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十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十篇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6:00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篇1

论文摘要:新的数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本问就小学数学课程教改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课堂教育中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否诚心诚意地把学生视为学习的小主人,这是教学的关键问题。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必须紧紧地抓住“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主动参与,体验成功”这几个字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是义务教育的特点,它存在着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适应于普遍的学生。根据新大纲和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基础,有用,能学”的精神确定的。说是基础,而又很灵活;说是有用,而又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理性思考;说是能学,却又不是垂手而得,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学会的。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时,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技能,并结合学具操作,自己去探索65-23、42-28、的计算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掌握竖式计算法则。面对这一样的数学课程,我们应该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学好,不过,关键还在于教育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特殊性,都有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都需要尊重、信任和关怀,他们都有自我发展的要求。对这样的群体,需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填平补齐”、“一刀切”是不能搞的,而是要充分估计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数学课程内容作为一项人类活动来对待,更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具有一般性的洞察力,发展生存能力和学会创造;同时,学生的学习生涯也将因为数学而丰富多彩。我们要创造适应和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这就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主动参与,体验成功是师与生、生与生交流的互动过程,也是师与生,生与生情感交流的人际过程。学生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这是我们教师探讨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指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行为参与很容易被观察到,如认真听讲和做作业,积极发言和讨论等。心理投入则不容易被察觉,它包括情感的投入和认知的方式。正如我们在教一个班时,就会发现,在课堂上同样具有努力学习行为的学生,有的对数学学习很有兴趣、深感乐趣,并且不断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有的则不然,对数学学习是被迫的,带着焦虑、畏惧甚至厌恶的消极情绪。在认知方面,有的停留在记忆操练,模仿的浅层次阶段,有的则是主动调查、收集信息,选择、加工、整合信息的深层次阶段。就如我在教“分数的意义”,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课上交流,采用有结构的物质材料,在小组内摆出尽量多个不同的分数等等,充分放手,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切饼、分糖果等。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让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大大激发了全体学生真正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积极性。这样,可以改善了认识策略和水平,并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我们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丁肇中先生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其言深邃地道出了创新的重要性。

新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一次明确地写入了“前言”部分,并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大纲的全文。“创新意识”是指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真理的心理取向,它是一种意愿。数学是科学思维的工具,因此,创新意识必须反映在创新思维方面。如何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我们探讨的问题。有经验的教师认为,数学学习不仅成为学生对要领、法则、定理、公式的弄懂、记牢、再现和熟练的应用,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经历学习的过程,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如在组织学生用0、0、1、2、3组成乘法题并分类后,我有选择地让学生练习,练习中没有规定用口算还是笔算,而是提出要求:能口算的就口算,不能口算的就笔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这几句话中,教师把自由交给了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对于能口算的给予表扬,让学生在计算后感悟,今后做题要根据题目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不要死板地认为哪种用口算,哪种用笔算,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计算能力。又如在复习课中,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已学过的知识,有的画枝状图,有的画集合图,各有特色,让他们用自己的记忆方法来整理。在二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把例题放开让学生去思考、试做,然后讨论、评价,同时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来表现数量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同学已基本能用线段的长短比例表示数量,还能用多种算法来解答。我认为这一些都是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教师角色的创新

在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面前,教师要实现从传授者到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引发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系列历史性创新。教师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次做出战略性调整,重构面向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性角色,保证与新世纪课程的同步成长,也就是教师要走出封闭、狭隘和垄断的阴影,在新课程的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的角色。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4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90

新课程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简称,自建国到现在已经开展过许多次,其教学理念主张以学生对学习知识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学习态度为根本,重视教学过程,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依赖教师的传输性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是一门探究性较强的学科,但以往的数学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大量的重复性和缺乏实际意义的教学内容令小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因此,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方式,首先应从小学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入手。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式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的都是传输性的教学方式,即以数学教师为唯一主导的教学方式。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了过多的位置,忽略了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包括学生的数学思维、个性特征和心理条件等,这很容易导致小学生学习数学过于依赖教师,因而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小学数学中的探究性,并没有被有效利用。很多数学教师忽略了引导和协助小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在知识点的讲解和解题过程中,数学教师往往是采用告知和记忆方式进行数学教学,这也是部分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无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需求也在相应地改变。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综合教学能力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知识讲解较强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则较弱;善于与学生互动、教学方式较多元化的教师,可能因为自身教学经验较少,最后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这是因为小学数学是基础知识,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也相应宽松,所以就很容易导致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全面性上有所不足。加上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就更加凸显了解决该问题的迫切性。

二、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方式

(一)更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可以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只有确立目标,教师才可以根据目标来制定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但目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目标都过于单一化,这也是导致小学数学教学单一化的主要原因。小学生因头脑、个性、以往的受教育情况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对于数学的学习、理解和认知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所以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已经不适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的需求。以新课程改革为教学核心,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而言,除了最为直观的成绩,应该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的心理变化,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不考虑小学生数学成绩的部分,学生由消极的学习态度,转变为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在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确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时,提高数学的实际应用意义,把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紧密相连,一方面增加了小学学生实际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同时,不同个性、思维模式的学生也对数学有了属于自己的认知,这也符合了新课程改革中注重学生个性培养的教育理念。

(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参与度,直接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师生间的互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直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的静态教学现象。课堂上,师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和回应,就很容易导致学生过于依靠教师而进行被动性质的学习,离开学校或教师,很多小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低效。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想要让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首先要打破静态的课堂教学。针对这方面,首先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利用一些简单的模型或是画图来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可以亲自感受数字的实际变化、几何图形的变化等。令学生的大脑和手共同参与其中的同时,也减少了固定教学模式带给学生大脑的疲劳感和枯燥感。

(三)教学评价的创新

教育教学的进步,离不开相应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和让数学教学与时俱进的关键所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价,应从效果和效率两方面同时入手。效果则分为短期和长期的效果,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离不开对效率的评价。短期效果可以理解为学生对一个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而花费了多少时间和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离不开教学效率的评价。而考核评价制度,则是检验数学教师教学不足之处的有效方式。考核的内容,在以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为基础的同时保证其全面性,除了学生的成绩之外,还应包括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接受情况和心理态度。最后则是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是否发生了改变以及改变的程度等,而不是以课堂纪律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考核评价的内容。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教师是从事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是联系教育与学生之间的重要纽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学生可以从多个渠道学习数学知识,但最直接、最全面的仍然是数学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的实际效果。

目前,虽然多数数学教师相互之间的教学方式各有不同,但自身的教学方式却比较单一,这就导致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只适用于部分学生。所以,校方在组织教师培训时,不但要加强教师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还要加入针对学生个性化、多元化需求的教学培训内容。另外,要加强教师思想文化上的培训,包括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思想品质的培训,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样才可以保证教学创新的有效性。

三、结语

在教学创新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创新并不是指一味地以前旧的教学方式方法,而是在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转变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令学生顺应时代的进步,符合新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篇3

为现实的可操作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的教学

质量。

一、贴近实际,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生活与数学也是息息相关的。例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课前先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数,是怎样用的?学生搜集到大量资料,去咨询这些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搜集得资料越多,学生也就享受到自己调查的快乐,此时,及时导入新课,这样就引导了学生去主动探究,然后将课前收集的资料和老师的问题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

实际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思想,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积极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更多地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更容易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学生们积极配合到生活中去自主探究,实践中自然会引入更多新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并不神秘。有助于达到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地去点燃发现之火、研究之火。要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增强开放性,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给学生留有创新的思维空间,善于发现学生们富有价值和个性的方面,让不同个性得发展、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篇4

一、让学生在数学课上也学会“阅读”,由“灌输式”向“体验式”转变

阅读按照人们的常规的想法,认为它只是语文课才应该用的学习方法,实则不然,在数学课中也可以用到“阅读”,它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自学能力和交流能力,而且有助于对数学概念、法则的理解。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要多读,才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问题学生搞不清楚,关键不在于学生不会做题,而在于学生对概念根本没有理解清楚。从这一问题出发,我们就可以明白数学当中的许多概念或含义,确实需要让学生多读,条分缕析,才会弄得清清楚楚,理解得深刻,记忆得牢固。

通过阅读使学生初步理解认识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意义,发现疑难问题,再加上教师恰到好处地在重点、难点以及思想方法上进行点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理解,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样做,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老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己的切身参与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首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内容,并且反复、认真地阅读,指导对书上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清楚的认知,理解了百分数的基本意义和表示方法,以及运用过程,然后让学生再借助于实际观察生活中的食品包装、酒瓶标签、饮料瓶等,细心观察包装上的百分数,并把每个含有百分数的句子抄下来,之后在课堂上集体进行探讨,从而认清百分数的意义。

二、通过“多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课标要求,要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即素质教育。那么在数学课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就必须多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动手的乐趣,由此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经过无数例证,可以证明小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会记忆牢固,理解深刻。比如我们经常告诫孩子:千万别玩火,火是非常危险的东西,被火烧着之后,会非常疼。但是孩子没有被火烧的经验,不知道火烧的滋味,所以还会禁不住“火”的诱惑,去偷偷玩火。只有当他真正地被火烧烫过一次,才会知道被火烫的滋味儿,由此一辈子都不会去玩火。这就说明,亲身体验对一个人的认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适合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际操作。学习“圆的认识”,就可以让学生分组之后,团结合作,用纸先画下大小不同的圆,然后动手剪下来,再对折,变换角度再对折,从而让学生体会圆的直径、半径、对称轴,以及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过程,学生会真正理解“圆”的各种知识,这远比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要理解得深刻,而且记忆得更加牢固。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合作探究模式的一个重要体现方式。

再比如教学“分数的比较”时,就可以让学生们拿大小相近的几个苹果,动手切一下,老师可以要求同学们根据教师的提示去切: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看一看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再切四分之三,五分之三,五分之四,六分之四,再进行比较,看哪一个大,那一个小。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会理解同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同分子分数的比较方法。切实体会到了分数大小比较的原因和理论基础。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学习的效率极高,教师教学也变得十分爱简单,再也不用苦口婆心地说教学生了,学生再也不会愁眉苦脸地被强迫学习数学了。

三、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课堂提问主要能起到以下几种作用。

1.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指南针。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自己所教授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于对教学方向做及时的调整,从而更加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优化教学的进程。

2.可以促进学生认真进行思考。只要是教师对所提问的问题提前进行了精心的设置,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为了回答教师的问题就会进行一定的思考,认真听讲,这在客观上会促进学生认真听课的程度,但是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所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因为学生的学习程度、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提出的问题要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因材施教,才会收到较好的提问效果。

鉴于提问的良好教学辅助效果,因此才会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喜爱,因此在教学中也广泛应用提问这一有效教学手段。但是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运用提问,使提问能为教学活动增资添彩。经过广大教师的经验可以知道,提问一定要在上课前有一个精心的准备,提问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师生互助的目的,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篇5

1 观念转变是核心

为什么要把转变观念放在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地位,关键是因为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一切改革注定是要失败的。观念通常理解为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和现象的看法和认识,它具有内在性、主观性、私人性、自然性、非批判性和非自主性。正是由于观念的这些属性决定着观念一经形成,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在较长的时间内起指导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所从事工作的价值判断、目标指向、操作过程等诸多方面。也正是观念的这些属性,决定了观念转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现实的数学教育环境下,数学教师、学生、学校、社会乃至于家庭等都对数学课程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认识,这些认识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与时展的基本趋势不相吻合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阻碍着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因此,数学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转变与时展相悖的观念。

数学教师是实施数学课程改革方案的核心力量,他们在长期的数学教育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这些观念在他们的实际工作中都发挥着作用。在长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对教师的观念作了分析调查和必要的梳理与反思,发现大多数教师对数学课程的认识局限在数学教科书上,数学课程就是国家颁布实行的教科书,教师就是要不折不扣地把大纲规定的内容讲解给学生听,课堂教学就是对数学知识的解读,虽然有些教师也关注学生的技能技巧、能力智力的发展,但大多为点缀,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讲清讲透知识上、学生练习、考试上,只求学生能牢固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及运用,以便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不太关心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通过深入中学教学第一线,发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上,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课堂时间都是教师独占的,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现象更加严重,教学模式仍然是“复习提问、新课讲授、练习模仿、小结作业”的形式,很少有教师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发展的差异性。在数学学业评价中,成绩仍是衡量学生学业成绩与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尺度。这种课程无生成、教学无弹性、评价无活性的观念仍在现实的数学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阻碍着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将严重的影响着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

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是教师,最终看教学。对教师而言,核心就是观念的转变。只要我们教师内在的观念真正转变到视自己是数学课程的建设者,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成员,是课程的主体,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结构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拓展丰富学生、教师数学知识与感悟体验数学内涵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富有生命挑战与创造活力的过程,就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树立了这样的观念必然会转化成为理念与教师行为的信念,进而在教师生涯中起到长效与巨大的作用。

观念的转变是在行动与不断反思的长期过程中实现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要在转变观念的过程中坚持三点:对过去反思、对现实关注、对未来展望。对过去的反思意味着要吸收过去我们的优秀传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有人研究提出,我国的基础教育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点,对打好“基础”提出了质疑,那么过程就是输的根源所在,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检讨可能就是最为重要的,在过程的检讨中,观念就成为反思的核心问题。深入追究过去指导教师行动过程中的一些观念,其根本的症结就是过分的功利观造成的,表现形式就是对应试的过分关注,严重地束缚了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如果不对过去观念进行反思与更新,就会严重影响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也就不能在教学实际工作中有效地实施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对现实的关注,就是要从现实的角度反思我们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与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哪些数学知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同时也要关注现行数学教育为什么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厌恶数学,我们的数学教育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要从源上找原因,从根上求对策。对现实的反思特别要把数学知识的秉性如实验性、操作性、思辨性、猜测性、可反驳性、试误性、源于现实用于现实等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使数学尽情地展现它的生命力。对未来的展望,就是要意识到社会时代与数学自身发展对数学教育的挑战,认识转变观念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在一个较为宽泛的视野下,充分审视我们周围的发展与变化,了解面临的困境、矛盾、差距、不足,对比研究体会数学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吃透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明确职责。不要使观念的转变游离于现实而成为空中楼阁,要站在战略的高度,用长远的眼光,从根子上去深挖扎根于我们头脑中对数学、数学教育、评价等认识方面间题之所在,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从一点一滴做起,用新的观念、新的态度、全新的理念去迎接挑战。

观念转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还体现在观念的转变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相应的支持系统即政府的政策配合、家长积极参与、教师的专业技能的提高、社会的支援等方面。没有全社会的支持服务系统,要取得真正的观念转变是不可能的。因此要不断累积知识和经验,以循序渐进和互动协作的方式进行。

2 内容选取与组织是主体

内容的选取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因为课程理念、目标就具体地体现在内容体系与对内容施教的过程之中。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只是对学习的内容从目标层次进行了说明,规定了学生学习必须达到的最低层次的要求,具体选择哪些知识载体以及用什么呈现方式来体现这些目标,还有待教材编写者、使用者的创造性劳动。

新课程内容选取与组织创新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在理论研究上,大众数学、问题解决、建构主义的新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随着这几年数学教育期刊的论述讨论的不断深入,这些新思想已经被广大师生以及学校、社会所接受;在物质条件上,随着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学新课程内容的有效选取与组织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比如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标准中具体目标是“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北师大版、人教版、西师版都选择了“认识钟表”这一单元来体现标准中的具体目标,但选取的具体内容与呈现方式各具特色。前面两种版本的教材放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而后一种教材放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北师大版通过“小明的一天”以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说一说、认一认、练一练等方式来认识时间是如何用表来刻划以及了解记时法和感受时间的长短;人教版则是简洁明了,主要是用图来表现标准的具体目标;西师版同前两者的最大区别则是有一段很优美的阅读材料“你知道吗”,从文化的角度说明古时人是如何确定时间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图文并茂,表述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的情景是学生十分熟悉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更好地将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变为教育形态的知识。仔细阅读不同版本的教材就能感受到教材的实质性变化。能真切感受到新课程既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留下广阔的空间,使师生双方都有地方不断挖掘拓展发展空间。正是内容选取与呈现方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教学就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自主学习,探究实践就有了可能。

结合学习标准的体会与参阅基于标准之上的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我们认为新教材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注重素养性:数学课程必须以全体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为立足点,数学课程改革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这一方面进行。

·体现重要性:要把学生最需要的对学生发展有巨大促进的知识以灵活的方式呈现在教材中,使之处于核心地位。

·保持连续性:数学知识的呈现有它的逻辑规律性,一定要反复思考何时以何种方式把需要学的知识组织起来,把最好的东西献给我们的孩子们,同时要处理好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关系,处理好迁移、类比、归纳的关系,在保持连续的基础上创新。

·反映稳健性;是要全面慎重地考虑数学课程改革的力度,特别是要在对传统数学课程中成功方面总结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千万不可急功近利。

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的,这些工作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学动态化的过程中,体现在教师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中,比如说教学方案的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处理一些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批改作业中对学生创新的肯定等。内容创新必须辅之以组织创新,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组织形式下会有不同的效果,如何将知识的本来面目以清晰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就显得十分重要。

3 学术讨论与教师研修是保证

学术讨论与教师研修是数学课程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学术讨论是广大教师以课程建设者的身份参与数学课程改革中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开展有意义的学术争鸣与研讨,一方面可提高广大教师对数学课程改革实质认识的水平,澄清一些含糊不清的问题,从内心深处感悟数学课程改革的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可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不断对数学课程标准进行完善,同时造就一批课程改革的核心力量。学术讨论可加强专家与一线教师的联系,通过讨论,相互倾听对标准的看法,了解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遇到的困惑、帮助教师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比如现阶段数学课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马太效应”、教学中“参与式”的形式化、家长对课改的态度等问题,从理论与实践层面都会出现一些好的解决对策。从问题的研讨中吸取合理的东西,反复提炼、总结升华,使数学课程建设不断成熟与完善。学术研究也可使我们树立高度的专著精神、批判精神与合作精神,更加有利于数学教育的发展。

继续教育、教研室活动、自我进修是教师研修的一些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吃透课程标准、有效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保证,在教师研修的内容、方式方面,必要的数学观、数学教育观、数学教学观、近现代数学知识、教育理论、心理学等是必需不断充实的。同时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自我提高的文化氛围,让广大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尽早参与到课程改革当中,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共同促进数学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钱佩玲。数学教育的现展与教师培训。课程。教材。教法,2002(5)。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篇6

课程改革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在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如何进行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就成为了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创新,探索出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为小学生构建出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在遵循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原则下进行课堂教学,进而使小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

课程改革;新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小学生的特性,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与逻辑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如何让学生对抽象的教学内容充满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成为了众多教师关注的主要问题。下面我就主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实践,简单谈谈我的教学看法,以期为数学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情境教学是新课标教学背景下颇受教师青睐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恰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与情感都会被充分地带动起来,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情境时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情境中,从而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充分地激发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这一节内容时,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青青草原上要开展羊羊运动会,比赛主要以接力跑的形式举行,四只小羊一组,比赛共分为四个环节,每一只小羊要跑100米,并完成一道计算题才能够交接接力棒。喜羊羊、美羊羊、沸羊羊、懒羊羊分到了同一个小组,懒羊羊由于在上课时总睡觉,他不会做这些计算题,这一组就很难完成挑战。故事讲到这里,学生都很担忧,于是我便让学生想个办法帮助懒羊羊,学生都很期待接下来课程的学习,并在学习中都十分认真投入,从而使得课堂的教学气氛十分活跃,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二、引导探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数学知识的灵活性很强,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做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随时关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设计接下来的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时,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大多数的小组在讨论研究时都不知道从何处入手,我便引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联,并让学生利用教具来进行拼接。在不断的操作中学生慢慢就找到了分析的思路,并经过思考与总结,将问题巧妙地解决了。通过这样的引导教学,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率,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与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指导方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没有掌握一套完整恰当的学习方法,他们在学习时也往往是凭借着自己的喜好根据自己的习惯来做题,这样杂乱的学习方式虽然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却不利于学生发的长远发展。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其进行更高效的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做题分析时可以有理有据,逻辑清楚,从而有助于学生在做题时找到关键点,并通过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来解答问题。我在教学时就注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回答不出的问题,我则是逐步地引导学生分析,并让学生准备一个错题集,将学生做错的或者是不会做的题目都记到上面,以便日后复习翻看。在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我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对于学生不懂或是有疑问的地方,他们可以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并对知识有更为深入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四、回归生活,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产生熟悉感与亲切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劲头。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要教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内容时,我就让学生两人一组测量校园内花坛的周长。在室外上数学课,学生的兴致十分高涨,他们都积极地测量登记,这些数值再也不是单调的数字,而是具有实际意义的长度,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实践教学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增强了学生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使其不断深化吸收,进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总结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教师也要转变以往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找到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能力,为其发展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孟祥,陆明飞.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02)

[2]林金烟.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探究[J].学周刊.2014(03)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认知能力;学习兴趣

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材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每一节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描述,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联系在一起。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应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外,还要兼顾到学生创造性和独立性等方面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教学目标呢?

1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

要促进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小学数学教学真正转移到学习交流和探索中来,转变僵化的教学方法,营造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实现发展与进步,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参与教学,也愿意参与教学,并在此过程中萌发出创新的思维与意识。要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尊重和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是使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爱玩、好动,即使他们在玩,也能从玩中接受新知识,观察新鲜的事物。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玩中真正地学到知识呢?实践证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就能自觉地探究新知,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的或者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入手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让他们自主发现自己周围的事物竟然和数学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主去编题目,自己列式计算,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活化、情景化,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中去。针对每一节课的内容不同,教师还可以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游戏和故事,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需要让学生先对数学学习内容感兴趣,这样,他们才能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设置悬念等,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如在学习《比例尺》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画出来,学生们画得五花八门,主要是学生们不知道怎样确定方向,不了解实际的距离在纸上应画多大。对比,教师应让学生思考:你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之后学生经过小组思考和探究,最后得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然后,学生大胆思考和分析,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枯燥、抽象的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这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接受过学前教育,简单的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教具,让学生自主观察,让他们寻找教室内的有关数学知识,比如有多少桌子、有多少凳子、有多少小朋友等,还可以带领他们到校园内进行观察,看看校园内还有哪些数学知识,看哪个学生说得又多又好,让学生自主感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培养学生多视角思考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这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随着教材的改革,很多数学问题具有不唯一性的特点,教师要因势利导,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创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初,当教师告诉学生某个问题有很多答案的时候,学生会感到很惊讶。这时候学生可能是茫然的,但随着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有的学生能回答准确,有的学生却偏离了方向,但是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他们都在努力思考。这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尤其要关注差生,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学生能提出不同的见解,当然,只要学生敢说,教师就要给予鼓励。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

5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有的学生考试成绩非常好,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会胆怯,动手能力比较差,很多任务都不能自己完成。学到的知识不能应用到实际中去,数学学习不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这样学习它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每次上课,教师都要把数学问题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比如,在学习钱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创设超市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会买东西,让学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给了售货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等这些问题。这样,在具体情境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真正融合在一起。

6利用作业评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恰当、合理的作业评语不但能对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对一些做得认真、正确率高的作业,教师可以在作业下方写上“你的想法真独特”“你是小天才,计算高手!”“你真聪明,教师为你感到骄傲!”对于作业出现错误的学生,可以用“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你肯定还有高招,加油!”对于差生,教师要努力找他们的闪光点,适时给予鼓励,比如,“有进步,继续努力!”“你很努力,教师真为你高兴,付出肯定会有收获。”“你努力,你成功。”“你准行,教师相信你!”“只要坚持不懈,你会给教师和同学们带来惊喜的。”如果教师坚持使用带有感彩的评语,不放弃一个学生,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期望,增强自信,逐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7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只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知数学,他们才能明白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学到数学知识,热爱数学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搞题海战术,或者教学内容偏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教学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更不利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践,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程蕾.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种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2(22).

[2]关怀清.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J].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2014(9).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篇8

关键词:小学教学;课程改革;素质教育

作为实现小学教育目的重要途径之一的数学教育,应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怎样向新课程标准靠近?教学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中要开发学生智力,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老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去动手、去小结,努力实现素质教育向新课程标准靠近。

1转变观念,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都是从教师的“教”出发,现在要转化到从学生的“学”出发,以前的课堂是不少教师演讲的地方,当前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的舞台。这就意味着改革教学的关键是转变观念,要真正摆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关系。可以说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课堂教学组织设计的着力点,素质教育要为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或发展学习的基础”。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教就是为了不教”。通过鼓励、引导、实践、探究等方法,真正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体验中获教所知。

自学不等于自主学习。自学是在没有教师授课或指导的情况下学习,而自主学习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随着学习社会化的到来,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自主的学习者,使他们能够不断更自我、超越自我,应对挑战。于是,走向自主创新学习,便成为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小学的自主学习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知道怎样进行自主学习和进行自主学习的超前学习(我认为是有目的、有问题的学习),然后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化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学读书阶段。这是自主学习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让学生阅读后了解教材内容的概貌,理解教材中每个概念,每个符号,每个公式,理解例题的每个步骤或解题的各个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中让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

第二阶段,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教师引导主要是通过设置考题来进行的,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考、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顺利通过难点。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自读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可以基本上对立地进行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已经学会自己质疑难题,学会自己提问题,这个阶段的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了。

2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主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通过交往,重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数学交流按所交流的数学内容一般可分为:对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对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对解决问题的数学思路的设计,对数学思想的领悟,其中对数学思想的领悟,交流层次最高。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往往是通过数学交流完成的。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双方通过不断提问一一反馈一一反思一一概括,获得对问题的认识。因此,数学概念的原理,数学方法的背景,都是教师备课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

3注重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能力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根本动力。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做到刻苦钻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务必要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与中心兴趣,并要保持学习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教师要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思维、展翅欲飞的状态中,使之不断产生越来越高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因势利导,创造情景。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正方形纸片、一张锐角三角形纸片,一张钝角三角形纸片、一把剪刀。一上课,我就指出:“今天我们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看谁能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折、剪、拼等操作活动,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听后,兴趣盎然,都积极思考,认真拼剪,几分钟后,有的学生小声议论:“好像是180度。”不少同学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都希望第一个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有的说:“我把正方形纸片沿着一条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有的说:“我与他的方法不一样,我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掉,拼成一个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我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及时表扬了这些同学,同学们都为自己的发现而异常兴奋,掩饰不住积极的喜悦和自豪。在这一教学过程,学生学的不仅仅是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而且在动手操作中,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另外,教师要情绪乐观,兴趣浓厚。兴趣可以培养,但也可以被磨灭。快乐的感情状态比冷淡厌恶状态有利于智慧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情绪乐观,爱意浓浓;乐观的情绪能够感染学生,使学生心情愉快,且积极性高。爱心是走进学生心灵的通行证。有了爱心便拥有一群孩子的无限依赖,就能感觉到从他们心灵深处发出的渴望知识,企盼温暖的呐喊!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在研究教学问题的引入,学生兴趣的培养方面,注重问题的分析,教学本质的把握、数学方法的运用,注意在教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研究各种实际问题,并向学生展示,比如:低年级的授课时,一次这样的问话,一长方形的桌子,我切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学生的回答是:3个的较多,众多的声音中传来“5个”,我也表现出很诧异,“是吗”要不试试看,自己拿一个长方形纸切一切,再说结论。这就是说数学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4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篇9

关键词:小学教学;课程改革;素质教育

作为实现小学教育目的重要途径之一的数学教育,应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怎样向新课程标准靠近?教学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中要开发学生智力,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老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去动手、去小结,努力实现素质教育向新课程标准靠近。

一、转变观念,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都是从教师的“教”出发,现在要转化到从学生的“学”出发,以前的课堂是不少教师演讲的地方,当前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的舞台。这就意味着改革教学的关键是转变观念,要真正摆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关系。可以说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课堂教学组织设计的着力点,素质教育要为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或发展学习的基础”。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教就是为了不教”。通过鼓励、引导、实践、探究等方法,真正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体验中获教所知。

自学不等于自主学习。自学是在没有教师授课或指导的情况下学习,而自主学习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随着学习社会化的到来,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自主的学习者,使他们能够不断更自我、超越自我,应对挑战。于是,走向自主创新学习,便成为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小学的自主学习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知道怎样进行自主学习和进行自主学习的超前学习,然后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化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学读书阶段。这是自主学习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让学生阅读后了解教材内容的概貌,理解教材中每个概念,每个符号,每个公式,理解例题的每个步骤或解题的各个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中让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

第二阶段,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教师引导主要是通过设置考题来进行的,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考、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顺利通过难点。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自读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可以基本上对立地进行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已经学会自己质疑难题,学会自己提问题,这个阶段的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了。

二、重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发展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时施教。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他的长处促使改变他的短处,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目前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分层教学等教改试验,以各自的方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几种教改试验,都注意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三、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于创新,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并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我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办法。我进一步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

四、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篇10

关键词:数学新课改;教学经验;优化教学结构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160-01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学科共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等。这些要求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许多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让“弱势群体”走向自能发展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班级中存在着较大的数学学习“弱势群体”。分析其成因在于这几个方面:(1)思维能力差,缺乏“悟”;(2)思维惰性强,缺乏“活”;(3)思维单一,缺乏广域性;(4)语言贫乏,缺乏转译力;(5)兴趣淡薄,缺乏参与性。

诚然,数学学习"弱势群体"的成因是多维的,如教学要求上实行“步调一致”、“一刀切”、“大锅煮”;教学内容上盲目攀高求难;教学节奏不协调,学生缺乏自能发展的时空;单元检测过频,容量过多,难度过大,解答过频,致使学生常考常败而体味不到成功的满足和胜利的喜悦,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和苦恼心理。因此,要做好数学学习弱势群体"的转化工作,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自能发展教育。有以下几点尝试:

1.1知情交融――让“弱势群体”置身于民主性的“绿色教育生态环境”。愉悦的情感体验犹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撒播在这样的土壤中,才会更好地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在教学中,常常营造师生平等、互动、融洽的良好氛围,缩短师生之间的"鸿沟",淡化教学知识的神秘性,迎合学生好动、好胜、好奇的个性特征,善于把教学过程演变为渴望、探索真理并带有感彩的意向活动;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密切注视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移情换位,思其所思,忧其所忧,乐其所乐。

1.2主体复归――让“弱势群体”的学习器官都有效地激活起来。没有学习主体的活跃思维,只靠教师机械地“剪切”、“复制”、“粘贴”、“格式化”是不可能产生鲜活的认知机体的。在教学中,根据新教材特点,可行的做法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的脑动起来,醒悟、回味、反思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多创设"说题"形式和机会,允许学生七嘴八舌,甚至争论不休;让学生的手动起来,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叠一叠、卷一卷、做一做,增加学生直觉感观;让学生的脚动起来,走向社会,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使学生置身于“数学再创造”的情境中。

1.3开放创新――让“弱势群体”顺利走上数学自能发展之“旅”。在教学方法上,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批判性地对待数学命题和解题技巧。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实现“春风不教一木枯”的素质教育为目标,信奉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更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善于捕捉“弱势群体”身上的“闪光点”,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利用鲇鱼效应让“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结成帮扶对子,以增强他们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2.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1挖掘教材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积极感受数学美。

2.2注重教法改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在自学课本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学中做到低起点、高要求,对后进生细致指导,耐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经常和他们进行问题探讨,为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及时表扬。慢慢地学生就对老师产生了好感,进而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其次,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通过点拔、提示、归纳,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这方面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设置探索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通过多解题,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再次,利用改错式小结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在做完作业时,迫切希望知道对错情况。教师根据这一心理特征,通过同桌互改――教师互化――自查错误原因并纠正,也可以通过讨论达到提高兴趣的目的。

2.3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培养顽强的学习意志。例如,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出身贫寒,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然而他凭着超人的意志登上了数学的高峰。又如,陈景润为攻克"哥德马赫猜想",数十年如一日在枯燥的计算与论证中寻找乐趣,探求真理。

3.注重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