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下空间设计案例十篇地下空间设计案例十篇

地下空间设计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8:15

地下空间设计案例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案例StK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81-02

随着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专业课的案例教学已成为适应时代对国际化教学的一种趋势。其通过设置一系列难度适中、相对完整的小课题,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吸收为自主求索的学习模式。

美国analyticalGraphics公司的StK(SatellitetoolKit)卫星工具包软件,在国内外很多研究和工程领域诸如航天、航空、航海、遥感、导航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学的相关专业课程均可以通过申请免费的StK学生版将其引进到教学和实习环节中。

近年来,教研室在专业基础课天体力学基础、毕业设计和科技竞赛等教学环节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基于StK的案例教学活动。现做一粗浅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推动我校各学科案例式教学法的推广工作。

一案例教学实践活动

1.选编天体力学基础StK实习手册

在授课前,教学组已经在相关课程和班次中引进了StK软件,主要是利用其强大的可视化功能帮助学生理解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不同参考系下的轨道运动形式等,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素材。因此,借助教改研究项目的支持,在参考国外优秀教学用书的基础上,针对课程的教学大纲,为每章的教学重点精选了典型案例,编集成教学实习手册。该手册极大地方便了教与学的两个环节。

2.授课中施行StK案例式教学法

在授课进程表中,预留了三次案例课堂教学。天体力学基础的授课内容涵盖了二体问题、双(三)二体问题、受摄二体问题和限制性三体问题等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动力学理论,而其应用则涉及航天领域的方方面面,我们选择了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与我国空间发展相关的几个方向进行案例设计,由学生组织案例小组并自主开发是案例教学实施,从组长选举、组员分工、问题讨论、公式编程、结果成图、演示制作、项目汇报、现场答疑、案例报告撰写等都做了编排。由于和传统授课方式相比,这种案例学习十分新颖,一来就调动了大家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加之有小组间的竞技,每位组员在完成份内任务的同时,对其他组员的问题也表现得跃跃欲试。这次案例教学共进行了三次,每次三~四个小组,每组一个案例。要求每组在按时完成本案例的同时,对其他小组的案例也要讨论和质疑。事实证明,这期间除了正规的自习课外,还占用了不少的课余时间,但是同学们并未产生抱怨情绪,反而将兴趣转移到专业学习上来。

3.在导航专业毕业设计中引进嫦娥探月、火星萤火等任务的案例选题

针对目前我国深空探测的两大任务,以月球探测和火星探测为目标设计了嫦娥一号和萤火一号飞行轨道的StK实现,加强学生对轨道改变的理解,切身感受节能和省时的矛盾。此外,对目前国内外掀起的平动点轨道任务也设计了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接触精彩的三体问题周期轨道。在案例设计过程中结合以下几点:一是注重知识点的连贯性,兼顾学习过的专业基础课,如椭球大地测量学和球面天文学的部分相关内容,让学生悟出学习过的基础知识的用途;二是尽量涉及其他相关专业课,如卫星轨道理论和大地重力学,让学生发现和体会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三是围绕同一个问题设计不同力学模型下的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让学生理解工程应用中不同条件下力学模型的取舍对计算量和精度的影响特点等。

4.在联合作战指挥专业的毕业设计中基于StK进行三维作战演示的案例选题

StK软件目前已经发展到对地面及其空中海上的三维作战平台的模拟。因此针对联合作战指挥专业学生,设计了导弹攻防仿真等若干模拟现代立体战争的案例。虽然是首次尝试,但是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学生普通反映很有收获和成就感。

5.参加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

案例教学既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又是检验素质教育成果的有效手段。据调查,在国外大学本科高年级的教育培养方案中,通过设计教学案例和模拟课题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理念和做法已十分普及,尤为瞩目的则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竞赛。

近年来,国内也正开展类似的竞赛。第二届(2010年)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空间工程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组办。首届(2009年)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由中国力学学会、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发起并组办。

今年竞赛的主题是深空多任务探测器飞行轨道设计。题目的应用背景为小天体和火星探测,深空探测器通过飞越和最终撞击小天体的方式实施探测,同时兼顾携带一个火星着陆器。

教学组将其作为一个检验案例教学成果的绝佳机会,在为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专业一年级硕士研究生讲授天体力学课程的过程中,参加并顺利完成了竞赛题目,提交结果现已通过主办方检查,成为合格的参赛作品。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在案例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两个方面困扰着案例教学的展开。

1.课程设置局限

开展案例教学,小班授课是前提。当下,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基本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但是对于本科层次,无法回避大班授课师生比例悬殊、案例小组人数受限的客观现实。

2.案例教材局限

案例重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因此案例贵精而不在多。目前的条件下,案例教学自身的局限还很突出。选编或改编适合学科教学大纲及授课学时的案例教材,受到师资水平和从事科研经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行教材开发尚有一定难度。

三结束语

本案例教学活动将优秀的商用软件StK引进到军事测绘专业和联合作战指挥专业的相关课程实习、毕业设计和科技竞赛中,积极探索和开展了案例式教学实践,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将有助于推进我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地下空间设计案例篇2

【关键词】生活体验;材料;建筑

该课程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建筑景观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于大二第一学期开设,是该专业学生初次接触设计课程。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大一所学的专业制图基础,重点理解方案策划与设计的整体流程,并能够把建筑概念通过一定的手法表达出来,包括:手绘、电子虚拟模型、实体比例模型。

课程设置了私密个性化空间、半开放性过渡空间、开放性公共空间三种空间类型,以生活体验来展开空间设计,在每个空间类型下设置多个小题目,让学生们能够有所选择。多样的选择必然导致多样的的结果,两年五个教学班,从教学结果来看,有助于低年级同学对整体设计过程的理解,但每个小题目的的评判标准不一。经过教研组的讨论,确定以“生活体验”为核心,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价值取向。

一、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主要是有五个方面:1、强调课题的灵活性,适应时代变化需求,用不同主题,概括不同建筑空间类型,并用不同的设计策略优化实际建筑空间。体现了建筑设计过程的灵活性、计划性、整体性、前瞻性、艺术性等;2、强调学生的合作和洞察力,对作业分组的要求严格。模拟实际方案设计操作流程,理性地整理思路。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和负责的态度;3、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和衔接性,把大一所学的《制图》、《透视学》等专业基础课,运用到课程中来。同时也为后续的方案设计课程以及毕业设计做准备;如:《建筑综合设计》。学生能整体把握设计的五个完整过程:“策划-方案设计-方案表达-模型制作-方案修改与整理”;4、强调课程的适用性。该课程可面向所有与空间设计有关方向的学生。如:室内设计方向可选用住宅方向;建筑景观方向可选用公共环境方向;其他有美术素养的同学,均可配合空间设计方向的同学,共同完成课程作业;5、强调课程学术交叉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策划过程涉及到现场测量、管理学等方面;设计过程涉及到心理学等方面;方案文本的设计设计到平面设计与传媒设计等方面。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2、强调三维空间的自由组织,适应社会发展进展中

三、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组织方式目的

选题:选用学生熟悉的建筑景观空间场景,包括学校生活、学习、家庭住宅等。从学生实际经验出发,通过优缺点分析,整理空间设计的要点。

教学方式:通过不同的主题,针对不同的空间如:私密空间、个性化空间、过渡性空间、公共空间等,借用不同设计策略,指导学生完成整体设计。1-2人完成调查、设计、制作、汇报等过程。提高学生的三维空间感;提高设计的整体逻辑思维;提高组织和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制图基本功能力;提高快速概念表达能力;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现场表达能力等。

拓展方式:组织学生整理展览文件,现场布置展览并回收;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调整方案设计文本。用展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同时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

四、教学条件

国内,以广美为例,强调概念的表达以及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国外则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为例,强调概念的推敲过程。本课程在本校开设时间较短,在教学过程也参考其他院校的教学方法和思想。基础教材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为主,现阶段采用的教材是:《建筑模型制作》.(英)尼克・邓恩著,费腾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此外,借鉴欧洲顶尖建筑学院基础实践课程的教程,拓展学生思维。具体参考教程有:

1、《欧洲顶尖建筑学院基础实践教程.上下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建筑学院权威精品教程》.(德)马克・安吉利尔(mackangelil).(德)德尔克・黑贝尔(DirkHebel)编著.2011年.

2、台湾淡江大学参数化课程参考

3、《建筑空间教学实验.1:触摸边际》.沈康.杨一丁.王铬编著.2011.

五、作业解析

选用住宅设计和半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两个题目进行探讨,其中“九宫格住宅建筑设计”方案前期分析较好,但深入设计效果一般。而“停”与“亭”景观建筑优化设计”因选址位于学院范围内,学生的兴趣及发现问题能力较强,且能提出新颖的理念进行空间设计。

5.1“九宫格住宅建筑设计”学生案例分析

以九宫格住宅建筑设计为例,学生以自己家庭为例,用9个3-5米的正方形格子组合(如图),寻找平面布局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功能关系,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方案设计并制作模型。每个方格代表一个空间,经过组合后,挑选3个以上的组合方式,进行平面布置

该同学的方案是为一对中年夫妻还有他们的18岁大的儿子设计的,夫妻俩都是艺术类专业的教师,生活品味有比较浓的艺术氛围。通过组合三种方格形式,绘制功能气泡图,寻找最合适的平面布局进行空间深化设计。该同学能够清晰的理解住宅空间的功能组织关系,并且能够进行相应的设计,但布局尝试上略显保守。

5.2“停”与“亭”景观建筑优化设计学生案例分析

在校园内寻找一个“可停留空间”进行“亭”的整体设计通过优缺点分析,提炼设计关键问题,并绘制优化设计方案。该同学的思路来源于深海的贝壳,选址为学院湖边的休息凉亭广场,该生认识到建筑和环境应该是整体统一的,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两者很好的相互衬托,建筑才是完整的。(如下图)该题的教学进展较为顺利,选址时是校园中风景最好的地方,也是学生最乐意停留的地方。

6、结论

通过教学实践,私密个性化空间、半开放性过渡空间两种空间类型的教学相对适合低年级,而开放性公共空间的教学几乎无进展。原因有三个方面:该课程既然是基础类课程,因此尺度较小,学生相对容易把握;从生活体验上来说,学生更倾向于自己熟悉的环境来进行改造设计,这对教学开展以及作业评分都有很大的帮助。从设计过程上来说,学生扮演了使用者、设计者、评价者三种身份。而开放性广场空间更多是学生穿过的空间,尽管空间现状问题较多,但要提出合理解决方案难度太大,因将此空间类型另作专题设置课程。

参考文献

[1]“建构”的一次尝试――从材料出发进行的“伞”、“门”、“亭”设计,华中建筑,2007(4):134-136

地下空间设计案例篇3

关键词:园林设计;虚拟技术;园林规划

随着VR技术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多个行业内得到推广和应用,在我国的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中应用得非常广泛,其具有互动性和直观性等特点,能够很好地展现出园林的景观空间效果,深受园林景观设计师的青睐。这些VR技术的优点和特征都能够有效地促进园林设计师把控掌握设计全过程,让社会公众及方案的需求者更好地体验园林设计的场景,从而达到其设计目的。

1VR技术的相关理论

1.1VR技术的实际作用

VR技术的实际作用主要可从以下3个方面概括:1.1.1还原真实的环境。将真实的环境扫描进VR技术内,将环境真实地还原。还原的场景可以是现实中存在的场景,也可以是正有待形成的场景或者是遭受破坏的场景等。1.1.2创建不存在的环境。通过VR虚拟技术,可对需要构思设想的环境进行创设,比如一些玄幻小说中的场景,现实中永远都不存在,出现在人们的想象世界中。1.1.3创建了真实存在的场景。实际上,人们都没有见到过类似于模拟环境,主要包括天体运动、分子运动等一些微生物或者宏观的环境。利用VR虚拟技术,可以很好地进行模拟,将其展现到人们面前,加深人们的理解[1]。

1.2虚拟现实技术存在的特征

1.2.1互动性特征。互动性指的是人们通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一些特殊的现象输入到虚拟环境中,在虚拟环境中和各个元素之间形成交互行为。同时也可以使用特殊的设备对虚拟环境中的元素形成特殊的定制,使虚拟环境中的事物呈现出想要的效果。当然,这些操作都是在虚拟环境技术中可以使用的,能够按照相关的使用说明和操作完成。1.2.2沉浸感特征。沉浸感从字面理解就是人们在使用虚拟环境技术时的体验感。利用虚拟环境技术,可以给用户创造一个用感官来体验的虚拟环境,给人一种逼真的感官效果,让顾客更具有真实的体验感,和虚拟呈现的影像拉近距离。1.2.3想象力特征。想象力特征主要指的是用户在虚拟环境中,对虚拟环境的对象通过想象和判断推理出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会伴随着VR环境的应用而变得更加完善。

2VR技术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2.1VR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2.1.1利用VR技术完成园林规划设计方案。VR技术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可将一些场景和人机交互的多维景观模拟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制定景观园林四季的体验计划,从而让园林景观更具有观赏、体验性,让顾客能够亲自感受园林设计中景观的照明设计、空间设计、风景等是否合理。能够通过多种方案之间的比较,让顾客选择出最合适的方案,并在虚拟现实环境展示中发现一些问题,并及时改进。此外,身临其境的设计体验,能够给设计师更好的想象空间和灵感,思维模式能够得到拓展[2]。2.1.2在虚拟现实技术中利用多维全景图可以实现实时交互来展示方案。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利用VR技术可以把所设计的作品变得更加可视化。方案放置VR系统中,可以更好地观察和推敲,随时修改完善设计方案。园内的区域节点、园路交通、植物配置、景观小品搭配在一起形成的统一效果,也可更清晰地展现。通过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顾客能够更好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观察意愿去进行项目欣赏,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景观设计,得到感官的互动体验,并且还能够让更多的人体验这个设计,更具有交互性[3]。2.1.3模拟施工全过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景观园林设计进行全过程的模拟,通过对施工过程的设计,将园林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可以判断项目从设计到施工方案再到建设进度是否合理,从而更好地保证园林景观的实际可操作性,减少不合理设计带来的风险安全隐患,最终实现施工方案的虚拟可视化。2.1.4有效降低成本。VR虚拟现实技术利用其特点在园林设计中展开应用和传统的建模技术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可以降低传统建模的制作成本和打印成本,利用虚拟的互联网平台,就可以实现和客户的交互,有效降低成本,同时节约资源。

2.2建模软件的选择和应用

利用VR虚拟技术进行三维建模,能够将真实的场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复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保证设备场景在建模运行过程中的良好系统流畅性,因此,在设备运行前,需要对设置的三维场景模型具备的文件大小进行确认,否则可能会让虚拟技术在展开三维建模时出现中断,造成重复建模。此外,在使用传统的技术进行园林设计建模时,通常会利用autoCaD以及3DSmaX相互配合,先利用autoCaD软件推敲绘制整体平面环境,然后在3DSmaX软件中进行建模。但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反复讨论和对比,对设计方案进行多次修改,将园林中的各个元素相结合,精细化处理。因此,采用SketchUp技术在VR虚拟技术中会更加便捷。

2.3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意境表达方式应用

VR虚拟技术应用在园林设计中能够更好地展现出园林主体,让客户能够更好欣赏环境和园林风景及主体之间的相互融合所展现的内涵,并且VR虚拟技术在对环境进行建模的同时,还会对人们的视野高度展开调整,会根据参观者的身体状况和健康情况进行逼真化的模拟,让欣赏者能够以自己正常的速度和步伐在园林中进行观赏,随心所欲地参观作品,做到人和环境的完美融合。

3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内涵

VR技术在园林类课程教学中应用,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课堂的实践性不强、互动性不足、体验感不真实等现实问题。加强知识体系的趣味性和形象性,使理论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有效推进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4]。

3.1有效优化教学模式

园林类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授课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关系合作化和教学手段信息化。在此VR技术可以实现园林类课程的理想化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和真实的交互性。培养学生主动观察、通力合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需求。

3.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VR观察课堂中的案例,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临场感和沉浸感,提高授课过程的效率,人才培养效果也得到了更好的优化。“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支持和促进作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主要支撑和促进作用。学生进一步提升园林景观方案的设计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和老师通过场景中的同一视角来共同观察和分析,抽象的问题也得到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解决。

4VR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如果想把规划设计课程中的案例和作品更好地展示出来,可以利用VR技术的交互性,把身临其境的体验带给学生,学生利用VR设备,更加直观、清晰地感受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案例和作品,并从中学习重点和难点,从而激发对园林规划设计课堂的积极性,在实践学习中发现兴趣所在[5]。

4.1VR技术可提高学生对园林景观案例的真实感受

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通常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通过景观规划设计的部分经典案例让学生较为直观地认识感受作品设计的理念和优势。但是这些案例通过几张简单的平面图、鸟瞰图、局部效果图,很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融入案例中去观察和理解设计师的用意,传统的教学媒体很难实现这类实践课堂真正的需求。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在早期学习的过程中,因空间认知能力差、立体想象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在之后的方案设计环节无从下手,或不知道自己设计的多种方案中哪一个才是最优方案。如何把二维的图片变成三维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走入三维场景中,真正进入这些案例中去,通过VR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基于VR对于空间的还原与虚拟建模功能,可以作为教学辅助道具来训练学生对空间的感知能力和三维空间与二维空间转换能力,有利于发现设计中的不足并及时优化设计方案,从而锻炼学生空间思维和对尺度把握的能力。教师可以把需要讲解的案例通过SketchUp建模后,用enscape、Lumion等相关插件的转换和处理,建成VR教学资源库。在授课中,教师只需把这些案例发给学生,学生可分组利用VR眼镜、手机或平板等工具,通过第一视角直观地观察案例的整体规划、道路交通、建筑风格、节点分布、植物种植等整体区域和任何角落,从而提高学生对园林景观案例的真实感受。

4.2VR技术可充分展示园林景观作品

学生作业中的园林规划设计方案,通常会利用autoCaD做平面,SketchUp或者3DSmaX建模,pS辅助做出效果。大部分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常常不到位,很多时候会将全部精力放在平面图及方案构图上,最终导致方案平面构图很漂亮,但立体空间设计混乱、缺乏实用性。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方案中道路规划、节点设置、植物种植等是否合理,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修改和完善,才能做出满意的作品。在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依附于几个基础的制图工具是很难清晰、明确找出问题所在,只有真正进入空间内部,才能更直观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制作好的SU模型通过en-scape、Lumion等插件快速渲染转换成VR文件,在VR空间里去推敲自己的作品,难题会迎刃而解。老师在审阅学生作业时,VR的体验感也会远远胜于那些精美的图片和漫游动画来得更加直观便捷。园林景观设计师在与甲方进行方案交流时,VR技术必然是最佳的选择。甲方可以通过设计师提前设定好的路径游览和感受,也可以随心漫游在方案中感受设计效果。设计师和甲方可共同进入空间探讨方案的不足,根据甲方意愿不断完善、更新设计方案。这样的沟通交流方式在节省时间、节约资源的同时,也更方便非专业人士理解园林景观方案[6-7]。

5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能够美化人们的日常生活,近几年对园林设计的美观性和实用性越来越关注。而虚拟环境技术的出现,有效优化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效果,推进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帮助园林景观设计更加简单快捷,还能够提升园林建设水平,强化景观美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绚烂,让城市更具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高飞.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6:18-20.

[2]仲琳洁.小城镇居住小区环境规划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6:11-13.

[3]吴圆圆,萍.VR技术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探析[J].现代园艺,2018(04):131-133.

[4]梁利东,江本赤,贾文友.VR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50-52.

[5]张烨.VR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建筑与预算,2020(10):35-37.

[6]孙漪南,李方正,李雄.VR技术在城市绿化设计中的应用———以风景园林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7,15(02):55-58.

地下空间设计案例篇4

【关键词】公共政策;城市设计;政策分析

1公共政策简述

公共政策通常被认为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公共政策的本质就在于其公共性,政府通过对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考量,在减少主观差距和减少客观差距之间做出选择,进而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其最基本表现即:公共性、权威性和合法性。

2公共政策中的城市设计维度

2.1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通常不如法律法规严格精确,但比法律法规更具有可变性。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之一,根据范围和规模大小可分为:微观政策,即某一个体从某一行政管理机构那里寻求有利的裁定、许可等行为,例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具体事项;中观政策,即与特定政策领域相关的某些关系模式,例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类专项规划;宏观政策,即吸引广泛注意或争论的政策,参与者极其广泛,例如城市总体规划等。

2.2城市公共政策中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符合城市公共政策的基本要求。从城市的角度出发,无论城市发展目标、组成要素的发展政策还是有关城市规划编制的政策,所有关于城市发展的政策应当是一个完整体系。“城市规划与城市中的各项组成要素是紧密相关的”,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所有政策,“应当与城市政府的所有其他政策是相互匹配的,相互促进的”。

2.3具象的城市公共政策——城市设计

维度“城市设计是一个实际生活问题”,对城市空间形体进行规划,使城市具有合理的三维空间,它补充了传统规划对空间形态控制要求和建筑形体关系的缺乏。完整的城市设计过程是物质性过程和社会性过程两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涉及设计实施、运行保障体系和过程组织机制等内容。其中,城市设计中对有关城市体型、空间环境等提出的具体设计和控制导则,可归为公共政策的客体部分;为保障城市设计运行的总体策略、评价体系甚至公众参与则可归为公共政策的主体部分。

3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分析实证案例a:

宁波市三江六岸拓展提升总体规划规划对宁波流域段和中心城区段分别进行了框架格局和要素管控分析,将奉化江、甬江、余姚江不同流域区段划分为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为确保中心城区滨江绿地的公共性、完整性,保证滨江道路的通达性、连贯性,将滨江空间划分为五个区段、九个中心节点以及保护更新类、改造升级类、拓展培育类和转型发展类四大功能类型,对其发展策略和开发强度等进行引导;确定了18处核心管控区域,形成良好的滨江景观天际线,对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指标分别予以界定。该规划是介于宏观和中观的导控型城市设计,公共政策侧重点不在于具体导则,而是宏观设计原则,尽管控制全面且力度大,但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控制弹性。

实证案例B:

宁波南站区域综合规划与城市设计专项研究规划为实现南站地段“宁波高铁时代人文活力品质客厅”的功能定位,提出了绿脉延续、文化廊道打造、生态系统链接、步行休闲体验等设计策略。基于上述目标,对开放空间系统、步行系统、水岸景观系统做了分析梳理,并将其中5个组团11个重点区块作为设计亮点,以具体开发项目为切入点,空间设计引导为主线,辅以交通组织布局和建筑风格建议。该城市设计还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部分经济技术指标进行校核,对南郊公园中心绿地的景观及地下空间进行了创新设计。该规划是介于中观和微观的方案型城市设计,公共政策以标准控制来体现,在力度上公共政策的控制态势强大,针对性强,但其控制弹性却相对较小。

城市设计所确立的基本公共政策包括:

规划实施政策(如容积率等技术经济指标),规划推进政策(如功能业态引导等),促进社会协调政策(如土地混合使用等),促进政府协同政策(如交通组织统筹等),完善决策过程政策(如公众参与)等。能否达成以下四方面的相对平衡,可视为公共政策在城市设计中的衡量标准。第一,“多数人”利益与“少数人”利益的平衡。在城市设计中,由于建筑退界、容积率等刚性指标,开发商(“少数人”)利益实际被削弱,政府运用公共政策保证市民(“多数人”)对公共空间享有权、视觉眺望权等诸多利益。案例a中,鄞奉-长丰区块要求“建筑高度不超过40米”,案例B中,B组团3号地块建议“西侧支路取消,形成滨河景观绿带”,开发商均受到了利益的严格控制。第二,主体利益与客体利益的平衡。城市设计中的开发和改造满足了主体利益,但在某些情况下会剥夺客体利益。这一点在案例B中犹为明显,由于火车南站地段为宁波中心城核心区域之一,开发建设势必损害原有土地和房屋产权人的利益,公共资源被更多占用和消耗,交通更为拥堵,原住民的迁移,区域原有的社会属性被破坏都很难复原。第三,政策稳定与政策创新的平衡。

过于稳定的政策会使城市流于平庸,但过分革新的政策容易存在风险。案例a前身是《宁波市三江六岸滨江发展管控与滨水空间建设指引》,最终完善成稿并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决议,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稳定城市公共政策。案例B是基于《宁波市火车南站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的动态更新调整,在尊重现有法定规划的基础上强化城市门户节点特色,是对原有政策的创新。第四,政策数量与政策质量的平衡。案例a中“方桥滞洪湿地斑块须保证集中3平方公里规模的生态涵养空间,严格限制城镇开发与建设活动;结合生态涵养与农田,可建设适度的旅游、游览、休闲等配套设施。”这样的条款在整个规划中数量众多,其内容多为原则性指引而非指标化限定,弹性与刚性兼顾。公共政策内容越细,单个政策的涵盖面就越窄,可供自由发挥的领域就越少,城市设计作为政策本身容易失去导向的宏观作用。

4结语

公共政策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寻求公共问题的解决,第一,减少主观差距,降低或转移公众的期望值,缓和公众的不满情绪;第二,减少客观差距,即公共政策着眼于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尽力解决公共问题。城市设计作为空间设计和政策制定的结合,不仅关注视觉审美,更注重环境品质提升、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等要求。各层次各阶段的城市设计应得到公共政策的全面保障,实现利益价值的相对均衡和绩效指标的实现,从而使公共政策在城市设计中真正发挥作用,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孙施文王富海,城市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政策概论[J].城市规划汇刊,2000,130(6):1-6

[2]庄宇,试析城市设计中的三个基本问题[J].城市规划汇刊,2000,(1):74-80

[3]冯健刘玉,中国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展望[J].城市规划,2008,32(4):33-40

[4][美]戴维•戈斯林玛丽亚•克里斯蒂娜•戈斯林,美国城市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210-216

地下空间设计案例篇5

空管自动化系统(以下简称自动化系统)直接面向管制员,为管制员提供监视信息、飞行计划信息,以及各种告警服务,是最重要的空管设备之一。在现实中,自动化厂商将大部分的投入都用在了软件开发上,对于支持系统运行的硬件,包括:服务器、工作站、网络设备、记录仪、GpS授时设备、传输设备等,基本上都是直接采购现成的货架产品,由此可见,只有空管自动化系统软件才能体现空管自动化系统的核心价值。

随着自动化系统在空管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软件质量的优劣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质量不佳的自动化软件产品不仅会增加使用和维护费用,还可能影响飞行安全,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软件测试是软件生命周期中一项非常重要且非常复杂的工作,对软件质量的保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站在用户角度,分析探讨如何在工厂验收和现场验收时,提高用户的参与度,让软件测试工作覆盖更全面,尽可能多的发现自动化系统软件隐藏的错误,为自动化系统正式投产运行把好软件测试关。

1软件测试基础

1.1什么是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或者说,软件测试是根据软件开发各阶段的规格说明和程序的内部结构而精心设计一批测试用例(即输入数据及其预期的输出结果),并利用这些测试用例去运行程序,以发现程序错误的过程。

1.2软件测试的目的和方法

1.2.1软件测试的目的

GrenfordJ.myers就软件测试目的提出以下观点:

1)测试是程序的执行过程,目的在于发现错误;

2)一个好的测试用例在于能发现至今未发现的错误;

3)一个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

1.2.2软件测试方法

在软件的测试过程中,应该应用各种测试方法,以保证产品有一个较高较稳定的质量。根据不同的生产过程进行不同的测试,包括黑盒测试、白盒测试、功能测试、系统测试、压力测试、安装/卸载测试、兼容性测试、α测试、β测试等。

在工厂验收(相当于α测试)、现场验收(相当于β测试)的测试活动中,主要测试对象都是功能已经完成,即将要交付或者的软件,所以大多是通过黑盒法来进行功能、性能等各种测试。黑盒法中的一些典型方法,如等价分类法、边界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因果图以及状态转换图等方法。

2自动化系统软件测试现状

2.1用户对软件测试工作专业知识欠缺,在与厂家共同做软件测试时,处于弱势一方,往往依赖于厂家的提供的测试方案和标准。

目前用户参与到自动化系统软件测试工作,是从工厂验收测试开始的。自动化系统厂商按照与客户谈好的需求规格说明书,完成自动化系统软件开发和测试。在软件出厂前,厂家会邀请用户代表到工厂,完成工厂验收,以确认开发的软件是否是用户需要的产品,并按照客户意见,修改软件。之后,厂家会将自动化系统安装到客户现场。自动化系统调试完成后,自动化系统厂家和客户以及其他相关方会一起完成现场验收。在系统验收时,测试方案由自动化厂家提供。按照自动化厂家提供的测试用例(这些用例厂家已测试多遍)在真实环境下验证一遍就算通过,现场验收只是对厂家测试用例的简单重复,用户未能对软件测试工作提供新的帮助。

2.2某厂家现场考核测试方案举例

2.2.1测试目的和依据

依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在真实环境下,验证自动化系统功能的正确性。

2.2.2测试方案总体结构和测试用例分布

某自动化厂家的现场考核测试方案,该方案分为8个部分,共320个测试用例,具体如下:雷达数据处理(43),飞行数据处理功能(54),人-机界面和人-机对话功能(90);记录、重演(14),技术监控功能(25),数据库管理(19),飞行数据操作席(62),性能指标(31)。在功能、性能测试的同时,系统连续运行72小时,进行可靠性考核。系统通过可靠性考核验证。

2.2.3系统错误等级分类

1)第1级错误(严重错误):不能完全满足系统基本要求或系统正常运行,导致系统瘫痪或危及人员安全的错误并且不存在合理的、可以变通解决的办法(重新装入或重新启动该系统不属于变通解决办法)。

2)第2级错误(一般错误):不利于完全满足系统基本要求或系统正常运行,但却存在合理的、可以变通解决的办法(重新装入或重新启动该系统不属于变通解决办法)。

3)第3级错误(轻微错误):不影响系统要求的满足或基本功能的实现,但操作不方便。

2.2.4考核测试通过标准

1)没有1级错误;

2)2级错误不多于3个;

3)3级错误不多于12个;

4)针对系统考核还需验证对需求的覆盖程度:

5)每个系统功能至少被一个测试用例覆盖;

6)覆盖期望的系统性能需求;

7)覆盖所有外部接口;

8)覆盖100%的系统主流程(根据用户需求);

9)主流程、主要功能至少被2个测试用例覆盖。

厂家的测试方案很专业,也很正规,具备包括测试目的、测试依据、测试方法(测试用例)、错误等级定义、考核通过标准等全部要素,可操作性很强。测试用例基本覆盖了系统主流程的功能模块,测试用例的数量分布相对合理,是一个不错的测试方案。

2.3厂家测试方案的不足

2.3.1观察测试角度存在局限性

目前有两种需用户参与的测试。一个是工厂测试,一个是现场测试。当软件开发完成,自动化厂商搭建模拟测试环境,邀请用户完成出厂测试。另一种是在用户现场,当系统安装调试完成后,在真实的环境下完成的现场验收测试。这两种测试均为厂家提供测试方案。空管自动化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软件系统,测试方案仅站在开发者角度编制,观察测试角度存在局限性。

2.3.2厂家的测试方案存在覆盖盲点

尽管厂家提供的测试方案,已涵盖绝大部分功能,但再好的测试方案,也很难覆盖全部测试要点,存在覆盖盲点。下面的案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2015年12月4日18:45,飞服通报某航班落地,主用系统自动拍发落地报不成功,人工补发。维护人员发现系统提示不能找到收报地址,检查收报地址库数据无缺失。事后查明,因现用收报地址条数(1011)已超出系统容量(1000)限制,排在容量之外的收报地址将被弃用,导致发报时不能找到收报地址,发送不成功。

现场考核测试方案中涉及收报地址库的测试用例只有一条,该测试用例仅验证了收报地址库的增加、删除、修改功能,并没有覆盖收报地址库的容量测试。收报地址库1000条的容量限制隐患被保留下来,自动化系统头几年工作运行都正常,几年后,随着航班量的增加,收报地址条目超过1000条,1000条以外的地址被认为无效地址,导致系统自动派发起飞报/落地报功能异常。

3完善自动化系统软件测试方案的建议

3.1自动化系统要符合民航规章标准

2010年民航出台了《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配置规范》mH/t4029.1-2010,2012年出台了《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mH/t4029.2-2012,两个重要规范性文件。2012年以后建设的自动化系统,在现场验收时,用户一定要按照上述规章标准,检查所建自动化系统是否符合规章要求。当然在项目前期的需求规格说明书中一定注明所建自动化系统应符合民航规章要求。

3.2雇佣第三方软件测试机构设计测试用例

前文提到用户对于软件测试相关技术不熟悉,致使不会设计测试用例,可以聘请第三方软件机构,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站在第三方角度,采用黑盒测试方法(例如控件测试法、边界值分析法,等价类划分法,性能指标法等),协助用户设计测试用例。这样可以让测试工作更完善。

3.3聘请空管业内专家参与测试

空管一体化后,各个空管单位之间的联系加强,对于初次建设空管自动化系统的单位,可以邀请其他单位有经验的业内专家,参与现场验收测试。

3.4参考空管积累的经验补充测试用例

3.4.1敏感时间节点测试

某空管自动化系统,每天早晨8点(北京时间)会删除24小时前的计划,厂家设计软件时正处于闰年,故此将系统2月份计划结算天数设为29天。这个缺陷非常隐蔽,工厂验收河现场验收均未能发现。系统投入使用后,第二年刚好为平年,2月份变成只有28天。系统仍然按照29天结算,导致结算天数比正常时间多一天,根据系统设置,若航班计划实际执行时间与系统推算执行时间相差24小时,系统将自动删除该航班计划。当3月1日来临时,系统认为2月28日的计划已超过24小时,将2月28日为执行的计划自动删除。而航班计划被删除后,航迹无法找到对应的计划,会自动去相关。建议系统测试时,增加例如2月29日时间节点测试。

3.4.2磁盘空间可能耗尽测试

一般应用软件运行,会往磁盘里写一些东西,例如运行日志,每天数据量不大,如果软件没有设计日志定期自动清除机制,日积月累会,会逐渐耗尽磁盘空间。

空管安全信息网记载了这样一则案例,2016年3月12日,某地发生管制综合信息系统某一模块无法操作的问题。经查原因为服务器磁盘空间已经完全被占满,数据库日志无法写入。期间该模块退出服务,无法正常使用。事后查明,主数据库服务器的X盘(Data)已占465G,Y盘(LoG)已占499G,两个盘分配的空间均为500G。检查Y盘剩余空间,为0KB。每当程序往数据库写入、更新、删除数据时,需先增加一个日志记录,也就是要先往Y盘(LoG)写入一条数据。由于Y盘已经没有剩余的空间去保存这条日志记录,所以整个数据库更改操作都失败。建议在系统验收时,增加磁盘空间自动释放机制检查。

3.4.3aFtn报文压力测试

aFtn网传输的报文数据流具有突发性特点,用大流量报文可以验证系统电报处理能力。自动化系统在接入转报链路后,通过关闭转报机对该端口报文的转发,让转报机积压一定量的报文,当放开端口后,积压的报文会涌入自动化系统。压力测试也是系统处理性能极限测试,在极端情况下更容易暴露系统隐藏的缺陷。

4总结

地下空间设计案例篇6

关键词:项目引入;转换;模型空间

一、环境艺术设计模型制作实验课程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创造空间的思维能力

1.空间的形态与结构

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空间的形态与结构相辅相成,尤其在建筑空间环境中,空间形态的组合变化影响着空间结构的生成,而空间生成的视觉效果与三维实体模型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可以用模型的制作对空间视效进行分析、判断与修改;另一方面实物模型制作是空间视效的最终物化表达。可见,模型制作是学生了解空间形态、认识空间结构的最佳学习手段。

2.空间的比例与尺度

比例与尺度是空间界定的物化标准,同时也是建立空间思维认知能力的基础。例如建筑模型制作的过程,是把二维空间(图纸)转换为三维空间(实体模型)的设计表达过程。在此过程中,三维实体模型需要精确对照二维施工图纸的比例和尺寸在模型制作中展现出来,从而实现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转换生成。可见,模型制作是一种虚拟空间向实体空间的转化过程,是设计思维过程循序渐进表达的重要手段。模型制作在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有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导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

3.空间的感知与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于空间环境的设计,概括来说就是一种立体空间的创作,在其中立体思维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而实体模型的立体展现,使空间的形态、结构、体量等一目了然,便于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判断和修改方案,这给予了学生非常直观的空间感受,促进了学生立体空间感的生成,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强化了学生的立体思维,对于后续创作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很好的思维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1.施工图深化能力

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过程是二维图纸空间转换为三维立体空间的过程,这与实际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过程极为一致。例如在建筑设计中,用于推敲建筑结构、比例和尺度的工作模型制作与实际工程的施工过程高度相似,这就要求三维空间(实体模型)的形成要精确对应二维图纸(施工图)的数据,同时二维图纸的深化修改也影响着三维空间的物化质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对于传统施工图的复杂程度而言,模型具有更为直接的空间图示效果,对于缺乏设计和施工经验的学生来说,更能易于理解和记忆工程制图标准,这将有利于认识更复杂的施工图绘制,从而进一步掌握深化施工图的能力。

2.材料与工艺应用能力

在实际设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材料的选用和施工工艺做法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而模型制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将材料与工艺应用于立体空间建造的学习过程。通过对不同材料的肌理、质感、色彩和纹样等特性进行观察、筛选对比,运用最适合于空间形态表达的材料辅以加工制作,根据空间结构反复试验建造工艺的做法,使学生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高度模拟了实际建造环境,极大贴近了实际项目的施工过程。如此,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于材料与工艺的熟知程度,同时也解放了纸面方案对学生立体思维的束缚,激发了学生创造空间的能力。

3.实践操作能力

用实体模型来进行设计方案的表达,本身是一种动态制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较强的软硬件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加工模型工件的机器雕刻、切割、3D打印等设备的操作)与创作思维(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紧密配合。随着模型继续推敲深入,模型各构件不断被更新重组,方案经由反复修改并最终完善,在这其中学生手、眼、脑的协作统一得到了充分磨练,同步提高了学生的手工制作水平。模型制作过程其实也是方案的建造过程,它最大限度锻炼和开发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设计思维,是极好地设计实践体验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一个设计项目的完成需要设计师、结构、水电工程师、项目经理、监理及施工人员等协作配合,强调团队的协作能力。同样在项目模型制作过程中,通常会对学生进行分组,形成一个个项目组团队,各组员间再具体细分工作,大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团队小组通过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相互沟通、交流经验,相互帮助与学习,组员之间不断磨合,通过协作取长补短。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凝聚团队精神,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一个优秀的项目设计,团队的配合和互助是非常重要的。

二、模型制作融合项目引入实践———以南宁五一旧电厂改造为例

(一)初期构思与意向

项目引入模型制作课程,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分析和探讨设计方案,从而推进设计的深入。而设计构思的表达,除了传统的纸面草图勾绘外,用工作(概念)模型来表现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设计手段。本例是以南宁江南区五一旧电厂改造项目为选题,原电厂地处江南区商圈,2000年停止使用,搬迁后已荒废。虽有投资方意图开发为商业街区,但为有效利用资源及保存城市历史记忆,项目组设想在利用原旧厂房建筑及设施的基础上更新再造一座文创园区,主打文化创意产业,内有联合办公区、民俗文化博物馆、艺术文化体验中心、书店、电影院、创意集市及休闲餐饮等,有意将城市的变迁与发展浓缩在这个多元化的园景里。在设计初期,项目组分为建筑、景观、规划三个板块,每个板块下设1-2个小组负责,并让学生用工作模型作为方案构思的辅助工具,初期模型可简单化、概念化,侧重分析和认识建筑形体在园区场地环境中的作用与影响,理清各建筑体块之间的关系,强调建筑与场地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方向感、空间感和层次感等,塑造初步的整体视觉空间效果。

(二)中期方案与图示

该项目改造的难度在于原有旧厂房建筑与新园区地块的衔接整合。考虑到要保留原有的厂房建筑与构件,决定将园区分为两大地块进行规划:一是西向的地块原有很多零散废弃的水泥电桩,利用这些电桩在其基础上搭建架空的桥廊建筑,组合成创意集市的中心广场区域;二是东向的地块原有旧厂房建筑都集中于此,因而只就原建筑的周围区域进行环境改造,并以原建筑为节点,以桥廊为纽带把各个节点串联起来,与中心广场连接统一。方案图纸经反复推敲后,交由工作模型即时修改,修改结果再即时反馈至方案进一步深化完善,至此,三维形态的模型空间已整体成形。此阶段方案在二维图纸(图示)与三维模型(实体)之间交替转换,反复调整、不断推进,最终确定成型。

(三)后期制作与搭建

设计后期,方案一经敲定即可转换到成果(展示)模型制作阶段。此时,方案需细化为CaD施工图纸,足尺按比例缩放对应原工作模型各空间结构和节点,输出到激光雕刻机制作精细的模型工件,各模型工件再对照施工图进行分组拼接、搭建。搭建成形的模型实体可根据需要预留LeD光源位置,方便后期接线安装LeD灯照明,最后铺设道路交通系统,加以成品模型绿植、人物、车辆等配景点缀,最终成果模型即制作完毕。在该项目中,考虑到沙盘模型的整体尺度而采用了1:150的比例,原有建筑和地形的模型材料选用椴木板和透明亚克力拼接,新建的桥廊建筑选用aBS板(部分喷漆)搭建,围合的水系以水纹胶片覆盖,在制作模型时,除了常用的胶粘、拼贴工艺,还运用了传统木结构的榫卯拼接做法。虽然成果模型的尺度较小,但在匹配度、相似度及还原度上与设计预想高度契合,它超越了二维图纸所能表达的效果,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设计者的创意理念,可供人们更直观的了解和体验三维空间下的项目建成环境。

地下空间设计案例篇7

本文以一次采用生物质能供暖的农宅设计为线索探讨的燃池位置对北方农宅设计的影响,以燃池在农宅中的剖面位置定义农宅类型,并对各类型的农宅主房的使用空间、烟囱位置、燃池利用效率、宅基择地进行综合评价,总结燃池在农宅设计中的影响,旨在对农宅设计形成参考,并对下一步新农村住宅的工业化建造设计提供设计指针。

关键词:农村住宅燃池空间类型化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村的能源消耗也越来越大,如农村用电量每年正以15%左右的速度递增。可是目前我国农村能源利用率又非常低。因此迫切需要在农村提倡住宅节能。其次农村住宅依然呈现传统的建造方式,多数处于无标准规范、无技术指导的状态,居住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节能工作亟需进行。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在“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一章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利用生物质能进行冬季采暖能大大降低北方农宅的常规能源消耗,采用工业化方式建造农宅,能有效降低农宅的生产和建造的能耗,并提高农宅的质量,且便于农宅拆除后的可循环利用,是最终大规模实现农村住宅的节能的重要手段。研究作为农村装配式生态住宅的一部分,探讨燃池对于北方农宅设计的影响,对于实现我国北方地区农村住宅节能和装配式具有重要意义。

2.燃池新能源住宅实践背景

2.1燃池供热原理

燃池,是一种十多年前在我国东北部地区兴起的冬季采暖设施,由当地传统民居中的“炕”演化而来,所以燃池也叫“地炕”。但燃池又不同于传统的地炕,其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生物质燃料的阴燃发热供暖,而传统的地炕是利用灶炕烧火的烟气余热供暖。燃池需要在冬季来临时由进出料口向燃池内部送入燃料,然后将其挤压密实并充满池体空间,燃料越密实,池体空间盛料越多,燃烧时间就越长,而且燃料间隙里的空气越少,阴燃的速度也越容易得到控制。所以说,燃池是一种主于采暖地面下的一个燃烧空间,利用植物残碎的根、茎、叶及锯末等做为燃料并使燃料处于厌氧阴燃状态,产生的热量经散热面通过传导、辐射和对流的方式提高室内温度的一种取暖方法。燃池一般是按屋内面积与室内燃池面积之比6:1来确定燃池面积,燃池的形状可以设计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等,但其净高至少应保持在1.2m-1.4m之间。我国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当地工匠刘兴山利用燃池采暖技术建造了一定数量的农宅,并获得当地农民的喜爱,其有关案例提供了本研究设计实践的基础资料(图1、图2)

2.2燃池农宅案例调研

研究团队在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多次对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当地的利用燃池采暖的农宅调研,通过拍照、访谈、实测等方式对工匠刘兴山帮助建成的6栋燃池供暖的农宅进行调研,并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平房和楼房进行分析(表1)。从分析可知在平炕楼房中燃池空间占主房面积的1/3,近70平方米,用于对其他2/3的空间供暖,从体积上看,当地的燃池层高约2.2m,略低于普通房间,因此燃池占主房的体积比低于面积比为1/4,对比地炕平房,其面积和体积比分别为1/2和1/3。从上述数据分析可知燃池占用空间大,利用效率低,其中平房的燃池对空间的浪费更甚。除此之外燃池阴燃的过程中会产生Co,因此其维护结构需要做严格的密封处理,而当地农宅皆未对燃池进行相关处理,因此存在Co渗漏的隐患。

表1:燃池农宅案例调研分析

3.阜新燃池新能源农村住宅设计研究概述

3.1项目背景

辽宁省阜新新能电力设备厂将建设2栋示范性实验住宅,其中一栋为100㎡左右的平房,一栋为180㎡左右两层楼房,希望根据寒冷地区农村或城乡结合部的资源特点采用燃池采暖技术,利用农村废弃的生物质燃料及太阳能实现零常规能源消耗的室内环境调节,并研究开发适合于工厂化生产的建筑构件系统及轻钢结构系统,旨在通过示范住宅的建设为装配式生态节能住宅的市场开发提供技术指导。

3.2设计过程概述

研究小组,在已有调研的基础上(见2),通过文献调研北方地区农村住宅的院落布局、主房的空间布局以及生活习惯方式,并针对新能厂对两栋实验农宅所提的要求设计,整个设计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案例研究和设计要求拟定。通过了解阜新当地农民建房的宅基地政策,将宅基地拟定为400平方米,院落的长宽比考虑到农村宅基地的多样性,设定为16m*25m或20m*20m(面宽*进深)两种可能,设计主房时应兼顾两种大小院落的布局。通过广泛收集北方农村住宅的户型,研究团队发现,大量北方农村住宅的建成案例和设计方案都将主要的功能房间如卧室、堂屋、餐厅置于一层的南侧,而将厨房、卫生间、储藏间、楼梯等辅助功能置于一层北侧,二层基本上是起居室和卧室。平面多为3开间,少量案例有两开间、4开间和5开间。

第二阶段研究小组通过多方案的设计比较,对平房和楼房的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共识(图3),将主要的起居空间置于南侧,厨卫空间置于北侧,但燃池的位置各方案处理不同,原因在于各方案在权衡燃池利用效率和空间布局时给出了不同回答。因此将燃池位置对农宅设计的影响以试设计的形式进行单项研究,并形成类型化设计总结,本文正是在设计过程中以燃池为中心探讨其对农宅设计的影响而总结的农宅类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将对农宅方案进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建造技术设计,它也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外部承重结构体技术系统,包括轻钢结构框架体系。第二阶段:非承重气候适应型围护结构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墙体部件、移动式保温门窗、户用燃池、保温层、屋面等。第三阶段:内间体技术系统及设备,包括蓄热楼板和地面、新型节能灶炕、隔墙、内壁、天棚等。

4.以燃池为中心的农宅类型化设计总结

4.1燃池热能利用对农宅剖面设计的影响

在进行农宅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剖面上燃池位于农宅的哪个位置。因为从燃池的供热原理上看,最热的面为顶面,其次为4个侧面和底面。如何利用燃池的6个面为使用空间供暖,成为设计者最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若将燃池置于农宅的地下一层,燃池顶面的热量直接为使用空间供暖,其他4个侧面的热量将散发到基地中。若将燃池以半地下的形式凸出在一层地面,除了燃池顶面的热量被利用,部分侧面的热量也将为使用空间供暖,但将在室内地坪造成一定的高差;若将燃池置于农宅的一层,顶面的热量为二层服务,其4个侧面的热量将有可能完全被利用;若将燃池置于农宅的一层且架空半米,或者凸出到二层半米,燃池的六个面的热量将有可能完全为使用空间服务(图3)。

4.2燃池热能利用对农宅平面设计的影响

从燃池在农宅平面中的位置看燃池的热能的利用,若燃池空间和使用空间是一种相邻关系,则仅能利用燃池的1个侧面的热量,如果是使用空间半包含燃池空间,则燃池将有2-3个侧面的热量被利用,如果是使用空间环绕燃池,则燃池的四个侧面的热量将服务于使用空间。由此可见,使用空间越大程度上的包裹燃池,将更大限度的利用燃池的热量(图4)。

4.3基于燃池空间的农宅类型化设计评价及指南

基于上述燃池热能利用对农宅空间设计影响的分析,对农宅的剖面进行试设计,试设计以300为基本模数,将层高定位2700,平面大小定位9000*6300(面宽*进深),目的下一步进行工业化建造设计时,能方便的对方案进行模块化设计。将剖面试设计的全部结果列出,根据燃池在剖面位置上的共性定义试设计的农宅类型,并以平面的空间布局、燃池热能利用、烟气排放位置、宅基择地4个要素对试设计进行分析,形成分析的评价表格(表2、表3)。

根据阜新设计的要求,以平房和楼房的农宅设计为研究对象,将平房的可能的试设计分为地炕式、凸出式、均匀式,楼房除了上述3种还有一种屋内式。下面以平房的地炕式为例介绍各个要素的分析和表格的使用。之所以称为“地炕式”,是因为该类型的剖面试设计都只利用燃池顶面的热量,将地炕式编为a,根据地炕式中燃池位置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同,又有5种不同的变形,将这5中变形在a后面加编数字,这么做的目的第一方便表格的阅读,第二方便研究成果的调整。在空间布局这项要素中主要分析“地炕式”的5个变形的平面布局可能性,其中黑色部分表示燃池顶面直接供暖的空间,这部分空间可能会布置卧室、堂屋等主要居寝空间,而白色部分可能布置厨卫空间;在利用效率这一栏中,对“地炕式”5种剖面变形的燃池利用效率进行定性的图示评价;在烟气排放这一栏中,对5种变形的烟囱位置做了预判,以提醒设计者此类剖面可能的烟囱摆放位置,这将对农宅的立面造型产生影响,其中5类剖面中,烟囱的位置有两种,靠近屋脊和靠近外墙;最后一项是地形适应,乡村的的宅基地的可能性很多,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坡地也有平地,坡地也会有南坡和北坡、东坡和西坡之分,因此根据剖面类型的特点对试设计的地形适用进行预判,以提醒设计者此类剖面可能适合于怎样的宅基地。

表格其他类型的分析思基本按照上述“地炕式”的模式进行。定义设计类型时,基本以燃池的剖面位置和供暖特点命名,比如凸出式,即指燃池凸出一层地坪给房间供暖,而均匀式,是从概念上对燃池的剖面形状进行改良、在燃池体积不变的情况下、使热量均匀的布置于楼板底面,从而能为整个燃池顶面的使用空间供暖。屋内式,是将燃池作为一层的一个房间,这样燃池就仿佛一个置于屋内的不用加柴火的封闭的火炉,而屋内均匀式,是结合屋内式和均匀式的一个设想。制作此表格目的是如何在空间布局上提高燃池的供热效率的一个探索性的总结,并预判提高燃池供热效率之后对农宅设计的影响,因此加入了空间布局、烟囱位置、地形适用等指标的评价。

5.结语

本研究作为阜新装配式生态住宅设计研究中的一部分,既能够作为采用燃池采暖的农宅设计的参考,同时也成为下一阶段农宅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一个基础,但本文的研究工作在探讨不同类型的农宅对工业化生产的设计指导尚有不足,仅在原型的试设计上以300为基本模数设定平面和剖面的基本尺寸,并未对试设计建立工业化模块,并以分析评价的形式纳入表格中。研究将在未来的工作中完善此部分内容。本文探讨燃池对于北方农宅设计的影响,对实现我国北方地区农村建筑节能和装配式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空间设计案例篇8

【关键词】节能技术;暖通空调设计

在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减排必须节能,因为目前所使用的主要能源仍为化石能源(煤炭、石油等),节能就意味着少用化石能源,因而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稿,人们追求更舒适的生活质量也无可厚非。暖通空调将室内温度控制在人体舒适的温度范围,是改善人们工作与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暖通空调能耗在建筑能耗中的比例已经超过50%,而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比重约30%,因此很容易判断暖通空调节能不仅对于降低建筑能耗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全社会节能效果也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目前在暖通空调中应用节能措施的比例还不高,因此强调并落实暖通空调节能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在暖通空调节能措施中,系统方案设计无疑是节能的先导和排头兵,本文因此对节能技术在暖通空调设计应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1暖通空调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对于暖通空调工程节能效果影响很大,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系统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因此有必要对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便找出问题症结,然后更好的进行设计。

1.1盲目应用新技术

新技术的应用对于节能肯定是有帮助的,问题是如果不考虑最终节能效果,轻率地认为采用新技术就等同于节能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各种方案的适用范围和条件肯定是不同的,不进行能耗指标的计算和运行费用的评估,就妄自认为是最佳的方案不仅可笑,而且可能根本就行不通。典型的错误做法是将某个工程的最佳设计方案,不加以分析和取舍就套用到另一项工程上。

1.2误认为复杂的方案就是好方案

有一种倾向,不仅一些设计人员可能也包括部分开发商会认为复杂的方案比简单的方案水平更高。孰不知,系统越复杂,通常可控性和可靠性愈不易实现,同时设备投入大,运行经济性差,节能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1.3设计方案不科学

目前,暖通空调能耗很高的部分原因源于设计方案不科学。由于某些设计人员对系统缺乏足够的重视,态度轻忽,造成暖通空调系统一开始就工作在不良环境中,设备运行效率很快下降,实际寿命也大大低于设计寿命,不仅加大了设备投入,而且给后续施工带来错误信号,以为暖通空调系统或设备本来就会存在这些问题。

由于暖通空调系统复杂和技术要求高,在确定设计方案时必须结合实际工程,考虑建筑功能特点、负荷性质和气候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和设计计算,确保系统运行在最佳工况下,已达到最好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一句话就是要精心设计、严谨定案。例如选择水泵或风机时简单地参照样本铭牌上流量、扬程/风压,就难免选择参数过大的设备,导致运行时产生不必要的电能损失,应该按照水泵或风机的特性曲线进行计算选择,虽然麻烦一些,但有利于保证设备工作在最佳状态。

2节能技术在暖通空调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2.1合理应用新技术

水源热泵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在国外应用相当普遍,但在我国仍然是一门较新的技术。热泵技术原理并不复杂,就是将低品位能源中的能量提取出来,供给需要能源的单位中。它比传统上的暖通空调系统能效高。除了可利用浅层地热资源以外,烟气和工业余热也可利用。热泵要运行起来,驱动能必须是高位能源,如在地下水或地表水中输入少量电能,使低温热能转变为高温热能。吸收式热泵克服了电力压缩机、燃气压缩机造价高而效率低问题,使用两种循环介质相互作用原理的化学式热泵,可以直接将工业余热和烟气作为输入能,不使用电能,因而节能效果更好。

除了热泵技术,蓄冰空调技术在我国也具有很好的前景。近些年来,我国不少地区出现供电紧张的局面尤其是夏季空调用电负荷较高,电能缺口较大。以北京市为例,夏季空调用电达到了全市用电负荷的四成。蓄冰空调技术可以利用电力负荷的峰谷现象节能。其原理是在用电低谷时段利用电价低廉的特点大量制冷蓄冰,而在空调负荷高峰时段释放蓄冰的冷量降温。这种技术与同样利用削峰填谷的抽水蓄能电站技术有些类似,目前需要解决蓄冰介质、蓄冰装置以及与现有暖通空调系统优化组合等问题。

2.2恰当选用设计参数

首先,为了节能,采暖空调的温湿度不应过高或过低,新风量也不应过大。夏季室内温度提高1℃,可减少能源消耗11.2%。湿度由60%提高至70%,同样可节能17%。新风负荷占空调总负荷的30%左右,在满足生产工艺、卫生要求条件下,控制好新风量节能效果也很显著。

其次,应考虑逐时系数与同时使用系数。逐时系数在定风量情况下为各房间逐时最大值之和,变风量系数情况下是各房间逐时之和的最大值。房间朝向不同,逐时系数也不一样,因而空调机组的分担比例也应不同。对于采用以水为媒介的系统,还应考虑同时使用系数的差别。

再次,应采用新风比例可改变的系统。通过控制新风比相对全新风冷却或预冷的系统,全年约可节能10%以上,所以这部分能耗也不容小视。

2.3应用能量回收技术

通过能量回收技术,在排风和新风之间进行热量交换,这样可以回收排风的热量(冷量),减少新风能耗。要求直流的系统,例如制药厂排风和新风温差在冬、夏两季往往较大,但排风中含有污染物,不适合再掺入空调系统中,只能采用潜热回收的方式,可回收约50%的能量消耗。但是排风中无交叉污染时,可采用转轮式全热回收装置,能回收多至80%的能量。利用能量回收技术,不仅有利于节能,而且由于增加了空气流通量,可改善空气品质。

3暖通空调节能设计应用实例

对于高大厂房来说,由于内部空间大,暖通空调能耗也较高,相应地节能设计的潜力也较大。只要在设计过程中秉持节能理念,在技术、经济方面精细分析和计算,完全可形成节能效果优越的方案。下面以某工业厂房为例加以说明。

该厂房为单层,总建筑面积约2.6万o,净高12.8m。厂房内温度要求夏季26~28℃,冬季18~20℃,湿温没特别要求。传统设计方案一般采用空间空调设计,能耗较高。针对该厂房特点,可以分层空调系统,也就是整个厂房空间分成上下两层,上层为非空调区域,下层为空调区域。具体做法是沿厂房长度方向分为K-1~K-3三个系统。因为分层区空调高度与建筑高度之比小0.5时,经济效果较好,所以选择分层面为6.2m,机械设备工作区域高度定为3.5m。6.2m以下为空调区,以上则为非空调区。在非空调区采用机械通风,既排除了上层建筑余热,也减少了下层空调负荷。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负荷计算问题,并运用了分区域智能群控、全新风运行、厂房大门空气幕等节能措施。与传统设计方法相比,该方案可节省运行费15%~40%,节能效果相当突出。

4结语

随着节能技术应用由工业领域向建筑领域发展,暖通空调节能措施的落实已成为建筑节能成效的关键。面对暖通空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掩饰,认真分析和充分重视,那么节能技术就可以在暖通系统中生产显著的效益。

参考文献:

地下空间设计案例篇9

关键词:空调冰蓄冷节能

abstract:largeshoppingmallsandofficeair-conditioningintheconsumptionofelectricityisconsiderable,airconditioningheatloadpeakisalsotheelectricalpeakloadofairconditioning,powerconsumptionofcontrolistocontroltotalquantity.theuseofice-storageairconditioningsystem,cantransfertherefrigerationequipmentruntime,equivalenttothestoredelectricenergytorealizethestorage,thiscanreducetheuservariablepowerdistributionequipmentcapacity.asthestateofchargeofelectricitytothepeakvalleyelectricitypricepolicytilt,ownerswillbeinoperationcostsareconsiderablebenefits.

Keywords:airconditioning,icestorage,energysaving,

中图分类号:tB4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常州报业传媒大厦位于常州市重要的南北交通干道——和平中路东侧,清凉路以南。规划用地约17815平方米,南北长190米,东西宽从63米到159米。基地呈不规整L型、,东北侧是清凉小学,南面是清凉新村。

常州报业传媒大厦由三大功能组成:报社办公、商务办公和商业用房。报社办公大楼在最南端,为20层塔楼办公楼;商务办公大楼在北端,为28层塔楼;商业用房在中间,为一~四层裙房。总建筑面积:地上建筑面积69023㎡,局部地下建筑面积24610㎡。报业办公楼20层,建筑高度83.4米;商务办公楼28层,建筑高度99.9米。

常州市室外温度分布如图:

室外设计参数见下表:

室内设计参数见下表:

根据以上常州市的气象条件及建筑室内温湿度要求,对空调冷负荷进行了逐时计算。

空调逐时冷负荷如图:

􀁺本工程集中设置能源中心,各建筑冷热源由能源中心集中供给。秉承构造一个能源节约型社会的大前提,常州报业大厦采用了冰蓄冷加地源热泵,及燃气锅炉的系统。

考虑到商务办公有夜间单独运行的要求,几个功能建筑的不同运行时间;空调供冷采用部分负荷冰蓄冷系统,设有一台414Rt地源热泵,为基载主机以满足夜间运行要求;

基载以外负荷,设计为冰蓄冷系统。对蓄冰比例做了三种方案分析。

方案一,设计蓄冷量6720RtH,约占空调设计全日制冷总负荷的30%。各工况比例见下图:

方案二,设计蓄冷量11072RtH,约占空调设计全日制冷总负荷的48.1%。各工况比例见下图:

方案三,设计蓄冷量9808RtH,约占空调设计全日制冷总负荷的42.6%。各工况比例见下图:

常州市电网峰谷分时电价为:常规空调0.824元/kw.h;蓄能空调高峰0.748元/kw.h,低谷0.309元/kw.h。根据比较,因常州市峰谷电价差比例不大;建筑内空间较为紧张,客房冷却塔区域较小,通过经济比较,选择方案一作为本项目的蓄冷运行方案,本方案双工况主机选型最小,蓄冰量最小;所以即初投资低又充分利用常州市的夜间冰蓄冷的优惠电价来降低空调的运行费用,并保证主机运行平稳。

冰蓄冷系统具体设置如下:制冰系统采用内融冰系统;双工况主机与蓄冰装置串联布置,主机采用上游布置,制冷机处于高温端,制冷效率高。制冷机房内设:空调冷冻水一次泵4台(双工况一一对应,基载主机1用1备),变频运行;空调冷却水泵4台(双工况一一对应,基载主机1用1备);超低噪声双速风机冷却塔3台,每台对应1台制冷机组;冷却水温度为:37℃/32℃,均设于大楼裙房屋顶。每台制冷机组的进水管道上设置远传流量表,进出水管道上设置远传温度计;冷却塔的进水管道上设置远传流量表,进出水管道上设置远传温度计。乙二醇设补液定压装置一套。

表1在4种工况下乙二醇系统配置情况

地下空间设计案例篇10

关键词:环境设计;快题设计;教学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人们生产、生活中与装饰有关的各设计领域,专业方向包括室内、室外、园林、景观,同时与城市规划也有紧密的联系,涉及美术、建筑、雕塑、装饰文化、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各艺术院校艺术专业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所开设的课程各有特色。其中,作为基础课部分的素描、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大部分院校均有开设。对于专业设计课程部分,各校依据自身特点进行课程安排,如建筑制图、人体工程学、室内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快题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autoCaD、3dsmaX等。从课程的性质区分,可以分为专业理论课、专业设计课、专业绘图课。其中,建筑史、室内设计原理为理论课范畴;家具设计、展示设计为设计课范畴;建筑制图、autoCaD、3dsmaX为绘图课范畴。快题设计既属于设计课范畴,又属于绘图课范畴。

一、快题设计课程的特点

快题设计作为环境设计的必修课,同时又是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设计传达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快题设计是学习各门专业课程时必须掌握的交流语言、设计语言。快题设计的对象可初步划分为室内、室外两大领域。室内快题设计的内容有家居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等。室外快题设计的内容有景观小品快题设计、广场快题设计、居住区快题设计等。快题设计同时具有设计课与绘图课的属性,其活跃的思维模式、原创的灵感来源与快速的画面表达是其显著的特点。快题设计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场所、不同的空间功能进行表现,不仅是对空间外部形态的快速表现,还必须对空间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快题设计是根据空间场所的设计创作草图,结合设计说明、平面图、立面图、功能分析图、效果图等,综合表现设计意图。

二、快题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快题设计的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快速表现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设计主题内容表达不充分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容易忽略细节,设计说明表达含糊不清,平、立、剖面缺失标高;不能在空间设计中合理应用人体工程学,工作台面设计得过高或过低,沙发尺寸设计得过大或过小,通道设计得过宽或过窄,使用功能受到很大影响。

2.画面表现能力不足

快题设计的一系列设计思维与设计表达均在画面上呈现,一些学生的快题作业表达能力较弱,无论是线条还是色彩,都缺乏快速表现的灵动、自由,线条生硬,画面色彩混乱,对比色与互补色的应用欠缺。

3.忽略分析图在方案中的运用

一些学生忽视分析图的作用,认为分析图在快题设计的表达中可有可无。实际上,分析图可以帮助阐述设计主题,理顺设计思路,为分析提供依据。

三、快题设计课程要求

快题设计体现出设计者设计灵感的快速表达、设计画面的自由组织,其教学模式应机动灵活,但也需要具体的要求。1.确定主题快题设计的主题内容应依据功能空间的不同进行选择,大致可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两个方面。内环境包括家具空间快题设计、办公空间快题设计、商业空间快题设计、娱乐空间快题设计、餐饮空间快题设计、展示空间快题设计等;外环境包括建筑外观快题设计、景观小品快题设计、景观街区快题设计等。2.确定画面尺寸快题设计画面尺寸的选择范围较大,没有固定的尺寸设定要求,但在日常进行的设计练习中,根据设计主题的不同、设计内容的复杂程度、方案表达的难易程度,有几种尺寸可供选择:0号图纸,尺寸规格为841mm×1189mm;1号图纸,尺寸规格为594mm×841mm;2号图纸,尺寸规格为420mm×594mm;3号图纸,尺寸规格为297mm×420mm;4号图纸,尺寸规格为210mm×297mm。3.确定使用工具快题设计的使用工具较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绘图用笔有绘图铅笔、自动铅笔、针管笔、签字笔、彩色水笔、马克笔、荧光笔、毛笔、喷笔、排笔、水彩画笔、鸭嘴笔、蘸水笔、铁笔等;绘图仪器有直尺、丁字尺、曲线尺、卷尺、放大尺、比例尺、三角板、万能绘图仪、大圆规等;调色用具有调色盘、碟、笔洗等;颜料有水彩颜料、广告颜料、中国画颜料、荧光颜料、彩色墨水等;选用纸张有绘图纸、水彩纸、水粉画纸、卡纸、铜版纸和硫酸纸等。4.确定设计完成时间一般来说,快题设计的时间分配为:方案设计约占总时间的1/3,绘图与表达约占总时间的1/2,余下的时间用来调整和完善方案。时间的设定一般分为3种:第一种,3小时的快题设计。由于时间有限,任务书一般不会要求大量绘图,注重设计分析。第二种,6小时的快题设计。设计表达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除了基本的平、立、剖面图外,效果图与分析图的绘制需要一定的质量。第三种,8小时的快题设计。时间比较充裕,除了需要完成设计任务要求,还要注重设计过程中的分析与示意,以明晰的版式设计表达出完整的设计意图。

四、快题设计的规范特征

1.快题设计方案的整体性

从快题设计的过程来看,设计思路灵活宽泛,画面的组织相对自由,能够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个性化风格。但从快题的规范性来说,也需要强调快题设计的整体性。设计目标明确后,组织空间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十分必要,完整的设计方案是由合理的空间要素组成的,空间内尺度的把握,比例的控制,材料、色彩、灯光融入空间的表现力,生态化理念在设计中的展现,智能化设计在方案中的应用,各环节都在其中构成了快题设计的整体性。

2.快题设计方案的多元性

设计师应该从文化、地域、历史、风情等多个角度进行快题设计分析,并尝试把这种多元性融入设计。快题设计选择的题目可以是功能、形式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文化会衍生出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风格样式,或热情奔放,或朴素内敛,或古朴典雅,或奢华时尚,这些元素影响着快题设计方案的细节,同时又是快题设计不可或缺的部分。

3.快题设计方案的人文性

快题设计从完成的画面来看,主要传达的是空间内的综合环境设计,其服务对象为使用者,包括空间高差的变化、陈设物品的布置等。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精神需求与功能需要体现人文性。如,在家居快题设计中,要了解使用者的生活习惯与审美情趣,结合使用者的审美情趣,有效组织空间内的形体、材质、色彩等元素,运用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设计手法,完成空间形式的设计。结合使用者的生活习惯,运用科技与工艺的手法,融入智能化设计体验,完善空间内设施的合理性,使设计价值还原为使用者的观感体验。

五、快题设计的教学方法

1.引用经典设计案例的理论教学

快题设计课的教学要求是完成从设计构思到纸面绘图的完整过程,绘图前需要有设计思路作为引导。如何形成清晰的设计思路?这就需要大量的理论课程作为基础。研究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案例,了解设计从形成到实现的步骤,把握各种风格与流派,观摩优秀建筑师、设计师的作品手稿,这些都有助于获取设计灵感。就内环境设计来说,绘制办公空间快题设计,首先需要了解办公空间的文化、办公模式的演变过程、办公环境的功能分区、办公设施的具体应用。绘制餐饮空间快题设计需要对饮食文化有所研究,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灯光的强弱表现在不同的饮食氛围中会有很大的差异。展示空间快题设计需要合理分析人流路线与容积率,在观与展之间把握好合理的尺度,既能创造优越的视觉环境,又能组织有序的观展活动。

2.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

快题设计的特点在于自由、灵活的思维与表达方式,所以,在课堂讲授环节,教师应摒弃以往的灌输式教育方法,采用启发式与对话式教育方法。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不仅体现在专业的技术层面,教育作为培养设计人才的摇篮,更应该在初始阶段就提倡创新精神。新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在课堂上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授课过程中设置章节知识节点,融入思考与问答环节,把思考与问答作为每一章节知识点的回顾,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运用对话式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印象,带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3.实际案例的现场讲解

快题设计的课程开设通常在基础课以后,即学生在学习快题设计之前已经过了素描、色彩、立体构成等基础课的练习。快题设计的题目通常与实际案例相关,在这一阶段需要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环境设计案例在设计环节后的现场施工部分存在许多课堂无法分析的知识点,所以教师需要在实践项目中分享现场施工环节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现场为学生讲授施工技艺,对实践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快题设计方案。

4.调研与汇报的总结分析

环境设计是强调视觉与感受的学科,其中的讯息大多来自于视觉经验,所以,调研是完成快题设计的重要渠道。设计师在接受快题设计任务书后,要了解空间的主要内容,通过现场调研获得大量的视觉经验。在设计的初始阶段,灵感大多来自视觉经验。方案汇报可以总结、强化设计思维与设计过程。优秀的设计师不但需要灵活的头脑、熟练的绘图技巧,同样需要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汇报的过程是把设计各个环节通过语言的方式传达出来,这一快题设计的后续部分与前面的过程组成了课堂教学的完整体系。

参考文献:

[1]舒湘鄂,吴继新.快题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2]孙科峰,高艳.环境艺术设计快题与表现(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