趋向于安逸的生活,缺少创新的激情和活力,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生产效率。西方学者研究发现,劳动者年龄和生产效率有明显的关系,通过调查发现,当劳动者年龄超过45岁时,尽管工作经验丰富,也会存在体力和脑力方面的不足,影响生产效率。

(二)养老费用增加,财政分配不平衡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以及社会福利待遇的提高,政府将会继续加大养老金、退休金以及相关的社会保险支出费用。然而大部分老龄化人口已经失去了创造生产价值的能力,这样养老保险的支出更多的来源于国家的各方面税收,大量的养老费用支出将会进一步影响国家的资金分配。对天津市南开区的调查数据是:南开区在职员工福利总数为2370万元,人数为17000人,而退休人员费用为24460万元,人数为18700人。调查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费用的增加已经超出了国家的预计范围,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平衡。

(三)增加子女抚养负担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预计到2050年时我国人口比例将会出现4:2:1的模式,即一个成年人将面临着抚养六个老人的义务和责任,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现在政府的养老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子女抚养老人的负担,但从长远角度看,这将会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此外,随着抚养负担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道德方面的缺失,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子女抚养费用的大量支出也会影响家庭的和睦。

三、人口老龄化应对措施

社会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如何有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类问题,是保证国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社会和谐、家庭团结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稳定低生育水平

尽管从解决老龄化问题和群众意愿的角度出发,应该鼓励人口生育,降低老龄化人口比例,即适当放宽人口生育政策。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人口基数仍然很大,而且人口政策是一项缓慢发生效应的政策,政策一旦失误,也将产生巨大的惯性,长时期难以挽回。因此,从社会经济的长远考虑,必须长期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稳定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人口才可能在未来实现长期的零增长。

(二)大力发展老龄化产业

虽然我国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多,但国家政府制定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是比较完善的,对于大多数老龄化退休人口,国家丰厚的养老保险金完全可以确保他们较高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引导老龄化人口健康消费意识,通过发展老龄化产业,可以进一步带动国家的经济。发展老龄化产业,可以从生活的各方面着手,例如发展针对老龄化人口的医疗服务行业,政府可以针对老年群体提供专业医护人员上门服务以及老年人衣、食、住、行服务机构。引导、鼓励老龄化人口的消费,并带动一些新型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些新的就业机会,这不仅提高了老龄化人口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由此可见,国家大力开发老龄化产业,鼓励社会兴办养老事业,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显著的效果。

(三)延长退休年龄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目前,我国人口的平均年龄已经提高到73岁,远高于世界人口的平均年龄63岁。现如今,我国仍是实行的男性退休年龄60岁,女性退休年龄55岁,并且还存在多数职工提前退休的现象,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实行的退休年龄偏低,造成一些员工在还有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就远离工作岗位。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以及该地区的生活水平,延长职工退休年龄。根据我国养老保险政策,退休后的福利待遇是由工龄来决定的,工龄越长,退休后享受的福利待遇越好。延长职工退休年龄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老龄化人口的资源优势,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同时也能保证退休职工享受到更好的福利待遇。对于延长退休年龄,国家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例如规定男性65岁退休,女性60岁退休,对于快要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可以安排到非一线岗位,选择一些劳动强度比较小,危险系数较低的岗位继续从事相关工作。延迟职工退休年龄,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根据岗位的不同,还可以把部分退休的专家组织起来,担任企业顾问或提供咨询服务。

(四)完善国家养老设施建设

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经济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作为政府要积极应对,在确保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的同时,也应加大对老龄化人口的服务设施建设,让老龄化人口享受到美好的晚年生活,同时也能减少子女的生活负担,从长远角度看,这也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目前,国家对于老年人住宅及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完全,大多道夏耆嘶故歉多的居住在比较高的建筑上,对于行动不便的老龄化人口来说,存在上下楼困难,并且多数建筑并没有考虑到老龄化人口安全方面的问题,例如:地面未经防滑处理、电梯内未设置扶手等。针对该现象,国家应加大投资力度,为老龄化人口建造专门的住宅区,实行无障碍设计原则;充分考虑老龄化人口的生活习惯,室外设计便于活动和交流,并且应配备健全的医疗设施和生活服务保障设施,确保老龄化人口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

(五)加大对老龄人口的教育

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去学习,去接受教育。接受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开拓眼界,更重要的是学为己用,并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个人的教育水平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周围的人,提高老年人的教育水平,也是提高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上海市共成立老年教育机构280多所,教育机构数量较2011年增加了177所,受教育的老龄化人口增加了5.7万人,老年教师增加了560多人。通过上述调查表明:我国已经开始重视老年人的教育工作,通过教育的方式,提高老龄化人口的文化水平,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六)其他方面

及时落实有关政策,提高老同志待遇,例如:每逢春节、五一、中秋节、十一等重要节假日,笔者所知处福利科负责为原子能研究院广大离退休职工发放福利费。开展走访慰问工作,为老同志送温暖,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同志是表达组织关怀的重要体现,是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生活状况、思想状况的必要方式,包括住院病号慰问、生日慰问、节日慰问、困难职工慰问、异地职工慰问等。另外通过组织参观游览活动,丰富老同志晚年生活等。

四、结论与展望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实施,我国老龄化人口比例越来越大,并预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老龄化人口还会进一步增多。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劳动力不足、养老保险设施投资较大、增加子女负担,影响生活质量等。但人口老龄化是国家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针对社会人口老龄化,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充分发挥老龄化人口的优势,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面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们不必害怕,只要采取合理的应对方式,人口老龄化引起的一系列不利现状都会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篇9

关键词:重庆;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对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定义为:六十岁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百分之十,或者六十五岁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七以上,则说明该国家或地区属于人口老龄化。重庆作为我国的直辖市之一,经济发展比较稳定,主要源于比较稳定的消费基础;重庆市的基础投资建设广,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有出口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使得重庆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老龄化也是一大资源群体,如何将老龄化资源合理运用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重庆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征

(一)重庆市人口老龄化比重比较大

根据重庆市的人口发展变化情况分析,重庆市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时间比较早,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从一九九四年年底以后,重庆市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每年的增长幅度都比较大,也超出了其他省、直辖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二零一零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根据普查的数据显示,重庆市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市人口数的百分之十一点五六,位居全国第一。因此,老龄化问题也是重庆市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需要重庆市相关政府机构将老龄化资源进行转型,并让其得到合理的利用。

(二)重庆市老年人依然存在人口红利期

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占据较大,无论幼儿还是老年人的抚养率占比重小,人口结构呈现橄榄球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和地区的社会负担比较轻,最终也能保证国家经济储蓄与投资的经济现象,就是“人口红利”。根据2010年到2012年的劳动力的普查结果显示,重庆市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百分之七十之间波动,并且人口的抚养低于百分之五十。根据相关的结果显示,重庆市的人口红利期可以延长至2028年,由于重庆市人口结构正处于人口红利期,因而也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有很大的关系[1]。

二、重庆老龄化的原因分析

人口老龄化现象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公共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也越来越完善,疾病的治愈率不断的提升,进而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报告显示,在二零一一年,我国人口的平均年龄达到七十六岁,比同等水平国家的人口平均寿命长。

除了国家经济发展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之外,还源于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如今,人们的经济收入越碓娇碓#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人们从吃饱转变为吃的健康、营养,同时,人们还会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为精神享受、健康投资。再加上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的使用,进一步降低了疾病死亡率,延长了人们的寿命。根据2010年调查发现,重庆市人口的平均寿命在七十六岁,2013年调查结果显示,该市人口平均年龄达七十七岁[2]。

三、重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加重了养老保险的负担

养老问题是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重庆市自零九年起就开始对城乡居民实施了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在一一年就在重庆市大面积的实施,重庆市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针对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既可以直接领取国家规定的基础性的养老金,还可以选择一次性缴费,当然要在老年人自愿的前提下才能实施,缴费后一部分可以额外发到老年人个人的账户中。在该制度推行后,参保的人数剧增,而且人数增长也比较稳定。在养老问题全民展开后,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使得公共医疗卫生的消费支出压力也不断增大。

(二)导致社会服务质量急剧下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而传统的养老方式以家庭为主,但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老龄化的需求。目前,也实施了集中养老,对养老机构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重庆市的养老机构有一千多所,有将近十三万床位,但根据计算结果,平均一千个老人只有二十二张床位,因此,养老的服务机构严重短缺,与养老相关的服务也严重短缺。随着老龄化的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将老龄化资源转化为有利资源,进而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

(三)社会老龄化将导致适龄劳动力人口数量大量缩减

在最近几年,重庆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也比较稳健,对于重庆市经济结构的发展情况而言,主要源于其人口结构,重庆市良好的人口结构使得人口红利期比较长,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但同时,由于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而出生率越来越低,最终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社会劳动力人数下降,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将进一步遏制重庆市经济的发展。

目前,重庆市的少儿增长率逐年下降,并且少儿增长的速度远远小于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而且适龄劳动力的人口增长比重自2000年以来持续下降,随着重庆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出现“中前段小,末段大”的人口结构,将不利于其经济的发展,因此,在适龄劳动力不断减少的情况下,需要重庆市的相关政府部门就这种情况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让人口老龄化问题得以良好的解决。

四、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现象已成为普遍现象,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需要人们正确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人口结构变化的特点进行及时调整政策,根据经济的发展趋势调整产业结构,并合理利用人口老龄化资源,延长人口红利时间。使得人口老龄化现象与经济的发展能够有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丰,张海彦,徐冬.重庆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1:426-429.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篇1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社区护理;护理需求;护理教育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成为许多国家人口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也面临着老龄化“银色浪潮”的冲击。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统计1,1990年以来,我国老龄化人口以每年3.32%的速度增长,2000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09%,全国开始进人老龄化社会;2011年江苏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258.8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7.00%,其中80岁以上老人占老年人口14.5%,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第三,成为老龄化进程最快的省份之一。据预测,到2025年我省老年人口将上升到20%,可谓“超老年型”,老年人口的比重将在2040—2050年达到25.5%,届时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江苏省老龄化呈现基数大、高龄化、空巢多、留守老人比例高等特点,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发生慢性病和体力衰竭的危险年龄段,加上老年人社会角色的改变和适应能力的降低,出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健康问题,老年护理成为卫生事业的一大难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和老人居家养老的心愿迫切需要社会性的服务机构和组织承担起养老的责任,老年社区护理服务成为新的焦点。

1老年社区护理工作面临的难题

1.1卫生服务模式的改变增强了护理工作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卫生服务模式从传统生物医学的医疗救治逐步转向对卫生服务对象(包括健康人)身体—心理—社会的全面照顾,包括保健、康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再仅仅作为医生的助手,而将与医生、药师等其他技术人员一样,成为整个医疗保健队伍中的重要一员,共同承担医疗保健任务。护理服务对象也从原来单纯照顾生病的人,扩展到整个人群;工作领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研究范围从单纯地研究对疾病的护理扩展到所有影响人的健康的领域。

1.2护理人员的匮乏使老年社区护理面临严峻考验卫生主管部门的权威数据表明2,2011年我国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89人,远低于发达国家6.25人的平均水平,医护比1:0.79,与卫生部2015年医护比1:1的发展目标相差甚远。目前,世界医护比平均比例为1:2.7,亚洲平均医护比大于1:2,我国香港地区、英国、泰国、德国以及日本等都超过了1:4,芬兰、挪威、加拿大等国家甚至超过了1:6。护理人员整体情况姑且如此,老年社区护理人员情况则更不容乐观。目前江苏省社区护理人才量、质严重欠缺,至2011年底,注册护士约14万人,社区护士仅占3%,在社区卫生机构中,医护比约为l:0.346,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2—4)。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虽达到60%,但绝大部分集中在三级综合医院,社区护士普遍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知识老化、社区护理知识匮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由单纯护理治疗服务向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

1.3老年知识的教育和训练不足制约老年社区护理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逐步提高,要求护士的职责从传统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转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精神关怀、心理慰藉。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培养的护士大多只适用于一般普通护理岗位(群),如内科护士、外科护士,而对于社区护士,缺乏专业的专科培训。不少发达国家已采取相应措施:北欧,老年护理人员多为本科以上,毕业后须接受一年以上的社区护理专科训练;美国,早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老年护理专业,护理人员须经相关培训并通过认证考试;日本,高等医学院校普遍设有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专业,学员须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3。然而,我省的老年社区护理专业性教育远远没有成熟,如护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老龄化和护理角色多元化带来的护理需求的变化,导致知识传授与工作实际严重脱节;相当数量的护理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未经正规的老年护理培训;重护理理论、轻护理实践,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老年护理教育的发展,导致老年护理实践技能不足,不能满足广大社区对老年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

1.4社区护理工作不尽人意调查表明,老年护理的需求占社区护理的70%,城市老人的护理需求率高达50%以上。但目前,老年社区护理工作的现状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距较远,一是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忽视了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虽然开设了不少家庭病房,但主要针对患者,其系统性和规范性不够完善;二是以大中医院为中心,忽视了基层老年卫生保健工作。表现在社区老年卫生服务方面,没有健全的卫生服务体系。据调查,超过20%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而目前实际能提供的服务与老人的需求相差4—5倍。50%的老年人因为社区服务机构在医疗条件、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而表示不愿接受其提供的服务。

2人口老龄化的护理需求现状

2.1身体护理需求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竭,各脏器组织逐渐衰退,其功能普遍降低,如因缺钙导致骨质疏松而引起的骨折以及腰、肩、膝的不适;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的病变;胃肠功能退化引起的便秘等。诸如症状均需要有良好的治疗与护理。根据全省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4,60岁以上老年人中无重要脏器疾病的仅占20%—25%,74%以上患有各种慢性病。影响我省老年人身体健康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为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病、恶性肿瘤。此外,便秘、老年痴呆、白内障等非致命性疾病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2心理护理需求老年人的情绪纷繁复杂,常见不健康的心理精神状态有3种:

2.2.1孤独失落感孤独、寂寞、失落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特征。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喜欢在安静环境中生活,患病后更加明显,严重可产生忧郁症。

2.2.2忧虑抑郁感老年人从几十年繁忙的工作到退休,这种社会角色的突然转变会使他们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心烦、怀旧的心理,觉得事事不如愿。

2.2.3烦躁易怒,情绪改变老年人情绪体验的强度和持久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5,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兴奋、激动,易发火,喜欢唠叨,与人争论等。

2.3社会护理需求老年人在社会角色方面,面临着从以工作为中心的职业角色,过渡为以家庭为中心的闲暇角色,社会交往范围变窄、收入减少,以往的社会地位改变。随着人口高龄化、家庭的空巢化和小型化及社会流动频繁,“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的人口结构愈加明显,空巢老人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失去全方位养老的功能,越来越多的老人的生活照料将依赖于社会性的服务机构和组织,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将肩负起养老的重担。

3老年社区护理教育的现状

3.1专业规范教材缺乏传统老年社区护理教学只是在临床护理教学的基础上,简单的增设《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课程,学习内容不明确。目前,江苏省大专院校还没有统一的老年社区护理专业规范教材,内容的选取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建立统一的知识评价体系,使得老年社区护理的教学内容处在不确定的状态。

3.2教师认知局限老年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在服务理念、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老年社区护理教师多接受临床思维模式的教育6,大多未接受正规的老年社区护理系统培训,思想观念未发生根本转变,这是目前制约老年社区护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3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目前我省各大专院校院的护理实习生更多的是到综合性医院实习,仅在实习阶段安排1—2周的社区实习,知识传授与工作实际严重脱节,社区实践经验缺乏,学生普遍未能认识和理解社区老年护理的真正内涵。

3.4社区护理缺乏吸引力对2009—2011年护理专业15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2.3%的毕业生选择到综合性大医院就业;2.0%的毕业生选择转行;5.7%的毕业生考虑如不能进综合性大医院,选择到一级卫生院。可见,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也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这也是社区护理教育很薄弱的一环。

4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高等护理教育应对

4.1确定培养目标老年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单纯的医疗护理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生活等多方面护理的需要,当今的老年社区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技术,还需有足够的人文、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对人际沟通能力、管理协调能力、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等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老年社区护理队伍不仅是专业护理人员,还包括护工、志愿人员、家庭照料者等。这些人也承担着大量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和疾病的护理,但是这部分人中的大多数缺乏从事老年照料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他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如采取岗前教育、岗中带教、岗后考核的方法。但加强护理队伍建设,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规范护理行为,保证护理质量。

4.2完善课程结构护理教育需改变以往偏重于教师“教”的传统,注重教学与实践相衔接,重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和特点,合理设置课程,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如对必修课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整合,选修课以专业对技能和知识的需求为依据,开设老年心理学、老年伦理学、老年康复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满足老年人对高等护理人才的需要。

4.3依托基层社区开展社区护理实践建立社区护理基地,促进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有利于组织学生深人社区开展各项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在促使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及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使学生的社区卫生服务意识及工作能力得以提高,受到双赢的效果。也可以依托家庭病床,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开展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地运用于实践中。

5展望

中国的人口政策、经济条件等因素决定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及老龄人口比重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我国老年护理的状况无论是从护理专业在整个卫生领域的位置,还是从今后护理专业在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来看,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专业护理人才量、质不足,势必影响老年护理的内容和质量。面对我省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护理教育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具备多元化护理角色的专业老年社区护理人才,为深化居家养老的内涵贡献一份力量,为老人的健康提供量的支撑和质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晓青.新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研究的新动向,人口与发展,2009,15(3):101—108.

[2]张楠,李伟.浅议我国城市社区老年护理的发展与完善[J].卫生经济研究,2010(3):22—24.

[3]林小萍,林保萍.老年人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9,7(4):93—94.

[4]张娜,蒋银芬.离职护理教育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9(28):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