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十篇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十篇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6:45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篇1

关键词:供电企业;纪检监察;内部审计

一、供电企业纪检监察、内部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项目经营收益、经营转移风险的监察控制

供电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所从事的内部控制活动,主要围绕企业的财务资金、业务进展,以及企业经营中面临的多种风险等,进行多种要素的可行性分析、调节控制。这一过程中,纪检监察部门要找到控制活动的关键点。首先,实施供电企业内部监察控制的主要一点,就是做好各种潜在风险、存在风险的纪检监察分析,依据《审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审计法实施条例法律》等法律法规,对电力项目执行的决策风险、财政转移风险进行监管,核查不同业务主体的行政违法、财务犯罪活动,将其交由相关部门处理。其次,供电企业更注重经营成本、收益的纪检监察,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业务执行效率和盈利状况,完成主要内部控制要素的监察工作,再采取多种必要措施加强成本、收益的管控,以尽可能减少正常经营带来的经济损失。

(二)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决策、财务审计的监督核算

供电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主要从财务资金核算、会计报告审核、生产经营决策指导等方面着手,开展严格的内部审计、业务经营管理控制工作。通过由供电企业会计部门、审计部门,搜集业务经营外部宏观环境、内部运营流程的数据信息,对涉及的多种经济资本、业务经营内容作出统计核算,包括固定资产、存量货款、有价证券等的内控分析,得到准确可靠的财务运转结果。

二、目前供电企业纪检监察、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纪检监察、内部审计制度设计不合理

供电企业纪检监察体制、内部审计制度等的设计,存在着监督职能不完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等问题,这使得内部纪检监察、审计监督的约束力较低。从目前各供电企业监审制度的建设来看,纪检监察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审工作,受到监审制度、上级领导的双重制约,在具体纪检监察任务、工作内容的执行时,往往出现避重就轻、形式大于实质的问题,长此以往不仅造成监察人员查错纠弊职权的丧失,而且会带来经济犯罪、职务犯罪的连带责任。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也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业务审计流程不规范、财务审计核算错误等,都将影响到企业后续的项目经营、业务管理活动。

(二)纪检监察职能定位不清、执行力不足

当前纪检监察在多种供电经营活动的执行中,主要负责对企业主体人员、供电业务内容作出管理,但多数职能部门对于重大业务工作的推进,往往与纪检监察部门形成连接,这使得纪检监察人员承担着一部分不属于自身的工作职能。比如纪检监察人员对企业领导的例行检验,需要内部审计部门的参与,而这其中原本属于审计人员的监督审核工作,就可能落到纪检监察的头上,导致监察部门出现职权定位不明确、工作内容不清楚的状况。同时纪检监察部门监督职权的行使,会由于现有监察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不足,出现纪检工作执行不认真、监察责任落实不清,以及监察追究、惩戒效能难以得到发挥的现象。一旦纪检监察机构在企业管理中的管控失位,很大程度上会产生包庇犯罪、经济腐败查处不力等问题。

(三)企业内部审计流程、审计成果不客观

供电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模式,是按照省级、市级、县级等多层级审计结构,对不同企业部门、业务内容作出审计核算。而且由于企业财务资金运转、人力资源等数据信息的获取,需要在每年或每季度才能进行核算,所以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其中县级供电企业的审计部门,为财务账目审计、其他业务事项审计的主要人员,这些人员的工作任务量大、审计经验缺乏,在项目审计事项参与、审计核算流程执行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审计工作形式化、审计数据错误的问题。而且限于省级、市级等高层审计部门的压力,通常秉持着审而不究的工作理念,使得最终的审计成果不客观,难以为供电企业生产决策、经营活动作出指导,甚至导致国家经济利益遭受损害。

三、供电企业纪检监察职能、内部审计监督的融合策略研究

(一)制定各监审部门明确的分工协作内控机制

供电企业内部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的联动服务,需要围绕现有的经营范围、项目业务内容,建构一套完善的纪检监察、审计制度,对不同监审主体进行多种工作任务的明确划分。首先建立多层级的监审报告制度,其中纪检监察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主体,在开展多种业务经营、财务核算时,要向上级领导做好工作执行前、执行时、执行后的情况报告。其次,根据纪检监察审计制度的规定,加强不同部门工作内容、职责权限的明确划分,并做好相关联业务的数据共享、任务紧密对接,帮助纪检监察人员、审计人员完成自身的分内工作,保证纪检监察内容事项、财务审计核算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强监察审计的网络化业务互联、风险共担

网络化社会环境下的供电企业监察审计,可以借助于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加强不同经营项目、业务内容、财务资金运转等工作的监审连接,其中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是纪检监察数据资源获取的基础。通过多种网络信息传输渠道的搭建,以及供电项目审计、财务资金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等信息的集合,能够实现纪检监察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之间的业务信息互联。如现阶段山东莱芜、湖北孝感等地区的供电企业,都建设有业务互联的监察审计工作小组,企业内部存在完善的网络化纪检监察审计平台,监察审计人员可以方便快捷对供电经营项目、业务内容执行、经济风险、决策风险等进行分类监审,并完成不同监审业务结果的分析与管理,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规避监察审计风险。

(三)注重纪检监察职能、内部审计成果考核评价

供电企业纪检监察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实效性,对各项经营生产活动、财务资金运转、潜在风险等要素,进行监察审计的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在纪检监察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完成监审工作后,企业领导、管理部门等主体要作出监察审计的评价,包括监审业务工作执行状况、监审成果的考核评价。一方面,企业管理部门要依据纪检监察审计制度,围绕项目经营决策、业务执行度、财务资金核算、人力资源素质等内容,对监审人员工作完成度进行评价;另一方面,针对内部财务审计、经营风险审计的成果,提出较为客观可行的监审工作执行方案、风险防控办法,发挥纪检监察与审计的应有价值。

结束语

供电企业纪检监察、内部审计,是对供电企业以往某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财务资金运转状况的评估,其不仅能够反映企业多种项目开展、业务执行的基本情况,也能对供电公司未来的经营发展作出指导。因此形成纪检监察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之间的职能融合,加强企业内部生产经营、项目风险、电力供应调配等的审计监督,有助于供电企业内部经营业务、严重经济违规事务的内控与管理。

参考文献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篇2

一、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基本概念

(一)内部审计的含义

在我国,内部审计是指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

(二)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代表企业的领导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监督,对本部门成员是否遵循单位内部的方针、政策、程序、制度及履行其职能进行监督;二是代表国家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对法律法令、公认会计准则遵守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对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报表和决算进行审计评价和签署意见,目的是维护国家经济法规,保障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

(三)内部审计服务的职能

我国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为领导在宏观决策、制定政策、解决问题提供真实数据,为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做出正确决策服务,为实现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效益服务,为保护本部门、本单位的合法权益服务;二是为国家审计机关、为上级管理部门服务。业务上接受审计机关的指导和监督,按要求上报审计报告,提供有关的数据、信息,为国家实行宏观控制服务,为全体人民的利益服务。

二、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在监督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是同一职能的两个方面。内部审计监督是内部审计服务的基础,内部审计服务又融于内部审计监督之中,服务是监督目标和宗旨,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二者相互依存。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可以促使其监督职能的到位,监督职能的到位又可从全局意义上实现了其服务职能。一旦离开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服务就会缺乏感染力,丧失权威性。离开内部审计服务,内部审计监督也就自然起不到应有的监督效果。可以说内部审计监督是治标,内部审计服务是治本,标本兼治,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因此,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是制约与支持的相辅相成关系。

三、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关系的措施

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不可分开的,但是内部审计部门在日常工作当中,往往只注重内部审计监督,而忽视内部审计服务,这种对内部审计职能的片面认识,不利于全面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结合某行业实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监督就是服务的理念

重新认识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树立监督就是服务的理念。内部审计履行监督职能,有利于促进单位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规范单位管理。与此同时要认识到监督本身也是为本单位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发展大局服务。明确了两者的关系,就是找到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基准点,树立内部审计必须树立“监督就是服务”的理念,准确了解企业经营目标,这是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立足服务、坚持监督,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标准,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通过内部审计监督,更好的为企业的整体发展服务。

(二)调整完善审计体制机制

1.清理和修订现有审计制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法制建设的逐步规范,以及市场主体遵纪守法观念的加强,经营主体将逐步走向规范化,依法经营尤为重要。作为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工作要从抓审计基础工作入手,对现有的审计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和修订,特别是不合理的规定要清理。并及时出台一批新的规章制度,努力做到审计评价公正,结论准确。

2.规范审计程序

在完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统一规范的工作标准和流程。首先制定严格的内部审计标准,为内部审计监督提供依据,为审计结果的准确;其次要形成规范的内部审计流程,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合理的审计程序可以为审计的公正。

3.转变内审工作重点

内部审计要紧紧围绕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特别注意选择对单位效益影响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提高审计成果的效用和影响,使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审计内容除了对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还应逐步扩展到绩效审计和审计咨询,按照资金流的走向,对人、财、物进行更为全面、综合的监督,通过设立内审指标体系,提高资金运行效率,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服务,以达到内部审计为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目标。

4.建立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其目的是避免审计工作中的舞弊现象,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增强审计结果的执行力度。一是要继续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审计人员以及各个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广泛推广参与式的内部审计方式,即在整个内部审计过程中努力保持与被审计对象,也就是相关部门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被审计者认识到彼此的利益相同,都是为本单位经营效益服务,然后确立统一的目标,建立协助关系。

(三)加强领导的服务能力

领导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制约着监督服务的实质性成效。首先,企业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内部审计监督就是服务的理念,认识到加强审计是改进管理的重要内容,并持之以恒地重视、关心、支持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工作。其次,要积极支持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包括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特别注重选拔输送优秀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在经费上给予足够的保障,从而为审计人员发挥职能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要协调好审计部门与其他各个工作部门的关系,为审计人员了解和掌握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政策变化提供条件,保证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更好地为本企业服务。

(四)强化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篇3

内部监督体系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督在社会各界备受指责,社会各界学者提出大量的改进建议,对内部监督进行修补,但也有学者提出对内部监督体系重构。自美国萨班斯法案的提出,审计委员会在企业中的作用急速上升。在我国,审计委员会则少有企业重视。本文将对审计委员会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明析。

二、现有的内部监督体系

为了维护企业各方利益,对企业内部人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越权和违规进行监督和防范。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构建由董事会、监事会组成的内部监督体系。各个机构相应的职能是:董事会对全体股东负责,董事会被赋予公司治理的监督职能,监督管理层计划、决定、行动、监察管理层的道德操守,财务报告,法规遵循。能够进行有效的公司治理,保护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监事会主要为监督董事以及管理层履行职责的合规性,维护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审计委员会履行整个董事会赋予它的责任。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财务报告、审计活动、道德准测、风险管理多个方面方面发挥作用。股东大会领导监事会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隶属机构。但是我国法律规定董事会、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职能不明确,而且还相互重叠,造成管理的混乱和相互推诿的现象。相应的具体职能和责任不明确。这样会给公司造成资源、资金和时间上的浪费。因此,有学者建议对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以及相关下属的内审部门进行重新定位。即让审计委员会的下属机构内审部门在行政上隶属于经理层。虽然层次更加清晰,但是这种改进无益于监督体系,反而会造成双重领导。而且审计委员会的职能的发挥也会受限于董事会和监事会。

三、取消监事会,将审计委员会从董事会中剥离出来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监事会由股东大会授予监督董事会和管理层经营活动、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公司决策有效实施的职责。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大多数企业的监事会没有发挥应有的能力,并没有有效的发挥应有的监督职责。李爽、李维安等的经验研究均证明了这一点。当然,经验证据还没有构成取消监事会的根本理由。从股权结构角度来看,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在股东大会中拥有多数表决权而操纵监事人选。监事会成员一部分由职工代表成,在行政上与管理层存在上下级关系,其选拔、任命、待遇、奖惩都是由被监督者董事会决定,因此监事会在行使职责时往往难以发挥作用。从公司法角度来看,虽然规定了上市公司监事和监事会的职权,但缺乏可操作性。在监事会成员的能力上千差外别,对董事、经理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虽然有要求纠正的权力,但监事很可能缺乏正确判断董事和经理行为以及检查公司财务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经验与能力,难以及时发现和监督在公司运营过程总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而且对于拒绝纠正的情形缺乏相关规定。同时,监事会和董事会的双重监督在形式上看似强化了上市公司的监督体系,但两者在职责上没有进行具体划分,更不存在与职责履行相对应的奖惩激励措施,从而造成监督的混乱。从法律法规层面可以看到,在明确相应的监督责任上不到位,这一点可能是监事会在公司监督上乏力的根源。杨有红等认为,取消监事会后,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的主体。吴可夫认为,独立董事的主要职责是凭借其能力优化董事会决策,监督董事会和执行董事的表现和为公司运营献计献策,维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独立董事需要同时扮演决策者和监管者双重角色,参与公司运营同时有肩负着监督的使命。由于独立董事参与董事会的决策,其监督职能比监事会更弱。审计委员会相对于经理层是独立的,但是相对于董事会不具有独立性。谢德仁也提出,独立董事制度是问题的一部分,只要独立董事隶属于董事会,就永远也摆脱不了经理人的性质而成为企业的装饰品。

因此,审计委员会应从董事会中分离出来,与董事会平行,直接由股东大会负责,而且审计委员会的成员也应该有独立董事担任。这样一来,审计委员会便能够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

四、重构企业监督体系,提升审计委员会在公司的地位

综上所述,第一、上市公司现有的监督体系是由董事会、监事会组成。由于制度和法规的不完善使两会没有实现良好的监督效果。董事会领导审计委员会开展工作。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缺失没有对监督体系的改善提供帮助;第二、部分企业的监事会软弱无力,与制度设计的初衷相差极大。取消监事会,重构监督体系会是更理性的选择;第三、对独立董事制度的认识应该从独立董事定位开始,分清参与决策与监督的主次,而实现以监督为主的功能需要将独立董事从董事会中分离出来并负责审计委员会的工作。

因此,有些笔者认为,取消监事会,将独立董事从董事会中分离出来,负责审计委员会的具体工作,审计委员会与董事会平行,真正独立于公司内部,实施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内审部门在审计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但是,如果将独立董事从董事会中分离,则会造成独立董事参与不到企业的决策中,将会降低独立董事在企业中的影响和减少独立董事对企业的深刻了解,直接导致独立董事对企业的影响,这样将会产生更大的成本和管理压力。董事会制定出的战略目标,下发给经理层。而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制度的完善以及通过内审部门对各个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以审计委员会为核心的内部监督体系能保证独立性,简化监督流程,减少时间成本,避免监督功能重叠。股东大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三权分立、相互作用的治理结构模式,充分体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经营权与监督权制衡的公司治理特征。

五、将审计委员会置于监事会中

通过上述介绍,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但是现行的法律和制度仍然滞后,有些结论只是理论推导,缺乏实践。笔者认为,取消监事会并不现实,监事会在企业中的作用虽然不大,但是有待完善,将其从公司内部切除是不合理的做法,将审计委员会从董事会中剥离出来是可行的,但是关于职责的确定仍然有待改进,从相应的职能可以看到,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职能有重叠的部分,因此,建议将审计委员会从董事会中分离出来,置于监事会中,重构监事会成员构成比例以及职能。审计委员会隶属于监事会,内审部门隶属于审计委员会。这样不仅提升了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也提升了审计委员会的地位。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篇4

[关键词]内部审计;监督要素;持续监督

会计史学家richardbrown曾这样描述:“审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比会计产生稍晚的时期……当社会文明发展到某个人被其他人托付财产具有必要性时,那么对前者忠诚进行某种检查的合理性就显而易见了。”交易复杂性和交易数量的不断增长,企业主/委托人远离交易的源头,对报告主体(人)的潜在偏见,需要外部和内部审计采用独立验证的一些方法,以减少企业及非企业组织内账务记录错误、资产盗用与期诈行为。

内部审计是整个审计组织体系的基础。我国审计组织体系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三部分。不同的审计主体,其基本职能也不一样。国家审计是国家机关对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由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民间审计是接受委托实施的企业财务报告审计、资本验证及法律规定的其他鉴证业务;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服务于管理当局的面向未来的检查和评价,以监督职能为基本职能,同时结合以评价、确认和咨询为主要内容的服务职能。

一、内部审计目标的发展

刚开始,内部审计作为内部经营职能主要集中在防止工资欺诈、现金和其他资产的损失方面;很快地,内部审计范围扩展到对几乎所有财务事项的验证;随后,其重点逐步从“为管理而审计”发展到“对管理进行审计”上。

iia(国际内审协会)初期公布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将内部审计的定义和目标表述如下:“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部设立并服务于组织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它是一种控制,通过检查和评价其他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来发挥作用。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协助组织成员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责任。为此,内部审计提供与所审查活动相关的分析、评价、建议、咨询和信息。审计目标包括以合理的成本促进有效的控制。”

然而iia成立后的最初几年,内部审计仍被视为与外部审计人员工作紧密相关的扩展。人们认为内部审计人员仅在组织内发挥着一般的作用。

由于管理和执行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有必要发展一系列控制行为,使企业得以有效地管理。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每种形式的控制进行现场评估,来完善和完成每一个执行活动。内部审计的职能由最初的单纯的监督发展到监督与评价职能的结合。内部审计的活动范围,已扩展到诸多管理咨询服务,如:检查和评估会计、财务以及业务控制的合理性、适当性和适用性;确定所制定的方针、计划和程序的遵循程度;确定为避免各种损失对公司资产报告和保护的程度;确定组织内部所产生的会计数据及其他数据的可靠程度;评估履行职责的工作质量。

企业环境经历迅速的、革命性的变化,对全世界的组织产生了深远影响。管理层在面对全球激烈竞争时作出反应,主动提高质量,管理风险、结构以及流程,需要为决策提供更及时、可靠、相关的信息,在这种趋势下,内部审计被视为帮助改善治理,支持关键治理程序的最合格的职业团体。“内部审计的范围包括检查和评价组织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及履行职责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一系列诸如“安然”、“世通”舞弊案的发生,促使《萨班斯—奥克利斯法案》出台,与此前赞助委员会(coso)的报告相结合,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在评价和维护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公司持续监督内部控制的主要部门。从而使内部审计成为继高级管理层、董事会、外部审计师之后现代公司治理的第四大基石。iia将内部审计重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关于持续监督

1992年coso委员会了内部控制五要素报告,指出监督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五要素之一,是对内部控制系统在一定时期内的运行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企业可以通过持续性的监督活动、单独评估或两者并用来实现这个过程。2004年,coso委员会结合《萨班斯—奥克利斯法案》了erm(风险管理)框架,对内部控制的内涵进行了扩展,监督作为风险管理的八要素之一,是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控以确定企业风险管理的运行是否有效的过程,监督对象在目标、方法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扩展,但仍坚持持续监督和单独评估方法的使用。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及蔓延,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国aig深陷次贷泥潭和我国中信泰富等公司衍生产品投资巨亏事件纷至沓来,不断暴露出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存在缺陷,反映了许多企业未能充分利用持续监督程序以支持内部控制有效性。coso委员会于2009年了监督内部控制系统的指南,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理念,以将监督有效地植入公司的持续控制过程为根本目标,从而能最小化内部控制失败并提高决策所需信息的可靠性。

监督程序的实施包括持续监督和单项评估,前者为管理层提供关于控制有效性的日常信念,后者提供定期的确认。持续监督程序植入企业日常的、反复发生的经营活动中。由于持续监督程序被常规性地执行,常常是在实时的基础上,最早识别和纠正控制缺陷。持续监督有效性越高,对单独评估的需要程度就越低,在进行单独评估时也可充分利用在持续监督中所获得的信息。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的建设主要强调单独评估,对持续监督重视不够,未将监督纳入企业日常的控制活动中,降低了监督的效果和效率。内部审计作为内部人审计,它所接触的信息是及时可靠的,可以随时根据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力机构的要求行使审计职能,具有经常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又要反过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自然应该承担持续监督组织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职能。

三、内部审计如何发挥持续监督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部门设置

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位置虽然极其特殊,但它仍然是组织内的一个职能部门,独立性问题对内部审计总是一个难题。为使内部审计有效运行,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持续监督的授权应该由足够高的组织层次授予。对于内部审计而言,为提升它在组织内的地位,与“那些负责组织治理的人员建立牢固的关系,并且直接与审计委员会进行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在西方,许多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但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往往由董事会制定,而董事会却凌驾于控制制度之上,因此应将审计委员会设置为一个与董事会平行,向股东会负责的独立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较好地实现其独立性。

我国也采用设置审计委员会的做法,但其实际适用范围有限,目前主要是在我国的上市公司得到较严格的执行,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很多组织的内部审计部门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似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内部审计的工作没有形成常规的经常的活动,而是受命于单位负责人,审与不审,审哪里这样的问题完全成为一种个人行为,内部审计的随意性很大,根本不能满足持续监督的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对组织负责,鉴于此,在组织内部设置一个内部审计委员会,其成员应由单位负责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单位内部的参与经营管理常规工作的业务代表组成,内部审计部门应由内部审计委员会领导,对其负责。

(二)在组织内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

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由内部审计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外部环境所决定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的审计业务主要有:财务审计、风险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合规性审计等项审计业务。但是,企业管理当局对于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准确的认识,他们往往在问题发生之后才要求内部审计进行审计,以发现舞弊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如何解决,内部审计部门仅仅是在事后进行审计,起到灭火器的作用。由此看来,其对组织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监督总是滞后的,更谈不上对内部控制进行持续的监督。

要改变上述状况,首先,内部审计的宗旨、权力和责任都应在组织正式的书面文件中做出规定,该书面文件的内容应当包括: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在本组织的地位;列席董事会、经理会议及类似权力机构会议;有权接触与审计范围有关的记录、人员和实物资产;明确内部审计活动的范围。机构设置上的高层性,并不能完全保证其工作的有效性。要保持内部审计工作的活力与动力,还应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责任约束机制。

其次,内部审计活动的展开应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使其成为一项长期而稳定开展的工作,将规划以组织最高层次的文件形式下发到各职能部门,明确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一贯重视程度,使组织内各个成员普遍地重视与遵循。

最后,内部审计的职能要求其保持与其他职能部门的独立性,不能承担任何具体的管理责任,为获得内部审计评价,确认所需的各种信息,避免信息的不对称,内部审计部门应扭转以前被动工作的局面,主动与其他职能部门加强沟通。由于内部审计往往被视为领导的灭火器,其他职能部门总是对内部审计部门敬而远之,因此,开始时,应制定内部审计定期沟通会议制度,内部审计工作部门不要以监督者自居,而应真诚地为组织各管理层服务,树立为管理服务的宗旨,采用提供咨询、建言献策的工作方法,帮助其他职能部门加深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主动遵循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当管理层切实认识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好处,得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惠之后,管理层自然会主动联系内部审计部门。这种不以监督为目的的工作形式反而形成对各管理层的事前的、持续的监督。

(三)加强内部审计意见的落实

内部审计机构不可避免地受到管理部门的制约,内部审计能不能发挥为管理服务的职能,一方面取决于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取决于组织的最高管理层能否接受和采纳内部审计的建议。内部审计建议应及时向前述的审计委员会或内部审计委员会报告,由其监督管理层对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应考虑将内部审计报告在组织内部公开化,加强员工的集体监督,进一步增加组织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篇5

摘要本文在分析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关系的措施。

关键词内部审计监督服务

一、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基本概念

(一)内部审计的含义

在我国,内部审计是指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

(二)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代表企业的领导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监督,对本部门成员是否遵循单位内部的方针、政策、程序、制度及履行其职能进行监督;二是代表国家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对法律法令、公认会计准则遵守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对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报表和决算进行审计评价和签署意见,目的是维护国家经济法规,保障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可见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代表国家监督的性质。

(三)内部审计服务的职能

我国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为领导在宏观决策、制定政策、解决问题提供真实数据,为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做出正确决策服务,为实现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效益服务,为保护本部门、本单位的合法权益服务;二是为国家审计机关、为上级管理部门服务。业务上接受审计机关的指导和监督,按要求上报审计报告,提供有关的数据、信息,为国家实行宏观控制服务,为全体人民的利益服务。

二、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在监督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是同一职能的两个方面。内部审计监督是内部审计服务的基础,内部审计服务又融于内部审计监督之中,服务是监督目标和宗旨,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二者相互依存。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可以促使其监督职能的到位,监督职能的到位又可从全局意义上实现了其服务职能。一旦离开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服务就会缺乏感染力,丧失权威性。离开内部审计服务,内部审计监督也就自然起不到应有的监督效果。可以说内部审计监督是治标,内部审计服务是治本,标本兼治,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因此,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是制约与支持的相辅相成关系。

三、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关系的措施

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不可分开的,但是内部审计部门在日常工作当中,往往只注重内部审计监督,而忽视内部审计服务,这种对内部审计职能的片面认识,不利于全面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结合某行业实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监督就是服务的理念

重新认识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树立监督就是服务的理念。内部审计履行监督职能,有利于促进单位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规范单位管理。与此同时要认识到监督本身也是为本单位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发展大局服务。明确了两者的关系,就是找到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基准点,树立内部审计必须树立“监督就是服务”的理念,准确了解企业经营目标,这是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立足服务、坚持监督,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标准,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通过内部审计监督,更好的为企业的整体发展服务。

(二)调整完善审计体制机制

1.清理和修订现有审计制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法制建设的逐步规范,以及市场主体遵纪守法观念的加强,经营主体将逐步走向规范化,依法经营尤为重要。作为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工作要从抓审计基础工作入手,对现有的审计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和修订,特别是不合理的规定要清理。并及时出台一批新的规章制度,努力做到审计评价公正,结论准确。

2.规范审计程序

在完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统一规范的工作标准和流程。首先制定严格的内部审计标准,为内部审计监督提供依据,为审计结果的准确;其次要形成规范的内部审计流程,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合理的审计程序可以为审计的公正。

3.转变内审工作重点

内部审计要紧紧围绕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特别注意选择对单位效益影响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提高审计成果的效用和影响,使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审计内容除了对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还应逐步扩展到绩效审计和审计咨询,按照资金流的走向,对人、财、物进行更为全面、综合的监督,通过设立内审指标体系,提高资金运行效率,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服务,以达到内部审计为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目标。

4.建立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其目的是避免审计工作中的舞弊现象,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增强审计结果的执行力度。一是要继续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审计人员以及各个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广泛推广参与式的内部审计方式,即在整个内部审计过程中努力保持与被审计对象,也就是相关部门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被审计者认识到彼此的利益相同,都是为本单位经营效益服务,然后确立统一的目标,建立协助关系。

(三)加强领导的服务能力

领导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制约着监督服务的实质性成效。首先,企业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内部审计监督就是服务的理念,认识到加强审计是改进管理的重要内容,并持之以恒地重视、关心、支持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工作。其次,要积极支持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包括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特别注重选拔输送优秀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在经费上给予足够的保障,从而为审计人员发挥职能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要协调好审计部门与其他各个工作部门的关系,为审计人员了解和掌握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政策变化提供条件,保证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更好地为本企业服务。

(四)强化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

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成果取决于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强化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第一,要加强审计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审计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努力把内部审计队伍打造成为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精的职业化的审计团队,对于那些缺失职业道德、不称职的人员,立即调离审计岗位;第二,要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审计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审计人员业务功底、缜密的职业思维判断能力和宏观政策理论水平;第三,要进一步搞好国外培训、国际合作交流等活动,丰富审计人员的国际化知识和经验,增强从事国际化审计业务的能力。第四,面向社会,吸收人才,制定严格招聘程序,录取高素质、高技术审计骨干,加强审计力量。

(五)加快内审信息化建设

科技的发展可以带动管理方法的改进,内部审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本身的快捷、准确、可靠性,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使内部审计技术手段从手工审计逐步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过渡。应进一步改进审计实施手段,提高审计的信息技术含量,增强审计监督服务能力。具体措施是:要突出数据库、网络建设以及相关专业软件、业务模型的开发应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it审计、远程审计等,尽快建立起强有力的审计信息化支撑平台,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例如某行业目前从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信息加工、输出、传送和存储方式均相对滞后,虽然审计机构都配备了计算机,但仍然徘徊于低层次使用eXCeL表格制作软件和woRD文字处理软件,制约着内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快内审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篇6

一、内部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的关系处理

内部会计监督从整体上看,这是一个组织为了能够更好地确保公司资产的安全性,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制度,使得能够确保公司所有的经营活动都能够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的规章要求,不断提升其经济管理的水平和效率,防止其进行舞弊,严格控制文化影视集团公司的经济风险,并且,在单位内部一定要采用相应的经济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制度办法,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内部控制制度,其中,就包括是财产清查和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使得会计事项相应人员的职责权限更加明确,进而能够对文化影视集团公司重大的经济事务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这种内部会计监督往往都是具有一定的自律性,这是当前我国会计监督体系所形成的基础。

内部审计是当前文化影视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的评估行为,其中,基本的审计内容就包括财务与财政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以及内部控制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一系列的管控经济风险的行为。

从两者上看,内部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都具备一定的监督职能,都是需要对文化影视集团内部进行监督和管理,是当前文化影视集团公司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更为广泛上的意义上看,内部审计和内部会计监督两者可以说是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是互为基础的,而且,内部审计对象就是与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以及效益型,其中,所监督的范围就是公司内部的财务会计活动,而且,内部审计的职能发挥的有效性在很多程度上都是取决于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内部会计监督的主要工作职能也是取决于内部审计的支持,所以,我们就必须要加强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会计监督中的应用,这是当前两者互为补充的两种监督方式,两者虽然说是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从目标上看这是一致的,都是严格按照国家财经的规范性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改善文化影视集团公司的经济活动,更好地实现文化影视集团公司的经济利润,从而可以不断提升文化影视集团公司的经济管理效率。

二、内部审计在内部会计监督中的现状分析

1.内部审计观念缺少,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够

在我国很多的文化影视集团公司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企业都没有进行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有的没有不定期地开展相应的专项审计工作,尤其是一些中高层的负责人以及个别的审计人员都没有对内部审计进行充分认识,很多的领导者都认为是内部审计主要模式就是账项基础审计,在审计项目就是查账和纠错,甚至有很多的文化影视集团公司认为进行所谓的内部审计,就是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一种行为,很多领导都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对于内部会计监督中的作用,对内部审计的控制以及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从而使得缺乏一定的积极性,让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

2.监督机制不成熟

在我国很多的文化影视集团公司的监督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这样就使得很多的工作无法进行开展,或者是让各个组织机构都形同虚设,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部审计规范的缺失,在文化影视集团公司是否制定了内部审计手册方面,没有按照文化影视集团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的手册,这样就在很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文化影视集团公司的健康发展。另外,在一些资金的投放安排以及财政审批等方面,都存在规范性缺失的情况,而且,文化影视公司内部存在着职权分布不清和职责分工不明的情况,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混乱的局面。而且,这些职权不清将会直接导致审计检查工作不明,这样很有可能会使得检查工作负荷程度不断增加,同时还会使得检查出来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从而在文化影视集团公司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

三、完善文化影视集团内部审计在内部会计监督中的应用分析

1.逐步强化内部会计监督,促使文化影视集团公司不断完善相应的内部审计制度

在内部会计监督方面,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好内部会计的监督作用,从而可以建立更加有效的内部会计监督体系,为此,我们就必须要健全文化影视集团公司的法人治理机制,这是内部审计得以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前提,建立一系列的会计系统控制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和运营分析制度等一些内部审计监督管理体系,之后,就必须要将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还应该要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严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可以改变以往的内部审计模式,进而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文化影视集团在经营管理中的消耗,不断挖掘文化影视集团公司的潜力,实现其预期的目标。在另外一方面,还要对文化影视集团公司的经营全过程进行控制,切实通过微观审计,帮助文化影视集团公司建立各种内部审计制度,不断强化其内部的审计监督管理。

2.切实注重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规范,不断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

众所周知,内部审计是当前现代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重要组成力量,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独立性缺失这是造成当前内部审计执行监督失控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就必须要在文化影视集团公司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能够将内部审计机构和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分离,在机构的设置上,可以独立于其他的各个管理职能部门,或者是可以独立地对文化影视集团内部事务进行监督和评价,在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在内部审计机构内配置专职的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不相离的职位分离制度,进而能够明确各个人员的分工,在整体上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进而能够有效地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在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经费上的独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日常工作流程和开销申请上有一定的独立地位,内部审计只有在机构。人员以及经费等方面形成独立,才能真正地确保各项活动不受其人员和职能部门的干预,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客观公正,进而推动我国文化影视集团公司的会计工作的全面开展。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篇7

关健词:医院内部审计;审计职能

所谓职能,是具体事物在特定环境之中具有的特殊功能,职能是事物为了满足客观环境需求所表现出来的外在能力。内部审计职能,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功能,并通过功能反应审计的根本本职。而内部审计的目标变化也会引起具体职能的变化,总之,内部审计职能是为内部审计的目标实现而服务的。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前身是成立于1941年的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虽然是一个非官方组织,但却在成立以来凭借其科学性与权威性,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先导组织。iia在不同时期对内部审计做出了不同的定义与总结,深刻反映了内部审计职能的演进与变化。在iia的定义中,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法律因素、文化因素等都对内部审计职能的演进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可以说离开了这些环境因素,现代内部审计职能也就不能成立了。在iia前六个版本的定义演变中,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主要是检查职能、评价职能、控制职能。iia在2001年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笔者根据此定义和自身的工作实践理解的医院内部审计职能有监督职能、评价职能和服务职能。

一、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所谓医院的内部审计职能,是指医院内部审计机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被审计部门和财务收支情况以及其他经济活动进行的检测和监督。

通过医院内部审计职能的履行,实现对违法违规、经济犯罪、损失浪费、奢侈铺张等各种不良行为的揭露,从而实现对医院体制的健全、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漏洞的填补,从而确保医院各项经济活动及运作的良好运行,推动整个医院的全面协调与科学可持续发展。

内部审计监督能够对医院经营活动及各项经济风险进行及时预警,防止经济活动健康秩序遭到破坏,杜绝隐形风险,降低违法违规行为发生的几率,大大降低医院遭受实际损失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能够对所发现的重大违规违纪问题进行后续跟进,实现管理活动中各个薄弱环节的预防与加强,并通过工作开展寻找问题和提出问题解决建议,维护各项管理制度的切实落实,维护医院及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评价职能

医院内部审计评价职能,是指对医院内部控制和经济行为的评价。医院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是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应当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交互与内部约束,并在建立健全的医院治理结构的同时,强化医院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强化对医院内部风险及外部风险形成因素的辨别与应对。医院的经济行为评价包括医院的发展计划、预算、决算、采购以及各职能部门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医院未来决策的可行性、科学性评价。

现代医院发展要求内部审计不仅要关注合规性、合法性,更要关注合理性、效益性。审计目标从查错纠弊向测试、分析、确认、揭示及防范关健经营风险转变,对医院内部控制和风险进行评价、评估,并依据评价结果,提出有效性的建议。

三、服务职能

医院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是指顺应医院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医院中心工作为核心强化审计,实现对医院发展大局的促进和服务,维护医院各项经济和管理的有序与安全,实现自身在医院中改革推动与发展促进的实际作用。防患于未然,千方百计地为医院发展保驾护航,为被审计部门出谋划策。内部审计通过履行监督职责,服务于医院发展和建设。

通过对医院可能引发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如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医疗市场、自然环境等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经营目标、经营行为、竞争策略等风险评估,帮助医院决策层提升对抗各种风险的能力。

四、监督职能、评价职能、服务职能三者关系

医院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所谓医院的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主要发挥的是其在医院内部审计及法律法规遵行方面的监督导向作用。医院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履行的目的在于防止医院管理中的错误与弊端,防止医院资产遭到损失与破坏。医院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具有真实性、经济性及合规性三方面特点。

医院内部审计评价职能应建立在监督职能有效履行的基础之上,并对监督职能的履行做出积极辅助。然而,当前我国医院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在很多时候未能得到地位强化与定位确立,在实际工作中也未能受到足够重视,因此导致其职能履行的作用大打折扣,甚至被过分忽视。医院内部审计评价职能的被忽视,直接导致其在医院发展决策制定、经营方针制定、管理机制创建和风险防控等诸多方面的作用被削弱,工作缺乏独立性与权威性,最终无法发挥自身作用促进医院经济效益提升以及市场竞争力增强。

医院内部审计服务职能也具有其特殊作用,但当前医院内部审计活动中对服务职能也存在着不少轻视。如果过分强调监督而忽视服务,则会直接削弱其服务和影响,这样不仅会影响到服务职能履行,同时也会反作用于监督职能,造成监督的僵化、死板,从而让两者都受到制约和抑制。而且,服务职能是内部审计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职能,加之医院是属于我国政府在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履行中的重要机构,所以医院的一切管理都应顺应这一要求,应强化服务意识和相关工作。

监督职能的履行是内部审计人员在监督过程中通过合法性、合规性的检查而体现出来的,任何管理都离不开对管理行为及结果的评价,内部审计评价职能的履行能够帮助医院内部审计队伍进一步明确医院各项发展决策、经营管理理念以及内部控制基本情况,能够通过评价发现医院本身的不足以及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失误和不足,从而及时的发现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医院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监督职能的履行是内部审计人员在监督过程中通过合法性、合规性的检查而体现出来的,评价职能的履行帮助内部审计人员对医院的决策、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有了充分的了解,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医院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监督职能是医院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内部审计的基础,评价职能是在监督职能履行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为内部审计履行服务职能提供了基础。

五、影响内部审计职能发挥的因素:

一是需要实现医院内部管理结构以及内部审计运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从而给予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高度的独立性、严肃性与权威性。此外,内部审计体系建设也是一个相对的长远规划,与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完成。

二是需要切实强化医院内部管理队伍建设,人员是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与保障。在具体工作中,应重视人员任用、在职培训教育、岗位合理化分配以及绩效考核等多方面的加强。

三是积极规范医院内部审计相关流程,实现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要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进行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的科学制定,划分工作范围、明晰工作权责、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流程。同时,要以内部审计工作要点为核心,建立规范化的风险评估体系,实现内部审计的网络化、规范化与体系化。

四是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手段,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先进的分析工具,把审计人员从手工统计寻证中解脱出来,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五是转变审计工作方式,改变过去传统的事后审计方式,转变为事前参与、事中监督、事后审计,做到早发现问题,早提出审计建议,早采取整改措施,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努力提高服务意识,做到监督、评价、服务并重。创新审计方式,开拓医院内部审计的新领域,对大型基建项目和医疗设备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创新审计组织方式,积极探索审计项目招投标和合同制管理方式,加强医院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着力构建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项目审理既相分离又相制约的审计业务管理体系,建立审计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服务于医院的经济发展。

总之医院内部审计应围绕医院中心工作有效开展审计监督,及时深入揭示存在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堵塞漏洞、加强管理、促进发展的建议。医院内部审计应针对内部控制建立风险评估系统,以评估医院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经营管理构成的风险程度。内部审计要增强服务医院发展的自觉性,加大审计力度,协调各种资源和要素,满足医院发展对审计的各种需求,提高审计效果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冯西儒.内部审计职能演变的特征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3(9):22-27.

[2]刘家义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25-39.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篇8

   关键词:内部审计;职能;经济监督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的理论框架需要重构,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需要拓广,因而,对于内部审计的研究,又重新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领域。 

   一、内部审计的职能并非一成不变

   职能是由事物本质所决定的一种内在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人的思维能力的进步,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会进一步深化和延伸,这种认识上的深化和延伸同时也会揭示事物的潜在职能,也就会改变事物现有的职能。内部审计的职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由内部审计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外部环境所决定的。以西方内部审计为例,在内部审计发展的三个阶段上,内部审计具有不同的职能。现代内部审计产生的初期,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经营层次的增多,企业管理当局更加关心分支机构编写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企业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希望对内部所属各级组织的财务收支活动实行有效的监督,内部审计主要是进行查错揭弊的合理性财务审计。此时内部审计的职能以监督为主。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和经济国际化的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一切因素都要进行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价。在这一背景下,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突破了传统的财务审计范畴,广泛开展了内部控制制定审评,并逐步开展经营审计,将提出改进经营活动的建议作为工作重点,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全面体现。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西方国家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社区关系紧张、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力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和恶化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持续发展,使得企业不得不开始审视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他们认识到,只有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才能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并可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以获得持续的发展。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又积极开展了社会责任审计,对企业履行保护环境、节约使用能源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对从经营决策到经营结果和效果的全过程都开展了审计,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服务,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促进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地发展。这时,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就越来越突出,正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50年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所明确指出的“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评价活动。”

   二、关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几种观点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既不同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内部审计,也有别于西方国家内部审计,已成为一个新的理论热点问题,在有关的内部审计研讨会上,在有关的文章专着中,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实务工作者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一职能论。认为内部审计只有经济监督职能。

   2.二职能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职能和经济评价职能。

   3.三职能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职能、经济鉴证职能、经济评价职能。

   4.多职能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管理、经济评价、经济鉴证等职能,除此之外,还有将服务、咨询等也归结为内部审计职能的观点。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职能之我见 

   1.经济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

   经济监督职能是指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被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以便衡量和确定其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是否正确、真实,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合理、有效,检查被审对象是否履行其经济责任,有无违法违纪、损失浪费等行为,追究或解除其所负经济责任,从而督促被审单位纠错防弊,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现代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业务的日趋复杂,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管理层次的多级化及生产经营地点的分散化,使各管理当局面对纵横交错的生产经营系统,不可能事必躬亲地直接控制各生产经营环节及有关的经济活动,这就客观上需要有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监督企业所属各经济责任承担者按既定的目标、方针、政策、制度、计划、预算等的要求认真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并揭露违法违纪、营私舞弊、贪污盗窃、损失浪费以及经营管理中的弊端,达到加强企业控制、严肃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的目的。内部审计的这种监督职能是内部管理科学的需要,来自企业内部的压力。

   从1983年建立内部审计以来,我国一直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是双向监督,内部审计既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对企业保证国家财产保值增值进行监督,又要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对企业其它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各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政府的职能已发生根本的转变,从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干预企业的经营转变为通过宏观调控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然政府已将自主经营的权力还给了企业,那么,也就不应该再要求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代表国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监督,过去强加给内部审计的双重身份,严重妨碍了内部审计的健康运行和发展。

   事实证明,要求内部审计站在国家的立场上监督企业,内部审计作为加强国家对企业审计监督的补充手段来看待是对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不适当定位,不符合内部审计的特点。因为随着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一个企业要设置哪些机构,配备什么样的人员,应该服从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和战略目标的要求,而不应该是外部的强制要求。这些年来,在为数不少的企业,内部审计迟迟未有建立,或者建立后也未得到主要领导的重视,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恐怕与此有关。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审计监督体系的健全,特别是社会审计力量的增强,内部审计代表国家监督企业的职能将逐步由社会审计来代替,即社会审计人员作为独立的第三者对企业经营业务的合法性、对企业出具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予以鉴证。内部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主要是站在企业立场上,为企业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

   2.经济评价职能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经济评价职能是由经济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另一种职能,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评价职能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要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基础上以履行评价职能为主。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是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而发展的,在西方企业中,特别是一些大型的企业、跨国公司,都自觉自愿地设置了内部审计,并对其工作条件、人员素质予以高度重视。西方人认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审核经营业务的独立评价活动,它是一种管理控制,其作用是衡量评价其他控制的有效性”。大型企业离开了内部审计,最高行政领导人对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企业既定方针、计划、程序的执行程度就难以知晓,就成了聋子和瞎子。内部审计协会(iLa)在其的《内部审计责任书》中也认为:“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检查各种业务活动以向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独立评价活动,是一种通过计量和评价其它控制的有效性来发挥作用的控制。”

   3.内部审计不具有经济鉴证的职能

   所谓鉴证,是指鉴定和证明。鉴证最大的特点是由当事人以外的独立的第三者履行。因为独立的第三者,既与审计事项的委托人没有利害关系,也与被审事项的当事人没有利害关系,这样的鉴证工作才具有客观公正性,鉴证结果才能使人信赖。而内部审计机构从企业这个主体来讲,并非第三者,它作出的鉴定最多只能是一种“自我鉴定”,其客观公正性是极其有限的,对外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有观点认为,内部审计对企业所属各级组织进行审核,作出审计结论,是一种鉴定,只不过内部审计的鉴证职能对外无效,但对董事会下属的各级组织仍是有效的,因而内部审计有经济鉴证职能。对这种观点,笔者不同意,理由有三个:

   (1)内部审计中,审计执行人(内部审计人员)和审计委托人(董事会)不是毫无利害关系,而是上下级关系,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聘用与被聘用的关系。

   (2)内部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也不是毫无利害关系,某些因素的存在会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

   (3)内部审计人员接受领导授权,对本企业所属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完成承包目标或履行其他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查,作出结论,以作为领导兑现奖惩或评价干部的依据,恰恰说明了内部审计的监督和评价职能。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篇9

一、重要事项监督的基本情况

(一)重要事项监督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人民银行内审部门重要事项监督,是指内审部门在开展项目审计之外而承担的一些监督工作,主要是对监督重要事项的承办过程是否符合规定程序、监督重要事项的承办人员是否存在违规违纪行为进行监督。其内容和形式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制度明确规定的必须要求内审部门进行监督的重要事项,如基本建设工程招投标、集中采购、固定资产处置、发行库查库、国库查库等;二是本行党委会或行长办公会决定需要进行监督的重要事项,主要包括对机关各部门和下级行的突击检查、半年度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等;三是依承办部门申请监督部门并经主管行领导审批同意的其他重要事项,主要包括车辆维修、固定资产清理、安全保密检查等等。

(二)重要事项监督的实施情况

目前,基层央行内审部门承担了大量重要事项监督任务。以人民银行某中心支行为例,2010年至2012年,内审部门总共参加重要事项监督活动200余次,涵盖了集中采购、基建项目、国库发行库查库、突击检查、专项检查、固定资产清理、处置等事项,涉及部门近10个。其中,2010年66次,投入内审人员总计95人/天,与该年项目审计现场工作量的比率接近3:7;2011年71次,投入内审人员总计100人/天,与该年项目审计现场工作量的比率为2:5;2012年69次,投入内审人员总计115人/天,与该年项目审计现场工作量的比率为1:5。重要事项监督工作量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基层央行内审部门一项繁重的工作任务。

二、重要事项监督的必要性

(一)内审规章制度赋予的基本职责

中国内审协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二条指出“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人总行《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监督暂行办法》第五条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在行长的领导下,依照本办法,独立实施对人民银行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监督。”

由此可见,无论是基本准则,还是暂行办法,均赋予了内审部门重要事项监督的职责和权力。

(二)强化内控风险管理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随着人们风险意识的不断增强,基层央行越来越注重内部控制,尤其是对重要业务流程和重要风险环节的控制。内审部门作为监督与评价组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主要部门,参与单位重要事项和有关业务的重要事项监督,并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风险进行预警,是基层央行强化内控风险管理的客观要求。

(三)内部控制关口前移的重要手段

过去基层央行的内部审计大都是事后审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现代内部审计强调的是从以结果为审计对象转化为以过程与结果的结合为审计对象,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从以对某一时点的静态审计转化为对全过程的动态审计,既注重静态下的内部控制,更注重内部控制执行过程的有效性。基层央行内审部门开展重要事项监督,就是从过去的事后审计监督向事中、事前延伸,从源头上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监控,这样做可以实现内审监督关口前移,有利于及早发现问题,提高监督效率,防范和化解风险。

三、当前重要事项监督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重要事项监督缺乏具体约束

虽然人总行《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规定内审部门可以对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和行属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但是很多基层央行都没有制订实施细则,致使基层央行内审部门在开展重要事项监督时,无具体的细则约束,各职能部门为了规避自身风险,从大到集中采购,小到卫生检查,均邀请内审部门参加,这种重要事项监督范围太宽,监督重点不明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内审监督效果。

(二)内审部门缺乏主动介入

在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的新形势下,基层央行内审部门不仅人员少、任务重,而且压力大、要求高,除了完成日常的常规审计外,还要按照上级行的目标考核要求,积极探索风险导向审计和绩效审计,撰写大量的内审调研信息材料,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内审部门的重要事项监督只能是被动介入,很难做到主动参与。

(三)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现在基层央行对内审部门参与重要事项监督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任何事情、任何业务、任何活动只要内审部门参与监督,就可以万事大吉、高枕无忧。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内审部门在没有深入了解有关事项、有关业务之前,盲目参与对其的监督并签字画押,其结果不但不能真正起到监督作用,还有可能使被监督部门放松自身内部控制,逃避风险责任,这种现象需要引起关注。

(四)重要事项监督存在风险

1、独立性风险。目前在基层央行重要事项监督中,内审部门不仅充当了监督者,有时还是直接参与者。例如,在基建项目变更中,要求内审部门参与签证,在集中采购中要求内审部门会签,在财务报销中要求内审部门审核等。这些做法看似严格、监督到位,实际上染指了内审监督的相对独立性,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

2、转嫁性风险。在开展重要事项监督过程中,如果内审部门对具体业务或管理活动进行直接确认的话(如前文提到的财务报销审核、基建项目变更签证等),就会使自己在事实上参与了具体业务的管理,其结果必然把风险转嫁到内审部门,使内审部门承担了不必要的管理风险。

3、专业性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央行业务种类和操作系统的不断更新,在专业上对内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审人员不但要懂审计,还要掌握会计、法律、计算机等知识。但是,“术业有专攻”,内审人员不可能做到全能,不了解、不在行的东西还有很多,如果强行要求内审人员参与具体的管理环节,就很可能因为专业的缺失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带来新的风险。

四、规范重要事项监督的建议

(一)健全重要事项监督制度,规范重要事项监督行为

建议上级行完善内审重要事项监督制度,比如由总行制订《内审重要事项监督办法》,分行出台实施细则,基层央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照执行。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明确重要事项监督范围,规范应予以监督的重要业务事项;二是明确重要事项监督流程,规范重要事项监督程序和内容;三是明确重要事项监督方式方法,规范内审部门监督手段;四是明确被监督职能部门在具体业务活动中的内控职责及内审部门的重要事项监督权限,规范监督职责,规避监督风险。

(二)转变重要事项监督思路,强化内审服务职能

基层央行内审部门应根据内审转型与发展的要求,转变内审监督思路,从过去单纯关注制度执行的结果,逐步向关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流程的转变;从单纯的查错纠弊,逐步向发挥内审顾问、咨询和更具建设性的增加价值功能转变;从被动参与监督,逐步向以风险为导向,主动参与重要事项监督转变。以参与重要事项监督为契机,主动参与到全行性工作和重要决策中来,加强对重要业务操作流程、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加强与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积极发挥内审在事前、事中的咨询作用,强化内审服务职能。

(三)明确重要事项监督定位,发挥内审“免疫”功能

无论是从审计的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考量,还是从内审人员的实际出发,内审部门都不应过多的直接参与单位的管理活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因此,基层央行内审部门要根据人总行赋予的职责要求,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哪些活动内审部门应该参与监督,哪些不应该参与。只有这样,基层央行内审工作的客观性才能体现出来,日后内审部门的审计才能公正、公平,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篇10

【关键词】业务督察内部审计行政监督

2004年,国务院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明确要求:“创新层级监督新机制,强化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上级行政机关要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监督制度,探索层级监督的新方式,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之后,国家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税务总局等政府部门先后设立督察内审司,对各省市直属机构开展相关业务领域的内部审计和业务督察工作,从而从组织上强化行政管理(包括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等环节)中相对投入力量不足的行政监督工作。

但是,业务督察工作的性质和目的是什么,其与行政监督、行政监察、执法监督和内部审计的区别与联系又是什么,这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回答。2012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为加强出入境检验检疫业务督察工作,提高业务工作质量和行政效能,保证依法行政,率先制定出台了《出入境检验检疫业务督察管理办法》。本文以检验检疫业务督察为例,通过其与行政监督、行政监察、行政执法监督的比较,以及对比中美行政机构内部审计的内容和发展,对业务督察工作的性质、内容、作用等进行初步的理论探讨,以期能够准确定位检验检疫业务督察工作,更好推动检验检疫业务内部监督工作。

1.检验检疫业务督察

在《出入境检验检疫业务督察管理办法》中,对检验检疫业务督察进行了明确定义:指对检验检疫业务部门和人员执行检验检疫业务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标准以及本部门相关制度的符合程度、执行水平和实施效果等进行的监督、检查和评价的过程。

从检验检疫业务督察的对象来看,它的对象是检验检疫系统内部业务相关的机构及业务人员,具体包括全国35个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及设在海陆空口岸和货物集散地的下属分支机构,涵盖所有检验检疫系统内部业务职能处室、技术支撑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从检验检疫业务督察的内容来看,它实际上包括了检验检疫业务工作质量情况、行政效能情况和依法行政情况。按照质量管理学(iSo90001:2008)中的定义,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检验检疫业务工作的固有特性应当包括行为特性(如履职、廉洁、礼貌、合规等)、时间特性(如及时性、效率)、结果特性(如准确性、完整性、效果)等。而要求就是业务督察的依据,包括明示的要求(规范、标准、作业指导书)、隐含的要求(惯例、常规做法)和必须履行的要求(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则)。检验检疫业务工作质量就是检验检疫业务工作的行为特性、时间特性和结果特性满足业务工作的明示、隐含的和必须履行的要求的程度。检验检疫行政效能情况是指检验检疫机构在实施行政行为时的能力、效率、效果、效益。检验检疫依法行政情况是指检验检疫机构执行依法行政的六项基本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和权责统一)的符合程度。

从检验检疫业务督察的手段方法来看,有检查,有监督,还有评价。具体可以:(1)查阅档案、记录和相关材料;(2)与相关人员谈话;(3)现场检查审核。(4)访问并查询被督察单位的电子业务平台以及自行开发的所有与业务有关的电子系统。

从检验检疫业务督察的作用和目的来看,作用是规范和加强业务工作,目的是不断提高检验检疫业务工作质量和提高行政效能、保证依法行政。

2.行政监督与业务督察

2.1行政监督的概念、原理与作用[1]

什么是行政监督?简单地说,行政监督是指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的督促和检察。行政监督分为广义的行政监督和狭义的行政监督。其中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以及专设的行政监察、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进行的自我监督,也称为内部行政监督。行政监督的基本原理就是行政监督的主体将行政管理的实际状况与应有状况加以比较,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行政监督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是其他行政管理环节所不能替代的。简而言之,行政监督的作用和目的有四个方面:一是促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保证国家政令畅通;二是防止行政权力的失范、失效,遏制和预防腐败发生;三是揭露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对各种行政过失进行补救,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四是促使行政机关不断完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

2.2检验检疫业务督察与行政监督比较

检验检疫业务督察的主体是国家质检总局以及各级检验检疫机构,也即行政机构自身。检验检疫业务督察的对象是检验检疫机构内部下属机构及业务人员的业务相关活动,目的是保证依法行政和提高检验检疫业务工作质量、行政效能,依据是与检验检疫业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方式是检查、验证、调查、综合评定、提出督察建议等。

从检验检疫业务督察的主体、对象、原理以及作用和目的等角度分析,检验检疫业务督察无疑是属于检验检疫行政监督的范畴,是检验检疫内部行政监督的一种形式。

3.行政监察与业务督察

行政监察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内部行政监督制度。行政监察是指在行政系统中设置的专司监察职能的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行政活动及行政行为所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实施行政监察的主体是设立在行政系统中专门机构,行政监察的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综合行政行为,行政监察的内容包括监督对象执法情况、廉政情况和效能情况。

3.1我国行政监察的特点

一是行政监察的职责非常宽泛,既包括对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的检查,也包括对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处理,甚至还包括指导政务公开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工作等。

二是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内部行政监督,行政监察在法律地位和权限上得到强有力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明确授予行政监察机关有四类权力: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行政处分权。例如行政处分权,在监察对象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或违反行政纪律时,监察机关可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分。

3.2业务督察与行政监察比较

以检验检疫业务督察为例,业务督察与行政监察的共同点是对象都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目的都有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都属于内部行政监督。但两者也有着显著的不同:

(1)行政监察有单独的国家法律作为保障,而业务督察依据仅仅是内部文件。

(2)业务督察只有有限的检查权、调查权和建议权,没有直接处理权,更没有行政处分权;而行政监察在实施监督的权限和措施上,明显更有威慑力。

(3)业务督察侧重于业务行政行为的监督和纠正,而行政监察更侧重于对行政主体及其人员的监督,强化的是对违法违纪行为人的处理。

(4)业务督察的范围比行政监察要小得多,行政机构所有的人员及其活动都在行政监督的范围内,而业务督察主要聚焦于业务部门、业务人员的业务活动。

4.行政执法监督与业务督察

行政执法监督也是我国行政机构一项重要的内部行政监督工作。根据监督主体的不同,行政执法监督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这里所说的行政执法监督,指狭义的行政执法监督,即内部行政执法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内部对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行使行政职权和与行使职权有关的行为实施的自我监督。

4.1行政执法监督的重点

从出入境检验检疫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实践来看,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监督是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重点内容。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执法主体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等对特定的人或特定的事所作的特定行政行为,是行政执法主体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等情况的具体表现,直接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权益产生影响。对出入境检验检疫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监督,主要从检验检疫执法主体资格、执法权限、执法依据、执法程序等方面着手;而对具体行政行为适当性的监督,则主要针对检验检疫行政执法过程中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是否适当,有无畸轻畸重现象,有无故意放纵或随意放弃执法权力等情况[2]。

4.2业务督察与行政执法监督比较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笔者认为,业务督察与行政监察和行政执法监督都属于内部行政监督,两者有密切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

(1)业务督察与行政执法监督两者都没有单独的法律支撑,都是根据行政机关内部文件开展监督工作。

(2)两者监督的对象比较接近,一个是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一个是行政机关及其业务人员,两者有交叉但不完全重合。

(3)两者监督的权限上基本相同,均没有直接处理权。

(4)两者监督的重点不同。行政执法监督的重点在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而业务督察的重点不限于执法行为,还包括与执法行为相关的技术支撑活动和内部管理活动等。

(5)在监督的目的和作用上,行政执法监督主要目的和作用是保障依法行政、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而业务督察除此之外还有评估业务绩效、改善内部管理与控制的目的和作用。

5.内部审计与业务督察

在内部行政监督中,内部审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内部审计制度也是国家行政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内部审计的理论系统和准则实务发展也较为完善,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与现代内部审计的代表美国相比,由于在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行政管理体制与发展阶段的差异,中美在内部审计的内容与发展也有明显的不同。

5.1我国内部审计的内容与发展[3]

1985年12月审计署颁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的若干规定》,这是审计署成立后第一个关于内部审计的法规文件,为我国内部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该规定又先后在1989年、1995年和2003年三次进行修订和重新颁布,每次修订都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目前我国国家机关内部审计的法律依据是国家审计署2003年制定和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该规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表述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从定义来看,我国国家机关内部审计的内容还主要限于传统审计中的财政审计和财务审计。但新规定第三条又明确规定我国内部审计的内容包括“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与国家审计署1995年颁布的原规定相比,现行规定中内部审计的范围扩大到组织内的全部活动,更加重视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审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是现代管理发展的产物,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已经贯穿于各项管理职能和活动中。由于内部审计本身的特征和在组织中的地位,比其他职能部门更便于掌握和控制组织的内外部风险,因此对组织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行评价也成为内部审计的责任。

5.2美国内部审计的发展与内容[4]

美国行政机构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是美国审计总署(theGovernmentaccountabilityoffice,以下简称Gao)积极推动的结果。1948年起,Gao、财政部和预算署(BoB)共同推动在联邦政府各机构推行“联合会计改进计划”(Jointaccountingimprovementprogram),统一的会计原则和准则,并在各联邦机构设置和建立会计系统,同时强调联邦各机构自身改善内部管理,加强对“过程”的内部控制,在联邦机构会计系统中建立和发展内部审计机制。

《1950年会计和审计法案》(accountingandauditingactof1950)进一步强化了对联邦政府各机构内部审计的要求。该法规定,各机构的负责人要根据审计长设置的会计原理和准则,负责设置和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包括内部审计。1968年,Gao强调内部审计除了检查会计记录、报表和财务报告,也要评价绩效,评价效率性和经济性。

《1978年督察长法案(theinspectorGeneralactof1978)》建立美国督察长制度,在美国联邦行政机构内部设立督察长办公室(theofficeofinspectorGeneral,简称oiG)作为专门的内审机构,承担内部审计职能。这个法案对美国国家审计体制包括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完善都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为Gao减轻了审计资源不足的压力,使Gao有能力去关注更大的问题,并将工作重点从财务收支和合法性审计转向绩效审计。另一方面,它进一步强化联邦行政机构的内部审计工作,从法律和组织上加强了行政机构的内部审计和控制机制。

《1978年督察长法案》赋予了oiG以下的工作职能[5]:(1)对该法案所规定机构(农业部、商务部、防卫部、教育部、能源部、健康和公共事业部等)的相关活动进行内部审计和调查或对内部审计和调查进行监督;(2)通过独立客观地审核、调查和评价,为行政机构促进相关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3)检查和预防行政机构相关活动中的舞弊、浪费及权力滥用;(4)向行政机构和国会负责人完全、及时地报告行政机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及纠正行动的必要性和进展。按照这些职能,美国oiG内部审计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包括财务审计和内部合法性审计,也包括了政府内部的绩效审计(简称“3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和内部控制审计,甚至还包括对舞弊、浪费及权力滥用行为的调查等。

5.3内部审计与业务督察的关系分析

在我国,目前内部审计的根本职能与关注重点仍然是经济监督与评价,这是内部审计最重要、最根本的职能。尽管2003年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明确提出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但实际上主要还限于对财务内部控制和经济风险管理的评审,对于其它业务管理职能和活动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较少涉及,而这正是业务督察重点关注的内容。

美国内部审计的内容已经扩展到内部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甚至腐败、浪费及权力滥用调查。美国基于《1978年督察长法案》构建的内部审计已不单单是一种内部经济监督和评价的手段,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包括内部管理和执法监督、绩效评估、违法违规调查在内的综合性的内部行政监督。美国的这种综合性的内部审计,除了具备我国内部审计的职能外,其中内部合法性审计、内部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与业务督察的关注点有较高的契合度。

6.检验检疫业务督察的性质、内容、作用与定位

通过对检验检疫业务督察工作内容、目的、作用和方法的解析,对行政监督、行政监察、行政执法监督与业务督察关系的比较,以及对中美内部审计的内容与发展及与业务督察关系的分析,笔者对检验检疫业务督察的性质、内容、作用和发展定位提出以下基本观点:

检验检疫业务督察是检验检疫机构内部行政监督的一种形式,它是指检验检疫机构内部对其业务相关部门和业务人员开展的业务相关活动的监督、检查和评价。

检验检疫业务督察的内容有三个方面:(1)合法性督察,关注重点是业务相关活动与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等的符合性;(2)合规性督察,关注重点是业务相关活动与本机构、本部门相关制度、规范性文件、内部管理和控制要求、业务作业指导规范等的符合性;(3)业务工作绩效评估,对业务相关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估、评价。

检验检疫业务督察的作用有四个方面:(1)监督业务相关机构、部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2)完善和加强行政机构内部业务管理和控制;(3)查错防弊,预防和纠正业务违法违规行为;(4)对改善业务工作和提高业务工作的效率、效果提供建议。

对于检验检疫业务督察的定位,由于它与行政监察、行政执法监督在内容、目的、作用上的明显差异,而与内部合法性审计、内部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具有很高的契合度,从发展的角度看它更适合定位于作为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部分。检验检疫业务督察的未来发展方向,除了对业务相关工作合法性的督察外,应重点拓展内部审计中与业务相关工作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审计和行政机构业务工作绩效审计的职能,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内部审计的协同和融合。

7.对检验检疫业务督察工作的建议

检验检疫业务督察是一项新的工作,是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它是对行政监察、行政执法监督等内部行政监督的一个补充,也是对传统内部审计功能的拓展。检验检疫业务督察工作体系,是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检验检疫业务督察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

业务督察理论体系应解决检验检疫业务督察的基本概念、性质、目的、作用、原理、内容、方法、定位、发展方向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

业务督察制度体系应解决检验检疫业务督察的工作依据、程序方法、内容指标、结果应用、保障措施等一系列基本操作问题。

业务督察标准体系应建立检验检疫业务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标准、良好业务活动规范以及规范业务督察自身工作的标准,并明确业务督察的基本原则、质量标准、最佳做法以及检查、调查、评估等相关活动的准则。

此外,针对业务督察法律依据相对薄弱,权威性不足的问题,还应当在探索建立业务督察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的同时,探索研究推动业务督察立法工作。可以借鉴美国推动行政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经验,将目前以审计署署令形式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修订完善上升到国家立法层面,制定出台《国家行政机构内部审计条例》,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同时将业务督察纳入内部审计工作的范畴,在《国家行政机构内部审计条例》中对行政机构业务督察工作也做出明确规定。

参考文献:

[1]冯琳舒.改革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对策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7-8

[2]陈巧栋.建立健全检验检疫行政执法监督的研究探讨.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科研项目(SZK19-2002)研究报告,2009年11月

[3]陈汉华.浅谈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历史、现状、趋势.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9月

[4]于效明、曹慧明.中美审计比较研究.审计研究资料,1998年第5期,第3页

[5]theinspectorGeneralactof1978.5U.S.C.ap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