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与新媒体的关系十篇网络与新媒体的关系十篇

网络与新媒体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1:03

网络与新媒体的关系篇1

关键词:网络公关关系内涵发展历程传播过程

网络公关关系是在网络与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信息化社会之中,各类产品的科技含量也逐渐表现出趋同性的特征,程序化与规范化的生产程度使得同类产品在质量上并无较大的差别,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开始向网络公关关系中转变,网络公关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公关与社会组织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也从有形资产转化为声誉、形象与品牌的竞争,因此,发展网络公关关系十分必要。

1网络媒体的概念与发展

网络的出现导致大众传播的采访形式、媒介形式、传播形式、报道形式、受众行为、受众地位均发生了极大的变革,网络媒体的定义就是继广播、报刊、电视之后出现的因特网以及正在建设过程中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媒体的基本要素包括几个方面,即互联网、编辑制作系统、平台、传播平台、数字化信息、信息集成界面、传播平台。

目前,主流的网络媒体多指门户站点与新闻信息的网络平台,从传统电子版到现阶段的网络版,从传统的媒体化到现阶段的互联网化,网络逐渐成为一个兼具技术性与政治性的综合信息平台。一种新型媒体必然会对传统媒体形成一种竞争与冲击,网络媒体无论是其海量的信息与迅速的传播速度,都是传统媒体所难以比拟的,因此,网络媒体在诞生伊始就侵占了传统媒体大量的广告市场与受众群体,当然,面对网络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并未退缩,经过多年的研究,传统媒体也形成了完善的体系,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与稳定的信息来源,在网络媒体时代之下,传统媒体也在不断的寻求着改革与创新,并积极的借助网络技术实现了网络电视、门户网站与网络直播的创新,同时,网络媒体也开始依靠传统媒体的工作队伍与发展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在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可以看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也成为未来媒介的发展趋势,网络媒体并不会取代传统的媒体,而是会与之形成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无论是传统媒体进军网络还是网络媒体的延伸,都离不开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网络公关关系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2.1网络公关关系的内涵网络公关的主体主要为企业,当然,企业也并非网络公共关系的唯一主体,除了企业之外,网络公关主体还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个人,政府、社会组织与个人称之为网络公共关系中的网络性社会组织,其中,企业网络公关是推动网络公共关系发展的源动力。

从字面意思进行分析,网络公关的媒介就是网络,从网络公关关系的技术角度而言,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以及电信网络几个类型,这几种网络类型都是公关关系的主要传播手段,从这一层面而言,网络公关关系的媒介不仅仅只有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网络,还包括有线电视网络与电信网络。网络公关关系的主要客体是广大的网络公众,只有长期接触网络的用户才能够成为网络公共关系的对象,同时,网络公共关系的对象具有针对性,其针对的客体就是与网络组织相关、经常浏览网页的个人与群体的总和。

总而言之,网络公关可以根据网络媒介进行定义,包含狭义与广义两种,广义的网络公共关系就是以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与电信网络为传播媒介来维护与营造组织形象的一种公关行为,而狭义的网络公共关系则指以计算机网络为传播媒介来维护与营造组织形象的一种公关行为,本文分析的网络公关关系指广义上的网络公关。而网络公关又称之为e公关或者线上公关,指的是组织通过网络信息、与公众联系,对公众舆论活动进行引导的一种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协调组织内外的关系、传播组织文化、提升组织形象,从而为组织创造出最佳的网络运作环境,因此,网络公关关系利用网络的优势为现代公关提供了新的媒体、策划思路以及思维模式。

2.2网络公关关系的发展历程网络公关关系的发展与媒介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建立于媒介技术发展而来,可以说,媒介技术的兴衰直接影响着网络公共关系的兴衰。网络公关关系最早起源于电信网络,在初始阶段,其媒介包括电视、电话、电报、广播类型,在第一阶段之中,网络公关关系主要用于电报、电话之中,电报是1845年出现,在发明出来后逐渐的应用在礼仪电报、通信领域、鲜花电报之中,这也是早期网络公关关系的主要存在形式。在社会的发展之下,通信事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电话出现,电话是贝尔于1876年发明,在电话普及之后,电话的沟通也成为公共关系的必经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话公关职业也随之出现。

3网络公关关系的传播过程分析

网络公关关系是传统公关关系的分析,与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公关和平面媒体公关类似,网络公关关系主要致力于解决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方式的问题。

3.1网络公关关系的传播内容网络公关关系的传播内容主要由传播目的决定,与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公关和平面媒体公关相同,网络公关关系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内容,第一就是组织层面的,从组织层面而言,网络公关关系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组织知名度,帮助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第二就是产品层面的,即帮助企业宣传产品优势与产品特色,提升企业产品的销售量。

3.2网络公关关系传播对象的确定网络公关关系传播的对象包括两种类型,第一就是与组织利益相关的网络用户,此类用户具有垂直性的特征,包括顾客、雇员、分销商、投资者、供应商以及目标市场中的各类成员;第二就是与某种主题相关的横向网络用户,此类用户包括联合会、行业协会、竞争对手等,与某种主题相关的横向网络用户的范围十分广泛,呈现出全球性扩展的趋势。除此之外,与传统的媒体相比而言,网络媒体具有双向互动性的特征,因此,其公关受众也更加的具体、明确,呈现出细分化的发展趋势。

3.3网络公关关系的渠道与形式分析网络公关关系有两种渠道,第一种就是企业与组织自己出资建立的网站,第二种就是与其他媒体与新闻服务商合作的渠道。企业与组织在建立好网站之后,就拥有了自己的宣传媒体,且这种媒体的自主性很强,只要依靠这一媒体,企业与组织就能够在网络上相关的信息,并与公众进行实时的互动与交流,但是该种方式也有一个弊端,就是网站是需要定时进行更新与维护的,还需要定时的更新内容,这样才能够提升网站内容对于受众的吸引力。此外,从认知角度而言,受众对于各类新型事物的接受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因此,企业与组织的网站在成立初期,就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对网站进行组织与推广。在这一阶段之中,企业与组织的网络公关就可以利用综合性的网站或者专业性的门户网站进行广告,凭借这些网站的知名度迅速的打开市场,可以说,企业与组织的网站在建设完成后,必须要依靠传统媒体以及其他网站的辅助公关,因此,企业与组织的网站对于传统的公关有着极强的依赖性。

但是,在社会的发展之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提升为网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如现行的“网络新闻规范制度”与“网络实名制”均是政府保护网络安全性与可靠性的重要举措,同时,企业与组织利用现实中的口碑也能够建立网络信誉度,实现与受众真诚、平等的沟通,这样也可以有效提升企业与组织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李俊松,杨舟.关于网络公关与网络舆论关系研究[J].经济师,2011(09).

[2]郑天虹,马晓澄,曹志恒.治标更需治本透视关闭55家非法网络公关网站事件[J].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1(07).

[3]罗斌,宋素红.中美新闻诽谤诉讼理念比较――我国新闻诽谤诉讼中新闻媒体败诉率居高不下原因初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4]林如.网络公关:话语权争夺和网络舆论引导――以美国总统大选中奥巴马的网络公关为例[J].新闻界,2009(01).

网络与新媒体的关系篇2

本文依据主流网络新闻媒体与其新闻来源之间的转载关系,构建了新闻转载网络,通过分析网络中节点的指向关系,揭示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来源及新闻传播模式。运用信息熵理论分析不同类型新闻网站获取新闻来源的转载量差异,对不同类型新闻网站的新闻的时效性进行了分析,探讨转载对新闻时效性的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了解网络新闻的来源及传播规律、认识不同类型的网络新闻媒体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能够为信息的传播和舆论的引导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方法及数据

在众多网络新闻媒体中,少数大型新闻网站拥有广大的用户群,与一般新闻网站相比,它们的新闻受众更广,对舆论的影响更大,是网络媒体中最重要的力量。本文将这样的大型新闻网站称为主流网络新闻媒体。根据性质不同可将这些媒体划分为官方传统媒体建立的新闻网站和商业门户网站建立的新闻网站,分别称之为官方新闻网站与商业门户网站。

针对主流网络媒体中的每条新闻,将新闻的网站与该新闻所标注的新闻来源进行连接可以建立新闻转载关系。依据这一方法可构建主流网络媒体的新闻转载网络G。G可用三元组表示:G={JV,S,L},其中:JV表示主流网络新闻媒体;S表示新闻来源;L表示主流网络新闻媒体与新闻来源间的传播链路,则n、S为G的网络节点,L为G的边。如果新闻网站f转载了来源的一条新闻,则有L(),z')=1,存在转载关系)—否则有L(),o=0。转载关系j—;具有如下性质:

(1)j先于i了新闻。

(2)新闻从j传播到了i。

(3)j比f更倾向于原创。

(4)若j=i,则表明该新闻为i网站的原创新闻。

本文以alexa中文官方网站中的新闻类网站流量排名为依据选择网络新闻媒体进行分析。按照流量排名顺序包括新浪网、腾讯网、网易、百度、搜狐网、凤凰网、新华网、人民网、东方财富网、北青网、中新网等。由于东方财富网、北青网在新闻内容与受众群体上同其他新闻网站有明显差别,百度新闻由机器自动选取更新,因此未将这些网站纳入研究对象。最终选择5个商业门户网站: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和凤凰网,3个官方传统媒体建立的网站:新华网、人民网和中新网作为研究数据收集的对象。从上述网站下载了的所有新闻,解析出新闻标题、新闻内容、新闻来源、时间等信息。对同一新闻来源的不一致名称进行了一致化处理,如“中国新闻网”、“中新网”、“中国新闻网山西网”等,统一命名为“中新网”。由于各个网站的新闻量差别很大,为了避免量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从每个新闻网站来源数据集随机选取2000条新闻作为分析数据。以这些新闻网站及其新闻来源为节点,构建了包含980个节点新闻转载网络。通过所建立的新闻转载网络分析网络的特性,得出互联网新闻来源与新闻时效性的特点,帮助新闻网站的经营者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同时有助于网络新闻的阅读者明确不同网络新闻网站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新闻网站。

2.互联网新闻来源分析

2.1基于转载网络的新闻来源分析

基于样本数据构建的新闻转载网络有向图如图1所示,经过移动处理后的新闻转载网络如图2所示。可以清晰地看出所选择的8个主流网络媒体的新闻来源广泛,汇聚了不同的新闻来源。统计分析发现,网络新闻主要有3种来源:由官方新闻网站、政府门户网站或行业新闻网站构成的各类网站(占69.86%)、报纸(占25.58%)、电视、杂志等其他传统媒体(占4.56%)。表明网站和各类传统媒体是网络新闻最主要的来源。进一步考察新闻转载关系,将研究数据中的官方新闻网站、商业门户网站、新闻来源分布在不同的区域(见图2)。可以看出,新闻转载网络具有如下特征:

         

(1)官方新闻网站节点间存在相互指向关系。

(2)商业门户网站之间未指向关系。

(3)每个官方新闻网站对所有商业门户网站均存在指向关系。

(4)传统媒体与其他新闻网站对主流新闻网站有大量指向关系。

由图3可以看出,新闻来源整体分布很不均匀,绝大多数新闻来源的被转载量都很小。在双对数坐标系下,分布服从幂律分布。表明新闻来源的被转载量具有很大差异,少数几个新闻来源的被转载量很大。

表1列出了转载关系频数的前10名,发现均为官方媒体网站原创新闻或被其他商业门户网站转载。表明在主流网络新闻媒体中,官方网络新闻媒体是最重要的新闻来源,大量原创新闻并被转载。通过分析发现,独立媒体建立的商业门户网站凤凰网除大量转载官方新闻网站新闻和少量原创新闻外,还转载了大量其自身传统媒体领域凤凰卫视、凤凰周刊的新闻。

  而其他商业门户网站的原创新闻主要是专家访谈、知识性介绍、专题新闻汇总等。说明商业门户网站对官方新闻网站具有依赖关系,这种情况有利于政府的舆论引导,当关于重大事件的虚假新闻在商业网站上传播或商业网站之间出现对同一事件的不一致报道时,政府可以通过官方新闻网站及时澄清,相关新闻将在各商业网站间迅速传播,有利于引导大众舆论。根据上述特征,可以构建如图4所示的网络新闻转载关系模型。在所选取的数据中,主流官方新闻网站除原创新闻外,从传统媒体及网站获取新闻来源比例为40%,主流商业门户网站从传统媒体及网站获取新闻来源比例为54%;从主流官方新闻网站获取新闻比例为45%,原创新闻比例约为1%。

   2.2互联网新闻来源的多样性分析

  各主流网络新闻媒体都具有多元化的新闻来源,各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来源数量如表2所示。其中,商业门户网站的新闻来源数量普遍较多,原创性较高的新华网和中新网的新闻来源最少,而同样注重原创的人民网的新闻来源则高达106。可见原创性不是限制转载的决定因素。

仅对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来源构成数量进行了分析无法知道新闻网站对不同来源的采集量差别。为考察不同网络媒体在对新闻来源采集量分布上的差异,应用网络信息熵中心来分析官方网络媒体和商业门户网站新闻来源的多样性。依据香农信息熵理论建立公式:

  式中:k为主流新闻网站i的新闻来源数量;p。为新闻网站i采集新闻来源歹的数量占总量(本文均为2000)的比例。为消除新闻网站新闻来源数量的影响,对CH(i)进行标准化,

  节点的网络信息熵中心性越高,表明它从不同信息来源所获取的信息量越均衡,越倾向于以相等的概率从不同来源获取信息。

  由图5可以看出,图中呈现出2个区域。商业门户网站都在区域i中,这些网站的流量排名与信息熵中心性排名均较高。区域n中聚集了官方新闻网站,同商业门户网站相比,这些网站的流量排名与信息熵中心性排名均相对靠后。由图6可以看出,尽管排名相近,两者依然显现出较大的差异。与搜狐网相比,人民网的曲线更为陡峭,具体表现在只被采集1次的新闻来源频数和最大来源的采集量更多,新闻来源表现出巨大的不平衡性。

网络信息熵中心性高的节点往往具有更多优势,新闻来源的多样化有利于获取更多的新信息。商业门户网站从不同新闻来源获取的新闻量相对均衡,因此,相比官方新闻网站,商业门户网站更可能获取信息优势。这与传统媒体中强大的原创实力更容易及时新信息相反。

3.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时效性

时效性是信息质量最重要的维度之一,网络媒体的新闻时效性决定了用户是否优先选择该网站获取新闻。传统媒体一般通过及时原创新闻来保证新闻的时效性,与之相比,网络媒体往往通过新闻转载的方式获取新闻。本文基于新闻的时间属性,分析不同类型网络媒体新闻的时效性问题。

3.1商业门户网站转载官方新闻网站新闻的时效性

官方新闻网站是商业门户网站的主要新闻来源。如果商业门户网站在转载官方新闻网站的新闻时存在明显的时间滞后效应,将无法保证所新闻的时效性,在与官方新闻网站的竞争中将处于劣势。为考察网络媒体是否会因为缺乏原创性而导致明显的新闻时效性上的劣势,本文选取数据集中官方网络媒体原创新闻并被商业门户网站转载的新闻共602条进行分析。假设&为官方新闻网站该条原创新闻的时间4为商业门户网站转载新闻的时间,则a;=r—r。为商业门户网站在转载官方新闻网站新闻的时间滞后值。

由图7可以看出,尽管个别新闻差异较大,但总体上两者的时间相差不大。少数新闻出现差值为负值,即商业门户网站的时间早于其转载的官方新闻网站时间,这种反常现象主要由以下因素导致:

(1)官方新闻网站可能会完善之前已经的新闻而不做标题的修改,导致比较的并非官方新闻网站第1次新闻的时间。

(2)商业网站自身在时间的标注上不准确。采用威尔科克森秩和检验来考察两组样本之间是否存在显着差异。为方便计算,将时间格式转换为最大值为1的4位小数,如07:05:57经过转换后变为0.2958。假设H。:t0=t1;Hl:。最终结果(Z=l.16,p=0.24)显示两者在0.05的显着性水平上无差异,即接受了两者相等的假设。说明商业门户网站并未因为缺乏新闻原创性而处于明显的时间劣势。

3.2商业门户网站与官方新闻网站转载其他来源新闻的时效性

官方新闻网站与商业门户网站都会大量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为了考察官方新闻网站和商业门户网站在转载其他来源新闻时是否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选取数据集中被两者共同转载的新闻共121条进行分析。假设商业门户网站转载新闻的时间为^,官方新闻网站该条转载新闻的时间为0,则ai=f2—为两者时间差异。由图8可以看出,在121条新闻中,仏除个别为正外,在多数情况下均小于0,即官方新闻网站的新闻时间频繁滞后于商业门户网站。

假设H。:t2=t3;Hl:t2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媒体淡化了原创能力在竞争中所起的作用。原创新闻并不能使网络媒体具有时效性上的优势,非原创网络媒体可以凭借先进的新闻采集技术弥补在转载官方网络媒体原创新闻时在时间上的差距,较强的新闻转载能力又可以使商业门户网站在转载其他媒体新闻上具有时效性上的优势。

4.结论

本文以主流网络媒体的新闻数据为样本,探索了互联网新闻来源、传播规律,分析了官方媒体网站以及商业门户网站新闻来源的差异以及新闻的时效性问题。研究发现:

(1)主流网络媒体的新闻来源广泛,能够聚集不同来源的新闻。传统媒体和新闻网站是其主要新闻来源。

(2)在转载关系上,官方网络媒体大量的原创新闻并被商业门户网站和其他官方新闻网站转载,商业门户网站很少原创新闻,并较少被其他网站转载。

(3)同官方新闻网站相比,商业门户网站对不同新闻来源的新闻转载量更均衡,新闻来源更具多样化。

(4)商业门户网站较强的新闻转载能力使得官方网络媒体不能因为原创新闻而获得明显的时效性优势,当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时,商业网站具有明显的时效性优势。

网络与新媒体的关系篇3

报告提出专业vs业余、平台vs个人vs自媒体、多vs少、深vs浅、分布vs集中、个性vs共性、人vs机器这七大博弈关系,并认为它们是推动中国网络媒体演进的重要力量。​

值得一读,推荐给大家。​

一、上一个十年中国网络媒体变化的核心,是内容网络与关系网络的融合​

关系网络是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脉络,而关系网络与内容网络的融合,是渐变的、渗透式的,它贯穿中国网络媒体过去的十年。​

二、今天网络媒体的重定向,是以视频化、移动化和社交化为核心​

(1)视频化:网络媒体的“宽带革命”​

互联网带宽的改善,移动终端的兴起,网民对于传统电视的兴趣开始下降。中国的网络视频从UGC到今天的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网络媒体中的新兴力量。​

(2)移动化:信息传播的“时空革命”​

移动互联网浪潮为信息传播带来新的入口,在原有的话题信息流、时间信息流、关系信息流之外,又增加了空间信息流这一全新的信息组织方式。这种空间位置信息将为网络媒体带来奇妙的想象空间。​

(3)社交化:人与媒体的“关系革命”​

社交关系重塑人与媒体的关系,撬动传统媒体格局,用户“节点”决定信息走向。由此让网络媒体的入口属性发生变迁,从“公享”到“私享”是门户网站抑或新闻客户端都在进行之中的变革方向。​

三、未来网络媒体的演进,主要是在以下七种博弈中进行​

(1)专业VS业余:今天谁专业,谁业余?答案已经不再简单绝对​

专业媒体在某些领域未必专业;自媒体并非“业余”的代名词,其中一些也可以是专业的。​

(2)平台VS个人VS自媒体:平台、个人与自媒体的共生共荣,取决于平台方案,还是生态环境​

平台提升个人的影响力,个人的未来决定平台的未来,平台对个人的钳制永远存在。​

(3)多VS少:人们何时需要更少,何时需要更多?​

用户在意的是获得信息和知识时所负担的成本;网络中的信息消费过程,往往是“信息减法”的过程。​

(4)深VS浅:新媒体时代人们不再需要和阅读深度报告了吗?​

传统媒体的深阅读是“坐井观天”式的,读者跳入其挖的井中,获得的是被限定的一片天;新媒体的深阅读是“花园采蜜”式的,各种网络渠道让用户可以自由地汲取滋养。​

(5)分布VS集中:分布式生产时代,网络是否还有“中心”?​

未来网络媒体的内容很多时候将是各种分散主体的系统式“分布生产”。碎片化不是网络媒体的罪过,但碎片化的信息需要经过“整合”才能更好地呈现。​

(6)个性VS共性:信息的营养来自“信息小灶”,还是“大锅饭”?​

个性化的内容是信息的“偏食”,可能意味着人们逐渐成为井底之蛙。共性化的内容是社会的“粘合剂”,在“信息小灶”之外,网络媒体必须提供“大锅饭”。​

(7)人VS机器:机器在信息生产领域将替代人?哪些可以替代,哪些不可以?​

机器写作不是新鲜事,在未来的物联网世界里,机器写作新闻同样具有潜力。未来人在新闻信息链条中的角色将发生改变,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实现与机器的更好的协同。

四、更长远的未来,意味着全新的网络媒体景观​

(1)搜索、地图、“云”等成为内容网络中心的战略性入口​

搜索引擎与社交关系的融合;地图被赋予更多的使用频率和提供更多的周边信息;空间信息流信息被足够重视。这些都将产生新的战略新入口。​

(2)“定制化”模式改变内容生产逻辑​

人们对于特定信息的需求会推动内容生产模式的改变,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提升将有助于这种变化,内容分发成本的降低则进一步助推。​

(3)电子商务等服务网络与内容网络开始融合​

根据您的购物记录,我们推荐如下新闻……这已经不是一个太远的梦。至少反过来的方式,已经有电子商务公司开始干了。​

(4)万物皆终端​

可穿戴设备的兴起,自然物体的终端化,将让一切都变为信息终端。“你看屏幕的时候,屏幕也在看你”。​

(5)物联网成为信息源,“传感新闻”兴起​

“万物终端”后的必然结果。​

五、我们该怎么办?​

(1)社会媒体时代,门户网站需要“洗脑”​

(2)让“精品”转身,让“鸡肋”退去​

(3)内容为王,关系为王,平台为王,入口为王,体验为王?理清他们的关系,找到自己的制高点,哪一个都可以为王​

网络与新媒体的关系篇4

【关键词】 网络视频新闻平台 传播效果 看看新闻网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电信网积极布局,其业务拓展不仅表现在传输通路上,而且在传输内容上也欲与电视媒体一决高下。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现在电信网和互联网都共享了广电网的一部分业务,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观看电视节目,可以通过手机上网,但是广电网的业务拓展不多,单一的服务以及服务缺乏互动对广电参与三网竞争不利。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电视媒体做出的应对策略备受关注。

到目前为止,传统电视媒体做出的最有力的应对之策——网络电视台的上线,被业界寄予厚望。首先,历史地看,任何一种新媒体的使用,传统媒体都不会坐以待毙,当比较新的媒体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会继续演进和适应①,依靠自身的既有优势,吸收新媒体的长处,网络电视台就是传统电视媒体为了适应和继续演进而采取的必要途径。其次,因为新媒体的兴起重塑了社会的媒介生态,不同类型的媒体激发了民众对媒介的不同使用热情,其中网络新闻具有传统媒体新闻的很多优势,至少从理论上说,网络新闻能够替代传统的媒体新闻。它既满足了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媒体新闻带来的不足,“网络在传播新闻方面,不仅影响了传统媒体,而且还使受众有了更多更全面的选择,这些都是以前所没有的。”

一、看看新闻网()概况

看看新闻网是国内最专业的视频新闻网站之一,它是上海广播电视台(smg)于2010年创办的视频新闻网站和新媒体内容集成分发平台。作为专注于视频新闻的网站,看看新闻网不同于原有行业构架中的其他成员,如优酷、土豆等ugc网站瓜分大部分视频分享和短视频业务,广电系视频网站则致力于打造网络电视台。在这种情况下主打“新闻视频”,这是smg在新媒体领域的重要布局。凭借专业、主流、权威和可信赖的视频新闻,目前看看新闻网的日均浏览量(pv)达到10万人次,日均独立访客(uv)也可达6000人次。据权威互联网监测机构alexa数据显示,看看新闻网在中国的互联网站点排名中已经超越同为广电系的湖南金鹰网,列全国省级广电网站第三位,第一、第二位分别是东方宽频和江苏网络电视台。看看新闻网日均pv浏览量和ip访问量之比达到16:1,超过了同类网站凤凰视频的15:1,在同类网站中具有较强的用户黏性。本研究将针对已经在登录看看新闻网的用户,对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从而使我们对视频新闻平台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相关研究综述

关于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综合这些研究发现可以把它们分为两大类:

第一,网络媒体的使用对传统媒体的取代

网络媒体的兴起和使用如何冲击传统媒体,如何重构了我们的媒介生态,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持续的热点。美国学者约翰·迪弥克提出的满足—效用生态位理论来解释媒体之间可能的竞争或者互补关系。这个理论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假设,第一个是时间替代,即在时间总量有限的前提下,人们在增加一个媒体的使用时间,对应的就会减少使用其他媒体的时间,也有学者称此为“媒体取论”。媒体取论是从媒体的功能性角度,去分析一个新媒体的出现对原有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媒体所带来的影响。简而言之,媒体取论指出,新的媒体出现以后,会对原有媒体产生排挤效应,会逐渐以至完全取代原有媒体。在操作层面上,这一理论多以媒体使用时间的变化来验证。举例来说,近年来对互联网的使用研究发现,上网时间越久的人,看电视的时间越少。第二个是功能性替代,满足相同需求的媒体之间会被替代,而满足不同需求的媒体之间则会互补。

根据自己提出的这个理论,迪弥克和其学生对“获取新闻信息”这个需求考察了互联网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发现了互联网对电视新闻有替代影响。类似的发现和解读在海内外的传播研究文献中都有体现,如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者李少男和梁永炽分析2002年香港的调查发现,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取生在每一个对等的功能范畴内。张国良教授在对上海媒介生态的考察中发现,人们使用传统媒体的时间因为网络的普及使用而减少了。学者郭良在“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中也有类似的发现。

第二,网络媒体的使用与传统媒体互动

首先,由于学者经常认为人们的媒介使用时间是固定、有限的,又由于互联网各方面功能的不断增强和完善,比传统媒体更能满足受众宽泛的需求。所以国内外绝大多数的研究都认为,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是取代作用,更有学者认为传统媒体会消失。但是根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2009年在上海展开的《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上海受众》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潘忠党教授认为,从使用量来看,网络使用并非替代了传统媒体的使用,而是与更多地使用传统媒体相关联。具体到接触新闻的频率,网民与非网民在收看电视新闻的频率方面没有差异。

基于上述文献分析,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试图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

研究问题一:网络视频新闻平台与传统电视媒体的关系。

其次,在现有的传播格局下,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引导社会舆论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这在网络传媒时代到来之前,做得十分出色。而在web2.0时代到来之后,由于互联网具有突发、群发及爆发性,舆论焦点甚至可以在顷刻之间转移和颠覆,这就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风险。网络视频新闻平台建立的初衷是扩大传统媒体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和价值导向,将其他网络文字图片新闻的受众吸引到网络视频新闻平台上来,因此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诞生,拉开了其向网络文字、图片新闻挑战的序幕。根据艾瑞咨询推出的在线视频市场监测系统ivideotracker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7月中国在线视频影视剧覆盖人数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反映了网络视频正在逐渐介入网民日常生活。随着更多主流影视和新闻节目由线下转至线上,网络视频媒体价值将更加突显。艾瑞据此分析认为,主流专业类内容(新闻、影音等)已经成为网络视频用户的第一需求。但是艾瑞在北美市场发现:67%的美国网民习惯在网上观看各种视频。其中在youtube和facebook等网站上的个人视频最受欢迎,点击率占被调研人群的36%。除此之外,影视节目精选与新闻是大多数用户选择观看的主要内容。据此,本文通过分析网民的新闻消费习惯来回答如下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二:由传统媒体推出的网络视频新闻平台是否会受到网民的欢迎

再次,心理学家杰克·布雷姆提出的心理抗拒理论,从心理学角度诠释了人们的选择自由与心理抗拒的关系。它的核心思想是:当人们的自由选择受到限制和威胁时,就会产生心理抗拒。心理抗拒与态度的关系:如果宣传说服不当,要求人们不准评论或不能自由表达自己观点,人们将认为自己的自由行为被剥夺了,非但不会转变态度,反而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在严格的审查及监控体系下,远不同于受众以往自由选择网络新闻的习惯,必然产生跟对传统媒体一样的抗拒心理,导致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根据学者潘忠党在《互联网使用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一文中的观点,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差异与党对媒体控制的直接程度相交叉,比较之下,党对网络媒体的体制性直接控制最弱。因此,网民对传统媒体推出的网络视频新闻平台是否像其他网络视频新闻那样乐于接受,是否喜欢在其上发帖或者评论等,都将对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传播效果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在看网络视频新闻的过程中,您多经常进行回帖”、“您经常喜欢匿名参与新闻快速评论”等问题,试图回答下面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三:受众的心理抗拒是否会影响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传播效果

提出上述三个研究问题主要是为了研究被传统电视传媒视为面向新媒体挑战的重要战略步骤的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竞争力到底如何归根结底,竞争力来源于网民是否认同

三、数据的收集与样本基本特征

本调查以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看看新闻网为主要研究平台,调查对象包括已经在使用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所有受众。由于网络视频新闻平台可以匿名登录,从而使得这一调查对象的总体未知,同样也无法获得某时某地调查对象的抽样框,所以采取网络方式进行调查。调查通过设计在线调查问卷,于2010年10月在网站登出,11月15日结束。在此期间通过笔者的朋友在看看新闻网网站空间、内网论坛上进行宣传,同时还通过qq群、msn群等通讯软件宣传,吸引使用过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网民去参与问卷调查,以保证广泛的调查面与较高的随机性,然后下载整理后台原始数据。本文主要目的在于验证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使用行为与认知度、评价之间的关系,因此这样进行调查和数据收集是完全合理的。

本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317份,基本符合统计学上要求的样本容量。

对于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使用行为,主要用“使用时间”、“使用频率”和“受众体验”来度量;对认知的测量,主要包括对于网络视频新闻平台互动性的认知和受众的新闻消费习惯认知两方面;在评价方面,主要用与“传统电视媒体新闻”和“网络文字和图片新闻”相比较的方法。

样本基本特征概述:本研究的人口变量包括性别(男性:女性为63.7:36.3),年龄(主要集中在19~35岁占样本总量的96.9%),教育程度(集中在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样本总量的96%,其中以本科为最多)。

四、研究发现

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看看新闻网的受众其网龄都在3年以上,95%的网龄在5年以上。90.2%的网民平均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超过半数的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由于其教育程度和上网的时间,笔者认为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受众应该具有相当的自我判断能力和新闻鉴别力。

1.网络视频新闻平台分流了部分传统电视媒体新闻的观众

根据表1,51.7%的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受众认为,由于使用该平台,他们看电视新闻的时间减少了,这个结果在张国良教授2000年对上海市民的调查和2007年社科院郭良展开的调查中得到验证。这虽然与网络视频新闻平台上线的初衷——开拓新的电视新闻的传播渠道产生叠加的传播效果——相违背,但是传统媒体的网络视频新闻必须进一步改进以获取网民的注意力,从而影响并引导网络舆论。因而,网络视频新闻利用自身优势同传统电视新闻实行错位竞争,像人民网与《人民日报》的关系一样,则可能会形成相互促进作用。

2.目前为止,网络视频新闻还不能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主体,受众并不认可网络视频新闻的形式

尽管有75.1%的调查对象回答网络视频新闻比传统电视新闻更好,但是通过“网络视频新闻是否符合您获取新闻习惯”问题的回答,116人选择是,只占样本总数的36.6%,而201人选择不是,占63.4%(见表2)。这说明大部分受众并不认可网络视频新闻这种形式。至少目前一段时间内,网络视频新闻还不能为广大受众所接受,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目前无法成为主流的网络新闻主体。笔者在分析这种现象后认为,网络视频新闻之所以在目前不能符合受众的新闻消费需求,主要是受众的应用体验不够好。一是因为目前我们国家的网络带宽不高,观看网络视频的速度并不理想,经常需要缓冲或重新载入使得受众观赏感支离破碎。二是因为观看网络视频比较占用计算机资源,经常有ie浏览器假死等现象出现,而且会造成计算机cpu高占用率的超负荷现象,导致用户其他的应用速度变慢,甚至会影响局域网内其他人的带宽。三是目前流媒体压缩技术无法达到帧精度定位。为了压缩码流,流媒体采用的编码技术为优化算法,丢弃了大部分帧画面,只保留关键帧,通过编码运算来补充丢失的帧,以达到降低传输带宽的效果。这样就有个问题,当用户看到某个感兴趣的视频镜头时,即使马上暂停,也几乎不可能精确定位到想要的画面上,往往需要向前拖动一段时间才可以观看到想要的画面。而如此反复的操作十分令人厌倦。

网络视频新闻平台受众对文字和图片新闻倒是更加青睐,两者相比较的结果是69.7%的受众选择看文字图片新闻多,看网络视频新闻少。但随着技术和带宽的改进,受众的收视体验会越来越好,此种情形则可望改观。

3.受众的隐性心理抗拒成为网络视频新闻平台传播效果的障碍

网络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不仅给普通人提供了表达意见的机会,而且表达意见和信息相对更加自由和方便,而监管则相对宽松。因此通常无论是门户或新闻网站都比较注意新闻的选择自由和评论自由,尤其是网络论坛和博客更加视“互动”为其生存根本。鉴于网络视频新闻与传统媒体具有相同的背景,以及相同的内容,所不同的只是二者在互动性以及选择自由和评论自由上的区别。我们认为这说明新闻的选择自由和评论自由是非常宝贵的受众体验,这也将会是传统媒体受众转向于网络受众的最强大原动力。但是,这自然让受众联想到它的监管方式应该与传统媒体相同,尽管我们看到看看新闻网上面均设置自由登录、匿名和快速评论通道等,但仍然让网民为了规避风险而在表达真实心声方面有顾虑。心理学家杰克·布雷姆的心理抗拒理论认为明确剥夺自由或者给予限制就会产生心理抗拒,在此,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受众则会产生隐性心理抗拒,即表面上新闻平台并没有限制网民的自由,但实际上仍然导致了网民心理抗拒的产生,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本项调查我们从“网络新闻回帖频率”、“参与匿名新闻评论”两个方面作为网络互动程度的考察,分为4个层级,1表示从不,4表示经常,与对看看新闻网的满意度进行相关分析。

根据表3,网络视频新闻互动性的确与对看看新闻网的满意度有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受众的回帖频率与其关系更加密切成中度正相关,匿名参与新闻评论与其相关关系较弱。

五、结论与探讨

综合上述分析,可见:

第一,到目前为止,网络视频新闻平台没有与传统电视媒体形成互补关系,其受众叠加效果较差,相反,它减少了受众看电视新闻的时间。

第二,从目前受众使用情况来看,网络视频新闻并不是网民的首选,网络文字和图片新闻更符合网民的新闻消费习惯。后者以其优势已经成为网民上网活动的一部分,而网络视频的使用比例近年来增加明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带宽的改善,但是影视剧及个人视频是网络视频的主要内容。

第三,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相对于传统电视的一大优势即为互动性。受众观看网络视频新闻平台,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时移功能,还可以参与评价、评论、讨论等多种社区性质互动,而且可以上传自己拍的视频。但本次调查发现,真正参与互动的受众比例并不高,这可能是因为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新闻内容基本上来自于传统媒体,因此无法适应网络视频的互动收视特性,无法体现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上传视频的程序相对复杂,也可能是导致该功能使用较少的原因。本次调查还发现,视频新闻越是符合受众的新闻消费习惯,对看看新闻网的满意度就越高(其相关系数达到.714**)。据此,我们认为,培养受众的网络视频新闻消费习惯,是该平台发展关键所在。

随着城市网络电视台的上线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提倡,越来越多的电视台要试水网络视频新闻,视频新闻平台不仅要以高质量的内容取胜,相关部门对其管理也需要改进思路,以适合网络视频新闻传播的需求。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出身表明其正面宣传、舆论导向要求更高,因此相应的制约因素显然更多,这就极其容易让其受众产生心理抗拒,而使传播效果打折扣,因此,提高传播的艺术水准更为重要。

注释:

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魏然:《新媒体与网络设施研究》,载鲁曙明、洪浚浩:《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宋岱丽:《网络新闻带给社会的影响》,《中国商界》2009年第4期

张志安:《上海市民使用网络媒体的特征、动机与评价》,《新闻大学》2010年第2期

网络与新媒体的关系篇5

关键词:高校后勤;网络媒体;服务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6-01-08

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了尊重网络、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四项原则和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由此可见,互联网等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已经遍布每个领域,网络媒体已成为高校师生员工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我国普通高校后勤部门工作在网络影响下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后勤服务部门在运用网络媒体开展相关工作时还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实践,需要学校领导不断加以重视。

一、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的现状

1.后勤服务职能及领域

高校后勤部门是为广大师生提供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服务综合体,主要涉及的部门机构有后勤服务集团、后勤基建、校医院及图书馆等;主要涉及领域有饮食、住宿、水电、医疗卫生、教育教学、交通、商贸、图书及维修等,每一个领域都是围绕学校的教学、生活来运行。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多途径、多样化覆盖了整个后勤服务部门,比如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平台、微信平台、易班平台。随着多样化网络媒体的产生和投入使用,广大师生对这些新生的网络媒体日益依赖,以致对高校后勤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受行业性质、人力、物力的影响,当前高校后勤服务部门都难以做到与时俱进地完善、更新和使用多样化的网络媒体服务,建立全方位的后勤网络服务体系。

2.制约因素及不足

(1)高校后勤服务部门网络基础薄弱,未能全面实施网络化、信息化。整体网络服务系统的规划落后、建设乱、系统开发缓慢、兼容性较差、数据备份不足等问题突出。主要原因体现在:①后勤服务部门的网络、系统建设需要依靠学校网络部门的综合规划、综合建设和管理,在后勤服务网络系统建设方面缺乏全面的考虑和规划布局。②缺乏专业的数据备份设备,数据监控不到位,导致数据备份和系统升级开发滞后,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尚未全面实现网络信息、系统服务一体化。影响后勤网络一体化的可能原因是:①高校后勤服务涉及多个部门,职责职能明确,很多部门只是建立自身所需的网络媒体系统。②后勤服务部门人员的文化水平及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对网络媒体的操作不熟悉,难以实现网络信息和网络系统服务一体化。③建设资金投入不到位,高校后勤服务部门的网络服务系统要实现全部联通,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

二、新时期网络媒体对后勤服务体系的影响

1.网络媒体对后勤服务提出新要求

(1)提供高水平的服务质量,迅捷的服务效率。随着网络媒体日益占据高校师生生活、教学及工作的每一个领域,为了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新服务需求及高标准要求,后勤服务部门依靠网络媒体迅速、高效、准确地完成服务工作已经必不可少。为此,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后勤部门应当与时俱进构建网络信息化媒体平台,完善各系统功能,贯通不同领域的服务,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及水平。

(2)传播迅速,监督越来越透明化。网络媒体传播迅速,使用率高,关注众多,广大师生通过网络媒体向后勤服务部门提出服务需求的同时,无形中会对有关部门进行服务监督,因为其服务的态度、产品质量会直接在网络媒体平台上有所体现,对高校后勤服务部门的服务态度和质量有着促进作用。

(3)服务新领域增加,服务途径方法形式多样。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会导致更多的新鲜服务行业及项目的产生,同时使原有的一些比较陈旧的服务行业及项目实现重组。新的服务行业会导致后勤服务部门面临人员、资源及机构的重组。

2.网络媒体促进高校后勤服务水平迅速提高

(1)促进后勤服务多元化发展。高校是文化、人才的殿堂,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与创新文化的职能。高校后勤服务部门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师生员工,同时也肩负着服务社会的职能。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它有效推动了高校后勤服务部门为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大众提供多元化服务,更多新兴服务项目会不断产生,构建“三维一体”的服务体系网。

(2)促进服务网络媒体体系不断完善。电子网络快速发展,短短十多年时间,国家实现了计算机的大面积普及,新生网络媒体的产生及推广,如微博、微信、易班等手机app新型网络媒体平台已经迅速占据人们生活、工作的每个领域。新网络媒体促使人们对各个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校后勤服务部门也不例外。高校后勤服务部门只有不断接受新兴服务手段,完善服务载体,才能适应潮流的发展。网络媒体会从根本上促进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的变革和发展,同时也会促进后勤服务部门网络媒体硬件设施及软件条件的完善。

三、网络背景下后勤服务体系的创新及发展

1.搭建高校后勤服务体系

该体系涉及的高校部门主要有后勤基建部门、后勤物业部门、图书馆、超市商贸、后勤服务集团及资产管理等部门机构。高校后勤网络服务体系主要在开放的或者校园共享的网络基础上以各种网络媒体为载体,建立各子系统及共享信息平台,确保广大师生轻松便捷地查询、使用信息。

2.完善校园服务平台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体系

(1)校园服务平台体系主要建立以下板块:①教学服务。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网络资源学习、教材信息查阅及借阅、成绩查询等,教育教学方面的服务项目。②生活服务。服务项目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具体根据广大师生员工的需要而设定。③娱乐服务。主要包括生活中的一些游戏娱乐、电影、电视等方面内容。④交通服务。主要包括出行、旅游出行的交通查询及车辆租赁信息。

(2)信息共享平台体系建立的板块内容主要有:①新闻、热点。包括国内外新闻、校园新闻、社会上热点舆论等,并且建立相应博客链接、分享、评论平台,便于广大师生员工对时事政策的关注及参与。②通知、公告。主要包括校园的重要通知、公告内容。

3.结构协同,信息共享,保障服务质量

高校后勤服务部门涉及的领域广,服务的项目繁杂,受众目标、要求迥异,要想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服务品牌,需要各个部门的协同配合,信息共享,各网络媒体做到子系统的经纬贯通,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晓娜.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4,(2).

[2]郭慧,姚晋伟.微信在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太原大学学报,2015,(1).

网络与新媒体的关系篇6

关键词:新媒体;重塑;“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开始占据各大高校大学生的主流。“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纳新事物,勇于接受新挑战。在当前形势下,新媒体因其内容丰富、方便快捷、自由时尚等独特的魅力,恰当地迎合了“90后”大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特点,已成为当前“90后”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各高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只有客观分析与探索新媒体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影响,努力构建适应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体系,才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往观。

一、新媒体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变革

20世纪60年代,“newmedia(新媒体)”这一传播概念由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首次提出,用以指代和传统印刷媒介不同的、基于电波和图像传输技术的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形态。[1]p15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到了新世纪,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今天所指的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触摸媒体、博客、播客、维客、微博等,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以及卫星技术等渠道,以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2]p4以网络、数字电视、手机媒体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典型特征:跨时空性、强交互性、超虚拟性。[3]p10-11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互联网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也即构筑起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性的“相互联系的人们总体”。[4]这是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虚拟社会”,它使人类社会以往的交往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给人类的交往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当代,新媒体逐渐充斥着社会交往尤其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空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已深深地打上了新媒体的烙印。新媒体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为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良好的环境。但随之而来的信息失控、人际关系脆弱等也给新时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诸多挑战。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双重影响,在一方面带来的人际关系全新变化的同时,其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正面影响

1、新媒体提供了全新化的交往方式

新媒体逐渐使人们摆脱了传统的交往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成为更贴近于现代信息时代的接收方式。充分调动了人们各种感官的自然平衡,使得接受信息变得越来越快捷,迎合了大学生对自由、自主、理想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更加符合大学生的交往需求。同时,数字化彰显网络科技魅力。这种数字化的交往方式,使信息的传递方式更具有时代性、时效性。信息通过网络以超快的速度进行传递,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加快速和便捷,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

2、新媒体丰富了人际交往手段

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人际交往的需要。网络人际交往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往方式,新媒体渗透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网上聊天、购物、交友等,是大学生最常见的、使用最多的网络交往形式,网络不仅仅丰富了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还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极大的增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热情。

3、新媒体培养了人际交往的平等性和自主性

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个体现有的社会身份、角色和地位等都可以得以隐藏。因此,网络人际关系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一种现实社会不可能实现的“虚拟”平等和心理平等。同时,在虚拟性的交往中,大学生的自主性显著增强,相对于传统的人际交往,个体更容易在新媒体的交往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和自我形象。

(二)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1、新媒体的弱监控性助推大学生交往的信任危机

新媒体自身有虚拟性。90后”大学生在交往中,由于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正确的科学理论的指导,更容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腐蚀,助推了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滑坡。在虚拟的世界中,大学生可以伸缩自如地张扬自我,就导致了大量不负责任的言论,虚假信息等失范行为。网络开启了个性化的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一个公民都能担当“记者”的角色,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信息和发表评论,使信息源头更广而难以控制。[5]

2、网络自律缺失导致大学生人格障碍频发,阻碍正常化的人际交往

大多数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很容易形成人格发展障碍,他们在“现实中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状态,满怀失意。他们在网上寻找的是自己的理想,寻求的是一种虚拟的价值实现和幻想的成功,”“他们选择的是逃避,选择的是暂时的满足。”[6]p105大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很容易诱发各种人格障碍,突出的有两种:攻击性人格障碍和双重人格障碍。人格障碍问题反映到人际交往中,他们更容易选择攻击往以实现心理上的满足;他们可能会在交往中模糊或者混乱自己的角色定位,出现交往冲突和人际关系障碍,甚至导致交往能力弱化或严重退化。

3、社交网站弱化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影响交际质量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网络社交的自主随意性切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获得了广大学生的青睐。但是对于网络社交方式的过度依赖,大学生对于现实社交的漠视和疏远。不仅会引绪失落、丧失生活兴趣、精神萎靡等身体和心理问题,更会弱化其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诺曼尼就曾经指出:国际互联网会创造一个全是孤单者的世界。[7]

三、新媒体视域下“90后”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重塑

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网络人际关系和现实人际关系,也可以简单概括为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这两种方式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说到底,人际关系是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面对面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其固有的特征和重要形式。同时,网络人际交往作为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忽视任何一种交往形式,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积极引导,优化网络人际交往的形式和内容

1、倡导“慎独”精神,提高网络交往道德水平

儒家思想提倡“慎独”精神,它在本质上讲是一种自律精神。网络具有自主性。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道德呈现出了一种更少依赖特性和更多自主的性质,这种自主性必须呼唤“慎独”精神。同时,网络具有开放性,网络道德也从封闭的道德走向开放的道德,更需要“慎独”精神。“慎独”精神需要网络主体的大学生首先培养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前提。其次,要强化责任意识。黑格尔认为,自由的实现,必须在责任的限制内发生。“责任意识是主体对自身所担负的义务、职责、使命意识,它是主体自主地从事道德活动的内在动力。”[8]p322最后,还要加强规范意识,把“慎独”精神贯穿于网络交往中,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

2、优化校园网络育人环境,强化网络交往的监管和引导

优化校园网,营造安全的网络交往环境。强化校园网技术控制,借助技术手段,提升网络功能,建立防火墙,不断更新杀毒软件,屏蔽和阻挡不良信息的侵入,净化网上环境。[9]p161-162同时要从源头上减少、杜绝有害信息,强化正面引导,净化媒体环境。

(二)、探索创新,重塑现实人际交往的平台

1、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引导、激励和约束的功能。要积极组织各种形式新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提供平台和条件,并逐渐形成丰富的校园文化。同时,在良好的校园生活中要注意渗透平等意识,积极鼓励、吸引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活动,组织各种社团或兴趣小组,并定期开展活动,使他们获得现实人际交往的成功体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虚拟的网络世界,更可以使他们乐于现实生活,并逐渐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

2、重塑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在大学校园里,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单元。大学生人格障碍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得不到老师的关心与关爱、得不到同学的认可与帮助,久而久之,使大学生产生自卑、孤僻的性格,影响其健康成长。所以,重塑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必须从这两种关系抓起。因此,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师生平等,尊重和爱护学生,进一步建立互相平等、相互关爱的师生关系。另外,要引导和谐的同学关系。积极营造同学之间互帮互让、团结和睦、友好和善的交往氛围,构筑相互尊重、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平等互助的新型同学关系。

3、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从“小社会”走向“大社会”

大学校园生活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称谓“小社会”。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教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目的比较单纯,很少有根本利益和利害关系的冲突。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认识有限,更多的是从书本上学习和了解,实践经验不足,适应社会的能力亟待加强。因此,要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加社会调研、社会志愿、社会公益活动等等,使更多的学生走出校园,以开放的胸怀、开阔的眼界走向“大社会”,磨练意志,砥砺品行。这样可以使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丰富人际交往的经验,掌握更多的人际交往技能,在实践中提高现实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2][8]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3]黄丹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塑造[J]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2012.2.

[4]李薇菡.罗艺方.黄建榕.试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1)2004.2.

[5]周先进.邬丽.新媒体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文化建设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1期)2011.2.

[6]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网络与新媒体的关系篇7

关键词:传统媒体;网络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252-01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正感受着互联网的冲击,反应快、信息量大、多媒体、互动性强等优点,正在使互联网这个媒体“新军”迅速成长。互联网海量的信息轻而易举地就使传统媒体刊发的内容成为旧闻,抢占了时效性,而时效性正是对媒体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在个人电脑、3G手机等互联网终端越来越普及、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传统媒体的劣势显而易见。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电子计算机类的报刊的兴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计算机世界》《电脑报》等媒体迅速崛起,成为读者和广告商的宠儿。然而互联网的普及使计算机爱好者能够更快、更容易地获得其想要获得的信息,计算机类报刊的发行量与广告额又呈逐渐减少的态势。而且从目前来看,这种情况很难得到扭转。

互联网的发展得到了传统媒体的重视,传统媒体纷纷涉足网络。拿主流媒体来说,《人民日报》网络版1997年1月1日就进入国际互联网,中央电视台的央视网更是在1996年12月就建立并试运行。目前,绝大多数传统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以免在互联网时代丧失发展的机遇。但是,从各方面了解到的消息看,传统媒体所建立网站的影响力往往不及传统媒体本身。而且,如果将媒体视为企业,那传统媒体的网站鲜有能够盈利的,能够与开办网站的传统媒体形成良性互动的也很少。

一、传统媒体网络化进程现状探析

第一,传统媒体与网站的关系是从属关系,网站的发展空间受限。传统媒体的网站往往不能独立运营,受限于主办媒体的意志,主办媒体的投入也较为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媒体往往成为传统媒体的电子版,或者是传统媒体的网络社区平台。尽管几乎所有传统媒体的网站都设置了不仅包括新闻信息、网络论坛等在内的众多的板块,但由于很多板块投入的力量较弱,不足以形成足够的影响力。

第二,用办传统媒体的思维办网络媒体。实际上,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与传统媒体有着较大的差别,两者的经营思路完全不一样。网络媒体需要专业的运营人才,而目前这方面的人才仍很欠缺。很多传统媒体都是将内部工作人员直接调派到其网站担任主要负责人,这样很难开拓出更新、更好的发展路径。

第三,网络媒体不能扬长避短。传统媒体往往具有自己的专业优势,而传统媒体的网站这种优势往往弱化。比如,一份日报可以报道国内外大事和本地要闻,但如果日报的网站也以刊登这些内容为主,无疑竞争不过更为专业的门户网站和新闻类网站。因此,传统媒体的网站往往是弱化了自己的优势。

第四,传统媒体网站提供的信息较为有限,无法给受众提供一种近似海量信息的。因为只有信息足够多,受众才有足够的选择余地去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信息传播速度、传播效果与人的偏好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说,人们总是会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总是会有意无意地选择那些支持自己观点或想法的信息。信息的总量越多,受众得到的这种心灵愉悦的体验就越明显。在这方面,传统媒体的网站显然力量还不足够强大。当然,信息海量也并非全是优点,下文将论述。

二、网络媒体网络化的前景及发展

1.网络媒体要找准定位。

从信息量上来说,其无论如何也难与一些大的门户网站相匹敌,拼信息量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只有找准自己最关切的那部分人,将目标直接投向他们,才能集中注意力,才能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与传统媒体相同,网络媒体的信息来源归根到底也是人的采集与,因此,从这一点来说,传统媒体的网络化发展最重要的还是一个人字。素质高、反应快,这样的要求与传统媒体对从业者的要求并无二致。

2、网络媒体可以提供一个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平台,使媒体从业人员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受众的反馈。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也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双方的成长,但两者的发展轨迹却又有着很大的差别。尽管像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那样把平日版纸质媒体取消,只留下电子版发展的例子今后肯定还会出现,但传统媒体的一些优势和正在进行的一些变化也使其具有相当长的生命力。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对接

传统媒体本身在形式上以及内容上的发展就具有极大的优势,所以在与网络媒体进行融合的过程中,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与新媒体进行对接和融合。

第一,传统媒体要立足于媒介融合的发展现状,抓住新形势中的发展机遇,进行新的电视节目形式的开发,拓展新的传播渠道,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原有的媒体影响力。在与网络媒体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的把视频放到媒体网站进行播放的话,这和原来的传播方式并没有什么区别。传统媒体要积极的进行媒体网站的建设,把在传统媒体上的信息在媒体网站上进行同步的更新以及深入的后续报道,还可以把因为时间限制没有在电视上的一些信息在媒体网站上进行,让传统媒体的发展更加灵活。

第二,传统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主要目标就是进行以视听互动为节目核心,融网络媒体的主要特色和电视的体色为一体的全面多元的生产平台的构建:一是对于传统的电视媒体来说,对接新媒体首先就是要改进自身的节目内容的生产平台,把分散性的资源进行整合,建立跨媒体的协作机制,进行全媒体内容资源的整合以及生产平台的搭建,是电视节目以及活动内容实现网络媒体的多元以及多次营销,进一步实现电视节目内容的多次利用,放大电视节目的品牌效应。二是从粗放型的节目编排向差异化的节目制作转型。由于网络媒体(互联网电视以及手机电视和iptV)等新媒体的媒体形态存在差异,其传播方式以及受众群体存在的差异,造成了对内容需求也存在差异。三是从单向的节目制作向双向互动的节目制作转型。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是受众对于互动需求更加迫切。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受众已经从单向的电视节目的被动接受者向互动性的内容参与者的方向转变。基于这种现实的变化,传统媒体要实现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发展,就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的电视节目制作,通过网络媒体的多种平台和传播途径,实现与受众的互动交流。

四、结语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完美融合,可以使受众更加当便快捷的获取信息,同时促进了传统媒体受众群的增加,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在这种形势下,传统媒体就要综合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地与新媒体进行对接,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凌子.全球化语境下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之路[J].声屏世界,2009(01).

网络与新媒体的关系篇8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计算机网络应用问题探讨

前言:新媒体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基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在新媒体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途径更加的宽广。同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下,为新媒体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基础。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中,新媒体环境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需要与新媒体应用发展步调一致,发挥出各自的优势。

一、新媒体与计算机网络应用之间的关系

新媒体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技术角度分析,计算机网络应用为新媒体提供了科技动力,以新媒体技术的特点为研发点,如,当今最为流行的新媒体软件微信、微博、公众号等,都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新媒体技术。这些新媒体平台的出现,虽然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在社会舆论引导方面仍然能够起到比较积极的作用。从应用推广角度分析,新媒体在互联网环境中拥有了众多的受众,这些受众都是计算机网络的受用者,促使新媒体在推广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促进计算机网络应用方面进行创新。并且在新媒体的互动、反馈机制下,为计算机网络应用实现技术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二、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应用现状

互联网具有信息数据传播的迅速性、信息共享性、传播时性等特点,在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充分开发网络用户,担当着新闻传播者的角色。从新闻的舆论性角度来看,新媒体下的计算机网络能够借助信息传播的速度,提升信息的社会舆论性。相对于新媒体而言,我国传统媒体的传播受到排挤,其信息传播的实时性不高,而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新闻的新媒体形式占据了总数的85%以上。可见,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改进了传统媒体的运营模式。微博平台、微信等公众社交端口,能够让受众反应对于事件的看法,同时能够通过“@”其他人的方式,将新闻信息接力传播下去。而最近微信、微博平台上推出的小视频、live照片等都能够将事件还原,提升媒体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媒体,如电子版杂志、新闻客户端等都能够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新媒体功能。由此可见,新媒体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比较广泛,并且在未来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三、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应用提升建议

在新媒体背景下,促进计算机网络应用,还需要立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特点,以及新媒体发展的实际要求,拓宽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范围,如,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教育等。

3.1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与高中教学的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效果不佳,作为一名高中生,最能体会高中教学的趣味性、高效性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研究新媒体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中,我们呼吁计算机网络能够与高中教学相互结合。如,建立线上学习课堂、微课等教学平台。目前,线上教学平台已经在部分学校中普及,包含教师模块、学生模块、家长模块,在这些模块中,最为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实现教师与我们的线上沟通,我们在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环节中,当遇到问题时可以进行标记,并且向教师进行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我们在网络上的答题情况判断学习状况,对知识遗漏点进行补充。这样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假期、课下等,是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与传统的课下教学学习相比,该种教学模式既有了新媒体技术的信息互动,也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同时能够与现代教育相互融合。

3.2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教学方式

新媒体自身是网络技术背景下拥有网络、交互功能的新型媒体,在高中教学中,这些新媒体技术能够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互融合,对传统的高中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往,我们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只是借助多媒体设备或者是黑板进行教学,但是在新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的影响下,我们的课堂实现了多元化,其中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引入,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更加的灵活多变。该种教学设备对于高中数学教学、化学教学等带来巨大帮助,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带动课堂气氛。

结论:在本文研究中,能够发现新媒体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媒体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比较广泛,并且在未来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促进计算机网络应用,还需要立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特点,以及新媒体发展的实际要求,拓宽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范围。

参考文献

[1]晁永兰.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应用研究[J].中国报业,2014,16:95-96.

[2]易绍华.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D].武汉大学,2009.

网络与新媒体的关系篇9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网络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在处于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网络媒体已经渗透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网络媒体所独具的开放性、便捷性、自主性等多方面的优势特性也使得成为了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追捧的对象。但是大量的信息传播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多现实性的挑战。

一、网络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何为网络媒体,简单来说就是网络新闻媒体,但是它的侧重点依然为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不同,网络新闻媒体实现了互联网信息的有效传统,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网络是网络媒体得以发展的基础所在。而网络媒体与其他媒体相比有着极为突出的特点,其具体表现为更新速度更快,传播主体更为多元,路径更加广泛,交互性,互动性更强,内容更为全面丰富。

(二)网络媒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网络媒体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开放性更强,设计领域更广,互动性与参与性更高。这就使得网络媒体受到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喜爱,网络与移动媒体的普及为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网络的优势特点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有益平台。

(三)网络媒体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方面,网络媒体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能够调动学生的多感官进行学习,借助动画、图像、音频等将原本抽象生涩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并将一些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校效果。另一方面,从网络媒体中教师能够获取多元的教学内容,传统教育模式下,信息的来源大多是书籍、报刊、时事政治中了解,刻板单调的教学内容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在网络媒体引入后,教师就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而学生也能利用课余时间搜索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量教育资源。

二、高校辅导员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对网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可操作性认识不强。

很多辅导员还对网络媒体的存在着错误偏见,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因为缺少相关的经验和系统网络知识的培训,对网络媒体中的功能与作用还没有系统的掌握,缺少对网络媒体平台的管理和运用。这就使得辅导员很难深刻的认识到网络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可操作性的正确认识。

(二)辅导员自身对网络前沿思想意识不足。

一些年龄较大的辅导员很难适应网络媒体时代的新变化,很多的传统观念没有得到更新与概念,网络前沿思想意识不足。这就使得他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认为新生的网络媒体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在教学时这一部分教师也有可能极为排斥网络媒体的运用。

(三)效果不佳达不到预期目标。

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所以没有取得良好的实效达成预期的目标,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的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作用,在使用形式上也较为单一,只是简单地将网络媒体作为信息公布的场所,缺少对网络媒体系统的管理与运用;另一方面,很多辅导员还没有与学生建立起良好融洽的关系,导致了很多学生与辅导员之间还存在着误会与不理解,学生很难将自己的心声与辅导员进行分享。

三、完善高校辅导员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辅导员要强化工作的意识。

辅导员要正确认识到网络媒体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工作认识,以网络媒体为导向,利用微博、微信、QQ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方向,对于一些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理念和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辅导员提升自身的能力。

为了尽快适应网络媒体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变化,辅导员要尽快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不仅要自主的加深对网络媒体的了解还需要系统的参加有关网络媒体操作的培训,提高自身使用设备,维护平台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辅导员可以在在校园中成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辅导员为指导的校园网络媒体建设和工作小组,对网络媒体进行日常的维护,对一些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和删除。

(三)辅导员要正确的引导学生。

责任意识,判断能力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中的核心所在,作为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一方面辅导员要提升大学生的上网责任意识。在网络媒体的虚拟空间中,学生缺少现实伦理约束与社会舆论的监督,很容易发生行为思想准则的偏差,要加强对其的引导;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对学生的价值判断意识进行培养和提升。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理念也在发生着重大的转变,且更加注重德育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国家的重要人才,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其明辨是非能力也能强有力的推动社会发展。在新的时期要发挥网络媒体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邢爽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卫红.辅导员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4.

网络与新媒体的关系篇10

关键词:网络舆论生态;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网络舆论;社会生态学

近年来关于网络舆论的研究不断增多,传播学、管理学、情报学等诸多学科不断介入,相继推出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同时我们看到,作为多种现实社会因素复杂互动的结果,网络舆论的研究与治理更需要综合视角与理念的介入,本文在社会学视域下,全面审视网络舆论的生态逻辑,并尝试对网络舆论生态进行意义重构,以此推进网络舆论治理中生态理念的介入。

一、社会生态学的概念介入

在生态学中,生态的概念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19世纪6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了“生态学”一词,即研究生物体、种群、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生态学”概念中,环境要素是构成生态系统的重要物质基础。这就将生物本身与其所处的环境联系在一起。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环境不再局限于自然环境中的空气、水分等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生物与其他生物体之间的竞争、共生等有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生物个体与一系列环境系统相互嵌入与影响的关系,并对“生态系统”进行思考。于是,关于生态问题的研究,出现了生态一生态系统一自然生态系统一“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脉络,“生态”概念也从原来的生物学范畴延伸到社会学领域,从对自然生态的关怀转向对社会生态的关注。

美国生态学家布克钦在《生态学与革命思想》一书中提出“社会生态学”概念,全面阐释了社会生态的思想,指出人类社会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他提出了“社会”和“生态”两个向度,“社会”向度强调从社会视角对生态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以寻求构建平衡的生态社会,体现的是社会关怀。“生态”向度主要从生态学视角出发,倡导运用生态学的相关思路和方法进行自然重建,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工具价值。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一些学者对社会生态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并发展,生态意识不再停留在社会因素对生态的作用上,而是将社会作为独立的有机生态系统m行思考,由此推及到网络社会。

遵循社会生态的逻辑思维,网络社会无疑也是一个自我协调演化的生态系统。它不仅是一种技术结构,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关系,即表面上是技术化延伸的结果,但实质上是社会互动关系的具体投射。网络社会中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联动、相互影响,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网络舆论作为网络社会的重要因子,直接影响着网络社会生态的发展。当然,以社会生态学视角重新审视网络舆情,并不是简单地将其作为网络社会生态的因子,而是要看到,网络舆论的发生和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具有自身的传播和发展规律,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生成和演化的生态系统。

二、网络舆论生态的意义建构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谣言、舆论暴力、舆论绑架等诸多问题不断显现,网络舆论生态概念的重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网络技术大发展带来的诸多舆论问题的回应和反思。在此,将网络舆论生态概念的核心定义为“关系”与“互动”,强调个体与群体、舆论与环境、过程与结果等各要素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共生。

(一)关系

网络舆论生态关注的是一种关系。网络舆论生态的概念是将网络舆论本身视为一种关系结构。不同的舆论产生于不同的环境,舆论的相互作用又会创造新的环境,因此,我们在研究网络舆论生态时,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了解舆论本身,而是要关注舆论之间、舆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关注舆论自身所创造的符号环境或所创造的特殊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还需要指出的是,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嵌入与映射的前提下,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现实社会舆论生态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网络社会环境与现实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此概念中实现统和。

(二)互动

网络舆论生态强调的是一种互动。与网络舆论环境的静态描述不同,网络舆论生态概念的核心是“互动”,即各要素或系统之间的互动,并且关注如何通过这种互动产生一种健康平衡的舆论环境。其中,任何与舆论产生一定互动关系的环境都可以是“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要素,包括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等。它关注环境中各种因素的互动。

(三)平衡

网络舆论生态倡导的是一种平衡。生态学提出了“平衡”的概念,强调保护性、恢复性和创造性的生态解决办法,特别强调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是生态环境治理的最高境界,也是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目标,其核心要义在于,网络舆论各要素系统(包括舆论主体与舆论环境及各中介要素等)通过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等作用实现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与稳定,最终实现和谐共生。需要指出的是,网络舆论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平衡,并不具有稳定性,而是具有阶段性特征。而且,这里所说的平衡与正面舆论、负面舆论的多少无关,与舆论活跃程度无关,是网络舆论各要素之间能够互相激发、协调的一种状态。因此,网络舆论生态的治理目标也不是消灭负面舆论,而是实现正负舆论协调共生的健康状态。

(四)开放

网络舆论生态提倡的是开放和多元。网络舆论生态概念内容丰富,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领域、不同维度去解读。从舆论主体来看,包括草根舆论生态、媒介舆论生态、官方舆论生态等;从具体内容来看,网络舆论生态也分为政治舆论生态、经济舆论生态等;从舆论平台或途径来看,也可以分为微博舆论生态、微信舆论生态、手机舆论生态等。

(五)思维

网络舆论生态传递的是一种思维。它不单将网络舆论作为一种“生物”现象,而是将其作为一系列的有机整体,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它将个体与群体、舆论与环境、过程与结果等有机统一起来,综合起来进行考察。这有利于提升网络舆论研判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网络舆论生态的结构分层

网络舆论生B既崇尚以人为本,将人看作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同时也强调技术理性,关注技术对网络舆论的影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物质环境,及其衍生或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成为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结构,直接影响网络舆论生态的发展状态,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渗透,以达到动态平衡。

(一)技术环境

媒介本身就是一种技术。各种舆论场中,媒介传播技术直接决定和影响着网络舆情的发生和发展,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和手段,不同媒介平台,均会导致舆论发生不同的走向。从总体上看,作为网络舆论的生存环境,技术性特征是网络舆论实现的关键性因素,直接影响着网络舆论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也影响着舆论传播的深度。如博客、BBS上的舆论传播速度和广度远远低于微信和微博。同样,由于微信和微博在信息传播上的差异性,也导致这两个舆论生态场明显不同,微信舆论主体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强关系、小圈子,相对比较稳定,微博舆论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弱关系,处于相对松散的不确定状态。当然,我们所说的技术并不单纯指媒介技术。其中既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传播技术等纯技术范畴,也包括网络语言等影响网民发表和舆论传播的技术性要素。换句话说,网络舆论在其发生和传播过程中,也受到非媒介技术规范的钳制。比如,人们因为掌握信息技术、语言技术等关键资源和因素能力不同,而在网络舆论生态环境中处于不同的位置,拥有资源多的人则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在舆论生态中往往成为核心或者领袖。当前,随着自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出现跨群体、跨地域、跨国界的交互式扩散,受众由被动地接受信息到主动参与传播信息,原有的“主流”与“非主流”、“权威”与“非权威”等概念被不断解构,网络舆论生态中一些关系和现象遭遇新的解读和重组。

(二)社会文化环境

网络舆论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的社会文化环境成为网络舆论生态的重要滋生土壤,它们建构着网络舆情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多元性和碎片化特征。纵观以往研究,许多都是以舆论为中心,强调舆论给社会带来的进步和风险,却不同程度地弱化了社会文化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受众等等)对舆论的作用,比如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价值观等对“网络舆论生态”的建构和影响。换句话说,网络舆情的发生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形态紧密相关,其中不断传递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等为网络舆情提供了空间和可能。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社会文化”形态既包括网络社会文化,也包括现实社会文化,二者相互嵌入、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网络舆论生态的文化圈层。但在实践中,网络社会文化比现实社会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更容易催生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和焦点现象,这也直接决定了网络舆论生态的多元、多样和多变的特征。

(三)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的发生、发展与消解有其自身的演化规律。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环境、媒体平台、网络话语等生态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催化,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引发舆论的变异,由此影响网络舆论生态的平衡状态。当前,网络舆论表现出以下特性。第一,舆论热点的转化性。具体舆论事件衍生出其他事件,某个舆论议题转向其他议题。舆论的转化性也带来了不确定性。如“表哥”杨达才事件中,关注点由对包茂高速公路上重大交通事故,转向杨达才在事故现场面带微笑的照片。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又从“微笑门事件”转向到“表哥事件”,从态度问题衍生出问题。第二,舆论主体的罗宾汉情结。在舆论事件中,人们往往具有同情弱者的心态,如在涉及到官与民、贫与富之间的矛盾时,总不自觉地站在“弱势群体”的一边,其中可能会忽略事件的是非曲直。第三,舆论传播的高度传染性。单线传播转向交互传播,传统媒体的线状传播转化为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形成了链状、环状、树状相结合的传播结构,实现了舆论的裂变式传播,速度和广度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迅捷和广泛。例如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首先在推特上发酵,后来迅速在中东一些国家扩散蔓延,这种传染力是非常强大的。第四,舆论的不确定性。网络舆论变得越来越复杂,事实与谣言并存,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界限模糊,其不确定性、模糊性、脆弱性不断显现。

四、网络舆论生态的变迁

从近年来的网络热点事件中可以看出,知识分子作为网络舆论的重要主体,在突发事件发展舆论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媒体和网站等平台成为网络舆论发展的重要环境要素,而语言文本等则成为反映网络舆论生态图景的重要因子。在此,仅从官方话语、知识分子话语及媒体话语的转变,发现当前网络舆论生态已经发生变化。

(一)官方舆论生态的大众化

当前,传统的官方话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适应网络时代人们的思想习惯,这不仅损害了人们对官员的信心和信任,也直接影响了政府形象。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后,空洞、客套的官方话语生态开始悄然发生变化,话语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进一步提升,假、空、长等不良风气得到有效改善,尤其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等生动形象的语言,成为当前官方舆论生态改善的重要典范。

(二)媒体舆论生态的“萌”化

在网络社会中,新闻媒体成为话语权的重要掌控者,在舆论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新闻媒体,无论是传统新闻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处于角色的碰撞和转换之中,媒体的话语风格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一改过去较为严肃、拘谨、呆板的形象,变得更接地气、更有亲和力和活力。例如,2013年2月26日,人民日报微博发了条“再见了,北京”的微博,借用某夫妻移居大理的心路历程,吐槽北京的雾霾现象,文风清新,一度成为网络舆论场焦点这一微博的表述方式打破了媒体官方体例的束缚,成为网络舆论生态变化的标志性事件。

(三)网络舆论生态复杂化

当前,网络舆论生态环境越来越复杂,脆弱性越来越凸显,在此必须认清几个趋势。第一,移动化趋势锐不可挡。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智能媒体不断发展,尤其是智能穿戴设备爆炸性增长,其在网络舆论中的终端作用越来越明显。第二,媒介融合大势所趋。从技术上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决定了这个大方向;从政策上看,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了要着力推进媒介融合。我们也看到,媒体边界将变得越来越模糊,自媒体的出现让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都有可能成为媒体。一些大V的微博甚至比媒体更具有传播力。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两个舆论场的重合部分越来越大,其舆论强度也越来越强。第三,网络社交私密化趋势明显。互联网之所以具有这么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出自于网络社交功能。当前网络社交私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path、whisper、无秘、吐司等用户不断增多。这种私密社交使网络舆情的私密化、隐蔽性、复杂性越来越强,给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强调多元治理模式,即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促使自上而下的舆论引导模式实现扁平化转向,与此同时,要弥合官方和民间、主流与非主流的隔离状态,促进网络舆论生态的平衡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