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农村环境整治十篇新农村环境整治十篇

新农村环境整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2:56

新农村环境整治篇1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城乡差距日益严重,虽然近几年来,国家的惠农政策已经做到了极致,但是大多数农民还是选择进城务工,尤其是年轻人,大部分还是会选择进城打工,导致现在的农村大多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使得我国新农村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1.1水环境的调节功能下降

如今的农村已经再也不是以前的农村,大量荒地无人去种植,使得农村整体氛围比较萧条。农村的环境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水环境的调节功能明显下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河床的整体抬高,从而导致大部分的河道出现淤积的现象,使得有些地方严重缺水,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同时也会对农村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生物会由于不适应当地的环境而发生大规模的迁徙。

1.2土地板结严重

由于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选择进城务工,留下来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他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观念并不强,从而出现滥用农药化肥的现象。长此以往,造成了现在农村土地的大量板结,土壤中的有机质大量减少,这对于农村的危害和影响是巨大的。土地板结严重将会为以后的作物种植带来很大的难度。庄稼种植在缺乏有机质的土壤中是不会得到充足的养分的,致使庄稼大量减产。

2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的具体措施

目前,我国新农村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只有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真正地解决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问题,才能改善新农村环境。

2.1加大资金的投入

加大资金的投入是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问题的首要措施。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农村还存在着猪圈、粪池等设施,这种设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农村的环境。同时,新农村缺乏一些公共的垃圾处理设施,出现垃圾任意堆放的现象。国家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比如垃圾处理场、垃圾桶、路灯等。在解决新农村综合环境的问题上,必须要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进行,不然新农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将会寸步难行,加大资金的投入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在资金投入方面也应该加大对农民的优惠政策,目前已有的惠农政策有种地再也不用交钱交税,这种惠农政策在我国农村得到了很大地反响。

2.2综合治理环境

综合治理已经被破坏的环境是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问题的基础。只有将现已被污染的环境治理好才能谈及其它。农村的相关部门应该将农村环境治理做成一个完整的规划,对河流、山坡、土壤等进行综合治理,邀请相关专家到新农村进行考察,接受专家们的建议,保证在治理环境方面做到高效快捷,最好能够采用高科技的手段和设备。比如,在河流治理方面,农村相关部门首先应该彻底清除河道下面积压的淤泥,使河道恢复到正常的高度。同时还应该将河面上覆盖的一些对于河流有严重危害的植物做到彻底清除。定期为河道清理杂草,待河水的水质变得较好的时候,可适当放养一些鱼苗,种植一些能够净化河底水质的水草。综合治理已被污染的环境是改善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的必要途径。

2.3增强农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从根本上强化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保证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实施。在环境综合整治的问题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别人来对当地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不如强化当地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自行治理。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向农民传授一些知识,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意识,消除农民一些陈旧的观念,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可以在新农村的未来发展中形成一股全新的风貌,鼓励当地农民自主地对当地的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3结语

新农村环境整治篇2

关键词:农村环境,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污水,处理新技术

前言:

目前,我国共有300多万个村庄,56万个行政村,4万多个建制镇和乡集镇,农村地区的户籍人口近10亿。农村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发展、资源利用的日益扩大、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乡镇工业、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畜禽养殖、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也逐渐加剧,农村环境形势已不容乐观,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突出而又艰巨的任务。

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多、村庄分布散、经济力薄弱,加上长期公共财政对农村投入不足,使得农村生活环境长期处于较差水平,更加忽视了农村污水处理问题。在过去,污水经过水渠、河道、涝池,会在天然水体自净过程下达到无害效果,可是在社会速发展的今天,农村污水的成分已经变得复杂,天然的水渠、河道、涝池已经不能完全将污水无害,反而被污染。如果不采取新的处理办法,那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农村污水处理迫在眉睫,但是我国农村条件千差万别,发展状况参差不齐,社会结构错综复杂,村庄治理的起点不同,标准有高有低,发展有快有慢,总体规模大,以目前的国情和国力,不可同步推进污水处理建设,将所有村庄、所有项目都一次性完成,因此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具体办法,逐步实施污水处理工程,使农村污水得到良好的处理。我们要探索污染治理方法,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农村污水处理新技术方面大有可为。

一、农村污水的概念及其特点

农村污水是指农村地区居民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污水。具体范围包括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两个方面。农村生活污水是指居民生活过程中厕所排放的污水、洗浴、洗衣服和厨房污水等。农村生产污水是指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

农村污水的主要特点包括:(1)农村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污水的混合体,基本上不含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可生化性好,但水质水量变化较大;(2)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分散,大部分没有排水管网,污水集中收集处理难度较大。

二、农村污水处理的新技术及应用

1.蚯蚓生态滤池污水处理技术

这项技术是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苏东辉等人提出的,适用于50户~300户的集中型农户的污水处理系统,现已经在太湖流域农村建立了示范工程。该示范工程将农户现有的化粪池改造后,或直接加以利用,用强化沟替代农户的沟渠或排污管,出水进蚯蚓生态滤池。该技术运用到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中,建设成本、运行成本和管理成本低,不需专业技术维护,占地面积小,可推广性强,适用于广大农村地区。目前,在环太湖、云贵、河南、安徽等地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滤池主要由布水装置、生态滤床和排水装置三部分组成。生态滤床从下层依次往上是:大石头(鹅卵石,直径4cm~7cm),小石头(直径1cm~3cm),沙子和土壤层,此层也可以是蚓粪层,是蚯蚓活动的主要场所,土壤上面可以种植一些植物。根据工程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此系统很适合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2.高效藻类稳定塘处理技术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oswald提出并发展的高效藻类塘,是对传统稳定塘的改进,其充分利用菌藻共生关系,对污染物进行处理。正因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藻类产生的氧气,塘内的一级降解动力学常数值比较大,故称之为高效藻类塘。高效藻类塘的优点:较传统的稳定塘停留时间短,占地面积小;建设容易,维护简便,基建投资少。若高效藻类塘后接的是高等水生生物塘,则其中的水生生物不但可以除藻,降低出水的SS,而且能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氮磷,同时收割的高等水生植物可以作为优良的饲料和肥料。缺点:它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温度影响生物的组成、营养物的需求、新陈代谢的特点和反应速率;pH影响生物的适应能力、离子输送和新陈代谢的速率;水体对光的吸收特性取决于4个方面:水体特性、腐殖质、藻类和非生物性的悬浮物;气温过高或较低时,藻类的生长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处理效果。国内的陈鹏和许春华对高效藻类塘进行中试研究,表明高效藻类塘CoD去除率75%,BoD去除率60%左右,氨氮去除率高达91.6%,总磷平均去除率为50%左右,该技术适合在阳光充沛、气候温暖的地区推广。

3.“FiLteR”(菲儿脱)污水处理系统

澳大利亚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专家于近几年提出一种“过滤、土地处理与暗管排水相结合的污水再利用系统”,称之为“菲儿脱”高效、持续性污水灌溉新技术,主要是利用污水进行农作物灌溉,通过灌溉土地处理后,再用地下暗管将其汇集和排出。澳大利亚CSiRo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和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合作,在天津市武清县建立试验区,灌溉小麦。试验表明:总磷去除率97%~99%,总氮的去除率达82%~86%,BoD的去除率为93%,CoD的去除率为75%~86%。

4.日本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日本农村污水处理协会研究了一系列适合于农村城镇中应用的污水处理设备。设计了JaRUS模式的15种不同型号的污水处理装置,主要采用物理、化学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处理过程,取得了很好效果。这15种不同型号的处理装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采用生物膜法,污水通过塑料制成的滤层,上面附有微生物。通过生物膜后可使污水中的BoD下降到20mg/L以下,SS下降到50mg/L以下,总氮含量在20mg/L以下。另一类为采用浮游生物法,是通过漂浮在污水中的微生物氧化作用,可使BoD下降到10mg/L以下,SS下降到15mg/L~50mg/L,CoD下降到50mg/L以下,总氮下降到10mg/L~15mg/L以下,总磷下降到1.0mg/L以下。该污水处理装置体积小、成本低、操作运行简单,适用于农村。一般每1000人建立一个污水处理厂,最大处理量10000人左右的污水,处理后的污水水质稳定,大多灌溉水稻或果园,或将其排入灌排渠道,稀释后再灌溉农作物。

5.生态厕所技术

生态厕所最早见于日本,是在座便器下方建造一个长方形池,池内填充锯木屑作为载体,并辅以较小的动力搅拌,借助于好氧微生物的放热发酵,将排泄物转化为无臭味的气体(水和Co2)和较干燥的有机肥。生态厕所不需要用水,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厕所内无臭味,不需要淘厕所;有机肥回用部分解决了化肥施用过多的问题,减少了对水体的污染。

6.活化器生态处理技术

活化器生态系统最早出现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用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其技术基础是活化技术,利用动植物和细菌同时对污水进行处理。其处理过程为:污水进入封闭在地下的无氧箱,空气由底孔吹入,在氨氮和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为硝化物;然后进入生物综合池,池中的藻类、单细胞有机体等一系列丰富的生物混合体,将对水中的营养物继续分解;最后流经湿地,通过植物根系作用及沙石的过滤,硝化物在此转变为氮气,污水得到净化。该系统基本上是一模拟自然的过程,在河滩、池塘和沼泽等湿地间实现废物循环再利用,有占地少、费用低、美观耐用等特点。

7.“生物+生态”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

东南大学李先宁等人,针对低成本处理、高氮磷去除要求,在江苏省宜兴市大浦镇沿太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区14个村,具有明显的冬冷夏热气候特征等条件下,采用生物和生态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以开发和研究“厌氧”、“跌水充氧接触氧化”、“人工湿地技术”3项污水处理核心技术为中心,结合7项辅助技术,把污水处理与农村村落微环境生态修复、生态堤岸净化、农田灌溉回用和景观用水需求等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把在示范区复杂条件下研发的针对性较强的各单项技术,根据不同实际条件进行优化组合与系统化,形成适合河网区农村生活污水和初期地表径流的“生物+生态”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的集成系统。该系统操作简便,能耗低,而且厌氧、接触氧化和人工湿地都是较为成熟的技术,出水效果也较好,适合在有一定高度差的南方农村使用。组合工艺中接触氧化池最佳停留时间为18.7h,对分散的农村生活污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在实验水质下,CoD、tp、tn的平均去除效率可达60.4%、73.5%、83.9%,出水平均浓度为37.88mg/L、0.36mg/L、5.28mg/L,均能达到或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的一级a类标准。

三、展望

按照当前的发展趋势,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高,与此相比,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处理能力十分有限。鉴于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对当前国家减排战略、新农村建设及改善农村地区水环境质量等的重要意义,预计下阶段小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将成为下阶段我国环境治理工作的重点。尽管在推行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从我国城镇污水处理领域的发展以及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农村地区污水处理是未来我国污水处理发展的重要领域。

四、结语

我国广大农村与大中城市相比具备发展生态工程的独特条件,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灌排渠道以及小城镇附近的废地、荒地、废塘、洼地或沼泽地、滩涂等来发展各种生态处理系统。在污水处理上应因地制宜地将处理与利用相结合,实现污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进而实现水体的良性循环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污水生态处理系统的广阔发展,对改善农村水环境、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五、参考文献

[1]孔繁翔.环境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新农村环境整治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智慧小猪猪”为你整理了这篇创新“四化”举措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落地见效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颍东区坚持典型引路,大力推广正午镇吴寨居委会“四化”工作经验,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抓手,整村组织推进,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6.9%,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实现乡镇全覆盖,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1.7%。

组织推进施工化。严格落实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责任制,开展整村示范创建,对吴寨居委会17个自然庄前期环境整治工作开展“回头看”,对标对表,明确工程量、时间点,“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全员参与、网格管理,实行“周观摩、月评比”。因村整治特色化。坚持“生态、节约、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努力呈现“一村一特色、一户一景观”。在吴寨中心村,实施景观化综合改造,完成主干道“黑化”提升,建设入村牌坊、法治广场、旅游公厕等,塑造“村景交融”形象;在边远村组,注重“能改则改、修旧如旧”,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打造主题小公园3处、景观节点13处,扮靓美丽庭院。

新农村环境整治篇4

任克军主任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伴随着我省“三化”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入了攻坚阶段,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统筹和突出村容整洁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以“四清四改两化”为重点任务,以“三线一环”为重点区域,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全面推进“万村提升”工程,着力加强道路桥涵、排水设施、垃圾处理、污染治理、清洁能源、绿化美化等建设,从根本上完善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创建优美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奋斗目标是:深入实施“万村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在此基础上,今后3年重点抓好“3个1000”,即:抓好现有1000个省级示范村的提高工作,力争打造成环境综合整治标兵村;抓好明年启动的1000个省级示范村的突破工作,力争打造成环境综合整治先进村;在提升村中按照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的原则,重点抓好1000个跟进村的推进工作,力争打造成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村。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切实加强10个方面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工作。一是加强农村道路桥涵建设。到“十二五”末,全省所有乡镇、行政村和自然屯通水泥(沥青)路,具备条件的实现户到户、屯到农田通水泥(沥青)路;二是完善村屯排水设施;三是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十二五”期间,省里计划再解决480.3万农村居民及64万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四是持续推进清洁能源开发;五是开展街路庭院综合整治。使村屯街道和庭院达到整齐划一,美观靓丽;六是加快卫生厕所建设。各地应积极争取卫生和爱卫会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快普及粪尿分集式卫生厕所,实施整村整屯改造和建设;七是加强垃圾集中处理;八是加快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加大建设力度和步伐,尽快实现人畜分离,加快建设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解决好畜禽粪尿污染环境问题;九是持续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十是积极推进路灯建设。

从我省实践看,具体有以下8种模式可供借鉴和推广:“三线一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模式、整体改造推进模式、功能分区推进模式、旧村改造推进模式、农村社区推进模式、生态村推进模式、旅游村推进模式、移民村推进模式。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选择。

任克军主任要求各地要精心组织,强化领导;加大投入,强化支撑;合力共建,强化帮扶;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协同推进,强化配合;统筹兼顾,强化落实,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新农村环境整治篇5

通化市一直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地区,多年来,在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上认识高、思路新、措施实、成效大,尤其是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强力推进,新农村办求真务实、主动工作、努力作为,使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昨天,我们集中参观了辉南县、梅河口市8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典型村,刚才又听取了通化市、梅河口市、德惠市、敦化市和四平市铁东区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经验介绍,总的感觉这些典型具有较强的示范、引导作用,希望各地要认真学习、积极借鉴、取长补短、全面提高,进一步开创全省新农村建设新局面。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不断增强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六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强力推动下,各级新农村办公室精心谋划、全力组织、科学实施,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断展示新的成效。全省先后对“百镇千村”和10个整体推进县进行了村屯改造和环境整治,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六年全省累计新修农村道路5.3万公里;修建围墙1800万延长米,新建大门19万个;修建排水沟和村屯小流域治理2939万延长米;改造农村泥草房和危房82.7万户;修建村部4283个、卫生室4494个、农家书屋7021个,建科普画廊2850延长米,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实现了全覆盖;修建卫生厕所44万户;修建垃圾站点3.6万个;新建休闲健身文化广场2012个;建设畜禽养殖小区8052个;新建大型秸秆气化站26个,户用沼气池8.36万个;安装路灯5.19万盏;植树1.6亿株,完成村屯绿化美化23.4万公里;建设乡村旅游景点495个;改扩建农村商贸市场1799处;等等。同时,还实施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科学谋划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民生。因此,全力开展好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关系重大、影响深远。

(一)综合整治农村环境是确保城乡居民生活更加美好的重要体现。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孙政才书记明确指出:吉林正处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推进的关键节点。在这一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突出“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提出了“科学发展,加快振兴,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目标要求。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城乡二元结构比较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缩小城乡差距,切实改善农村民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繁重艰巨的任务。这样的省情就决定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民生这把金钥匙,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改变农村脏乱差的落后状况,创建清新整洁、优美靓丽的农村人居环境,这不仅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的迫切问题,也是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重要抓手。因此,当前我们只有抓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这个着力点,才能更好的谋篇布局,做好“民生”这篇大文章,明显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新农村环境整治篇6

一、总体要求

按照河北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加快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危害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引导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展开,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环境保障。

二、主要任务

通过目标责任制考核,重点实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农作物废弃物综合利用、清洁能源推广等综合治理措施,使整治后的村镇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环境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农民素质整体提高,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加强,推动全市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新道路。

三、考核实施

(一)考核依据: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规定、要求,以及国家和省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标准,环保部关于开展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工作的部署等。

(二)考核范围:各县(市)、区的部分乡镇、村﹙按照河北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指标确定﹚。

(三)考核内容:《河北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办法》确定的相关内容。

(四)考核办法:在各(县)市、区自查基础上,由市政府统一组织考核,并通报考核结果。

四、工作安排

市政府成立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市环保局、市委农工委有关领导为副组长,市发改委、财政局、国土局、建设局、交通局、水务局、农业局、卫生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具体负责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督导协调。各县(市)、区政府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

10月15日前,各县(市)、区政府要将工作方案,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乡镇、村名单,以及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人名单(包括姓名及联系方式)报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

五、保障措施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工作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确保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的实现。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结合城乡统筹和新民居建设,明确分管领导,制定方案,突出重点,搞好调度,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完成整治任务。

(二)创新工作措施。各县(市)、区要在资源整合、技术保障、财政支持、投融资机制、监督管理体制等方面,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并学习借鉴先进省、市的成功做法,找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环境保护发展的新路子。

新农村环境整治篇7

一、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放在首位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宏伟蓝图,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来看,农村环境整治面广量大,涉及到每一家每一户,困难较大,我们细化目标和任务,注重实践效果,务求实效,扎实推进,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大力宣传农村环境整治的必要性和意义,组织开展村庄河塘疏浚、环境卫生整治,改善村容村貌,树立农村新形象,从有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开展这项工作,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环境整治工作办成群众满意工程。我们在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不仅把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明确起来,更把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实事干起来,让群众实实在在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新成效,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群众主动参加村庄环境整治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序进行。

环境整治工作任务重、要求高,时间长,易反复,我们把这项工作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层层落实,加强目标考核。镇党委、政府成立以镇长为组长、分管书记为副组长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班子。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主动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解决问题,分管负责人积极组织开展工作,各职能部门负责制订方案、组织施工、监督质量、验收竣工、工程管护等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做好资金的运筹和管理,规范使用好资金,林业部门加强村庄河道绿化造林工作的指导,确保该项工程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

三、科学规划,明确任务,确保农村环境整治工程的顺利完成。

根据上级统一部署,重点实施、“三改二清一绿”,掀起以环境整治、河塘疏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高潮,为保证环境整治取得成效,我们做到六个到位:

1、任务分解到位。把这次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具体分解到村,落实到每一个村组,作为硬任务来完成,进一步落实好整治方案,村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今年完成的目标任务。

2、宣传发动到位。我们把整治农村环境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层层宣传发动,真正把广大党员干部组织起来,把农民群众发动起来,自觉地投入到村环境整治活动中去,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环境整治的作用和意义,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整治农村环境既是党和政府的事,也是自己的事,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营造一种从关心到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3、资金落实到位。整治农村环境,是农民直接受益的农村公益事业,我们充分动员农民积极投工投劳,在一事一议筹劳中实行3个工日环境整治。资金方面由镇统筹2万元,市创建碧水之村2万元,碧水示范村3万元。有镇管村用,在镇对村环境整治工程组织验收考核后返补各村,并将使用情况向群众公示。

4、组织实施到位。各村按照任务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认真组织实施,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到这项工程中,切实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的成果,带领群众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实行专业队伍施工和群众投劳相结合,确保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

5、监督验收到位。整治农村环境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的需要。我们在整个工程施工中,组织多个部门相关人员全程跟踪、全程监督,定期不定期组织分工镇干监督质量、催促进度,工程竣工验收由镇、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参与,真正做到让群众放心,使群众满意。

新农村环境整治篇8

关键词:西江流域环境整治多元治理长效管理

1引言

1.1我国农村环境整治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大力建设小康社会,农村经济建设不断加强,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显。由于乡村建设规划落后、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农民环保意识淡薄,乡村基层环保力度薄弱等原因,在欠发达发区的农村,垃圾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生活污水污染等问题得不到重视,长期没有解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时刻危及农村饮用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影响乡村居民身体健康,形势严峻。

2005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2012年11月,在党“十”会议上,党中央正式提出了“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我们熟知的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以及文化建设放在了同等位置。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一段时期内的改革任务,其中也包含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着重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关内容,并形成了全会决定。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党中央明确提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思想新部署,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方向。

2014年7月,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规划》实施“要以推进协同发展为主线,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珠江-西江经济带的生态区位与环境保护十分重要,仅在广西,经济带内就有自然保护区43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74.53万公顷,其发展必将面临着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与产业布局结构之间的矛盾、污染物排放总量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必须加强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探索跨省区流域生态建设新模式。作为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一部分的农村环境整治,如何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建设美丽家园,强化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长效管理,切实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保障珠江-西江经济带实现绿色、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重要且紧迫的研究课题。

贵港市地处西江流域中游,是郁江、黔江、浔江三江汇合的地方,辖区内拥有广阔的浔郁平原,农牧业发达,辖区内农村广布,2013年末全市总人口达5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54.17%。贵港市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有广西乃至整个西江流域都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运用公共管理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结合生态建设的现实需求,剖析当前西江流域农村环境整治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具体可行、且具有创新意义的加强农村环境整治长效管理的措施,完善机制建设,这必能将为西江流域农村环境整治的政策制定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为广西实施“美丽广西・清洁乡村”行动、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2国内国外研究经验

尽管由于我国基本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很大的差异,农村环境污染与治理的状况也各有特点,但回顾他们在农村环境整治方面的政策历程,依然有非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目前国内外借得各地学习借鉴的比较好的农村环境整治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农村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用法律手段有效促进农村污染治理,同时完善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法规和政策机制,用法律和制度保障项目的有效实施,促进长效管理得以实现,发挥生态效益。

二是在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制定城乡环境保护规划,让城市反哺农村,让城乡环境资源实现共享,打开农村环境整治的工作思路,加强管理体系的建设,积极推进生态产业,让环境保护促进城乡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是拓宽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加强“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政策完善,及时总结各地治理经验,宣传推广长效管理新机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四是注重推进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让农村环保协会和其他自治组织有效地参与到农村环境整治项目中来,监督推进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保障项目实现长效管理。

五是创新环保机构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环境执法和污染治理技术科学研究。积极研发和推广农村环保实用技术,推动农村环境整治科技创新。加强农村环境监管和教育培训,加快推进基层环保机构改革,保障农村环境监督执法力度。

2农村环境整治项目长效管理理论分析

根据公共产品定义与特征,我们知道自然环境是典型的公共产品。生态自然环境作为一个公共产品,环境污染整治所实现的效益也是公益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典型的公共产品生产行为,比如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问题,改善了农村生活的清洁环境,保护了农村饮用水水源不受污染,整个区域内的群众都可以享受到优质的饮用水,而不需要支付额外的水体保护费用。这样长期发展,市场就很难或者不可能有效地单纯提供这样的服务,必须由政府补助或者由政府直接投入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和政策,并建立合理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

根据公共管理理论,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应由政府提供,在现代社会管理中,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一直未变,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产生多样性与复杂性,传统的仅有政府的单一供给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效率与长效的要求。政府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在选择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方式上,可以根据不同公共产品的特点,进行区别化设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以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的模式,便有了多元治理。

多元治理的理论所定义的主体,是互相独立的行为单位,比如政府、市场企业、民间自治组织等。在一个系统中,这些相互独立的单位可以独立结合所承担的职责,分析与估算自身承受的风险与收益,实现自身利益目标,其活动受到系统的一般性社会规则约束,但可以由政府主导进行协调,使利益相关的各个主体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各司其职”,同时又相互作用与影响,共同确保同一个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

对于农村环境治理而言,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长效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单纯依靠政府进行管理,不仅成本高,而且实效性不明显,很难长期坚持。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设,既需要城市和乡村的各级政府部门组织实施农村环境治理项目的规划、管理与调控,也需要市场企业积极参与项目的设计和建设,拓宽资金渠道,完善后期运行管理,同时还需要民间自治组织参与监督,为项目的各项工作建言献策,提高项目的支持度,打下长效管理的基础,还需要民众自觉提高意识,积极参与项目的长效管理工作,为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个人应有的贡献。总的来说,西江流域农村环境整治项目,需要由政府主导,实行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运行,科研机构、民间自治组织和公民个人广泛参与,才能真正实现长效管理,发挥其生态效益。

3广西贵港市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现状

3.1贵港市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概况

贵港市于2010年开始获得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共6个,项目计划总投资420万元,其中:中央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占六成多,自治区财政和县级财政配套三成多。项目主要安排在贵港市覃塘区,项目共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8座,建成管网8.41千米,形成治污能力每天315吨。每年削减CoD8.74吨。购置安放垃圾箱、桶578个、垃圾收集车21辆。每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量6.1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覃塘区大岭乡金沙村良岭屯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际总投资79.6万元,主要利用村内一座废弃池塘,采用“厌氧预处理+潜流式人工湿地+景观塘”组合工艺,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该项目于2011年12月竣工调试使用。经监测表明,该项目污水处理效果明显,CoD进水浓度均值106mg/L,出水浓度均值30mg/L,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收集转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村屯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011~2013年贵港市共获得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共89个,其中:2011年6个,2012年53个,2013年30个,总投资5827万元,其中:中央环保专项资金3941.9万元,自治区财政补助1122.1万元,县财政配套763万元。建设内容为:新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60座、铺设污水收集管网110.98千米;建设水源保护警示标志12个;新建垃圾中转站4座、配备钩臂式转运车27辆;新购垃圾收运设备一批,其中:人力垃圾收集车346辆,可移动垃圾箱1046个,可移动垃圾桶1116个,固定垃圾桶20个;新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11套。项目涉及贵港市4个县市区共8个乡镇82个行政村,受益人口达42.48万人。

3.2贵港市农村环境整治项目进展情况

近年来,贵港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召集县区政府和所在乡镇、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项目施工、监理单位负责人,研究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工作,分管市领导多次带队到现场督促项目实施情况,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各施工单位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建设,明确工作任务,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项目如期完成。

至2014年12月底[本研究数据统计至2014年12月底],2011年、2012年安排的59个项目已全部建成,其中已验收的57个。2013年安排的30个项目,自2013年12月开工建设至2014年年底,27套农村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全部完工。第一批垃圾设备已完成采购,第二批垃圾设备采购已进行招投标公示。垃圾中转站建设方面,原计划石卡镇、大岭乡各建一座。石卡镇中转站建设用地已选定,但覃塘区财政局未对该项目进行采购批复;由于开展清洁乡村以来,大岭乡已建有1座垃圾转运站,因此不启动大岭乡垃圾中转站建设,将建设资金调整为购买3辆微型钩臂车,在大岭乡江兴村江头屯、贵宁村马屋屯各修建一座污水处理设施,目前江头屯项目已经基本完工,马屋屯项目正在做前期工作。

3.3贵港市农村环境整治的成效

贵港市2011-2013年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项目89个,拟新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60座、铺设污水收集管网110.98千米;建设水源保护警示标志12个;新建垃圾中转站4座、配备钩臂式转运车27辆;新购垃圾收运设备一批,其中:人力垃圾收集车346辆,可移动垃圾箱1046个,可移动垃圾桶1116个,固定垃圾桶20个;新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11套,解决贵港市桂平市西山镇,平南县平南镇、镇隆镇、上渡镇、安怀镇,港南区瓦塘乡,覃塘区石卡镇、大岭乡等8个乡镇82个行政村42.53万人的饮水安全、村庄污水横流、垃圾满地、养殖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目前,已完工89个,其中:通过验收的3个,通过现场核查待资料补充齐全后下达验收批复的53个,正在进行调试和资料整理的33个。所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年处理生活污水105.4万吨,综合利用养殖粪便污水1562吨,每年削减CoD115.15吨、氨氮19.92吨;每年收集转运处理生活垃圾18.6万吨。基本达到了保护饮用水源地,改善农村村容村貌,提高环境质量的预期目标。

通过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贵港市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村庄污水横流、垃圾满地、养殖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群众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经过对贵港市2011~2013年度的89个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项目所在地的群众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村民对当地的项目成效都表示肯定,并觉得较为满意。

3.4贵港市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存在的问题

2011~2013年贵港市共获得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共89个,其中:2011年6个,2012年53个,2013年30个。至2014年底,2011年6个项目中桂平市1个项目和港南区3个项目已完成验收,覃塘区有2个项目。2012年53个项目已全部完成验收。2013年的30个项目中,虽然27套农村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全部完工,但仍有配套管网和治理设施采购等项目未完成,30个项目均未通过验收[数据统计截止2014年12月31日]。

目前贵港市已建成的由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资金安排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共61套。大部分都能正常运行,为改善当地环境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仍有小部分设施由于思想不重视、运营资金不落实、管理不到位等种种原因,存在停运或运转不正常的情况,有的甚至锈迹斑驳、杂草丛生,几乎荒废。部分群众参与管理的主体意识不强,甚至出现个别群众随意毁坏污水管网及垃圾收运设备的行为。

3.4.1政府部门在项目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是基层政府申报项目后,没有按照政府牵头的原则,政府主导、各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没有很好运转,几乎所有任务都由环保部门去实施或者协调,基层环保部门编制少,工作任务重,疲于应付。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部门不分工不明确,许多地方均是环保一个部门在负责,工作积极性明显不高,使得这项系统工程推进成效不明显。

二是在项目的建设指导与管理监督上,政策文件仍不够完善,国家环保部出台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指南规定的项目在一些地区不具有典型性,指南规定的范围甚至未包括一些急需解决的农村环境问题,比如导致没有得到有关项目资金的支持,也得不到地方政府的重视,相关指导性文件出台较滞后,前期许多项目的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项目资金申请与使用仍存在一些不规范,一些乡镇为了申请资金,突出政绩,前期调研规划不充分,急忙申报项目,导致项目实施后难以开展建设或运行后效益不明显。

三是政府管理只重成绩不重实效。基层政府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当成了地方形象工程,民生工程的意义未落实,只重面子,不注重实效。建设农村环保设施的过程中,以项目是否建成作为唯一指标,而项目设施的质量及长效运行保障等得不到重视。一些项目在开展初期工作的时候,在管线布置、项目用地等初期的设计工作方面,地方政府作为项目业主单位,没有与相关部门以及当地村民进行良好地沟通,导致项目施工后仍有变更,浪费了前期工作资金,影响了项目整体的效益。一些政府在规划方面脱离实际,过度强调长远规划,没有针对当地农村的实际进行合理安排项目,导致一些环保设施建成后长期无法投运,同时又没有解决当前影响当地群众生活环境的污染问题。

3.4.2市场参与项目管理方面的问题

在贵港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的建设与管理中,市场参与较少,从头到尾都是由政府包办,企业仅参与了一些简单的建设过程,交付使用后,项目的运行管理全部由政府承担。政府由于人力、财力有限,在长效管理上很难维持。在环境整治技术方面,科研机构参与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目前的农村环境整治技术大多存在成本高、不符合农村实际等诸多问题。某些农村环境治理的技术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二次污染”风险。比如垃圾转运问题,若不顾地方实际,一刀切全部搞统一的转运,某些距离较远的乡镇,为了方便转运只能临时找某块低地堆放垃圾,临时堆放点又无防渗等相关措施,转运的周期久,导致临时堆放点的垃圾污水渗到地下,造成了二次污染。目前,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的示范项目,其成功的技术总结推广力度不够,也成为许多地区该项工作目前的技术难题难以解决的原因之一。

3.4.3村民自治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方面的问题

调查发现,虽然贵港当地结合“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工作,利用“一组两会”和个别村民自治组织,参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管理工作。但目前当地政府实行政府全权包揽的政策没有发生实质改变,尚未形成政府主导、广泛公民参与的管理机制,所以当地民众只能在尚未成熟的村民自治委员会,推行少量的管理工作,但真正参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立项、建设、运行、后期维护长效管理的机会非常少,也没有相式方式途径,其参与的行为只有以个人环保为主,导致了公众参与的水平很低。有些村民受村委会雇佣成为保洁员,定期开展一些环卫清洁工作;有些村民受雇佣参与项目的建设,但仅仅是用工劳动合同关系,无法对建设工作发表任何建议意见;大多数村民没有参与到农村环保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中。致使项目的长效管理机制得不到有效推行,村民自治组织没有真正参与到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长效管理上。

加上项目资金的公开工作不到位,起不到社会监督的作用,当地村民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不了解,对项目的支持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在征地等环节,受市场影响,农民对征地补偿款要求过高,加上资金不透明,致使农民合作意识不强。

4西江流域农村环境整治项目长效管理机制的构建

4.1构建长效管理机制的政策环境

从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目标任务,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保护生态红线,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明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建设、改革和法律的三大任务,这些都显示了党和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深化改革对环境执法提出了新要求,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安全有了新期待,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常态。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高度重视和重要问题,为新时期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9]。

广西自2013年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以来,各地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综合整治成效初步显现,乡村清洁面貌有所改观,这项活动政府投入了许多人力物力,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自治区党委、政府站在“美丽中国”广西战略的高度,在2014年继续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作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双核驱动”的重要配套工程,制定印发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将2020年以前的活动分为四个阶段推进,分别是“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和“幸福乡村”。广西乡村建设的重大活动,为广西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和依托,相关规划的长期设定,也为农村环境整治长效管理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近年来,贵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2014年4月,中共贵港市委书记王可带队到贵港市环境保护局调研,这是贵港自成立地级市以来,市委书记首次到市环保部门调研。近几年,贵港市人民政府市长也多次带队到市环境保护局调研,检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为贵港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贵港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生态市”为目标,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抓手,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4.2构建西江流域农村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的措施

农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所以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西江流域农村环境整治惠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整个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其长效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具有长期性、动态性强、反复性高的特点,若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整治项目的将在短时间内失去生态效益,且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要实现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长效管理,必须在政府与市场等其他主体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构建多元治理的模式,以实现网络化、立体化的互动治理格局,结合各治理主体的特征及优势,综合推进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长效管理。

笔者根据对贵港市农村环境整治现状、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研究,结合公共产品、公民参与和多元治理理论,提出以下构建西江流域农村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的措施。

4.2.1加强农村环保立法,健全农村环境整治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2015年1月1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这部环境保护领导最顶层的法律,是25年来首次修订,被外界称为“长出了牙齿”的法律。新《环境保护法》中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作了大量明文规定,对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环境保护尤其是基层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职责作了明确规定,涉及到农村生活废弃物处理、农药等农业投入、畜禽养殖的选址、建设和管理等各方面,新法在农村环境保护资金的支持方面也作了规定,规定地方政府要财政预算中要安排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污染治理和环保设施运营等方面,保障治污设施的长效运营。这些规定都给新时期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意义十分重大。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与新《环境保护法》配套的关于农村环境保护方法的实施办法、细则,各有关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尚未完善,现在的一些具体操作办法,大多是“重城市,轻农村”,相关的污染防治法律集中在表现保护城市利益和大中企业利益为中心的立法倾向上,过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视不够高。现行法律中,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立法两大体系并存,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和谐之处,在一些调整措施上出现了矛盾、冲突、重复等现象,缺少综合调整保护措施的规定,可操作性差。

要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促进项目的长效管理,必须充分发挥法律的调控、管制手段,加强和创新农村环境保护立法模式,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建议农村环境整治的法律依据,严格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管控。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特点,加快推进专项立法,比如目前国家环保部正在制定上报国务院的“土壤污染防治十条”,可以在农村环境保护领域加以重点强调和规定。同时,及时梳理现在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及时调整、更新不适应新时期工作需要的法条,适时加入一些适合当前发展的法律规范。另外,还在加强地方立法与国家立法相结合,省、自治区应该根据各地实际,综合本地区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特征、人文特点等因素,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立法,比如广西实施“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是一项长期性的重大民生工程,立法部门可以根据此项工作的需要,结合当前农村环境实际,制定有利于活动实施、有利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地方法规。根据政府工作需要,制定规范性文件加以补充,为相关立法出台提供良好的实践基础。西江流域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长效管理,离不开国家和有关省市的法律法规与规范性文件的保障。

此外,国家环保部门应该加快制定农村环境整治有关标准文件,推广先进地区的整治工作经验,切实指导、规范各地实施农村环境整治的技术标准和项目建设规范,完善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规划、选址、设计、建设和长效管理的指导,促进各地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

4.2.2转变政府管理思路,建立多元治理的运行机制

多元治理模式主张政府在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工作的角色,从传统的全能包揽式、完全管制式向积极主导、有效协调的方式转变,以宏观政策调控和深化考核管理为主,加强引导市场企业、科研机构、环保类非政府组织(nGo)、民间自治组织、公民个人等多元的治理主体参与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协调整合,共同促进农村环境整治的长效管理。

第一,政府部门要切实起到主导作用,积极协调市场、社群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到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长效管理工作中来。地方政府要及时制定完善有关农村环境整治的配套实施文件或法律出台前的规范性文件,明确政府与各有关部门工作职责与目标任务,健全相关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牵头单位,各责任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参与、积极配合,县(市、区)、乡镇、村也要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及工作班子,形成了上下贯通、协调有力的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管理的立体化网络,合力推进长效管理。

第二,协调各治理主体,落实好项目规划,规范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运行管理相关制度。加强西江流域各省区、地市间的环境保护合作,在流域整治的合作总体规划、农村环境整治规划等方面,加强沟通,互扶互助,先进地区带动后进地区,共同维护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有关地方政府,应根据地方实际,组织好村庄的发展规划,将农村环保规划与国土规划、林业规划、农业规划等有机结合,做好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规划布局,充分考虑项目的科学合理性和生态效益,以及日后的长效管理和风险隐患等因素,加强与基层民众的沟通,充分听取基层干部和村民的意见建议,规划设计人员深入镇村,会同相关人员和村组干部,商议具体规划方案;定期安排项目负责人到项目地点检查指导项目实施,跟踪进度,了解帮助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安排专职信息联系人员,及时对接项目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加强项目管理的指导。从省(自治区)一级党委、政府制定出台类似《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办法》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运行机制方案》、《“清洁乡村”示范村屯建设指导规范》、《自然村村规民约》规范文本、《村庄环境卫生管理监督岗》等配套文件,加强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指导。

第三,政府部门要制定完善多元治理政策体系。根据市场实际,制定推行农村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政策意见,结合本地实际,逐步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的企业化管理,促进环境治理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创新农村环境整治的投资和运营机制,制定鼓励市场企业参与农村环境整治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优惠政策扶持政策,培育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鼓励环保非政府组织参与项目监督,发挥社群组织的广泛监督作用,保障监督参与途径的畅通,积极维护公益组织的利益,让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在阳光下运营。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和群众参与项目的积极性,结合“清洁乡村”“生态村镇创建”等相关活动,发动基层组织和人大、政协委员以及广大村民的力量,为项目的选址、设计和长效管理建言献策,保障项目正常发挥生态效益。总之,政府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合理优化资源,完善政策体系保障政府、市场企业、公益组织和民间自治组织以及民众个人都能作为农村环境整治的治理主体,有效发挥各主体的优势,促进项目实现长效管理,共建美好生态家园。

第四,由政府主导,健全农村环境整治考核奖惩机制,进一步落实长效管理目标责任制。一是明确乡镇党委、政府环保责任,由相关部门组成检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检查,采取抽查与巡查相结合,督促项目实施。通过内部通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公开曝光等方式,提高政协委、人大代表参与督政的频率和强度,结合季度评比、年度争优、奖惩并举等方式,推进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完成既定年度目标任务。二是调整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的内容,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列入指标考核,坚持把经济指标同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结合,促进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落地。三是细化任务分解,量化考核指标。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标准,把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建设和长效管理任务,把长效管理细化成年度指标或达到某种状态的指标,任务分解到具体的乡镇村屯和干部,抓好落实。

第五,加强农村治污技术应用推广,培育专业技术人才。要加大对环境科技的投入,为环境科技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鼓励高校等科研机构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实用的治理技术和长效管理模式。积极培育并规范农村环保产业市场,加强管理,促进农村环境整治技术行业的提升。同时,加强乡镇及以下的基层环保队伍建设,推进乡镇环保助理、村屯环境监督员的普及,加强农村环保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促进农村环境整治设施运营的有效管理,使其发挥长效的生态环境效益。

4.2.3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创新长效管理的激励机制

市场是农村环境整治多元治理中的重要一元,其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可以充分发挥灵活性、竞争性与多样性的特点,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农村环境整治的技术方法和管理手段,择优应用。国务院办公厅在2014年12月印发了《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2014〕69号),明确“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排污者通过缴纳或按合同约定支付费用,委托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第三方治理是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专业化、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有效措施”。首先,规范市场准入,制定有关企业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准入制度,鼓励技术先进、管理到位、信誉好的环境治理企业,参与到西江流域农村环境整治中来,配套制定引进企业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其次,鼓励本地乡镇中小企业分片承包负责当地的农村环境整治,在严格企业自身的环境治理的同时,强化乡土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以企业自身能力为实际条件,适当地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设计或建设,或后期的长效管理工作,政府在这些企业的税收、排污费征收、生态资金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强的鼓励、优惠政策体系。再次,继续推进目前实施的“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农村环境整治财政政策,规划安排好中央和地方用于奖补的资金预算,考虑西部地区基层政府的财政实际,适当提高额度,调动他们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同时,优化转移支付制度,广西作为国家确定的四个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试点省(自治区)之一,应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强化生态功能区规划,让广西等省区享受更高标准的转移支付。有助于政府将资金投入市场,调控优化企业参与长效整治的合作局面。只有基层政府的资金充足,才能激励乡镇企业自觉加强环境保护,调动市场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积极性,调控和优化企业参与长效整治的管理。最后,要规范农村环境整治第三方治理的运营模式。农村环境整治的治污设施,要实行投资、建设、运营和监管分开,采取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等方式引入市场企业,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公共财政支付水平与治理绩效挂钩。

政府要设立专门的资金,创新多元治理主体参与的激励机制,建立农村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政策有奖征集等制度,建立地区农药瓶、电池等重污染物质回收补助机制,设立美丽村庄奖励资金,倡导企业捐助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公民个人义务参加生态建设有关活动等多种方式,激励公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4.2.4完善长效管理的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社群组织与公民的参与作用

第一,鼓励城市里的环保类的非政府组织(nGo)参与西江流域的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在规划指导、项目监督等方面,充分发挥公益组织的桥梁作用,切实维护农村弱势群体的环境权益。大力倡导农村地区自发成立农村环保协会等公益组织,在政策优惠和财政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在专业培训和指导等方面给予照顾,确保其能发挥作用。在自然屯中推行“一组(党小组)两会(户主会、理事会)”互助自治机制。该机制按照党小组调研提议,户主会协商决议,理事会组织实施的运作程序,确保村屯中重大决策符合群众意愿。因地制宜,成立农民理事会,由村里有威望的党员,族老或经济能人担当带头人,探索垃圾收集清运和环卫保洁管理新模式。

第二,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引导规范村民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环境保护是全社会所有公民的共同责任,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的长久性、反复性等特点,决定了政府要实现长效管理,必须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2014年5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出台了《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指导意见》(环办〔2014〕48号),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一些指导意见和对政府部门的工作要求。要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环保的制度,政府部门在作出与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的管理决策、经济政策等行为时,必须受到广大利益相关的农民的有效监督,决策过程要听取群众的意见,得到群众的认可,这样实施的决策才会得到公众的拥护。同时,参与制度的完善,也将进一步提升公众的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第三,保障社群组织与公民的参与渠道通畅,发挥其监督与约束作用。在公众参与农村环境整治中,建立公众的生态环境需求的表达机制,尊重当地村民的主体地位,使其充分参与到决策和执行的全过程。在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以及长效管理等多方面,均应保障公民的参与决策和监督表达权利,让当地村民真正地在各个阶段体会到“治理主体”的存在感,对本地的生态环境整治负有责任感,加上管理机制和村规民约等的约束,共同推进农村环境整治项目长效管理的实现。

要以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的形式,确定和保障公众参与的权利、途径和方式,取得公众支持和拥护,推进项目的长效管理。制定项目申报和方案制定时村民参与的有关制度,加强民意调查、听证等途径,吸纳广大村民意见建议。制定项目建设工程监督、经费使用管理与项目验收的公众参与制度,让项目在阳光下运营,提高公众满意度。最后要完善项目管理的监督举报制度,保障农民可以通过环保、村民委员会上访、自治组织监督等多种方式对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建设和管理进行监督,政府部门要建立高效合理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吸纳社会各界的参与力量,保障项目的长效管理和维护。

第四,全面完善项目信息公开,提升长效管理的透明度。认真落实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信息公开工作,保障村民知情权和参与监督权,提升项目建设的质量和透明度。公开的内容要全面、真实、易懂,工程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都要全面公开项目相关工程信息、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招投标信息、监督举报途径、村规民约、项目维护管理办法等。公开的形式与途径要丰富多样,贴近群众,充分利用“村头议事”公示公告,农业广播电视、手机报,甚至微信、QQ等多平台结合,加强信息公开的力度与广度。

第五,丰富宣传形式,提升全社会的农村环境保护意识。由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多层面、多途径、多措并举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积极营造“人人重视环保,人人参与农村环保”的浓厚氛围。结合乡村建设活动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后续活动,深入基层,进机关单位、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村屯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有关知识宣传。创新宣传载体,利用微博、微信平台等新媒体结合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等传统形式,提高民众的农村环境保护意识,让村民自觉行动起来,参与到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工作中,共同推进农村环境整治项目长效管理,建设我们共同的美丽家园。

结语

农村生态环境,是典型的公共产品,但由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传统的政府一元治理模式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已无法有效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样的公共产品,需要由政府主导,市场企业、环保类非政府组织和民间自治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才能实现西江流域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长效管理,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首先,加强农村环保立法,健全农村环境整治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格实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从源头上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有效整治。其次,转变政府管理思路,建立多元治理的运行机制,改革政府全揽全包的一元治理模式,加强政策引导与项目考核,以宏观调控的方式促成整治项目多元治理的良好局面。再次,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创新长效管理的激励机制,发挥市场各方的优势促进长效管理的实现。最后,完善长效管理的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社群组织与公民的参与和监督作用,多管齐下,多元共治,逐步构建农村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emersonHJ,GillmorDa.theRuralenvironmentprotectionSchemeoftheRepublicofireland[J].LandUsepolicy,1999,no.4:235-245

[2]Yang,Guobin.environmentalnGosandinstitutionalDynamicsinChina[J].ChinaQuarterly,2005,no.181:46-66

[3]张宏艳、刘平养.农村环境保护和发展的激励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4]闫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5]高培勇、崔军.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11

[6]王夏晖、李志涛、陈颖等.农村环境保护:国内外的经验、做法与启示[J].环境保护.2009年第6期

[7]王兴伦.多中心治理: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8]陈刚.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加强环境整治工作[J].典型调查.2007

[9]张波、丰先林.毕节市建设美丽乡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第7卷第12期.2013

[10]庄新泉、周建芳、王书存.大丰构建村庄环境整治长效机制[J].新农村建设.2013

[11]吴娜、种项戎.邢台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

[12]郝德利,侯小军,董宝生.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第38卷第2期2013年2月

新农村环境整治篇9

1.组织督导,切实发挥各级组织的领导作用

为了切实加强对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16个部门为成员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东辽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明确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乡镇和行政村、职责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在村级还成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进而在全县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组织网络和部门联动点面结合的工作机制。同时,为确保整治工作有序进行,东辽县还成立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督导组,建立了“一季度一调度、半年一通报、年终一评比”的督查和考评制度,加强了对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检查指导,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以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步伐,不断探索和积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模式和经验,总结成功经验,推广典型做法,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全面开展。

2.宣传发动,切实发挥宣传手段的导向作用

坚持群众自主、政府主导,这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必须遵循的工作方法。东辽县把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贯穿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全过程。在促进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方面,东辽县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加强宣传,提高主体意识。专门抽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业务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人员组成宣传组,驻村入户面对面地宣传讲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意义目的,印发《东辽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宣传手册》,做到每户一份;二是在县电视台开办专栏节目,注重导向宣传,通过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层层发动,使全县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美化绿化活动深入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参观典型,提高参与意识。通过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和典型现身讲解等形式,让参观的群众深受教育,使群众自觉投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之中来;四是强化村规民约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实效性,切实增强村规民约对群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引导和约束作用,全面提高了村屯的乡风文明程度,推进了民主管理进程。

3.创新机制,切实激励农村干部群众的参与意识

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为了调动农村干部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县制定并实施了《东辽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在村屯道路硬化、石砌边沟、卫生厕所、农户院墙改造、固定垃圾点、垃圾填埋场等方面实施以奖代补,县财政每年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代补,“以奖代补”政策面向全县所有村屯,从而形成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强大动力。2009年以来,除了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纳入全县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项目以外,还把每年作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年,切实开展有声有色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2012年,东辽县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奖代补机制。研究并下发了《东辽县乡镇小街环境卫生整治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将乡镇小街街路硬化、甬路硬覆盖、石砌边沟、固定垃圾点、固定农贸市场、乡镇小街保洁队伍建设纳入以奖代补范畴,更加激励了乡镇小街经商企业和居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积极性。

东辽县还研究制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在着力探索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方面做文章,使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化、经常化。一是建立保洁制度。使用省补新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为每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购买了1台垃圾运输车、1台铲车、1台钩机等保洁设施,安装了固定垃圾点,建立了垃圾填埋场,由专(兼)职保洁员进行公共用地的清扫,其费用由受益村民筹资自付;二是建立投入机制。通过交通、住建、卫生、环保等部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为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整治资金;三是制定有关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村规民约,约束不卫生、不文明、不健康行为,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

4.分步实施,切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乡镇政府、村委会、相关部门按照《全县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方案》和《全县美化绿化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本部门工作特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化绿化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在坚持“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原则的基础上,既抓镇容村貌环境卫生治理,又抓镇域村屯美化绿化,双管齐下,分线作战。在镇容村貌整治方面,以治“差”为重点,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以治“脏”为重点,在镇村干路整治方面,以治“杂”为重点,在交通秩序整治方面,以治“乱”为重点,在环境污染整治方面,以治“污”为重点,在公用设施整治方面,以治“弱”为重点,在地块整治方面,以治“裸”为重点,在丑陋行为整治方面,以治“丑”为重点,通过净化、美化、绿化、硬化、亮化等综合整治措施,推动了我县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美化绿化活动的扎实开展。我县还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把村屯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六改四普及”(改路、改房、改墙、改水、改厕、改环境,普及清洁能源、普及有线电视、普及太阳能、普及自来水)为抓手,优先解决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并在全县组织开展了绿化美化一条街、绿化美化一条路、绿化美化一个村屯、绿化美化一条河的“四个一”绿化杯竞赛活动,使全县的生态条件得到了极大提高。

新农村环境整治篇10

一、初步成效

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生态县(市)3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4个、省级生态乡镇60个、部级生态村1个;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1600个;建成生活垃圾中转站133座,已建立垃圾清扫保洁队伍的行政村累计达4088个;完成存栏猪200头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433家,建成畜禽生态养殖小区13个,建成粪便收集处理中心5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创建规范化合格饮用水源地50个,完成2400多个村饮用水工程建设,解决了20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清水河道”工程建设5755公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面积834万亩,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252万亩;完成6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8个市级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完成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整治6547家。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009年,我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56.2%,出境水水质达标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分别比2006年提高25、58.3、16.7个百分点;市区空气质量好于等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98.7%,比2006年提高4.5个百分点;主城区化工恶臭发生率控制在4%以内,比2006年下降近15个百分点。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领导。2008年7月,我市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市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市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切实做好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的通知》、《市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大力实施农村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编制出台全国首个地市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明确各地各部门职责,提出今后10年将认真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河沟池塘整治等农村突出问题。坚持将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纳入年度生态市考核任务书之中,强化责任落实,层层签订责任书,逐年增加考核权重,初步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各级层层落实责任的工作机制。

(二)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市政府出台《市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市本级财政对市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每村11万元进行补助。市政府出台《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暂行办法》,在椒江柏树里村、玉环双峰社区等地开展跨产业排污权交易试点,由企业出资帮助农村建设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削减的部分CoD排放量作为企业扩大发展的排污指标,进一步拓宽了农村环境保护资金的筹措渠道。椒江区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若干意见》,区财政共投入3450万元用于村庄整治的以奖代补,对通过验收的示范村、整治村分别奖励30万元、10万元,同时,出台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已有152个企业与129个村结成对子,合作资金达4600多万元。温岭市投入6.6个亿实施城乡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三年行动,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按90%进行补助,对集镇污水处理设施按40%、配套管网按300万/公里进行补助;每年落实3000万元生活垃圾处理专项资金,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由清扫队伍统一对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处置;建立2500万元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对按时完成建设并验收合格的治理项目,按沼气池容积实行“三级财政补助”。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一是狠抓生态系列创建。每年出台创建计划和工作方案,大力推进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部级生态村、省级生态县和生态乡镇以及生态文明试点乡镇和试点村创建工作。二是狠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总结推广厌氧无动力、厌氧微动力、沼气净化、人工湿地等治理工艺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推进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计划,重点抓好市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计划五年内全面完成市区727个不能进入城镇污水管网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三是狠抓生活垃圾整治。市委召开全市垃圾处理现场会,出台《关于农村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的若干意见》和《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考核意见》,明确平原农村“户收、村集、镇中转、县处理”和偏远山区、海岛农村推广“门前三包、统一收集、集中分捡、生态处理”的思路,力争到2012年全部行政村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四是狠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切实加强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治理,大力推行沼气工程建设,形成“猪-沼-果(蔬)”农业生态模式,努力实现畜禽养殖污染的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坚持以“两减一控一提高”为手段,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深入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不断提高化肥农药污染治理水平。五是狠抓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严格落实饮用水源地截污控源、生态修复、应急监测等保护措施,深入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建立完善长潭水库等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有效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六是狠抓河沟池塘疏浚整治。重点开展以农村河道沟渠和池塘疏浚、清淤为重点的“清水河道”建设,建立落实河沟池塘长效管理机制,实现了主干河道低水位不断流的治理目标。

(四)强化农村工业污染防治。编制实施市区及六个县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农村工业项目环境准入,严防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加强农村地区重点行业和企业环境整治,部署开展冷冻染线业、橡胶业、制鞋业、家俱业、三废银回收业、工艺制品业环境整治以及医化、电镀等行业深化整治,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平原河网水环境整治,编制实施椒江水系等7大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重点抓好市区内河水环境整治工作,编制《市区水环境整治规划》及四个子规划,制定《市“河长制”实施方案》,坚持截污先行、引疏结合、治保并重、多管齐下,狠抓市区水环境整治各项工作落实,有效改善了内河水环境质量。加强农村地区环境监管,坚持以“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飞行斩污”行动和义务环保协管员点单式执法活动为抓手,切实加大农村工业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农村地区环境隐患排查和调处,有效确保农村地区环境安全。

(五)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力度。2008年6月以来,我市先后在《中国环境报》、《日报》等刊发290余篇反映农村环境保护、生态市建设等方面的新闻报道。部署开展环保手机短信宣传和永久性宣传标语设置工作,将环境质量指标、农村环境保护等贴近百姓生活的内容,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发送给社会各界共约2万人;在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设置环保永久性宣传标语约240块。全面启动“环保、全民参与”行动,推出省首个市级环保电视专栏《环保》,每周一期,内容涉及农村环境保护、水环境整治等内容。2009年“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大力开展农村环保宣传月活动,联合举办“农村环保行”采访活动,精心制作《美丽新、绿色新农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题片,并通过农村远程教育网在全市农村播放,社会反响比较好。编印《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例》、《农村环保小知识》等农村环保宣传册,积极推广各地农村环保亮点工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农村环保理念。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特别是水环境质量令人担忧,金清河网、椒北河网、玉环河流三大水系水质还比较差,农村饮用水源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农村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区域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望仍有一定的差距。

(二)农村工业污染防治形势不容乐观。我市工业的结构性污染严重、产业布局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医化、固废拆解、电镀、食品、造纸等重污染行业大多紧邻农村地区或居民区,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仍比较大,农村地区工业污染整治任务仍然相当繁重。同时,经济企稳回升对农村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三)农村环境保护任务依然繁重。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还比较普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务仍十分繁重,尤其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由于资金缺口大,推进难度比较大。农村地区环保力量仍然薄弱,乡镇环保机构和农村环保协管员队伍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抓好农村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各项重点工程建设,今年要力争创建省级以上生态县2个以上,省级以上生态乡镇6个以上;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448个;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90%以上;完成275家存栏猪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新建养殖小区26个;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40万亩;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数10万人;完成清水河道建设350公里。积极培育农村环境保护示范工程,重点抓好微动力生化、沼气净化、人工湿地、生态塘等农村生活污水示范工程建设,抓好天台县雷峰乡生活垃圾生态化处置经验的总结、提升和推广,抓好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