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体能训练方法十篇现代体能训练方法十篇

现代体能训练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0:15

现代体能训练方法篇1

关键词现代五项体能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888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随着体育的不断发展,现代五项运动应运而生,现代五项运动中包含较多的运动项目,比赛观赏性强,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好。我国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的体育工作相关标准,对我国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做了详细的规划。作为高等院校重要的体育项目之一,现代五项运动训练方法,特别是体能训练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代五项体能结构特征

现代五项运动中,运动员要在一个比赛日内按顺序完成五项运动项目,而五项运动项目的体能特征又存在较大的差别。现代五项运动对运动员体能有着不同的要求,击剑项目中运动员要具备较强的下肢爆发力、上肢力量以及速度和有氧耐力;马术则要求运动员具备下肢流量、平衡能力以及核心力量;跑射项目要求运动员具备速度、稳定性以及较强的上肢力量。

现代五项运动不仅对运动员有不同的体能需求,还会导致运动员不同的能量代谢。击剑比赛中运动员要想赢得比赛,必须移动迅速,精确完成攻防动作,击剑运动要求攻防迅速且具备爆发力,运动中主要由atp-Cp系统提供能量,同时有氧也进行能量供给。200米自由泳比赛为2-3分钟,糖酵解为运动员提供主要能量,高效完成比赛后,运动员的血乳酸值可达20mmol/L;跑射项目中,运动员完成每组跑步后,心率约为180-190次/分钟,血乳酸值约为16mmol/L。

二、现代五项体能训练特征

高等院校在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前,要制定高质量的训练计划,并且认真贯彻执行。训练计划和训练实施过程中,既要考虑到运动员单项运动的能力训练,还要分析单项运动训练对其他项目能力的影响,保障运动员五项运动均衡发展。现代五项运动的训练范围较广,体能训练过程中,要提升单项运动体能训练对整体项目的贡献率,降低项目之间的重复劳动率。击剑、游泳、跑步以及马术等都需要运动员的核心力量,马术运动对运动员的平衡能力有着特殊的要求,跑射项目需要运动员具备高度的神经肌肉协调控制能力。因此现代五项运动的体能训练中,要针对五项运动的体能需求进行基础训练,然后根据每项运动的特点制定出与项目运动相匹配的体能训练方式。现代五项运动中,游泳、跑步等项目具有一定的共性,需要进行有氧训练以及速度训练,此时可在同一训练中完成,从而在单项运动训练中完成专项体能的训练。

三、我国高校现代五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主要方法

(一)注重遗传优势,采取渐进性的训练方式

高等院校在甄选现代五项运动员时,要充分考虑运动员的遗传因素,在运动员中选出天赋较高的运动员,进行现代五项运动的体能训练。在选拔后,制定出合理的训练计划,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的优势制定出体能训练的计划,从而提升运动员现代五项运动的水平。体能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充分了解人体的主要结构以及机能进行训练方式的选择,对训练成绩较好的运动员进行拔尖训练。现代五项运动的训练要遵循从简到难的原则,训练量要从少到多,训练的强度逐渐增强,最终进行高强度的训练。

(二)加强理论指导,提高自我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现代五项运动体能训练前,教练员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在此之前,教练员要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学习体能训练的理论内容,以及现代化的运动生理知识以及运动训练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结合训练实践中,并且定期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运动训练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结合世界现金训练技术,从而制定出最科学、最适合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教练员还要将训练内容进行整理,将训练技术传授给学生运动员,教练员与现代五项运动员要做到共同进步。教练员加强与运动员沟通,运动员才能更好的理解训练方案,有助于提高现代五项运动员的训练自觉性和自主性。

(三)利用板块训练模式加强专项训练

现代五项运动训练中,要改变传统的训练格局与方式,通过板块训练的方式,将技术性项目与体能性项目进行细化,形成模块性的、单元性的训练模式。通过某个体能项目将1个或2个项目合并成一个训练模块,从而形成两个训练板块。而板块训练结束后,进行阶段化的强化训练,同时进行常规化的训练以及集中性的强化训练,从而使训练的强度和复杂度增加,不断增强训练的难度。将训练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教练员制定出强化训练的时间,从而交替进行两个板块训练。当保持板块还在稳定状态时,新的强化训练又开始,而新的强化训练有了更高的起点,训练的状态会长期处于较高的状态。

四、结束语

传统对现代五项运动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认为现代五项运动的体能特征只是将五项运动项目的特征进行叠加。但是跑射联项新规则的颁布,高校现代五项运动在对运动员训练中,要重新认识运动员的体能特征。现代五项训练中,要将五项运动看作有机的整体,将单项运动与整体相结合。另外,根据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知识以及长期的体能训练实践,现代五项运动的体能训练要注重对运动员神经以及肌肉对运动方式和速度要求的适应性的训练。

参考文献:

[1]王宏威.新规则实施对现代五项运动训练安排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3.

现代体能训练方法篇2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运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育运动是现代人群健身、休闲及娱乐的不二选择。运动训练是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其方法更是重中之重,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决定着其理性程度和创新水平。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科学方法,针对高校运动训练方法的创新的动因及发展进行分析,旨在为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运动训练创新动因创新发展

运动训练方法是具有中介性质,存在于训练目的与训练结果之间的,在整个高校体育训练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科学的训练方法是提升运动员水平的杠杆。因此,训练方法的创新成为体育运动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体育建设过程的时代性标志。

一、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动因

(一)训练方式的转变:经验与科学的张力

一般来说,运动训练必然是活动和方式的合体,并通过特定的运动方式展示出来。伴随着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普及与深入,运动训练由原来的“粗放型”过渡到“集约型”,改变了以往“师徒传承式”的“单兵作战式”的训练方式。立足于训练方法,在经验和科学的张力推动下,训练方法走上科学化的道理,进而由“经验型”向“科学型”发展开来。

“经验型”训练方法指的是根据以往长期训练积累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方法,“经验型”训练方法是一种最为传统、常见的训练方法,此训练方法具有重复、单一的特点,简单的维持着训练方法和训练结果之间最表层的因果关系,实际应用性却不及“科学型”的训练方法。“经验型”的训练方法最好的发展是创新,而创新之路的必然趋势是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发展。而“科学型”的训练方法主要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进行实际而周密的分析,由此形成的方法。“科学型”的方法是认识的更高一级的阶段,超越了经验,根据事物的自身情况正确的进行反映,从而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科学型”的训练方法遵循的训练方法和训练结果间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型”训练方法可为高校运动训练的时代化发展铺平道路。

(二)训练认识的不断提高:知识与手段的张力

在运动训练中,无论是教练员、科研人员的选择还是训练方法的创造与应用,其本质都是认识活动。可见,对于运动训练的认识也是训练方法革新的重点任务。

正常情况下,新的认识对应着新的活动,而新活动的运营也不然离不开预先的认识。随着运动员能力和水平的不断进步,训练的层次和难度也相应变化,运动员的每一次状态转变,都具有特定挑战性和创造性,并非只是简单的重复训练。原有经验性的认知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训练活动的发展。原有的训练知识系统会导致人们陷入认知困境,从而走进训练困境。而训练困境的摆脱需要科学的认知能力。由于人的知识水平差异,因此所受困境也有很大差异。科学具有开发、创造和发展的特性,因此,坚持科学的认知是摆脱认识训练困境的有效途径。知识困境的突破和发展是运动训练创新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体育科学运用的确立:认识与应用的张力

体育与科学的结合已经是现代社会中的常见现象。科学与体育彼此间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互为你我的整体,不可分割。体育的科学化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科学体育已经由年轻走向成熟,由理论走向实践,成为现实应用性极强的门类。运动训练的开发已经步入最为艰难的阶段,这个阶段的运动水平不在是经验和勤奋能够完成的了,需要努力的跟上时代的步伐,科学、规范的认识,进而实现最大化训练效益。科学性的体育探索需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去探究,做到学科的交叉渗透,这样才能有效解决运动训练中各类问题。科学理论的渗入对训练方法的成功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二、运动训练的创新性发展

(一)训练方法的连续性发展

训练方法的连续性是训练方法创新发展的特征之一,表现为一种渐进的形式。连续性的训练方法是坚持固有科学运动原理,以改变训练手段和操作程序为主要内容,从而促进训练方法的完善。训练方法的渐进性是遵守科学规律和训练实际,进而循序渐进的改进训练方法。它并不是“盲目改版”,而是一种更科学、成熟的训练发展模式。训练方法的实际应用需要正确的训练理论作为“补给营养”,同时,还需要针对性“去伪存真”,保证训练理论的纯正性。

(二)训练方法的间断性发展

训练方法的间断性发展主要是指一种跃进式的发展模式。针对于经验式的陈旧理论,对其进行全面的革新,根本的改变。改变整个运动训练的模式,全新的理论对应全新的训练方法。这类跃进现象对于训练方法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心理训练方法,该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主要以语言等的精神手段发挥作用,最近几年随着生物理论和技术的开发,采用现代化仪器,利用视觉和听觉使运动员获得信息,运动员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认知,主动的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心理训练方法派生的训练方法正是训练方法的间断性发展的主要表现。

三、结语

训练方法主要运动训练的关键部分,训练方法的创新是体育时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运动训练方法受人的意识支配,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要正确的认识运动训练的发展规律。只有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运用,才能促进运动训练方法的创新,推进为体育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仑,张俊青.我国运动训练方法学建构的探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2.

[2]吴贻刚.科学理论向运动训练方法转化研究探索[J].中国体育科技.2000.

现代体能训练方法篇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竞技健美操得到了社会上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鉴于这个大背景,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结合实践,对当前我国竞技健美操代表队在耐力训练过程中存在的方法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耐力训练方法的完善,提高我国竞技健美操的训练水平。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耐力训练不足之处

一、前言

所谓耐力,指的是人们在长时间的工作或者运动过程中,神经、心血管以及肌肉抵抗长时间工作或者运动所带来的疲劳的能力,它是需要通过运动和锻炼来培养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身体素质。特别是对于竞技健美操的运动员而言,这种耐力素质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他们要在短短的一分四十五秒之内连续不停地完成跑跳以及完成十个以上的难度,若运动员不具备最基本的耐力素质,就无法完成运动要求。所以,竞技健美操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最基本的运动素质,同时要求其具备最基本的耐力素质。

但是,回顾我国竞技健美操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竞技健美操选手的素质较西方发达国家队员的素质较低,无论是从动作的准确度、幅度还是从身体的能力,乃至运动员表情的变化都可以看出。尤其是在运动员的耐力有比较大的差距,这与我国耐力训练方法不合理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健美操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存在的方法不合理等问题,并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借鉴相互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以期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得到科学合理的训练,明显提高耐力素质,进而提高比赛成绩。

二、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方法的现状及不足

(一)耐力素质训练的方法

虽然竞技健美操运动主要是以无氧供能为主、有氧供能为辅的项目,但是在训练过程中,也绝对不能忽视了对运动员的有氧供能的训练,唯有在这两方面都予以训练,才能全方面地提高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摄氧能力。

1.有氧耐力训练方法

所谓有氧耐力训练方法,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运动员的摄氧能力、氧运输能力,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氧利用率的训练方法。通过该训练,可以有效提升运动员体内对糖原以及脂肪的储存量,进而提升他们对长时间、高负荷运动的承受能力。换言之,有氧耐力训练方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提升运动员对氧的使用效率,提升他们的耐力素质。

2.专项耐力训练方法

通过对一些高水平代表队实地考察发现,他们在训练过程中,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间歇训练法。所谓间歇训练法,就是要严格控制住两组训练的间隔时间,在运动员的身体还尚未完全从第一组训练中恢复过来,就要求他们立即投入到下一组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帮助运动员有效的适应高强度、长时间的运动,这也与比赛相似,运动员在接受这样的训练方法之后,可以及时地帮助运动员巩固运动技巧,及时适应比赛环境。

(二)竞技健美操代表队耐力素质训练方法的不足

1.耐力素质训练方法单一

通过对参与耐力训练的运动员的问卷调查发现,运动员普遍认为在训练过程中,对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单一,虽然训练上已经能够看出我国部分高校以及专业队已经注意到了耐力素质训练的重要性,但是在训练过程中,往往使用的方法过于单一和传统,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导致我国竞技健美操队伍的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明显感受到训练方法单一,在提高自身耐力素质方面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运动员而言有所欠缺。

2.训练方法与真正的比赛赛事脱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现代竞技健美操运动已经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以及耐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运动员承担更高的负荷,同时还要求运动员具备连续参赛的能力。然而,在我国对健美操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不难发现,由于主客观原因,在训练方法以及强度上,都难以满足现代竞技健美操比赛对于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要求。可以说,我国现代的训练方法与真正的比赛赛事是严重脱轨的,不利于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发展。

3.对耐力素质训练方法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在耐力素质训练上,它也是不无道理的。我国现代耐力训练方法上虽然有所改善,但是无论是教练还是运动员,普遍都认为技术决定一切,认为只要具备高超的技术,就可以在体育比赛当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殊不知,缺乏耐力素质,就很可能影响技术的发挥。因此,对运动员进行耐力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是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发展的当务之急。从各项赛事的比赛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那些具有较高耐力素质的运动员往往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因此,技术决定一切的观点是片面的,唯有技术以及耐力素质等全方位素质的锻炼和培养,才能帮助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取得佳绩。笔者认为,教练以及运动员必须要转变思想,正确认识耐力素质训练的重要性,不断发展和晚上耐力训练素质的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素质,在比赛中取得佳绩。

三、如何完善竞技健美操代表队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

(一)从思想上重视耐力素质的训练

正如前文所述,唯有从思想上去正确认识耐力素质训练的重要性,才能真正的去发展和完善耐力素质训练方法。在训练过程中,每一个运动员都应当正确认知自己,特别是在参加耐力素质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自身的代谢特点来参加训练,严格按照教练制定的战术方案进行训练。此外,为了协调整个团队的训练,教练还应当适当地去制定一些针对整体的训练。在训练后,也必须要重视自身身体的休整,由于耐力素质训练对身体的负荷要求很高,教练应当制定恢复的计划并采用特定的措施,帮助运动员恢复。通过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提升竞技健美操代表队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现代竞技健美操运动赛事对运动员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唯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正确认识对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的重要性,才能够真正帮助运动员在赛事当中取得佳绩。特别是一些国家采用高科技手段和设备来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后,可以看到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改善。若我国竞技健美操教练能够抓住时代契机,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并结合高科技设备和装置来对运动员进行培养和训练,则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支撑,其与发达国家的代表队之间的素质差距也将会不断缩小。

(三)不断优化训练方法

耐力素质的训练一直不为我国教练以及运动员所重视,但是,实践表明,对耐力素质的训练有利于全面培养和提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这方面训练的重视程度。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训练方法,但是,我国运动员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素质,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和发明,针对我国运动员身体素质和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善和优化训练方法,才能有效提升耐力素质训练的效率,最终提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帮助他们取得佳绩。

四、结论

综上所述,耐力素质训练对于运动员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要重视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在耐力素质训练方法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必须要不断进行改善,才能保证我国竞技健美操代表队身体素质的不断提升。相信通过理论上的研究以及实践上的完善,我国耐力素质训练方法会得到及时的改善,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竞技健美操代表队定能在正规比赛中取得佳绩,为国争光!

参考文献:

[1]刘晔.初探竞技健美操训练方法[J].管理观察.2009(06).

[2]史雪梅.青少年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J].职业圈.2007(23):137-139.

[3]吴鹏.浅谈健美操运动员训练之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06).

现代体能训练方法篇4

论文关键词:足球;体能训练;有氧耐力训练;无氧耐力训练

论文摘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和综述等方法对足球运动的供能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足球运动员体能水平构成因素分析,探讨符合足球运动的体能训练方法。

对足球运动员训练包括技术、战术、体能、心理等方面的训练。其中,体能训练是技术、战术训练的基础。要对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首先要了解项目的特点和运动特征。足球比赛具有对抗激烈,攻守转换快速,持续时间长的特点,而足球运动员的运动可分为走动、慢跑、中速跑、冲刺跑、带球跑、后退跑等6种基本形式。而这6种运动形式的交替出现则产生了不同强度的运动时间和间歇时间的出现,而且还要在不同的运动距离上完成各种足球技术动作。

1.足球运动的供能特点

据统计,一场高水平足球比赛中运动员在场上活动的总距离为8706—14274m,快速冲刺跑200次左右,同时还要完成大量爆发性动作,其中走步占26.3%,慢跑占44.6%,快速冲刺跑占18.9%“能量的直接来源是三磷酸腺苷(atp),肌肉活动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物质(糖、脂肪)的有氧氧化”atp分别由三种不同的能源供给,首先起动的是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其次起动乳酸原供能系统和有氧氧化功能系统“因此足球运动对三大供能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它是以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混合供能的运动”足球运动的能量大部分是由atp—Cp系统提供的,但无氧能量的产生也非常重要,这是高强度运动的需要,在比赛中一流球员大约要进行200多次3s以内的冲刺,这就是由无氧系统提供的能量“在足球运动中,乳酸的浓度和部分田径项目有所不同,糖酵解供能强度是较低的,比较集中于有氧供能和非乳酸无氧供能”因此,足球比赛时能量供应较集中于有氧和非乳酸无氧供能,无氧糖酵解能力则相对较低,运动员无需很强的耐乳酸能力。

2.当前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方法

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要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在平时训练中,并不需要一味地去强调体能测试要求,而要合理有效地安排运动员的训练,解决好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与专项身体训练、身体训练与技战术训练以及身体训练与比赛等关系,一般把身体素质训练作为准备期,恢复和促进运动员身体状态的手段或为比赛需要,来保持运动员身体处于最佳生理状态而采取的一种练习手段,并要求运动员自觉的、长期的、不间断地进行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不是将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作为课的主要内容来进行训练,而是在技战术训练课中,将体能训练的要求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这样可使运动员不会感到训练的枯燥与乏味,且能达到进行体能训练的目的”,具体做法是:在安排技术训练的过程中,采用循环练习法手段,在单位时间内,强调运动员练习的数量及质量,减少练习组与组之间的休息时间,采取不等时的间歇方法或在模拟比赛对抗的情况下,完成一定数量的技战术组织配合“采用非同等情况下的对抗(以多打少,以少打多)等方法“延长练习的时间,控制练习质量,因此,在技、战术训练的过程中,同样达到了体能训练的目的,最终达到训练为比赛服务的目的”。

随着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足球运动员一般和专项耐力的强度控制主要有四种方法,分为持续法、间歇法、重复法、比赛法(重复法主要用于速度训练)。现代足球运动员的能量代谢特征是糖与脂肪交替供能,快肌、慢肌纤维交替活动,研究证明,目前足球运动员体能的决定性限制因素并非球员的心肺功能,而是球员的肌肉耐力水平,特别是肌肉无氧耐力水平“所以重点发展足球运动员肌肉无氧耐力水平对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是特别重要的。

2.1有氧耐力训练

在有氧耐力训练中应注意适宜的强度,目前运动生化学以无氧阈为标准,即由有氧供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供能的临界点为强度指标,这种有氧与无氧的混合代谢区域是指把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结合起来进行训练的有效区分“每分钟心率以不低于150次作为基本强度标准”,这种训练手段对提高耐力项目的最大有氧能力非常有效。

(1)持续负荷法:“持续负荷法是发展有氧耐力的主要方法,没有间歇”每次负荷时间不应少于30min“对有一定训练水平的运动员负荷时间可达到60—100min”。

(2)重复训练法:“它是在发展有氧耐力的同时,还能发展专项或比赛能力,负荷强度比较大,每次练习应得到完全恢复以后,在重复进行”。

(3)高原训练:“高原训练就是在缺氧条件下进行训练,由于身体在缺氧条件下的应激作用,能促进红血球和血红素的提高,血乳酸可达到平原训练达不到的水平从而提高了机体无氧糖酵解和抵抗酸性物质的能力”。

(4)交替跑训练:“由三组运动员在同样的距离内进行往返交替跑,如a、B两组在一边,C组在另一边,练习由a组运动员开始跑向C组一边,当a组跑至C组一边时,C组跑向B组所在的一边,然后,当C组达到时,B组在迅速跑向a组的一边,依次往返进行交替跑,距离可定在30—60m之间;练习时间可控制在20—30min,通过交替跑的练习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

2.2无氧耐力训练

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由于攻防战术的需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里进行反复冲刺跑,对无氧耐力水平的要求较高,无氧耐力训练也需注意以下几点:

(1)无氧耐力训练必须保证运动员机体在活动中有高的乳酸值产生。为此,大强度和必需的持续时间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而言,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应在10s以上、1min以下,如果时间过短,主要发展的是磷酸原供能系统时间过长,则因强度降低而形成有氧耐力训练。

(2)间歇训练法是当今足坛普遍用以发展无氧耐力的有效方法。在运用这一方法时,掌握合理的间歇时间,是训练效益的决定因素。当间歇时间过长时,血乳酸值会随休息时间长而减少,形成主要发展速度素质。因此,根据运动员训练水平状况安排适当的间歇,保证机体始终处于高乳酸值状态,是无氧耐力训练目的实现的根本保证。

(3)随运动员无氧耐力素质的改善,为不断提高训练水平,教练员应及时地调整训练方法,如不变间歇时间、加长练习时间、或不变练习时间、缩短间歇时间等。

(4)无氧耐力训练是一种大强度活动,运动员需要在练习前做好准备活动,在间歇期应采用积极性休息方式,以免因突然停止大强度活动后造成血液回流困难,头脑发生昏厥现象。间歇训练法用于无氧耐力训练,是以产生乳酸值为基本准则的,任何一种间歇训练方式,只要能满足这一基本准则的要求,都可在实践中采用。

参考文献

[1]秦志辉.足球运动员耐力训练若干问题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136-138

[2]耿建华.现阶段我国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结构的分析与训练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5):111-113

现代体能训练方法篇5

关键词:竞技体育;核心力量;训练;武术套路;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3-0071-05

武术套路项目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高、难、美、新、稳”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总趋势。武术套路的动作形式主要以腰部为枢纽来协调和支配四肢运动。武术谚语讲“练武不练腰,终究艺不高”充分说明了腰部对整个武术的重要作用。作为传统项目的武术所认为的“腰部训练理论”,与现代的核心力量训练在功能上应该是相通的。武术套路传统的力量训练是经过数代人上百年实践、提炼出的训练方法精华,其成就了我国武术的辉煌。核心力量训练是近几年在运动训练中提出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方法,是在人体运动链、本体感觉训练、神经肌肉系统训练理论的基础上,对力量训练理念的深入认识和再认识,已被越来越多的体育运动训练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所认可。那么,核心力量训练能否取代传统的力量训练呢?答案是否定的。韩春远等认为,核心力量训练是传统力量训练的有益补充,两者并无优劣之分,应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宜的训练内容和方法[1]。

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no.32013现代核心力量训练早期应用于医疗康复训练中的力量训练[1],1992年,panJaBi提出了核心稳定性的概念[2]。2006年,KiBLeR首次在竞技体育训练领域引入人体运动链中核心稳定性的概念[3]。近几年,我国体育界在竞技体育中进行深入研究,是竞技体育训练研究热点问题之一。黎涌明、陈小平研究表明,核心稳定性是在人体链中通过核心部位建立稳定支点,维持身体静态、动态姿态和肢体力量的传导创造条件[4]。CoRDo[5]和ZattaRa[6]研究证明,维持身体的稳定性是人体运动的基础条件[7]。核心力量训练就是对人体核心区域大肌群、小肌群和深层肌群进行的躯干平衡、稳定、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是速度、协调、灵敏等运动素质的基础保障[8]。

核心力量训练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维持身体躯干核心稳定性,更多是为专项力量提供稳定支撑,作为支点为动量的传导奠定基础[1]。传统的力量训练有负重抗阻、对抗性、克服弹性物体、克服外部环境阻力、克服自身体重等7种主要训练手段[9],为稳定状态下的力量训练。其对于提高核心部位的肌肉力量有显著的效果,但也有其局限性,如对于提高核心部位深层肌和小肌群力量难以实现,运动过程中运动员身体姿势处于不断变动甚至是失衡状态,这种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在稳定状态下培养的力量作用条件,使我们在稳定支撑状态下培养的力量难以最好地发挥[10]。相对于传统腰腹肌训练而言,核心力量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增加了不稳定因素,运用平衡盘、瑞士球、悬吊带等辅助器械,在运动方向上重视两维和三维运动,加强了神经系统对肌肉系统的支配能力,补充了传统腰腹肌力量训练中没有被重视的小肌群肌肉力量的训练。将二者结合,可能会使这两种方法相互补充,起到1加1大于二的目的。因此本研究拟将两种训练的方法结合,在传统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加入核心力量训练,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以探索武术套路核心力量训练的特点,进一步拓宽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丰富武术套路核心力量训练理论与方法提供实证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实施传统力量训练和现代核心力量训练的训练效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借助中国知网、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平台,检索并阅读关于力量训练理论、力量训练方法和竞技武术套路训练理论的文献资料40余篇,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试验方法提供依据和支撑。

1.2.2专家访谈法

就传统力量训练、现代核心力量训练和武术套路力量训练等问题对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通过对河北省武术队教练、高校武术专业教师进行访谈,对武术套路训练中引入核心力量训练的可行性和训练内容、强度等问题进行论证。

1.2.3实验法

1.2.3.1实验对象河北省体育工作大队武术套路队一线队员18名,其中男子8名,女子10名;河北省体育工作大队武术套路队二线队员10名,其中男子5名,女子5名。28名研究对象(武术队长拳类项目全样本)中武英级运动员2人,一级运动员18人,二级运动员8人。测试对象包括2010年亚运会冠军、2011年世界武术锦标赛冠军阚文聪和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冠军赵杰、刘霞。

1.2.3.2实验设计实验前对所有运动员进行初始状态下的核心最大力量,按照测试数据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两组数据的差异性。本研究采取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配对t检验,检验各组的纵向对比的实验设计。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组间横向对比的实验研究设计,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1.2.4数理统计法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本研究实验前后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实验过程

实验组(现代核心力量训练组):共12周,每周训练3次,每次训练为50分钟。实验组运动员在原有的传统腰腹肌训练的基础上实施以“核心力量”为理论指导的新的训练方法,其中包括:悬吊训练法、瑞士球训练法、平衡盘训练法,补充原来的传统腰腹肌训练方法。对照组(传统腰腹肌训练方法组):共12周,每周训练3次,每次训练为50分钟。传统腰腹肌训练方法为河北省体育工作大队武术套路对原有训练计划中的腰腹肌训练方法,如仰卧起坐、仰卧两头起、侧起、背起、悬垂举腿等。

2.5.2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平衡鹤立测试指标的组间差异性比较

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平衡鹤立测试指标进行差值比较,结果显示(表6):实验组和对照组平衡鹤立测试指标出现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分析其结果如下:人体的平衡受三方面的力学因素影响:支撑面积、重心高度、体重。鹤立平衡属于下支撑平衡,平衡盘为不稳定的支撑面,运动员要想站在平衡盘上保持平衡,平衡的关键就在于运动员重心必须稳定在重力的作用线上,为下肢平衡创造稳定条件。而人体的重心在人体的核心区域内,因此,人体核心区域的稳定性又成为控制人体重心的关键所在。人体核心稳定性可以用panjabi在1992年提出的“三亚系模型”理论来解释:核心稳定性就是神经系统、关节和脊柱韧带、肌肉系统相互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从而保证脊柱的中立区域在一定的生理范围之内。不稳定状态下的核心力量训练够很好地刺激控制系统,调控被动系统参与到运动当中,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得到改善,从而改善运动员的本体感受功能。核心肌群力量训练提高了核心区域的稳定性,为上下肢的力量传递提供稳定的平台,从而提高了运动员身体的稳定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配对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伸肌、屈肌峰矩和伸肌、屈肌功率较实验前都有显著性提高,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的训练手段均对核心力量和核心爆发力的增长效果显著,即传统的训练方法与现代核心训练方法均能对核心力量的提高产生显著影响。

3.1.2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屈、伸肌峰矩和屈、伸肌功率的前后变化差值进行比较,即对增加程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在伸肌、屈肌峰矩和伸肌功率上实验前后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

3.1.3平衡盘核心力量训练对运动员核心稳定能力的提高具有较好的帮助,同时为肢体的发力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3.2建议

3.2.1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方法各有优缺点,但二者不能相互替代。核心力量训练是在身体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静力性或动力性力量训练,其强调神经对多块肌肉的支配和控制,兼顾核心部位的深层肌群和小肌群训练,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在稳定状态下发展力量的不足。建议武术套路运动员在传统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应适当加入现代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增强运动员在不稳定状态下的平衡能力和核心部位肌肉协调性,对快速、协调完成武术技术动作、降低能量消耗、提高运动效率均有现实的训练意义。

3.2.2如何将现代核心力量训练融入传统力量训练中,使之有机结合发挥最大效益,是一个有待量化和实践论证的课题,本研究仅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核心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的结合的实验论证,但对于它们之间如何结合,建议有关同行进一步探讨,以期为今后武术科学化训练提供新的训练理论和实际参考依据,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优化训练手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韩春远,王卫星,成波锦,等.核心力量训练的基本问题——核心区与核心稳定性[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2):117-120.

[2]manoharm.thestabilizingsystemofthespine,parti.function,dysfunction,adaptation,andenhancement[J].Spine,1992,5(4):383-389.

[3]BenKiblerw,pressJ,Sciasciaa.theroleofcorestabilityinathleticfunction[J].Spine,2006(36):189-198.

[4]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4):19-29.

[5]CordopJ,nashnerLm.propertiesofposturaladjustmentsassociatedwithrapidarmmovements[J].neurophysiology,1982(47):287-398.

[6]ZattaRa,BoUiSSetS.posture-kineticorganizationduringtheearlyphaseofvoluntaryupperlimbmovement,1:normalsubjects[J].neurosurgerypsychiatry,1988(51):956-965.

[7]于红妍.优秀20公里竞走运动员功能性力量的特征及其对技术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

[8]paulJ.Goodman,ms,Cscs.the“Core”oftheworkoutShouldBeontheBall[J].nava’sperformancetrainingJourna1,2003,2(5):9-25.

[9]裴春燕,蒋琴华,王均铭.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理论比较[J].经济研究导刊,2011(6):221.

[10]关亚军,马忠权.核心力量的定义及作用机制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07-108.

[11]刘爱杰,李少丹.竞技体育的核心训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7(4):4-6

[12]张蕊.核心力量训练的理性阐释——科学化训练新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8).

[13]于红妍,王虎,冯春辉,等.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6):509-511

[14]向新建,杨峰.浅析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J].内江科技,2007(8):79-81

[15]程会娜.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核心力量测试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1(3):74-78.

[16]张成.对男子100米短跑运动员实施身体核心力量训练实验性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17]李文霞,吕洪.投掷运动员“核心力量”的训练手段与方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9(5):128-129.

[18]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315-322.

现代体能训练方法篇6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运动训练;作用;教练员;运动成绩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

1研究目的

现代科学技术伴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物质层面支持着运动技战术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运动训练的科学研究水平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促进了体育运动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带动了运动训练方法、测试手段、预测选材等各方面水平的提高。因此,有人说,今后奥运会上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当代科学技术的竞争。本文对现代科学技术对运动训练的作用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这些作用的主要表现,结合教练员在训练中应该注意的各个方面,力求使更多的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寻找提高运动成绩的途径,以促进我国体育运动科学、健康发展。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阅读大量与运动训练相关的文献,对现代科学技术与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及影响现状进行研究,详细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2逻辑分析法

根据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法,对科学技术与运动训练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相关结论。

3结果与分析

现代科技对运动训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能帮助教练员提高运动员选才成功率

“运动员选才选对了,就成功了一半”。选才为什么如此重要呢?现代研究表明:人的运动机能中有60%来源于遗传因素,40%受制于后天外界因素的影响,通过合理的科学训练可以在身体发育敏感期内激发身体内的潜能,因此,教练员把那些遗传因素优越的少年儿童选之后进行科学训练,能打造出未来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近些年来,我国也非常重视选才研究,许多专家采用大量先进仪器和科学方法,针对我国一些项目特点,对运动员的第二性征、骨龄以及发育期高潮持续时间等相关指标的研究,制定出了田径、游泳、体操、排球、足球优秀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心理方面的选才评定标准,可以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挑选出有培养前途的青少年,提高了选材的成功率。

3.2能帮助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进行科学预测

现代运动训练中对运动技术的发展进行科学预测是训练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对运动技术进行科学预测,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运动技术的未来给运动水平提高带来的影响,以便为下一步制订运动员的技术发展规划以及训练计划提供信息,以确定研究运动最佳化规划。深入研究运动技术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提高运动技术预测的准确性。在体育领域进行科学预测开展时间尽管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国外通过运用先进的预测科学理论和方法在运动成绩预测方面,已获得较大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体育发达国家利用收集到的运动员的各类身体素质数据结合运动项目特点,编制出对应的预测软件,能够有针对性地预测出运动员的训练及比赛成绩区间,为下一步的训练比赛提供了决策依据。科学的预测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只有运用决策学、统计学、计算机等综合科学技术,才能提高科学预测的准确性,才能对制定符合比赛规律的决策部署和规划提供高效的科学依据。具体到每场比赛中,教练员需要在赛前对对手的技战术水平有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预测,并根据比赛的时间、场地、观众以及裁判员等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这样才能有备无患,掌握主动,赢得比赛。

3.3能在训练过程中尽快了解运动负荷和战术的传递与反馈

反馈又称回馈,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之一。一般来讲,控制论中的反馈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即将输出量通过恰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1]。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在运动训练学中,运动训练中的信息反馈主要是指运动员完成一个技术动作后从各个方面得到的有关其动作完成情况的信息。它可分为两种类型:即自身反馈和外部反馈。自身反馈是运动员在完成动作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及本体运动感觉等渠道得到信息。而在这其中,视觉和本体运动感觉的作用尤为重要。运动员可以通过它得知自身肌肉的活动状况、收缩速度、关节角度以及肢置等[2]。运动员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时,就不会按既定目标笔直地走,往往会产生错误动作,出现失误。既有错误动作,就有个纠正的问题,这就是反馈。实际上,没有一个运动员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时,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仅凭教练员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在越来越强调科学化训练的今天,教练员就是要在训练和比赛中充分研究运动员学习掌握最佳技战术的“捷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运动员技战术掌握情况进行研究,并在训练中和赛后对运动员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将测定的结果反馈给教练员、运动员,以便下一步让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状况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精确控制运动负荷和强度。

近些年来,由于大量的信息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在运动训练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运动训练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的效率,从而能够对运动训练相关单位和人员及时提供可靠的价值信息。以训练中采集处理生物力学的信息为例,开始阶段是用高速摄影机根据不同需要以每秒64到10000格的速度拍摄技术动作的三维图像,然后用电脑控制的解析装置对胶片上的画面进行分析,得出动作的速度、加速度、方向、角度等信息。最近国外还出现了一种自控耐力训练器,只要把运动员的有关信息及教练员的指令性信息输入电脑,就能自动监督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负荷不足或过头时,训练器便自动发出信息,便于教练员及时调整训练负荷。

目前,在一些体育发达国家,有条件的教练员会在训练过程中运用仪器设备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这样教练员不但能立即掌握运动员训练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手段检索出运动员以往训练比赛的信息,以及可以进行有效对比的相关国内外运动员的资料。此外教练员还可向电脑讨教主意,帮助确定下一步训练内容,大大提高了训练的质量。

3.4能帮助教练员制定科学训练计划提高运动训练效果

3.4.1能提高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科学诊断水平

运动训练的目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通过合理的手段使运动员身体的各项机能得到提高,以便在比赛中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取得优异成绩。从运动训练学角度看,每个高水平运动员的每一次成绩的大幅度提高,都会承受极大的负荷。训练中运动员的高负荷会与其本身机能间产生不平衡,据此会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局部机能功能紊乱,严重的可能导致全身机能紊乱。因此,教练员需要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科学的跟踪诊断,而不能简单依靠运动员自身感受或者教练员的经验去做判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教练员提供了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对运动员的健康状况、身体各项机能变化进行即时、科学的诊断。教练员可以在训练过程中运用电子遥测技术,包括遥测心率仪、遥测心电仪、遥测肌电仪、在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的理论指导下,对运动员训练中乳酸、尿蛋白、酶、新陈代谢产物等各类指标进行测定等。对运动员进行训练中、比赛前后机能检查测定,通过采集的数据差异,来分析运动员运动机能的变化,并通过调整更为合理的训练计划以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3.4.2能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科学诊断

在运动技术训练中,教练员需要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诊断。一些技巧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中,教练员需要对队员的动作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并且力图在同次训练课上加以改进解决,使运动员能掌握自身力的信息。因此,教练员除了需要有专业的战术基础之外,还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以及科学的测试手段,自己或通过专业技术团队将测量出的数据运用生物力学理论科学分析,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科学诊断。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科学诊断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运动员在剧烈运动中的参数进行客观测定。在日常的训练中,教练员通过目测或者用秒表对运动员的速度和动作进行记录,这只能表现出运动员的表象,而不能反映出运动员体内肌肉发力的状况。现代训练中教练员采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借助现代化的电子测量和视频采集技术,通过对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各个分解动作进行分析得到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之后再运用到训练中去,对提高训练效果帮助很大。对运动员身体数据采集的越早、越多,对训练的指导价值越高。二是可以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最佳化的模拟。教练员运用统计学原理通过筛选采集到的各类信息中能对运动技术起到决定性因素的数据,对那些关键技术进行模拟,以起到最佳训练效果。现代训练中,教练员多数还采用高速摄影机等技术手段将运动员的运动过程拍摄下来,并运用电脑对运动过程进行模拟,以方便从各类数据中得到最佳运动训练参数。由于人们对运动训练的最佳化认识不同及运动员个体差异,所以教练员在训练中要根据运动员个体特点进行模拟,以期达到训练的最佳效果。三是教练员在进行技战术训练中也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技战术进行模拟,能最大限度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

4结论与建议

4.1教练员要善于运用最新科技成果指导训练,确定最佳训练目标,提高运动成绩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运动训练水平越来越高,对运动员适应高水平训练中符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教练员要在训练中尽力去引导运动员达到自身的生物极限,而这就需要教练员在训练中采用更为合理的现代方法。教练员要采用科学方法达到训练目标,以使运动训练最佳化。教练员根据比赛的需要和运动员身体状态,设定系统定量的最佳目标,按照系统论原理科学划分出训练的各个阶段,使训练的整体结果服务于训练总体部署。训练中,教练员需要借助电脑等现代科技成果,设定出最佳的选材、训练负荷、技术、恢复以及运动员营养等各方面的最佳方案,并在训练中应用实践。这种方案应该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案,可以用数学模型精确描述训练状态和规律的。运动训练最佳化在目前虽是新的课题,需进行新的探索,但是,在一些体育强国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4.2教练员要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加快知识更新力度

随着纳米技术、仿生学、高速摄像技术等在训练中越来越多地运用,教练组成员中也相应增加了一些非体育专业的科研人员,这对运动员训练周期的安排、训练负荷以及赛后恢复等方面提供了智力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教练员如若还采用传统的训练模式和方法,肯定不能适应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需求。因此,需要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紧跟时展步伐,掌握尽可能多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不仅只懂得运动训练学,而且要掌握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知识。教练员的知识积累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最佳化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运动训练科学化,是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趋势,是运动水平迅速提高的重要前提。可以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渗透到运动训练中的各个环节,谁要想在奥运会或世界重大比赛中获胜,就要看谁能在运动训练科学化上占优势。

参考文献:

[1]反馈-科普技术-地理百科-中国地理网,http://.

现代体能训练方法篇7

[关键词]羽毛球能量代谢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8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69-02

一、现代羽毛球技术的风格

现代羽毛球竞技的技术特征主要表现为“快速、全面和突出特长”3个方面。“快”是竞技体育的共性,更是羽毛球运动的核心特征,其突出意义我国羽毛球界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认识到了,并以“快、狠、准、活”的指导思想和技术风格,首创快攻打法而风靡全球。“快”“狠”“准”“活”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快”为核心,其他三个方面都是“快”的具体表现。“狠”主要体现在进攻上,“准”是击球到位,“活”主要是战术变化多,通过多次准确到位的球路组合,使对手露出破绽。从能量方面来解释:以“快”为核心,“狠”“准”“活”三者的统一点是“快”字。“快”是生理基础的能量,综合能量的高低就是运动员竞技实力的高低。运动员的竞技实力是由体能、技能和战术能力构成,而“狠”“准”“活”就是这三种能力的具体表现。所以“快”字为核心和能量统一论等价。能量是“狠”“准”“活”的统一点,也是体能、技能、战术能力的统一点。三者与能量的关系是:练体能是储备能量、练技术是节省能量、练战术是调控能量,三者关系尽管是统一的,但是有层次之分,体能和技能是基础层次,战术是高级层次,对体能和技能起支配作用。

二、羽毛球运动中运动负荷与能量代谢的特点

运动训练过程实质上就是应激――适应――再应激――再适应的过程,使运动员的代谢系统得到不断适应,从而提高其运动能力。

运动负荷是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个因素组成。训练负荷是运动员在训练中所要承受或完成的身体负荷量,在竞技体育训练中,运动负荷如何安排是影响训练效果的关键因素。运动员在承受不同负荷量及强度后机体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并通过一系列的生化指标得以客观地反映。在训练中,应用这些生化指标来反映运动员对承受负荷后身体机能的变化,客观评价运动员对所承受的运动负荷是否合理,以便科学控制和调整运动负荷,避免过度训练和损伤的发生,以期提高训练的效果。

羽毛球比赛是高强度的运动,尤其是单打比赛,以四方球、快速突击为主,是影响羽毛球运动员赛后血乳酸量变的主要原因。根据体内各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把比赛的时间结构划分为0~9s、15s以上运动和15s以上间歇三个主要时间阶段。9s前的大强度运动主要是以atp-Cp供能系统供能,15s以上的大强度运动则逐渐转为无氧酵解供能;运动后15s以上间歇,运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物质得到一定的恢复,乳酸得到一定的转移和消除。羽毛球比赛的回合运动时间大部分在15s以内。在数秒内运动员要完成大量的启动、移动、回动、杀球等高强度、高速度的动作,所以,羽毛球比赛主要是以atp-Cp供能系统供能。在运动后稍长的间歇内,机体的atp、Cp能得到一定的恢复,但随着比赛的日益激烈,15s以上回合运动时间比例的增加,尤其是第三局的比赛,运动员在高速对抗中atp、Cp的恢复和无氧酵解能力是获胜的关键。由于多拍数搏杀大多数在半分钟以内,过多拍数搏杀往往不是持续出现的,在激烈搏杀后的间歇时间内,部分乳酸能得到转移和消除。所以,赛后的血乳酸值不高。但它不能说无氧酵解供能在羽毛球比赛中不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反,在当今日益激烈的比赛中,无氧酵解供能的作用更显重要。根据羽毛球比赛的时间结构和供能特点,在训练中必须科学地、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手段。除技、战术的训练外,还应结合专项特点,提高运动员的机能能力。

三、根据代谢特点实行全面训练

根据羽毛球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采用科学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会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基于以上分析,采用以下3个方面的训练,可提高运动员的机体代谢能力。

(一)提高机体atp及Cp代谢能力的训练

atp和Cp是机体的直接能源物质,体内的储量很少。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增加它们的数量,提高机体代谢能力,提高atp合成和分解过程中酶的活性。根据羽毛球运动时间结构的特点,速度练习应以短距离、快速变向急起、急停的多组数练习为主,以提高其速度能力。

(二)提高糖酵解代谢能力的训练

运动持续进行中,但atp及Cp大量消耗,这时需要糖酵解代谢功能。由于乳酸的过量积累将限制运动员场上的速度,所以要对运动员进行一定的耐酸训练,提高其血液和肌肉组织内缓冲酸性物质的能力,并增强其对高乳酸的心理忍受能力。因此,需要增加骨骼肌中糖原含量,提高糖原无氧分解能力,增强体内缓冲和忍受乳酸刺激的能力。注重日常训练中耐酸能力的训练,才能在激烈的比赛中坚持“以我为主”“以快为主”“以攻为主”快速积极的打法,体现出“快、狠、准、活”的技术风格。训练时可采用多球数、多组数的多球训练、30s~2min的快速跑练习等。

(三)提高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

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要求增加能源储备,增加氧的供应及改善体内有氧代谢能力。一般主要运用半场打全场或二打一等形式来加强有氧训练,但必须有严格的时间控制,通过多球数、多组数和持续的时间来控制有氧训练的效果。

四、间歇训练法对提高羽毛球运动员供能能力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德国心脏学家赖因德尔和教员倍施勒提出间歇训练理论,认为训练时心率达170~180bpm,间歇后心率达100~125bpm时再进行训练,这样有利于增强心泵功能。因此,间歇训练法又称为格施勒――赖因德尔定律。该训练法优点在于练习期间及中间间歇期间均能使心率保持在最佳的范围内,改善心泵功能。

运动时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三大能源物质的供能磷酸原供能系统、乳酸能供能系统和有氧代谢供能系统。一般说来,目前提高运动员的乳酸能供能能力的训练方法有最酸训练和乳酸耐受能力训练等训练方法。对于羽毛球专项的运动员来说,采用一般训练方法和专项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练习效果应该更好。从羽毛球多球训练后血乳酸的浓度可以看出,10球×20组羽毛球多球训练后,不论训练内容如何,乳酸均为4.21士0.42mmol/L,而20球×10组或50球×4组的羽毛球多球训练,时间较长(1min左右),运动强度较大,乳酸积累较多,分别可达10.13士0.41mmol/L、11.52士0.23mmol/L。以上分析表明,10球×20组的羽毛球多球训练,主要是训练磷酸原供能能力;而20球×10组、50球×4组的羽毛球多球训练,主要是为了提高乳酸能供能能力。因此,在羽毛球多球训练中,通过球数及运动时间的不同、组合的不同,就可达到训练不同的供能能力。另外,在以上的多球训练中,也能提高羽毛球的专项技术,这比单纯跑200m×4、400m×3、800m×2的意义更大,但是也不能忽视一般训练方法,它也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根据能量代谢特点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并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还需要对运动员的训练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尤其对不同训练负荷强度后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监控,如对心率、精神面貌、运动员主观感觉等进行严密监控,及时收集、掌握、罗列、归纳、比较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的机能变化情况,为控制和制定运动员的运动负荷和训练计划提供较为准确的科学依据,提高训练效果。

五、结论

羽毛球比赛时能量代谢类型以无氧和有氧混合型供能为主,尤其以无氧供能为主,在训练中应结合比赛的供能特点,采用一般训练和结合羽毛球专项技、战术的间歇训练方法为基础,并运用运动生理生化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内容,提高羽毛球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供能能力,以期在比赛中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参考文献】

[1]王文教,沈步乙,戴金彪等.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羽毛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2]林文,李裕.羽毛球多球训练的生化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2).

[3]冯海,林惠英.论间歇训练法的掌握及具体指标[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8(12).

[4]韩明.关于间歇训练法休息间歇的生理生化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1993,(3).

[5]徐国琴.羽毛球运动的生化分析及在训练中的应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2).

现代体能训练方法篇8

关键词: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现状

1、前言

众所周知,当今是一个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进程空前加快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越来越集中到人才的竞争上,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愈显重要。

而作为竞技体育,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加强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培养。所谓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是指在竞技体育系统内接受过专业培养教育或受过专门培训的、能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体育专业人员的总称[1]。其主要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队医、裁判员、经纪人和国际体育官员。而教练员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竞技体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分析研究其培养的现状,找出其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的发展提供参考。

2、教练员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

《运动训练学词典》中将教练员定义为:教练员是从事竞技运动训练工作,培养运动员并指导他们参加运动竞赛,争取优异成绩的专业人员[2]。从教练员的定义和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可以看出教练员是运动训练过程的主要控制者,是教与学、训与练矛盾中的主要方面,是提高竞技体育运动训练水平的关键因素。就像“2000年王君侠、杨柳霞在《论现代竞技体育教练员的模式及特点》一文中,提到:竞技能力与水平的表现形式是竞赛,竞技能力与水平的体现者是运动员。在这种表现形式与体现者中,教练员是起主导作用的。教练员对整个训练过程――从选材、训练的诊断、目标的确立、计划的制订和执行、竞技过程的指令、组织管理与领导等各个环节实施控制。”[3]一样,教练员在竞技体育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国乒乓球、女排、羽毛球、体操、举重、跳水等项目多次荣获世界冠军或创造世界记录,都是与我国拥有一批在国际体坛上享有盛名的杰出教练员分不开的。

3、现代教练员应具备的素质

由于不同的运动训练层次和运动训练对象的水平的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练员具备不同的知识和技能,但对于一个合格的现代教练员来说,必须具备其必备的素质。

3.1教练员的敬业精神

教练员的敬业精神对培养运动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教练员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敬业精神在新的世纪被赋予新的内涵,是事业心、集体荣誉感、刻苦钻研的精神、敢于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的综合体现,是教练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3.2教练员的心理素质

现代竞技体育比赛是非常残酷的,获得成功的往往是极少数人。教练员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面对失败和挫折,需要克服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忍受多次失败的痛苦和考验,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失败时不气馁,胜利时不骄傲,要善于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还要处理好同运动员、家长、同行、领导等的关系,给训练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保证训练质量和训练水平。

3.3教练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练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基础,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技术水平,缺乏对新理论、新方法的了解和应用,不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是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而我国的教练员有相当大一部分出自专业队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因此教练员的理论水平偏低。同时由院校毕业生转来的教练员虽经过理论学习,但实践经验少,其他方面转来的教练员经验、理论都不系统[4]。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竞技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大大提高,教练员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以及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参与专项训练的能力也越来越加强。现代教练员不应当只是一个单一项目的竞技强者,而应当是一个综合多种学科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材。

4、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培养的研究现状

从大量的训练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教练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运动训练开展的质量问题,但由于我国的教练员的培养工作一直落后于体育形势的发展,培训体系尚不健全,教练员自身提高意识也不强,因此,面对竞技运动水平的快速发展,竞技运动的科学化日益提高的现实条件下,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练员队伍,是提高我国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当务之急。

国家为提高教练员的能力和水平曾采用过多种形式,如学历教育;举办各类短训班;利用专业报纸、杂志、资料为教练员提供信息服务等,这为教练员水平的提高和科学训练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体育事业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有计划、有目的提高我国体育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国家体育总局从1989年起正式试行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经过长期共同努力,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学历教育为基础,以教练员岗位培训为重点,包括各类短期培训和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教练员培训体系,为提高教练员素质和教练员接受继续教育创造了条件。随着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各个项目相继开展了教练员培训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5]。到目前位为止,已有田径、游泳、跳水、举重等17个项目研究制定出教学大纲,正式出版了田径、足球、羽毛球、射击等9个项目的岗位培训教材,其中,羽毛球、射击、赛艇和皮划艇等教材的出版还填补了该项目无系统理论的空[1]。

而我国的体育学者也在不断加强对各个体育项目的教练员培养的研究。查阅近二十年的期刊文献,可以发现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学者研究的有关教练员方面的文章,已涉及到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健美操、门球、武术、游泳、赛艇等众多项目中,同时我国的学者还不断分析研究国外的教练员培养特色,汲取外国教练员培养的经验,为我国的领导管理部门加强教练员的培养提供了参考依据。但是纵观我国学者对各个项目教练员培养的研究,及比较国内外竞技体育教练员培养的模式及特点,可以看出我国虽然在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培养的过程中积极采用各种形式,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建立了较完善的教练员培养体系,为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输送高水平的教练员,但由于我国的教练员队伍良莠不齐,在培养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主要问题是:

(1)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培养的质量问题。查阅大量的文献,发现我国的竞技体育教练员的整体质量不高,主要由于我国的竞技体育教练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运动队退役的运动员,其文化素质不高;我国的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的培养机制是国家培养,国家花钱,仍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教练员学习的兴趣不高;同时由于资金方面的问题,影响培训的次数;师资方面的问题等众多原因造成了我国的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的质量不高。

(2)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关系问题。多年来,我国的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的培养主要采用了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形式,其带有学历教育补课的性质,而学历教育的内容与教练员岗位能力、岗位职责是有较大差距的。在培养的过程中,面对教练员岗位培训是搞大纲还是搞教材;如何处理岗前、岗后教育,一次教育和培训制度衔接的问题,值的进一步解决。从培训的层面上来说,“三个结合,三个突出”是正确、必要、有针对性的,但要求教师必须结合项目特点,院校教师很难做到(因为项目太多)。从目前看,这种结合还较表面化,核心的问题结合的不够。

(3)教练员分类培训问题。我国的教练员岗位培训主要是是按项目分级培训,但面对教练员职业范畴不断扩展,来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在现代进行教练员培训时是否要考虑到现专业队教练与业余教练、高校高水平队的教练等要不要分类进行培训;同时由于教练员数量的不断增加,目前的岗位培训工作是全面搞,还是重点抓呢?这都是教练员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单项运动协会、地方体育部门队教练员的培养重视程度大幅度提高,应明确各项目管理中心、地方体育部门、单项协会等在教练员培训中各自的职责。

(4)培训内容和形式问题。目前,教练员最需要解决的是在实践工作中如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作为一名教练员到底需要具备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的指导运动训练和竞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我国现行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较注重基础理论、专项能力知识的教学与传授,缺乏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和形式较单一。因此,我国的教练员的培训要求以培养能力为目的,采取多形式的教学手段,培养方法上强调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

可见,虽然我国的体育教练员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仍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必须建立完整健全的教练员培养体系,由专门的管理部分全面负责教练员人力资源的培养与管理工作。

5、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教练员在竞技体育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其素质直接关系到体育运动人才的培养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科技的介入,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对教练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各个项目的教练员如果不注重学习和汲取新知识,接受新理念,采用新方法就难以适应各项目发展的要求。作为教练员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努力掌握各项目竞技体育运动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动态、先进技术和先进训练理论、方法,进行科学训练,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在国际体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面对竞技体育教练员人才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对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国必须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形式,坚持对各个项目教练员的培养,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思想、业务水平与管理教育能力,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综合人材,才能适应竞技体育形式发展的需要。

同时要加强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的流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体系和制度积极引进外国优秀体育教练人才,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为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我国必须加强对本国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的培养,与此同时我国的学者应加强对国外高水平教练员培养的研究,为我国的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韩春利.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君侠,杨柳霞.论现代竞技体育教练员的模式及特点[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1):55-59.

[3]朱佩兰,钟秉枢,左琼.教练员-中国体育腾飞的关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4]邢文华,余学峰,钟秉枢,朱佩兰,尹飞飞.体育教练员继续教育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体育科技,2002(9):19-23

[5]中国教练员培训委员会代表团.加拿大美国教练员培训体制及其特点[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6:17-20

[6]陈宁,薛立.中日两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5,31(11):49-50.

现代体能训练方法篇9

    论文摘要: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是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内源性要求,是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走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分析当代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入手,探讨新形势下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的原则和途径、方法,以期为拓展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训练,提高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参考。

    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以人为本”发展核心理念的重要体现。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是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内源性要求,是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走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本文将从分析当代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人手,探讨新形势下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的原则和途径、方法,以期为拓展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训练,提高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参考。

    一、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主体特点分析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的主体即当代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他们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表现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同时又处于为特定的教师角色做准备的职前培养时期,因而具有独特的师范特质,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构成了当代小学教师教育师范生的独特特点。这些独特性为其实现自主训练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提供了生理和心理依据。

    (一)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当代小教专业师范大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18-22岁

左右,是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一

代。其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富有活力,身体协调性、灵敏

性及耐受性强,这一特点奠定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自主训练的生理基础。

    (二)自我意识的增强与发展。

    在现代大学生活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作为小教专业的师范生由于其所处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大背景及所将从事的教师职业与担当的使命,更能认识到自己专业发展的前途和责任,自我沉思、自我分析、自我反省增多,自主自立意识强烈,渴望独立地走自己的路,为将来的社会适应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在这一心理基础之上,传统的以外在强加的职业技能训练方法已不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求,只有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由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训练向以准教师的身份置于训练情境之中转变,把职业意识转化成自主参与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才能切实提高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效性。

    (三)兴趣广泛,求新求变。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兴趣爱好广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生活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互联网及各种媒体的利用,他们的知识面、视野较过去更加开阔,获取知识、信息的手段更加丰富。他们喜欢求新、求异、求变,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一特点为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和方法以有效提高小教专业学生技能的自主训练质量,达到目标,提供依据。

    (四)价值取向多元化。

    在当前社会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但是,在这种多元格局中,在我国社会变革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客观环境条件下,其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如主体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开放意识、信息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等仍居主导地位。一方面多元的价值观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在把握教育教学理念时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另一方面其主流价值的主导,有利于增强其开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奉献意识,为职业技能的自主训练提供持续不断的内在趋动力。

    二、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原则

    (一)序列化。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习得与熟练掌握是一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具有长周期性和循序渐进的规律性。因此,在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中必须贯彻序列化原则,在职前教育的整个阶段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据其发展的规律性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体现出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由易及难、由单一至综合的逐步深化过程。如,一年级,主要进行听说技能、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以艺体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技能的训练;二年级,抓好教学工作技能、学科专业技能、教育反思技能的训练;三年级,以课程研发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训练为主;四年级,强化教育研究技能的训练及各项技能的综合、提高训练。这一序列化的目标要求学生在开始大学学习生活时成竹于胸,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有条不紊的持续开展的自主训练,逐步提高自身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另外,序列化原则还意味着通过训练在技能水平要求上的层次性、递进性。学生在自主训练过程中,首先要达到基本要求,即全面掌握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其次要达到发展要求,即技能掌握运用熟练,为终身发展、成长为优秀教师奠定基础。

    (二)开放性。

    开放性是当今时代的精神特征。开放性教学是当前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即在训练内容、途径、方法上做到开放、多元,拓展自主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寻求规范化、多样化的训练途径与方法。

    此外,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其职业技能的职前培训只是其中一个阶段,它与人职培训和职后培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开放性原则还要求做好职前训练与人职及职后培训的接轨,即职前训练不能只是存在于“象牙塔里”的风景,而应当走向小学“实战场”,走向社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三)整体性。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训练是一个由诸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系统工程。在传统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训练中,学生的训练是被动、有限的,不同技能的训练缺乏联系,重点在“三字一话一画”等基本功,智力技能等训练被弱化,学生整体技能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质量。因此,在小教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自主训练中必须确立整体意识,从全局角度来考虑,既要熟悉每项职业技能的特点,又要把握各项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自主训练在内容、途径、方法上的系统性,实现技能水平的平衡发展。

    三、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一)课堂训练与课外训练相结合。

    课堂训练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课堂教学、相应的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及其他各学科课堂教学来实现技能训练的自觉性、自主性。如,在口语课程与写作课程中强化听说表达技能的训练;通过艺术课程和书法课程来实现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的训练;教学反思技能、教育研究技能等,则在教育教学专业课程中加强。当然,每项技能的训练并不能因课程的不同只机械地进行分类训练,还要把握课程与教师职业技能的多方面联系,善于思考、多做总结。比如,在每位教师授课过程中,仔细观察、体会教师是如何导课、设计、讲解、小结的,又采用了什么样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有什么优点,如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等等,并做好总结笔记。课堂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就会在这种不断的思考、分析中得到潜在的提升。此外,还应抓住课堂训练的机会,多实践、多反思,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以改进,提高自主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外训练则是指在课堂以外通过多种途径,拓展训练的时间和空间来加强自主训练。比如,很多学校都建有包括有艺体教室、书法教室、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室等在内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学生应充分利用好这些专门的场所,加强单项技能的训练;建立一个专门的qq群,搭建网络平台,学生在这里展示技能学习、训练的成果(如书画作品、演讲视频、上课录像、教学课件、研究论文、教案设计等),获取或传递相关信息,相互交流技能训练中的心得或经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收集教育名言,多做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积累教育教学知识,提升研究能力;每学期听取一定数量的学术报告、讲座,汲取新思想、新观念,了解当前教育教学发展新动态;通过到小学的“观摩”、“见习”、“评课”、“实习”等活动积极进行校外实训;在青年志愿者活动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着重教育教学的领域,突出师范性的培养;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与职业技能训练存在相关联系的各类竞赛,以赛促训,以赛强训……

    总之,将课外训练与课堂训练相结合,使自主训练的内容与范围得到延伸和拓展,实现与教学内容和相应教师职业技能的相互配合、相互渗透、优势互补,构建起自  主训练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从而使每个学生的职业技能都能得到有效的、长足的保质保量的训练与发展。

    (二)个人分散训练与群体集中训练相结合。

    个人分散训练是学生训练独立性、自主性的体现。学生可以根据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合理、灵活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训练,查漏补缺,促进技能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强化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技能,在全面的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比如,通过临摹字帖,利用小黑板练习“三字”;晨起在校园一角朗读练“一话”;做家教练教学工作及管理技能;写教育教学实践的心得、总结教学反思技能;通过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方法撰写小学教育教学方面的调查报告,强化教学科研能力等。

    个人分散训练的同时还应当与群体集中训练相结合。因为,学生之间通过交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群体。群体活动对其成员的智力、能力等发展有着积极的重大的影响。群体的感召力将为学生的自主训练提供持续不断的心理能量。譬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到诸如书法协会、教育协会等各类社团中去,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按一定人数组成若干自主训练小组,定期在组内进行演讲、说课、上课、集体备课等演练;推行班团干部轮换制、辅导员助理制,锻炼组织管理能力;成立如舞蹈、器乐、写作等不同类别的兴趣小组……在群体活动中相互激励,交流经验,切磋技艺,共同进步。

    (三)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各项技能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因此,训练的前提和基础是做好单项的、个别的技能训练,根据其性质、特征,依循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规律,由易及难、由局部到整体地进行。在夯实好这一基础之上,贯彻整体性原则,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技能训练,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以形成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扎实、过硬的职业技能。如,教学工作技能可先将其细化为导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总结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等专项逐项训练,反复练习,在此基础上,把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就可望有效地达到小学教师各项职业技能的形成和优化。

    (四)定期自检与考核评价相结合。

现代体能训练方法篇10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职业中学学生足球体能训练工作的相关问题。文章首先阐述了职业中学学生足球体能训练工作所应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即:以速度训练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和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两点,然后又具体分析了开展职业中学学生足球体能训练工作常用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够为职业中学学生足球训练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体能训练足球训练职业中学

随着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足球运动对抗的激烈性和攻守转换的快速性等发展趋势开始日益凸显。在这个过程中,体能作为各种足球技战术得以顺利、充分发挥的基础和根本保证,也开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与关注。而在开展职业中学学生足球训练工作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所开展的训练工作的科学性,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注意结合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开展训练工作。因此,体能训练作为现代足球运动训练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在开展职业中学学生足球训练工作的过程中,同样应作为训练的重点内容给予应有的重视。鉴于此,本文就针对职业中学学生足球体能训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职业中学学生足球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

掌握职业中学学生足球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开展职业中学学生足球体能训练工作的前提。概括来说,职业中学学生足球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点:

一是,以速度训练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在开展青少年足球体能训练工作时,可以采用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是非常多的,例如:以技战术为主的训练方法、以弹跳力为主的训练方法以及以综合力量训练为主的训练方法等等。但是在开展职业中学学生体能训练工作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却应注意,速度是学生体能水平最直接的反映,也是关键所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速度素质,才能够创造战机、顺利的进行攻防。因此,在开展职业中学学生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无论使用哪种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都应始终注意遵循以速度训练为核心的基本原则。

二是,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足球体能训练最终还是为了足球技战术的应用服务的。体能训练是手段,提高技战术能力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在开展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只有将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结合起来,让所开展的职业中学学生足球体能训练工作带有了鲜明的专项特点,才能够获得理想的训练成效。

二、职业中学学生足球体能训练的常用方法

在开展职业中学学生足球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非常多样,从训练学的角度来说,在开展速度耐力训练时,可以采用长段落间歇跑、短段落间歇跑、长段落变速跑、速度耐力跑以及山坡跑等方法;在开展专项速度训练时,可以采用起动跑、冲刺跑、变速跑以及高抬腿跑、顺风跑、下坡跑、变速变向运球跑、全速运球跑、绕杆跑等方法;在开展力量耐力训练时,则可以采用负重蹲起、负重提踵、长距离跳跃以及负重长距离跑跳等方法;在开展柔韧素质训练时,则可以采用颈前屈、侧屈、后屈并绕环以及体前屈、侧屈、后屈并振动和前弓步、侧弓步压腿、大幅度振摆腿、侧身踢凌空球等方法来进行。

三、职业中学学生足球体能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在开展职业中学学生足球体能训练工作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首先,要注意结合职业中学学生的体能发展规律和体能发展特点来开展训练工作。职业中学学生仍然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其生长发育的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同时还伴有阶段性的特征。其中,连续性指的是对于职业中学学生来说,他们多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即使不进行体能训练,一般情况下,其体能水平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的。阶段性指的则是,职业中学学生体能水平各方面的自然增长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线性增长,而是存在一定的发展敏感期的。在开展职业中学学生足球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围绕这一规律来进行,通过据此来安排科学合理的训练,来实现学生体能水平自然增长和训练增长之间的有机结合,进而实现体能增长最大化的目的。

其次,由于职业中学学生的骨骼、关节以及肌肉等部位的发育还不够均衡,各系统的机能发育不够完善。因此,在开展足球体能训练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注意训练的全面性,尤其是要注意身体各部位肌肉的训练,特别是小肌肉的训练。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训练负荷,以确保“因材施训”的贯彻落实。

最后,职业中学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够稳定,注意力水平不够持久,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这一点在面对较为枯燥的训练内容和单调的训练方式时,表现的尤为明显。因此,在开展职业中学学生足球体能训练工作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和注意力的持久性,教练员应有意识的根据职业中学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组织训练内容,不但要关注训练内容的趣味性,还要尽可能的采用多样化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来充分调动职业中学学生足球体能训练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此来促进学生足球体能训练成效和训练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麻雪田,王崇喜.现代足球运动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