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十篇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十篇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1:55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8/09-0060-04

作者简介:桑丽(1980-),女,江西上饶人,中共中央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中共义乌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执政党意识形态工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由于现有文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阐述结构复杂、内容宏大,普通群众甚至领导干部难以掌握,因此凝练出简洁、易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句表述成为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在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学者们对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基本达成共识。除此之外,学者们还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将从以上三个视角,对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作一述评,以期推动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当前学术界对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已基本达成共识。从理论意义看,现有研究着重从学科建设以及意识形态建构出发,论述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价值哲学等学科研究的深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的重大意义。有学者认为,“对该课题的研究既可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使其更具体、更丰富,也可促进相关学科加深对经济转型、历史变迁、文化建设以及对价值观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1]。从现实意义看,现有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有学者指出“在任何社会群体内,核心价值观都是构成社会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是整个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和文化规范力量”。[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心理层面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3];其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引向深入。大部分学者认为,“现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述尚显概念冗长、结构复杂、内容宏大”[4],“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向深入,要尽快凝练出简洁明快、通俗深刻、易记便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语”。

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路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路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它决定着凝练出的核心价值观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以及社会的认同。为此,学者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路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价值观是谁之价值观、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及其在文字表述方面的规定性。

(一)主体定位

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国家。持该种观点的研究指出,“一种核心价值观就是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对人民的承诺、对人类未来前途的把握、对历史发展方向的定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分清社会制度价值观和人民生活价值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而不应该是针对公民个人的道德规范。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在统治阶级主导下形成的,反映的是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而不是针对公民个人的要求”[6]。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既是国家也是公民。持该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韩庆祥,他认为,“我们所需建立的是‘面向所有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既要针对并力求解决广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根本问题,又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本质特征”[7]。持第三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分别从国家和公民两个主体的维度加以概括。持该种观点的学者为数不多,代表性的人物是杨明。他认为,“基于国家这一主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称之为主导价值观,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具有引领和规范意义的价值观念;基于公民这一主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称之为共同价值观,能够深刻影响公民日常生活实践的价值观念”[8]。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篇2

关键词:建筑设计;抽象艺术;研究

从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建筑工程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的产物,还具有艺术性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建筑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者在对建筑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其具有基本的功能,还应当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其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抽象艺术是现代化设计者对建筑结构设计中常使用的一种设计技术,这一设计给建筑工程带来了一定的美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抽象艺术的概述

从通俗意义上来讲,抽象艺术包含两种含义,第一种也就是相对比较明确的含义,也就是说,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的艺术形态,例如抽象画等;而第二种也就是相对比较笼统的含义,泛指所有带有抽象意识的虚拟事物,例如设计作品中的艺术设计、某个时期潮流的艺术作品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抽象”一词被人们广泛提及,但是其具体含义却不够清晰,有些学者认为,抽象作品不易使人们理解与懂得,例如文学派中的一些抽象画;还有一些人认为抽象能够表达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一种虚拟的美丽与感受。这种抽象具有一定的纯粹性与自由性。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随意抒发自己的感情,并且通过谨慎小心在虚拟的世界中创作出另一种美感的作用。但是,我们知道,上述两种虽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其对抽象的理解依然不够全面,要想获得更为具体的“抽象”含义,那么就需要将上述两种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艺术与信息论的概述

抽象与具体是两个不同且向对应的概念,抽象是将一些事物的共同特征通过某一种形式将其分离出来,从而给人们另一种视觉感受。其能够对一些复杂事物进行概括并简化。目前,人们在对大多数艺术作品进行观赏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将抽象的概念视作不易理解与懂得的作用,其传达的是与世界之外的信息。若我们将这一概念应用在建筑设计当中,由于人们对其无法深入理解,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用不合理,最终导致建筑设计不合理,无法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致使建筑工程也比较凌乱,造成设计上的失败。

从现代化信息论的含义来看,我们可以将艺术作品向人们表达出的意思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语义信息,也就是人们能够在艺术作品中找到其传达的世界信息;第二种是符号信息,也就是设计者在创作与设计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按照自身的感受来创作,从而传达一种信息要求;第三种是表现信息,也就是在对艺术作品进行观赏的过程中,人们只能够从表面来获取信息。

“抽象”在艺术领域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一件传达了可见世界以外的某些方面信息的作品,根据它传达的信息不太完整或更为完整的情况,而被说成更多地或更少地是抽象的,这种再现性的抽象叫做“语义性抽象”;另一种含义是指许多不同种类的艺术中所有那些不传达或意在不传达外在世界信息的艺术作品,它不描绘不塑造任何事物,只不过是由非传统的要素塑造,由非传统的结构所组成的人工制品,在作品与被再现的事物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因为作品不再现它本身之外的任何事物,这种非再现性的抽象叫做“非传统抽象”。在抽象化与单纯化的口号下,风格派提倡数学精神。从后印象主义经过立体主义走向抽象创造的蒙德里安,使黑和白的分割、黑与黄的冲突达到原色的和谐。因而。平面、直线、矩形成为艺术中的支柱,色彩亦减至红黄蓝三原色及黑白灰三非色。艺术以足够的明确、秩序和简洁建立起精确严格且自足完善的几何风格。

三、抽象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再现性语义抽象

在现代建筑物的形态造型以及室内空间结构、家具摆设上,抽象艺术的应用极为常见。抽象艺术若作为一种文化来讲,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通过现实事物中某一个被夸大化了的细节,或者功能等所设计和表现出来的一种新事物。直白来说,就是将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一个具体事物的某一处细节,或者某一方面的功能进行夸大,然后设计和发展出一种常人不易理解的新生事物。比如在建筑工程的室内设计中,房间家具的设计和摆设便可以利用抽象设计来对某个细节进行夸大,从而设计出更为简洁大方,具有丰富内涵的建筑家具,从而令使用者爱不释手。风格派的建筑设计需要设计者具有较高的提炼技术,才可在复杂的设计上表达出简约的风格。在现实生活中,风格派的建筑家具在设计上有着极为独特的造型和风格,一般来说,风格派的家具设计主要有着以下几个特点:一个醒目的色彩,风格派的艺术设计需要利用突出醒目的色彩去吸引和抓住观者的眼球,引起其的重视;二,简练的造型,简练一直是风格派所坚持的一种设计理念,因为风格派艺术设计讲究数学精神,因此其在造型上会尤其注意平面空间内点、线面的结合;三,多种材质的混搭等。总而言之,建筑设计中所应用到的抽象艺术,一般都源于建筑师在设计时运用了再现性语义的抽象方法,通过建筑作品中某一细节处的语义或符号信息,来传达和体现建筑设计的思想和目的。

2、建筑图中的抽象艺术理论

在建筑工程领域,经过现代主义之后对抽象建筑形式的认识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普及,所以在后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较为广泛。而在研究中它对于非习惯,非传统形态的建筑设计要进行合理恩考,避免在设计中出现墨守成规和缺乏活力的设计方式。在建筑图中画配景时,把配景的细节部分舍弃而抽象地画出,最常见的是人和树的程式画法。

3、室内设计的应用

运用抽象元素如鲜明的色彩、活泼的图案,会有很多人感觉难以适应,且与传统的设计风格又格格不入,其实,抽象元素很容易与现代室内风格相配合。很久以来,传统的设计装饰图案:点、锯齿形、重复的条纹与自然的、生物的形状常被用于装饰设计之中,现代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延续了这一传统,使用现代设计手法古为今用、变形改造等获得强有力的表现效果,在色彩上常常运用黑白两色强烈比对的形式。黑白两色与三原色的组合是抽象艺术设计的典型表现,能够形成一种明快的色彩设计,中性色的墙壁使得抽象图案成为空间的主角,装饰品和布艺的多种色彩相映成趣,这就便抽象完全融入到了设计之中。

四、结束语

在古代,建筑之美主要体现在其具体概念上,而如今,建筑之美也开始从其具体转移到抽象美之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抽象艺术理论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并且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杨建华.20世纪初的抽象艺术对建筑影响之探讨[D].华侨大学2006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篇3

【关键词】UmL;销售管理系统;系统建模

软件工程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其中最重要的、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的成果之一就是统一建模语言(UmL:UnifiedmodelingLanguage)的出现。在世界范围内,至少在近些年内,UmL将是面向对象技术领域内占主导地位的标准建模语言。将UmL用于商品销售系统,首先可以消除一些潜在的不必要的差异,以免用户混淆;其次通过统一语义和符号表示,能够稳定面向对象技术市场,使项目根植于一个成熟的标准建模语言,从而可以大大拓宽所研制与开发的软件系统的适用范围,并大大提高其灵活程度。

1.UmL简述

作为一种建模语言,UmL的定义包括UmL语义和UmL表示法两个部分。

(1)UmL语义

描述基于UmL的精确元模型定义。元模型为UmL的所有元素在语法和语义上提供了简单、一致、通用的定义性说明,使开发者能在语义上取得一致,消除了因人而异的最佳表达方法所造成的影响。此外UmL还支持对元模型的扩展定义。

(2)UmL表示法

定义UmL符号的表示法,为开发者或开发工具使用这些图形符号和文本语法为系统建模提供了标准。这些图形符号和文字所表达的是应用级的模型,在语义上它是UmL元模型的实例。

2.销售管理系统的业务建模和需求分析

业务模型和需求分析的目的是对系统进行评估,采集和分析系统的需求,理解系统要解决的问题,重点是充分考虑系统的实用性。结果可以用一个业务用例(BusinessUseCase)框图表达,根据销售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可得到本系统的用例图,如图1。用例模型用于需求分析阶段,它的建立是系统开发者和用户反复讨论的结果,表明了开发者和用户对需求规格达成的共识。首先,它描述了待开发系统的功能需求;其次,它将系统看作黑盒,从外部执行者的角度来理解系统;第三,它驱动了需求分析之后各阶段的开发工作,不仅在开发过程中保证了系统所有功能的实现,而且被用于验证和检测所开发的系统,从而影响到开发工作的各个阶段和UmL的各个模型。

图1企业销售管理系统的用例图

2.1销售管理系统设计

系统分析与设计是研究欲采用的实现环境和系统结构,结果是产生一个对象模型,也就是设计模型。设计模型包含了UseCase的实现,可以表现对象如何相互通信和运作来实现UseCase流的。对于系统的静态结构,可以通过类图、对象图、组件图和配置图来描述;对于系统的动态行为,可以通过顺序图、协同图、状态图、活动图描述。这些图在加上说明文档就构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模型。

2.2系统架构设计

销售管理系统拥有大量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各种客户、用户、和产品等信息。其数据量大、信息变化快,非结构化信息与结构化信息共存。使用UmL对销售管理系统进行基于面向对象的分析和实现,可以从开发的第一步开始,从系统的底层就把握住销售信息资源的特征,为下一步具体实现打好基础。在销售管理系统建立模型时要涉及到处理大量的模型元素,如类、进口、组件、节点、图等,可以将语意上相近的模型元素组织在一起,这就构成了UmL的包,包从较高的层次来组织管理系统模型。

2.3系统详细设计

2.3.1序列图:序列图(SequenceDiag-ram)用来描述对象之间动态的交互关系,着重体现对象间消息传递的时间顺序。顺序图存在两个轴:水平轴表示不同的对象,垂直轴表示时间。顺序图中的对象用一个带有垂直虚线的矩形框表示,并标有对象名和类名。垂直虚线是对象的生命线,用于表示在某段时间内对象是存在的。对象间的通信通过在对象的生命线间画消息来表示。消息的箭头指明消息的类型。如图2所示。

图2商品管理的序列图

图2中描述了先加载某个客户;显示某些状态;再更改某些属性值,最后更新数据库状态的一次执行过程。

2.3.2状态图:适合描述一个对象穿越多个UseCase的行为。类的状态图表示类的对象可以呈现的状态和这个对象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换。

2.3.3协作图:协作图(CollaborationDiagram)用于描述相互合作的对象间的交互关系和链接关系。虽然顺序图和协作图都用来描述对象间的交互关系,但侧重点不一样。顺序图着重体现交互的时间顺序,协作图则着重体现交互对象间的静态链接关系。下图描述的是商品盘点消息传递的过程。

2.3.4活动图:用于描述业务过程和类的操作,类似与旧流程图,是对业务处理工作流建模。

2.4销售管理系统的测试和配置

经过系统分析和设计后,就可以根据设计模型在具体的环境中实现系统,生成系统的源代码、可执行程序和相应的软件文档,建立一个可执行系统,进而需要对系统进行测试和排错,保证系统符合预定的要求,获得一个无错的系统实现。测试结果将确认所完成的系统可以真正使用;最后完成系统配置,其任务是在真实的运行环境中配置、调试系统,解决系统正式使用前可能存在的任何问题。

系统的配置是实际的交付系统,包括文档和组成模型等。对于企业销售管理系统而言,它是一个典型的客户/服务器系统。可以用配置图显示系统的物理结构,如图3所示。从表面上看,配置图能显示系统设备之间的关系以及显示节点与可执行软件单元的对应关系。

图3配置图

3.结束语

销售管理系统的发展非常迅速,传统的系统分析设计方法难以保证效率和质量,将UmL应用于销售管理系统的建设,可以加速开发进程,提高代码质量,支持动态的业务需求。从实际效果来看,UmL可以保证软件开发的稳定性、鲁棒性,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UmL应用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工具也很重要,对于简单的应用,Visio等工具就可以支持各种所需图形的生成。

参考文献

[1]蒋慧,吴礼发.UmLprogrammingGuide设计核心技术[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

[2]GradyBoochJamesRumbaugh,ivarJacobson.UmL参考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篇4

2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简答)

27.试述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简答)

28.怎样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9.为什么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论述)

30.邓小平对当代国际形势作出了哪些新的科学判断?(简答)

31.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有哪些基本形式?

32.如何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简答)

33.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及这一论断有什么意义?(论述)

3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原则是什么?

35.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6.简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37.为什么必须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论述)

3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的关系?(简答)

39.如何理解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和理想的关系?(简答)

40.为什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简答)

41.如何理解“一国两制”构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并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来处理一个国

42.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长期不变的方针?(简答)

43.“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论述)

44.如何理解知识分子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承担重大历史责任(简答)

45.怎样理解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简答)

46.为什么说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论述)

47.试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论述)

参考答案

24.试论按劳分配的作用?(论述)

第一,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因为,按劳分配将劳动者对社会的劳动贡献和劳动者获得的劳动报酬联系起来,把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密切结合起来,这可以使劳动者从个人物质利益上关心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劳动者提高自己的科技和文化水平,提高劳动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第二,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按劳分配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贯彻按劳分配使劳动者摆脱了剥削,劳动者都有按劳动禽报酬的平等权利,并且按劳分配使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和个人收入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大大激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劳动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生产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巩固。第三,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因为按劳分配要求对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科学的计算和统计,为此,企业必须建立和健全严格的生理制度。同时,贯彻按劳分配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企业的经济效益好,那么劳动者根据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就多,反之,企业的经济效益差,劳动者根据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就少。因此劳动者必然以主人翁的态度监督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有得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第四,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防止剥削者的产生。因为,按劳分配要求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应参加的劳动部分推给别人,也不允许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要想生活得好,就得劳动好。因此,按劳分配在本质上是反对剥削的,是与不劳而获根本对立的,是消灭剥削阶级的一个重要经济手段。

25.试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简答)

⑴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的重建家园的建设中,为恢复并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⑵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活动的进一步展开,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①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②忽视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③在分配领域存在着平均主义;④经济形式,经营方式僵化,单一。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⑶为此,我们必须对旧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这种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简答)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⑴在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⑵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主为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对个人收入适度调节,防止两极分化。

⑶在宏观调控上,发挥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威力,综合计划与市场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

27.试述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简答)

⑴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它的典型形式是公司。

⑵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产权明晰,即明确界定了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

②权责明确,即所有者(出资者)同企业经营者保自有明确的权利和责任;

③政企分开,即政府和企业的职责分开;

④管理科学,即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

28.怎样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论述)

国有企业改革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命运的重大问题。

第一,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五一节,邓小平曾多次强调,国有企业是我们的优势,只要我们通过改革,真正发挥这个优势,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放进来再多一些也不怕,不会影响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下决心解决好这个问题。改革开放20年来,围绕着国有企业的改革,我们党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之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再次重申: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全党要坚定信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国有个业是社会主义经济万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应该以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它决定着这个新的社会形态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社会生活的基本构成。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改造,逐步建立起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它对改变中国的一穷二白的面貌,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初步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党的十五大郑重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表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不是权宜之计,必须长其坚持和不断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也不是权宜之计,也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也就是国有企业在社会经济中占优势,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在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同步发展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省略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四,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经过建国50年的建设,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国有企业占有重要的位置。国有企业不仅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还拥有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国有企业目前仍然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29.为什么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论述)

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

⑵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

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来谈自己的发展。世界经济运行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我们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只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

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举世闻瞩目的重大成就。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的改革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大量的事实说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的活力就比较强,经济增长就比较快,经济效益就比较高,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就比较大,社会发展态势就比较好。

30.邓小平对当代国际形势作出了哪些新的科学判断?(简答)

他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当代世界的国际形势作出了如下科学判断:⑴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争取较长时期的世界和平是可能的;⑵当代世界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两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和迫切希望。⑶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使得世界和和平与发展成为至今未能解决的问题。⑷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政治日趋多极化。

31.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有哪些基本形式?(简答)

⑴对外贸易

⑵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⑶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国外资金

⑷对外承包工种,对外劳务合作

⑸国际旅游业。

32.如何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简答)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对外经济交往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现在,应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主要是;

⑴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

⑵着眼于增强综合国力,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从广度和浓度上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经济舞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竞争,既开放国内市场,又开拓国外市场,发展开放型经济。

⑷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进出口结构,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交和引进技术,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

⑸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

33.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及这一论断有什么意义?(论述)

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由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国际局势总体已趋向缓和,因而在较长时期内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可能的。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人类仍然面临着战争的威胁。所以,和平问题是事关全人类的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发展问题是当今两大问题的核心。发展问题是经济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不公正,不合理而造成南北贫富差距,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北方发达富裕,南方落后,贫困,而且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南方迫切希望改变贫穷和落后,北方也需要再发展。南方不发展,北方就没有市场,整个世界经济就能以形成良性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当从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发展问题。

这两大问题不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干,而相互联系,相互储存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在和平环境才能顺利实现;和平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发展起来,和平力量才能不断壮大,才能避免世界大战。

这一重大论断的伟大意义在于:

第一,它科学地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70年代以来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当前进步的特征,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迫切希望。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第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新时期外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我们党依据这种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制定了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把原来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所采用的从日本,欧洲再到美国的“一条线(对苏的反霸统一战线)战略,转为采取独立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结盟和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认搞霸权主义就反对谁。邓小平在解决中国发展问题时,总是把它同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持久的和平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利于南北问题的解决和世界经济的繁荣。

第三,为我们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指出了方向。把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解决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这就为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3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原则是什么?(简答)

⑴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一切权力的来源和所有者。人民工选举代表是一种权力委托行为,人民有权选举代表,组成政权机关,也有监督和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代表要对人民负责;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是通过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来实现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通过党的政治领导,使人民更好地当家作主;⑶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既是组织原则,又是一种活动原则。作为组织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国家机关由人民选举产生,其基础是民主;另一方面,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不是并列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实行议行合一,其他国家机关的由权力机关产生,并对其负责,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先例一切国家权力,地方服从中央统一领导,同时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作为活动原则,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过程,就是民主与集中的过程,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35.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答)

⑴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加强立法和监督工作。密切人民代表民人民的联系,使人民代表更好地代表人民,并接受人民监督。

⑵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巩固我们党同党外人士的联盟。

⑶加强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要回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就必须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

⑷健全和完善民主制度。要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建设,不断完善基层民主选举的具体制度和办法,保证人民群众直接先例民主权利。⑸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针对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工作效率不高等顽症,邓小平特意强调机构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认为这个问题已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步。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目前,我们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工作已全面启动。

36.简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简答)

⑴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逾越的政治界限。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它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而是要改革那些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要求的具体制度和体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进一步发扬人民民主。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就会偏离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也不能成功。⑵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国情,走自己的路,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国制度的优越性。⑶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非常复杂的工程,每一项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的人,所以,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37.为什么必须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论述)

⑴实行依法治国,有利于加强并改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志与利益的,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法律,可以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法律与人民意志的统一。可,贪污治国同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是统一的。它可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依法治国,表明党对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说明党更加成熟了。⑵实行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如果不上升为制度和法律,并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边疆性和性,人民的民主权利就没有保障。实行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民主,既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保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有秩序地进行。⑶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中的一切活动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在对外经济交往中,也需要按国与国之间约定的法则和国际惯例办事。⑷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当然要求,同时又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程度得以提高的标志。⑸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保证社会稳定,人民安宁,要正确有效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打击各种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犯罪活动,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的关系?(简答)

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⑵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⑶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9.如何理解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和理想的关系?(简答)

⑴中国共产党人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理想是广大中国共产党人和社会先进分子的力量源和精神支柱。

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族人民有自己的共同理想,这就是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期望,是保证全体人员团结一致,争取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

⑶把革命理想作这样的区分,其意义在于我国的实际出发,把鼓励先进同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由于在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党的理想而奋斗。

40.为什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简答)

⑴我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深圳特区深体会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就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证。

⑵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⑶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就是用邓小平理论去武装群众,教育群众,使他们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41.如何理解“一国两制”构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并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来处理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简答)

“一国两制”构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坚持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原则问题,是丝毫不能动摇和改变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与现状,考虑到当地同胞及各方面人士的意愿,考虑到实现祖国统一的现实可能性,允许两种制度并存,台港奥地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找到有关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这又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实践已经证明,“一国两制”是最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途径。

“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来处理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准则,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承认。现在,把它用于解决一个国家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之间的问题,这是一个创造。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种和平共处。和平共处的原则不仅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而且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办法。

42.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长期不变的方针?(简答)

“一国两制”长期不变的方针,是邓小平同志对香港有些人总是担心中国政府“一国两制”方针会变的思想背景提出来的。邓小平提出这个方针长期不变的根据有下面几点:

⑴为了稳定这些地区的人心,减少他们的疑虑,使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到我们政策的连续性,可靠性。⑵“一国两制”不是个人的主张,而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方针,是法律。既然是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的方针,而且经过0实践证明又是正确的,那就谁也没有理由改变。

⑶提出“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是同中国需要五,六十年才能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战略目标联系起来考虑的。在这个期间内,港澳台地区的繁荣和稳定有利于中国实现现代化。如果到下一个五十年,这个政策见效,达到预期目标,就更没有理由变了。

⑷这个政策不变的根本原因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这是“一国两制”的主体。否则,香港50年不变也会吹掉。

43.“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论述)

⑴“一国两制”的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①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

②坚持“两种制度”,好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统一国家不可分割的组织部分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做贡献。

③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的局面。

④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是有主有次的。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大陆坚持社会主义,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

⑤“一国两制”长期不变。⑵“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意义;

①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②发展了爱国统一战线理论③发展了和平共处的思想④实行“一国两制”,既有利于大陆的改革开放,又可以保持香港,澳门,台湾的繁荣与稳定。“一国两制”是一个解决国际和国家内部历史遗留问题的创举,是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

44.如何理解知识分子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承担重大历史责任?(简答)

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承担重大历史责任。

⑴知识分子是我国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是科教兴国的主力军。⑵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⑶知识分子特别是广大科技人员是科学技术的载体,是经济增长点上的主要支撑因素。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对加快我国现代化的实现有着特殊重要作用。

⑷知识分子作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在实施科教兴国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同广大工人,农民一起,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建功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45.怎样理解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简答)

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⑴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当前,阶级斗争虽然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由于同内外各因素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为确保人民民主和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必须依靠人民解放军做坚强后盾。⑵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平与发展虽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为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促进世界和和平与发展,必须加强国防人民军队建设,这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⑶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是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同时,人民军队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积极支持和参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46.为什么说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论述)

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这是因为:

⑴中国共产党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表明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⑵中国共产党有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了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根据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党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制定了一整套正确的方针,政策。这些路线,方针,政策,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改革开放中各种复杂矛盾,提供了有利的武器。

⑶中国共产党有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全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宗旨。由于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同人民群众形成的血肉联系,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最根本物力量源泉。⑷中国共产党有一支总体上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的干部队伍。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先进分子,并且组织得那么严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出发,确定了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顺利地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47.试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论述)

⑴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党思想建设是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基础。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是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和基本经验。在新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型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篇5

一、总目标方面的传承与变化

在总目标上,新课程承续了旧课程中的培养目标。作为国家在高中进行思想与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思想政治课程必定会与意识形态相联系,所以在课程目标上,仍然是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成了思想政治课程目标里面的新内容。

(一)传承: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2002年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总目标体现在“序言”部分,具体的规定和表述为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新课程标准则专门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进行说明。各自具体内容的陈述见下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新旧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在表述上虽在文字上有一定的变化,但总的来看,实际内容却存在一致性,这是由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思想政治课,顾名思义,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政治上的教育,同时与相关科目和其他各项德育工作配合,完成德育任务。思想与政治是与一个国家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约于意识形态。新课程标准分为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其前言明确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我们所比较的新旧两个课程标准在时间上的跨度很小,出于这样一种课程性质的限定,使得它们在总目标上不会产生大的变动。

(二)变化与发展

各学科课程目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其变化一方面是出于外在事物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也是其内在自身的发展。对于两个不同时期、不同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程目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也存在以下一些不同的地方。

1.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呈现关注“学生发展”的趋势。一般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出于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需要而设置的,就如在旧课程标准里面所提到的一样,“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在以往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里面,主要是从国家、社会的需要出发,制定学生在完成思想政治课程之后应该达到国家社会所预期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与生活实践的需要。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得以确立,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亦然有所体现。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思想政治课必须“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强调思想政治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从而“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2.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现了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新课程标准的目标里面增加了要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的要求,体现了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以往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批判经常提到的一点就是课程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此次课程改革,也正是以此作为突破的方向,并将注重学生的成长和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经验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必修课程的四个模块设计上,也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块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系统地整合在一起。

3.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与总目标的变化。旧课程标准里面强调思想政治课必须“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增加了要学生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这里体现了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的课程理念。

4.总目标表述上的变化。对目标表述的不同,可以发现两者在课程目标理念方面的差异。新旧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表述有两大差异:一是旧目标中的“简明扼要的讲授”与新目标中的“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的表述差异。从“讲授”到“引导学生探究”的变化,是近年来一直提倡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引导”强调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二是旧课程标准里有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表述,在新的课程标准里则改变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表述。从“科学”到“正确”的,用词不同,是近年来全社会强调人文主义教育的结果。

二、目标分类方式上的变化与分析

在目标分类方式上,新课程超越了旧课程的“双基”体系。在旧课程标准中,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标准,同时也提到了培养学生的“志向”、“意识”等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突出地增加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维度,是对以前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发展的超越。

(一)由“双基”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转变

在课程目标的分类方式上,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有了较大的变化,将课程目标明确分为:“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在各个维度里面提出了比较明确系统的目标。旧课程标准里面没有对目标进行明确分类,从三个年级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发现,其分类主要采用了我国教育界传统的“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体系,所不同的是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新课程标准采用的目标分类源自于西方的传统分类,即分为“事实、技能和态度”三个领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而言,这种分类增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可以较好地表述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所获得的改变。

转贴于在旧课程标准下,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抱怨多在于:政治课的学习就是在灌输一些知识,不能学到可以直接用于实际生活的东西等等。针对于这种抱怨与批评,新的课程标准里提出了能力目标,如“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思想政治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要求学生要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关的知识只是基础,真正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变化,才能达到课程设置所预期的目的,因此这个维度的目标也是在三个维度中的高级目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里面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明确提出了“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的目标,抛弃了狭隘的民族性,很具有时代意义。

(二)评价标准由侧重单一“认知”标准到系统化

受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旧课程在评价标准上采用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不过仅仅是采用认知领域里面的三个维度:识记、理解及运用。在旧课程标准里面,识记、理解和运用是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教学内容中的要点结合一起出现,具体到每节课都有对不同知识点的相关三个维度要求。学习评价被简单分为识记能力评价、理解能力评价和运用能力评价。这种单一的认知领域的评价标准与考试的结合,造成了学生的厌倦心理与教师的无奈。课程目标里面强调要实现观念、态度等的转变,却用单一的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及运用”来进行测量与考核,要求与标准之间明显是相悖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的评价理念,注重“发展性评价”“过程评价”等。相应的,在新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里面,则强调了要“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等,并且分为三个方面:“对知识目标的评价”“对能力目标的评价”与“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建构起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在这样的新评价体系中,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学生要达到的目标或表现有:分析、讨论、模仿、调查、撰文等等,采用了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评价方式变革对目标设计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分类的表述由“基本要求”到“提示与建议”的转变

对教师而言,“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旧课程标准中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基本要求”,成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硬性指标。这些“基本要求”分别是按“识记”与“理解”及“运用”三个维度来阐述的。在“识记”维度的基本要求主要是识记“基本含义”与“主要内容”;“理解”维度的基本要求是要会“说明”与“阐释”;“运用”维度的基本要求则主要是要会“结合”事例,进行“分析”等。

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师与学生在具体内容的教与学方面,不再提出确定的、较固定的“要求”,进而采用“提示与建议”的表述。这些建议与表述包括了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例如“分析”“演示”“讨论”“撰文”“模仿”“调查”以及“讲演”等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的具体建议。从“基本要求”到“提示与建议”在表述上的变化可以看到,新课程关注教师的自主权和学生的自主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和创造的空间。

三、内容标准的变化与分析

在内容目标上,新课程否定了旧课程中内容目标与时代相脱离现象,结合现实生活选取学生作为主体的内容目标。而且,新课程中体现出来了一种融合的理念,如承认多元、关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等等。

新的课程改革是基于新的时代背景展开的,目的之一在于改变旧课程中内容陈旧的现象。对新旧课程在内容标准上进行比较,会发现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一)创新性

新课程必修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四个模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是对旧课程中“三个年级知识常识”的发展。原先的课程内容是按年级来分的,分别分为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及政治常识三块,主要以渗透马克思主义教育为主。新的内容标准则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哲学生活三块上增加了文化生活模块,关注到了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经济、政治及哲学模块的内容目标上试图突破单纯的意识形态教育,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采用“学习领域”的形式设置课程,每一领域由相近的科目组成,每一科目则又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动态确定学习内容。

选修课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亮点。新课程选修课的内容是对必修课的扩展,分别设置了经济、政治、哲学及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是新旧课程都倡导的共同之处,这是由高中教育的定位与任务所决定的。选修课的设置,一方面照顾到了学生的需要,给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深化的机会;另一方面,这种选修内容模块的设置使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更具生命力,更好地与高等教育相衔接。

(二)客观性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最敏感科目,新课程标准在内容选取标准上突破了以往因为浓重的意识形态所导致的主观色彩,较具客观性。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化进程以及思想的解放,使政府与民众对待思想教育的观念得到改变。新课程标准在内容目标上删除了以往“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具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的否定性阐述,而采用中性词语对“市场”“商品”“政府”等进行恰当的描述。

(三)时代性

在内容目标的选取上,新课程更具时代性。在时间上,新旧课程标准之间的跨度并不大,但在内容目标上呈现了较大的差异。新课程的内容标准中增加的东西,其一,经济学等学科内容新的发展。在经济生活模块里面,“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就是结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而增加的新内容;在政治生活模块里面,则有近年来受到关注的“村民自治”等内容;而文化生活模块的设立是与文化哲学的兴起相联系的。其二,所选取的材料和案例与时代生活紧密相连。例如,涉及“非典”事件,内容的选取倡导联系生活实际,注意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篇6

关键词:道家;生态伦理;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70-03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人类得到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但同时也为此付出生态环境方面的代价。例如,近来的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问题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生态问题的严峻形势,我党做出了科学判断和抉择。在十报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章中就提出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这一新词汇的提出,立即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给我们描绘出美好生活蓝图的同时,也是对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郑重承诺。

如何克服这种生态危机、建设“美丽中国”,在各种现代生态思想中,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人们带来清新而深刻的智慧。科技史家李约瑟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思想相媲美,而且成为整个小国科学的基础。”[1]在今天,以它独特的哲学视角给我们如何看待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借鉴。

一、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

在我国漫长历史发展中,道家思想一直与儒家思想相互补充,以其淳朴、率性、柔慈、遵道、自然等思想深得人们的欣赏和倾心。而道家学说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道家从自然哲学的层面出发,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就现实中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提出了重要的观点和思路。纵观道教的生态基本思想,其中有三点颇为引人注目,分别是:道教生态伦理的逻辑基石“天人合一”、道家生态伦理的基本准则“道法自然”以及基本生活态度“寡欲知足”。

(一)天人合一

道家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上,提倡的是人属自然的自然整体观。这要从“道”说起,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后来的庄子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感叹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4]认为天地万物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依存。庄子的阐述进一步肯定了道家主张的宇宙万物一体的整体观思想。按照这样的观点,道为宇宙万物之本原,天、地、人等“本是同根生”,宇宙万物纵贯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说,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万物一样,是世界中的一员,与万物彼此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和谐共处,都源于自然而又复归于自然。

当前的生态危机就是由于人类对自然平衡的过度干预而造成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导致生态危机。而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更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是道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论断,尽管不能直接解释为是生态意义上的关系,但由此推衍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成了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基础,其蕴含的美好生态内涵也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二)道法自然

在道家看来,“道法自然”是一种基本的行为准则,在为人处世、齐家治国方面都可以运用。同样,这一原则也被道家运用于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关于“道法自然”,它出自于《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里,自然有“自然而然”的含义。再具体而言就是“道”和宇宙万物因其自然本性而具有的存在形式与活动规则。庄子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说道:“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4];《淮南子》中也提到“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5]。这些观点都是强调着人要顺应自然,遵守自然规律。

既然道是宇宙的物质本源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那么万物皆生而有道。因此道家便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生灵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生存权利。人类不应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身优越于其他物种,不能从人类的视角和利益出发,认为人类自身的需求都具有合理性,从而去看待去改造去征服其他物种。在《庄子·至乐》中记载了一则“鲁侯养鸟”的故事,“以己养养鸟”,没想到最后导致的也是鸟的灭亡。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了二十世纪中叶的美国,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很想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结果狼没了,鹿繁殖过量,结果便是疾病传染和森林生态的破坏。种种教训告诉我们,不能忽视“道法自然”,要依照自然物的本身规律,而不能单纯从人的主观想象出发。

(三)寡欲知足

道家恪守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向来主张在生活方式上寡欲知足。《老子》第十二章中也说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败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3]。在这里,老子认为人类受感官欲望的驱使,追逐物利,破坏了人的淳朴和宁静的自然生存状态。对此道家提出少私寡欲,《老子》第二十九章里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3];第五十九章中也提到了“治人事天,莫若啬”[3]。老子提倡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只有以“啬”这样的美德来修身治事,才能“长生久视之道”。这对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是有很大的意义的。人类不知节制的欲望会给自然造成压力,适时适当克制人类的欲望,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发展。

与寡欲知足的思想鲜明对立的是个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显而易见,这些思想给生态和环境带来的恶劣的后果:肆意捕杀和砍伐导致了濒临绝灭的物种和水土流失;一味追求GDp导致了严重水和大气的污染。为了一时之欲,竭泽而渔、焚林而猎,带来的只会是生态失衡,自取其果。对于现代社会急躁的发展之风,道家所提倡的寡欲知足、适度原则对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就显得尤为可贵。

二、“美丽中国”的内涵

作为十报告中提到的一个新词汇,“美丽中国”这个词看起来很普通,却包含了太多的美好寓意,承载了更多的国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未来设想。“美丽中国”重视的生态文明的美,是将生态和谐发展融会贯通到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去,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都必须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美丽中国”的内涵:

首先,“美丽中国”强调要突出生态文明之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出现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单独这一章,并且明确强调了生态文明的突出地位,可见“美丽中国”首先要突出要明确实现的就是生态文明之美。尽管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这并不等于生活就美丽起来。没有青山绿水、不能喝上放心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再富裕的生活也令人民苦不堪言。因此,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只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问题,才能令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美丽中国”其次还包含着人文发展之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近几年来,改善民生、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越来越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重中之重。十报告中也单独一章强调了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最直接的、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的基本条件。如果这些基本生存和发展都不能得到满足,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可想而知。其次,还要实现社会公正。实现所讲的“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也就是说不仅仅是财富分配的正义,也包括了各种机会的平等,包括了公民个体的自由与权利,这都是通往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最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当然也离不开社会道德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对公民思想文化、道德品质的教育。

三、道家基本生态伦理思想对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

尽管道家的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与现在提出的“美丽中国”的建设,也有着很多的不谋而合: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我们看到了“天人合一”;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中,看到了“天父地母”、“道法自然”。因此,其基本生态思想对当下建设“美丽中国”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和启示。

(一)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整体观,树立生态文明新风

人类的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对大自然无限制的“剥削”带来了恶劣后果。而道家的“天人合一”所提倡的人属自然的自然整体观,对于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因此,对于当下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重视生态文明地位,首先要树立人与自然的整体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共存、密不可分的共生平等关系。必须意识到:我们人类与其他物种以及其他万物都有某种形式上的同一性,在道家看来就是具有同源性。对“同一个地球”上它们也应当给予对人一样的尊重;其次,在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就必须树立生态文明观,这不仅要求政府在各个领域、各级政府进行生态文明观的大力贯彻,绝对不能继续沿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真正达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同时还要求了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加强公民的生态意识教育、宣传和培养,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把生态文明理念转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在人与自然整体观上达成共识;最后,在有了正确的观念和指导思想以后,还要落实各项实际措施,例如: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强化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此外还为生态环境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例如补充和修订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

(二)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规律

党的十六大以后,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形成以人类为中心,从人类的视角和利益出发去改造万物。“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以人的权利为本,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最根本的执政理念。因此,在进行“五位一体”的建设时,正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严禁掠夺式地过度开采和利用,不能以破坏环境、生态系统平衡为代价来实现所谓的“以人为本”,这样的“以人为本”并不能实现人们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带来的只是短暂的利益和巨大的生活和健康隐患;其次,要尊重自然规律,用道家的生态基本准则来说就是要“法道自然”,要依照自然物的本身规律,实现对万物天性的顺道与尊重,杜绝单纯意义上的以人类为主宰。例如:进行农业生产、工程建设抑或者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时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要求对气候、地质等自然环境进行充分考量,防止带来生态破坏和人为事故;就算是进行对自然的保护,例如“在进行湿地保护或者荒漠化防治时,都应该以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为主,人工干预只能作为辅助手段”[6]。只有“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以此为基础的“以人为本”才会真正有意义,否则也只是会成为为所欲为的人类中心主义。

(三)大力推广简约生活,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态度

简约生活,可以理解为简朴、节约的生活,而用当下流行的词汇来说就是“低碳环保”。道家提倡向来“守简”、“守易”、“寡欲知足”,即倡导过简约生活。无穷的私欲、拜金、攀比炫富心态,只会导致更多的奢侈生活、过度开采、物质浪费,造成生态困境。转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从生活小事做起,也是生态文明建设这项大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简约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形成的生活态度。作为一种简单和质朴节约的生活态度,在道家看来,更高点就是一种“致虚守静”的人生境界。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简约生活却无须太多能力和思想境地修炼的要求,从“衣、食、住、行”,处处都可体现简约、低碳环保生活的态度,例如:节约水电油气,善于利用公共交通工具,甚至多吃蔬菜少食肉。只要关注细节,约束自身行为、改善生活习惯,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其次,简约生活需要政府进行助推倡导。例如:各级政府必须自身起到领头作用,在公费支出消费方面做到节能减排,杜绝浪费现象;通过税收政策引导消费者节能减排,提供外在的激励和约束行为的环境基础和制度保障;对科学研究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时,规避科技有违自然规律的负面影响,开发低碳产品;最后,简约生活的倡导离不开相应社会氛围的形成。简约、低碳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需要相应的社会氛围的支持。此时,发挥作用的就不仅仅局限于政府,各种相关的环保社会组织、民间公益组织、各大媒体就应当发挥其积极作用,进行公益普及和宣传,这是一个长期并且不易的过程,但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

[2]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6.

[3]朱谦之.老子校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张惠丽,赵凌云.南华真经注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上册)[m].冯逸,乔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10.

[6]刘艳华.生态农业与职业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50.

[7]乐爱国.道教生态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王素芬.顺物自然生态语境下的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9]葛荣晋.“道法自然”与生态智慧[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15):109-112.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篇7

关键词:编译原理,教学内容,实验教学

 

1教学内容的选取

针对我校刚升本的一般本科院校,教材采用[2],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强调对编译原理和技术的宏观理解及全局把握,而不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一些细节的算法上,在讲述各章的理论的同时要有一些C语言小程序作为例题或习题。免费论文参考网。结合编译的各个阶段,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如下:

1.1词法分析

本部分主要以正规式、nFa(不确定的有限自动机)、DFa(确定的有限自动机)及其最小化为主线来讲解,同时对词法分析器进行介绍,演示用C语言写的一个简单语言的词法分析器,并要求学生上机实现。

1.2语法分析

这一部分中,上下文无关文法是必备基础知识。语法分析包括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语法分析二种。自上而下的语法分析包括二种:LL文法和递归下降分析方法,这两种方法比较简单进行可进行详细介绍,用一个简单语言的递归下降分析程序作为例子进行讲解效果更佳。自下而上的语法分析出包括二种:算符优先与LR分析方法,由于目前编译器的语法分析中已不再采用算符优先方法,因些可只作简单的介绍就可以了。LR分析方法是比较重要的语法分析方法,但由于SLR分析、规范LR分析和向前看LR分析非常复杂,讲解时需要占用较多的课时,不介绍这几种LR分析表的生成算法可直接介绍LR分析表的使用较好。因此,在介绍自下而上分析的一般概念和使用LR分析表进行移进归约分析后,可以直接介绍分析器的自动生成器,并介绍归约时的语义动作,为下面阶段语义工作的描述奠定基础。

1.3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的产生

静态语义检查通常包括:类型检查、控制流检查、一致性检查、相关名字检查,重点应放在类型检查上,类型系统在编程语言的设计中占据重要位置,讲解时先介绍类型系统在编程语言中的作用,然后用语义动作来表达类型检查算法。

中间代码生成主要介绍各种形式的中间语言,把赋值语句和各种控制流语句翻译成中间代码的语义动作。对于类型和变量声明语句,重点关注怎样按语言的作用域规则组织符号表。符号表中符号的插入和查找方法在数据结构中已经阐述过,只需稍作提及就可以了。

1.4属性文法与语法制导翻译

语法制导的定义和语法制导的翻译方案是描述编程语言翻译的两种常用形式方法。它们描述严格并便于理解,因此大部分有一定深度的教材都用它们来描述静态语义检查和中间代码生成等。这一部分内容较难,简单加以介绍,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

1.5运行时存储空间的组织和管理

这是最需要搞明白部分。尤其在用C这样比较低级的语言时,掌握这部分内容对编写程序和程序排错都很有帮助。具体应该介绍局部存储分配策略(即一个活动记录中各类数据的组织),静态分配、栈式分配和堆式分配等三种全局存储分配策略,非局部名字的访问方式和各种参数传递方式的实现。

1.6代码生成

选择一种采用简单的寄存器分配策略的代码生成算法加以介绍,让学生对代码生成有所了解即可。

1.7代码优化

用实例来介绍各类优化,让学生明白编译器能完成哪些优化,而不要给学生介绍各种优化算法。这对编程有用处,例如,在可读性好的源代码和优化的源代码两者之间做选择时,若知道那些优化可以由优化编译完成,则宁可选择可读性好的代码。

2.实验内容的选取

设计一组适宜实验内容:首先,要将编译理论和方法在实验中得以概括,使学生不仅掌握它们本身具体应用,而且掌握由这些理论和方法所构造编译程序的各个部件是如何在整个系统中协调运行,这是实验最重要目的之一。其次,必须合理地简化,使学生比较容易完成。针对编译原理课程的特点及要求,共设置了五个实验项目。这组实验既和理论课内容相辅相承,同时相互之间又互相关联,构成了一个实验整体。

实验一:消去C、C++程序中的注释(2学时,必做)实验目的:掌握C语言文件的基本操作,消除源C语言程序中的注释,为以后的编译提供方便。实验要求:对给定的带注释的C语言源程序,利用该程序去掉注释,输出去除注释的源程序。

实验二:词法分析(必做,4学时)目的:通过设计编制调试一个具体的词法分析程序,加深对词法分析原理的理解。免费论文参考网。并掌握在对程序设计语言源程序进行扫描过程中将其分解为各类单词的词法分析方法。要求:编写程序对输入的源程序字符串进行词法分析,对符合下述文法描述的字符串,建立单词符号表,不符合的字符串给出错误信息。

实验三:递归下降分析法(4学时,选做)目的:根据给定的文法编制调试递归下降分析程序,以便对任意输入的符号串进行分析。本次实验的目的主要是加深对递归下降分析法的理解。要求:对给定的文法,利用递归下降分析法对任意输入的符号串进行分析语法分析,对符合下述文法描述的字符串(表达式或赋值语句),给出中间代码,不符合的字符串给出错误信息

实验四:语法分析程序LL(4学时,必做)目的: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描述语法规则的文法,以及加深对语法分析中自顶向下分析法中的预测分析法的理解。免费论文参考网。要求:对给定的文法建立预测分析表,利用预分析法对实验一中词法分析产生的符号进行语法分析,对符合下述文法描述的字符串(表达式或赋值语句),给出中间代码,不符合的字符串给出错误信息。

内容:用扩充的BnF表示(同实验三)。

实验五:语法分析程序LR(4学时,必做)目的:通过该实验使学生加深对语法分析中自下而上分析法中的LR分析法的理解。要求:对给定的文法手工建立LR分析表;利用LR分析法对实验二中词法分析产生的符号进行语法分析,对符合实验中文法描述的字符串(表达式或赋值语句)给出中间代码;不符合的字符串给出错误信息。内容:用扩充的BnF表示(同实验三)

3.小结

编译原理课程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长期性,对培养计算机专业的人才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从事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根据我系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运用现代手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推向更科学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昱,陈意云,郭宇,李兆鹏.“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的探讨.Computereducation,vol18,no4,2009.

[2]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第三版)[m].陈火旺,刘春林等.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9.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篇8

关键词简约主义;空间环境;应用;设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空间环境设计取得了很大发展,由简单的空间划分转向更为人性化的设计。同时随着物质基础的富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功能性的要求上,而是更多地注重文化内涵的体现和健康时尚的感受。简约主义风格的设计最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它以简洁的表现形式来满足人们对空间环境那种感性的、本能的和理性的需求,这也是当今国际流行的设计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简约主义的设计理念必然在今后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它将继续成为人们时尚生活的追求。

1简约主义的概念及风格特点

现代简约主义源于20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主义,是80年代中期对复古风潮的叛逆和极简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90年代初期,开始融入环境设计领域中。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大师miesvanderrohe的名言“lessismore”被认为是最能代表简约主义的核心思想。简约主义的特色是将设计的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但对色彩、材料的质感要求却很高。“简约而不简单……”这句人们都很熟悉的广告语基本表达了简约主义的全部内涵。在环境设计方面,简约不是简单的堆砌和随意的摆放,而是在设计上更强调功能,强调结构和形式的完整。简约主义的风格要求设计者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和文化素养,需要反复推敲、认真思考、删繁就简,以色彩的高度凝练和造型的极度简洁,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将空间布置得精致合理,少而不空[1-4]。现代简约主义的风格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是因地制宜。在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应是适地适树、适景适树最重要的立地条件。选择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要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充分反映出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最经济、最节约,也能使植物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及最佳的绿化美化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二是人性化的功能设计。简约主义认为任何复杂的设计,没有实用价值的特殊部件及任何装饰都会增加其造价的,强调形式应更多地服务于功能。三是材质多样化。环境设计与材质选择上,应注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减少人工化的设计与不利于生态的材料,边缘尽可能呈现复杂有机的形状,以曲线代替直线,增加多样统一性。木质是花架主要的基本材质,简约主义的绿化小品中,新的材质也经常被运用,如铝、碳纤维、塑料、高密度玻璃等,为环境设计中的构筑物增添了各种可能性,如防水、耐刮、轻量、透光。

2简约主义的发展

在传统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很多大型的商场酒店都是由香港等地的商人承包建造,那种奢华的星级酒店式的装饰风格一时之间又被人们争相模仿。市场也被厂家引导,于是出现了大量的“暴发户”式的装饰建筑,以此盲目攀比,其实好的环境本来是一个可以让人彻底放松心情的休息之所,应该让人感到宁静。而如果硬件空间繁琐复杂则使人无法找到心灵所归。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渴望能够有一个自由温馨的环境可以放松心情、调整心态,因此简约主义也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其实很多世界建筑设计大师他们都以“少就是多”的思想、以最纯净的形式,用相当普通的材料、使用最精简的手法,表现出非常深度的内涵和崇高的空间气质。例如:juhanipallasmaa在赫尔辛基设计的胡韦莱塔托14号公寓与阁楼改造;洛尔肯·奥赫利希设计的哈丽雅特·多恩女士服装店;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akirasakamoto在日本大阪设计的hakuei别墅等,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简约主义作品。相信在以后会有更多的设计师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3简约主义在空间环境中的应用

现代城市美学中的核心问题,是城市空间多种要素的统一和谐。实现城市现代化,要首先把城市美化起来,使城市的多种对立要素通过正确处理能够协调统一起来。要实现这一目标,所有建筑师、规划师和城市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并应认真处理好对立统一关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空间,而且是人们营造的艺术空间,它既有实用的一面,又有美化景观的一面。环境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环境是先于“新建筑”而存在;“新建筑”是后于环境而新生;“新建筑”应融于已有的环境之中,在尺度、体量、色彩、风格等方面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简约主义在空间环境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不同材质的应用上。空间环境设计是靠线、面分割组合形成的,而这些线和面都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不同的材质会营造不同的装饰效果,体现不一样的设计思想。如木材给人的感觉是朴实的,但同样的木质,不同的表面处理,又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粗糙的木纹使人感到古老、朴实、粗犷,平滑的木纹使人感到高雅、精细、简明。在不同的空间中运用不同的材质或者运用不同色彩、肌理的同一材质使其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才能在简约主义的风各种展现出材质丰富的美感。其次,简约设计也要充分体现人性化与个性化,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设计的首要任务。个性化在设计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不同职业、年龄、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的人对生活的需求也不同,从而导致对室外空间使用功能要求的多样化,进而使空间环境体现出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化特点。

4简约空间环境设计精神

4.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空间环境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旨在满足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增进人生的意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设计者把更多的目光从空间环境设计本身转移到空间使用者——人的身上。设计者不但要考虑空间环境的使用功能,还要考虑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因此,在进行环境设计时不但要合理配置构筑物,注意色调的总体效果,妥善解决、道路、照明等问题,还要考虑人们的活动规律,并处理好各种空间关系、空间尺寸、空间比例等,使空间环境整体布局合理化,面积分配科学化,生活居住舒适化。

空间环境设计不再仅仅是对于使用功能的设计,它正迅速地向审美功能、文化功能靠拢。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冷漠和疏远,因此人们不仅需要一个舒适方便、功能齐全的生活空间,更渴望远离工业社会的冷漠、呆板,得到身心的放松和自我实现。于是空间环境设计便承载了对人类的精神和心灵予以慰藉的重任。现代简约主义要求设计应以人为尺度达到协调人与空间环境关系的和谐,充分满足人们对于安全、舒适、个性化的需求。

4.2树立简洁、自然的设计观

随着人与自然、人与生存空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回归自然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许多人开始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善人类自身的生态平衡,空间环境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时,绿色生态设计所倡导的适度消费理念及节约型生活方式也为简洁设计奠定了基础。简洁设计要求设计者在考虑功能合理的前提下,追求设计思想的精炼及构图的完美,形成自然、简洁的设计风格,减少多余的装饰。因此,如何以最少的装饰材料达到最完美的装饰效果就成为设计师追求的目标。自然风格和简洁设计在空间环境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简洁、自然的设计观主要有:一是把创造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作为目标,提倡适度消费思想,倡导节约型的生活方式,把装饰消费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体现生态文化观、价值观。二是强调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而不刻意雕凿;同时在遵循生态规律前提下,运用科技手段加工改造自然,创造人工生态美,将绿色景观与自然融合起来。三是对常规能源与不可再生资源节约使用和回收利用,对可再生资源尽量低消耗使用,争取最大限度循环利用各种资源,使现代建筑得以持续发展。

4.3遵循绿色生态设计原则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舒适消费必须是绿色消费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绿色生态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合理的、高效能低功耗的空间环境。良好的空间环境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将最大限度地保护空间环境的再生资源,达到人、建筑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实现空间环境的可持续性。所谓绿色生态设计,就是运用生态学和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空间环境的功能、结构、配置等;科学选择材料,抛弃有毒、有害、含污染的化学材料,尽可能使用自然材料和环保材料。这样既达到了适度消费、节约能耗的目的,又避免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

5结语

综上所述,简约主义设计是现代人所乐于追求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人们追求的那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空间环境不是宫殿般的奢侈,而是一个全身心放松的自我空间。顾名思义,简约主义设计就是摒弃了无谓的繁琐,使其更具理性化和功能化,它追求在对话中设计,建筑师应该是对话的参与者。伟大的意大利画家弗拉·安吉利科(fraangelico)曾说过:“真正的财富包括怎样用很少的东西来获得快乐。”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写到:“好的建筑师与不好的建筑师的不同在于,不好的建筑师总是屈服于各种诱惑而那些好的则会拒绝。”简约主义就是运用最精练的设计语言,表现出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崇高的空间气质,为人们打造温馨舒适的理想家园,给人们提供一个身心愉悦的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简约主义的设计理念必然在今后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它将继续成为人们时尚生活的追求。

6参考文献

[1]汤姆沃尔伏.从包豪斯到现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

[2]张远林.减法设计[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篇9

论文摘要: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特征论、本质论、途径论、关系论和过程论。学习和研究江泽民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学习和研究江泽民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从多种途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

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称之为“五论”:特征论、本质论、途径论、关系论和过程论。

1、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一个特征(特征论)。江泽民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是他们对共产主义基本原则的一个重要描述。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布,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从所有制、社会财富和分配方式上作过许多描述。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一个特征,并且把它与社会财富和人民精神境界并列在一起提出,这是第一次。这有助于我们在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时候,不要忽视创造财富的主体和目的。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不要忘了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本质论》。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第一,两个“着眼于”,带来了两个“延伸”。即把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从共产主义延伸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青少年学生延伸到广大人民群众。在我国,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一直是党的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江泽民的两个“延伸”表明:随着我国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也被提到了全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第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江泽民的这个论述,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在1992年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突破了传统观念,纠正了错误认识,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实践在发展,认识要前进。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要不断深化。江泽民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论断,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探索。当然,这并不是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之外提出来的,而是对它的深化。具体说来,有三层意思: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产物;同样,共同富裕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结果。

3、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途径(途径论)。江泽民具体指明了要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从物质文明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指出:“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坚持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人,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二,从政治文明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第三,从精神文明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指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从生态文明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就告诉我们,文明是人创造的结果,同时又是人发展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明的全面进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这四个方面的进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4、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关系论)。江泽民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论断,对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很有启发意义。以往,我们的理论研究也讲人的发展,但常常是把人的发展包含于社会发展之中,以为社会发展了,每个人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因而在很多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发展简单地归结为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其实,这还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全部,而只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江泽民强调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方面,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关系。这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视野。

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过程论)。江泽民指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应该从社会主义就开始做起,不应被动地等到共产主义才提出这样的要求;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就是说,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还要坚持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决不会停止。

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五论”是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层层深人,环环相扣。从特征论到本质论,由远及近;从特征论、本质论到途径论、关系论、过程论,由浅人深。由远及近,可以防止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目标从而束之高阁;由浅及深,可以防止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毕其功于一役的简单任务从而急于求成。“五论”是完整的系统,逻辑严密,思想精深,值得我们深人研究。

二、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意义

1、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阐述得更加全面。过去人们多从经济、政治方面去理解共产主义,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根本地位和作用。江泽民把共产主义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联系起来,认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

2、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阐述得更加全面。过去人们往往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遥远的可望不可及的理想目标,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江泽民把人的全面发展放置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来,认为既是一个理想目标,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现实目标。

3、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性质阐述得更加全面。过去人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要服务经济建设,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手段。江泽民把人的全面发展同经济发展并提,看作是互为前提和基础、互相统一的并进发展过程,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既推动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又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4、对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阐述得更加全面。过去人们多从经济方面理解生产力,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江泽民明确把生产力同人联系起来,从人的角度理解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人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践行的。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篇10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题干】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全社会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属于( )。

【选项】

a.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B.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C.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D.道德层面的价值要求

【答案】a

2.【题干】人们的理想信念从根本上讲不是一成不变的,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人们会有不同的理想信念,这说明,理想信念具有( )。

【选项】

a.思想性

B.自发性

C.时代性

D.多样性

【答案】C

3.【题干】邓小平曾经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由此可见,理想信念是( )。

【选项】

a.人们的主观意志

B.人们的丰富想象

C.人生的现实境遇

D.人生的精神支柱

【答案】D

4.【题干】我们的祖国之所以可爱,不仅因为它拥有辽阔的土地、壮丽的河山、丰富的物产,更因为她拥有世世代代升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亿万人民。这段话说明的是( )。

【选项】

a.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首要表现

B.热爱骨肉同胞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C.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

D.热爱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答案】B

5.【题干】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这体现的是中华民族( )。

【选项】

a.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B.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C.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D.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答案】B

6.【题干】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祖国还不够富裕的时候,不妄自菲薄;在强国大国的压力面前,不奴颜婢膝;面对金钱地位的诱惑,不丧失国格人格;面对侵略者的武力威胁,不屈膝投降。这是( )。

【选项】

a.民族自尊的体现

B.时代精神的体现

C.历史传统的体现

D.风俗习惯的体现

【答案】a

7.【题干】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 )。

【选项】

a.历史观

B.自然观

C.人生观

D.世界观

【答案】C

8.【题干】人生目的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历和现实中出现的人生目的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其中科学、高尚的人生目的是( )。

【选项】

a.功利主义的人生目的

B.享乐主义的人生目的

C.个人主义的人生目的

D.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答案】D

9.【题干】健康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是一个人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备条件。下列选项中,属于不良心理状态的是( )。

【选项】

a.功利主义的人生目的

B.享乐主义的人生目的

C.个人主义的人生目的

D.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答案】C

10.【题干】为了使个人的交往行为能够引起他人的良好反映,应该正确运用人际交往的方法和艺术。下列选项中,体现了这种方法和艺术的是( )。

【选项】

a.时刻提防,猜疑他人

B.孤傲冷漠,不苟言笑

C.宽容友善,诙谐幽默

D.无限拉近人际空间距离

【答案】C

11.【题干】人类社会需要道德,也产生和发展了道德。关于道德起源的科学解释是( )。

【选项】

a.道德起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欲望

B.道德是动物合群感和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

C.道德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

D.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答案】D

12.【题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古代先贤主张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礼之用,和为贵”等,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 )。

【选项】

a.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

B.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的精神

C.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D.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的精神

【答案】B

13.【题干】道德建设的核心体现并决定着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着道德领域的种种道德现象。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

【选项】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以人为本

D.为人民服务

【答案】D

14.【题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和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 )。

【选项】

a.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B.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C.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D.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答案】D

15.【题干】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的人,都应该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这是职业道德中( )。

【选项】

a.诚实守信的要求

B.爱岗敬业的要求

C.办事公道的要求

D.奉献社会的要求

【答案】B

16.【题干】下列选项中,属于家庭美德基本要求的是( )。

【选项】

a.爱护公物

B.遵纪守法

C.邻里团结

D.服务群众

【答案】C

17.【题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本质要求的是( )。

【选项】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服务大局

【答案】B

18.【题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部署,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 )。

【选项】

a.多党合作

B.党的领导

C.以德治国

D.人民民主

【答案】B

19.【题干】下列选项中,属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是( )。

【选项】

a.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B.建设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D.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答案】a

20.【题干】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其中依当事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事实是( )。

【选项】

a.法律事件

B.法律行为

C.法律责任

D.法律后果

【答案】B

21.【题干】国家对散见于不同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同属某一类的法律规范进行审查、休干和补充的立法活动是( )。

【选项】

a.法律修改

B.法律清理

C.法律编纂

D.法律汇编

【答案】C

22.【题干】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我国的政体是( )。

【选项】

a.多党合作制

B.社会主义公有制

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D

23.【题干】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有不同的类别,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属于( )。

【选项】

a.人身自由

B.社会经济权利

C.政治权利和自由

D.教育科学文化权利

【答案】a

24.【题干】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 )。

【选项】

a.民法

B.商法

C.经济法

D.行政法

【答案】a

25.【题干】按照我国《继承法》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的是( )。

【选项】

a.父母

B.祖父母

C.外祖父母

D.兄弟姐妹

【答案】a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题干】简述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

【答案】①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③坚持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统一;

④坚持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

⑤坚持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⑥坚持爱国主义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

27.【题干】简述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办法。

【答案】①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这是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

②提高自我素质和能力,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主观条件。

③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28.【题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答案】①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联系。道德是法律的基础,道德为制定法律提供依据,又导向更高层次的要求。

②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律和道德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③社会主义德治和社会主义法治二者结合,相得益彰。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制度前提,社会主义德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支柱,二者相互结合。

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使道德和法律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29.【题干】如何理解和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三个层面理解:①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尊重宪法法律,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③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

30.【题干】简述宪法的特征。

【答案】作为根本大法,宪法有区别于一般法律的特征:

①宪法规定了最根本的内容。

②宪法具有的法律效力。

③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考生任选其中2题作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如果考生回答的题目超过2题,只按考生回答题目的前2题计分。

31.【题干】联系实际论述追求理想必须艰苦奋斗。

【答案】①理想的追求和实现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过程。在这个工程中,追求者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艰苦的环境。如果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懈奋斗的精神,理想的实现仍是不可能的。贪图享乐、只知坐享其成的人绝不可能实现某种理想,而且事实上这样的人跟不上不会有什么远大的理想。

②艰苦奋斗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的过程。正是在为了追求理想而艰苦奋斗的过程中,人多理想和信念经受了考验,得到了磨练,从而变得更加坚强坚定了。

③艰苦奋斗不是一种孤立的自我奋斗,而是相互配合、共同奋斗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理想,都无疑需要他本人为此而努力奋斗。但即使是个人理想,其实现也往往不是仅凭个人努力就完成的,而往往需要他人的帮助和配合。

32.【题干】联系实际论述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案】①社会公德是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②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场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环境、维护现实社会生活的最低准则,是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人必须自觉遵守。例如,乘坐车船飞机的人,其身份都是“乘客”,应该当“文明乘客”;在公园游玩的人,其身份都是“游客”,应该当“文明游客”,等等。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公共场所还不时有破坏公共秩序的种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发生,因此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③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一方面,社会公德作为社会道德体系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层次和要求,既是社会成员都要遵守的公共生活准则,也是社会成员进一步提升道德境界的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公德在促进社会和个人弃恶扬善,扶正祛邪,从而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护现实的稳定、公道和秩序方面发挥的舆论监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更加突出,成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

④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社会公德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稳定而深刻、广泛而持久。社会道德又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人们实践社会公德的自觉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

⑤总之,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必须高扬的基本道德。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自觉地以社会责任感考虑自己的行动,遵循体现社会群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公共规范。

33.【题干】论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答案】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遵循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在历史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

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形成共同意志,并将共同意志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