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十篇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十篇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3:10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状;特点;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逐步积累起雄厚的职业教育资源,这些职业教育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特别是近几年来教育体制的变革,使人们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导致了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级技能型的人才严重缺乏。如何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国改革与发展面临着“生产力浓缩与转移”、“产业创新与技能支撑”、“人力资本培育与升级”三大瓶颈。无论技术的革新、商业模式的转换抑或产业与经济结构的调整,都必然作用于人们实现社会化的基本载体——职业。新职业的出现和旧职业的消亡都对创新职业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即使在一定时期内较为稳定的主导职业,也需要战略重塑与知识再造。

有人把职业教育理解为只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即狭义职业教育;有人把职业教育理解为与普通文化教育相对应,涵盖针对职业的所有,即包括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职教部分,其培养目标涵盖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等各类专门人才,即广义职业教育。随着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型社会的全面形成,人们将经常进行学习和接受教育与培训,而且更多的是边工作边学习。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应扩展为广泛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才能满足与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规模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其基础是不牢固的,比如中职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中职教育在几乎取消分数线的情况下,招生仍然十分困难;在经费投入方面,普高和中职的投入极不平衡,中职学校的经费主要靠收取学杂费来维持运转,这些负担被转移到学生身上。因此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经验还有待总结,存在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二、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重道轻器,现实中“重文凭,轻技能”的社会观念和思维定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国民之中,以至于认为职业教育是差等生教育。对技术工人的身份、地位、待遇存在观念歧视,他们的价值被严重低估,职业学校发展状态弱势,整个教育结构重心偏高与就业结构相矛盾,造成社会忽视一线劳动者的培养,也导致个体不愿选择处于薄弱状况下的职业教育。

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无论是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自身管理,还是从学生素质培养方面还都相对落后,综合素质欠佳。《中国职业能力开发政策》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着四大不足:一是将职业教育视为“二流教育”,二是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的管理体制缺乏统一,三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界关系不密切,四是拥有职业训练资格的教师严重欠缺。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1.制度环境的塑造。首先,全社会特别是政府部门,应破除以为升学做准备的普通教育为正统,而以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教育为偏系的传统观念,应视职业教育的地位与普通教育等量齐观、同等对待,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其次,应建立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体制。一方面,政府要每年拨出相当的经费,加强职业高中技能训练基地建设,建实训用房,增添和更新设备,保持职校设备的先进性。另一方面,政府在划拨、审批、融资、借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争取培训资金、培训项目、就业安置等方面给予支持,在教师配备、实践场所、办学设施等方面予以统筹协调。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化工职业教育现状措施

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职业技能、有纪律的高素质劳动者,有力地改善了我国劳动力队伍的素质结构,特别是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得到了强有力的改善,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了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一、职业教育的内涵

1.职业教育从属于“教育”这一上位概念,是作为教育的一类活动。“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所以它必然具有教育的特性。

2.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在于其“职业性”。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从事某种职业的、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具有某方面职业兴趣的个人学一技之长用于谋生与发展。

二、化工职业教育的现状

1.盲目追求高学历使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盲目追求高学历。例如,有的城市的巡警都要招本科生,许多大型石化企业的化工操作工也把专科生和中专生拒之门外。许多中专毕业生、高职毕业生工作无着落,更谈不上专业对口。近两来本科毕业生就业都困难,中职高职毕业生就业就难上加难。就整体而言,必然使众多初中生选择读普通高中的道路。那么,还有多少初中毕业生会自愿报考中职学校?有多少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会自愿报考均衡生产层次的职业技术学校?人们经常赞叹素有“工业强国”之称的德国,从“奔驰”汽车到“磁悬浮”列车,从西门子电器到日常生活用品,无不显示出其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质量。其实,这种高质量首先得益于它系统、完备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德国,职业教育已成为德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秘密武器”,被誉为“经济发展的柱石”、“民族存亡的基础”。

2.公众对高职的认识依然存在严重偏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升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许多人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低、收入低,只有成绩差的人才去读职业学校,再加上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

3.有限的经费投入、落后的体制和机制束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面对教育市场的挑战,政府和市场尚没有达成有效的统一。1998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使得准备工作跟不上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几乎所有招收高职生的院校都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技能特色的物质基础极为薄弱。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尤其政府投入不够,制约了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4.师资队伍薄弱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盲目扩大招生,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不得不从社会大量招聘一些临时代课教师顶岗。同时,由于没有编制,一些教师干不到几年就走了,学校不得不重新培养新的教师队伍。一个好的职业院校需要大量的、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许多任课老师必须超负荷上课,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目前职业院校这种双师型人才严重缺乏,从高等院校招聘来的教师不会实践,更无法从事实践教学工作,从工厂里招聘的有经验的技术工人,往往不懂得理论教学,所以培养既会理论又有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三、促进我国化学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化工专业点不宜过度分散

化学工业的技术密集性特征决定了技能训练的复杂性,对职业教育的内容与过程有着严格要求,非常温常压以及高腐蚀性的工艺条件和安全保障对设备装置更有特殊的限定,没有必要的资金保证很难实现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当前建设一套能够基本满足化工专业学生实训操作的现代化装置至少要投入一千万元以上,现在职业院校的化工技术类专业点已经有一千多个,一千的平方是多少?仅此一项投入就需要100个亿,目前根本做不到,也完全没有必要做到。专业点过多必然带来办学水平的参差不齐,一些仍在维持使用的条件较差的实验实习设施至少已经落后于企业生产实际二、三十年,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已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化工后备人才的质量,给行业的发展带来隐患,同时也会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2.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规范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

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东西部地区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无论开展哪种形式的合作,都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政策文件,规范管理,保证质量,保证技能人才队伍健康成长。

3.进一步扩大化工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目前比较突出的是中等化工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需要进一步扩大,包括中专和技工学校。过去几年中,有相当数量老中专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使得中专学校树木大幅度减少,而技工学校更早几年就受到较大冲击,办学规模至今还没有恢复到10年前的水平。当然,扩大规模必须以质量为前提。对于由于条件差,时间短,尽管暂时补充了企业在数量上需求的不足,但是专业水平教育质量令人堪忧,化工职业教育的骨干院校应该在专业建设方面给与必要关注、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构建行业与职业教育互动平台推进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8,(01)

[2]管友桥:论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现状与发展趋向[J].职业,2009,(02).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发展,对策

 

目前由于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疲软,经济对教育的冲击尤其是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是招生难、就业更难[1]。随着经济形式的恶化,中等职业教育能否继续生存和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对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症结”现状和发展态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要有一个科学的预期把握[2,3]。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现实与“症结”

1.办学机制不活,目标不明确

笔者走访了部分县市区中等职业学校,发现相当部分职校的规模在缩小,学生数变少。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是在当地教育部门的一统之下,走着“普高”的路子,照搬高校的“本本大纲”,学生由于文化底子薄,听不进,不愿学,三年文化课等于零,专业技术学的也仅仅是皮毛,因此学生毕业之后社会不欢迎,进了企业还是被扫地出门,职业教育步履艰难。

2.专业设置不对路,很难适应市场

目前职校开设专业大多是管理类和金融类,然而市场对这些中等职业教育并不青睐,市场需要大量的操作型人才。由于培养的毕业生不能适销对路,从而加重了就业的难度,因而绝大部分的初中毕业生选择的是上普通高中然后上大学,即使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他宁可在社会上闲待,也不选择进职校,使得职校生源捉襟见肘,志愿报考者寥寥无几。

3.管理粗放,办学风气受到影响

由于职校生源严重不足,招进进来的学生水准较低,数量和质量都存在问题,教师的管理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更谈不上管理的规范和精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少数地方呈现放羊式管理,学风每况愈下。

4.教师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

一些地方的职教成了“疗养所”,老弱病的都照顾到职教(没有升学压力),造成职教教师战斗力不强,一些职校盲目追求高学历,引进接收的教师的学历是越来越高,水平却平平,中看不中用。

5.宣传不到位,认识有待提高

历经数十年,发展的职业教育作用和意义已为人们所接受,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价值观的多元性,在人们的意识中职教地位仍有待提高。在职教的宣传上也存在一些弊端,在招生的过程中,普职的比例难以协调。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对策

1.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领导,依法治教

近年来,各地对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机制上给予了保证,从经费上给予支撑,这是一个可喜的局面。但仍然需要保持和扩充。各级领导的重视是关键。论文大全。我们这个社会不仅需要大量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且更需要的是大量的懂技术,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劳动者。在这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必须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按照职教法的要求,继续加大投入,实施政策倾斜,大力扶持职教发展,为职教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环境。论文大全。

2.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面对招生难就业难的困境,要克服“等靠要”的观念,要深化教育内部的改革,打破框框条条,建立适应市场的职教体制,走自我发展之路。改革课程体系,打破僵硬的办学模式,学制可长短结合,办学普职结合,以市场定位专业,以用人单位的需求开设课程,以动手操作技能型为主题,以实用为上。要千方百计扩大职教生源,可以与中西部地区联合办学,发挥自己的优势,向老少边穷地区要生源,普职联合办学,普通高中的一部分学生可以到职教接受技能教育,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城镇三产服务业上作文章,办下岗职工农民工转型技能培训班,向整个社会求生源。要高度重视学生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要让工厂农场饭店宾馆事业单位都称为职教学生学习成长的天地。要让职教生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花在实践技能上,各职校都要尽可能形成自己的办学品牌,重视学生品性的塑造,这样职教事业才有出路。

3.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职教要发展,师资是保障。职业学校要敢于打破原有的用人机制,实行教职工聘任制,真正做到贤者上、庸者让,实行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既看文凭更看水平,既重学历、更重能力切实提高高职教师的动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锻炼成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双师型上下功夫,要求相当部分的教师既要有学历文凭,也要有劳动部分颁发的专业技能证书。老师带着学生学,为学生做表率,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4.加强就业指导,为学生快就业,早就业创造条件

就业难直接导致招生难,职校只有解决好学生就业环节,才能克服招生困难。职校应当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与用人单位广泛联系,互通信息,及时向企事业单位推荐输送毕业生。利用互联网举办人才劳动力市场,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积极鼓励职教生自主创业,树立正确是就业观,不断拓宽职校学生就业的金光大道。论文大全。

5.重视宣传效应,树立职教良好的形象

要想清除世俗对职教的偏见,还需加大宣传的力度,选择优秀的典型,展示职教的丰硕成果,让社会了解职教,让世人高看职教生,让职校生有登台亮相的机会,有施展才能的舞台,以激发在校生刻苦向上的精神,让全社会都来颂扬职教事业,关注职教事业,使职教生源源远流长,使职教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沙民.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究[J].职教新观察,2008,12.

[2]陈燕.浅析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科教文汇,2008,11.

[3]张松斌.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8,12.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篇4

随着漳县“工业富县”和“科教兴县”战略的深入推进,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质量、强技能的新型人才已成为漳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科学技术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助推器和中坚力量,成为漳县教育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交汇点。如何将漳县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将人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职业技术教育已凸现出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积极探索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方向,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推动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发展,已成为全县上下密切关注的焦点。

一、漳县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

漳县职业技术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先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的职业教育培训到职成普(教)结合。职教与培训并举的发展历程,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逐年提高,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漳县职业教育中心始建于1988年9月,经过20几年的发展,学校现占地面积80亩,建筑面积15500平方米。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音乐室等功能室4个等等。安装了教育卫星接受站和宽带网,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2.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先后将县教师进修学校、县农业中学合并到了县职业教育中心,成立了定西电视广播大学漳县工作站、漳县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目前,漳县职业中学现已成为一所集职业高中(中专)、电大、农中、教师进修学校和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为一休的综合性办学单位。职业学校招生人数逐年递增,从2005年的83人增加到了2007年的1086人,增加了12倍多,再到现如今的1954人,又将近2007年的两倍。

3.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县职业中学现开设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与通讯技术、医疗、数控技术应用等等自办专业和外省学校联办专业8个。办学形式不断趋于多样化,积极探索发展“1+1+1”、“1.5+1.5”等联合办学方式,在长江三角洲、上海等地发展联合办学学校20多所,就读学生1000多人。同时,不断加强城乡劳动力培训与输出。

二、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

目前,全县上下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统筹力度还不够,没有真正将发展职业教育与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有效结合起来。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普遍存在着重普轻职的思想。职业学校招生存在一定困难。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县职中在职54名教职工中,师范类专业有36人,不到67%;各类专业课老师只有6人,仅占11%。教师学历合格率(不含补修学历)低,本科合格率不到50%,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本科合格率为零,难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3.统筹力度不够

职教整合没有形成联合主体,在人力资源、办学资金等方面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办学封闭、建设重复的问题比较突出,没有形成全县上下大抓职业教育的合力,造成了一定的教育资源浪费。

4.办学规模较小

联合办学力度小、学校数量少、在校学生少。虽然近几年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在横向上与定西市各县区相比还存着较大差距。

5.专业配置不合理

县职业学校所设专业单一,没有在全省、甚至全市叫得响的“拳头”专业、品牌专业。实训基地空白,所培养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6.办学经费投入不足

漳县是国扶贫困县,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低,社会事业发展欠账大。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全市上下也尚未形成一个稳定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办学资金保障空缺。这在很大程度影响着全县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对今后漳县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不断扩大就业对于漳县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然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出更多的具有高素质和强技能的劳动力,进一步扩大就业,成为漳县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核心课题。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因此,漳县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全县上下要抢抓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确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通过抓统筹,来不断盘活职教资源。推动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连锁化发展,走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办学路子。在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做到“三个加强”。

1.“三个转变”,即要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

1.1转变办学思想

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更多的掌握适用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今后漳县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找准“位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真正做到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进而从根本上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1.2转变办学模式

就是要按照“订单培养”的要求推动职业学校运行机制的改革。首先要找准就业市场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市场调研,找准就业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办学。其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要建立、完善并积极推行就业承诺制和劳务合同派遣制,让毕业生和用工单位实现双向选择。再次,要按照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尽可能地集成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根据就业市场确定专业,根据专业设置课程。

1.3转变办学机制

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一是采取灵活学制和灵活学习形式。要针对目前漳县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基本空白的实际,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联系,通过“1+2”、“2+1”、“1+1+1”等联合办学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二是坚持学历教育和中短期培训并重。在重视提高学历教育质量的同时,针对初次就业者、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等,要开设适应性强、期限灵活、形式多样、内容实用的中短期培训班,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学到实用性强的技能知识。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准入制,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让职业学校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名副其实的就业通行证。

2.“三个加强”,即要加强政府主导地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1加强政府主导地位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国务院明确了“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为此,全县上下要牢固树立“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科学发展观念,进一步深化对职业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抢抓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扶持力度这一历史机遇,不断健全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举全县之力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快发展。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正确导向,更新观念,引导社会、家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主创业能力,鼓励毕业生到企业和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

2.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际技能水平,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瓶颈”。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大力实施“四大工程”,提高办学效益。一是认真实施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根据区域、行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重点在建筑建材、数控机床等等产业开发等领域培养一大批技能型人才。二是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三是认真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和职业学校的作用,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四是要认真实施成人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和远程教育,加强对城市从业人员、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创造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中德职业教育;模式;比较;启示

作者简介:李东风(1967-),女,河北丰润人,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葛力力(1954-),男,湖南湘乡市人,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项羿(1983-),男,江苏大丰市人,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8-0025-04

一、引言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包括企业对职工上岗前的培训、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专业型、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明显扩大,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比重不断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2008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受传统体制和观念的束缚。在发展模式、地位以及改革方向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作为职业教育高度发达国家之一的德国,在发展职业教育道路上首先推出了“双元制”模式。成为世界各国的仿效模板。我国在职业教育的合作办学方面加强与德国的联系与交流。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实效却不是很明显。怎样从实践层面上吸取德国模式中适合我国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融入到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去,将成为今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探索中的一个重点。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商朝的学徒制,后来发展到开办实业学校以及国民革命时期的职业学校、师范学校教育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职业教育根据社会规划发展需要,在不同领域进行了全面调整、改革和完善,初步形成了具有规范化体系的教育模式。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模式体系

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包括两部分内容:

1 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学校教育是学历性的职业教育,包括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2 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是非学历性的短期职业教育。一般按照职业或企业需要的岗位要求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和训练,最终达到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的目的。职业培训有多种形式,目前,我国的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

我国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初、中、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系统性框架。我国的初等职业教育是在小学后初中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其教学机构一般称为初级职业中学(简称职业初中)。招收对象是小学毕业生和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学制为3―4年。另外,学生接受完义务教育以后形成分流,一支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另一支进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或者其他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高职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没有考上普通大学的落榜生和完成中职教育学业而想要继续深造的定向生。改革开放30年来,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4000多万名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的中、初级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日益激烈,职业教育也出现了一些脱节、僵化的问题。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

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极其密切。并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我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并不高。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普通高中成为家长和学生的首选,而职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却得不到重视,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和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我国在高考招生中也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录取放置第四批次或者第五批次,其生源主要是普通本科院校筛选下来的学生。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出现明显脱节,一方面是普通高中、高校庞大的招生规模导致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另一方面却是就业市场严重空缺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困难,两者形成强烈反差。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我国职业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各类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将学历歧视放在第一位,其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比例最高,为84.92%。而_毕业院校歧视被放在第二位,其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比例最高为56.94%。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普遍认为是“二流的教育”,受到严重的歧视。

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分析其原因,除了社会观念和认可度的原因外还包括: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法规不健全,我国1996年才颁布了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比德国职业教育法晚了将近30年;国家财政支持力度还不够,从2001年至2002年职业教育财政预算下降了0.92%:在资金的地区分配上存在明显差异,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国家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是对中西部地区投入的近十倍,导致了欠发达地区在职业教学设备、师资等方面的严重落后:企业未能够很好地配合学校教育,与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与企业脱钩,职业教育只是教育部门分内的事,法律和观念上都没有要求企业承担任何责任,受教育者只有在进入企业后才享有一定程度的岗前技能培训。这就使得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得不到实践性的提高,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在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上,要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结构调整和社会的技术进步,为推进东部创新、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国家层次地域发展战略服务。在向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靠拢的目标框架下,力争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立起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的自主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面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严重缺乏,政府要在保持地区平衡的条件下,加大财政投入,要进一步加大中等职业教育比重,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均衡发展,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职业学校

和职业培训机构要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增强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依靠社会力量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是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的要求,未来的一个时期,国家将通过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深化教育教学等改革,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农村的职业教育主要是职业技能的培训。农村有着丰富的劳动力市场。人才资源却十分稀少,要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将粗放型人力资源向职业型人才资源转化,以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实行学校、企业、农民相结合的农科教统筹教育培训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更好地实施“一村一品”发展战略。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应采取专业化培训模式,以农村特色品牌为职业培训的导向,在农村建立行业协会,依托协会支助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教育培训出的人才又可以直接服务于行业协会,形成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良性自助循环发展。

三、德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作为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德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政府、企业、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和互相支持下,已形成了一个从学徒培训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多阶段、多功能、形式多样、结构复杂的完备体系,并且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职业教育模式。

(一)“双元制”特色模式

“双元制”产生于德国的学徒制。目前“双元制”职业教育已成为德国职业教育中最具有特色的模式,也是其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即一种企业(通常是私营的)与非全日制职业学校(通常是公立的)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的模式。作为职业教育的接受者是以双重身份融入到这种模式中,一方面受教育者以学徒的身份在企业中接受技能培训,同时又在专门的职业学校里以学生的身份接受理论文化知识的学习。

“双元制”模式十分注重实践和技能培训。在德国,受教育者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比例约为3:7或2:8,而且理论学习的内容也是以实践为导向的。合理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配置使双元制教学模式得以良性发展。另外,“双元制”职业教育采取宽入严出的教育培训方式,受教育者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条件很宽泛,但其严厉的考试制度保证了毕业生的质量,受教育者须通过由企业协会或手工业协会主持的统一考试方可毕业,这使得学校对学生毕业决定权受限,更体现了公正、公平。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地位

德国的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有着同等的社会地位。技术型人才并非是二流教育的产物,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高,蓝领也是社会的高收入群体之一,如汉诺威大学著名的经济学约翰逊教授的两个孩子都是技术工人。他并没有对儿子当技术工人表示过“反对”,他认为孩子有自己的兴趣不是坏事。技术工人的工作和教授工作一样都是“体面”活。

在对职业教育经费方面由政府和企业双向投入做保证,受教育者在职业教育阶段不仅学费全免,额外还有生活补贴,减轻了接受职业教育者的生存压力,从事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也得到了保证。

在对职业教育的保护方面,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和高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了企业能够拥有高质量的工程师队伍。《职业教育法》和《培训规章》(以下简称“两法”)等法律制度成为职业教育规范化的有力保证。德国人认为职业教育是全民族的事业,德国政府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将职业教育变成学校和企业长期合作,以企业为主导的有效体制,双方严格遵循“两法”的规定,履行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三)德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德国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从1995-2010年,在国民经济的占比中,德国农业和林业将从2.9%下降至1.8%;制造加工类(第二产业、将从35.5%下降至29.4%,其中加工业为21.3%,建筑业为7.1%:第三产业类职业从61.5%上升为68.7%,其中,高级服务类职业将从19%上升为26.3%,这必将给职业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目前,德国的平均失业率为9%,局部地区失业率甚至高达20%,失业总人数近400万,年龄低于25岁的青年失业者就有10万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在接受过第一次职业培训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成为失业者。因此,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将根据产业结构比例作出调整,适当增加二、三产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另外,德国的职业教育正向国际化、高层次化、终身教育发展。随着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大。跨国培训和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德国与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建立了职业教育的联合培养机制,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德国政府和企业联合制定职业教育改革对策,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和受教育者层次,参加职业培训的高学历者越来越多,职业教育水平也在持续上升。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使职业教育终身化。

四、通过中德职业教育比较得到的启示

通过中德职业教育的体系模式、地位及改革方向的比较,我们发现在德国职业教育中存在许多值得我国职业教育借鉴的地方,具体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社会与学校共同提升职教水平

德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企业不仅要对学徒实施技术实践教育,而且有义务承担至少60%的职业教育经费,以保证“双元制”的有效实施。目前,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要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是必需和可行的,我国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较大缺口,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高级技工和师傅的数量仅占技工总量的3.5%;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为20%-40%。我国加入wto以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在各个领域都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就需要更多的高技术人才作为后盾。要培养出优秀的技术人才,就必须使被培养者亲临企业、亲身实践操作。因此作为企业应当认识到培养后备力量对自身发展的深刻意义,肩负起与政府和教育部门一起培养人才的重任。企业在对学徒进行培训的同时其实是为自身创造了更多的效益,一般一个学徒经过2-3年的实践培训就能成为该领域的技术能手,而在此期间企业只需付出相当于普通员工工资的一半的费用,因此,培训学徒是节省成本的有效措施,而且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了人才。我国要深入借鉴德国的教育模式,促使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配合职业教育,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二)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容质疑,但实施起来却十分复杂。我们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方法,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在工作中不断摸索,最终形成一套自己的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办法。职业学校在设置教学计划时,要合理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将传统的学习理论为主

导的教学计划向实践操作为本转化,努力寻求企业合作,建立多方向、宽领域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实际操练中去。

在进行实践培训时,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闪亮”点――“小项目”教学法。所谓“小项目”教学法就是让不同课程的内容在一个教学项目中体现出来,可以让学生从中得到综合的练习。例如在进行车床加工操作时,老师可以给学生一套图纸,让学生依照图纸制作一个简易多功能车床模型。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要用到制图、加工工艺、数控车、数控铣、钳工等多种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的训练,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学到专业技能以外的创新能力、社会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树立积极的职业教育观念,健全严格的考试制度

德国的职业教育有着广泛的社会支持力。政府和民间对职业教育积极的认可态度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群众基础和良性运行的社会环境。在我国,职业教育未能受到社会的正确对待,人们一直认为只有读大学才是成才的唯一选择。近几年,普通高中和高校不断扩招,而职业学校的招生却愈加困难,教学质量也不容乐观。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在政策法规、舆论宣传上努力为职业教育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职业学校要借鉴国外严格的双向考试制度,学生毕业既要接受学校的理论学习评定,又要接受企业的实践操作考核,缺一不可。这样就保证了毕业生较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职业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定期安排优秀教师出国学习,多参与国外的职业教育交流。在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这也是中国的职业教育能够长远发展的软条件。只有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才能培养出更多出色的学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企业也就会更多地向职业学校投入资金、技术等,最终形成职业教育学校和社会的双赢和良性循环。

(四)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创立多元整合型模式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长沙;中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21

一、长沙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大局,团结实干,负重奋进,全市职业教育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以下几个特点:

(一)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全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达到117所,其中普通中专学校6所、职业中专学校37所、职业高中学校45所、成人中专学校7所、技工学校22所,有13所中等职业学校先后被评为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人数达到4.8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总人数的46%以上。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良好,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近2万名,近10万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训转移到城市就业,城市有近10万名下岗职工通过培训实现了再就业。

(二)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农村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设立了全市总人口人平1元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加大统筹调控力度,优化重组职业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布局体系;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及学生家长逐步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有效转化了职业教育发展氛围。

(三)职业教育基础建设逐步增强

长沙市电视中专学校整体并入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长沙市商业学校和长沙市商业职业中专学校合并组建了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浏阳师范学校成功升格为高职学院,并将长沙市汽车驾驶与维修职业中专学校整体并入。特别是长沙职教基地的成功运行,初步构建了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样本,为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它各职业院校的校舍场地、实训设施、图书资料等基础条件均得到了改善。

(四)职业教育办学效益稳步提高

通过广纳就业信息、改革培养模式、实行跟踪服务、加强个性培养等途径,有效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五年来,全市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累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0多万人,培训城乡劳动者38.7万人次,全市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率达90%以上。

二、长沙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市职业教育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值得探讨的一些问题

(一)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一是对职业教育在发展区域经济、为“三农”服务、促进“三化”进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统筹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力量,政策制定没有考虑职业教育发展的全局性和前瞻性;二是在一些地方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仍然比较突出,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也是各自为政,自生自灭,缺乏发展后劲;三是职教宣传仍不到位,舆论导向也有偏差;四是用人单位观念上也有偏差,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了各行业中低、中层次技术人才的严重匮乏和断档的局面。

(二)职业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短板”。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政府虽然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仍有误区,社会各个层面支持职业教育力度不大;二是公办职业学校虽办学积极性较高,但由于先天不足,政府投入不大,办学条件要进一步改善,实习实训场地需进一步加强;三是民办职校虽发展速度快,但由于政策环境、办学环境不宽松,加上主办者投入不足,管理不善,部分民办职校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办学效应;四是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用人要求仍有距离,技能型人才供求在质上矛盾突出;五是职业教育没有形成很好的品牌优势,全市虽有13所部级重点职校,但实际上从校园建设、规模效益、专业品牌、特色办学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是目前进职校读书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属于低收入家庭子女,家庭比较困难,甚至交不起学费,因而职校办学遭遇尴尬;二是职校学生的培养成本比普通教育要高。因为职校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按市场人才培养需求,学生实习材料价格越来越高,设施设备更新换代又快,投入大,成本高,学校在保证学生实习教学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而自筹能力又相对薄弱,学校不堪重负;三是职校先天不足,自身造血功能不强,因而不可能有更多的经费投入学校建设,发展后劲不足。

(四)劳动准入制度执行有困难。实行劳动准入制度是确保劳动力基本素质的必要前提,也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的保障。国家虽然为此专门发了文件,但事实上执行有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可具体操作的政策规定,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与社会其他部门、行业在就业准入问题上的职责、义务、权利等不明确,各类资格证书、考核互不承认,使学生无所适从,影响到制度实施;二是用人单位在聘用或录用人员时,没有优先聘用或录用取得职业教育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和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先培训、后就业”没有很好地坚持;三是用人单位过分偏重高学历,使职校毕业生难于就近就业。

(五)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隐忧。一是“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偏低;二是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和动手操作技能也有待提高;三是专业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四是师资培训机制不健全。专业课教师的业务提高缺少专门培训基地,也缺少必要的政策和措施加以保证。教师进修提高的受制因素过多,不少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难以完成教师的进修提高任务,专业教师编制过紧,一线教师负担较重,不少教师进修难以脱身。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多而不精;资源浪费.

中等职业教育历经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特别是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的这段时间,是第三次教育改革的高潮期,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发展也跌宕起伏,经过近几年的调整,已逐步步入了平稳、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但由于客观的因素,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一方面是国家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带来的新机遇,另一方面是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这些问题使我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定位。

一、巴彦淖尔市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巴彦淖尔市目前有中等职业学校十几所,在校生19422人,普职招生比达到6:4。共开设工艺美术、幼儿师范教育、种植、园艺、农艺、动物医学、养殖、计算机及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汽车应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财会等55个专业。其中有部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自治区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目前有国家投入建设的实训基地2个。已建成自治区级精品专业4个,市级精品专业11个。虽然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巴彦淖尔市有了比较好的发展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国有和民办相互协调,专业设置比较齐全,各类职业教育相互衔接,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但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师资能力、设备设施和生源素质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学校的分布比较散,难以形成竞争力,而且学校间专业的设置重复性严重,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不易于集中投资发展;专业的设置没有紧贴地区的发展需求,更没有突出骨干专业的地位和特长;师资力量比较孱弱,大部分都是理论性性缺乏实际操作的纸面教师,教学实践无法跟上先进生产技术的发展;设备设施简陋,多数学校没有成形的实训教育基地,尤其在先进的模拟实训设备上,更是严重缺乏;生源的素质比较差,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中考落榜的学生,主动性学习能力极差,而且大部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多数学生家长对子女教育约束能力弱,读中等学校的目的不正确,只想为孩子找一个约束地,因而难以得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巴彦淖尔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

尽管从国家和地区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决心上,为我们加快发展重点职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但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政府统筹和部门协调力度的问题,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缺乏一个明确的整体发展规划,教育只是在发展的意向下进行,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度极大,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协调能力,做好专业和学习的调整;二是中等职业教育自身与经济建设结合得不够紧密,大部分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由于设备资源的限制,只局限于升学一条腿走路。而且在招生的过程中,也主要打升学的王牌,严重背离办学的初衷;三是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不少专业实验、实训设备陈旧、缺乏,实训基地面积不足、工位不够,“双师型”教师短缺,实践技能教学还比较薄弱,工学结合实施困难。农村职业学校办学仍然举步维艰;四是办学的经费严重不足,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投资才能搞好教育,尤其在实训方面,只有良好的设备才能保证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而这部分正是中等职业学校最缺乏的。再者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待遇极低,为了一味的追求生源,大部分学校唯学生为上帝,在管理上严重缺乏有效的机制,一味在教师上下苦功夫,用各种不合理的制度惩罚教师,难以形成有效的发展机制。五是教科研的能力不足,教科研基本都是沿用普通教育的机制,没有形成实际服务于专业发展,学校发展的教科研学术。

三、巴彦淖尔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举措

(一)树立新理念

一是要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谋发展,抓人才就是抓经济”的新观念。目前,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缺乏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也缺少大量中等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劳动技术大军,是抓经济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抓经济工作的必要环节。二是要树立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就业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够自食其力的教育理念。三是要树立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与企业行业双向互动的发展理念。

(二)创新工作机制

职业教育不是教育部门独家的事业,必须由政府出面,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有效地整合和理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系,建立有效机制,制定相应政策,促进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市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职业教育校企分家,职业学校远离行业、产业的现象,使“双元制”、“订单式培养”、“企业集团办学”等模式能真正得到实施,从而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的办学新格局。

(三)增加经费投入

首先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性质。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除了受教育者本人外,最大的受益者是社会。如果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政府应当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投资方。用于支持紧缺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要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一是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精神,城市教育经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二是各类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成本费用,专项用于职工教育和培训。

(四)优化资源配置

首先,每个旗县原则上要重点建设一所普通高中和一所职业学校,从而减少当地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浪费,推动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一盘棋。

其次,要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及市、旗县界限,淡化隶属关系和学校间的差异,由重点职业学校、一般职业学校和有关企业组成职教集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推进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市教育局统筹协调专业设置,第一年在一般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第二年在部级重点职业学校学习职业技能,第三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形成全市职业教育一盘棋的格局。

(五)完善就业招生制度

就业准入制度在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之间起着导向的作用,实现合理就业的重要保证,就业准入制度不健全或得不到有效执行,将会误导劳动者不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也能实现就业,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和培训者的积极性,并致使一些企业招工无标准,在用人的学历上盲目攀高,造成人才盲目消费、超前消费。我市就业准入制度虽然已经实施多年,但在执行力度上严重不够,因此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劳动准入制度推行力度,进一步完善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为职业教育和培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规范招生工作,要采取有力措施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统一招生考试、统一制定招生计划、统一招生录取方案。将职普比例列入市政府对旗县区政府年度教育工作督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形成常态机制,积极促进我市教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仁忠论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意”思想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6)

[2]林苏.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注意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王继国,朱新生。职业教育发展理想的多角度投射[j]职业教育,2012.(33)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篇8

一、我国化工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设定的学历门槛过高,导致职校毕业生就业难。很多行业发展至今在招聘人才的同时对于应聘人员的学历要求设定过高,有种盲目追求高学历的性质。甚至出现一些小型的工作单位也将招收标准设定在本科生水准上,最典型的算是一些大型的石化企业内的化工操作竟然也把专科以中专的学生排除在外,这种招收标准就非常的不合理了,通常来讲专科生所学的专业比起本科生更具专精专业的性质,而本科生所学的就较为笼统,一般是给予指导性的工作,而像这种基层的化工操作工也由本科生来做就显得大材小用,既浪费资源也不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且,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中职和高职毕业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而促使往后的初中生宁愿选择去普通高中,也不愿去报中职高职学校,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出现。

(二)社会群体对于高职的认识存在偏见。在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人们对于知识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从而产生了很对知识型以及研究型的人才,这些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许多竞争失败的高中毕业生无奈的选择了职业教育。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使得现代许多人对于职业教育心中都存在着鄙夷的观念,认为只有那些成绩差的人才会去读职业学校。甚至普遍的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社会地位也会相应的降低,成为一种收入低专业素质差的代名词,这些观念都非常的偏激。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如今我国国内的社会分配不够完善,很多职校毕业生根本没有办法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另外,由于如今报考本科、研究生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这种人才的配比是相当不合理的,导致现在不但职校毕业生就业难,连一些本科生就业也变得困难起来。

(三)教育条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较为明显的缺陷就是对于招生方面的方向较为盲目,对生源的需求较大,导致校内的师资力量严重的不足,因此就促使这些高职高校不得不去大量招聘临时的,作为代课的教师来担任讲师。而这些教师由于在高职院校内无法得到相应的编制因此很多教师根本做不了几年就会辞职,这就使得高职院校不得不重新招收并培养新的师资队伍,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极不稳定。

二、改善化工职业教育的对策

(一)应凸显化工职业学院本身的教育特色。化工职业教育作为一家教育机构,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教育学生、培养人才,所以,首先就应从教育教学方面入手。在对于人才的培养上必须具有其独特的教育特色,不可向其他的院校盲目看齐,这样容易只会成为其他院校的陪葬品。主要可以表现为:化工职业教育必须建立起一种品牌意识,争取作出属于其自身的品牌形象;加强相关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对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进行建设,像实验室、基地等等;参与相关的化工竞赛,一次提高高职院校内部学生的竞争意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高职院校保证必须的实训教学训练的实行,因为高职毕业生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的工作能力是否合格,所以高职院校方面一定对这些方面起到高度重视,做到培养出专业素质的人才为目标。

(二)强化通过实践设施的实践操作训练。学校要想在众多高职院校之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提高学校内部的教学力量和能力。所以,高职学校应当提倡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构建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并对其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改善,以全新的教学原则进行创新性教育,做到学院的教育水平高,学生综合素质高以及学院内的教育设备齐全,实用性高等等。所以为实现学生不断的掌握新知识,做到与时俱进的目的,就要求校内的师资力量要全,教学条件要完善。

(三)需要获得政府政策的支持,强化高职学生的能力深造。在如今化工行业对人才极具需求的发展情况下,一些化工职业教育学校的建设可以向政府申请财政、法律政策方面的支持,这就可以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来对化工职业教育学院进行政策上的保护,同时还应考虑实际情况,要求化工行业制定一套完善的人才招收制度,在想整个化工行业推广和实现的同时,还需对这套制度进行循序渐进的完善。同时对于学院内部的学生还可向政府申请,能够派往高等院校进行专业技能的深造,这样就能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再次增加,从而提高其整体的专业素质,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不但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且极大的缓解了当今社会的对于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人才需求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一、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为使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缩小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距离,培养优质的人力资源,我们积极深入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调研,研究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之间的关系,为职业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专业调研和准确定位。

1.调研内容。(1)调研目前企业人才学历层次和比例的基本情况。(2)调研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人才规格内涵的介定情况。

2.调研方法:调研组以座谈、数据统计、下发问卷等形式,对企业员工的学历结构及比例、专业人才比例、企业用工需求、合作办学等情况进行调研,听取企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企业用人需求现状分析

1.学历结构和比例分析。根据对某大型国有企业1700多名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可以得知其学历结构。在企业的技术工人中,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所占的比例接近40%,成为企业技术工人的主体。职业学校学生除了能从事该企业基本组装等工种外,在专业技术岗位、基层管理岗位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专业技能等级及对应的比例分析。根据对1700名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可知人员根据从事的岗位不同,其职业资格证书一般分为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及技术等级证书两种。

企业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具有三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其中高级占21%,中级占46%,初级占22%,无技术资格占11%。企业技术工人持有五个级别的技术等级证书,不同等级对应的比例如下,初级以下占72%、中级占14%、高级占10%、技师占3%、高级技师占1%,从初级到高级技师的比例呈金字塔型分布。目前企业的技术工人中,技术等级比例不够合理,初级及以下比例过大。

3.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与专业工种分析。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品要不断更新、不断升级,需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先进的生产设备,这一切促使企业必须拥有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但职业学校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要有差距,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与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同时,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对接程度还远远不够,部分企业急需专业工种有机械加工、农药化工、仪器仪表、锅炉、铸造、焊接、食品加工、话务员和营业员等,无论在质量与数量上职业学校都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三、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挑战

1.企业技术工人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调查显示我市企业技术工人的比例结构以初、中、高排列为74:16:10,按照国家要求的20:50:30的比例结构,企业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人数量严重不足,无证人员占技术工人总数的52%。企业员工缺乏现代企业所必须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知识,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职业学校在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等方面有很大的办学空间,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2.企业需求的专业工种和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错位。因为职业学校专业制约和市场用工需求有偏差,导致学生的就业率并不是很高。一部分中职学校并没有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不受企业的欢迎,造成招生与就业两大难。而企业却因缺少优秀的技术工人,制约着自身发展,也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3.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实际员工素质有差距。企业对员工的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工作标准要求较高,但在部分就业的中职生的身上还存在着职业道德教育欠缺,敬业精神不强,责任心较差,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教学改革上进一步深化。

4.校企合作关系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在调研企业人才需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受调查企业中管理岗位的领导往往说不出我市各职业学校的特色或品牌专业,对于曾合作过的学校也只能说出与之合作的几个专业。根据国务院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提高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之路。职业学校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招生就业,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生产实践,都需要与企业相互交流,相互补充。

四、对推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规范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大力加强校企专业对接。学校要坚定不移的走校企合作之路。一方面学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实际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学校的专业与当地产业结构相吻合。在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上,力求做到“设置一个专业,培养一类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积极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针对企业特点,制定培训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在职职工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按企业需求实现校企联合,松散型、紧密型、合一型均可。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启示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对外开放的继续深入,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模式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包统配就业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供需双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带来大学生择业难与就业后暴露出的信心不足、缺乏职业能力、大学生自愿性失业和啃老族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的问题凸显,成为社会和高校关注的焦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在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自2003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12万人,增加到现在的680万人,10年间翻了3番,在当下的中国高校扩招浪潮中,如何指导毕业生正确就业,掌握科学的就业理念,具备良好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目前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新形势,国家教委开始认识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存在的重要性,1996年起就开始督促各高校建立就业指导中心,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但是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从指导理念、组织机构、人员素质、专业背景、方式方法和社会参与等方面都满足不了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各方的需求,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亟待改进。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偏重于对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提供指导,例如为他们提供就业政策解读,招聘信息和提供就业咨询,进行求职技巧辅导,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忽视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就业指导工作偏重于高年级就业指导,忽视低年级的职业生涯教育,这使得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美国不仅是全球最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职业指导的国家,其对大学新生从入学开始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形成一套规范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以高校为中心,社会各方通力合作,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卓有成效。因此,通过借鉴美国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经验,对我国高校更好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美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就业指导的国家,20世纪初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就在美国产生,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随着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取代职业辅导的地位。70年代,生涯规划教育在美国得到推广,也传播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前苏联等国;8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长期的实践中,国外学校确立了以形成“自我概念、发展潜能”的全人辅导模式,并辅之以矫正、补救的心理咨询和训练项目。

针对8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美国在遵循市场调节就业原则基础上,通过政府、高校、社会机构和用人单位四方配合形成社会各方参与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积极开展大学生个性心理测试和培训,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塑造完善人格和发掘学生的职业兴趣,就业指导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美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1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专业水平高,高度职业化,学历层次高

美国大学比较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除了在高校建立就业指导中心,还配备齐全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一般按照学生人数1:200配置,岗位分工明确,有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秘书等。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呈现出高学历、专业化、职业化的特点。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需具备高等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等硕士或博士学位,为学生提供诸如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服务,而就业咨询人员必须要拥有教育学、心理学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此外,一般工作人员需具备学士学位。所有的工作人员多需经过培训和考试,持证上岗。

1.2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学习生涯始终

美国大学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生涯,从学生入学开始,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就开始着手收集学生的个人信息,并提供心理测试、能力评估、个性特征、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大一就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树立职业意识和人生理想。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结合学生的特点,拟定计划,提供可行性的就业指导。例如在大三,学校通过多方渠道收集企业、雇主信息,告知学生针对企业需求,及时强化自身知识结构,同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在大四,对学生制作求职简历、面试技巧提供培训,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

1.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处于美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

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中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评估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缺点,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学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出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理想。

2对中国的启示

2.1加强就业指导,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