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制药的意义十篇生物制药的意义十篇

生物制药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1:01

生物制药的意义篇1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中药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医疗密切相关,也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药学专业(专升本)入学需要,中药药剂学知识考试内容的总体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药剂常用辅料,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含义、理论体系的特点与任务;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药品标准》)及有关药品管理法规的性质、特点与使用方法。

2.熟悉《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m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简称GCp)及《甲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ap)等。

3.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进展与方向;中药剂型的分类方法;现代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第二章中药调剂

1.掌握处方的调配程序与注意事项。

2.熟悉中药“斗谱”排列的一般原则,处方药、非处方药的基本概念;中药毒性药品种及用量;处方禁忌药。

3.了解处方种类与格式;非处方药的遴选原则;中药学的配伍变化与现代研究简况。

第三章制药卫生

1.掌握常用的灭菌方法和主要防腐剂的正确用法。

2.熟悉制药卫生的意义和基本要求,预防药剂污染的主要环节。

3.了解制药环境卫生的要求与管理、无菌操作法和无菌检查法。

第四章粉碎、筛析、混合与制粒

1.掌握药料粉碎、筛析、混合与制粒的目的与基本原理。

2.掌握常用的粉碎、混合、制粒方法。

3.熟悉粉碎、筛析、混合、制粒常用机械的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

4.了解粉粒学在药剂中的应用。

第五章散剂

1.掌握散剂的一般制备方法,以及含毒性药物散剂、低共熔物散剂、含液体药物散剂、眼用散剂等的制备原则和方法。

2.熟悉散剂的含义、特点、分类、质量要求及检查方法。

第六章中药的浸提、分离与精制

1.掌握中药浸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常用的浸提方法与选用;各种分离方法的特点与选用;常用精制方法的原理与选用。

2.熟悉中药浸提、分离、精制的目的;浸提常用设备的构造、性能与使用保养。

3.了解中药浸提常用溶剂和漫提辅助剂;药材成分与疗效的关系。

第七章提取液的浓缩与干燥

1.掌握影响药液浓缩的因素,常用的浓缩方法、原理及其选用;影响药物干燥的因素,常用的干燥方法、原理及其选用。

2.熟悉中药常用浓缩、干燥设备的性能及使用保养。

第八章浸出药剂

1.掌握汤剂、中药合剂、口服液、糖浆剂、煎膏剂、药酒、酊剂、流浸膏剂、浸膏剂、茶剂的制备方法与注意事项。

2.熟悉浸出药剂的含义、特点及剂型种类;各种剂型的含义、特点、质量要求及控制方法。

3.了解汤剂研究及剂改的进展;煎膏“返砂”原因及解决途径;液体类浸出药剂的生霉发酵、浑浊、沉淀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等。

第九章液体制剂

1.掌握液体药剂的含义、分类、应用特点;分散度与疗效的关系;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与选用;药剂中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真溶液型药剂、胶体溶液型药剂、乳浊液型药剂、混悬液型药剂的特点与制法。

2.熟悉溶解、增溶、助溶、乳化、混悬的概念;增溶机制;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乳剂形成理论及其稳定性,乳化剂的选用;混悬剂的稳定性;真溶液、胶体溶液、乳浊液、混悬液的质量评定。

3.了解按给药途径和应用方法分类的各种液体剂型的概念及特点;液体药剂的色、香、味及包装贮藏与产品质量的关系。

4.了解灌肠剂等其他液体药剂的概念与制法。

第十章注射剂(附眼用溶液剂)

1.掌握中药注射剂、输液剂的含义、特点、分类和质量要求;中药注射用原液的制备;中药注射剂制备的工艺过程与技术关键;热原的性质、污染途径及除去方法,热原的检查方法。

2.熟悉注射剂常用溶剂的种类;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及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及精制法;注射剂常用附加剂的种类、性质、选用和质量要求及处理;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

3.了解中药注射剂的发展概况:注射剂容器的种类;血浆代用液、粉针剂、注射用混悬液及乳浊液的质量要求和制备要点;容器处理及分装等。

第十一章外用膏剂

1.掌握软膏剂、黑膏药、橡胶膏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

2.熟悉外用膏剂的透皮吸收机理及影响药物释放、穿透、吸收的因素;凝胶剂、巴布剂、糊剂、涂膜剂及透皮贴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软膏剂与黑膏药基质种类和性质。

3.了解外用膏剂的质量要求,了解凝胶剂、巴布剂、糊剂、涂膜剂及透皮贴剂基质的种类。

第十二章栓剂

1.掌握栓剂的含义和特点;药物吸收的途径与影响吸收的因素;热熔法制备栓剂的工艺要求;置换价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2.熟悉栓剂常用基质的种类、特点以及栓剂的质量要求。

3.了解栓剂的发展概况以及包装贮藏要求。

第十三章胶剂

1.掌握胶剂的含义、特点与制备。

2.熟悉胶剂原辅料的选择与处理。

第十四章胶囊剂

1.掌握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

2.熟悉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质量评定;肠溶胶囊剂的特点与制法。

第十五章丸剂

1.掌握泛制法、塑制法制备丸剂的方法、基本理论和技能;水丸、蜜丸、浓缩丸、滴丸的含义与应用。

2.熟悉滴制法制备丸剂的基本原理与过程;糊丸、蜡丸的含义、特点与制法;丸剂的包衣与质量检查方法。

3.了解丸剂包衣种类与方法;丸剂的染菌与防腐;丸剂的包装与贮藏。

第十六章颗粒剂

1.掌握颗粒剂的含义、特点、质量要求和制备方法。

2.熟悉颗粒剂的类型。

第十七章片剂

1.掌握片剂的含义、特点、种类与应用;片剂常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应用;中药片剂的一般制法。

2.熟悉压片机的构造、性能及其使用保养;压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片剂包衣的目的、种类,素片的要求与包衣工艺;片剂的质量检查。

3.了解片剂形成的理论;肠溶衣崩解或溶解机理与质量控制;中药片剂新产品设计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第十八章气雾剂与气压剂

1.掌握气雾剂和气压剂的含义、种类与特点;气雾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要求。

2.熟悉气雾剂的组成;药物经肺吸收的机理。

3.了解气压剂的含义、分类和制备方法。

第十九章其它剂型

1.掌握膜剂的处方组成及制备方法。

2.熟悉膜剂成膜材料的性质与选用;熟悉海绵剂的特点与质量要求

3.了解烟剂、烟熏剂、香囊(袋)剂、离子透入剂与沐浴剂的特点及应用;了解丹药的特点、制备和防护措施;了解锭剂、糕剂、钉剂、线剂、条剂、灸剂、熨剂与棒剂的含义与用法。

第二十章药物制剂新技术

1.掌握β-环糊精包合技术、单凝聚法、复凝聚法微型包囊技术;固体分散体成型技术;脂质体制备技术。

2.熟悉缓释制剂、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的含义、作用特点、制备方法。

3.了解其他新技术(如磁性微球制备技术、前体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等)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1.掌握中药制剂稳定性的考察方法及有效期的求解。

2.熟悉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常用的稳定化措施。

3.了解研究药剂稳定性的意义;包装材料与药剂稳定性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1.掌握生物药剂学的概念、研究的基本内容,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动力学的慨念和研究的基本内容,生物利用度的含义及测定方法,溶出度测定的意义及方法。

2.熟悉影响制剂疗效的剂型因素,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和求算,药物动力学和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影响制剂疗效的生物因素,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第二十三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1.掌握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含义;药剂学配伍变化的内容;溶液中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发生配伍变化后的处理方法。

2.熟悉药理学和注射液配伍变化的分类及其发生原因。

第二十四章中药新药的研制

1.掌握新药的含义与中药、天然药物的注册管理规定。

生物制药的意义篇2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2-0001-01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2年1月21日了规范性文件《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其第四章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十七条规定,“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临床药师“其主要职责是:(1)深入临床了解药物应用情况,对药物临床应用提出改进意见;(2)参与查房和会诊,参与危重患者的救治和病案讨论,对药物治疗提出建议;(3)进行治疗药物监测,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4)指导护士做好药品请领、保管和正确使用工作;(5)协助临床医师做好新药上市后i临床观察,收集、整理、分析、反馈药物安全信息;(6)提供有关药物咨询服务,宣传合理用药知识;(7)结合临床用药,开展药物评价和药物利用研究。”

卫生部医政司2007年12月26日了关于开展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其附件2《临床药师工作职责》提出“临床药师是临床医疗治疗团队成员之一,应与临床医师一样,坚持通过临床实践,发挥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在临床用药实践中发现、解决、预防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促进药物合理使用。”;并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基础上对临床药师工作职责进一步做出规定。

这是我国首次确认并调整临床药师执业的社会关系的规范性文件,它初步建立了临床药师执业的法律关系,构建了此前我国医疗机构还没有真正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并把它作为法律关系确定下来。本文所说的临床药师执业,就是指依照以上法规确定的临床药师履行其规定职责的行为。其形成的社会关系中,被法规所确认并调整的那些社会关系,就构成了临床药师执业的法律关系。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颁布后,从其规定的临床药师工作职责分析,医疗机构可设也可不设临床药师,其执业的职责可履行也可不履行,主要原因是临床药师的职责是一种建议、指导、协质的,没有直接的权利和义务,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实际的法律关系主体,即临床药师不是直接的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通俗讲就是临床用药合理与否与临床药师还没有建立直接的真正的关系,用药不合理形成的诉讼法律关系直接被告和责任承担者还不会是临床药师。所以,《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颁布后,由于对i临床药师执业的主客体和权利义务等构成法律关系的要素规定不够,强制性不强,我国临床药师执业发展仍然缓慢,大多数医疗机构的临床药师工作仍停留在血药浓度监测、药学信息收集和出版等层面,真正的临床药师执业的核心工作临床实践还未真正开展,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临床药师。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实行医药分开是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这将进一步促进医疗机构现有的药学技术工作由保证临床供应逐步向临床药学转变的进程,为临床药师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机遇。2007年12月卫生部制定了开展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方案,在一定范围内启动我国的临床药师执业实践工作,将实实在在地促进临床药师执业工作发展。在《临床药师工作职责》中,明确“临床药师是临床医疗治疗团队成员之一”,“直接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审核用药医嘱或处方,与临床医师共同进行药物治疗方案设计、实施与监护”,“对用药难度大的患者,应实施药学监护、查房和书写药历”等等。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基础上增加的这些规定,使临床药师有可能成为医疗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之一,试点医疗机构不设立临床药师并开展工作,将可能是一种不符合法规规定和不作为的行为,试点医疗机构将不得不设置临床药师,临床药师执业不再是可有可无。由此,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药师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突出。

生物制药的意义篇3

9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化抗结核治疗,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未接受保肝治疗,试验组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同时给予保肝治疗。随访1年以上,对比两组患者抗结核治疗效果和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患者aLt、aSt、tBiL等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发现,试验组患者的痰培养结果阴转率为75.00%,对照组为7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期间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58±5.42)μmol/L,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的(45.28±9.32)U/L、(50.32±9.51)U/L、(9.58±2.87)μmol/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9.61±2.90)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抗结核;保肝治疗;药物性肝损害;临床意义

ClinicalSignificanceofantituberculousCombinedwithLiverprotectiontherapyforthepreventionofDrug-inducedLiverinjury/DUYan-jia,ZHanGwei-qiang,GUoJun-hua.//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6,13(09):036-039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clinicalsignificanceofantituberculouscombinedwithliverprotectiontherapyforthepreventionofdrug-inducedliverinjury.method:eightypatientswithtuberculosisadmittedtoourhospitalfromSeptember2012toaugust2014wereselectedastheresearchobjects,allpatientsreceivedstandardizedantituberculoustreatment.theyweredividedintothecontrolgroupandtheexperimentalgroupaccordingtorandomnumbertablemethod,40case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wasnotgivenliverprotectiontherapyduringantituberculoustreatment,theexperimentalgroupwasgivenliverprotectiontherapyduringantituberculoustreatmentatthesametime.morethan1yearoffollow-up,theantituberculoustreatmenteffectanddrugresistanceliverinjuryoccurrence,thechangesofliverfunctionindexessuchasaLt,aSt,tBiLbeforeandaftertreatmentbetweenthe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afterdatastatisticsfoundthatthesputumcultureresultsnegativeconversionrateoftheexperimentalgroupwas75.00%,thatofcontrolgroupwas70.00%,therewasno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theincidenceofdrug-inducedliverinjuryoftheexperimentalwas2.50%,which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20.00%of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83.46±12.31)U/L,(22.58±5.42)μmol/L,which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45.28±9.32)U/L,(50.32±9.51)U/L,(9.58±2.87)μmol/Lofbeforetreatment,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antituberculous;Liverprotectiontherapy;Drug-inducedliverinjury;Clinicalsignificance

First-author’saddress:thepeople’sHospitalofmeizhouCity,meizhou514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9.010

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可有效控制结核病病情,但在发挥疗效的同时也存在着药物不良反应,其中药物性肝损害是抗结核治疗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也是导致中断治疗的主要原因[1]。药物性肝损害不仅影响治疗的顺利实施,还可危及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因此在抗结核治疗时应注重保肝治疗。但抗结核同时予保肝治疗是否会对抗结核效果产生影响、保肝治疗效果如何等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2]。本研究分析了抗结核同时予保肝治疗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咳嗽、咯血、乏力、消瘦、潮热等临床表现,叩诊呈浊音,肺泡呼吸音低、湿音,痰涂片结果均为阳性,符合肺结核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在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前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均正常。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肾、脾功能异常、肺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过敏体质、近期使用过可致肝损害的药物、免疫调节剂、吸毒者、妊娠期、哺乳期、未成年人等。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8~54岁,平均(34.61±10.25)岁;体重45~78kg,平均(61.45±11.30)kg;其中初治患者35例,复治患者5例。试验组患者中,男24例,

女16例;年龄26~55岁,平均(35.13±10.41)岁;体重46~76kg,平均(61.38±11.27)kg;其中初治患者36例,复治患者4例。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并签字确认。采用统计学分析法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治疗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确诊后接受统一的2HRZe/4HR化疗方案,其中H为异烟肼,剂量为0.3g/d;R为利福平,剂量为0.45g/d;Z为吡嗪酰胺,剂量为1.25g/d;e为乙胺丁醇,剂量为0.75g/d。强化期治疗2个月,H、R、Z、e隔日一次。继续期治疗4个月,H、R隔日一次[3]。试验组患者在上述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同时予保肝治疗。口服复方甘草酸铵片(生产厂家: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每片含甘草酸苷25mg、甘氨酸25mg、蛋氨酸25mg;批号:国药准字H20073723),2片/次,3次/d[4]。

所有患者均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加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观察。随访1年以上,对比两组患者抗结核治疗效果和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患者aLt、aSt、tBiL等肝功能指标的变化。

1.3评价标准抗结核治疗如期间出现肝功能异常伴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者认为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5],确诊后应及时给予相应处理。(1)aLt为正常值上限2~5倍,tBiL正常者为轻度肝损害,可继续进行抗结核治疗,并加强保肝治疗,1周后复查肝功能,如肝功能指标好转,则继续治疗;无好转或恶化者立即停止抗结核治疗,并加强保肝治疗。(2)aLt为正常值上限5~10倍、tBiL正常或aLt正常值上限5倍,tBiL>正常值上限5倍者认为重度肝损害,应立即停止抗结核治疗,静脉注射复方苷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进行解毒、保肝、降酶处理,同时使用熊去氧胆酸,并给予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6]。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抗结核治疗效果和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情况比较试验组患者的痰培养结果阴转率为75.00%,对照组为7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期间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抗结核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及tBiL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3920,p=0.0000;t=13.4740,p=0.0000;t=13.4061,p=0.0000)。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tBiL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1745,p=0.0000;t=7.5921,p=0.0000;t=9.5205,p=0.0000),且试

验组治疗后的各肝功能指标上升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168,p=0.0000;t=5.6082,p=0.0000;t=3.7636,p=0.0003),见表2。

3讨论

肺结核是由于结核杆菌感染所致的传染性疾病,近些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和抗生素滥用,肺结核病有日渐抬头的趋势,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肺结核患者采用2HRZe/4HR方案治疗,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抗结核治疗方法。2HRZe/4HR治疗方案在控制结核病情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可使大部分患者痰涂片转为阴性结果[7]。但其中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关键药物均存在着一定的肝脏毒性,有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风险[8]。抗结核药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9]。

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器官,其窦状、有孔的内膜结构决定了肝脏表面积大,能够与药物充分接触。药物经过肝脏代谢后进入体循环,在肝脏的转变过程中使其产生潜在的肝脏毒性。有研究表明,一线抗结核药物中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的肝损害毒性依次增加,使得抗结核治疗成为一把双刃剑。其中异烟肼在肝内乙酰化,形成代谢产物乙酰肼而引起肝损害;利福平是一种细胞色素p450酶诱导剂,通过诱导微粒体作用而增加乙酰肼的产生,与异烟肼合用时可增加异烟肼的毒性代谢产物而引起肝损害;吡嗪酰胺可导致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和症状性肝炎。

目前结核病疫情的现状十分严峻,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耐药,对疫情控制产生不利影响。发现并有效治疗结核病、防止发生耐药是当前结核病控制工作的关键。而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肝损害等不良反应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是造成规范化抗结核治疗中断的常见原因。一旦中断治疗,则会导致治疗不规律,易引起耐药结核病的发生。因此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为避免这一矛盾,建议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重视行保肝治疗。

目前临床对于抗结核治疗是否需要同时预防性使用保肝药物尚存在着争议[10]。传统的预防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方法是在出现肝功能异常情况后停用所有抗结核药物,再在密切用药监测下给予单品种抗结核药物,根据结核病情控制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筛选出相对安全的用药方案[11]。但停用抗结核药物后治疗中断,可导致病情恶化,使结核杆菌产生耐药性,不利于病情的控制[12]。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更倾向于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行保肝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保肝药物包括葡醛内酯、护肝片、甘利欣、还原型谷胱甘肽、熊去氧胆酸、支链氨基酸、清蛋白等。

复方甘草酸苷片是一种复方制剂,主要成分为甘草酸苷、甘氨酸、蛋氨酸,具有抗炎、抗过敏、调节免疫、调节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抑制病毒增殖等药理作用[13]。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服用复方甘草酸苷片进行保肝治疗可增强肝脏解毒功能、维持肝细胞膜的稳定性、促进受损的肝细胞修复,从而预防药物所致的肝损伤[14-15]。

本研究在采用2HRZe/4HR化疗方案抗结核治疗期间,对比不给予和给予保肝药物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的两组患者的抗结核治疗效果和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情况发现,抗结核同时予保肝治疗者和不予保肝治疗者的痰培养结果阴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提示抗结核同时予保肝治疗并不会影响抗结核药物的疗效。抗结核同时予保肝治疗者用药后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不予保肝治疗者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李娟,刘青梅,平洁.保肝药在抗结核化疗中的临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8):992-993.

[2]赵良义,邵艳新,董书梅,等.保肝药在预防与治疗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中的利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10):877-881.

[3]罗丹,黄敏莹,刘飞鹰,等.护肝药预防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观察[J].应用顶防医学,2012,18(6):374-378.

[4]段英,邢卉春,王笑梅,等.药物性亚急性肝衰竭临床特点及预后[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2,6(3):217-220.

[5]裴明帅.抗结核药肝损害前后应用保肝药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5):61-62.

[6]宁秀花,杨永红,陈英俊.还原型谷胱甘肽防治乙肝病毒感染者抗结核治疗的肝损害[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29-30.

[7]郝晓云.联苯双酯及葡醛内酯防治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8):218-219.

[8]吴念宁,彭智鹏,李伟新,等.保肝药对aiDS合并tB病人抗结核治疗中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21(5):366-368.

[9]吴念宁,陈万,邹俊,等.HiV/tB病人抗结核治疗强化期发生药物性肝炎的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20(1):13-16.

[10]安慧茹,吴雪琼.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J].四川医学,2011,32(5):633-636.

[11]iwasam,Zeniyam,Kumagit,etal.modifieddiagnosticcriteriaofdrug-inducedliverinjuryproposedbytheinternationalconsensusmeeting[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12,52(63):869-874.

[12]张海英,任晓蕾,冯婉玉.抗炎保肝药对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肝损害预防作用的系统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1):12-15.

[13]安慧茹,吴雪琼.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研究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0,35(10):727-733.

[14]唐神结.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诊断与处理专家建议[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10):732-736.

生物制药的意义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设计学习理论课程标准正确使用药物

本节教材介绍了几种化学成分明确、疗效显著、应用广泛且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常见药物: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抗生素――青霉素和抗酸药,以及具有止咳平喘作用的麻黄碱。教材介绍药物的结构、制备、临床使用及不良反应――这是卫校或医学院的课程,而师范学校的学生储备的知识有限,仅凭一节课的有限量学习,不可能达到掌握药物使用的方法技能这种效果,但我们学校的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开展调查、走访等实践活动,所以根据我校学生特点,本节教学的重点不是药物成分、疗效的介绍,重点是:正确使用药物的意义和方法、危害的宣传。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课前走进所在社区附近的药店,了解常用药的种类、名称、疗效,并与营业员进行交流,了解各种药品的销售情况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阅读家中各种常用药的说明书,了解其成分、疗效、使用方法及毒副作用;网上查找药物错用、滥用造成危害的案例,树立正确使用药物的安全认识。

一、《正确使用药物》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材内容分析

案例章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选修①《化学与生活》第三章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

本节教材介绍了几种化学成分明确、疗效显著、应用广泛且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常见药物: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抗生素――青霉素和抗酸药,以及具有止咳平喘作用的麻黄碱。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在介绍这几种药物的同时,强调它们都具有毒副作用,重点介绍滥用药物的危害及的危害。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药物的科学认识:正确使用药物能促进身心健康,滥用药物危害极大。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了解某些常见药物和副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观药店,阅读药品说明书,学会安全用药;通过网上调查药物错用、滥用及造成危害的案例,树立正确使用药物、拒绝的安全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药物的科学认识,树立科学用药、拒绝的正确价值观。

(三)重难点及学情分析

课文介绍药物的结构、制备、临床使用及不良反应――这是卫校或医学院的课程,我们学校的学生储备的知识有限,仅凭一节课的有限量学习,不可能达到掌握药物使用的方法技能这种效果,但我们学校的学生热爱学习,乐于调查、走访等实践活动,所以根据我校学生特点,本节教学的重点不是药物成分、疗效的介绍,重点是:正确使用药物的意义和方法、危害的宣传。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走进所在社区附近的药店,了解常用药的种类、名称、疗效,并与营业员进行交流,了解各种药品的销售情况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阅读家中各种常用药的说明书,了解其成分、疗效、使用方法及毒副作用;网上查找药物错用、滥用造成危害的案例,树立正确使用药物的安全认识。

2.教学实施过程

二、对“正确使用药物”教学设计的思考与说明

1.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设计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课程理念,一个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强调整合性,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三是完善评价机制,特别是要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机制。本节课教学设计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正确使用药物”的要求,依据有意义学习理论,教学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架设新旧知识的桥梁,充实完善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例如胃酸中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学生有能力从和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发现适合做抗酸药的成分。此外依据互联网等课程资源,如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吸毒成瘾的机理等与课文知识紧密联系,使课文的化学知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得到应用和升华。

2.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科书介绍了几种化学成分明确、疗效显著、应用广泛,而且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常见药物: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抗生素──青霉素和抗酸药(人工合成药物),以及具有止咳平喘作用的麻黄碱(天然药物)。教科书在介绍这几种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的同时,强调它们都具有毒副作用,如服用阿司匹林、青霉素和麻黄碱的不良反应,同时介绍了的危害等。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药物的科学认识:正确使用药物能促进身心健康,滥用药物危害极大。

根据我校学生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具体药物的相关知识,而是这些知识背后含有的化学思想和方法对日常生活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通过本节的教学,在情境交流中学生了解家庭小药箱中常用药物的种类,在对具体药物的介绍中逐步建立起应用自身的化学知识,选择药物、使用药物的思路和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知识、提高认识,把学生从普通人的选择和使用药物意识和方法提升到具有化学素质的人的意识和方法,认识到自身化学知识对生活的重大作用,最终完成正确使用药物观念和方法的转变,提高科学素养。

3.根据学生的发展进行设计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中首要的就是关注学生发展。体现学生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做小主人,分享他们了解的药物疗效和注意事项。了解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熟悉的药物。共同学习构建家庭小药箱,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重视以学定教。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在学习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向学生强调要科学用药,因为所有药都有副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关于的危害从互联网选择了大量国际禁毒日的宣传图片,通过视频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直观感受,使学生意识到的危害。

生物制药的意义篇5

1.提高临床药师专业素质

1.1加强药学基础理论学习,提高专业技能。临床药师的核心工作包括:提供药学信息和建议,提取患者的药物治疗史,监测处方质量,鉴别患者和治疗的危险因素,预防监测和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个体药品剂量的调整,咨询和教育患者,评价药品的使用等。这些都是责任性较强的专业,因此,药师要注意知识更新,掌握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等药学知识,系统学习临床药学、临床药理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物治疗学等临床药学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趋势,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1.2学习临床医学相关知识。临床药师知识面要广,应学习有关医学基础课程,如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检验学、诊断学、儿科学、外科学、内科学等医学知识,例如:参与脑血管药学实践的临床药师更要熟悉脑血管及相关器官的人体解剖学知识,熟悉脑血管各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熟悉脑电图、颅脑多普勒、脑Ct、核磁共振、临床检验的诊断意义,熟悉常用脑血管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

2.发挥临床药师在住院患者全程个体化药物治疗中作的用

2.1患者入院,新入院病人通常会有入院前药物治疗史,详细了解其治疗史对制定住院治疗计划非常重要。临床药师是查询患者药物治疗史的最佳专业人员。这是因为临床药师在药物学方面的知识全面而丰富,对于药物的理化特征、常用方法、作用特点等情况非常熟悉。所以临床药师对新入院病人药疗处方的制定,提供专业帮助以及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建议。

2.2患者住院:在住院期间,定期回顾其药笺治疗方案应成为临床药师日常服务工作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确保药物处方安全。药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包括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禁忌,应及时提醒治疗组全体成员注意,对住院患者进行药疗咨询和教育也是临床药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对于增进患者对持续治疗的重要性理解,以及出院后的依从性都有积极意义。尤其要针对那些药疗计划比较复杂或药疗计划发生变化的患者进行辅导,以便充分理解和配合执行治疗计划。

2.3患者出院:为了确保出院患者所需药学信息安全、有效和方便。临床药师在患者住院期间所进行的全部工作,其最终目的也是为患者出院提供准备。临床药师应将药学服务方案准确地刻录在病案和出院手册中,以保证其出院后药学服务的持续性,这一做法对于出院后无人照看的患者尤其重要。

3.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实践的效果和意义

3.1预防和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极为复杂,需要认真评估做出判断。要充分认识不良反应与用药之间存在的合理性,掌握病人确切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过程以及病人的基础病理情况,由临床药师运用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判断,评估因果关系以验证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监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人们用药安全、有效、经济、方便。药师协助临床对不良反应的以及一旦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后及时妥善处置,争取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不良反应症状的严重程序。

生物制药的意义篇6

关键词:药物临床试验;药物临床试验损害;损害补偿;药物临床试验责任险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15702

近年来,我国受试者因参与药物临床试验遭受人身损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受试者在这些事件往往求偿受阻。2008年5月,中药复方制剂“仙牛健骨颗粒”ii、iii期临床试验连续出现1例死亡和5例重度肝损伤,死者家属因赔偿费用问题与试验申办企业、合同研究组织发生冲突。2013年2月,一名曾在拜耳医药公司某预防术后血栓新药临床试验中发生休克的受试者,因与该公司沟通无效,遂将公司和试验机构联合告上法庭。

这些受试者损害求偿受阻现象的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法制因素。由于我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相关规定还较为薄弱,因此药物临床试验损害在司法实践中需通过民法或合同法进行处理。但是,作为一种生物医学研究,药物临床试验的首要目的在于探究知识,次要目的才为治疗患者(ii、iii期临床试验中),这种兼具研究和治疗的双重目的,使药物临床试验损害纠纷在司法实践中经常遭遇定性尴尬。

面对受试者企图通过法律途径获得赔偿却频频受阻的现实,补偿机制已被频繁提出作为对赔偿制度的补充。一方面,补偿机制可大幅度减小申办者/研究者的财政负担,使临床试验事业不至于因相关主体疲于官司而受到阻碍。另一方面,补偿机制将关注点由惩罚和警示加害者转移到补偿受害者上来,在维护受试者权益的同时,使相关主体适当承担损害后果,以激励其探索损害原因、改善试验方案。接下来,本文将首先探究药物临床试验损害补偿的深层内涵,讨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这类损害发生现状,最后梳理我国当前的药物临床试验损害补偿模式。

1药物临床试验损害的内涵

虽然当前国内外法律法规均未明确定义药物临床试验损害(trial-relatedinjuries),但顾名思义,药物临床试验损害是受试者在参与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遭受的损害。因此,根据试验过程中损害来源的不同,药物临床试验损害包括两方面内容:由研究者故意或过失行为导致的损害,和由试验程序或试验用药物本身引发的损害。前一类损害情形下,很明显应由研究者承担赔偿责任。而当后一类损害情形发生时,除非试验设备或药物质量有问题,否则研究者与申办者很可能均无过错。因为药物临床试验本就走在知识探索的前沿,不确定因素颇多,外加受试者个人体质各异,导致损害的发生有时不可预料。尽管各方均无过错,但受试者损害事实客观存在,因此,需要给予受试者补偿的主要是这类药物临床试验损害情形。

然而,并非所有由试验程序或试验用药物本身引发的损害都应该受到补偿。由于该类药物临床试验损害实际上包含深层内涵,因而在划定补偿范围时需要更精确地对概念加以界定。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分校认为,应该给予补偿的药物临床试验损害是“研究过程中,完全遵照试验方案并符合试验用药物使用说明而仍旧导致的损害,但不包括受试者自身疾患、损伤或继发症的自然演进结果”。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则建议,“试验用药物或程序引发的可产生医疗费用的生理或心理损害”应该受到补偿。

综合以上定义,对于应该获得补偿的药物临床试验损害,其构成要件有二:第一,试验程序或试验用药物是导致受试者损害的直接原因(如腰椎穿刺程序引发受试者脊髓性头痛、试验用药物为受试者造成肝损伤),由此排除受试者自身已有或潜伏疾病自然发展导致的损害。第二,损害应达到可产生医疗费用的严重程度,如受试者因抽血所引起的疼痛将不构成损害,故无法获得补偿。因此,本文所讨论的药物临床试验损害,特指在研究者与受试者均严格遵照试验方案和试验用药物使用说明,且试验设备和试验用药物不存在质量问题的情况下,仅由试验程序或试验用药物导致的、需要耗费医疗成本进行治疗的损害。

2药物临床试验损害的发生情况

了解药物临床试验损害的发生情况,如出现频率及严重程度,有助于补偿方估算补偿成本。然而,国内外相关数据均非常有限。美国总统委员会早在1982年就建议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损害发生频率研究,并在一份政府报告中根据经验推测药物临床试验损害的发生频率较低且多不严重。但是,该报告缺少支持结论的具体数据。在我国,虽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定期《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但监测对象为已上市药品。因此在药物临床试验损害发生情况方面,我国也尚无公开数据。

事实上,这种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均缺少药物临床试验损害定量数据现象的背后,可能存在多方面深层原因。首先,试验申办者向主管机构提交的临床研究不良反应报告,由于涉及技术细节与专利技术,因此多为机密。在美国,即使是FDa和药品生产商协会也没有完整数据。其次,即使真能获得完整数据,其作用可能也有限。因为影响药物临床试验损害发生频率的变量太多,如剂型、给药途径、研发阶段、医疗条件等。最后,即使成功处理了这些变量,最根本的问题或许依然存在:人们一开始对“损害”的定义就缺少共识,有关损害的定量数据很可能依据不同的损害定义而搜集,由此缺少可比性。

近年来,西方国家为获取更庞大更廉价的受试者样本,纷纷将眼光投向药品新兴市场。作为与我国一样正经历药物临床试验事业迅猛发展的国家,印度有关药物临床损害现状的最新数据或许具备参考价值。根据印度最高法院公布的数据,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共有80名受试者因药物临床试验损害而死亡,占受试者总人数的1%;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受试者约11972人,占受试者总人数的21%。可见,随着新药研发科技的日趋复杂,临床试验的风险加大,早期认为药物临床试验损害发生频率低且性质不严重的经验,在今恐怕已难以适用。

3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损害补偿模式及现状

3.1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损害补偿模式

尽管有关药物临床试验损害发生的具体现状未知,亦不论这类损害的发生频率低至何种程度,但只要受试者因参与试验直接导致损害,人道主义和公平正义的伦理原则就要求对受到损害的受试者提供补偿。人道主义原则基于对人的仁慈和关爱,将补偿视为对受试者痛苦的安抚。公平正义原则认为,受试者冒风险参与试验,为全人类医学科学进步做出贡献。因此,一旦受试者发生损害,其它社会成员均有义务提供经济补偿。此原则在我国血液捐献制度中早有体现:献血者牺牲个人利益向社会捐献血液以备紧急供应,因此当献血者未来因突发事故产生输血需求时,即可获得免费的血液供应。

不过,也有反对观点认为无需为在药物临床试验中受到损害的受试者提供补偿,因为受试者参与试验前已被告知风险并签订知情同意书,这一过程即可免除对受试者进行补偿的义务。该观点显然有失偏颇:其一,知情同意过程并不意味着受试者将失去提出损害补偿的权利。知情同意发源于对受试者自主选择权的尊重,在明知风险存在的情况下,受试者有权选择是否仍旧自愿参与试验。但受试者客观上的确对整个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因此其它社会成员有义务对遭受损害的受试者进行补偿。其二,该观点似乎默认知情同意过程一定完整而真实。但就目前现实情形来看,知情同意过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尚存质疑。首先,受试者在与研究者的关系中处于弱势,其知识水平未必能够使其完全理解被告知的风险。况且研究者出于自身利益,可能并不会完全告知受试者潜在风险。其次,知情同意可能通过强迫获取,这种情况在研究者同时为受试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尤其值得注意。最后,即使知情同意过程完整且真实,仍有可能存在不可预知的潜在风险。因此,知情同意并不影响受试者获得补偿的权利,也不论受试者是否从临床试验中直接获益,其受到损害时获得补偿是天然的权利。只不过基于临床试验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内容,补偿形式可能有所差别。

正是基于对受试者获得补偿的天然权利的承认和尊重,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第43条对药物临床试验损害的补偿模式做出了规定。根据该项规定,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损害补偿模式如图1所示:“申办者应对参加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提供保险,对于发生与试验相关的损害或死亡的受试者承担治疗的费用及相应的经济补偿。申办者应向研究者提供法律上与经济上的担保,但由医疗事故所致者除外”。

图1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损害补偿法定模式3.2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损害补偿模式的实施现状

尽管《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第43条规定在我国建立如图1所示的药物临床试验损害补偿模式,但这种模式在实际施行中可能存在某些问题。首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不具备法律层级效力,也未设定具体补偿标准,致使国内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很少主动也难以据此制定受试者损害补偿程序。其实我国目前除免费试药和一般经济补偿外,对受试者基本不提供损害补偿。其次,国内保险业的发展程度可能暂时滞后于《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相关条款内容。尽管申办者被要求办理保险,然而目前国内只有极少数保险公司(如我国大陆地区的平安保险,以及来自香港地区的民安保险)设立药物临床试验险种。因此,即使国内制药企业有意识购买药物临床试验险,也很可能因为缺少合适选择而作罢。所以,我国在药物临床试验损害补偿方面实质上只具备较为笼统的模式规定,而至今尚未形成能够有效运作的补偿体系。

同时,即使跨国制药企业能够企及成熟的药物临床试验责任保险机制,但在这些企业组织的药物临床试验中遭受损害的受试者,最后也仍旧可能无从获得补偿。究其原因,由于商业保险始终牵涉利益关系,因此即使是国外开设有药物临床试验责任险的保险公司,也经常为索赔条件设置重重限制,致使最后可能还得受害者自己承担医疗费用。例如,保险公司可能在保单中声明“索赔金额低于一定范围内不负责赔偿”,或“保险受益人的终生赔偿金存在上限”等,造成现实中药物临床试验损害赔偿于一些受试者而言可能最终只会沦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4结语

有学者提出,合理的药物临床试验损害补偿计划至少应包含以下构成要素:一是能及时而统筹地对损害事件做出回应;二是能补偿受害者的经济损失和医疗费用;三是补偿资金来源可能是所有将从这项临床研究中受益的人,乃至整个社会;当存在多方受益者时,补偿责任应按比例分配;四是快速审查、申诉系统随时就位,以应对补偿资格认定中可能出现的冲突;五是与侵权诉讼体系互为补充,一方的执行便意味着对另一方的放弃。

反观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制定的药物临床试验损害补偿模式恐怕并未满足上述要求。首先,药

物临床试验损害补偿于我国还尚未形成具备可操作性的体系,损害事件发生后,受试者本身甚至可能完全无意识要求补偿。若损害情形严重,则偶尔可见若干侵权诉讼案件见诸报端,然诉讼结果未必尽如人意。由此,侵权诉讼未与补偿体系形成协同互补,只是补偿体系之外不得已而为之的途径。其次,如前所述,《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规定的补偿模式略显笼统,仅关于受害者基本的经济补偿机制就尚未制定详细可操作细则,至于快速审查和申诉系统等额外配套机制更是无迹可寻。因此,鉴于我国当前药物临床试验损害补偿机制尚不完善的现实问题,有必要研究英美国家更完备的药物临床试验损害补偿模式,以作为完善我国这类模式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武小军.我国GCp与药物临床试验监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31.

[2]张蕾.试药老人告拜耳获赔5万欧元[n].北京晚报,2013221(9).

[3]U.S.DepartmentofHealth&HumanServices.45CFR46.102(d).

[4]唐红.药品人体试验中受试者权益保护问题探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3437.

[5]medicalBranchatGalveston,Universityoftexas.iHop11.1.6ResearchRelatedinjuryofaSubjectparticipatinginaClinicalinvestigation[eB/oL].http://utmb.edu/policies_and_procedures,201331.

[6]LawrenceBerkeleynationalLaboratory.treatmentandcompensationforresearchrelatedinjury[eB/oL].lbl.gov,201331.

[7]U.S.president'sCommissionfortheStudyofethicalproblemsinmedicineandBiomedicalandBehavioralResearch.Compensatingforresearchinjuries:theethicalandlegalimplicationsofprogramstoredressinjuredsubjects[R].1982,volume1.

[8]Scott,L.D.Researchrelatedinjury:problemsandsolutions[J].JournalofLaw,medicinesðics,2003,31(3):419428.

[9]nagarajan,R.Clinicaltrialrelatedinjury,deaths:Doesthegovernmentcare?(201319)[201331].http:///stayingalive/entry/deathsdisabilityfromclinicaltrialsdoesthegovtcare.[eBoL].

[10]陆琦.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伦理教研室教授丛亚丽呼吁:加强受试者的权益保护[n].科学时报,2008728.

生物制药的意义篇7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园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2)04(b)-0168-02

药用植物学是用植物学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的植物的一门科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被定位为“修剪的园丁”、“雕刻的工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枯燥乏味,只是应付考试,缺乏兴趣,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其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学习观,它的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考,培养研究能力和协作能力。现今研究性学习已受到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为提高药用植物学教学质量,本文将研究性学习充分应用于药用植物学的教学之中,为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长沙医学院2010级药物制剂本科学生54名为实验对象,均为大一新生。将其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7名,a组为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B组为传统教学法组。

1.2教学方法

1.2.1教学目标

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认识和栽种药用植物、鉴别药用植物能力,并进行相关大学生创新性课题研究,从而提高药用植物学的教学质量。

1.2.2教学方法

1.2.2.1传统教学法组教师根据《药用植物学》教学大纲,按传统教学方法,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辅以相关的实验。教学学时数、教学内容、进度、教师与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完全一致,但不参与建设药用植物园、制作药用植物标本、大学生创新性课题。

1.2.2.2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①以建设药用植物园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药用植物学课程后,组织学生参与建设药用植物园,种植98m2的中药材,主要是栽种丹参、桔梗、白术、射干、、半夏、天南星等药材。整个栽种和管理过程由学生们独自完成,要求学生掌握有关栽培的大量知识,并做好相应的生长与管理记录,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在上植物分类检索表查用的实验课时,即让学生从药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来查找药材所对应的科、属。另外还让学生参与辨别每种药用植物的科、属、种,给每个植物做标识牌。学期结束前在药用植物园内组织现场识别植物考试,作为实验考试成绩的一部分。②以制作和修复植物标本为途径,加深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药材长出完整的植株后,组织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的学生制作药材活体标本和腊叶标本,并在校园附近采集相关的药用植物标本进行制作。其次,组织学生整理和修复1988年全国第三次资源普查的时制作的部分药用植物腊叶标本。③以大学生创新性课题为平台,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在课余,鼓励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实验,每个课题组人数在7人左右,目前开设的课题包括:《半夏Gap规划化种植比较研究》、《半夏与天南星的微波炮制》《桔梗Gap规划化种植比较研究》、《丹参规划化种植与野生品比较研究》,为申报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做准备。

1.2.3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开始前1d对各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进行测试,以消除误差。实验后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考试成绩、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科研能力4个方面的评价。①考试成绩:药用植物学课程采用理论和实验考试进行评价,其中,理论考试成绩占70%,实验考试占30%。理论考试试卷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量、题型、分值、难易度两组一致。实验考试为学期结束前在药用植物园内组织现场识别植物的考试。②学习态度:采用学习态度问卷评价,采用李克特五点数尺度测量,分数为16-80分。③学习动力:采用Keller在研究和实践中以aRCS为理论指导编制的“教材动机性问卷”(instructionalmaterialmotivationsurvey,immS)[3]进行评价,共20题,分数为20-100分,分数越高则学习动力越高。④科研能力:以、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的成绩、主持和参与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性课题数量为指标。论文分别按省级期刊、部级期刊、核心期刊、Cn刊物、SCi、SSCi、CSSCi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20-100分);竞赛成绩按校级、省级、部级以及一、二、三等奖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10-90分);主持和参与课题也按校级、省级以及第一、二、三排序,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10~60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前,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与传统教学法组在学习态度、学习动力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研究性学习法实验后,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与传统教学法组相比,学习态度、学习动力、考试成绩、科研能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科研能力和考试成绩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植物考试,作为实验考试成绩的一部分。②以制作和修复植物标本为途径,加深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药材长出完整的植株后,组织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的学生制作药材活体标本和腊叶标本,并在校园附近采集相关的药用植物标本进行制作。其次,组织学生整理和修复1988年全国第三次资源普查的时制作的部分药用植物腊叶标本。③以大学生创新性课题为平台,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在课余,鼓励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实验,每个课题组人数在7人左右,目前开设的课题包括:《半夏Gap规划化种植比较研究》、《半夏与天南星的微波炮制》《桔梗Gap规划化种植比较研究》、《丹参规划化种植与野生品比较研究》,为申报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做准备。

1.2.3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开始前1d对各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进行测试,以消除误差。实验后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考试成绩、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科研能力4个方面的评价。①考试成绩:药用植物学课程采用理论和实验考试进行评价,其中,理论考试成绩占70%,实验考试占30%。理论考试试卷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量、题型、分值、难易度两组一致。实验考试为学期结束前在药用植物园内组织现场识别植物的考试。②学习态度:采用学习态度问卷评价,采用李克特五点数尺度测量,分数为16-80分。③学习动力:采用Keller在研究和实践中以aRCS为理论指导编制的“教材动机性问卷”(instructionalmaterialmotivationsurvey,immS)[3]进行评价,共20题,分数为20-100分,分数越高则学习动力越高。④科研能力:以、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的成绩、主持和参与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性课题数量为指标。论文分别按省级期刊、部级期刊、核心期刊、Cn刊物、SCi、SSCi、CSSCi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20-100分);竞赛成绩按校级、省级、部级以及一、二、三等奖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10-90分);主持和参与课题也按校级、省级以及第一、二、三排序,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10-60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前,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与传统教学法组在学习态度、学习动力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研究性学习法实验后,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与传统教学法组相比,学习态度、学习动力、考试成绩、科研能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科研能力和考试成绩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讨论

3.1研究性学习法的优点

通过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一方面,通过建设药用植物园,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了学生的课堂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制作和修复植物标本,加深了学生对药用植物学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促进了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老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师生两方面有机地结合,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性学习组学生无论在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科研能力、考试成绩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2研究性学习法应注意的问题

3.2.1对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要求高[4]

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既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如研究生导师一般帮助、指导学生去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整个过程中应树立规范、良好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践。

3.2.2对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要求较高

在建设药用植物园时,需要学校有相应的场地和激励机制。另外,在制作药用植物活体标本和腊叶标本以及开展科学研究时,学校必须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和相关的鼓励机制。

3.2.3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5]

研究性学习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学生的主动配合,尤其是在栽种药材以及制作和修复标本时,需要做许多枯燥的体力劳动,因此,需要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对学习的满腔热情,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目前高等药学院校开设课程的广度、深度、难度逐渐加大,药学学生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学生必须学会适应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较理想的学习方式[6]。实践证明,研究性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推广。但对于如何合理安排实验环节、如何创建更加科学的评估体系等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之成为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肖海英,冷一平,刘卫平.研究性学习在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9):170-171.

[2]段小群,卢曦,李勇文.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药理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J].华夏医学,2010,23(5):595-596.

[3]鲍美华,李艳辉,蒋己兰.结合综合讨论的pBL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8,8(1):29-31.

[4]杨北宁.外科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0):67-68.

生物制药的意义篇8

【关键词】中药饮片;中药炮制;临床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2.073

中药饮片是我国中医的一大特色,也是制备中成药与中药汤剂的基础,饮片质量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效果[1]。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因素较多,加工炮制工艺是一大重要影响因素。受科学技术水平、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药炮制缺乏合理的饮片质量标准与炮制工艺,传统炮制工艺、用药理论等均属于经验用药,故而有必要对炮制机制、炮制工艺等进行进一步研究,以全面提升中药饮片药用效果及药材利用率[2]。为探究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饮片临床疗效的影响,本文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使用中药饮片治疗的患者120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且签订同意书。②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精神疾病及不配合者。②药物过敏者。其中,男69例,女51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4.2±9.3)岁。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40例。

1.2方法

1.2.1a组水处理前分档,合理分档中级别,严格按照“少泡多润”原则,结合季节以及药量进行调整,并通过穿刺法、手捏法、指掐法挑选,将不合格的饮片去除,对合格饮片进行炮制[3]。将获得的饮片用水浸泡30min,武火煎煮、文火加热,过滤药液并保存。重复上述操作2次,使用文火加热浓缩药液到300ml,2次/d饮用,连服2个月。

1.2.2B组炮制前分档,在经过一系列水处理之后,进行严格的炮制前分档处理,在具体炮制过程中,均匀加热中药饮片,有效保护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将获得的饮片用水浸泡30min,武火煎煮、文火加热,过滤药液并保存。重复上述操作2次,使用文火加热浓缩药液到300ml,2次/d饮用,连服2个月。

1.2.3C组水处理前以及炮制前分档联合,经过a组与B组联合处理方式,严格筛选,获得质量合格的饮片。将获得的饮片用水浸泡30min,武火煎煮、文火加热,过滤药液并保存。重复上述操作2次,使用文火加热浓缩药液到300ml,2次/d饮用,连服2个月。

1.3疗效评价标准[4]显效:患者临床体征、主要症状均消失,均未出现严重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有效:患者临床体征、主要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偶尔出现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a组显效17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5.0%;B组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2.5%;C组显效2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a组总有效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a组、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中药炮制是祖国医学的一大特色与优势,中药炮制是严格按照祖国传统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应用需求、调剂、药材性质所采取的特殊制药技术[5-9]。凡是经过净制、切制、炮灸等一系列过程处理后的药材均称为中药饮片,中药饮片也是生产中成药、中医调剂的重要原料。目前来说,我国不同地区的饮片炮制方法均不相同,且缺乏统一、完善的饮片质量标准和炮制工艺。不同方法的特点、作用均不相同,故而,其临床疗效也不一致。

中药炮制直接影响药物效果,若炮制方法合理,则能充分发挥药物作用,在净制环节、切制环节以及炮制等环节中,必须采取高标准、严要求,尽可能在提高药物效果的同时降低毒副作用,进而提升中药饮片的临床应用价值[5,10-13]。中药饮片炮制方法较多,主要包括水处理、加热处理等环节,在具体炮制过程中,辅料成分、炮制方法均会对药效产生影响。经过多环节炮制后,中药饮片成分、药性也会随之发生一定变化。中药饮片炮制能改变或提高药物性味、缓和药物偏性,与此同时,还能有效降低或消毒中药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中药含有生物碱、有机酸、微量元素、挥发油等多种成分,通过炮制过程,能改变中药饮片的浸出量、溶解度,溶解或转化部分有效成分[6,14-16]。所以说,在中药饮片炮制过程中,必须掌握炮制时间、炮制方法、原料用量,全面提升药用效果。切制中药材之前,必须经过一定的水处理,从而达到软化药材质地的目的,洗法、润法、淋法等是较为常用的水处理方式,在具体处理过程中,需结合药材大小、质地、温度、气候等合理选择浸润时间,以闷透为度,少浸多润。炮制前分档是在经过一系列水处理之后,进行严格的炮制前分档处理,这也是提高炮制质量的重要途径。若炮制前不分档,势必会导致炮制太过、炮制不及、受热不均匀、不合格饮片等问题,严重影响药片的美观与功效。通过本文研究证实,a组显效17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5.0%;B组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2.5%;C组显效2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a组总有效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a组、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严格的水处理前分档联合炮制前分档可有效提高中药饮片的临床疗效,更好的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杨娟."中药炮制"对临床用药疗效的影响探讨.健康必读(旬刊),2012,11(12):109-110.

[2]文远忠.浅析中药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1):170-171.

[3]孟陶.中药炮制对中药饮片疗效的影响分析.海峡药学,2016,28(9):176-177.

[4]扎西翁姆,王波,杨晓敏.中药炮制对中药饮片的化学成分及疗效影响的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8):1113-1114.

[5]陈付生.中药炮制含苷类药物的影响分析.亚太传统医药,2014,10(9):11-12.

[6]吴向维,邵艳华,丁平.中药炮制后的成分变化及其炮制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国医药指南,2013(9):82-83.

[7]王丽芳,王孝敏.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中药饮片不同炮制方法归类与分析.中国药房,2012(19):1821-1824.

[8]王晓文.中药炮制方法对临床应用疗效的影响探讨.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8):61.

[9]王修应.中药饮片经不同炮制方法后的临床作用分析.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2):147-148.

[10]杨梅,罗东.中药炮制对中药饮片的化学成分及疗效影响的分析.中医临床研究,2015,7(24):147-148.

[11]于天.不同中药饮片炮制方法的临床作用.中国卫生产业,2013(4):177.

[12]刘崇俊.不同中药饮片炮制方法的临床作用探讨.中医临床研究,2016,8(9):136-137.

[13]王学刚.中药炮制对中药饮片的化学成分及疗效影响的分析.生物技术世界,2014(8):141.

[14]苏英.中药炮制法对临床应用疗效的分析.医学信息(旬刊),2010,23(8):2974-2975.

[15]王滑锐.传统中药炮制方法对中药饮片质量的影响.首都医药,2007(4):44-45.

生物制药的意义篇9

关键词:药师;药学指导;心理学

本文通过一则调查问卷对药学的临床应用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将心理学应用于药师药学指导中的相关依据及方法,旨在帮助或启迪临床药师合理使用心理学技巧,提升药学服务质量,这对患者掌握正确的服药方式,提升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于2013年04月~12月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上述选取对象中,男82例,女58例;年龄17~64岁,平均年龄(27.2±5.4)岁;其中内科疾病患者54例,妇科疾病患者42例,呼吸道系统相关疾病患者28例,外科疾病患者16例。另外,抽取我院医师38名为另一组研究对象,上述选取对象在我院就职时间至少为3年。

1.2调查问卷的制定通过对最近几年关于药学的临床应用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依据整理结果制定调查问卷,同时对影响药学的应用因素进行分析,并咨询我院38名医师的意见,对制定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整和审核,最终制定了《影响药学临床应用相关因素的调查问卷表》。

1.3方法本文制定的调查问卷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患者的心理行为对临床药物的影响"和"医师对临床药学应用的看法和影响",依据调查项目和针对对象采取一对一随访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整理。

2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140例患者中,有106例认为抗生素用途广,疗效好,能快速治愈病情,因此临床用药,偏向于盲目乐观使用抗生素,占75.7%;有84例患者认为新药、贵药疗效更加优秀,占60.0%;有121例患者认为国外进口要疗效更加好,更加安全,占86.4%;有67例认为加大药物剂量或重复用药能提升治疗效果,占47.9%;有86例认为中药、补药等药物疗效好,可滋补身体,占61.4%;有72例应担心药物不良反应而擅自停药,占51.4%;见表1。

分析发现,患者自身心理因素产生的主观判断等"想当然"现象会对药物的正常使用产生影响,这会削弱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因此给予必要的药学指导和心理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外对38名医师的调查接结果显示:38名医师认为患者的精神情绪和心理因素会对药物的吸收治疗产生影响,占100.0%;35名医师认为患者与医师及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和谐度及信任度会对患者的正常服药产生影响,占92.1%;有21名医师认为语言的刺激及患者对药物的信赖度会直接影响要患者服用药物,占55.3%;另外有34名医师认为通过给予患者正确的药学指导,可提升患者对药物的信任度,进而保证药物服用依从性,占89.5%。这一调查结果也证实了上述分析结果。

3讨论

现代医学关于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心理因素具有很明显致病作用,而从人体生理学的角度上看,心理因素会导致人体分泌的各种激素受到一定的刺激或抑制,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使得人体的新陈代谢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全身器官的系统功能[1]。因此,药师在临床药学指导中应用心理学引导患者,对于纠正患者不良用药习惯及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心理学应用到药师药学指导中去:①将心理学应用到药物咨询中;患者在入院或门诊接受治疗时,由于患病、身体难受等原因,会产生应激心理,因而滋生抑郁、暴躁、恐惧、紧张、担忧等各种不良情绪,在咨询药物作用或使用方法时,很容易出现反复咨询的现象。药师可通过心理学对患者此时此刻的情绪及影响患者心理的因素进行分析,给予有针对性的药学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要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消除患者对药物治疗的错误认识,这对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药师耐心的药学指导和疑问解答,会让患者更加了解自身疾病,坚定其接受该药物治疗的信心。②在药物治疗中应用心理学;赵海燕研究发现,对观察组30例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心理干预,该组患者抑郁情绪、睡眠质量以及治疗效果明显较对照组提升,都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高亮,高德.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3.

生物制药的意义篇10

[关键词]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管理;护理干预方法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0616(2013)18-132-02

为探索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管理的护理干预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0年2月~2013年2月管理的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用药管理护理干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0年2月~2013年2月管理的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平均50例。观察组患者中有21例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年龄50~92岁,平均年龄为(71.3±5.8)岁。在临床诊断分级方面,有39例患者为Ⅰ期,11例患者为Ⅱ期;对照组患者中有18例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年龄51~90岁,平均年龄为(70.6±4.9)岁。在临床诊断分级方面,有37例患者为Ⅰ期,13例患者为Ⅱ期。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分级等方面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用药管理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用药管理的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心理干预在心理干预方面,在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管理的护理干预中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和交流,按时随访,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同时详细解释使用某种药物引起的不适,将患者心理的顾虑有效消除掉。如果患者发生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则及时向医生报告。此外,还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教育,使其重视和认识高血压病,对高血压病的危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服务中心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对社会心理学、护理学、老年保健医学等进行充分合理的应用,切实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减负工作,从而使患者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1]。

1.2.2用药干预社区医护人员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访问,督促患者遵医服药。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缺乏用药知识、没有清楚认识高血压病的危害性和治疗的长期性、用药知识匮乏、记忆力欠佳等,一些患者中途停药、间断服药甚至拒绝服药。针对这一情况,社区医护人员向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积极宣传用药相关知识,对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用药指导。如果患者服用长效剂、缓释剂等,则指导患者在用药时吞服整颗药,而不能掰开服用;如果患者服用短效制剂、具有不稳定的血压控制、自行增减药量,则将其行为的危险性指出来,督促其及时到心血管专科就诊,合理调整药物;如果患者具有较差的记忆力,经常忘记服药,则提醒其将药物放在醒目的位置并准备本子,服药后登记,从而对漏服或多服的情况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干预1~3个月后对干预的效果进行追踪评价。此外,还加强与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的交流和沟通,使其督促患者按时服药[2]。

将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事实提前告知患者,使其给予用药原则以充分的重视,并端正服药意识,坚持服药。依据患者的血压情况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出来,约束患者擅自停药和随便更换药物的行为。尽可能地让患者口服小剂量分次服用降压药物。使患者对药物作用及副作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禁止在服药过程中突然改变,以对血压突降造成晕厥而发生意外的情况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3]。在降压的过程中,督促患者坚持缓慢、温和、适度等原则,不能过多过快地降低血压[4]。

1.3观察指标

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用药管理水平得分进行统计,共10个问题,每题4分,共40分,分数越高表示用药管理水平越高;同时对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进行观察统计,最后进行分析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采用()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x2检验进行分析。以p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用药管理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用药管理水平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用药管理水平较高,二者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2.2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较高,二者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血压是老年人的高发病,现阶段老年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的主要方法是长期的家庭用药,虽然现有的降压药能够使绝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是控制程度欠佳[5]。同时,老年患者具有较大的年龄、记忆力、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均下降、药物相关知识及监护匮乏等,造成老年患者无法正确储存、使用和保管药品,严重影响了疾病的控制程度。因此在进行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和社区卫生服务中,我们必须给予用药管理以充分的重视[6]。近年来,用药管理的护理干预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兴起并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用药管理水平、血压控制率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用药管理水平、血压控制率均较高,二者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喻中会.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对降压效果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5):442-443.

[2]邹吉莉,邹春莉.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09,2(21):138.

[3]詹艳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6(2):113-114.

[4]全鹏,雷松蕙,黄思静.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遵医依从性影响的调查[J].护理与康复,2009,6(6):36-37.

[5]韦敏.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应用和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4(1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