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开关电源设计教程十篇开关电源设计教程十篇

开关电源设计教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6:48

开关电源设计教程篇1

摘要:在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它是一门“行业概貌”类型的课程,开关电源应用相当广泛与普遍,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岗位和专业将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更会对自己未来的行业有生动细致的体验。该文针对《开关电源的应用与维护》这门课整体教学设计进行探讨,突出体现了现在职业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开关电源的应用与维护整体设计教学项目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c)-0068-02

1课程基本信息

《开关电源的应用与维护》是一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必修课,它是学生入学第四学期开设的课程。它的先修课程是《电路基础》《模拟电路的分析与应用》《数字电路的分析与应用》。后续课程有《电子整机电路检修与调试》《供、配电系统的运行与检测》。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它是一门“行业概貌”类型的课程,开关电源应用相当广泛与普遍,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岗位和专业将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更会对自己未来的行业有生动细致的体验。

2课程定位

2.1岗位分析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初次就业可从事:开关电源维修工、流水线装配工、电源设备维护员等。

晋升的岗位有:开关电源产品技术员、设计员、设备主管、生产主管等。

未来的发展岗位有:系统工程师、研发工程师、新型项目研发负责人等。

2.2课程分析

具体情况见表1。

3课程目标设计

3.1总体目标

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子元器件在高频工作状态下的特性,能够对各种不同种类开关电源的结构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和调试,能够根据电路图判断开关电源的拓扑结构以及调制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常用工具、仪表进行开关电源的安装、调试、检修;使学生能够胜任各种开关电源电路系统的维护、分析、设计等工作岗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能力。

3.2能力目标

(1)学会使用仪表进行开关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的方式方法。

(2)能够具备根据电路图进行开关电源的结构种类的判断,分析调制方式的能力。

(3)能够具备使用仪器仪表和工具进行开关电源的日常维护与故障分析处理的能力。

(4)能够按照行业标准和工厂实践要求进行开关电源的安装、调试、检测。

(5)掌握开关电源的设计方法,了解开关电源的新技术。

3.3知识目标

(1)掌握开关电源的基础知识,知道开关电源的种类。

(2)理解开关电源的基本原理,掌握开关电源的工作方式。

(3)了解掌握开关电源中常用的电子器件及其驱动方式。

(4)理解掌握各种非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和控制方式及工作原理。

(5)理解掌握各种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和控制方式以及工作原理。

(6)掌握软开关与整流技术。

(7)理解掌握开关电源的控制方式以及多种调制芯片的工作原理。

(8)了解整流器和保护电路的工作原理。

(9)掌握开关电源的电路分析方法。

3.4素质目标

(1)注意日常操作的职业素养,养成正确配戴劳动保护用品的良好习惯,具有自我防护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勇于实践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养成遵守工作规范、工艺规定及安全操作规程的意识。

(4)培养严肃认真、科学严谨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

(5)培养学生与客户及应用方的沟通能力。

(6)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彼此互相结合的精神。

4课程内容设计

《开关电源的应用与维护》这门课程的整体设计由4个项目组成,个别项目包含子项目。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完成这些项目,使学生能了解开关电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熟练使用常用仪器设备和工具进行电脑、充电器和普通用电设备开关电源的维护和一般故障排除。初步使用专业软件和专业外语;学生能够按照行业标准和要求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用电器的要求进行图纸绘制、进行简单计算、并进行初步分析和设计。具体设计内容见表2。

5考核方案

此课程改变以往用试卷方式为终结性考核的形式,采用项目过程考核,并将每个项目赋予了不同权重,根据学生对项目的实际操作完成情况,平时课上就给出了实践操作成绩。同时,结合同学的课堂表现、出勤及作业完成情况,最终确定其这门课的成绩。教学项目考核成绩表见表3。

参考文献

开关电源设计教程篇2

关键词:新能源;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控制

中图分类号:tm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09-02

新能源是21世纪人类解决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两大关键问题的钥匙,未来50年是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关键期,21世纪也是围绕新能源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高速发展期。新能源技术是涉及电气、动力、材料、控制、电子、计算机、信息等多个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为了推动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需要加紧新能源技术的知识传播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为此,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开设了“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

根据本校的实验条件和综合实力,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重点不是新能源与电力系统的结合,而是新能源发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结合。该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新能源发电技术现状,掌握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水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核能发电、分布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硬件组成和控制技术,为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新能源发电系统及控制技术、电力电子系统设计与控制打下基础。

一、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实践环节也随之更新,这就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其中实践教学改革是重中之重。教学实践表明《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加深对新能源发电及控制技术的理解,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更加注重实践性、创新性、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的和课题、科研衔接,为从事新能源专业打好基础。综上,急需进行《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二、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新能源发电技术突出新能源发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与控制技术的有机结合,除了讲透三部分内容,还要将他们有机结合起来。但授课学时仅为32学时,内容繁多,课时有限,要想在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有效掌握关键技术,需要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筛选。梳理教学内容,将其分成两部分:一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以便持续获得二次清洁能源――电能;二是对电能通过变换与控制,满足高质量的终端能源消费需求和电力的高效管理。

我国具有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条件和历史,近年来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以年均超过25%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能源领域增长最快的两点。截至2014年上半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了2.9亿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83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2200万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超过全部发电装机的3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过全部发电电量的20%,风电装机容量连续5年快速增长,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预期,连续五年新增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太阳能光伏电池和太阳能热水器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新能源发电的主力军。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源、核能等其他新能源发电技术还处于实验研究或商业探索阶段,市场份额较小。鉴于此,本课程首先介绍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状况和最近技术,然后介绍新能源发电系统中涉及的电力电子变换电路及相关参数设计,再介绍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的控制技术及控制算法,最后介绍各种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硬件组成及相关的控制技术。

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1章新能源与发电技术综述,介绍国内外新能源发展技术及经济数据,这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结合每年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国内外政策分析、各国的能源发展规划,使本章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第2章介绍新能源变换与控制技术基础知识,除了复习电力电子技术里讲述的aC-DC、DC-DC、DC-aC、aC-aC四类典型变换电路,还增加了新能源发电系统里常用的驱动和保护电路分析,新的拓扑结构分析等内容。第3章为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重点介绍光伏发电原理,太阳能电池板的电特性,离网型及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技术、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策略。第4章为风力发电控制技术,介绍风力发电机组及工作原理,控制策略及相关的并网技术。第5~8章分别介绍水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海洋能发电技术及温差发电技术,第5~8章根据学时安排及教学效果,可安排自学,或者作为选学内容。

三、新能源发电技术实践内容建设

新能源发电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程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添加实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技能、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仿真实验和实际电路设计实验。仿真实验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电池建模及电输出特性,光伏并网逆变器非线性控制策略仿真研究,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变流器非线性控制策略研究。实际电路设计实验共4个,分别是太阳能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器设计、铅酸蓄电池充电控制器设计、小功率风力发电系统设计、基于uc3906的蓄电池充电管理器。

具体实施办法为,仿真实验在matlab仿真实验环境下进行,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仿真完成后按照要求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实际电路设计实验首先学生选题,根据不同的内容2~5人一组,然后小组成员分工,教师根据学生的程度可适当调整;然后设计电路,进行相关参数计算、器件选型;然后进行电路焊接、调试、软件编程、软硬件联合调试;组织学生答辩,最后撰写报告。由于实际电路设计实验以设计和分析为主,电路选型、参数计算、控制算法都要学生自己设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动手,单独操作,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采用开放式、案例式、讨论式、实操式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指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本,而是多渠道开放式的,可选自图书馆,也可以选自互联网,教师有引导性的推荐一些主要参考书和阅读资料,鼓励学生自己查找和组织学习资料,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接触国内外最新、最成功的教学内容和学科前沿信息,使学生了解科技的最近发展形势,站在学科发展的前列;另一方面,通过自己查找资料、组织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知识管理能力、自学能力和习惯。案例式教学将身边案例搬进课堂,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建立起系统设计概念,了解系统设计步骤、设计方法、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等。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建立新能源系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将学习过程转化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索的提高过程。太阳能光伏发电小系统项目式实操教学,在风光互补发电实验平台上,实操太阳能光伏板能量转换实验、环境对光伏转换影响实验、太阳能电池光伏系统直接负载特性实验、太阳能控制器工作原理实验、接反保护实验、太阳能控制器对蓄电池的过充保护实验、太阳能控制器对蓄电池的过放保护实验、夜间防反充实验、离网型逆变器工作原理实验、独立光伏发电实验、并网型逆变器工作原理实验、光伏并网实验、风光互补功能操作。

五、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发电技术及相关的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越来越多,需要大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在授课过程中发现该课程存在如下问题:(1)教材问题。国内外已经有多种版本的新能源发电及利用技术的专著,由于新能源发电技术涉及能源种类繁多,应用规模和水平相对较低,许多技术有待完善,开设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专业也比较繁杂,缺少一本能兼顾各种新能源发电技术、控制技术、实验设备,并且能和学生专业基础很好结合的教材。(2)缺乏实践教学内容。现有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实验平台大都是演示型操作平台,价格昂贵,导致不能满足每个学生都有动手设计、动手操作的实验要求,可操作性比较差。(3)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目前新能源发电技术一线教师大都是从相近专业转型过来的,缺乏新能源发电系统研究,缺乏工程实践背景。

六、结语

新能源发电技术作为电气工程专业特色课程,需要教学改革、重点建设。本次课程改革应用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仿真教学摆脱了实验设备和成本的束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新能源发电系统设计,加深了对原理的理解;设计性的实际电路实验,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张巧杰,白连平,杨秀媛.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课程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64-65.

开关电源设计教程篇3

论文摘要: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探讨基于网络的数字电子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介绍了基于网络的数字电子技术教学的一些实践方法。

0前言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育教学手段,以其特有的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成为2l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训练和强化学生的协作能力,同时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贯穿其中,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基于网络的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利用网络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研究基于网络的创新教学模式及实现条件,包括内容有教师、学生、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的进行组合等,以培养适应信息时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1基于网络的创新教学模式

研究基于网络的创新教学,要从现代教育技术的角度,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将课程教学与网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搞好各项教学改革。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有多种:

1.1传统式教学模式,它有同步和异步讲授两种方式:(1)同步讲授方式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实现教师和学生同时在不同地点上课,师生之间可以利用通信手段进行简单的交互。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并呈现教学资料,学生通过网络同步浏览、听课、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实时接收学生反馈信息并及时给予解释和应答。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2)异步讲授模式是教师将教学资源以一定的形式组织到网络上,学生随时通过网络学习使用这些资源。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但缺乏授课过程中师生实时交互。

1.2个别辅导教学模式,它是利用教学专家系统实现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通过对学生的测试判断学生现有水平,引导学生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模式能做到因材施教,提高个别化学习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对系统要求高。

1.3讨论式教学模式,它一般是由专家或教师在网络上建立具有特定主题的讨论区,如电子公告板(bbs)、在线聊天室等进行交流,学生可在讨论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每个人的发言都会及时被参与讨论的学习者和教师看到,并通过相互评论交流获取知识。

1.4探索学习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需要,通过在线教学资源、数字图书馆或iternet中查询、获取相关资料。这种学习方式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教育,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1.5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与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协作学习系统要求系统必须支持多个学习者同时在线进行交流合作,以使学生完成对同一主题进行分工协作、共同交流,达到共同完成对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的目的。这种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基于网络的创新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网络为纽带,充分整合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专业技能、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第一,让学生将网络资源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创新性地开展个别化的学习,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二,让学生通过网络实验的实践操练与设计,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素质;第三,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学习教学环境。

2基于网络的数字电子技术创新教学实践

2.1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学习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资源丰富、学习平台设计系统良好是开展网络学习的前提条件。根据网络学习的模式要求,网络课程设计除了课程教学资源—包括课程相关的媒体素材、试题库、多媒体cai课件、试卷、教学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库、资料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等资源外,还需要设计:在线授课、在线讨论学习、在线答疑、作业提交和评阅、在线测试、在线考试和虚拟实验等。

为学生提供课程的学习资源时,要提供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数字电子技术网络教学环境设计中,第一,将课程章节内容按“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知识联系、主要内容、难点释疑、例题分析、自我检测、实验指导和知识扩展”等内容制作课件,同时将相关学习资源、网络课件资源都放在网络上给学生自主学习。第二,建设师生交流电子公告板,由教师根据学习主题拟定讨论课题供学生讨论交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学习情况和意见也通过电子信箱直接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第三,逐步研究建设在线讨论和虚拟实验等平台,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学习的环境。

2.2利用网络积极开展创新实验设计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电路的分析、设计和创新能力。注意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技能并重,实验的作用不仅仅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网络技术手段的支持下,不断改进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积极开展创新研究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构建实验课程体系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相互渗透,电子技术实验课就必须运用计算机技术,引入虚拟实验内容。eda技术是电子设计领域的一场革命,它改革实验内容、形式、方法,已成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内容、形式有着重要意义。

利用网络积极搞好虚拟实验的系统设计是开展创新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传统实验方式相比较,更能突出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对电路的综合分析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虚拟实验设计一般有二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电子技术进行设计和仿真教学的计算机软件multi.sim、pspice、protel99se、powerpcb等等开展。vhdl是通过语言实现硬件电路设计,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通过分析系统总体所要实现的功能,自上而下地将系统总体功能分解成各模块的功能,通过实现各模块的功能设计来完成整个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另一种是制作虚拟实验系统,虚拟实验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实验情景、交互操作、结果呈现、数据分析等功能。在虚拟实验场景中,系统能够模拟各个实验设备的功能以及实现在这些虚拟的“实验设备”之间的信号传递,以实现对真实实验的模拟,达到教学目的。

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角度出发,实验课不应局限在单纯的数据测试与记录上,要求学生能对电路性能的比较,能即时仿真,捕捉电路故障,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功能电路。如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中,通过应用pld器件和max+plusii等软件设计方法完成某一数字系统的设计,以更深刻理解eda原理,提高pld器件的应用和开发能力,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在实验内容安排上,以设计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协调硬件实验与软件实验的关系,将硬件实验与软件实验有机结合,首先以计算机仿真分析和辅助设计的方式进行,其次开展实际实验,并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通过一个完整的电子电路的设计制作使学生初步了解产品开发、设计、研究的全过程,了解电子设计的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在系统可编程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字系统的设计不再受实验室器件设备的限制,学生有了发挥的余地和创新的空间。

在《数字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中,把实验课分为基础实验、设计实验和综合创新设计实验三个台阶,并运用ewb进行电子技术的仿真实验。“基础实验”训练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数字电子基础电路的基本测试方法,它所涉及的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性;“设计实验”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数字系统的综合与实现,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步提高的阶段;“综合创新设计实验”是数字电路的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是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交叉学科知识整合的过程,更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在设计实验和综合创新设计实验别鼓励学生自拟实验项目,课内外学习相互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使学生视野开阔,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电子课外活动小组,以电子竞赛的形式加强学生的训练,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通过进行单片机、eda和数字电子技术的专门培训,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应用技术。

2.3开展网络探索协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素质提供相关在线教学资源和相关internet查询网站,方便学生获取相关课程学习资料,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和课程特点努力建设。随着我国精品课程的建设,“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这也为学生开展探索学习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组织开展探索学习过程中,关键是要设计好需要探索的相关课题。如在数字电子技术网络学习中,设计一个探索课题一一“由计数集成电路74ls161如何构成39进制计数器?”这一课题目前国内各种教材论述不一,有些分析甚至是错误的。学生如果仅从课文内容去学习,学习效果就不明显。而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学生就能结合集成电路7415161的引脚功能、使用要求等方面分析,大家每个人都在bbs上各抒己见时,产生了争论,思考周密的学生就在言谈中扮演了指导者的角色,同时也拓展了分析问题的广度,形成了一个阶梯状的发展过程,学生创新精神素质也在探索过程中得到培养。

网站上相关的学习资料极其丰富。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索协作能力,教学时让几个学生组成小组,就其中的某个探索协作学习任务(如数字电子技术中如何构成多谐振荡器?)进行专题深入研究。大家分工合作,先讨论各自的分工,达成一致的行动方案。经过分析、讨论,多数小组不仅掌握了方法:由施密特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定时器等均可构成多谐振荡器;而且还对影响多谐振荡器性能指标的因素也有了深刻理解。

开关电源设计教程篇4

关键词: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人才需求;风能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作者简介:陈建林(1975-),男,湖南浏阳人,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陈荐(1967-),男,湖南衡阳人,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湖南长沙41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理工大学教研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123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20-03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发展风能与太阳能也是我国实现传统化石能源为主过渡为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为主的必然之举。近年来,我国风电与太阳能发电迅猛发展,对新能源产业人才提出迫切需求。自2006年以来,我国相继有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开办“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按照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自2011年开始,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又设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新能源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2013年,根据教育部要求,“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将统一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对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和我国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现状,本文对“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过渡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现状

1.总体装机情况

自2007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呈高速增长趋势。如表1所示为2001~2012年我国新增及累计风电装机容量(数据来源:Cwea)。2010年,我国(不包括台湾地区)新增风电装机1893万千瓦,累计风电装机容量4473万千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至2012年底,全国新增安装风电机组7872台,装机容量1296万千瓦;累计安装风电机组53764台,装机容量达到7532万千瓦;风电并网总量达到6083万千瓦,发电量达到1004亿千瓦时,风电已超过核电成为继煤电和水电之后的第三大主力电源。

图12001~2012年中国新增及累计风电装机容量

至2012年上半年,我国规划建设的百万千瓦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包括甘肃酒泉基地(首期380万千瓦)、蒙东基地通辽开鲁基地(150万千瓦)、蒙西达茂巴音基地(160万千瓦)、河北承德基地(100万千瓦)、新疆哈密基地(1080万千瓦)的建设项目已部分或全部完成。此外,全国还有6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正在组织开展建设前期工作,分别为宁夏贺兰山基地(450万k千瓦)、甘肃武威民勤红沙岗基地(100万千瓦)、吉林四平大黑山基地(170万千瓦)、锡林郭勒基地(300万千瓦)、兴安盟桃合木基地(200万千瓦)、呼伦贝尔基地(250万千瓦)等。

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核准风电项目1651个,累计核准容量9040万千瓦(含国家核准计划外项目517万千瓦),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累计核准容量2084万千瓦,居全国之首。2012年上半年全国风电累计吊装容量6190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5572千瓦,在建容量3468万千瓦,并网容量占核准容量的62%。其中内蒙古风电并网容量突破1500千瓦,领跑全国,河北、甘肃、山东、黑龙江、江苏、新疆、山西、广东、福建等省区并网容量也均超过100万千瓦。

2.风力发电投资企业情况

2012年上半年,国电集团新增并网容量190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1172万千瓦,继续保持全国风电并网容量首位;华能集团新增并网容量100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759万千瓦,居第二;大唐集团新增并网容量101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675万千瓦,居第三。五大发电集团累计并网容量3170万千瓦,约占全国并网容量的57%。2012年上半年全国投资企业基本保持稳定发展状态,同比2011年上半年并网容量降低了约16%。表1所示为2012年上半年主要投资企业并网容量统计情况。

3.风电机组制造商情况

大规模风电基地建设,为我国风电机组制造商开拓了广阔的市场。2012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排名前二十的企业几乎占据了国内98%的市场份额,其中金风新增风电装机容量最多,达到2521.5兆瓦,占据19.5%的市场份额。2012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为金风、联合动力和华锐。2012年中国风电新增与累计装机排名前二十的机组制造商分别如表2与表3所示。

另外,我国海上风电也取得较大进展。截至2012年底,中国已建成的海上风电项目共计389.6兆瓦,是除英国、丹麦以外海上风电装机最多的国家。我国海上风电开发提供风电机组的制造商中,华锐、金风、Siemens所占份额较大,机型主要以2mw以上的风电机组为主。

二、我国风电人才需求及培养现状

风电产业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风电人才的短缺。我国的风电人才需求主要为三个方向:一是风电开发企业,如国电、华能、大唐、国华、华电、中电投、中广核、华润等下属的风电场,主要从事风电场运行与维护方面的工作;二是风电机组制造商,如华锐风电、金风、广东明阳、国电联合动力、湘电风能、Vestas、上海电气、东汽、Gamesa、Ge等,这类企业一般需要高端的风电研发人才;三是风电规划设计或建设单位,主要从事风电场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工作。

目前,我国风电人才培养大体上形成了三个层次的格局:第一梯队是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由国内各高校及研究机构借助风电领域的课题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的风电领域高层次人才。第二梯队是本科生培养。据统计,自华北电力大学2006年创办我国第一个风能与动力工程本专业以来,包括长沙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等,全国已开设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学校有16所(2013年起,“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第三梯队是高职生。高职院校主要培养从事风电机组制造、风电场运行与维护的一线技能型人才。

从长沙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首届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考研与出国情况来看,毕业生出现不同层次的走向。截至2013年3月20日,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09级毕业生63人,已签约49人,就业走向主要为中国大唐集团、国电集团、华能集团、电力投资集团、华润集团等发电企业的下属新能源公司,少部分为风电机组制造商和电力建设单位;读研7人,分别被华北电力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大学预录取;出国深造2人,分别为丹麦科技大学和德国汉诺威大学预录取。从目前人才需求角度来看,由于近几年风电项目的迅速扩张,风电行业对风电场运行与维护的技能型人才有较旺盛的需求。

在风电大规模发展的同时,近几年我国太阳能发电也迅速扩张。截至2012年底我国累计光伏装机容量达到7.5Gwp,预计2013年将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为10Gwp,计划2015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为40~50Gwp,2020年新增80~100Gwp。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作为新能源中两支主力军,出现并驾齐驱的局面,产业发展必然对专业人才提出迫切需求。2013年,教育部统一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专业也将面向更宽广意义的新能源产业需求,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教育既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中坚力量,又承担着为行业高端人才培养打基础的重要任务。本科生的优势在于理论基础、思维方法和发展潜力,但缺乏的是技术细节方面的训练。因此应始终以培养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强为目标。从新能源产业自身发展角度来说,需要一批具有宽广知识体系、能够引领新能源技术发展的高水平创新型复合人才出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教育应该既注重专业的基础性,又要注重工程实践性。为此,我校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原则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2009年首届招生以来,本专业依托本校能源电力优势学科,立足新能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风电产业人才需求,确定了“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高外语水平,系统掌握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胜任风电场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风力发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风力发电项目开发等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并能从事其他相关领域的专门技术工作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2011年,本专业被确定为湖南省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根据教育部对本科专业整理工作的统一部署,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将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对专业培养方案做了相应的调整,但仍然保留“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特色,以风力发电为重点,涵盖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等新能源知识体系,培养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注重基础性和实践性相结合设置课程模块与培养环节

根据学校的特色和优势,编制风能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共开设必修课35门,开设选修课23门,现已开出课程门数为58门,学生需选修33学分选修课程,选修课在总学分中的占比为19.6%。设置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风力机空气动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机学、电路理论、自动控制原理、风力发电原理、光伏发电原理与应用、太阳能热利用原理与应用等主要理论课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工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风资源测量与评估、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电机组控制与优化运行、风电场电气工程、海上风力发电等技术类课程;以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风电场电气工程课程设计、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课程设计、风电场认识实习、检修拆装实习、仿真实习、运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作为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实践教学贯穿全程。共4次集中实习,课程模块与培养环节关系如图2所示。

图2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模块与培养环节关系

3.在工程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是支撑和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源于实践,在工程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长沙理工大学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学生能力结构体系、能力培养的实施方案、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管理模式,提出了“工程基础训练+工程创新训练+大工程意识训练”的工程教育模式。基于工程教育理念,形成了“三层次、四模块、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实验、实习、设计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按基础训练、提高训练、综合训练三个层次进行系统设计;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实验、实习、设计、课外实践四个模块;采用课内外、校内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三结合的方式组织实践教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并建立了稳定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1)校内实习基地。建立校内“风电机组运行特性分析实验室”、“风力机变桨控制实验室”、“风力机偏航控制实验室”、“风力机组检修拆装实验室”、“大型风电场运行仿真实验室”、“风力机叶片振动特性实验室”、“风力机设备腐蚀与磨损实验室”、“光伏发电实验室”等专业教学实验室,为专业实验课、认识实习、拆装实习、仿真实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2)校外实习基地。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大唐华银城步南山风电场、华电郴州仰天湖风电场、中电投九江长岭风电场、大唐漳浦六鳌近海风电场、湘电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兴业太阳能有限公司、北京木联能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等省内外相关企业共建“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形成学校与企业产、学、研全面合作的长效机制。风电专业骨干教师共18人次先后到内蒙古华电新能源辉腾锡勒风电场、福建大唐漳浦六鳌近海风力发电场、河南南阳方城风电场、新疆电力设计院、大唐甘肃酒泉风电场等风力发电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科技服务。风电专业学生在华电郴州仰天湖风电场、宁夏贺兰山风电场与太阳山光伏电站等基地开展了丰富的暑期实践活动。依托专业实验室,学生开展了大量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了部级(共4项)、校级(4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研究工作;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科技性竞赛活动,获得较佳的成绩。

4.转变技术类或实践类课程的学习过程

本科教育的缺失是职业技能或技术细节方面的训练。理论知识宽广但实践动手能力差是目前本科教育存在的较普遍现象。本科毕业生感觉学了很多东西,又感觉什么也没有学到,学到的都是一些理论或概论性的东西。相反,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针对性很强,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弱化理论知识体系的教育,相比于本科生,高职生在职业技术方面更容易上手。但如果本科生像高职生那样培养,势必过于狭隘,也违背了大学本科教育的初衷。本科生的优势就在于理论基础、思维方法和发展潜力。因此,本科生的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沿用传统的书本教学为主,培养思维方法;技术类或实践类课程学习则应放弃那种“先书本,再实践”或“只有书本,没有实践”的教学方式,而应遵循“在实践中学习”的原则。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选择性地开设或加强职业技能型的课程。对于本专业来说,则应加强计算机绘图、电气与控制、模拟仿真、机械设计与制造等模块的技能培养。如此,本科生则不但具有宽广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四、结论

风电与太阳能发电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蓬勃生机的发展局面。新能源产业发展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同时本专业人才也必将成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力。本专业应以“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支撑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2012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J].风能,2013,(3).

[2]李俊峰,蔡丰波,唐文倩,等.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1[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3]袁剑波,郑健龙.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

[4]李录平,张拥华.基于工程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理工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0,(4).

[5]李录平,张拥华,周键,等.高等学校实践教育多维度理念探析[J].中国大学教育,2011,(11).

[6]何建军,陈荐.风电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

[7]姜玉立,何伟军.我国风电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2,(24).

开关电源设计教程篇5

一、基于工作任务重构教学内容

当前,与企业相结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是高职课程建设的方向。《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应针对维修电工所从事的涉及电力电子的典型工作任务,如筛选电力电子元器件、识读电力电子图纸、根据电气线路图安装接线、系统调试、运行维护、故障诊断维修等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任职所需要的工作能力,然后围绕维修电工所涉及的岗位任职能力要求,按照认知规律和技能养成规律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选择设计教学项目。本课程以电力电子器件在变频器、感应加热电源、交流开关中的应用,主电路安装调试,基本控制电路的信号分析与检测等为主要教学内容。依据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将课程分为认识电力电子器件、直流调速装置应用与检修、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安装与调试、开关电源、工业调温电炉、变频器六个教学项目。每一个教学项目均以典型应用实例为载体,根据具体情况设立若干任务,内容涉及工业、民用的多个领域。

(一)认识电力电子器件项目

了解半控型、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熟悉导通关断的条件和主要参数,掌握器件的主要特性、特点和使用场合,初步具有根据不同应用正确选择开关器件的能力。

(二)直流调速装置应用与检修项目

掌握可控整流电路的波形分析和参数计算,掌握有源逆变电路的工作原理并了解逆变失败原因,熟悉检测和保护环节,能对调速装置的常见故障进行分析处理。

(三)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安装与调试项目

熟悉感应加热装置的应用及组成,掌握中频感应加热电源逆变主电路工作原理,了解使用中的注意事项,能够对感应加热设备进行调试、故障分析与排除。

(四)开关电源项目

了解开关电源的过压、过流保护及软开关技术,熟悉开关电源构成及各环节的作用,掌握开关电源核心技术DC/DC变换的工作原理,能够对开关电源的典型故障进行分析检修。

(五)工业调温电炉项目

熟悉工业调温电炉的构成及各环节的作用,了解交流开关的应用,掌握交流调压、交流调功电路的基本原理和波形分析,了解三相交流调压电路,熟悉工业加热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修。

(六)变频器项目

熟悉变频器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pwm控制技术,熟悉变频器的参数设定与应用技术,能进行变频器简单主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二、基于工作过程实施教学

课程以典型应用案例为主线,采用“教、学、练”一体的教学模式和“一生,二熟,三出巧”的以多重循环来强化核心技能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步骤,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环节进行,逐步培养学生作为工作者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其他可迁移能力[2]。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熟悉从事该行业工作应该遵守的职业规范与工艺标准等。下面以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安装调试项目的教学过程为例进行介绍。

(一)资讯

下发项目任务书、引导文、评价表等,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项目目标:熟悉中频感应加热电源构成环节及各环节作用,掌握主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过压、过流保护,了解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熟悉中频感应加热设备常见故障表征、常见故障处理和日常维护方法,熟练掌握用示波器和万用表测量关键工作点信号,具有安全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针对项目提出的一些技术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相关知识;教师结合案例集中介绍项目实施的目的和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完成该项目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二)计划

根据项目内容和教学条件将学生分组。小组讨论总体设计和制作方案,包括整体设计方案、实现方法等。把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分工,同时谋划实施的具体细节。考虑安全、可靠性、成本等因素,确定详细设计制作方案,包括感应加热电源系统原理图、维修流程图、维修工具清单、仪器仪表清单、元件明细表、进度等。

(三)决策

小组提交实施计划和方案,教师检查,各组评议确定方案是否可行及提出改进办法,优化方案,直到方案可行,确定后按小组具体实施。

(四)实施

指导教师介绍实施本项目所需设备和仪器、项目实施步骤,强调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熟悉所使用设备、仪器的功能与使用方法。学生按照自己拟定的计划,完成加热电源安装调试和故障定位排除,完成项目要求的功能使用。在该过程中,小组成员应分工明确、协调一致,提高动手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施情况进行相关指导。

(五)检查

检查分为学生自检、小组互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记录相关调试和检查步骤以及故障现象和处理方法。

(六)评估

项目实施完成后,指导教师检查数据、记录的波形,安排分组演示和介绍,由教师和其他组同学打分。在六步骤实施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灵活使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练结合法、资料检索对比法、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3]。同时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必要的提示、引导,及时收集共性的问题,讨论,达到总结和强化的目的。

开关电源设计教程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库;校企合作{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137-02

一、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促进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的有效途径,是提高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帮助学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能切实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因此,无论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还是电子商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都要求建设一个科学、实用、丰富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库建设旨在通过共享应用,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共性需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丰富、多样化的资源和个性化的服务,带动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整体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该文件对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还做出如下的描述: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中央财政安排经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为实施“双证书”制度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为此,应积极研究基于校企合作、校际联合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法、途径、实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课题。联合我国知名电子商务平台与众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力量,共同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确立一套教学资源建设的标准,规范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形成一个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良性发展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共享共用。

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与方法

1.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建设。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各类不同性质的企业对高职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此,高职院校应首先设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合理规划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这是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重要条件。要完成这一任务,应依托高职教育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电子商务企业专家和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共同开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各学校达成共识,制定出可供各院校借鉴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是融合信息技术与经济贸易两大专业领域的复合性专业。在编制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这两大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的高度融合。实际上,电子商务是基于技术创新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无论是定位于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营与管理,还是定位于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其课程体系都应该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商业贸易的高度融合。

课程建设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核心内容。课程的教学大纲、理实一体化的教材、教学活动的设计、多媒体的课件、基于网络的案例库、实训项目的设计以及测试试题等都围绕课程而展开。其中,案例库的建设至关重要,这是由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日新月异,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断涌现,而人才培养必须将最新的电子商务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电子商务理论研究尚不能及时满足教学需要时,案例就是最好的教学素材。教学过程中案例引导、实训过程中案例分析都需要典型的、高时效性的案例。

毕业设计(论文)也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但它们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方式。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独立完成一个综合性项目的能力大型作业,可以很好地测量与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按照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的要求,毕业设计(论文)应选择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的综合性项目作为课题。因此,作为课程建设的内容,毕业设计(敝)最重要是的制定相应的规范,从最初的选题到最终的答辩都使学生有章可循。

2.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技术。据统计,全国有65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在校生有30多万人。在电子商务大省浙江,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院校有27所之多,每年毕业学生3000多人。无论是部级的还是地方性的教学资源库,庞大的访问量都对教学资源库技术保障构成挑战。资源库建设的大量资金需要投入到技术保障方面,以保证为各高职院校、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创建在线互动、实时教学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潜力,拓展和延伸电子专业教学范围十分重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深入应用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基本保障。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要实现共享共用,现代教育技术保障不可或缺。在众多高职院校均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情况下,平台所需要的服务器设计、数据库设计、网站界面设计、用户管理设计等,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资源共享的广泛性、平台使用的友好性、资料取得的快捷性。根据现实的需求,运用云计算技术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技术方案应考虑的选项之一。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各高职院校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这使得各高职院校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3.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法。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时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地建立共享共用的资源库。要求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现状出发,由教学主管部门发动,委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选拔优秀的学校、专业教师、技术人员、企业专家,组成开发团队。此外,还应聘请行业、企业、高校专家组成项目建设指导小组,指导资源库建设分工、资源库模型研发、资源库建设、资源库运用管理、资源库维护更新、资源库功用评价等工作。

资源库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明确了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开发团队后,重要的工作是深入的需求调研,为资源库井发打下坚实的基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极具地域特色,各地的发展极不均衡,因此,在调研过程中应选取具有广泛代表性、能体现区域电子商务产业特点的样本进行人才培养调研。调研应包括电子商务行业、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甚至家长,从而正确描述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现状,市场对高职电子商务人才规格、层次的需求,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为电子商务专业资源库建设提供全面的依据。需求调研越彻底,开发出的资源库就越有广泛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在明确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系统框架设计并进行充分的论证。在此基础上,制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活动以及资源库开发运行与管理方案。

4.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应用与推广。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的如下:建立基于校企合作、校际联合的共享共用的教学资源,缩小不同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水平的差距,使专业教学质量得到普遍的提高,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因此,充分保证教学资源库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广教学资源库,是个根本的问题。

开关电源设计教程篇7

一、基本情况及机构设置:

我校现有教师42人,学生900余人。是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项目学校。学校有计算机网络教室、远程卫星接收教室、多媒体教室各一个及卫星教学播放点8个,还有比较完备的常规电教器材。学校成立了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谢建华任组长,负责对学校远程教育作整体安排,副教导主任曹强为副组长,主要负责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与具体实施工作。

二、指导思想

按市、县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远程教育精神和学校工作计划、教导处工作计划为工作指导,以课题研究为目标,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学科电教、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体,做好远程教育资源二次开发的研究和推广,常规电教和现代技术教学齐头并进,推进我校教学工作的全面现代化。

三、工作目标任务

本期的工作目标是:以课题研究为出发点,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为主,常规电教手段为辅,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用现代教育手段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本学期的校本师资培训内容主要是:①进一步学习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熟悉设备的操作方法;②学习远程教育资源的选择、利用和二次开发;③学习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及常用的课件制作方法。

四、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接收、整理与公示

1.远程教育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做好对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接收与整理工作,并做好登记。

2.每周一及时预报本周将接收的教育教学资源,制作好资源目录,以供教师掌握教育教学信息,调整好课程,上好远程教育课。

3.对于接收到的零碎的教育教学资源,要做好整理工作,对于有长期使用价值的教育教学资源,要进行光盘刻录,登记造册。

4.如因其他原因,造成资源接收不能正常,维护后,应尽快从其他项目学校拷贝未接收到的教学资源,保证教育教学资源的完整性。

5.做好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和卫星资源接收室的常规管理和维护工作,严格管理,爱护并充分利用设备,确保设备完好并正常运行。工作期间一旦出现故障,及时上报并联系来人修理。教育学生爱护设备,保持机房和多媒体教室清洁,按照要求操作和学习。

6.制定好各种计划和制度,并按计划认真开展工作,填写好各相关的记录和表册。

7.重视管理人员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学习网站及课件制作和管理知识。

8.按时接收现代远程教育卫星ip资源,及时整理和制作光盘。

五、具体措施

1、本学期内,我校远程教育电教课计划每周不少于20节,任课教师参与度达到90%,用得好的达60%,骨干教师达10%以上。鼓励教师利用电教媒体召开班会,主题中队会,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教育,使全部学生能接受到远程教育,使学生能接受到全面的远程教育。

2、利用电教媒体开展学校教研活动,以提升学校教研品味,督促教师互相切磋,促进电教资源与课程的整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本学期基于远教资源开展的教研活动每月不少于一次,所有教师“岗位练兵”课在远程教育设备室进行,鼓励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备课,使学校形成浓厚的科研育人氛围,

3、本学期组织教师收看视频节目不少于40学时,每周组织学生收看一次影视节目,教师网上观摩优质课10节以上,上优质课2节以上。所有任课教师要有远教工作计划,用有运资源的教案(电子、文本)、有反思。

4、积极向全校教师宣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的优点、重要意义和教学思路,宣传信息时代新的教育思想、内容、观念和方法,增强老师们的生存危机意识、职业进取意识。促使他们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全面推进我校的现代远程信息技术教育。

5、搞好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二次开发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为本校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课程提供相应的教学便利、帮助、示范和指导。强力提供技术支撑。帮助他们做好课件的搜集、开发和利用。为参加上级组织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和计算机培训的教师提供服务和帮助。

6、认真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加强对教师远程教育设施设备操作培训,使教师能够正确、熟练地操作远程教育设施设备,尤其是计算机、dvd播放机,必须要求教师能够正确操作,减少对设备的损坏。努力让全体老师早日学到相关知识,喜欢进入多媒体教室来上课。

6、做好常规电教工作。管好用好常规电教器材。使它们继续在教学之中发挥作用,以弥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不足。协助学校行政和教导处,做好对全校教师电教、师资培训方面工作的考核、登记。

六、主要工作安排

三月:

1.教师远程教育操作基本知识培训.

2.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及资源开展岗位练兵教育教学活动.

3.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三种模式观摩课例>光盘,探讨利用远程

进行教学的新路子。

4.对学生进行电脑教学的常规教育。

四月:

1.组织教师利用远程教育技术设备及资源进行技能课评比。

2.教师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

五月:

1.组织骨干教师上一节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及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研讨课,提高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进行教学的水平。

与本篇小学远程教育工作计划内容有关的:

到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2.利用现有远程资源,组织师生观摩一次主题中队会。

3.组织教师观看卫星接收的教学录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office办公系统操作培训.

六月:

1.组织语数英青年教师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优质课评比。

2.观看电脑收的<同步课堂>内容,并运用于指导学生的复习中。

3.继续开展远程教育教研活动,要求教师写出论文或心得体会。

4、教程教育校本培训考核。

  2  

开关电源设计教程篇8

关键词:县级电力企业;职工教育;管理现状

在电力企业的各项业务处理过程中,县级电力企业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而提升职务教育工作的质量,是增强电力企业教育工作水平的关键,因此,很多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都将职工教育工作的设计研究作为工作的重点。

一、县级电力企业职工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现状

(一)电力企业入职机制存在漏洞

入职机制是保证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价值的核心。目前,很多县级电力企业依然在当地属于较为理想的工作单位,很多电力企业在社会就业方面具备很强的优势,这就使得电力企业必须在职工入职方面进行相关机制的完善[1]。但是,一些电力企业在进行工作设计的过程中,仅仅能够对职工素质因素实施设计,难以对具备较高素质的员工进行入职机制的构建,使得很多的工作人员无法对具备不合格特征的职工素质实施有效的设计。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在进行入职模式设计的过程中,并不能对电力企业的全部规划设计方案实施完整的技术性处理,导致很多的计划活动无法在电力企业的价格管理过程中进行资源价值的有效控制,并使各项资源管理工作能够顺应职工素质的建设要求进行处理[2]。在很多电力企业的职工不具备较高素质的情况下,一些入职机制的设计并不能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完全采用开放式设计的理念加以处理,导致很多的入职机制并不能通过较强的公平性特点实现应用过程中的职工素质有效控制。

(二)县级电力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有所匮乏

目前,一些县级电力企业在进行工作机制设计的过程中,仅仅可以结合当前的人事管理工作方案实施基础性认识管理方案的设计,并不能保证全部的县级电力企业都能具备建设高水平人力资源培训机制的能力,最终导致很多的人力管理工作无法有效的借助技能因素的处理特点,难以保证全部的功利性因素都能在电力企业的潜在力量发挥过程中得到较为有效的规范性处理[3]。还有一些人事任免工作依然缺乏足够的规范性,无法对匮乏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有效的支持,造成很多的人事管理工作仅仅可以进行简单的推进,并不能保证所有的人才培养机制都能适应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技术要求,最终导致很多县级电力企业在业务革新的过程中难以保证全部的工作可以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要求。

(三)电力企业继续教育机制尚不完善

目前,很多电力企业的常规业务处理技术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电力企业业务要求,而许多新型技术难以有效的适应各类工作岗位的人才培养要求,最终使得很多的岗位设计活动不能有效的保证全部的继续教育活动可以适应教育机制的处理要求[4]。除此以外,一些继续教育机制不能保证全部的人才活动方案可以顺应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要求,造成很多的继续教育机制不能真正的起到提升电力企业业务处理质量的作用。

二、提升县级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策略

(一)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首先,要从电力企业入职机制的设计特点入手,对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全方位的完善,使后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在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得到优化配置,并有效的保证全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可以在管理理念的变化过程中得到优化配置。

(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社会的适应程度

全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终极目的是提升县级电力企业的业务处理质量。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理念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当前社会环境中的业务设计要求,对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实施处置,以便后续的各项教育机制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管理制度的科学设计,并有效的提升各项教育机制同社会环境的对接,保证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收获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关注和重视。

(三)健全县级电力资源管理团队继续教育机制

在进行继续教育机制设计的过程中,务必保证全部的人力资源设计理念可以适应新时期的电力企业业务管理要求。要结合当前电力企业各项业务的岗位设计要求,对后续的人力资源配置价值加以研究,使全部的岗位设计活动可以有效的结合岗位变化特点实施分析,增强人力资源配置方案的价值。此外,必须结合全部的业务管理活动运行特点,对后续的电力资源管理流程加以设计,切实增强全部的继续教育机制运行基础质量,以便各项教育主张都可以在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得到实现,并保证后续的继续教育处理程序可以与业务处理的责任因素取得一致,以便继续教育机制可以在工作岗位的调整过程中进行优化配置。

三、结论

电力企业是保证电力资源供给质量的重要机构,分析电力企业职工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问题的应对措施进行完整的制定,能够有效保证全部的电力资源管理质量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隋少峰.山东省职业卫生服务现状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8.

[2]朱庆跃.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

开关电源设计教程篇9

关键词:气保焊控制板单片机控制

教学仪器设备改造与设计是长期的多方有利的工作,主要介绍以下几方面:主控电路达到最简,主控器件使用单片机最小系统,简化了电路的设计,使主控系统达到最优。

1系统简述

1.1nBC系列抽头式焊机简述

图1nBC-250/350结构简图

由nBC-250/350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可见,该系列气体保护焊机主电路由三相动力电经交流接触器接通后,由三相主变压器降压后,再经三相全桥整流,滤波电路滤波后,提供焊接电源。而控制电路板要控制交流接触器、送丝装置,使整机系统协调工作。

本文围绕此控制板进行分析、设计、改进。

1.2改进前的焊机控制板简述

原控制板主要由电源电路、pwm产生电路、逻辑判断电路、功率驱动电路、交流控制电路等组成。

电源电路为常见的三端稳压电路,24VaC电源,经整流、滤波后,经7812稳压、滤波后,形成稳定的直流电源,给主要控制部分提供持续可靠的电源。

控制板驱动直流电机欠稳定,造成吐丝不匀、丝红热等现象。硬件复杂,故障率较高。控制板成本较高。软件升级困难。鉴于控制板的以上不足,决定调整其结构。

1.3改进、设计、调整后的方案概述

调整后的控制板,主要由电源电路、主控器件、驱动电路、开关控制电路等组成。

电源电路与原控制板方案相似,都是采用78系列三端稳压形成直流电源,主控器件采用aVR芯片—attiny26,attiny26是基于增强aVRRiSC结构的低功耗8位CmoS微控制器。数据吞吐率高达1mipS/mHz,从而解决了系统在功耗和处理速度之间的矛盾。具有一整套的编程与系统开发工具,包括:宏汇编、程序调试器/软件仿真器、仿真器及评估板。

驱动电路选用的场效管,具体型号为iRFp250,iRFp9140,正常工作情况下,iRFp250接受主控芯片attiny26送来的pwm信号而决定自身的通断,iRFp250饱和导通时直流电机吸收能量加速,iRFp250截止时直流电机释放能量减速。当焊机停止送丝时,iRFp250截止,而iRFp9140导通,以短路直流焊机,起到刹车作用。iRFp9140的驱动信号由主控芯片attiny26经内部运算给出。

开关控制电路采用交流固态继电器代替原系统电磁继电器,使其工作更稳定、寿命更长。

1.4方案比较及确定(见表1)

由表1可见,调整后方案所用的硬件数量要比原系统少很多,这就大大简化了控制板的硬件电路,降低了成本,而且实现了硬件的可再升级功能。

注:R代表电阻,C代表电容,D代表二极管,V代表三极管,iC代表集成电路

驱动控制部分,改进、调整前采用达林顿对管,这样造成其需要的驱动信号大,给逻辑判断电路带来不必要的负载,抗干扰能力也差。驱动部分由达林顿管改为iFR系列开关场效管,驱动电路直接与单片机接口,进一步简化了硬件电路。

把改进、调整前复杂的逻辑判断电路功能交给主控芯片attiny26完成,其内含11路单通道aD、两路高速pwm、2K的Flash存储器等资源,可以完成系统所需的功能。

开关部分采用固态继电器,可与单片机直接接口,最大优点就是没有机械触点、寿命长、可靠性高、响应快。可以解决此部分故障率高的缺陷。

综合改进、调整前控制板,分析及实验可得出调整、设计后方案有以下优点:

(1)硬件电路简单,开发成本低;

(2)维护、维修方便,可利用软件升级产品;

(3)器件可靠性提高,各部分故障率降低;

基于以上优点,最终确定了改进、设计后控制板方案。

2硬件电路设计部分

系统的组成如图2所示:

2.1主控芯片、交流开关驱动器件的选取及介绍

attiny26有一个片内的10位aD转换器,可以实现7路aD输入,片内有一个pLL可以产生64mHz的高频pwm时钟频率,有iSp口支持在线编程,是精简指令集处理器,选定attiny26作为主控器件。

原系统采用的普通电磁继电器故障率高,选用交流固态继电器控制。

设计中此部分控制器件要用单片机控制,固态继电器可以用单片机直接控制,输入、输出隔离,抗干扰能力较强。最终选定交流固态继电器GtJ11-1,参数见表2。

2.2电机驱动器件的选取及设计

原系统采用达林顿对管组成直流电机驱动电路,而本设计的选型为iRF系列大功率场效应管。

根据开关管数据手册,选择了iRFp250,iRFp9140。其中iRFp250为n沟道场效应管,iRFp9140为p沟道场效应管,由输出特性曲线可知,此两种型号的场效应管以作开关为主要用途,开关特性非常好,自身功耗较低,最大的优点是可以直接与单片机接口,驱动速度快,信号稳定,可以与主控芯片协调工作。

其中焊机附带的直流电机的参数为65w,24VDC,通过比对得到结论,该选型符合要求,选型合理。

2.3电源电路的设计

设计中采用的电源稳压电路为常见电源电路,采用常见的7805三端集成稳压电路,外加较少的器件,用合成的全桥整流器,经其整流后,电容滤波,送入7805输入端,再经电容滤波,最终输出稳定的5V直流电源。

2.4控制板总体布局设计

本设计布局原则为“强弱隔离,减少干扰”。尽量减少信号之间的干扰,减少电路板上打孔的数目,使制作成形的电路板布局合理,外观简单,原控制板的pCB面积为192cm2,调整后pCB面积为110cm2,减小了82cm2,大大降低了设计成本。

3软件部分

本设计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这种程序便于编写、阅读、修改和维护,减小了程序出错的几率,提高了程序的可读性,保证了程序的质量。实施方法为:自顶向下;逐步细化;模块化设计;结构化编程。程序流程图如图3所示。

4实验部分结果及分析

调整前控制板理论频率为1kHz,实验结果是低速、高速时频率较稳定,但中速波动较大,频率跳跃到10kHz左右。

调整后控制板频率稳定在20kHz,误差较小。

由实验结果得出:调整后的控制板驱动电机性能较好(如图4a和图4b所示)。

5结束语

主要介绍了教学仪器改进与设计,包括硬件、软件以及重要的布局处理。

在硬件方面,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选型时将安全系数适当提高,保证硬件的可靠持续运行,在程序方面,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自顶向下,逐步细化,模块化设计,结构化编程。这样的程序便于编写、阅读、修改和维护。减少了程序出错的几率,提高了程序的可读性,保证了程序的质量。教学仪器设备的改进使教学实验设备各项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应用于实验教学中,提升了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梁合庆.增强核闪存80C51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邵贝贝.单片机嵌入式应用的在线开发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开关电源设计教程篇10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 立体化教学 促进就业 实现共赢

[论文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通信电源高职教学改革的需要,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工学结合的实践内容,提出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及思路。工学结合把以课堂为主传授知识的教学环境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教高[2006]14号文件《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意见》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环境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实践和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的新模式,集中体现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特色求发展、以教学质量为基础的高职教育特色。

通信电源是移动通信设施的“心脏”,对通信事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通信事业发展,移动通信已进入千家万户。联通、移动等通信行业企业新增建设了大量基站,目前通信基站大量使用了小容量的开关电源、小容量的蓄电池以及小容量的UpS等设备,而电源系统的维护在安全保障、可靠性等方面的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与规范,一旦通信电源发生故障而停止供电,必将导致通信中断。因此各大通信运营商对通信电源越来越重视,对高技能、高质量、高素质的电源专业人才有迫切需求。通信电源专业培养的学生有很多毕业后从事基站代维的工作,但基站电源的维护是一个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过程,既需要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然而,现实情况是,有些学生就业后一开始工作显得无所适从,上不了手,而很多通信运行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

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育与企业实际仍然脱节,学院专业教学的就业针对性不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较弱。由于学校不甚了解社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专业知识教学与日新月异的通信新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难于解决实训实施设备,缺乏职业技能培训手段,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尤其是职前教育中参与力度欠缺,校企结合紧密程度不足。因此,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主要实践内容

发展学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多种形式的合作,逐步做到专业培养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和通信企业电源专业技术需求紧密衔接。这样既有利于实训教学和学生就业,更重要的是能及时得到企业的反馈,促进办学、提高教育质量。工学结合教学新模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实践:

(一)因时制宜开展课堂教学,与时俱进设置专业课程

教材的编制和选用既要注重理论性,更要注重实践性的分析,每年都要坚持修订和充实教材内容,增添新的课程,提升专业教学内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广。学院实训基地目前已配有空调实训室、电力实训室(包括高低配、开关电源、UpS、交流配电瓶、通信用蓄电池等)、监控实训室和油机实训室。教学内容方面新增加了基站电源维护、概预算、工程设计、专业英语、CaD等课程以及交流电等电工专业课程,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有的放矢开展项目式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结合实际的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的开发工程,了解市场信息及掌握专业发展动态,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加强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和更新实训基地设备设施

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与通信行业企业相配套,随着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而不断更新,保持设施和设备的先进性,不断改善学校实训实习的环境。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就像置身与企业工作现场,使整个教学过程完全贴近企业生产第一线,贴近社会实际。加强学生通信电源基本技能训练,传输设备相关技能训练,交换、软交换设备相关技能训练,基站、天馈设备相关技能训练,宽带、数据设备相关技能训练,相关仪表仪器测量专业技能训练。通过各种基本技能的实训,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以适应今后社会通信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专业教师不但要在专业知识更新和理论上不断进修充电,而且学院还要利用寒、暑假安排专业课教师到通信企业以普通员工身份顶岗实习,每年不少于一个半月,通过教师实习,与企业加深接触,体验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对我们学生的培养及适岗培训课程设置有深刻的体会。同时,安排教师参加各种新技术培训,了解和掌握通信领域前沿科技发展脉搏,了解企业所需,收集各种案例,用于教学。

(四)加强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

遵循以学生就业、服务信息产业的宗旨,学院与有关企业紧密合作,建设通信职业技能鉴定站、通信行业企业通信电源培训基地,同时积极推动各大运营商在院校电源培训基地的组建。建立和健全师资库,聘请通信行业专家和企业生产技术骨干来院授课,使通信电源教学更贴近实际。学院每年利用暑假组织和安排通信电源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业实习,从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前瞻性。还邀请浙江卧龙灯塔电源有限公司工程师讲授蓄电池活化方面的内容,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五)推进“任务驱动”教学法,推广案例教学

鼓励学生自发组建项目小组,根据各项目小组的特长,承接相应的项目设计、施工、在指导老师的辅助下,完成从设计到施工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带着来源于企业的“任务”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和熟练的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电力机务员高级工考试和电工证考试,获得各种技能。加强对校外实习学生的走访,深入企业调研,合理分析培养目标岗位群体和要求。教学方法主要有:

1.工学交替教学法及时开发与企业同步的实训实践项目,创造真实的企业环境和工作情境,通过移动等通信运营商,建立通信电源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合作伙伴等措施,使得通信电源课程更加完善,设备更新速度与企业同步,企业锻炼机会增多。

2.案例教学法在社会越来越重视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利用行业背景收集大量真实企业案例,经过课程组教师精心设计,开设案例讨论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有利于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结合和转化。

3.体验式教学法利用行业背景和校企之间的良好合作,在大量的企业培训课程中使其与学校教学有机融合,使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获得一线一手培训内容,同时让企业员工更多了解学生,增强社会影响力。

4.互动式教学法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和讨论。教师和学生通过实训实习获得的感受和体会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共同提高。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师所采取的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形式可以有所不同。

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工学结合的教学设计不同于以往一般的课堂授课——实验室实验——企业实习模式,是高职教育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思路。新教学模式强调四性:即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增强学校和企业的伙伴合作性。以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切入点,联合企业专家遴选出本课程所对应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结合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条件,以学生认知和技能的获取为依据进行。在综合机务员技能鉴定大纲的指导下,通过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创造虚拟的企业环境和工作情境,灵活施行“校内——校外——校内——校外”的教学方式,结合企业实时动态,形成立体化教学内容。建立校外通信能源实训基地,提高实验实训课比例,设备更新与企业同步,学生到企业锻炼机会增多,增加实践经验、加强实践和理论的反复验证。开发实验实践项目,培养特色鲜明的学生。通过完善电源实训中心功能,包含系统维护功能,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工程施工等实践功能,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感知能力,提升了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好解决了通信电源专业培养生员紧贴社会和企业需求,对社会、企业、学院、学生是多赢的教学改革成果。

通信电源专业是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在1958年建校之初创办的专业,是学院乃至全国的重点基础专业。学院2004年升格为高职院校以后,通信电源专业成为学院首批重点专业之一。学院除了每年向社会输送通信电源高职学生90人左右,还承担大量的浙江省移动、电信等各大通信运营商及代维公司电力机务人员的培训、鉴定、竞赛等任务。近年来,学院紧贴社会和企业需求,围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创造了真实的企业情境,设计全面的实践项目,把以课堂为主传授知识的教学环境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双赢、互利基础上为通信企业搭建培训平台。基地为学校提供了科研项目、签“订单”培养学生,提供教学实习等,学校为基地提供培训业务,开展科研,输送优秀毕业生等,以此促使教学、科研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由于企业培训与日常教学有机融合,推行体验式的企业案例教学,开设案例讨论课,感受企业文化,加深课程理解,有利于理论经验向实际经验的转化。

(三)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目的性、能动性,进一步培养其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及早自我规划职业生涯,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锤炼、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近三年来,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完善的教学实践环境大大促进了课程的建设。其中,通信电源课程荣获浙江省“精品课程”,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认可度大幅提升,通信电源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真正实现了学生、社会、学校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教高.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意见[Z],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