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资本市场形势十篇资本市场形势十篇

资本市场形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5:34

资本市场形势篇1

一、抵押法律关系分析

《物权法》第179条规定: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抵押给债权人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优先受偿。前款规定的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抵押人,债权人为抵押权人,提供担保的财产为抵押财产。仔细分析该条内容,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抵押包含两种基本的法律关系,即债的法律关系和担保法律关系,其中债的法律关系是主合同,担保法律关系是从合同,即担保合同的效力从属于主合同。抵押权的成立以债权的成立并生效为前提条件,只有主债权成立并生效,抵押权才能成立并生效。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就无效。

第二,《物权法》未对债的类型作出限制。根据民法的基本理论,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于抵押担保的债的类型,《担保法》司法解释第1条规定:当事人对由民事关系产生的债权,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以担保法规定的方式设定担保的,可以认定为有效。王利明教授认为:对各种合同产生之债,甚至非合同之债,只要是合法产生并已生效的,都应当允许当事人通过设定抵押进行担保,法律上没有必要对此进行限制。可见,债不仅指借款法律关系,只要符合债的特征,均可以设定抵押。

第三,债权人和抵押权人具有同一性。即使是最高额抵押和债权发生前的抵押也不例外,虽然这两种抵押设立时实际债权尚未产生,但当实际债权产生时抵押权人必须与债权人吻合才符合担保法的原理。

上述抵押法律关系的分析是登记机构在办理抵押登记时需把握的基础和原则,不管债权的形式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在办理抵押时其法律关系都要符合上述特征。以下本文将针对一些新型主体申请抵押登记的特殊性问题予以分析。

二、一些新型主体申请抵押登记时需注意审查的相关问题

1信托公司

根据我国《信托法》第2条的规定: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由此可见,信托公司办理信托业务时申请办理的抵押登记涉及到以下几种法律关系:委托人和信托公司之间的信托关系,信托公司和债务人之间的债权法律关系,抵押担保法律关系。

信托和最大的区别在于受托人能否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管理和处分。在法律关系中,人只能以被人从事民事法律行为,而在信托法律关系中,受托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受托人在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对财产进行管理和处分的过程中均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的。因此,在办理信托公司申请的抵押登记时,应当将抵押权人登记为信托公司,而非委托人。

另根据《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7条:设立信托公司,应当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并领取金融许可证。未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信托业务,任何经营单位不得在其名称中使用信托公司字样(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第20条:信托公司固有业务项下可以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投资业务限定为金融类公司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和自用固定资产投资。

根据上述规定,在办理抵押登记时需注意审查信托公司是否有金融许可证以保证主体的适格性。

2基金管理人

根据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第2条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开或者非公开募集资金设立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托管人托管,为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进行证券投资活动。基金法律关系中涉及三方主体,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和基金持有人。基金管理人负责发行并按照基金契约的约定,以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进行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基金托管人承担为基金持有人保管基金资产的职责,基金持有人则通过购买基金,委托给基金管理人管理、运作,是基金的委托人和受益人。

基金发行分为公募和私募。公募基金是受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者公开发行的证券投资基金。公募基金的投资对象限于上市交易的股票、债券等证券,一般不会涉及抵押登记。私募是相对于公募而言,是一种非公开宣传的,私下向特定投资人募集资金进行的一种集合投资,由于其投资渠道相对宽泛,基金管理人为尽到勤勉、审慎管理和处分基金财产的义务要求投资对象提供担保,这时就会涉及到办理抵押登记。

基金法律关系的实质是信托关系,其不同于关系,虽然实际的出资人为基金份额持有人,但其在申购基金财产时即丧失了对该基金财产名义上的所有权,即该基金财产名义上的所有权从基金份额持有人转移到了基金管理人,如将基金份额持有人登记为抵押权人则违背了债权人和抵押权人的同一性原理。基金托管人的职责主要是监督和规范基金财产的管理和运用,防止基金管理人侵害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其并不享有对基金财产名义上或者实质上的所有权,因此,基金托管人也不是适格的抵押权人。因此,基金管理人作为基金发行中的抵押权人,既符合《物权法》、《房屋登记办法》、《基金公司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又符合信托原理、债权人和抵押权人的同一性等相关法理,是适格的抵押权人。登记机构在办理抵押登记时应将基金管理人登记为抵押权人。

需要注意的是,《基金公司管理办法》第11条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证券投资基金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第12条规定:基金管理人由依法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担任。担任基金管理人,应当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第46条规定:投资人缴纳认购的基金份额的款项时,基金合同成立;基金管理人依照本法第44条的规定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办理基金备案手续,基金合同生效。第119条规定:非公开募集基金募集完毕,经注册、登记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分别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基金行业协会备案。

可见,发行基金监管部门是证监会,登记机构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对基金合同的合法性进行实质审查。但是为确保基础法律关系的合法性以及基金合同已成立,在办理基金管理人申请办理的抵押登记时,要注意审查基金管理人是否有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成立的文件以及基金合同已在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备案的证明材料,以避免由于基础法律关系无效而导致抵押登记被法院撤销的行政风险。

3全体债券持有人

根据《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第3条规定:申请发行公司债券,应当符合《证券法》、《公司法》和本办法规定的条件,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第23条规定:公司应当为债券持有人聘请债券受托管理人,并订立债券受托管理协议;在债券存续期限内,由债券受托管理人依照协议的约定维护债券持有人的利益。第24条规定:债券受托管理人应当为债券持有人的最大利益行事,不得与债券持有人存在利益冲突。第25条规定:公司为债券设定担保的,债券受托管理人应当约定担保财产为信托财产,债券受托管理人应在债券发行前取得担保的权利证明或其他有关文件,并在担保期间妥善保管。

公司为发行债券以房产抵押作为担保申请办理抵押登记时,债权尚未发生,债权人(债券持有人)尚不确定,但必须办理抵押登记,此时就涉及到公司发行债券以房产抵押作为担保时如何判断抵押权人的问题。本文认为债权是否实际发生并不影响抵押权人和债权人的同一性,全体债券持有人应为抵押权人。债券受托管理人只是根据法律的规定依法维护全体债券持有人的利益,其和全体债券持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法定。因此,债券受托管理人不能越俎代庖,侵犯全体债券持有人的利益。

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办理抵押登记时,由于全体债券持有人尚未产生,且是个概括抽象的概念,不可能由其到场办理,因此,债券受托管理人作为其法定人可以其申请办理抵押登记。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回复辽宁省国土资源厅的《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为公司债券持有人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有关问题的复函》也明确:鉴于债权人具有不特定性,公司按照《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有关规定依法聘请债券受托管理人的,在法律没有禁止性规定以及当事人之间没有禁止代为办理抵押登记约定的情形下,公司债券受托管理人可以全体公司债券持有人(抵押权人)申请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另外需要特别审查公司发行债券是否已经通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以确保基础法律关系的合法性。

4典当公司

根据《典当管理办法》第3条:典当,是指当户将其动产、财产权利作为当物质押或者将其房地产作为当物抵押给典当行,交付一定比例费用,取得当金,并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当金利息、偿还当金、赎回当物的行为。

这里的典当不同于典权。典当和典权的区别在于:(1)前者是担保当金的回赎,后者是以使用和收益为内容的用益物权;(2)估价金额在3万元以上的典当物不适用流质条款,后者适用流质条款,即如果出典人超过期限未赎回典物,典权人可以直接取得典物的所有权;(3)房地产典当不转移占有,而典权以占有为前提。

典当的设立是为担保债权的实现,其目的在于债务人不按期偿还当金时,典当公司可以获得优先受偿权,其法律关系完全符合抵押法律关系的特征。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德辉诉佳本斯市永恒典当商行房屋典当案件应如何处理的函复》有所印证,认定双方的约定仅仅是以当票形式的房屋抵押借款合同应按照抵押借款合同纠纷处理为宜。

另根据《典当管理办法》第巧条规定:收到设立典当行或者典当行申请设立分支机构的申请后,设区的市(地)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当报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审核,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将审核意见和申请材料报送商务部,由商务部批准并颁发《典当经营许可证》。第25条规定:经批准,典当行可以经营下列业务:(三)房地产(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房地产或者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在建工程除外)抵押典当业务。第36条,当物的估价金额及当金数额应当由双方协商确定。房地产的当金数额经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双方可以委托有资质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估价金额可以作为确定当金数额的参考。典当期限由双方约定,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因此,在办理典当公司申请办理的抵押登记时,应收取《典当经营许可证》,并应注意审查房屋典当期限是否未超过6个月,申请办理的抵押不能是在建工程抵押。

5融资性担保公司

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融资J陛担保法律关系的实质是反担保。

所谓反担保,是指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债务人应第三人的要求为第三人所提供的担保。其目的是确保第三人追偿权的实现。反担保的成立须具备下列几个条件:(1)第三人向债权人提供了担保。因反担保依附于担保而存在。因此,只有第三人向债权人提供了担保,方有权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反担保方能成立;(2)债务人或债务人之外的其他人向第三人提供担保;(3)只有在第三人为债务人提供保证、抵押或质押担保时,才能要求债务人向其提供反担保;(4)须符合法定形式,即反担保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依法需要办理登记或移交占有的,应当办理登记或转交占有手续。

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新行办法》第8条规定: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应当经监管部门审查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监管部门批准不得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不得在名称中使用融资性担保字样(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经批准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由监管部门颁发经营许可证,并凭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第21条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得从事下列活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受托发放贷款、受托投资及监管部门规定不得从事的其他活动。

根据以上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只能在其经营范围内为债务人提供保证业务后,要求债务人或第三人提供反担保时,才能作为抵押权人接受抵押担保。而不能直接在发放贷款后要求债务人或第三人提供抵押担保。因此,登记机构在办理融资性担保公司申请办理抵押登记时,必须是反担保法律关系,需收取的主合同包括借款人和银行签订的借款合同、借款人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签订的委托担保合同、融资性担保公司和银行签订的保证合同。另,审查抵押权人主体身份证明材料时需注意其是否具有相关监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

6小额贷款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是为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创设的可以从事贷款类金融业务的企业。根据银监会和央行2008年下发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的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应执行国家金融方针和政策,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开展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其合法的经营活动受法律保护,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申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应向省级政府主管部门提出正式申请,经批准后,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并领取营业执照。此外,还应在5个工作日内向当地公安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派出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送相关资料。小额贷款公司应向注册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申领贷款卡。

资本市场形势篇2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促进了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大,促进资本、人力资源、技术、产品在各国间的流动速度加快。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融入国际经济的浪潮中。随着“入世”步伐日益临近,必将使我国的企业直接面对国外竞争对手的威胁。从短期来看,“入世”面临关税降低,因而长期处于政府保护下的产业将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国外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和优势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必将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使国内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如何面对国际经济的挑战?如何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交汇必然会带来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给传统工业带来较大的冲击,也必然带来高新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以及传统产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新兴产业如何发展?传统产业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如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0世纪末我国已经摆脱了短缺经济,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木合理性却日益明显,一般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新产品开发和生产严重不足,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缓慢,大多数产品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发展严重受挫。为面对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入世”后的各种挑战,使国有企业尽快摆脱困境,我国正进行“以发展为主题”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将面临一系列的重组和变革,规模化、专业协作化将是企业发展的方向。面对国际和国内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如何创造竞争优势?如何提高竞争能力?——这将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普遍面临的抉择。

二、国有企业战略选择与规模经济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在著名论著《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中就企业竞争优势、竞争战略等相关问题作出精辟的论述,他认为:竞争战略的实质就是将一个企业与其环境建立关系,其关键在于企业对外部的应变能力。战略选择的意图是针对行业的各种竞争力的影响,在一个行业里寻求长期的、有利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取得竞争优势的基本竞争战略可以概括为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别化战略。在企业经营实践中,竞争战略很少有单一的成本领先或差别化形式。企业竞争战略通常采取以成本领先为主,兼以差别化战略;或者以差别化为主,兼以成本领先。当然企业的竞争战略不同,取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也不相同。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国有企业采取的战略对策是:一方面,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的战略重组和资本经营的方式,实现其规模的扩张,达到行业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本文主要讨论战略重组和资本经营过程中的规模扩张问题。

(一)产业结构与规模经济

我国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据统计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90%),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面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存在诸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是我国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不少工业产品总产量名列世界前茅,这说明我国产业具有相当的生产总规模。但由于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组织过于分散,企业规模偏小,尤其是缺乏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超大型企业,这一点从我国最大企业与世界最大企业相比就可以得到证明。造成产业集中度低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投资体制和分配体制,使国有企业创造利润的绝大多数被国家抽走,而国家对企业资金注入极少,银行融资有限,又缺乏直接融资渠道,企业规模偏小;我国的产业结构中,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也造成企业规模偏小。企业规模偏小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规模不经济。

2.产业的供给规模超过市场的需求规模,导致市场的过度竞争,这是我国经济的又一个突出问题由于经济体制上的“条块分割”,造成产业同构。重复建设,产业的供给规模超过市场的需求规模;同时由于政府的作用,使得产业进入障碍比较低,而退出障碍比较高,造成产业供给规模膨胀。我国市场机制还存在很多缺陷,尚未形成规范的市场竞争规则,致使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的众多小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展开无序的竞争,经常使用不公平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谋取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其结果是全行业利润水平下降,缺乏与国外竞争对手的竞争,也影响整个产业的稳定发展。

3.我国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创新意识不强,技术创新投入不够,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追求产业规模,大量的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必然缺乏技术创新的意识,很多企业只是单纯地以模仿创新为主,不愿花大精力进行自主创新。正是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够,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缓慢,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很难与发达国家相竞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处于劣势地位。在产业规模膨胀,而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也导致了很多企业经营难以维持,甚至出现一批企业破产倒闭。

(二)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与规模经济

由于我国产业布局的不合理而带来的产业规模的不经济和组织结构的不合理,如果想仍在原有的格局下搞好国有经济,是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和取得较好的成效的,因此改变国有企业现有状况,必须对整个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改组。一方面可以达到调整国有经济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的目的,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实现资产重组,调整集团内部产品结构,进而促进功能优化,从而实现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目标。因此,我们把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总体战略选择,而把实现规模经济作为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主要任务之一。

从微观层面,规模经济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目前产业供给规模偏大,而企业在资本投入、技术投入、人力投入、市场容量等各种资源有限,企业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实力来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国有企业战略重组而体现的规模经济的意义就在于:l)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具有增强企业对市场的支配能力。2)规模经济有利于有效利用、组合社会各种资源,发挥各自资源的使用优势,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也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也是国有企业战略改组的目的所在。

从中观层面,产业中有规模经济企业的存在,能够增强企业整合币场的能力,减少产业内过度竞争,减少由于资源过度使用而造成资源浪费。而企业能否实现规模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供给规模是否与市场规模相适应,市场规模大而产业供给规模小,或者市场规模小而产业供给规模大,都不利于行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产业内存在规模经济的企业,容易对产量、价格等达成协议,对市场具有较强的支配能力,易于形成成本优势,有利于阻止新的竞争对手进入,特别是境外竞争对手的介入。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我国从根本上改变主要产业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以及由此造成的过度竞争状况,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行业的资源配置。

从宏观层面,企业规模经济有利于增强企业。行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国际竞争也是不同国家经济实力的竞争,表现为不同国家同类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我国要想进入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发展经济,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不仅要走向国际市场,而且要在国际经济舞台占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在加入wto后,要迎接“竞争国际化”挑战,更需要树立有强大实力和竞争能力的世界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三)资本运营与规模经济

资本经营是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国有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有效形式。资本经营有多种含义,这里所指的资本经营是企业本身或者其部分资产作为一种“商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买卖的活动,包括投资银行的策划、融资,企业的兼并、收购,产权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流动等一系列的活动。资本经营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决定的,由市场配置资源就是要求各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之间进行流动,从而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动态优化。资本经营作为竞争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其意义在于:

1.从微观层面,通过资本经营是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迅速扩张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国有企业发展过程的问题之一就是规模过小,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使优势企业进行规模扩张。企业扩张离不开资本,如果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进行规模扩张,一来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分配体制以及近年来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企业自身的积累极为有限,要想通过这种办法进行扩张是非常困难的。二来是全世界大集团都不是通过自身积累来进行扩张的。目前国有企业负债普遍偏高,通过银行的借贷资金来进行规模扩张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应是推动大中型企业的资本经营,通过重组别的企业来扩大规模,实现低成本的扩张。

通过资本经营的方式,重新构建企业的产权结构或所有权结构,盘活企业存量资本,以弥补增量资本的不足。实际上就是通过资本经营的方式筹集扩张所需的资金,以重组存量而推进增量的扩张。比如可以通过出售企业现有的部分产权,所集资金可以进行新建规模的扩充或者收购其它企业,也可以利用企业现有资本优势、产品优势、技术优势以及市场优势对其它企业实施购买、兼并等资本经营活动。

通过资本经营,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以及产品的升级,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投资是以条块分割为特征的,行业内各企业的优势比较分散,如有的企业有品牌优势,也有市场优势,但没有形成规模,也缺乏技术的发展后劲,这种品牌的优势也只能维持暂时的品牌优势,最后也很难发展。有的企业有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但苦于规模太小,要扩张缺乏资金、缺乏技术,而且时间也比较紧,不能更好地发挥优势品牌的影响。也有的企业有规模优势,也有先进的技术优势,但没有品牌和市场优势,其结果也很难使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得以发挥。通过资本经营,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通过资产重组,在保证品牌和市场的优势的同时,扩大了企业的规模,实现了在产品结构重组和优化基础上的规模扩张。因为有优势品牌,在行业中形成了差别化;因为有一定的规模,必然会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降低成本,而两种优势双管齐下,必然会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

2.从中观(产业)层面,通过资本经营可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效应从我国的产业结构看,因为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大企业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0.5%,而且大企业的规模也偏小。由于我国知名企业集团规模太小、产品单一,一旦中国进入世贸组织,便无法同世界大企业相抗衡。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依靠推进资本经营,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把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组织结构,转变为以大企业为龙头的组织结构。

通过资本经营优化产业结构,改变过去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促进龙头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组合;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扩大市场的影响力;促进不同优势企业(尤其是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企业)之间的互补,使重组后的企业既有市场,又有领先技术和发展后劲,提高规模效应,以增强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经济实力,逐步培养企业的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带动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总之,通过资本经营的形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结构有充分的实力和灵活可变的应变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面对“入世”后的激烈竞争)。

3.从宏观层面,通过资本经营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促进存量资本的流动,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地区之间的投资合理化同时还可以促进产权结构的合理化,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使经济改革的全面推进和进一步深化。

通过资本经营,使一元化的产权结构转变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有利于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以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国有经济改革的深化。通过资本经营,促进存量资本在木同企业及不同所有制企业间、不同行业间、以及不同地区间的流动,使龙头企业的增量资本得以扩充,也促使企业资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以资本经营的形式,通过流动不断达到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平衡和协调发展。

三、资本经营与实现规模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规模经济的评价标准

1.规模经济分析的前提西方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定量分析主要是针对某特定商品,以单一工厂制企业为前提进行研究的。而现实经济中,通过资本经营重组的企业包括同类(产品同类)、相关(产品之间是相关的)以及不相关(产品之间不相关)多个工厂组合的一体化企业,或多个企业组合的企业集团。因此,在一个现实的企业战略下来研究规模经济定量分析,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西方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问题的另一个前提就是所有要素按相同比例增长,所体现的要素增加的倍数与产出增加的倍数的比例关系。当产出增加的倍数大于要素增加的倍数,生产效率是增加的。也就是各种要素的投入要遵从生产经营的活动规律,即遵从比例性和协调性。而在资本经营过程中,很难做到绝对意义上的比例性和协调性。

2.规模经济分析的评价标准西方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标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带来生产效率和收益的提高。生产效率可以表示为产量增加的倍数与要素投入增加的倍数的比值,即改变前后产量的比值(q’/q,其中q’为规模扩大后的产量力为规模扩大前的产量)。实际上,生产效率也是较难确定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中产品大多相似或不相似,产品产量不具有可比性,自然也不能简单相加,这使从数量上来确定规模经济标准变得比较困难,而使从技术经济和经验估计规模经济标准变得越来越重要。

3.规模经济分析的评价指标规模经济不仅是企业资本经营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行业结构优化和行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目标。因此,我们在规模经济的效果时,应从企业的微观标准、行业的中观标准和宏观的社会经济标准进行评价,其中主要是企业的评价标准和行业评价标准。从企业方面,其评价标准应包括:资产报酬率、资本成本、生产成本、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从行业方面,其评价标准应包括:行业集中度(行业中大中型企业的数量、资产总额、在世界同行业的排名)、新产品和技术创新在同行业的领先程度、大中型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等。

这些指标中,有些指标是可以量化的,而有些指标是很难量化的,这就需要在合理的指标体系下,运用技术经济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比如要素变化过程中实际上由于技术进步因素的作用,使各种要素的构成关系发生变化(即要素的比例性和协调性发生变化),也可能因外部环境使各种现实因素发生变化,如要素价格、税收等因素。因此在采用规模的比较分析时,应该剔除相关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二)规模经济实现中的几种关系

资本经营对我国企业的竞争战略的实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认识到,我国企业在以资本经营的形式实现规模经济,最终实现企业竞争优势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实务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构成关系我国经济已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集约经营实际上就是以效率为中心的经营思想,而这正是规模经济实现的前提。资本经营中,对资源有效配置和有效利用应体现集约经营的思想。

在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函数中,技术一定情况下的最大产出量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动投入的数量,而且取决于资本之间、劳动之间和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结构和比例关系,这里的资本是指实物资本(或称资本品或投资品,可以表现为实物形态或货币形态)。在现实中,通常所说的资本是由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构成,因为人是企业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的因素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因此,企业的战略重组不仅是实物资产的重组,也是人力资源的重组,而且还应该是实物资产与人力资源的重组。这样才能保证规模扩张中资产与资产、人员与人员、资产与人员的比例性、协调性,如在企业购并中,往往重视土地、厂房、机器、专利等实物资本,而忽视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结构关系,如优化人员结构的投入,人员在职培训的投入,劳动人事改革成本和机会投入等。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比例失调,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影响企业文化和精神,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人力资本决定实物资本是否发挥其应有作用,影响企业的未来收益,自然影响到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2.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构成关系资本经营是对企业资产的重组,其中应该包括有形资产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以及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重组。有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发挥作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发挥作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中的商誉包含着企业家及企业员工的创造力、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凝结、企业品牌和形象在过去和现在给企业带来的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的价值,或未来可能给企业带来发展的潜力或未来会给企业带来高于正常情况下的投资报酬。有效的资本经营,应该能够体现市场机制对企业乃至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其无形资产在资本经营中起的作用是有利于有形资产发挥更大的效率,形成规模效应,并使重组后的生产效率大于单个企业生产效率的总和。

然而在实际的企业购并中,企业比较重视被购买方或被兼并方的有形资产,而对无形资产以及与有形资产有效组合不够重视,特别是重组后企业整体的无形资产重组、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重组重视不够,比如对于重组的企业,如何重塑企业形象。如何重组企业品牌,以真正发挥规模优势,体现规模经济;如何融合重组各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使重组后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运行机制尽快融合,能够体现较高的生产效率的管理效率,以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的作用,这些方面都缺乏分析和研究,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也影响了资本经营的效果,影响规模经济的实现。

3.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的关系政府和企业角色与功能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在资本经营(如企业购并)过程中,两者的关系和作用主要表现为企业重组主体是企业还是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政府,在企业资本经营行为,因此,它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战略重组应该使企业为主体。但在我国现实经济体制下,政府在企业经济行为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理应对国有资产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问题的关键是政府行使所有者的权利,应该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如果行使政府管理者的权利,则对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利益负责,政府的作用在于:政府推动企业重组是为了解决因旧经济体制产生的“条块分割”,可以促进跨地区、跨行业的重组;加快配套改革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协调企业与各方面的关系;政府应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指导企业的行为,避免企业行为的盲目性。然而在现行企业制度下,政府的职能未能完全转变,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仍然存在,作为各级政府代言人的管理者的知识能力和主观意识、个人偏向对资本经营的效果起着更大的作用,在对管理者激励和约束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也必然会对企业重组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保证企业重组的成功,应该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和作用,处理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既不能拉郎配,也不能撒手不管,保证政府在资本经营中指导和协调作用,使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实现战略重组的目标——规模经济。

资本市场形势篇3

一、期货市场间竞争的比较优势分析

为什么某国或某地区的某类商品的期货交易能够蓬勃发展?例如,为什么芝加哥能够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而不是堪萨斯城?为什么美国能够在世界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什么近年来欧洲金融期货市场能够迅速发展?按照波特的说法,影响产业发展的不仅仅是公司自己创建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能力,重要的是它所在的国家或地区是否具有或缺乏某些特定的属性。期货市场作为以现货市场为基础的衍生品市场,在竞争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或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基础的期货市场将因此而形成相应的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及相关理论,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主要来自于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要素条件、需求状况、竞争对手及产业政策。

1.要素条件比较优势分析。要素条件指的是期货市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形成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资源禀赋可以是创造的,也可以是继承的,一般分为四类。

(1)物质资源。物质资源的可获性、数量、质量和土地、水、矿产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成本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质资源。物质资源通常是不可再造的资源,对于以实物商品如农产品、能源等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商品期货市场来说,显然是重要的条件之一。

(2)资本资源。期货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具备充分的流动性才能够实现套期保值与价格发现等基本经济功能。资本的可获性、数量、成本和可获资本的类型方面,各国的情况各有不同。如果某国期货市场遇到来自低资本成本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对手,低资本成本的期货市场可以保持低价,如较低的融资成本、充裕的资本供给等,就会迫使负担高资本成本的市场要么接受投资的低回报,要么撤出该类期货市场。

(3)基础设施资源。基础设施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银行系统、结算系统、运输系统、通信系统、法律系统以及这些系统的可获性与使用成本。成熟的期货市场,通常都具有非常先进的基础设施,这也是成熟期货市场重要的比较优势所在。

(4)知识与人力资源。如果某一国家拥有数量可观的、具有科学技术和市场相关知识的研发人员,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具有知识资源。期货市场是重要的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工程的基础,同时也是信息、网络和电子计算机等尖端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行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期货理论研究水平、各类相关研发人才及技术人才的数量,都影响着这个国家或地区期货市场的竞争力与发展潜力。

2.需求状况比较优势分析。期货市场是用于满足规避价格风险和投资需求的金融工具,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存在管理价格风险的商业需求,这种商业需求是否强烈与广泛,决定着这一国家或地区对期货市场的需求,并将推动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是决定期货市场能否形成比较优势的最重要因素。

3.竞争对手比较优势分析。竞争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产生重大影响。

创新是期货市场竞争的核心内容,创新能力与创新动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期货市场的竞争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期货市场间的竞争有助于使本国或本地区期货市场保持生机与活力,并构成持续改进和创新的动力。没有足够的区域内竞争会使本地区期货市场产生自满,并最终丧失国际竞争力。因此,尽管从价格发现、最优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一个国家或地区期货市场的数量不宜过多,但保持适度竞争将有助于期货市场在创新方面形成比较优势。

4.产业政策比较优势分析。产业政策是能够对期货市场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鼓励性的产业政策将使一个国家或地区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得到增强,而限制性的产业政策则会使其比较优势受到削弱,国内避险需求外流,市场发展将受到抑制。

以上各项因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都将影响到期货市场比较优势的形成。在这些因素中,

(1)物质资源是不可再造的资源,是开展以相关产品为基础的商品期货市场必须具备的条件。物质资源最终能否真正形成比较优势,还需要看在相关产业中是否具有规避价格风险的需求以及这种需求的强烈程度。

(2)资本、基础设施等其他条件都是可以创造的。其中,资本、基础设施、需求状况主要地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构成了期货市场形成比较优势的基础环境,这些因素在短期内比较难以改变,需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得以改善。从长期或宏观层面看,期货市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期货市场的规模与层次。

因此,资本、基础设施、需求状况决定了期货市场的总体发展水平,无论物质资源条件有多好,产业政策多么积极,期货市场的发展都不可能超越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

(3)知识与人力资源、国内竞争以及产业政策可以通过政府监管部门的政策调整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改善,即国家通过实施鼓励性的产业政策,向期货市场集中人力和财力,适度调整期货市场结构,为期货市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促进期货市场比较优势的形成,增强期货市场的竞争力。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和地区,物质资源及产业政策等将在期货市场的竞争与发展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期货市场竞争格局的变迁

在期货市场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或地区间期货市场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中美国、欧洲、亚太地区在世界期货市场竞争格局的变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分析这些国家或地区期货市场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它们都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构成了这些国家在世界期货市场竞争格局中所处地位的深层次原因。

(一)美国期货市场的竞争与发展

美国作为现代期货市场的发源地在世界期货市场中始终占居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进入1990年代,欧洲和亚太地区期货市场迅速崛起,美国在全球期货市场中的绝对性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但是,就单个国家而言,美国仍是世界上期货品种最齐全、期货制度最完善、最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国际性期货交易中心。

1.要素条件与美国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要素条件比较综合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在世界期货市场竞争格局的变迁过程中,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不同国家或地区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基础性产品如农产品、矿产资源、能源的生产国、贸易国和消费国,其实物资本占世界实物资本总量的33.6%,美国研发科学家占世界总量的50.7%,熟练劳动力占世界总量的27.7%.在如此优越的资源禀赋条件下,美国在世界实物商品与金融期货及期权市场中保持着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国际竞争中占有着主导优势。美国在除金属外各类品种中均占据着大部分市场份额,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商品的期货价格成为国际贸易的定价基准。在金融期货市场方面,美国也始终引领着世界金融期货品种创新的潮流,三大金融产品的首张期货合约即外汇、利率和股指期货均产生于美国,其S&p500、naS-DaQ100、美国中长期政府债券以及主要的外汇期货和期权都是位居世界前列的金融期货品种。

2.需求状况、产业政策、国内竞争与美国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在避险需求方面,美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极高,期货交易保值避险的商业需求旺盛,期货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完全开放的国际性市场,不仅满足了国内避险与投资需求,而且将全球避险与投资需求以及投资资本引入国内,从而形成了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比较优势。在产业政策与国内竞争方面,美国根据本国的资源禀赋条件,采取了金融期货与实物商品期货并重和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产业政策,全面增强了美国期货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二)欧洲期货市场的竞争与发展

欧洲期货市场在欧元启动的大背景下,借助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当今世界期货市场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物质资源禀赋与欧洲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从总体来看,与美国相比,欧洲各国基本上属于各类大宗商品的纯消费国,资源相对缺乏,1990年以后,英国的实物商品期货(除Lme的有色金属外)如石油、农产品等品种的交易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而以英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金融期货市场,凭借发达完善的金融体系、规模庞大的金融资本、众多的金融机构及优秀的管理人才,汇率、利率及股指期货都在世界期货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2.技术、制度创新与欧洲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1990年以来,欧洲期货市场借助交易方式创新,通过电子化交易形成了成本比较优势,实现了金融期货市场的快速成长。2002年,欧洲交易所(eUReX)借助电子化交易,突破欧洲的地域性界限,加紧建立自己的美国相关衍生品的市场。此外,欧洲期货交易所通过治理结构的创新,为金融期货市场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目前欧洲期货及证券交易所绝大部分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司化交易所。而美国期货市场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电子化交易和公司化方面明显落后于欧洲,使美国期货市场的竞争优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亚太地区期货市场的竞争与发展

亚太地区新兴市场的崛起,源自于本地区巨大的避险需求。美国商品期货交易管理委员会(CFtC)1999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新兴市场的成功主要是满足了区域性风险管理的需要。如发达的工业为日本工业品期货交易提供充足的避险需求,目前日本的铂、钯和橡胶期货市场位居世界第一,黄金、汽油等期货市场位居世界第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韩国金融期货交易提供强烈的避险需求,韩国证券交易所(KSe)的KoSpi200期权合约在1998——2002年五年间年交易量增长了40多倍,2001——2002年连续两年位居全球期货交易所成交量排名之首,充分显示了新兴市场的发展潜力。推进市场化进程和加入wto,为中国大宗基础产品期货交易提供巨大的潜在避险需求。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在物质资源总量上仅次于美国,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后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大宗基础性商品保值避险的需求以及未来巨大的增长空间都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中国非常有条件、也有竞争优势发展成为东半球最大的世界大宗商品期货交易中心和国际贸易定价中心。

三、国家或地区内期货市场竞争格局的变迁

在某一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期货市场的发展同样是不均衡的。从美国、欧洲、日本期货市场竞争格局的变迁可以发现,期货市场作为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必然要寻找到一个最具有商业需求、资本最集中、流动性最强、技术最先进、人力资本最充足、交易成本最低、最有助于其功能发挥的地理位置。这正是“区域增长极”理论中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中心,在这里将产生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的聚集效应,使期货市场在本国或本地区竞争中形成比较优势。

1.美国期货市场:形成芝加哥与纽约两个中心并存的竞争格局。美国最多时曾有近20家期货交易所,经过竞争部分交易所被淘汰,部分交易所进行了合并与重组,目前美国国内共有7家期货交易所。从区域布局上看,不论是商品期货还是金融期货都呈现出向芝加哥和纽约集中的趋势。

研究美国期货市场竞争格局的变迁,我们能够发现,对世界期货市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系列创新并不是全部产生于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例如,1891年明尼阿波利斯交易所创造了世界第一套现代期货清算系统,1982年堪萨斯城交易所推出了世界第一张股票指数期货合约——价值线指数期货合约,然而明尼阿波利斯、堪萨斯等城市的经济背景及其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等都使这些交易所很难在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竞争中获胜。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以及在美国农产品生产流通中的重要地位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决定了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能够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的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芝加哥由农产品期货市场起步,为其1970年代成功推出金融期货在知识与人才、资本方面形成重要的比较优势,芝加哥最终发展成为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心。目前芝加哥主要有芝加哥商品易所(Cme)、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等,这三家期货交易所多年位居全球期货及期权成交量前十位期货交易所之列,2001年分别为第3、5、6位。纽约是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性金融中心,其期货交易在全球期货市场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2001年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期货及期权成交量位居世界第9位,期货成交量排名第6位,其中nYmeX的原油等能源类商品期货,及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期贷以及纽约期货交易所(mYBt)的棉花等农产品期货都位居美国和全球期货交易量的前列。

2.欧洲期货市场:伦敦面临的挑战与法兰克福的兴起。英国伦敦作为与美国纽约、日本东京齐名的国际性金融中心,凭借其先进的工业和发达的金融业,成为世界金属期货交易中心和欧洲金融期货交易中心。欧元启动是欧洲金融市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促使欧洲整个金融市场以及期货市场的内部格局随之发生重大变化。首先,欧元货币区的中央银行所在地德国的法兰克福逐步成为欧元区内占主导地位的国际金融中心。欧元启动后,欧洲的11个国家采用欧元作为通用货币,从根本上消除了这11个国家货币和利率间的差异,欧元区其他国家以本国利率为基础的利率期货因此失去了市场需求,欧元区金融期货市场快速向eUReX集中。其次,eUReX通过采用电子化交易方式等积极有效措施,占据了伦敦国际期货期权交易所(LiFFe)的BUnD期货合约9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世界增长最快的期货交易所之一。而英国没有在1999年第一批加入欧元,丧失了部分欧元区内的货币市场及资本市场的交易。就期货市场而言,伦敦在欧洲金融期货市场的霸主地位已经被总部位于法兰克福的eUReX所取代,法兰克福已经迅速崛起。

3.日本期货市场:东京成为衍生品期货交易中心。从日本期货市场的总体格局看,其主要特点是交易所数量较多,同一品种同时在多个不同地域的期货市场上市交易。以商品期货为例,1984年以前,日本有16家以上的商品期货交易所,经过合并重组,现在有7家商品交易所,仅大豆一个品种就至少有3家交易所在上市交易。在日本期货市场,东京的地理位置及其在日本乃至世界的经济、金融地位,都决定了东京地区的期货交易所具有强大的比较优势。2002年,东京地区商品期货总成交量(toCom和tGe合计)占其全国的市场份额达到67.9%.随着日本期货市场的不断发展,期货交易所间的进一步合并重组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四、期货市场的竞争与创新发展及其启示。

通过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分析期货市场竞争格局变迁的规律,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国家或地区间、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期货市场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发展期货市场,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推行与之相适应的期货市场发展模式和产业政策,以形成本国或本地区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从而在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

(一)不同国家或地区间期货市场的竞争与创新发展

1.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期货品种,通过合作促进比较优势的形成。由于物质资源的不可创造性,以及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经济开放程度、法律、人文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期货市场通常只能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来发展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期货品种。从中国的情况看,中国与美国的自然资源条件比较相似,是大宗基础性产品农产品、能源、矿产资源等的主要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如中国的小麦产量排在世界第1位,玉米产量为世界第2位,大豆产量为世界第4位、进口量为世界第二,具有开展农产品等大宗商品期货的雄厚现货基础和巨大的保值避险需求。

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上述各类大宗商品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价格波动将更加剧烈,现货企业需要期货市场来规避风险,需要利用期货价格来指导生产和经营。

同时中国远离国际期货交易中心,利用国际期货市场进行保值避险,犹如“隔山买牛”,不利于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因此,中国具备在东半球发展商品期货市场最有力的竞争优势,政府应在品种创新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促进商品期货市场发展的产业政策。

2.寻求与优势互补型期货市场的合作,促进本国或本地区期货市场比较优势的形成。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需要发展期货市场,首先应认真分析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间期货市场的关系,通过与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的互补型国家或地区进行合作,来增强本国期货市场的竞争优势。例如,合并联网成为近20年来各国期货市场应对竞争的新策略,仅自1990年以来,就先后有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与Cme、CBot与eUReX、Cme与nYmeX等数十家国际性期货交易所进行跨洲、跨国、跨城市联网,以此来改善双方的资源禀赋条件,互通有无,共享资源与市场。从中国的情况看,中国与美国是物质资源禀赋相近的国家,在商品期货交易方面属于竞争型关系,但是两国分处东西半球,在交易时间上形成互补关系,因此如果两国在农产品等期货交易方面能够进行联网交易、交叉结算等合作,即可实现24小时全天交易,从而使双方能够共享全球范围内的相关资源与市场,使双方的竞争优势均得到增强。

(二)同一国家或地区内期货市场的竞争与创新发展

在同一国家或地区内期货市场间的竞争中获取比较优势的关键,在于期货市场是否能够成功地整合本国或本地区范围内的各类要素条件,从而促进该期货市场在品种、技术、制度等方面创新能力的形成,提升期货市场内部核心竞争力。因此,尽管本文从外部环境分析了期货市场竞争格局形成的深层原因,但是,在期货市场竞争与发展过程中,外部环境与期货市场自身创新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将有助于提高期货市场的创新能力,期货市场强大的创新能力则有利于更好地整合各种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条件,从而形成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

1.针对区域性资源禀赋特点,发展最具比较优势的期货品种。同一国家或地区内的期货市场所处的经济、法律等环境比较相近,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期货市场之间通常属于竞争型关系,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期货市场的发展,期货市场的数量通常会经历由多到少的整合过程。如上所述,资源禀赋是决定期货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而每一种商品的生产、消费、流通都有其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以现货商品为基础的期货品种特别是商品期货就具有了比较鲜明的属地性概念。

资本市场形势篇4

【关键词】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特点探析

一、引言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无疑为我国的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开展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探析,明确当下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并且根据国内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更加周密的发展计划,可有效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在使得我国的企业获得更加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二、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探究

开展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探究,主要可以将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总结如下:

(一)当下的国际金融市场的总体形势相对较为平稳

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复苏,当下绝大部分的欧元区重债国所具有的债务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有效的解决,同时很多国家的高风险资本也逐渐的呈现出回调现象(以美国为主)。因此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变动也逐步的呈现出了缓和的状态,所处的环境和其总体的趋势也相对平稳。

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结构的复杂性相对较高,因此很多具有经济问题的稳定趋势也容易被较小的经济变动因素打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需要长期的保持警惕性[1]。

(二)国际金融市场所具有的资本呈现出流向逆转的现象

当下的国际金融市场所具有的资本的结构分配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动现象,逐步的显现出了“南升北降”的发展特点。“南升北降”的经济资本特点的逐步呈现,使得新兴股市的发展速度十分的缓慢,进而出现了资本呈现出流向逆转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而导致经济发达的国家的发展速度的逐步提升造成的。

(三)国际金融市场的信贷结构性分化

由于世界的经济体系的逐步复苏,国际金融市场的信贷结构性也开始逐步的呈现出了分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发展中的经济与发达经济的结构分化问题日益凸显。同时由于发展中的经济受通货膨胀的整体趋势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需要加急改革自身的货币政策。

2.发达经济与短期利率的分化问题呈现出长期分化的趋势[2]。开展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探究可知,当下的国际金融市场的总体形势相对较为平稳,在其所具有的资本呈现出流向逆转的趋势的同时,其信贷结构性分化并且发达经济长期于短期利率分化。通过开展国际金融市场的形式的基本特点,可以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思考和探究提供更加明确的探究思路,进而为我国的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中指出更加科学的发展方向。

三、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因素探究

针对于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进行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因素探究,主要可以将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因素总结归纳如下:

(一)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美国的经济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所占有的主导地位无需质疑,因此美国的货币资金吸引能力、以及美元的资金的流动性都会影响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

(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的流动方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多元化趋势的逐步呈现,美国在国际上的经济主导地位也开始被逐步的削弱,国际上的金融资金也开始逐渐的呈现出由美国流向欧洲以及亚洲的趋势。但是由于国际的金融市场被全球的宏观经济所良好的调控,因此可以在这一背景下实现国际金融经济的稳定性的有效的保障[3]。

(三)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银行无疑是金融和经济的重要承载体之一,只有保障国际银行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平稳性,才能够真正实现国际金融市场的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因此国际金融银行的发展趋势,也是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开展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因素探究可知,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的流动方向以及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企业在新时期进行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密切的观察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因素以及因素的动态,进而才能够真正的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实现企业的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4]。

四、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探究

开展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探究,主要可以将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总结如下:

(一)国际金融市场逐步呈显出资金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其所呈现的资金国际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可以有效的提升国际资金的利用率,实现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趋势的良好型的保障。

(二)国际融资畅通化成为了国际市场的发展主流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的逐步发展,国际融资畅通化成为了国际市场的发展主流,国际金融市场的畅通化的提升,也有效的提升了各个国家在利用资金投资时的宏观性[5]。

通过思考探究当下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可知,国际金融市场逐步呈显出资金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国际融资畅通化成为了国际市场的发展主流。当下国际金融市场的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为我国的企业的发展、改革和扩张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同时也对于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因此我国企业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顺应市场趋势,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结束语

开展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探析,首先应当明确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进而针对于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进行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因素探究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探究。开展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探析,明确当下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根据我国的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有方向性的、科学的以及全面的提升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可以有效的实现我国的企业的良好发展,进而高速推动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思豪.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研究[J].中国商贸,2015,04:79-81.

[2]玄立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22:61-62.

[3]张雪.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3:41.

[4]韩洋.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

资本市场形势篇5

关键词:投资策略概念体系分析框架分形市场

一、引言

证券市场存在分形现象已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实务中已开始利用分形现象定性的指导实际投资,并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基于分形理论对投资策略进行量化研究更是具有非同寻常的理论意义。一方面,统计套利、算法交易、资产配置等传统量化模型由于忽略了投资者行为、证券价格的长记忆性、证券收益率的“尖峰肥尾”等分形特征而存在刻画不精确、忽视风险等局限。利用分形理论量化研究投资策略可对证券市场中分形现象量身度造,可充分克服传统量化投资模型的不足,从而更好地指导实际投资;另一方面,基于分形现象进行量化投资的理论研究至今仍是空白。因此,在证券市场呈分形现象的背景下,运用分形理论来构建量化投资策略可弥补此理论空白,具有较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然而,利用证券市场的分形现象来量化研究投资策略的前提和基础是理解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的相关概念及其分析框架。目前,国内外尚无文献对其系统探讨。鉴于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的相关概念及其分析框架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现状,本文将对其进行系统探讨,以期为构建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的量化模型奠定基础。

二、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概念体系

(一)分形市场的界定1970年,Fama创造性的将有效市场假设(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emH)归纳为公理。emH为传统资本市场理论(Cmt)奠定了基石、提供了分析框架。在emH下,证劵的价格代表了证劵的真实价值,证劵价格的变动必将遵循随机漫步(Randomwalk);从而,寻求价格偏离内在价值的证劵,以及寻找证劵价格的起伏周期和预测模式必将徒劳无功。然而实证表明,证劵市场的运行方式与emH所描述的情况相差甚远,而是呈现分形特征。peters(1994)集众人之智、采众家之长,在emH和协同市场假设(CoherentmarketHypothesis,CmH)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分形市场假说(FractalmarketHypothesis,FmH)。FmH的基本内容:市场由众多投资者组成,不同投资者的投资期限不同;市场信息对不同投资期限的投资者产生不同影响。短期投资者主要注重历史信息,基本遵循技术分析;较长期投资者更加偏重基础信息;市场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市场流动性;价格反映了短期技术分析与长期基本分析的结合;如果某项资产与经济周期循环无关,那么将不具有长期趋势。FmH是emH的有力扩展,FmH强调信息接受程度和投资期限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在FmH下,投资者仅是有限理性的。信息积累和信息滞后对投资者的影响将造成证劵价格的有偏随机游走,表现出长记忆、混沌序等分形特征。投资者的投资期限上的差异将保证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在FmH下证劵市场不仅仅是经济和商业形势的映射,更是投资者情绪的晴雨表。樊智、张世英(2002)基于对emH与FmH两者联系与区别的详尽讨论下,给出了分形市场的一般性描述;分形市场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和非线性结构特性的资本市场,其价格序列波动的表现形式为具有一定维数(Hurst指数)的分数布朗运动(FractionalBrownianmotion,FBm)。该描述切中了分形市场的反馈机制及结构特性,但稍显片面,同时过于复杂。因此,本文对分形市场作如下简单明了的定义。所谓分形市场是指以FmH作为市场运行机制的市场。

(二)分形市场中投资概念的理解研讨投资策略的前提和基础是理解投资。不同学者关于投资的定义说法各异。投资是指投入资金赚取更多资金;是指投入当前资金或者其他资源以期获取未来收益的行为。尽管说法各异,但对其本质特征的描述却是殊途同归。投资的本质特征就是放弃或牺牲某种现在有价值的东西,期望从未来收益中获得补偿;即期望资产增值,即追寻是投资活动的核心。基于前文对分形市场的界定,本文对投资进行结构性分解时,主要是针对分形市场中有价证劵的投资。投资是一项经济活动,因此,对投资活动的主体——投资者进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在分形市场中,基于短期与较长期投资者对信息敏感度的差异,不同类别投资者对投资策略的偏好将存在差异。较长期投资者相对于短期投资者对基础信息具有更加敏感,因此,对价值投资更具有倾向性;而短期投资者相对于较长期投资者更注重历史信息,因此,对基于技术分析的投资策略更具有倾向性。同时,由于同一投资者也难保持其投资期限时间一致,因此,同一投资者也难保持其投资策略偏好的恒常性。在分形市场中,千差万别的投资者驱动着证券市场的流动,支撑着证券市场的稳定;形形的投资者形成行影无踪、变化无常的市场动力,驱使着证券市场呈现分形特征。金融工具作为投资活动的客体,是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的选择集。金融工具作为资金融通的载体,风险收益组合多样。投资者对金融工具的选择的实质就是对风险收益组合的选择,这依赖于投资者的投资目的、风险偏好等因素。因此,金融工具制约着投资者执行投资策略的可行性。因此,金融工具特征的确定是理解投资的又一关键因素。投资过程,作为投资活动的核心,连接着投资者与金融工具。投资过程主要由两部分工作组成。一部分工作是证券与市场分析;第二部分工作是对最优的资产投资组合进行构建。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对证劵与市场分析的根本目的是寻找出内在价值偏离价格的证劵;基于证劵价格起伏周期预测模式的市场时机选择是构建最优资产组合、优化资产配置的核心。投资过程的本质是通过选择或协调各种金融工具,从而选择与投资者的投资目的相适应的风险收益组合;是投资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保障。因此,投资过程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投资活动的成败。

(三)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的厘定基于对分形市场的界定以及分形市场中投资概念的厘定,便可对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展开详细探讨。所谓投资策略就是指投资者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担能力对投资资产进行安排、配置。确定投资者收益需求和风险厌恶特征是构建其投资策略的前提。随后,投资者设计可实现其目标的投资策略。投资者将根据自身对资产的内在价值、预期收益、风险等因素的推断结果进行投资资产选择、配置。因此,投资者对资产内在价值、预期收益、风险等因素的推断结果是构建投资策略的基础,投资者根据推断结果设计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投资策略。在emH下,由于市场具有竞争性以及投资者具有同质预期,风险收益完全匹配。追求高收益,必然要承担高风险;不接受高风险,便只能接受低收益。在分形市场中,形形的投资者对资产内在价值、预期收益、风险等因素的推断方法千差万别;因此,基于推断结果所设计的投资策略便具有差异。投资策略的差异表现为投资者历史投资行为的差异,最终造成证券收益与风险的分形特征。证券市场存在分形特征,因此,证券收益、风险的时变特征具有复杂性、非线性。从而,分形市场中风险收益不完全匹配;在实际投资中,存在套利机会。因此,优异的投资策略可充分利用风险与收益非完全匹配的特征;从而,可以在减少一定程度的风险的同时并增加一定程度的收益。基于此,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的一个直观描述就是指投资者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担能力设计协调和选择风险收益组合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方案。

三、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分析框架

(一)分形市场中的推断方法由前文讨论可知,确定投资者收益需求和风险厌恶特征是构建其投资策略的前提,而投资者对资产内在价值、预期收益、风险等因素的推断结果是构建投资策略的基础。因此,准确的推断结果是投资策略有效的先决条件;而推断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投资者所采用的推断方法。在分形市场中,推断方法的设计是设计投资策略的必要步骤。传统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方法等量化投资模型,其推断方法常常基于线性范式,难以追踪分形市场中的分形信号。现有基于人工智能、小波分析、支持向量机等理论的量化投资模型,其推断方法对分形市场中的分形特征也不是量身度造。为克服证券价格、收益、波动中的分形特征对推断方法的干扰,在分形市场中,所设计的推断方法不仅要可充分克服分形噪音的干扰,而且还要能更好的追踪分形信号。因此,在分形市场中,设计投资策略的先决条件便是设计资产内在价值、预期收益、风险等因素的推断方法。

(二)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的分解理论上,在分形市场中寻求价格偏离内在价值的证劵、寻找证劵价格的起伏周期和预测模式并非无稽之谈。与此相反,由于分形通常具有精细结构,而证劵价格又往往表现出分形走势;因此,波动的证劵价格蕴藏着许多低买高卖的机会;从而,优质的市场时机选择策略可以让投资者获得盈千累万的资本利得。证劵的内在价值是指证券未来收益的风险调整贴现值。由此可见,证劵的内在价值受证劵未来收益水平和风险调整贴现率的影响。而未来收益水平和风险调整贴现率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证券内在价值也具有波动性。同时,由于激发证券价格和证劵内在价值波动的因素不完全相同;从而,证券价格和证券内在价值的波动往往具有不一致性。因此,根据证券价格和证券内在价值的变动特征,选择内在价值被低估的证劵并非是天方夜谭。基于上述分析,在分形市场中,选择价格偏离价值的证劵和选择基于证券价格预测模式的市场时机均具有可行性;且无论是证劵选择还是市场时机选择都影响着风险收益组合。因此,证劵选择策略和市场时机选择策略是影响投资策略的两个因素。另一方面,基于早期研究可知,投资的业绩可以通过证劵选择能力和市场择时能力这两个角度解释。而投资业绩的好坏是投资策略优劣的外在表现,因此,在分形市场中,可将投资策略分解为证劵选择策略和市场择时策略。其中,证劵选择策略,就是指识别价格偏离内在价值的证劵的策略;市场择时策略就是指掌控证劵价格起伏周期的策略。

(三)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的分析框架基于前文对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的厘定及分解可知,投资策略的设计可通过证劵选择策略设计和市场择时策略设计实现,构建有效投资策略的关键是分析证劵选择策略和市场择时策略。(1)分形市场中证劵选择策略分析。根据前文的厘定,证劵选择策略,是指识别价格偏离内在价值的证劵的策略。识别价格偏离价值的证券的前提和基础是确定证券的内在价值。证劵的内在价值是指证券未来收益的风险调整贴现值。其中,未来收益是指包括资本利得、红利在内的全部现金回报,风险调整贴现率等于无风险收益率与风险溢金(Riskpremium)之和;风险溢金是指针对投资某项资产时的额外风险所需的额外回报率。在理论上和实务中,未来收益常常基于历史数据、经济形势等因素给出判断;风险溢金的确定取决于投资者对超额风险和额外回报二者间关系的看待,依赖于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投资者常常希望承担低风险并享受高收益,从而常常利用风险资产组合构建或协调风险收益组合。有效前沿或称最小方差边界、有效投资组合、有效边界、最优资产组合等,其上的风险收益组合是约定风险范围内预期收益最高的投资组合,是投资者首选的风险收益组合。因此,优异的证劵选择策略必将在有效前沿上选择风险资产。从而,设计证劵选择策略关键在于设计有效前沿的构建策略。传统有效前沿构建基于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和市场完美性假设,在期望收益、方差、风险资产间协方差已知的情况下,便可根据均值——方差准则构建有效前沿。在emH的假设下,市场具有完美性;然而,实际的市场并不完美,交易成本、资本利得税等因素影响着风险资产组合的构建,从而影响着有效前沿的构建。Jarrowetal.(2007)研究表明,即使很小比例的交易成本也可能严重扭曲无交易成本下的最优资产组合。与此同时,在FmH的理论下和金融市场的现实背景下,较长期投资者和短期投资者对期望收益、方差、风险资产间协方差预期非同质。因此,分形市场中的有效前沿是代表最佳风险收益组合的变动曲线。综上所述,基于投资者投资期限构建动态有效前沿的策略是设计证劵选择策略的关键。(2)分形市场中市场择时策略分析。根据前文的界定,市场择时策略是指掌控证劵价格起伏周期的策略。证劵价格起伏周期的掌控基于对证劵价格趋势的把握。因此,对证劵价格趋势的分析是设计择时策略的重中之重。所谓证劵价格趋势,是指证劵价格朝某方向运行的过程。实操中,常常以某种移动平均线(movingaverage,mV)朝某方向运行的过程作为价格趋势,但确认价格趋势并非易事;同时,以移动平均线作为证券价格趋势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投资者掌控证券价格趋势的根本目的是希望低买高卖,并顺势而为。因此,设计低买、高卖策略便可掌控证券价格趋势,实现优质市场时机选择。而低买、高卖策略的设计,关键在于捕捉证券价格的低位、高位。所谓证券价格低位或高位,是指在既定的投资时间区间内,相对最低或最高的证券价格。其中,投资时间区间由投资者的投资起点和投资期限确定。在分形市场与真实证券市场中,由于投资者投资起点和投资期限的差异,因此,不同投资者的投资时间区间不尽相同。从而,证券价格的低位与高位只是相对的,紧紧依赖于投资者的投资时间区间。同时,由于信息对不同投资者影响不同,致使不同投资者投资行为不同。短期投资者因受信息扩散缓慢以及对信息反应迟钝的影响,表现出惯,造成证券价格的惯性效应;较长期投资者受此影响不大。投资者对信息反应行为的差异,致使较长的投资时间区间内证券价格分形波动。从而,较短投资时间区间内的证券价格低位、高位混杂在较长投资时间区间内的低位与高位之间;这是是短期投资者惯的结果,也是短期投资者市场择机根本的根本依据。设计低买、高卖策略便可实现优质市场时机选择,因此,设计低买、高卖策略就是设计市场择时策略。对于短期投资者,市场择机的根本依据就是把握惯引致的惯性效应。低买策略和高卖策略并非两种不同的策略,本质上高卖策略和低买策略并无区别,会在证券价格高位卖出证券便会在证券价格低位买入证券。这是因为,当投资者卖出证券时,相当于用股票在买现金。如果投资者能在证券价格高位卖出证券,那么,以证券作为现金价格必然是在价格低位买入了现金。因此,要想在证券价格低位买入证券,只需要在现金价格高位卖出现金。综上,设计市场择时策略关键在于设计高卖策略,在投资者的投资时间区间内捕捉证券价格的高位,掌控短期投资者的惯。(3)有效前沿与惯。证券选择和市场择时二者相互影响,因此,作为两者核心依据的有效前沿与惯也将相互影响。短期投资者严重的惯,将导致证券价格过度的惯性效应,营造出市场情绪潮流。此时,非完全理性的较长期投资者也难以完全摆脱市场情绪的影响。在情绪潮流中,部分较长期投资者将重新衡量预期收益、风险等因素;并根据其重新衡量的结果,做出推理,改变其投资行为。如:舍弃既定投资期限、改变投资风格等。最终,与短期投资者一起致使市场偏离既定的有效前沿。另一方面,基于投资者投资期限构建的有效前沿可反映短期投资者的惯。在分形市场中,市场偏离既定有效前沿伊始,由于较长期投资者更加偏重基础信息,短期投资者更加关注历史信息;因此,此时的市场动力主要源于短期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此时,短期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是对历史信息的反应,表现为惯。综上所述,严重的惯将导致市场偏离既定的有效前沿,基于投资者投资期限构建的既定有效前沿可反映惯。有效前沿与惯分别作为证券选择和市场择时的核心依据,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四)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设计的展望由前文可知,投资策略的设计可通过证劵选择策略设计和市场择时策略设计实现。基于市场择时的资产配置对投资业绩具有绝大部分的贡献,且证券选择本身也依赖于时间因素,因此,本文仅对市场择时策略设计给出一些展望。设计市场择时策略关键在于基于证券价格的惯性效应设计高卖策略。高卖策略即在投资者的投资时间区间内捕捉证券价格的高位。由于证券价格具有分形特征,而分形通常具有自相似性,通常可由一些迭代过程得到。从而,证券价格走势是自相似吸引子或几个自相似吸引子的迭加。基于吸引子定理和拼贴定理,证券价格的这种分形走势可用少量几个压缩映射和生成元产生一个新的分形走势来无限逼近。由于这个新的分形走势由其生成元和迭代函数系唯一确定,因此,其未来走势确定。在证券价格未来走势不会较大偏离此前分形走势的假设下,便可利用这个构建的分形走势寻找证券价格未来走势中的相对高位,进而根据投资者的投资期限做出投资决策。可见,寻找证券价格走势的逼近分形走势是设计高卖策略的方法之一。另一方面,证券价格的分形走势具有标度不变性特征。标度不变性是指在不同时间或空间尺度下证券价格的分布函数间具有幂律关系。由于较短时间间隔观察到的证劵价格相对于较长时间间隔上观察到的证券价格具有更多的数据,因此,也包含着更多的有效信息和信息噪音。利用高频数据和低频数据间的标度不变性特征,可获得较之低频数据更多的有效信息,可免受较之高频数据更少的噪音干扰。从而,更有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分形分布(FractalDistribution)可真实描述证券市场收益序列的“尖峰肥尾”现象,是对真实证券市场收益序列的统计描述,可充分反应证券市场中的标度不变性特征。基于分形分布的市场择时策略可克服基于正态分布的市场择时策略低估风险、过早卖出等不足。从而,利用分形分布可以更加精准的计算出证券价格未来走势的概率,进而可根据概率的大小进行市场择时。然而,分形分布的参数估计具有较大困难,因此,设计分形分布的参数估计方法是设计高卖策略的又一方法。总之,利用证券价格的分形走势设计投资策略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分形的种种特征,充分利用分形时间序列中的有效信息和尽可能去除分形时间序列中的信息噪音。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分形市场中投资概念的理解,在投资者协调和选择风险收益组合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将投资策略厘定为投资者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担能力设计协调和选择风险收益组合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对设计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的先决条件——资产预期收益、风险等因素的推断方法进行了分析。在把投资策略分解为证券选择策略和市场择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的分析框架。在分形市场中,设计基于投资者投资期限的有效前沿和基于投资者投资时间区间的高卖低买策略是构建投资策略的关键路径。而设计高卖低买策略关键在于投资者在投资期限内有效捕捉证券价格的高低位,掌控短期投资者的惯。本文对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分析框架的建立,将为进一步构建贴近证券市场分形现象的量化投资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分形市场环境下开放式基金业绩持续性之关键因素挖掘研究”(项目编号:2012017212005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明星效应下基金家族价值偏爱及家族造星策略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13YJC79015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分形条件下基金投资风格漂移与股票市场波动效应量化研究”(项目编号:2013ZB0016)及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开放式基金投资风格漂移及风格资产轮换策略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12CJY00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丁鹏:《量化投资——策略与技术(修订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2]许林:《基于分形市场理论的基金投资风格漂移及其风险测度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集》(2011年)。

[3]苑莹、庄新田、金秀:《多重分形理论在资本市场中应用研究综述》,《管理学报》2010年第9期。

[4]黄怡蓉:《中国股市的分形结构:理论与实证》,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樊智、张世英:《金融市场的效率与分形市场理论》,《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6]马慧明:《英汉证劵投资词典》,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7]BBmandelbrot,RichardLHudson著,张新等译:《市场的(错误)行为:风险、破产与收益的分形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KennethFalconer著,曾文曲译:《分形几何的数学基础及其应用(第二版)》,人民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美]加里·加斯蒂尼,马克·克里茨曼著,谌季强等译:《金融风险管理词典》,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10][美]加里·加斯蒂尼,马克·克里茨曼著,谌季强等译:《金融风险管理词典》,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11][美]Ra贾罗,V马斯科西莫维,wt津巴编,吴文峰、仲黎明、冯芸译:《金融经济学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美]维克多·斯波朗迪著,俞济群、真如译:《专业投机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13]蒋晓全、丁秀英:《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效率研究》,《金融研究》2007年第2期。

[14]王征:《资产配置对基金收益率的贡献度分析——来自中国市场的经验数据》,《经济科学》2005年第4期。

[15]苑莹、庄新田:《基于多重分形的金融市场复杂特性分析及应用:以中国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

[16]KyoungeunLee,JaewooLee.ScalingandmultiscalingpropertiesintheKoreanStockmarket.JournaloftheKoreanphysicalSociety,2007.

[17]Yudongwang,LiLiu,RongbaoGu.analysisofefficiencyforShenzhenstockmarketbasedonmultifractaldetrendedfluctuationanalysis.internationalReviewofFinancialanalysis,2009.

[18]aGanchuk,VDerbentsev,VSoloviev.multifractalpropertiesoftheUkraineStockmarket.workingpaper,2006.

[19]JustineGregorywilliams,Billmwilliams.tradingChaos-maximizeprofitswithproventechnicaltechniques(2ndedition).newJersey:Johnwiley&Sons,inc.2004.

[20]DanieloCajueiro,Benjaminmtabak.multifractalityandherdingbehaviorintheJapanesestockmarket.Chaos,Solitons&Fractals,2009.

[21]JozefBarunik,tomasoaste,t.Dimatteo,RuipengLiu.Understandingthesourceofmultifractalityinfinancialmarkets.physicaa,2012.

[22]edgarepeters.Fractalmarketanalysis:applyingChaostheorytoinvestmentandeconomics.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94.

[23]ZviBodie,alexKane,alanJmarcus.investments(8thedition).newYork:mcGraw-Hill,2009.

[24]andrewpole.Statisticalarbitrage:algorithmictradinginsightsandtechniques.newYork:Johnwiley&Sons,inc.2007.

[25]LucianoZunino,alejandraFigliola,Benjaminm.tabaketal.multifractalstructureinLatin-americanmarketindices.Chaos,SolitonsandFractals,2009.

[26]man-YingBai,Hai-BoZhu.powerlawandmultiscalingpropertiesoftheChinesestockmarket.physicaa,2010.

[27]RogerGibbotson,paulDKaplan.Doesassetallocationpolicyexplain40,90or100percentofperformance.FinancialanalystJournal,2000.

[28]GarypBrinson,BrianDSinger,GilbertLBeebower.Determinantsofportfolioperformanceii:anupdate.FinancialanalystJournal,1991.

[29]williamForbes.BehaviouralFinance.newYork:Johnwiley&Sons,inc.2009.

[30]JeromeChave,SimonLevin.ScaleandScalinginecologicalandeconomicSystems.environmentalandResourmics,2003.

[31]Robertameyers.ComplexsystemsinFinanceandeconometrics.newYork:Springer,2009.

资本市场形势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市场结构

国际贸易理论与市场结构理论分析框架的产生

国际贸易是商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国际直接投资则表现为货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循环。按照蒙代尔的理论,商品资本的国际流动可以完全替代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就不会发生。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产业资本的循环依次经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并且3种资本形式还要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单个产业资本循环的特点也体现在社会总资本的循环中,从世界经济的范围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上述3种形式才能保持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市场结构理论来自于产业组织经济学,按照该理论市场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两大类型,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分为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3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产品差异性、进入和退出壁垒以及卖方集中度。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是产品具有同质性,进入和退出壁垒小以及卖方集中度低,而不完全竞争市场则相反。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提供的产品有差异、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大,具有规模经济及由此产生的卖方集中度。古典贸易理论和现代贸易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新贸易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之初就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世界经济活动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有融合趋势。

从历史上看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先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发源于15世纪欧洲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开始,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以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为标志。这两种理论有各自的分析框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统1的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逐步结合,商品、资本、技术和服务的流动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但是统1的理论框架还没有建立起来。本文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理论和直接投资理论,并指出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基础在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新贸易理论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福利影响,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使得垄断竞争厂商都具有向国外出口产品的动机,加之这些厂商生产的是有差异的同种产品,产业内贸易形成。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如果具备贸易壁垒和资本自由流动,国际直接投资厂商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就能够实现对国际贸易的完全替代。

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按照市场结构划分前3种可以归纳为1类,它们的理论基础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古典贸易理论包括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包括1般均衡理论、相互需求理论和对偶理论,这些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现代贸易理论则以要素禀赋论为代表,该理论体系阐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产品的价格差异,价格差异源自于成本差异,成本差异产生于生产要素的丰裕度。主要理论包括要素禀赋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萨缪尔森—斯托尔帕定理和罗伯津斯基定理等。

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些前提假定包括:生产要素在各国内部是自由移动的,而在国家间是不能移动的;国家之间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生产和交换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要素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贸易双方的出口价值等于进口价值,国际收支平衡;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0;没有要素密集度转变的情况,生产同1商品时各国的生产技术1样,生产函数相同;没有规模经济的利益,不存在规模经济递增。从上述的前提条件可以看出该理论体系将国际直接投资排除在外,首先国家之间没有多余的资金可以投资;其次国家之间没有要素流动的可能性。总之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没有给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留下任何成长空间。

要素禀赋论创立后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掌握了1国的资源禀赋情况就可以推断出该国的对外贸易走向。然而里昂惕夫的实证分析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解释用于修正要素禀赋论的前提条件,如贸易壁垒说、自然资源稀缺说、生产要素异质说以及人力资本说等等。前提中完全竞争的假设在现实中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只能作为产品价格的接受者,他们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许多现象无法用完全竞争的市场来解释,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它的创建是建立在两个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之上:即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源差异和规模经济均是国家进行专业化和贸易的原因,前者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产业间贸易,而后者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它更强调的是非比较贸易优势。同时为强调规模经济作为贸易的原因作了3个基本创新:将产业组织引入贸易理论,将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模式的不现实中解脱出来;摒弃了传统的2维假定和凸性生产可能性曲线,新贸易理论发展了1种“层级结构”的方法来解释贸易和要素流向,即产业间贸易仍由要素禀赋的差异来决定,而某产业内部具有类似要素比例的产品之间却相互分工和贸易,后者在产业间贸易的格局中表现为净贸易量;区分了技术溢出的外部经济和市场规模作用的外部经济。

把新贸易理论看作和古典贸易理论完全对立是不确切的,新贸易理论只是补充了后者在自身假设框架下所难以解释的现象。新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而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它由美国学者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海默则认为,要解释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必须摒弃传统理论中关于完全竞争的假定,对不完全竞争进行研究。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有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同类产品,拥有获得所有生产要素的平等权利,这样就不会有对外直接投资发生,因为它不会使企业拥有高于当地对手的优势。只有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才能获取垄断优势,并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予以利用。

金德尔伯格将垄断优势分为4类:来自于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来自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企业拥有的内外部规模经济;由于政府干预,特别是对进入市场以及产量的限制所造成的企业优势。后来学者在海默的理论框架下进1步发展了垄断优势理论,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论述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2是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交易3种方式中选择直接投资的根据与条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企业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3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特定优势类似于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即1国企业拥有的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只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全而通过内部化将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市场不完全的含义近似于不完全竞争,邓宁认为市场不完全可以分为两类: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和知识性市场不完全。企业利用市场不完全通过内部化建立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越大,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性越明显。内部化优势还不能充分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出口照样可以发挥优势。区位优势可以更充分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因为区位优势属东道国所有,企业无法自行支配,只能予以适应和利用。只有国外区位相对国内区位具有更大优势时企业才可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

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地理区域上呈现高度的1致性,在贸易和投资领域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与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1致,2战前以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品为主,2战后传统的工业品贸易下降,高科技含量的工业品贸易量上升,究其原因在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战后国际资本更多地流入制造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国际直接投资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模式与格局,最初国际贸易更多表现为产业间贸易,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在增加。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实现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企业贸易量在不断扩大。第4,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协调机制统1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实现。

资本市场形势篇7

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资本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资本配置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外部资本市场和内部资本市场。外部资本市场则是解决资金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分配问题,而内部资本市场是解决资金在企业内不同分部之间的分配问题。因此,内、外部资本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融资渠道的不同。在外部资本市场中,融资则是由股票或者债券市场上的外部投资者或者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而在内部资本市场中,融资是由企业自身提供的。按照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解释,单一经营企业缺乏内部资本市场调节,必须依靠外源融资。而多元化企业通过内部资本市场投融资,既可节约信息搜寻成本,又可降低投融资风险。目前的形势下,在多元化公司中,由于内部资本市场具有很多的内部化优势而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特别多的单一企业开始组建多元化企业集团,想利用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势来解决企业自身的外部融资困难的问题。

二、内部资本市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从理论上讲,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源于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交易成本理论。内部资本市场是在美国伴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和多元化经营浪潮的兴起而出现的学术名词。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企业外部的投资者不清楚企业各项目的投资情况。因此,企业在外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融资必须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而相对于外部投资者,企业可以利用其信息优势及激励优势进行投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投资风险。

alchian、wiUiamson、myers和majhlf等对内部资本市场进行了早期研究。alchian(1969)认为,Ge内部投资基金市场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但是内部的资金提供者比外部控制力有限的市场更容易获得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得内部资本的配置相对于外部市场更有效率。williamson(1970、1975)从外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角度研究了联合大企业,认为外部资本市场履行资金的流量调节和提供奖惩激励的两项基本职能均受到限制或存在缺陷,而联合大企事业将这两项功能都实现了内部化,从而促进内部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由内部组织对市场组织替代而存在的联合大企业,其Ceo可以定期对各成员企业进行审计,并做出决定性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成员企业其进行奖励或者惩罚,同时也可以理性地依照预期收益,进行成员企业之间的现金流量配置,而不是取之于谁,就再用之于谁。因此,可以把联合大企业看成是一个微型资本市场。由此可以看出,“内部资本市场”是在美国近现代企业发展史上,伴随着企业组织创新带来的效率的提高,使企业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多元化投资和内部资本配置而产生的。

Dahlman(1979)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了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的摩擦,认为外部资本市场存在两方面主要问题:一是政府对利率水平、信用市场配置的限制;二是市场的低流动性,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外部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全导致了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之间的交易障碍和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而内部资本市场可以减少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的摩擦,降低交易成本。

张维迎(1995)认为,从外部资本市场向内部资本市场的转变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变迁问题,在企业产权可以转让和交易之后,企业间的并购使得一些资源配置行为从市场转向企业内部,形成内部资本市场。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进一步拓展了上述思想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也逐渐成为研究企业内部资金配置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在东亚等新兴市场国家也正在逐步理解并接受这些理论,并将之运用到本国的经济发展中。

三、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的区别与联系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内外部资本市场各有其优缺点。当外部资本市场不健全,出现信息不对称等情况时,内部资本市场就会作为一种融资渠道,弥补外部资本市场的不足;当内部资本市场的边际效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外部资本市场就会取而代之。因此,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替代的关系。

(一) 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的区别 内外部资本市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信息效率不同。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产生是为了规避外部市场过高的交易成本。由于外部资本市场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因而,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来实现外部市场的内部化,以缓解过高的外部交易成本。内部资本市场上的总部相对于外部投资者而更了解项目经理人的经营能力,也更了解项目的情况,而且可以随时进行内部审计,这些大大提高了总部get属部门或子公司的监督能力。因此,内部资本市场比外部资本市场更加具有信息效率优势。

其二,配置效率不同。外部资本市场主要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或者是银行信贷市场等金融中介进行资本配置,这些金融市场或金融中介是企业最主要的外源融资渠道。因此,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经济环境发展状况、文化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外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融资约束缓解。由于外部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使公司拥有好的投资机会,由于外部投资者不了解项目情况,可能放弃对公司投资。此时如果没有内部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公司将放弃这些投资机会,但是由于有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的资金调配,缓解了融资约束;二是胜者选拔机制。在内部资本市场的情况下,公司总部相比外部投资者更加具备信息优势,可以通过选拔竞争机制,将资金进行最有效的分配。

其三,最优规模不同。企业集团内部形成的资本市场具有降低交易成本、进行有效监督、优化资本配置、放松外部融资约束等方面的优势。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内部资本市场存在一个最优规模,而外部资本市场却没有。但内部资本市场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超过一定规模会降低企业集团整体的运作效率,随着其内部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成本也会相应增加,超过一定规模会降低企业集团整体的运作效率。

(二) 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内外部资本市场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内、外资本市场协调有效对企业集团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内部资本和外部资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外部资本可以以权益资本的形式进入企业而形成企业的内部资本,内部资本也可以让渡其所代表的所有权的形式重新进入外部资本市场,二者的性质也会因此经常发生转换。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四、多元化与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

(一)多元化对内部资本市场的促进作用在内部资本市场中,

企业集团总部对企业的资产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能够进行更有效的监督、控制和激励,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缓解了的融资约束。同时也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增加企业价值。在多元化企业集团中,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势表现如下:提高了多元化企业的债务融资能力;降低了融资成本;分散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二) 过度的多元化会降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自从8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多元化集团解体成为独立公司,集团化公司普遍存在折价现象。1995年,Berger和ofek计算出多元化公司价值要低于相同投资组合的专业化公司价值。这一折价被认为是多元化公司内部资本市场失效,并没有将公司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

其一,内部资本市场导致投资过度。1986年,Jensen分析认为,管理者将利用自由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而且多元化的大企业增加了管理者以自由现金流权运作便利,因而导致了更严重的过度投资问题。

其二,内部资本市场导致投资不足。2000年,Seharfstein和Stein分析得出,由于部门经理的寻租行为。这种不正常的行为通常发生在不具有发展前景的部门,通过部门经理的寻租活动,而使其继续保留下来并获得更多的融资,从而造成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的扭曲。

其三,内部资本市场引发问题和寻租行为。由于组织内部管理权威的存在,可能直接导致企业内部管理者实施寻租行为。邹薇和钱雪松(2005),对双层模型进行了拓展,通过引入企业融资成本将企业融资数量的决策内生化,分析了外部资本市场运作不完善对内部资本市场中部门经理寻租行为的影响,他们认为部门经理的寻租行为扭曲了内部资本配置,从而降低了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

其四,降低内部管理者的激励效应。1996年,Boltoneta1分析认为,由于管理者没有能力保证事后不与公司内部部门就实际情况实施再谈判,集中融资带来的“软预算约束”问题只会弱化公司分部经理事前的激励效应。

五、结论与启示

资本市场形势篇8

(一)经营特点

1、零售形式以大型超市等为主。

来到中国的跨国公司避开了我国当时发展基本成熟的百货市场形式,以中国缺乏的连锁经营形式的超级购物市场、大型家具建材市场、便利店等为主要发展形式,实现了快速扩张与快速占领制高点的目的。面前,通过几年的发展,这些行业中外资成分超过了六层,基本上成为国外企业的江山。例如:宜家家居、家乐福、沃尔玛等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大中城市中的零售界超级标杆。

2、经营形式逐步走向独资发展。

国外零售企业刚进入中国初期以合资形式为主,当这些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成熟以后,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的2004至2005年先后取消了对零售外资企业的数量、地域及股权限制,这些企业逐步向独资方向发展,独资、并购和已经成为外商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中的主导经营方式。2004年,英国teSCo收购乐购50%股权;2005年,英国翠丰集团收购“欧倍德”的中国业务;2006年,美国百思买控股江苏五星电器51%股权、家得宝以1亿美元收购家世界、teSCo增购乐购40%股权;百盛收购输出管理百货店;沃尔玛收购好又多;摩根斯坦利收购20个大型购物中心。这些并购案例已经举不胜举。

3、扩张趋势越来越明显。

经过初期的扩张以后,跨国零售企业站稳脚跟以后,已经迅速地在内陆地区的中小城市进行大幅度扩张。这种扩张是受到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发展潜力的影响,但是也带有着跑马圈地的色彩。2010年世界巨头家乐福收购了河北保龙仓法,在国内大卖场已超过100家;另一个巨头沃尔玛仅2009年就在中国开出了55家分店,分店总量已经达到了178家。大润发门店突破100家门店,直追家乐福、沃尔玛。百安居、宜家、易初莲花等也都对自己的拓展计划毫不掩饰。而且这些零售巨头在中国的业绩报告非常吸引眼球,成为这些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的一枝独秀。

(二)未来发展趋势

1、国外零售企业将向高端市场进军。

一些跨国商业集团开始尝试开拓中国的高端服务市场。排名亚洲零售业第一位的乐天百货将在天津市开始其营业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在海外首家全资分店。新店将全面引入乐天百货将最具特色的经营模式和服务理念,包括私人导购陪购、“节点营销”等。一些专业的零售兼生产企业也逐步在我国建立高端市场如意大利LuxotticaGroupS.p.a.收购我国高档眼镜连锁企业————雪亮眼镜有限公司;而在化妆品行业与洗涤化学品行业,外资如宝洁等公司几乎控制了我国绝大部分的一线零售市场。

2、扩张并购将进一步演绎。

随着近来韩国乐天并购江苏时代、家乐福收购保龙仓,一些跨国巨头近阶段将连续以并购的形式向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进行快速的扩张推进。同时,这些企业以其强大的实力将人才、市场、顾客甚至包括一些优良的本土零售企业吸走。除了增设店面、扩大版图以外,外资还玩弄股权规则。斯坦福大学基金认购1818万股苏宁电器股票,包括贝恩投资、摩根大通、大摩、华平基金等在内的多家外资机构已经占据了超过30%的股权。

3、国内外竞争将日趋白热化。

随着跨国零售企业的急速发展,本土零售企业也在快速地联合,如联华收购华联、重庆百货收购新世纪百货,银座收购东购、新华都收购闽南小超市、合肥百货收购省内四家企业等,许多本土零售业的“小舢板”已经开始成为实力强大的“联合舰队”。但是在国外企业的优势之下,我国国内本土的零售企业的生存空间将逐步被压缩,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国外跨国公司在市场圈地运动结束以后,他们之间也将面临着新一轮的市场经营竞争。

二.跨国零售企业扩张对于我国经济与零售业的影响

(一)外资扩张过快导致本土零售业面临生存危机

我国传统零售业集中度低,100强的市场占有率只有一层。企业经营分散导致企业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不高。目前我国上没有一家零售企业都够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较或者抗衡。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本土零售企业仅为10家。而现有前11位外资连锁超市在华零售额均超过200亿元;沃尔玛、家乐福的全球营业额达上千亿美元。跨国零售企业依靠其品牌、技术、物流与管理优势,大量吸引优质人才,拉走大量客源,依靠其强大市场搞交叉补贴、压价倾销。很多地方政府对于这些品牌外资企业持过于积极的态度,给予了很多本土企业无法享受到的优惠政策,给予了很多黄金地段、优惠地价与优先贷款等。这使得本土企业在他们的竞争面前危机四伏。在不平等的竞争格局之下,本土零售企业受到极大压制。上千家外资零售店开业,意味着数十万家民间小商店倒闭。上海9家外资大卖场占全市126家连锁门店数的53%,销售额的72%(2005)。“家乐福在上海开出第二家分店,方圆5公里之内,3家国有商业企业相继破产(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一些国内企业为求自保,纷纷谋求与外资合作。

(二)零售外资扩张过快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外资零售企业的绝对优势压制了国内的零售业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对经济安全产生影响。物资流通行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一旦外资控制我国零售市场的大半壁江山,必将进一步控制整个流通行业。不仅使得本土流通企业失去了话语权,游戏规则将逐步控制在外资手中。导致整个国家经济经常震荡,金融危机频繁出现。其次,一旦外资形成更大气候,独家垄断虽然不会出现,但是联合垄断行为的发生是非常可能的,遇到突发性危机事件,如果零售业大多控制在外商手中,国家的物资调动就会很被动。现代流通业正形成控制市场、决定生产、影响金融的能力,谁掌握了流通主渠道,实际上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外资零售商占据终端采购渠道的有利地位,可以凭借其相对垄断的地位,通过全球采购,能够间接或直接控制工业发展。再次,外资巨头对上游厂商的控制。我国轻工业行业竞争激烈,外资零售企业控制了我国主要的零售业制高点以后,通过其自身市场优势对国内供应商进行压制,使得国内轻工业厂商对品种、价格、质量、结算方式、供货条件等没有任何还价能力。一些大的零售企业还向供货商收促销费、进店费、店庆费等,把经营风险转嫁到供货商头上,进一步压榨广大普通加工业厂商的利润和工资,恶化工业生存状态。

三.国内本土零售企业的Swot分析

(一)国内零售企业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

1、本土企业对于文化习惯差异的理解更加深刻。

零售企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其与消费者接触比较直接,受到销售行为以及销售人员的影响比较大。我国文化基础深厚而又独特,地广人多,文化差异又很大,不同的习俗与不同的习惯形成不同的特色。例如:食品的不同口味差异非常大,同样的食品烟酒在不同的地方销售差异巨大,销售情况迥异。在这些方面,我国的企业对于国内消费趋向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更能够形成更好的销售战略。在文化上与外资零售企业展开一拼。同时,本土企业在对价格弹性的把握上、在对人际管理的理解上具有较大优势,可以在竞争中充分利用。

2、具有本土人才的优势。

外资来到中国以后,他们都是实行了人才的本土化战略,让中国人去实行适合中国市场的经营管理战略。但是其高层管理人员还是以国外背景居多,与国内相比,国内的高层管理者更加了解中国市场与中国文化、习惯等,对于市场的反应更加有经验,有深度。国外的一些大企业进入中国以后,都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市场调查分析,而这一点本土企业不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资金。同时,跨国公司在中国其多元化的人员背景导致沟通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些差异在本土的企业中可以避免,形成更加通畅的交流机制。但是这些优势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作为保证,否则不一定形成优势。

3、本土企业有着国家政策优势。

当前,很多地方政府亲睐于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企业来地方投资并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档次上升。但是,随着国外零售企业垄断性格局的可能性产生,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将会产生并对于本土零售企业带来政策利好,这是可以预期的结果。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积极扶植。最终,国内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会尽全力支持民族企业的发展,采取如:给予本土优秀企业税收减免,低价租地优惠,鼓励银行向民族“朝阳”企业提供长期贷款或者提高外国超市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等措施,以缓解本土超市的竞争压力。

(二)国内零售企业目前的主要压力

1、规模压力太大。

我国的零售企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优质资源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一般来讲,国际公认的平均拥有14家分店才能盈利的最低标准。而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在10家分店以下,少的就更少。规模效应对于企业的影响巨大,尤其是采购成本高、讨价还价的能力差,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我国企业当前资金问题严重,扩张能力不足,难以与大的跨国公司竞争。

2、企业管理水平低。

大型零售企业最大的问题规范化管理能力。我国的大多数零售企业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化的管理体制,信息技术管理平台缺乏。从小企业发展过来的企业更是只注重市场与价格,内部管理不明确、缺乏公司发展的规划与企业鲜明的管理文化,效率低下,服务不到位,顾客满意度较低。人才匮乏,政策盲目,拍脑袋决策现象非常严重。

3、经营缺乏差异。

产品经营缺乏特色,产品结构类似。本土企业的文化优势没有发挥,一味模仿国外超市的经营模式,消费者偏好体现不显著。缺乏自己经营特色的本土零售企业在跨国巨头的竞争面前是没有出路的。

四.本土零售企业应对跨国零售巨头的策略分析

(一)快速形成规模效应

1、兼并联合。

快速地进行扩张是本土零售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快速扩张成本较低的一种是强强联合战略,实现优势互补。当前很多企业的兼并是被动的,其实我们应该加强脚步,形成主动兼并重组,才能掌握好扩张的主动权。面前,国内的很多零售企业已经在国外企业的压力下进行了主动重组战略。如上海华联、北京西单、北京超市发三强共组北京西单华联超市;上海一百、华联、友谊和上海市物资总公司归并整合成百联集团等。

2、连锁经营。

进行扩张的另一种形式是实行当前比较成熟的连锁经营战略,充分利用企业的管理优势以及物流优势,吸引各方面的社会资金参与到品牌的构建及扩张之中。不仅解决了资金的压力,而且能够得到较快的扩张效果。而且这种经营方式成功率高,速度快。但是特许经营的模式需要成熟的管理制度作为基础。

3、全面融资。

本土零售企业扩张中最大的问题是融资。国家不仅要加大对于民营零售企业的支持,培养品牌企业,加大贷款等支持力度。同时,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对重要的商业基础设施如重要商品的储备设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社会性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加大投资力度。将流通基础设施列入各级政府支持的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引导民间资本的投入,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骨干零售企业建设。

(二)学习与创新管理模式

1、认真学习国外超市成功经验。

学习跨国企业内部规范化管理模式,以及其从采购、物流到服务保障等各方面的成功做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素质。这是本土零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可以通过参考创新其模式,吸引其优质人才资源进入民营企业等方式,缩小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之间的差距,赢得消费者。

2、与生产商联手。

学习外资零售企业出资帮助生产商改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的做法。本土企业要与生产企业利用人际与文化优势,形成共赢格局,减免供货商的入场费和上架费,与供货商、制造商保持互利互惠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大计算机联网的投入费用,及时掌握连锁网络内部所有加盟商店的库存、销售和上架情况,加强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实施走出去战略。

国外的企业能够走进中国,我们自己的一些优势企业也要逐步学会走出国门,到世界上还处于发展期间的一些市场中,寻求新的机遇。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学习、创新、成长。中国零售企业可把目标锁定在印度、俄罗斯、越南、巴西等零售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市场竞争不太激烈的国家,成长成为自己的国有品牌。

(三)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

1、定位差异。

我国企业的规模小,管理成本较高,发展滞后于跨国企业,所以在定位上要避免与跨国公司形成正面冲突,寻找自己的市场定位或者市场空白点,实现自己的特色扩张。当前,百货店、超级市场、精品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业态模式上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本土企业要对市场进行细分,锁定客户群体,了解消费者的偏好抢占这些消费群体。例如,上海联华对1000平方米、1500平方米、3000平方米的标准超市分别向生鲜超市、食品加强型超市、社区店转型。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反映了产品、价格、便利、服务等。

2、区域差异。

中国地域广阔复杂,市场巨大,跨国巨头虽然正在进行中西部中小城市的扩张,但是其触角不可能伸遍各个角落,本土化也将使跨国零售企业面临一段适应期,这些都为本土零售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本土零售业生在本土、长在本土具有明显的文化优势。因此,选择市场缝隙,在外资不能快速进入的城市快速扩张,是未来本土零售企业市场地域差异化战略的核心所在。当前,外资没有进入到农村市场,国内企业要紧紧做好农村市场的文章,巩固这一片阵地。

(四)打造本土特色品牌

1、提高本土品牌的知名度。

实行区域渗透战略,立足于稳打稳扎,做好区域市场并逐步扩散延伸。这样做的好处是减低物流成本与供应成本,而且可以培养品牌区域知名度,巩固现有的市场空间,减少竞争对手的空间。如果配合优质的服务水平,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竞争力。

2、加大创意力度,提高顾客满意度。

要提高经营管理的创意能力,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尽全力突出销售产品的“卖点”,吸引消费者,使其乐于购买,加大消费。本土零售企业要提高购物环境的舒适度,让消费者开心消费。借鉴会员制等销售方式,巩固大顾客与老顾客的忠诚度。全力打造企业文化,充分利用中西传统节日,深度挖掘节日内涵,创造消费者购物欲望。

资本市场形势篇9

1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动因分析

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资本运营就是以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资本及其运动所进行的运筹和经营活动。因此,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是企业资本运营的根本动因。而资本运营的直接动因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资本的本质属性

一方面,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这个“剩余价值”则产生于资本的生产经营运作过程(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的精辟论述)。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社会资本的集中。中小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不仅可以为中小企业筹集到一大笔资金,还可以为中小企业打开一条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通道,使中小企业获得大规模的发展机遇,得以超常规发展。

1.2市场竞争的需要

生存与发展是任何性质企业经营的永恒主题。由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企业不断地通过并购行为实现资本的迅速集中,完成资本扩张的目的,以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竞争力。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来自于市场供给主体的增多与市场供给主体效益的增强;另一方面来自市场态势的变化,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对企业的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技术与管理创新

先进技术的采用可以降低成本,创造需求,扩大市场,为资本所有者创造出高于一般水平的利润。创新的结果,必然会出现更高效率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方式,从而使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利润率上升,最终使资本不断增值。因此,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而除了技术创新外,企业还应有管理创新,管理与技术是企业腾飞的两翼,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前提。每一个中小企业,都会尽可能地运用其手中的资本,通过创新活动和其他有效方式,追求资本盈利的最大化。

1.4历史性发展机遇的推动

新经济形态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与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新配置资源的良好机遇;中国加入wto所承诺的产业与市场的更大开放为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提供有法律保障的新机遇;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的战略国策为中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金融市场的发育及金融政策的调整为中小企业的更大发展提供了外部动力。

2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模式

目前我国有许多中小企业面临困难,其中不少还处于亏损之中。这些企业出现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缺少资金周转,有的是负债过重,有的是难以打开市场,有的是经营管理不善等。上述面临困难的企业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只要稍加扶持,就可以改变困难局面;而另一种则是无法挽救的,只有让其破产清算。对于前一种企业,可以通过资产重组、企业托管、融资租赁等方法使企业走出困境,扭亏增盈。

2.1破产重组

一般的,破产并不是企业唯一的选择,而在破产前进行资产重组是使企业走出困境的一条出路。法律意义上的破产又叫破产重组,是指债务人无力偿付到期债务时,由全体债权人共同分担损失的一种法律程序。它是企业在法律保护下最后一次资产重组的机会。如果企业在限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既定的调整目标,企业即被宣布真正意义上的破产。在重组整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构建新的资本结构。主要方法是将现有负债逐步转为收益债券、优先股和普通股,由此减少负债总额。通过调整资本结构,可降低固定的利息费用,缓解资金供需矛盾,使企业的安全边际增大。

2.2企业兼并

目前我国新兴起一大批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其中主要是民营企业以及乡镇企业。这些企业都迫切需要资金,扩大生产,把企业做大。那么对于前面提到的亏损企业、停产半停产企业来说,采用兼并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经营策略。这是因为优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一种内在的动力,促使它去兼并;而劣势企业认为被兼并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自然愿意被兼并。

企业兼并的形式有多种,其中包括:①入股式。即被兼并方将其净资产以股金的形式投入兼并方,兼并方不再承担其原有债务。这种方式适用于被兼并企业的债权债务比较简单的情况;②承担债务式。即被兼并方的企业债务过重,但产品有发展前途,兼并方以承担该企业债务为条件接收其资产,或弥补流动资本;③重新组合式。即将两个企业的资产整体合并,形成由一方控股,另一方为子公司。将较大企业的厂、公司业务相近者重组,形成集团化经营。此外,对于资金较雄厚的企业来说,还可以将被兼并的企业购买下来,同时承担其债权债务。

2.3融资租赁

目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我国的直接资本市场不发达,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讲,通过直接资本市场融资的成本太高。中小企业所需要的资金是经常性的、零散的,大银行又不愿意为其提供贷款;同时我国也没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企业要想从银行这个间接融资渠道获得贷款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要改革我国现行信用制度的单一化格局,采取多元化的信用方式,那么融资租赁就是与银行信贷并存的一种方式。因此中小企业应把这一方式作为一种资本筹措的渠道。

融资租赁有多种实现方式。由于中小企业资金有限,可以采用出售回租的办法。它是指企业向租赁公司出售既有的固定资产,取得价款,同时又租回使用,使之继续产生效益,并通过逐期支付现金的方式最后又赎回该资产的一种资本经营方式。采用这种方法是为了在完全不改变对实物资产运用的条件下,靠它取得金融资产。实际这是一种盘活资本存量的方式,并不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融资租赁与抵押贷款不同,它属于非银行业务,可以不通过银行作为中介,也不需要他人进行信用担保,是一种直接利用社会资本的有利方式。对于企业来说,它避免了从直接资本市场和银行筹资的困难,从而是可以操作的。

3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战略选择

3.1优势企业的战略选择

对于那些“技术先进,市场潜力较大,在资本市场上吸引力大”的优势企业,可以采用“优优联合”、收购兼并等方式实施资本运营,扩大规模。待具备一定条件后再公开发行股票。所谓“优优联合”是指同等水平的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相互竞争,但它们的竞争力与大企业比较,相对较弱。因而为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可以两个或几个优势中小企业转“对手”为合作“对象”,优势互补,组建较大规模的企业,以实现规模经济;而收购兼并是指采用购买式、吸收式、控股式和承担债务式等并购那些优而无势、劣势企业(包括大型企业),发展新产品。特别是控股式,运用较少的资本支配控制那些具有优势资产、广阔销售网络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对促进兼并、盘活资本存量、调整经济结构具有重大意义。但并购应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为基础,谨防忽视成本与风险的盲目并购计划。通过上述资本运营策略的实施,待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以后,这类优势企业便可以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吸收社会资金,实现进一步的发展目标。

3.2优而无势企业的战略选择

对于那些“产品适销对路、技术设备较好,而规模小、负担重、债务多、资本短缺”的优而无势的企业,可以采用参股联合、利用外资嫁接改造、二级市场产权转让、无形资产资本化等方式增强企业实力。所谓“参股联合”是指企业法人共同出资参股,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在企业内部实行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的有机组合,成立股份合作制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是资本运营的重要形式。吸引外商共办合资企业不仅可以引来外商资本,同时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二级市场产权转让”是指对那些暂时不具备直接上市的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二级市场买“壳”上市或者通过自动报价系统向社会公开募集资本,实现规模扩张;“无形资产资本化”是指利用本企业的无形资产优势,通过营运无形资产为契机来盘活资本、筹措资本。

3.3劣势企业的战略选择

资本市场形势篇10

 

关键词:交通建设项目融资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的先行者,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由于其投资量大、周期长、回报率低等特点,传统的融资模式根本无法满足新时期对重大交通基础的建设需求。本世纪初,各地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整合优势资源,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南京市政府成立了国有独资投融资企业——市交通集团,作为南京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平台,自2002年成立至今,按照“政府导向、市场化运作”原则,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运用信用方式进行融资,较好地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累计融资302亿元,累计投资210亿元。南京市在“十一五”期间将利用交通集团作为交通基础设施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的平台,建设绕越高速公路东南段、长江四桥、京沪高速铁路南站等,项目建设总投资220亿元。预计投资将以每年百亿元的速度递增,随着交通建设存量债务的快速增长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持续趋紧,交通建设融资工作压力巨大,如何在新的形势下,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充分挖掘潜在的资源和利用金融创新工具,实现交通建设融资的持续发展,笔者就南京市交通建设项目的情况作个探讨。

一、当前金融市场的运行形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由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我国金融市场法律制度逐渐完善,市场宽度和厚度不断增加,市场功能日趋深化,资源配置能力极大增强,创新产品发展迅速,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涵盖面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金融市场改革进展顺利,市场功能日趋深化。

国有商业银行为加强自身的建设和风险的防范控制,与国际金融市场有效对接,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和规范,已经成功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或者在积极准备上市事宜;地方性商业银行也逐渐摆脱区域经营的限制,大力推行全国性经营战略;外资银行按照金融市场开放的时间表,通过多种方式直接或者间接的介入国内市场的人民币业务。各种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都在利用自己的优势,以服务和创新来求得国内金融市场的份额。

二、当前形势下融资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完善为交通建设的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外资银行通过各种方式逐步介入国内的人民币市场,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开始跨区域经营,这些一方面可以为交通建设项目拓宽更为广泛的资金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掘这些银行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优质客户资源成为交通项目的战略投资者。

2.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风险定价机制为交通建设的融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金融市场的改革,市场化融资将全面启动,资金对自身的安全性和收益的稳定性将趋于理性和长期性考虑。交通基础项目以较好的政府信用背景,收益稳定、风险较低将会在市场融资中获得更好的机会。

(二)面临的挑战

1.宏观调控形势的严峻进一步加大大规模融资的难度。

国家管理机构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当前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作了明确的定性,认为当前经济有过热的趋势,国家将采取更为严厉和有效的方式加大宏观调控。自去年以来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几年以来的高位,造成各银行纷纷压缩信贷规模,贷款审批难度加大。根据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市场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很突出,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信贷规模将进一步紧缩。

2.银行的逐渐上市规范透明化管理将进一步加强对信贷融资的要求银行上市后,就会置身于多重的压力之下,必须以现代商业银行标准来改进以往的治理结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及风险控制方法等。在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中,银行对企业风险的识别、量化、控制与管理,并不是看重企业的政府背景如何,而是要观察企业以往与未来的财务状况与信用状况,要观察企业的成长性及现金流,要观察该企业行业发展的周期性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等。也正是这种银行风险定价机制的确立,银行上市后的银企关系将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实现交通建设融资的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银企合作,保证贷款主渠道的畅通

1.国家开发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两基一支”)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缓解经济发展瓶颈制约。集团所涉及的公路、桥梁、铁路、物流等基础设施等始终是国开行的主要业务领域和贷款支持重点。五年来,国开行为南京交通建设的重点工程提供了大量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占到了银行贷款融资的40%左右。所以要继续保持与国开行的战略合作关系,对国开行的政策要及时把握,保证贷款主渠道的畅通。

2.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现实,但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成熟,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合作优势互补,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合作同样具有广阔的空间。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国内最大的政策性银行和中长期信用专业银行,其对贷款客户的选择很大程度可以带动商业银行对该客户的贷款条件的认可,会在贷款审批上有一定的倾向性。国开行目前也在走商业化改革道路,要可以抓住这样的契机,维护国开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加强三方合作。

(二)充分挖掘潜力,构建多层次的银行贷款体系

1.不断介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和崛起的地方商业银行,都在利用其在经营管理和金融创新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国内客户的需求,凭借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和巨大的资金实力,与优质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想在国内金融市场中寻求自己的份额。对于市政府的投融资平台这样一个有稳定回报和低风险的企业,是这些银行着力挖掘的客户,可以利用银行间信贷市场的竞争,增强企业对银行间的市场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在于银行对企业的行为的选择,也在于企业对银行行为的选择。而这种多方的互动下,新的市场竞争与银企关系也会形成。

2.集团的资金主要依靠项目贷款的方式取得,交通建设的投资项目在回报上也良莠不齐,对于有稳定资金回报和风险低的项目,银行趋之若骛,而对那些回报较为差的项目,银行有所回避。为了取得总体上资金循环,可以对项目进行打捆组合,以优质项目带动相对劣势的项目,保证所有项目的建设资金的需求通畅。

(三)充分利用银行的结算工具和金融创新的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