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煤炭科学研究十篇煤炭科学研究十篇

煤炭科学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3:12

煤炭科学研究篇1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在举国上下欢度国庆和中秋佳节的喜庆日子里,我们满怀喜悦地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分院建院五十周年!

五十年来,伴随着祖国前进的步伐,经过一代又一代××分院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我院走过了五十年不平凡的历程。我院从建院初期“房无一间”的艰苦条件,逐步发展成为到如今拥有选煤、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矿山测量等专业优势、具备先进的科研生产设施、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有大型煤炭科研院。版权所有

经过五十年的风雨,几代人的努力,几代人的拼搏,几代人的辛勤与汗水,共同铸就了××分院今天的成绩与辉煌。今天,当我们在此回顾辉煌成就的时候,我谨代表分院领导班子向为我院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历届院领导和全体离退休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亲切的慰问!对为××分院默默耕耘的全体员工及其家属,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并对未能出会的李海洲、崔继宪等老领导表示衷心的祝愿。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深切怀念为我院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的田野、阎鹏等已经逝世的老领导以及为我院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已经去世的老同志!

五十年前,为加强煤炭科学研究工作的力量,原煤炭部党组决定组建唐山煤炭科学研究所,6月26日正式对外办公,开始了我院举步维艰的创业历程。

××分院顺应时展潮流,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1999年转制以后,组建了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集中资源,通过投资改扩建,选煤制造产业得到了飞跃发展,2005年产值突破1亿元。技术装备、生产能力、技术手段达到了国内制造业的一流水平,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化选煤成套装备制造商。科技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分院还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先后组建了唐山国选精煤有限责任公司、唐山大方汇中仪表有限公司、唐山安平矿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实业。分院在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煤炭工业服务,为广大客户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自身的经济实力也大幅度提升,经济规模已从转制前不足6000万元迅速发展到2005年的超过3.1亿元,经济效益由转制前的负数快速增长到2005年的2081万元,资产也由1999年的1.23个亿增长到现在的3.13个亿,实现可持续发展。

××分院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五十年的征程中,我们的广大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大胆实践,凭借艰苦创业的工作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充分运用知识与智慧,研制和开发了科研成果600多项,其中,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183多项,国家授予专利86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78项,90%以上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煤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分院,汇集了所有与选煤、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矿山测量等专业相关的全国质检、科研、学术、信息组织,先后取得了工程咨询甲级、地质灾害评估甲级、煤矿安全评价乙级和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等资质,并先后获得首届全国十佳选煤设备制造厂、全国煤炭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和省市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荣誉称号。

50年来,××分院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享有声誉的优秀科技人才,多次主办高水平的行业和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开展过技术交流和合作,并与国内数千个厂矿企业、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正因为拥有一大批宝贵的人才,具有这样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分院才能保持持久的激情与活力,不断地创造出先进的科技成果,才能在经济的大潮中永立潮头,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翱翔!

“知识创造财富,科技引领未来”。科学知识,始终是××分院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创新,则成为了全体煤研人坚持不懈的追求。

在选煤技术方面,××分院是全国唯一一所选煤专业的科研机构,研究领域覆盖了选煤的全过程;取得了200多项影响较大、水平较高的科技成果,占全国选煤成果数量的60%;提供国内选煤厂80%的先进技术;设计选煤厂数百座,承担过十几个选煤厂工程总承包;提供全套的选煤厂自动化技术与装备。××分院通过连续的国家科技攻关,逐步树立起在选煤领域的领先地位,特别是顺利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重介质旋流器选煤新工艺关键技术研究”,成功研制了国际上首创的双供介、大直径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核心竞争优势更加明显,继续保持了重介质选煤方面的国内外领先地位。

作为全国唯一的矿山测量专业研究机构,××分院取得了除地质部门以外唯一由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地质灾害评估甲级资质,在“三下”采煤、地表移动、矿区土地复垦、矿区生态重建与环境保护、综合物探、矿山测量等技术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版权所有

××分院还是全国唯一从事水力采煤和浆体管道运输技术研究的专业科研机构,建有国际水平、亚洲最大的管道运输实验中心,在国内首先开发并成功推广了超声波流量计,研究开发的渣浆泵技术国内领先。

煤炭科学研究篇2

>>煤炭企业内部审计转型发展研究浅谈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如何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煤炭企业内部市场化精细管理模式浅析增强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绩效的合理化模式构建煤炭企业内部市场化物资管理模式探讨浅析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试论如何加强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煤炭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研究煤炭企业内部资金管理浅议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浅谈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对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如何加强煤炭企业内部控制试论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浅谈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煤炭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研究浅议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浅析煤炭企业内部审计转型浅析煤炭企业内部审计转型问题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1997.

[29]KoenigHe,CantlonJe.Quantitativeindustrialecology[m].ieeetransonSys.man&CybpartC:app.&Review,1998.

[30]Chaliera,paekerJ.theeconomics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inRecycling[m].USoregon:ReedCollege,1998.

[31]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2]张宏伟,杨凯,王震.城市包装废弃物减量化及回收体系构建的国际比较[J].世界地理研究,2002(6).

[33]毛文永.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4]顾春林.转型期的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

[35]潘岳.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几点看法[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19).

[36]章波.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及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

[37]吴春梅.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及评价体系探讨[D].济南:山东科技大学,2005.

[38]迟春洁,蒋景楠.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和构建思路仁[J].技术经济,2006(2).

[39]钟霞.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7).

[40]李彩红.化工行业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及效果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07(4).

[41]向来生,郭亚军,孙磊,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2).

[42]胡安水.生态价值论视野下的循环经济[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3]王海龙,赵光洲.循环经济对资源环境外部性的作用及问题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7(2).

[44]陈勇.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行业资源利用效率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45]申富光,杨民政,田文新,等.着力调结构、抓改革为新发展做出新贡献[J].中国集体经济,2010(5).

[46]张鸿莹.对煤炭行业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煤炭,2010(2).

[47]高长宏,屈武,陈秀文.谈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5).

[48]于励民.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49]陈世元.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及应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50]张圆,周滨,赵杰.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及天津发展循环经济概况分析[J].青年科学,2010(11).

[51]沈默.逆向物流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2010.

煤炭科学研究篇3

一、煤炭环境成本研究进展

煤炭环境成本可划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煤炭外部环境成本是煤炭开采、加工、储存、运输、消费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各种损害的成本,其中包括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破坏等各类环境问题的成本。煤炭内部环境成本是指由煤炭相关企业、煤炭消费者所承受和支付的环境费用。

(一)煤炭外部环境成本评估及内部化政策

我国煤炭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政策包括三方面:一是政府管制,如制订法律,规定禁止排放某些污染物;或制订标准,规定企业排放污染物不得超标等,违反法律规定将受到制裁。二是征收税费,包括资源税费(是否属于环境成本,学者看法不一)、与生态环保相关的收费(如排污费、水土流失补偿费、林业建设基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煤炭专项基金(如部分地方试行的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三是明晰产权,如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排污权交易试点。

在实证研究方面,关于环境价值评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较多,针对煤炭外部环境成本计算的具体案例借鉴了这些研究成果。例如,茅于轼、盛洪、杨富强等(2008)运用人力资本法、支付意愿法、旅行成本法对煤炭开采、运输和利用过程中所造成的外部环境成本进行了计算。研究表明,仅2007年我国煤炭开采、运输和使用造成的外部成本达到17450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7.1%。吴强(2008)将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分为防护性支出、环境破坏损失(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恢复治理成本,运用防护支出法、成果参照法、生产力变化法等方法,计算出2005年山西安太堡露天煤矿的环境代价为10475.46万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福利影响巨大。此外,党晋华、贾彩霞、徐涛等(2007)等对山西省煤炭开采的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森林、湿地、水环境、土地生态系统损失)经济损失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2003年山西省煤炭开采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约为286.7468亿元,折合每吨煤损失63.79元;张文丽、连璞(2008)计算了2005年山西省的生态破坏成本,计算结果表明:2005年山西煤炭开采生态破坏损失总价值量为87.08999亿元,平均吨煤损耗为19.9元;曹金亮(2009)根据不同研究成果估算出的开采吨煤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损失系数,初步估算出1978年到2007年30年间山西采煤生态环境损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594.7184亿元。

(二)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

目前在会计实务中并没有真正核算环境成本,多数企业将部分内部环境成本确认为制造费用、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并分散在多个成本项目或费用项目之中,其余内部环境成本则隐藏在其他费用或损失项目中,而对外部环境成本则基本未予反映。

为了真实反映煤炭企业的内部环境成本,学者们对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内容、确认、计量与报告等进行了探讨。多数学者认为应设置“环境成本”一级科目,并根据构成内容设置相应的二级科目。通过对煤炭环境成本单独核算,使分散在煤炭基本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等科目的环境费用都归集到“环境成本”科目,既分清环境保护责任,又可及时提供企业环境成本的有关信息。在实证研究方面,由于目前煤炭企业没有单独核算环境成本,因而很难准确了解企业内部环境成本,相关研究成果极少。

(三)煤炭完全成本核算

现行煤炭成本核算体系是1991年原能源部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水平下制定的,基本上反映的是制造成本,已不能适应目前煤炭企业发展的需求。尽管国家允许企业根据原煤产量提取一定有关煤矿安全及矿区环境方面的费用,但由于不全面,使当前的煤炭成本偏低,不能真实地反映其实际支出水平,造成了煤炭价格与价值相背离。

(四)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关于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煤炭产权、市场结构、煤电联动、价格改革等,而煤炭价格没有充分体现煤炭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成本问题是近年来的关注热点。

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煤炭资源产权市场不完善,煤炭资源无偿划拨和有偿取得的“双轨制”;二级市场上,煤炭资源产权转让存在各种障碍。(2)电力价格受国家管制影响电煤价格的合理形成,“煤电联动”造成电煤价格扭曲。(3)煤炭开采准入门槛低,大量小煤矿扰乱市场,无序竞争,安全、环保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4)煤炭流通成本高,铁路运力问题大大加大了煤炭成本,抬高了煤炭价格。(5)煤炭价格偏低,没有反应煤炭资源的全部价值,如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安全生产成本缺失。(6)煤炭成本和价格形成机制不匹配。我国尚未形成以成本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煤炭成本受到价格制约,按照价格倒求成本,导致煤炭成本畸形发展,随着价格的波动而升降,使成本失去真实性。

三、煤炭环境成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对煤炭环境成本的概念及内容尚未形成共识

目前,对煤炭环境成本的概念没有形成统一认识。首先,与“环境成本”相关的名词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环境损失”、“环境代价”、“生态成本”、“生态环境成本”等,“计算”、“计量”、“核算”、“评估”等名词混淆使用,在实际应用中有时同义,有时有所区别。其次,对煤炭环境成本的构成及核算内容认识不一致。多数文献没有明确区分外部环境成本和内部环境成本。资源成本、安全成本是否属于环境成本范畴存在较大争议。

(二)煤炭环境成本评估与核算方法有待完善

煤炭外部环境成本评估以环境价值评估方法为基础,但方法的选择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数据获取的难易、环境成本的类型、研究人员对环境成本的认识等,目前煤炭外部环境成本评估方法还不统一、不规范,已有的研究文献也很少论述其选择某种评估方法的理由或计算标准。而关于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方法,大多数学者认为以环境价值评估方法为基础的,但由于没有严格区分外部环境成本与内部环境成本,在实际核算案例中很少应用这些方法。

(三)关于煤炭环境成本的实证研究较少,无法为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总体看来,关于煤炭环境成本的理论研究较多,而案例研究较少。由于对煤炭环境成本的定义、构成看法不同,不同案例中煤炭环境成本核算的范围不一致;此外,受数据获取的限制,选择方法的不同,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甚至对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结果差异也很大。在分析这些研究成果时,应注重关注他们计算的边界、方法,而不是最后得出的数据。目前煤炭环境成本案例研究尚无法为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撑。

(四)关于煤炭环境成本及价格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领域相对独立,对煤炭环境成本的研究缺乏统一性

目前与煤炭环境成本相关的研究基本上可分为相对独立的四大领域:(1)煤炭外部环境成本计算及内部化手段(环境经济学领域研究较多);(2)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会计学、管理学领域研究较多);(3)煤炭完全成本构成及核算(煤炭专业领域研究较多);(4)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经济学领域研究较多)。这四大领域都涉及到对环境成本的研究,对煤炭环境成本的定义及构成有不同的看法,有些甚至相互矛盾。因此,综合目前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从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角度来研究环境成本十分必要。

四、结论与建议

(一)完善煤炭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政策

首先,统筹资源税费与环保税费改革,厘清各项税费的关系,避免漏收、少收和重复征收。其次,进一步探索排污权交易的操作模式,将排污指标“价格化”,以市场机制促进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第三,严格执行有关环境法规和标准,建立环保倒逼机制,促使企业节约资源,治理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调整煤炭成本核算框架,建立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与环境会计账户

目前关于煤炭完全成本核算和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研究分为相对独立的两大领域,两个领域对环境成本的内容与构成认识不统一。此外,两个领域对煤炭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也不一致。因此,有必要整合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统一认识,为建立煤炭企业环境会计账户和制定科学合理的煤炭成本核算框架奠定基础。

(三)建立煤炭生产企业、关联企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的成本分担机制

煤炭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并纳入价格体系,必然增加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煤炭价格上涨。由于煤炭外部环境成本在开采、加工、储存、运输、消费过程都会产生,因此应建立由煤炭生产企业、运输企业、消费企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的成本分担机制,合理分摊环境成本。同时,政府应积极利用征收的环保税费,治理煤炭矿区的历史遗留环境问题(“旧账”),并监督煤炭相关企业进行“新帐”的治理,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四)加快煤炭价格形成机制中其他影响因素的配套改革

环境成本没有全部体现在煤炭价格中,只是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扭曲的一个方面。其它影响因素还包括煤炭资源产权市场不完善、流通环节成本过高、“煤电联动”导致电煤价格不合理等,这些因素增加了煤炭成本,从而推高了煤炭价格。因此,在做“加法”的同时要做“减法”,即在煤炭价格中增加环境成本的同时,还需要减少其它环节的成本。如增加铁路运力,减少流通环节成本;加快推进煤价与电价的联动改革等,使煤炭价格中不合理的成本降到最低,建立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成本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

(五)加强煤炭环境成本理论、方法和案例研究

煤炭科学研究篇4

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处于绝对重要地位。但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程度低,存在产业链短、产业集中度低

>>我国煤炭产业发展所需的协同创新机制探究协同创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价值转向与人文关怀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与KiBS协同创新路径研究协同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视角下浙江省旅游休闲产业的升级研究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协同创新理念下我国创业型大学发展取向研究高校协同创新:德国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德国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我国教育协同创新理念研究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研究数字出版产业协同创新研究智慧服务产业中的物联网协同创新体系研究我国大学跨界协同创新的耦合效应研究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必要性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我国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综述大学―高中携手,协同创新我国高中教育发展之路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现状与运行机制地方高校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煤炭资源网《11月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为-21》,。。国土资源部规定2013年底前暂停受理新的煤炭探矿权申请以防止产能进一步过剩。从煤炭产业集群来看,大型煤炭基地应对煤炭价格下降及产能过剩风险,必须发展煤化工与煤炭深加工,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抢占煤炭价值链高端,创造新的赢利点。但我国目前采用的先进煤化工技术和以煤基新材料为代表的煤炭深加工技术多处于大型工业示范阶段,在应用过程中暴露出工艺设计不合理、联锁控制繁冗、系统协同效应差、产品质量控制难等问题;同时多项关键技术被国外垄断,价格昂贵。为此,必须通过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突破制约装置平稳高效运行的瓶颈问题,实现大型煤化工与煤炭深加工技术系统化、集成化应用。

3.2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发展中的废弃物回收问题

国家能源局方君实指出,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水资源短缺、植被覆盖率低和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11个大型煤炭基地处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带,煤化工对水资源需求量大,粗放型发展将给水资源带来极大破坏。2009年底,我国煤炭开采累计排放地下水1000亿吨、矸石52亿吨,且矸石每年以1亿吨的速度增加[18];我国煤炭资源以地下为主,2011年煤炭产量中92%来自地下开采,截至2011年底,全国矿井采煤沉陷损毁土地达100万公顷,且每年以7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数据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两淮和鲁西两煤炭基地移民数超三峡》,,2012-12-10。,由此带来的土地生态破坏与大气污染十分严重。我国碳排放量中85%来自煤炭[2],大型煤炭基地是我国主要煤炭生产源,降低碳排放也是其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各大型煤炭基地都在建设,其产业布局若忽视废弃物回收利用问题,将造成更难解决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3.3产业整合过程中多主体协同问题

煤炭产业链延伸带来一系列产业整合问题。通过对宁东能源基地调研发现,煤化工和煤炭深加工项目种类多、利益协同方复杂,项目建设过程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和系统性,项目建设要素庞杂,要素关系具有很强的潜在属性以及突发涌现特征,运行机理具有以点带面的网络状交互影响作用,不确定性大增。另一方面,煤炭基地各个产业链环节的废弃物回收也是多个主体必须相互协调解决的问题,需要集群内多个企业与支撑机构的相互配合进行相关技术研发与物资流通,由于废弃物回收利用项目多是短时间内微利或者亏损的,企业主体普遍缺乏积极性,更给如何有效协同达到煤炭产业生态化升级提出了巨大挑战。

4我国煤炭产业升级中的协同创新保障分析

协同的关键是既要发挥各重要组成因素的单独作用,又能认清系统内部各要素间及系统与环境间的耦合关系,实现各要素和职能的最优配置。针对我国煤炭产业升级中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必须打破协同创新障碍,实施协同创新模式,加快解决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4.1协同主体保障:构建分层协同体系,形成协同创新网络

大型煤炭基地涉及多个主体,涵盖价值链、供应链和社会关系网络,需要构建协同创新网络[19](Collaborativeinnovationnetwork)。协同创新网络中心是煤炭产业链上的大型企业,应当以大型煤炭基地为核心,根据主体提供要素与基地利益相关度做出层级划分,然后通过有序协同,实现协同效应。如图2所示,对于直接提供人、财、物等多种非技术要素以及技术、市场、组织、战略等多种职能的主体,将其作为一级利益相关者,通过政府扶持、企业联盟等形式,获得政策、资金、知识、技术、信息等社会资源,发挥资源共享和规模经济效应,降低创新风险。大型煤炭基地还受到外部的行业协会、各种中介组织、媒体和当地居民等社会关系网络成员以及更庞大的文化、社会体制、制度规范以及整体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将这些作为二级利益相关者,从中获取声誉和文化资源。

在分层协同体系基础上,煤炭产业链上企业根据所占份额承担协调、决策、筹划角色,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延伸及生态保护等项目与各个利益相关者签订契约,组成弹性互动、互补匹配的社会关系网络,形成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煤炭产业升级目标。

4.2协同系统保障:融合循环经济园区,构建生态型煤炭基地

在产业链延伸同时解决废弃物回收问题,就要将其纳入产业布局。产业布局是确定煤炭基地的各个子系统及其资源配置,为有效协同奠定系统基础,与协同体系构建同步进行。循环经济园区是循环经济的具体应用,通过对废物进行正确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20],其建立将推进基地产业合理布局,实现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针对煤炭产业废弃物治理过度依赖政府、企业缺乏积极性的问题,政府可通过对污染排放合理定价并收费来有效促进循环经济与产业链延伸技术创新协同发展[21]。

建立循环经济园区的思路是应用工业生态学原理使某一企业的废物成为另一企业的原料。大型煤炭基地循环经济园区构建需要挖掘产业之间的耦合关系,通过循环处理技术,形成产品和副产品流动达到产业链网络闭合,从而产生协同效应:第一,打通产业链上游(下游)行业废弃物、副产品用于下游(上游)行业的综合利用新渠道;第二,创新传统产业内部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集成应用新方式。在确定链上物质联系的基础上,要构建一体化支撑平台,为大型煤炭基地创造物质与信息流通渠道,实现各协同主体有效关联,进而协同构建生态型煤炭基地,实现煤炭价值最大化与污染物排放最小化的协同效应。本文在循环经济园区基础上考虑支撑机构,并结合协同创新中子系统协同[17]的思想,给出生态型煤炭基地产业的合理布局思路,如图3所示。

4.3协同运用保障:创建协同创新平台,破解技术自主研发难题

将技术创新看作协同系统,其成功要素包括基础设施、创新组织、技术现代化组织、基于企业的技术孵化器、产业集群与价值链系统、科技园以及产业政策体系[22]。如图4所示,大型煤炭基地通过协同主体和系统保障具备以上要素,借助充实的资金实力,引进人才,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各类社会资本,采用技术合作模式,可成为煤炭深加工、煤化工、循环经济技术创新高地。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总结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技术协同创新成功经验: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创建技术创新平台,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2011年首次实现mtp技术工业化应用,打破了国外在此项技术上的垄断;参与宁夏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通过合作研发将传统产业链上升为“资源—煤炭—原料(超低灰煤)—富勒烯和锂离子储电材料等高端煤基炭材料”深加工产业链;创建“宁东基地煤化工资源循环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依靠政府部门扶持开发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这些技术创新手段虽然都在示范阶段,但给我国煤炭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探索了一条成功道路。结合成功经验与最新提出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若能以高校为中心建立煤炭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产学研协同完成煤炭产业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将对我国煤炭产业升级产生极大地促进作用。

5结论与政策启示

综上,我国煤炭产业升级协同创新保障包括:构建分层协同体系,形成协同创新网络;融合循环经济园区构建生态型煤炭基地;创建协同创新平台突破煤化工、煤炭深加工和循环经济技术难题。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为促进煤炭产业升级提供解决思路,更推进了协同创新的应用研究,给更多产业升级问题提供途径参考。

我国煤炭产业整合尚未完成,政府部门在煤炭产业升级中还将发挥主要作用,本文研究可为政府部门带来如下启示:第一,政府直接参与煤炭基地配置,结合各地资源环境禀赋引导合理投资,防止盲目发展。第二,制定严格的循环经济指标,考核基地循环经济园区的建设。第三,通过“2011计划”建立解决煤炭产业技术问题的协同创新中心,促进煤炭基地技术创新。第四,给予大型煤炭基地的煤炭清洁化、煤炭深加工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和价格补贴,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加重税收,利用于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促进煤炭产业生态化升级。

参考文献:

[1]王安.对我国煤炭工业产业升级及能源发展的建议[J].中国工程科学,2009,11(10):143-147.

[2]黄向春.我国煤炭产业环境综合评价[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1.

[3]CzamanskiS,ablasLa.identificationofindustrialClustersandComplexes:aComparisonofmethodsandFindings[J].UrbanStudies,1979(16):61-80.

[4]porterme.Clustersand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11.

[5]poone.BeyondtheGlobalproductionnetworks:aCaseofFurtherUpgradingoftaiwan’sinformationtechnologyindustry[J].technologyandGlobalization,2004(1):130-145.

[6]孙文远.产品内价值链分工视角下的产业升级[J].管理世界,2006(10):156-157.

[7]HumphreyJ,SchmitzH.GovernanceandUpgradingLinkingindustrialClusterandGlobalValueChainResearch[R].instituteofDevelopmentStudies,UniversityofSussex,Brighton,iDSworkingpaper,2002.

[8]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升级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9):11-18.

[9]孙静春,常琳.煤化工基地产业链关联性分析—以Ym集团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1):132-137.

[10]江涛,张天柱.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6):87-90.

[11]HuZ,YuanJ.StudyonChina'sLowCarbonDevelopmentineconomy-energy-electricity-environmentFramework[J].energypolicy,2011,39:2596-2605.

[12]abernathyJ,Utterbackm.patternsinindustrialinnovation[J].technologyReview,1978,50:40-47.

[13]anderssont,Fredrikssont.DistinctionbetweenintermediateandFinishedproductsinintra-Firmtrade[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2000,18:773-792.

[14]周伟龙,袁健红.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后发国家产业升级路径选择—以我国石油化工产业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0):82-85.

[15]徐康宁,冯伟.基于本土市场规模的内生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第三条道路[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58-67.

[16]wilkeo,FensterseiferJe.UseofResource-basedViewinindustrialClusterStrategicanalysis[J].internationalJournalofoperations&productionmanagement,2003,23(9):995-1009.

[17]哈肯.协同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18]孙威,陈彦亮,丛永强,李军岩.我国体育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33-39.

[19]Gloorp,SwarmpetitiveadvantagethroughCollaborativeinnovationnetworks[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

[20]齐振宏.循环经济与生态园区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5):116-119.

煤炭科学研究篇5

[关键词]工程科技人才;煤炭产业;培养问题;政策建议

[Doi]10.13939/ki.zgsc.2016.28.068

1煤炭市场发展现状

1.1内部环境分析

当前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煤炭库存居高不下,产能过剩,缺乏完善的治理机制;煤炭进出口量下降;煤炭价格下滑;管理粗放,企业经营困难;优势企业通过降价来垄断市场,价格一旦下降难以回升;企业负债率高,财务成本压力大,应收账款增加,现金流断裂的风险不断增加;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1]

1.2外部环境分析

面对煤炭的大量开采,我国煤炭市场外部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环境承载力不足,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主要耗煤行业产量增速放缓;[2]清洁能源对煤炭的替代率上升;进口煤影响;跨区域送电能力增强,大规模跨区域送电使东部沿海地区用煤量下降。

2我国煤炭类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煤炭相关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偏向专业化

以m矿业大学本科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例,第一学年主干专业课程只有采矿工程,第二学年除了有采矿工程外还有电工电子学、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和测量学,第三学年有岩土工程和矿山机械等专业课程,第四学年主要以毕业设计为主,通过以上课程设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更多注重专业教育,轻视通识教育,无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至于本科生毕业不能马上胜任工作,选择继续读研,使企业缺失一线技术人员。[3]

2.2工程实践教育严重缺失

由表1可知,以m矿业大学本科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在整个课程设置体系中实践教学课程总学分仅为36.5学分,占总学分的23.02%,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实践教学环节几乎分别集中在一周内完成,也就是没有贯彻到学习中去,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煤炭行业是一个经验性非常强的行业,单纯的课堂学习往往造成“理论强、实践弱”的特点。[4]由于培养方式和经费等条件的限制,煤炭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等方面与其他综合类院校存在相同的地方,这种同质化现象弱化了院校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不出煤炭院校所应具备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严重制约了煤炭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2.3缺乏具有工程背景又有学术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工程实践是工程教育的灵魂,工程教师只有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才能用工程的视野去指导研究和教学,才能将工程实践与讲授的课程相融合,为学生提供鲜活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6]当前我国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背景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工程教育实践性发展的不争事实。青年教师工程意识淡薄,工程实践能力普遍偏低且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师资队伍成分过于单一等现实问题摆在眼前。所以,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

2.4煤炭企业缺乏具有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由从业人员职称结构可以看出(根据统计年鉴),煤炭行业从业人员职称结构不合理,比例严重失调。拥有初级职称人数约占拥有职称总人数的88%,而中级和高级职称所占比例分别为9%、3%。高技能员工占比过低,煤炭企业具备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较少,大部分员工只能从事最基本的、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此外,从区域上来看,黄淮海区(78%)、晋陕蒙(西)宁区(7%)和东北区(5%)拥有技术职称人员总数位列前三,这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工作环境等方面对从业人员有较大的吸引力,促使高技能员工在择业时选择条件较好的区域,进而在从业人员职称的分布上也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

由煤炭相关院校主体专业(主要包括采矿工程、安全工程、机械工程、测绘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招生人数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进入下行期,煤炭相关院校在煤炭专业方面的招生和培养人数也随之下降。随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各煤炭院校对传统的地矿类专业进行了调整、改造、拓宽和转向,由原来单纯为煤炭行业服务改为社会通用的宽口径专业,地矿类专业学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比例明显下降,2014年统计的29所本科院校中矿业类相关专业招生数为13672人,仅占总招生数的9.23%。从招生规模看,高等院校煤炭主体专业招生人数由2014年的18482人下降为2015年的16931人。从2014年开始,全国高等院校煤炭专业招生人数及占比都呈下降趋势。

2.5煤炭企业缺乏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高层次管理人才

从2013年全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煤炭从业人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低学历人员占比高达60%,与全国采矿行业平均水平49.40%相比高了10%左右;而初中以上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比较低,仅为2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低于全国从业人员高学历占比平均水平。从整体来看,员工队伍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益的提高。同时,向煤炭行业输送中级专业人才的煤炭专科院校,由于招生和就业的困难纷纷向社会通用类和热门专业靠拢,在2014年统计的7所专科院校中矿业类相关专业招生人数仅占总招生人数的21.62%。

由各高校2014年毕业生质量报告看出,地矿类专业毕业生到煤炭行业就业的人员比例逐年下降,其中还包括各级煤炭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就职人员,高校培养出来的煤炭人才并未进入煤炭行业。除煤炭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会考虑煤炭行业外,其他高校毕业生选择煤炭行业就业的很少。高校毕业生作为企业未来的中坚力量,管理知识储备明显不足,不利于向管理岗位发展,更不利于企业为摆脱困境制定战略和转型升级。

由表2可知,2010―2012年在煤炭行业就业的采矿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2012年最多,为64人,占采矿毕业生总数的55.65%,这一就业趋势与我国煤炭行业的十年黄金期有关,行业的快速扩张,吸引着毕业生择业时更愿意选择煤炭行业。但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煤炭市场环境的影响,煤炭行业进入下行期,继而导致煤炭企业生存困难,多数企业日益亏损,员工收入水平大幅降低,毕业生赴煤炭行业就业人数骤减,从2012年的56%降至2013年的29%,直至2014年的27%。根据目前形势判断,近几年赴煤炭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还会持续走低。数据显示,2012年,煤炭院校毕业生赴煤炭行业就业的比例达到近年来最高,为30.99%,主体专业到煤炭行业就业比例也高达28.36%,此后开始下降,至2014年分别降为18.8%和15.2%。综上,在煤炭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形势下,绝大多数的本科毕业生(2014年超过80%)不愿意去煤炭行业就业。薪酬待遇低、工作环境艰苦、行业形势低迷,是导致行业吸引力差、高学历复合型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无疑加剧了煤炭企业生存的压力。

3优化煤炭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3.1优化工程科技人才类型结构

大力引进高层次尖端一流人才,培养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努力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7]优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发挥工程科技人才在行业中的作用,适应行业发展的环境。

3.2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对接国家战略

学科专业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宏观质量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8]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和本科专业设计管理办法,对专业规模进行控制,合理设置和优化学科专业,动态引导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对接国家战略,满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结构优化的人才培养体系。[9]

3.3改造传统培养模式,加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为克服高等学校“千校一面”、办学缺乏特色的弊端,应加强对应用型行业人才的培养。改造传统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应用型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路径,推动从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能力为主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讲授为主向实践训练为主转变;从课堂教学为主向以现场教学为主转变;从学校评价为主向以社会评价为主转变;通过“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等措施,培养应用型人才。[10]

3.4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需要既懂教育又有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

培养煤炭行业的优秀人才,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11]聘请企业一流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兼任高校教师,同时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逐步构建起一支既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12]

参考文献:

[1]李术蕊.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3):23.

[2]黎荷芳,查吉德.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三要素[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12.

[3]李拓宇,李飞,陆国栋.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67-78.

[4]高树昱,邹晓东.工程科技人才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2-23.

[5]吴俊明.高校实验室环境建设与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6(3):253-255.

[6]廖志豪.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培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1):107.

[7]刘文,彭玉,吴元黔,等.教师评估体系的设计及实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3):63-66.

[8]雷环,汤威颐,edwardF.Crawley.培养创新型、多层次、专业化的工程科技人才――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人才理念和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23-30.

[9]李艳华.高校实验室环境建设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6):151-153.

[10]王天宝,程卫东.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5-31.

煤炭科学研究篇6

【关键词】煤炭;地质勘查;能源产业

一、煤炭地质勘测技术发展状况

我国的煤炭地质勘探工作起步的比较晚。煤炭地质勘探工作和技术的发展历史也不过150年。150年前德国人李希霍芬就针对我国煤炭资源有过考察和开发。在这之后,我国的煤田地质工作者克服各种困难、共同努力,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不断积累经验,增进对煤田地质的认识。

(一)煤田地质勘察的走向

我国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不断加强,聚煤盆地的综合研究工作不断得到深化。在华北、华东、鄂尔多斯盆地等多地域展开了盆地聚煤规律的研究,从盆地整体的高度上把握我国煤炭资源的聚集形式和规律。盆地地形中煤炭资源的研究让煤炭勘察工作更有保障。其中,《中国聚煤作用系统分析》建立了聚煤作用系统和系统分析方法,为我国开展聚煤盆地煤炭资源开发指明了方向。另外,东部煤田的勘探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国东部煤田构造和找煤研究》为实地的煤炭开采奠定了基础,东部地区煤炭开发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

每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煤田的地质特点也会有差别。这就意味着我国煤炭勘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国煤田地质特点,建立独具特色的煤炭综合勘察技术体系。煤田地质勘察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勘察的准确率和精度。围绕这一目标,就需要不断加强对煤田地震技术研究,提高对煤炭勘查的准确性。三维地震技术在勘探工作中的应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种技术成功的减小可误差,提高了勘探精度。这种技术把查明地质构造的准确率提高到了60%以上,同时突破了各种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对煤炭勘探范围大幅度扩大。

煤炭开采的钻孔技术业发展迅速,钻探装备不断更新,钻探工艺也进一步改进。各种新型装备和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钻探的速度和质量,也使我国煤炭钻探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

(三)煤炭和煤气层资源评价

要正确进行煤炭工业的宏观决策,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就需要对我国的煤炭和煤气层的资源有合理评价。我国完成的三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和《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在我国煤炭工业规划和国民经济宏观决策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煤炭地质勘查信息化及“3S”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的信息化水平不断加快。在煤炭勘探和开发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发展趋势。从煤炭地质勘查到野外数据采集都要实现信息化和数字化,建立电子版地质报告,以GiS系统为平台,建立《全国煤炭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全国煤炭矿产地数据库》,并初步形成《全国煤炭资源信息系统》框架。

重视对煤炭遥感技术的应用。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质地形进行测量,绘制高精度地质地图。航测和地理信息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我国水利行业建成的“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这个系统采用了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进行数字成图,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为了提高煤炭勘探的准确性,在煤炭勘探中建立类似的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二、煤炭地质科技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煤炭消耗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是最高的,而且现阶段里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很高。工业生产基本能源原料都是煤炭,这就预示着在将来的发展中煤炭的供应量会紧密关系到经济建设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对煤炭资源的消耗在将来工业生产中还会增加,煤炭资源的缺口也会越来越大。目前来看,我国的煤炭勘探和开发工作还相对滞后,地质勘探程度明显不足,如果这种现状得不到改善必定会影响国民经济建设。面对日益突出的能源问题我们必须要解决好下面的问题。第一,怎么样解决东部地区深层采煤问题;第二,解决中部地区由于盲目开发引起的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破坏问题;第三,如何对西部地区的煤炭资源提高勘查的准确度和对聚煤盆地的认识;第四,如何对煤炭资源的开发管理实施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煤炭资源管理效率。

三、煤炭地质勘查技术发展方向

煤炭资源勘探在新时期下要提高勘探精度,确保地质勘查质量,为合理使用煤炭资源做保证。在煤炭技术勘查上树立科学发展观,对煤炭开发实行可持续发展,重视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建立新的地质勘查机制,创新地质勘查技术,培养精干高效的地质队伍,努力把煤炭勘查工作做好。

(一)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

在以后的煤炭资源勘查中主要重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煤炭勘查,加强煤炭地质基础研究,最大限度的发现新的优质煤炭资源;另一方面要以现代地质理论为指导,依靠高新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从整体上提升煤炭的地质勘探能力和水平。

(二)明确主要任务

1.煤炭资源综合勘探技术。研究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煤炭勘查技术,确保对沙漠、黄土层、采空区等复杂地区的合理勘查和开发。加大对东部深部煤田地质勘查力度。进一步发展复杂地区条件下的三维地震技术应用,深化地震勘测技术研究,扩大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加强多元地质条件下的信息复合技术研究,建立高准确度地质模型,整体提高煤炭地质勘查精度和地质报告研究程度。加强煤炭地质综合勘探技术研究工作,在地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应该仔细到3-5米的小断层,甚至是1-2米的小断点。如果是复杂地区,就应该达到现有简单地区的探测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岩性探测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同时也让勘探精度显著提高。

2.展开煤炭资源评价。对全国的煤炭资源潜力和国家煤炭规划区资源都要有合理的评价。在这方面注意应用新的地质理论和评价方法。完成煤炭资源的总体评价才能对煤炭资源总体开发理清思路。清楚了煤炭资源分布优势、储藏状况、开发的难易程度,再在实际的勘探中合理利用,才能做到煤炭资源开发的科学规划。

3.加强洁净煤技术的地质基础研究。在煤炭资源利用中,洁净煤技术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就全球来看,各国的洁净煤技术都取得了比较好的发展,提高了对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这就要求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将煤岩学、煤化学等基础理论与洁净煤技术的有机结合,了解煤炭形成的原理和过程。另外还要从地质-地球化学角度了解煤炭中有害元素的赋存状态,揭示煤的物质组成在煤炭资源开发中的迁移、富集、转化等物理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为优化洁净煤技术,改善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结语

煤炭在我国分布广泛,同时也很廉价。在当今的资源危机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煤炭资源的开发。煤炭地质勘查要依靠不断地科学创新,树立良好发展思路,做好煤炭资源综合勘探,展开煤炭资源评价,加强洁净煤技术的地质基础研究,为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好准备。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国际之间交流合作,学习先进技术经验,全面促进煤炭地质勘查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艳,钟春艳,赵盼.浅谈煤炭勘测技术与煤系地层岩石性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5)

煤炭科学研究篇7

关键词: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现状;措施;发展

我国的煤炭产业在整个能源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煤炭资源是我国最大的能源保障。在整个的煤炭产业中,煤炭的勘查工作为煤炭的开采奠定了基础。从目前煤炭勘查技术来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煤炭勘查技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解决好我国煤炭勘查面临的众多问题、提升煤炭勘查的技术水平、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成了煤炭勘查相关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的现状

(一)地质勘查规划设计不合理

从我国的煤矿分布来看,大部分煤矿处于地貌复杂地山区。所以,在整个煤炭开采工作中,缺乏一个系统的工作流程,有些矿区的勘查工作没有重心,从而致使煤炭勘查工作没有目的性,降低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相关的技术管理工作也将会影响煤炭勘查的工作效率,因为有些地质勘查组织的勘查方案没有经过专家组的审核,只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而制定的,没有确切的数据及专业的知识,使得在整个勘查方案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影响到煤矿的审批,延长勘查工作日,导致整个煤炭勘查工作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二)勘察技术不完善

在勘查煤炭地质情况时,需要使用高标准的勘查技术和勘查设备,它们的出现,为整个煤炭勘查工作提供了更准确、更科学的勘查数据。例如,在地质勘察时,需要使用计算机和相关电子软件完成勘查区域的信息采集工作,并有效记录和存储。但是,由于众多因素的不断制约,我国很多勘查单位并没有完善的勘查技术,导致不能准确勘查部分地区的煤炭地质情况,进而影响我国煤炭地质勘查的发展。

(三)勘查手段单一,勘查能力较差

在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中,勘查单位使用的勘查手段比较单一,仅使用钻探、测井和遥感等技术进行勘查工作。这样做,导致煤炭地质的勘查精度达不到标准。另外,勘查单位缺乏高技术型人才,不注重培养勘查队伍的执行能力,进而出现了人员能力不足、勘查工作脱节的情况。

二、改善我国煤炭地质勘查现状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对煤炭地质勘查的整体规划

煤炭勘查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根据当地的地质地貌进行一系列的勘查及规划,从多种角度分析该地区的储煤特点。站在国家的角度,政府部门对我国的煤炭勘查工作要有系统的规划。有了政府部门系统的规划,方可划出煤炭勘查的规划区。不管任何组织单位都不能在规划区外进行煤炭勘查工作,切实落实好规划区的勘查制度。要严格要求煤炭勘查资格证的审批工作,一律查处非法及无证勘查。从实际的工作角度来看,要制定出比较科学的勘查计划,在工作安排上要符合规定,例如主要的勘查任务就是要对该地区的地质地貌、煤炭产量、煤炭框架的稳定度、煤矿周围的水质、矿井的建造方案及科学技术的应用等都要进行严格的勘查及讨论,而且在勘查工作的准备阶段要制定好整个勘查工作的开展方案。

(二)加大新型勘查技术的研究力度

要想提高我国的煤炭地质勘查水平,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从而突破目前煤炭勘查的技术瓶颈。从目前的研究领域来看,有一些新的技术正处于研究开发状态,比如井下勘查、水平钻进、动态地质勘查等。井下勘查技术就是应用先进的雷达技术对地下煤层进行勘查,主要是对断裂带的地质地貌进行勘查,井下勘查技术的准确度特别高,从而能够加快整个勘查工作的速度,在以后的煤炭勘查发展中将会受到人们的热捧。水平钻井技术就是从水平方向对地下煤层进行开采,它可以与钻测斜技术一起使用,从而提高整个勘查的准确度,水平钻井的前身是纵向钻井技术,在以后的煤炭勘查技术中将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所谓的动态地质勘查技术就是说在整个地质勘查中,根据现场的实时情况及对不同的地质地貌所测量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及判断。

(三)提升煤炭地质勘查队伍的整体水平

只要拥有高素质、高水平技术人才的支持,才能提高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的水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国家要发挥其管理作用,大力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鼓励各勘查企业多进行资源交流和信息交流,始终以“取长补短”为原则,学习国外优秀的勘查技术及其工作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高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的水平和勘查质量。与此同时,在适应我国勘查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引进一些外资企业,以便促进我国煤炭勘查技术更好的发展。

三、煤炭地质勘查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资源评估科学化

对于目前我国煤炭地质勘查的资源评估体系,还存在较大的不足,特别是缺乏一套完整、合理的资源评估系统。随着未来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评估也会越来越科学合理,如评估全面化发展,而不仅仅是单一地对煤炭资源进行评估,与此同时,对资源新的运用方向也进行了相应的拓展。最后,还需要加强多元化的评估,如煤炭基地周边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等,并且构建全面的煤炭信息管控平台,从而达到动态管理的目标。

(二)提升洁净煤技术

洁净煤技术是未来顺应时展的需求以及国内煤炭地质勘查的主要技术之一。该技术本身对煤炭地质情况分析需求比其他技术都要高,即包含液化用煤、气化用煤等一些技术,同时还注重技术本身融入液化用煤、气化用煤的技术研究,完整展现煤炭资源的构成,从而有效了解其物理化学反应情况,为资源开发利用奠定科学的基础。

(三)促进现代化的开采

现代化的开采普及最先要基于煤炭与地质研究,然后基于科学的依据,评价相应的开采条件;另外,煤炭开采还需要推行相应的三维地震勘察技术,同时研究技术的拓展;接着是对相关设备的更新,并构建全面的测试评估体系;再者,应当针对瓦斯等地质规则进行分析,对于一些安全隐患做好紧急预案与处理工作;最后,拓展瓦斯勘查评估系统,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结语

总之,地质勘查技术在煤矿开采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煤炭地质勘查技术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有效提升勘查的效率,让勘查工作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陶勇.煤炭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6):41,83.

煤炭科学研究篇8

关键词:煤炭;生产;消费;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3.008

1前言

山西省地处我国太行山以西,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煤炭资源是山西省的优势矿产,保有储量约2767.9亿吨,煤炭开采与加工业的企业众多。2015年,山西省煤炭生产总量为96680.00万吨,较2010年的74096.00万吨增长了约1.3倍。2010年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80.18%,2015年的这一数据为86.49%,效率增长了6.31%,年均增长速度为1.26%。2015年的终端煤炭消费总量为6643.20万吨,其中第一产业为175.50万吨,第二产业为5075.55万吨,第三产业为460.95万吨,生活煤炭消费量为931.20万吨。历年来,煤炭资源一直是山西省能源消费结构的主体,占每年的山西省一次能源生产量的98%以上。2015年,山西省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工业增加值为1885.24亿元,占总体工业增加值的47.55%,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支撑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2山西省煤源消费结构分析

2015年山西省煤炭消费总量为29428万吨,1980年这一指标才4326万吨,增长了约6.8倍,年均增长率为16.58%。从图2-1的山西省历年煤炭消费结构中可以看出,从1980年到2013年,山西省煤炭消费总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4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已经连续下降两年,年均下降速度为5.5%。1980年,山西省发电煤耗量占全省煤炭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681%,1980年到2012年这一比重逐年上升,到2012年比重达到37.15%,2013年及以后这一比重开始有所降低,生活煤炭消费量所占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1980年的21.91%下降到2015年的3.16%。

受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和能源产业转型的影响,2013年煤炭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与经营困难的诸多压力,煤炭价格持续下跌,企业经营困难重重,国家针对这种状况一方面积极帮助煤炭企业走出困境,推悠笠底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并进的方式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煤炭资源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削减煤炭产量与消费量,推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发展新型煤化工等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以实现我国能源产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山西省煤炭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3年,张珂对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从煤炭产业的资本投入、从业人员数量、山西省煤炭工业产品价格、煤炭外调量以及山西省煤炭生产矿井数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其研究结果指出,山西省煤炭产业的资本投入对煤炭工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次是从业人员数量、煤炭外运量以及矿井数量,对山西省的煤炭工业发展同样具有比较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而煤炭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标对山西省煤炭工业的发展影响并较小。

2015年,李晓娟对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选取的因素指标是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教育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以及第二产业比重,从研究结果可以得知,山西省人均GDp水平、教育支出比重以及对外贸易比重对山西省煤炭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而第二产业比重的增加会阻碍煤炭利用效率的提高。

2016年,董洁芳对山西省煤炭消费的需求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从研究结论中可知,山西省经济增长对煤炭消费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在短期内会抑制煤炭消费需求的增

长,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煤炭消费反而会有持续的促进作用;人口增长因素对煤炭消费的促进作用较小;山西省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有效降低煤炭消费的需求,削减煤炭消费量。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能够良好的促进山西省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煤炭消费比重,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山西省应进一步加强清洁能源的研发,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促进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逐渐降低经济增长对煤炭消费的依赖程度,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慧芳,赵鹏程.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经济问题,2013,(06):6568.

[2]张珂.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煤炭科学研究篇9

煤层气就是“瓦斯”,其主要成分是CH4(甲烷),与煤炭伴生、以吸附状态储存于煤层内的非常规天然气,热值是通用煤的2-5倍,主要成分为甲烷。1立方米纯煤层气的热值相当于1.13kg汽油、1.21kg标准煤,其热值与天然气相当,可以与天然气混输混用,而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废气,是上乘的工业、化工、发电和居民生活燃料。煤层气空气浓度达到5%-16%时,遇明火就会爆炸,这是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根源。煤层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其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1倍,对生态环境破坏性极强。在采煤之前如果先开采煤层气,煤矿瓦斯爆炸率将降低70%-85%。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具有一举多得的功效:提高瓦斯事故防范水平,具有安全效应;有效减排温室气体,产生良好的环保效应;作为一种高效、洁净能源,商业化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研究院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科研机构,该院的研究项目和技术输出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与欧美和日本的科研机构也有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开发了专用于低浓度瓦斯发电的新技术。主要有如下项目:

(一)矿井通风瓦斯采收利用技术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开发了一种新的矿井通风瓦斯采收利用技术(VamCat)。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将在中国矿区建立第一个中试示范规模的机组,即利用矿井通风中1%左右的甲烷驱动低热值燃气轮机发电。

(二)矿井通风瓦斯与煤矸石混烧发电技术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还开发了一种革新技术,即矿井通风瓦斯与煤矸石混烧发电技术。该院正在建设1.2mw的中试厂,矿井通风瓦斯与煤矸石在一个回转窑里一起燃烧,从高温空气热交换器中采收热,利用这一洁净的热空气驱动燃气轮机发电。

煤层气的有效利用可以减少向空气中排放有害气体,缓解温室效应,同时也能够有效减少事故发生。煤炭作为一种短期内不可再生资源,需要对其进行高效利用。同时,采煤过程中伴生的煤层气的最大限度利用对于环境、经济效益来讲,都是利好的现象。

二、美国煤炭项目规划及政策制定

(一)洁净煤技术、非洁净煤技术

结合美国能源部对煤炭利用项目的分类,根据是否属于洁净煤技术研究范围,将美国煤炭利用项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研究煤炭清洁利用和污染排放控制为主的洁净煤技术项目(简称CCt项目),包括洁净煤先导项目(简称CCpip项目)、洁净煤计划资助项目(简称CCt资助项目)和非洁净煤计划资助的项目(简称非CCt资助项目);另一类是非洁净煤利用项目(简称非CCt项目),包括煤炭气化技术研究、先进的燃煤技术开发、燃料电池技术、汽轮机和热力发动机技术、计算模拟研究、燃煤先进装备设计开发研究、碳捕获和封存等。

(二)政策制定―市场办法

在建立健全矿区环境治理有关法律的同时,美国还在实践中探索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矿区环境治理的路子。一是实行复垦“保证金”办法,政府委托中介机构(基金会)对新开采矿井按产量规模及对自然生态破坏程度测算收取矿井复垦保证金(抵押金)数额,矿井开采完之后,按1、3、5的时限要求返还所交的保证金,即第1年搞好复垦工程后中介机构(基金会)向矿方返还保证金总额的60%,第3年种上树、草后再返还保证金额的25%,第5年待所种植的树和草全部成活后将保证金总额的剩余15%部分全部返还。期间如达不到复垦标准要求则保证金不能如数返还。二是推行自愿性政策,政府提出环境治理的各种可供采纳的措施或方案,推荐给煤炭企业选择实施,政府则视情况派人指导或给予一定经济补贴政策。三是推行鼓励性的政策,一则对产生污染的相关原料和燃料加收税赋;二则实行污染治理的经济补贴,如对排出的污水治理达标后,政府给予一定经济补贴,以示鼓励;三则实行污染权的可交易办法,即按照有害气体排放标准实行区域总量限定,按生产厂家分配排放定量,厂家之间可实行排放限量的买卖交易。

三、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模式

山西也是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省份,据相关资料表明,大型煤炭企业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中小型煤炭企业对地区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其主要原因有:

(一)与中小型煤炭企业相比,大型煤炭企业在产业链延伸上更具优势。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原煤经过发电增值2倍,煤制甲醇后可以增值4倍,提炼深加工后的化工产品可增值12倍。以煤为基,延伸产业链条,是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首选战略。当前,山西大型煤炭企业在电源建设项目、煤化工产业以及煤机装备制造业上已取得了较大发展。以晋城无烟煤集团为例,截至2010年,晋煤集团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120mV煤层气发电厂,拥有97台瓦斯发电机组;具备年产1200万t氨气、1000万t尿素和10万t煤制油品的煤化工生产能力;拥有煤炭设备制造相关专利75项,成功研制出国内最高的7.6m高端液压支架、自移式超前支架、短壁采煤机等新型高端矿用设备。上述产业链条的成功延伸,与煤炭销售所积累的资金有较大关系。

(二)大型煤炭企业利润分配较为公平,职工可支配收入较高,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中小煤炭企业利润分配欠缺公平,财富主要集中于煤矿主,而煤矿主的消费主要集中于省外发达城市。因此,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煤炭资源开发,应采取煤炭资源整合与企业兼并重组的经济政策,扩大煤炭企业的规模,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大型煤炭企业的经营效率,增强大型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抚顺模式――主导产业演替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煤炭工业推动抚顺经济崛起

早期煤炭工业推动了抚顺城市经济的崛起,抚顺煤炭工业发展历程是煤炭产业生命周期的全景体现,并对城市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煤炭工业推动抚顺城市经济的崛起,并对城市产业结构演进方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新中国成立前,抚顺是煤炭工业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煤城,仅有的两家钢厂、两家电厂及属于机械工业的挖掘机厂和电瓷厂都属于煤炭管理体系。1949年以后,从煤炭工业游离出来的石油工业迅速发展,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就取代了煤炭工业,而在城市工业体系中确立了其绝对的主导地位。

(二)石油化工工业兴起并成为主导产业

抚顺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使与之密切相关的电力、机械工业也得以产生并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以炼制油母页岩为基础的石油化学工业开始兴起。30年代中后期,钢铁厂、铝厂、水泥厂等也相继建成,但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抚顺产业结构仍是以煤炭工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如1949年,抚顺市工业总产值中,煤炭及炼焦工业的比重接近45%,而其它工业部门比重均在15%以下。建国以后,抚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前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有8项安排在抚顺,使以煤炭、石油、冶金、电力、机械等为支柱的重化学工业得到强化。随着煤炭工业、石油工业主导地位的更替,产业结构得以不断演进,经济得以持续增长。

五、内蒙古自治区可借鉴的经验总结

一直以来,煤炭行业受资源日益耗竭以及环境保护的双重制约。短期来看,我们还无法找到煤炭的替代资源,因此,煤炭业的发展关乎国计民生。对于煤炭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为经济建设提供能源动力,需要政府和企业两个部门共同合力完成。

(一)政府在煤炭优化利用中所扮演的角色

政府在经济建设中更多的是以协调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身份出现。煤炭行业为经济建设提供能源保障,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技术不纯熟、企业环保意识差,会出现一些负面现象,导致很多人“谈煤色变”。因此,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对于矿区垦后治理,可以效仿美国的“复垦保证金”制度。使煤矿企业在开采过后,尽可能地恢复矿区原貌。

在环境污染、破坏中,小煤矿异常活跃。同时,由于它们乱打价格战,使煤炭业蒙受巨大损失。由于其底子薄,主人翁意识差,大都抱有捞一笔就撤的心态,使大量原煤低价外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经济价值大量外流。同时,其又无力且无心对煤炭技术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政府应该大力关停小煤矿。之前有过研究,关停小煤矿,提高行业集中度,有利于煤炭业的长久发展,对国计民生更是利好的现象。

(二)产业链的延伸以及先进技术的引进

作为煤炭行业中的主角--煤炭企业,所要做的就是加大引进先进技术的力度,增加研发投入,积极与国外实力雄厚的煤炭企业合作。澳大利亚与亚洲诸多地区有合作,可以将其煤层气开采技术引进,减少对煤炭资源的消耗以及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自主研发。此外,日本、美国等的洁净煤技术对于煤炭业的持续发展也有很大帮助,可以借助与其在经济上诸多领域合作的背景,引进其相关技术,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以及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三)主导产业的及时更替

从以往的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来看,煤炭行业以及三大耗煤行业的产值在GDp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短期来看,我们能从中获利,但是,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迟早会有耗竭的一天。而且,初级产品附加值极低,外运煤炭导致大量经济价值外流。因此,应该早为主导产业转型做充分准备,大力发展煤炭工业。早日将煤炭依赖性经济增长模式转化为煤炭依托型增长模式。保证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使经济能够平衡发展。

(四)技术创新是采用如上对策的基石

煤炭科学研究篇10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

(一)牢记使命,忠于职守,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作为政府主管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职能部门,多年来,我们时刻把煤矿安全生产记在心上,不断增强做好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我们的辛勤汗水和不懈努力,换来了全市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几年来,没出现3人以上死亡事故,一般事故逐年减少,2008年发生原煤事故2起,死亡3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减少66.7%和57.1%,百万吨死亡率降至1.0以下,为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被国家人事部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评为“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

(二)履职尽责,求真务实,努力做好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多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解决“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全面提高煤矿安全监管水平。一是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使之成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基层基础“双基”工作,切实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扎实开展“隐患治理年”活动,花巨资聘请专家查隐患,严格隐患排查治理“五落实”制度,2008年隐患整改率达到99.34%,目前核定生产能力9万吨以上的煤矿全部达到“安全型煤矿”建设标准;切实抓好9万吨以下小煤井关闭工作,截止12月15日,市政府三年关井计划已顺利完成。三是坚持科技兴安,进一步提升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科技含量,向煤矿安监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迈进。四是规范监管,严格执法。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市煤矿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做到了依法依规、客观公正、准确高效,我市煤矿安全执法稽查工作经验和规范自由裁量权工作经验被省煤炭局和市法制办予以总结推广。

(三)强化素质,转变作风,建设过硬煤炭工业管理队伍。多年来,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法律五进”等一系列教育活动,狠抓队伍建设,涌现出了一大批受到省、市级表彰的先进人物。一是机关全体同志实践安全发展、依法行政和驾驭煤矿安全生产复杂局面的能力得到切实提高。二是作风有较大转变。我们坚持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基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宗旨和原则,努力为全市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炭经营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努力以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三是各项管理制度得到加强。多年来我们围绕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大做文章,逐步建立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科学管理、依法行政管理机制,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件件有着落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性不够;二是专业管理及技术人员缺乏,知识更新跟不上形势发展,个人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煤矿安全基础仍不够牢固,煤矿“双基”工作不够完善;四是安全投入资金不足;五是“安全型煤矿”建设进展不平衡,验收标准有待进一步升级;六是驻矿督查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七是安全监控系统管理不够到位;八是难以对淄矿集团破产改制煤矿实施有效监管;九是为煤炭企业提供指导、帮助和服务的措施有待进一步强化;十是煤炭经营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十一是老干部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十二是依靠各级工会督促企业改善煤矿工人待遇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十三是领导深入基层调研有待进一步加强;十四是机关管理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还有一定差距;十五是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比较传统;十六是对破产改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有待进一步加强;十七是我市煤炭生产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不平衡;十八是个别原淄矿集团破产改制企业党建工作流于形式。

三、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

客观原因主要是××是老矿区,监管任务重、监管力量薄弱的现状难以改变。众所周知,煤炭是高危行业,而全省煤炭生产条件最复杂、小煤井数量最多、监管任务最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最严峻的就是××市。××是有百年历史的老矿区,煤层薄,地质条件复杂,煤矿井型小,数量多,一度曾占全省小煤井数量的一半以上,机械化程度低,百万吨死亡率难以控制在较低水平。近几年,随着9万吨小煤井的逐渐关闭,虽然矿井数量显著减少,但原淄矿集团破产改制煤矿也逐步划归地方管理,其历史包袱重、资源枯竭、企业管理弱化、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日渐显现,因此,总体上来说,全市煤矿安全监管难度越来越大。

主观因素主要是:

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不够、理解不深,不能把所学理论融会贯通、指导煤炭工业管理的实际工作。近年来,我们开展了经常性的理论学习,但对科学发展观理论没有沉下心来,去深入、细致、系统地研究,特别是没能很好地结合实际对理论加以运用,指导煤炭工业管理工作实践,理论灌输多,深入理解消化少;会议单向传达多,双向交流研讨少;被动学习多,主动学习少;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不够,造成思想不够解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煤炭工业管理发展的步伐。

二是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尽管我们平时到企业进行执法稽查次数很多,但缺乏系统深入的调研,对有些问题了解不细,解决问题缺乏针对性,给工作开展造成被动。在落实以人为本,密切联系群众方面做的也有欠缺。

三是创新力度不够。煤炭工业管理工作千头万绪,造成我们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全面客观的思考分析等方面的工作不够,缺乏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对如何积极创造条件,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开拓创新的思考力度不够。对一些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措施落实不够,传统的习惯性思维和做法仍然影响着我们的开拓创新。

四、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新认识

一是深化了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形成了“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共识。

二是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实质和要求的认识,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要迈出更大的步伐,要构建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共识。

三是深化了对争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好班子的认识,形成了××煤矿安全监管要继续走在全省前列,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市作出贡献的共识。

五、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方向、总体思路、工作要求和主要举措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夯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在实践中学习,向基层单位学习,向先进单位学习,制定好党组理论中心组和党总支、党支部学习计划,重点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觉学习相结合,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煤炭工业管理知识相结合,计划每半年开展一次干部职工理论、业务知识培训,于每年的9月份进行一次业务考核。二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将市委市政府和上级煤炭管理部门的要求与我市煤炭工业管理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新监管方式,用改革创新破解9万吨以下小煤矿关闭完成和淄矿集团破产改制煤矿归地方管理后带来的一些监管难题。

(二)密切联系基层,加强调查研究。我们将不断根据工作实践,研究确定调研重点和调研课题,制定调研计划,不沉湎于日常工作,经常抬头看路,切实抓出工作成效。当前的调研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展“安全型煤矿”升级标准的调研;二是深化驻矿督查员的调研;三是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调研;四是煤矿安全执法稽查创新方式情况调研;五是煤矿管理和特殊工种人员学习培训制度的调研。

(三)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经营秩序稳定好转的前提下,依法做好行政审批工作,竭诚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

(四)加强煤炭工业管理的行业指导,推进煤炭经济效益的提高。要加强对当前金融危机的研究,搞好煤炭经济运行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分析梳理,结合××实际,及时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对企业进行行业指导。

(五)进一步发挥党群组织的作用,在完善总支、工会各项制度,开展好各种活动的基础上,特别要重视发挥“××市煤炭技术开发学会”和“××市煤炭经营协会”的作用,使之真正成为联系煤炭管理部门与煤炭生产经营企业的桥梁和纽带。

(六)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对原有的各项制度进行审议,予以修订补充完善。根据实际情况,2009年1月底前修订完善和建立以下制度:

(1)学习培训考核制度;

(2)督查工作制度;

(3)领导挂包企业制度;

(4)驻矿督查员制度;

(5)办事规则;

(6)临时工管理制度。

(七)立足当前,努力做好近期主要工作。一是搞好年终总结,谋划好明年工作。二是强化安全监管,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确保煤矿安全生产。三是搞好关闭小煤矿的各项收尾工作。四是积极研究应对金融危机措施,与煤炭企业共度时艰。五是认真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六、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

1.深入调查研究,落实挂包责任。班子成员要转变作风,多安排时间到基层了解、落实工作,掌握基层民意,特别是要落实挂包企业责任,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坚持求真务实,用求真务实的作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