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体会十篇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体会十篇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6:46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体会篇1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17-02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有序进行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而这些弊端的存在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广泛开展,并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成果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等几项重要文件正是对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固有问题的修正,同时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1职业教育的开展以服务市场需求与实现就业为导向

文件《决定》对如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文件中指出职业教育的开展以服务市场需求和实现就业为导向,并与我国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相衔接,这意味着需要继续加强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党的十报告中指出,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而产业结构的优化无疑需要依赖于信息技术与其他的先进技术,因此,以服务市场需求为导向要求把握产业转型与升级趋势,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时保持一定的前瞻性,不只停留于固有的授课范围。事实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开办职业教育的核心目的,也是其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标准,而我国结构性失业现象日趋严重,这恰恰说明了职业教育成果的不尽人意,尤其是在当前人口红利消失的背景下,如何让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实现对接,如何切实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是我们开展职业教育要考虑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无论是教育的市场导向还是提升学生技能水平,都与教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文件《决定》中着重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一名教师,笔者对“双师”的理解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有些人看作是“次等教育”,学生选择入学的实际情况似乎也从某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而这种观点导致的后果是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对自己潜质的低估,而这种意识层面的低估又导致了部分教师忽视了对提升自身素质的追求以及局限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懈怠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学生应用能力的不足又进一步加深了教师对学生的低估,由此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文件中倡导全社会为开展职业教育添砖加瓦,在笔者看来,要集合各方(政府、社会以及企业的)力量改善我国职业教育的硬件设施与师资力量,转变包括教师与学生在内的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与观念尤为重要。职业教育产生的根源在于产业发展需要,而不是对落榜生的一种教育形式上的安置。根源于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无疑将随着产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而日益兴盛,因此,职业教育在学术研究上与普通教育必然存在差距,但在用能力上却更胜一筹。实际上,职业教育需要普通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来开展理论教学,而普通教育同样需要职业教育的实践运用作为理论间就的基础,二者间并没有高下之分,反而相互促进。在此前提下,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教师,理应具备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比普通教育要高。文件中指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期盼。

3加强校企合作

文件中指出要加强校企合作,并提倡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与教师相比,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能力要高出许多,同时在企业的长期任职赋予了他们更强的市场洞悉能力,企业技术人员的兼职任教,无疑将大大增强职业教育的务实性与前瞻性。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以笔者所教授的礼仪课程为例,假设学校与礼仪服务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由其派遣一名礼仪小姐为学生授课,她对于职业礼仪的认知与熟悉是毋庸置疑的,但能否做到深入浅出为学生所接受却是存在疑问的。教学的效果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心理以及习惯的把握是密不可分的,而这正是兼职讲师所缺乏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学任务还是应由学校老师完成,而企业的技术人员则在授课过程中起顾问作用。当然,这只是针对理论教学,企业技术人员在实践教学中理应担当主教的角色。企业历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而长期以来校企合作一直没有得到大规模展开的原因除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不符合企业的需要以外,政策支持的缺位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文件中所做出的有关政策支持的规定有力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对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政策的支持,作为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校企合作会发展越来越好。

4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文件中提出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当前,我国不少职业院校与普通教育高等院校一样,追求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与全面,从而导致了职业教育缺乏特色,以及专业课程内容的职业性不强,而其造成的影响是职业院校吸引力的下降以及培养出的学生缺乏预期的就业能力。实际上,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博与全相比,专与精往往更具实用性,对于职业院校竞争力的增长以及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更有裨益。针对当前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繁多的现状,必然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压缩。

文件《规划》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建设目标做出了“两步走”的具体规划。纵观2015年与2020年的建设目标可以发现,2015年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对以制度为核心的基础的完善,而2020则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大幅度增强,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的建设目标已经基本完成,而离实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仍然存在一段距离,这需要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协同努力。在此过程中,国家通过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以及通过舆论宣传转变个人观念来提供制度上、财政上以及思想上的保障,而社会则通过集合各方力量进一步为职业教育的开展创造物质条件与营造良好环境,而个人,尤其是职业院校的教师传道授业,学生锐意进取,笃学不倦,最终完成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即输送具备高素质与高技能的合格人才。

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笔者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同时也为国家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强力支持感到由衷的欣喜。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而教师肩负着将他们培养成有用人才的重担,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但笔者相信,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的齐心努力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冯大奎.对职业发展教育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探索,2011(2):30-31.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体会篇2

关键词:职业锚;高校德育;创新

作者简介:孙明福(1965―),男,湖南道县人,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教育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052-03

一、职业锚及其认定的意义

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它是人们内心深层次的价值观、能力和动力的整合体,它体现了‘真实的自我’”。它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e.H.施恩教授领导的专门研究小组,从1961年开始对斯隆管理学院44名mBa毕业生进行长达12年之久的关于个人职业发展和组织职业管理的调查与研究,针对一个人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动机和需要、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清楚的了解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关于职业的看法之后,进而提出的个人职业生涯选择理论。他们根据对几百个不同行业、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人进行了纵向研究和访谈,最后把职业锚分类成技术/智能型、管理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创造型、服务/奉献型、挑战型、生活型等八种类型,并对这八种类型职业锚的能力特征、价值观念、工作类型、薪酬补贴、工作晋升、认可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界定。

职业锚认定的前提是理性的自我认识与判断,即对自我才干和能力的认定与自省;对自我动机和需要的确立;对自我态度和价值观的明确与树立。或者说,职业锚是由个体自我的才干、动机和价值观不断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动态结果,也是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产生并形成的,它是个体现实地选择和准确地定位职业的依据,是个人的长期职业贡献区和稳定源。职业锚的认定,不仅有助于个人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树立自己的职业角色形象,而且还能帮助提高个人的工作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虽然尚未涉足职业实践,更不可能从工作经验中习得和形成职业锚,但是,通过测试、分析和实践等,早期认定和开发大学生职业锚,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正确审视自我动机、需要、能力及价值观,激发大学生自觉地完善和发展自己,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能帮助大学生熟悉职业环境,促进职业意识的形成。职业锚准确反映的是个人职业需要及其所追求的职业环境。大学生涉世经验不足,职业环境陌生,职业意识谈薄,早期认定和开发大学生职业锚,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地熟悉职业的含义和职业所需,能够启发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

其次,能帮助大学生促进预期心理契约发展,准确把握职业定位。职业锚既是个人的职业期望与抱负,又是个人职业价值的体现。早期认定和开发大学生职业锚,实际上就是加强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过程。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还需要什么,价值系统是什么,又怎样才能进一步提升这种能力、需求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能引导大学生根据意向中的职业基本需求,不断稳固地走向相互接纳,形成心理契约,不断地促使自我朝理想的职业方向努力。

再次,能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价值目标,有助于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格的培养。职业锚是个人长期的职业贡献区,要想在稳定的长期职业中有所成就,就必须不断地增长工作经验,增强职业技能,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早期认定和开发大学生职业锚,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也能强化大学生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人格意识,能引导他们从现在做起,刻苦学习,苦练本领,加强人格修养,不断提升人格品质。

最后,帮助大学生识别职业成功标准,有助于个人理解生活意义和创造未来生活。职业成功是“一个人所积累起来的积极的心理上的或是与工作相关的成功或成就。”一般来讲,判断职业成功的标准主要有客观的职业成功标准和主观的职业成功标准两种。在稳定的职业环境中,加薪和晋升为主的客观成功标准是人们较普遍认同的成功标准;在易变性的职业环境中,职业的成功标准越来越多元化,主观的职业成功标准得到了更多的强调。职业成功观作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个人对生活意义的理解。早期认定和开发大学生职业锚,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对职业成功的主观认识,体验到职业成功的多样化和生活的多彩性,能正确地理解生活的意义;同时,还能帮助大学生正确审视、评价和接纳自我,促进个性发展,不断地增强对环境的适应与控制能力,积极创造未来幸福的生活。

二、大学生职业锚开发与道德教育指向

施恩教授认为,每个人都有合适自己的职业锚所在,他的职业选择也只有定位在自己合适的职业锚上,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并取得与自己才干相称的成绩,从而获得满足感。高等教育是受教育者走向社会、走向职业岗位的预备期,必须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必要的职业准备。因此,科学认定并不断寻觅和开发职业锚理应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乃至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职业锚的认定主要对大学生能力、动力和价值观念的理清和明晰。我们认为,认定大学生职业锚主要把握以下三个环节。第一,在科学认识、测试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大学生个体身心特点、职业素质与能力、自我优势等,引导学生做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以达到对自我及适应职业的判断。第二,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各类职业特点以及对个体素质和能力的具体要求,从而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第三,通过分析、判断,在初步认定大学生职业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对初步认定的职业锚不断进行评估、检验和调整。

大学生职业锚的开发主要是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动力和价值观念的坚定和提升,是在夯实专业技能、加强品德修养基础上,根据大学生个体特征和不同职业锚的职业要求,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自我步入职场的运作管理能力、自我享受生活能力和职业道德人格修养等。大学生职业锚的早期认定与开发,旨在指导和帮助大学生通过审视自我动机、需要、能力及价值观,逐步明确个人需要与价值观,明确自己的擅长所在及发展重点,并且针对个人需要、价值观念以及个人特质的工作要求,自觉地完善和发展自己,发掘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职业锚的认定是职业锚开发的前提,职业锚开发又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走向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职业锚的开发包括个人开发和组织开发。作为组织开发的学校教育,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开发、培养与训练,更需要结合职业发展需要和未来可能生活的要求,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为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不断储备能力与人格品质。

其实,“人的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存首要掌握的生活知识和技能,而最根本的是人的价值生命的实现,教育在本质上不是一种本能性活动,而是一种价值性活动。”道德教育在这种价值性活动中始终又是居领先地位的。“道德教育的本质,就是教导学生对于善与义务能知又能行。”大学生职业锚早期认定与开发,关键是对大学生个体需要、动机、能力与价值观念的明确和提升,它是对个体价值生命的关注,也是对个体善与义务的导引和规范。基于此,高校道德教育理应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导向、调控和评价等作用,着力培养大学生自我认识和主体意识,激发职业道德需要和动机,树立正确的职业成功价值观,陶冶生活情操,增强就业、择业、敬业和乐业能力。

三、基于大学生职业锚早期认定与开发的高校德育创新

(一)创新高校德育的内容,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人格品质培养

高校德育内容是指高等学校道德教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它是在一定社会中道德教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也是高等学校开展道德教育工作的凭借和实现高等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过去,我们的高校德育内容较注重社会、政治需求,对个体职业发展以及职业发展所必须的道德人格重视不够。基于职业发展需求创新高校德育内容,就是要依据高校道德教育现有的基本内容体系,进一步优化道德教育内容结构,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教育和指导大学生在追求职业理想过程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利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的关系,以职业为谋生手段、以职业为实现自我的途径与承担职业所赋予的社会责任、义务的关系,个人自由、选择与社会需要的关系,职业理想与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实现职业理想过程中苦与乐、付出与获得关系等等,从而树立富有时代精神、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从职业理想活动中获得人生的意义和乐趣;教育和指导大学生明确职业劳动的生活价值,理解职业活动中履行的责任、职权、利益的道德原则,把握职业发展、职业纪律等方面的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爱岗、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确立踏实、认真、负责、积极的工作态度,养成遵守职业纪律的良好习惯,增强民主与团结互助的职业道德意识。

(二)注重高校德育教育,提高大学生把握生活的能力

高校德育回归生活,就是要使德育主体置身于生活、德育目标贴近生活、德育内容源于生活、德育工作融于生活,使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简言之,回归生活的德育模式就是一种融知、情、意、行于一体的教育模式。

以往,无论是我们的家庭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还是社会道德教育,都有意或无意地将个体与生活世界隔离,为道德教育设计一个相对完整,同时也是相对封闭的“温房”,道德教育缺乏对个体把握生活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缺乏对职业发展、需求、能力与价值的关注。职业锚的早期认定与开发,实际上是对个体生活需要、动力、价值理念的关注,旨在增强自我接纳能力,增强与职业环境的适应与控制能力,增强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把握能力。因此,创新高校道德教育,就是不仅要对人的现实生活进行规范,而且还需要对个体未来职业规划乃至整个未来生活给予关注和导航。一方面,要注重用适应现实生活的道德品质,引导受教育者养成道德生活的智慧,明确自己在职业发展和未来生活中的需要、价值、理想、信念,明确道德权利与责任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把握现实生活、享用现实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向受教育者展示未来人生价值的理想和人类道德生活发展的前景,用道德理想导引受教育者超越现实生活,积极去创造未来理想幸福生活。

(三)彰显高校德育的差异性,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促进个性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人一职匹配理论与实践,毫无疑问地把人的个性差异凸现出来,让每一个人重新认识自我;职业选择中的理论与实践则更加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职业意向,强调岗位对人的要求与人对岗位的适应能力的一致性,保证个人做出最优的选择。基于大学生职业锚早期认定与开发的高校德育创新,一方面,就是要以主体的道德需要为立足点,凸现道德教育的主体意识,将德育的现实与超越、个体享用与一系列社会有机地整合于“受教育者主体”这一目标上,不断培养主体在活动中的自我情感体验和意志控制。因为,只有是一个自觉的、能动的人,才是自己的主人,才能够在职业选择乃至整个人生中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有自己所认定的前进方向,对事物能够冷静而迅速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定,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行动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并能根据自己的目的去监视、支配、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自觉和自主地控制自己的欲望、需要、情感和情绪,积极能动地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不同的职业锚有着不同的职业能力和需求。比如,技术/智能型职业锚突出专业理论与技能的要求,管理型职业锚则需求强化分析能力、人际能力和感情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安全/稳定型职业锚强调知足常乐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自主/独立型职业锚需要有独立自主的品质和自理、自控的能力等等。高校德育就必须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并结合不同职业锚的特点、需求和价值观念,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强化高校德育的实践体验,培养大学生自我判断与选择能力

“道德教育的任务在于不断提高与完善人的致善能力,同时通过人的不断致善活动提高其能力。”而人的致善活动就是主体德性的对象化、外化的活动。人的生存实践告诉我们,人的生存实践既源于个人的生存欲念和生命意志、生存能力和生存信念,又要靠他自己选择和承担、感受和体验,或者说,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属人的“体验”是判断和取舍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最终的价值尺度;道德教育实践也证明,道德教育的实效,是在体验中发生的,只有诱发和唤醒了体验者的道德体验的道德教育,才能对其生存实践和生命健康成长发挥实际的促进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实践体验,是个体获得行为激励与认知能力提升,切实解决好个体的知、行统一,更好地肩负起自己的道德责任的有效途径。因此,首先我们需要转变道德教育的模式,把道德教育从过去孤立、封闭、单向的既定道德规范知识传授的样式转变为一种在开放、互动中不断涌现人生体验的过程,不断加强个体对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情感、意志与理想的整体践履;其次还要不断拓宽德育实践的辐射面,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现实生活乃至职业规划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自身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中唤醒自我教育与实践的真切的情绪感受,引入道德体验的“心境”,激发道德体验的激情;再次要不断增强道德教育活动中的共同参与、开放对话,在共同学习、理解道德规范知识的过程中,相互激励,协作创新,不断提高致善能力和生成新的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美]埃德加・施恩.北森测评网译.职业锚――发现你的真正价值.[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3.

[2]周文霞.基于知识经济背景下的职业成功研究.[J]新华文摘,2007(19):132.

[3]郭元祥,胡修银.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2000(6):24.

[4]詹栋梁.德育原理.[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13.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体会篇3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职业体验

一、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很多大学毕业生由于人生目标的不明确导致择业时存在盲目性和随机性。2004年4月由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可见,很多学生由于对个人、社会、经济的需求认识不清晰,导致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以至于在职业道路上走不少弯路。如何让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成了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然而很多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之前对所学专业接触较少或者只有肤浅的认识,对专业的选择往往具有盲目性、被动性。由于对所学专业的陌生,导致很多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感到迷茫,没有职业认同感。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都有成才的机会,没有不成功的行业,只有不成功的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和所学专业是每个学生成才的关键。在职业教育中正确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对自身、职业与社会的认识,综合评价自身主客观条件,对其合理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与职业目标,认真规划自己的发展路径,努力实现个人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职业生涯教育应具备的的功能

职业生涯教育是为了使个体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满足职业发展需要的教育。日本在《2004年综合调查研究协会会议报告书》中把职业生涯教育定义为: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和职业观的教育,是高度重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旨在使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合理的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具有三方面功能。

1.教育引导功能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上的“用工荒”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校园内是大量青春时光不知如何度过的莘莘学子,校园外到处是为找工作而焦灼的大学毕业生。很多学生在长期的求学过程中却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学,不明白要学什么,更不清楚如何学习。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除发挥咨询与指导的作用外,还应该起到指引与教育的作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职业理想、优势和特长,不同职业对人的知识经验、技能水平等因素也有不同的要求。职业生涯教育要引导学生寻找“人职”匹配的最佳结合点,使其积极主动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追逐生命的目标。墨子有言:“志不强者智不达”。人的主观态度将对其能力发展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学习观是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职业生涯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做事,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能够合理经营和管理自己的人生。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帮助其认识职业与事业、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理想与现实等复杂的关系,对于其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确立个人职业目标有重要的作用。

2.专业指导功能

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就业方向的社会需求情况、岗位特征、素质要求,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提前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和目标。这些认识有助于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拓宽专业知识,丰富、完善与之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现有的许多职业生涯教育往往等同于就业指导教育,课程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工作,类似于一种短期促销式的就业培训。有人总结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是:“信息提供的多,观念教育的少;支招的多,解惑的少;商业性的指导多,教育性的指导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讲如何找到满意工作的多,讲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怎么办的少……仅在大四进行抱佛脚式的择业指导多,始终对大学生开展就业观念教育的少;每年重复的招聘会指导多,深入研讨改进就业指导的少。”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门需要有专业人员进行研究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目前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多为从事就业工作、辅导员等非专业人员,他们大多从国家的就业政策与形势、心理学理论与测评技术、面试技巧与礼仪等普适性的层面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由于专业人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度较低,专业方面指导的缺乏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需求、所需职业能力、职业前景等方面的认识肤浅,难以满足不同学生在专业领域发展的个体需求。

3.实践导向功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古诗充分揭示了亲身实践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职业实践逐步探索到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做好职前的准备工作,以便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生只有亲身体验职场生活,根据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才能了解工作中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才能结合自己的优势、特长、性格特征重新选择和确定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

实践是经验内化的途径。知识、技能只有经过人的身体力行、亲身尝试才能被更好地理解,因此,参加职业实践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在职场中的生存能力。

三、对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建议

1.注重观念的引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让学生对自己和社会进行全面综合的认识,去寻找发展前景比较好的职业或工作岗位。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务实的思想,面对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把生存放在第一位,在生存的基础上去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再次,不要被专业所局限,要根据社会需求,善于创造条件抓住机遇,面对新的岗位和工作任务,要善于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最后要引导学生合理定位自己的就业去向,认真分析不同的区域、岗位、竞争程度和条件要求,避免好高骛远的选择给自己和家人未来生活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

要引导学生树立没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是否适合自己的工作的理念,要用长期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的工作和自己现有的水平,既要有改变自己的能力和勇气又要有准确合理的人生定位,既要有对人生理想的执著又要有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有长远合理的人生规划。

2.整合教学内容,培养专业师职队伍

为使职业生涯教育走向专业化、正规化、科学化的道路,高校需要设置以职业指导为中心的部门和岗位,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统筹规划,全盘管理。职业生涯教育职能部门可与专业课教师、行业专家相结合,按照不同院系、专业对现职人员进行全员化的专业培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可以结合心理学中的“自我意识”、“社会信念”、“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管理自己的情绪、合理规划自己的目标;还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价值观”、“公民道德”、“基本法律规范”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目标、崇高的职业意识、职业领域必备的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职业生涯教育应将心理学、思想政治等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增加课程内容的亲和力、吸引力,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使严肃的理论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职业生涯教育要把学生的职业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职业生涯教育不是毕业时的就业指导,而是对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时的全程教育;不是单个专业教师的教育,而是从校长到每个任课教师、辅导员的全员参与的教育;不只是课堂理论讲授的教育,而是融座谈、竞赛、演讲、情景模拟等于一体的多样化教育形式。不同职业院校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在职业生涯课程的教学中坚持“教材校本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职业生涯教育还要立足本专业,邀请行业专家、企事业相关代表、优秀毕业生开展系列讲座和座谈会,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等,使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专业,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和初步的职业目标,进而定下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方案,这样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去追逐自己的职业理想,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是让学生通过见习、实习、职业调查等形式对职场生活进行深入地认识与理解,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与职业、学习与工作、理想与现实等之间的关系。由于课堂生活的单一化、抽象化、概念化,远离了现实的职场生活,使学生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适应真实职业岗位的要求。加强职业体验,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知识、能力水平与工作要求有更清晰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技能得到锻炼,以便尽快适应职业的需要。学生的职业体验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使学校能够与各界人士进行广泛交流,从而有利于改革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通过学生的职业体验活动,还能够满足企业对未来人才的选拔,使企业有机会培养自己所需人才,有机会考察和发现适合自己需要的优秀人才。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体会篇4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减负增效;中学生教育

2014年6月,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联合印发的《F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普通教育学校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职业发展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中学生职业发展辅导的主要载体,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是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内容,通过中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教育让其了解自身兴趣、气质、性格,引导其树立学习目标和职业理想,从而激发学习原动力,从心理上“减负”,在学习上“增效”。

一、中学生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的显性价值和隐形价值

1、显性价值――协同合作,减负增效

目前,“减负增效”是基础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等措施“增效”和教学督查等措施落实“减负”之外,还需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目标性、主动性、高效性。如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高效性,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是前提,而树立目标就需要“知己知彼”。中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开展探索、进行决策的过程,是中学生实现自主、快乐认知自己和社会的过程,也是家长协助支持、共同认知和探索的过程,这种共同体验和合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减少学习压力,从而促进了“心理减负”;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能够让其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和学生择业理念,让家长更加了解和理解孩子,减少家长对孩子的“增负”行为。

2、隐性价值――知己知彼,目标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方法能够引导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做到知道“四个为什么”即:知道喜欢干什么,了解职业兴趣;适合做什么,了解职业气质和性格;能够干什么,了解自身职能和技能;最看重什么,正确认知职业价值观。同时,中学生通过初步了解职业的科学含义、职业的功能、职业的分类、行业的特征,初步了解职业的工作环境、标准和能力要求等方面内容,提高学生认知职业的能力,拓展对职业的认知水平通。过对初步开展行业探索、职业探索、企业探索,提高初中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在认知自我、认知职业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特质和职业选择的结合点和兴趣点,初步树立职业理想,为升学、职业选择和确定职业、就业目标提供支持。

二、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1、理论认识不够全面

有学者认为减负增效,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轻负高效[1]。当前,关于中小学减负增效的研究,也多重视如何优化课堂教学,重视如何发挥教师作用,而忽略了中学生这个主体,忽略了家长、社会合作教育的作用,忽略了研究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标性,因此“减负增效”的效果不理想。同时,我国中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在教育目标上,重应试能力轻个性发展;在教育内容上,重理论普及轻教育整合;在教育机制上,重学校教育轻社会参与[2]。

2、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郑泽萍等曾对广州市6所高中学生的职业规划认真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学生自我认知模糊,主动发展意愿不足;职业认知不够,信息来源渠道零散;职业规划意识薄弱,缺乏准确定位等方面问题[3]。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课程繁重,基本上未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专业选择、自我认知、专业认知方面都十分迷茫,不利于专业学习、学业和专业规划和就业。这种现象不仅提高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紧迫性,也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从基础教育尤其是初中阶段抓起提到了紧迫日程。

3.合作教育存在难点。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教育为主体的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学校、家庭和社会能够共同参与、建设和合作的教育。中学生在自我认知阶段,需要家长和尤其是教师进行引导;在职业认知阶段,需要社会提供认知职业的途径;在认知过程中,离不开家、校、社会三方的密切合作。但是,目前缺少学校、家庭、社会协调配合教育的具体耦合联动机制研究成果,同时在具体教育过程中,也缺少可以借鉴的具体案例,成功经验的欠缺阻碍着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教育的发展。

三、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体系

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内容体系应包含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科普宣传,通过科普宣传、基本知识介绍,让学生产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如加拿大在小学阶段,学校就会安排不同的“职业日”邀请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到学校做职业介绍。第二个层次启蒙教育,通过专题讲座、远程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为什么、什么是、怎样做”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如新加坡教育部推出“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网络系统的试验计划,帮助小学生展开职业规划。第三个层次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在初中生课程中设置选修课或必修课,按照一定学时,开展教育教学,初步的介绍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学业规划、职业选择等知识,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测试,向学生介绍不同职业的特征。第五个层次是理论结合实践见习,在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以职业场所参观、职业人工作讲述、职业角色体验、职业见结在认识的方式,不断明晰自我、了解职业、修订目标。

四、加强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的相关建议

1、引导家长正确认识职业规划教育

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是家长参与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好处不仅能够加强亲情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家长了解和理解孩子的兴趣、特质和理想等不易观察到的信息,为未来的升学选择、专业选择甚至职业选择提供参考。

2、加强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师资培训

可以采用集中培训、专题进修、师范生课程专题选修、“特岗教师”培训专题研修、远程教育等方式,促进中学教师、师范生、特岗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学习、辅导咨询学习、方法工具使用、实践活动指导等技能。

3、形成联合教育机制

首先,要确定共同教育、共同参与的具体内容,让家长、教师和社会能够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其次,要有家庭和社会参与的动力支持,要引导家长对职业规划教育的正确认识,在社会上倡导企事业单位对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责任:三是形成组织职业认知教育的平台,政府应牵头组织远程教育平台和基地见习平台,把职业体验分享、职业介绍和学校网络教育平台相连接,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向中学生特定时间开放,形成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见习基地。

参考文献: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体会篇5

论文摘要:本文对苏北地区徐、淮、盐、连、宿五市中学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苏北地区中学青年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总体发展健康,但认识偏离者为数不少;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稳定意向差,愿献身体育教育事业者人数寥然;青年教师职业价值取向上主体意识强,对自我发展的个人目标执著追求,注重个人潜能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造成青年体育教师此种职业价值观的原因复杂。

1,前言

随着21世纪教育大发展时代的到来以及学校体育功能的不断扩大,我们必须认识到: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当前,许多国家都把振兴教育作为跨世纪的基本国策,我们国家也同样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些新的动向都预示着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随着我国《体育法》的颁布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成功体育”等各种体育教育思想以及各种新的体育教育模式的出现,都将给学校体育带来新的要求和冲击。而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是体育教师。在苏北地区青年体育教师占体育教师总数的49.02%(据2001年统计资料),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推论便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优秀的青年体育教师队伍;青年体育教师的业务素养、职业价值观念、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直接影响着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这一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因此,中学青年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应该成为我们考虑问题的焦点。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也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其行为特征具有明显的社会规定性、规范性和示范性,教师明确的角色意识和适当的角色行为,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前提。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表明,造成教师角色行为失当的主要原因是角色认知偏差。所以,具有正确的教师职业信念与态度,是做好教师职业的重要条件。本文试图通过此次调查研究的核心问题一一中学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了解本地区中学青年体育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这种职业的认识和评价,并由此表现出的价值取向。

2调查的基本情况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苏北地区(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五市)的青年体育教师为对象,年龄为23岁至犯岁,一年至五年体育教学工作经历。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有效回收问卷237份。样本中男性1%人,女性41人,本科毕业生(包括函授)102名,其它均为专科毕业生。取样时兼顾了五个城市及城乡中学教师的比例。

2.2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形式。问卷中涉及的主要问题为:对中学体育教师的角色认同问题;对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的评价与态度;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稳定性意向;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价值取向;青年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原因等。

3.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苏北青年体育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和评价总体上呈现健康态势,但态度偏离者为数不少;职业稳定性意向差,愿献身中学体育教育事业者人数不多;苏北地区中学青年体育教师职业价值取向上主体意识强,对个人发展的目标执著追求,注重个人潜能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造成青年体育教师这种职业价值观的原因复杂。

3.1苏北地区中学青年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总体上呈健康态势,但态度偏离者为数不少。本次调查中二在对中学体育教师的角色认同和职业评价上,76.4%的人认为“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很光荣”;49.8%的人认为“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社会地位较高”;认为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能发挥其潜能和特长的有74%;77.2%的被调查者准备继续深造。这一结果显示,苏北地区中学青年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念总体上发展健康,体现了本地区中学青年体育教师职业角色意识较强,职业态度较端正。与此同时,调查呈现的另一面结果却是一些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偏离了正确健康的发展轨道。调查中有25.6%的人认为中学体育教师职业与其它行业一样无非是付出劳动换取报酬;67%的人否认中学体育教师职业是其职业的最佳选择;26%的人认为这一职业不能发挥其特长和潜能;有28%的人因“目前对我无更好的职业”而选择了中学体育教师职业。

3.2苏北地区中学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稳定性意向差,愿献身中学体育教育事业者为数寥然。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7.3%的人愿意从事教师职业一辈子,而抱着“试试看”和“做一段时间再说”态度的人数为49.8%,还有22.9%的人坦言“有条件好的新职业就走”。进一步对青年体育教师职业不稳定的原因进行探究调查,发现导致他们职业不稳定的因素很多,但排在前三位的原因是:①社会地位偏低,工资待遇不高;②个人潜能难以实现;③工作条件太差。

3.3从总体上看,苏北地区中学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价值取向上主体意识强,对个人发展的目标执著追求,注重个人潜能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本次调查显示,苏北地区中学青年体育教师选择此职业的动因较复杂,但排在前三位的动因依次是:①职业稳定;②工作方式适合于自己;③重视体育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在回答“如果有一天你将离开学校放弃体育教师这一职业,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问题时,排在前三位的原因为:①个人潜能难以实现;②工资待遇太低;③无成就感。这一结果说明青年体育教师职业价值取向上主体意识强,重视内在价值,他们对个人发展的目标执著追求,调查中78.2%的人准备继续深造。调查中还发现青年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追求上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和低层次的保障需求(如工资待遇、职业稳定)并存,而对职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状况及职业的社会地位、社会评价关注较少。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体会篇6

关键词:小学阶段职业生涯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320-02

在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今天,就业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由,中国求学者、求职者缺乏职业规划意识、职业规划能力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严峻的现状迫切要求中国要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而且要及早进行,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时期就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这才是标本兼治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小学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自我认识不充分。自我认识是小学阶段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必备条件之一。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认识能力,但是自我认识还不是很充分,具体情况(见表1)。

这说明了小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还不充分,还存在很大的国际差距,需要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小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

2.小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模糊。调查显示:小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模糊,对各种职业的感性认识不足,对职业的认识也存在很多误区。表现为:第一,很多小学生对“职业”的概念认识不明确,把某一职业具体做什么事情理解为职业本身。根据调查,只有20.8%的被调查学生能比较准确回答出家长从事的职业,有相当多的学生把“开汽车”、“开超市”、“谈生意”、“卖电器”、“开服装店”等作为一种职业来认知,更有一些学生根本不懂得父母是干什么的。第二,小学生对某一项工作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了解不多,对某一职业感性认识模糊。调查显示,只有26.9%的学生知道医生日常在做什么具体的事情,对职业的感性认识呈现模糊状态。第三,小学生受老师、家长和媒体的影响,对社会职业的构成了解片面。在对“你将来喜欢做什么样的工作”的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是演员、教师和科学家,这说明学生对社会职业关注受老师、家长和媒体的影响,集中于教师、医生、律师、工程师、公务员等社会影响力较高、收入稳定或高收入的职业,而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却排斥在学生的视野之外。而且小学生对社会职业的了解渠道单一,比较片面。第四,小学生认为社会职业仍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与他们的交谈中,他们普遍希望从事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如律师、医生、金领、白领、老板、教师等,而对技术操作型的许多劳动岗位(如工人、农民工、清洁工等)表现漠然。当问到“你认为厨师和飞行员的职业哪个更好”时,认为两个都好的占13.5%,认为厨师好的只占18.8%,而认为飞行员好的则占到了59.6%,这说明有一半多的学生思想中职业有贵贱之分。

3.小学生的职业意识滞后。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强化对职业的认识,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小学阶段是职业意识培育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是小孩通过游戏、玩耍、电视媒体、家人观察等方式,开始发展自我观念,认识工作世界,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有很大的启发性。因此,这一阶段培育小孩的职业生涯意识显得特别重要。但是调查显示,总体而言小学生的职业意识相对滞后,在将来的工作意愿、决定工作的阶段、依据以及适合什么样的工作等职业意向方面表现得不够积极、适时。大部分小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即使在有想过的学生中,有很多同学的职业目标不稳定,会经常改变。很多学生认为考虑工作是在大学时期或者大学毕业后才要做的事情,在小学阶段就开始考虑为时尚早,这说明学生的职业意识比较滞后。在“你知道自己将来比较适合做什么工作”的调查中,知道的学生所占比例极少,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受老师和家长的依赖性强,自我职业意识缺乏,影响人生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4.小学时期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的缺乏和偏差。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主要以班级或小组团体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与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各种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但是根据调查显示,小学学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缺失,很少有学校开始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即使有,也是走形式;大部分学校没有按照各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第一,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缺乏。调查显示班会有涉及各种工作介绍和人生设计的只分别占10.4%和18.1%,班会内容大多数是关于文明礼仪和学习方法介绍的,所占比例高达64.5%和49.8%;79.6%的老师没有或者不记得开展过职业介绍的主题班会或类似于职业介绍的主题班会。这些问题显示在学校的教学中,职业生涯的教育内容严重缺乏,学生很少接触到有利于将来从事某种职业的相关内容。第二,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或偏差。大部分学校也没有按照各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即使有举行社会实践活动,出于安全考虑,只是让学生做简单的参观,而关于职业的主题实践活动不仅次数少,而且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二、加强小学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对策思考

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还需要学生家庭及社会各界的密切协作和共同努力。

(一)学校要充分发挥主阵地的作用

1.教师要转变观念,增强职业生涯意识和能力。第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师要改变过去以升学为目的的教学,改变培养学生的标准,从过去的培养“学习好”或者是“规矩听话”到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现实的教学中,要对学生的个性进行认真地观察和指导;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帮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特性;配以科学的测评手段,了解孩子的心理、能力倾向,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分析,从而孕育职业选择的萌芽。第二,各学科任课教师要接受职业生涯教育培训,并把职业生涯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第三,要培养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职职业生涯教育教师。中国的学校和教育部门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和学校要按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班主任教师在职业生涯教育中要承担更多责任,既要负责在本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和承担班级“职业指导员”的职责,还要利用多种资源,拓展和丰富职业生涯教育的途径。

2.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第一,要在小学学校开设职业生涯教育的有关课程。可以根据各地情况开设公选课或必修课,鼓励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以及未来的从业方向,选择各不相同的课程组合,以满足未来升学和就业的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设计一份蓝图。在小学教学大纲应强调通过学校的整体教育活动对小学生进行生活方式的指导,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和职业观。第二,运用专题教学法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各个小学可以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学期为单位,在小学高年级每年确定几个能拓宽学生职业认识的主题,要求学生根据主题选择并设计专题作业。如学校确定了一个主题是环境保护,学生围绕此主题可以选择跟环境有关的内容作为自己的专题如污水处理、森林管理、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垃圾污染等,在教师指导和家长帮助下,完成专题作业。第三,学校要采取多种方式推进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发展。学校可以利用讲座、板报及知识竞赛等宣传活动,营造职业生涯教育的良好氛围。老师可以制定职业倾向的卡片,从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职业入手,让学生了解职业,走近职业,提高对社会职业的认识。

3.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初衷是打开封闭的校门,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外部劳动世界,培养小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向往。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通过开展以职业体验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小学生提供一些参与实践的机会,对小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开展以职业为主题的学习活动。第二,在校内灵活开展各种体验活动。第三,充分引进、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活动。

(二)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

1.家庭要积极参与和协作。第一,家长要转变观念,树立对孩子理性的职业期待。作为家长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形成对孩子理性的职业期待,培养标准要以孩子的个性和能力为基础,而不是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学习好”或者是“规矩听话”的标准。第二,家长要注重对小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的日常引导。父母在平常的生活中要注重对孩子的日常引导,如有意识地介绍一些感性的职业认识,利用媒体的力量,如电视、电脑、广播等,有针对性地让孩子看或者收听一些职业介绍和职业选择的节目。

2.社会要营造良好的职业生涯教育氛围。第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理性的职业生涯教育意识。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分层和分工是客观存在的,各个层次、各种职业、各自岗位的优秀劳动者都应得到社会的尊重。教育不能只为培养和选拔“精英”服务,而要以提升国民素质,使全体受教育者成人、成才、成功为目标,这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职业生涯教育能够推行的认识基础和舆论氛围。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树立理性的职业生涯教育意识,要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建立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具体为成立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学会、建立和健全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法律法规、建立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衔接机制。①

参考文献: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体会篇7

一、人的本质及其发展目标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现今为广大马克思主义者所认同的观点。但是笔者关注的是马克思是如何分析并得出此结论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生产劳动、人的需要、社会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论证,并由此提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观点。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本质观的具体体现。马克思在分析人的需要对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时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这里讲的“人的本性”即人的本质,用人的需要来规定人的本质是马克思对人本质的具体揭示。但存在的疑问是:既然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人的本质,又提出了“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是否存在关键性的矛盾呢?其实马克思只是把后者作为前者的具体化表述。从深层次解释还要回到人的需要和社会关系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论述中去探索。

一方面,正是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活动,把人类必然性地联系起来,形成多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人类的社会关系一经形成,又反过来决定需要的性质,使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并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完善和发展。人的需要和社会关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社会上共同的需要构成了社会关系,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关系即人的需要,人的本质即人的需要。人作为社会关系中的存在物,不仅现实地存在着,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作为现实存在中的人对“自己存在”这样一种存在状态一直在不断进行思考。作为一个种族,人必须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生存繁衍是基本的需要。了解自身需要,关注自身的存在状态也是更好地生存发展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存在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探究的存在物”。从长远来看,这种自我认识与自我探究是不断持续下去的,探究从人类和其他物种在生物学上的比较可以认识到: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物。别的物种都具有其自身与之俱来的优势,要么有锋利的爪牙,要么有敏捷的反应、速度,等等。而人类的优势在先天上根本没有明显的体现,正如帕斯卡尔所说的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威廉•哈维也指出“人赤身,手无寸铁地来到这个世界”。但是人类在生存需要的要求下成为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性。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其优势就在于人具有后天巨大的可塑性与创造性。

从社会上存在的成熟人的标准看,“人的未完成性,蕴含着可塑性与创造性,因而他总是处在不断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创造之中”。[在没有先天优势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自我塑造与自我创造,那么人类将如何生存?从这样的逻辑出发,人的需要就是对自身不断地自我塑造与自我创造。就如吴国盛所言人的本质就是“无”,更确切说是“无它”,即“他自己创造自己”。尽管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但社会的发展变化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随之变化。人类的追求从本性上说一旦具有社会性,则这种自我塑造与自我创造的过程,就是一个没有止境的人的进化发展的过程,人类对自身作为存在物进行探索的过程就是没有止境的。“人的活动满足人的需要,但活动又不断使人产生新的需要。”从这样的认识出发,相对于变化着的社会状态,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物,只会不断对自身进行塑造,并没有具体的目标可言。相对于不能满足社会生存要求及理想状况下人的状况而言,人就是一种“病态”的存在物,人只会对自身进行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塑造。作为一种“病态”的存在,他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并没有具体的目标或标准。

二、人本质观下的职业教育

人的本质是在人的社会性中体现出来的,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人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分工,而这种分工则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的丰富性也造就了人的丰富性,但另一方面,人的多样性也成就了职业的丰富性。就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正像人的本质规定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一样,人的现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6]职业教育正是针对多样性的人来不断丰富和完善人,以此满足人对自身进行探索与塑造的需求。职业教育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则是对人的综合教育,综合人的需要,以服务于自我探索的过程。而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是没有止境的,这也是为什么职业教育可以从幼儿到老年持续人一生的原因。职业教育给人提供的或者人从职业教育那里得到的,使人能够对自身探索与塑造的这种需求持续一生,永无止境。狭义的,或者以往的职业教育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给人以某项技能,或者使人符合某项职业的需要,或者说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具体工作、面向就业的教育,那就先从这样的认识来分析。不可否认职业教育面向就业,但是就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选择就业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许在幼儿朦胧的意识中就有自己喜欢的职业,这就是对自身进行探索的开始。在青少年时期则有针对性的面向就业接受职业教育,促进自身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发展,此时的职业教育即我们通常理解的职业教育,它是给予学生或者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它传授青年以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教育,则专重实用,能为生活起见……专以职业上之学识、技能教授不能久学之青年……”。选择职业是一个探索过程,但就业后依旧需要职业教育,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人的自我探索是不会终结的。这种需要就要求职业教育给予人适当的指导与教育,这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及挑战不仅是人自我探索与自我塑造的内容,也是职业教育关注与研究的内容。但是职业教育不能仅仅理解为面向就业的教育,人的需求与探索的本质更需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但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能促进人一生的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都为人的自我探索与塑造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个体的每个方面平均发展,它是在尊重个体发展全面性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充分的发展个性,为每个人的自我探索与塑造提供便利,满足人的本质需求。而职业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类型,它根据人的个性差别,比如能力、智力、爱好、性格、气质等选择个人的发展方向,使个体向自己可能的方向发展。而人的探索也并非是盲目的探索,人类总会结合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自身的个性特征,进行适合自身状况的探索与塑造。正如杜威指出的那样“一种职业只不过是人生活动所遵循的方向,使这些活动因其结果而让人感到有意义,同时也使他的朋友感到活动有好处。”在这里,个人的有意义恰恰在于每个人的自我探索与塑造的过程中能否提供帮助和建议,并得到某些阶段性的自我认识。这就是职业的意义,更是人自身探求的意义所在。杜威还强调“按一般习惯原理,无疑有一种倾向,即所有特异的职业都会变得过分强调它的专门化的一面,过于排斥一切,而全神贯注于它的一个方面。这就是说,注重技能和技术方法,而牺牲所包含的意义。因此,教育的任务不是要助长这种倾向,而是要预防这种倾向。”在这里职业教育对人的塑造并不是仅仅指向特定的职业,恰恰相反,而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体会篇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现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政治教育新模式,对于丰富职业学校政治教育的发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形成职业学校师生的思想共识、提供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思路和参考、增强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而积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经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现状调查

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这是由职业学校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决定的。对此,本课题组成员利用调查问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势、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得出了相关结论。本次调查对象涉及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新乐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共7所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调查结果体现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26份,其中有效问卷813份。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职业学校学生影响现状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职业学校学生总体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比较认同,但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认同缺失和知行脱节的现象。

(1)学生对贴近现实的问题认同度较高

85.9%的学生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上表现充分的一致性,89.35%的学生对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83.6%的学生认为爱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64.1%的同学知道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7.6%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改革开放给我国所带来的变化;68.2%的学生认可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70.2%的学生知道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以上的调查数据表明,职业学校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对我国重大的理论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把握;这也说明了职业学校的政治教育工作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2)对理论性较强的问题认识比较模糊

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时间是比较长的,范围是比较广的,对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是比较肤浅,不够深入,同时缺乏整体性的问题。调查表明,92.5%的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观;71.1%的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但有41.8%的学生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理解得不够深刻;69.6%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自身的影响一般;24.5%的学生表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了解不够,38.4%的学生认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解一般。

(3)知识认知与行为实践相对脱节

职业学校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上表现为知识认知与行为实践相对脱节的特征。调查显示,90.4%的学生认为国家利益至上,88.7%的学生在择业时不愿意考虑去国家需要的西部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96.2%的学生曾经在玉树地震时积极捐款,但调查发现几乎所有调研学校的公共走廊里都出现或多或少的鞋印。这说明,学生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有一定认识,并且有强烈的认同感,但在运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方面就表现的比较脱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现状调查结果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职业学校的教育形式与职业教育中存在脱节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82.6%的学生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知识的。同时,73.2%的学生接受的是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88.6%的学生用的是国家统编教材。这表明,职业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按照高校统一要求开展,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这与职业教育注重实践的教育特点是脱节的,同时,教育形式单一性和教材使用统一性的局限,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度与广度,凸显了职业学校政治理论课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其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到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质量。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职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人员配备根本没有达到教育部的规定数量,学历和职称结构也不合理。在调查过程中,77.2%的专职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都是本科学历,硕士和博士所占比例很少。职称结构方面,具有高级职称的专职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仅占1.2%,中级和初级职称的占98.1%。这些因素使得现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很难按要求完成其应该承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

(3)职业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教育的实效性脱节

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调查显示,86.6%的同学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政政治教育活动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知识的,但是只有21.7%的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了解的。这说明,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4)职业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校园文化环境相对缺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该注重宏观与微观的协调发展,然而通过走访各院校,发现目前在职业学校中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比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略显滞后,这就很难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这种软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比单一的说教具有更强的实效性。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有助于职业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2007-10-15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体会篇9

【关键词】终身教育;高职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C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16-02

随着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终身教育理念得到广泛推崇,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关注。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由于高职教育与终生教育的联系,在高职学校开展终身教育,创新教育,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系着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终身教育源于对成人的教育

终身教育作为现代社会认可度高的一种教育理念,最初源于对成人教育的倡导。高职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部分,因此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有着必然联系。

20世纪60 年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郎格朗通过对终身教育的研究,提出终身体教育。在1919年,英国复兴部成年人教育委员会指出终身教育具有终身性与普遍的。终身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与一个人的一生成长紧密相连[1]。因此,终身教育最初是指职业教育,对象刚开始是成人,后来在所有的学校开始推广。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普通教育也开始倡导终身教育,积极地发展终身教育。

从上述分析可知,终身教育是从职业教育发展而来,随着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被推广到整个教育系统,融入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随着终身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发展终身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职业教育发展终身教育面临着诸多机遇。国务院发表大力支持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决定,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提升,近年来,我国高职学校的招生规模也不断上升,高职学校的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在良好的发展机遇下,我国高职学校要加强终身教育的改革与探索,使高职教育上新的台阶。

2我国高职学校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终身教育体系很早就被提出,但是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高职学校,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未充分发挥终身教育功能与作用,这与高职学校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认识,以及办学特色有很大关系。

2.1对高职学校终生教育认识不清: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很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拥有一样的地位,甚至一些国家更重视职业教育。我国的教育理念落后,最近几年才开始重视职业教育,开始注重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往往认识职校是学习不好的学习才会选择的大学,认识职校是不好的大学,好的学生都不会选择职校的。由于人们对职校的不正确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职校的发展。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由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组成,但是国家对普通高校的投入远远高于职业高校。在职业教育长期的发展中,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投入不足,导致职业学校由于资金不足,使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作用无法更好地发挥出来。

2.2高职学校没有办出特色:高职学校不是普通的高等学校,他是全民的职业教育,并不仅仅是针对未成年人的职业教育。目前在我国由于受传统的“重学轻术”思想的影响,导致人们不重视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缺少长远的战略规划,没有办出高职学校的特色。很多高职学校的领导与老师对于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认识不清,对于为什么要发展高职教育,怎样更好地发展高职教育没有清晰的认识。在他们的思想里,高职教育的学生比普通高校的学生素质低,因此对他们的培养只是掌握一门技能足已。现在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时,更注重学术研究,使高职学校成为普通高校的压缩板,没有任何特色。一些高职学校的办学条件远远比不上本科,因此他们将高职学校的教育层次定位为专科,意识不到高职学校的终生教育功能与作用[2],缩小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只有高职学校真正意识到终生教育的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才能真正将高职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提升高职教育的办学效果与特色。

3终身教育理念下我国高职学校的改革建议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由于管理与制度不完善,在发展终身教育中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终身教育的作用,我国高职学校要转变观念,加快改革与创新,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与特色。

3.1转变观念,提供政策支持:1993年我国教育纲要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2007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国家要发展与大力支持职业教育,要在社会确立职业学校的地位,使职业学校真正办出特色,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出,职校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政策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在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方面要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可采用多种途径、采取多元政策激励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学生与家长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

在当前的发展条件下,高职学校要转变落后的观念,要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作用,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功能。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科研人才,更需要技能人才,高职学校一定要意识到职业学校发展的良好机遇,使社会增强对职业学校的认可,提升职业学校的办学影响力。

3.2促进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新的职业出现,一些原有的职业慢慢消失。职业的种类不断变化,对我国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不断调整教育专业。职业的不断变化说明人们流动性很大,但是同时又使人们增强对职业技能的需求。我国传统的教育只是给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技能涉及少,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毕业后岗位的需求。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高职学校要不断建设成全人、全程、全面的职业生涯培训,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广泛而有效的学习机会。高职教育不仅可以提供职前教育,而且可以加强职后技能培训,它与成人教育相融合,将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以后的发展中,高职教育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学校可以设置硕士、博士教育。随着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中国高职教育应该向职业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社区学院、成人高等院校、夜校、周末学校多元化发展[3]。高职学校还应该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通过举办等多种办学形式,突破时空与地域的限制,满足人生不同阶段对知识技能的渴求,使高职教育成为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多功能学校。

3.3加强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衔接:现在我国大多数高职学校虽然都设有中职与高职两个不同的层级,但是对两者的连续教育却做得不好。很多高职学生对中职生的继续教育少,使他们意识不到在本校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一些高职学校会考虑就业的影响,在中职生毕业后就积极地为他们联系工作,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从而获取高的就业率,为来年的招生做宣传。但是由于职业生所学的技能与知识有限,在社会长期发展中处于劣势,加强继续教育很有必要。针对这种情况,我国高职学校要加大对中职生的宣传,使他们更多地选择继续参加高职学校,提升技能,然后再就业,就业后还可以继续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周末或网络学习班,使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目前我国的高职学校教育资源和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源是独立的,不能实现共享受。在发达国家拥有一定的高职学校,可以直接到高等学校继续深造,拥有一定的高等学校文凭也可以到高职学校进行学习。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学校与高等学校的资源共享,更好地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我国教育部门要不断完善相关的证书认证,使高职学校与高等学校有机结合,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这样就能使高校教育体系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我国终身教育向前发展。

高职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高职学校的终身教育功能,不仅利于高职教育体系的完善,更能促进高职教育多样化与特色化发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人们的职业需求,提升高职教育的服务质量。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中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不同智力类型的人才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为社会培养多层次人才,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我国教育的和谐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桂生.“终身教育”辨析[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01)

[2]石兰月. 终身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地位与使命的转型[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3]向春,肖海涛. 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高职教育结构与体系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8(21)

[4]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54)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体会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

职业道德作为行业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在某个行业的具体表现形式,任何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需要自觉遵守。高校学生的专业划分比较清楚,就业指向性也比较明确。高校毕业生想要满足企业需求,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有企业所需的职业道德。同时,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职业道德也列入了重点考虑的范畴。因此,高校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我国高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起步较晚,经过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对职业道德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随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90%以上的学生意识到了职业道德在将来自己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同度比较高。可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虽然认识到了职业道德教育对自身发展的意义深远,但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行为非常散漫,迟到早退、违反纪律、旷课现象经常出现。

2.学生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具有功利主义倾向。高校学生对自身缺乏全面、清楚的认识,很多人不愿意到一线就业,把择业目标放在那些社会地位较高、工作稳定、收入较高的工作岗位上。有些学生并不认同爱岗敬业,认为敬业不是必须爱岗,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对待实习工作没有责任感,更谈不上奉献,具体表现在他们不愿意不计报酬、无偿加班完成没有做完的工作。这部分学生比较欠缺奉献精神,认为经济回报应与自身的劳动付出呈现正相关,即以经济利益衡量职业价值。持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利益,比较倾向于选择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职业。

二、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高校没有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很多高校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忽略了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缩减了本该用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学生时间、师资力量、财力支撑等。例如,师资力量很难保证,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职业道德教育;经费投入比较少,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很多教学活动都无法正常开展,这些都制约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

2.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目前,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向学生灌输个体必须要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而没有认识到学生自身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专业背景的差异。职业道德教育的授课内容过分强调一般职业道德相关理论和知识,缺乏行业具体的职业相关道德规范,也没有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自主处理道德问题的意识较差,这就造成职业道德理论内化为学生行为习惯的效果不太让人满意,学生难以将职业道德理论运用于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3.高校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许多高校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仅仅只是形式化地开设了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在教材选择上,没有真正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缺乏针对性,而且内容以理论为主,较为空洞,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这就造成学校提供的教育内容与学生所需的教育内容不相符合的矛盾,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失去信心。在授课方式上,教师通常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而且教师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工作要求不相符,教师本身往往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参与培训的机会又少,平时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不多。总的来说,目前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现实需要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能满足社会与学生的需要,迫切需要改革。

4.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缺少科学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以考试为主,形式比较简单,有易于操作的优点。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如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查,而对于能力提升和行为的评价方面则难以操作。而且,评价结果主要根据教师的评价,没有考虑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这种评价体系,无论是在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方面,还是在评价标准方面,都是不科学的,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导致出现很多学生在校期间道德评价极高,而就业后职业道德较差的现象。

三、提高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1.高校需要加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想要高校给予职业道德教育足够的重视,就需要高校加深职业道德教育对高校学生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中。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为职业道德教育保驾护航。高校需要上到管理者,下至德育工作者、广大教职工,都能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发挥全部人的力量,做到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习氛围。

2.高校需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职业道德教育要让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感,并通过具体的职业行为表现出来。首先,在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导学生以职业道德的标准来进行职业行为的判断和决策。这就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让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高度认同,从内心把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变成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并提高学生在活动后进行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其次,教师应该关心学生成长,尊重学生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道德状况有基本的了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至关重要。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教育内容、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来着手进行。首先,在教育内容方面,高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倾向,提高学生服务一线的意识,提高学生与专业相对应的行业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同时,加强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纪律、职业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并将这些教育内容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其次,转变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灌输为主,忽视了教育主体——学生的感受,学生对于这种形式的课堂不感兴趣。本文介绍几种有利于提升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利用情境模拟的形式,将行业需求、企业要求和学生个体融于职业场景之中,借助案例的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现实职业背景下的职业道德体现。(2)课堂讨论法的运用。这是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发动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通过思想的碰撞,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并提高以后遇到同类问题的应对能力。(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途径。第一,高校需要创造大量的实践、实习机会给学生。校企合作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学校负责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企业负责行业规范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下,培养职业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校可以邀请成功的企业管理者、行业带头人向学生介绍行业道德准则,并结合实地参观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下,深化对这些道德准则的理解,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第二,高校应该在专业教学里穿插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广大教职工都有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全校上下一心,合力完成职业道德教育。第三,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如社团活动、演讲征文比赛、辩论赛等,让学生加深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不断反思自己的认知,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最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高校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职业道德教育注入数量足、素质高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同时,教师应主动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教师的行业道德规范,为学生做好表率。

4.高校需要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对于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提升的作用不言而喻。首先,高校需要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评价体系。职业道德教育既需要理论传授,也需要实践教学,因此,对于其课程的评价,也应该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同时,课程评价需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在一起。其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途径也要更加科学,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法。具体来说,高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例如,学生的实习表现,除了参考带队教师、学生的评价外,企业对其的评价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将考核评价的结果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建立直接的联系,比如奖学金、评优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综上所述,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改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以真正提高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刘春明单位: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莉.高校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探索[J].职业时空,2010(7).

[2]邱秋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2(6).

[3]罗金彪.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4).

[4]张莉初,龙燕.高校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路径选择[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5(3).

[5]徐振.新时期高校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