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十篇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十篇

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3:17

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篇1

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国际服务产品市场日益完善,国际服务产品市场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对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国际分工格局、以及贸易参加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等产生重要影响。从整体上看,我国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发展水平不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按照对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服务贸易各领域将逐步对外资开放。这一进程的不断深入,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政府管理理念和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对这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二、当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新趋势表现为:

(一)技术、知识密集化趋势日益明显,新的服务业不断涌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服务贸易主要以劳动力的输入输出为主要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以旅游、运输、银行、建筑和承包市场为代表的服务贸易渐次走向国际市场。

(二)发达国家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主体

在国际服务市场上发达国家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主体,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有决定优势。发达国家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国际服务贸易呈现以欧美为主的格局,美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最大比重。其次,国际服务贸易对象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呈整体上升趋势,尽管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的成员发展状况不平衡,但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贸易结构使服务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在新兴服务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最后,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壁垒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近年来,在多边贸易体制的推动下,国际服务贸易壁垒有所降低。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许多项目中都具有绝对或相对优势,为了扫清存在于服务贸易的壁垒,便利其打开世界服务市场,它们率先削减了本国服务贸易壁垒。

(三)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服务贸易也得到发展。

发展中国家虽然在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较发达国家明显滞后,但在资源、劳动密集型服务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则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出口总值的比重增加。在服务贸易商品结构方面,发展中国家在普通劳动力输出、建筑工程承包、部分旅游服务业等领域占有较大的优势,然而,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规模仍较小,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业不发达,尤其是现代服务项目不具有竞争优势。

三、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策

(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服务业的技术创新。要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相应的服务贸易总协定为契机,加快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引进新的经营方式、新的服务理念和新的服务产品,促进服务业经营方式的现代化。

(二)在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比较优势的同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产业,为今后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当今世界各国的服务业内部都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以生产业和专业业为主的新兴服务业大量涌现并迅速发展,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型已成为未来服务业产业属性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方向。中国也必须在发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比较优势的同时,积极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

(三)完善服务业的市场体系和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以适应未来服务业发展开放的大环境。中国的某些服务行业(如电信、金融、保险等)垄断性很强,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而且还导致了服务业创新动力的缺乏利效率的低下。为了提高中国服务业的国际地位,必须从提高行业中的竞争程度入手,完善服务业的市场体系,通过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来刺激这些行业的发展,提高中国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四)制定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一步到位开放服务业的,也没有一个国家是毫无保留地开放所有服务部门的。因此,面对外国高水平、强势头服务业的冲击,我们必须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在此,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自由、半自由、全自由三类不同地政策:

1、凡是涉及国家、国家安全和国家机密的相关联部门或项目,应采取明令禁止政策,不开放,决不允许外资进入;

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篇2

企业战略管理在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越来越多地被企业家、ceo所重视。一个企业假如缺少战略管理,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的航船缺失方向与路线的指引,其结果将是险象环生,难以顺利达到理想的彼岸,甚至是被浩瀚的大海所吞没。正如美国战略家伍德将军所言:“假如企业战略正确,即使其犯错仍会成功;假如企业没有战略或战略错误,即使做对了,也仍可以失败”。就目前中国物业管理企业的现状而言,“战略决定成败”的概率远高于“细节决定成败”。物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通过正确熟悉自己,明晰企业的战略目标,规划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与战略方法,从而使企业得到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扬长避短、做强做大、立于不败之地,打造物业管理行业的“百年老店”。

物业管理企业实施战略管理必须在把握市场与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战略制定、企业战略实施三个环节上下功夫。

一、正确把握物业管理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

企业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物业管理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做好企业宏观环境与行业环境、竞争环境的分析,并以社会、行业大环境、大趋势为依据,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企业中长期发展方向,不断捕捉企业发展的机会,消除或减弱企业发展的威胁,强化企业优势、回避企业劣势。

珠海华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是珠海市最早成立的物业管理企业之一。2001年,我们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时,企业已走过16年风雨历程,但是企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企业在管项目仅有10多个,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仅有800多万元。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上任不久的公司经营班子决定制定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在这一战略规划的指导下,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公司在经济效益、企业规模、企业品牌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约增长了4倍,4个项目被评为“国优”,10多个项目被评为“省优”,并获得了多个各级政府颁发的荣誉,公司无论从规模、品牌、效益都取得了质的飞跃。

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前,首先要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做好宏观环境分析,因为这些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广泛的。我们在进行宏观环境分析时,应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入手:即分析当时国家的政治制度改革、法律法规建设、政策动向、司法执法情况、政府机构设置与改革、重要政治事件等对行业、企业的影响;分析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等的变化及对物业管理市场的影响深度与广度;分析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对当地物业管理的影响;分析国家科技政策、科技体制、科技发展水平等对企业经营管理、企业装备水平的影响等。

其次,在进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方面,我们应着重把握如下六方面的趋势:行业政策不断得到完善,行业法制管理逐步健全。非凡是近年来国务院、建设部、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随着时间的推移,猜测今后将会有更多的相关法律、法规陆续颁布,物业管理市场与行业将逐步走向法制化;房地产市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快速发展而进入高速发展期,并带动物业管理市场的进一步繁荣;物业管理市场竞争、人才竞争将日趋激烈,导致物业管理企业优胜劣汰、存强去弱和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客户现实与潜在的需求持续增长,客户对物业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将不断增加;业主的维权意识、消费意识同步提高,必然要求物业管理企业运作更加规范化;物业管理企业呈集团化发展趋势,跨地区、跨行业组建物业管理企业集团将陆续出现。

在做好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的同时,我们要进一步进行行业竞争分析,即分析行业新进入者、顾客、供给商、替代服务产品、行业内现有企业对本企业的竞争与影响。

二、企业战略的制定

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我们拟定多个可供选择的战略方案,其主要过程如下:

1.企业使命的确定:在确定企业使命时,我们借鉴了世界上许多成功的案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把企业的使命定为“让全世界老百姓都能用上通用汽车”;韩国三星公司把企业的使命确定为“以人才和技术为基础,创造最佳的产品与服务”。我们依据物业管理行业的特点,把企业使命确定为“以一流的管理和服务,创造一流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2.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企业战略目标通常考虑中远期目标,一般3~5年为中期目标,5年以上为长远规划目标。我们在制定企业[fs:page]目标时,充分考虑到企业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条件和企业适应外部条件的匹配能力,把目标确定为经过努力“跳一跳”能够得上的目标。在经过充分的论证与评估的基础上产生的企业主要目标有:企业业务规模目标、市场主攻方向及占有率目标、人才发展目标、服务品牌目标、科技进步目标、利润目标等。

3.企业竞争战略的确定:我们在制定企业竞争战略时,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企业特质,制定了企业成长战略、竞争战略、品牌战略、服务优先战略、市场求存战略、市场业务占有率战略、专有战略、求胜战略、大势把握战略、资金战略等等,确定以“品质、诚信、专业、科技”取胜的总体战略思路。

4.企业战略的制定、评估和选择:进行战略多方案比较与评估,在充分比较鉴别各方案的优势、得失的前提下,选择真正适合本企业的综合战略方案,企业战略方案应包含不同的层次,如公司级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部门战略。

三、企业战略的实施企业战略完整的贯彻执行下去是企业战略管理成败的要害。

目前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一些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方案后,内部出现“你吹你的号,我拉我的调”的不协调现象,导致战略决策和实际执行的巨大偏差。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提高员工正确做事的能力,二是加强团队精神的培育,并把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与员工的利益紧密结合,三是加强企业战略实施的监督。

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我们做出了若干事关企业命运的重大决策,如改变了只为上级公司(发展商)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发展模式,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并走出珠海,面向全国物业管理市场;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走具有华发物业特色的品牌发展之路(精品战略、人本战略、社会效益优先战略);在服务产品结构上,突出发展高端住宅、写字楼、政府物业等;实施人才战略、品牌战略、科技进步战略、大力培育企业文化战略等。通过实施以上适合企业特点、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的战略,使华发物业走上了快速、健康、稳步发展之路,在短短几年内跨入了全国物业管理企业先进行列,成为珠海物业管理的一面旗帜,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物业管理十佳企业”。

参考资料:

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篇3

在《服务贸易总协定》关于自然人的几种分类中,与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相关的主要是“合同服务提供者”,其在外期间的报酬由雇主支付,合同服务提供者应具有相关和相当的教育背景及专业资历。积极发展国际劳务合作,一方面可以缓解世界劳务市场对劳务力的需求,避免生产的停滞和下降;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内部就业压力,增加外汇收入,同时带动金融、邮电、通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中国对外劳务合作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向亚洲、非洲发展中国家实施对外经济援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当与菲律宾、印度、墨西哥等国家相比时,对外劳务合作的规模及创汇能力与中国人口大国以及劳动力资源大国的地位不相称。近年来,国际劳务市场对劳务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中国劳务人员的文化程度从总体上看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对外劳务合作的发展。同时,中国的劳务输出规模远远没有发挥其在劳动力上的数量优势。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市场结构做较为详细的研究,针对研究的结果提出可行性的政策建议,使中国在国际劳务市场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二、方法与数据

1982年,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创立灰色系统理论。灰色是相对白色和黑色而言的,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就称为灰色系统。社会、经济、农业等系统的预测,都属于本征性灰色系统的预测。故本文采用灰色系统预测方法进行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是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和《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统计要求整理得到。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三、市场结构划分及经验观察

为了使数据更能体现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结构的特点,以便进一步地考察其变动趋势,结构划分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将市场分为亚洲市场(除国境内)、非洲市场、拉美市场、国境内市场、欧美市场和大洋洲市场,同时忽略了其它不重要地方的发展。

据表1所示,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在亚洲市场的比重先表现为逐渐上升趋势,且在2001年达到高峰―占68.838%;2001年以后,突然下降。此后几年,亚洲市场上的对外劳务合作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直到2005年达到波谷,而后却调头向上,出现了较缓的增长。

非洲市场,对外劳务合作发展不稳定,波动较大。在1997年,达到最大比例;1998年出现波谷;而后,突然调头上升。1997年―2003年,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比例出现一年上升,接着调头下降,然后再回升的现象。2003年―2005年,比重直线下降;2006年时,下降速度减缓。

拉美市场的对外劳务合作发展也不稳定,起伏较大。1997年―1999年,呈上升趋势,1999年达到峰值―2.656%。此后几年,逐步下降,且每年的下降幅度不一致。

国境内,中国对外劳务合作比重总体上表现为上升趋势。从1997年到2000年,变化幅度较小。从2000年开始,比重一直增加;但2004年到2005年期间,比重降了0.934%。

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在欧美市场上的比重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中间伴随着一定的波动。如1998年达到波峰,随后下降,在1999年,出现第一次波谷。2002年出现第二次波谷。此后调头上升,在2003年时出现第二次波峰。

在大洋洲市场,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波动频繁。1998年达到峰值,占2.610%。从1999年至2006年间,发展呈逐步下降趋势,且前三年下降速度较快,后五年下降幅度较平缓。其中,2004年下降幅度最大,比2003年降了41.55%。在2006年时,比重达到最低点―0.256%。

四、发展趋势预测

利用Gm(1,1)模型对未来五年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各分市场的发展作初步预测。针对建模的优劣性,只有当p>0.95和C

从上面所建立的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动态数学模型预测结果表2来分析,近几年内,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市场结构将发生显著的变化,国境内市场将是未来几年发展的重点,其比重表现为上升趋势相应地,其它几个市场都将处于下降状态,且下降趋势逐年放缓。当然,这种逐渐下降的发展趋势将最终保持较低水平。

仔细分析,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结构所出现的这种趋势是由下列因素引起的:

第一,在二十一世纪,劳务需求出现“两高一低”的新特点。一是高技术劳务需求增大,人才短缺;二是发达国家的脏、累、险等性质的工作由于无人问津而出现供给不足的现象;三是普通劳务需求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劳务价格趋低。中国教育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且结构不合理,影响着劳务人员的文化水平。从总体上看,劳务人员的文化程度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派往国外从事劳务合作的人员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一特点与国际劳务市场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增加了中国劳务输出的难度。

第二,发达国家受人口增长放慢甚至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劳动力供给逐步减少,加之本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导致对国外劳务需求逐步增加。中国对外劳务合作主要市场在亚洲,劳务人员主要从事传统的建筑业、土木工程、纺织等。近年来,国家已着手调整现有的发展战略,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但政策具有时滞性,短期内效果不显著。因此,近几年内,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在世界劳务市场仍处于劣势,但最终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第三,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对外劳务合作管理体制有很大程度的改革,但仍有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烙印。首先,缺少权威性的组织管理机构。目前,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司负责管理与组织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组织机构的权威性与劳务输出业务的复杂性极不对称。其次,管理体制分散,管理层次混乱,引起管理缺位或弱化。长期以来,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由政府部门及其所属的享有劳务外派权的国有公司垄断,严重缺乏民间组织和个人的参与和补充,导致劳务输出渠道狭窄,信息缺乏经验。

第四,东道国政府在市场准入和入境管理等方面故意设置各种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其市场对劳务人员订立较高的准入条件;(2)对劳务的输入进行配额或数量限制;(3)对劳务的入境进行严格管理。同时,中国的劳务人员经常在外受到歧视,被迫接受不公平待遇。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国际劳务输出,不利于对外劳务合作的发展。

五、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从上面关于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结构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在世界主要市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以亚洲区域,尤其是以国境内市场为主,其次是非洲。

第二,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基本形成了“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拉美和大洋洲”的多元化市场格局。

第三,劳务人员的输出结构低级化。中国外派劳务主要是普通劳务,集中在传统的劳动或资源密集型行业,而从事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人员比重严重偏低,与新世界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增加了劳务输出的难度。

第四,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国境内市场是发展的重点,其比重表现为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逐渐加快;同时,其它几个市场都将处于下降趋势,其下降幅度逐年放缓。

第五,未来几年内,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劳务输出量将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增加幅度不显著,仍集中在亚洲地区。

(二)政策建议

要实现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充分发展,优化中国劳务输出市场的结构,提高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快改革传统劳务管理体制,建立劳务输出新体制。建立和健全统一协调和管理对外劳务合作的权威性组织机构。按照“精简与效率”的原则,进一步改革传统、落后的劳务管理体制,努力和国际惯例接轨,建立起灵活、高效、有利于促进劳务输出的新制度、新机制。调整劳务输出结构,积极主动以劳务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高技术劳务的输出,发挥劳动力要素丰富的比较优势,。

第二,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素质,统一资格认证标准。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的教育和技术水平,对服务提供者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增强中国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强与国外有关机构的合作,逐步使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此外,加强与其他国家进行有关职业资格培训、考试、认可的谈判,为中国劳务输出扫除障碍。

第三,广泛收集国际劳务市场的信息,拓宽劳务输出的渠道。,建立健全促进对外劳务合作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系统,提高对信息的快速反应和获取能力,及时、准确地搜集、整理、存储、分析、传递国际劳务市场的各种信息,为实现中国剩余劳动力的国际转移提供条件。尽快拓宽中国劳务输出的途径,全方位拓展劳务输出途径,为中国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利用创造更多的机遇。

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篇4

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07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白皮书》(下称《白皮书》)的相关数据预测,2007年全球人力资源服务市场营收将超过1000亿美元。而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服务产品已经从最初的人才派遣发展到现在的九个大类产品系列,涵盖猎头及人才中介、多渠道招聘、人才(劳务)派遣、人才测评、培训、管理服务、信息调查服务、数据处理服务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形成了完整的人力资源服务价值链。

据上海市人才中介行业协会的数据,2005年上海人才服务行业总营业额已经达到近105亿元。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事实上这个数据还比较保守,HR服务行业的市场蛋糕正处在高速膨胀中。目前,网络招聘、人力资源外包、培训等人力资源服务业中的细分领域均处在高速扩容中。仅以网络招聘为例,艾瑞市场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网络招聘的市场规模大约8亿元人民币,但2006年网络招聘的市场规模就将达到11.5亿元,年增长率43.8%。进一步的预测表示,中国的网络招聘市场会在近几年继续保持至少每年40%的增长,并在2010年达到46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外资开始大举进入、市场格局不断演变、行业规模大幅提升,使得人力资源服务业愈来愈备受瞩目。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人力资源服务的政策环境日益完善,市场需求不断提高,服务机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服务范围迅速扩大,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在整个服务业中的比重逐年加大。同时,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从观念上、行动上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同和接纳。

随着市场的扩大,中国的人力资源市场正经历着一场从保守到开放、从不健全到健全的进化过程,蓬勃兴起的现代服务业则为人力资源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在这种“群雄逐鹿”的情况下,唯有抓住机遇谋求自身优势发展才是“立足”的根本。盲目的发展战略、一盘散沙似的管理已不能应对时代的“浪淘”,做好自身的优势分析以及相关的市场分析,并制定正确的战略指引,将是HR服务企业“突出重围”的关键。

二、政治/法律的影响不断加深

《白皮书》指出,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亟待相关政策的扶持。由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等综合环境的保障,而这些公共服务又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来提供的。《白皮书》因此就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法规环境提出相关建议。

它认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而言,终止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的支付将是较大的风险,特别是(人才)劳务派遣企业的风险更加明显,建议国家在税收政策上能够给予一定支持,能够允许劳务派遣企业在交纳企业所得税之前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升产品结构档次是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之间的竞争尚处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要发展高端服务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依靠服务机构自身能力是难以承受的。为此,《白皮书》还建议国家财政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对新产品研发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退税帮助,以有利于服务机构研发发展高科技含量的服务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

同时,“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一流规范的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也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而做出的重大的战略举措。

经过以上整理,笔者发现,政治/法律因素对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如何把众多的人口转化为有效的资源,如何“人本兴国”,应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充分支持“人的发展”的新兴行业,HR服务企业理应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实行,以处理好与外部环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抓住机遇加快自身发展的步伐。

三、综合实力竞争日益激烈

HR服务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不仅引发了本土企业的激烈竞争,也吸引了众多外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目光。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人事部等部门颁布的一系列新法令法规,已正式允许外国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以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其中包括全球派遣服务知名品牌manpower、瑞士专业机构adecco、美国monster、日本Recruit等。《世界管理评论》杂志曾评选并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00强”榜单,这100家机构是指在大中华区设立有分支机构且业务领域涉及人力资源相关业务的机构。这其中,外资企业占据了62个名额,并且占据了榜单的前26位。

良性的竞争有利于行业的发展,正所谓,“自然选择”是自然界保持生命力的根源。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应当积极准备,挖掘市场潜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中国的人才资源服务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外企也有自身的不足。他们对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情况比较陌生,不熟悉国内的相关人事管理法规与政策,对中国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和适应。另外,就服务产品价格来讲,外资企业的惊人高价也决非普通国内企业能够承受。中国HR服务企业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学会发展自己。

在我国经济由“投资推动型”向“人力资源推动型”发展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外资的进入也带动着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跳跃式进步。它为国内企业和求职者带来新的理念和思想,为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开拓了无限的市场空间。同时,它也为国内同行带来了先进的理论知识、业务模式和管理经验,直接推动着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从长远来看,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竞争仍然会十分激烈,而这种竞争对于行业与竞争者而言,都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选择”。

四、业务操作日趋规范

建立一个高度规范、科学和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体系,在业务操作上积极推进标准化服务,并进行质量体系认证,将是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激烈的竞争并不必然导致完善,但竞争带来了完善的契机。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拔得头筹,必须有令自己的运作模式日趋科学规范的能力。整个行业朝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五、服务呈现整合趋势

随着“分工”意识的逐渐深入,随着“雪崩效应”新概念的兴起,“解集作用”以及职能细分的变化也给HR服务业的发展刻上了深深的烙印。这带来了人力资源外包的高速发展,带来了HR服务市场结构的不断扩大与完善,同时,各企业提供的服务也呈现了综合化的趋势。这是市场的需求,也是行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与此同时,在各个细分服务领域,也有着自身发展的重要趋势:网络招聘是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中,中国本土机构唯一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领域。高效的服务质量与个性化服务的发展将是其日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e-HR是发展潜力巨大的一个市场。中外著名的企业软件提供商都已在中国市场展开了激烈的比拼。目前的预测是,e-HR市场下一轮的热点在于中小企业市场,而且随着竞争的加剧,e-HR软件企业将进行有效的内部整合,并将进行一次重要的市场整合。在人力资源外包领域,它的初衷就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理念。借助劳务派遣这一方式,越来越多的职场人能够寻找到更多富有灵活性、多样性的工作机会。由于现在国内外的大型项目的增多,国家政策对劳务派遣的逐渐认可,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型项目和企业会选择劳务派遣用工。人力资源外包的发展也将日趋扩容与完善。

在未来的发展中,“专业化”将是企业发展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如何寻求适度综合化中的专业化发展,将成为我国HR服务业中各企业要面临的问题。

六、人才是关键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要发展,首先就要重视本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利用。只有有了人才,才能谈得上服务产品的质量的提高,才能谈得上服务品牌的树立,将来才有可能进行创新和超越。

据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内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渴求三大类型的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顾问服务人才和市场运作人才。目前行业内优秀人才短缺,除了人才储备少之外,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这个行业对社会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还尚嫌不足。不过这一状况正在发生改变,一方面,行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行业内开始出现一批管理规范、知名度高的机构;另外一方面,行业的国际化也是一个利好消息,大量外资巨头的入驻,给本土专业人才带来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总之,观望前景,伴随行业能级的提升,人才将成为行业内瞩目的焦点;与此同时,谁善于发掘人才,谁就能在自我提升中领先一步。

七、品牌借力,创新为先

对于HR服务业而言,品牌是命脉,而创新则是流动的新鲜血液。产品和服务是创立品牌优势的基础。而对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则是制造品牌效应的源动力。这种创新是建立在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嗅觉之上的,是精益求精、勇于开拓的积极体现。

行业的竞争依然日益激烈,各企业都必然会为树立自己的形象与品牌而竭尽全力。这种局面所带来的,也必然会是整个HR服务业的品牌影响与创新激情。

八、以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经营HR服务

作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把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融入自身的管理实践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餐饮业拉动内需扩大消费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制定了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增速下滑至6.1%,gdp增速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增速达22%以上。而作为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却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则收效甚微。拉动内需作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本文以餐饮业为例,分析服务业对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重要作用。

餐饮业发展具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为餐饮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需求和经济基础。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和迅速发展,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为餐饮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历史机遇。根据历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情况及构成统计数据,1952-2007年,住宿和餐饮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成百分比可分为两个阶段。1952-1978年是5.1%-3.5%,其趋势是逐年下降后日渐走平,反映出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增长迟缓甚至倒退,物质匮乏而导致餐饮业发展缓慢的状况。而1978-2007年则是3.5%-13.9%,一直呈上升趋势,2009年第一季度达14.9%,反映了餐饮业在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经济高增长出现了长期上升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餐饮市场需求旺盛,成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从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来看,餐饮市场的需求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群众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全过程,餐饮市场需求旺盛、快速增长的趋势将长期持续。

同时,餐饮业也是经济发展必需配套的消费产业。2007年,中国餐饮消费达到12352亿元,连续17年实现两位数高速增长,大大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人均餐饮消费达到915元。预计到2010年全国餐饮业的零售额将达到2万亿元左右,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为当前我国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针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现实可能。

餐饮业具有抵御经济周期影响的行业优势

从统计数据分析,相比外贸出口,消费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轻,而作为消费市场重要分支的餐饮业,与其它行业相比,受经济波动周期影响较小。这是由餐饮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餐饮消费是最基本的民生消费,餐饮业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基本市场需求。餐饮市场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餐饮业发展层次的多样化,使餐饮业成为具有较大弹性发展空间的行业。消费者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在市场需求压力下产生的激烈行业竞争和科技手段的创新,不仅巩固了市场发展基础,同时也不断提高了行业发展水平。餐饮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准入门槛低,有较强的市场生存能力。

2009年第一季度,在国内生产总值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全国住宿和餐饮市场零售额达4382.9亿元,同比增长18.9%,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3.9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18.1%,说明餐饮业在经济困难时期仍保持较好的消费势头。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餐饮业的影响也存在着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别,对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影响较为明显,而对西部地区则影响较小;对高端餐饮冲击较大,对中低档餐饮影响较小。从地区内部来看也存在不同的情况,如东部地区的上海,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仅为3%,远低于全国6.1%的平均值,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第一次上升到60.1%。浙江餐饮市场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消费市场,自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初以来,始终保持旺盛的需求,受到金融风暴冲击的影响很小,与其他行业相比,仍保持健康发展势头。2009年春节后,杭州市人力资源市场共有300家单位提供了4329个工作岗位,招工单位主要集中在餐饮业等第三产业。

餐饮业具有启动大众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大众消费市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启动大众消费市场是落实扩大内需政策的关键,使大众成为消费主体是拉动消费的保证。大众消费市场的消费群体及消费水平相对稳定,是市场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大众餐饮消费已成为市场主流趋势,大众餐饮、工薪消费成为餐饮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另外,餐饮社会化将进一步带动消费大众化。近年来餐饮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强,外出就餐已成时尚。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观念更新和社会经济交往活动频繁将进一步加快餐饮社会化发展的步伐。商务交易、会展活动、居家消费、商务与个人旅行、婚庆、休闲娱乐等都成为带动餐饮消费的动因。这意味着餐饮业消费需求将不断扩大,与之相对应的消费门类将突破传统的餐式范畴,呈现出便利化、多元化、现代化发展趋势。

为顺应这一趋势,2007年以来,我国政府对发展大众消费市场制订了一系列相关的规划和政策,如2007年3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07年9月《商务部关于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工作的意见》,200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2008年6月《商务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餐饮业有关工作的通知》,2008年7月国家工商总局《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餐饮业的发展,尤其是大众餐饮服务业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从而使启动大众餐饮市场成为抵御国际金融风暴冲击的合理选择。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餐饮业消费重点和热点逐渐向大众餐饮市场转移的特征日趋明显。目前我国人均餐饮消费约140美元,与美国1600美元、法国1050美元相比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随着我国政府拉动消费的政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和消费观念更新等因素,未来餐饮业依然是引人注目的消费热点,餐饮消费水平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当前餐饮业的消费市场主要在城市,主体还是来自城镇居民,而农村餐饮这个庞大市场还有待开发。从中央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来看,从餐饮市场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来看,巨大的农村餐饮市场将为餐饮经济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餐饮业是拉动节假日消费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假日经济已成为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重要手段。中国人有节假日团聚的习惯,但是,节假日到餐馆聚餐的习俗却是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产物。餐饮消费也从特定消费者在特定场合消费转为日常化、大众化消费。上世纪80年代末,除夕之夜只有几家国营饭店营业,接待的大多是游客。而到90年代初,到饭店吃年夜饭开始成为小部分人的选择。随后,到饭店吃年夜饭成为习惯。假日经济有效拉动了节假日的餐饮消费,节假日全家人或亲朋好友到饭店聚餐逐渐成为消费时尚,餐饮行业也成为少数全年无休息日的行业之一,餐饮企业纷纷将节假日作为经营重点。

餐饮业是旅游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成为拉动假日消费的主要手段。以浙江杭州为例,2009年春节是金融危机以来的第一个春节,杭州餐饮企业生意红火,餐饮门店人气旺盛,外出吃年夜饭的人数稳步增长,自助餐形式的年夜饭也逐渐被市民接受,成为传统中式饭店之外新的年夜饭选择。

据统计,杭州2009年春节节日期间餐饮总体销售较2008年同比增加5%-10%,各大餐馆年夜饭订座率超过95%,营业额普遍增加。由于浙江具有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和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景区餐饮成为推动节假日餐饮消费的重要因素。各餐饮名店竞相在景区开设餐厅,国际连锁品牌也在景区开设分店。

餐饮业是落实政府保障民生政策的重要抓手

服务业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重要行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即使在金融危机和经济紧缩的大环境下,社会消费多元化趋势和社会服务的巨大需求并不会改变,这就为餐饮业带来无限商机。

提升餐饮业的发展水平必然成为政府当前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目前,餐饮业已从为少数高收入阶层或特殊消费群体服务成功转型为大众化餐饮。随着政府职能向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转变,加强对社会餐饮业和大众餐饮市场的管理和指导成为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和重要抓手,解决餐饮业发展中的问题也提升到保民生的高度,从而为推动餐饮业充分实现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了契机。

大力发展放心早餐工程。由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变化,早餐早点作为大众餐饮消费的重要方式,具有制作快捷、食用便利、质量标准、营养均衡、服务简便、价格低廉的特点,成为学生、上班族、打工者、旅游者和家庭用餐的主要消费品种。而提供安全、卫生和营养的放心早餐服务,是政府的一项社会责任,是贴近民心的工作。

商务部将用2年左右的时间,引导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初步形成包括配送中心及市场网点在内的早餐供应服务网络。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也发出倡议,餐饮企业开办早餐服务,满足群众需求。浙江省也提出要把解决早餐早点供应作为一项便民利民的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程,从网点布局、资金税收、服务等多方面积极给予扶持,使早餐早点供应做到卫生、方便、营养、美味、实惠。放心早餐工程有望形成快餐企业积极探索现代化早餐经营与发展模式,餐馆与饭店等正餐企业积极开展早餐经营,社会合作大力开拓社区早餐市场,深入社区办好早餐服务,各类超市、便利店创造条件办好早餐服务的多层次、全方位推进放心早餐工程的局面。为大众提供早餐服务,将成为餐饮业的增长点。

积极推进社区配套餐饮服务网点建设。随着社会化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社区餐饮、老年食堂等成为社区保障服务的重要内容,加强社区配套餐饮服务网点布局建设也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社区餐饮经营将与商业、文化、休闲等时代特征结合更加密切。

大力倡导健康餐饮。当前,大力提倡健康消费、安全消费、绿色消费、环保消费、科学消费、节约型消费,促进餐饮业可持续发展,成为餐饮业的新追求。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更关心自身健康,科学用膳、餐桌安全是现代人关注的话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管理,引导餐饮企业在合理安排膳食,讲究营养搭配;大力扶持放心菜等无污染、富营养的绿色食品;加大在营养餐厅、素菜素食方面的开发力度,培养高水平的营养师,推广绿色食品菜谱,将餐饮业发展成为绿色环保产业。这既是餐饮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政府推进餐饮业提升质量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餐饮业是重要的服务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对于促内需、保增长、渡过金融危机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钱学森.谈社会主义美食文明与社会主义美食文化.中国烹饪,1990(10)

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中国服务市场对外开放行业

服务市场是指提供劳务和服务场所及设施,不涉及或甚少涉及物质产品的交换的市场形式。传统的服务市场是狭义概念,即指生活服务的经营场所和领域。主要指旅社、洗染、照相、饮食和服务性手工业所形成的市场。现代服务市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所涉及的行业不仅包括现代服务业的各行各业,而且包括物质产品交换过程中伴生的服务交换活动。现代服务市场所涉及的服务业的范围包括下述方面:金融服务业、公用事业、个人服务业、企业服务、教育慈善事业、各种修理服务、社会公共需要服务部门和其他各种专业性或特殊性的服务行业。

一、服务市场的运行特点及发展趋势

1.服务市场运行的特点。服务市场或称服务产品市场,是服务产品交换关系的集合。它既是市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商品市场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条件或经济环境。在传统经济条件下,服务市场伴随着商品市场而存在;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服务市场迅猛拓展,成为独立于实物商品市场之外的有机部分,并充当市场体系中具有生命活力的组成因素。

服务市场运行中的供求机制有别于商品市场。其突出特点是,服务产品的生产能力与购买能力之间的矛盾在通常情况下难以暴露,只有在矛盾相当尖锐激化的时候才反映出来,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不大注意也不太关心服务市场的供求关系,这表明服务市场的供求弹性大,服务市场运行的自由度高。例如海港由于泊位少,装卸能力不足,在平时难以觉察,直到压船压港,问题积压严重时,才暴露了海港泊位少、装卸能力不足的矛盾。

2.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服务市场是伴随商品市场出现的,但服务市场的发展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几十年间,尤其是在20世纪的后20年间。纵观服务市场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如下的趋势:

(1)服务市场规模扩大快、服务营销发展速度高。

(2)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市场结构日渐完善。

(3)国际服务市场中依然存在着区域间的差异,发达国家的领先地位与发展中国家的滞后状态形成反差。

二、中国的服务市场现状

中国服务市场开放的背景:

1.国际服务业的发展和各国间服务贸易的激增要求中国服务市场的开放

如前所述各国服务业的发展迅猛,服务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很快。各国间的服务贸易额激增,发展服务业成为各国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主导行业。我国香港地区也是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地区。1996年香港服务业收益占GDp的84%,服务贸易出口达388.5亿美元,进口221.6亿美元。过去十年香港服务贸易平均增长率为16%,服务出口收益年平均增长率为17%。这表明,服务贸易的主导性和国际化成为时代潮流,预示着世界经济发展沿着提升服务产业的比重的历史方向发展,中国不能背离这一历史规律。

2.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已将服务市场的开放提到新的议程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第一阶段,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市场的开放为主,辅之以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市场的开放;

第二阶段,以第三产业(服务业)市场的开放为主,辅之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市场的开放;

第三阶段,以资本市场开放为主,辅之以第一、二、三产业市场的开放这既是时间上先后继起的三个阶段,也是各具特色、各有偏重的三个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第一阶段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向第二阶段过渡。新世纪正是我国实施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的有利时机。

3.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后发展国际贸易必然要推动服务营销活动的开展

中国自始至终都是乌拉圭回合的服务贸易谈判的参加国。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后签订了《服务贸易总协议》,1997年世界贸易组织(wto)又通过三项重要的服务贸易方面的协议即《基础电信协议》、《信息技术协议》和《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这些协议都将推动国际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并重发展,甚至达到以服务贸易为主、商品贸易为辅的格局。中国要融入国际大市场不能不推进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

三、中国服务市场开放的影响因素

中国服务市场开放的战略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是:

1.经济发展阶段及经济结构状态的影响

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大分工,形成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部门,各国经济发展阶段相应出现农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社会和服务业经济社会,中国尚处于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服务业的发展尚未构成主导,三次产业的结构比尚处于18:42.2:32.8未进入产业结构的优化、高级化状态。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与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当我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不高的情况下,服务市场的开放也会受一定的制约。

2.服务业所属行业的发展规模和竞争力的影响

服务市场的开放靠的是服务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现代服务市场最具吸引力的是金融市场、电信市场、旅游市场、运输市场等。中国这些行业的行业质量(即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对国民经济影响的重要程度)决定了我国在进行服务市场开放时要考虑国家经济安全而不能随心所欲地简单地进行。行业的规模(即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是影响因素,因为必须从国家财政收入和安排就业人数方面进行考虑。行业的竞争力弱小,开放度就不宜过大;当行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后,开放度才能相应地扩大。

3.比较成本和资源禀赋因素的影响

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篇7

中国征信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初,1932年6月6日,由著名民主人士和银行家章乃器牵头发起、由多家中资金融机构共同发起的专职征信机构“中国征信所”,在上海圆明园路1号宣布成立,标志着中国征信业的开始。

而中国企业征信行业真正起步应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

1992年11月,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企业征信的公司“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其相关业务于2001年改制为“北京新华信商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立,并于1993年2月开始正式对外提供服务。新华信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企业征信行业开始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的中国企业征信行业市场日趋成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征信机构的业务集中度越来越高,进入门槛越来越高;企业征信信息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信息透明度仍然不高;企业征信政策环境无实质变化,亟待各政府部门大力改善。

市场现状

中国企业征信从无到有,对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最近5年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估计,2000年的市场总需求大约是4万份企业信用报告、约为3000万元人民币。2004年的市场总需求达到约12万份企业信用报告,约8000万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尽管与发达国家的市场规模相差很大(美国约10亿美元、日本约5亿美元、德国约5亿美元),但考虑到中国的企业征信市场才发展了10年,而这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征信市场都有超过100年的发展历史,中国企业征信市场的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

中国企业征信市场的主要用户为跨国公司,80%以上的需求来自于这些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和中国国内贸易中对中国交易对象的信贷决策和风险决策。约15%来自于中国的出口商以及向这些出口商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主要涉及对国外交易对象的信贷管理。只有约5%来自于国内的企业在国内市场销售过程中对交易对象的信贷决策。

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国内的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体系仍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决策和管理体系,完全靠自身的信贷分析人员对企业客户进行信用调查和分析,基本上不从专业征信机构购买企业信用报告。而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金融机构是企业征信服务的最主要用户和市场。

从地域来看,由于主要客户为跨国公司,中国企业征信市场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东地区,约占到全国市场的80%以上。

发展趋势

今后,中国企业征信业的发展趋势将是:企业征信市场日趋成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征信机构的业务集中度将继续提高,政府影响力将加大;企业征信机构的信息技术水平将越来越高,基于数据库的在线服务将成为主流服务形式之一;企业信用信息透明度将继续提高,征信信息环境将更有利于企业征信业的发展。

1.关于企业征信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绝大部分行业将进入全面的市场竞争阶段,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态势。而随着企业信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对第三方信用信息服务的需求将稳定增长。最近几年,几家主要的企业征信机构除提供企业信用报告产品外,也通过信用管理培训和咨询服务积极推动国内大中型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体系,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越来越多的国内大中型企业开始使用第三方信用信息产品和服务。

金融行业也出现了很大变化。跨国金融机构在中国的经营区域和业务范围被进一步放开,给国内金融机构的发展和管理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国内金融机构一方面更加主动的开发包括保理业务在内的贸易融资产品,在传统的信贷业务方面也在不断完善信贷管理体系,这都会给企业征信机构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金融行业将成为企业征信业发展的下一个主要市场。

根据几家主要企业征信机构近几年的业务增长趋势,预计到2010年,企业征信产品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约3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将达到10亿元人民币以上。

2.关于企业征信机构

可以预见,传统企业信用报告的业务将越来越集中于新华信等行业内主要的几家公司。但其他公司也将在细分市场,例如高端信用调查市场、某些区域市场,找到业务增长点。也可能会有其他公司凭借独特的优势或经营思路在传统企业征信市场异军突起。

随着政府体系开始从宏观层面介入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某些依托于政府资源设立的机构将可能改变企业征信业的格局。

最引人关注的仍然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贷款登记系统商业化方面的进展。如果这一系统能够达到某种程度的商业化,将成为中国一家领先的企业征信数据库服务机构,并对中国企业征信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工商管理系统的红盾网也正在联网建设之中。如果顺利建成,也将成为一家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企业征信数据库系统。在任何情况下,企业的注册资料都是企业信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已经是非常有价值的信用信息产品。

3.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世界发达国家的企业征信行业在发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开始运用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处理企业征信数据和提供更快捷和更全面的服务。中国不可能再沿着这样的轨迹发展自己的企业征信行业。现代信息技术将推动中国企业征信行业跳跃式发展,无论是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还是产品的开发和提供。

银行企业信贷登记系统和红盾网一开始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产物。可以说,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企业征信数据库服务和互联网服务。

国内几家主要的企业征信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在运用数据库和互联网技术处理数据和提供服务。相信这个趋势会加快。其中新华信已率先于2005年9月份正式开通企业信用报告网上服务平台,使新华信再次领先于同行,成为中国首家基于互联网提供在线企业信用信息服务的征信服务机构。

4.关于企业征信信息环境

中央政府正在通过政策面和技术面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这无疑会加快各个政府体系内部企业信用信息的集中步伐,也为各个体系之间的数据整合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中央政府在信息透明方面的政策越来越明确,中国企业征信信息环境将继续得到改善。可以预计,散落在不同政府部门的大量关于企业信用状况和历史的信用信息,如法院诉讼记录、房地产及其抵押记录、银行还贷记录等,将越来越容易被企业征信机构所获取,这将大大增强传统企业信用报告的价值,对企业征信服务机构开拓市场有很大帮助。

面临挑战

总之,企业征信服务在世界上是一个经过100多年发展的成熟的行业,但在中国的发展却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尽管如此,中国企业征信行业已经涌现出大批从事企业征信服务的专业公司,个别公司(如新华信)甚至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正在对市场交易的正常运转发挥着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之间信用交易将越来越频繁,并将成为市场交易的主要手段。面对这样的趋势,企业的信用管理意识和信用管理水平将稳步提高。同时,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将更多地与企业之间的信用交易相结合。这将稳步推动企业征信市场的发展。按照这样的趋势,到2020年,企业征信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亿元以上。

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otC;现状;2015年

otC是英文overtheCounter的缩写,在医药行业指非处方药[1-3]。非处方药是消费者可不经过医生处方,直接从药房或药店购买的药品,而且是不在医疗专业人员指导下就能安全使用的药品。营销是关于企业如何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学科。本文对otC营销现状及2015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1otC产品概况

目前有otC产品4727个,中成药占百分之七十八点七,化学药占百分之二十一点三。近几年我国otC市场迅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位居全球第一。

2otC产品及其发展趋势

由于基药政策的限价和招投标限制,部分企业的一部分产品会以otC渠道为主进行营销运作。大健康产品越来越多。“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保健养生到药店”的消费行为习惯的形成崔进了大健康产品的发展。大健康产品涵盖面非常广泛,比如鸿茅药酒、江中健胃消食片、灵芝孢子油、甘麦大枣汤、龟龄集、龟苓膏、维C、维e等。最近国家政策鼓励扶持健康产业,大健康产品将成为药店最畅销的otC品类。

32015年otC市场营销现状

尽管有人觉得基药在蚕食otC市场,但我国otC还在快速增长的,目前otC零售市场规模约在2000亿元左右。政府实施医改,提高底层居民医疗水平,但医改进行的较艰难,otC市场是非常乐观的。目前我国otC市场占医药市场的百分之二十左右,按照国际惯例一般比例为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自我保健和自我医疗的需求大幅度提高,增加了对大健康常品的需求。城镇化带来大量的新增城镇人口,这个新增群体,对医药保健品的需求是刚性的。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预计2015年达到2.16亿,这给otC大健康行业带来巨大商机。otC市场的冲击主要有医保定点药店非药品的限售;产品变成基药后,最高售价被限制,导致被其他品种取代;零售终端运营成本不断攀升。

42015年otC市场发展趋势

4.1大连锁与品牌厂商的品牌药品的战略合作区域紧密趋势

品牌药企认识到主流连锁代表医药零售发展方向,因此开始正视和重视主流连锁,开始和连锁药店战略合作。工业不重视和让利连锁就会失去这部分零售的份额,连锁不重视品牌产品,不卖品牌产品会失去消费者的支持,所以未来的工商合作将会进一步加强。工商合作可以快速提升某一个品类在连锁中的销售份额,有利于做大。未来合作还会出现的合作模式有:请连锁高管到工业参观体验;工业建立服务连锁药店;工业做自己产品的专柜营销等。

4.2otC市场的精细化管理趋势

以前那种“广告+商业渠道”运作的模式效率效果都越来越低,因此otC市场的精细化管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精细化营销管理工作:细分消费者需求和媒体接触习惯,多种方式塑造品牌;细分不同区域市场;细分不同终端类型;细分渠道与终端队伍,各种类型不同商业渠道零售终端都有队伍开拓与维护上量;细分产品及其合适的运作模式。

4.3终端推广取胜趋势

零售商要给患者建立档案,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如:节假日打折活动、定期的健康检查等。服务营销一项内容是工商一起走进社区,地点可选在社区内公园、小广场、出入口、老年活动中心、菜市场等地、写字楼、企事业单位等。会议活动可采取“主题讲座”的方式,并为活动参与者准备小礼品。会议活动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客户档案并定期进行分析,根据分析所得出的数据向消费者提供有效的服务。

4.4与连锁合作共建品类管理中心趋势

工商协作,做大做强,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各种品类管理中心。品类管理是药店真正开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体现。新品类中心,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来定义品类,提供一站式疾病解决方案,从而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

4.5提高人员素质的趋势

和人员索质提高是医药营销的当务之急,日趋完善的otC分类管理办法正在实施,这一办法的实施对零售市场在人员素质(特别是业务素质)、配送质最、销售行为等方面提供了相应的管理要求。提高人员素质是otC营销的发展趋势之一。

4.6重视大众健康宣传的趋势

根据国家“四进社区”的精神,利用强大的销售网络,宣传健康卫生知识,介绍企业的产品。老年人人均每年用药水平比总体平均水平高好几倍。社区宣传有利于对老年人的直接服务,是一块非常有开发潜力的市场。企业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知识、药品知识讲座,提供免费的健康咨询,拉近了销售代表与患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并建立起忠诚度。同时,加强社区服务,企业可在第一时间内捕捉到市场变化的真实信息,及时作出营销策略的调整。

4.7做终端品牌趋势

大众媒体费用高,大部分企业转而寻求投入终端品牌。终端品牌:经常把连锁药店组织起来搞活动,通过药店行业媒体来做软硬广告投入,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行业内大部分企业常用的方式是:组织连锁药店老板参与各种文化之旅、高峰论坛等;组织店员、店长、药师的各种选秀相互学习交流经验。依靠终端品牌,产品也可以实现一定规模的销售。服务营销一项内容是工商一起走进社区,地点可选在社区内公园、小广场、老年活动中心等居民集中地、早夜市、菜市场等地等。活动需准备的工具主要包括桌子、顾客登记表、笔记本、椅子、条幅、展架、笔、Dm单等。

4.8基药对otC市场短期内的冲击趋势

基药品种增加以后几乎涵盖了各个治疗领域且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买药可以按照比例报销,零售市场就无任何价格优势可言。医药分开进展缓慢,药店零售的生意越来越差。政府招投标垄断严重打击了第三终端零售市场。笔者认为对于独家品种可以通过提高中标价格,放量增涨,但对于已经在广告的品牌otC产品,限价后就很难运作,广告费可能都挣不回来。

参考文献

[1]杜业明,周海生.wto架构下中国医药流通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3(1).

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篇9

定位之一:档案中介机构的产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一种改革和完善。建设“有限政府”,实现对市场的间接管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一。那种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一手包办”档案事务的体制和做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档案中介机构的产生,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之间有了一种承上启下的新型档案机构,它在整个档案事业体系中处于一种沟通桥梁的位置,起到联结纽带的作用。它的产生,使档案事业体系构筑在政府―――中介―――社会这样一个框架体系下,有利于达成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的有效实现和社会档案事务的充分解决。

定位之二:档案中介机构是档案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的土壤和承接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既包括制定和组织实施法规、规划、业务标准,执法检查,教育培训等档案事业宏观管理的内容,也包含了具体业务咨询、技术辅导等有关档案事务性的微观指导内容。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积极转变职能中,大量档案微观业务被分离出来,需要有一种介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中介服务机构来承接。在这种形势下,档案中介机构应运而生。

定位之三:档案中介机构的产生是社会档案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一个必然结果。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减员增效,设专职档案人员的单位越来越少,而档案工作任务并没有减轻,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档案中介机构的作用。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样对原有的企业档案管理体制造成了冲击,企业为了压缩开支,往往更愿意把企业档案管理事务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来做。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很快,相当一部分民企法人开始意识到建档工作的重要性,但缺少专业人才,需要得到档案中介机构的帮助。还有不少承担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管理部门和业主在尝试按国际惯例运作建设项目中,逐步意识到以规范的建设项目档案作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软成果至关重要,而专业的档案中介服务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总之,各类社会主体对档案工作需要的日益增长与其处理档案事务的能力相对薄弱的矛盾不断突现,使档案中介机构有了用武之地,获得良好的发展契机。

定位之四:档案中介机构是我国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的社会中介组织大致可分为:自律性行业组织类,法律、财务等服务类,信息、咨询服务类,市场交易中介类,市场监督鉴证类。档案中介机构兼有第二、第三、第五类服务机构的特点,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规定和专业技术要求,提供档案法律咨询、档案专业服务、档案业务评估鉴证和档案信息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

二、营造档案中介机构的良好发展环境

1.健全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支持体系,为档案中介机构营造良好的法制政策环境。

近年来浙江省从不同层面对档案中介机构做出规定。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实施〈档案法〉办法》明确规定了档案中介机构建设的相关内容。省政府规章《浙江省社会中介机构管理办法》也明确把档案局中介机构纳入其中。浙江省“两办”颁发的《关于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意见》也对此有明确规定。尽管如此,总的说来档案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还并不十分明确,相关的法律政策支持体系还远不够健全。特别是从较高的法律层面对档案中介机构的地位、责任、权利、服务对象、收费标准、赔偿制度、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做出明确的界定,为档案中介机构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还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2.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为档案中介机构营造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并重。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档案中介机构的关系而言,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向档案中介机构放权,把非政府监管的档案工作和以往承担的微观业务放给社会,把社会性、技术性、服务性、协调性的档案事务交给中介机构,以充分发挥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在承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转移职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依法加强监管,为档案中介机构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通过必要的监管,查处违法违规操作的档案中介机构和档案中介从业人员,建立起公平有序的档案中介服务的市场秩序,促进档案中介机构良好竞争和健康发展。一是要统筹考虑档案中介机构的发展问题,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形成合理的总体布局。二是实行档案中介机构备案制度,建立档案中介机构信息数据库,为依法监管打好基础。三是组建档案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制订档案中介服务行业自律规范和惩戒规则,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四是严格实行档案中介机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和定期培训制度,规范档案中介机构执业行为。五是进行有效的行政监督和执法检查,对违法乱纪中介行为严厉惩治,并追究到具体责任人。

三、档案中介机构的发展趋势

浙江省从1992年成立的湖州市、建德市档案事务所等第一批档案中介机构算起,至今已有13年历史。浙江省的经验表明,档案中介机构的发展将呈现五大趋势,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推动的方向:

1.多元化趋势。指的是档案中介机构的经济成分多元化。档案中介机构从一开始主要是由各地档案局(馆)投资组建、国家所有发展到现在国家所有、集体所有、个体私营和混合所有制并存的多元化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现有各类档案中介机构50多家,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档案局馆所属的企业或事业性质的单位,占大多数,约30多家;一类是个体私人企业,有10多家;一类是股份合作制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有5家左右。这一趋势表明,档案中介服务的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得到进一步提高,行业竞争开始出现,市场已初步形成。

2.多功能化趋势。指的是档案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日益全面化。从浙江的情况看,档案中介机构诞生之初,其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档案业务咨询、档案立卷服务等少数几个项目上。近年来,它的服务范围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日益增强,一是服务内容全面化。从档案法律咨询、档案管理方案的策划、档案管理制度的制订、重大项目档案评估,到档案管理各个业务环节,档案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几乎无处不在。二是服务形式的多样化。有业务咨询,也有价值评估;有提供劳务,也有技术加工;有专业培训,也有上门服务;有代查档案,也有档案寄存;有人才推荐,也有软件中介,等等。三是服务手段的多样化。档案中介服务的手段正由主要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开始向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转变,如档案的数字化处理,视频、音频档案的采集制作,电子化编研等。

3.市场化趋势。档案中介机构本身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目前多数档案中介机构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关系密切的现状应该是暂时的,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逐步到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档案中介机构的市场趋势将日益明显。浙江的档案中介机构已积极开始参与档案业务服务项目的招投标,市场竞争的态势日益显现。如去年杭州市档案馆数字化工程对外发标时,就有五六家档案中介机构参与竞争。

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篇10

也许普通大众不了解国际安全企业的单机版产品,但大中型企业的安全市场却一直是它们的优势所在。如何抓住大客户的心除了技术实力,更需要有力的渠道政策。“事实证明,去年的精英渠道战略帮助我们在安全服务和硬件销售两大全新领域实现了突破。”在近日趋势科技2008渠道大会上,趋势科技中国区总经理叶伟伦肯定了精英渠道的重要意义,还抛出了精英渠道2.0战略。可以说,新2.0战略的落实将关系到今年趋势科技的三大策略重点的成败:发展安全合作伙伴(tSp)、定制大型企业用户解决方案、努力拓展单机版产品市场占有率。

突破依靠精英

要锁住大客户,安全服务和硬件销售必不可少。去年,趋势科技的安全服务产品得以系统化,并且在硬件产品上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些都依赖精英渠道的有效实施。

去年是趋势科技的服务年,趋势科技把安全服务融入不同行业的用户需求中,并专家服务产品。不过,虽然安全渠道众多,但多擅长产品销售,真正具有安全服务增值能力的渠道需要不断发掘和厂商的进一步培育。为此,趋势科技专门建立了经销商服务网络,目前全国已有50多家。他们接受趋势科技各种培训及认证来提高在技术、服务以及病毒处理方面的能力,从而为用户提供标准化可信赖的现场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趋势科技在安全服务项目也随即取得突破。服务还带动了大企业销售,助力趋势科技在金融行业赢得了光大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大单,其他行业如一汽大众、东方航空也认可了趋势科技的产品与服务。

而大中型客户的需求除了安全软件外,在网关等容易造成带宽瓶颈的位置更需要安全硬件的部署。为此,趋势科技以网关硬件巩固大中型用户,由于发展了新的网络硬件精英渠道,成功卖起了安全硬件产品。

发展300家渠道

叶伟伦认为,精英计划2.0的实质就是依然延续精英架构的运作主体,但会赋予更高的区域弹性和贴近渠道优势的客制化方案。该战略旨在鼓励更多的优秀渠道伙伴成为趋势精英,并协同精英渠道发展服务。

弹性意味着趋势科技将让精英渠道代为发展二级渠道,为下级渠道提供更多的定制化方案,甚至区域渠道会享有更多的自,可自由向下发展更多的3~4级城市的渠道,今年趋势科技的目标是发展300多家安全合作伙伴。同时,趋势科技将投入渠道、销售、电话销售、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的资源,以便更好地为渠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