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十篇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十篇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2:28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篇1

关键词湖湘文化新疆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英语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ontheRoleofHunanCultureinimprovingXinjiangminoritynationalityUndergraduatepreparatoryStudents'abilitytoLearnenglish

——takeJishouUniversityUndergraduatepreparatoryClassasanexample

GonGJing,YanGwanju

(Schoolofpreparatoryeducationforminoritynationalities,JishouUniversity,Jishou,Hu'nan416000)

abstractthisarticledescribestheHunanculture,anddiscussesitsspiritualconnotationandimpactonimprovingtheenglish-learningwillpower,themotivation,theautonomyofstudents.itadvocatesforintroducingthespiritsof"actingrecklessly",studyforthesakeofapplication,patriotism,searchingtotheminorityundergraduatepreparatorystudentsfromXinjianginclassroomtomakeHunancultureexertasubtleinfluenceonstudents,andultimatelyenhancestudents'abilitytolearnenglish.

KeywordsHu'nanculture;minoritynationalityundergraduatepreparatorystudentsfromXinjiang;english-learningability

1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是自古以来生息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所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精神文化。①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有着自己显著的精神特质,例如探索宇宙、社会等“大本大源”问题的求索精神,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主张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思想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孕育出了许许多多有重要历史影响的人物。如汨罗怀沙的屈原,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以经世致用为武器,大兴改革的陶澍、贺长龄,以及近代的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宋教仁、蔡锷、陈天华,等等。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的以、刘少奇等为核心的湘籍无产阶级人才群体更是中国人才发展史上的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②

湖湘文化在当代的人才培养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中,汲取湖湘文化中优秀的思想文化资源,采用多种策略,使湖湘文化与课程融合,发挥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能给课程注入新的活力和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情趣,培育出学生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

2湖湘文化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意志力的作用

湖湘文化精神特质之一是江湖层面的“霸蛮”精神,即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湖湘大地历来民风强悍,人们以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见称。钱基博认为湖南人“民性多流于倔强……有坚强不磨之志节”。③湖南人遇事能“霸得蛮”,体现湖南人的这种“霸蛮”精神的例子在中国近代史上俯拾皆是,如被称为清朝“中兴名臣”的曾国藩,怀抱维护当时国家政权稳定与社会民生安定的信念,屡败屡战,百折不回,正是湖湘文化中的“霸蛮”精神在支撑着他。新中国刚成立后百废待兴之际,国家决策抗美援朝以及20世纪60年代号召全国勒紧裤带上原子弹项目也是中央领导集体中湖南人的一种“霸蛮”的体现。正是这种“霸蛮”精神使得历史上的湖南人能克服重重困难,在历史关键点力缆狂澜,扶大厦于倾倒之刻。

对于英语水平处在初级阶段的大部分新疆学生来说,要在两年的预科学习时间里夯实英语基础,这种难度在他们心理上会产生非常大的压力,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学生会放弃努力。在英语课堂中给他们讲授一些湖湘文化,通过一个个生动例子和历史人物使他们感染于湖南人那种顽强求生、不肯轻易服人的精神,并不时地加以鼓励,可以达到增强学生意志力、树立斗争精神、最终提高英语学习能力的目的。

3湖湘文化对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作用

爱国主义是湖湘文化精髓的一个显著特点。屈原、贾谊是湖湘文化源头的重要开启者,他们忧国忧民,心念天下苍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王夫之顽强抗清,陶澍、贺长龄等改革以富民强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呼号,黄兴、宋教仁、蔡锷、陈天华等辛亥志士的反帝爱国。这些湖湘先贤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三湘大地延续千年而不绝,不断激励着后进者。

学以致用这一千年古训在湖湘文化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湖湘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学以致用,经邦济世,服务现实。张栻大师为岳麓书院写的一块匾上彰显了学院的宗旨,“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胡宏强调“人虽备天道,必学然后识。习然后能,能然后用。”④在经世致用思想的熏染下,一批批湖湘志士在近代以来的政治文化领域留下了灿烂辉煌的功绩。湖湘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学以致用的思想对当今高校人才的培养仍有重要的影响。有调查结果显示,一些高校学生能自觉将学习与未来事业发展需求联系在一起,注重个人事业发展的学生大多把提高外语素质看作是自身适应社会发展和竞争的需求,而有一部分学生将“应付升学或考试”作为主要学习的动力,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往往不高,对学习没有持久兴趣。笔者认为,通过讲授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经世致用思想,可以激发学生学以致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崇高情怀,让他们产生学好知识,回新疆建设好家乡的理想,从而激发学生学好英语的动机。

4湖湘文化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自主性的作用

在湖南大地上居住的人民自古以来就有探究宇宙、社会等“大本大源”问题的求索精神。屈原的《天问》,柳宗元的《天对》,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都是对社会和宇宙的“大本大源”问题进行的思考。后来的胡宏、张栻、王夫之等都继承了这一传统。王夫之提出的“气一元论”理论以阐释宇宙的本原,把湖湘文化甚至是中国古代哲学推向了顶峰,其哲学思想更是系统和丰富。湖湘学人总是力图把握宇宙、社会、人生的发展规律,以此来作为自己人生和行为的向导。自主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自发利用学习资源,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自主性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索精神和开放精神。通过湖湘文化中求索精神和开放精神的讲解,可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主动探索方法和策略,自主学习,广览群书,形成完备的英语知识体系。

5结束语

湖南人有“博于问学、睿于明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的传统。⑤虽然,湖湘文化也有落后、保守、板滞甚至僵硬的一面,但其心怀天下的壮志,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的精神,经世致用的力行观念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⑥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来到湖南生活,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湖湘文化的影响,加之老师在课堂上的有意识的引导,可使学生从中吸收丰富的营养,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万里.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及其影响下的精英人物[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3):81-86.

②易永卿.湖湘文化对湖南无产阶级人才群体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05(4):129-132.

③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④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岳麓书院一千零一十周年纪念文集(第一辑)[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篇2

[论文关键词]湖湘文化;服刑人员;改造

文化是生产力,是一个国家、地区乃至行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监狱文化建设的大背景的推动下,所创造出来的民俗文化改造的创意性文化改造模式,在坚持常态性文化改造模式的同时,已成为监狱文化改造罪犯的新颖手段。湖湘文化以其鲜明的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存在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在了解罪犯改造的特征基础上,将犯罪人这个特殊的群体置身于湖湘特色文化中,进而突出民俗文化的改造作用,从而有效提高监狱改造质量。

一、湖湘文化的渊源

湖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南下的中原文化,在文化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成为以儒学文化为正统的省区,被学者称为“潇湘洙泗”、“荆蛮邹鲁”;唐宋以前的本土文化,包括荆楚文化。这两个渊源分别影响着湖湘文化的两个层面。在思想学术层面,中原的儒学是湖湘文化的来源,岳麓书院讲堂所悬的“道南正脉”匾额,显示着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从社会心理层面,如湖湘的民风民俗,心理特征等,则主要源于本土文化传统。这两种特色鲜明的文化得以重新组合,导致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成。

所以,探讨研究湘学者,能发现湖湘文化中的儒学正统特色,无论是周敦颐、张南轩,还是王船山、曾国藩,他们的学术思想、学术追求,都是以正统的孔孟之道为目标;而考察湘人者,则更会感觉到荆楚山民刚烈、倔劲的个性。当然这两种文化组合是相互渗透的:湘人的性格特质,又受到儒家道德精神的修炼,故而能表现出一种人格的魅力和精神的升华。如曾国藩在自我人格修炼时追求的“血诚”、“明强”,常使我们体味到这种二重文化组合的妙处,“诚”、“明”的理念均来自于儒家典籍和儒生对人格完善的追求;而“血”、“强”的观念又分明涌动着荆楚蛮民的一腔血性。包括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其成员主要是湖湘之地的山民,曾国藩既看中了他们的质直、刚劲的湘人性格,又要求他们学习儒家道德和文化修养,体现了他对这种二重文化组合的自觉运用。

二、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对服刑人员改造的有益启迪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淳朴重义”

“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淳朴重义”更加凸显了湖南地域特色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等外向关系处理的准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儒家为基准,儒家的核心范畴是“仁”。儒家劝诫人们奉行忠恕之道,营造出一种将心比心、关心他人、互相宽恕、忍让谅解的社会和谐气氛,这对于正确处理民警与服刑人员之间的矛盾,服刑人员与服刑人员之间的矛盾,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的第四条(明礼诚信、互助友善、勤俭自强)与上述的理念不谋而合,充分体现了行为规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勇敢尚武”

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与“淳朴重义”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也就是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可以理解为:服刑人员在日常改造中,要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抵制内心的不良改造情绪,改恶向善;明辨是非,在面对监狱的反动势力要勇于和其作斗争;不畏生死,在自然灾害事故中,为挽救他人的生命和财产能挺身而出等等。

(三)“经世致用”

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作为在监服刑的罪犯来说,最务实的莫过于积极配合监管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和家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调动罪犯的改造积极性,将这种湖南人特有的精神品质得以充分发挥。

(四)“自强不息”

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这就赋予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哲学依据。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在率先发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还蕴含着一种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和精神,一脉传承迄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监管工作中,要鼓励服刑人员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全面地审视自己,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获得从宽待遇,进而获得行政或刑事奖励。

三、湖湘文化建设在改造服刑人员中的作用

(一)湖湘文化建设在服刑人员集体教育中的效应

在监狱开展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中,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美德的大环境,进而突出湖湘文化的特殊作用和共鸣启示。比如在监舍墙上挂贴湖湘文化中的一些精髓故事、名言、格言,引导服刑人员学习优秀的湖湘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美德。举办湖湘文化经典名篇的背诵比赛,如《楚辞》之作,忧愁幽思,奏出湖湘大地古老而悲壮的爱国乐章;贾谊伤怀,《鹏鸟》抒志,与屈原一脉相承,奠定湖南文化心怀天下,爱国忧民之精髓,陶冶一代代湖南志士之情操,让服刑人员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和优秀的伦理文化。将这些知识内化为理性的人生,持之以恒地实施教育,在服刑人员的群体中极易形成辐射和整合的效应,这种精神一旦固化,将大力推动监区的文化建设和改造氛围,对服刑人员的改造起到积极良性循环作用。

(二)湖湘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服刑人员的教化

以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促进服刑人员的教化,以传统文化中的“亲情”促进服刑人员的教化。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地域性文化,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重视家庭中的人伦亲情美德。现在我国监狱中的所谓“亲情帮教”,正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亲情作为奖励,运用监狱外的多种社会资源,形成社会与监狱共同矫治的教育感化体系,对罪犯起到良好感化教育作用。以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促进服刑人员教化,这种人道观念对服刑人员的教育和反省起着积极的创新作用。

四、湖湘文化建设促进监管改造工作创新和发展

(一)湖湘文化建设可以提高民警的个人素养和创新改造理念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乡土文化,地域性非常强,基层监狱司法工作人员大多来自省内,湖南作为家乡,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和亲切感,那么自然而然地对于湖湘文化有着更深的理解和领悟。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讲理想、重经世的学术文化风格却是—致的。”监狱民警要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服刑人员。现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竞争愈来愈激烈,矛盾愈来愈复杂。作为一个监狱民警,不仅要有丰富的法律知识,而且要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监狱民警经常面对的是一群心理扭曲的犯罪群体,自身的心态非常重要,所以民警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新营养,化解服刑人员中存在的矛盾,化解民警与服刑人员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监狱民警要从“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个角度切入服刑人员的改造切点之中,将服刑人员引向善的方向、美的方向,从而有利于服刑人员的积极改造。

(二)湖湘文化中丰富教育改造的理论内涵,对于创新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刑人员教育感化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湖湘文化的教育理念:“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监狱法》明确规定,监狱的首要任务是将服刑人员改造成为守法的公民。鉴于此,基于传统文化的存在,监狱的亲情电话、亲情帮教活动等方式,容易被服刑人员所接受,从而使服刑人员改造过程充满了人道主义和谐。同时,监狱在服刑人员中用《弟子规》等传统文化作教材,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灵洗礼,用传统文化重建服刑人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监狱的本质是国家法定的刑罚执行机关,监狱具有惩罚和改造双重作用,应当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建设中的各种感化手段实施,应该把握适度的原则,防止极端化。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篇3

关键词:湘潭市;人文精神;旅游地理

人文地理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很多旅游景点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湘潭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也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故乡,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它的人文精神将为本世纪培养具有一定地理意识、学习能力、理想信念和道德理念素养的人才。

一、人文精神的含义

人文精神是基于对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自觉,通过行动实现价值取向、人生意义和人的责任并以和谐互动的态度对待个人和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意识、思维和心理状态[1]。其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的无限关怀。它贯穿于全部人类历史,融会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于言、行、情、理等,负载于各种具体事物。

人文素养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2]。同时又通过人的语言、行动外显出来。人文素养是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教育,在几千年前的中、西方教育家孔子、柏拉图等人那里,就是一个重要议题,后来,历代大教育家也都对此有过或多或少的研究和思考[3]。

关于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的研究,1984年,美国人文科学促进会就发表过《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科学报告书》,对衰微不振的人文素养教育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呼吁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原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t.Hesburgh)指出,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习做事”和“学习做人”两大部分[4]。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也指出:“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黑暗及社会灭亡的深渊!”[5]国内学者江苏省高邮师范学校陈友兴指出: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当代地理教学的基本构成理念,理应使我们在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6]。

三、湘潭乡土人文精神的特征和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湘潭乡土人文精神的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之风雨,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国乡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特质的主心骨,其一脉相承造就了民族文化生命的主力。乡土文化为一民族共同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本乡本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7]。

湘潭的发展也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洗礼,其文化构成具有自己独特的乡土民族特点,特别是湘潭的人文资源很丰富,也很独特。就因为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湘潭的历史悠久长远。湘潭自古以来便是湖中重要的商业中心,早在17世纪就是全国著名的“米市”和“药都”。湘潭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猪生产基地,因盛产湘莲被称为“中国湘莲之乡”。湘潭是新中国重要的机电工业基地,现以形成以冶金、机电、纺织、化工、建材为主体并极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湘潭人文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均很丰富,但两者比较而言,其人文特色更鲜明。湘潭是湖湘文化的源头和重镇,历史上人才辈出。全市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有30多位,不仅有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彭德怀、黄公略、罗亦农、陈赓、谭政以及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秋瑾、刘道一等,而且有一代国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历史上留下的宅地、墓冢、碑坊、亭台、寺庙等许多纪念性建筑,构成了堪称无价之宝的人文资源。湘潭市不仅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湘潭市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锰矿基地,其电解二氧化锰产量占全球的70%,中国第一辆城市轻轨车、第一台315吨自升塔式起重机、第一辆最大牵引力和最大吨位的工矿电力机车均出自于此。

从以上叙述中不难看出,湘潭的人文资源中,一个较大的特色堪称为品位高:有部级优秀旅游城市一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一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10处,市县级40处。名山11座,名水4处,名泉1处。国家及省级民俗民间艺术4项。文化方面又以“湘莲文化”、“湘军文化”、“湖湘文化”、“宋窑文化”、“白石文化”,特别是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

湘潭乡土人文文化的根本特性,或者说它的个性到底是什么呢?“独立根性”是湘潭乡土人文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湘潭乡土人文文化作为湖湘文化有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根本所在,是湖湘人的气质、风气、价值观等的集中体现。“独立根性”的主要表现即在于“湘潭历代知识精英均焕发着一种“无所依傍,浩然独往”而不囿于陈见的创新精神。在旅游地理教学中能够正确的运用这些湘潭乡土地理的文化知识,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生活的热情和人生的信念,树立伟大的人生奋斗的目标。转贴于

(二)湘潭乡土人文精神形成的原因

首先我们认为湘潭乡土人文精神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一个学派,而是长期以来在现今湘潭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从地理原因上分析,湘潭市位于湖南中部、湘江中游,湘潭地处丘陵地带,古代交通不便,长江以南为吴、楚两大诸侯国的封地。两国未立之时,这里都是蛮族居住的地方。湘潭文化是湖湘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湖湘文化的前身就是楚蛮文化。这种带有原始野性的“蛮”,使得湘潭人民作风强悍、性格强悍、急躁、脾气倔强,这种人不易被外人接受且易招人排斥,故人人带有强烈的乡土意识和怀乡恋乡情结,这也使得湘潭人具有彪悍的性情且同乡间易于团结。从气候原因上分析,也能看出湘潭人文文化的特殊性:湘潭的地形西北、南两面环山,冬季:凛冽寒潮滚滚南下,长驱直入湖南全境,夏季:南方的阳光烈日加上湘北洞庭湖大水面的蒸发,使三湘大地热气郁集而不得散发。而春秋两季:三湘大地时而受西北方的冷锋控制,时而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故气候多变,时晴时雨,骤冷骤热。这也使得培养了湘潭人认同天道变化无常的道理和不屈的奋斗精神。从形成的背景环境上分析,湘潭人文精神形成的真正的原因是一种湖南人的人文精神的影响。古时政治严苛,文人骚客一个不小心就被贬流放!湖南人以博大胸怀全方位的接受了他们。湖南人在当时由蛮人一下子接受到了当时的主流文化。流放的地方,中国很多。但没有一处使得被贬流放者将自身的文化理念完整的保留下来!从楚辞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中跳动的情感和不畏困苦的精神。从“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中忠君爱国的思想。从张朱会讲“先察时后涵养”与“经世致用”中。这些构成了湖南的地域文化,而真正应提倡的是具有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的湖南的人文精神。正是在这种湖湘文化精神的笼罩下,湘潭成为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诞生了毛泽东、彭德怀、陈赓、谭政、萧三、齐白石、张天翼等英才;也产生过杨度、刘道一、曾国藩等非凡的历史人物。

随着长株潭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湘潭将与长沙、株洲共同构筑省经济实力最雄厚的“金三角”,人文文化将更优越。湘潭交通便捷,通信和城市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投资环境优良;具有雄厚的科技优势,拥有湘潭大学等5所高校和15所中等专业学校,拥有科研机构280多家;湘潭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拥有韶山、乌石等驰名中外的人文景观,以及湘江、水府庙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景色。

四、乡土人文精神的培养

所谓乡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指通过乡土文化的传授,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可以通过乡土文化知识学习的途径来获得,包括乡土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乡土文化生成,更强调自我体验与心灵觉悟,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家乡以及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这样也在根本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8]。

湘潭乡土人文文化底蕴下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崇尚道德、爱国爱家、自强不息、厚道宽容和爱岗敬业等精神。如上述所知:湘潭乡土文化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湘潭乡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湘潭乡土文化中蕴藏着一种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新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湘潭乡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的主要原因。如何继承这些优秀的人文精神呢?当然先要学习,后才能继承。因此,在旅游地理中渗透这些乡土精神,并且能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精神上来继承,学习实质,学习精髓,那对于我们培养一代人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鸿秋.试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J].现代技术开发,2001,(10):8-9.

[2]施玉滨.21世纪青年的人文素养教育与中华文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3):133-137.

[3]潘艺林.论人文素养教育的三级功能[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7,(4):5-7.

[4]郭为藩.科技时代的人文教育[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7:3-4.

[5]吴绍春.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迎接21世纪挑战[J].石油教育,1998,(9):6-8.

[6]陈友兴.地理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地理教学,2002,(3):18-19.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篇4

[关键词]“湘派”;动漫创作;“湖湘文化”;结合研究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是一个民族群体认同的表现形式。湖湘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它有着自己稳定的文化特质,也有自己的时空范围。从空间上说,它是指湖南省区域范围内的地域文化;从时间上说,它是两宋以后建构起来并延续到近现代的一种区域文化形态。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蕴涵的区域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研究“湖湘文化”及“湘派”动漫创作,不仅可以进一步挖掘和提升民族文化的内涵,推进民族文化传统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创新性转化,而且对于探索和开发“湘派”动漫创作资源,推动湖南动漫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湘派”动漫创作离不开“湖湘文化”

从湖南动漫的发展来看,湖湘文化一直是“湘派”动漫创作的根,是它生长的营养,根深则叶茂。从1996年起,湖南依托长沙积极发展以动漫为特色的创意产业,目前已形成了原创平台、制作平台、传播平台、衍生产业平台和发展支撑平台等完备的产业体系,涌现了三辰卡通、宏梦卡通、山猫卡通、拓维信息、哆咪七彩传播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在播出的国产卡通动画片中占领了全国约60%以上的市场,并依靠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不断催生出《虹猫仗剑走天涯》《天降小子》《山猫吉咪》《神厨小福贵》等“湘派”动漫作品。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是“湘派”动漫创作的不竭源泉。湖南动漫创作者只有弘扬湖湘文化,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创作出具有“湘派”特色的动漫原创作品。

从动漫创作内容上讲,湖南早期的动漫作品,例如《蓝猫淘气3000问》《虹猫蓝兔七侠传》《虹猫蓝兔光明剑》《西母霸龙家族》《奇奇颗颗历险记》《风筝手》《丛林奇遇》《奇志碰大兵》《倒霉蛋》《刘海砍樵》《孟姜女》等,无一例外都强调湖湘文化推崇的内容。正如《道德经》所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是告诉人们,要知美丑,分善恶,努力进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除此之外,湖湘文化强调敢为天下先,勇于奋斗,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正如《虹猫仗剑走天涯》《天降小子》《虹猫蓝兔光明剑》等故事讲述的道理一样。湖湘文化历来倡导朴实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如动画片《神厨小福贵》等;湖湘文化历来具有崇尚真理、兼容并蓄的风格,如动画片《蓝猫淘气3000问》等故事讲述的科普知识以及融入的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的动作设计等;湖湘文化强调“百事孝为先”、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如动画片《刘海砍樵》讲述生活贫困的樵夫刘海与妻子胡秀英细心照顾双目失明的老母亲的故事。《孟姜女》是中国四大古典爱情传说之一,它也代表了湖湘文化和湖湘精神;湖湘文化历来崇尚进取创新,反对因循守旧。湖湘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文化。长沙动漫在湖湘文化“与时俱进”特质的影响下,坚持创新原则,在业务拓展和技术革上新招不断,成效斐然。如动画片《蓝猫淘气3000问》技术革新方面,在全国首创无纸化全电脑动画制作技术,把动漫生产从传统手工绘画中解放出来,使原创动画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三辰卡通成功研制出把信息技术和传统卡通制作工艺有效结合的“动画软件集成系统”,国际卡通资深人士预言,蓝猫的艺术生产流水线推动了一场21世纪的卡通产业革命。三辰卡通还斥资2000万引进国外动态捕捉系统和亿万次集群渲染设备,使公司三维制作水平达到国内顶尖,国际一流。宏梦公司的“虹猫”品牌率先带动了图书和音像制品销售的火爆,医药、服饰、玩具等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成为新的营销亮点,并实现了卡通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创新联动,成功探索出一条新型动画产业化可行之路。湖南拓维公司在2006年6月与微软达成在亚太地区首个基于知识产权的转让,与微软共享技术成果,共同开发、联合运营。拓维在微软的个性化脸谱处理技术基础上,进行了技术创新和业务内容整合,大大降低了动漫的制作门槛,成功推出真人动漫秀、手机动漫彩信专刊、手机动漫游戏、手机动漫短剧等系列产品,使得普通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获得或DiY自己的动漫形象,并获得各种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应用。

从动漫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讲,它曾是“湘派”动漫发展初期原创作品的一大亮点,无纸化全电脑动画、水墨动画片、手机动漫、泥塑木偶片、剪纸片、二维与三维结合动画、三维立体动画等,在“湘派”动漫创作中都有所涉及,并获得国内外动漫艺术界的认可。湖湘戏剧种类繁多,譬如花鼓戏、湘剧、祁剧、辰河戏、巴陵戏、傩堂戏、皮影戏、木偶戏、苗剧、花灯戏等,而湖南的舞蹈、曲艺、乐器、音乐、山歌各有特色,在全国有相当大的影响,都可以引入到动漫作品之中。湘西的剪纸艺术、凤凰的印染艺术、湘南的竹木雕刻、益阳的小郁竹器艺术、苗族的刺绣艺术、土家族的建筑艺术、瑶族的服饰艺术,无不是湖南动漫艺术应该吸收的艺术元素。“湘派”动漫创作人不断从湖湘文化中汲取营养,取得了喜人的成就,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鉴于此,动漫艺术界称誉湖南动漫创作人为“动漫湘军”,湖南长沙因此成为“动漫之都”。

近年来,湖南有一大批民族风格浓郁的本土动画作品:《蓝猫淘气3000问》《虹猫蓝兔七侠传》等无纸化全电脑动画类型;《西母霸龙家族》三维立体动画类型;《虹猫仗剑走天涯》《风筝手》等二维与三维结合动画类型;《奇志碰大兵》等手机动画类型。尤其是首创无纸化全电脑动画制作技术、动态捕捉技术及个性化脸谱处理技术的运用使影片丰富多彩,体现了湖南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民族风格,在中国动漫界独树一帜。

二、把握“湖湘文化”的精髓,推动“湘派”动漫艺术的发展对本土文化的实质要领,领悟其核心精髓。湖南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湘派”动漫可创作的题材异常丰富,湖湘历史人物、文化典籍、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宗教故事,都是“湘派”动漫创作应该立足的深厚文化土壤。目前,湖南各类动漫游戏制作企业超过100家。仅长沙市就有原创动漫游戏制作企业10余家,卡通研发、制作、教育和传媒机构18家,动画工作室120余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年使用书号、刊号近1200个,出版发行动漫书刊报1861种2251万册,衍生产品近18000种,产值近60亿元。从大力发展动漫原创、制作、出版、发行,到衍生产品生产、动画教育、媒体播出、再到动漫体验、节目表演、动漫会展、新媒体传播等,“湘派”动漫的盈利空间和外延张力大有可观。

近年来,湖南动漫工作者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天降小子》所具有的湖南本土建筑的古朴风格;《奇志碰大兵》所充满的湖南本土相声逗笑的情趣;《风筝手》里的古雅格调等都是湖湘文化元素在动漫中应用的典范,让人记忆犹新。近年来,《刘海砍樵》《讨学钱》《少年》《牛郎织女》《孟姜女》等湖南人耳熟能详的故事纷纷成为动漫题材被搬上荧屏。“湘派”动漫的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动漫明星,如虹猫、蓝兔、蓝猫、小福贵、奇奇、颗颗、兔宝宝、山猫等。湖南动漫界渐渐有了统一认识:要想提高本土原创动漫的水平,就需要从湖湘传统文化中吸取力量,就要打造湖湘“故事、形象、风格、精神”为主要特点的动漫作品。目前,湖湘动漫文化正在升温。如湖南怀化籍美女漫画家夏达作品《子不语》在日本极具知名度的高端漫画杂志UltraJump上连载,并迅速风靡日本。《子不语》在日本的全面推出,宣告中国内地原创漫画首次正式打开日本漫画市场的大门,是中国原创漫画不断成长的最有力的证明。《子不语》也因此获得第五届金龙奖最佳少女漫画奖。此外,“湘派”动画片也频频在世界各大动漫节或比赛中获奖,如:2001年8月,《蓝猫淘气3000问》动画片被吉尼斯上海总部宣布创造世界最长动画片吉尼斯纪录;2001年11月,《蓝猫淘气3000问•星球大战》卡通片获第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美术片优秀作品奖;2002年12月,《蓝猫淘气3000问•恐龙时代》卡通片获第2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美术片最佳作品奖;2005年10月,《天降小子》动画片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优秀国产动画片,向全国推荐。并获“中国动画成就奖”;2006年,《虹猫蓝兔七侠传》在国家广电总局主审的年度全国少儿节目精品及动画精品评选中获得全国优秀国产动画片一等奖;2007年,《神厨小福贵》在国家广电总局主审的年度全国少儿节目精品及动画精品评选中获得全国优秀国产动画片一等奖;2009年,山猫卡通《大懒猫》等系列原创动漫节目喜获“世界华裔青少年华文卡通原创大赛特别奖”。

湖湘文化不仅能够在动漫作品主题的精神思想方面确立追求真善美、正义的创新前提原则外,对于动漫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可以发挥其巨大作用。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与湖南人霸蛮、敢为人先、有胆有识的精神和性格,有利于培育创新人才。湖南禅宗文化发达,禅宗在创新与开启智慧方面的追求不仅有利于培育创新人才,也有利于不断破除前人的束缚和成见,不断创新“湘派”动漫作品主题、内容及形式。

对湖湘文化需要从发展的角度把握,做到与时俱进,使湖湘文化与动漫艺术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结合既包括对传统文化、道德的传承与新的解读,又包括对新时期文化与道德的认识和应用。例如,就传统而言,忠、孝等在新时期就需要有新的理解,“忠”,应该是忠于党、国家和人民,而不再是封建君主;“孝”,不应该再鼓吹“割肉喂母”“卖身葬父”之类的内容。此外,经济的全球化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际经济大循环之中,它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文化全球化。对外开放构成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它意味着中国文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体系,而是一个处于开放和互动的全球化网络之中的民族文化。这对湖南动漫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南动漫工作者需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练就敏锐的判断力,要善于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思想,并且重视吸取世界民族文化精髓。

三、结语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篇5

关键词:湖湘文学;民族音乐;协同高校教学发展;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98-02

通过研究湖湘文化,我们不难看出其与民族音乐的密切关系,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及音乐影响力使其成为湖湘音乐表达的重要内容及载体。地方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是当地人民喜爱并推崇的艺术展现形式,文化与音乐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成为当地高校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地方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展示方式,在湖湘文化的形成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当地的高校音乐教学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一、湖湘文学、民族音乐、协同地方高校音乐教学的背景研究

湖湘文学、湖湘音乐作为两种不同的地域艺术呈现方式,在中华文学与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当地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指导,做好民族音乐与湖湘文学的音乐课程教学融入具有现实必要性。我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明确指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之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具体阐述为:通过将地方民族音乐与当地文化融入到当地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切实提升当地高校音乐教学的创新力与传承优势,从而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传统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艺术舞台上的影响力。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开展音乐课程教学时忽略了当地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音乐教学影响力,特别是湖南地方高校将高校音乐教学与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割裂开来,忽视了其教学指导影响作用。对这一问题的改革,是我国各大地方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主趋势。

二、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教学的意义分析

1.有利于提升湖南高校音乐教育的精神品质与内涵。湖湘文化中最鲜明的一点就是“湖”与“湘”的解读,“湖”从地理位置上解读为洞庭湖,而“湘”则指湘江,因此从地理位置上,湖湘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的标签印记,是特定历史文化精髓的展现。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其涵盖丰富的思想价值与深邃的精神内容,这正是高校音乐教学中所要求体现的教学精神品质。只有引导高校学生感受湖湘文化,品位湖湘文化,探寻湖湘文化,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当地的民族音乐内涵,才能在高校音乐课程的学习中做好对当地文化与音乐精髓的把握。湖湘文化不仅承担着教育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更将地域文化与民族音乐融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使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更深刻、更积极地参与到高校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在高校的音乐教学研究中鼓励学生研究、传播湖湘文化,积极拓展湖湘文化层面中的音乐内涵与价值,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启迪、陶冶,从而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取向,指导后续的音乐专业学习,增强对音乐教育的亲切情感。

2.有效丰富了湖南高校音乐教育的艺术底蕴。湖湘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产物,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深刻的关注研究价值,但是很多湖湘文化却隐匿在民间,等待着我们去发掘、探索。在这些湖湘文化中,我们也可以搜寻到音乐的影子,常见的花鼓戏、巴陵剧都是湖湘文化的内容,也是民族音乐的呈现,而这一切都为当地高校音乐教学指明了努力方向。在方向的指引下,我们不断的去挖掘、搜寻,弘扬传播当地的文化与音乐,做好高校音乐教学的拓展与延伸,不断丰富与完善了湖南高校音乐教学的艺术底蕴。

3.有效推动湖南高校音乐教育理念的创新完善。湖湘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其传承与创新性,而这也恰好是湖南高校音乐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只有在不断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育人”导向的功能发挥,只有做好文化与当地民族音乐向音乐专业教学中的融入才能实现高校音乐教学理念的创新完善。一方面,湖湘文化与民族音乐为高校音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使高校音乐教学更加系统、丰富。另一方面,音乐教学为湖湘文化的传播与当地民族音乐的弘扬提供了便利,使当地的文化精髓更多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不足剖析

基于目前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现状来说,其不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湖湘文化教育融入力度的不足。只有不断强化湖湘文化、民族音乐中的音乐教学指导元素,才能真正实现三者的协同融合,建构起更加系统完善的教育融入机制。其二,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对湖湘文化及民族音乐关注意识较低。大部分学生不了解湖湘文化,更不熟悉当地的民族音乐,湖湘地域特色在其专业音乐课程学习中处于缺失阶段,使三者协同性差,学生对湖湘文化、民族音乐缺乏基本的关注研究意识。其三,湖湘文化、民族音乐与高校专业音乐教学存在结合上的错位。高校作为文化交流碰撞的综合体,应该为学生建构起开放性的知识交流平台,湖湘文化与民族音乐作为地域性特征的文化艺术形态,在与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结合时却发生了偏离与错位,多数高校的专业音乐教学忽视地域文化因素的教学指导作用,使其结合存在明显错位。

四、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教学的策略分析

1.加强对湖湘文化及民族音乐的关注,凸显其高校音乐课程应用作用。从我国湖南各大高校音乐教学现状来看,音乐教学课程设置缺乏地方关注,往往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以西学为主,带有全盘西化的明显印记,使当地的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始终处于劣势,本土音乐教学十分尴尬。要想打破现状必须从转变价值观念入手,在当地文化的关注引导下积极推动湖湘文化、民族音乐的课程融入,打破原有的单一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多元的课程教学建构中,通过系统化的建构让学生在开展音乐学习时能抓住湖湘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审美意义,在文化与民族音乐的熏陶感染下茁壮健康成长。

2.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发挥湖湘文化的音乐教学指导。高校音乐教学的实施推广必须与湖湘文化的传播与民族音乐的发掘结合起来,而湖湘文化的传播推广与民族音乐的资源发掘要求高校必须做好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推广,在这方面,校园艺术社团是高校教学实践活动组织的主力。目前,我国湖南大多数高校都建立起形式多样的校园艺术社团,其借助文学艺术实践搭建了文化音乐交流的共享平台。艺术社团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湖湘文化的熏陶感染下,在民族音乐的素材支持下,逐渐形成了以湖湘文化及民族音乐为主题的艺术类文化社团,使校园社团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实现了文化的传播,也带动了音乐的创新。在艺术社团的不断努力下,完成了当地民族音乐素材的搜集与编写演唱,而这些带有湖湘文化特色并结合当地民族音乐优势的民间歌曲,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当地文化,感受到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也使其成为当地文化高校音乐艺术展示的有效窗口,对当地的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积极拓展湖湘文化的教育外延空间,实现湖湘文化与音乐教学同步。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实地采风等也是了解当地湖湘文化,丰富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寻求教学灵感与突破的有效手段。这些都为学生了解湖湘文化,参与当地民族音乐表演拓展了外延空间,成为湖湘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地采风使学生在实践考察的基础上,可以做好相关音乐素材的整理与编订,使高校音乐专业教学课堂生动丰富起来。学生不仅仅能在课堂理论学习中感受音乐魅力,更能借助第二教学课堂实现课外拓展,这对于湖湘文化的传播及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湖湘文化教育外延空间的合理拓展,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得到统一,实现了三者同步。

4.积极举办以湖湘文化为主题的讲座,引导学生参与讲座做好音乐创新。湖湘文化的既定文化优势及民族音乐的独有历史底蕴为主题讲座的开展奠定了前期基础。因此在湖南等地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文化讲座的形式实现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及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协同。通过前期的主题选择,讲座的精心策划,讲座的合理安排与布局,讲座的统筹协调,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学生在参与讲座的同时感受到湖湘文化、民族音乐与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密切关联性,从而感同身受,受到启发。通过定期举办该类型的讲座,鼓励音乐专业的学生就讲座主题进行研究讨论,积极探索音乐创新的有效方式与手段,实现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技能提升。

五、结束语

音乐作为常见的艺术展现形式,只有继承文化精髓,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实现价值,发挥魅力。伴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浪潮,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也备受关注,在学习西方音乐艺术理论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地域性及本土、本国文化音乐的关注。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与地域文化、民族音乐存在密切关联,本文选取湖南地区的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以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为研究方向,就其协同意义、协同现状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从理念关注、教学外延的拓展、实践活动的开展、艺术讲座的组织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协同方向与协同策略,为三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以期在新时期引导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实现新的突破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周玉屏.湖湘音乐融入地方高校声乐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北方音乐,2014,(04):176+182.

[2]王文君.论湖南高校音乐教育中湖湘文化的融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280-281.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篇6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区域文化之一。湖湘文化的特色与优势是什么?学术界从不同角度曾作过概括,对深化湖湘文化的研究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感到还不够鲜明和深入。

如何对湖湘文化的特色与优势做精到而全面的概括?湖湘文化确是博大精深,我们可以从湖湘文化的文源、文脉、文气,即源、脉、气三个方面,对湖湘文化特色与优势作一解读。

文之源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实体。史籍记载的“三皇五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历史,而湖湘文化与“三皇”中的炎帝、“五帝”中的舜帝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华文明史上,炎帝神农氏是农耕文化的奠基人,《周易·系辞》载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从湖南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如道县玉蟾岩遗址、澧县彭头山遗址,均证明了在炎帝神农时代(甚至更早的历史时期)在湖南地区创立了比较发达的农业文明。后来,炎帝神农氏因为民治病、误食毒草而亡,葬于湖南酃县。可见,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既是湖湘文化的开拓者,更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开拓者。五帝之一的舜帝则是中华道德文化的奠基人。舜帝是出生于中原地区的华夏部落聪明的首领,在历史典籍大量记载他的道德精神,诸如孝敬父母、恭谦礼让、以德治国、举贤任能等等,成为中华传统道德的典范。舜帝的道德精神在南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史记》记载他南巡时“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疑”,此后,九嶷山的舜帝之陵就成为湖湘儿女祭礼舜帝、表彰其道德文化的地方,从上古一直延续到今天。

湖湘文化的文源深远,不仅仅是它与中华民族农耕文化、道德文化的源头相关,同时还与中国古典文学与两宋道学的源头直接相关。中国古典诗歌有两个源头:北方的《诗经》与南方的《楚辞》。屈原是楚辞艺术的奠基人与杰出代表,而他的许多代表作品如《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大多是在他流放于湖南地区而创作的,并且汲收了沅湘之地的神话巫风,可见,湖湘文化为中国文学鼻祖屈原的诗歌作品提供了源头活水。其次,宋代被称为“道学宗主”、“理学开山祖”的周敦颐出生于湖南道县,以后又多年在湖南地区做官并从事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故而也是湘学的奠基人。屈原与周敦颐,“一为文学之鼻祖,一为理学之开山”(钱基博语),充分反映了湖湘文化的源远流长。

文之脉

“文源”着重从时间维度表达湖湘文化源流的悠久,而“文脉”则是着重从空间维度表达湖湘文化源流的广大。区域文化虽然是特指某一空间范围,但是区域文化的形成、演变、发展,均离不开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湖湘文化之所以获得很大发展,除了依靠本土文化的创造、继承外,还在于不断学习、汲收外来文化,故而具有文脉广的特点。湖湘文化形成的上古时期,中原文化与南方本土文化相结合则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炎帝神农氏”的出现,其实就是北方的英雄传说(炎帝)与南方的(农神)交流互渗的结果。而舜帝南巡逝世并葬九嶷,受到南方民众的普遍敬仰,亦体现出湖湘文化对中原道德文化的接受与汲收,另外,湖南本土的苗蛮文化,如果追溯其来源,亦是东夷文化的九黎部落南迁的结果。

作为文学鼻祖的屈原,其楚辞作品亦体现出文脉广大的特点。一方面,他的诗歌渊源于沅湘巫歌,具有南音歌谣、巫风歌舞的地域特色与湖湘风情;另一方面,这些诗歌表现出对“美政”、“美人”的理想追求,特别是对舜帝这位远古圣王的崇敬,其文脉显然源于中原华夏族文化。周敦颐之所以能够成为道德宗主、理学开山,固然是由于他能够继承齐鲁之风、孔孟学统,同时还与他大胆汲收、兼容佛教、道家与道教的思想有关。作为周敦颐理学思想的传承者,南宋胡宏、张栻在湖南地区创建的湖湘学派,也具有文脉广的特点。首先,湖湘学派起因于二程洛学南传,故而有浓厚的洛学特色;同时,湖湘学者又广泛地与闽学学派杨时、朱熹,与浙东学派吕祖谦、薛季宣、陈傅良,与江西学派陆九渊、陆九韶等开展学术交流,其文脉广大,故其学术有兼容并蓄的特点。王船山能够成就为清初三大儒之一,仍然源于他文脉广的特点。他不但是继承了南宋时期的湖湘学统,包括胡安国的《春秋》学、胡宏的人性论、张栻的知行论,尤继承张载关学的学术思想,将气学发扬光大,同时他也汲收了浙学的事功取向。再如晚清的那些湖湘学人,其思想学术无不具有文脉广的特点。曾国藩将知识学问分成义理、考据、辞章、经济“四门之学”,他本人能够在这四门之学中均取得突出的成就,就在于他广泛的文脉广大,如义理之学源于洛闽,考据之学宗吴皖、其辞章之学承桐城,其经济之学则源于浙东、湖湘各地。可见,广泛的文脉成就了湖湘学人,也推动了湖湘文化的大发展。

文之气

“文气”是一个古代文论的专有名词,一般用来指文章中所体现出作者的精神气质。而用“文气”来描述湖湘文化的特征时,就可能有狭义与广义的双重涵义。

狭义的“文气”,专指那些在湖湘地区创作的作品或湖南人的文章中,能够充分表达出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充满生命活力与刚强质直的精神气质。湖南省作为一个文化大省,首先体现在这个地方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一大批著名的作家。从文学鼻祖屈原算起,他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是最早的中国文学经典之一。以后,这里产生了许许多多在中国文学史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如贾谊的《吊屈原赋》与《鹏鸟赋》,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周敦颐的《爱莲说》。明清至近代,湖南地区涌现了不计其数的文学名人与名篇,包括李东阳、王船山、曾国藩、何绍基、王闿运、丁玲、沈从文等等。十分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中均表现出一种充盈而劲悍的“文气”。最早提出“文气”说的曹丕曾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其实,这个“气”就是作者内在的精神气质。由于湖湘诗人、作家群体的精神气质大多是血性与灵性的结合,并表现出劲直、刚烈、气雄的特色,故而湖湘作家群及代表作品特别体现出文气足的特色。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篇7

【中图分类号】CR-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7—8517(2012)10—0023—02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绚丽多彩的区域文化。有着“山水湖南,人文湘楚”之美誉的湖南,在湖湘医学研究方面,学者们分别对湖湘医家医著、湖湘中医文化、湖湘道地药材和湖湘民族医药等内容进行了整理研究,出版和发表了相关的著作及学术论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将湖湘医学研究近况概述如下。

1 湖湘医家医著的研究

1986-1989年禹新初零星整理了部分湖湘医籍,继而曾勇系统收集了自先秦迄今二千多年来湖南医学著作480种,出土医书14种,及历代正史、野史、地方志书、医史专著、人物传记、笔记杂说等数百卷中的有关内容著成《湘医源流论》。书分渊源、学术、人物、医籍四篇,研究湖南医学源流;由湖南省卫生厅组织专家组编出版了大型中医古籍丛书《湖湘名医典籍精华》,该书精选了湖南历代名医的著作100余部汇编而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内容囊括了内经、伤寒、金匮、诊法、医案、医话、养生、杂录等各方面,涉猎内容十分广泛,堪称湖湘医学之大成。

潘远根按历史发展的进程,探讨了湖湘医学发展的脉络。先秦时期,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即可看到湖湘医学的兴盛。其后汉末长沙太守张仲景一部《伤寒杂病论》又为湖湘医学增色。晋唐时期,湖湘医学走入低谷,而后又起于宋元,盛于明清。易法银等收集考证了有关史志、医籍及著述,共录民国前之湖湘名医666人,编著成《湖湘名中医略传》,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取存著作者68人,分“生平简介”、“医籍简介”和“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三部分,以显示湖湘医学的繁荣;中篇按朝代之序辑与民国前湖湘名医有关之史志文献,以示湖湘名医之辈出,下篇将与湖湘中医有着密切关系的《马王堆医书》、医圣张仲景、炎帝神农氏、药王孙思邈作一概述。张璐砾收集了散落的文献,探讨了刘月恒《生草药性方谱》的学术特色。万胜等认为湖湘中医文献具有历史悠久、著述浩繁、内容丰富、收藏分散的特点,是湖湘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的基础,并对当代湖湘五大名医李聪甫、刘炳凡、夏度衡、谭日强和欧阳锜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

在湖湘医家妇科学方面,魏飞跃等选取清代湘籍医家妇产科代表作中的实例,挖掘出医家们不仅具有在治疗上强调护胃健脾、处方时师古意而用药灵活、善于通过“随症用引”,而且其著作常以注重实用、要言不烦见长。在湖湘医学伤寒论研究方面,刘仙菊通过文献整理,提出了“湖湘仲景学说”的概念,认为湖湘大地为仲景学说的发祥之地,亦是湖湘仲景学说的起源之地,湖湘医家在注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时精究考据,尊重经旨,提“相体辨治”,完善体质学说。

2 湖湘医学文化的研究

何清湖从湖湘文化源流以及湖湘历代名医探索了湖湘中医文化的渊源。湖南,自古就有“人文湘楚,山水湖南”之美誉,自炎帝于姜水而徙于南,数千年来,湖湘文化之发展可谓大儒迭起,书院崛兴,承前启后。荆楚之域,历代名医更是迭起不穷。初有炎帝神农尝百草;汉·苏耽“橘井泉香”流芳百世的佳话;长沙马王堆出土古医书14种,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者毕具,可谓中国医学稀世之璧玉;唐宋以后,“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者不乏其人,汇聚成浩瀚的湖湘医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因其做过长沙太守,故亦有称“张长沙”者,其方亦被称为“长沙方”;药王孙思邈与湖湘中医之缘结于涟源龙山,他长期居住于龙山采药、治病,其《千金要方》即撰于此。综观历代湖湘医家所著,医经、伤寒、金匮和养生等面面俱到,形成湖湘中医文化体系;何清湖还总结了医德为先、心忧天下,思变求新、敢为人先,执中致和、道法自然,兼容并举、中西汇通的湖湘中医精神特质;阐述了湖湘中医的历史地位;分析了湖湘中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打造现代湖湘名医、建立湖湘名医俱乐部的发展模式。

3 湖湘道地药材的研究

道地药材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是湖湘中医的特色,湖南省地形地貌为东、西、南三面山地围绕,中部丘岗起伏,北部湖泊平原密布优越的地势气候蕴藏了丰富大量的药用植物,蔡光先等主编的《湖南药物志》该书收集药物近5000味,其中植物药2077种,动物药256种,矿物药51种,道地特色药材有玉竹、吴茱萸、湘莲、栀子、白芷等,基本收集了湖南境内全部植物、动物和矿物药,全面系统地整理湖南省的中药资源,总结近40年来湖南本草学的发展情况,突出湖南特色,系统地总结了湖湘名家、名方及流传于民间颇有疗效的单方、验方。葛晓舒等也对湖南中医药单验方收集整理情况进行述评。

4 湖湘民族医药的研究

湖南省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大省,少数民族55个,近700万人口,湖南省民族医药资源丰富,省内四大主要世居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即土家族医学、苗族医学、侗族医学、瑶族医学,是我国民族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81年至1984年湘西自治州凤凰县欧志安引先生先后在《贵州民族研究》、《中南民族学报》等杂志上发表或报道有关湘西苗族医药研究成果。欧志安研究完成的《湘西苗药汇编》,获1981年度湘西科技成果奖,拉开我国苗族医药研究的序幕。此后周卫华探索了湘西苗药治疗妇科病资源。

同时湖南土家族、瑶族、侗族医药研究不断兴起,在学术上有较高的建树。田华咏等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土家族医药特色,医学理论基础,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卫生保健和常用的土家族药物,在临床证治上重点介绍了土家族医药的命名与分类,还编撰了《土家族医药研究新论》选录论文30余篇,包括“湘西土家族医药论述”、“土家族医药发展史略”、“土家医脉学简析”等。在湖南瑶族和侗族医药方面,刘育衡收集整理了湖南流传的瑶族“庞桶药浴”及药浴植物,湖南瑶族传统端午药市调查与比较研究等内容。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通过对湖南省境内侗族聚居地的实地调查,共考证侗药689种,整理医方1420首,辨考病名938种,病症453种。而诸国本则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土家族医药和苗族医药的历史、现状做了调查,总结了对当前民族医药继承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科研、开业和职称评审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田华咏编纂的《湖南民族医学史》,共十章,25万字,分别介绍了湖南少数民族概况、南土家族医药发展史、湖南苗族医药发展史、湖南侗族医药发展史、湖南瑶族医药发展史、湖南民族药资源、湖南省民族医药研究成果和湖南省民族医药学术团体及学术交流等。

综上所述,湖湘地方医学内容丰富,具有湖湘地域特色。但我们应客观地看到,一方面,就湖湘地方医学自身内容来说,尚未能系统地揭示湖湘地方医学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从研究湖湘地方医学流派而言,尚未对湖湘地方医学流派的学术经验和诊疗特色进行全面深入地收集整理和研究探讨,因此,我们应不断创新湖湘地方医学流派的内容,探讨湖湘地方医学流派的学术特色和用药特点,促进湖湘医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向更高层次发展。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篇8

关键词:湖湘文化;近代转型;反帝反封;暴力革命;吹鼓手

作者简介:彭大成,湖南师范大学期刊社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081)

杨毓麟(1872-1911,字笃生,号叔壬,别号守仁,湖南长沙县人)不仅是中国古代湖湘文化的杰出继承者,也是湖湘文化从古代形态向近代形态转型的杰出推动者与实现者。这集中地体现在他于1902年冬写出的《新湖南》一文中。此文热情地宣传了湖湘文化的优秀传统,深刻地揭示了湖湘文化的思想精髓,初步总结了从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以来湖湘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思想历程,精辟地分析了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与中国面临的新危机,明确地提出了“湖南人之性质及其责任”,最先吹响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号角,唤醒与鼓舞了一大批湖南的留日学生与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威猛无比的精神炸弹,从而开启了近代湖湘文化的崭新篇章!

一、精辟总结湖湘文化的发展源流、近代转型及其思想精髓

从北宋周敦颐首创《太极图说》,“以博大精致的哲理思维,启迪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流发展”,到南宋胡安国、胡宏父子及张栻先后讲学湖南,“卒开湖湘之学统”,形成了最初的“湖湘学派”;再到明末清初的王船山,“创立了一个以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以辩证分析为思想方法,以民主启蒙为重要特征,以民族至上为核心内容的空前博大精神的思想体系”,从而使古代湖湘文化发展到她的最高峰,甚至“可以说,船山学说代表了三百多年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代表了中国古典哲学思维的最高峰,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优秀思想精华”。我于2010年出版的新著《中西冲突交融中的湖湘文化——从近代走向现代的历史抉择》中进一步指出:“船山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亦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所产生的思想文化体系,我们可以将它视为中国即将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内生文化。”正因为湖南诞生了王船山这样世界级的伟大思想家,积累与创造了代表中华民族最高智慧的先进思想文化体系,因而在“素以保守闻天下”的湖南培育出了像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这样“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先进的中国人,由他们所开创与推动的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在他们所创造的先进机器工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上与“开眼看世界”的思想探索基础上,近代湖南像打开闸门的洞庭湖一样,浩浩荡荡的新思潮开始奔腾磅礴于湘江两岸。

从1840年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开始,标志着中国从古代走向近代;从魏源首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也标志着湖湘文化从古代到近代转型的开始。其后曾国藩进一步提出“师夷智”,创办了江南制造局,发展近代机器工业,开设翻译馆,大量翻译西方自然与社会科学书籍,向美国派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建立第一支中国近代海军,扶植与创办了第一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郭嵩焘则更明确地提出全面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主张,即全面学习西方的“以商务为本”、“以政教为本”、“以人心风俗为本”。这些主张与举措,不仅为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西方近代科学的内容,也有力地推动了湖湘文化的近代转型。

在紧随其后的维新变法运动中,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杰出先驱谭嗣同以“冲决网罗”的大无畏精神,猛烈地批判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网罗——“三纲五常”与封建君主专制,尖锐抨击了清王朝的民族压迫与残暴统治,敏锐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瓜分中国的新的民族危机;为了保种救国,谭嗣同创立了一整套融合中西文化、鼓吹民主民权的新的“仁学”体系。谭嗣同的亲密战友唐才常,则在吸收、发挥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融通中西”、“新吾中国”的主张,即“通商以富国”、“通学以新民”、“通法以维权”、“通使以建交”、“通政以改制”、“通教以促大同”。这些思想主张的提出,不仅标志着先进中国人的历史新觉醒与思想新进步,也标志着湖湘文化更深刻更全面地向近代形态的历史转型。

作为从维新阵营中最早转变为激进民主革命斗士的代表人物杨毓麟,早年求学于湖南长沙之岳麓、城南、校经三书院,后来又长期在日本与英国留学,可以说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湖湘文化的长期哺育,也受到了西方先进文化的深刻启迪,是一位学贯中西的饱学之士。杨毓麟从失败的惨痛教训中,深刻认识到不可能指望腐朽无能的清政府通过改良变法来救中国,必须用暴烈的武装革命手段来封建专制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的新中国。他放眼全国,认为“欲新中国必新湖南”,即把建立新中国的希望与付之实行的第一步,首先放在湖南。为此,他写出了《新湖南》一文,在20世纪初最先擂响了清王朝的战鼓。

为什么把建立新中国的第一步放在湖南?杨毓麟认为这是由“湖南人之性质”即“湖南有特别独立之根性”决定的。这就涉及到湖湘文化的特质与思想精髓的问题。杨毓麟在《新湖南》中高度评价与分析了湖湘文化的思想发展源流,特别是总结了湖湘文化向近代转型的变迁过程,指出:

其岸异之处,颇能自振于他省之外,自濂溪

周(敦颐)氏,以一人之意识,经纬成一学说,遂为

两宋道学不祧之祖。胜国以来,船山王氏以其坚

贞刻苦之身,进退宋儒,自立宗主。当时阳明学说

遍天下,而湘学独奋然自异焉。自是学子被服其

成俗,二百年来,大江南北相率为烦琐之经说,而

邵阳魏默深(源)治今文《尚书》、三家诗,门庭敞

然。及今人湘潭王氏(闿运)之于《公羊》,类能蹂

躏数千载大儒之堂牖,而建立一帜。道成之间,举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篇9

随着工业革命技术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也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巨变逐渐成为一种居于强势地位的文化,逐渐改变世界大部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生活习惯、行动方向和政治制度等诸多方面,并形成以西方现代文化为中心而建构起来的全球文化体系,造成了一种全球文化的趋同现象。随着大量的西方设计理论、思想以及风格流派的不断涌入,纷繁复杂的文化形式使得人们失去了冷静思辨的能力,为了迎合市场追求视觉上的,在创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对于各种理论、思想以及流派只是采用了简单的“拿来主义”的现象,设计师们盲目地将其直接套入本土的环境空间塑造中,将各种西方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贴,在设计中完全忽视场地空间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设计语言与场地空间的和谐,于是生产出了大量与地域人文情感脱节的设计作品。由此可以得知,文化的趋同化发展有一个巨大的副作用,即令民族与地区性文化在发展上面临着丧失其主体意识的境况,导致在文化创造的各个方面丧失其“话语权”作用,进而消弭民族与地区性的文化特征。在湖南的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空间的塑造中普遍忽视场地环境湖湘地域的特色和文化的多样性,没有将深层次的湖湘文化内涵作为设计支撑。最终呈现的场地空间表现出了单一的面貌,不但缺少了空间的独特性与可识别性,造成了整体空间氛围与传统湖湘文化的脱节,甚至丧失了城市的个性特征和艺术魅力。显而易见,这样的空间从情感上根本无法与本土民众产生互动和共鸣,他们对场地空间的心理期待层次自然也会降低,不能与民众产生情感交流的空间自然是失落的空间。在长沙湘江西岸沿江景观地段,千年学府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与其毗邻,背靠岳麓山景区,深厚而独特的人文底蕴本应该使场地区域成为极佳的湖湘文化展示区,使其成为一个多层次、市民化的湘湖文化博物馆,但是现状设计中只是将片段性的视觉文化元素与符号进行了简单的陈列。这种对湖湘视觉艺术形式中的人文精神缺乏深刻理解的设计,不但没能准确传达出本土文化的寓意与内涵,也使其丧失了场地自身独特的个性魅力。当然在设计中,对传统视觉元素只是肤浅认识,流于一知半解、断章取义和形式主义,在新的时代环境中简单地再造和拷贝文化元素同样也会形成空间语言的单一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不断追求多元化以及文化寻根性需求的不断加强,同质化的设计现象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反思,如何在文化的渗透性下拥有自己独有的文化语言,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创建出的空间形态使其尊重湖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性,满足湖湘人士的精神寄托亦成为湖南环境艺术设计当前亟须思考并践行的课题。每一种设计语言都必然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密不可分,湖湘文化亦然。其地域特征、视觉元素、意境情感等方面自然都会促进与制约着本土环境空间的设计,影响着环境空间的构建。因此,我们只有充分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人文内涵,并借助视觉文化元素为本土环境空间的情感需求寻找更加准确的定位。

2湖湘视觉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空间设计中的重生

环境空间的设计必须是有文化目的的视觉创造。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曾说“:把传统加以破坏,加以革新,这才是正确继承传统的根本。”意指传统可以通过对自身缺点的挑战得以发展,通过发展与前进才能将传统创造性地继承。因此,湖湘视觉文化元素在融入现代环境空间的塑造中也必须积极地传承和锐意地发展才可产生出新的语义。湖湘大地上名胜古迹繁多、山川秀丽壮美,具有多样的自然风情与地貌特征。岳麓书院、橘子洲、岳阳楼、南岳衡山、洞庭湖、湘西凤凰、张家界等自然与人文景观都各具魅力。这些资源都为湖南本土的景观空间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将各种典型的自然景观元素进行相应的提炼、分类和重组,有机地融入环境景观的场地空间塑造中,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视觉效果。例如,在长沙市城市规划展示馆的环境空间塑造中,设计者创造出一种湖湘传统山水园林的连续空间,通过在有限的展示空间中将长沙“山、水、洲、城”的自然景观特征进行了再现与重塑。传统是社会文化与历史的积淀,是人们对民族精神和生活习俗的认同。虽然以现在的审美意识和基准来看,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形制在整体上确实已经滞后,但是其间途径千年而创造与承袭的大量弥足珍贵的元素、符号、语汇、思想理念和哲学精神一经被创造性地演绎和运用,都会成为相当珍贵的文化要素。因此,作为湖湘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文化层面——建筑文化也必然会被现代景观空间设计所重视。湖湘建筑的平面布局强调均衡,青瓦粉墙,大多为前后两个一明两暗的三间组成,一般以内天井作为空间组织的中枢,墙内有风火墙,内部空间组织的形式流畅而富有韵律变化。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不能仅仅是借鉴一些具体的建筑文化符号,而是需要在满足环境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将现代建筑理念与传统视觉元素交叉融合,从而派生出既生动又厚重的空间形式。例如,在由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组成的长沙滨江文化园的“两馆一厅”设计案例中,在对建筑立面的处理上,设计者将被称为“世纪发现”的三国吴简进行了意象重构,将功能性的百叶塑造成竹简造型作为表层肌理符号运用到建筑的立面空间上,不但为建筑本身带来惊喜而独特的艺术效果,同时为建筑带来了更好的节能效益。“竹简”“、竹墙”“、竹形”铺地图案地糅合,使整体环境空间的形象更为灵动且意味深远;开放与内敛并存的规划空间、沉稳大气的建筑造型,使湖南人敢为人先、兼收并蓄的湖湘精神通过空间艺术的塑造凸显出来。由此可以推断,通过领悟湖湘建筑的空间情感并将其与现代环境空间相互融合,才可传递出本土艺术形式中被感知和意会的美。湖湘大地上共有五十多个民族,汉、土家、苗、侗、瑶、白、回等民族在此相互交融互相影响。由于地域习俗、文化差异等原因,各民族形成了在湖湘地域基础上但又各自特色的风格。例如,湘西的苗族、土家族、侗族、白族偏好蓝、黑、本白等纯色,色彩淳朴典雅,立意简略清晰,注重银器头饰和首饰的精致做工。将这些具有鲜明地域色彩、语义丰富的民族视觉元素作为环境场地空间设计的构成符号,营造出浓郁的民族意蕴和唯美气质,不但可以使景观空间具有显性的视觉艺术价值,还能很好地传播民族文化,更有利于城市形象的认知与旅游产品地开发。湖南的民间艺术更是变幻多姿,滩头年画、竹木雕刻、戏曲皮影、铜官窑等杰出代表中均都为现代环境空间设计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视觉文化元素,尽管形式各异,但湖湘民间艺术均具有造型奔放夸张、色彩浓烈厚重的特征,多采用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整体呈现出豪迈、浪漫、自然、率直的湖湘艺术神韵。设计者只有深刻理解并把握其中的精髓,将造型多样、内蕴丰富的民间视觉元素进行抽取、整合使其演变为新的艺术设计要素,并使其在现代环境设计领域中获得新的传播和生命。任何一个地域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都是发展的,体现其地域和民族特点的文化亦随之变化,这种现象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变迁。因此,将视觉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环境空间中,不应该是对传统地域性的完全妥协,也不是对屋顶样式、门窗形式与纹样、空间形态等的简单模仿与复现,而应该是设计中的再诠释与再创造。在保留地域文化原艺术形式精华的同时仍需吸收与借鉴外民族的文化精粹,使本土文化的艺术内容更具时代感与丰富性,这才是有效地维护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历史文脉的正确文化态度。环境空间设计与湖湘视觉元素的相互借鉴、掺杂和交构,不仅对艺术设计本身是一种创新,对湖湘文化焕发新容同样不无裨益。

3结语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篇10

关键词:湘绣;文化;传承;保护

一、湘绣的产生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中国华夏大地便开始出现了刺绣。而在古带刺绣作品的主要是以纹样和色彩为主。湘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图案以龙凤为主;在宋朝时期,刺绣色彩瑰丽,人物丰富;在元明时期,刺绣以简洁豪放的写实主义风格。而湖南的民间刺绣历经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最终在清末年间,湘绣迅速发展,自成风格,并在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湘绣作品简介

伟人像此湘绣像由李斌创作设计,本绣品把刻画的栩栩如生,真是巧夺天工。此刺绣作品当中含有群峦叠嶂的韶山,精光色的祥云,伟人手捧书稿,顶天立地,向世界的人民抒发“可上九天月”的豪情壮志。该湘绣精品的针法设计突破了前人刺绣中受时空概念限制的针法,采用了同一质感的物体使用多种针法渐变的混合针法。人物神态刻画以掺针为主,精细入微,形神兼备,真实而艺术地展现了一代领袖的豪迈气概和伟人气节。

三、湘绣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其中苗族,土家族的居民大都生活在落后偏远的农村,而少数民族刺绣就是在经济落后,文化相对封闭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不断的演变与发展,并经历一代一代的民间艺人传承下来。所以不管是从造型到色彩,还是从选材到湘绣形式,刺绣都依旧保留着古老的民间淳朴艺术文化和神奇莫测和想象丰富的艺术风格。民间刺绣追求的是一种古朴自然的美感,它艺术风格自然形成,创造的灵感来自于自然,刺绣无需过多的装饰,它既崇尚自然,也承接传统;而当今的城市湘绣追求的则是一种精雕细刻,精妙绝伦的美;而它在风格上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力图变革,体现一种永不停息,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体现湘绣的美学价值。

(一)湘绣的审美价值

双面全异绣是湘绣在其艺术发展道路上的最高成就,是其审美的最高境界。被世人称为“魔术般的艺术”和“不可思议”的“超级绣品”。同时清华美术学院教授李砚祖在研究工艺美术史的课题时,对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作了概括:“精雕细刻,雕缋满眼之美;清新淡雅,出水芙蓉之美;热烈深厚,粗犷纯朴之美;玄象圣境,变换莫测之美”。湘绣也正在向其各个时期的审美群体,来充分的表现着它的各种工艺美,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人们的现代生活节奏也跟着加快,人们的审美意识也跟着时代的步伐而不断的变化。尽管这些民间工艺的美形式,也经常和当今的流行文化交织在一起,但是每一种形式的美,都有着它特定历史时期以及典型的审美群体。然而湖湘文化的湘绣,它以各种美的形式反映了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审美文化下人的审美意识和角度。在湖南西北部,以苗族为多的湘西自治州,它的苗族服饰在手工艺上既表现了客观对象的生机勃勃,又融合了自然环境的色彩,体现了自然之美、清新淡雅、超凡脱俗。随着生活环境的逐渐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也呈现精雕细刻,雕缋满眼之美。明清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受到吉祥文化的影响,以吉祥文化为主题的绣品大行其道,内容多为吉祥纹样,寓意颇深。

湘绣正是实用和审美的结合品。在改革开放期间的湘绣作品,实用品的湘绣以鲜艳的色彩为主,装饰性强的图案纹饰人们的现实生活十分贴近,同时,刺绣还是嫁娶的手工艺品。审美意识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湖南是个出政治领袖的地方,文化氛围相当浓厚,四大名绣中,湘绣尤其喜好政治题材,领袖人物的肖像以及重要的政治。

(二)湘绣的历史价值

湘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在2000多年前,长沙地区的刺绣就已达到很高的水平。1810年编的《长沙县志》卷十四“风俗”条记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说明当时民间刺绣较为普遍。在20世纪90年代,在长沙地区开始形成秀装,刺绣的市场初步形成,同时有许多的民间工艺美术家参与湘绣技艺的改革创新,使湘绣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三)湘绣的文化价值

长沙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这人杰地灵的湖湘文化润育之中,湘绣成为当今湖南对外交流的一张文化名片。另一方面,湘绣是蕴藏着传统中国文人绘画的精神,在湘绣的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四、湘绣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一)湘绣工艺的保护和发展策略

当今,我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越来越强,尤其在传承与保护也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文化具有整体性,所以,湘绣文化遗产只有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整体,才能得以发展。而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从其文化底蕴上发掘湘绣的深层次内涵,并广泛通过一系列广告策划对其进行推广。最后,政府也要对湘绣中一些濒临失传的针法进行加大保护。可以说,对湘绣内在文化的挖掘,不是一味地复制其文化元素,而是要重视湘绣文化内在底蕴的挖掘和运用。

(二)挖掘湘绣内在的传统文化价值

湘绣在我国传统的手工艺术里占据着重要地位。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湘绣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湘绣的保护与发展也因此得到了国内外广大专家的重视。一方面,湘绣要始终坚持在其原生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意识到,在今后的发展上,湘绣会面临着众多问题,甚至会经历一个复杂的蜕变过程,因此,只有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及努力下,合理地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从而有效的挖掘湘绣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