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业的核心竞争力十篇美业的核心竞争力十篇

美业的核心竞争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3:12

美业的核心竞争力篇1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美容连锁企业培训开发

一、美容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能为顾客带来特殊价值的一系列知识、技能、技术的组合”。一般来讲,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过程中所形成,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经营实力。其中,核心技术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构成中的首要因素,它的本质内涵就是让消费者从企业产品中得到真正优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无可替代的价值。

我国美容产业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后,美容产业深度与广度不断延伸,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对抗性日趋增强。当前我国美容行业已跨过行业培育期,逐渐步入产业整合阶段。美容产业的整合,为具备竞争实力的企业赢得了扩张规模的机遇,而经营规模的加速扩张必然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专业技术人才的相对稀缺,高端管理人才的缺失等问题逐渐显露。选择适当的方式来实现企业规模化经营,整合行业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成为美容进行行业规模化扩张的关键。“美容连锁企业是以特许连锁为经营模式,集培训服务、经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美容企业”。连锁经营属于一种相对松散的组织联合体,总部对分部实行有效管理的难度较大,这与一般企业部门间严格的隶属关系有所不同。经过逐步探索,美容连锁企业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和文化管理来加强对整个连锁企业的有效管理。所谓标准化管理就是在整个企业内部推行标准一致的美容技术,具体到美容院层面,就是要求企业中所有的美容师使用的美容手法一致。文化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培养所有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感,增加连锁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连锁企业所有人员能够自觉的维护企业品牌。实现连锁经营的美容企业,发展品牌,确立标准,构建文化都离不开美容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

美容连锁企业要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让消费者得到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美容服务,在此过程中,作为服务提供者的美容专业技术人员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美容院为服务终端,以美容师向顾客提供的美容服务为最终产品的美容连锁企业,其核心竞争力就是美容技术人员所具备的专业技术服务能力。

二、美容连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开发

“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是指那些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补充和提高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胜任特质,激发其潜在的创造力,促进员工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对组织的归属感与责任感,从而提高组的工作效率,实现组织人力资本增值和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培训与开发的重点在于“通过有计划的学习、分析,确保并帮助员工个人提高关键技术和能力,以便胜任现在和将来的工作。”

与国外对美容师综合素质的高要求有所不同,长期以来国内对美容师的职业要求往往片面强调美容实务操作经验,美容行业往往成为低学历年轻女性就业的常选。重视培训开发工作,并在日常管理中有效加强对美容师的培训开发可以强化企业确立的统一技术标准,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对美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深远。

然而一直以来,大部分美容企业并未对培训开发工作给于足够重视,他们更热衷于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投入大量资金对美容院进行豪华装修,购置先进的美容设备,却忽视了美容师的综合素质是否能与企业硬环境相匹配的问题。美容企业传统的培训形式单一,多采取讲师课堂集中授课方式,内容枯燥,企业缺乏相应的培训激励机制,美容师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样一来,美容师这一软环境实力的缺失直接导致企业的硬环境优势也无法充分得以发挥。

部分美容连锁企业对原来的培训开发进行改进,一方面丰富培训内容,将美学知识与专业手法相结合,在改进美容手法的同时全面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将培训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培训课程结束后进行业务考核,美容师在培训课程中的表现与奖金挂钩,极大调动了美容师的培训积极性,也改善了培训效果;另外通过构建企业文化来增强员工的认同感,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统一起来,激发员工更大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美容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专业人员培训开发的内在联系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与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密切相关,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现代人力资源理论强调,“人力资源是任何企业组织生存发展的命脉,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拥有优秀的美容专业技术人才,美容企业才能占据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从而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对于美容连锁企业而言,熟练、全面掌握美容专业技能的技术人员成为美容企业在科技美容时代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对服务密集型的美容连锁企业来说,通过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开发来提高人力资源竞争力,对美容企业核心竞争力――美容专业技术服务能力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企业需要首先利用多种形式的培训开发提升员工与工作任务相关的知识技能水平,然后组织具备相应能力的人员提品或服务,并在此过程中创造顾客价值、实现顾客满意。显而易见,学习创新目标的实现是保证其他组织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员工培训作为学习创新目的的主要实现途径,对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美容业竞争日益激烈,对于服务密集型的美容行业来说,竞争焦点愈加集中在美容企业的核心价值:服务质量和水平的竞争上。美容连锁企业的经营者开始转向加大企业专业人员的培训开发力度,将员工的技能培训纳入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以此强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优势。从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强化企业管理入手来寻求解决发展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实现美容连锁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推动美容企业真正实现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经营。

四、结语

美容连锁企业的竞争主要在于美容专业技术人才的竞争。从美容行业的自身特点来看,美容连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从业技术人员美容服务技能的支撑,只有美容师自身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和服务水平才能最终获得客户的满意。

美容连锁企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美容师自身的、其他竞争对手难以替代的优质美容服务。企业加强对美容师培训开发,一方面培养和增强了美容师的专业技巧,使她们的美容手法日臻完善,利用服务技能来吸引和满足顾客,充分发挥出专业技能在吸引顾客、留住顾客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提升美容师综合素质的同时,增强了美容师和企业间的双向沟通,使企业文化得到进一步普及,也提高了美容师对企业的忠诚度。

充分认识美容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技术人员培训开发的内在联系,纠正以往盲目扩大经营规模,片面追求设施设备的高端而忽视了美容师与其相匹配的错误认识,才能最终促进美容连锁企业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深入探讨企业经营中如何有效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开发对增强美容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徐芳主编:培训与开发理论技术[m].复旦大学出版社

[3]曹振杰等: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m].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

[4]黄维德: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5]查尔斯R・格里尔,孙非等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6]eugenemckennanicBeech,HumanResourcemanagement[m].prenticeHallpublishCorp

[7]边二堂高旭崔顺斌:医学美容现状[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8]袁兆庄:医学美容的现状与展望一美容热中的思考[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美业的核心竞争力篇2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市场

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企业平均寿命8年,民营企业平均寿命3.5年,而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40年左右。为什么我国的企业如此短命呢?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培养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寿”的唯一法则。总结世界著名“寿星”企业的长寿秘诀,几乎无一不是因其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市场中“永葆青春”的。

一、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宏观背景

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帕拉哈德和哈默正式发表了“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文章在比较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10年发展道路后明确指出: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随后,核心竞争力成为欧美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讨论热点。为什么核心竞争力一提出就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就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形势来说,核心竞争力之所以引起重视,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市场环境的变化。首先,20多年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GDp是1980年的6倍以上,2005年GDp总量超过18.2万亿元,2006年前三季度GDp增长10.7%。市场由短缺经济变为过剩经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因此企业面临的是一个供过于求的市场。其次,国内竞争优势消失,需要企业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影响下,随着政府保护壁垒一个个被打破,诸如地方保护、廉价资源、劳动力等过去中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中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我国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面对严峻和复杂的竞争环境,我国企业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更要眼睛向内,发现和积累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超常竞争能力,即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

2.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1)我国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大批国内名牌企业,它们有条件、有能力采取核心竞争力战略。从战略竞争的层次来看,我国的企业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初级层次的竞争策略,比如数量、质量、价格、服务等,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和战略设计,在企业内部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和相当的水平,取得了颇具潜力的竞争优势。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适应未来高层次的战略竞争,如何培育、发展和提高企业在较大范围和深层次上的成长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战略选择。(2)国有经济大发展。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得到优化,国有资本继续向重点行业、大型重点企业积聚。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取得成效,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在石油、石化、电力、电信、航空、冶金、军工等行业组建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企业集团。大中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因此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国有和民营不再是各自发展,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竞争发展的态势。(3)民营经济大发展。民营经济走过了26年,经历了从小渐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26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在,中小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0%,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70%,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超过了50%,并已经成为国家税收和对外投资的生力军。有人如此形容民营企业的“发家史”:“第一代老板是靠胆子,第二代老板是靠路子,第三代老板是靠票子,第四代老板则是靠脑子”。“靠脑子”,也就是民营企业必须提高素质,重视科技,重视人才。

3.企业面临的挑战。一是经济国际化的挑战。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5年的过渡期结束,企业面临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遵循国际惯例和规则,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和资本的运作,挑战国际市场,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二是新经济的挑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从传统的经济方式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转化。由于我国企业起步晚,科技含量底,如何应对这一转化,也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随着经济竞争环境的改变和市场条件的日益完善,企业面临着产品、技术、品牌、文化、管理、市场、人才等各方面的竞争,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并获得发展,取得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正因此而提出。

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出与特征

1.核心竞争力的提出。1990年,帕拉哈德和哈默在“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对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1980年,Gte的销售额是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而neC仅38亿美元的销售额;可是到了1988年,neC的销售额达到了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164.6亿美元的Gte公司。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发现: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帕拉哈德和哈默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达到“一组先进的技术的和谐组合”,而“先进技术”不仅仅是企业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是上述三者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能力结构,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反应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连带服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要分枝是核心产品;小的树枝是经营单位;树叶、花朵、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抚育、营养和稳定性的根系则是核心竞争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核心竞争力作为获取企业优势的“引擎”,必然有它自身的特点:(1)价值性。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核心竞争力能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和更低的产品成本,从而取得更高而且长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2)异质性(难以模仿性或不可仿制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它企业所不具有的(至少暂时不具备),而且是不可模仿的和难以替代的,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3)延展性或叠加性。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spill—over),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延伸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的服务。也就是说,它必须为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一旦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使相关的技术领域和新的创新大获收益。因为在生产实践中企业可将核心竞争力组合到不同的创新中构建新的创造和发展的基础,继而在某一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地推出创新成果。(4)相互关联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核心竞争力是许多不同单位或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它的载体是整个企业,而不是企业的某个部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然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5)核心竞争力是不断演化的。如果外部环境发生剧变或管理不善,企业在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会贬值成一般能力或流失。核心竞争力也有从产生、成长、壮大直到衰亡的生命周期。经过一段时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最终产品、核心产品、核心技术会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科学技术发展而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甚至被淘汰。因此,企业必须不停地根据产业发展方向、管理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的储存状况,适时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及时保护和创新。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一)理解核心竞争力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最为明显的就是相当多的企业总是把企业的核心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混为一谈。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不能以企业在某一方面暂时的优势作为核心竞争力,更不能以某一个优势的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也可以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核心的产品,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但是,都不足以形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误区二: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一个企业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技术、人才及管理只能是企业在某段时期内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已,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素才有可能作为核心竞争力。例如iBm,在它的100多年的发展史上,不乏导致企业灭亡的生存危机,而每一次它都能“侥幸”生存下来,以至发展成为当今的世界500强。如果一定要说技术是它的核心竞争力,那也要加上“不断使顾客满意”的技术才可能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在技术的后面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指导着。正如一个民族如何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长存,只有“民族精神”才可能使其永存不朽。

误区三:核心竞争力等同于企业一般能力。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存续和发展所应具备的一般,是企业的相对优势,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只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可以形成竞争力,如营销竞争能力、品牌竞争能力、研发竞争能力、经营管理的竞争能力等。对企业而言,竞争力只存在程度的差别,而不存在有无的问题。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处于企业核心地位,具有独特优势和领先优势,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难以超越的竞争力。

(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引入战略管理。将企业放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进行分析对比,找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扬长避短。全面盘点企业要素,对产品、品牌、技术、服务、品质、成本、企业文化、人才资源等逐一进行分析,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精确求实的分析报告。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制定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因而也是战略性能力,它必须与企业长期战略相一致。因此企业要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是制胜的前提。

2.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良好的企业制度土壤之中的,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必须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切实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这一点上,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存在很大的差距,如iBm公司1996年用于网络软件开发的投资高达42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当年所有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费总和,而这仅是其科研开发经费的1/4;又如德国西门子公司1996年的研发投入为81亿马克,占其当年销售额的8.1%。

3.全面塑造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之所以优秀,是因为独特的企业文化把它们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唇齿相依,不可分割,没有文化的竞争力不是核心竞争力,不和企业文化相联系的竞争力不具备创新性和成长性,是没有前途的。例如浙江的民营企业之所以有很大的发展,因为浙江企业主都有两板精神:“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有越过“千山万水”、经过“千难万险”、想过“千方百计”、吃过“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的“五千精神”。再如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蒙牛乳业,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特有的蒙牛文化。其精髓是98%法则:品牌的98%是文化;经营的98%是人性;资源的98%是整合;矛盾的98%是误会。蒙牛成长的三大法宝是:用文化凝聚人心;用制度驾驭人性;用品牌成就人生。

4.加强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没有素质过硬、敬业奉献的员工队伍和企业团队,是没有竞争力的。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谁掌握了优秀的人才资源,谁就拥有了竞争力和实力。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采取长短结合、软硬结合的基本策略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应将培养和巩固核心竞争能力贯穿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在硬技术创新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先从软技术创新着手(如核心营销能力、组织能力等),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积累技术资源,开发本专业领域的核心技术。软硬结合、长短结合,逐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美业的核心竞争力篇3

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摘要】当今世界竞争环境已日趋激烈,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加入wto后,大胆“走出去”似乎成了国内企业家的共识。然而中国企业实力弱是现实问题,所以中国企业必须认清自己,快速发展壮大,才能和西方跨国公司抗衡。本文从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了竞争力低下的原因,着重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对策。【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现状对策1【title】thepresentconditionanalysisandthecounterplanofthecorecompetitionabilityoftheourcountr【abstract】nowadaystheworldcompetetheenvironmentalreadyandgraduallyvigorous,thebusinessenterprisewanttowanttoexistcontinuouslyandthenmustestablishtorisetheowncorecompetitionability.ourcountryaffiliationafterthewto,courageous"walkout"apparentlycommongroundofthelocalentrepreneur.HowevertheweakofChinesebusinessenterpriserealstrengthsisarealisticproblem,thereforetheChinesebusinessenterprisemustrecognizepureoneself,fastdevelopmentstrong,thetalentmatchwithwesternmultinationalcompany.thistextisfromtheourcountrybusinessenterprisethecompetitionability''''spresentcondition,analyzedthelowlyreasonofcompetitionability,andputgreatemphasisontobringupthesolution''''swaywiththecounterplan.【Keywords】Corecompetitionability;presentcondition;Counterplan【文献综述】【正文】一、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p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1999年)》,中国在参评的46个国家中,管理竞争力排在第40位,总体竞争力排在第38位,内在竞争力排在第33位,环境竞争力排在第40位。这说明:我国大企业的竞争力还不行。p1.管理竞争力。我国企业的管理竞争力成下滑趋势,研究表明,企业文化竞争力、公司绩效竞争力同企业管理竞争力相关系数达到了0.9191和0.8895。因此,企业管理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文化和公司绩效竞争力的大幅度下滑。2.总体竞争力。在1999年企业总体竞争力排序中,我国企业总体竞争力得分仅为25.72,处于46个国家的第38位,说明大型企业总体竞争水平极低。相比之下,超过80点的国家有11个,其中欧洲7个,美国和加拿大居于第一和第三。可见,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多寡,小国的企业在现代竞争中同样可以获得优势地位。3.内在竞争力。中国的内在竞争力排名第33名。我国企业资源的相当一部分不能适应需求,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重新构建。多数企业忽视市场信息、商标、品牌、营销策略、企业形象、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忽视对无形资产的积累与维护;加之,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产品积压、流动资金不足;此外,企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才普遍匮乏。4.环境竞争力。从环境竞争力状况看,中国列第40位,处于落后地位,说明中国企业在环境方面存在着严重制约企业竞争力发展的问题。市场竞争是企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排33位比整体环境上的竞争力排名提前了7位,说明了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方面的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ppp二、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1.我国企业规模小,效益差,产业集中度过低,专业化协作程度差。表一已显示出我国产业集中度过低,除垄断行业集中度已在50%以上,其余产业的集中度过低,而日本则均在60%以上。从日本1973年与我国1992年的比值可以看出,纺织、机械、建材加工、食品制造、电气机械等的比值达9-33.1倍。可见,我国产业集中度确实过低,极难达成规模经济效应,再加上企业管理模式封闭化,企业竞争力由此更会低下。我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销售总额1998年约2000亿美元,而美国的“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同期销售额3057.31亿美元,远远超过我国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的总和。我国企业如果能有10个进入“世界百强”,其竞争力之强自不言说。正是由于没有世界级企业,我国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水平极低,大中小型企业间分工不够合理。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发现,机电产品外购零配件价值仅占一半左右,其中工业专用设备制造、地质专用设备制造、金属加工设备制造等更低。相反,日、美企业在组织形式上越来越由虚拟生产到虚拟营销等。如日本丰田公司本身只有10个工厂,只制造汽车引擎和车体等核心部件其余的零部件由1240个协作厂提供;松下公司算是自有子公司较多的,共190多家,但其关联公司更多,涉及全球近5000家协作厂商;美国“通用汽车”设有130个工厂,协作商达6000余家,可以看出我国企业专业化协作程度确实很低。表一:行业名称中国CR4中国CR8(1992)日本CR8(1963)日本/中国1990年1995年食品制造业1.41.93.165.8221.2造纸及纸品业7.57.410.678.47.4石油加工业33.445.952.475.01.4化学工业12.111.213.268.95.2建材加工业1.43.42.365.628.5黑色金属加工业22.331.531.576.42.4有色金属加工业13.315.919.577.34.0橡胶制品业7.823.015.676.04.9机械工业2.36.04.163.515.5交通设备制造业14.927.334.272.62.1电气机械制造业5.88.51.668.59.0纺织业0.82.61.446.433.1资源来源:1.杨伟民:《我国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年第5期;2.课题组:《中国最大工业企业的分布规模经济状况》,《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3.刘继兵:《我国产业组织中的适度垄断和有效竞争》,《江汉论坛》1995年第9期;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竞争力普遍低下。我国多数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基本依赖从国外引进,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弱,像机械行业主要产品技术有57%使用国外技术,国内自主开发的仅占43%,其中514家重点、骨干企业的2009种产品中,达到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只占17.5%,许多产业内我过企业的研究开发还只限于技术,在产业核心技术上还对国外引进技术有较大程度的依赖,未能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据估计,世界500强的研究开发费用占全球的2/3以上,且这一比率还在不断上升。1997年,世界500强研究和开发费用2240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12.8%。而我国的投资不过14亿美元尚不及“爱立信”的1/31。据统计,我国全部大型企业出口额仅占全国出口额的40%,即780亿美元左右,再从科技人员来看,我国企业科研人员占全国科研人员比不足30%,远远低于美国85%的水平,仅及韩国60%的一半不到。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确实低下。[1][2][3]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三、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p在谈及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时,有必要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性及构成作必要阐述。1.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性及构成(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pp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它包括五个层次的深刻内涵:a.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竞争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势。b.它是一种处于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企业其他能力的统领。c.它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d.它是长期作用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不随环境的变化发生质的变化。e.它是企业长期积淀形成的能力。因此,可以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解为企业开发独特技术、研制独特产品的能力。但是《哈佛商业评论》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更具权威性: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协调多种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综上,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某一领域建立的独特竞争优势,是企业独具的支持企业保持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一基础性的能力,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pp(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pp①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的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pp②独特能力。一项能力要成为核心能力,从竞争的角度看,还必须是独树一帜的能力。如果某种能力为整个行业普遍掌握,就不能成为核心能力,除非这家企业的水平远远高出其他企业。所以,传动系统的确是本田公司的核心能力,而不是福特汽车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由于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因此不易被人轻易占有、转移或模仿。pp③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是通向未来市场的大门,有的能力在某一业务部门看来可能算得上是核心竞力,但从整个行业的角度看,该能力就够不上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犹如一个“技能源”通过发散作用将能量不断扩散到最终产品上,从而为消费者源源不断提供创新产品,比如佳能公司利用其在光学镜片、成像技术和微量控制技术方面的核心能力,成功地进入复印机、激光打印机、成像扫描仪、传真机等20多个市场领域;夏普公司利用其在平面屏幕相关能力上的领先技术,成功的进入了笔记本电脑、便携式电脑、微型电视、夜晶投影电视等多个市场领域。可见,随着产业技术的演化,核心能力可以生长出许多奇妙的最终产品,制造出众多意料不到的新市场,它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pp④不可交易性。核心能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人民可以感受到,但无法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pp⑤不可模仿性。核心竞争力是别的企业无法模仿和替代的。任何企业都不能靠简单模仿其他企业而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应靠自身的不断学习,创造乃至在市场竞争中磨练,建立和强化独特的核心能力,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难以被其他企业替代。p(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pp企业因行业地位的不同导致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不同,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分析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找出关键的要素,实行重点管理,确保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资源,整合资源的能力。由于技术创新能力,规模扩张能力,制度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文化凝聚能力的交互作用,而形成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整合能力,主要包括:pp①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在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为有技术的支撑作用,企业才能经久不衰,永保竞争优势地位。技术创新,是企业往往拥有一种别人所没有的核心技术,导致它的竞争力极强,当一个企业拥有别人所没有的核心技术的时候,他的竞争力就很强,甚至可以强到垄断,像英特尔公司的计算机芯片,微软公司的软件,柯达公司的感光胶片等等都是高科技的结晶,没有高科技做坚强的后盾,想成为长寿公司是难上加难。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转化的能力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尤为重要。此外,要将技术优势转换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则还需企业其他能力的辅佐。pp②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制度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即竞争力),活力决定效益,效益决定发展,一个机制灵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必须具有一个较好的企业制度,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企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首先建立健全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企业制度也是不断发展的,任何先进的企业制度都是相对的。制度创新也就是企业制度安排上,能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重大的创新活动,在制度安排上经常推出一些非常新颖的,而又能够和生产力相适应的东西。企业要始终保持制度上的先进性,就必须具备不断制度创新的能力。可以说,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对企业的竞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③规模扩张能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具备相当的规模优势,才能在经营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兼并、组建行业集团,成为本行业中少有的几个寡头垄断企业,最终成为行业垄断的大企业。④管理创新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管理也是生产力。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才能把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效的组织起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任何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进行管理。然而,由于管理的水平不同,相同的生产要素形成的生产力也就不同,企业的竞争力也就不同,所谓管理,一方面表现为对生产力的组织,一方面表现为对企业生产关系的处理。⑤文化凝聚力。企业文化创新,是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上,能够不断的凝聚人们的思维方式,保证企业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是企业独特的创新精神,体现着企业团结奋进的文化内涵,只有具备这种内涵的企业,才是一支顽强的队伍,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力做到经久不衰。⑥战略创新。企业经营战略选择高人一筹的时候,你肯定有竞争力,选择失误,肯定谈不上竞争力。所以企业经营战略的创新,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之一。它是在企业经营战略上经常用的奇招,这种奇招导致企业拥有一种心理竞争力,也就是比别人更强的竞争力。所以,是企业战略上的一种举动,企业战略选择上的一种创新,能够使企业拥有比别人更强的竞争力,形成一种核心竞争力。2.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低下的原因(1)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完成。股份有限公司尚不普及是我国大中型企业难以成为现代企业和跨国公司最大的制度。pp(2)企业外生性扩张阻力过大。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无一不是通过兼并联合而壮大起来的,仅靠企业的自我积累既软弱无力又进程太慢。我国却由于地区与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过高,兼并机制不灵,与国际兼并趋势形成强烈的反差。企业规模小,结构雷同,靠跨区域部门的兼并联合来壮大竞争力的巨型企业难以脱颖而出。由于优势企业不能按企业自主意愿来实现扩张,结果还导致原有的竞争优势由于不能及时扩张而丧失。pp(3)过度的贸易保护政策导致价格扭曲和产业竞争过度。对国内企业竞争而言,由于行政力量和价格扭曲的双重保护使相应的市场进入壁垒失效,如规模经济、资本、技术专利壁垒等均失效,使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失灵,而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规模企业却无法出现。(4)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机制不活,人才缺乏,投入不足。我国企业产品几十年不变,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途径,是知识成为经济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应用的新科技成果仅仅是我国科技成果的极少部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十分低下。根据有关资料,我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30-40%的水平,尽管我国也有一批从事高新科技产业的中小企业,也有些企业形成气候,但大部分高科技中小企业处于艰难的经营之中。中国科技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科技投入的比例、科技产出的比例、科技产出的状况,与发达国家都有很大差距,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对科技人才不够重视,科技创新能力低是我国企业竞争力低的致命弱点。pp(5)缺乏协同竞争意识。我国大部分企业都缺乏协同竞争意识,比如:家电行业的空调大战、彩电大战,无非就是相互压价,你争我夺,靠降价争夺市场份额,实力大的坚持时间长,规模小的挺不住退出,到头来多败俱伤。企业在竞争中还往往容易忽视合作,我国多数企业追求“大而全”,造成各地产业趋同,以致生产能力过剩和经济效益低下,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条块分割,重复建设,既浪费资源,又难以形成民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6)企业过度多元化。近年来,我国不少大企业、大集团为了实现其资产规模的扩张,在本行业进行大规模收购兼并,将投资范围扩展到非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领域。其状况是:横向产业跨度过宽,纵向产业链过长,核心产业虚弱,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孙孙公司层次过多、结构松散。说起来企业块头很大、管起来四处跑冒滴漏、算起来没有多少能赚钱,这样的企业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企业的竞争力都无法构成实质意义上的集团企业。这种不注重主营业务、培养核心产品的功能、过度多元化,必将成为引发此类企业破产的直接根源。四、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对策pp1.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首先应加快改革,重新分解国有资产,承认地方政府的所有权,设立与行政职能了完全分立,专门从事国有资产委托和经营的经营公司,使国有股分散,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发展民间投资机构和企业相互间投资,进一步发展和健全社会保障系统,减轻企业负担,提高效率。其次,要从组织管理制度上理顺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的分工、监督与协作关系。严格按《公司法》设立制衡机构,不得身兼二职,保证决策科学化,防止集权化。再次,要大力构建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引进经营者股权制,将经营者报酬与公司业绩直接挂钩。2.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的竞争。首先,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意识到进入wto后面临着国际竞争,有了这种压力并转化为动力才能真正把我国企业改造成为现代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研制开发并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术高质量产品,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第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型企业应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大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到世界科技开发的前沿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与合作者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第二,要积极探索新技术创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吸引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组织力量对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与跨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三,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这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动力和源泉。要深化企业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真正使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权益分配,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次,自主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步伐,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储备,创造真正能吸引人才的企业氛围。3.第三,要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辩证关系。一般来讲,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之路有两条:一是专业化发展路径,二为多元化发展路径。前者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企业的不断发展。后者是指企业从事多个产品或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实现企业的不断扩张。以“做强”为培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根本点,加快企业资产重组,切不可一味求“大”求“洋”,企业多元化经营更应慎重。尤其对于高集中度行业的企业而言更应把企业做强做大。企业在选择产品线时应建立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上,实施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多元化(同“心”多元化)。否则不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在本行业外开展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或者在多元化经营的同时丧失或没有建立起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注定是不会成功的。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泰国正大和韩国大宇。在处理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关系时,企业应潜心主业,围绕着主业经营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与同行业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技术、方式和方法,使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搞好主业的基础上,再考虑进行相关多元化经营,发挥核心竞争力的溢出效应,实现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通常,企业在某一领域中不具第一位的优势,一般不轻言搞多元化发展。据《财富》杂志的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单项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比重95%以上的有140家,主导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95%的有194家,相关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的有146家,而无关联多元化的企业则很少。这就提醒我们,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外部因素来制定正确的战略定向。大凡成功企业的成长发展过程,无不是从专业化做起。细分市场,找空档,绕过市场壁垒或技术壁垒,从市场最急需的产品入手,“做深、做透、做大、做好”,只有东方亮了,才能西方亮。从专业化做起,也就是凝练企业自身的技术、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果没有领先市场或替代现有产品市场的能力,即使有好的体制、机制,也不一定能成长发展。只有通过技术进步,才能巩固和拓展市场。重视技术创新,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导向。如万向集团提出:唯有创新,才能生存发展;我创新,我存在。从事专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世界性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是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品牌占领市场;二是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法等,这是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神火集团是从事煤炭生产和加工起家的,在采煤及其它生产工艺上,有独到的创新能力,在同样条件下,煤炭生产的成本低、回采率高、高附加值产品产率高、质量高。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企业应当集中力量搞好主业。4.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是人的价值理念,是思想范畴的,也就是人在价值理念上认可这个企业制度安排,这种价值理念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创新就是在企业文化的本身,要不断的按照企业发展,来审视创新问题,企业文化的内容要不断的创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精神上、企业经营哲学与经营理念,以及企业价值观等。企业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表现与实质的统一,并且与本企业的技术特点和经营管理相结合。pp5.供应链的建设。进入wto以后企业商业化的目标应当很明确,就是我最终能为公司的股东带来多大价值。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要看在什么行业里,要比你的客户服务,要比你的供应链管理和财务绩效管理体制等等。供应链管理是对企业成本,利润以及最后股东价值最大化都有影响的一种核心能力。中国企业入世以后不光是面临跟国外企业竞争,而且是面临着跟随国外最优秀的企业竞争。杰克韦尔奇说过如果你在供应链管理不具有优势的话,你干脆不要参加竞争。中国企业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对手应该仔细从整个价值链上分析我们的差距在哪里,从整个价值链上对自己与国外先进水平作为一个分析以便从中找出一些策略性杠杆,通过运用这些杠来使企业在最短时间内赶上或超过世界水平[1][2][3]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6.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入世后,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竞争的大环境。国际经济竞争的洪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能适应这个新环境的企业,就能让国际经济新秩序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条款为我所用,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不能适应这个新环境的企业,就会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手脚而寸步难行、气息奄奄。在这个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企业的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创新、企业组织创新、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创新等多个方面。其中管理思想创新,对整个企业的管理创新起着导向和决定性作用。只有管理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整个企业管理的创新。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最重要的是在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是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领导集团,其次,还要有一支精通企业管理的经营管理队伍,最后,还要建立一个能够不断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机制入世后,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提高管理创新能力,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工作: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资本经营能力;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企业科学管理水平。通过采用国际通行的先进管理技术、管理模式和国际标准体系,使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研发、生产、质控、物流、营销、环境管理等系统尽快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为培育wto环境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8.实施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可为潜在的竞争设置一道进入的壁垒。差异性产品、差异、差异化的经营方式具有竞争对手不可替代和模仿的特点。特别是随着差异化程度和购买者对某一商品偏爱程度的增强,排斥新竞争者的进入壁垒就越高。差异化竞争战略的这一特点以及由此形成的商业信誉可以减少该领域的进入点,使潜在的进入者难以介入。9.培育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规模经营能力如果以量化的形式衡量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规模经营能力是重要指标之一。没有庞大的经济规模和现金流量,就没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从成本函数上看即C(q)<C(q1)+C(q2)+…+C(qn),其中,q=q1+q2+…+qn,而规模经济则意味着C(q)/q递减,所以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入世以后,我国企业要打入国际市场,国外的企业也要占领我国市场,我们面临着国外一大批特大型企业集团的竞争。从经济规模上看,我国的企业与国外大型企业的差距是很大的,据美国《财富》杂志2002年7月推出的排行榜,2001年度全球500强企业中,名列榜首的美国沃尔玛公司,营业收入为2198.12亿美元。这次美国公司在500强中有197家上榜,我国企业上榜11家。我国企业排名最前的是第60名国家电力公司,营业收入为483.74亿美元。在这次排名中,我国企业已有了很大的进步(1995年只有3家企业入选500强),但差距仍然是明显的。以排名第86名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员工为93.7万人,收入为403.88亿美元;而排名第2名的埃克森-美孚公司员工为9.79万人,收入为1915.81亿美元。由此分析,压缩员工人数、扩大经营规模、提高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规模经营能力,是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举足轻重的要素。结束语随着社会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我国加入wto的成功,本世纪将是一个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的新世纪,必然会有各种战和压力集中于在“核心竞争力上”,谁具备核心竞争力谁就能在激烈无情的市场中取胜。我国的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中获得国际利益。必须加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巩固和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核竞争力,建立完善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系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提高产生能力。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能力成为商业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国外许多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重视这一趋势,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参考文献】[1]秉p安.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探讨[J].管理科学,2000,(9)[2]益p祈.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20-46[3]江志明.核心竞争力批判[J].企业研究,2000.10[4]何春杰.实施差异化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J].决策参考,2003.2[5]马p璐.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0.7[6]林民书.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体制创新[J].经济学家,2000.4[7]朱关鑫.wto与中国企业竞争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2[8]温p韬.树立核心竞争力-越过多元化经营的陷阱[J].经济问题探索,2000.3[9]章淑华.中国企业如何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J].南方经济,2002.1[10]曾鸣.企业竞争全能时代[J].国际商报,2001.6[11]徐光.韩祝国.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与分析[J],2002.8[12]樊辛欣.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进展[J][1][2][3]

美业的核心竞争力篇4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局限性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由prahalad和Hamel最早提出来的,读过那篇著名文章的人都知道,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晦涩难解,以至衍生出诸如技术观、知识观、创新观、文化观、资源观等多种流派,各执一词。综合各方面资料,核心竞争力应是企业多方面技能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不同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营销系统的有机结合。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为关键技术、关键设备或者企业的运行机制,而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各个构成之间的互融互通和整体作战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其内在实质是一种整合,而且是一种知识体系的整合;其外在表现是一种优势和差异,尤其是一种能使消费者感知的优势和差异。或许这个词更适合中国人的语言特点和思维习惯,有些人自以为是地给它赋予了过多的、个人主义色彩浓烈的、甚至是主观主义的内涵,使得核心竞争力被当作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正像任何一种理论一样,它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的特色,但单纯的特色决不都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能给顾客带来“消费者剩余”的能力,这种能力蕴涵在技术和产品中,但单纯的技术和产品也绝不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管理的科学、严谨、均衡、高效率,但仅是优秀的管理还不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结果是使企业有雄厚的实力和资金,但雄厚的实力和资金绝不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领导者的引导、传授等方式培育和建立起来的,但卓越的领导者也不能说是核心竞争力。当然,至于知名的品牌、良好的形象、个性化的服务,则更不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凝结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给企业带来持续超额利润和生机活力的素质与能力,是一种企业独有的价值观和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优势所在。其独特性表现在企业拥有的能力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这一说法虽然让人们更加模糊或说不清楚,但其本质是企业持续高效调控资源以适应环境、获得超额利润并领先对手的洞察力与执行力的结合及其成效。

核心竞争力理论提出的宏观背景是1980-1990年日本企业飞速发展和欧美企业逐步衰退的时期。这10年东西方列强企业的不同表现迫使欧美国家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对日本和欧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进行对比和反思。而核心竞争力的诞生是这股反思大潮的最重要的思想成果。但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着力推崇的日本企业乃至韩国企业,在该文发表后的10年中,竞争力逐步地走向衰退;而备受两位作者批评的美国企业却重新获得了竞争优势。尤其是在该文中被当作负面案例的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在1990-2000年的10年中连续保持了高增长率。其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更是被很多管理学家和管理者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管理者之一”。

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对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核心竞争力就像是海市蜃楼,从远处看五光十色、雄伟壮丽;一旦接近,却是一堆沙砾。”这句话虽然有失偏颇,但从一个方面表明了核心竞争力是有局限性的。

首先,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对象的局限性。从prahalad和Hamel的学术经历看,其主要研究重点是跨国公司,可以推测,核心竞争力身上有跨国公司的影子,核心竞争力也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而我国企业大多缺少核心技术储备、缺乏跨国经营能力,尚不具备谈论核心竞争力的内部条件。

第二,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三点:(1)难以操作,尽管谈论核心竞争力的人很多,但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如何区分核心与非核心,却鲜有人知。(2)事后合理化,核心竞争力的推导具有明显的事后追溯的特征,“你只能通过简单地描述你的成功与失败来定义核心竞争力”,但问题不是过去如何,而是现在和将来怎么办?(3)核心刚性,即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救命稻草,可是如果它不再管用了,怎么办?

第三,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内容的局限性。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其他企业理论相比,更为关注企业自身素质的提升,认为企业的成长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精心培养“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很少或几乎没有将目光投向企业外部去寻求竞争优势。外部环境似乎是已知的固定因素因而被舍弃了,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正是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力所在。有代表性的情形通常是,信服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决策者们完全陷于“内省型”的思维模式中,完全依靠自身的核心能力来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而不是追求其他的新事物以抓住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增长机会。因为忽视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以产品特征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会引导企业以“完全是理性的,且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的方式自然地做出不利于企业成长的决策。实际上,核心竞争力远非仅仅是做自认为擅长的事情,而是要做消费者看重的事情。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竞争基础改变时,要保持竞争优势必然要求企业具有学习新事物的决心和能力,反之,无视外部环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影响,过分专注于组织内部的精耕细作,会形成“过剩的竞争优势”。有学者指出,日本企业之所以竞争力衰退,并不是因为背离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倡导的原则,而是过分拘泥于这些原则。例如,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取代模拟技术,成为了核心技术,所以日本20世纪80年代在模拟技术的领先地位,丝毫无助于它在数字领域的竞争,反而起了阻碍作用,并最终导致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企业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动态地审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这是企业寻求未来利润增长点的关键。

另外,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高的稳定性,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就在其经典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对这种只重长期、轻视短期的做法给予猛烈抨击,他有一句名言:从长期看,我们都趋向死亡。纵观全球市场可以发现,许多成功企业都是在一个虚拟的长期曲线下做连续的短期最优化经营。可以说,企业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短期竞争。

第四,核心竞争力缺乏广泛的解释力。根据该理论,核心竞争力不是指单纯的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企业的生产规模,甚至不是指营销渠道、商业模式、物质资源、企业文化、管理水平等。通常认为应把核心竞争力视为一种合力,它是企业所有资源充分整合的结果,是企业驾驭内外环境的能力体系。其中有某一两项因素比较突出,它们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部分。那么,企业该选择哪方面因素去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呢?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该理论并未对此展开深入的探讨。同时,是不是任何企业都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该理论对此也未作出回答。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大量的中小企业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但是他们仍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求得了发展;它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却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独领。在解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源泉的时候,它没有给出可行的识别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也没有对如何积累和使用核心竞争力进行有效管理提供操作性的途径。概念的不确定性和内涵的模糊性,使得核心竞争力理论缺乏广泛的解释力,从而限制了其对企业管理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prahald.C.K,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68(3):79-91

[2]徐敏生: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J].贵州社会科学,2007,(7)

[3]黄浩梁宁:浅析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中国商界,2009,(3)

美业的核心竞争力篇5

关键词: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模糊层次分析法

基金项目: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301194)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G062.9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FaHp的保定市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8日

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是保定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资源。然而,保定市的文化资源在市场价值、产业水平、营销力度等方面均有待提高。因此,必须在借鉴的基础上,通过保定市文化资源整合、提升、嫁接、创造,实现其市场价值,使之成为保定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

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本文本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结合保定市具体情况,分析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计算确定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权重,设计出基于FaHp的保定市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

一、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关于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现有文献对其界定基本上都受到porter的竞争优势理论、prahalad和Hamel基于资源和核心能力理论,以及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的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影响。

从宏观上讲,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产业内各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总和。从微观上讲,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文化企业和行业的市场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大抵包括资源条件、产业结构、行业关联、创新潜力、生存环境、企业实力等七个方面。

从目前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研究现状来看,学者对于文化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概念与分类的研究、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国内很多学者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改进了波特的“钻石模型”,以需求基础、生产要素、相关产业发展情况、企业战略与竞争状况、生产竞争力、创新能力六大要素,构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标体系。

二、保定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竞争方面。保定市庞大的市场规模有利于保定市文化产业快速形成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特别是对于正在成长中的文化产业,如报刊、出版、广电等行业,这种优势会更加明显。但人才问题是制约保定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突出问题,目前保定市文化产业各类人才的总量、结构、素质还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2、文化资源方面。保定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文物资源非常丰厚,民俗风情独特,民间艺术众多,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6处。另外,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全市已开发出344处景区景点、8大旅游景区和10条旅游精品线路。再加上独特多样的工艺美术品,如曲阳定瓷、易水砚等,构成了保定这个文化产业资源异常丰厚的地区。

3、资本资源方面。由于保定市经济总量较小,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偏少,社会资本活跃性也不高。并且保定市吸引外资的总体水平不高,文化对外资吸引力目前只是一个潜在优势,直接流入文化产业的外来直接投资还非常少。

三、保定市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实证分析

1、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的原则。衡量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是单一指标或少数几个指标,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构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一定原则:

(1)可操作性原则:应充分考虑数据的选择、获得、计算的简易性和可行性。

(2)科学性原则:指标定义准确清晰,数据来源权威可靠,处理方法科学规范。

(3)全面性原则: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系统受到系统内外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简洁性原则:指标选取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将全面性与简明性相结合。

2、保定市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我们以“钻石模型”和“四大核心能力”为基础,从资源整合能力、政策驱动力、持续创新能力和市场响应能力等4个一级指标以及16个二级指标进行分析,建立保定市的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

3、评价体系的计算方法。我们首先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将定性指标定量化处理,接着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假设评价分为a,B,C,D,e共五个等级:{v1,v2,v3,v4,v5}对此分别解释为{影响力非常强,影响力较强,影响力一般,影响力较弱,影响力非常弱},将其五个等级依次对应为5,4,3,2,1。则作出隶属函数为:

f(x)=

1+1.1086(x-0.8942)■■,1≤x≤30.3915lnx+0.3699,3≤x≤5

依据隶属函数值以及0.1~0.9数量标度取值,构造模糊一致矩阵,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向量,并进行单层次排序以及层次总排序。

为了保证得到的结论合情合理,还需要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根据矩阵理论,人的思维完全一致性条件下构造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n,可以根据特征根的大小对矩阵进行一致性判断。将一致性指标定义为:

Ci=■

其中,n是判断矩阵a中的因素个数,λmax是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Ci值越大,表明判断矩阵偏离完全一致性程度越高。为衡量Ci的大小,引入随机一致性指标Ri,Satty计算出Ri的取值。当CR=Ci/Ri

最后,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如图1所示(图1),计算针对上一层次而言本层次所有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权重。经过层次总排序,即可得到第二准则层中所有指标的组合相对权重向量:(0.063,0.05,0.05,0.037,0.118,0.212,

0.05,0.063,0.05,0.037,0.2,0.013,0.007,

0.014,0.017,0.017)。

四、提高保定市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通过FaHp对模型的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保定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同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改革力度不够,产业规模偏小,效益低下;(2)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文化设施建设滞后;(3)人才流失严重,人才优势作用发挥不够,难以引进优秀人才。要解决以上的问题,需要进行下面的改革:

1、继续做好印刷业。印刷业在保定起步较早,又靠近北京、天津这两个大市场,使得印刷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在优势。政府可以出台优惠政策,通过结构调整,整合优势,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印刷业,把保定市建成北方印刷强市。

2、加强工业美术品的流通。凭借保定市特有的工艺美术品生产优势,如曲阳石雕、易水砚、定兴景泰蓝等传统美术工艺,建设集创意、设计、制作、展销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城。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工艺美术品生产厂家,逐步建成北方工艺美术品生产和集散地。

3、建设动漫产业基地。保定市文化资源底蕴丰厚,发展动漫所需要的原创性素材取之不尽,本市辖区内有多所高等院校,又紧邻首都北京,便于动漫人才的培养。但动漫产业前期成本较高,这就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和人才引进扶持力度,逐步建成省级甚至部级动漫产业基地。

主要参考文献:

[1]毕小青,王代丽.基于“钻石模型”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探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姜彤彤,吴修国.基于aHp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借鉴钻石模型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6.

美业的核心竞争力篇6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经过20年历程,从分权让利,到两权分离,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办法点子想了不少,但似乎并未找到一条终极的解决方案。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和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国企改革的形势依然严峻。早期的承包制、租赁制短期内的确激发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但由于回避了所有权问题,不可避免地产生经营者行为短期化的现象。目前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企分开的问题,但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公司制在组织设计上存在先天性缺陷,而且作为单纯的组织设计形式,公司制并不解决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的问题,所以很多国有企业即使实行了公司制改造,照样是亏损严重,上市公司照样存在大量的St板块。于是中央提出,国有企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进有退。更有学者提出,国企改革的出路在于民营化。但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之后,即使交给民营企业或者混合制企业来经营,这个领域作为实体的企业依然存在,民营化、股份化就一定包治百病吗?显然不是。

其实,在市场竞争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也好,私有企业也好,混合制企业也好,体制的变革只是外在的、显性的变化,它并不是决定企业生死成败的最根本性因素。在国民待遇的游戏规则下,各种不同背景、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同台竞技,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生存、发展,最终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最早由两位美国战略管理学家帕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Ham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这两个美国人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三个特征:一、明显的竞争优势;二、扩展应用的潜力;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相对于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不拘于形式和外在的东西,它更多地从企业内在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企业和市场。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被认为是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企业要想在未来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上获得超额的利润,就必须尽快培养影响顾客价值的核心竞争能力。

中国近两年开始引入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便很快为理论界和企业界所重视并接受。但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则没有固定模式。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什么是创新呢?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熊彼特1911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把创划分为五种:一是生产新品种,二是采用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拓新市场,四是利用新原料,五是实施新的组织方式。我们可以将以上五种创新方式归于两个方面:技术进步引起的创新和管理变革引起的创新。

为什么说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呢?这是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标志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从而在竞争中优势明显。而要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处于这种优势,除了自然垄断,就只剩下创新这条路了。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认为,就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企业已经走出了投资推进型增长方式,并开始从投资推进型向创新推进型转变,这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思路不谋而合。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具体表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决策、反应能力、产品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方面,而这几方面除了通过经验积累之外,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熊彼特甚至认为,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经营者才有资格叫企业家。江泽民同志在科技创新大会上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创新也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希望。

美业的核心竞争力篇7

关键词: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自主品牌互动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在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中,要依赖技术创新以及专利、品牌等知识产权所形成的法律阻隔机制,所以,在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以及自主品牌之间存在很强的互动关系。本文分析了三者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并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根据三者的互动关系,实施以创建自主品牌为目标,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战略系统;也可通过购并或战略联盟的技术创新模式,形成品牌优势,反向延伸提升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和品牌的关联性

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如何取得一席之地,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竞争力的强弱。由于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具有稀缺性、难于模仿性、不易被取代和独特的、长久的用户价值(市场价值),故能使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备长期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管理、战略设计、组织结构、生产制造、营销、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但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不一定要在诸环节上都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只要拥有能够创造独特用户价值的专门技术,再以这种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战略决策、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的相互整合,就能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因此,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只有摒弃原有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思路,通过技术创新而不是依靠利用廉价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所带来的低成本优势来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经济的竞争力。

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innovation,ti)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强调知识产权的时代,单纯的技术创新并不能保证高新技术企业就一定能独占其创新收益而不会被扩散或模仿,企业还必须利用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作用以及其所形成的市场阻隔机制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和市场优势。Henderson认为,技术创新的独占性是由专利、商标、版权、技术复杂性和技术缄默性等所决定的,所以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ipR)是企业独占创新收益的一种手段;但在各种知识产权中,由于专利的时效性和技术创新周期的缩短,使得利用专利维持长期技术垄断变得越来越不现实,相比之下,一旦形成自主品牌,并不断进行品牌强化,则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独占收益。从法律的角度,品牌也属于知识产权范畴,《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定义知识产权所指的“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牌号”,实质上就是品牌。

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与自主品牌的互动机制

(一)技术创新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尽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但其本身并不会自动转化成竞争优势,如果缺乏相应的基础和条件加以支持,核心竞争力将毫无价值可言。本文认为,技术创新正是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为目的,通过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开发出新产品,进行产业化和商业化的生产,并投放市场的一系列过程。所以,核心竞争力的培植有赖于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尤其是技术上的创新,从长期来看,只有技术创新才能使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与众不同的市场竞争力。虽然模仿能使企业迅速缩短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但简单的模仿并不能使企业产生独有专长,必须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吸收、消化、综合、再创新,才能使企业能力发生质变跃到核心竞争力。

基于能力的企业管理理论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由一组能力构成的能力体系。本文认为,在这个体系中,每个能力单元处于一个三维椎体的顶点,核心竞争力则位于三维椎体的中心,表明它是由技术创新能力、组织能力、资源获取能力、营销、企业文化、生产制造能力等能力单元所决定的,而技术创新能力是整个能力系统的基石(图1)。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其技术创新过程也就是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例如,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在半导体市场上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它们技术创新能力的较量。1993年,美国在半导体市场上重新战胜日本,在计算机微处理器进入32位的时代之后,计算机所需要的半导体芯片的生产几乎全被美国的英特尔和摩托罗拉两家公司所垄断,英特尔的CpU一直引领世界潮流。所以,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强大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研发能力作依托。

(二)技术创新是创建自主品牌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高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并拥有自己的创新成果和技术优势,是树立自主品牌最为关键的因素。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自己的R&D活动以及现实的生产活动,进行产品设计创新、加工工艺创新或技术上的改进,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产品、核心工艺、核心技术,并申请专利和使用新型或通过专有技术和商业秘密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通过知识产权管理,建立起市场壁垒,这样企业就在某些技术领域巩固了自己的优势和领先地位,并由技术创新成果培植了技术竞争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在推向市场时,会申请商标保护,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形成了该产品的初期品牌。之后,企业在初期的垄断期内会不断地改进生产过程,使新产品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性能逐步改善,成本进一步降低,这种技术上的改进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品牌价值得以提升。在营销阶段,由于企业和顾客、竞争者的反馈和互动,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使创新活动得以不断地循环,这种多次循环创新活动会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产品的品牌价值(图2)。因此,技术创新不仅是高新技术企业培植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手段,也是形成自主品牌的技术基础和知识源泉。如果没有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或不再有新的创新成果和技术优势,即使其原有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最终也会被更有实力的品牌所取代,而丧失依赖其特有的技术竞争优势建立起来的核心竞争力。

(三)自主品牌是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

美国著名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在其《营销管理——分析、计划与控制》一书中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而自主品牌,通常是与企业的自主创新相联系的,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生产、精心营销,所培育出来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品牌,它是一个企业及其产品的综合体,涵盖了企业资本、创新能力、管理、产品、质量、技术、市场、信誉和售后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特征,是实现和创造企业价值的核心能力。自主品牌是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化的一种法律保护手段、载体,是让消费者认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标志,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桥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的商品化、价值化表现;而且自主品牌作为一种独特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当其一旦成为名牌时,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因此,其本身就是最具增值潜力的核心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开发新产品,新产品只有通过了市场检验,实现了市场价值,给企业带来了经济利益,才算实现了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由于技术创新成果被模仿或替代、扩散的可能性很大,单纯的创新不一定就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独占收益,创新成果获得法律保护,得到市场的认知和认可尤为重要。而实施技术创新与创建自主品牌相结合的企业战略,利用品牌展示技术成果的独特性,将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赋予技术创新成果,技术创新才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达到创新的最终目的。所以,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将培育自主品牌作为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战略的终极目标,技术创新要为打造核心竞争力和塑造自主品牌服务(见图3所示)。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现状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使得我国产业结构长期不合理,也很难得到优化升级,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基本上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主要集中为生产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在著名的“微笑曲线”中,处于产业链前端从事核心技术研发和核心部件生产的企业以及处于后端从事品牌创新和营销管理的企业,都能获得高额利润,而处在产业链中间的制造企业则只能获取少量的制造利润。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由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迄今还在走技术模仿、贴牌生产为主的技术与品牌发展模式;在很多关键环节,都是通过从国外企业获取一些成熟技术和知识产权,在引入的同时,又缺乏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这使得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基本上处于“微笑曲线”的中段,即使从事的是高科技领域,也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如果拥有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统,我国计算机生产企业的利润率就可达到40%,如果我们拥有自己的数控头,我国数控机床的平均利润率就能达到20%—40%,而不是两个行业现在平均5%的利润率。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在成本和规模上显示出较大的竞争优势,但由于在核心和关键技术领域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还很少,很多核心技术被发达国家的企业所控制,导致我国企业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只能依靠技术转让和专利许可,依赖于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在产业链的低端参与低档次产品的国际竞争,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伴生的却是环境污染加重、资源和能源消耗加大、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下降的严重问题。

另外,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品牌发展也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世界级品牌少。我国目前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有170多万个品牌,和美国的数量差不多,但却少有世界水平的品牌;中国出口商品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10%,大多是以oem方式加工出口,然后以外方品牌销售,是典型的“中国制造”。

品牌价值低。据《商业周刊》报道,即使是中国国内的知名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也存在着大约9—16倍不等的价值差额。根据interbrand2006年公布的数据,列入国内2006年品牌20强、技术类第一位的联想公司,其价值为61亿元人民币,而排在国际100强第二位的微软公司,其品牌价值却为569亿美元。

品牌影响力差。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的定义,世界级企业和品牌不但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0%以上,而且要求其品牌在全世界用户中的认知度达到10%以上。在我国,目前只有海尔被认为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由于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我国企业大多通过oem或oDm方式,赚取少量的加工费,而利润的绝大部分被品牌所有者攫取,这又大大影响了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资金保证。

结论

由于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与自主品牌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技术创新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也是创建自主品牌的决定性因素和形成品牌价值的技术基础,自主品牌是核心竞争力的载体,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奠定了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基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整体上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现实,高新企业应实施以创建自主品牌为目标、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战略系统;限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也可以走购并或战略联盟的技术创新模式,形成品牌优势后,反向提升核心竞争力。

实施以创建自主品牌为目标、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战略。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但仅仅依赖技术创新是无法持久保障其创新收益的,因为创新成果很容易被扩散和模仿;而且专利、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又具有时效性,因此必须要在创新的同时,培育和创建自己的品牌。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只有围绕自主品牌的创建、管理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来开展和实施,才能使企业具备长久的市场竞争优势。很多欧美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都是基于“原始创新——产品——知识产权管理——自主品牌——持续创新——品牌强化——核心竞争力——再创新”的良性发展模式,而发展壮大起来的。所以,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加强R&D投入,巩固技术创新的决定性地位,并将创新战略、品牌战略结合起来,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购并或战略联盟的技术创新模式形成品牌优势,反向延伸提升核心竞争力。由于前述自我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投入大、周期长、对内外部条件的要求高、不确定性因素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品生产周期不断缩短的环境下,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加之我国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研发水平低的现实不是短期内就能改变的,全面依赖自身力量进行研发和创新固然重要,却不是最有效的发展模式;高新技术企业还可以通过模仿、集成或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模式来形成品牌优势,但近年来在一些国际知识产权纠纷中,我国企业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购并或战略联盟来培育基于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便成为有效的选择途径。如联想在2004年通过购并iBm的pC业务,获得了iBm在笔记本电脑方面的技术和其在全球各地注册登记的4000多项专利。虽然联想仅享有iBm旗下的品牌——便携式计算机“thinkpad”的有限期限的使用权,并不真正拥有支配权,但联想在掌握了“thinkpad”的生产技术使用权后,可以借助其已有的销售渠道和本土品牌效应,实现“联想”品牌的提升,并反向延伸提升“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当然,选择该技术创新方式,高新技术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能将外部资源和知识完全内部化,即具备将原拥有者的某项技术发展成为企业自己未来核心技术的能力;能整合内外部资源,将原属于外部的资源及其载体赋予本企业的特性,使其他企业难于复制;具有消化和吸收外部技术及其载体的技术能力;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

参考文献

1.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Herdenson,R.teachingmaterialsoftechnologyStrategyCourse[R].Sloanofmit,2000

3.[美]斯托克等.基于能力的技术创新——公司战略的新规则[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4.汪涛,曹子夏.我国企业眼中的自主品牌[J].经济管理,2006

5.周晓红.推进技术创新是发展自主品牌的关键[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6)

美业的核心竞争力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创新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以人为本”思想为基础、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文化形象为外观表现、以实现最佳经营管理为目标的企业管理新理念。这一理念的功能在于,运用文化的手段和力量来管理企业,并推动企业向前发展。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外企业文化的信息不断从多种渠道传入我国,如何才能使企业在瞬夕万变的世界经济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每个企业现阶段必须面对和考虑的问题。事实证明,自觉有意识地培育、建设企业文化,已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是竞争的必然结果

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文化环境、产品品牌和经营战略等的综合,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或亚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企业现代管理理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企业文化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于1980年代初在总结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时,日本在汽车、家电、信息、光学、钢铁、造船等许多领域开始超越美国。美国管理学界通过到80多家日本企业“探秘”并连续推出了《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的经营艺术》(理查德•帐斯卡尔和安东尼•阿尔索)、《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威廉•大内)、《企业艺术》、《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和《企业文化》(泰伦斯•狄尔和爱伦•肯尼迪)等探讨日本经营管理艺术的专著,把日本成功奥秘不仅归结为一门管理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提出了“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的论断,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随后,在美国兴起的以“软”化管理为特征的管理革命——即企业文化革命标志着美国企业运用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来创新管理和提升竞争力的新时代的到来。

企业管理理论有三座里程碑式的理论:科学管理、行为管理和现代管理科学。企业文化理论是企业管理理论的第四座里程碑,它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最高层次。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是人们自觉地研究企业文化现象和企业文化管理方式的本质、特征以及运行规律的结果,它所实现的由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的飞跃,是美国学者迫于日本管理的挑战,在比较日美管理风格、总结日本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的。企业文化由自发的现象到自觉的实践再到理论,标志着管理上的一场革命。以研究企业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为对象的企业文化理论不仅是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是企业管理理论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最高层次。企业文化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信任人,把人放在企业管理的主体地位上,强调文化认同和群体意识的作用,反对单纯的强调管理,注重在汲取传统文化界精华和先进管理思想的基础上,为企业建立明确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以此实现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有机结合,实现企业内部物质、精神、制度的最佳结合和动态平衡。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发展的历程,企业竞争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特点:

产品竞争。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处于商品短缺时代,在这个阶段中,企业只要能够生产出适销对路、为消费者所欢迎的产品,企业就具备了竞争力。

服务竞争。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以后,不少企业意识到,只靠产品,难以在市场上得到消费者的承认,于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就从产品竞争发展到服务竞争。即哪一个企业的服务更到位,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它就具有更高的竞争力。

文化竞争。进入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又从服务竞争上升到文化竞争。如何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上,从“做得到”发展到“做得好”,这就要考验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文化内涵。而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实践证明,文化在企业竞争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外优秀企业,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在这些企业的长期发展中,企业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企业文化具有异质性和难以模仿性,具体表现在:

(一)企业文化是在发展中形成的

存在决定意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企业图生存、求发展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例如大庆的为国分忧、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面临国外封锁、国内经济困难、石油生产具有的分散性及一定危险性等环境下形成的。

(二)企业文化发端于少数人的倡导与示范

文化总是只有少数人提出反映客观需要的文化主张,倡导改变旧的观念及行为方式,成为企业文化的先驱者。少数领袖人物和先进分子的示范,启发和带动了企业的其他人,形成了企业新的文化模式。

(三)企业文化是坚持规范管理的结果

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以新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战胜旧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过程,因此,新的思想观念必须经过广泛宣传、反复灌输才能逐步被员工所接受。例如日本经过几十年的宣传灌输,形成了企业员工乃至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竞争的精神。因此,不同企业由于其面临的经营环境、所处行业、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差异,其企业文化必然不同。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精神力量,企业文化是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消长的长期性、基础性和战略性要素,是企业管理的一面镜子。核心竞争力是在独特的企业文化基础之上形成和累积起来的,人才、文化和过程是其载体。通过长期学习培育积累企业文化才会与产品、品牌、专利等一起逐渐形成,并演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有机构成部分。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缺乏优良文化的企业不会铸造出持久的一流的核心竞争能力,反过来,企业一流竞争力的拥有和维系往往根植于优秀的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成功的最高、最集中体现。同时,建立在优秀文化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挥作用为企业文化的培养和弘扬提供扎实而充沛的物质保证。

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提炼企业精神

优秀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体系的核心,企业只有根据自己的特点,提炼出本企业的优秀理念,然后才能从核心上体现出企业的个性。因此要培育和创造一种符合企业实际、催人向上、开拓创新、勇争一流的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指的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生长培育起来的,并成为全体职工的一种群体意识。树立强大的精神支柱,统一员工的要求,激发员工的创业热情,形成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精神,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并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沉淀下来形成企业的一种行为规范。

(二)构建制度文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一定要有制度保证,而在这种制度保证中要做到制度文化的创新,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理念,不断推出适应新的竞争形势的管理制度,例如人本管理的模式、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流程再造等等,用优秀的制度来保证文化建设的实施。美国学者c.k.prahalad和g..hamel在最早提出核心竞争力时就特别强调要以知识和技术的拥有、协调和结合为前提获取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意义和作用。

(三)倡导行为文化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要积极倡导优秀的行为文化,并且身体力行。行为文化的倡导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企业家要有全新的管理行为,在自己的管理行为中处处体现出本企业的文化特点,体现出企业的文化品位;而员工要有全新的工作行为,要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的行为,来具体实践企业的文化,使社会公众通过企业员工的行为,更好地认识该企业的文化内涵。

企业的物质形态,往往也反映出一个企业的文化特点。这种物质形态表现在整洁的厂容厂貌、现代化的工作设施和环境、具有先进理念的办公环境和优质的产品等等,在企业的“硬件”中反映出企业的文化追求,使员工处于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

(四)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组织,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一个企业的命运最终肯定是由作为生产力要素中最具活力的人的因素来决定。作为企业主体的广大职工群众,不仅仅是企业物质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企业精神的创造者,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充分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满足员工要求,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因素,以求得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要使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保持一致性。员工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证,是员工主体利益能否得以实现的重要标志。市场经济是人才的经济,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实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实践证明,谁拥有足够的优秀人才,谁就拥有竞争的决定性优势。“以人为本”重在提高人的素质、重在尊重人,要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劳动,要满足人的生存欲望,满足人的发展欲望。

(五)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一方面要通过cis(corporateidentitysystem)战略管理模式建立包括识别、规划、培育、部署和维护在内的企业形象管理维护体系,便于员工公众对企业形象、独特文化了解和认同,如“ibm就是服务”、三星的“一切都要变”等均是这些知名企业独特而明显的文化特质表现。另一方面要考虑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注重用企业的良好行为来净化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伦理的建设,促进社会健康、平衡的发展。企业要注重自己的社会形象,实际上是一种企业和社会双赢的行为,是企业运用自己的优秀文化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最后要注重品牌效应。

对一个企业来说,对企业形象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企业的产品信誉。也就是说,名誉卓著、质量上乘的产品是企业形象的最好代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以优质的品牌产品赢得顾客。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2.贾春峰.文化力.人民出版社,1995

3.(美)威廉•大内(著).z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美业的核心竞争力篇9

[论文摘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纷纷实施多元化战略。本文用了大量的案例指出了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必须建立在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同时,多元化战略也是培养和维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核心竞争力和多元化战略应有机的结合才能有效的分散风险,获得规模经济,更好地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普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并且指出就短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何为核心竞争力?简单地说,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决策和营销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

一般来说,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

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是最富有战略价值的。它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更多的价值;能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等,最终使企业获得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

2.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沉淀而形成的。企业不同,它的形成过程也不同。它为企业所独具,而且不容易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

3.延展性:核心竞争力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还必须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即在原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应进一步衍生出新的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保持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应能为企业延伸到新的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增强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起促进作用。

4.动态性:核心竞争力虽然内生于企业自身,但它是在企业长期的竞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企业资源及其他能力变量高度相关。

5.长期培育性:核心竞争力不是企业在短期内就能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逐步形成并培养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的独特性,动态性的特征也都与其长期培育性有直接的关系。

二、企业多元化战略

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经营战略学家安所夫在《产品——市场战略组合》一书中提出了多元化战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大公司所采用,并一度掀起热潮。多元化战略指的是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发展战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多元化战略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化战略在我国企业界非常流行,然而我国企业对于多元化的理解和运用存在着误区,使企业在多元化道路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很多企业在实施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急于求成,扩张过度,只求规模,不重协调。简单的套用西方投资组合,忽视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导致原来的优势被削弱了甚至没有了,而新的核心竞争力又没有形成,以至于使我国的很多企业走上了覆灭的道路。

企业进行多元化战略一般基于以下几点:

1.分散风险,某一个业务单元发生亏损,可以由其他业务单元来弥补

2.有利于内部融资,企业可以把一个业务单元的闲置资金转移到其他业务单元

3.有利于发挥协同作用

4.获得规模经济

三、实现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的良性互动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普哈拉德和哈默教授曾经提出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树型”理论,深刻的揭示了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多元化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枝是核心产品,分支是业务单元,树叶和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养分并且维持生命的树根是核心竞争力。从这个理论可以看出来,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键是如何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其效能与潜能发挥至最大化。

1.利用核心竞争力推进多元化战略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向某一方向或某几个方向集中的,而多元化战略是业务外向的扩张,因此在推进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核心竞争力往往未必会随着被推广到新业务中去。如果多元化选择不慎则有可能导致新业务的失败,以至于波及整个企业,因此企业在推进多元化的过程中必须谨慎选择。

以日本canon(佳能公司)为例:佳能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发展阶段就已经确立了以技术为主导的经营战略,经过10年的专注经营,到20世纪60年代,佳能公司在世界照相机市场上占据了领先地位,并且在精密机械和光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源。其后,佳能公司预见到电子技术应用的广泛前景,主动进入了同步计算器行业(电子计算器),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与此同时,佳能公司掌握了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并且在人力资本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积累。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佳能公司在精密机械技术、光学技术、微电子技术三个领域取得了绝对优势,三者相互融合构成了图象化方面的核心竞争力。随后,佳能公司利用其核心竞争力先后进入复印机、打印机、传真、,医用仪器等新行业,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多元化战略的理性推进方式应为在核心竞争力支撑下的相关多元化战略,企业在原有的业务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竞争优势,在进入新的相关领域时就可以逐渐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融合到新的相关业务中。因此,企业在进行多元化战略的时候,要看主业务上所建立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可以支撑其多元化战略扩展的领域。尽量选择相关多元化战略,不能无约束的进行无限多元化。要先将主业务做强,在此过程中壮大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建立竞争优势,以此为基础进入其他相关领域。

2.通过多元化战略提高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企业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意味着它具有大量开发新产品或新市场的潜力。若其生产和经营仅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适度、适时的推进多元化战略可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利用效率。

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主要有传统途径和现代途径两种。传统的途径需要从组织内部着手,通过提高自身的一系列素质来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最优配置。但这是缓慢而且需要企业内部作出很多改变的行为,而通过多元化战略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显然是一条快捷的途径。现代途径是企业重组,推进多元化战略,促进有效整和外部资源而采取的更为复杂的管理行为。虽然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能力具有不可交易性且不能直接购买获得,但通过兼并、联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获得这种核心竞争力的主体或是与之融合,通过一段时间的融合学习可逐渐获得核心竞争力,这是通过多元化战略获得核心竞争力的过程。还有一种反方向的核心竞争力的传播,即新的业务不具有核心竞争力,但组织原来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多元化过程逐渐融入新业务中,使得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扩大,企业也可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以日本三菱集团为例:三菱集团是日本最大的多元化经营集团,它包括了三菱汽车、三菱电器等28家核心公司。它独有的“相互持股、独立运作”的集团运作模式,使得三菱集团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其中不少具有行业竞争优势。1999年三菱集团联合销售额为1178亿美元,列全球500强企业第7名。三菱集团的多元化战略有效的对企业现有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提升、补充和升级。

总上所述,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科,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战略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竞争的新需要。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战略将成为企业一定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对此,企业要较为科学的导入多元化战略,把握时机、方向和力度,避免过大的主观随意性。同时,应建立学习型组织以实现持续不断的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期在更高层次上重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企业适时、适度、逐步推进多元化战略,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将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分散风险,获得范围经济,才能建立长期竞争优势,推动企业不断向上发展,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王铁栋:论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6)

[3]王勤:多元化经营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J].现代管理科学,2004(11)

[4]张蜂:企业多元虾战略的思考[J].市场周刊,2006(10)

美业的核心竞争力篇10

论文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无形资产,评价体系

在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快速升级、竞争加剧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德与哈默尔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成功更多地归功于企业的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越来越外在表现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其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该企业以特别方式使用和配置资源的特殊资源。企业有形、无形资产及知识的积累,产生了企业间的差异,资产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尤其那些有价值、稀缺、难以复制的无形资产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乃至成功的关键,即,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对各种无形资产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

国外研究表明,[1]1997年,微软的市值高达6000亿美元,在全美500家大公司中,市值第二。而其账面价值仅有450亿美元,余下的5550亿美元,就是其无形资产价值,是有形资产的12.3倍。而拥有百年历史的通用汽车,1997年的市值仅1622亿美元评价体系,其账面价值却高达7166亿美元,微软的账面价值仅及通用汽车的6.28%,市值却是通用汽车的3.7倍,这就是无形资产的魅力。

一、无形资产创造核心竞争力的机理

无形资产相对于有形资产表现出很多特征,在企业价值的创造过程中,无形资产的这些特性是企业产生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具体有:

(一)无形资产使用中的低机会成本性

一般情况下,有形资产如被用于企业的一项经营业务中,就不再可能同时用在另一项业务中,这构成了有形资产在使用中的机会成本。无形资产则不同,巴鲁·列弗认为,无形资产可以同时用于不同的用途,在一个地方的使用并不会影响无形资产在其他方面的使用,这使得无形资产在使用时机会成本极低。这一特性使得无形资产和企业竞争力的关联远大于有形资产。无论是企业的文化、知识、经验,或是技能和商誉,一旦成为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它们就可以对企业的多项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企业构建无形资产的投入成本也可以从多个活动获益,收益甚至可能数倍于成本,从而使得无形资产对于企业超额利润的影响是大范围的和宽泛的,进一步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二)无形资产在价值创造中的不消耗性

一般来说,有形资产在价值创造过程中都会损耗,其价值会逐渐转移到产品和服务中去,无形资产则不同,它具有在价值创造中的“不消耗性”。因为无形资产具有可重复使用的性质,可以低成本拷贝复制,而每次拷贝成本相对其开发成本几近可以忽略,从而使无形资产与企业竞争力的关联远高于有形资产。而且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可以使无形资产不仅不会被损耗,反而其质量还会被不断提高,数量不断增加,出现积聚效应。无形资产的这种特性,让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入成为一种“一次投入、长期获益”的高价值的投资,并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更深远地影响企业的超额利润。

(三)无形资产形成过程中的积聚效应

积聚效应指当企业已有的资产存量达到一定的水平后,会加速后续资产的形成和积累进程,产生良性循环。在这里评价体系,企业无形资产的初始存量会影响其后来的积累过程。

GrossmanandHelpman的保护待售模型[2]认为,“知识是可以累计的,每一个思想都是建立在前一个思想的基础上。然而,机器需要折旧和更新。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知识上投入的每一美元都有极高的边际贡献,而机器设备上的投资可能有3/4是在弥补折旧。”

由于无形资产的积聚效应,竞争对手很难赶超拥有先发竞争优势的企业,如企业专注于某领域的研发,其知识、经验和技能的累积越多,对继续研发效益的影响就越大,并且效益的增长会呈现加速度态势,使得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入呈现“边际收益递增”的良性状态,进一步放大企业无形资产的投入对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这些特点导致了无形资产成为企业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重要来源,同时,在理论界,产业组织“S-C-p”分析范式、产业定位学派、资源学派、能力学派等,都把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希冀发现维持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途径。无形资产“难以模仿、难以替代、难以流动和交易”的特征,使得企业稳定维持核心竞争力和超额利润成为可能。

(四)无形资产的很难模仿性

由于企业在无形资产形成中存在的背景和路径差异,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关联性、或与竞争力优势之间的模糊因果关系,使得竞争对手难以完全复制相关因素与过程,模仿无从着手。即便复制,也需要很高的成本、不经济。

(五)无形资产的很难替代性

由于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通常是高度个性化或高度异质性的,所以不容易找到替代品,这是无形资产与生俱来的特性。

(六)无形资产的很难流动和交易性

通常由于企业无形资产的成本和价值很难计量、高度依附于企业组织,不存在可见的表现形式,因而流动和交易都十分困难,不存在较完备的交易市场。

结论:无形资产是企业超额利润的重要来源,也是企业获得并维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性资源。

二、无形资产的评价体系

企业在形成、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通常会关注无形资产的运营效率,一般来说,对无形资产的运营效果可以区别不同的无形资产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首先,对可以辨认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等,可以采用价值链分析法、技能分析法、知识链分析法、竞争差异分析法等进行评价。此外,也有人采用回归模型对无形资产进行测评[3]。

所谓价值链分析法评价体系,即企业是由一系列经营活动所组成的整体,而从整体的角度一般很难识别其竞争优势到底来自何处,因此只能把企业经营活动分解成一个一个的价值活动,形成该企业的价值链,再分析经营活动的价值增值过程以及相互关系才可以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进行的价值增值活动,因此把企业同对手的价值链进行比较,判断出经营效益优于对手并最终对企业相关产品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活动,就可以识别出其核心竞争力。价值链是分析是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工具,能有效分析出企业经营中是哪些部分对企业价值增值起核心作用。

所谓知识链分析法,即从知识角度来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它有两种方法:一种称为价值链知识分析,另一种称为知识链价值分析。前者是在价值链分析法分析出关键活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分析支撑关键活动有哪些知识,即关键知识。假如发现一种关键知识支持多个关键活动,则该关键知识即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后者,即知识链价值分析则先把企业整个活动分解为一条知识链,再分析其中哪些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创造起到关键作用,最后再分析哪些知识对企业价值本身的创造、混合乃至对内交流起重要作用,则这种特别知识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所谓技能分析法,即从技能角度来分析和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而言,一个企业很难在所有技能上都出众,但可能它在较重要的战略(如这种战略是关于质量的)上才具有一种或几种技能优势,即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其次,对不可辨认的组合无形资产(商誉等),通常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用层次分析模型对其进行价值分割和评价([4]吴晓勇,2007)。

再次,则可以从会计学科的角度,依据无形资产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贡献德的机理,选择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5],如:

(一)评价无形资产结构和配置无形资产状态的指标,包括对外投资无形资产占全部无形资产的比重、全部无形资产比重、单项无形资产比重等

(二)评价企业无形资产增减和变化趋势的指标,包括无形资产更新率、无形资产保值增值率、无形资产摊销率、无形资产摊销率等。这些指标可以激励企业重视无形资产日常维护,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三)评价无形资产配置效率的指标,包括无形资产收益率、无形资产周转率、无形资产投资报酬率等。

通过上面的评价,可以从不同方面评价无形资产的运营效率及其对企业的价值贡献能力。

三、实证研究

由于资料限制评价体系,这里以07年前的部分wind金融数据库数据进行讨论:

沪深两市a股分析表单位:万元

年分

公司总数

有无形资产公司数

有无形资产公司比例

无形资产总额

无形资产

平均值

无形资产/总资产

2001

1331

1026

77.08%

7082075.01

6902.6072

1.92%

2002

1346

1142

84.84%

7921184.02

6936.2382

1.77%

2003

1423

1220

85.73%

9048942.43

7417.1659

0.62%

2004

1425

1250

87.72%

10862926.37

8690.3411

0.66%

2005

1425

1277

89.61%

12373017.75

9689.129

0.63%

2006

1424

1297

91.08%

14953430.02

11529.244

0.65%

注: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2007年版

从表中可以看出,拥有无形资产的上市企业的比例不断增加,无形资产的存量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绝对数从708亿增加到1495亿元,增长量较大、较快,可见上市企业对无形资产越来越重视,其地位和作用也更加突出,这也得益于我国在2001年颁布的会计准则更加规范了无形资产相关信息的披露。

但表中也反映出无形资产在资产总值中的比例较小,而且出现下滑趋势,说明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比较重视有形资产的投资,而对无形资产的投资远远未实现规模,无形资产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有形资产增长速度,现实中,企业倾向于披露确定性强的有形资产,对难确定、难操作的无形资产不愿意披露。据有关研究推算,中国上市公司至少有2万亿元无形资产流于会计账外,这对中国企业参与国际间产权交易十分不利。

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能重视和构建无形资产,把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投入紧密结合,两者良性互动,构建和维持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茅宁,王晨.软财务:基于价值创造的无形资产投资决策与管理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80-82

[2]于玉林.无形资产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43-173.

[3]蔡宁,阮刚辉.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综合评价体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5):61-64.

[4][美]巴鲁·列弗.无形资产[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23-40

[5]吴汉东,胡开忠.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8-56.

[6]陈佳贵,黄慧群.无形资产管理及其对我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意义[J].管理世界,6

[7]张荣华,曹元娣.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