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古典园林的特点及分析十篇古典园林的特点及分析十篇

古典园林的特点及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8:39

古典园林的特点及分析篇1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景观设计;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89-01

一、研究方法

系统查阅了2000年――2010年11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科研论文,共14433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研究的文章共59篇。本文通过这些文章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试图将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系统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2000――2010年11年间,收录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科研论文,共14433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研究的文章共59篇,占总数的0.4%。

(二)科研成果分布情况

1、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收集资料发现2000年―2010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关于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的论文共25篇,占42.4%,在邸海彦,赵一寒的《现代景观设计对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中:主要以陶然亭为例重点分析了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思想与设计手法两方面的传承关系。王雷,王建国的《浅析现代景观设计中对古典园林的继承和发展》中:作者讨论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宋珊,邹志荣的《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继承与发展》中:从探讨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布局形式、造园手法、意境表达、理论和手法入手,比较两者在现代设计实践中的利弊。

2、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收集资料发现2000年―2010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关于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论文共19篇,占32.2%。在曹建富的《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中:作者从中国古典园林思想观、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以及设计理念来研究了园林设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各地文化特色,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在肖毅的《试论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中:通过对江南园林自然式布局和造园方法的分析,对古典园林手法的充分利用和剖析,对江南园林有一定的探究的前提下,对现代园林以及景观设计有一个指导性的方向。

3、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比较

收集资料发现2000年―2010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关于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论文共15篇,占25.4%。在汪亮的《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的比较研究》中:对传统封闭式园林艺术与开放式现代景观设计载体、生态观、美学进行比较研究。在卢思的《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之差异与联系》中:论文首先诠释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含义,继而探讨了两者间本质的差异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三、结论与建议

从我国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研究总体情况来看,在近11年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景观设计有了自己的理论创新。从研究水平来看。不仅关注理论而且关注调研实践,并开始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来分析和评价。

但同时,我国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研究也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基本规律和特点的研究不足。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园林有不同的内容和试用范围。调研发现,在探讨现代景观设计的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吸收和借鉴的深度还不够,只停留在在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吸收层面,而没有深入研究这些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最新研究进展。

其二,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比对和继承的研究有待深入。当前我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对现代景观设计如何才能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点?中国古典园林是否还可以再现代景观设计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立足于本土创新是否是唯一值得信赖的途径?都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其三、对中国古典园林给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较少。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整个时间维度上的开放系统。我们要深入研究对古典园林的理解和创造力;在批判中吸收和借鉴,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的文脉,又符合现代功能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新园林。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古典园林的特点及分析篇2

关键词:现代园林;设计;思想;园林的艺术

1中国园林都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融

中国古典园林以传统文化为中心,委婉含蓄。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进程中,园林艺术的发展随着我国绘画诗歌等艺术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园林的诗情画意,表现为诗、画对园林艺术的精神渗透;诗画艺术直接转化为园林的物质造型。园林的艺术创作一方面要师法自然、表现自然,另一方面也需要向绘画汲取营养。中国古典园林大多建造在相对封闭的与外界自然或城市环境相对隔绝的空间环境中。设计者力求在狭小的空间环境中表现出宏大的自然山水之势。

2我国现代园林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继承与发展

当今的人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现代园林应充分地尊重自然传统,有意识地改变忽视自然功能的形式主义手法。现代园林设计以自然为主体,更具自然规律进行规划设计,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扰,进而形成具有自然活力的人类活动空间。

3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所涉及的主要元素是:石、水、植物

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植物是园林中四季美景的艺术表演团。当然园林设计中还涉及到一些动物,比方说:鱼和天鹅等。笔者认为在这点上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史相通。在手法上现代园林常常讲究大面积的铺排,看起来非常气派,然而游逛起来却非常累,让人无所适从。而传统的园林,讲究以小见大,强化造园意境,反而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当然现代园林也有可取之处,比方说引进了西方园林大面积的草坪的设计,给予人们更好地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4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写意手法的应用

集天下名山胜境,不过分追求和拘泥于对实物形象的摹写,而是经过取舍并加以高度概括和提炼。虽取材于自然又非纯天然模仿。使游人富有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奇妙感觉,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应该确立研究传统园林的正确态度:基于传统,重新创造。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博大艺术内涵和特点的艺术综合体。跟当时的人文环境,文化艺术水平息息相关。在建设和研究的背后,现代园林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又要体现地域特点富含时代气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正是“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园林的设计受限于特定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园林艺术的本质特征以及其形成的根源,同时运用符合现时代特征的科学的思维路径去研究问题。因此,这种差异首先应该从人认识自身和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切入。从本质上解读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风景园林,并变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借鉴西方思维方式之长处,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探究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

梳理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历程和其在东、西方的影响,以及进入近代后的衰落根源。剖析现代风景园林的行业本质,以自然文化为基础,以自然要素为素材,以自然风景为源泉的艺术创作,是有生命的、在不断生长变化的空间造型艺术和领土的安排与整治行为。解析其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以自然为主体,以生态为核心,以人本为宗旨,以地域为特征,以场地为基础,以空间为骨架,以简约为手法。从现代园林出发,再回到传统园林,从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步骤和设计方法出发,以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求重新审视传统园林,从中剥离出其现代价值和局限性。

具体而言,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和古典园林都分为6大方面:场地分析、设计思想、设计原型、设计要素、空间布局、设计意境。一方面,就每一个步骤分析二者的理念和理法;另一方面,分析古典园林和现代风景园林的时代特征,尝试比较二者的不同和相通之处;最后,以此审视中国传统园林,得出值得传承的方面,以及值得反思的方面。

古典园林的特点及分析篇3

关键词:古建筑:古典园林:园林设计:建筑美学;修葺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5-0146-03

1 引言

我国的古代建筑,不仅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恃色,使建筑具有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表现力,而且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以至于在中国古代筑各个方面的特点形成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人对山水的爱好十分深厚,对自然山水的追求由来已久。她们不仅要在居住生活中体现自然,而且还要在作为生活境域的园林里去体现自然。因此,寄情山水、亲近自然,成了他们生活中所追求的首选。因此,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或直接加以利用,或叠山引水,将厅、堂、亭、榭等古建筑与山石融为一体,戎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并非对自然山水的机械模仿,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高度概括的自然。在一定的空间内创造出一个精炼却不失自然的环境,将片段美和人文美巧妙的结合起来。

到了现代,由于时代的变迁,技术的发展,建造园林的社会环境、造园目的和所服务的人群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深层次的挖掘其美学价值、表现手法,如何让古典美学与现代创作紧密结合,发挥古建筑的美学、文化价值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2 项目概况

邵阳市双清公园古为“双清揽胜”,始建于宋代,园位居资水、邵水汇合处而得名,院内亭阁相映、怪石嶙峋,曲径通幽,具古典园林风韵,自古为“宝庆十二景”之首,现占地面积约4.3hm2(64.41亩)。

1956年公园始建时,占地约2.1hm2(31.4亩)。将关圣殿及周边景观置入其中。全园亭阁相映、怪石磷岣、曲径通幽,其中亭外亭、关圣殿、砥柱矶、双济亭、飞来石等景观尤为有名。1978年重修时,增建双环门、双清亭、入胜门、又~村、犀牛池等。1985年,修葺关圣殿,塑关公诸神像及壁画,改偏殿为观音殿。

2007年,为弘扬邵阳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创造更好的城市宜居环境,对双清公园的古建筑进行修葺保护,并扩充了一些景点。

3 古建筑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作用分析

双清公园中的古建筑作为一种人文景观,与构成园林的其他要素山、水、植物等所组成的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统一,构成了古典园林的整体景观。园林及古建筑及其布局的多样性形成了园林空间内要素组合的多姿多彩:园林建筑错落有致,迂回曲折的布置,使园林景中有景,园中有园,扩大和丰富了园林空问。从双清公园的古典园林布局可窥见一斑,见图1。

3.1 双清公园古建筑形成的特色探析

双清公园主要的古建筑主要包括双环门、双清亭、亭外亭、关圣殿、娘娘庙等十多处,经多次修葺,大多保存完好,见下图2、图3。

其风格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公园的古代建筑群主要是通过建筑群体来表现博大与壮观,各种宫殿、寺庙、亭园、书屋等建筑群体向地面四处作有序的铺开,具有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特征。且建筑的群体组合有其规律性,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一般为长方形,单纯而规整),然后根据各类建筑不同的功能需要,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建筑群体。如双环门旁的双济亭一双清亭――关圣殿一亭外亭,这种看似散漫的单体却在平面上相互关联,独个成景,群体也成景。

2)采用对称布局,依江临水,形成层层庭院,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我国古代建筑的庭院和组群的布局原则,不仅富有封建伦理文化的特色,还与中国人的崇中、从中、尊中的民族意识有关,它总是沿着一条中轴线(多以纵轴为主,也有纵横轴都为主的)、采取均衡对称的方式来布局,具有中轴线布局意识、观念特征的建筑,在中国古代随处可见。这种以中轴线为主要标志的、平面对称性格局的古建筑空间布局,也是区别于西方建筑的特征之一。双清公园滨水临江,雾江揽胜,亭外有亭,水天一色,建筑群层层叠落,对称均匀,与树木相互映衬,具有鲜明的江南古典园林特色。

3)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双清公园作为地方名胜,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除流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之外,也留下了后人广为传诵的名人佳句,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是本地区的文化瑰宝,应加以保护颂扬和传承。

3.2 中西方古典园林的特点对比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双清公园无疑是具江南特色的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滋生在东方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受绘画、诗歌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见图4。

中国许多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经营的。这就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浓厚的感彩。特别是山水画所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对中国园林影响深远。这种原则是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而获得的,它出自心灵,不是以“理性”为基础,完全是作者感情的倾注,表现了中国对美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中国古代受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塑造出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昧,浪漫飘逸的风度和质朴无华的气质。

“天人合一”

“师法自然”正是造就中国园林独特风格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因而中国园林是与山水画、田园诗相生相长,从开始就十分重视神思和韵味。它注入了人的主观感受,虽不酷似自然原貌,但却更传神、更具艺术感染力。这种意境经常借匾联题诗来破题,并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影响人感官的因素获得诗的意境美。

以双清公园的“亭外亭”为例,见图5a、5b。亭外亭位于砥柱矶顶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宝庆知府郑之侨始建。因位于诸亭之外及南宋林升《题临安邸》始诗“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启发而得名。亭外亭为八柱、双层、木结构重檐四方亭。亭高10.9m,外四柱支承底层飞檐,底层高3.6m,面积51m2,周边设木花格护栏,屋面板上坐石灰砂浆,覆小青瓦,白灰纹脊,贴兰花碎瓷片。飞檐桥角,檐枋下卷板后收,卷筋分格,朱柱黛瓦,更显典雅秀丽,具有典型的地域风格特色。曾引来无数文人墨客赞美的诗篇和对联,“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就是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因此可以看出,古代建筑与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学、戏剧、山水绘画与园林艺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现代西方风景园林设计也受西方古典主义园林的影响,欧洲的建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艺术也深深影响现代园林设计,因此,欧洲几何式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

中西方这两种园林艺术各有千秋,它们之间仅是风格不同,各自所走的路不同,它们没有高低之分。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并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现代风景园林设计。

3.3 以吉建筑为主景的古典园林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作用和启示

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决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已沿袭数千年,并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潜意识里支配着我们的生活。中国人喜欢在自然中聆听天籁,在性情中享受人生。因此,在当代的造园活动中要认真研究这种哲学思想,把握住其中的精髓,并加以应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3.3.1 “天人合一”和生态艺术

我国当前这个时代可称为环境时代或生态时代。人们重视生态艺术,重视创作和研究生态艺术。而中国古典园林正是最具典范性的生态艺术,最能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精神和东方生存智慧的生态艺术。它虽然产生和发展于古代,却能对未来产生极大的启示作用。“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所在,它包括造园艺术和技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不只反映在表面的形式和艺术上,更体现在它的造园施工技术上。如果只是看到园林艺术美的一面,而不去深思其让园林的艺术美生生不息,生机盎然的施工方法,那么这种“合一”只能是肤浅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现代园林中也经常使用石子铺地,而且图案可以完全与古典园林一样,但在铺石子之前要用水泥铺底来粘合石子。只这一小小做法就是严重违反自然的,它使雨水无法回流到土壤,从而导致自然界中的一个生态环节中断。因此,我们应该从中国古典园林中学习最自然的施工方法,让园林不仅美,而且能够美得长久、自然,真正让人与自然平等、和谐。

3.3.2 对意境追求的启示与借鉴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美学。所谓意境,即“寄情寓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让游者在体察感受中从身人心人情,提高到深层次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种建立在内心境界基础上的“心物感应”的审美价值,正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审美心理结构的反映。虽都是山石花木、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由于序列组织,空间布局,细节设计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风格:有的雄伟庄重,有的幽雅清秀;有的明快,有的深幽,各有各的个性美。

园林的意境美不仅在于其个体景物的美,而且在于其整体的布局与规划,以及不同景物的形态、材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加上气候的变化、人及植物气息的融入,组合成有起有落的空间乐章,以及看似不经意的一堵墙、一洞窗都能引起人对空间无限的遐思,让游者的情感寄托于此。意境美足以人的感受为中心而创作的,这就要求设计者尊重人的需求、人的行为、人的心理,更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双清公园扩改工程园林景观设计除了充分应用古建筑来表现其古典园林的特色,也积极应用现代生态园林及景观生态学设计方法,在植物配置和选择上注重乔灌木的混植、植物季相色叶木搭配及物种的多样性,运用各种艺术形式的通感和形式美法则创造出不同的园林特色美。

4 双清公园古建筑的修葺保护及开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建筑和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设计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内容上把握其精髓,不仅是在设计上可以参考借鉴,也可在实践中保护和应用。鉴于古建筑极强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以及珍稀性、不可修复制等特点,对古建筑的修葺保护已刻不容缓。

双清公园扩改工程与2008年4月正式开工,于2009年5月竣工,历时1年多,这次扩该工程征地约4,62hm2(68.27亩),还新增加了洄澜书屋、亲水平台等景点,并在道路,灯光照明、休闲健身设施等方面进行了扩充。公园现为开放式公园,分为文化保护区、山林游憩区和休闲活动区,免费向所有游人开放。

其古建筑的修葺和保护以“修旧如旧”为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木结构损坏程度的勘查:在对损坏的木结构处理之前,有必要先对它的损坏程度进行判断。古建筑木结构材质状况勘查已经有了十几种无损和微创检测技术,但考虑到现场的实际情况,一般进行了表面观察。

2)古建筑木结构的修葺:对油漆脱落、轻微腐朽(虫蚀)构件,先将构件表面原油漆铲掉,对腐朽部分根据腐朽程度采用削除或砂纸砂除,基层清理干净后,再批腻子,用喷雾器将桐油喷涂6遍(一般2-3遍,考虑到该木构件临水易腐,且喷淋法药液损失大,增加到6遍,局部再人工涂刷)。每遍喷涂后均用塑料薄膜覆盖。避免药液蒸发,每次喷涂均要待木构件表面稍干后进行,最后刷本色树脂清漆4遍。较严重的采用挖补法和包镶法进行修葺处理。

3)古建筑彩画的修复:双清公园的古建筑彩画的修复主要采用明代、清代官式彩画的修复方式进行,追求艺术上的逼真和真实性。

修葺一新的双清公园已成为湘中地区极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名片,历史文化是其灵魂,因此,可在保护中开发其文化、观光、旅游价值,从而使古代建筑在现代城市风景园林景观中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

5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古建筑的应用与开发是许多现代历史文化城市面临的课题,是开发还是保护面临许多现实难题,笔者认为,只要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再保护”的原则,并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加以应用和挖掘,使其历久弥新,为城市的未来发展积蓄更强的底蕴和能量。

参考文献:

[1]彭巧,傅德亮,徐剑锋,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_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1.

[2]刘海燕,吕文明,论中国园林文化的和合精神[J].华中建筑,2006,27.

[3]居阅时,弦外之音一中国建筑园林文化象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古典园林的特点及分析篇4

关键词:古典园林;设计;指导意义;继承

前言

我国的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对于世界园林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而且在我国现代园林建设方面也具有极为丰富的经验,在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时将古典的园林设计充分的融入其中,使中国园林具有较强的艺术内涵及精湛的技艺。在当前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古典园林设计思想来充分的尊重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充分的尊重造园者对场地的理解及对历史文化的把握,从而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体系,将不同时期的人文思想内涵更好的反映出来。近年来,我国园林景观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充分的吸收和继承了古典园林的精华,并将其更好的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进行应用,从而打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园林景观。

1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具有较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这也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地形地貌,由于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其所形成的乡土景观类型也较为独特,这也是我国古典园林中主要的空间主体,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理论,通过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充分应用,实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时天人合人的效果,更好的展现出古典设计思想的内涵和精华。

在我国古代,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官宦之家,其在艺术欣赏方面都对审美具有较强的要求,所以会根据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来对居住的环境进行设计,将艺术文化充分的运用其中,从而营造出更适于人居住的舒适环境。通过对园林结构布局、植被种植和亭台楼阁的布置,来对小气候条件进行有效的,充分的对温度、气候和光线等诸多因素进行考虑。而且在对园林进行设计时,充分的借助于周边自然环境空间,不局限于一个小庭院之中,有效的将外界的景观环境与园林内的景观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使人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园林景观的优美,而且还可以充分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与庞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

在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对于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更为重视,通过对布局的有效把握,从而做到动静结合,虚实相间。而且在设计时,通过打造独特的个性化功能空间,从而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艺术景观效果,通过将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有效结合,从而使人们身处园林中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景观效果,充分的将精堪的造园技艺体现出来。

2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具有指导意义

我国古典园林已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而且在世界园林艺术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当前我国古典园林建设中许多已成为名胜古迹,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缩影,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但在当前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由于受到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影响,部分设计师在园林设计上更注重形式,具有较强的个性和视觉冲击力,但缺乏内涵,而且在园林设计上没有将中国人内心对园林景观的感受和理解考虑进去,这对于中华民族景观事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当前在现代化园林设计过程中盲目的引用西方园林设计理论及思想不利于本民族园林景观事业的发展。在现代园林设计上,需要充分的理解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对其进行继承和创新,使其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出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古典园林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及对地域性景观的认识,这对于现代景观设计师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所以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以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作为思想脉络的根源,从而营造出具有较强观赏性及适宜居住的景观作品。

3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对“天人合一”的古典造园思想的应用

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积极推崇与自然的有机融合,顺应自然的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园林设计效果。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园林事业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各种景观资源都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但是,人们对于自然的生态环境却是缺乏必要的重视,大量的树木被砍伐,且绿化的安全意识不足,从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生态资源的浪费。

3.2因地制宜的古典园林设计技巧的应用

在现代园林的设计中,由于受到城市扩张、大气污染、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影响,直接缩小了现代园林建设的面积。因此,为了满足现代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在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就需要充分吸收古典园林建设中的“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如古典园林的设计中,通常在空间变化上都比较多样且统一,而将这种充满着层次变化的特点有机的融入现代园林的设计中,就能达到增加园林景观的空间层次感,且在不破坏原始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园林布局。同时,还可将本地园林景观素材运用到当地园林建设中,打造多样、立体的现代园林景观空间。

3.3古典园林中意境创造思想的应用

在古典园林中,通过对景的合理布局,从而创造出一种意境,进而使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以有限面积,创造无限意境的作用。在借景方面应用的比较好的古典园林建筑有很多,以北京的颐和园为例,其巧借玉泉山的美景,加上自身建筑的独特建设,此景映彼景,构成了颐和园的整体美观。还有苏州的网师园,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始称“渔隐”,几经沧桑变更,至公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前后,定名为“网师园”,并形成现状布局。几易其主,园主多为文人雅士,且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最终形成了这一古典园林中的精品杰作。

4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继承

随着社会的全球化发展,各种文化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力,在园林景观设计上,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也离人们越来越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实践过程中,中国古典的创作手法及设计思想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所以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利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思想与现代园林建设有效的结合,不仅使打造出来的园林作品更符合中国的国情,而且还是对历史的传统,使其能够更好的保护好历史的价值,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5结束语

总之,我国古典园林设计无论从技术和文化上来看,都给现代园林设计很大启示。因此,要站在现代园林设计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向古典园林设计理念进行学习和借鉴,创造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园林,保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伟周.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继承与发展[J].现代园艺,2011(11).

古典园林的特点及分析篇5

留园坐落于闾门外,位于苏州古城的西北方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后经清代的多次修复和扩建,占地面积达到23300平方米,是清代园林的代表。留园园林部分总体上依据建造年代与主题分为中部山水、东部庭园、北部山林、西部田园,在总体布局上还兼顾这四部分之间的相互的渗透与联系。本文将从园林构成要素及空间类型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分析其空间结构。

园林构成要素对空间的影响

建筑、植物配置、堆山和理水是限定、分割和组织空间的必要条件,这四类要素本身对空间的形成具有不同方面的作用。虽然在某些作品中,建筑占据空间结构决定地位的情况被弱化了,但是建筑依然是江南园林空间的结构性要素。

1.建筑

留园的总体建筑密度约为15%,其中大型的单体建筑主要包括厅堂、楼阁,大面积的观景场地,如涵碧山房、林泉耆硕之馆北部的临水平台等,此外多以亭、水榭等单体小型建筑作为为点状建筑。

空间定位。在整体空间中,主体建筑一般设置在全园最重要的活动中心,地位显要。留园中部景区的涵碧山房坐南朝北,为临水建筑,为便于观景,厅前设有宽敞的平台。视野开阔,以水池分隔对面空间,并于对面设置假山以形成对景。视线所及范围内,分布着许多观赏点:可亭、远翠阁、五峰仙馆、曲溪楼、绿荫等,这些建筑围绕着涵碧山房这一主体建筑,使其地位更加显然(如图1)。

分割空间。园林的非主体建筑各自有专属的名称与意义,一般廊、桥等线性建筑能够划分较大面积的空间。留园中部的池水以折桥为界,形成大小两个部分,上设濠濮亭,单檐歇山卷棚顶小亭,营造出一处清幽闲适的小空间,使得面积较大的池水层次更加丰富。

图1留园涵碧山房与周围建筑视点分析(图片来源:自绘)

空间渗透。留园东部揖峰轩一带石林小院为院落群,组合布置六个不同的小院,每个小院各具特点、相互通透,同时为了突出景物主题,各小院中亦以湖石结合植物种植作为景观。

2.植物

留园中较大的植物群落集中结合山体进行布置,中部山体以银杏作为主题树种,夹杂搭配种植枫杨、柏、榆等乔木;西部山体则以枫林为主,配以竹与少量银杏……植物的生长形态多样,层次丰富。

限定、联系空间。较之建筑墙垣,植物对空间的限定是软质的,枝叶使光线与人的视线没有被完全遮挡,但又可以使空间得到不同的私密程度的控制。留园中的不同植物类型对空间的影响大致(如表1)所示:

作为视觉重心和空间主题。古树、名木、生长姿态独特的花木、有特殊观赏价值的植物等,其自身往往就可以成为空间的焦点和重心。同时,在古典园林中植物不仅仅是植物,它被赋予各种涵义与象征意义,具有“比德之美”。留园内的“古木交柯”,位于中部景区东南侧,紧邻住宅院墙,姿态优美的一棵明代的古柏和一棵山茶树,两树枝干交错缠绕,即构成“古木交柯”,寓意家庭和睦,夫妻恩爱。

3.山石

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留园内山石造型丰富,或连带成群,或特置成景,皆成趣味。

分割空间、丰富竖向层次。留园北部的堆山多角度的斟酌使景观丰富性和景深大大增强,同时也自然分隔了空间,营造不同的空间视角。

平衡视觉空间,路线引导。中部及西部院落中存在中型山体结构、小型叠石或独立景石,形成庭园景观主景与视觉焦点。山石能利用天光形成较暗的山体空间,同时在山体内部观察亮光就可找到出路等。

4.水体

关于江南古典园林有“无水不成园”的说法,大面积的水对空间的影响多体现在对空间的分隔,一般多采用集中的静水,整个园以水面为中心,并面向水面环列布置建筑。留园水体分布于中部、西部、东部,以及北部苗圃灌溉用水池。

限定、联系空间格局。水的液态特征能够较之其他硬质因子产生更强的空间分割。留园中部水空间,居于主景位置,全区山体、建筑围绕其展开。池中一大一小两个岛经桥连接可进入通行。其中较大的小蓬莱与两桥连接,结合坐南朝北的濠濮亭划分出相对独立的空间,整体水面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空间。

扩充空间、丰富视景。倒影在园林审美中占据了很多的位置,微微水波让实物的形象变得模糊、柔软,引人迷恋,水中为虚,水上为实,除了虚实对比外,实体加上倒影能够在视觉上扩充空间,放大空间的宽宏感。其次,倒影空间色彩也更为丰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有些只能生长在水中的植物也丰富了边界的形态。东园中的冠云沼主要是为塑造冠云峰前庭院景观服务,衬托主体景石冠云峰。于南侧观景面观察,形成景石前横向线状水体。

留园空间结构分析

围合空间可以包括线性空间和透视空间,线性空间又可以作为围合空间的分隔。江南古典园林空间不是单指这些空间,而是这些空间的有机组合。以下主要探讨留园中较为突出的围合空间与线性空间。

1.围合空间

江南古典园林的围合边界不那么明确,围合空间不仅仅是实体的墙与建筑的围合,而是以建筑为骨架,结合山、石、植物、水体,形成的不同形象的围合空间。

(1)向心与发散

在江南古典园林中,“中心”通过不同的变化方式,对空间产生不同的影响。

留园的冠云沼、冠云峰、冠云楼、冠云台的整体空间中,游人的视觉中心是冠云峰,冠云峰被誉为完美的太湖石,除了集瘦、漏、透、于一身本身的特点成功外,它的成功还在于周边建筑明显的向冠云峰的聚合,所有建筑面向它,形成了以冠云峰为焦点的空间布局。也是由于冠云峰的存在而忽视了周围的景观,冠云楼与冠云峰后面的假山都成为了它的衬托和背景。

(2)分隔与联系

在分析留园的围合空间时发现,其非常注重“墙”的布局艺术,即分隔。园中除了墙之外,植物、山石都起到对视线的分割作用。自留园入口向东经曲溪楼,西楼底层去五峰仙馆的那一段空间,既曲折狭长,又暗淡封闭,本来是会使人感到单调沉闷的,但却通过不同的窗口设计,使空间丰富。

2.线性空间

江南古典园林是一种以运动为方法来认知的空间,或者说,活动。留园主要是以环形观赏路线和综合序列的观赏路线为主,使用者分为两种观赏模式,静态的由一点看环境和动态的串联景。

结语

园林空间最直观的视觉客体就是最早由童先生在《江南园林论》中明确提出的中国园林造园的四大要素――建筑、植物、山石、水体,这些对于园林内各个空间的营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代空间理论家布莱恩.莱森所认为:空间不是说明性的,而是描述性的。

古典园林的特点及分析篇6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江南古典园林特点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45-0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高校都设置了这门课程,但是由于师资力量有限,硬件设施也并不完善,因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想在该专业中有所创新与发展,必定要继承前人的智慧和优良的传统,将江南古典园林的案例应用到教学中,必定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江南古典园林的特点

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效果,在园林建筑的选景方面,充分体现了观赏与被观赏的双重互动性。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中,设计者不仅要考虑如何充分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建筑的使用功能,同时也要仔细考虑园林景观的总体布局规划,提高园林建筑的和谐性与统一性,这样才能让人们从视觉上感受到园林建筑设计的魅力,当置身园林的时候也会感觉到身心舒畅。在某种程度上说,园林建筑也是一种具有独特光芒的艺术品,在结构、线条、色彩等方面都蕴含着很多的艺术张力,讲求动静的结合,通常使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来达到和谐多变的艺术效果。

景观的设计方面,非常重视与自然的完美结合,通常借助人工的力量与智慧,创造出和自然景色相符合的景观,这样虽然是人为的造景,但是和天然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在古代园林建造上不仅要设计合适的建筑物,通常还要开凿水池,建造假山等,用人工来再现自然美景,很多景观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同时非常善于利用空间,来体现出层次性。通常以小空间展现大艺术。古典园林建筑的设计师们通常会对自然中的景观加以特征化地提炼和剪裁,尤其是将自然界中的峰峦沟壑进行重新地整合,应用到园林中来,利用小空间彰显出被浓缩化的自然美景,于有限的空间内展现无限的风貌。对园林空间的巧妙运用和处理,不仅给园林的总体风貌平添了很多的魅力,而且还强化了园林与自然的融合之美。在处理园林的空间上,设计师经常使用的方法有科学处理空间比例关系、调整具体细节的尺度、景致设计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变化。在设计中,利用明暗关系的变化和虚实相生的效果,促进园林中各个景致的有效衔接。以动景衬托静景,以静景突出动境也是比较常用的空间处理方式。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使用江南古典园林案例的意义

江南古典园林案例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的水平,拓宽教学的思路,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设计观,尤其是要做到古今结合。在江南古典园林设计中,可以体现出很多中国古典的元素,这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修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寻找设计的灵感。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使用江南园林案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其他的社会学科或者是自然学科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理念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全新的设计理念来进行教学。同时也要看到,学生所具有的专业设计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出来的,需要在长期的学习中不断积累。教师在讲授古典园林案例的时候,可以带学生亲自参观,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手中的相机等工具将优秀的设计作品拍摄下来,为以后的学习与设计积累资料。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同时在教学上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记录片,作为一个旁观者来鉴赏相关的环境设计效果。

二是利用江南古典园林案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作品的设计水平。环境艺术设计课程通常都充满着独特的生机与活力,和人们日常的生活关系密切。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内容设置也应该显示出时代的特色和专业发展的方向,江南古典园林设计是一种高水平的设计理念与实践的体现,因此,在课堂上剖析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可以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从而增强学生设计作品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也体现出一定的天人合一的特征。同时学生根据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可以提高自己方案的设计效率。

三是采用江南古典园林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很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学的效果。以往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方式主要是学生听教师的讲解,然后再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设计,缺少自己的思维创造性,同时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还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起来,长此以往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采用江南古典园林案例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再现,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与研究这些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探寻其中蕴含的艺术奥妙,能够进一步启发学生对设计表象的深入分析、综合、概括能力,促使学生思维深度与高度的不断提升,在课堂上就可以和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讨论,同时也扩展了教学的内容。

结束语:

综上所述,江南古典园林案例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拓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思路,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古今结合的设计理念,让他们在借鉴古人智慧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的设计环境,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推广延续开来。

参考文献:

[1]刘晓娜.对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

[2]周赛.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华章,2010(17)

古典园林的特点及分析篇7

关键词:景观设计;古诗词;新中式;中国古典园林;庭院设计;澄江县晨辉会所

中图分类号:S731.2;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6)01-0130

abstract:the“newChinesestyle”isastyleoftheChineselandscapedesign,thecoreissueof

whichishowtoskillfullycombinethemodernelementswith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elements.Basedon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elementsofpoems,bystudy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classicalChinesepoetryandChineseclassicalgardens,thisarticleextractstheessenceofChineseclassicalgarden,andappliedintothe“newChinesestyle”landscapedesign.

Keywords:landscapedesign;classicpoetry;newChinesestyle;ChineseClassicalgarden;courtyarddesign;ChenhuiClubofChengjiangCounty

随着国人文化复兴意识的崛起,中国景观设计从“异域风”逐渐回归中国本土,“新中式”景观应运而生,目前正逐渐受到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许多关于“新中式”景观的研究都提到了“新中式”景观不是单纯的中式元素的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但是并没有深入分析如何提取传统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应用精髓,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盲目堆砌传统元素的“新中式”景观设计方案。古诗词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并且与中国古典园林息息相关。本研究从古诗词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相关性入手,提取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精髓,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案例设计中,可为“新中式”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1浅谈新中式景观设计

《园冶》里谈到:“时宜得致,古式何裁”,意即如何裁取历史传统以兴造现代园林,要适应时展的需要[1]。中国古典园林直接运用于“新中式”景观设计是行不通的,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园林的服务人群有差异;2)现代人生活环境、方式、审美需求乃至精神需求都与古代人不同;3)古典园林景观所体现出的私密性、封闭性及小尺度、小容量的空间格局,过于沉稳的气质和缓慢节奏,缺乏运动项目的活动内容都难以满足现代人对园林景观的需求[2]。“设计”二字更是体现出不能照搬传统元素,设计是有目的地创造出新的事物,满足新的需求。因此“新中式”景观就要求设计师对传统元素进行推敲,进而重构传承。“新中式”并不是排斥西方景观设计,西方园林中的大众开放性的内在理念、先进的造园手法都是值得学习借鉴的,可以说“新中式”景观是融汇中西方造园精髓的设计。人们喜欢怀旧,也喜欢觅新,“新中式”景观恰好满足了人的这一基本心理需求。现代人对园林有新的要求,从而才有“生态”、“低碳”、“节水”、“体验”、“垂直绿化”、“屋顶花园”、“海绵城市”等词汇的出现,古人建园的形式已远远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综上所述,“新中式”景观应具备的特点:简洁而又不失创新,古典而又不失时尚,全球而又不失民族,实用而又不失文化。

2古诗词与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这就说明它与诗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古诗词与中国古典园林在中国历史上同步发展、互相影响、彼此渗透。例如山水诗的兴盛就促进了中国古典园林进入转折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风景的开发;唐代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地融糅诗情,尤其是私家园林;园林诗和园林词是宋代诗词中的一大类别。陈从周先生指出:“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我认为研究中国园林,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则必求其本,先究其源,然后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园论园,则所解不深[3]。”因此,本研究将以中国古典园林为重点,主要探讨古诗词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有了较全面、完整的理解,才能在创造“新中式”景观的过程中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古诗词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主要有:

2.1以诗词造园

以诗词造园主要是根据诗词的文字内容或所表达的意境创造园景。诗词常常歌颂美景或隐喻诗人当时的内心情感,园主人向往却不能见或常住,只能在自己园中模拟其景,借此造园。例如:拙政园腰门口一假山,为桃花源入口之模拟物,两边月门上题着“另有洞天”,借景达到“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的世外桃源的意境[4];北宋文人晁无咎致仕后在济州营归去来园,表达自己对陶渊明诗词乃至为人的欣赏,也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内心情感,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发了情感上的共鸣;圆明园中的“武陵春色”亦源于此。

2.2以诗词点景

以诗词点景主要是将诗词当中的词或句运用到园中的楹联匾额上作为景题,借此表达景之意或园主人之情感,园林借助于景物题署的“诗化”来获致像外之旨。例如;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得真亭、留听阁等;临安著名的私园之一南园中的厅、堂、榭、亭、台、门等“悉取先侍中魏忠献王(韩琦)之诗句而名之。……”[5];计成主持设计和施工的影园中的“幽媚斋”结合周围景致,取自李白《寻阳紫极宫感秋作》中的“浩然媚幽独”;南京莫愁湖胜棋楼有副汪赢撰写的集句联:登斯楼也,其喜洋洋,把酒临风忘宠辱;望美人兮,予怀茫茫,扶仙抱月侣渔樵。上联化用范仲淹《岳阳楼记》文中“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之句,下联则将苏轼《前赤壁赋》中“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以及“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等句揉和而成[6]。

2.3古诗词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相似性

古诗词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上述提到的两方面。古代许多造园家都是诗人,如王维、白居易、柳宗元等,他们潜移默化地将诗的内容、写诗的技巧等体现在造园中(表1)。

“新中式”景观不能照搬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传统元素有2个主要原因:1)主要服务人群发生改变,从个人转向了大众,从而造园思想行不通;2)当下环境改变了观者的心理,审美情趣不再局限于传统景观,古典园林传达的意境难以被现代人感知。但是从古诗词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相似性来看,空间结构营造、内容展现、情感表达都是值得借鉴的。

3澄江县晨辉会所新中式庭院设计

晨辉会所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该庭院附属于某修理厂,根据园主的要求欲将其打造成修理厂后花园以及一个适合亲朋好友观光、休闲、娱乐的“新中式”庭院。类似于古典园林中的私家园林,现有建筑为现代中式风格。设计将结合现代社会生活和云南地方特色,布置本会所为传统的可观、可游、可居且带有情感记忆的庭院景观。

3.1古为今用―场所分析

3.1.1空间结构布局

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中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例如律诗,前两句是开头,接下来两句要承接上文,再接下来2句要转折,最后2句作总结,一共8句4组,这4组分别是“起承转合”。古代诗人亦将此法运用于造园中,通过空间结构的起承转合达到情感的升华。晨辉会所新中式庭院整体根据诗词中的“起承转合”布置,庭院分为4个部分:入口景观区、水景区、休闲区及体验区(图1)。

3.1.2内容的展现

古诗词的内容展现往往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古典园林亦如此:贵族园林、士流园林、文人园林、市民园林、乡土园林都与当时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现代园林的营造也要符合当今社会的潮流。现代人追求参与性,追求在体验中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因此该“新中式”庭院结合当下时代潮流营造了一个体验的环境。庭院体验区根据主人爱好及需求设有农作物与药材种植区,将农作物和药材作为新的景观意象结合现代构成方式引入该庭院。庭院主人可以在此寻到收获的喜悦,寻到远离喧嚣城市,回归恬静田园的感受,从而得到心灵上的放松。一个具有诗意的景观,应该是体验式的景观。只有体验式的景观,才能使人们和大自然对话[7],才能达到情感上的满足与共鸣。

古诗词的内容展现经常使用一些技巧,例如节奏韵律、小中见大等。古典园林常用的营造法式、植物栽植方式即能形成韵律感和节奏感,“一拳代山、一勺代水”即为小中见大。

晨辉会所新中式庭院设计中,入口到主体建筑的景观道两边分别采用长方形静态水景,结合植物盆栽、仿照隔扇门的景观小品,形成带有节奏韵律感的景观序列;休闲区的石景营造体现出山体连绵不绝的观感。

3.1.3情感的表达

唐代王昌龄曾提出“诗有三境”之说: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诗人通过各事物为载体抒感,古代造园家通过园林要素为载体表达内心向往。该“新中式”庭院景观设计通过“三境”达到情感上的升华:1)物境―景观结合本土的人文环境、文化特征及城市整体风貌进行设计,例如入口景观区的盆栽采用当地铜锅的形式,隔扇门结合澄江传统刺绣形成具有当地文化特征的景观小品等;2)情境―营造一个休闲娱乐的环境,通过景致使观者心情愉悦;3)意境―境生于象外,庭院主人及亲朋好友赏景、体验,从中感受到远离喧嚣城市,回归恬静田园的美好生活。

3.2场景诠释

3.2.1景点设计

无论是以诗词造园还是以诗词点景,都是结合周围景致,当下所感而为之。因此,景观感受的不同使得“新中式”景观设计不能盲目照搬传统元素。庭院休闲区主要体现“休闲”二字,木结构亭子的布置能很好地与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追求生态自然的效果。亭子顶局部采用玻璃材质,既可透过阳光,又可挡雨,还可以观星星,传统木质与现代玻璃并置在一起,反差和对比易产生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观细部。该区域“前观―‘小荷才露尖尖角’;卧看―‘牵牛织女星’;仰望―‘举杯邀明月’”,在此可享受一种休闲愉悦的生活方式,为古诗的现代演绎(图2)。

3.2.2景点命名

现今景点常常使用一般化的题名,例如“美食广场”、“湖心亭”等,文化性不足,无法引起观者的

联想。景点的命名要符合景观所要表达的内容,“新中式”景点命名如果完全照搬古典园林中的名字,可能太晦涩,也可能与景点不符。景点的命名原则是要使游者观其名便知其意,尽可能达到“问名心晓”的效果[8],从而激发人们的联想而创造意境,以有限空间营无限意境。“新中式”景点命名可以用家喻户晓的古诗,亦可以用新诗,也可以较自由随意,能传达思想即可。图2当中的景观休闲亭取名“卧看星亭”,直观地表达了该处设计的用意,也能使游览者从中体会到一种闲散愉悦的生活方式。

4小结

古诗词与古典园林存在很多相似性,它对园林的影响一直存在,研究其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可以挖掘出适宜的传统元素、技巧、文化思想等,使其恰当地运用到“新中式”景观设计当中。并且该方式也可借鉴到其他与园林相关的学科,从而使“新中式”景观研究更全面。“新中式”景观是从中华文化的根上生长出来的,更加贴近人们对清雅含蓄的东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最符合国人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最易引起国人情感上的共鸣[9],值得热切关注与积极研究。景观学科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涉及多学科知识,古诗词只是其中的一小方面,“新中式”景观的研究之路还很长远,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对传统景观进行继承和创新,还值得人们从多个角度深思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孟兆祯.风景园林梦中寻―传统园林因融入中国梦而更加辉煌[J].中国园林,2014(5):5-14.

[2]张艳.“文化场景”特质与景观风格形成[J].城乡建设,2012(7):41-42.

[3]陈从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41-42.

[4]廖汀沪,石小文.中国古典园林与诗的融合[J].三明职业大学学报,2000(2):63-66.

[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05.

[6]章采烈.中国园林的标题风景―园林楹联类析[J].中国园林,2002(2):67-70.

[7]杜媛媛.中国古典诗歌与园林共通性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27.

古典园林的特点及分析篇8

关键词:风景园林;江南古典园林建筑;塞外江南景色;西宁;建筑设计

abstract:thisthesishascarriedontheanalysisandthediscussionontheSouthclassicalgardenarchitecturalstyleintheXiningsuchnorthwestsubjectbotanicalgarden'sapplication.throughtotheJiangnangardenandtheclassicalgardenarchitecturecharacteristic'sanalysis,thoughtthatthearchitectureisdecidingabotanicalgardendispositionandtheappearancetoagreatextent.accordingtotheabove,intheXiningHuangshuiforestparksubjectcampus“JiangnanscenerybeyondtheGreatwall”inthegroupscenerydesign,combiningthenaturalenvironment,landscapeandtakeintoaccounttheactualneeds,toformtheSouthclassicallandscapearchitecturereflectstheuniquescenerybeyondtheGreatwallGangnam,hasmadesomebeneficialattemptsinthetheorydiscussionandtheconcretelandscapedesign,hasachievedthemoresatisfiedlandscapeeffect.

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southclassicalgardenarchitectural;jiangnanscenerybeyondtheGreatwall;Xining;architecture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9-0118-02

1前言

西宁是一座历史悠久、环境独特的城市,具有鲜明的西北高原城市风光。它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结合部,平均海拔2168~2339m,日照时间长、气温温凉,素有“中国夏都”之美称。它又是一个多民族城市,其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浓郁的民特色和地方特色。

西宁市湟水森林公园位于大南山风景区湟水林场,根据《西宁市湟水森林公园详细规划》,于2006年3月对黄河情结主题园区进行深化设计。依照“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1]这一思想,将主题园区相地于公园北麓相对平坦的林场办公和育苗区域内,总占地面积14hm2。

该园区旨在用不同的园林要素体现青海黄河源头独特的地域性景观,是森林公园的核心区。其中,“塞外江南”组景如何得以恰当地体现和表达,是我们着重考虑的问题。计成曾言:“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沈元禄亦谓“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均说明了建筑在园林中的主导作用。可以认为,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座园林的性格和面貌。因之,“塞外江南”以几组江南古典园林建筑形式,秉承塞外风、再现江南情,体现独具特色的塞外江南景色;同时,大门及办公等建筑的形式也借鉴江南古典建筑元素风格,在这个园区,使江南风情与大漠风光融为一体。

本文仅就江南古典园林建筑形式在诸如西宁这样的西北主题园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及探讨。

2江南古典园林建筑特征分析

2.1古典园林建筑的重要性

中国的造园艺术融自然与建筑于一炉,以建筑来衬托自然,更显自然的壮丽[2]。

江南园林所反映的园林观表明:园林是人为的自然环境,它具有明确的园居实用的功能性质,因此造园中非但不予回避人工的建筑处理,反而突出自然创造中的建筑趣味,利用两者对比、烘托达到统一和谐的艺术效果[3]。

2.2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

园林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园林建筑体量宁小勿大。

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

2.3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

2.3.1建筑形式表现含蓄

含蓄效果就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

2.3.2平面布局简明有序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体建筑和一些围廊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2.3.3地域文化不同,南北建筑迥异

中国南北的差异,造成园林建筑在建造法式、建筑色彩、建筑细部等风格上也迥异。这一点在承德避暑山庄中表现尤为明显。

3主题园区中江南园林建筑的设计

3.1建筑总体设计的把握

3.1.1注重景观元素的平面布局

山、池是园景的骨干,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则常在建筑物内,因此它既是观赏对象,又是风景观赏点[4]。因此,园区总体布局基本以水体为中心,周围散点布置各类景观元素,既有江南园林中常有的回游形式,又充分满足园区景观的均好性。不同的建筑形式散布在山水之间,相互呼应,又相互成景。

所有建筑用于观赏对象最为明显,方式也多,各个建筑可以相互构成对景,使全园在构图上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1.2仔细推敲建筑的尺度

江南园林由于地段狭隘,多处于市井之内,一般山水景象尺度很小,故要求园林建筑也缩小尺度而与之相适应,尤其是以观赏为主的建筑,就更加注重尺度的设计。但在本案西北园林开放的空间环境中,为与所处的环境相协调,在建筑尺度设计上都适度放大,与大山大水的环境相适应。

3.1.3处理好两种关系――看与被看、俯视与仰视

处于园林之中的建筑物,一般都应同时满足两方面要求:一是被看,一是看。即使一亭一榭,只有巧妙地满足看与被看的要求,才能充分地体现出各种视觉的制约性。本次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这个原理,在重檐六角亭和水榭的布局定位及竖向设计上将看与被看的关系完美地体现。

园林建筑既然讲求利用地形的起伏以使其具有高低错落的变化,人在其中必然会时而登高,时而就低。登临制高点的重檐六角亭时不仅视野开阔,而且自上向下俯视,摄取了整体的效果,恰有“一览众山小”感觉。反之,自低处水榭或亭廊组合处向重檐六角亭仰视,又平添了许多情趣。

正如《园冶》中“高方欲就亭台”,极其深刻地把仰视与俯视、看与被看这两种观赏效果统一考虑。本案中的几组园林建筑从建成效果来讲,不仅从被看的方面讲获得了极好的仰视效果,而且从看的方面讲又可提供一种特殊的观赏角度即自上向下的俯视全园景物。笔者认为,园区园林建筑布局与竖向设计的成功之处关键在于深刻领会并处理好了看与被看、俯视与仰视的关系(见图1、图2)。

3.1.4精心选择建筑的色彩

江南园林较为淡雅,粉墙黛瓦,木作不施彩绘,一般为栗色或深棕色为主,这种调和、稳定、偏冷的色调,与江南的自然环境是调和的。在西北,气候偏冷,冬季时间长且色彩较为单调,为弥补北方冬季枯燥的色彩,建筑需要采用较为温暖的色调来点缀环境,更好的烘托气氛,因此,本案在江南园林建筑形式基础上对几组园林建筑采用了彩色琉璃瓦作为屋顶装饰,木作施以朱色及彩绘,浓妆点缀来丰富冬季的色彩。

3.2主题园区中园林建筑的具体设计

3.2.1江南古典园林建筑

亭――重檐六角亭,将其布局在本景区较南面的制高点。游人在周边一带眺望它,或者置于其中俯瞰全园,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为了让它成为观赏视觉焦点,增强建筑感染力,设计时力求使建筑达到一定体量:一方面,在平面尺寸上较一般亭子适度放大,使与周边环境尺寸协调,另一方面,在高度上也处理为两层,使其本身的绝对高度加大。并凭借自然地势,抬高建筑物的空间位置,以达到理想的视觉景观效果。

榭――江南园林中的榭大都小巧玲珑、精致开敞。为适应园区较为开敞的空间,本案设计中将一般江南古典园林中的水榭尺寸适度放大。作为临水建筑,形象与周围环境妥贴结合至关重要。将其布局于园区西侧的开阔水面旁,便于游人吸纳冬日的阳光,又可以利用水中倒影,使建筑形象更加美丽。自入口景观道路尽端广场向水榭眺望,建筑与倒影尽现眼前,碧水如镜,水榭似临波荡漾的画船。而自水榭内,亦可将水池周边景观一一欣赏。

亭廊组合――本案在园区的西北角造微地形,于其南侧的平地中建一组亭廊组合,曲折的双面空廊将六角亭和四角歇山亭连接。该组合在园林中变化不大,而且组合紧凑,其中曲廊既起到联系空间,同时又划分空间的双重作用;从而使空间彼此独立,又彼此穿插。同时还能收纳廊外的景色,来扩大建筑内部的空间,使整组建筑更加丰富有趣(见图3)。

3.2.2办公楼及公厕园林建筑

二层办公楼和公厕虽不属于游览范围,但作为视觉所及的对象,其形态对公园的性格和面貌也有直接影响,又因其体量较大,不宜轻易遮挡,很有必要在建筑风格上与景观建筑统一。因此,以江南园林建筑风格结合民居的形式进行设计,采用一二层错落起翘的飞檐、变换的花窗形状、整体粉墙黛瓦的建筑形象,使其融合在整个公园环境中。

3.2.3主入口大门园林建筑

大门作为景区的入口形象并兼收售门票,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要,同时,至关重要的是建筑形式要与环境相协调。具体而言,就是建筑形式要反映公园的风格,体量也要适宜,不能遮挡园内太多的自然景观。设计时将江南古典园林建筑的元素综合运用于大门形式,抽取回廊、马头墙、斗拱、花格等传统元素,加以提炼和组合,注重对色彩、材料、质感的把握,充分利用现有环境,使入口区融于山脚的大背景中(见图4)。

4结束语

中国南北、东西差异均很大,如何在像西宁这样的塞外区域建造江南古典园林风格的公园,我们只能说在理论探讨和具体设计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经过建设方、设计者、施工队的共同努力,本园已顺利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一座“塞外江南”式的园林已呈现在人们眼前。从现场效果来看,黄河情结主题园景区具有较为浓郁的江南风情,尤其是园林建筑很好地体现了希望达到的江南园林的风格。由于种种原因,不可避免地在个别细节上还存在不尽人意之处,有待于在今后的设计中不断总结和改进。

【注:本文中部分实景照片由涂秋风副总工程师提供、项目组所有同仁的辛勤付出,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章元凤编著,陈植校阅.造园八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杨鸿勋著.江南园林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古典园林的特点及分析篇9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园林的一个典范,其表现手法和设计手法都有着独到之处。且我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不仅包含了多种传统的哲学思想,还可以丰富的展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研究古典园林的创作手法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古典园林的意义

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二、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

1.借景与屏景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的范围中来,称为借景。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丰富游赏的内容,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与有限之中。借景的类型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

2.对景与抑景

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多在入口对面、广场焦点、道路转折点、湖池对面等地设置景物,一则丰富空间景观,二则引人入胜。抑景是指以遮挡视线为主要目的的景物。

3.分景与隔景

分者将空间分开之意,隔者将景物隔离之意,二者类似而略有不同。多用分法进行景区划分,分而不离,有道可通。也可用隔法进行景物隔离,隔而不断,景断意联。

4.夹景与框景

在人的视野中,两侧夹峙而中间观景为夹景,四方为框而中间观景则为框景。这是人们为组织视景线和局部定点定位观景的具体手法。类似照相取景一样,往往达到了增加景深的效果,夹景多利用植物树干、断崖、建筑等形成;框景多利用建中的门窗、柱间等,选择特定角度,取得最佳景观。

5.透景与漏景

透漏近似,略有不同。按山石品评标准,前后透视为透,上下漏水为漏。这里景前无遮挡为透,景前有稀疏之物遮挡为漏,有时透漏可并用。在园林中多利用景窗花格、竹木疏校、山石环洞等形成若隐若现景观,增加趣味,引人入胜。

三、古典园林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我国古典园林很好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将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地理特点以及人文历史等因素有机的统一起来。现代的生态大园林观与我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过度开发大自然将会引起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认识到了建立良性生态循环系统的必要性,也认识到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应该从过去的对立、征服关系向和谐共荣的关系转变。为此,我国相继开展了多项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并努力推动各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这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环境观、自然观、宇宙观以及审美观等得到了升华,并且,人为环境、自然环境和园林景观的高度统一,也符合了现代人类设计环境的理念。

2.采取“巧于因借”的园林建造手法

我国古典园林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即为“巧于因借”。在古典园林的造园过程中,借景以及成为一种最为重要的手段,其追求的是造景空间的无限外延。在造园中通过“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的园林手法,从而把外界的美景纳进园林中,以实现局部大环境的完整和统一,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园林空间,也使得园林景观的层次更加丰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多在城市内建造园林,这样一来,就难免会受到高楼林立中狭小空间的限制,排除不和谐因素的干扰,古典园林中的“借景”手段能够很好地扩展有限的空间,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富有层次感的美景。这种手段让园林和周围的美景相互因借,从而实现整体的大空间,进而建造天人合一的城市园林。

3.“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古典园林在整体布局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随形就势,宜水则水,宜山则山,根据基址的特点建造。比如著名的颐和园,其充分的利用了该地区特有的地貌,依托山林之势,并通过对水利进行疏导建造而成,它是造园艺术和水利工程极度统一的典范,其既有艺术的外貌,又有科学的内涵。不仅如此,颐和园内的建筑大多依山傍水,既是院内的主要景点,又是最佳的观景所在。

4.体现生态理念

我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常常会从植物的观赏效果与生态习性的角度出发,赋予植物多种多样的意境与性格,或者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来展示园林的主题,使园林人格化,从而使得园林主人的品行和文采恰当的展现出来。不仅如此,相当一部分园林都会按照植物的不同花期、色相以及季相演替等特点来营造园林的时序景观。而现代造园的植物配置理念是重视园林的个性美与季节景观的变化,力求符合园林景观植物群落的生态性,这一点与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内涵是一致的。因此,生态理念的体现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5.构建完美的人居环境

构建完美的人居环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手法。在古典园林中,不管是私家宅院,或者是皇家园囿以及寺观园林,其主要的建筑布局就是随形就势、因山就水、错落有致,通过多变的布局和丰富的形式,将其融入到自然园林中,并运用形状各异的门窗当做框景和媒介,将舒适的外部园林大空间和建筑室内的小空间融合在一起,以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种和谐完美的建筑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而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使人们能够充分的享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这一理想的居所境界,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完美的人居环境。

6.意境的蕴含

我国古典园林大多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意境,这种意境是园林主人情感的表达和投入,也是其精神的升华和体现。在园林建造中,通过园林题咏来点景,并对景物的意境进行升华,从而使园林从物质空间向精神空间转变,进而使得人们在观赏园林时能够产生共鸣,并随之陶冶情操。我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思想和手法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也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四、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景观园林的精神所在,其造园思想精髓、空间设计的巧妙手法,景观配置的多样性、层次性,建筑生在园中的幻龙点睛作用,都是是现代园林设计的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中华民族园林宝库。我们也有责任学习和沿承这些古典园林的精髓,极地进行探索,将其造园思想、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空间布局形式等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对中国现代景观园林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静,孙风歧.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与法规及规划的相关问题解析[J].中国园林,2004(6).

古典园林的特点及分析篇10

关键词:农耕文化;园林艺术;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融汇了汉民族独特的审美世界,在数千年的园林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著名的园林艺术设计师将园林艺术风格的特征概括为“源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浓郁的诗情画意”、“深邃高雅的意境”。这些特征已经在园林艺术的风格中达成共识。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领域中,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形式趋向成熟。文章就农耕文化与园林艺术风格进行分析融合与影响进行分析,对农耕文化下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进程进行探讨。

1.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与农耕文化的吻合

1.1农耕环境观与园林自然观吻合

在农耕文化的农事活动中,对自然条件有极大的依赖性,自然条件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农事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决定了人们对周围的自然环境特别敏感,这在潜意识中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人事活动应该注意与自然节奏相互合拍,逐渐形成“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观念,这种生存本质将人与自然相互联系,人只是作为自然中微小的一个部分,人应该效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指导人们行为。在园林艺术的建造中,尽量选用自然之物,如:木材、山水、植物、动物等,以求能够真实原本的再现自然。将对大自然的概况和升华的园林艺术熔铸与园林艺术中,园林艺术中常常会有小溪、河流,在假山中有楼阁的映衬,从而创作出小桥流水、一片祥和的自然风光,使得园林从整体到布局都包含着较为浓郁的诗情画意,达到自然山水与精神艺术的和谐统一。在自认和谐的融合中真实反映出了中国园林的艺术美。

除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中国的农耕文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私有生产,这一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使得中国传统园林包括私家园林都属于基本上的都是庭院的模式。这使得文人、士大夫在自己的园林中孤芳自赏、自我陶醉。古代庭院的私有性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园林在选址、布局方面的自由性,基于园林建造的美观,园林选址通常依山傍水,在极小的尺度内酣畅淋漓的再现自然美,它突破了狭隘的有限空间,令人产生广袤的自然意境。

1.2农耕生活观与园林田园风格吻合

古代园林的设计和使用的主要人群是文人、士大夫,这一群体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及崇尚自然的生活情绪。因仕途道路的不顺畅,生活面临的烦恼与失望,让他们逐渐将感情寄托在园林的“清净”世界,巧妙地将精耕细作所表现的“田园风光”广泛渗透于园林景观的创造中,甚至延伸为造园风格中的主要意象和审美情趣。农耕闲情逸趣的生活观念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园林田园风格,提倡这种风格的大部分是在宦海沉浮的官场中得不到精神满足的文人与士大夫,他们想要忘却官场生活的尔虞我诈,将生活寄情于园林艺术中。

农事是天下之根本,古代历代帝王都提倡耕战,下诏劝农,鼓舞天下农夫勤于耕种,对于皇家园林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劝耕重农的环境设计,如颐和园如意庄主体建筑乐农轩,崇尚农事;圆明园设有“北远山村”、“多稼如云”,都是以农村为题材的造景。承德山庄的东南部,地肥土厚,清初曾开辟为农田,瓜圃、桑麻千顷,果实累累。这一中国古代传统的恋农情节都对园林农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1.3园林表现手法与农耕的农事思维相吻合

农耕的农事活动对自然及土地强烈依赖,它要求人们必须适应自己的发展,容不得过多的非分之想。先人总结的自然经验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古人讲求“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的生活需求,这一原始的生活需求不具备科学性的思考,但正是这种直观生存需要形成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及思维方式,这一以自然经验为生活导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感情与思想必须借助于外在事物进行形象的表达。这一思维方式的渗透,创造出来极高的艺术思想与境界。园林艺术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人们的感官享受将无限的遐想熔铸到对园林的艺术追求中,以期能够在其中窥探到历史的命运及人生的奥秘。我国的古典园林艺术具备较强的民族特色倾向,对于古代文人而言,在官场宦海沉浮之后都想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因此,他们在对园林进行建筑时不可避免的会将自然融入其中,他们或寄情山水,托物言志,以小见大,都意在为自己今后的安贫乐道,铸造世外桃源的生活。

农事活动遵循时间周而复始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先民总结出了与农事活动嬉戏相关的时间历法,历法的出现直接地体现出华夏民族的农耕思想,歧视后人周而复始的思维观念,再加上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中华华夏民族的保守思想,可以看出,我国的古典园林在建筑的过程中深受这一保守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商朝甲骨文的记载中,囿是一个方框圈围着3、4株草或树木,象征园内草木繁盛之景,方框表示周边有围墙,植被用垣墙圈起来。秦汉以来,无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还是寺庙园林都无一例外的建造围墙。从实际来看,我国古代园林随着农业经济的嬗变经历了萌芽、生成、发展到全盛阶段,园林艺术不断得以升华和发展。

在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中,民众讲求付出就有收获的质朴品质及务实精神,这种心理趋向在儒家学派的影响下不断的增强,在中华民族的民众中根深蒂固,演变成一种习惯和实践的准则。体现在古典的园林艺术中,主要是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国古典园林在建筑的过程中讲求“实”,因而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多用木材和土石,而以木材的利用最为突出。我国的古典园林中,其建筑主体几乎都是用木架结构但对内墙外墙没有做硬性的规定。并且园林内部的建筑物运用了灵活及随意性,将千姿百态外观形象融入其中,获得与山水共融的世外桃源,同时将建筑物空间与自然的整体空间进行融合,形成与众不同的园林艺术美。

1.4农耕科技观与园林保护观念吻合

在长期的农事活动中,人们根据实践经验掌握了农作物的生长与栽培技术,使我国种植业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农耕文化体现在园林艺术中便是对园林中的绿化植物进行养护,园林中的植物之所以能够营造出大自然的美感完全在于对植物的养护的到位。园林中植物类型、品种较多,因此根据植物不同的生长需要和特定要求,及时采取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灌水、中耕除草等技术措施。同时在植物养护的过程中还应对植物扦插、嫁接,使之具有更良好的生长空间。在植物繁盛的园林中,不可缺少动物的映衬。

中国园林动物起源于早期先民的狩猎活动,在旧石器时代,先民靠打猎来生存。并且古代对家畜实行的“野放”,使之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觅食、野宿、野交。这一思想体现在园林中便是在园林中饲养动物,最早在园林中饲养动物的是皇家园林,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发明了原始农业,在耕种饲养和采集的活动中,人们依据长久以来的对动物观察的习惯经验,将幼小的动物及没有捕猎的雏兽圈养起来,出现了最早的驯养动物,比较小的私家园林继承了这种动物饲养方式,但是在实际的驯养过程中还依靠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动物进行饲养管理,使得园林中的饲养的动物能够适应原始野生的特点,古代先民的饲养动物的思想对园林艺术产生重要的影响。

2.农耕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2.1中国神话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灵感首先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在远古社会人类祖先借助神话来解释生活解释不了的自然现象,中国园林中的仙境反映出古人的思维模式,在中国古典园林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史记・封禅记》记载,继秦始皇之后,汉武帝又在长安建宫内凿太液池,池中仿海上三神山,这一神话思想直接促使了我国的古典园林中“一池三山”手法的诞生,这一手法的诞生对我国皇家园林的布局产生重要的现实意义,既丰富了我国丰富的景观层次,又能够在空旷平淡的无穷中幻化为更为无穷无尽的景观特色,又能够显现出超凡脱俗的美感。在神话仙境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多园林艺术运用到这一思想,并且对园林的取名也颇具仙境意味,进行空灵、缥缈的意味。

2.2中国民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土民情。农民在辛勤的农业生产劳动中,总是用实用的态度去审视周围的农耕世界,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之下,农民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家庭安康祥和,所以在对园林建造的过程中会讲求风水、地理位置。风水理论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辨基础之上,它包含了风水思想,代表建筑领域中的一种吉祥文化。当前我国大多数的私家园林正门是东南朝向,这主要是因为在风水思想中,东南面为“青龙门”,语寓意为财源滚滚。这些民俗都对中国古代园林的建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3中国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孕育出较为深厚的农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直观性、象征性、经验性都长期的孕育在中国的艺术思维领域只能够,而且还发挥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国的古典园林是在中国古典文化的滋养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建设大部分由文人采取,他们在园林的建设过程中容易将园林与园林文学艺术相互结合,并对我国园林美学的标准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国读点园林多以山水画的意境为出发点,在加以歌词诗赋,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情画意,中国文化对中国的古典园林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