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十篇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十篇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3:09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篇1

儿童很难靠自己走出孤独症的阴影,但研究显示,如果早期进行诊断和干预,孤独症还是可以进行治疗的。

1

如何判断婴幼儿是否可能会患上孤独症:

1.没有说话的能力,或者学说话明显要晚于大多数儿童;

2.有口吃的症状;

3.不跟人进行眼神交流;

4.没有跟同伴玩耍的兴趣;

5.没有一个人玩游戏的能力;

6.老盯着一个物体的局部;

有以上的其中几项,长辈就得注意孩子是否得了孤独症,及时去医院检查。

资料来源及专业支持:CDC(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2

如何判断小学生是否

患有孤独症:

1.沟通上:在与同伴沟通想法、提出需求时有困难,对声乐和表情没有理解能力;

2.互动上:会有恃强凌弱或被伙伴们孤立的不合群行为;

3.感官上:眼神游离不定,眼神沟通有困难,容易对噪音烦躁不安;

4.表达上:会口吃,要不断重复某些词语;

5.信息处理上:因为大脑神经元的传递方式被改变,表达上有困难。

3

救治儿童孤独症的方法:

1.直观教学

患有孤独症的儿童,通过直观物体的教学,会学得比较快;他们能看到实物在具体的情况下是如何发展的,并作出相应的准备。

2.完备安排

提前安排恰当,使事情有条有理,会减少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压力、迷惑、焦虑和行为问题,并让他们更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建立自信心。

3.细致观察

认真留意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可以发现他们的感受以及他们想表达的东西,并灵活地根据具体场景给他们讲故事,给他们营造合适的情境,站在他们的感受的角度来进行沟通。

4

成功教育孤独症儿童的关键要素

要成功地对一个患孤独症的儿童进行教育,就要很好地理解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模式,以及这种行为模式可能会对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产生的影响。下面是让教育孤独症儿童更成功的一些方法:

1.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特殊课程以及合适的教学方法;

2.在教育孤独症儿童方面富有经验的专业教育团队的指导教育,以及父母的深度配合;

3.根据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进行调整的学习计划和适宜的学习环境;

4.为孤独症儿童与家庭成员及其他伙伴的交往创造条件;

5.对孤独症儿童的怪异行为进行记录和研究,以找出应对方法;

6.定期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进行评估;

7.同学老师和其他人员多多地对孤独症儿童表扬和鼓励;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篇2

摘要目的:通过针刺结合脑循环治疗仪对孤独症患儿进行治疗,提高孤独症患儿的认知能力及社会性言语交流,减少异常行为。方法:将患儿分成两组,一组予以孤独症单纯康复训练(包括早期教育及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作为对照组,另一组在单纯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针刺头部穴位+脑循环电刺激治疗作为观察组,两组均在3、6、9个月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观察组疗效指数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针刺脑循环治疗仪孤独症疗效

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以社交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主要临床表现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是广泛发育中常见的一个亚型,多数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1]。目前多采用特殊教育训练为主,西医近年来试用传统的或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等进行生物医学干预,中医界将自闭症列为疑难杂症之一,进行了经络穴位按摩、中药、针灸等多种努力,但收效甚微。我们采用针刺结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孤独症,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同时实施干预,取得一定效果。

资料与方法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儿,均符合CCmD-3孤独症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其中男49例,女1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方面相匹配,病程6~12个月,平均8.5个月,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

方法:将符合CCmD-3孤独症的诊断标准的患儿分成两组,一组予以孤独症单纯康复训练(包括早期教育及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作为对照组,另一组在单纯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针刺头部穴位+脑循环电刺激治疗作为观察组。早期教育及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每天各1次,3个月1个疗程;脑循环电刺激每次30分钟,1次/日,每20天休息10天,60次1个疗程,针刺3次/周,每针刺10次休息15天,共针30次1个疗程。

疗效评价方法:治疗前后采用0~6岁儿童智力发育诊断量表(发育商),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对患儿进行认知功能及社会性言语交流、异常行为检查。

统计学处理:数据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设定p

结果

两组患儿发育商及aBC分值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见表1。

讨论

联合国的数据表明,自闭症的发病率1/150,男女比例约3:1~4:1,女孩症状一般较男孩严重。本症预后大多不良,往往残留行为障碍,以致适应困难,不能独立生活,仅少数人年长后,能适应社会生活。预后与智力水平有关,智力障碍严重者预后差。传统的孤独症治疗是以特殊教育训练为主,疗效欠佳,花费大,时间长,家长大多不能有效坚持,治疗依从性差。脑循环治疗仪是我国近年兴起的,它采用生物信息模拟技术及计算机软件技术合成脉冲组合波形,通过黏贴于两耳侧乳突的电极贴片,无创引入小脑顶核,对人的脑部进行电刺激治疗,可激活条件性中枢神经源性神经保护抑制病灶周围电活动及神经元兴奋毒性损害、神经凋亡等多种性质的损害,促进神经组织的结构重建,改善认知功能[2]。脑循环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够穿透颅骨及血脑屏障,将仿生电波送达大脑深部,改善脑微循环,启动脑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保护神经细胞,促进神经恢复,稳定大脑细胞膜的电性奋性,并且无痛、无不良反应,非常适合孩子治疗。而针刺可通过网状结构非特异投射系统改变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水平。可随皮层功能状态不同适当调整皮层兴奋过程,使之协调平衡[3]。可使孤独症患儿的极度孤独,感情淡漠得到显着改善,增加与人目光对视交流、减少自言自语。可促进患儿改善交流态度,主动与人进行语言交流。因此,针刺结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孤独症能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吴希如,林庆.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篇3

我女儿5岁了,只会叫爸爸妈妈,不与小朋友交往,儿科医生说可能患了孤独症,要我们去精神科就诊。请问哪里诊治此病较可靠?

上海刘天化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副主任医师范娟:孤独症是一种社会、心理方面广泛发育延迟或偏离的发育障碍,需要经验丰富的儿童精神科医师做出诊断,提供咨询帮助。目前还没有针对孤独症的特效药,不过一般患儿也不需要药物治疗,而主要依靠教育性训练。对于一名孤独症患儿,特别是有严重语言障碍者,如果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时机,可能会终身丧失语言能力。我们中心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能对患儿进行一对一的训练。训练之前,也由专家进行诊断评估,然后根据患儿的特点制定训练计划。绝大多数情况下,孤独症患儿不需要住院治疗。要提醒你的是,孤独症若确诊的话,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请尽快带孩子就医。

哪里戒毒可以较“隐蔽”

问:我丈夫吸毒两年,想戒毒,但不想给别人知道、不想去公安机关,请问去哪里治疗好?

上海市夏颜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上海市自愿戒毒中心副主任医师赵敏:目前我国有强制戒毒、劳教戒毒和自愿戒毒这三种戒毒模式,前两种戒毒模式属于公安、司法机关管辖,而自愿戒毒则属于医疗机构的范围。如果想戒毒又不想在公安机关挂号,可以选择去自愿戒毒机构进行治疗,以保护个人隐私。由于戒毒治疗的特殊性,建议选择去那些管理正规、医疗技术强的戒毒机构。我们中心每个工作日有戒毒门诊,戒毒者在这里只是普通的病人。根据每位戒毒者的情况,可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一般每位戒毒者需要至少2周左右的住院治疗,出院后还需要较长时间的门诊心理康复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周五下午

我的孩子能用生长激素吗?

由于营养不良,我11岁的儿子只有1.10米,听说用生长激素能“催高”,请问我的孩子合适吗?

北京许建设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副教授梁芙蓉:营养不良性矮小属于特发性矮小,这些孩子体内生长激素水平不低,主要是因为疾病或喂养不当,孩子营养不良,导致身高低于同龄儿。这类孩子短期应用生长激素后,有望追上正常身高。有些家长担心生长激素治疗会引起孩子性早熟,这种顾虑倒不必有。生长激素治疗不影响孩子的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不影响性发育,不影响自身生长激素的分泌。但是生长激素治疗必须在骨骺闭合前进行(骨骺闭合后用生长激素非但不会增高而且会引起肢端肥大),最好是在十岁前,并且要在正规医院、有经验的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前,要进行禁忌症如肿瘤、糖尿病等的筛查。治疗中,要进行生长介素、甲状腺素等的监测。总之,不能滥用。

门诊时间

周二、四全天

止晚期癌痛有更好的办法吗

我母亲患晚期卵巢癌,骨、肝等多脏器转移。由于口服、贴剂、注射吗啡都无法缓解剧痛,她拒绝治疗、多次欲轻生。如果有更好的止痛办法,只要能让母亲平静地走完余生,即使花再大的代价我们也愿意。

温州市梁小平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篇4

[关键词]自闭症早期干预社会关注援助

通过对周围社会群体的问卷调查,了解现阶段人们对自闭症儿童的认识程度,对自闭症儿童的态度以及当前的困难。

国外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征,在出生14个月就已广泛表现出来了。国内研究也表明,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在2岁前就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听而不闻,对外界刺激无反应,目光较少追随别人,语言发育迟缓,不大会使用肢体语言,喜欢专注与某一刻板重复的动作。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确诊孤独症的诊断工具。对于孤独症的诊断来说,常用的是一些相关量表。国内外常使用的孤独症症状检查评定量表是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和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近年来孤独症早期发现研究的最新发展,是Cohen等(1996)在英国由公共卫生护士和家庭保健医生应用1~2、5岁孤独症检测表(简称CHat)对16000名婴幼儿作筛查,发现意向性手指东西、眼与眼对视和玩装扮游戏这3项具有关键性意义。但CHat只是筛查工具,仍需将可疑儿童转给儿童精神科或儿科医师,结合病史和多方面检查结果作最后诊断。

孤独症的早期干预应使用有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并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调查中我发现以下问题:

1、综合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进行孤独症知识的宣传。对于孤独症的正确认识是是早期发现的重要前提,而部分孤独症患儿的父母在此之前听都没听过“孤独症”一词,更不要说对孤独症有所了解。在患儿出现一系列症状后,往往会被误认为是其他疾病。例如有些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有障碍,他们往往听而不闻,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这时会被误认为是聋儿,由于父母缺乏对孤独症的认识,从而使患儿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治疗。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对于儿童的预后是很不利的。这时,对于孤独症知识的宣传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以往人们总是呼吁政府和社区多多加强宣传力度,但是,光靠政府和社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综合利用一些大众传媒的力量,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利用这些大众传媒进行宣传不仅覆盖面广泛,而且对于家长来说起到了一定的保密性。有些家长会因为一些原因而不愿向政府或社区所设立的咨询机构进行咨询,而大众传媒的利用则可以消除这部分家长的顾虑,他们可以在电视、报纸或网络上了解到有关孤独症的信息。另外,如果光靠政府或社区的宣传,那只能是在城市或是一些比较先进的郊区,还有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则可能就不会顾及到这方面的问题。然而,电视、报纸这些传媒系统却已深入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如果可以很好的利用大众传媒的广泛性,对于孤独症知识的宣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纠正父母不正确的心态。有部分孤独症儿童的父母认为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是一件很羞愧的事情。他们大多不愿让孩子曝光在人前,也不会将孩子送去治疗,而是选择将孩子关在家里。长久以往,孩子的病情会越发严重。还有一部分父母认为孩子患有孤独症是自己带孩子的方法有错,从而对患儿产生了一种愧疚心理。这样的心理会让他们对患儿娇宠纵容,从而助长了孤独症患儿原本就不是很好的脾气,使得患儿的情绪问题难以纠正。其实,孤独症儿童与其他正常儿童一样,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语言、有需求的。只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沟通和表达方式而已,是一群被称之为“特殊儿童之王”的孩子。

3、对于母孕期与生产期的一些高危因素要给与足够重视。早有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在母孕期和生产期有更多的并发症,在婴幼儿期有更多的疾病史,如生育时母亲年龄大、出生时体重轻、孕期缩短、孕期母亲服药史、孕期母亲感染史及分娩阶段各种损伤等。

4、建立专门的疗育机构,加强对父母专业知识的培训。__等(2002)报道一组49例孤独症患儿,年龄23~104个月,母亲反应在12~36个月时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儿童有不同之处。像这样的父母很多,他们很早就发现了孩子的不同,只是不知该找怎样的机构寻求帮助。只能在网上收集少量的信息,想对孩子进行早期干预却无从下手。这时候,政府、残联和社区需联合起来建立一个专门的孤独症儿童的疗育机构。当父母发现孩子有孤独症倾向时,可以第一时间向此机构报告,然后由机构的专业人员对儿童进行确诊。并对父母进行培训,以便使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的早期干预。疗育机构还可以帮助父母制定合适的训练方案,以保证孤独症患儿可以得到及时而正确的训练。

5、注意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发展。大多数家长和训练者在对孤独症患儿进行早期治疗时往往只注重儿童的生理发展,而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当然,儿童生理的发展对于儿童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提高有很大意义,但不能忽略儿童的心理发展。孤独症的本质特征是因多感官神经传导整合障碍,导致孤独症儿童心理发展严重迟缓。如果忽视了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心理干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使其自信心不足,自制力、自控力下降。这不仅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更会使孩子排斥训练,不利于患儿的康复。

6、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最好进行一对一的个别教育。孤独症儿童有“一百个孩子一百个样”之说,这说明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个性,都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成长环境以及成长过程中表现出身体和智力、心理上的差异。这就要求从事孤独症教育康复的教师、康复师以及家长必须客观的面对这些孩子,坚持个别化教育。

认识程度:在调查的所有群众中,只有10%的群众接触过自闭症儿童,4月2日世界

自闭症日,仅有5%的人知道,对于自闭症的表现,80%的群众表示不清楚,70%的人认为自闭症是与缺乏家庭关爱有关,20%的群众认为是遗传,30%的群众认为是大脑神经系统受损,此外,10%的人认为自闭症可以痊愈。态度:对于自闭症儿童,60%的人表示同情并愿意给予帮助,40%的人表示同情但不知怎么帮助,53%的人表示愿意与自闭症孩子交往并帮助他们,43%的人表示看情况而定,一般不会太主动,此外70%的人认为可以让自闭症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接受教育,但要给予必要的关注,40%的人认为不可以与正常儿童一起同班学习,理由是影响了自己的孩子,怕自己的孩子学到不好的习惯。

困难:自闭症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普遍堪忧,据调查,超过50%的家庭每月用于孩子的康复费用超过家庭总支出的一半,而约70%的患者家庭月收入低于5000,负担沉重。

一,现阶段人们对自闭症的认识和了解较浅,关注度较低,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自闭症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都不够大。

二,群众对于自闭症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最主要是认为自闭症是后天的环境和经历造成的,会随着环境而改变。

三,大多数人对自闭症儿童持有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并愿意接纳和帮助他们,但限于许多客观原因,如:没有接触自闭症的渠道,缺少相关志愿者服务和组织等,许多人有心却无法行动。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篇5

名词解释:孤独症谱系障碍,以前多笼统地称之为孤独症(自闭症),之所以引入孤独症谱系障碍这个概念,是因为临床上逐渐发现,很多患者未必全部具备典型孤独症的“三联症”(即社会交流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重复刻板行为),比如有些患者没有刻板行为等等,够不上典型孤独症的诊断标准,但是在社会性和交流能力方面还是有比较明显的缺陷,因难以用一个特定的“标签”来命名,所以把孤独的相关行为表现看成是一个谱系,程度由低到高,低端的就是“典型孤独症”,高端的逐渐接近普通人群。引入谱系概念之后,就可以说,只要具备了“三联症”特征的一部分就是广泛意义上的孤独症,而对于典型孤独症、不典型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孤独症边缘、孤独症疑似等)的区别则是指在谱系内的缺损程度的深度。下文中我们笼统地使用孤独症(自闭症)这一概念。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20分钟就有一个自闭症孩子出生,且每年呈20%的趋势增多。美国疾病控制与研究中心2012年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儿童自闭症患病率已经达到1.14%,其中男孩居多,每56个男孩中就有一个是自闭症患者。美国卫生署将自闭症列为十大难症之首。

2014年4月2日是第七个世界自闭症日,今年世界自闭症日的主题是“科学干预・合理治疗・平等发展”。为了让更多人认识自闭症,为了让更多的父母能树立应对自闭症的正确观念,早发现,早治疗,让更多“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独,本刊特约儿童青少年行为矫治相关专家解析自闭症,希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这群孩子不一样的世界。

星星的孩子

“不会说话或回避与人沟通交流”,这可能是很多人脑海里对自闭症孩子的描述,其实自闭症的孩子可能有多种表现形式,不仅仅是言语的障碍。

故事一“我的世界我做主”

阳阳3岁前总是喜欢一个人玩耍,且对父母给他新买的玩具毫无兴趣,只喜欢一些盘子之类的圆形玩具,无论妈妈怎么逗他,他总是无动于衷。即使爸爸妈妈外出或者回来,阳阳也从来不留恋或者给一个热情的欢呼,开始父母觉得是不是自己工作过于忙碌,带孩子太少的原因。当时阳阳爸妈总是想到送他到幼儿园多和其他孩子接触会要好些。可是阳阳满了3岁送到幼儿园后,幼儿园老师告诉他们,阳阳依然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玩耍,对同学的热情呼唤毫不理睬。且阳阳也从不愿意和老师或同学进行目光的交流。

故事二“我是个不愿说话的孩子”

涵涵一岁多了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开始涵涵爸妈都没太在意,心想可能是怀孕时涵涵妈挑食造成的营养不良,孩子发育不好。甚至周围有人说,贵人语迟。可是快两岁了,涵涵依然叫不出爸爸妈妈。且涵涵妈还发现涵涵有一个特点:就是只玩家里沙发上一个毛绒绒的垫子,对其它玩具不感兴趣。

故事三“我不喜欢热闹”

婷婷似乎从小就是一个特别爱安静的孩子,还不到一岁时,妈妈带着她到超市里去,到了人多的地方,她就会大哭,后来大了,能走路了,带她到人多的地方,她也会大发脾气,甚至大喊大叫。父母只能不带她去人多的地方,可是婷婷的这个特点也让家人很是苦恼。因婷婷不仅拒绝出去,也不喜欢家里多来客人。来了客人,她甚至将自己关在房间不出来。有时客人不理解,觉得婷婷爸妈在教育孩子方面有问题。

对自闭症的认识误区

电影《雨人》里患有自闭症的雷蒙・巴比特具有超强的记忆力;《水银蒸发令》里患自闭症的9岁男孩西蒙是个智力超常的孩子,破解了军方的密码;牛顿、爱因斯坦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这些都似乎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自闭症患者都是天才。事实真的如此吗?

黄广文(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

很多不熟悉自闭症的人误以为自闭症都是某一方面的天才,其实这是对自闭症的一个很大的误解,事实是约有50%患儿处于中、重度智力低下(iQ低于49),25%为轻度(iQ为50~70),还有25%可在正常水平。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对自闭症存在以下认识误区。

误区一:性格孤僻就是自闭症

有些孩子性格孤僻,不爱说话,或者到了两三岁了说话还结结巴巴,父母就怀疑是自闭症前兆,其实自闭症不是性格问题,性格孤僻并非是自闭症。

误区二:自闭症是智力低下的表现

虽然约有75%的自闭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但是孤独症儿童不等同于一般的智力低下儿童,两者的表现有很多不同:一是两者对刺激的反应不同。智力低下儿童对外在刺激有反应,但比较迟缓,给人以发呆、迟钝的感觉,而自闭症儿童对有的刺激无动于衷,对有的刺激则反应敏锐,甚至为正常儿童所不及。二是婴幼儿早期症状不同。智力低下儿童首先出现动作发育落后,而自闭症患儿大多数早期发育是正常的,首发缺陷主要表现为缺乏适当的目光对视或对家长的接近毫无反应或反应不适当等。三是兴趣与行为模式不同。两者虽然都常有兴趣缺乏、行为刻板的特点,但智力低下儿一般不排斥同龄儿童感兴趣的游戏或玩具。四是面容与形体的不同。智力低下儿常见有特殊面容或形体,而自闭症患儿则大多面容姣好。

误区三:自闭症是社会、家庭造成的

有些报道称,自闭症是由于环境污染、家庭冷漠等造成的,甚至提出“冰箱母亲”理论,说自闭症儿童的母亲就像冰箱一样冷酷。这些都是错误的,这是因为自闭症患儿脑部的损伤在出生前或产程中就已经产生了,并不是家庭环境等原因造成的。

误区四:自闭症无药可治,所以不必治疗

有人认为,一朝患上自闭症,终生就为自闭症。虽然到目前为止,对自闭症的治疗没有特效药,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早期接受合理系统化干预训练,绝大部分儿童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一部分孩子可能获得基本痊愈或基本具备自主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只是这个治疗的“旅途”相当漫长。

此外,还有一些人误以为自闭症患者没有感情,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喜好,只是在理解和表达上存在困难。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自闭症通常在三岁以前起病,发病原因至今仍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开的谜。众多学者认为自闭症是一种多病因的复杂神经发育性疾病,其病因最有可能是和人体内的基因有关,这个出了问题的基因可能是家族性的、也可能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因为环境因素导致的新突变。

自闭症患儿有何表现

平时很少说话,不与人交流沟通,喜欢独自玩耍;一岁多了还不会说话……这些只是性格内向、语言发育较迟,还是患有自闭症的征兆?一方面,我们要防止“杯弓蛇影”地将只是有些内向的孩子诊断为自闭症,一方面我们又不要错过及早发现一些不够典型的自闭症患儿。那么自闭症患儿有一些什么样的特征呢?

黄广文:典型自闭症患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社会交往障碍。常常表现为不会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和沟通,不与同伴一起玩耍。缺乏与他人目光对视,不期待父母和他人拥抱、。对父母的来去无动于衷,不会对父母微笑,对父母缺乏依恋与亲情,母亲拥抱时不会贴近身体。饥饿、疼痛或不舒服时,不会向父母寻求食物或安慰,不会用言语或姿势来表示需求。

语言交流沟通障碍。如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甚至无言语,这是多数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患儿一般在2~3岁时还不能说出有意义的单词和简单的句子,不能用语言进行交流,仅以手势或其他形式表达自己的要求。也有一些患儿2~3岁语言功能出现后,又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患儿可能会拉着大人的手走向他们想要的东西。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身体语言表示他们的意愿。有些患儿虽然语言存在,但不会主动与别人交谈。不会使用代词,或者错用代词,尤其是“你、我、他”等人称代词,对别人的呼唤缺乏反应或毫不在意。说话时亦语句单调平淡,存在语音、语调、语速、语言节律及轻重音等方面的异常,讲出的话怪异平淡,缺乏抑扬顿挫和感彩。患儿常常模仿电视节目、收音机里的台词或别人说过的话,犹如“鹦鹉学舌”,或自言自语。

兴趣范围狭窄以及动作行为刻板。患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活动、玩具和游戏不感兴趣,尤其是不会玩有想象力的游戏,通常对一些不作为玩具的物品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可旋转的东西。多数患儿对电视广告、天气预报等敏感且感兴趣,并且很快记住和复述。有些患儿还对塑料袋、门锁、某些水果等产生依恋行为。有些患儿喜欢反复摸光滑的地面及其他表面光滑物品。有些患儿每天须吃同样的食物,吃饭时须坐在固定的位置,固定偏好一两件衣服或鞋子,拒绝更换衣裤鞋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等。有的还喜欢把玩具或物品排列成行,如被搞乱,就大发脾气。几乎所有的孤独症儿童都拒绝学习或从事新的活动。患儿常见仪式性或强迫性动作,如反复扭转手指或弹弄手指、拍手、转圈、跺脚、开关门、按开关。稍大的患儿反复问同一个问题,不可克制地反复触弄、嗅闻一些物体,如母亲的手、衣服或袜子等。

患儿同时也会伴有感觉障碍和动作异常。如患儿对疼痛感迟钝,对突发巨大声响缺乏反应,对某些微弱声音或刺激有异常的反应。患儿常长时间旋转而不觉头晕,对汽车、高楼和有毛动物等一般儿童害怕的东西他们无所畏惧感。有的患儿还莫名其妙地发笑或哭。患儿常用脚尖走路或者以跑代走,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

当然,自闭症孩子缺陷的严重程度存在个体差异,且不同的教育情况和社会环境的差异等都可能影响其行为,对于孩子的异常表现父母应及时寻求正规的测试和诊断,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如何防治自闭症

自闭症患儿若不能获得良好的训练,可能影响终生的身心健康、社会交往和生活,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虽然,自闭症的发病原因并不明确,但我们要如何尽量减少孩子患自闭症的可能呢?对于自闭症患儿又该怎样治疗,最大可能地让他们适应社会呢?

黄广文:不管是防止自闭症患儿还是其它缺陷儿的出生,做好孕期的优生优育防护都是很重要的。

首先,要加强围产期卫生保健,母亲妊娠期病毒感染,尤其是孕期前3个月病毒感染可导致胎儿大脑发育异常,如风疹病毒、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均可损害患儿中枢神经而致病。所以孕妇在怀孕期间,尤其是怀孕初期要注意不要感染病毒。在分娩时如遇难产时,应尽量避免婴幼儿窒息,以免造成脑损害。在婴儿早期也要注意避免高烧惊厥,因为多次的高烧惊厥也会造成脑损害。同时,父母双方生孩子的年龄也不宜过大,尤其是父亲的年龄,在自闭症研究中发现,得自闭症的孩子父亲通常生孩子的年龄都较大。其次,孕期要保持心情舒畅,胎儿从4个月大的时候,就能体会妈妈的情绪,过多的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胎儿神经发育。

也许父母在优生优育方面相当注意了,但是孩子还是不慎患上了自闭症,因自闭症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患者如果不能获得康复,可造成终生残疾,影响患者终生的身心健康、社会交往、学习、生活、就业。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患有自闭症也不可气馁,一定要及时请教医师,妥善施治,并进行有关诱导训练。

自闭症儿童的训练开始得愈早效果会愈好。1~3岁是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始语言、形成正确认知的关键时期。只要细心留意孩子的不正常言行,一般在2岁前都可以确诊出是否有自闭症。一旦孩子被确诊(或怀疑性诊断为有“自闭症倾向”),就要为他提供干预性的训练,因为训练是目前唯一证明有效的矫治途径。

对自闭症儿童的训练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干预工程,且父母在自闭症孩子的治疗过程中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一个孩子能够脱离父母,将自闭症真正治疗好。因此,对于自闭症患儿的治疗,患儿的父母首先需要接受现实,面对现实,调整好心态。然后,及早地对孩子开展高密度干预训练。高密度干预训练指的是要将干预理念渗透到每天的日常活动中,时刻对孩子进行相关行为训练,而不是单一的每天去专门的康复机构训练2小时就可以了。

当然,在家庭中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训练前,也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①家庭成员应了解有关自闭症的知识,了解自闭症儿童的一般性特点和自己孩子所独具的特点;②家庭成员应学习和掌握自闭症儿童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③要按照由专业机构或人员为孩子制订的个别训练计划,对孩子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训练;④要坚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两者相互促进的综合化治疗培训方案。此外,还需定期请专业人员对孩子评估。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篇6

1孤独症的概念及其表现

1943年精神病学家里欧.坎纳(LeoKanner)正式对儿童孤独症下了这么的定义,它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pervasivedevelopmentaldisorder,pDD),以明显的社会和沟通技能缺陷及刻板的兴趣和行为模式为特征,影响着儿童与他们的世界相互作用的每一个方面,破坏儿童本该具有的人类的最显著特征――社会回应、沟通能力和对他人的感觉。往往起病于3岁以前,4到5岁时症状最为明显,主要表现为语言、社会互动、沟通交流,以及兴趣行为等多方面的缺陷。

全球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大约为1/100,远远高于癌症、糖尿病等。据调查,在美国等一些高收入的西方国家,每110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患有孤独症。中国残疾人普查报告数据显示,孤独症发病率已占中国各类精神疾病首位,平均每500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是孤独症患者。但是由于孤独症儿童的很多表现类似于智力落后儿童或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所以有些很可能是孤独症儿童但却被误认为是痴呆儿童而忽视了对这类儿童的教育训练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发病率要低于全球的发病率,为什么我们很少听到身边有孤独症的例子呢?原因是孤独症儿童的很多表现类似于智力落后儿童或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导致很多可能是孤独症儿童但却被误认为是痴呆儿童而忽视了对这类儿童的教育训练。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必须正视孤独症,正确的认识孤独症儿童的表现症状,只有如此,才会使孤独症儿童都如电影中“大福”一般幸福,能够自给自足,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的能力。

孤独症儿童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相反,他们的智商并不都是低下的,有一部分孤独症儿童智商超常,其中大约80%有智力缺陷,其中大约50%iQ不足50分,30%iQ处于50分到70分之间,20%的智力在平均水平或稍高于平均水平。具有高智商的孤独症患者还有一个另类的名字――天才,电影《雨人》、《自闭历程》等讲的都是患有孤独症的超常儿童,他们幸运的具有某项特殊的能力,但是,这些不同的孤独症患者却又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即具有某些特殊的缺陷,如他们会出现重复的行为和兴趣,《雨人》中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雨人,能一个人安稳的生活在疗养院中,十年如一,甘之如饴。准点看同一节目,即录制好的同一场棒球比赛,吃同一种食物,摆放同一样物品,惧怕打乱生活秩序。当他离开疗养院后,仍需准点看该棒球比赛,《海洋天堂》中文章饰演的大福能够一直不厌倦地把玩具狗放回到电视机顶上,而不管父亲如何说;他们会出现社会交往障碍,很少与他人分享情感或经验,缺乏社交刺激的敏感性和社交回应性,常以不寻常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理等。孤独症儿童经常会不愿与人直视,当你和他说话时,他可能头朝着其他方向,很多时候常人会说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海洋天堂》电影中有这么一句话“上辈子是条鱼,转世投胎得了孤独症”,《火星的孩子》中鲍比・科尔曼饰演的孤独症儿童少年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带着负重带,白天带墨镜打伞避免地球辐射,说着火星语,希望着宇宙飞船把他接回自己的星球;他们还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缺乏围绕主题进行沟通的能力,言语表现多为刻板重复或反复模仿,经常说出别人很难理解的话,但在特殊情境下会使用文字形式使用语言,如《海洋天堂》电影中大福乘坐公交车,在一次次无法开口说话被拉过站的无奈情况下,不断地鼓励与学习,终于学会在下车时大声的对司机说出“我下”两个字。正常人可以很容易地去思考,去交流,甚至可以自动明白对方所想,但是这些正常人可以不费力气完成的事情在孤独症儿童面前是那么的困难,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漠视或者无法表达对亲人的情感,无法真正的去交流,自乐与自己的世界,也困于自己的世界。

2孤独症的应对

孤独症儿童一般都意识不到自己的异常,而当别人对他们强行交流的时候,他们会躁动不安,会恐慌,甚至出现自伤行为。可以这么说,孤独症儿童并不痛苦,因为他们不自知,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的世界没有孤独,相反,痛苦的是他们的父母、家人,他们必须负担起孤独症儿童的起居生活,在有限的时间中为他们做好打算,就像《海洋天堂》中大福的爸爸一样,身患肝癌,却不愿治疗、休息,到处奔波只为安顿好大福的后半生生活。孤独症可以治疗吗?如果对症下药,是否可以药到病除呢?

在孤独症的病因尚未探明的今天,药物治疗和行为训练是治疗孤独障碍的两种最主要方法,二者各有偏重,但都无法根治孤独症。对于孤独症的治疗,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共同努力,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的社会适应和言语发育。首先,从社会角度来讲,通过社会舆论让全民正确认识孤独症,消除对孤独症患者的歧视,建立健全孤独症患儿早期干预训练康复机构,大力培训康复训练专业队伍,组建孤独症儿童父母参与互助小组,设立孤独症儿童救助机制,为孤独症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为孤独症的治疗提供坚实有力的物质、技术基础以及心理支撑。其次,从家庭角度来讲,孤独症儿童的父母承受着不可想象的压力,他们要正视患儿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刻积极求医,相信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和行为训练可以帮助孩子获得一定的生活能力和言语功能,积极引导孩子,巩固干预训练的效果。最后,从学校角度来讲,设立专门的特殊学校,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引导教育,适当的进行文化课和生活技能培训,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培养孤独症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这无疑是对孤独症患者的家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在现有的治疗模式下,通过不断地探索,逐渐提升儿童生活技能与交流能力。

3展望

对于孤独症的研究并没有探明其是如何产生的,而且在治疗孤独症的方法、手段上也未能有不能根治孤独症。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要对于孤独症的内在机制与治疗更加关注。对于父母与家长来说,则要明确孤独症的症状,做到及早发现,尽早就医,才能使大部分孤独症儿童如电影《海洋天堂》中大福一样,能够逐渐克服行为障碍与社会交流障碍,从而具备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参考文献

[1]李思特等.儿童孤独症高危因素和早期特征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8).

[2]刘志云.儿童孤独症的研究现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篇7

患者:朴某,男,9岁,学生。颜面抽动,手抖动2月余,经各级医院诊治,最终在省级医院诊断为“抽动症”。影像提示“脑白质病变”。西药治疗效果不显,求中医治疗来吉林省镇赉县中医院。症见颜面抽动,手抖动,活动欠灵活,写字不清,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正常学习,伴有呕吐,头痛,寐不安,脉弦略涩。治以活血化瘀,活络通窍。方药:当归10g,川芎10g,羌活10g,细辛3g,赤芍10g,僵蚕15g,桑枝15g,牛膝10g,地龙15g,珍珠母20g,红花10g,丹参15g,胆星5g,郁金10g,远志15g,桃仁10g。7剂,2日1剂,水煎200ml,3次/d口服。

二诊:上述症状中颜面仍时有抽动,手抖动缓解明显,活动比较灵活,呕吐止。寐安神清,唯头痛缓解不明显,上方去桑枝、红花,加远志15g,菖蒲10g,白芷15g,藁本10g。4剂,煎服方法同上。

三诊:诸症悉缓,调整处方如下:当归10g,川芎10g,羌活10g,细辛3g,赤芍10g,僵蚕15g,牛膝10g,地龙15g,珍珠母20g,丹参15g,胆星5g,郁金10g,远志15g,桃仁10g远志15g,菖蒲10g,白芷15g,藁本15g。4剂服用8d。

四诊:抽动缓解,手可握笔,已返学校。当归10g,远志15g,益智仁15g,菖蒲15g,山萸肉15g,生地15g,炒枣仁15g,甘草5g。7剂服用14d。健脑益智,以巩固疗效。随诊数年,未再复发。

按: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儿科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之一,本病是以不自主抽动,伴有言语障碍症状的综合征,是一种儿童时期起病,临床上以多发性不自主抽动及发声为主要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同时又是一种遗传性神经精神疾病,遗传方式倾向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的外显率。发病年龄2~14岁之间,平均年龄5~7岁。临床表现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不自主地抽动,伴有不自主地发声抽动。其中简单的运动性抽动,表现为突发、迅速、孤立而无意义的运动,如摇头、皱眉、眨眼、耸肩、噘嘴、耸鼻、做鬼脸、踢腿、和腹部肌肉抽动等;复杂性抽动表现为突发似有目的、协调和复杂运动,如扬手、弯腰、下蹲、敲打等。通常以运动性抽动为首发症状,且以头面部运动性抽动为多见,眨眼为首发症状者占80%左右,其次为发声性抽动。抽动症状常呈搏动性,往往时缓时作、起伏不定。可受应激性及情绪性因素不良刺激而加重。

抽动症对患儿的危害是深重的。由于常常被人嘲笑奚落,使抽动症患儿产生自卑心理,性格孤辟。久而久之会变得孤独,不愿与人接触,甚至对嘲笑者产生报复、敌视心理,这样很容易使其走上犯罪道路。抽动症患儿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的不及格,甚至留级。抽动症给患儿及家长都带来巨大的痛苦,也影响孩子的学业。

本病似属中医的“瘛疭”、“筋惕肉瞤”、“慢惊风”、“抽搐”等病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为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尤以肺脾虚弱为常见,或因五志过极,过食肥甘厚味或外感六淫之邪,内外之因相合而成。本源在肝,病发于肺,系风痰鼓动,横窜精髓,阳亢有余,阴静不足,阴阳平衡失制所至[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临床上本病可分为肝亢风动、痰火扰神、脾虚肝亢、阴虚风动四证,可兼有痰湿、血瘀。分别治以清肝泻火,熄风化痰;清热涤痰,熄风宁神;扶土抑木,缓肝理脾;滋水涵木,育阴潜阳等法。此例患者属于阴虚风动,兼有血瘀之证。

脑白质病是一种大脑的结构性改变,以中枢神经细胞的髓鞘损害为主要特征,病变累及专门发挥高级大脑功能的白质束。脑白质病是一种常见而又易被忽视的疾患,脑白质对各种有害刺激的典型反应是髓鞘的变化。儿童脑白质病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它是各种脑白质病的总称[2]。近年儿童脑白质病有增加趋势,大多为后天因素所致,如病毒感染、窒息、中毒、自身免疫病等,少数为原发,如多发硬化schilder病等[3]。脱髓鞘对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具有重大影响,其临床表现从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和个性改变,到痴呆、昏迷,甚至死亡。亦常导致患儿智力低下、癫痫、语言障碍、活动受限等残疾,及时诊断是治疗此病的首要条件。

本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在影像学上提示脑白质病变,临床上很少见。采用中药治以活血化瘀,活络通窍,健脑益智。方中菖蒲、远志化痰开窍,健脑益智;牛膝、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郁金行气化瘀;桑枝通经络;当归、川芎养阴润燥,疏之于内;羌活、细辛引火上行,散火于外;胆南星、珍珠母共奏镇惊之功;白芷、藁本祛风止痛,散寒通窍。

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也是很重要的。避免外感、不宜运动过度,更不宜暴受惊吓、生气发怒以及过度紧张。经过1月余的辨证治疗,临床治愈。

随着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的增加,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熄风止抽的同时健脑益智,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于作洋.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弼臣.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42143.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篇8

四肢的肌肉在不断地病变萎缩,就像一棵渐渐枯萎的树木:

他们就是“孤儿病”患者,别以为它离自己很远,其实“孤儿病”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因为每个人身上有2.5万组基因,平均每人都有5-10个基因是有缺损的。当人们结婚、怀孕时。如果配偶双方刚好基因缺损部分撞在了一起,“孤儿病”就会发生。当然这个几率很小,但我国有近14亿人口,这种随机风险在每年都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孤儿病”病患,只不过一些病人在来不及确诊的情况下大多数已过世,少数会变成智障和残疾等,造成社会福利或医疗成本的极大负担。

枫糖尿症、成骨不全症、马凡氏症、戈谢氏症。也许你没有听说过这些陌生的疾病,可就在我们身边,有一些人正被这些可怕的疾病困扰。因为得不到诊断和治疗,他们静静等待死亡的降临。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这些患病人数占总人口数0.65%-1%的疾病或病变称为罕见病,因其患病率低。民间又称其为“孤儿病”。但实际上各国定义差异很大,在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是按患病人数占总人口比例来定义,即患病人数分别低于20万、5万和2000人的为罕见病;欧盟国家指患病率低于0.5%的疾病为罕见病。如果按照wHo的定义进行计算,我国的罕见病患者将超过1000万。约有50%的罕见病患者在出生时或者儿童期即发病,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或遗留神经系统伤残,需要终生治疗或康复训练,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

百万药费只能换一年健康

十年服药全靠捐赠

以常人的眼光看,25岁的高静轩(化名)只是个身材有些纤细,个子略微矮小的女子。

在医生眼中,她是戈谢氏病患者,是最为罕见的病患之一,迄今为止。我国确诊的现存戈谢氏病患者仅约200人,北京市仅有6人。

在高静轩的父母看来,高静轩可以活到现在,只能用奇迹形容。

“孩子从小身体就不好,肚子也胀得很大,但没有医生能看出是什么病。”1985年出生的高静轩。从一出生就显得体质虚弱。当时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患上极为罕见的遗传疾病。几年的求医问药,高爸爸带着孩子走遍了京城。孩子甚至曾被误诊为白血病。

“直到碰到一个曾经诊断过这个病的医生。”5岁那年,高静轩被确诊为戈谢氏病,高先生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戈谢氏病还被称作“高雪氏病”。全国诊断出此病的患者不足百人,此时美国已研制出该病的特效药――思而赞,然而国内尚未引进。

发育比别人家的孩子迟缓,总是喊身上疼,肚子胀得圆鼓鼓,流鼻血不止。一系列的病症让高静轩痛苦不堪,一家人常常要伴着孩子的哭声度日。上到小学三年级。日渐虚弱的高静轩只能放弃上学,留在家中养病。

转机出现在1999年,生产思而赞的美国健赞公司通过世界健康基金会进入中国,为一百三十多名重症戈谢病患者免费提供戈谢氏病特效药,此时的高静轩一家终于看到了曙光。

“接受治疗不到半年,症状基本就都消失了。”那一年高静轩14岁,由于接受治疗过晚,疾病对于骨骼的伤害已无法逆转。高静轩显得比其他孩子矮小,由于有骨质疏松的症状,她无法做剧烈的运动。不过可以重获健康,高静轩已十分满足。

百万药费只能换一年健康

然而2009年底的一个重要变动。让高静轩重新面临困境。

由于生产线发生技术问题,思而赞的生产被迫停止。虽然健赞公司尽力恢复生产,但由于该药生产技术难度高。恢复生产的速度较慢。目前,健赞公司只能保证急重症患者的供药。

戈谢氏病患者体内缺少一种名为“β-葡萄糖脑苷脂酶”的物质,而思而赞的作用正是补充该物质,因此戈谢氏病患者必须终身服药,停止用药。必然会使病症复发甚至加重。虽然高静轩目前身体状况良好,但害怕病情复发的焦虑与日俱增。

药品短缺的困境,又引发了高静轩一家的另一个忧虑。从1999年至今,高静轩使用的所有药品都来自健赞公司的捐赠,如按照药品的市场价格计算,受捐助金额已达1000万。如此巨大的捐助持续高静轩的一生。现实吗?

据高先生介绍,一支普通400单位的思而赞药剂,其市场价格约为20000元,按照药品说明计算,每个普通患者每周至少需要使用一至两瓶药剂,照此计算,如果没有公司捐助,每名患者每年至少要付出一百五十万至两百万元,才能维持基本健康。即使对于一个富足的家庭来说。这也不啻是一个天文数字。况且戈谢氏病患者必须终身服药。“我们家一年的收入也才能买上两支药。”

无法参加基本医保

困扰高静轩生活的,还有高静轩的工作问题。由于三年级就辍学在家养病,高静轩没有学历,又无法从事过于繁重的体力劳动,至今仍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现在连去肯德基打份简单的工都要学历。我这简历都没办法写。”虽然在家自学了计算机的应用。也曾参与过英语班的学习,然而连小学学历都不拥有的高静轩,找工作难是不言而喻的。

家中一角,摆着两年前买的电脑。没事的时候,高静轩就自己写写小说。连续发到网上后。她甚至得到了某网络小说网站的聘任合同。但这并不是一份正式的工作,也没有任何报酬。当一个“坐家”。成了高静轩无奈的选择。

没有工作,没有档案,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社会保障,高静轩也无法享有,甚至医疗保险至今她也尚未加入:“我又不是学生,又不是上班人员,又不属于一老一小,还不属于残疾人,哪一项规定都不适合我。”

高静轩的困境并非偶然,时至今日,我国针对罕见病尚无相关规定。

那些可怕的“孤儿病”

“渐冻人”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这样一些人。四肢的肌肉在不断地病变萎缩,就像一棵渐渐枯萎的树木。

他们今天可能还在蹒跚挪步,而明天可能就要坐在轮椅上行走,到最后,四肢的力量逐渐消失,只能靠眼睛的转动或是嘴唇的轻微翕动,向他人传递着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类病人有一个形象的称谓――“渐冻人”。

人们熟知的一论物理学大师、科学巨匠史蒂芬霍金就是位“渐冻人”。

由于90%的“渐冻人”于发病的5年内死亡。因此“渐冻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与艾滋病、癌症等并列的五大绝症之一,目前无法治愈。

在宁波北仑区白峰镇,有一对特殊的父子,因肌肉严重萎缩,终日只能躺在床上度日。这就是俞振信和他的父亲。20年前。俞振信的父亲、姑姑以及两个叔叔都被发现患有这种病。15年前,俞振信也被确诊为肌肉萎缩症。经检查,在俞振信的亲人中,携带“渐冻”基因的有100多人,发病的有10多例。

渐冻人,是一组运动神经元疾病的

俗称。主要类型是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简称aLS),因为特征性表现是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身体如同被逐渐冻住一样。故俗称“渐冻人”,又因美国著名棒球明星LUoGehrig罹患此病而称为葛雷克氏症。“渐冻人”的特征是脑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细胞(神经元)的进行性退化,由于运动神经元控制着使我们能够运动、说话、吞咽和呼吸的肌肉的活动,如果没有神经刺激它们。肌肉将逐渐萎缩退化,表现为肌肉逐渐无力以至瘫痪,以及说话、吞咽和呼吸功能减退,直至呼吸衰竭而死亡。由于感觉神经并未受到侵犯,它并不影响患者的智力、记忆或感觉。因此。这一切都在他们神志清醒、思维清晰的情况下发生。他们清晰地逼视着自己逐渐死亡的全过程。病情的发展一般是迅速而无情的,从出现症状开始,平均寿命在2~5年之间。

“瓷娃娃”

王奕鸥。一个27岁的姑娘。有一双碧蓝、清澈的大眼睛。倘若忽略她一米多一点的身高,她绝对是个迷人而可爱的女孩。

王奕鸥得的病叫脆骨病,医学名称为“成骨不全症”,那双蓝色的眼睛,是典型症状之一――蓝色巩膜。正常人的骨密度为1000左右。而成骨不全严重者竟然测不出骨密度。由于先天骨质薄脆。打个喷嚏、提个被子。甚至一个深情的拥抱,都可能让他们骨折,所以他们又被称作“瓷娃娃”、“玻璃人”。王奕鸥从1岁到16岁,共经历了六次骨折。她说:“我还算幸运的,有的病人甚至发生几十次,甚至上百次骨折。”

“瓷娃娃”在医学上称成骨不全症,又名“脆骨病”,是一种由基因缺陷导致的极易骨折的遗传性罕见疾病。病症表现为骨质脆弱、蓝巩膜、耳聋、关节松弛。是一种由于间充质组织发育不全。胶原形成障碍而造成的先天性遗传性疼痛。男、女发病相等。可分为先天型及迟发型两种。先天型指在子宫内起病,又可以再分为胎儿型及婴儿型。病情严重,大多为死胎,或产后短期内死亡,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迟发型者病情较轻,又可分为儿童型及成人型,大多数病人可以长期存活,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5%以上的病人有家族史。绝大部分成骨不全症患者都属残疾人,经济上独立能力差。个人身体行动能力差,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独立行走,有29%的人基本不外出。少数人甚至连吃饭都不能自理。本病无特殊疗法。骨折应照常规予以复位和固定。平时应注意营养。避免损伤。

“月亮孩子”

2008年3月21日晚。一名头发花白的男婴被遗弃在青岛大学公交站的长椅上。这个出生十多天的婴儿。从外表看身体没有残疾。长得很可爱,就是头发、眉毛雪白。皮肤有皱褶,好像“白眉大侠”一样。男婴・双小眼炯炯有神,但就是怕光。他后来被送到福利院。工作人员只能把他放在房间内,避免光照。

这名男婴患的是白化病,白化病的发病率在1/10000至1/20000之间。属先天性遗传病。患者俗称“月亮孩子”,最美丽的一名“月亮孩子”是香港女孩Chiu,父母不想她受到太多关注而特地移民到北欧。后来,她被人们发现在镜头里有一种独特的美,很幸运地成为了一名国际时尚模特。

白化病(albinism)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所引起的疾病,由于先天性缺乏酪氨酸酶,或酪氨酸酶功能减退,黑色素合成发生障碍所导致的遗传性白斑病。这类病人通常是全身皮肤、毛发、眼睛缺乏黑色素。因此表现为眼睛视网膜无色素,虹膜和瞳孔呈现淡粉色。怕光。看东西时总是眯着眼睛。皮肤、眉毛、头发及其他体毛都呈白色或白里带黄。人们将这类病人俗称为“羊白头”。白化病属于家族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发生于近亲结婚的人群中。中国约有9万人,他们无法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白天出门,常伴有先天不足甚至足以致死的心脏病。据了解。我们平均每60人中有一人携带白化病基因,但不表现出症状,如果夫妇双方同时携带有该致病基因,就会遗传给子女而发病。

“蜘蛛人症”

小文(化名)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发现他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别的孩子上半身和下半身基本一样长,可是他的下半身很明显比上半身长一截。胸部还有点向内凹陷,又高又瘦,四肢细长。他看书的时候总喜欢趴在书桌上看,让他坐直了看,过一会儿又会自己趴下去……

后来,小文被确诊患有马凡综合征,俗称“蜘蛛人症”。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其特征表现为患者体格细高,四肢及指(趾)细长,称为蜘蛛指(趾),伴有高额弓、眼晶体脱位、关节松弛以及一系列心脏病和大血管病变。95%的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常见为动脉瘤破裂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未经治疗的患者平均寿命为男性30岁左右,女性40岁左右。

医学研究建议这类人避免剧烈运动可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可由于他们手长腿长。又易被选入篮球队。美国一家科研机构曾对1985年至1995年全美猝死的158名运动员进行了一次统计学调查。结果表明其中有134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而在这些因心脏病而暴亡的运动员中,有4人曾被查出患有马凡氏综合征。

相传古代的刘备双手过膝,他与高瘦的美国总统林肯均被怀疑是马凡综合征患者。

诊断治疗都难

“我国的罕见遗传病研究现状不容乐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主任、亚太儿童内分泌学会主席罗小平说,由于它发病率比较低。我国的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对罕见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非常低。对国内10年间公开发行的117种临床医学杂志中有关罕见病的统计显示。在报告的23215例病例中。能够进行分类诊断和处理的仅有12407例。占53.4%。国际上只对部分罕见遗传病有特效治疗办法,我国罕见性遗传病中仅有苯丙酮尿症、戈谢氏症等少数患者得到了较系统的治疗。可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恰恰与“孤儿病”的预后密切相关。

“国内没有一家很好的企业能够研制出治疗罕见病的药物,也缺乏相关的政策,很多患者和家庭都生活在疾病带来的痛苦当中。”罗小平说。

“孤儿病’对于患者及其家庭来说,是一场难醒的噩梦。”台湾财团法人罕见疾病基金会副董事长、台湾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曾敏杰就是“孤儿病”患者的父亲。他说:“台湾统计过,一例罕见病的确诊平均要花一到两年时间,患者不断地转诊、误诊、转诊,原因是仪器不足、医生的专业知识不足,再加上医院也不提供诊断罕见病医生的职位,长时间找不到病因。即使确诊,也少有医院能够提供治疗,因为对‘孤儿病’有治疗经验的医生非常少。医院更不可能为了少数的患者购进价格昂贵的‘孤儿药’。目前,只有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的几个国家能为‘孤儿病’患者提供较好的诊断和治疗。”

新药研发进展缓慢

在我国。近两年呼吁建立国家罕见

病医疗保障制度的人士为数不少。2009年,中华慈善总会在各界专家的呼吁下启动了罕见病慈善救助基金。

专家们已试图从医疗保障制度上寻求某种突破,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然而在现实情况下,如此大笔的长期投入由国家买单恐怕还有困难。

也有人提出,国家应该加大“孤儿药”的研发力度。并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宋华琳说。罕见病患者较少,在药品研发上也会遭遇到很多困难。因患者较少,志愿者、受试者,包括做临床试验,要找相应的人群就很难,研发成本会更高。有一些跨国公司给罕见病人捐药,捐赠只是一部分。我们不可能长期永远指望这样的捐助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当然这是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是法律体系、监管体系整体的健全和完善。”

他建议,首先要明确“孤儿药”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目前我国的《药品管理法》中规定了药品的审评程序,“孤儿药”的审评是否可有一些特殊程序,如加快审批、减少病例等。同时可由国务院医药卫生管理部门和药品管理部门联合颁布罕见病用药的管理规章。如规定罕见病用药标准、用药程序、审评程序、研发资助等相关事项。建立包括审评、咨询、医学、卫生、基本药物等方面的相应专家库。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内科主任李定国表示,2009年1,月9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的《新药注册特殊审批管理规定》,对罕见病的用药审批在程序上给予了一定的优待,但是力度还远远不够。

不过。从立法到实践还有非常远的距离。曾敏杰指出,尽管台湾在2000年就通过了《罕见病防治及药物法》。但本地药商并不具有“孤儿药”的研发能力,10年来无任何进展。目前,仅在美国和欧盟有专门研究和相关产业。

作为权宜之计。台湾“卫生署”委托当地一家医院建立了罕见病药物物流中心。向其提供业务经费及购药费用。让其负责各地医疗机构罕见病药物的紧急供应与调配。

预防体系尚不健全

约有80%的罕见病是由遗传缺陷引起,因此罕见病一般多指罕见性遗传病。 北京协和医院博士生导师、教授魏珉说。到目前为止,对遗传代谢病主要还是靠预防。从三级预防来讲。要避免近亲婚配,同时强化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筛查。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研究所教授、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会常委黄尚志说,产前诊断是指在妊娠的早、中期。应用影像学和遗传学技术对胎儿进行宫内诊断,了解胎儿状况。是否罹患致残、致死性出生缺陷或遗传性疾病、降低生育风险。对罕见病来说,有很多病是不能治或将来能治,现在还不能治的。而产前诊断就可解决。也就是“防”的问题。

据统计,2006年北京市户籍人口出生63498人。出生缺陷儿1007名。发病率为15.78%。通过产前诊断。减少出生缺陷248例,占整个出生缺陷1007例中的19.76%。

新生儿筛查也非常重要。罗小平说。通过新生儿筛查可防止疾病的发生,或是通过检查知道了疾病特征后。能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现在人类健康与卫生正从治疗性方式在向预防医学转化。

据介绍,在北美国家、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新生儿筛查覆盖率将近百分之百。而我国各地发展不均衡,一些重大城市的新生儿筛查覆盖率可达95%以上,有些地方筛查率仅3.5%左右。

罗小平说,目前。我国新生儿筛查的覆盖率在大城市已经达到98%,但是全国平均水平只有48.96%。因此。在罕见病预防体系的建设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专门立法为患者提供救助

据了解,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巴西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早已拥有各自的罕见病救助专项法律法规。许多国家或地区的罕见病患者治疗费用均由政府或政府支持的医疗保险支付。

全国人大代表孙兆奇自2006年起连续四年在两会上提出关于罕见病患者救助的建议,希望把罕见病纳入社会保障系统。并呼吁制定《罕见病防治法》。加强新生儿罕见病筛查。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晨光说,每个人都有一些缺陷基因,在人们培育下一代时,就存在罕见病的风险。因此,罕见病的问题不能够仅看作是个别人的问题,应当从更广的社会角度来看。这是立法应考虑的一个视角。不然的话。容易把这样的法律规定作为一种涉及到少数人的规定。会把它当成边缘的、可有可无的领域去看待。

罕见病又是一个社会问题,罕见病虽发生在少数人、少数家庭身上。但它给社会带来的冲击远超出个人和家庭的范围。罕见病最大的问题是治疗和药品。这些花费都很大,相关家庭。甚至亲朋好友的所有力量都不足以对应。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有一个制度性安排,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必要的救助手段。

他同时认为,罕见病的治疗也是超常规的,无法由一个医院甚至一个医师来治疗。而是要靠相关制度建立一个公共平台,包括信息交流、疾病检测和药品的国际交流平台。链接:

美国:《罕见病药物法》激励企业积极研发药物

一些发达国家在产前预防、产后救济、药物生产、医疗保障等环节都有着较为系统的规定,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为罕见病患者提供了有力保障。

1979年,美国相应部门关注到罕见病药物缺少商业价值,没有人去开发。美国医药企业认为,如果一个病的发病人数少于20万就是罕见病,即使超过20万,其药物的销售额也无法抵消成本,这些“孤儿药”找不到“父母”愿意生产它。

1981年,美国制药企业协会(tma)建立了罕见疾病药物委员会。1982年,美国健康和人类服务部组建了罕见产品委员会,建立了罕见产品发展办公室。1983年,美国里根总统签署了《罕见病药物法》。

《罕见病药物法》主要精神是激励生产,还包括价格、税收和市场排他性的优惠。如一个罕见病药物在美国上市后。会有7年的市场排他期;在临床试验时给予一些税收的减免;新药申请时可免除部分申请费用,在研究开发上政府也给予高昂补助。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篇9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家庭;社会工作介入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自闭症发病率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已占中国各类精神残疾首位。2013年重庆日报报道,过去10年,儿童自闭症呈爆发式增长。2005年,美国筛查数据表明,每166名儿童中就有1名自闭症儿童。国内专业研究机构数据表明,20年间确诊的自闭症患儿数量上升百余倍。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自闭症患儿数量在160万以上。2006年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0-6岁精神残疾儿童占该年龄段儿童总数的1.01‰,其中自闭症儿童36.9,约为4.1万人。2006年,我国首次将自闭症列为精神残疾并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与此同时自闭症儿童康复工作被纳入《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与配套实施方案》。

庞大自闭症患者群体及其家庭面对的困境不仅是医学领域的问题,更是一种社会问题,自闭症患者需要家庭终身的照顾,这使得很多家庭不堪经济和心理的重负,出现了严重的家庭功能不良,甚至因为孩子的自闭症,使得家庭也逐渐走向“自闭”。对于自闭症者家庭而言,如何应对社会排斥?他们的心态是怎样的?对社会大众而言,如何才能接纳这一特殊群体?对于社会的工程师,将怎样搭建自闭症者家庭与社会的桥梁,才能营建平等和谐、包容发展的社会环境?

由于我国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整体不高,缺乏对自闭症儿童群体的关注,该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尚不完善。社会工作的本质要求社工帮助自闭症群体,同时自闭症家庭也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为其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其发展。因此对社工介入自闭症群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自闭症家庭为介入对象,探索研究社工介入自闭症群体的实践路径。

二、家庭对自闭症儿童的接纳现状分析

心理学认为,当人遇到压力情景时会引起情绪冲动而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人往往会不自觉的运用习惯性内隐的和外显的行为来处理主客观的冲突,以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环境的适应,这是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是人在遇到内外部的刺激时的一种不自觉反映认知评估理论认为,个体为了处理被自己评估为了解决超出自己能力和资源范围的特定内外环境要求,而不断作出变化的认知和行为努力的行为就是“应对”,应对是人面对内外部刺激时一种有意识的,主动调节内心平衡和适应环境的表现,应对是一种包含多种策略的、复杂的、多维的态度和行为过程。人首先对压力情境进行认识和评估,产生态度,不同的态度态度影响着压力情境对个体产生的影响程度和时间差异。积极的态度会促使人“知难而进”;消极的态度促使人“逃避”在此基础上,个体将对压力情境做出具体的行为。在调查中,不同的家庭对自闭症本身的感受和接纳程度是不同的,继而影响着他们对待自闭症儿童和社会反应的态度和方式。

1.自闭症者家庭对自闭症的态度

在调查中,面对“您和配隅是否接纳孩子是自闭症”“您和配偶接纳孩子患症经历的时间”“您对孩子自闭症的认知”、“您对患症孩子的感受”等问题时,被调查者家庭对自闭症孩子的接纳程度较高,超过87%,被调查者本人(通常是主要照顾者)比配偶接纳比例高出8.7%从接纳的时间来看,家庭对自闭症孩子的接纳时间在“1年及以下”超过72.5%,被调查者本人比配偶接纳所经历的时间总体上要短。总体而言,绝大多数的被调查家庭对自闭症孩子的接纳度较高,其所经历的时间也较短。自闭症者家庭的接纳程度接纳程度越高,家庭成员态度越一致,接纳时间越短,对自闭症者的康复和社会融人都会有积极的作用。

2.自闭症家庭对自闭症的认知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有10.6%的人认为“自闭症终身不能治愈,孩子是残疾的”;53.2%的人认为“终身需要辅助,通过干预能减少辅助依赖”;有34.0%的人认为“可以积极干预,能恢复常人的基本功能”,还有2.1%的人认为是“其他”。从认知上看,超过4/5的被调查者的认知是相对积极或积极的认知的积极很大程度上会促进自闭症者家庭努力面对现实,并为社会融人提供动力。

3.自闭症家庭对自闭症儿童的情感

调查显示,面对自闭症儿童“是我的孩子,我有责任抚养并照顾其未来”占85.4%,“是家里的一个宝贝,让我成长很多”占58.3%;愿意用自己生命的时间换取他(她)的健康”占52.1%;“非常着急,尽最大的努力密集干预,不惜牺牲自己正常生活”占52.1%。这些家庭在情感体验上具有正向和积极的方面,体现出家庭的“责任感”、及“奉献感”同时,统计也显示,依然有部分家庭对此有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无奈”、“自卑”、“罪过”甚至“厌恶”等,这对自闭症者的成长及社会对家庭的接纳及反应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比较而言,自闭症者家庭积极的情绪体验明显高于消极的情绪体验情感的接纳能给予自闭症者更多的正面情感支持,也利于自闭症家庭更好应对社会的压力。

三、社会工作介入自闭症儿童家庭的实践路径分析

自闭症儿童家庭所面对的困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难题,它不仅需要依靠家庭本身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厅力量的支持,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是社会冲突化解的安全阀,是解决矛盾纠纷的“剂”。社会工作的功能在于协助个气和社会解决问题,发展个气潜能,改善个灰生活和促进社会福扯其直接功能是提高人们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改善人与环境的互动,发展和调整社会政策等;其间接功能是促进社会整体运行和良性发展因此,社会工作对保护社会的安全网络、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调节市场与人性的冲突、促进社会团结与整合、参与社会控制与社会稳定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1.社工介入政府方面的支持。提高政府的关注度,推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在政府层面上,社工扮演倡导者的角色,促进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倡导政府部门积极采取行动,解决自闭症群体的社会问题。社工还可以通过在社会上广泛的宣传、倡导,借用媒体的力量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协助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同时社工可以与政府部门建立联动机构,协助监督政策实施,进行相关评估报告。

2.社工介入医院方面的支持。联接医务社工,提高治疗诊断水平。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领域。社工作为连接资源的桥梁,可以联系专家来对医院现有的人才进行培训。同时通过政府部门的协助帮助医院加强技术设施建设,完善医院相关制度,建立完善的诊断―康复―评估系统,为孤独症群体的康复提供帮助。

3.社工介入机构方面的支持。鼓励倡导为主,资源提供为辅。在机构方面,社工主要扮演鼓励倡导者和资源提供者。社工要促进现有机构科学发展,鼓励成立更多的机构。同时帮助机构争取政策支持,协助机构更好地科学发展,为孤独症群体提供更好的康复环境。

4.社工介入学校方面的支持。协助提高培训水平,推动建立全纳性学校。一方面帮助培智学校提高康复水平、教学水平,鼓励培智学校全面发展,重视自闭症群体的康复。另一方面,联系学校社工,运用专业的方法,呼吁政府建立全纳性学校,保障孤独症群体的受教育权,正视孤独症群体的利益,给予孤独症群体上学费用优惠。

5.社工介入家人、亲朋方面的支持。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同时使用,解决家人朋友支持困境。一方面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组建自闭症家长活动小组。通过组员间的互动,帮助孤独症家长减轻心理压力、拓展就业途径,缓减经济压力。同时,通过社交工具建立QQ群等,促进家长交流经验。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孤独症家长面临的问题,采取个案工作的方法帮助案主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孤独症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

6.社工介入社会方面的支持。开展知识宣传,创新企业帮扶,建立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在社会层面,社工主要扮演组织者、策划者的角色。提升社会对孤独症群体的关注度,呼吁社会大众献出自己的爱心,为自闭症群体提供社会支持。其次,社工在和企业协商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家庭―自闭症儿童”的帮扶模式。企业为自闭症家长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经济能力,进而可以为孤独症群体提供社会支持。同时企业也可以进行捐款活动,直接为孤独症家庭提供帮助。再者,社工可以组建专项的志愿者服务队,吸纳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特别是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为孤独症群体提供帮助。同时社工本人也可以作为志愿者的一员,推动“社工+志愿者”模式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社工负责组织管理志愿者的发展。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孤独症群体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更好的康复,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黄伟合.用当代科学征服孤独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2-139.

[2]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卫生局.2004年北京市0-6岁儿童残疾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

[3]李敬,程为敏.透视自闭症―本土家庭实证研究与海外经验[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1.

[4]连福鑫,贺荟中.美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1,(4).

[5]杨广学.美国自闭症专业服务机构运作模式考察[J].中国特殊教育,2010.(8).

基金项目:

本文是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自闭症儿童家长的社工介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11230020。

作者简介: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篇10

心理案例:童年丧父老年疑病

老张今年68岁,是一位企业退休干部。他一生坎坷,8岁时父亲因痨病(肺癌)去世,由叔叔把他抚养成人。老张在工作期间,身体健康,就连感冒都很少。退休后,由于担心自己会像父亲一样患上肺病,每年都去医院进行体检,尤其是肺部的检查。去年3月份,一个老伙计患病住院,他去探望,得知老伙计患的是肺癌以后,老张心里咯噔一下,很担心会传染给自己,再联想到父亲死于肺癌,更加害怕。自此以后,心情非常沮丧。令老张更加不安的是,随后几天他出现心跳、胸闷、喘不上气的症状。家人陪他去看过市内的几家大医院,始终查不出明确的病因,经人介绍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诊断为疑病症。

疑病症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怀疑自己患了某种躯体疾病;或是断定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疾病,感到十分烦恼,其烦恼的严重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这类老年人一般是由于童年经历不幸或经常与病人接触,加之比较敏感、多疑、易受暗示、孤僻、内向,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对身体变化过分关注,以及过分自恋等而产生的疑病心理。

老张的问题,源于他童年时不幸遭遇父亲患肺癌去世的经历,形成了心理创伤,后来探望病人,像导火索一样引发了他的问题。

心理案例:缺乏安全感引发疑病症

刘奶奶今年75岁,丧偶多年,退休后一直和独生儿子生活在一起。3年前,儿子一家搬到另外一个城市打拼,她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虽然日常生活有保姆照顾,但由于腿脚不好,刘奶奶很少外出。一年前,刘奶奶时常出现几天腹泻,隔几天又便秘的情况,她认为自己得了重病,总感到胃部隐隐作痛,于是到医院检查,但医生未发现她身体有什么病理变化。可刘奶奶觉得医生是在欺骗她,强烈要求吃药治疗。无奈,医生给她开了一些改善胃肠道环境的药物。吃了多日药物,症状仍未缓解,刘奶奶又要求住院治疗。后经胃肠镜等检查,排除了胃肠严重疾患的可能,但刘奶奶不相信,坚持认为自己得了绝症,是儿子故意让医生不告诉自己,于是整日烦躁不安,失眠,拒绝见人。

刘奶奶患的也是典型的疑病症。她退休后,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加之没有老伴,儿子也不在身边,缺少人际交往,性格敏感、内向、孤僻,生活孤独,缺乏安全感。当她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会自我暗示或联想,产生严重的疑病倾向,成为典型的疑病症。

心理案例:不良环境刺激导致疑病症

65岁的陈大爷退休前,是负责离退休干部这块工作的,经常去医院看望病人、去殡仪馆参加追悼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不舒服感,回家后几天都缓不过劲儿,总担心自己会和这些人一样。退休后的一天,陈大爷正在家里看一部电视剧,屏幕上出现医生在急救室里抢救一位心脏病患者的镜头时,他也突然感到胸闷、心悸、气喘,似有濒死之感,非常恐惧,于是大声呼喊家人。家人闻声赶到,见他满头大汗,浑身发抖,面色苍白,赶紧拨打120电话。可经医生全面检查,除血压偏高、心跳较快外,陈大爷的心电图、血常规、血生化常规均属正常范围,身体并没有什么大碍。此后,陈大爷隔三差五往医院跑做各种检查,即使检查结果无异常,仍惶惶不可终日。

陈大爷患上疑病症与他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有一定关系,他经常去医院探望病人或参加追悼会,看到其他老人的患病情况与去世情景,觉得这些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这样的“心理暗疾”深埋在陈大爷心里,电视的紧张恐怖场面激发了这个“暗疾”,所以他开始怀疑自己患病。

以上是三个典型的疑病症案例。在日常询诊中,还有些求助者是怀疑自己五官不正,比如觉得自己的两个眼睛大小、距离不正常,甚至移位,嘴巴、鼻子、耳朵及形状异样,有的自诉有体臭或出汗等。疑病症多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诱发,例如工作压力过大,婚姻出现危机,家庭矛盾激化,人际交往减少,缺乏安全感,等等。和人类正常的自我保护反应相比,疑病症的诊断取决于这些关注和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程度和广泛程度,也取决于它们引起了多大的麻烦和损害。如果这些症状对日常功能并不造成重大影响,则属于正常范围之内;诸如一连几个星期为一种轻微的咳嗽担心也是很正常的。但是,持续不断地担心恐慌,接连看很多医生来确认自己是否得了肺癌,这样就越过了正常的界线,应诊断为疑病症。

在生活中,可以对照以下标准初步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疑病症:一是害怕患有某种疾病;二是反复就诊仍不放心;三是内心非常苦恼,不能正常工作生活;四是上述症状连续出现3~6个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