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创新研究十篇企业创新研究十篇

企业创新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3:00

企业创新研究篇1

关键词:企业协同创新;研究综述;研究方向

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的到来,使得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同时也加剧了资源的相对紧张。在这一背景之下,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增强创新能力就成为了企业非常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而协同创新正是有效的方式之一,牟明善(2006)指出:美国企业研发投资回报率平均为26%,有协同创新的大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达30%,有协同创新的小企业投资回报率更是高达44%,而没有协同创新的企业研发投资回报率只有14%。由此可见,协同创新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然而事实是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企业协同创新的研究和重视都不够;一方面,学术界对于企业层面的协同创新研究力度不够,从中国期刊网络总库收录的文献情况来看,研究企业协同创新的文献还不到研究协同创新文献总数的5%(由每年的协同创新文献总数与企业协同创新文献数计算出)。可见,对于企业层面协同创新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从企业本身来看,企业管理和决策者对于创新的关注重点仍然是创新要素本身,如高素质科技人才、资金、制度和文化支持等等。很少有企业管理者真正认识到企业各创新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协同创新效用。由此可见,企业本身对协同创新的重视也不够。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来看还是实际应用上来看,企业协同创新的研究都有着巨大的意义和必要性。

为了更加清晰地认识把握协同创新以便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归纳国内外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企业层面的协同创新进行述评,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

以实现途径为依据,企业协同创新的研究可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企业组织与其它相关主体之间的协同;内部协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组织本身,其实现依赖于企业内在要素之间的协同。

1外部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关于外部协同创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从横向协同创新和纵向协同创新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其中,横向协同创新主要是指横向企业主体间的协同;纵向协同创新主要是指产业链上企业主体间的协同。具体研究如下表:

1.1横向协同创新

关于横向协同创新,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各主体横向协同创新模型与运行机制、模式、绩效等展开研究。梁艳等(2006)具体地研究了大中型制造企业的全面协同创新管理模型。同样地,张波(2010)则是研究了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模式,其包括企业间协作模式等互相关联的五种方式。吕静等(2011)也是研究了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模型,这一模型中包含政府、客户、竞争对手等多个主体。张琼瑜等(2012)运用多CaS(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建立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程亮(2012)则是研究了横向协同创新的代表性方向: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即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与之相类似,骆杨等(2012)则是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

1.2纵向协同创新

关于纵向协同创新,研究的方向可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关于客户协同创新的研究,二是关于供应链协同创新的研究,三是关于协同创新的问题、条件和作用的研究。

1.客户协同创新的研究。王伟立等(2008)研究了客户协同创新中人员分配的建模,提出在客户创意族的基础上建立客户人员分配矩阵;考虑到客户协同创新的绩效,赵川等(2009)研究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客户协同创新评价,从过程、效率和效益三个维度立体地评价酷虎协同创新的绩效。王静等(2009)则是着重地研究了客户协同创新的实现机理,用创意孕育阶段、创意明晰阶段和最终创意形成阶段三阶段模型构建客户协同创新系统。与前几位学者研究不同的是,张雪等(2011)则是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客户协同创新达成的合作博弈。包括博弈条件,最终合作均衡等方面的分析。

2.供应链协同创新的研究。李志宏等(2006)研究了供应链协同创新管理的问题,但其研究对象为中国民营企业,他从民营企业发展路径等角度分析了协同创新的管理问题。何勇等(2007)也研究了供应链协同创新的管理模式,其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在退货政策模式下供应链的创新,指出供应商和销售商应该分担一定的创新成本。与客户协同创新的研究类似,孙晶等(2010)研究了供应链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体系,其核心是用平衡计分卡的方法评价供应链协同创新的绩效。

3.协同创新的条件与作用研究。唐丽艳等(2009)研究了科技中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的作用,包括人才、资金和信息等层面的研究。关于协同创新作用的研究包括人才培养、企业能力和竞争优势等方面。金利平等(2011)则是研究了网络组织协同创新模式和实现路径。张方(2011)从熵理论和耗散结构论的角度分析了协同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指出了协同创新的创新知识溢出效应、创新网络协同效应等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张永康(2012)研究了协同创新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机制。指出了协同创新对人才培养改革等方面的作用。冉龙等(2012)则是通过吉利汽车的纵向案例研究描述和分析了企业如何通过协同创新实现技术追赶。

2内部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研究的核心是企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路径与协同效果。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既有理念、模型的研究,也有实证性的研究。其研究大致分为理念和模型研究和实证研究。具体研究情况如下表:

2.1理念和模型研究

这一类的研究理论性倾向比较明显,具体有内部协同创新的条件与作用研究、企业内部各要素之间协同研究(以技术与市场协同研究为最多)和企业内部要素协同创新模式模型研究三大类的研究。

1.内部协同创新的条件与作用研究。李颖明等(2002)研究了协同效应在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指出无形协同对竞争优势的巨大作用。同样地,应可福等(2004)也研究了协同效应在企业集团管理中的作用。提出了组织协同、财务协同、资产协同等七种协同效应。程虹等(2006)则是研究了协同知识创新对竞争优势的作用。许强等(2010)则具体研究了母子公司组织协同、知识协同对创新绩效的作用。金涛等(2012)则是具体地研究了服务外包企业的协同创新,指出了内部协同创新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巨大作用。贾广敏(2013)则是更加具体地研究了企业战略协同的作用,指出了战略协同效应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2.企业内部各要素之间协同研究。陈劲等(2005)研究了技术与市场的协同,指出了在战略、水平、组织层次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的协同架构。陈劲在同年还研究了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管理,同样指出了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管理架构。陈劲等(2006)进一步研究了中国企业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指出了中国企业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机制内在联系。饶扬德(2008)则是研究了市场、技术与管理的三维协同创新,提出了三维协同创新的协同结构。辛冲等(2011)则是研究了企业组织与技术的协同创新,指出了组织主导型等三种协同创新关系。

3.企业内部要素协同创新模式模型研究。张刚等(1997)研究了技术、组织和文化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了包括战略选择、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等要素的企业技术、组织与文化的协同创新模式。陈劲等(2006)研究了企业集团内部协同创新机理,构建了协同创新与创新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郑刚等(2008)研究了全面协同创新的模型,构建了一个包括接触、竞争、合作、整合、协同的五阶段全面协同过程模型。陈元志(2012)则是以宝钢为研究对象研究协同创新分析模型,构建了包括知识协同、战略协同和组织协同的宝钢协同创新分析框架。谢旭光等(2013)则是研究了基于协同学的核心竞争力转化模型,构建了包括免疫能力、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组织核心竞争力隐性序参量转化模型。

2.2实证研究

这一类的研究以一系列硕博论文为代表,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协同创新的作用。王方瑞(2003)研究了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管理架构,用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构建了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管理架构模型。郑刚(2004)则是研究了基于tim视角的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过程,通过对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的影响因素的因子、回归分析,构建了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程度与创新绩效相关性模型。陈光(2005)则是直接研究了企业内部协同创新,通过对各类企业的问卷调查及数据实证分析,得出了通过协同创新企业可以显著提高其创新绩效,且协同度与创新绩效正相关等结论。谢芳(2006)则是研究了企业集团内部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实证分析构建了协同创新影响因素模型。白俊红等(2008)研究了企业内部创新协同及影响因素,通过因子分析验证了创新协同机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刘国龙(2009)则是研究了协同创新对产业成长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了产业内部对象创新系统的协同机制。王建伟(2010)则是具体地研究了协同产品设计的任务管理,通过实证研究完善了协同产品设计流程。杜宝苍(2011)具体地研究了知识型员工协同知识创新,指出了协同团队在协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与之类似,刘彪等(2012)是从员工协同创新角度研究信息系统服务价值,通过假设验证构建了员工协同创新与信息服务的关系模型。

3研究不足与展望

综上所述,企业层面的协同创新问题已经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需要指出的是,协同创新在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系统性和研究对象方面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和研究。

3.1研究思路与方法

首先,协同创新的实证研究比较少,特别是案例研究。企业协同创新研究的现实目的就是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鉴,如果研究能够将理论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进行案例研究,如选取两个典型企业(其中一个协同创新绩效较好,另一个则较差)进行对比研究,则研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会有所提高。

其次,在现有的实证研究中,研究方法与思路还有所欠缺:协同创新研究的对象是企业即是组织层面,而现有的一系列实证研究的硕博论文和期刊论文中的问卷设计都是针对个人的,因此这就出现了研究的对象与问卷调查的对象不统一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并开发出科学的问卷调查设计是今后学者们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实证研究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会进一步提升。

3.2研究的系统性

一方面,关于协同创新的思路、模式、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没有较为一致的认识和结论。在外部协同创新的研究中,纵向研究以客户和供应链的协同创新研究为核心,但其研究思路及理论依托几乎都是各执一词,甚至是完全不同的研究思路及理论依据;在内部协同创新的研究中,技术、市场、战略、制度、文化等协同要素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机制协同或者说这些要素对协同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是什么,这些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认识和结论。因此,协同创新的系统性和整合性研究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另一方面,内部协同创新与外部协同创新的整合程度不够。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的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整体的创新绩效,而明显地企业的创新绩效并不单纯取决与内部协同因素或者外部协同因素。因此,如何整合和协调内外部协同创新的研究,为企业协同创新的研究提供一个一般式的研究范式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3.3研究对象

一是现有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上,很少有以金融业、咨询服务业等新兴现代服务业为研究对象的。而现实是这类行业因为客户需求的特殊性,会对技术市场等要素的协同要求更高。因此,以现代服务业为研究对象,探索出适合其特殊性的协同创新模式也是将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二是在外部协同创新的研究中,应该有更多协同主体。除研究得较多的客户、供应链、产学研三大主体外,协同创新的研究应该考虑更多更广的主体,这样能够增强外部协同创新研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牟明善.协同创新是国际企业发展主流———美国和欧盟政府鼓励创新的做法值得借鉴[n].济南日报,2006(011)

[2]梁艳等.大中型制造企业全面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06,(28):42-43

[3]张波.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5-8

[4]吕静等.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及模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3):81-85

[5]程亮.论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完善[J].科技管理研究,2012,(12):16-18

[6]骆杨等.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研究[J].学术探讨,2012,(5):343-344

[7]张琼瑜等.基于CaS理论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构建[J].商业时代,2012,(11):115-116

[8]王伟立等.客户协同创新中人员分配建模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188-189

[9]王静等.客户协同创新实现机理及应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3):1-4

[10]赵川等.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客户协同创新工作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7):164-167

[11]GailL.Rein."Fromexperience:CreatingSynergybetweenmarketingandResearchandDevelopment"[J].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04,21(1/2):33-43.

[12]何勇等.供应链协同创新管理模式研究[J].管理科学,2007,(5):9-13

[13]SuechinYang,Hsin-HongKang.”issynergyalwaysgood?Clarifyingtheeffectofinnovationcapitalandcustomercapitalonfirmperformanceintwocontexts”[J].technovation,2008,28(1):667-678.

[14]唐丽艳等.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科技中介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0):79-81

[15]全利平等.协同创新网络组织实现创新协同的路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15-18

[16]张方.协同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1,(8):78-81

[17]冉龙等.协同创新与后发企业动态能力的演化[J].科学学研究,2012,(2):201-206

[18]应可福等.企业集团管理中的协同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4,(5):135-137

[19]许强等.母子公司组织协同、知识协同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6):143-146

[20]贾广敏.企业战略协同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3,(2):164-166

[21]陈劲等.中国企业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机制初探———基于“环境-管理-创新不确定性”的变量相关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6,(4):629-634

[22]饶扬德.市场、技术及管理三维创新协同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4):46-49

[23]辛冲等.企业组织与技术的协同创新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1):37-43

[24]张钢等.技术、组织与文化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1997,(2):56-61

[25]陈元志.宝钢的协同创新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2):195-199

[26]王方瑞.基于全面创新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的协同创新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3

[27]郑刚.基于tim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

[28]陈光.企业内部协同创新[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5

[29]谢芳.企业集团内部协同创新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

[30]白俊红等.企业内部创新协同及其影响要素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409-414

[31]刘国龙.协同创新促进产业成长机制研究———基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市场创新三螺旋视角[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

企业创新研究篇2

1.1创新型企业培育情况。2016年,全县新增部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7个、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5家。累计培育部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29个、省级民营科技企业950家、省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示范单位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家。1.2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情况。一是启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工作。请示报告经市政府批准后报省政府。目前,省政府已批转省发改委、住建厅、环保厅、商务厅、科技厅等5部门提出相关意见。二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按众创空间建设要求进行摸排,对初步符合申报条件的进行具体申报辅导。今年以来,已获批部级星创天地1家—沛县特色畜禽星创天地(汉戌堂)、省级众创空间1家—沛县龙飞众创空间、市级重点众创空间1家—沛县大学生创业园。申报省级科技孵化器1家、市级众创空间4家,待批。三是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健全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动态管理制度,制订激励政策,引导各类企业研发机构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功能、提档升级。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省、市级企业研发机构,新增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4家、省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截至目前,全县拥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43个、市级603个,其中部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6个,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建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金石彭源、大屯工贸、芭田生态等3家企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入选江苏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1.3科技人才队伍情况。科技人才是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核心要素。2016年底,全县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5900人,其中研究与发展活动人员3006人,分别比2015年增长17.8%和14.0%;R&D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为52.0%,比2015年(49.8%)提高2.2个百分点。科技活动人员中R&D人员所占比重上升,反映了企业自主创新人力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2沛县科技创新存在问题

通过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投入产出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2.1投入产出效率有待提高。根据调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个行业中17个行业效率偏低,占76.3%;综合效率较高的只有5个工业行业,占总体的23.7%。总体来说,科技投入产出水平依然偏低。2.2行业综合效率不均衡,冷热不均现象突出。对沛县工业企业行业的综合效率值进行统计分析,22个工业行业综合效率不符合正态分布,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22个工业行业的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63,而标准差达到0.22。标准差大反映行业间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值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2.3传统行业投入存在冗余现象。纺织、煤炭、冶金三个行业的R&D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新产品研发投入四个投入评价指标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3.1%、23.0%、28.6%、18.4%,三个行业效率都比较低下,而且规模收益递减,投入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偏低。

3对策建议

3.1加快推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利用科创园建设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中心”设立创业服务大厅、人才资源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技术交易中心、企业家培训中心、科技成果展示厅、路演报告厅、专利事务所、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服务机构、江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沛县分中心、江苏大学沛县转移中心、沛县国科大技术转移中心、沛县中科院兰化所特色资源高值化利用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3.2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全面开展科技企业摸底调查工作,筛选出37家技术基础好、产业带动性强的科技型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引导企业对标杆、补短板,积极鼓励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申报。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20个,省级民营科技企业30家以上。3.3着力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组织大屯工贸争创部级研发机构,组织恒辉编织争创省级重点实验室。组织行业龙头企业申报省级企业研发机构8家以上,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市级企业研发机构20家以上,继续保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3.4建设智慧科技网络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政策宣传、成果展示、技术服务、人才引进、科技金融、项目申报等优质高效服务,实现政府、企业、高校院所无缝对接。3.5大力推进“苏科贷”工作。重点做好政策宣传、申报培训、资格审核、完善企业数据库等工作。督促银行做好相关评审审核、贷款发放工作,努力缩减手续办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年内,力争入库企业达50家,为30家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6000万元,切实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首贷难、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3.6优化科技投入结构。首先,优化人才投入结构。淡化人才“唯学历论”,通过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进行专业技术和职业培训,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其次,优化经费投入结构。企业应加大新产品研发资金的投入,加大技术改造消化吸收资金的投入,减少相关管理费用的支出;政府要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优惠政策作引导、银行贷款为扶持、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科技活动资金投入机制。3.7建立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评价系统可以加强企业对技术创新投资的管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鼓励企业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出发,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测评价体系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效率情况进行实时反映,切实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3.8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在重视技术研发的同时,还要关注商业化生产,要把实验室中的技术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为此,企业应以科技机构为依托,从技术创新全过程出发,围绕产业链做好整体设计和科研布局,拓宽产学研合作面,把技术和市场紧密结合,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形成企业长期的竞争力。

作者:朱彩侠单位:沛县科学技术局信息所

[参考文献]

企业创新研究篇3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

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重要主题之一: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强调以科技型企业为代表。一支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群体就是科技型企业,它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也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同时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创新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的科技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隐藏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创新人才缺乏和融资渠道单一,必须完善企业发展环境,改善自身开拓市场能力不足、改变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所以当下首要任务就是集中各方力量整合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优化创新环境,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带动广大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科技型企业支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它为促进新技术的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具有技术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推动以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当下是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想在较高起点上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首先在业态转型、市场开拓和苦练内功方面上下大工夫,解决自主创新这一带有本性、战略性的问题,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两方面驱动的综合效应,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1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概述

科技型企业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能够实现自主创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就是加快科技型企业发展。这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城市;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因而,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中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指出:企业文化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共同的价值观,第二部分包括部门引为规范,并且实行顺者昌逆者亡的手段。企业文化的建设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其作用尤为重要,如今物质生活愈加丰富,企业就更加需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以此来激励员工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而言,由于员工的素质普遍较高,创建和谐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显得更为重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条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第二具有行业典型性和自主品牌;第三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第四具有创新发展战略和文化。为此相关企业必须在同行业中的技术水平占上游,尤其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在行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成长性,注重创新与管理自主品牌,经过竞争发展,创建企业独特的品牌,从而打造市场的知名度。实现企业创新,必须掌握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同时必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此外必须积极主导和参与国家行业技术标准的制订工作。重视相关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科技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总体来讲,专门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是职工总数的10%以上。建设创新能力较大的提升了年研发投入比例,针对相应的技术领域,健全研发机构和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能够形成较强的发展潜力。

2我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科技企业中大多规模较少,尤其以中小型的科技企业居多。由于抗市场风险能力差,产品单一。但凡市场出现新的替代产品或出现较大的价格浮动,很快就会面临严重的危机,最终导致产品市场波动直接影响着这些科技型企业的生存。另一方面企业竞争力不强,具有较低的产业聚集程度,尤其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对于有不少较小规模的科技型企业,即使技术含量高,产品市场好,但规模小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融资困难,缺少资金导致不少小型企业不能准确把握好市场,盲目上新项目,从而导致企业跌入低谷。同时资金短缺使得较难转产。导致企业进入“资金短缺不但无法上新项目,而且难以回笼资金”的恶性循环。比较可惜的是当中有不少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因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项目进展慢,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科技创新意识不足也是企业创新面临的问题,不少科技型企业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缺乏创新意识,利润率低,从而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不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是阻碍企业创新发展因素之一,另外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小型缺乏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未能全面了解新出台的政策,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策略

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首先必须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制度和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从而有利于建立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的内部体制;必须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这有利于提高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提高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能力;必须加强企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培养创新领军人才、研发骨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从而形成与企业自主创新相适应的研发和管理团队。必须充分发挥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采用相应的人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建立技术要素与收益分配相挂钩的制度;必须加大企业科技投入的力度,鼓励企业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财务制度和统计核算体系。

3.1建立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尤其是在思想观念上,企业的经营者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另外,要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理念。一方面要倡导创新,同时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如果不能宽容失败,我们从技术创新从选题开始就很难有大的突破,只是满足于开发一些有把握的技术,长此以往,极大地约束了技术创新工作的发展。必须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鼓励员工大胆探索技术参与分配,为技术创新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2塑造企业文化灵魂,优化企业创新环境

充分发挥党政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不断优化创新环境,确立科技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创新平台,尊重和鼓励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观念决定命运,企业的思想观念创新是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重中之重,科技创新要以观念创新为首要任务。在党的相关政策指引下,作为央企我们必须优化人才环境,近几年国家扩招后人才的学历水平总体提高,这也为企业吸纳更多优秀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打造自由宽松的工作氛围,创建公平和谐的企业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专业技能人才的创新工作能力是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多年来,我们立足于中机六院实际,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提升市场形象为目标,脚踏实地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除了积极推进视觉识别系统和制度性文化的建设之外,还初步提炼出了中机六院的企业理念。

中机六院的文化是“三和”文化,“三和”即:和睦相处、和谐工作、和气讲话。和睦相处体现在院领导、中层干部和全院员工当中。对院领导的要求是团结和睦、工作高效、善于创新、积极拼搏。对中层干部的要求是团结和睦、工作高效、快速反应、执行力强,工作中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互相搭台、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对员工的要求是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不推诿,不扯皮。和谐工作体现在生产、经营、服务的全过程之中。在经营过程中,要求领导、员工、部门互相配合,快速反应,工作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在生产组织过程中,要求员工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在后期服务过程中,要求员工互相支持、互相搭台。和气讲话不是“一团和气”,而是真诚相待。院领导之间互相尊重,讲话和气,但也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管理工作中,既有上级指导下级的严肃性,又有同志、同事之间的深厚感情和无私帮助。员工对客户既有内心的真诚、言语的尊重,又有技术问题上的据理力争。员工之间既有和气讲话、真诚对待,又有不同观点的交流和探讨。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机六院)创建于1951年,是国家大型综合设计研究院,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综合实力百强单位,隶属中央大型企业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现有12个工程院、4个子公司、2500多名员工,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2人、英国皇家特许建筑设备注册工程师协会荣誉资深会员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8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10人、高级工程师386人、各类国家注册工程师604人。建院以来,完成工程项目15000余项,主编、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25项;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土木工程创新最高奖詹天佑奖1项、鲁班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及优秀工程设计金、银、铜奖25项、省部级奖300余项。中机六院的业务已经涵盖机械工业16大行业,包括机床工具、煤矿机械、纺织机械、石油石化机械、轨道交通装备、重矿机械、建材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汽车、通用基础件、能源装备、电工电器、汽车零部件、烟草及其他机械等,拥有一批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技术服务优势。放眼望去,随着生产经营形势的变化,重点加强业务板块领军人才、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和产品产业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重要任务。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进一步塑造企业良好形象,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一体化、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相和谐,企业文化优势与企业竞争优势相促进,为实现国机集团中长期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3.3利用核心技术,加强科技型企业国际化

加强科技型企业国际化发展,引进海归人才,凭借各类国际科技合作机构和科研基地的信息与中介服务功能,要积极开拓外资项目和国际设计咨询业务,加强与国内外有实力的工程公司联营合作,根据企业发展趋势从优选择几家著名的国际咨询公司并与其建立固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制订并完善实施涉外工程项目的规定和制度,最终向国际工程公司转型打下基础。结合我院在机械行业、建筑行业、轻纺行业、军工行业拥有甲级设计资质,凭借拥有环境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建筑智能化设计与施工两个专项甲级资质以及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多个设计资质。力争更多的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增强涉外项目的技术业务能力和商务活动的能力,有计划地掌握涉外项目的设计方法,在科技能力上与国际标准接轨。

参考文献

[1]李文亮.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9(6).

[2]马建强.科技型企业创新成长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师,2011(16).

[3]刘为民.促进中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策略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2(1).

企业创新研究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创新,融资

中小企业(Smallandmediumenterprises)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是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正逐步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也是大型企业不可缺少的伙伴和助手。但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谷期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面临不少困难,如技术落后、资金短缺、创新能力弱等等。而这些企业发展要素中是否可以优化组合,如通过相关要素的创新促进企业可持续性融资,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方向之一。

一、中小企业经营和管理特点

(一)生产规模小、投资少、组织简单、发展较快。相比较于大型企业,企业规模小是中小企业的首要特征之一,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即所谓企业小、动力大、机制灵活且有效率。其次,但凡是小企业,基本上都是自主经营,主要是以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形式为主,基于资本追求利润的根本目的而充分体现经营者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实行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统一掌控,经营者对市场反应灵敏,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迅速反应,有利于企业快速作出决策。第三,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和人员激励上与大企业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比如当前,有些跨国企业和大型企业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不得不压缩生产规模的时候,中小企业却可以调整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二)选择特定目标市场,专业化经营、协作化发展。由于自身规模小,中小企业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往往将有限的生产资源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特定目标市场,专注于特定产品领域。此外,随着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发展,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同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通过“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融入大企业产业链中,同时也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从而成为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三)小批量生产、满足个性化需求,技术创新速度快。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突出个性的消费需求,产品的小型化、分散化生产为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发展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型企业虽然具有规模化、技术优势明显、设备先进等特长,但是中小企业贴近市场、靠近顾客和机制灵活、反应快捷。同时,由于许多中小企业可以对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可以立即进行研发和进行市场开发,在电子产品、新型材料、信息系统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有许多中小企业仅在短短几年或十几年里,迅速成长为著名的大公司如联想、华为、微软等,中小企业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

(四)资金少、筹资能力差、抵御风险能力薄弱。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造成资金紧张的最重要原因是融资渠道不畅。国内学者总结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特征:融资渠道窄,目前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内源融资比例过高、外源融资(主要是银行)比例低且很少提供长期信贷;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特别是很难获得长期债务资金的支持。

二、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局面不容乐观,中小企业存在的一些老大难问题亟待解决,除了存在创业条件难、准入时间长、生存周期短等普遍性现象外,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1、自身质素不高,技术创新不足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严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不够,技术创新存在的障碍与问题较多,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综合而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在下列几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严重不足。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此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也是造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紧张的重要原因。二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技术、设备、人才、信息缺乏,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在这些方面不具备优势,严重制约企业的技术创新。三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2、融资难成中小企业发展瓶颈。由于长期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和获取资金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长期困扰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与生存的瓶颈问题。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内因主要有:产权制度不明晰;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账目透明度不高;财务数据失真,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自身实力有限,固定资产数额较少等。中小企业的自身缺陷导致其社会信任度低,融资十分困难。从外在原因分析,是法律和金融扶持不足。首先,银行缺乏利益驱动。其次,由于证券市场发育滞后,广大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民间借贷目前还处于非法阶段,既缺乏法律保障,又有很高的融资成本。

3、管理本身问题。中小企业多为家族式管理,规范性不足,随意性很大,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成本、财务、质量等基础性的管理要加强责任制,提高管理水平问题,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制度创新和转变增长方式存在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作为中小企业企业,也都必须在制度上不断创新。此外,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这些可以说是企业的生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不少企业在这些问题上是有缺陷的,必须认真对待,尽快解决,使中小企业在法制和诚信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此外,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制定长期和系统的发展战略与规划。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包括中国在内全球普遍性问题。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破产,而又有更大量的企业创建,这就充分显示了中小企业的生命力。

三、积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创新理论的鼻祖、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有过的有关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包括: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形式。根据创新的重点,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融资能力,需要从以下路径进行创新,创造持续融资条件和能力。

1、技术创新。企业的竞争优势说到底是由它所能为顾客创造的价值决定的,这种价值的多少是取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技术创新力。当前中小企业以低成本劳动力的传统优势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挑战,通过技术创新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已成为中小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焦点。因此,中小企业应从自身的人才、资金相对不足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应积极利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研、技术优势,通过共同分享研究开发成果来促进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资源有限,要注意扬长避短,专注发展自己的核心专长,能够持续性地降低成本、改善质量、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能力,将是获得融资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市场创新。中小企业要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在保持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可以从三个方面创新市场。一是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贴近市场、接近顾客的有利条件,采取差异化经营战略进入那些被大企业所放弃或忽略的细分目标市场。通过突出特色经营和灵活高效的个性营销,着力满足小批量的特定目标用户需求,以与众不同的服务或产品特点来吸引消费者,占有那些个性化、特色化的市场领域,从而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二是要成为行业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型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为其提供零部件生产和服务的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建立稳定而密切的协作关系,成为大企业规模化、集中化生产体系的组成部分,有利于改进专业化生产技术,保证产品质量,又可以使中小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三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地理上的产业聚集,通过企业集群化,走“小而群”的中小企业发展之路,通过促进集群内企业合作来节约交易成本和中间费用,减少生产投入,提高经济效益,改变单个中小企业因自身规模原因而处于竞争劣势的不利地位,同时可以利用集群内企业生产经营同一产品的特点,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区域规模产业”,从而形成自身经营特色并获得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以上来自市场管理方向的创新,是获得融资方进行投资的重要依据。

3、管理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要发展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还必须通过合理产权结构和制度设计,引导企业走向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道路。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属于家族式私营企业性质,由于权力的高度集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级的增加,产权制度的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因此,调整所有权和管理权关系,构建新型组织结构,有效促进企业目标实现,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面临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适时、适度、适合企情、适合环境的战略选择和发展规划。目前,经济发展形势还是比较严峻,中小企业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从长远发展来看,只要中小企业,科学地制定行之有效、灵活机动的发展战略,降低甚至于能控制经营风险,弱化各种不利因素,增强活力,则能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大空间,获得持续性投资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也大为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功不可没。但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融资难、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一系列不能忽视和回避且亟待解决的老问题,同时又面临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的压力。通过基于持续融资视角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融资难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2011年全省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情况[a].2011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C],2012年.

[2]刘逢.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04).

企业创新研究篇5

【关键词】管理创新;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

我国中小企业在经历艰难的创业期后,大部分已迅速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企业业务的不断扩展,中小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瓶颈,如技术不适应市场的发展,专业人才跟不上需求,融资困难等问题凸显。中小企业是增加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和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力量。因此,中小企业急需转变管理思维,更新发展思路,进行管理创新,以确保企业的持续良好运行。

一、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企业稳定化、有序化、高度化发展

中小企业通过管理创新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管理方法、方式和手段,对稳定企业,推动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钱德勒提出的管理层级制从侧面证明管理创新如何推动企业稳定化、有序化、高度化发展。管理层级制的创新,不但稳定了层级制本身,而且稳定了企业发展的支撑架构,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有利于推动企业树立先进的管理思想

中小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管理者经营理念、经营思想、经营策略的创新能力,有利于企业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在从前的企业管理中,中小企业的最高宗旨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在现代科学的管理观念中,追求利润最大化只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关心管理创新的企业家尤其是通过现代企业管理创新而形成的职业企业家宁愿选择能促使公司长期稳定和成长的政策,也不贪图眼前的最大利润。

(三)有利于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创立初期形成的一些规章制度已经不适应企业的发展,甚至妨碍了企业的发展。通过企业的管理创新,可以使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在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更新的管理制度可以为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提供制度保障。

二、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思维落后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大部分中小企业仍然抱着传统的管理理念,缺乏自主创新的精神,管理思维严重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管理缺乏程序化、精细化思维,管理决策过于随意。许多中小企业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是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缺乏科学的理论和知识指导,在经营管理中易产生个人英雄主义。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些中小企业目前仍是家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容易看重自身利益而忽视改进管理制度。例如企业内部实行高度集权化管理,家族化严重,缺乏企业外部和内部有效的制约和监控,导致管理制度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同时一些企业管理制度过粗,制度没有全面覆盖企业的业务活动,业务活动缺乏制度规范和相应的操作性。

(三)管理方法不科学

中小企业在管理创新中存在的管理方法问题主要是缺乏信息化、标准化管理。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信息是制胜的法宝。但中小企业内部的一些管理部门缺乏信息交流和合作,一般会形成各种信息壁垒。

三、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对策及建议

(一)创新管理观念

创新首先源于人的思想观念的创新,观念创新是其他各种创新的前提,处于企业创新的先行地位。因此,中小企业要进行管理创新,首先需要创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观念是指改进以前的管理观念,使企业能充分利用资源,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建立健全管理创新制度

建立鼓励管理创新的规章制度是实行管理创新工作的基础。很多中小企业已经建立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制度,但管理创新制度的建设工作仍比较滞后,为了推动管理创新的深入开展,必须健全人事制度、财政制度以及其他相关制度。

(三)加大管理创新的投入力度

加大管理创新的投入力度可以为创新人员造就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创新人员能花更多的时间在具体的创新工作上。加大管理创新投入不仅包括管理创新的资金,还包括在精力、时间、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企业家不仅要重视管理创新的组织,还要给员工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其能进行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常修泽.现代企业创新论一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企业创新研究篇6

一定意义上来说,管理科学是管理信息优化运动的一个重要过程。管理信息对管理科学化有重要的作用,任何形式的管理不能没有信息。最简单的管理也不能离开信息,科学化管理更需要及时取得应用信息。管理科学化必须高度重视各类信息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没有企业内部外部的信息,管理人员便不能确定目标,作出决策,编制计划,组织实施,也无法实现有效的控制。所以,信息是管理的载体,信息是实现管理职能的依据和手段,在不断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面前,企业一定要积极的健全自适应信息体系,以便有效及时准确传递和使用信息,这是企业得以实现科学管理的关键一步,否则,离开信息,一切无从谈起。信息“横断”问题出现在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要达到企业管理科学化目标,企业(组织)必须要积极的建立健全具有创造性的自适应信息体系,管理信息体系其本质其实是一个把经济信息作为主体部分的信息体系。经济信息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方式方法来得到有用信息,但是没有哪一个企业发展最急需的经济信息是可以脱离会计职能而获得的。美国的会计学会(aaa)1966年发表了一本会计学著作《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在书中对会计做了如下定义:“会计是能够帮助使用信息的人员做出有根据性的判断及决策,从而去计量、辨认和进一步进行经济信息传递的一个程序”。该定义强调“会计”的本质是信息系统”。强调会计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和相关性”。当前,会计还通过其他方式对社会提供服务,也就是说它能够帮助企业进行经济管理,而管理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20世界5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二战后时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有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且迅速的投入到生产应用当中,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生产经营日趋复杂,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商品经济有了突破性发展,企业面临着更为剧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新的环境变化要求企业尽快做出相应的管理调整,要求企业管理积极的适应现代化发展,为此管理当局对会计信息有了新的基本要求。基于管理当局这一需要,管理会计逐渐同传统会计相分离,并形成了与财务会计相独立的领域。1950年,英国赴美考察企业会计管理任务结束,在同年11月,进行了《管理会计》相关内容报告,报告指出“:管理会计是通过对管理者提供控制日常经济行为以及制定发展政策的途径来提供相关会计信息的”。我国的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指出:管理会计可以把会计和现代化的管理要求进行有机的结合,并通过这一途径给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有关管理信息内容的会计,它是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科学化要求企业积极的建立健全自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的主要内容是经济信息,而会计是主要用来提供财务信息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对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起着重要的信息职能。而更为重要的是:管理会计对管理提供直接服务,有机的结合了会计和现代化的管理要求。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体系的一个分支,同样,它的本质也是一个信息系统。从系统论角度看,管理会计这一信息系统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发展、共同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行文至此,我们看出:管理和会计之间存在着无法割舍的“血缘”之亲,而管理和管理会计之间就是“近亲血缘。

二、我国的企业管理会计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

管理会计从20世纪70年代从西方引入我国,引起了会计理论教育界、相关的主管部门及实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1984年,李天民教授完成并出版了《管理会计学参考资料》这一著作,著作将山西机器厂、我国的第四砂轮厂以及南京的第二机床厂这些企业实施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收录其中,迄今出版的有关管理会计的著作及教材己成百上千。现在,在我国许多权威的会计刊物上,常常能够看到很多关于我国某些企业通过实施管理会计取得良好成果的经验介绍及极具典型的事例。自1981年到2002年止,在权威的会计刊物《会计研究》这本杂志中,已经发表了与管理会计有关的论文共计395篇。80年代初,随着西方管理会计的引入,在政府的引导下,会计界进一步总结了我国传统的班组经济核算,以及资金、银行内部制度等等极具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责任会计相关理论。尽管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是一个残酷现实摆在我们面前:进入了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后,我国的管理会计发展遇到瓶颈,具体问题如下:

1.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缺少统一的理论体系及标准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会计体系当中分离出来的用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企业想方设法提高效益的一个会计分支,其主要内容是管理控制和成本会计两个方面。管理会计也叫“内部报告会计”,其主要的目标是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最大化。西方的会计专家学者对管理会计有如下的解释:他们认为管理会计可以采取多种方法途径,综合分析、整理加工财务会计提供的相关资料,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合理的控制,制定合理的计划,有利于企业的决策者做出许多重大决策。然而,在我国,引入管理会计这一理念的时间相对较晚,我国对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的研究力度小,很多时候只是通过翻译国外理论著作、直接搬抄,加之翻译时受翻译者个人主观意念影响以及翻译水平影响,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存在许多的分歧,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系统。此外,引入管理会计之后,我国的会计务实界对这一理念的重视不足,最终导致了管理会计研究停滞不前,更谈不上对其进行具有我国特色的完善及创新。我国的会计理论缺乏完善的统一系统,这就使得企业在实际采用管理会计进行企业管理时,没有正确规范的有利引导,缺乏统一的规范,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时盲目而不自知,使得企业内部管理十分的混乱。就我国某上市地产企业GYB来说,尽管在企业内部设置了管控主管和成本会计主管这两个职务,但是因财务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理念不同,他们的职权长时间被架空,这就出现了成本会计无法与上级对接的一系列问题,最终使企业内部管理极为混乱,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在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过程中理论与实务脱节问题极为严重

当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创新发展进程中,存在着普遍且极为严重的理论和实际操作不吻合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相关理论仍旧是保持理性经济状态作为前提的传统认识,并未真正的创新发展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然而实际的经济状态并不能保持理性,因此就会出现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彼此相分离的现象。这也正是管理会计进一步发展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瓶颈,现在稍显复杂的数学模型无法满足实际缺乏资料的会计管理操作。就GYB企业而言,在企业内部管理层有很多高学历的专业会计从业人员,然而得到的有关现场成本资料和管控的资料繁冗复杂,又缺少最关键的数据分析资料,因此这些高级专业会计人员很难着手处理那些实际企业问题。

3.基层财务会计人员缺乏管理会计的相应创新发展意识

在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大多是从传统的会计行业发展而来的,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甚至不清楚还有管理会计。直接表现为基层的财务会计从业人员没有对管理会计的体系最基本的认识,因此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实务会计业认同度极低,所以,实施管理会计总是缺乏实务会计业的有力支持,实际操作困难重重,无法取得管理会计的创新发展。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广大企业中很难被推广应用,这直接导致了各大高校在进行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时,一味的注重培训较为现实的专业技巧,而并不给予管理会计理论的实践教育,所以基层广大的财务会计从业人员很难学习到管理会计线性规划和非线性回归、及投入和产出模型等许多极为有用的专业知识。尽管这些专业知识在企业的实务工作中应用机会极为少见,但是恰当的应用是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资源,可以极大的促进企业的有效管理,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三、创新发展企业管理会计理论的策略

1.以实务推进现代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

管理会计注重集中化、差异化和进行成本控制三大效益差,因此,企业务实就对企业的管理者提出了要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促进管理会计取得创新发展的要求。要求企业在寻求长远发展和注重短期效益之间进行权衡,在企业整体利益和某一项目利益之间做出取舍决定,这实际上也可以极大的推进管理会计取得创新发展。过去传统的会计核心是进行核算和监督,因此并不能给企业提供制定战略发展计划的有利资源。此外按照最新的上市企业年报我们能够得出,上市企业的成本信息已经在年报中进行了披露,所以,企业可以很好的参考竞争对手的成本来发展自身,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促进了管理会计的变革,同时,还有一个在务实中创新发展管理会计的方法,也就是寻求方法尽量的减少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相脱节的现象。可以通过创新管理会计评价体系来实现,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和监督记录整个会计工作过程,进一步使企业可以从本质上将管理会计决策标准提升到实现企业最大价值这一高度,在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中,企业的价值对评价整个企业的综合效益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并且囊括了成本、现金和利润等等内容。因此,会计实务界是促进管理会计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

2.加快科学、合理管理会计体系及运行标准的建设

我国的管理会计基本上是将国外的理论直接搬过来应用,忽略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差异等等方面,直接将国外的管理会计引入应用,与我国的实际相脱节,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不但不利于企业发展,也极大的限制了管理会计的创新发展。因此,一定要根据我国的基本情况,按照我国的发展要求,对国外的管理会计实践成功的事例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取其精华,总结经验,最终建立起适合我国企业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将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的整合,发掘其内在规律,完善企业的管理会计制度,并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坚决执行,将其落到实处。

3.提高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创新研究篇7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中国,“战略”一词起初源于军事,最早是分开使用的。“战”是指战斗和战争,“略”是指筹略、策略、计划。而在西方,“战略”则来源于希腊文“Strategos”,其含义是“将军”,也是一个与军事有关的词。现在,“战略”一词被引申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其涵义泛指统领性的、根本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几十年前,“战略”一词被逐渐引入到企业管理中来。广义的战略管理,是指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而狭义则是指对战略管理的决策、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的管理。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定义,企业战略管理都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特点。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将新的管理要素(如管理方法、手段、管理模式等)引入组织管理实践,从而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即通过创造一种新型的、有更高效率的资源整合的范式,对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从而有效整合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全过程管理或细节管理,是企业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所作出的相应的改进和调整。学术界关于创新管理的研究较为丰富,并总结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创新管理模式,如技术推动模式、市场需求拉动模式、技术与市场的耦合互动模式、集成模式、系统集成与网络化模式、开放式创新模式、全面创新管理模式等。然而,关于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现状,分析企业战略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为激励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提供理论参考。

1企业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已逐步步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时代,工商业迅速发展,社会进步明显,尤其是科技与生产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企业管理经历了科学管理、现代经营管理、系统管理等历史发展阶段,但与生产需求依然有相当大的差距。旧体制的管理因素还没有完全消除,新的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传统的企业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和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改革的不系统和渐进性,仍然维系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导致企业管理问题更加突出,缺乏对企业管理进行总体规划和长期安排,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由于受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单位各级管理人员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仍然是会议――文件――检查――总结的工作方法,因此,改进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长远性的战略管理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2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党的十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建设。把十精神转化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美国学者托夫勒认为,“科学技术越发展,人类按照自己需要创造资源的能力就越大,那时唯一重要的资源就只剩下信息和知识,知识将是未来贸易的中心。”企业为求生存和发展,必须追求卓越,因此,不断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管理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而其中管理创新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也在顺应市场需求,不断制定创新性发展策略。虽然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各企业之间仍然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发展。企业要想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在管理方面就必须要摒弃原有的、滞后的管理模式,大胆探索,进行有效地管理创新,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进行变革。具体来说,即应转变机制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行有效配置,合理调整生产力要素,从而实现最有效的管理。全球化的背景下,日益变化的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特点,给企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的发展取决于竞争优势,决定竞争优势的主导因素是人才和科技的管理优势,而决定人才、科技管理优势的是企业的管理创新。企业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拥有自己的竞争力,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只有通过管理创新,创造新价值,企业才能立于市场不败之地;也只有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企业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

3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策略

3.1推动企业管理思维的变革

(1)管理观念的创新。观念创新是对现有的思维定势、内容、构想的突破,甚至是对以往的思维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树立起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融合了对企业内、外部环境深入的分析和理解。管理思想、管理观念是企业管理的灵魂,在当今全球化时代,面临着各种新形式的变化,迫切需要企业解放思想,创新管理思维,变纵向思维为横向思维;企业核心管理层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建立起全球化经营管理的新思维。

(2)企业经营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企业要坚持“人本管理”的管理观念,把经营目标从以盈利为中心转向强调社会责任,把企业利润最大化转向社会和谐,建立超越“顾客导向”的竞争新思维,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体系。未来企业的导向就是客户的利益,无论创新的源头是一个好的想法、高深的技术、还是一种社会趋势,客户都必须自始至终处于所有流程的中心。企业经营者的思维方式要走出政企不分和粗放经营的模式。积极推动企业经营思路、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创新,改善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在企业中建立起浓厚的管理创新意识和氛围,要大力在内部倡导管理理念的转变,通过定期培训或者是引入新的管理人才。提高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为管理创新的顺利实施创造一个良好思想基础。

3.2企业价值观要突出以人为本

(1)建立激励以人为本的创新体制。创新型人才是管理创新的主要承担者,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整套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和育才、聚才机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创新型人才积极投身于企业的创新活动之中,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激发和调动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完善奖励制度,使受奖励者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鼓舞。同时应该创造适当的人才工作环境,如和谐轻松的人际关系、适当的挑战性工作、合理的升迁渠道、公平的竞争环境等,使人才能够热爱自己的工作并自觉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劳动和创造。为此,企业选拔、培训适应战略管理新要求的管理者,用全新的视角来改善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满足员工工作质量的要求将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

(2)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是员工的集合,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责已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企业员工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实现共享和有效的价值转化。以人为本,实施企业知识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转变,突出地表现为企业的管理方式正从生产管理向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即企业不再单纯的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表明本企业的与众不同,而是通过知识获取竞争优势。树立“以事就人”,以人为主,人适其所,人尽其才,“人才决定企业前途”的经营理念,建立一支在管理、开发、营销等方面富于开拓精神,具有创新品质的人才队伍。

3.3调整组织结构

(1)组织结构的优劣是反应企业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效益最大化的经营战略,对企业内部的各类组织重新设计、规划,实现管理组织的创新。管理的低效率的部门采取精减。在市场的环境发生变化时,给企业提供足够企业管理体制和组织上的创新由于工作数量的不断增加,生产产品和服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将企业原来相对独立的管理职能组织成为联系紧密、协调一致的生产经营统一体。

(2)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和富有经验的专业性管理。企业制度的实施,产权关系的明确,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使企业具有经营自的市场主体,促进企业更好地学习、消化、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不断进行完善,对面临的新问题、新要求进行整合,使得各级政府部门从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转变到搞好结构调整,加强对企业的协调、指导和监督。

3.4根据情势,适时调控好战略

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情势适时做出调控。这体现了战略管理的灵活性。情势,是指种种情况和形势,包括很多方面。从企业外部来讲,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政治情势主要是指国家的方针政策、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等。经济情势主要是指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市场情况等。文化情势主要是指企业文化的现状与发展等。社会情势主要是指居民的收入和购买力等。生态情势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时,与自然及资源环境的和谐关系等。一旦这些情势有变,企业的战略应适时做出调控,以求得生存与发展。

从企业内部来讲,情势主要包括人员的情况、资源的情况、财务状况等。企业内部情势一旦有变,战略也应适时做出调控,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势。如一家企业以前实行的是市场开拓性战略,但其现在的财务状况已不堪重负,没有余钱了,这时,企业就必须进行战略调控,改变市场开拓性战略,以适应自身情势的变化。

3.5具有全球视野,主动走向国际化

全球视野的意思主要是指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从全球高度出发,放眼世界。企业国际化的过程就是指企业的产品及其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对于一家企业而言,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的生产国际化、销售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等。随着中国加入wto,与世界经济已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世界市场上与其他国家展开竞争,实现共赢。毫不夸张地讲,世界经济打一个喷嚏,中国经济也会感冒。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主动走向国际化是必由之路。只有主动走向国际化,企业才能拥有世界市场的通行证;只有主动走向国际化,企业才能与世界共享资源;只有主动走向国际化,企业才能获得更多更大的发展机会。

3.6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促进管理创新

现代企业要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新要求、新特点、新规律,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从增强企业的整体功能着眼,按照体系化的思想来设计和规划,既要有整体设计,又要从关键环节抓起,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实现对企业管理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意义。

4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是企业赢得市场、赢得未来的必要条件。企业要适应市场并谋求领先,就必须根据瞬息万变的信息,不断调整,不断强化企业管理方面的意识,密切关注企业管理发展的最新动向,学习和借鉴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相适应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管理创新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只有不断地通过管理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沈小平,孙东川,等.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10).

[2]RothwellR.towardstheFifth-Generationinnovationprocess[J].internationalmarketingReview,1994(1):7-31.

[3]许庆瑞,顾良丰.中美企业全面创新管理模式比较――海尔模式与惠普模式[J].科学学研究,2004(6).

[4]ChesbroughH.managingopeninnovation[m].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2004.

[5]雷海艳.知识经济形势下企业管理创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8).

企业创新研究篇8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企业创新

1.以人为本,实施人才战略

人力资源是企业价值链中最具创造性的因素,企业价值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活动。

(1)完善用人机制,拓宽用人视野。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大胆启用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人才;大力培养优秀项目经理和经营管理人才;着力选拔各类专业带头人和技术拔尖人才,营造一个有利于各种人才成长的环境。

(2)创新分配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估体系,对人才的工资、待遇、晋升等给予倾斜。有条件的建筑企业也可考虑实行年金制、股票期权等方式,满足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2.开展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1)强化创新意识。企业主要领导人要真正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时刻想到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真正重视技术创新,促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2)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以资产增值支持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带来资产增值。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实现创新设想、创新决策、创新投入、再次创新等环节的一体化运作。

(3)设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企业应鼓励风险投资,以银企结合、银技结合、抵押贷款、向风险投资公司寻求合作等方式,获取资金来源。在一些新型建筑结构和技术难度较大的工程项目中,也可以争取业主的资金支持。

(4)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补充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设立专门的外聘专家委员会,就科技创新项目咨询及联合攻关。

3.实施虚拟经营,专注核心环节

以协作的方式,将外部经营资源与本企业经营资源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使用其他企业的经营资源,扩大企业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管理功能,实现虚拟性的经营模式扩张。虚拟经营节约下来的资金可投向企业的战略环节,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建筑企业要紧紧控制战略环节,非核心的环节可以分散出去,利用市场降低成本,优化企业的价值链。建筑企业的战略环节是人才管理、技术开发、项目招标、设计施工、市场营销等,企业从自身优势出发,将资源重点投入这些环节,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

4.加强品牌建设,开发无形资产

(1)强化品牌意识,营造品牌经济的良好氛围。建筑企业品牌建设要将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型经营转变,通过品牌建设,摆脱建筑产品低成本、低价格,低水平的经营模式。

(2)创建自主品牌。通过技术开发、改进工艺、提高质量,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商标和品牌,提升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次和产品档次。

(3)运用品牌经营,保护自主品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努力掌握更多的优质知识产权,提高品牌的经营能力。将品牌和企业文化等软实力联在一起,提升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

5.加强文化建设,塑造企业形象

(1)抓好企业发展目标和发展前景的描绘,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近期目标及远期前景,以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管理目标和企业经营目标为载体,建立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的目标文化。

(2)培育企业精神。把员工中蕴藏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释放出来,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3)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积极克服施工环境差、条件简陋等实际困难,充分考虑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努力创造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员工从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体会到企业的凝聚力、亲和力,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6.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创新

(1)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由于信息化能提高其应变能力,可以进一步融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使各项资源能综合、合理、集约、高效地使用,大大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随着企业获得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不断提高,企业可以跟踪世界上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成果以及信息的更广泛的共享,与外部尤其是与消费者更直接和密切的联系等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

(2)注重柔性与和谐管理。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成人们自觉的行动。它的本质是在以知识工作者为本的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和谐、融洽、合作、灵活敏捷任性等特征。自我改善的柔性管理以严格管理规范为基础,以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条件,以员工自我管理为主体,通过一种顺势而人性化的管理来强化管理的应变能力。它是以理性的管理思维,超越了传统的硬性规范管理模式,把刚性管理制度的强制实施发展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要求和弹性的约束准则;把被动的事后惩罚转变为事前预防性的相互监督;把围绕生产的管理结构调整为以市场为中心的灵活应变的弹性管理机构;把员工在企业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融合。

要实现企业内部的和谐,首先,领导者应有很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带头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并处处关心体谅员工,善于联系员工,为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创造条件。其次,领导者应有谦逊诚信的品德和民主平等的作风,尊重员工的人格,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其三,领导者应善于在物质和精神上体恤员工。日本的企业界十分强调和谐管理,日本劳工运动评论家森田实对松下公司的这一制度的特点评论说:日本的企业就像父亲,劳工组织就像母亲。公司的中层干部就像亲兄弟,而企业的劳动者便是子女。日本企业所培养的是亲情味的大家庭式的和谐。

(3)组织运作的虚拟化。时代变迁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打破原有的地域界限,绕过原有的部门层次,与外部组织频繁地进行资源的交流和互补,以群体和协作优势赢得竞争的主动地位;企业的决策不再停留在对内部资源的考虑上,而是借用企业外部的力量,将可利用的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整合在一起虚拟运行,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是信息时代企业组织运作的一个发展趋势。虚拟运作的类型主要有:人员虚拟、功能虚拟和企业虚拟。

总之,对企业而言,建立企业创新体系,各种理论与方法只是引发企业创新管理者思考问题和认识问题的工具,不可能有供企业照套的现成模式。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即使非常成功的企业,其经验和做法也只能作参考,切不可照搬。企业的历史、文化、实力、行业、领导人个人素质、上级关系,国际化程度、与学术机构的关系,以及目前企业创新体系的运行状态等等都不同,必须做深入客观的分析研究。企业必须在对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客观处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来建立和建设企业创新体系。同时,企业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一次设计、一次实施就能完成的。企业的创新战略和创新体系需要经过实践的考验,且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情况在不断变化,企业创新体系也必然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因此企业始终都需要关注创新体系的运行情况,注意关注企业战略的调整和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创新体系提出的挑战,使企业的创新体系永葆其旺盛的生命力。[科]

企业创新研究篇9

关键词:企业党建;企业文化;创新;关系

近年来我国的企业先后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活力,帮助企业提升日常经营效益,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根据现代企业的实际情况,其在企业党建工作上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导致企业的日常运营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很多企业都在不断研究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关系,其中很多企业都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为企业党建工作提供了动力,但还有很多企业党建工作仍然存在严重的缺陷,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在现代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这样才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提升企业日常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一、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共生关系

(一)企业文化创新的本质

根据现代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文化创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质。首先,企业文化创新具有价值优质的特性,即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可以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促使企业的长远发展,并且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研究企业价值最优化的特征。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研究,让企业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资源开发、整合和利用,从而促进企业全面稳定的发展;其次,企业文化创新具有系统整合特性,在企业不断创新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对原有企业文化带来的阻力进行清理,在企业领导的带领下全面开展企业文化的建设,并促进企业整体性发展;最后,企业文化创新具有组织自觉特性,企业在开展文化创新活动的时候,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定位以及企业发展规划,对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进行统一,从而保证企业文化建设顺利开展。

(二)企业党建工作的具体内容

企业的党建日常工作主要是以企业生产经营为基础,严格按照要求对国家相关政策方针进行落实,并监督员工的落实情况。同时,企业党建工作需要以员工作为基础,促使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落实相应工作。另外,还需要积极主动地协助企业管理层开展企业决策的制定活动。当然,企业党建工作还必须要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有效的监督。根据我国当前对企业的管理要求,企业党建工作应该着重对工作系统的构建,并且将企业文化的创新作为核心内容,促使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的和谐共建。

二、企业党建工作与文化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存在不足

根据现代企业的日常经营来看,其中有很多企业并没有将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工作,导致其工作的开展无法正常进行。同时,企业并没有将企业文化创新纳入到企业发展规划,更没有将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会导致企业党建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从而让企业的日常经营缺乏思想引导。还会让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缺少文化元素,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企业党建工作与文化创新作风存在问题

受到传统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一些企业在开展党建工作和文化创新工作的时候,会表现出明显的和形式主义,并不能让企业的日常管理体现民主的作风。在党建工作中,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管理人员具有绝对的决策制定权,其并不会对基层员工的意见进行考虑和采纳,导致企业的决策制定存在很大的缺陷。而在企业文化创新工作中,企业领导经常注重形式,并没有对企业文化创新进行实质性的指示,也没有将企业文化创新工作落到实处。

(三)没有建立配套的规章制度

现代企业在实施新的企业制度后,其中很多企业都将产权清晰和政企分离作为企业日常工作中的重点,但是并没有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创新予以足够的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在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后,并没有很久现代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日常工作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进行构建,导致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开展日常工作的时候片面地以政府的态度作为决策制定的主导意见,忽视市场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而在考虑企业发展的时候,很多企业将先进人才的引进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并没有将企业党建工作和文化创新纳入到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并且在建立企业制度的时候完全忽视党政工作和文化创新,导致企业党政建设与文化创新停滞不前。

三、现代企业党建与文化创新共生策略

(一)培养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念

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而言,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价值观念。所以,在现代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让企业党建与文化创新实现共生,就必须要对企业的价值观念进行调整,而这就需要对所有员工的价值观念进行培养。企业要达到让自身的价值观念得到转变,就需要在日常经营中积极探索时代特色,积极创新理论知识以党的核心观念作为指导思想,并让基层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中,这样既能让企业的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顺利完成,又能让两方面工作的开展有效结合在一起,员工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促进企业党建与文化创新的共生。

(二)加强企业人才建设

在企业党建工作和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员工的作用十分重要,任何一个员工的积极作用都能对企业党建工作和文化创新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企业不断探索党建与文化创新共生策略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企业的人才建设。其中首先需要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人才,让其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入到企业中,从而促进企业整体的快速发展。同时,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对员工进行不断地培训,让员工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将其应用到企业党建工作和文化创新中,促进企业党建工作与文化创新的和谐共生。

(三)在企业组织基础上开展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和谐共生,不仅让企业的党建工作能够深入到基层,还能让企业党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从而让企业的日常运营在党建工作的促进下顺利开展。而企业文化创新为企业的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帮助企业提升日常管理效率。而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创新之所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其根本原因还是将所有的工作建立在企业组织的基础之上,从而保证企业的日常运营能够在企业文化创新和党建工作的和谐共生下顺利完成。

四、结语

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让企业的日常经营效率能够得到提升,促进企业内部的管理顺利完成。因此,针对现代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存在的问题,现代企业必须要通过对员工价值观念的培养,引进先进的人才以及将企业组织作为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基础,才能让企业的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和谐共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秀红,孔宪峰.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共生效应[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64-168.

[2]周秀红.系统论视角下的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探究[J].理论月刊,2011,06:167-169.

[3]周秀红.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系统同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54-58.

企业创新研究篇10

一、什么是电信企业服务创新

电信服务创新是技术创新在电信企业中的应用。电信服务创新是电信企业根据社会通信需求,利用外部的技术条件,对企业资源(包括资金、设备和人员)等进行重新安排和组织,重新调整电信服务的形式和推出新功能的电信服务及其服务实现方式,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

就像制造业创新很少局限于产品创新一样,服务创新亦不局限于服务行为本身。很多时候,服务创新就意味着产品销售的新途径,与顾客接触的新方式等等。电信企业的功能是提供信息传递业务,这种功能通过不具备实物形态的通信服务的形式实现。因此,电信企业的服务创新具体表现在服务种类的增加,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成本、价格的降低,通信网络运行效率提高以及开辟新的市场、扩大原有市场份额等方面。服务创新的目的是为电信企业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以便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电信企业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

不同服务行业的创新侧重点各不相同。电信企业究竟应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创新的关键维度是什么?Bilderbeek等学者在1998年提出了服务创新的整合概念模型,其中包含了四个关键维度,即“四维度模型”。

(一)维度一:新服务概念

服务概念是企业对服务的理解以及由此所衍生的具体运作模式,服务概念创新就是提出新的服务理念。在服务业中,创新大多具有无形性,创新结果并不是一个有形实物产品,而是解决一个问题的新的概念或方法,因此服务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概念化创新”。当一个企业面临着以下问题:我们需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来维持现有顾客以及吸引新顾客;我们的竞争对手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以及我们如何与客户沟通等时,新的服务概念就将形成。因此,服务概念创新通常是市场推动型的,创新者通过观察市场的服务需求或从其他市场行为中获得启示,形成新的服务概念。

对于电信企业而言,客户的需求变化以及竞争对手提供的服务(尤其是新服务)将促使他们不断提出新的服务概念来吸引、满足客户。满足客户的需求是服务概念创新的动力,也是服务创新的目的。

在这方面,浙江移动的大客户服务概念创新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浙江移动通信公司通过启动大客户全球通俱乐部活动来细分客户群,实施差异化服务营销战略,留住高价值客户。为了避免以往仅赠送一张Vip卡却没有跟踪了解服务质量的弊端,真正起到留住贵宾客户,增加服务含金量,实现差异化服务的功效,浙江移动在大客户服务概念上作了几点创新:

1.细分客户群,体现出俱乐部会员的高价值。为充分体现出俱乐部会员与普通客户的差异性,浙江移动从全省700多万客户中精挑细选出50万左右,作为本次俱乐部会员的发展对象。

2.体现服务差异化。在本次全球通俱乐部会员中又分3类,分别持有浙江移动通信公司赠送的a、B、C三种Vip会员卡,不同类别的高价值客户将享受不同档次的服务。

3.实时跟踪,贴身服务。区别以往单纯赠送Vip卡的形式,本次会员全部登记在浙江移动公司大客户服务系统中,浙江移动通信公司可以实时调取客户资料,了解客户的个需求。同时,大客户在使用俱乐部会员卡时,如果遇到疑问,只需一个电话,浙江移动通信公司会细致周到的解决公司承诺服务范围内的所有困难。

4.提高服务的含金量,让大客户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有价值服务。在本次俱乐部会员享受服务的种类上,涵盖了手机维修、业务受理、餐饮、住宿、订票、娱乐等多项服务类别,会员客户只要出示自己的Vip卡,即可很方便的享受到会员卡所标注的优惠。

(二)维度二:新顾客关系界面

服务创新的第二个维度是顾客界面的设计,包括服务提供给顾客的方式以及与顾客间交流、合作的方式。顾客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服务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在针对最终顾客的服务提供中。服务提供者与顾客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已成为创新的一个主要来源。

许多顾客界面创新以it为基础,而it应用软件的广泛应用使得处理现有和潜在客户的需要变得相当方便,用户界面的创新将导致整个创新过程的再造。电信企业近几年积极开发非面柜式服务,基于it技术的网上营业厅为客户提供了全新的用户界面。另外,呼叫中心、账务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都是顾客界面创新的典型事例。电信企业在这方面的创新有:运行189电话业务受理台、电信业务展示(包括咨询、演示、讲解163、169、DDn、aDSL、一线通、电话会议等各项电信业务)和举办各类电信业务讲座(包括:大客户宜通卡业务讲座、虚拟小交换机讲座、针对网吧用户举办aDSL专题讲座等)。

(三)维度三:新服务交付系统和组织

维度三包括新服务交付系统和组织,主要指生产和传递新服务产品的组织。它侧重于服务企业的内部组织安排,即通过合适的组织安排、管理和协调,确保企业员工有效地完成工作,并开发和提供创新服务产品。

在这方面,湖北电信的服务交付系统和组织创新工作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他们根据不同行业客户的属性特点将大客户细分成党政机关、文教、卫生、金融、外企、内企、网吧、高档住宅小区等类别,并有针对性地分别设计、制定和实施不同的应用服务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首先,他们建立了以大客户服务部门为龙头、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高效灵敏的客户服务体系,其核心是“三大利益共同体”和三个层次的服务网络。三大利益共同体是指:一、与竞争对手建立“竞合利益共同体”;二、与客户结成“共建利益共同体”;三、与社会力量形成“双赢利益共同体”。三个层次的服务网络是指结合三大利益共同体的组建从组织结构上建设核心层、紧密层与松散层三个层次的服务网络。公司重新构建了内部组织结构,树立了大客户服务部门在发展业务、服务客户方面的权威,促使企业各个部门都成为大客户服务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他们建立了服务与营销人员一体化制度。数据大客户对数据通信消费的要求是同时得到优秀的产品和享受优质的服务,这就要求无论是营销人员还是服务人员,都须全面掌握这两个方面的技能。因此,公司建立了服务与营销人员一体化制度,销售人员常常是边销售边服务,服务人员也是边服务边销售。他们借鉴了世界500强企业中比较流行的做法,在各分公司组建新产品用途推广专家小组,集中研究数据通信新产品的用途,学习各种调试方式,然后帮助营销代表向大客户推广。

再次,他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构建了快速服务机制。主要是从五个方面着手:一、大力推广和使用数据97工程成果,充分发挥其功效;二、建章立制,落实首问负责制,建立一点受理,一站购齐的服务体系;三、建立健全大客户服务信息网、大客户资料信息库和资费库,快速响应和应付外部环境、条件变化或突发事件给企业造成的影响;四、定期、主动地走访大客户,全面了解和发现服务工作中的漏洞并迅速加以改进;五、建立面向大客户的企业内部服务绿色通道,确立大客户部门的权威。

(四)维度四:技术选择

由于服务创新可以在没有技术参与的情况下发生,因此技术并不是服务创新的一个必要维度,它在模型中只是一个可选维度。虽然不是必要维度,但技术仍在很多服务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服务创新离不开技术创新。在实践中,“技术”与“服务创新”存在广泛的联系。在技术驱动型创新中,技术的变化是主要的推动因素。服务企业对于技术的选择与制造企业不同,许多创新是由下游服务部门所推动的,并被认为是用户主导的创新。事实上,虽然服务企业的某些技术要求来源于供应商,但是用户在新服务的发展和应用中确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电信业中,诸如移动智能网、DDn、祯中继、aDSL、iDC以及ip电话等一个个新技术的应用均始于客户的需要。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电信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电信行业的服务水平,例如移动通讯从模拟网络发展到数字网络,通话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又比如电信与internet相结合,向用户提供网上营业和用户自助服务模式,给用户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而电信的发展又促使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新一代的技术又开始酝酿。那些不从客户的需要出发,盲目应用于实践的新技术,则几乎注定会遭到失败,铱星系统就是一个很著名的反面例子。

(五)四个维度间的联系

任何服务创新都是包括这四个服务创新维度的集合体。一项新的服务意味着开发新的服务交付系统,改变员工工作方法或与顾客的关系,在经营过程中使用it技术等等。电信企业大客户服务创新各个维度之间的联系经常在营销和组织发展中形成。实施一个新的服务概念需要市场专家,建立与大客户交流的界面,营造合适的服务交付系统,了解服务是如何实现的(包括服务的生产与交付)。是否发展新服务的决断需要组织性的知识,如现有的组织是否能提供新服务,组织需要作什么样的改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