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精神医学研究十篇精神医学研究十篇

精神医学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9:50

精神医学研究篇1

摘要:罪犯作为特殊的人群,面临着许多心理压力,产生精神障碍的比例高于一般群体,罪犯在出现精神卫生问题时,常常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如冲动攻击、自杀自伤、脱逃等影响监管安全工作的事件,同时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建立具有监狱特色的精神疾病防控体系是必需的和迫切的。针对罪犯中精神疾病的现状,结合我国监管工作的实际,如何做好防治工作,探讨和研究出适合中国特色的监狱精神疾病防治、管理工作模式,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监狱精神,医学防治,管控

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随着押犯数量的增加,其构成也日渐复杂,罪犯中精神疾病的问题也更加突出,

罪犯在出现精神卫生问题时,特别是在辨认和控制能力受

损的情况下,所造成的冲动攻击他犯或自杀、自伤、自残、脱逃等行为,已成为影响监管安全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明确要求"司法行政部门应配合卫生部门制定和完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政策;要结合监禁及强制性教育改造场所的医疗卫生工作,加强被监禁人群和强制性教育改造人群的精神卫生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草案)第十六条规定"监狱、看守所、拘留所和劳动教养所、强制戒毒所等场所,应当对服刑人员,被依法刑事拘留、逮捕的人员,被依法决定劳动教养、行政拘留、强制戒毒的人员等,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必要时提供心理咨询"。

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对精神病犯的分类管理、控制和预防,科学地管理、治疗、教育这些特殊罪犯,确保监

所安全稳定,切实维护这些罪犯的合法权益,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而如何从医学及科学角度来研究和探讨监狱中的精神医学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一、监狱精神卫生工作的基本现状

根据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02-2010年)

初步调查资料显示患病率为10.93'1毛。[3)尽管低于国外调查结果,却明显高于国内一般人群。[4)

目前全国监狱系统的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尚元统一管理模式,全国监狱系统仅有一所专业精神卫生防治机构,有

的省市监狱仅有单一的专科病房,有的甚至没有专科场

所,完全依托于社会资源,专科床位严重不足,专业卫技人员明显不够,因精神卫生问题引发狱内事故时有发生,引致的监管安全的问题也时有发生。尽管如此,近年来,各省监狱系统根据各地的现状和条件,因地制宜、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精神病犯的收治与管理工作,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探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监狱精神医学的系统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监狱精神医学的概念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包括各种生物学

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造成大脑功能失调,而出现感知、思维、情感、行为、意志以及智力等精神运动方面的异常,需要用医学方法进行治疗的一类疾病。精神医学是

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

发展规律、治疗、预防以及康复的一门临床医学。狭义的监狱精神医学是指研究监狱罪犯中精神疾病的

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管

理、治疗、预防和研究监管、心理社会因素对罪犯的精神作用和影响的门科学。广义的监狱精神医学,不仅研究监狱各类精神疾病的防治,同时还探讨保障监狱罪犯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预防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其人格的成长,从而提高他们的精神健康水平及其学习、劳动和改造效率。

监狱精神医学是建立在精神医学和法学两大基础上的

交叉科学,是精神医学与监狱法及相关法律的有机结合,是在监管医学实践与监管改造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我国监狱医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

三、监狱精神医学的意义和任务监狱精神医学的建立是监狱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依据

中国监狱实际状况所逐步成长起来的一门学科,随着中国监狱法制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进程,如何治疗罪犯中的精神疾病、提高罪犯精神健康水平并因此来维系监管安全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严格执法、科学执法的今天,监狱精神医学肩负起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双重任务。

1.丰富和补充我国的精神医学事业监狱精神医学是研究监狱中精神疾病的发生、治疗、

管理以及与服刑之间的关系,它包含了一般精神医学的内容,同时它又有自身的特点,也涉及了刑法、监狱法和其他内容,正是由于特殊的环境和条件、特定的对象以及表现出来的特殊医学问题,构成了监狱精神医学的独特性和区别于一般精神医学的不同点。这一学科的创立是对整个精神医学事业的丰富和完善,对服刑罪犯这一特殊人群的精神疾病研究和管理控制,以及深入地研究精神医学中的精神病人犯罪、人格、心理社会因素以及诈病研究将是监狱精神医学的课题及重要领域。

2.维护法制执行和服务罪犯的精神健康重视服刑罪犯的医疗卫生是我国监狱工作的重要政策

之一,其中就包括精神卫生的健康,监狱精神医学的产生,为进一步加强监管医疗卫生工作提供了更广泛、更全

面的功能和内容,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罪犯的心

理健康水平等等,同时也为罪犯心理矫治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学科基础和平台。

监狱精神医学的发展不仅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于罪犯的精神健康,更重要的是能够维护和保障监狱行使其职能,及时地发现和治疗、管理这些病犯是保障监管改造秩序的有力措施之一。

3.研究监狱精神疾病的防治规律监狱精神医学的建立和发展中,应该遵循科学规律,

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借鉴现代医学和各学科的理论、进展、经验,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且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逐步丰富和充实,还要结合我国监狱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狱精神医学。

四、监狱精神医学的历史和发展监狱精神医学在国外有着较长的历史,但在国内还是

处于起步和初期发展阶段时期。1911年nitsche和willi?

manns所著的《拘禁性精神病的历史》一书,描述了监禁条件下发生的精神疾病症状,提出罪犯中精神病和自杀的发生率较高,并认为这是由于监狱条件下所发生的精神疾病的特点,同时对监狱内外的精神病作了比较研究。

监狱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虽然各国学者有过调查,但结果差异较大。美国对监狱罪犯的调查,提出有精神疾病症状的约为150毛-20%(Roth,1971),根据Gunn在1991

年的调查,英国监狱精神病患者高达340奋。其中酒精依赖占8.6%;药物依赖占10.1%。目前国内有的省份罪犯中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0.930毛。其中人格障碍患病率为7.960毛,神经症为1.00%,精神发育迟滞为0.590毛,

精神分裂症为0.440毛,情感性精神障碍为0.260毛。(5)从国

内监狱精神医学的发展来看,江苏省是较早成立收治押犯中的精神病专业管治机构的省份,随着监狱押犯中发现的精神障碍病人逐渐增多,江苏省监狱管理局精神病院己由

1956年的数十张增至500张床位,近十年来,共鉴定2

000余例,收治精神病犯人2500余人次,按照行业管理规范和要求,医院已被评审为二级专科医院,精神科被评为南京市级重点医学专科。院内实行"治疗期康复期一一矫正期"三期分治模式;系统内构建"专科医院一一一监狱病房一一监区小组"三级防治网络;形成了"医院专科医师一一监狱精防医生一一心理矫治人员"三层次防治队伍。初步取得了全省监狱系统的精神疾病的相关数据,构建了筛查、鉴定、治疗、康复、预防等专业化的罪犯精神疾病防治管控模式,为全国监狱系统监狱精神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其他省市的监狱精神病犯的收治及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五、监狱精神医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监狱精神医学是一门涉及精神医学、法学及相关科学

的交叉学科,它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

点:

1.进行监狱精神疾病的临床及鉴定研究研究罪犯中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

治疗预防以及精神疾病的鉴定、瓢别,特别是对多发于监管场所的应激相关障碍、人格障碍及诈病等进行相关研究和探讨。承担罪犯精神障碍的服刑能力、与精神疾病相关的暂予监外执行伤残鉴定及相关评定。

2.开展监狱中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目前除了少数省市取得罪犯精神疾病的发病人数外,

全国监狱尚无全面的精神疾病调查的完整数据。只有基础信息的收集及研究,及时掌握精神疾病流行情况,对罪犯

中的发病率、患病率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更深入地进行相关研究,从而为系统管治制定干预措施和提供科学决策

依据,更好地为监管安全保驾护航。

3.研究监狱精神疾病的防治模式精神疾病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

同时目前缺乏根治精神病的有效药物,精神病的病程长,复发率高,容易形成精神残疾,目前各省的防治模式又不尽相同,因而效果也不尽相同,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监管安全。因此如何管理监狱中的精神病犯人,合理地处置、治疗、康复等需要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包括探讨设立省局级专科医院一一监狱级专科病房一一监区级防治站的防治模式;如何做到对监狱中的精神病犯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尽早地构建中国监狱特色的精神疾病防治体系,从而提高监管安全系数、更有效地改造罪犯提供科学依据,建立监狱精神疾病防治模式的长效机制等。

4.探讨监狱精神卫生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全国监狱系统治疗、处置精神病犯人的方法各不相

同,有的集中收治,有的则分散处置,或保外就医。如何科学、合理、实用的管理、治疗精神病犯同样是摆在监管实践的问题之一。监狱专科防治机构的设置不仅要符合精

神病犯治疗的需要,而且还必须符合监管改造的要求,只有将两者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地保

证专科医疗和实施惩罚改造的有机统一。具体包括监狱精神卫生体制及组织管理、专科医院、监狱专科病房的设

置、监区防治站的设立等相关内容。六、监狱精神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作为一门应用科学,监狱精神医学既有学科本身的特

殊性,又有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具有的共同性。

1.与精神医学的关系精神医学是监狱精神医学的基础,两者的关系是一般

与特殊的关系。监狱精神医学除了普通精神医学的特点外,还由于监狱是专门的刑罚执行机关,是关押各类罪犯特殊场所,被押罪犯的临床表现往往表现出一些特殊性,因而在对疑似精神病人进行鉴定时,需要收集相关的改造资料,更要循证被鉴定人的真实性表现。所以既要对精神医学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掌握,也要熟悉监狱相关法规、条例,并据此科学地鉴别、治疗和管理精神病罪犯。

2.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医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医学中的心理问题,研

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相互之间转化过程中所起

的作用及其规律,它把心理学系统知识应用到医学的各个领域。监狱精神医学是在了解、掌握正常心理的基础上,对怀疑精神异常者的现别、鉴定和治疗,所以医学心理学是监狱精神医学的基础学科之-。

3.与神经科学的关系神经科学是研究脑、脊髓的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

经生化等为特点的学科,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基础,若要进

-步了解精神病学的本质,尤其是了解精神疾病的物质基础时,与神经科学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前,神经科学发展迅速,在中枢传导通路、神经递质、神经电生理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助于人们进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

4.与狱政管理的关系狱政管理是监狱为实现行刑目的,保证依法执行刑

罚、惩罚和改造罪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监管法规的规定,对罪犯实施惩罚和改造的行政管理活动。

在监狱中开展精神医学的研究和实践,是科学执法、

文明执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监管安全的需要,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监狱的教育改造和劳动改造秩序的需要。这部分特殊的罪犯是影响教育改造、劳动改造秩序的重要因素,更像是影响监管安全的定时炸弹,如不科学地处置,将会给监狱的安全带来重大的隐患。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及时识别这些精神病犯,而认为是装疯卖傻或思想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惩罚和处理,就会导致病情的加剧和恶化,并出现执法中的一些问题。

5.与教育矫正的关系

教育矫正的前提是罪犯能较好地理解和接受监狱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而精神障碍患者,特别是严重的精神病患者,辨认和控制能力不同程度受损,存在认知、情

感和意志行为的异常,如在幻觉、妄想、怪异思维等病理

性症状的影响下,轻则自身社会功能受到影响,如生活自理能力减弱、劳动能力下降;中则影响监管秩序,如造成劳动秩序、生活秩序、混乱;重则甚至会造成监管安全事件,如自伤自杀、攻击他人。在强调"首要标准"的当下,有效地辨别精神异常与可矫正的对象,是做好教育矫正的基础,作为教育改造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矫治的对象是全体服刑罪犯,〔6]而精神医学的对象则是严重精神异常者,因而心理矫治工作首先应辨识精神病与非精神病,使得心理服务成为有效和可行。所以精神医学的基础是心理矫治人员必须掌握和运用的基本技能,与精神医学密切相关的心理治疗更是心理咨询的深入和补充。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矫治与监狱精神医学是互为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此外,监狱精神医学与其他学科包括医学社会学和医学人类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七、研究监狱精神医学的原则与展望监管医疗应当严格遵循人道主义原则,这是毫无疑问

的。同时监狱又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其医疗工作必须在这个框架和原则下进行,其本身具有执法的性质,两者之间存在着动态的、转化的过程,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正确体现监管医疗原则。如何处理好罪犯疾病与服刑、治疗与改造的关系及罪犯中的精神疾病鉴定问题也是一项严肃的、科学的、认真的执法和学术问题,只有深入地实践、求真务实,吸收学科进展信息,不断实践和努力,才能逐步构筑适合我国特点的监狱精神医学体系。目前我国的监狱精神医学还只是一个雏形,从理论构建到临床实践,从基础研究到学科体系,还需要一段漫长的路要走,监狱精神卫生工作不仅关系到人权,关系到执法,更关系到监狱安全。随着我国监狱及精神医学的发展,特别是监狱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具有中国特色的

监狱精神医学体系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Singletonn,meltzerH,GatwardR,CoidJ,DeasyD.psy?

chiatricmorbidityofp口sonersinenglandandwales[mJ

London:onS.1998.

(2)madena,taylorCJa,BrookeD,GunnJ.mentalDisordersinRemandprisoners[mJ.London:DepartmentofForensic

psychiatry,instituteofpsychiatry,1995.

(3)(5)吕成荣,赵山,储井山,等.服刑罪犯精神障碍患病率调查[J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3,13(4):

226-227

(4)张维熙,沈渔村,李淑然,等中国七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精神科杂志[JJ.1998,31(2):

精神医学研究篇2

关键词:人文精神;医学;护理专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护理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已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以关爱病人身心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模式。为契合高职教育创新的育人理念,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专业学生不仅有精湛的护理专业操作技术,同时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护德护风,这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但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往往重视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易忽视人文教育。因此,重视人文教育对护理专业学生提高护德品质和个人素养有促进作用,对促进现代护理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现状

高职护理专业同本科护理专业相比,在生源、学制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别,在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上还存有误区,加之大多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直接升级而来,大学的校园文化积淀相对薄弱,人文教育的环境氛围还不浓厚。高职护理专业虽开设了比例不等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但总体来说,大都“重专业、轻人文”,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1.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

相比本科生的入学成绩,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入学成绩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高职教育的学制又较本科教育短1-2年。依据专业培养方案,高职医学专业相关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须在有限的两年多的时间内修完,这也增加了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压力。虽然大多高职院校也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此项工作是一项软指标,不可量化。因此,在诸多高职院校谋生教育观念影响下,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这体现在课程设置上,随意降低文化素质课的基本教学要求,减少开设文化素质课的科目与时数;体现在课程构建和课程教学研究上,就是忽视对人文素质类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研究。因此导致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人文素质类课程与将来自身的发展关系不大,学习人文社科课程只会占用宝贵的学习时间,甚至有的学生在上人文素质课时埋头专注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人文课程漠然置之。

2.忽视人文素质在学生就业和发展中的作用

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权衡就业与学历提升的关系,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衡量一所高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毕业生的就业率。为此,一些学校忽略了人文素质在学生就业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或者把人文素质教育仅仅定位于拓展学生与就业相关的文化知识教育,认为学生具备了相关的文化知识就等于拥有了就业时必备的人文素质。从现状看,人文素质较高的学生在护理实习期间即能对病人施以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赢得带教医师和患者的肯定,在毕业后的求职面试、工作期间的胜任能力和创新性诸方面都占有一定的优势。高职高专护理学生在缺少学历优势的情况下,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为熟练的临床护理技能外,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支撑,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此外,对医学人才来说,“医乃仁术”,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特到我国古代的孙思邈,自古以来由于医学的独特的性质和地位,人们对从事医学事业的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职业道德要求。一个人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充分认可,能否具有较好的职业适应性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也与自身人文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

3.把人文教育简单视同为通才教育

目前在一些高职医学专业增加了人文学科课程,旨在强化通才教育,如公共音乐、医学伦理学、医德修养、文学欣赏等。通才教育是有益的,但不能完全代替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核心精神是人文精神。人文知识不等同于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记忆性、工具性的,人文精神是思考性、批判性、创造性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教育对人的影响除了知识积累外,最深刻的在于人格力量、人文思想、人文精神。而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渐进性的渗透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仅仅通过几门人文课程的学习,就想要学生具备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是不现实的。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

二、医学人文精神对护理学生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在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中所占的比重较高,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不但需要毕业生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娴熟的操作能力,还应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护理学生将来面对的是患者,将来在工作时的工作作风,护德水平,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和谐相处,都离不开人文素养。

1.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互融通

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思・普朗克认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的链条”。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相联,不可分割。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护理中,人文关怀就应该体现在给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上。护士只有在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服务,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誓言和人生价值。“医乃仁术”这一医学本质特征反映出医学是学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护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这种相通性决定了二者的相互融合。因此,护理专业教育只有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才有现实基础,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2.良好的人文素养是高尚护德的基础

深厚的人文底蕴能促使护士生对患者形成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自愿承担社会赋予的神圣使命。同情心、责任感又是促使护理专业学生对护理学技术进行刻苦学习、提高技能熟练度的原动力,这是护士生高尚护德的基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既有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护理专业技能,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护德护风的护理毕业生。

3.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需要人文精神

现代护理模式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护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并把护理程序系统地用于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的工作模式。现代护理模式将护理学理论上升到系统化、整体化和回归人文关怀的现代医学,意味着对健康与护理疾病的认识哲学思维方式的改变。因此,护理专业教育必须包含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人文素质,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教育。在护理中,人文教育倡导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对生命敬畏才会平等对待生命,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处处以患者为中心,从而实现健康公平,达到医患之间的关系和谐。

三、高职护理教育融入医学人文精神

对护理专业学生加强人文素养培育,就是学生在学习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在社会责任、人格修养、文化自觉等精神层面上实现相应提高,这些提高对他们将来从事医护工作的影响是深远的。

1.与时俱进,引导人文素质教育良性发展

护理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护理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为目标,树立医学与人文并重,知识能力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明确人文素养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战略的高度完善专业的文化设施,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将人文素质与护理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此外,只有结合护理专业实际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充分激发医学生学习人文社科知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医学专业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提高护理专业教师的医学人文素养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高职医学院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为医学专业教师提供学习、提高医学人文素养的机会,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机制。教师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他们是学校人文精神的实施者和体现者。高职医学院校要加强人文教育的师资建设及课程研究,增强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注重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上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人文知识讲座,向教师推荐有价值的书籍,加强与其他院校的合作及学术交流等,多方位开拓教师视野,培养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

3.护理教学方法寻求多样化

护理专业的学习可分为基础理论学习、专业理论学习及临床护理实践。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学习在课堂中完成。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可通过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的医学人文知识提高人文修养。除课堂理论教学外,可开展讨论实践教学,例如在讲一个专题后,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实践谈谈体会等,通过联系自身实际谈感受,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医德。同时,实习学生要积极参加服务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调查和义诊等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在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将课堂上所学和人文教育活动“内化为”人文精神。

4.积极探索将专业教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教育方法

在专业教学中贯穿人文素质精神是使专业教育得以深化和提高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两者相互融通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结合的方法,提高结合后的教育成效。首先,要把握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融合度,即在两者融合中要把握分寸,要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内容上要契合。也不是每节课、每次课都要结合,要善于在教学中抓住机遇,不能牵强附会,搞成形式主义。其次,灌输的教育内容要贴切,能激发学生对探索医学人文精神真谛的热情。无论在专业课程教学或医院实习教学中,都蕴含有许多潜在而十分宝贵的人文精神内容。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启发及言传身教等方式,让学生领悟到他们不是在简单地学习专业知识,更是在学习如何领悟生命。护理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护理患者,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对待患者,如何将中华民族的“仁心仁术”、“大医至善”的医风发扬光大,从而树立自己的人生准则和价值观。

总之,护理专业教育中的人文社科教学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挑战。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是提高其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渠道,是护理学生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向融合的必然趋势。护理专业院校要积极深入探索这一领域,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李树贞.《护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5-122.

精神医学研究篇3

关键词:红色资源;民办学校;在校大学生;志愿精神

红色资源指的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人民在革命时期创造的一种精神,是我国各种精神和载体的总称,是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志愿者精神主要有进步、奉献、友爱和互助,其与红色资源有着本质上的相似性和价值,因此利用红色资源来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发展非常可行。以红色资源为基本的出发点,遵循我国民族精神发展的轨迹,调动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思想,对于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至关重要。

一、以红色资源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现实意义

以红色资源为基础来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有助于正确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健全其人格发展,从而推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志愿者精神的培养和传承,也帮助志愿者更好的理解红色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的人文工作发展与社会要求相结合,全方面普及志愿者精神,形成良好的志愿者范围,对于提升公民素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拥有红色资源的学校较为零散,加上部分红色资源年代较为久远,使得其在利用的过程中难以彻底落实,培育效果较差,其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红色资源的内涵理解、认同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志愿精神项目的设立,充分的发挥红色资源应有的功能,是当前培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大学生志愿精神发展的教育上看,其缺少浓厚的活动氛围,学校没有设定一定的激励制度,使得大学生进入社会志愿项目存在著一定的困难,影响了大学生发展的积极性。从以往的志愿活动上看,大学生志愿者的流动性比较大,队伍不稳定,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志愿者的积极性较高,高年级的学生由于课业的压力往往不愿参加志愿者活动。

三、利用红色资源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措施

(一)加强正面引导

积极、认真的做好红色资源和志愿精神的正面引导,首先,由政府部门进行宣传,通过评优、表彰等方式来塑造先进的志愿者典型,带领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从而在民办医学院中营造出志愿者活动的活跃氛围,弘扬大学生志愿者精神,其次,民办医学院高校共青团要利用其工作的全面性来配合政府部门的宣传工作,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其三是利用多媒体平台,在每一次志愿者活动结束后,积极的利用电视台、广播、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多方面的宣传,面向社会扩大志愿者的影响力;其四是对志愿者的表彰,将志愿者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使得志愿精神深入大学生内心,将志愿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二)完善制度保障

当前利用红色资源促进民办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足够的资金,想要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有完整的保障制度进行支持,从而保障志愿者活动有足够的资金。民办医学院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重要性认识,增加对活动经费的补贴;共青团组织要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争取更多的资源,包括政府、社会机构的支持,保证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在教育全球化发展的当代,湖南省民办医学院也需要争取与国外先进慈善机构、志愿者机构合作的机会,加强交流合作,从而更好的进行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

(三)加强培训力度

加强对民办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训力度,从制度管理着手,从而提升大学生志愿精神的规范性。在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之后,需要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培训,明确奖惩制度的相关规定,为大学生志愿者建立档案,从而保证志愿者团队的稳定性。高校可以对大学生志愿提供一定的学业奖励,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培训时,需要加深大学生对红色资源的认识,坚定志愿精神和努力奋斗的作风,从思想上进行改进,积极的利用红色资源来弘扬当代民办大学生的志愿精神,从而提升培育效果。

四、结语

红色资源是现代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精神,志愿精神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红色资源和志愿精神紧密相连。大学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群体,积极的以红色资源为出发点,培育民办医学院大学生的志愿者非常重要,政府和高校要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完善保障体系,加强培训,从而更好的利用红色资源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水芬.论井冈山红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1(10).

精神医学研究篇4

[关键词]普通精神科;普通精神科医师;胜任特征;胜任特征模型

[中图分类号]R1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7)02(b)-0051-04

[abstract]objectivetoestablishacompetencymodelofgeneralpsychiatristsinShanghai,inordertoprovidebasisforthetraining,selectionandemploymentofgeneralpsychiatrists.methodsmethodsofliteratureanalysis,structuredinterviewandexpertmeetingwereadoptedtocollectcompetencyitemswhichcanbeincorporatedtothemodelandthencreatedaninitialmodel.thenaquestionnairewascompiledforsurveyanddataanalysis,thereliabilityandvalidityofthecompetencymodelwasconstructedandverified.ResultsHavingestablishedacompetencymodelofgeneralpsychiatrists,including19competenceand4dimensions(newqualityrequirements,comprehensivecapabilities,humaninteractionandpsychiatricprofessionalcompetence).Conclusionagoodgeneralpsychiatristsshouldpossessthecompetencyitemsasthemodelrequired,besidesthecompetencelikerelevantmedicalknowledgeandinformationrequired,anexcellentgeneralpsychiatristsshouldalsobeequippedwithrelevantnon-psychiatricmedicalknowledgeinsociology,psychology,andeconomicsetc.

[Keywords]Generalpsychiatry;Generalpsychiatrists;Competence;Competencymodel

偃翁卣鳎competency)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能将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次特征[1],包括了能力、态度、动机、价值观等。岗位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收集、分析和整合数据,建立能够辨别绩效优秀者和绩效一般者的指标体系构架,并使这一过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中国精神卫生的发展首先要发展精神卫生工作队伍,精神科医师是精神卫生队伍中的骨干,目前不但数量不足,更重要的是需要质量方面的提高[3]。但在我国,精神科相关领域的胜任特征模型构建仅局限于护士[4-5]。在国外有关于心理治疗师的胜任特征研究。例如Sburlati等[6]于2011年发表题为“青少年儿童焦虑与抑郁障碍经验支持性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reatment,CBt)师的胜任特征模型”的论文。在国内外,关于精神科医师胜任特征的研究十分罕见。构建普通精神科医师的胜任特征模型,有利于社会改善精神卫生服务的质量,医疗机构对精神科医师进行选聘、考核及培养,从业者的职业生涯规划及专业成长。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上海市普通精神科医师”是指取得医师资格证及执业医师资格证的且在精神卫生服务中从事普通精神科(主要区别于儿童、老年精神科等精神科亚专科)工作的医师。

1.2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方法

1.2.1初始模型的形成

为全面收集所研究的胜任特征模型指标,研究者通过文献法、结构式访谈法及专家校验法对指标进行收集。所有的编码工作由4名应用心理硕士共同进行,先保留4者完全一致的条目,对不一致的条目进行讨论,再做修改。

1.2.1.1文献法选择《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中《精神科医师培训细则》部分,并对其内容进行概括、提炼。经过编码,共获得13个指标。

1.2.1.2结构式访谈法根据需求草拟《上海市普通精神科医师胜任特征研究访谈提纲》,正式访谈前,拟访谈3位专家,征询建议,并对提纲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的访谈提纲进行正式访谈。访谈被安排在封闭场所,征得被访谈者同意后,对访谈过程全程录音,并将全部内容转换成文字稿。

共访谈12位普通精神科医师,有效人数为11人。性别分布,男6人,女5人;年龄方面,25~30岁3名,31~35岁2名,36~40岁2名,41~45岁1名,46~50岁2名,50岁以上1名;教育程度方面,本科5名,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1名;职称方面,住院医师3名,主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任医师2名;工作单位方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3名,区级精神卫生中心6名,综合性医院1名,民政医院1名。

结构式访谈共分为两个部分。①观点采集:旨在通过访谈,向业内的专家询问,作为优秀的普通精神科医师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并且要求被访谈对象对目前现行的精神科医师培训考核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及建议。该部分经过编码,最终共获得15个指标。②行为事件采集:参照构建胜任特征模型常用“行为事件访谈”(Bei)[7]的方法,要求被访者讲述1~2个案例,可以是正面或反面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的,只要是给被访者留下深刻印象且愿意和同行分享的都可以。经过编码,最终共获得17个指标。

1.2.1.3专家校验法结合以上编码得到的结果,同时请2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执业的专家对指标名称和定义进行评估,提出修改意见。形成初始模型,包括21个胜任特征指标。

1.2.2上海市普通精神科医师胜任特征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

编制上海市普通精神科医师胜任特征需求调查问卷,旨在通过问卷调查,验证并筛选纳入正式胜任特征模型的指标。

问卷共分为三部分:问卷指导语(本研究目的及对调查的“普通精神科医师”定义介绍)、被访者基本情况(人口统计学信息及相关专业工作信息)和胜任特征需求调查(要求被试对所收集到的胜任特征指标对于作为优秀普通精神科医师的重要程度进行等级评定,采取Likert5级评分)。

1.3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0.0进行因素分析法,对胜任特征模型的维度进行分类。

2结果

2.1问卷的回收情况

向上海市所有精神科专科医院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2份,回收率为88%。剔除按规律作答及疑似随意作答的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10份,有效率为88.06%。被试者一般情况分布见表1。

2.2数据分析结果

通过项目分析,该问卷各项指标显示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初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中,“安全意识”与“法规意识”的因素负载量因在各维度上均

被保留的19个指标,Cronbach′sα系数为0.901,Kmo值为0.89,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为2505.907,自由度为171,显著性p<0.00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主因素,最大方差正交转轴法对各因素旋转。据主成分分析原理,保留特征值>1的因素,组成4个维度的模型,可解释总变异量的58.77%,可接受。解释变异数见表2。

2.3模型的介绍

通过文献法、结构式访谈法、专家校验法以及问卷调查法,最终形成的“上海市普通精神科医师胜任特征模型”,共包括4个维度,19个指标。见图1。

2.4偃翁卣髂p偷难橹

2.4.1信度检验

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01,说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良好。4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最低为0.73,最高为0.85,说明模型信度良好。

2.4.2效度检验

2.4.2.1内容效度本研究通过多种方式收集问卷项目,前期访谈中,取样为上海工作的普通精神科医师,并邀请专家对其项目中表达不清、意义重复的项目进行逐一修改、审定,以确保保留的项目能准确反映出与普通精神科医师日常工作相关的内容。因此,可以认为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2.4.2.2结构效度本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最终保留的19个指标,累计解释变异数为58.77%。因此,结构效度良好。

2.4.2.3效标效度为检验模型的效标效度,研究者设计了“上海市普通精神科医师胜任特征模型”可用性调查问卷。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及黄浦区第二精神卫生中心病房管理人员,包括病房主任、副主任等进行调查。

要求被调查者自行选定2~5名下级医生,先对其给出一个百分制的印象分,随后对应地对这些下级医生按照胜任特征模型描述,每一指标进行等级评定。其中,“英语能力”“其他临床医学知识”“精神科专业知识”以及“精神科专业技能”4个指标,因现行医师相关管理考核制度中已有考核的相应方法,且对其主观评定也存在困难与偏差,故要求评定的有15个指标,3个维度。

经调查,回收16名上级医师分别对49名下级医师进行的评分,剔除任意作答的问卷后,有效问卷13份,有效被评分者40名。

参与评分的医师职称分布: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5名;职务分布:行政主任6名,行政副主任2名,行政主治4名,医务科科长1名,

胜任特征模型中每一个指标分为4个等级,对其进行赋值,其中,“不合格”得0分,“合格”得1分,“良好”得2分,“优秀”得3分。

将15个胜任特征指标的得分进行加总,将印象分转化成标准分Z分数。该Z分数与模型得分之间的积差相关系数为0.65,显著性p<0.01,即模型得分与印象分显著相关且呈中等程度相关,证实该胜任特征模型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

3讨论

3.1基于胜任特征研究对普通精神科医师培养的建议

将胜任特征理念引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体系中,建立基于胜任特征的住院医师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改善医疗服务水平有着重要意义[8]。普通精神科医师的胜任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优秀普通精神科医师除医学相关知识和信息外,还应具备社会、心理、经济学等非医学相关知识。因此,在普通精神科医师的培养中,应当考虑到这些内容,为精神科医师更好地整合式理解疾病开拓思路。而经过对比其他专业方向医师的胜任特征,精神科医师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与其他科医师存在明显的不同[9-16]。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技能考核的方法,被证明具有较好的效果[17-18]。Sp是一些经过训练,旨在恒定、逼真地复制真实临床情况,在培养考核过程中,模拟真实的临床情境的人[19],且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已得到应用[20]。在精神科医师的培养中,也可使用这种形式,根据不同阶段的需要,编制特定的案例情景。

3.2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3.2.1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的样本是来自上海市各精神科专科医院的普通精神科医师,本研究调查了其中的310名,就上海市而言具有代表性,但能否在全国通用,需要进一步地进行验证。

3.2.2展望

本研究针对上海市普通精神科医师,建立了胜任特征模型,根据本研究的结果还可以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后续研究:①将该模型拓展到全国范围进行验证及修订;②针对优秀精神科医师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开发新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参考文献]

[1]SpencerLm,SpencerSm.Competenceatwork[m].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93:57.

[2]仲理峰,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2):4-8.

[3]黄悦勤.我国精神卫生的现状和挑战[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4(9):5-9.

[4]方华琴,徐继美,徐卫祖.精神科护士岗位胜任特征探析[J].护理与康复,2012,11(2):172-173.

[5]方华琴,叶小芳,李亚惠,等.精神科护士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J].护理与康复,2014,13(4):317-319.

[6]SburlatieS,SchnieringCa,LynehamHJ,etal.amodeloftherapistCompetenciesfortheempiricallySupportedCognitiveBehavioraltreatmentofChildandadolescentanxietyandDepressiveDisorders[J].ClinChildFampsycholRev,2011,14(14):89C109.

[7]t明,尹明鑫.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7(9):229-230,233.

[8]孙宁霞,金志军,徐晨,等.胜任力模型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50-51.

[9]辛秀红.外科医生的胜任特征[D].银川:宁夏大学,2006.

[10]陈林华.嘉兴市临床医师胜任力模型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11]唐俪.医生的胜任特征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2.

[12]金阿宁,田勇泉,赵太阳.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9(5):517-524.

[13]李祥文.急诊专科医师胜任力评价指标的提取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4]瞿丽娟.急诊科医生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评价[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15.

[15]瞿丽娟,段永宏,尹文,等.急诊科医生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6,32(7):947-950.

[16]宣扬,贺庆功,马语莲.全科医生职业胜任力:内涵与特征[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37(3):145-148.

[17]陈恺,马秉福,李瑞丰.应用标准化病人对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的评测方法初探[J].医学与哲学(a),2016,37(6a):37-40.

[18]梁冰,李苗,胡丙清.国内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0):1739-1741.

精神医学研究篇5

##,男,汉族,中共党员,**年2月出生,**年毕业于**医学院,获学士学位,**年获**医科大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南大学在读博士、精神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省精神病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同时还担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鉴定分会理事、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精神病院分会常务理事、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执委、《临床心身疾病杂志》主编等。

二、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同志始终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卫生和教育工作方针,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从医20余年,始终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精神卫生事业,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办事公道,清正廉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极高的学术威望。

三、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具有较高得学术威望

##同志在科研和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成果,尤其在精神分裂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等方面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国内享有一定学术声望。

(一)在国内率先用定量药物脑电图技术预测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用定量药物脑电图技术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一次量氯氮平前后各脑区、各频段不同时点定量脑电图变化,用健康人做对照,建立了数学模型及判别函数式,预测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正确率为86-100%,且判别能力的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为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个体化提供依据,从而避免盲目用药及经验用药,节约病人的治疗用药及治疗时间,查新国内外未见同类报道。被国内著名专家评价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具有良好的应用与推广价值,现已被国内多家医院院采用,20**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开展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疾病,由于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确实有效的防治措施,一年复发率高达30-40%。##同志在20**年3月根据文献报道:影响精神分裂症愈后的关键时期是在病后头5年,此时精神功能的损害保持在一个水平,以后即使反复发作,通常不再进一步恶化,并且认为第一次发病是治疗的关键这一理论,成立了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病区,采用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技术,取得明显效果,一年复发率横向比较降低50%左右。此项技术研究已被列入**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并成为卫生厅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精神科网络建设推广项目。

(三)参加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临床医疗项目《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与质量的评估研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进一步深化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探索精神分裂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以期在精神分裂症病因未解决之前获得最佳效果,部分研究已获成果。《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治疗与免疫指标的关系》获**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精神分裂症基础与临床相关因素研究》20**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近年来先后主编出版《精神与心理障碍康复指南》、《精神药物不良反应与相关问题》、《精神病学》、《医学心理与精神病学》、《精神科护理学》等专著5部,其中,《精神与心理障碍康复指南》一书获**省首届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作为副主编出版《精神免疫学》、《中国心理卫生研究》专著2部;先后完成科研成果1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50余篇。

四、医德医风好,积极为广大群众服务

作为一名医师,他医德高尚,具有高超的业务技术水平、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始终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对患者有求必应,见难就帮。许多慕名来找他看病的患者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休息时间,只要他在家都及时赶到医院,耐心给病人进行检查治疗,在治疗用药时想方设法减轻患者的费用,甚至对极为困难的患者,他还常常拿出自己的钱物给予资助,有很多次病人返家时没有路费,他都自掏腰包给予解决。在医疗活动中,带头树立行业风尚,维护医院形象,不收礼、不吃请,拒收红包,拒绝开单提成。他的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受到了患者及同行的赞扬。

五、致力于我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作为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执委、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分会理事、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精神病医院分会常务理事,他致力于我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本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了带头和示范作用,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一)三年来,##同志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多次,拓宽了自身的知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先后参加在××召开的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会上交流了《氯氮平的药物动力学与临床疗效的研究》,获边远奖;参加了美国全美精神科年会;参加了在××召开的第一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暨第三次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年会,交流论文《一次量氯氮平对健康成人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活动影响的对照研究》,阐述了定量药物脑电图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前景,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好评;参加了泰国瑞美隆国际研讨会,交流了瑞美隆对抑郁症治疗的经验;参加在××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3次年会,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推动了本学科建设,提高了我省的学术地位。尤其在参加卫生部20**年组织的四次精神卫生专家座谈会上,他为政府提供的如何将精神卫生纳入公共卫生建设、提高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岗位津贴、精神病人的欠费问题、精神科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受到了重视,并被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聘为执行委员会委员。通过其本人的不懈努力,争取到了20**年中央批复地方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部分项目经费,为本专业今后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他参加了我国第一部精神卫生法的起草讨论工作,参与制定了我国精神病社区防治试点规划工作。作为我省两个社区试点建设,他按照“中央转移支付地方资金项目--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项目”和“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的要求,在**省新乡市区、新乡县各开展了一个精神病防治试点社区,分别覆盖人口40万人。通过组织举办项目管理、规范化治疗、个案管理、病人家属、民警及随访信息网络管理培训班等,共培训学员近千人;同时组织人员对两个示范区中62个社区、40个行政村进行了摸底排查,按要求登记了两个示范区重性精神病人447人。目前,由试点到全面铺开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三)每年召开**省精神科年会及主办部级继续教育项目《综合医院抑郁障碍》、《抑郁症与焦虑症新进展》、《神经系统精神障碍》等。20**年承办全国第九次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和全国精神病医院第七次管理学术会议,举办卫生部全国精神科医师”双基”培训班。

(四)在全省19所地市级精神病医院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为推动我省的精神卫生事业发展,他作为发起人,召集全省地市级精神病医院院长拟成立**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20**年12月已召开了成立筹备会议。

六、加强医院管理,促进医院在改革中不断向前发展

作为**省精神病医院院长,他不断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先后进行了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工作。他进一步完善落实了各项医疗制度,规范了医疗行为。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为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他组织成立了扶贫病房,将贫困病人每月住院费用控制在

1500元以下、医保贫困精神病人每月费用控制在1000元以内(均含伙食费用);与新乡市残联联合开展了对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救助,每年发放救助卡200张。他强调人性化服务,邀请国内著名礼仪专家来院讲学,为病人从挂号到入院提供一对一全程服务,对空腹检查后的病人免费提供食品。他要求在各临床科室开展了“争创温馨病区”、“六声服务(患者入院时有迎客声、接触患者时有问候声、发生误会时有道歉声、家属及病人有疑问时有解释声、患者合作时有致谢声、患者出院时有祝福声)”等活动,目前医院科室每周的文体活动、每月的医患大型文体活动已成为医院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活动中,医护人员的廉洁从医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进一步规范了诊疗行为,杜绝了“回扣”、“红包”、“开单提成”等不良行为,形成了廉洁行医、精诚奉献的良好氛围,行业作风明显好转,医患关系更加融洽。在行风评议活动中,树立了医院良好形象,精神文明建设步上新台阶。他不断加强医院硬件建设,近三年来先后购置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总价值1600多万元,医院固定资产总值达到7859万元,新建了9300多平方米的门诊医技大楼,标志着我院全部完成病房改造的第三期建设任务的6000多平方米综合病房楼正在建设中,极大的提高了医院的综合实力。

派专业人员到落后边远地区条件差的精神病医院进行技术支援并定期到当地进行义诊,为当地老百姓免费诊治。每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在全省范围内举行大型宣传、义诊活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群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促进社会精神卫生环境的建立和人群精神健康行为的形成。

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

精神医学研究篇6

【关键词】精神卫生;学科管理;方法学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和社会道德方面均保持最佳状态"。21世纪"脑科学世纪"的来临,加速了医学模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已成为医学教育与医学研究的重点领域,是以提高全民精神卫生水平为重要任务的学科。随着精神卫生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与深入,它不仅包含了对传统精神疾病的研究,也包含了对社会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心理应付方式以及社会不良行为的关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近十年来,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以提高学科品牌。现将本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予以总结,以对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在多年的学科建设中,至上而下深切意识到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改革、需要创新进取、需要总结出一个在科学管理基础上创新进取的方法,形成一个团结进取的氛围,达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科研群体。因此,精神卫生研究所制订了"以医疗为基础、以教学促质量、以科研求发展、以管理促效益"的学科建设方针。本着以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的医疗、教学、科研及人材培养为学科建设对象,紧跟国际前沿,始终坚持"创新进取"这条主线,使其贯穿于学科建设的全过程。

坚持以"创新进取"为学科管理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在管理思想、模式、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并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1.1加强管理为保持学科强劲的发展势头,着重强调了危机意识与团队精神。要求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促进学科发展及搞好学科管理,激发全体职工的工作热情。搞好学科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把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有效、全面、严格的制度与规范上、实施措施与改进方法的落实上、检查考核程序的科学严谨上、人员素质、能力绩效评价的客观、有序、公正上,促进学科管理逐步由人为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转变,避免出现决策随意性、管理不规范的状况。学科自1999年起在严格遵守医院相关条例、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在以医疗为基础、以教学促质量、以科研求发展、以管理出效益的方针指导下,针对学科发展的薄弱环节,狠抓制度管理,详细制订了学科《工作管理与奖罚条例》,该条例包括医疗工作管理奖罚条例、教学工作管理奖罚条例、科研工作管理奖罚条例、工作纪律考评奖罚条例、评优条例等,将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个职工,使大家都有压力感、紧迫感。每年在年初时向全体职工公布条例内容及每人的工作任务,使每个职工对自己的工作都有明确的认识。学科负责人对工作的进展及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年终严格依照条例内容进行奖罚。

1.2加强学科合作由于精神卫生领域的不断拓宽与深入,学科管理层清晰地意识到,在创新管理理念上实行科学管理只是在学科运行机制上进行重大的调整,要真正打破学科建设中的传统管理模式,提升学科水平、树立学科品牌,就需要立足于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为学科建设对象的理论创新与科技创新上,紧跟国际前沿,不断优化、重组、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学科群。因此,本学科在理论创新与科技创新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2.1学科着重于与神经生物学、神经心理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联合攻关,以期在精神疾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治疗效果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存在的差距,尤其注重先进实验室的建设,目的是构筑先进的基础研究平台,紧跟国际先进水平,希望能取得较重大的成果。

1.2.2在省教育厅、学校及医院的大力支持下,聘请了具有广泛而扎实的本专业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多年来一直从事脑功能与行为、应激相关疾病的神经生物学、神经心理学、神经生理学及神经药理学方面的研究的国内著名的教授为本所的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针对本学科的薄弱环节,加强基础研究指导。

1.2.3本学科与香港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及解剖学系连同中南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合作成立了全球第一个具有个人生活史及医疗、精神心理状况纪录的"中国人脑库",希望揭开脑部神秘之迷,从而破解人类精神疾病、退化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的疑问,为人类脑部的研究拓展新的空间。

1.3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加强学术梯队建设,使学术队伍不断年轻化、合理化。该学科研究人员士学位率由原来的40%上升到80%,留学率由38%上升到45%,已有计划地培养了40岁左右的教授3人、有计划地培养了国家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人,其中已有2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在国内能够率领较前沿的学科研究,形成了一支有活力、年轻化的稳定学术梯队。博士生导师已达到9人,硕士生导师15人。

1.4加强医学教育,培养专科人才在教学及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发扬本学科点在国内的教学优势,加强教育部属下唯一的精神卫生系的建设,建立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的立体教育体系。

2注重专业方向建设

该学科有五个研究方向,各具特色。学科带头人时刻注意瞄准本领域国际前沿,克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心理评估"方面已成为医学心理学部级教育基地,整体水平居国内领先,进入国际先进行列。(2)"精神应激"方面紧贴国际前沿,开展了应激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在应激相关疾病的治疗方面,创立了适合我国社会文化特点的道家认知疗法。(3)"成瘾医学"方面研制了新的戒毒康复治疗方法,被国内誉为"湖南模式",受到司法部的重视。研究结果对我国政策的正确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4)"儿童精神医学"方面开发了治疗儿童多动症的国家三类新药;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道路为国内首创;发扬跨学科优势,与信息科学密切合作,为国内开展儿童心理障碍提供了较全面的诊断、测评工具,研制了我国儿童心理障碍的标准化诊断与防治的人工智能系统。填补多项国内空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5)"生物精神病学"围绕精神疾病分子遗传与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在疾病的遗传基因、受体机制和治疗干预等方面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研究水平已达国内领先并紧跟国际前沿。

精神医学研究篇7

科学教育是指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为主,培养科学精神,以发展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提高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为目的的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不同的追求,前者追求知识和智能,以理服人,后者追求感悟和情怀,以情感人;前者可以由学而会,后者只能由感而悟。科学教育强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占有,通过教育活动获取知识为我所用,并改造客观世界;人文教育则强调知识对学生的浸染和熏陶,学生被感化影响,从而改变自身。震惊全国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就是缺乏人文教育的结果。

医学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三大部分组成。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在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在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离开了人文精神的科学素质教育是一种片面的教育,而脱离了科学精神的人文素质教育,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一种基础性教育,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促进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科技创新素质、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还表现在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方面。

在生命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的诊疗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职业道德水平却不尽如人意。与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医疗道德中已引入了自主、竞争、平等、公平等思想观念,但同时其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也有所抬头。不少医护人员对病人缺乏同情心,麻木不仁,生、冷、顶、硬、碰、推的现象随处可见。

由于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多是在实验医学模式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其知识结构中存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失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对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自然很难做到在传播医学科学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渗透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而担任文科教学的教师又由于缺乏医学科学基本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也不能有效地渗透医学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教育课程的内容。因此就导致了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

二、加强医学人才的人文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促进医学科学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

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在现阶段,尤其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要花大力气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便教育环境中的每一位师生员工,包括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的带教教师,深刻领会人文教育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融入教学、透进制度。同时也要注重医学研究生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层面的提升。更新观念,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纳入整个医学教育学科体系之中,形成自然科学基础、医学保健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医学基础并重的新教育体制。并建立相应的教学与研究机构,以保证加强人文社会医学教学的实施。

教育界要在观念上,关注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以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并重,尤其是要把人文精神培育的意识贯穿到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整个的医学实践中去,重视人文精神在解决现代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学模式的真正改变,使得医学教育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二)加强受教育者对生命意识的教育,领悟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医学就提到“医乃仁术”,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古希腊的希波拉底也在著名的“希波拉底誓言"中提出:“医学不分男女,不分贵贱,要为病人的幸福着想”。这都是指医学工作者在有高超的医疗技术的同时,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文责任。医学教育者不仅应该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入文精神。人文精神首先是“以人为本”,不仅要关心有疾病的人群,还要从提高人类整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全人类的健康。牢固地树立尊重人、关怀入的意识,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有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医学院校不以培养经济学家为目的,但要使研究生掌握卫生经济的理论和方法。

医学人才要掌握社会预防的方法,通过社会干预、健康教育等途径,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医学教育要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要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二者并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工作者。

(三)把人文教育渗透到医学人才教育的方方面面

精神医学研究篇8

关键词: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大学生;思想教育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我们深入探索中医药文化的“人文观念、防治思想、思辩模式、治学方式、医德医风、行为准则”与校园体育文化“尊重生命、身心健康、关怀他人、博爱宽容、培养意志、顽强拼搏、完善人格、高尚道德、融入群体、和谐发展”以及与大学生思想教育“三观教育、全面发展、自强不息、勇敢顽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道德品质、文化行为、集体主义、团结合作”之间的关联,为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传承和影响提供依据和查考。

1研究对象

以“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关系及其现状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收集以“中医药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大学生思想教育”为关键词的文献资料,查阅了体育文化学、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医药文化和学校体育学等方面的专著。2.2实地考查法。主要对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医药学院和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学校体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等进行实地考查与走访。2.3逻辑分析法。在综合大量的理论、实地考查的基础上,通过逻辑论证,归纳总结,对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研究资料进行理性推导。

3结果与分析

3.1“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分析。3.1.1中医药文化和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分析。国家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工作,关心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中提出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发展,将中医药知识纳入基础教育。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家主要是为了加快推进学校体育,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止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2]。中医药文化的根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传统人文精神,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人类医学的价值,强调医家的文化素质。“中医药文化”有关内涵、传承及途径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医药文化内涵与核心价值。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角度分析中医药文化的形成、发展、内涵、核心价值和人文价值。(2)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及途径。从语言文字、师承教育、民俗艺术、政治制度和经济贸易等角度,从微观凝练精髓、中观拓宽渠道、宏观提升竞争层面,从精神、价值和行为环境视野进行中医药文化传播策略、模式和传承途径研究。(3)中医药文化教育功能和人才培养。基于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展人才培养、育人基本功能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探索。其趋势特点:国家政策文件大力支持,中医药文化通过不同形式在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育人功能明显,与学校体育、体育课程有着紧密联系,但两者之间研究非常少,主要集中在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国外“校园体育文化”尤其以美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最好,校园体育文化与学校理念、大学精神紧密相关,行为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突出竞技运动文化,注重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国内“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1)从校园体育文化的不同层面,学生、老师、领导层面,精神、物质、行为、制度层面进行了分析,也有从不同运动项目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开展研究。(2)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功能价值、内在机理、自我和谐发展等多方面开展了研究。(3)从校园体育文化实践路径、互联网+、可持续发展、建设途径、校园媒体等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4)从人文教育视角、中西方文化背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学精神、高校体育特色项目、奥林匹克文化等多方面研究校园体育文化与之的关联。其趋势特点:第一,国家有关健康、中医药、体育的政策大力支持我们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学生健康、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研究工作。第二,校园体育文化研究已经非常成熟,既可借鉴国外的成功理念,也可挖掘国内的实践经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发展,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第三,不同文化的冲击、不同理念的影响,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立意创新、更新观念、文化传承,借鉴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开展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研究。3.1.2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分析。大学生思想教育对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有着重要意义,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其提升为国家战略任务,影响最大的是2004年中共中央的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随之教育部就学生管理工作(教社政厅[2003]2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思政厅[2011]1号、5号)、实践育人工作(教思政[2012]1号)、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教社政2004]13号)等制定了相关通知、意见及文件,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的出现,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现状、特点、趋势等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的现状分析:(1)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及问题。从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相分离,灌输式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相分离,思想教育的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网络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教师的榜样力量消失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且提出改革和创新之法。(2)多学科多途径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从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探索引领大学生思想进步的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元化价值着手,将大学生思想教育与之相结合,开展教育改革研究,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其趋势特点:第一,国家政策文件的大力支持,及时面对新问题制定了方针、政策。第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的优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第三,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3.2“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关联研究。“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医学院校,以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运动项目和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师生为主体,以体育锻炼和文化传承为目的的一种群体文化。挖掘中医药文化的特色“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仁、和、精、诚”[2],充分发挥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导向、凝聚、育人、沟通、示范、规范、健身、娱乐、传播”功能,对大学生的思想品质、民族精神、团结协作等进行影响干预。3.2.1“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之“三因制宜”与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医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宜的治疗方法。三因制宜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该思想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医学领域,在人类认识自然和顺应自然的历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之“三因制宜”观念,就必须考虑到当代大学生教育的时代背景,“90后”年代的大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应该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习俗、不同背景,做到区别对待、灵活运用。“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根据大学生个人情况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医药文化中的“人文观念、医德医风、行为准则”与校园体育文化中“尊重生命、身心健康、关怀他人、博爱宽容、高尚道德”以及与大学生思想教育“三观教育、民族精神、道德品质、文化行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1)大学生思想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关键是尊重生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培养良好心理的健全人格,发挥“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培养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传承中医药特色的运动项目,以浓厚的中医药特色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充分唤醒每一个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增强生命活力,提升生命境界,实现生命价值。“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可以通过身体运动的形式,对大学生的机体产出影响,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太极拳、易筋经的习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领悟传统文化有着重要影响。(2)大学生思想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点是关爱他人,形成大学生的博爱宽容胸怀。“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通过中医养生知识和体育运动项目的影响,培养了大学生的健康保健知识,提高了团结协作的能力,学习了博爱包容精神。(3)大学生思想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核心是培养意志,发扬大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中国的传统健身和养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强调“动静结合、生命之道”,培养大学生对真理追求的信念、坚韧不拔的品质、顽强拼搏的精神。3.2.2“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之“整体观念”与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医整体观念是构建中医理论的重要指导思想,贯穿在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是中医理论的本体思想和方法论原则。中医整体观念是中医院校的哲学指导思想,强调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管理适应能力、生活工作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成为独立人、职业人、社会人。“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要从整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进行把握。(1)塑造人格和个性发展。大学阶段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通过“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培育体育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所需求的“功力”和身体素质,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就更加应该注重人格的塑造,坚韧品质、坚毅顽强。面对紧张的“医患关系”,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保持良好心态。(2)群体心理和团结协作。在“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下,认识和体验医学院校学生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提高大学生对医学的职业认同感。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群体归属感、认同感,增加群体凝聚力。“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主要是通过团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从而形成医学院校的学校精神。(3)社会角色和社会意识。社会角色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校园文化的平台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责任心和荣誉感,甚至可以培养学生社会化的心理特质,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的角色冲突问题。3.2.3“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之“治末病”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治末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病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中医药文化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之“治末病”主要促进其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不断向纵深发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1)“预防为主”。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就是要建立全面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服务机制,特别是特殊、危急事件的预警机制。“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能力,改善人体机能,促进生长发育,塑造健美体型,使人充满活力,起到预防的重要作用。(2)“欲病施治”。在大学生思想教育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干预。大学生的精神状态、责任心不强、没有勇敢顽强的精神、职业道德意识不强,我们都可以依靠“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进行干预,从团队到个人、从疏导到活动、从比赛到竞争等多角度多层次开展活动影响学生,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3)“已病防变”。中医“治末病”思想认为:以病防变,防传防变。面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突发性问题,大学生轻视体育锻炼、身体素质问题,缺乏勇敢拼搏、顽强奋斗的精神。“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针对这些问题和精神状态,制定一些政策文件,开展一些体育活动,长期实施,预防保健,专门治理。

4结论

4.1国家有关健康、中医药、体育的政策大力支持我们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学生健康、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研究工作。我们可以借鉴中医药文化的影响,更新观念、文化传承,开展“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研究,挖掘其内涵价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4.2从“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之“三因制宜”、“整体观念”、“治末病”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角度进行关联分析,发挥“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通过具体的文体活动,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关爱他人、拼搏精神、塑造人格、个性发展、群体心理、团结协作、社会角色和社会意识等方面进行关联分析,并从“治末病”思想中开展“预防为主”、“欲病施治”、“已病防变”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姜志明.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2]申俊龙,朱佩枫.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价值实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R].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

[4]教育部思政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新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5]沈壮海.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夏建刚.大学生思想教育现状及其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3-54.

[7]王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的研究[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2):146-152.

[8]邓旭阳.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4(5):117-119.

[9]缪磊.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2(9):29-31.

精神医学研究篇9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综合素质;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临床医学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积累,已经建立起相应的理论知识体系,即将走向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学生的综合素质关系到今后在临床工作的质量。医务工作者肩负着神圣的使命,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不再局限于学习成绩,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职业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努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实践操作与创新能力培养,才能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将要服务于广大患者,从事专业科学研究,其综合素质的凝聚直接关系到医学事业建设,包括责任心、理论基础、临床能力、创新意识、身心素质都是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1.1责任心

医者仁心,作为医生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医德医风,面对患者的求助,医生要保持崇高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患者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健康水平的保障,学生责任心的建立和积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研究生阶段高校应时刻以医生的职业精神为指导,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1.2理论基础

临床医学研究需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一系列理论课程的学习是开展临床实践的基础。尤其是研究生阶段学生来自不同院校,自身理论功底存在差异,高校更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在从事专业研究和实践操作时具有很好的理论素养支撑。

1.3临床能力

临床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从理论知识的吸收到转化为实践应用,这个过程也是一种质变的飞跃。如果学生的专业基础训练较为单一,就会出现临床思维不足的问题,很难驾驭实践工作。所以研究生培养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指导,给予学生广泛接触不同科室的机会,使学生积累案例经验,获得启迪,进而提升临床能力。

1.4创新意识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医学事业每天都在飞速进步,世界范围内无论是药品的研制还是治疗方法的变革,都凝结着创新精神。创新是以大量的临床观察、分析和总结为基础,从中发现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预后因素。因而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应当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范流程,通过选题、规划、收集数据,逐步积蓄科研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临床问题的解决。

1.5身心素质

从临床工作来看,医生需要消耗巨大的体力和精力,门诊接待患者较多,工作节奏紧张,手术过程往往耗时长,必须时刻保持全身心投入。所以医生首先要具备强健的体魄,能够承载工作负荷,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工作压力,理性面对治疗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积极储备这种工作动能,完善人格,以博大的胸怀迎接未来挑战。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培育的意义

从临床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剖析可以看出,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培育将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岗位胜任,同时也是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医学事业前进的基础。

2.1提高研究生未来的岗位胜任力

临床医学直接关系对患者的治疗,综合素质涵盖多方面的内容,从职业精神到临床能力,以及科研素养,都与临床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很多学生毕业后进入临床领域,仍然存在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或是缺乏科研意识的问题,因此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教师就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引导学生理解综合素质的内涵,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反思自身的能力构建,进一步积累临床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岗位胜任力。

2.2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目前医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医患之间发生矛盾的现象并不少见。作为医生必须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掌握先进的治疗方法,用心服务患者,才能在临床工作中树立形象。而这些正是对医生综合素质的诠释,综合素质培育是一个从理念确立到实践表达的过程,学生在学期间就应以服务患者为目标,形成职业认同感,不断研究临床治疗方案,以便在工作中提高患者满意度,塑造良好的社会健康氛围。

2.3推动医学事业发展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今后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医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人体各异,影响一个人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很多,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的表现也有很大差异‘u,这就决定了对不同患者的治疗必须保持审慎态度,选择更为科学的方式,才能实现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所以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学生今后发挥职业精神、促进医学创新的基础,人才素质的积累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也是医学事事业前进的动力。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培育的策略

临床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育首先需要学生树立职业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临床经验的积累,同时高校应当打造教学与科研平台,并引入其他学科的辅助,从多角度促进学生素质的积淀。

3.1深化對医生职业精神的解读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应当以职业精神作为基础,学生无论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科研实验探索,以及临床实践参与,都需要建立在职业精神与使命认同的前提上,其具体内容包含对患者生命价值、医疗权利、健康利益、人格尊严等予以关怀的思想情感,核心可以追溯到医学人道主义伦理精神。这一内涵的诠释应当与模范形象有机关联起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广泛搜集感人至深的素材,通过生动的画面、经典的视频、深刻的解说,对医生的职业精神给予深入阐释,引导学生坚定信念,树立职业精神。3.2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偏重理论讲解,学生毕业后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带来直观的教学体验,包括案例分析、情境模拟、项目实践等,都应当融入现有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选取临床诸多代表性的案例,通过互动教学,向学生讲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疾病诊断、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拓展学生专业思维;而情境模拟有助于学生感受临床实践环境的熏陶,教师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支持,用丰富的视频资源鼓励学生开展学习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另外教师还可在带教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配学习任务,由小组成员扮演不同角色,相互讨论研究,提升实践能力。

3.3加强临床经验积累

临床治疗过程中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从药物的合理使用到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患者自身病情的评估,都与最终的治疗结果息息相关。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避免更多的风险,实现更显著的治疗效果。例如一项适合的药物不仅可以增强疗效,还有可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一份临床检验结果中相关指标的异常很可能与患者日常习惯有关。而这些都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很多看似偶然的发现都是来源于大量的经验积累。教师在带教活动中要努力增加学生参与临床实践的机会,向学生传授经验,并严格对学生临床技能的考核。

3.4打造科研与实践平台

信息技术为互动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捷,目前很多高校也在尝试采用学术沙龙、高峰论坛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些学术碰撞的平台和机会,所以高校应建立专业科研与实践平台,吸引学生参与专业互动交流。例如,针对某类疾病组织多学科联合治疗讨论,在微信群平台中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这种多学科交叉讨论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再如高校可以举办研究生创新大赛,激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并根据每年研究生创新成果,评估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明确今后的培育发展方向。

3.5引入其他学科的辅助

研究生綜合素质的培育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教学本身,相关学科的引入不可或缺,例如体育、文学、美学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打造积极心态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学期间参加多种体育运动,学习体育文化,形成持之以恒的运动习惯,才能为工作奠定身体素质。同时医学一直都有和人文学科互动的历史,并在互动中进步,包括审美意识、创造力都是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美学的吸收可以激发人的创新精神,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在繁忙紧张、充满压力的环境中释放内心,凝聚心理健康要素。

精神医学研究篇10

论文关键词:神经病学教学,多层次医学人才,人才培养需求

神经病学是医学领域中目前发展最为活跃的学科,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也是学生们普遍反映难以学懂、难以掌握的一门学科。在神经病学教学中,我们针对多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需求进行了一些教学探索。

1神经病学教学中注重临床与基础的紧密结合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通过对神经解剖学、病理生理、免疫等基础知识的复习,加深学生们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解和掌握。也经常发现,解剖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与神经病学课程的学习在时间上间隔过久,很多学生在学习神经免疫性疾病时,基础课程的知识有所淡忘,感到授课内容非常生涩,难以掌握。这就要求临床教师综合相关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通过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免疫及免疫病理知识的联想和综合复习,自然地过渡到相关疾病,进而讲授神经疾病的临床表现、诊疗原则,加强临床与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从而真正达到融会贯通,以满足多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1]。

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是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都过于强调本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重要性,往往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单一学科教学目标与整体医学教育的统一性[2]。临床教师如果没有来自基础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深化和充实,对一些与临床教学有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的重要进展知之甚少,必然会造成基础与临床教学相脱离的状况。而且,理解是掌握和记忆的保证,在学习一种临床疾病的时候,只有理解了该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解剖学基础以及发病机制,才能掌握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因此,在临床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加强与基础学科的联系,将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较好的整合,是搞好临床教学的关键。这样才能达到新世纪医学教育的要求,培养出既有丰富的基础医学知识又有精深的专业水平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2神经病学教学中注重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

“跨学科”是指跨出学科界限,在学科之间发生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所形成的新学科或新理论,由于其是应用2门及以上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所形成的新学科或新理论,故亦称“交叉学科”[3]。国家多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要求研究型人才要具有独立获取国际前沿知识、分析专业问题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医学研究生培养一般分2个阶段,基础理论学习和实验研究阶段。实验教学是基础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单一科目的实验学习无法体现跨学科、交叉渗透、观念创新及技术创新等综合实验内容,往往缺乏实验整体性、先进性、实用性和研究性。目前综合性实验项目常常将各个部分的实验优化组合,是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补充的综合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用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技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方面可以改善单一科目实验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综合实验技能,为之后的跨学科创新实验打下实验技能基础。加强交叉学科的培养方法包括:开展跨学科创新型课题的申报;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跨学科创新学术交流平台;定期开展跨学科创新学术论坛,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根据学科中的前沿热点问题提出研讨专题及方向,促进各学科专家之间及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此外,还可以构建跨学科综合性实验教学项目;鼓励并开展跨学科创新型课题。

3神经病学教学中注重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随着循证医学模式的普及和深入,对临床医师科研能力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医学生除了需要掌握疾病诊疗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培养临床科研创新、分析、处理、应用、实践能力。现如今,如何在学习期间,依托学校强大的理论及实验支撑、临床医院丰富的病例资源、导师的学术及人格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其培养成具备一流科研能力的临床医师,值得探讨。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近几年的培养发现在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应加强对以下方面的重视:(1)重视加强研究生道德品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研究生整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2)重视拓宽知识渠道,完善知识结构:只有在宽厚知识的基础之上,才可能在专业上有创新和突破,这就要求学生还要充分了解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知道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等等。(3)重视动手训练,提高临床/科研业务水平:研究生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培养相辅相成,研究生通过临床和实验的培训。使其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为其科研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重视文献综述能力培养:提高文献综述能力,首先需使其学会如何实时准确获取高质量的科研信息,围绕本专业广泛查阅文献,追踪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是提高临床医师专业技能水平和科研思维的重要途径。(5)重视培养多种能力,全面提高科研素质:这些能力不仅包括临床能力、实验能力,还包括观察、选题、设计、讨论、数据分析及论文写作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具体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信息获取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科研素质得以提高[4]。

此外,研究生阶段正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是从事医学科学领域创造性研究的最佳时期。因此,导师要善于适时鼓励研究生对科学问题大胆设问,深入探索;帮助研究生与成功研究者接触,培养科研精神,分享成功经验,为学生创造条件,多途径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5]。

4结语

在21世纪医学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许多医学院校都已建立了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及留学生教育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国家针对五年制本科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优秀的临床工作者,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神经病学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级临床工作者,除了在教学中注重与临床的结合外,我们加大了对专业外语的要求,重视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培养专业型医学人才;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定位是研究型医学人才,在神经病学的教学中无疑将加大科研思维及科研能力的培养。现在,国内一些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培养模式也在逐步试行[6],更重视基本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意在为国家提供高层拔尖创新人才。因此,神经病学教学如何适应多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需求是神经科临床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探索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欢,周文斌,肖波,杨晓苏,胡波.神经免疫疾病教学中临床与基础的紧密结合[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0: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