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青少年体育教育十篇青少年体育教育十篇

青少年体育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8:14

青少年体育教育篇1

关键词:青奥会;青少年体育;教育;启示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我国六朝古都南京市即将承办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这将是继北京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承办的又一项国际级别盛大的体育赛事。青奥会的创办意义在于让通过青少年这项盛事,重视体育教育,形成终身体育的价值观。我国在青少年体育教育领域一直处于薄弱地位,南京申办青奥会的口号“与青奥共同成长”,这一口号不仅展现了南京为成功举办青奥会的决心,同样也对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发展提出了殷切期待,紧抓南京承办青奥会的时机,全面加强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无疑是历史赐予的极好机遇。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及中国青少年体育教育方面的研究,为将奥林匹克精神纳入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做一些理论上的努力,使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与青奥会之间建立某种有机的联系,以期起到青奥会与中国青少年体育教育相互促进与影响的作用。与此同时,研究青奥会与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可以还可以激发社会对青少年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关注,对青少年树立终身体育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上关于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与中国青少年体育教育选题的相关文献资料,并研读《奥利匹克文化》、《学校体育学》等专著为本文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内容分析法:通过对亲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赛事及其创办意义,以及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目前发展状况的分析,立足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实际状况,思考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对中国青少年体育教育的一点启示。

二、青奥会与中国青少年体育教育

(一)青奥会创办的意义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举办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设想,经过几番努力,终于在2007年7月5日,奥委会第一百一十九次全会上,一致通过同意创办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赛事设置与奥运会相同,每四年一届,并分为冬、夏两季青少年奥运会,2014年南京承办的正是第二届夏季青奥会。青奥会专门为青少年创办,它承载着与奥运会不同的意义,正如罗格所言,创办青奥会的目的并不是为青少年举办一个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相仿的体育赛事,而在于让奥林匹克精神融入对青少年成长的教育之中,它承载着体育、文化和教育三者共同的使命,体育技能的比拼并不是全部意义所在。体育作为一项没有国界充满魅力的文化,青奥会的举办不仅可以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加入体育健身运动中来,也能够加强全球青少年之间的往来沟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奥林匹克中传递的和平与尊重的理念也会为处于不同文化的青少年所认同,这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青奥会参赛人员年龄限制在十四到十八周岁之间,正值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青奥会注重奥林匹克精神价值观对青少年影响,注重青奥会的青年特色,积极邀请全世界各地区的青少年参与,奥委会在筹办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初,就意在把青奥会打造成一个融合文化教育与体育相融合的,专门与青少年体育教育相合相生的体育赛事,以促进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可持续发展,特别突出教育、文化与体育相融合这一主题,强调不同文化与教育的合作共赢,以期加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二)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状况

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差,在耐力、体力、爆发力等多重指标严重下滑,体育教育发展水平落后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与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竞技赛场上所取得骄人成绩形成鲜明的对比。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对自主招生考生进行的身体状况检测表明,达到优秀的考生数目仅为一人,体质状况不达标的考生高达百分之四九点二。目前,我国青少年中体质弱,身体超重及存在视力问题的比率逐年升高,该调查显示,大部分青少年对体育活动比较感兴趣和非常感兴趣,但是每周的锻炼r间普遍偏低,这与学校课业压力大,家长社会唯分数论有较大关系,我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忽视青少年体育锻炼,另外,体育公共场地及设施不完善也是原因之一。这些严重影响了我国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阻碍了我国国民整体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我国目前体育教育现状已然是迫在眉睫需要改变的,大力发展青少年身体健康教育事业,这关系到祖国未来发展的大计。

三、青奥会对中国青少年教育的启示

(一)树立与青奥会同步发展的学校体育教育理念

加强青少年体育教育虽然在应经得到了高度重视,但在青少年学校教育实际中仍然处于边缘化的地位,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不能不为应试教育及升学率让路。我们对青少年的培养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学习成绩成为衡量青少年的唯一准则,从而忽视了对青少年道德与体育的发展,而青少年奥运会强调文化、教育、体育共同发展的主题恰到好处为我国青少年教育指出方向。体育作为青少年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对于心理健康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奥林匹克精神的注入,有助于青少年获得健康体魄及健全的价值观,使学生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借青奥会之机,全面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对青少年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力求改善体育边缘化的现状,要树立与青奥会同步发展的学校体育教育理念,青奥会是青少年的奥运会,借助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刚刚起步这一良好的历史契机,广泛开展学校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活动,使青少年接受到奥林匹克精神的熏陶,从学习中获取身心健康知识,从锻炼中拥有强健体魄。引导广大青少年学习并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把奥林匹克精神变成青少年自己的生活方式、活动方式以及锻炼方式,让奥林匹克精神成为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原动力,大力推进“青奥进校园”、“青奥进课堂”,在年轻人之间提升体育运动意识和参与感,促进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与持续发展。加强体育锻炼教育还给青少年体育活动时间的同时,推广青奥会知识,让奥林匹克精神融入生活,懂得尊重及公平的含义,把自由平等的精神植入青少年的价值观中。大力发展学校体育教育,不仅丰富了青少年校园生活,强健体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对促进人类未来和平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

(二)充分利用已有w育场馆及体育设施开展活动

尽管今年来,我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但随着人们对体育活动日益重视,仍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体育场地设施等资源的需求,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场所也受到了一定程度挤占。我国部分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完善,一直是困扰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一个短板,不少中小城市及农村政府尚无力提供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设施,亟需加大相关建设的投入力度,弥补薄弱环节,加强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实践,保障青少年课外每天运动一小时的刚性要求。相比于之下,城市校园体育设施场馆不完全对外开放,一般仅用于体育课及特殊活动时间,利用率相对较弱,提高体育场馆及设施的开放率,让青少年在课余时间,节假日都能够使用场地及器材,拥有健身锻炼的良好载体,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充分利用已有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器材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无疑是性价比最高的选项。

奥委会在创办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初就明确表示,不能为青奥会单独建立场馆,不举办大型的开幕式闭幕式,青奥会要本着朴素节俭的原则,简化所有流程,加强青少年之间的国际交流,不走奢华办奥运的旧风气。这对我国开展青少年体育教育来说,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以建设意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体育场地场馆及体育器材设施,通过适用性简单改造、从时间及使用人员方面加大开放力度等方式,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已有的体育公共服务设施,这比任何大规模修建豪华场馆都更接近奥林匹克精神,接近最原初的体育精神的本源,这也正是我们要通过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注入给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要精神力量及价值源头。把这样节俭朴素的办会精神融入各地区学校的运动会中,融入我们日常的体育活动及体育锻炼中,让正值价值观形成的青少年再一次真正的感受奥林匹克精神,这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对未来的发展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三)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联动作用

孩子们体质健康变弱,开展学校体育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打造青少年体育教育的一大阻碍,目前,迫于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的压力,家长与社会对于孩子们的要求仍然是唯分数论。这样问题的出现不能归咎于家长、学校抑或某一个部门的,要解决这一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成的。它需要的是学校、家庭、社区乃至全社会联动配合,减轻青少年课业压力,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形成全社会良好的奥林匹克体育氛围。

借青奥会之机,学校担负起体育教育重任的同时,家庭、社区、社会作为教育的消费者也有义务重树导向标,意识到加强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极端重要性,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文化教育活动,倡导充满奥林匹克精神的社会新风尚。青奥会虽不同与奥运会,但同样贯彻着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它融汇了教育、历史、文化、伦理等多种学科,而不单纯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体育竞技。奥林匹克中运动员在赛场上所表现出的顽强拼搏,尊重对手,讲求公平以及坚强的意志,都是值得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根植于这样的成长文化中,青少年必将受益终生。体育作为一种极具魅力的古老文化对青少年依然拥有极大的吸引力,让青少年通过参与,了解青奥会,使青少年的天性得以施展和发挥,并得到全方位的奥林匹克文化熏陶,形成浓郁的奥林匹克文化。家长必须认识到,体育也同样是一种教育方式,它是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本质性的回归,它表达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美好追求。体育不仅仅作为一项运动,让青少年强健体魄,它更是一个平台,是教育内容也是教育手段,使青少年在其中得到精神的洗礼与熏陶。家长、社区、乃至全社会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还要从自身小范围做起,为形成全民健身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大环境做出应有的努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及中国青少年体育教育方面的研究,分析了青奥会创办的意义,介绍了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所处的状况,立足我国现实情况提出青奥会对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发展的三点建议,其中包括要树立与青奥会同步发展的学校体育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已有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开展活动及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联动作用,以期使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与青奥会之间建立某种有机的联系,起到青奥会与中国青少年体育教育相互促进与影响的作用,与此同时,激发社会对青少年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陶小娟,潘绍伟.青奥会的理想及其对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启示研究―以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02).

[2]刘戈.青奥会对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启示[J].浙江体育科学,2014(01).

[3]丁铁.青奥会与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思考――基于南京青奥示范学校的调查[D].扬州大学.2013.

青少年体育教育篇2

关键词:基础体育教育;青少年;体育健康;影响

近些年来,我国体育教育已经深受教师的重视,也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但是随着素质教育、人才教育和体质教育这些观念的出现,教师和学校所出台的体育教育政策却没有在实际的应用中展现出应有的效果。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并没有使得学生的自身身体素质有所改善。实际上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理论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是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所以加强青少年体质教育也是现如今的重点问题。下面笔者将会针对现如今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影响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主要教育因素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问题

现如今我国体育教育虽然被有关部门说为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基本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当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国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了一些有关应试体育教育的规章和制度,但是很多却由于学生课业任务的繁重,而使得体育课的时候一再被挤占,体育课时间被挤占的情况在中小学中时有出现。一些学校甚至在临考前的一个月左右对学生进行体育能力的训练,这种短时间内的训练可想而知其训练效果。不仅仅起不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这种极端的短期训练也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急剧下降到主要原因。

(二)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改革存在模糊性选择

体育教学的盲目性是现如今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原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所出现的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培养长期处于一种钟摆的状态。我国教育有关部门曾经制定出增强体质教学的观念、快乐体育教学的观念以及素质体育教学的观念,但是一到认真落实的时候就出现了落实程度不够的现象。一些学校为了应对体育教学而出现了模糊性选择的问题,在体育课上一些教师盲目的选择了将理论性课堂占用到了体育课时间上。一旦有上级检查,学校又将体育课安方到了正规的课时和日程上,这种实施路径模糊不清的原因也是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学校体育教育缺乏内在文化驱动力

体育锻炼实际上不仅仅是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内在文化驱动力。教师在引导学生锻炼身体的时候,另一方面也要不断的加强对于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因为只有热衷于体育运动,并且从内心当中想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才会令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体育锻炼当中。实际上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身体制,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如今内文化驱动力不足是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一些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时候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缺乏较为严重,笔者建议在对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内在文化驱动力的培养。

(四)在体育教学当中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过多的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也是影响现如今青少年体质培养的重要问题,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很多高校的学生在体育教育当中并没有被教师硬性规定一些课程任务,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学习,在传统体育教学的基础上,现如今很多高校还增设了瑜伽、太极、高尔夫球以及舞蹈等体育项目,这些体育项目的增加实际上并不是为了锻炼学生的体能,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意进行开设的,笔者认为这样的体育教学并不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将体育教育变成了一种具有娱乐氛围的教学。

(五)分层次教学方法实施不力

现如今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仅是来自于社会背景、家庭背景以及身体素质等,很多学生先天就存在着体育能力较弱或者是体育能力较强的情况,这些个体的差异在实际的体育锻炼当中应该被教师关注。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一定要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很多时候所制定的统一训练方案对于一些天生体质差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完成的,而对于一些体能较好的学生而言却还达不到想要的训练目标。所以在体育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实施分层教学的目的,无论是在考核标准还是在训练方案的制定上一定要综合的考虑学生自身的身体情况,这样才会更加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六)体育课程课内与课外的衔接力度不足

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在课上完成的课程,还需要在课后加以巩固,现在很多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是一些与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不是实际的训练内容,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应该在课后去独自的进行一些体育方面的锻炼。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运动,这样不仅仅可以缓解学生上课时的劳累情绪,还可以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多做一些体育运动,例如跑步和一些球类运动,都可以增强体质的作用。

二、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体育教育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实际上我国在体育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关系着我国未来社会的整体发展。不仅如此,还会和家庭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从根本上改善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彭国雄.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关系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07.

[2]陈艳飞,刘成.再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05.

[3]张晓健.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J].苏州市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2014,09.

青少年体育教育篇3

摘要近几年,青少年“三高”的病例不断增多,青少年体质问题开始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现有的一系列措施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繁重的课业、学校对体育的不重视、“静态化”的生活等,国家应该重视青少年健康问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体制学校体育思考

根据近几年的青少年健康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体制在持续下降,学生的耐力、速度、力量、心肺功能等都在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不断增多,“三高”疾病已经将魔爪伸向了青少年,另外,一部分青少年的营养状况有待加强,尤其是女生,有些女生为了减肥开始绝食,甚至最后得了厌食症,体质下降已经成为了普遍性,在军训中我们经常看见很多学生因为站立时间稍长或者无法忍耐夏季阳光的照耀而晕倒的现象。视力状况更是不容乐观,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个班,戴眼镜的人数居然占到了大部分,青少年体质现状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关乎中华民族的复兴,应把增强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当作全民健身的重中之重。

一、发挥国家的导向作用

第一,采用制度引导国民体质。坚持以人为本,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问题纳入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纳入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的规划中。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使其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引导社会的重视。如:在当前就业标准中对于应聘者的身体素质提出要求,目前《国家职业标准》包含:职业道德、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缺乏对应聘者身体健康素质的要求。

第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现在对应试教育做出了改革,要求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工作者要从思想观念上彻底改变,以提高青少年的素质为目的,将以升学为目的的教学观念,转变为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各自成才。不再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从填鸭式的教育观和题海战术,转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的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第三,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尤其是农村,加大对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投入,配备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体育器材和场地,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将该部分的经费纳入到教育经费中,并随着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而增长。同时如果条件允许,为青少年办理保险,为校园事故解决了很多难题。其次,落实体育法规的有关规定,国家为了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都没有落实形同虚设,国家应加大对这方面的监督,使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同时根据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有关规定,建立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评估标准,包括:评价方法、标准、指标等,并将这些纳入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

二、应加强学校体育改革

第一,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为学习体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学习体育改革应当以“健康第一”为前提,达到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统一的健康新观念。同时鼓励学生学习知识与健康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确保按时上体育课。首先,保证体育课不会被占用,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课历来不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关注,认为体育课只是学生玩耍的时间,因此大部分体育课都被占用,体育课形同虚设。学校要制定规章制度,并且严格执行保证体育课不被占用。其次,提高体育课上课质量,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探索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模式,不但要按时上课,而且要提高上课质量,使教师和家长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第三,加强课文体育锻炼。学校领导要积极主动推动课文体育锻炼。首先,要将体育锻炼纳入到课程规划中,保持体育锻炼的经常性。其次,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学习的体育设施和场地,提高体育活动的质量,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情,使学生热爱体育,加强体育锻炼。最后,突破体育活动的局限性,使体育课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家庭,让学生的青春活力感染其他人,鼓励全面健身。

三、让家庭社会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

学生的身体健康不仅仅到学生未来的身体健康、事业、幸福等,而且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应当让家庭社会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家庭与社会发挥各自的职能,形成合力。社会上的各种体育设施和体育场所免费向青少年开放,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中,家长应该为青少年合理搭配饮食,禁止大鱼大肉暴饮暴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健康观,鼓励父母与学生共同锻炼,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当前,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甚至出现危害生命的疾病,因此身体青少年的素体问题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普遍观众。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保证体育课的质量,社会的体育锻炼场所应免费向青少年开放,鼓励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学校应当转变体育观念,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模式,家庭应当青少年合理搭配饮食,禁止大鱼大肉暴饮暴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参考文献:

[1]赖小玉,刘海金,刘尚礼.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及抑制措施[J].体育学刊.2014(8):125-128.

青少年体育教育篇4

关键词:教育项目;科技馆教育

引言:用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喜爱并了解科学技术,是作为促进公众终生学习重要场所的科技馆的使命。宽松开放的环境,支持多元化学习与弹性学习的教育资源,没有评测压力,是科技场馆在开展非正规教育活动中的天然优势。科技馆应该用实际行动告诉公众自己有多好,多有价值,而不是关在象牙塔中孤芳自赏,开展教育项目是科技场馆应该迈出的一步。

1我国现代科技馆的教育定位

要形成对现代科技馆(以下简称科技馆)教育特点和教育方式的正确认识,除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以及先进的大众科技传播思想之外,还必须懂得科技馆独特的教育属性及特点。

1.1科技馆教育的基本属性【1】

科技馆有别于正规的学校教育,它不是仅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的并以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特征的学校教育,而是基于自愿原则的、以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教育。它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具有半强迫色彩,而是通过公众的自由选择,利用精彩的内容吸引人,从而达到科学普及的效果。另外,科技馆也有别于一般的陈列馆、传统博物馆等,虽然其均具有向公众开放的展览展示功能。但科技馆追求普众,它强调先进性、互动性和时代感,强调能引起公众的兴趣并易于公众参与、理解和接受。

总之,科技馆是用富有趣味性的科学内容和形式向公众进行普适性教育的特殊场所,科技馆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一种基于开放和观众自主的先进教育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动手、体验、交互,强调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等。

1.2科技馆的教育特点

对普通公众而言,面对眼花缭乱的众多科普展品,短的时间内能学习到什么?能理解和掌握多少?即使暂时理解了又能记住多少?这些都注定了科技馆只能进行感受、体验型的粗略教育,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三个基本事实决定了科技馆的教育特点。

第一是观众构成,科技馆面向全社会开放,其对象可以是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程度的所有公众,可见观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参差不齐的。

第二是参观时间,这点尤其重要,就是绝大多数观众参观科技馆的次数很少,而且每次参观的时间又相对较短,最多一天,少则半天,甚至1-2小时。

第三是科技馆内容,科技馆的内容可涉及科学技术及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可以说无所不包,一件展项经常会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表现形式更是丰富多彩。

2科技馆教育项目的主流模型

2.1科技场馆教育项目的现实需求

2.1.1科技馆教育项目的相关概念

科技馆教育项目是以科普教育为手段和突破口,带动科技馆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与任务。因此,开发此类教育项目时应立足于是否能够带动科技馆事业的发展,是否能够赢得科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参考文献2

科技馆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知识讲授、动手制作、科学讲座、实地观摩等。从活动目标群体的划分来看,针对不同年龄群体,进行活动主题、内容及形式地细分,奶名满足不同参与者的实际特点与需求。如浙江省科技馆举办的“细菌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的专题讲座主要适合小学、中学阶段的学生。

2.1.2青少年群体为对象的科技馆教育项目的生命力

很高兴地看到,在我国科技场馆建设、展览布局、展品配备等硬件设施的建设高潮逐渐消退之后,科技馆界对科普教育形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科技馆培育的教育项目作为常设展览的重要补充,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推广。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群体,专题参观导览、互动式科学培训、科学演示、动手做活动、科学考察、科学俱乐部……各种轻松有趣的科学教育项目的出现,不仅拉近了他们与科技场馆的距离,无疑为科技馆的普及性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那么,如何通过对科技馆教育项目的研发应对科技馆教育事业的新要求,如何把枯燥、深奥的知识用生动的形式传递给青少年受众,都变成了我们科技馆的教育工作者现阶段所要探讨并解决的问题。

2.2科技馆教育项目开发的主流模型参考文献3

2.2.1科学课堂

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方式了,它是对科技技术的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提问、假设、检验甚至得出正确结论等步骤,向青少年揭示科学的奥秘并让其产生浓厚兴趣的过程。我们之所以把这个方式称之为科学课堂,是因为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作为一方,教师或专家作为另一方而聚焦在一起来讨论或谈论特定的议题,就像学校中传统的课堂所做的那样。

“课程拓展”就是这样一个项目,它为中小学科学课程所设计,结合教育计划,为不同年级、不同课程内容的学生量身设计参与、互动、体验线路,围绕科技馆展品设计辅教育活动,用在科技馆现场辅导的授课形式,使科技馆的教育活动与学校教学活动同步。

由退休科学家来担任的一种科学课堂是另外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尤其是西部地区,以此来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与理解。

2.2.2科学展览

与传统的方式不同,这些展览强调让年轻人通过参与精心设计的活动来体验科学,而不是仅仅对科学物件给出展示。换句话说,在这种展览中,青少年将有机会在辅导员或专家的帮助下直接参与科学过程,甚至参与科学实验或其他的相关活动,而且可以看到,这种传播方式不仅有助于成功地吸引青少年,而且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对那些看起来抽象而无关的科学技术产生了解或理解。

例如,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介绍了另一种值得注意、处理环境污染这一特定问题的“环境与能源”主题展。在这个展览中,向青少年展示的富于创造性的、得以装备的、涉及环境问题及可能解决的一些材料。例如,有一个厨房装备有矿石、煤气管以及棉花,它们与炊具、燃气炉以及布料连在一起,以此来展示环境污染并不是距离我们遥远的东西。还有一个巨大的地球模型,上面开了48个洞,从每一个洞里都可以看到一幅关于环境污染的画面,以此来激发青少年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并且显示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2.2.3科学竞赛

科学竞赛被广泛用来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并且吸引他们参与到科学的工作进程之中,而不仅仅是了解科学知识。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是为青少年搭建的一个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内容包括竞赛活动和展示活动两个系列。竞赛活动包括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竞赛,展示活动包括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比赛、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等。在青少年创新大赛终评期间,还设立了科技教育论坛,包括主旨报告、专题发言、参与式培训等。

3对我国科技馆青少年教育项目的反思与建议

3.1我国科技馆教育项目的实践问题

开展场馆教育项目是非常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挑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3.1.1没有合适的团队来进行教育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工作

设计出既能帮助不同年龄的学生建构对抽象科学概念的准确理解,又新奇有趣教育项目,恰到好处地丰富拓展学生课程非常不容易,这很难由科学家、科学教师或者科技辅导员独立完成和实现。科技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背景呈多样化,有法律、中文、历史、设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物理、生物、化学、计算机等,其中,具有理工科背景的人少,具有教学经历、教育学背景的人少。另外,科技馆人员的大量精力要花费在场馆展品展项的维护与管理、参观的讲解与引导等常规事务中,很难有时间来做好教育项目的策划工作。即使有一个好的创意,直至其成为一个成熟的项目,也常常只有三五人的团队策划实施,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3.1.2教育项目的实施受时间、空间、参与人数等因素的制约

一个新的教育项目成功落地,往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参与对象的规模、参与时间、场地需求等。以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中小学课程拓展”之“生活与能源”课程为例,其设计与课程教学同步,在科技馆进行,实践效果好,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每次活动2小时,仅40个学生可参与。对于中等规模的学校来说,一个年级至少有5个班级,那每周必须有五个下午需要带学生到科技馆来完成课程拓展,这就对距离较远的学校提出了挑战。

3.1.3要避免将科技场馆的教育项目完全变成学校教育的附属品

科技馆的教育项目有普及性的特点,强调社会效应,是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已有的展品、展项等馆内资源的开发简单易操作,但科技馆外的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复杂且壁垒多。以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为例,“百场科普讲座进学校”“中小学生低碳创意展品制作大赛”“科普体验营”等项目,都是以科技馆为平台,整合市级资源开发的,旨在用直观、互动的形式传播科学技术的,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

3.2提升科技馆教育项目开发设计与实践能力的建议

3.2.1整理各个科技馆的青少年教育项目资源库,建立网络共享平台

科技馆的教育项目开发工作一直是瓶颈,在单个科技馆的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项目开发的进程缓慢且没有系统。而科技馆的青少年教育工作又具有明显的共性,如果将每个科技馆的特色教育项目整合起来,建立一个全国科技馆的教育项目资源库并实现网络共享,就可以节省极大的研发时间,着力于项目的实施下推广。

3.2.2加强媒体合作、国际合作,开创多元化、高水平的教育项目

湖南卫视的“给力实验室”,科学松鼠会的亲历“世界最大的科学实验”等项目,给科学传播接了地气,又将科学还给生活,还插上了翅膀,走出国门。

3.2.3组建科技馆教育项目组,该项目组必须具有实施项目的专长

一个创意经过策划变成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团队结晶。开展项目前首先要设立一个精于该项目并能统筹管理的项目主管,组建具有各专长人员的项目组,从事科技馆教育项目的策划、监控、跟踪,并要为该教育项目设定目标、制定计划、组织人员、时间调控、做出预算及保证项目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黄体茂.现代科技馆核心教育理念与常设展览教育[J],科普研究,2012年,第7卷

青少年体育教育篇5

【关键词】青少年财商教育美国

“财商”(FinancialintelligenceQuotient)最早由著名投资教育家罗伯特・t・清崎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提出。青少年财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获得全面的金融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还有利于家庭和社区的稳定和谐,推动建立一个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金融、经济体系。

然而,我国对青少年的财商教育存在着严重缺失,导致青少年在财富观念上产生不少误区,许多年轻人由于管理财富能力不足,出现“购物狂”、“月光族”、“卡奴”等现象,甚至因为盲目参与网络金融贷款而发生“裸条”抵押、暴力追债、被逼自杀等恶性事件。因此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财商教育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将从美国政府、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对美国的青少年财商教育体系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美国政府

2003年,美国通过了《美国金融素质及教育提升法案》(FinancialLiteracyandeducationimprovementact),同时国会批准成立政府层面负责全国财商教育的主管机构“金融素质及教育委员会”(FLeC)。委员会由22个政府部门组成,由财政部长任主席,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局长为副主席,财政部、美联储、全国信贷机构管理部、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教育部、劳动部等重要的政府职能部门均是其成员。《法案》中明确了设立“金融素质及教育委员会”目的是“通过相关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来提升美国全民金融素质和教育水平”。委员会拥有五大职责:

第一,制定国家层面推动美国全民金融素质和教育水平提升的战略;

第二,协调、提升、加强有关金融素质和教育提升的项目、资源支持,为政府提供相关资料,在全美范围提供相关课程;

第三,制作一个全国性金融教育网站,用来收集和协调有关金融素质和教育提升方面的信息交流(如项目、资金资助等);

第四,设立全国性免费电话,对公众开放,用以回答公众关于金融素质及教育方面的问题;

第五,推动国家、州、各地政府、非盈利组织和私人企业间在金融素质和教育方面的合作。

2012年,金融素质及教育委员会明确了当前的战略重点为“为了未来财务成功,让我们更早的开始”(StartingearlyforFinancialSuccess)。之所以确定这个战略重点,是因为美国政府充分认识到让美国青少年获得基础金融知识,以及学习应对复杂金融系统的极端重要性:青少年必须有能力面对金融产品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决定;有计划地管理他们的费用开支和借款;学习为了长期目标而储蓄和投资;监控他们的信用报告和信用得分;判断各种信贷产品条款的公平性和风险性;在遭遇没有预料到的经济困境(如失去工作、健康恶化等)时仍能达到他们个人的财务目标。

金融素质及教育委员会认为,通过帮助美国的青少年获得金融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能够加强美国家庭和社区的健康发展,为未来青少年的阶层流动创造机会,而且可以推动建立一个更具备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系。该委员会近几年在青少年财商教育的主要工作领域为:

(一)推动青少年财商教育,为其成长为金融素质合格的成年人做准备

委员会致力于开发为学校、家庭、其他企业进行财商教育的各种信息、指引和工具。通过这些资源的开发和提供,使教育机构和教育者更有效地开展财商教育活动。比如,委员会组织的“聪明金钱”(moneySmart)财商教育项目,开发了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财商教育课程包,并用九种语言提供。该项目还能够指导青少年创业者获得商业运营相关的金融知识和技能。

(二)帮助青少年在人生第一个重要投资――“高等教育”方面做出良好财务规划

美国财政部和教育部在2012年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中产阶级的孩子来说,接受高等教育后,其向更高经济阶层流动的可能性增加75%。但是不断增长的高校费用也给这些孩子带来的很大的负担。据2012年的调查,美国大学生获得学士学位后的平均学生贷款水平为1万美元。

针对以上情况,委员会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来帮助青少年优化接受高等教育后的财务规划,比如打包提供大学生贷款的信息,创建免费申请渠道,促进优化借款计划和结构的相关交流和沟通。在2013年的纳税申请期间,委员会结合大学生家庭的税收申报,向大学生提供能够减少贷款偿还的优化方案建议。

(三)帮助青年对获得的第一份工作做出良好财务规划

人们获得第一份工作是开展财商教育的一个重要时点。委员会推出了一系列的项目,主要目的在于帮助这些新员工学习管理债务、建立信用责任,并及早准备为退休或其他长期目标而进行储蓄和投资。

委员会还和证券交易管理部门合作开展新员工投资教育项目,一方面帮助提升青年人的投资能力,另一方面指导他们更好利用工作后就拥有的“退休金计划”。

(四)推进财商教育相关研究和项目评价

委员会同样致力于基于事实的政策和实施方案的收集、整理,推动财商(金融)教育方面的研究和评估。2012年5月,委员会确认并公布了在金融教育方面九个主要研究课题,并在2013年进行同步更新。这个措施能够帮助相关部门和专家在进行研究时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

除“金融素质及教育委员会”外,美国其他相关政府部门也积极组织各种财商教育活动。

第一,图书馆网络平台服务。由于美国的图书馆网络连接着全国所有的社区,所以成为推动财商教育便利的平台和渠道。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图书馆网络将丰富的金融教育资源引入社区和家庭。目前,已有48个州的360个主要图书馆以及它们的1700个分支机构为社会提供着最优质的财商教育资料。

第二,政府部门定期举办全国性的财商教育校园挑战赛,组织参观联邦储备银行等活动。采用组织演讲、发放资料手册、宣传材料或光盘等形式对一般民众进行宣传,组织参观货币博物馆等活动来开展财商教育。

二、学校教育

《联邦中小学教育法案修正案》(1994年)的通过,标志着美国联邦政府正式将财商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之后美国很多州都通过立法,将财商教育列为十二年学校教育(小学、中学)的必修课程。

目标管理也在学校的财商教育中被广泛使用:3-4岁的教育目标是能辨认纸币、硬币及其币值,并知道金钱并不是无限的;5-6岁知道金钱的来源及其一般等价物作用;7-8岁明白劳动赚钱的道理,开始进行储蓄;9-10岁学会记账、制定财务预算计划;11-12岁开始理解生活中的金融,如对广告的真实性进行判断,理解与银行交往中使用的术语;12岁到高中毕业,孩子开始学习投资理财,利用业余时间打工赚钱,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美国学校安排的财商课程内容比较多样,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课程内容有:青少年金钱管理、人生财务规划、储蓄、消费和投资的平衡、个人预算管理及财务决策、理财计划项目的实施等。

美国学校的财商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对教师的在职培训活动。为教师开设的财商教育讲习班通常设在以金融见长的大学中,这些学校中在金融理论和实践领域的专家会被邀请作为授课老师。案例教学和主题教学是被普遍采用的形式,需要讲授的金融知识与技能贯穿其中。教师先讲解,后引导、指导学员针对相应知识,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这样能够更有效地达到培训目标。

三、家庭教育

美国2011年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家长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的时间越早,这些孩子就越可能在成年后表现出较高的金融素养,如更高的信用评分和更低的信用卡风险。基于此,金融消费者保护局专门为美国家庭的父母提供网络资源,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选择相应的信息和资料,并根据网站的指导,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财商教育。

由于政府指导得力,资源丰富,大多数美国孩子都有机会接受贴近生活的财商教育,从而使他们从小具备一定的金融意识以及基本的财富管理能力。比如,金融素质及教育委员会发起的“青少年储蓄”计划,能使孩子在家长指导下,在较早的时候开立一个安全、成本低廉的学生银行账户。而这种体验式学习,是能够教给孩子们金融技能,并且帮助他们建立良好金融习惯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美国作为移民国家,社会文化比较开放,生活方式方面也不保守。所以,美国父母希望孩子在人生早期就明白独立、勤奋与财富的联系,十分重视子女的财商教育,并把财商教育当作孩子“从3岁开始的幸福人生计划”。

总之,在美国,财商已成为继智商、情商之后又一被广泛认同的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美国对青少年财商教育尤其重视,是其国家战略的一部分,目前已经基本形成政府为主导,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配合的三位一体教育体系,也取得了明显教育成效,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t・清崎等.富爸爸穷爸爸[m].译者:杨君等.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43.

[2]匡月.90后大学生财商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34-35.

[3]Russia’sG20presidencyandtheoeCD.advancingnationalStrategiesforFinancialeducation.[R]France:oeCD,2013:293-302.

[4]高佳.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的四个发展阶段[J].外国教育研究,2008,(4):35.

青少年体育教育篇6

作者:刘坚 罗艳玲 庄巍 顾世辉 李运

论文关健词:体育社会属性;素质教育;青少年;社会化;关系

论文摘要:本文从体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去探讨体育社会属性与青少年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教育问题历来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世界各国政府把培养下一代作为国家“兴衰存亡”的重点工程来抓。要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体育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自我形象的确立,健康人格的养成,身心的正常发育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与体育社会属性有着密切关系。随着体育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其不仅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还以赋予积极意义为其内容,身心活动为其形式的结合统一,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因此,从社会学、体育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去探讨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影响规律;揭示体育于培养青少年自我意识、良好心理品质、公平竞争意识,以及引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核心标志,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体育与社会的关系看,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体育的发展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体育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属性。那么,体育的这些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它与青少年教育又是什么关系?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三、研究对象

10-17岁青少年。

四、分析与讨论

(一)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内涵与本质。在哲学范畴中,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那么,体育社会属性就是指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而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新世纪理想教育的代名词,是有别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一种教育体制,目前对其本质和内涵的诊释很多。综合起来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4个方面。它是一种注重个性成长的教育,是一种将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培养情感意志和完善人格等融为一体的综合型、开放式教育,是一种适应现代化社会知识迅速增长和不断更新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的创造性教育。由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社会属性比体育社会属性的范畴广,它既包含了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但又不能取而代之。两者之间相互交融和促进,形成互补之势。譬如,运动竞赛承载着丰厚的体育文化内涵,这一属性最集中地体现了“和平”、“公正”、“参与”的体育精神,这也正是人类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德的反映。“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理想目标的奋斗精神;“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坚持不懈与困难斗争到底”的顽强拼搏精神等;无一不是人类最优秀的精神文化财富。

2、对象与目的趋同一致。从上述不难看出,无论是体育的社会属性还是素质教育,它们的作用对象都是人,目的都是从不同角度来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这对处于社会化转变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来说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针对青少年求知欲强、好胜心强、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情绪情感丰富、渴望交往;对勇敢、刚毅、果断、顽强、沉着、机智等心理品质,充分发挥和利用体育运动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教育功能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求实的精神和谦虚纯朴、互助友爱,关心集体等优良品质。例如,可以通过上课、换项时的整队和队伍调动以及每次练习开始和结束的要求,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通过场地的布置和体育器材的借用和归还,培养学生热受劳动、爱护公物的思想和习惯;通过游戏和比赛法的运用,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结协作、具有竞争意识和拼搏向上的思想和风尚等。体育运动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特殊的集团〔微型社会的教育环境和形式,通过这种环境和形式我们可以在“训育”(即指培养学生的情操,态度和思想)中培养学生关爱集体和团结向上的思想品质,同样也在“陶冶”(指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中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善于思考,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体育活动正契合了青少年的这些心理特点,容易引起强烈的,合理共鸣,符合他们身心发展变化特点,因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能力和创造性。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以具有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人,即具有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人为前提的。事实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面对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客观上越来越要求所培养的人必须是具有良好身心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具有必备的创造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无怪乎有人认为素质教育的过程,对于人的自身发展来说,既是潜能充分开发的过程,又是推动青少年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人的主体性与贯彻主体性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而体育的积极参与对于青少年个性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4、体育运动与个性发展。由于人际关系是个性发展的依托,共同活动是人的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基础,集体于是成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熔炉。体育运动作为形成青少年社会化经历的重要途径,不仅提供了多种群体活动的形式,还提供了值得记忆的、富有影响的、以及个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经历,因而体育与素质教育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我们必须清楚集体与个性发展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对青少年教育时应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5、体育运动与其他教育的融合。“非运动员或定期参与运动的人们在其他活动中同样可以学到在体育运动中学到的东西”暗示我们应该辩证的把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体育不能涵盖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但它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其实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体育不能一味强调自然属性的教育,必须将其社会属性与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结合来进行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青少年在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时,是在一种集体(或称微型社会)的环境之中进行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多数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学习各项运动的知识、技能、发展身心,同样也接受了品质、毅力、智力等方面的良好教育。

(二)体育社会属性与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人类社会的种种特征属性,且有不断发展之势,我们称之为体育的社会属性。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主题之一。社会是由社会成员组成的,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发展人格和自我,这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人的运动、教化、修养、精神品质、政治观点、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在“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社会化进程中起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

1、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生活技能学习的影响。从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它源于生活,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能、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与综合,但它又高于生活。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相应体育活动的影响,通过其掌握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和手段(因为这些方法和手段不是单纯生物自然属性的反映,而是有着深深的社会属性烙印,如正确姿势的坐立行走对青少年外在形象气质的塑造),来逐步使他们提高身体活动能力,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以及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是终身影响的。如:青少年及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可以学会各种走、跑、跳、攀登、爬越、搬运等技术,从而提高他们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操作能力,并逐渐内化为日常生活技能的一部分。转贴于

2、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社会行为规范教育的影响。“从文化学角度来看,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社会文化内化的过程”。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是社会的缩影。其特征表现为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竞争和频繁的人际交往,以及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等。但它无论是教学、训练还是比赛,都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和严格的规则对参与者的行为举止进行约束,并通过仲裁、舆论、大众媒介等进行监督和实施。所以从这层意思上说,体育能够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求的各种行为能力、方式、规范等模式。然而行为规范培养是青少年具有社会属性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通过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经常重复并加以控制的体育规范训练,这一训练可视为对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教化的模拟训练。

3、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不侧发展,体育被人们赋予了许多新的功能,其中包括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要;培养社会成员竞争与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促进个人或团体间的合作与交流;激发社会成员的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凝聚力;增进国家、民族、政党和社会团体间的联系和交流,创造有利的国内外环境;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等。所有这些都将会通过家庭、社会、学校、大众媒介等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形成。我们知道,体育领域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既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生活,又反作用于现实生活。根据迁移价值理论,人们常把体育中的价值观迁移于社会,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体育随着商业化的发展所带来的一定负面影响,如:体育暴力事件、不公平竞争、体育明星各种丑闻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青少年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竞技体育和大众娱乐体育两种体育形式在人生目标、自我认识、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们在对青少年的身体行为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上因素。

4、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社会角色习得的影响。“从社会结构的角度,人的社会化的本质就是社会角色承担的过程”。社会角色是完成社会活动的必要社会形式和个人的行为方式,多数学者将体育运动看作社会化体验的场所,而不是社会化结果的原因。因此,体育运动中的角色,体现了个人在由体育而结成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种地位有其权利、义务和相应的行为要求。从而通过体育角色的习得,可使学生明白一个角色的担当必须履行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方式;使其体会到经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成功扮演各种角色的,体验出人生的主观努力是改变其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5、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个性的社会化影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社会化是个性获得的过程。个性是一个人在其生理素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锻炼与陶冶,逐步形成的观念、态度、习惯与行为,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和。它是人们在掌握社会经验和改造周围的现实活动中,通过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内心世界的活动体现出来。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个性的社会化是通过群体而实现的”。而青少年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往往是在各种形式的群体中度过,其个性的发展时刻都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如果群体水平愈高,则愈有助于其成员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研究还表明运动体验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负性情绪,对儿童具有培养积极自我概念的作用,“儿童如果承受不了身体挑战和心理上的打击,就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总之,体育社会属性对于青少年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结论与讨论

1、在素质教育深人开展的今天,我们应正确认识体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关系,不能忽视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不要过于夸大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在全面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快体育教学过程、课程教材、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更新和变革,进一步发掘体育的社会属性,并与其自然属性很好地结合、应用到素质教育当中,营造有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微观社会环境。

3、体育运动被看成为形成社会化经历的场所,而不是社会化结果的原因,也就是体育运动在项目、团队和情境上是以极其不同的方式组织的。因此,它为参与者提供了许多不同的体验。

4、青少年个性社会化的形成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素质教育非常注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同样,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品质及多种能力的培养。

5、体育的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生活技能学习、社会规范教育、社会价值观念、社会角色的习得和个性的形成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而这都是素质教育核心目标的具体体现。

青少年体育教育篇7

——聚焦青少年体质问题

编者按:学生军训病倒者众多,学生长跑后猝死,多所学校取消运动会长跑项目……越来越多触目惊心的报道让我们震惊于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状况,肥胖、抑郁、孤僻,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困扰着青少年。一方面是全社会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体育教师“不敢上、不让上、不会上”体育课。体育课怎样成为教育?体育课应该怎么上?本期《专题策划》特邀资深专家、体育教研员和优秀体育教师,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形成一组颇具代表性的文章,以飨读者。

一、青少年体质下降令人担忧

《中国教师》:前不久有新闻报道,“两周军训北京大学3500名学生病倒,晕倒者众多,看病超6000人次”,您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毛振明:这个数字很惊人,这表现出学生体质的下降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从国家的数据上来讲,只是速度、力量、耐力这三项呈下降趋势,但在体适能方面,比如说他能够站得长、坐得住,能够经得住寒冷,能够耐得住酷暑,能够经得住风吹日晒,这些东西因为没有评价的指标,所以没办法评价。确实,在这方面,孩子们较差。更不用说遇到外部的阻力,比如说遇到山洪能不能躲起来。所以说,看到北大这么多学生因为军训病倒,我真是忧心忡忡,这样的孩子能成为人才吗?实在令人担忧。

《中国教师》:根据《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我国青年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生长发育水平都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滑,您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今后应采取那些对策?

毛振明:在《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中,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的增长都只是数字而已。我们都是这个报告完成的当事人,应该说,这个增长的趋势还存在一些疑问。首先,这些测试的数据是否准确还不能保证。其次,即便这些数据确实在增长,但增长的量也是极其微小的,在统计学上究竟有没有意义,能不能代表全中国的青少年,这是令人质疑的。但我们至少可喜地看到这个数字没有往下降,我觉得这就是5年来“阳光体育运动”的一点收获,但这点收获还不足以让我们长舒一口气。一方面,即便这个数字是真实的,这个收获也是微小的;另一方面,即便有了增长的趋势,也是在连续20年下降的情况下有了一些触底反弹的倾向,要补回这20年的下降之差,需要多长时间?所以,我们中国青少年的体质现在增强了一些,那就是提醒我们像“阳光体育运动”这样的活动还要坚持搞下去,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

大学生体质持续下滑这个数据是真实的。大学生体质下滑的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

第一,中小学里青少年体质下降的状况必然导致大学里青年体质的下降。

第二,大学体育课的质量不高。大学的体育课,无论是在课时方面,还是在重视的程度方面,比现在的中小学体育课还要再差一些。现在的大学体育课,每周两个学时,要想依靠这每周的七八十分钟来保证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实在不太可能。

第三,备战高考导致体育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大学生经过了高考的鏖战,高三一年基本上没有上过体育课,身体继续弱化,到了大学,这些体育锻炼的缺失显现出来,这也是意料之中的。所以,大学生的体质持续下滑,这一直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关于今后应采取的对策,我认为有五方面。

第一,把目前的体育课上好。如果大学的体育课还是“放羊式”地上,那肯定达不到标准。所以,学时有限的体育课必须要上好。

第二,广泛开展俱乐部,把大学生的体育社团搞好。让学生参加到各个社团里去,骑自行车的、登山的、攀岩的、轮滑的、街舞的,等等,这样既可以丰富大学的体育文化,又能够培养特殊的大学精神,同时也可以锻炼大学生的身体,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人交往,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第三,大学一定要有健身的要求和措施。例如在北京师范大学,我们正在考虑建立指纹触屏系统,指纹一触屏,就可以测出触屏者当时的心率,这套系统如果成熟的话,就可以在学校各个地方都设置这种触屏。我们会规定大学生一周进行运动的次数,运动后,要进行触屏,心率要求达到一定标准。我们另外一个正在考虑设置的是体育场门禁系统,要求学生每周必须到体育场运动,要求有最少运动时间,进出体育场都要刷卡。我们的设想是把学生进行指纹触屏和心率达标的次数以及进出体育场的次数计入体育成绩之中,用这样的手段来逼迫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还有,就是大学生体育达标测试的成绩也要计入体育成绩,并且把体育成绩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另外,在有些学校实行早操制度。总之,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在这种制度之下积极锻炼身体。

第四,应该通过课程提升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对体育的理解,改变学生不正确的生活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不进行体育锻炼的隐患。

第五,学校要多搞比赛,多给学生提供舞台,开展全民运动会,让每个学生都参加。

《中国教师》:青少年缺乏体育锻炼的原因是什么?您认为如何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毛振明: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原因有四方面。

第一,应试教育的压力。应试教育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学生只顾着升学考试,家长最操心的也是孩子的学习,这关系到孩子的工作和幸福生活。

第二,城市化的扩张。现在的城市发展得太迅速了,我们以前可以到河里捞鱼,可以有大范围的空地让孩子们一起跑、一起做游戏,但现在都没有了,所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剥夺了孩子们的体育空间,也剥夺了孩子们的体育伙伴。

第三,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保护。这个问题体现在实际中就是孩子冷着也不行,热着也不行。学校举办一个冬季长跑,很多家长都来质问学校如果孩子出汗生病怎么办。学生做运动擦破点皮、受点伤,甚至运动完以后身上肌肉疼,遇到这些情况家长不满,都来找学校。凡此种种让我们的孩子经不得风、经不得雨,锻炼起来有很多困难。

第四,青少年锻炼意识的缺失。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的一生中,在0至25岁这个阶段,就算不锻炼也会生长,这是基因的作用,这个时间段里再给孩子配上良好的营养,家长和学生自己都没有健康的危机意识,因为这个时间孩子正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但为什么老年人会有危机意识?因为老年人的体质处于下降的趋势,这是我们眼前的问题和未来的问题的一种时间的落差,就是说学生看不到自己不锻炼会发生什么,相反,青少年学生看到的是自己没有锻炼也没有什么问题。

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还不是首要的。我觉得大家要有这样的思想,就是如何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推进素质教育,推进体育教育。这不是一个意识的问题,因为孩子们本身都是喜欢玩的,而社会各方面都在压抑着孩子们爱玩的天性。但孩子现在没有同伴,那就要在学校里组织俱乐部;孩子没有场地锻炼,那就要利用学校的场地。现在中小学的体育场一到下班时间就空了,完全没有利用起来,体育资源被浪费掉。另外,大家需要意识到,应试教育的确带来了繁重的学习压力,那么通过体育锻炼是可以缓解学习压力的,这就是“8-1﹥8”的含义,既强身健体,又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很多教师和家长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在素质教育中,可以有更合理的做法,让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锻炼起到一些作用,让教育观念更加理智。

二、学校体育难辞其咎

《中国教师》:许多教师认为,学校体育的地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毛振明:我认为这是体育教师对于教学现状的一种抱怨,这种现象是不好的,但也不是很不好的,因为学校体育至少还是“说起来重要”的。能让所有人认识到体育说起来很重要,这第一步已经很好了。

而“做起来次要”,这要看实际情况。有的学校生源不好,排名也不靠前,招生也招不满,那么这样的学校最先想的必然是提升学校的升学率,提高教学质量,而不可能是把学校体育抓好。如果一个学校的排名很靠前,那么这个学校必然也会开始注重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所以,现在重视体育教学的学校都是比较好的学校,这就是“做起来次要”。

而如果学校忙起来,文化课都顾不上抓好,更不可能管理体育课的教学,这就是“忙起来不要”。

我相信,每个学校的管理层都还是知道体育是重要的,当学校把最紧要的事情做好之后,也就是“忙”过了以后,一定会做好体育教学工作。相反,如果体育课被认为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更重要,忙起来什么也不要就要体育”,那么这种学校必然也不会是好学校。

但是,我还是希望学校把最基本的事情做完以后,尽快关注到学生的体育锻炼的问题,因为如果学校把所有的事情都忙完了,再回过头来看体育教学,那个时候就已经晚了。

《中国教师》:您认为体育的功能是什么?

毛振明:我觉得体育的功能应该有三方面。

第一,体育能够指引学生锻炼身体,让学生身体强壮。

第二,体育会让学生一辈子锻炼身体,享受生活。体育运动是人们的生活内容,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体育可以教导学生一辈子锻炼身体,永远享受幸福生活。

第三,体育运动中含有教育。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学生不会有心理问题,不容易出现自杀或抑郁偏执的情况,而且体育会锻炼学生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顽强精神,让学生不怕输、不服输。

《中国教师》:在很多学校,从小学到大学的体育内容都一样,请问您如何定位不同阶段的学校体育?

毛振明:我认为学校体育从小学到大学的教学内容不仅是一样的,而且都是初级的,低水平的。教学内容一样这不是个问题,比如,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学篮球这很正常,但是一直学习的都是低级的双手胸前传球、运球的话,这就很不正常了,这是教学内容的低级重复。这样的教学不能让学生进步,也不能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的乐趣,更不能让学生主动到体育场锻炼。

《中国教师》:我国的学校体育与国外的学校体育相比有什么不同?国外的学校体育对我国有没有可借鉴的地方?

毛振明:我国学校体育与国外学校体育的不同点大致有三个。

第一,我觉得最大的不同是欧美国家应试教育的压力不是特别大,所以国外的学校体育的发展空间比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空间大。

第二,中外的体育传统有很大不同。中国人讲笑不露齿、行不露足,重文轻武;而外国人非常热衷于户外活动。这是中国人和外国人对于体育的认识的最大不同之处。

第三,中外的体育教师水平不一样。中国的体育教师水平普遍不高,体育课仅仅是上了,但是不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而国外的体育教师水平很高,教学也很严格,学生在体育课上真正能够学到东西。

国外的学校体育对我国的可借鉴之处大致有两方面。

第一,如何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实施素质教育。我不认同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个提法,在中国目前的国土资源中,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硬生生地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我国来说,必须要承认应试教育,也必须要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推行素质教育。

第二,中国人的体育意识必须要提高。体育不是跑跑跳跳、玩玩闹闹,体育是一门科学,它有深刻的内涵,我们必须要转变对体育的看法,真正把体育当成一种生活的方式。

三、体育精神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中国教师》:您认为体育的精神是什么?这些精神品质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

毛振明:体育的精神就是不怕输、不服输、不怕难、不怕苦、不怕丢人,通过努力争取成功,我认为这就是体育精神。所以竞技体育人最可爱的地方就是经过了艰苦训练做出非常漂亮的动作,偶尔遇到挫折摔倒了,站起来以后仍然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相反,如果为了不输而投机取巧,吹黑哨、打假球,这都是体育精神要抛弃的。

这些体育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意义非常大。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能不怕输、不服输、不怕苦,那么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英雄好汉。现在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这么严重,遇到困难就想到自杀,这是体育精神的严重缺失。

《中国教师》:我国2008年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当时奥运会在中国所受到的关注无与伦比,请问奥运会给中国的体育事业,尤其是学校体育带来了什么影响?

毛振明:我认为,现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方式对学校体育的影响不大,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要比预想的小。

青少年体育教育篇8

1正畸治疗前的准备

对青少年患者及家长进行错牙合畸形危害的详细讲解。治疗前详细检查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和存在的疾病,详细记录个人资料、病史、拍X线片,治疗龋病、牙龈炎、及早拔除滞留乳牙或残根,对牙龈结石者进行牙周洁治。安排正畸患者与口腔健康状况良好的复诊正畸患者接触,通过表扬复诊患者使初诊患者形成观察性的行为学习过程。

2心理护理

青少年由于其独特的神经内分泌环境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使其在行为、情感和认知等方面与成年人有着明显的区别[2]。对于大多数青少年而言,11岁时处理抽象概念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开始发育[3-4]。患者已经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应该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牙列外观上的缺陷,帮助正确评估父母和同龄人的看法,让其主动地、发自内心地配合医生及护士进行正畸治疗和牙周健康的维护。在前几次复诊中,抓住患者害怕医生和延长治疗时间的心理,告知患者多次、正确地刷牙可以有效减少牙菌斑的形成,可以缩短治疗过程。在以后复诊时,创造合适的时机,在其他初诊患者面前表扬他,从而使患者产生对刷牙习惯的兴趣与动力。

3口腔卫生健康宣教

3.1刷牙的方法ChadwickBL[5]认为,对于清除菌斑,刷牙技术要比牙刷的设计更为重要。推荐使用改良的Bass法刷牙。刷上牙时先将牙刷刷头与牙齿牙合面呈45°角向上,先刷牙的下半部分表面和牙龈边缘等部位,再将牙刷刷头旋转180°向下,方向向下与牙齿牙合面仍成45°角。刷下牙时牙刷放置的方向与刷上牙时正好相反。刷中牙时,尽量将牙刷的刷毛伸进托槽与弓丝之间的部位,以清除托槽近远中牙面上的菌斑。选择牙刷刷头小,中等硬度的刷毛。有研究报道电动牙刷比普通牙刷清除菌斑的效率高。对不易清洁的部位可以使用间隙刷,对牙齿邻面可以使用牙线。KilicogluH[6]提倡在间隙的部位使用间隙刷和牙线,这有助于牙间隙处菌斑的祛除,防止固定矫治器在正畸治疗中出现牙周组织的损害。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min,每天坚持至少早晚刷牙两次,午餐后尽量刷牙,吃食物后坚持漱口。

3.2文字与示范教育运用牙齿模型讲解正确的刷牙方法,并让患者亲自实践,直至掌握基本的刷牙方法及牙线、牙间刷的正确应用。制作“正畸患者刷牙方法”、“佩戴固定矫治器注意事项”、“口腔健康宣传”等小册,发放给患者及家属,使其能够随时阅读,加深印象。

3.3饮食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属在刚戴矫治器时,应进软食或流食,1周后可正常饮食。尽量避免进食过硬、过粘的食物。正畸治疗中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两餐之间尽量不进食甜饮料和食物,睡前刷牙后不进食任何食物、糖果和饮料。

4家庭及社会支持

正畸是一个较长时间的治疗,需要家长不断地学习正畸治疗的相关口腔健康保健知识,鼓励并监督患者养成良好的刷牙和饮食习惯。正畸患者配合性差主要是由于其所处的团体中没有同样佩戴矫治器的同伴,由此产生某种程度的耻辱感,因此,笔者在安排患者就诊时,通常安排同学校的患者在同一时间段复诊,使其能够在生活学习区域内找到有类似特征的人群,从而维持其作为“人群中的一员”的要求[7]。让患者的同学及好友陪伴来复诊,进一步取得大家的认同,减轻心理压力。

5电话回访

登记患者及家属的联系方式,由专职人员每周进行两次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治疗后有无疼痛、附件有无脱落、口腔粘膜有无异常、是否按要求刷牙等。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6小结

正畸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根据不同患者,灵活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个性化沟通方式,使每个患者身心愉快的完成正畸[8]。通过对正畸患者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合理、恰当地给予健康宣教与指导,调动了患者治疗的主动性,自觉有效地维护了口腔卫生,对正畸治疗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裴慧斌,吴雪.对正畸治疗患者实施改良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0):918-919.

[2]贾蕊,邰发道.社会行为发育的行为神经内分泌效应[J].生理科学进展,2005,36(4):375-378.

[3]卞晓燕,彭咏梅,魏梅,等.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对婴幼儿认知发育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2):3083-3085.

[4]王敬彩,姚国.衣明纪.婴儿期母乳喂养与学龄期儿童认知和行为发育的关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8):619-621.

[5]ChadwickBL.productsforpreventionduringorthodontics[J].BrLor-thod,1994,21(4):395-398.

[6]Kilicogluparisionoftheeffectivenessoftwotypesoftoothbrushesontheorallhygieneofpatientsundergoingorthodontictreatmentwithfixedappliances[J].amJorthodDentofacialorthop,1997,111(6):591-594.

[7]潘小容,林格,许跃.青少年正畸患者的牙周健康教育[J].中华护理杂,2010,45(2):125-127.

青少年体育教育篇9

关键词: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创造力开发;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7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9-0044-03

21世纪的教育正在出现一系列的变革趋势,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加强创造力研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上存在着两大误区:其一,认为创造力不能培养,即使能够培养,那也是高等教育的责任,与基础教育关系不大甚至没什么关系;其二,认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学校的责任,与其他社会主体关系不大甚至没什么关系。本文在辨析这两大误区的基础上,以中国科技城――四川绵阳的实践探索为例,对建构与优化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讨论。

一、青少年创造力开发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创造力开发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然而,对于创造力能否培养的问题还存在着广泛的质疑。有学者认为:“人类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的稀缺是基因注定的,不可更改的,至少在基因工程启动之前的历史中是这样的……我们知道怎样摧毁创造力,特别是根据中国的经验;我们不知道怎样判断和促进创新潜力,即使囊括全世界的经验。”[2]中小学生不能侈谈创新,这种观点在中小学教师中具有广泛的市场,在他们看来,创新成为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不必要的负担。教育观念上的种种迷惘必然会最终反映到人才培养质量上来。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3]。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教育结果,与基础教育领域长期盛行的神秘主义创造观有关系,也与创造力科普工作不到位有关系,导致了对青少年创造力开发必要性、可行性的质疑。

事实上,包括创造力在内的人的素质发展是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特征,即使会在某个特定的节点表现出明显的飞跃性特征,但也必定离不开一个量的积累。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会在某个特定的人生节点突然出现,它需要一个累积的过程。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学者研究发现:青少年是个体科学创造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表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在14岁时要下降,在17岁时趋于定型[4]。还有学者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创造力整体呈阶段性发展,在同一阶段内其发展呈连续性。青少年创造力从小学四年级起呈上升发展趋势,六年级到初一时水平明显提升,到初三时达到最高峰,进入高中后,其水平有所下降并呈稳定状态[5]。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就是要帮助青少年有意识地去完成个体创造力的累积过程。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弊端之一是对创造力培养的重视不够。因此,青少年创造力开发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它是培养一大批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工程,更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

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理论阐释

当今社会还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认识误区:人才培养即教育是学校的任务,是教师的职责,其他社会主体的教育责任被严重边缘化。就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来说,普遍认为这是学校的事情,殊不知学校根本没有强大到可以独自承担如此艰巨的责任。我们从来不曾质疑过的“教育”和“学校”本身需要得到理性的检视。丹尼尔・科顿姆提出“教育是无用的”这一命题。他说:“如果我们打算全面彻底地思考教育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必须想想教育的无用性……如果教育有任何价值可言,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教育是无用的。”[6]这种观点无疑挑战了大多数人的教育常识,但却不乏其真知灼见。同样受到挑战的还有学校,家长们往往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尤其那些所谓“名校”,似乎就给孩子的人生买了一重放心的保险。盖托却提出了“上学真的有用吗”[7]这一质疑,尽管这是针对美国教育和学校而提出的,但是,其独特的视角无疑能够引人深思。根据某研究机构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国内约有1.8万学生没有在校接受教育,而选择了“在家上学”[8]。学校具有其自身的功能局限性,它难以独自完成其教育使命,以开发青少年创造力为旨归的科技创新教育需要建立和优化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就是从大教育观出发,建立相关组织、制度与机制,形成以学校为基地,社会各类主体协调配合、共同开发青少年创造力的社会系统。它至少包括以下重要的构成要素:一是学校。学校依然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阵地。面向青少年创造力开发,学校应当在教师专业素质、课程教学体系、教学设施设备等做出相应调整。二是家庭。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其创造力开发。三是企业。企业应当肩负起社会公民的责任,承担起促进教育发展的社会义务,尽其最大能力为青少年提供参观与实践的机会。四是社区。社区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环境,社区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学校开展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五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建立机制、搭建平台、统筹协调各类社会主体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六是群团组织。如团委、关工委、科协等组织应当多组织校际之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科技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七是科研院所。科研院所是地方的智库,应该为青少年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能够走进实验室、走近专家学者,亲身体验创新过程。八是科技场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各类展览场馆都是人类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青少年们走进科技场馆,能够从无形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建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实践

近年来,绵阳市的高校和中小学校,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开展了课程教学、创新实践、创新竞赛、创业实践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成绩喜人。在科技博物馆建设、创新中心建设、乡村少年宫建设、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投入,成效显著。

在创新教育机构方面,绵阳师范学院成立了专门开展创新教育的创新学院和部级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西南科技大学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部级综合性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绵阳市建有以展示中国核科技发展历程和展示“两弹一星”功勋获奖者及感人故事为主题的绵阳科技博物馆、绵阳市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担当创新策源地和孵化器的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等等。

在创新实践活动方面,由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教育体育局等单位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优秀科技辅导员评选、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等;此外,2014年还增设了科技城“小发明家”评选活动。由绵阳市教育体育局根据中小学课程组织开展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大赛、“为生活而设计”创新实践活动成果展、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等活动。绵阳市团市委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的创新创业热情和活力,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青年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当然,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科技创新教育存在多头管理,缺乏必要的协调统合,主要涉及的政府部门有教育体育局、科协、团市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单位,中国科技城的科技人才、科研院所、科教场馆等科教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多为业余性质,许多单位缺乏专门的、高水平的指导教师;经费投入需加大,相关政策制度需完善;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的层次较低,制作较粗糙,知识与技术含量偏低。

四、优化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对策

绵阳市作为中国科技城,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这方面的工作还大有潜力。根据创造学原理和系统原理等理论,建构科学的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能够极大地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

(一)明确一个目标

中国科技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升青少年创造力,倾力打造科技城创新文化。系统、科学的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能够促进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助于绵阳市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工作。

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在“软实力”方面还需要提升。通过系统、全面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建设与实施,在全市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提高青少年创造力的同时,带动中小学校、社区、教育机构的创新氛围,同时影响家长和教师,形成更多、更大范围的市民关心、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能够促进绵阳市创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这对中国科技城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搭建三个平台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在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需要搭建合理的创新实践平台以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创新实践平台主要包括三类:教育培训平台、实践活动平台、展示提升平台。

第一,教育培训平台。科技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对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从现有的教育体系来看,传统的师范教育没有相应的创新教育师资,高水平的创新教育师资是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瓶颈之一。一是在教师培训方面,教师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力军,需要组织开展市级、区县级、校级的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教师不仅要学习创新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而且要掌握如何在校内外有效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二是在学生培训方面,应该在最大范围内开展科技创新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的培训,并结合学生兴趣、需求、知识背景等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类型的学生培训。三是在家长培训方面:可在有条件的学校中开展家长培训;可借助“绵州讲坛”等形式,向更广泛的市民进行宣讲、培训。此外,在培训形式方面,可以借助“科技夏令营”“智能机器人培训班”“创造发明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生动有趣的、互动式的、体验式的不同方式,激发创新创造的兴趣,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创新实践活动。

第二,实践活动平台。实践活动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国内外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往往是各种类型的创新竞赛,通过竞赛来吸引青少年进行学习和实践,并从中启迪创意思路,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目前,创新竞赛包括多种类型,尤其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智能机器人竞赛、青年创新创业竞赛等。一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主要有部级、省级和市级三类层次。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环保总局等联合主办的青少年学生科技竞赛和展示。二是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活动是一项综合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青少年科技活动,通过计算机编程、工程设计、动手制作与技术构建,结合青少年的日常观察、积累,去寻求自己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发展自己的创造力。三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是一项更贴近社会、更为复杂的创新实践活动。目前,国内有多个创新创业竞赛,例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2014年5月,绵阳市启动了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四是各类专题创新竞赛活动,例如:创意设计竞赛、航模比赛、劳技创新作品竞赛、“头脑奥林匹克活动”、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等,都是激发青少年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

第三,展示提升平台。通过教育培训和创新竞赛,将产生较多创新成果。为了营造创新氛围,激励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创新实践,设置不同类型的展示提升平台,不仅促进青少年自身的成长,而且能够较好地营造城市创新文化。首先,设立“市长创新奖”,每年评选2至3名在创新创造或创新竞赛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取得突出成果的青少年,颁发市长创新奖。通过对获奖者的宣传报道,营造创新氛围。其次,设立科技城发明奖,每两年进行一次评奖,对突出的青少年创新发明成果进行奖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科学家”评选活动。此外,还可以利用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在科博会上对绵阳市青少年的优秀创新成果进行展示。在绵阳市的新闻媒体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展示等活动,营造科技城创新文化。

(三)提供四项保障

为了确保中国科技城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力促进绵阳市创新文化的宣传,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中,还需要明确保障措施。

一是人员保障。人是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体。在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需要确保三类人员。首先,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市科技创新教育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其次,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专家委员会,聘期国内外科技创新教育领域的专家,由他们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项目评审、指导等工作。最后,各类学校的“种子教师”,从各个学校抽选出骨干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然后回到原单位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培养,扩大科技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

二是条件保障。青少年在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时,需要一定的实验室、资料室等条件,因此需要必要的条件保障。首先,在绵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设立开放实验室,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其次,遴选科技创新基地,将绵阳科技博物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等作为基地面向青少年开放。此外,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经验,成立“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并借鉴北京市的“翱翔计划”、重庆市的“雏鹰计划”,设立专门的、系统的、科学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三是制度保障。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还需要在制度方面跟进,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明确职责、规范经费使用、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等方面建章立制,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创新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四是经费保障。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资金的保障。绵阳市在已有的相关资金的基础上,需要增加部分经费开展预算。此外,依托创新教育相关机构,可以以“命名”“赞助”“资助”等多种方面向社会募集资金。

参考文献:

[1]陈伟.构建科技创新教育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0(7).

[2]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赵永新,王昊魁.中国儿童想象力太差[n].人民日报,2009-08-17.

[4]胡卫平,俞国良.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研究[J].教育研究,2002(1).

[5]沃建中,王烨晖,刘彩梅,林崇德.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9(3).

[6][美]丹尼尔・科顿姆.教育为何是无用的[m].仇蓓玲,卫鑫,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青少年体育教育篇10

经过四个五年的普法教育,我国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了明显增强。但是,未成年犯罪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究其原因,除深受外部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外,青少年法制教育体制方面的缺陷可能是主要问题。

一、青少年法制教育体制方面的缺陷

1.重视不够,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

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学校法制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升学率、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虽然学校领导也认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感到无奈,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硬指标,在重视程度上还远远不够。

2.形式简单,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

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采取单一灌输的教学方法,缺乏直观、生动的教育。

3.标准不一,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

具体表现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有的安排自习课、有的挤占政治课、有的甚至没有固定课时。教材上,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教育内容不规范。

4.质量不高,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

法制课教师由政治课教师、班主任或德育主任兼任的情况依然比较普遍。他们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但受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5.职责不清,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

学校的法制教育由于没有硬任务、硬指标,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责职和目标,存在做与不做、做好做环一个样的状况。许多家长往往把希望寄托于学校,很少对自己子女进行有效教育。特别是对已离开学校而未工作的青少年,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只有通过社会环境来约束,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象突出。

二、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对策

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就如何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体制建设,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种对策:

1.部门要重视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办法或制度,把法制教育列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要设立法制教育专门机构,做到有人管、有人具体抓、有考核评价。

2.内容要丰富

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专题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参观监狱、旁听审判活动、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普法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的观念。

3.教学要规范

要全面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规范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和要求。司法、教育等部门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

4.质量要提高

应组织力量对任课教师、班主任、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并逐步配备专职法制教育教师,逐步提高法制教育质量。

5.职责要明确

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参与,学校要明确职责,给教师确定硬任务、硬指标,要将法制教育的效果与教学实绩挂起钩来,与年终考核、晋级、晋职挂起钩来。

6.教育网络要整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