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字媒体的主要特征十篇数字媒体的主要特征十篇

数字媒体的主要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9:48

数字媒体的主要特征篇1

关键词:基于内容检索;媒体语义;特征分析;平台

mediasemanticfeatureanalysisplatformsupportingcontent-basedretrieval

xieyu-xiang1,luanxi-dao1,2,wuling-da1,chendan-wen1,dengli-qiong1

(1.collegeofinformationsystem&management,nationaluniversityofdefensetechnology,changsha410073,china;2.dept.ofinformation&computingscience,changshauniversity,changsha410003,china)

abstract:onthedemandofcontent-basedretrieval,thispaperintroducedamediasemanticfeatureanalysisplatformsupportingcontent-basedretrieval.itinvestigatedsomekeytechniques,suchasdigitalmediasemanticobjectextractionandretrieval,classificationandannotation,andsemanticassociationanalysis,etc.italsoillustratedtheimplementationschemeabouttheplatformindetail,andthenrealizedtheplatform.

keywords:content-basedretrieval;mediasemantic;featureanalysis;platform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图像、音频、视频等数字媒体信息呈现出海量增长的趋势。如何根据用户的应用需求,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找到用户感兴趣的信息,是目前信息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根据用户的应用需求从海量数字媒体信息中提取出相应的媒体特征,并对这些特征进行合理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进而根据特征实现对用户感兴趣信息的基于内容检索,其中媒体特征的有效提取和组织是实现基于内容检索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媒体特征的提取和组织,研究较多且相对成熟的是对媒体底层特征(如图像的颜色、形状等)的提取和利用。媒体特征提取和组织的新的研究前沿是,关注媒体的高层特征(如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语义信息),通过分析提取媒体语义特征,同时通过建立不同类型媒体之间的语义关联,实现相对快速、高效的基于内容的检索。

目前,国外经典的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包括: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研究开发的信息透镜infoscope项目、ibm艾玛登(almaden)研究中心开发的qbic系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电子工程系和电信研究中心研究的visualseek与webseek、virage公司的vir图像工程系统、excalibur公司的excalibur视觉检索产品、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的caetiiml系统、mit媒体实验室研究的photobook系统、意大利巴勒莫大学研究的jacob系统等。这些系统都具备依据媒体底层物理特征进行基于内容检索的能力[1]。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机构对于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已经由底层特征向高层语义转变,研究重心开始集中于多媒体语义对象提取与检索、多媒体数据自动分类与标注、关联分析、组织与表现等方面。

卡内基梅隆大学在数字图书馆项目第二阶段informedia-ⅱ[2,3]研究中,将单个视频文件的摘要技术扩展到多个视频文件的摘要及视频数据库信息可视化研究。主要研究能够自动探测和识别特定语义实体和视觉特性的技术,例如:视频中出现的特定人物、特定事件的具体场景镜头等,通过语义实体与视觉特性的分析,能够有效提取并分类信息,更加易于分析和发现有内在联系的个体动作、群组活动与事件。此外,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开发的fishclar系统[4]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该系统通过对新闻视频进行镜头探测、故事单元分割等处理,结合闭路字幕信息,实现了对新闻视频的管理和检索等应用。

国内清华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a)数字媒体的分析处理技术,主要研究数字媒体特征选择、数字媒体特征描述和提取、数字媒体语义提取和标注、数字媒体数据的分类等;b)基于内容的媒体信息关联分析技术,主要研究语义事件和语义对象的关联分析、事件探测与跟踪技术、事件之间的关联分析等;c)基于内容的数字媒体检索技术,主要研究高维数据索引技术、交互式检索技术、基于语义的检索技术等;d)数字媒体数据的组织和表现技术,主要研究数字媒体数据的统一表示模型、数字媒体数据的表现技术。

本研究的目标是:以媒体信息服务的应用需求为牵引,着眼于对数字媒体语义特征分析的前沿问题进行探索研究,重点突破数字媒体语义对象提取与检索、分类与标注和语义关联分析等关键技术,提出以数字媒体语义分析为基础的高效的基于内容的检索方法;实现一个以基于内容检索应用为目标的媒体语义特征分析平台,并为军事等领域中的情报综合分析应用提供多媒体信息智能检索和个性化表现等服务的示范应用。

1实施方案

本研究主要围绕建立支持基于内容检索的数字媒体语义特征分析平台展开研究,带动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支持基于内容检索的数字媒体语义特征分析平台由数字媒体语义特征分析平台、数字媒体信息服务系统以及媒体信息数据库三个部分组成。平台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数字媒体语义特征分析平台包括媒体语义模型、媒体特征提取、媒体语义提取、媒体分类与标注等模块;数字媒体信息服务系统包括数据组织与表现服务以及智能检索服务两大模块;媒体信息数据库由媒体库、特征库、语义信息库、索引库、模型库等组成。解决的关键技术已经集成在该平台的各个子模块中。

1.1数字媒体信息处理子系统

数字媒体信息处理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为最终的检索服务和组织与表现服务提供必需的信息。它在数字媒体信息收集工作的基础上完成媒体特征的选择、媒体特征的描述和提取、媒体数据的分类、媒体语义的提取和标注、关联分析等。

1)数字媒体底层特征提取与表示根据语义提取和分类的需要,结合相应的领域知识,从各种数字媒体数据中提取多种有效的底层特征,同时通过分析特征之间信息的冗余性来找出更加简洁有效的底层特征,并采用统一的表示方式来进行描述。

2)数字媒体语义提取与标注数字媒体语义的提取主要侧重于研究视频中对象语义的提取与标注技术,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a)新闻视频中重要人物的提取与标注。由于在新闻视频中人们往往最关注的是一些重要人物,这里的重要人物主要指那些出现了特写镜头并且有一段讲话的人物,他们的出现往往与一些重要的新闻事件相关联,通过对重要人物的提取与标注能够极大地方便用户最终查询相应的人物和事件[9]。主要通过综合视频的多模态特征来提取出新闻视频中的这些重要人物,并用他们的名字来进行标注。具体来说分为三个步骤,首先通过综合音/视频特征来进行提取重要人物的提取;然后通过语音识别和字幕识别获得候选人名集合;最后通过多种方式来建立人物与人名之间的关联,完成对重要人物的标注。

b)场景对象语义提取与标注。场景对象语义往往描述了视频镜头的一些基本的全局信息,是分析和提取其他高层语义的基础。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块潜在语义的场景分类方法[10]。该方法首先对图像进行均匀分块并使用分块内视觉词汇的出现频率来描述每一个分块;然后利用概率潜在语义分析(plsa)方法从图像的分块集合中发现潜在语义模型;最后利用该模型提取出潜在语义在图像分块中的出现情况来进行场景分类。在13类场景图像上的实验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并不需要进行大量的手工标注,而且具有更高的分类准确率。

c)运动对象的提取与标注。对于视频中运动对象的提取与标注,侧重于监控视频中运动目标的探测、跟踪和识别方法的研究。首先对监控视频采用背景剪除和运动补偿相结合的方法来探测运动对象,通过基于光流的金字塔跟踪算法来实现对运动对象的跟踪,在运动对象探测和跟踪的基础上,通过提取运动对象的特征来分析运动对象的模式、轨迹或者运动特点;最终通过与已有视频数据中相应目标的运动特征来进行匹配,从而识别出运动对象。

3)媒体数据分类对于数字媒体数据分类的研究,以视频分类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首先对各类视频的视频特征(包括镜头编辑特性、运动特性、声音特性、画面的亮度色度特性等)作出概括,分析出各类视频的特征差异,然后根据各类视频的这些特征差异,分别通过视频内容分析静态特征提取、运动特征提取、音频特征提取等方法提取出合适的特征向量,完成对视频内容的描述。在搜集大量视频素材的基础上,研究采用合适的机器学习方法(如svm、hmm等方法)进行训练,从而利用该分类器模型实现对视频数据的分类。对视频中单模态分类结果进行融合,提高视频分类的准确性。

4)媒体数据关联分析因为语义对象、语义事件能够为用户提供可以理解的语义信息,所以重点面向如下两方面:

a)基于语义对象要素与语义事件的关联分析。研究语义事件与时间、地点、人物等语义对象之间的关联,尤其是语义事件与人物之间的关联,同时在已有基础上对事件与时间、空间的关联进行完善。

b)基于语义事件的关联分析。它可以增强对语义事件的深入分析和理解。首先从新闻报道的角度展开事件探测与追踪技术的研究。事件探测旨在发现新的事件并将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所有新闻报道归入相应的事件簇,所以事件探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文本聚类技术。事件追踪就是通过监控新闻媒体流以发现与某一已知事件相关的后续新闻报道,这与信息检索领域中基于示例的检索有许多共同之处,只是在事件追踪中往往已知的训练正例非常少,并且与某个事件相关的报道集中出现在特定的时间区间。对于语义事件之间也存在着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则通过它们之间关联规则的挖掘和关联关系的分析,对事件进行跟踪和对趋势进行预测,对特定事件可以实现预警。这种关联分析还可以辅助对主题的分析和管理。语义事件的关联分析以故事的文本信息为主要载体展开。通过文本信息中关键词对事件信息支持度的提取,结合时间信息进行事件关联分析。

1.2数字媒体信息服务子系统

数字媒体信息服务子系统是与上层应用结合最紧密的系统,也是需求与关键技术进行有机结合的关键,包括如下系统。

1)情报表现服务子系统其目的是将信息处理后的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表现给用户,为用户提供辅助决策和信息支持等服务。

(1)数字媒体数据的组织针对数字媒体数据的特性,提炼出面向数字媒体信息分析服务的基本四维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构造出基于事件、主题、结构化语义的数字媒体数据的关联组织。针对用户提出的个性化定制需求,研究基于媒体描述框架mpeg-7的多媒体情报的集成和同步模型,把超媒体模型和多媒体集成与同步模型(如ocpn)等结合起来,实现数字媒体数据关联节点的跳跃和基于时间线、时间墙、地理信息的动态组织。

(2)数字媒体数据的可视化表现研究信息可视化的模型(如主题视图、时空关联图、信息资源与主题的关联程度分布等),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选择适合的可视化模型。

(3)数字媒体数据的综合集成服务通过研究数字媒体数据间的趋势和可视化表现方法,提供趋势关联可视化辅助服务。采用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的分析方法对用户关心的事件和主题进行连续跟踪,基于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对事件和主题进行关联挖掘,采用时间序列可视化的方法(如河流模型)将分析得到的结果和趋势按照时间的顺序表现出来。

通过研究智能信息叙事性表现模型,为决策者提供可定制的高层信息表现服务。该模型包括文本理解与模板生成模块、媒体融合模块、信息表现模块。文本理解与模板生成模块以自动分词为前提,以信息词典库为基础,以句法和语义分析为核心,以规则和背景知识为约束,对输入的文本进行分词和词性标注;运用句法知识将输入的句子中单词之间的次序,转换成合适的叙事模板。媒体融合模块负责从大量的媒体中智能地找到符合叙事模板条件的合适媒体。信息表现模块负责把媒体融合模块中组织好的媒体以某种关联的方式(或按照语义的关联,或按照时间的关联)以适合的形式表现出来。

2)基于内容的智能检索服务子系统其目的是为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信息需求,提供交互式的、基于语义的、高效率的检索服务。该子系统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a)建立高维数据索引。对于大型数字媒体数据库,为对数据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必须对媒体特征和语义等信息建立高效的索引机制。首先分析数据集的整体分布特性,确定数据集中单个个体的本征维数,然后基于该统一的本征维数,用数据个体各自的本征维属性来表达该个体对象,从而达到降维的目的。

b)设计合理的检索模式。为更好地辅助用户完成检索操作,必须设计适合于语义检索的人机交互界面和检索模式,使其能便于用户以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

c)基于内容的检索服务。媒体的内容既包括底层特征,又包括高层语义。传统的基于内容检索大多针对基于底层特征,但底层特征往往很难准确地表达用户的检索意图,因此本研究提供一种底层特征与高层语义相结合的检索方法,通过研究用户检索语义的表示与扩展方法,研究多元语义匹配机制,建立高层语义与底层特征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使系统采用的基于语义的检索算法能更接近人的自然语言描述的意图。

d)建立相关反馈机制。基于内容的检索是一种模糊检索,系统往往难以准确描述用户的检索要求,需要与用户多次交互反馈、逐步过滤检索结果,逼近检索目标。相关反馈正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相关反馈,可以让用户评判检索结果的好坏,并返回给系统,系统对反馈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相应地调整参数,以提高下次检索的精度。通过一定次数的反馈,检索精度会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

2平台实现

支持基于内容检索的媒体语义特征分析平台通过visualstudio进行了具体实现,其中涉及的核心技术通过vc进行了封装。平台主要提供对图像、视频、文本、音频等媒体数据的语义分析和处理功能。重点完成图像的自动分类,运动对象、人脸、台标等语义对象的标注,以及事件的关联分析等功能。图2显示了利用平台进行图像场景自动分类的过程。图3显示了利用平台进行人物的语义检索。平台所提供的其他功能在这里不再赘述。

3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研制开发的支持基于内容检索的媒体语义特征分析平台,研究围绕数字媒体的高层语义特征分析开展,以支持基于内容检索的应用,重点突破各种数字媒体信息的语义对象提取与检索、自动分类与标注和关联分析等关键技术,这些技术都是目前信息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前沿问题

和难点问题,因此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数字媒体处理与服务技术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它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数字媒体收集整理工作的效率,大大简化数字媒体的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用户从大量的数字媒体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节省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smeulderswm.content-basedimageretrievalattheendoftheearlyyears[j].ieeetransonpatternanalysisandmachineintelligence,2000,22(12):1349-1379.

[2]christelmg,hauptmannag.theuseandutilityofhigh-levelsemanticfeaturesinvideoretrieval[c]//proc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mageandvideoretrieval.berlin:springer,2005:134-144.

[3]hauptmannag.lessonsforthefuturefromadecadeofinformediavideoanalysisresearch[c]//proc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mageandvideoretrieval[s.l.]:springer,2005:1-10.

数字媒体的主要特征篇2

数字媒体艺术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它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紧密的关系,它合理地将人的情绪体验与作品的艺术特征结合起来,更加彰显出艺术的魅力。具体而言,数字媒体艺术并不是单一的,它是一个多学科的结合,并与新兴的技术手段和互联网科技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它还和传统艺术学、新闻学、消费学等内容密切相关,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数字媒体的宣传和推广是以一定的技术手段为支撑的,因此,必须合理地运用技术手段,从而有效地呈现出数字媒体作品的价值。具体而言,数字媒体的特征主要包括虚拟性、交互性、普适性和易变性。

一、虚拟性特征

虚拟性作为数字媒体的一个主要特征,表现为在具体过程中对计算机的运用,主要包括运用计算机进行场景模拟和角色建构,这些不存在的场景通过计算机变得更加生动,让人无法分辨。

另外,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人们运用新兴的技术手段创作出了许多虚拟人物,觉得观众的喜爱。例如:2012年9月28日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ofpi)影片中,男主角与老虎在海上漂流227天,主角之一的老虎,就是由数字技术手段虚拟出的角色。虚拟制作的老虎生动活泼,在剧情中的表演也非常惟妙惟肖。另外,虚拟技术还被人们运用在行业宣传方面,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让人们感受真实的场景。虚拟技术可以形成二维和三维空间,不仅包括视觉和听觉,还包括人们其它的感官体验。游乐场的一些游乐设施就是运用虚拟技术的典型代表,人们佩戴数字手套等电子设备,可以感受更加真实的游戏环境,提高人们游戏时的体验水平。

二、交互性特征

交互性特征体现了为一种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体验,它让数字媒体艺术变得更加灵活和多元化,并且更加有生命力。之前的传播方式是一种单向度的传播,体现为信息创造者将信息单向地传播给受众,但是数字媒体强调创造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再是传统的单一传播模式。有些时候,这种沟通和交流对于艺术作品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艺术创造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也会考虑观众的感受,从而对艺术作品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正。因此,艺术创作者兼任着多重角色,有时候甚至担负着宣传和推广的作用。同时,数字媒体艺术为观众的参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人们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宣传之中,加强了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认同。

例如,微博作为当今社会的热门社交网络,发挥着重要的沟通与协调功能。人们通过微博这一媒介,文字和视频等内容,其它用户可以通过这一媒介了解到彼此的信息。通过微博,人们之间的交流加强了,也提高了人们参与交流和互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数字媒体的发展也为人们了解和学习艺术提供了可能性,通过沟通与交流,加强了人们对于艺术的了解,也提高了我们对于艺术的热情。

三、普适性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的普适性体现为受众的人群更加广泛,参与的人群更多。例如以前拍摄出一张好照片需要非常多的条件,但是现在拍摄照片变得更加简单易行,还可以运用相关的软件进行照片的美化和修改,使照片在后期呈现出更加完美的效果。拍摄手法的多元化和拍摄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摄影的兴趣,吸引着更多的人来学习摄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艺术手法的更新,人们电脑绘画的水平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运用到数字媒体艺术之中。例如,在绘制传统国画时,往往需要准备许多工具,但是通过电脑绘制国画就方便了许多,在绘制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调色盘进行颜色选择,从而绘制出更加完美的图片。与传统绘画方式相比,运用软件绘制图片显得更加方便和具有操作性,人们也更能在数字媒体艺术平台上进行创作,改变了人们绘画和欣赏艺术的传统形式。

四、易变性特征

易变性是指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易于对数据进行编辑和修改,通过这些修改,在最终的艺术展示效果上产生变化。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创作元素如画面、声音、文字、视频等均被数字化,变成了易于编辑的二进制中的“1”和“0”。大量的资料成为了这样数字化的形式,即使发生很大的改动也只会耗费极小的资源。例如采用传统方式进行绘画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经历反复思考和修改的过程,这往往导致材料的浪费。但是通过数字绘画手段进行绘画时,各种颜色可以被RGB等数值所替代,在颜色调整中,只需要改变RGB等数值,就可以对想要得到的颜色发生任何的调整。同时数字绘画的过程中,如需变更,可随时撤销操作,并修改,直到艺术家对结果满意为止。

电影制作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前在制作特效时,往往由于各种环境的影响使得资源发生浪费,但是在进行数字电影特效制作的过程中,很多东西只需要通过电脑便可以完成,而且修改起来也比较简单,通过多次的修改,使得作品呈现出一个更好的效果,让观众能够更好的体会到艺术的魅力。

数字媒体的主要特征篇3

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我们的艺术创作形式已经进入到了数字化的时代。艺术创作者们的艺术创作理念在向数字化的方向过渡,他们的艺术创作手段也开始渐渐具有了数字化的特征。这样一种新生代的艺术风格样式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审美特征。

1关于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指的是传统艺术与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化技术的融合。新一代的数字媒体技术包括传统的影视、广播、电视媒体向数字视音频、数字电影方向的快速发展,也包括日益普及的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动画技术等。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计算机对图形和图像进行的创作、设计和制作,从而产生能让人们感到无比真实的立体动画和场景。数字媒体艺术包含了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它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主体涉及到了三维虚拟场景、动态构图、角色形象、运动规律、音效、灯光照明等多个方面,这些审美主体所包含的内容比传统艺术要多很多。具体来说,数字媒体艺术包括着以下的领域:数字图像(数字图形图像艺术创作、数字二维绘画);数字动画(数字影视后期艺术创作、数字三维动画);数字音频艺术(电脑合成音乐、声波艺术、数字音乐创作等);网络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虚拟现实艺术;电影、舞蹈、戏剧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数字媒体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看来,即使是同一件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如果不同的艺术家来赋予它不同的艺术审美特征,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风格也就迥然不同了。

2数字媒体艺术审美

在来谈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审美的概念。审美,指的是领悟和感受客观事物或者现象本身呈现出来的美,它是人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构建起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审美成为了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理智与情感的具体统一,从而能够追求发展,追求真理。具体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指的是人们通过观赏艺术家们根据数字媒体艺术理念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方式创造出来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从而感受到和领悟到数字媒体所带来的一种别样的艺术之美。它的审美对象便是动态的或者静态的二、三维数字化图像作品。在高度的信息化社会里,以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数字媒体艺术,将会对当前的艺术审美产生革命性的、颠覆性的、深远的影响。在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与一般审美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先要看到它们的差异性。由于审美对象的不同,一般审美是对现实美的感受,审美对象为现实的自然物和社会物,它们并不是专门为了审美而存在的。而数字媒体艺术审美对象为艺术作品,它们的存在则以审美价值为体现。不过数字媒体审美艺术和一般审美在实质上却是相同的,它们的审美都归根结底的指向了人类的审美精神,都归根结底的来源于现实。

3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

3.1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技术之美

技术的发展是数字媒体艺术的最大特点,技术与艺术作品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技能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直接决定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技术环境为审美价值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每一次新技术的采用,都造成了新的视觉上的冲击。因此,与传统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价值更多表现为技术之美。如著名导演卡梅隆创作的热播影片《阿凡达》,从它惊人的票房业绩就可以看出此片高超的艺术与科技价值。在全新的3D数字特效的支撑下,人们在影院中享受到了漂浮在云中的山峦、旋转飞行的蜥蜴、夜间发光的森林、一落千丈的飞流瀑布,这些拍摄手法和特技效果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都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些真实而脱俗的美妙视觉的背后,有着众多数字媒体技术手段的支持,他们搭配着全新5.1声道aC—3音响环绕的声音效果,给电影增添了巨大的震撼力。另外,先进的动作捕捉设备、自主研发的数字拍摄系统和强大的CG制作团队都支撑了这一完美艺术作品的出现。

3.2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动态之美

数字媒体艺术体现着视觉元素在空间中的不断变化和运动,与传统艺术的静态画面相比,它不仅包含了光影、构图、色彩等要素,而且还具有空间、时间、运动等数字媒体所特有的艺术特点。它的艺术元素并不是固定某点,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的在移动,时而加速运动,时而减速运动,有着丰富的变速运动,这就构成了一种动态的秩序,表现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动态之美。

3.3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互动之美

数字化的艺术作品,在作者和观众之间、创作者与受众之间是一种共同参与、沟通互动、角色换位、共同分享的艺术模式。在网络艺术的互动性数字平台上,不管你是任何人,处在何地,只要进入到数字网络系统中,就可以找到你感兴趣的艺术作品惊醒补充、修改和再创造,他们可以对这些“开放式”的作品进行多次的再创造,不断注入新的想法和内容,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原创者和艺术家们扮演者向导的服务角色,每一个参与者都品尝着艺术参与的快感和艺术家的荣耀,在此,每一个观众都能够找到与自己有着共同点的艺术作品,他们享有更大的修改权和选择权,形成了艺术家与非艺术家之间的互动,使艺术创作得到了换位思考和真诚的对话机会,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互动之美,人们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陶冶和满足。

3.4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未完成之美

在传统意义上,一件艺术作品,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创作者的目的,作者就会对作品进行收笔,而数字媒体艺术正在改变着这一局限,开放式的作品结构使得作品在共同参与和互动中可以随时删改、剪切和复制,这样就无限延续了它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期盼,在这种大众化的创作链接中,你很难看到终结,只要有人欣赏和接受,作品就会在互联网中无限创作,无限传播,永不会结束和停息,艺术家们永远在期待着意想不到的艺术奇观的产生。

4结语

在数字媒体时代,传统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无比广阔的延伸,传统的艺术审美理念也被重新定义和诠释着。只有力图把握住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才能进行深入的探索,从而对现代艺术进行正确和科学的定位。

参考文献:

邱晓岩.试论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2022.

王伟毅.数字媒体艺术的多种可能性.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5.

马凌燕.论新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异同.湖北社会科学,2007.

数字媒体的主要特征篇4

[关键词]数字媒介发展趋势诱因

中图分类号:p631.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244-01

1.数字媒介的特点

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共同作用下推动了数字媒介的发展,数字媒介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习惯。以下我们就数字媒介的特征做几点探讨分析。

1.1智能化特征

智能化特征是数字媒介的核心形态,正是数字媒介智能化这个特征帮助了人类实现了以前在神话故事里才能有的特异功能,能够做到依靠人的身体机能无法完成的事。数字媒介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其科技含量和复杂程度日益提高,其智能化特征贴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微观层面看,数字媒介的智能化特征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商务活动电子化、数字化,信息控制下的物联网技术,电视机的定时开机和关机、自动适配显示比例、自动搜索频道,手机智能感应重力、识别语音、自动过滤短信和屏蔽骚扰电话,电脑能够自动安装更新软件,自动判别屏显进入杀毒、节能模式,网络会判别人们所要搜索寻找的信息、自动一键清理修复、自动筛选等;从宏观层面上看,数字媒介的智能化特征会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布局,促进智能城市的发展,实现网络城市、手机城市,比如城市的路灯的自动识别开关。随着高端科学技术的被进一步研发出来,媒介智能化的发展将会使智能化城市的建设成为可能。

1.2网络化特征

当今已经进入全球化社会,数字化媒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推动促使下,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媒介的网络化发展让位于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同步视听、进行实时交流,超越时空界域,实现了时空的聚效应,借助于电脑和互联网,让人们可以在技术的视野下看世界。网络集成了多种媒介的功能,可以极大化的发挥各类媒介的作用,比如,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通信网之间的相互借鉴渗透,使媒介的网络化发展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数字媒介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完善,使得网络艺术和审美模式超越了现实时空,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空间。媒介的网络化对于信息的传送、展现、交流和反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社会交流的效益。

1.3多媒体化特征

数字媒介多媒体化通过信息的形式表现出了载体的多样化,使得信息的展现效果更具综合性和交互性。它以计算机作为操控中心,整合集成了多媒体的各种信息技术,对图文视频、动画等媒体信息进行综合的处理和应用,多媒体化丰富了信息的表现形式,使表现效果更加的直观、形象、生动,表现过程融入交互和互动,让受者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多重的刺激和审美体验,从而满足人们在信息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的需求。

2.数字媒介发展的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变革发展的速度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我们应该把握其发展趋势,掌握数字媒介的发展方向。

2.1数字媒介更深化发展

数字媒介将会趋向更加深化的方向发展,通信领域和大众传播领域的传播技术手段将会由之前的传统模拟制式转变为数字制式,使得数字化在信息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数字技术是当代各类媒介的重点技术,各类大众媒介加快了在数字化领域的发展速度,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介和新技术手段也不断更新换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数字摄影、数字电影和数字电视等新型的视觉传媒,同时也带来了影像的数字虚拟化。数字化的最大本质特点就是开放、兼容、共享,其发展会深刻影响着传播格局和媒介自身。数字媒介更深化发展会体现在会渗透于信息处理过程中处理、传输、储存等各个环节。

2.2数字媒介发展竞争与融合相结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充满了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借鉴彼此之间优点和经验,最大限度的扩大传播的效果,同时还会衍生出更多的媒介表现形式。事实上,纵观各种媒介发展的历程,我们都可以发现他们的发展都不是孤立存在单独发挥社会功能的,而是与其他媒介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比如图文与影像声音的融合才使得电影、电视、广告、动画等媒介形态和艺术形式的出现;书籍报刊和网络、电视、手机等电子媒介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形成了网络报纸和手机报纸等媒介形式。互联网是数字媒介得以形成发展的技术基础,它本身就融合了多种媒介形式。从传播的形式看,它不同于电话的仅限于两点之间或两面之间的传播,而是可以同时实现多面多点之间的相互传播。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融汇发展和相互渗透给现代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电子技术之间的区别和界域在相互的交融中变得越来越不清晰,媒介的发展也加速了融合互渗进程。

2.3数字媒介的发展不断裂变与派生

数字化媒介在不断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会衍生出新的媒介形态,比如数字版报纸、数字化电视、数字电影、虚拟影像、仿真场景和3D动画等等,也即是所谓的新媒介形态。新媒介形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没有一个媒介是永恒不变的,新只是相对而言,会随着更新媒介形态的出现而变老。在以后的发展趋势中,将会产生像手机、像网络又像电视的新数字媒介裂变和派生出来。媒介的发展历程就充分展示了媒介是一个不断裂变和派生的过程,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媒介在不断探索发展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形态。

3.结束语

在媒介的发展变化进程中,数字媒介得益于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了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媒介形态,并深刻的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数字媒介跟随时代的发展需求逐渐分裂和派生出更多的形式,构成了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研究和分析数字媒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哲明.浅谈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技术与观念[J].社会科学战线,2012(03):24.

数字媒体的主要特征篇5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数字绘画;特征;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也在不断地前进,新媒体的出现也在推动者艺术的创新,数字绘画属于数字图像艺术的一种,也是新媒体艺术的创新产物,新媒体的技术发展引领数字绘画的到来,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价值,逐渐成熟的数字绘画艺术开辟出了人类艺术的新领域,实现了艺术的大变革。

1新媒体技术下数字绘画的特征

1.1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技术指的是具有互动性和数字化的电子传媒,其主要存在于网络之中,是伴随着科技的力量而发展的一系列的媒体的总称,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信息的交流和技术的创新能推动艺术的前进,随着商业不断地发展,新媒体技术创新所产生的艺术形式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使得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产生了无限的可能。作为一种客体的存在,新媒体技术产生的新的艺术形式具有互动性,技术的保证让新媒体艺术更好地发展,使得艺术的形式更加丰富,让数字绘画艺术也在发展中颠覆了传统。

1.2数字绘画艺术

数字绘画艺术作为数字图像艺术的一种形式,企业氛围静态数字图形和动态数字图形,数字绘画艺术属于静态数字图形。数字绘画艺术指的是电脑绘画,通过电脑技术的特点结合艺术的创新,利用电脑软件创作出新颖的作品。数字绘画艺术随着全世界第一台电脑的产生而不断地发展,操作电脑也成为新一代艺术家不可缺少的部分,将传统的创作理念结合科技的力量和工具创造出内容独特、形式新颖的作品,展现出作品的价值,是目前数字绘画艺术创新的方式。艺术家将互联网作为美术馆向人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利用电脑向公众展示作品,新的技术促进了新的媒介,数字绘画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创作方式,也改变了欣赏艺术的形式。

2新媒体技术下数字绘画的创新

2.1数字绘画的题材的创新

“题材”是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灵魂,题材也是艺术展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绘画艺术作品直接描述的对象,是向人们展现出真实生活和情感的因素。在传统的数字绘画的题材都是来源于生活,展现出绘画家的生活和情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逐渐开阔,能随时随地了解全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等等,人们的创作思想也随之改变,数字绘画艺术家往往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提炼、感悟,从而加工成为艺术作品,结合媒体的虚拟化特征,艺术创作题材降低成为媒介素材。

大量的网络游戏、漫画、影视的出现,也让数字绘画的题材不断地改变,要从视觉上给人们带来新奇的感受,特别是在虚拟游戏中,数字绘画的创造主要以人物为主,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虚拟成电子图像的形式,将现实生活搬到互联网中,利用数字复制的形式创作题材,也使得数字绘画艺术的题材进一步改变,形成视觉上的冲击,展现出画面的视觉化、娱乐化和游戏化,满足大众的审美标准。

2.2数字绘画的创作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绘画都是利用画笔在纸上创作,而数字绘画则是采用电脑里的绘画工具的硬件和软件,硬件指的是电脑本身,软件则是图形图像绘制软件,风格迥异的绘画工具也使得传统绘画与新媒体技术下的绘画创作方式有着极大的不同。传统的绘画主要是受到材料的限制,数字绘画则统一了绘画与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复杂的电脑硬件和绘图软件之下模拟实现造出不同的绘画效果,产生不同于传统的新颖绘画作品。

利用电脑等绘画工具摆脱了传统绘画中物质条件的束缚和限制,数字绘画只要掌握软件的操作就能创作出创新的绘画艺术作品,利用绘画板还不受到绘画错误的影响,在数字板上的绘画一旦画错还能退回重画,这对于传统的绘画大大地节约了绘画的时间,摆脱了绘画步骤的限制。数字绘画能依靠绘画软件中的多样化的效果呈现描绘出物体不一样的特征。例如,绘画软件中的羽化、模糊、复制、滤镜等等,都能产生不同的绘画效果,使得创作的方式更加简易和丰富。

2.3数字绘画的传播形式的创新

传统绘画作品的载体都是纸张,而且不易复制,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技术下的数字绘画则出现了不一样的变革。绘画的载体变成了数据,通过数据可以记录数字绘画中的色彩、图形、线条等一切视觉信息。数字绘画可以保存于电脑,具有数字化、虚拟化的特征。由于数字绘画的特征,数字绘画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可以保持百年颜色、效果不变,不存在任何会消失的问题。因而,数字绘画的传播途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传统的绘画需要以纸张的形式传递,而且易损坏,数字绘画则不同,只要通过运行的电脑、显示器、主板、网络等就能在短时间内传播至全世界各地,数字绘画的形式不仅大大解决了传播的时间和成本,而且也保障了作品的原汁原味,向人们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绘画作品。

数字绘画的储存不依靠任何具体的载体,只要将绘画艺术作品传播至网络,也能形成网络美术馆,人们不再需要到实地的美术馆进行参观,在网络上就能轻松地浏览全世界画家的作品,形成了更加强大的传播形式。

3数字绘画的未来展望

相比较于传统绘画,数字绘画是时展的必经之路,是传承了传统绘画的文化和艺术不断发展而来,是结合了时代的特征而产生的艺术形式,在这个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数字绘画的独特传播形式和互动形式,让人们能欣赏到更多的优秀的作品,随着网络媒介的传播,也给作品的创作和欣赏带来了革命性的契机,数字绘画不受到材料的限制,其强大的虚拟模拟的传播形式为绘画艺术的穿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画家能通过多媒体艺术的构建,想象出更多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数字绘画有着更强的适应性,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融入公众的生活,对公众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体现出数字绘画的价值。

面对具有优势的数字绘画艺术,我们不仅要结合传统的绘画艺术的特征,也要抓住数字绘画艺术的优点,两者相结合,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让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4结语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在进步,艺术也在不断的创新,产生了更多的新的艺术创新方式,数字绘画艺术在创作形式上的创新能带来更多艺术内容的创新,利用强大的媒介的传播性质能让数字艺术产生更多的可能,不断创新和发展数字艺术的内容也是画家需要不断努力的方面,结合传统的绘画艺术的文化特征,使用数字艺术的多样化的创作形式,才能创造出更多精彩、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邓金玉.当代技术变革中的艺术生产力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54-55.

[2]曹先兵.数字绘画的特点及创作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8:1-102.

数字媒体的主要特征篇6

关键词:媒体微博;新闻评论;特征;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1-0127-02

一、引言

最初,微博是以社交平台“身份”走进公众的视野的,此后,迅速发展成为表达各方观点的社会舆论集散地。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数据,截至2013年底,微博用户达到2.81亿,微博上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网页的重要内容。微博不仅带来一个又一个热门事件,更吸引着传统媒体纷纷上线。根据《2013新浪媒体微博报告》数据,2013年,新浪微博中媒体机构认证数同比增加40%。媒体利用微博平台除了抢占新闻先机,还运用评论等来积极引导舆论。

微博新闻评论是网络新闻评论的一种,是微博用户对微博上新进发生的新闻报道进行评论,或者就某一新闻事件发表观点看法的行为。微博新闻评论由于字数限制,篇幅较小,而上网的便捷促使其快速,故而微博新闻评论能够快速简洁的呈现出来。当前,微博新闻评论主体主要有媒体、大V公知、草根网民等。那么,媒体微博评论话语有哪些特征?其对传统新闻评论有哪些影响?

本文在此问题基础上,主要考察热点事件中媒体微博评论的话语特征,从而探究其对传统评论的影响。

二、媒体微博的评论话语特征

为了便于研究,本文以“青岛中石化输油管道爆炸”事件为例来具体考察媒体微博评论的话语特征。2013年11月22日上午,青岛黄岛的中石化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导致62人遇难,一时间此事件成为微博热门话题第一名。事件伤亡情况以及处理结果等引起各方关注。由于新浪微博是媒体最常用的,本次研究以新浪微博为平台,根据2014年1月新浪微博风云榜媒体影响力榜单,笔者选取前50名媒体并在其微博中输入“青岛”得到33个报道此事故媒体的165条评论。以下数据的得来都基于对这165条微博的内容分析。

梵・迪克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中指出:“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我们称为话语的这种语言运用单位进行清晰的、系统的描写。这种描写有两个主要的视角:文本视角和语境视角”。本文主要从文本视角出发,从话语形式、话语成分、句式构成、评论倾向等四方面考察此事件中媒体微博评论的话语特征。

(一)话语形式多样,以文字和表情为主

从话语形式可以看出媒体微博评论的呈现方式,对得到的165条微博分析后发现此次事件中,微博媒体评论话语形式有“纯文字”、“纯表情”、“文字+表情”、“文字+图片”、“文字+表情+图片”等5类(如表1所示)。

表1

纯文字纯表情文字、表情文字、图片文字、表情、图片

条数44714523

百分比27%43%27%1%2%

从表1可以看出,此次事故中,媒体微博评论话语形式中“纯表情”比例最高。这些表情主要以“蜡烛”和“爱心”构成,还有“愤怒”等。文字表达也占据相当多的比例。

(二)话语简洁,主要以一句话以内篇幅呈现

由于微博的字数限制,媒体发表评论较为简短,此次事件中,媒体微博话语成分由“表情”、“词语”、“一句话”、“一段话”等四部分构成(如表2所示)。

表2

话语成分表情词语(2字)一句话一段话

条数7125339

百分比43%1%32%24%

数据显示,面对事故,媒体微博话语一句话以内的表达占到76%。从上表话语成分比例可以看出,在损失惨重、涉及生命的事件中,沉默式的简短评论更能表达媒体的思想和立场。

(三)句式集中,多是祈使句

句式按表达语气、主语性质、句子数量、句式整齐等分为很多类,根据表达语气的分类方法得出165条微博使用的句式,有陈述句、祈使句、反问句、感叹句、疑问句(如表3所示)。

表3

句式陈述句祈使句反问句感叹句疑问句

条数21511253

百分比23%55%13%5%3%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祈使句是使用做多的句式,表现形式主要是“愿安息/安好”、“请伤亡数字停下来”等。进一步考察祈使句可知,其作用是要求、请求或命令、劝告、叮嘱、建议别人做或不做一件事。在此次事件中,媒体微博评论主要涉及命令、请求、要求等(如表4所示)。

表4

祈使句命令句要求句请求句

条数21039

百分比4%20%76%

(四)评论倾向情感表达,辅助以理性逻辑

新闻评论主要采用论证法,论证一般可以“情感”制胜或是“逻辑”服人。根据165条微博评论内容表达出来的主要基调来看,此次事件中,媒体评论倾向于诉诸情感,以感情来表达的评论110条,占67%。而以“逻辑”论证的占33%,主要表现为以下主题中(如表5所示)。

表5

逻辑论证主题安全生产反思问责灾后救援/民生

条数122716

百分比7%16%10%

从上述表述和数据中可知,在“青岛中石化输油管爆炸”事件中,媒体微博评论话语形式多样、侧重表情和文字;语言简洁、多在一句话以内;句式集中为祈使句、表达请求语气;评论主要诉诸于情感,以“感情”制胜。

三、媒体微博评论话语的影响

新闻评论代表着媒体的思想,媒体往往通过新闻评论来引导社会对某个问题的舆论导向。媒体利用微博平台发表新闻评论不仅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有引导作用,其微博化的评论方式更容易为公众接受,打破传统新闻评论一贯的严肃风格,逐渐消弭“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之间的隔阂,但其话语同质化倾向以及琐碎化问题逐渐突显,需要反思和改进。

(一)微观层面

1.丰富了新闻评论语言和形式。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评论代表着媒体的水平和质量,其语言严肃、思维严谨、形式单一。新媒体环境下,尤其是微博兴起后,网络语言丰富多彩,媒体在微博中的新闻评论顺应微博语言特征,表现出活泼和多样的特色,例如在“青岛中石化输油管爆炸”事件中,通过对33家媒体的165条意见表达微博分析,可知其表达方式多以“微博+评论/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占64%的比例,而“微博+评论+链接”、“评论+图片+链接”等也是其表现形式。在话语表达方面,倾向于网民表达方式,比如“愿伤亡数字停下来”、“请数字不要上升”等。

2.增强了新闻评论的针对性。微博字数限制要求媒体的新闻评论一针见血、一语中的。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重在讲究逻辑和充分论证,在微博中,新闻评论要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在这种平台要求下,微博新闻评论大多以简洁的话语直接表达意见。在“青岛中石化输油管爆炸”事件中,媒体评论以一句话以内篇幅呈现的最多。一句话、一个词来表达情感往往能更直观、更有针对性。此外,还有一段话评论,但是一般都很简练,或是几个问题的直接质问,或是层层递进的意见表达。

3.同质化、琐碎化问题突显。在快速时间、简短文字要求下,呈现独特、深刻的思想很难。虽然针对性较强,直接表达观点,但存在同质化问题。纵观上述33家媒体的165条评论,其对此事件的意见或看法集中于祈福、悲伤、愤怒等情感主题。其中蜡烛祈福的图片和表情在大部分评论里都运用到了。评论话语简短却突显出琐碎化问题,例如,在表达意见时“意见+微博+意见”的形式造成意见断裂开来,随意性太大,逻辑的层层递进较为缺乏。

(二)宏观层面

从宏观发面来看,媒体在微博平台上的语言接近公众表达方式,没有较大的距离感。公众容易接受,从而能够顺应媒体意见而使舆论易于控制,避免走向极端。舆论主要由意见性表达汇聚而成,都市报的增加、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两个舆论场产生,即“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传统新闻评论有其严格要求,行文严谨,逻辑性较强。而微博中,媒体新闻评论话语逐渐网络化、微博化,逐渐接“地气”,这种表达是大多数公众喜闻乐见的。互联网尤其是微博平台的出现像是两个舆论场之间的桥梁,打通了“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之间的隔阂,有助于两个舆论场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从而使整个社会对某一事件的舆论趋于冷静和理智。

四、反思

媒体进军微博,利用微博平台发表言论,有其积极的一方面也有其弊端。媒体在微博中的评论是对传统媒体评论的一种发展和创新,是传统媒体迎合时展的必要之路,但由于微博本身的缺陷导致媒体新闻评论的同质和喧嚣。真正的新闻评论是给予公众理性和深刻的思想,而不是一味顺应和情绪宣泄。所以,媒体微博上的新闻评论是对传统新闻评论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其语言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是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的。但其并不是传统新闻评论的替代,传统新闻评论的深刻和把握大局是不可能被替代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如何更好运用新兴媒体发表意见、引导舆论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廖宇飞.微博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写作要求[J].青年记者,2012(20).

[2]董天策,夏侯命波,梁辰曦.试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闻评论的特征――基于“你好,明天”“微评论”的实证研究[J].当代传播,2013(4).

[3]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张月萍.微博客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J].新闻大学,2010(3).

[5]杜涛.新闻评论的定义之争与研究路径整合[J].新闻界,2013(22).

数字媒体的主要特征篇7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图形;创意

随着全球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媒体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趋势。数字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它是将视觉、听觉甚至涉及触觉、嗅觉、人机互动融合在一起的新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艺术性、时代性、而且具有科技性。并且应用领域之广,像动画、电影、广告、mtV、网络艺术、网络游戏、数字摄影等等。在数字媒体传播的过程中,图形元素是必不可少的,更是传播的关键点。所以在数字媒体这个先进的时代下,图形的创意与表达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表达出图形的时代感,又如何在数字媒体图形中传承文化,便是本课题所要探析的。

在过去的印刷时代里,我们的图形传播主要依赖于印刷,印刷的局限性很大,它所呈现的仅仅是二位的视觉环境。如今在数字媒体时代,图形不仅仅是二维的概念,还有了时间的概念,它会运用时间进行演绎,同时还配有音乐与音效等等。数字媒体有条件让我们赋予其图形在时间、节奏、音效、情节上的展开,但它并不是简单的将印刷媒体时代的图形配上音乐,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话,那就像给京剧配上摇滚,并行不配了。这个时代的图形创意,在创意之时就要考虑为其展开、表达等一系列留下的可能性。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聚焦予人类、自然和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届世博会的标志是一个无止境的动态图像,根据表达的需要配合特殊的expo音效,整个形态像生命体、像单细胞、像花、像水、像云……千变万化,若即若离。此标志吹响了新时代的号角,让我们在新时代的门口看见了新时代里图形艺术的新面貌。国际评审组织对此评价为:这个外观看似有机生物结构的造型是标志设计领域技术运用手段变化的重要标志,它极富动感的造型与传统静止的印刷形态产生强烈的反差。看来不论在内涵还是技术上,这都称为“一个会呼吸的标志”。这个标志适用于不同的媒质。可见印刷媒体时代是单一的、单调的,这种安静的图形将很难与时俱进,吸引人们的眼球。而数字媒体时代却是影像丰富多彩,创意千变万化,技术层出不穷,能吸引众多观众的。

数字媒体时代的图形表现出了这个时代图形艺术发展的特点,反应出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流露出活跃的创意思维,呈现出五花八门的表现手法。它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我们也许可以利用这个无限的新载体将自身的文化加以传承。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历史,五千年的华夏民族更是如此,悠久的文化值得我们去发掘,我们只要取其一点,里面都涵盖着无穷的文化价值。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图形特征,代表着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习性、思维方式和审美特征。在农业文明时代,所有东西都是围绕农业文明展开,现在是数字媒体时代,所以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就要结合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将其进行诠释。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起源于物态形象,是一种视觉传达。汉字的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等结构方式,在图形创意过程中,可以受其启发。汉字与图形之间的联系,使图形有了一种语言姿态,有了多样的情感形态。在交流和传播过程中与文字一样有了符号的特征。

与导师史启新教授为中国设计教育网(一个专门为中国设计教育,包括设计专业教师、学生、设计界人士等开设的网站,是国外设计人士了解中国设计的一所大门。)设计的网页动画中可以体现出图形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网站创始人――同济大学艺术研究中心林家阳教授,以豹子、长颈鹿、骆驼、大象这四种动物,分别代表着网站前沿资讯的速度,信息质量的高度,持久的耐力和信息丰富的容量。网页动画围绕四个动物展开图形创意。首先就要找出并理解这些关键词,了解中国设计教育网的特色、文化和所寄托的情感。中国设计教育网是一个开设在数字媒体时代、兼容西方教育文化并承载和传承中国设计教育的网站,在与时代接轨的同时还要体现中国特色。

最终,每个动物以两笔笔画构成各自形态,使其不仅有了图形的视觉形式,还具有了象形文字的特征。不单单是因为文字笔画的构成,更源于字体的创意思维和对象形文字文化的了解。象形文字有图画的性质,每个动物经过这样艺术化的图形处理,从豹子慢慢演变到大象,其间丰富的形态,给网站增加了不少趣味性,再加上网站底色的绿色与动物在一条线上的奔跑变化,此时它们不再是一个文字、一个符号、一个图形、而是一个生命体。每个形态经过电脑技术的处理,使其发光、空灵,赋予灵魂,像一个精灵在草原上奔跑,时而变化,时而停顿,时而欢快,时而悠闲。就像我们一样,在中国设计教育网网站里享受着无限丰富的,充满乐趣的设计资源。

从这个实践案例中可见,图形从创意之始就承载着众多的文化与感情在里面。在数字媒体时代里,它用一定的形式系统去表现自己,艺术结合技术,可以直接影响视觉交流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同一种图形用不同的技术去表现、音乐去烘托、色彩去渲染,载体去呈现,它所传达出来的感觉也各不相同,这不仅取决与这些艺术效果,也取决于人们的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地区、民族等,还有在当今这个信息迅速化、大爆炸的时代下,人们的视野与思维也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单一、陈旧。大融合、多元化的数字媒体时代,将图形拉进我们的生活,它与我们近在咫尺。数字技术的发展,能让我们在作品中体会到图形带来的。

数字媒体有着传统媒体不可媲荑的优势,作为支柱的图形应好好利用其展现自己,这需要设计者了解多方面的知识,与国际结合,融合名族;与技术结合,融合艺术;数字媒体时代需要技术,更需要艺术化的图形,只有二者的完美结合,才能互相发展,才能让观众更加喜爱。

指导老师:史启新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

数字媒体的主要特征篇8

关键词:信息检索;音频检索;

基于内容的音乐检索发展趋势及未来技术难点基于内容的检索是指从多媒体数据中提取出特定的信息线索,这种检索有别于经过人们加工后形成的主观描述性文字的检索,依据客观存在而进行,其内容包括视频、图像、图形和音频等表现出一定内容的数字化信息。

一、对基于内容的信息检索的认识

(一)基于内容的检索的定义。检索作为图书馆学中采分编检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基于内容的检索就是指根据媒体和媒体对象的内容语义及上下文联系进行检索,即基于内容的检索需要利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图像理解等学科中的一些方法作为部分基础技术。

(二)基于内容检索的类型。基于内容的检索主要有一下的类型:(1)图像检索。主要根据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特征,以及图像中子图像(目标,又称对象)的特征进行检索。(2)视频浏览和检索。基于关键帧的检索对代表视频镜头的关键帧进行检索。关键帧可以采用与图像检索相似的方法。而一旦检索到目标关键帧,就可以利用播放来观看它所代表的视频片段了。(3)音频检索。利用神学和主观的特性来进行查询。声音的一些感知特性,如音调、响度、音色等,它们与音频信号的测量属性非常接近,因此可以在音频数据库中记录这些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来进行示例和特定特征值查询。(4)图形查询。(5)文本查询。

(三)基于内容的检索的特点。基于内容的检索是多媒体研究中的新兴热点,它有一下的特点:(1)从媒体内容中提取信息线索。直接对图像、视频、音频内容进行分析,抽取特征和语义,利用哲学内容特征建立索引,并进行所以。(2)基于内容的检索是一种近似的匹配。采用相似性匹配的方法逐步求精,来获得查询结果,即不断缩小查询结果的范围,直到定位于要求的目标,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4)大型数据库的快速检索。实际的大型数据库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种类和数量繁多,因此要求基于内容的技术也像常规的信息检索技术一样,能快速实现对大型数据库检索。

二、基于内容的音频检索的特征分析

音频是声音信号的形式,作为一种信息载体,音频分为三类:(1)波形声音,对模拟声音数字化得到的数字音频信号,它代表语音、音乐、自然界和合成的声响;(2)语音,具有词字、语法等语素,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概念交流媒体,语音经过识别可以转化为文本,而文本是语音的一种脚本形式;(3)音乐具有节奏,旋律或和声等要素,是人声或和乐器音响等配合构成的一种声音,而音乐可以用乐谱来表示。

在物理样本级,音频内容呈现的是流媒体形式,用户可以根据对音频媒体的划分,可以得出语音、音乐和其他声响具有显著不同的特性,因而目前的处理方法就相应地分为三种:处理包含语音的音频和不包含语音的音频,在后者中又把音乐单独划分出来。即第一种是利用自动语音识别技术,其他两种是利用一般性的音频分析,来适合更广泛的音频媒体,如音乐和声音的效果,而其中也包含了数字化语音符号,因此音频信息检索分为:语音检索、音乐检索和音频检索。

(一)音频的数据类型

为了满足音频管理和检索的需要,基于内容的音频检索数据模型需要提取音频的低层特征来表现音频的低层次内容。音频有心理属性和物理属性,因此对音频特征的提取也有两种方法:(1)提取听觉感知特征如音调、响度等一些明显的听觉特征(2)计算非感知特征或物理特性,如对数倒频谱系数、线性预测系数。不同的特征表达音频的不同方面,适用于不同的应用范围。

(二)基于内容的音频检索的特点

音频数据的训练、分类和分割方便了音频数据库的浏览和查找,基于听觉特征的检索为用户提供高级的音频查询接口。这里指的音频检索就是针对广泛的声音数据的检索,分析和检索的音频包含语音和音乐,但是采用的是更一般性的声学特征分析方法。(1)声音训练和分类(2)听觉检索(3)音频分割。

四、基于内容的检索系统的系统结构

(一)基于内容的查询系统构成。完整的基于内容的查询系统一般由两个子系统构成,即数据库生成子系统和查询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由相应的功能模块和部件组成。(1)对象标识(2)特征提取(3)数据库(4)用户查询和浏览接口(5)检索(匹配)引擎(6)索引/过滤器。

(二)基于内容的查询和检索过程。基于内容的查询和是一个逐步求精的过程,检所经历了一个特征调整、重新匹配的循环过程。(1)初始查询说明。用户查找一个对象时,最初可用QBe(QueryByexample通过例子进行查询)或查询语言来形成一个查询。(2)相似性匹配。将查询特征与特征库中的特征按照一定的匹配算法进行相似匹配。但由于这种匹配必须逐条比较每一记录,无法事先建立索引,匹配效率较低,为此在匹配前,首先通过辅助条件排除掉大部分无关的乐曲记录。可以通过风格、单声乐器、背景信息、乐曲片段组合四个方面来进行辅助检索。(3)满足一定相似性条件的一组候选结果,按相似度大小排列后返回给用户。(4)特征调整。对系统返回的查询结果,可以通过遍历来挑选,直至得到满意结果或从候选结果中选择一个示例,经过特征调整过,形成一个新的查询。(5)如此逐步缩小查询的范围,直到用户对查询结果满意。

五、基于内容的音乐检索系统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技术难点

(一)基于内容的音乐检索系统的发展趋势。(1)综合的多特征检索技术。(2)高层概念和低层特征的关联。(3)高维索引技术。(4)时序媒体的内容结构化。(5)用户查询接口。(6)数据模型。(7)性能评价。(8)内容描述标准。(9)其他类型的媒体检索。

(二)未来的技术难点。(1)数据模型。(2)特征提取和语义获取。(3)基于内容的编码。(4)查询说明模式。(5)索引和性能。(6)集成查询。(7)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卢小宾等信息检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数字媒体的主要特征篇9

关键词:新媒体特征影响传播

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势头迅猛,不仅极大的丰富了传媒形态,改变了传媒格局,还对全球尤其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新媒体是以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言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新媒体在国外媒体报道中排在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之后被称之为第四媒体。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一、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要正确认识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必须从新媒体自身看新媒体和从新旧媒体对比之中考察新媒体结合起来,才能提炼并高度概括出新媒体的主要特征。综合地看,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融合与即时性;交互与个性;分众与延展性等。

1、融合与即时性

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融合性。消解了传统媒体各形态(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新媒体改变了以往某类传统媒体只能提供某种单一形态信息的特点,它将各种信息形态、各种传输渠道、各种接受终端整合在一起,将所有的信息站点与不同媒介的用户互联,保证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任何终端进人新媒体网络,得到直接或间接的服务。

受众在传统媒体上看不到,或者看不全正在发生的事情。他们从报纸上看到的,从广播里听到的,从电视里见到的,往往都是过时了并且是经过过滤了的消息。基于数字化的新媒体则打破了传播的时空阻隔。卫星直播电视能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同步呈现在受众面前,手机拍摄的照片瞬间可以转发出去,互联网门户网站的新闻,总是处于不断滚动播出和随时更新状态,即时性使新媒体把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权力牢牢抓在手中。

2、交互与个性

新媒体既拥有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缺点。当传播者想向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不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交流时,不再不能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换而言之,新媒体其重心开始由数据(信息)向人转变。微博就是迄今为止最具革命意义的个人媒体。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新媒体通过短信、即时通讯、电子邮件、公共论坛和个人网页等手段,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双向交流平台。在参与性较强的lptY节目里,受众的反馈意见甚至能改变节目的后续发展。受众在与媒体交流的同时,还可以与其他的受众交流。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最大的冲击是,它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到人类的思维习惯。

3、延展与分众性

互联网站上的各种链接,是新媒体具有延展性的最直观的体现。新媒体上任何一条信息都不是孤立的,后面都对应着一个立体的、巨型的相关信息库。点击一个链接,就等于打开了一个信息库。延展性还表现在可以随时对信息进行修改、增补,并及时转发出去。

新媒体传播具有分众效应。根据受众使用哪种终端,就能将受众从大众中区别出来。根据受众消费哪一类新媒体内容,可进一步从受众中划分出小众来。这就是说,新媒体本身就是分众媒体,通过其掌握的用户数据库,新媒体还能以量化的方式对目标受众进行多层次的分众处理,并将信息精准地送达给他们。这一特征,更加适应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受众市场的细分化。

二、新媒体对科技知识传播的有利影响

新媒体大多数是指网络、手机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之类的“旧媒体”而言的新兴传播工具,新媒体以其强大的冲击力在当今传媒领域迅速占领了大半江山。新媒体的崛起与发展也给科学知识的传播留下了更广泛深入的研究课题。

1.有利于传播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复合型组合,决定了对科技知识传播形式与传播内容的多样性。例如,互联网与电视节目的组合,形成以网络电视或者网络视频的传播形式,人们只要通过一种工具就能便捷的收看到想看的电视节目,还可以无限次点击、随时随地不受限制的接收想获取的科学知识。又如,手机短信与科技类报纸的组合,用户既可以实时浏览到当期的报纸,也可以看到所有往期的报纸内容及该报的近期活动。同时,读者还可以对报纸上的单篇文章进行留言及提问,实现报纸与读者的互动。

2.有利于信息搜索与查询的广泛性。

新媒体快速的连接功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人们若想查询某个有关科学方面的问题,只要在互联网的相关网站上输入需要查询的关键字眼,相关资料的和信息便以海量的信息标题呈现在读者眼前,同时还可以享受由链接功能带来的更多的科技信息。人们在网上查询阅读的过程中,经过这种无限制的信息链接,科学知识便因此得到了扩充。只要读者感兴趣,任何科技信息和知识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得,新媒体这种便捷的传播特性省去了为了解决某个科学问题而要跑图书馆、一本接一本地翻阅资料的繁琐。

3.有利于掌握科学与知识的现实性

数字媒体的主要特征篇10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艺术新媒体与数字艺术

随着新媒体优势的越来越明显,数字化逐渐消解了原先的专业划分,由此衍生的计算机动画、视觉特效、电视媒体包装、交互设计、电子游戏、网络媒体等新媒体与数字艺术也就应运而生。新媒体与数字艺术绑定了人类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高度融合,达成了艺术内部的形式交换,是当下最为流行的主导艺术门类。

一、新媒体与数字艺术的概念

1、何谓“新媒体”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熊澄宇《新媒体与文化产业》,载于人民网2005年2月1日)

新媒体是指依托于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网络的新型信息媒介的总称。过去图书、报刊、电台、电视台是主流媒体,但是目前随着新媒体对主流媒体的介入,新媒体逐渐从配角变成主角,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影响力大。2008年我国移动媒体总收入是1053亿元,网络媒体总收入279亿美元,两者相加综合是1332亿元,占到我国传媒产业总产值的1/4,也就是说新媒体的收入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目前我国所有新媒体公司的收入是传统媒体的20%,新媒体上市公司比传统媒体要多一倍以上。

新媒体随着信息通信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及新媒体艺术等等。

2、何谓“数字艺术”

从1946年计算机发明至今,“数字艺术”的概念是变化发展的,不同时期其称呼也有所区别,这也是使人混淆的地方,但如果将其放在一个历史发展的纹脉中理解就相对比较容易。1950年Benlaposky用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进行模拟绘画,并将其称之为“电子抽象”。1960年代中叶,美国UtaH大学开展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研究,产生了计算机图形最重要的理论和算法,包括渲染、材质、光效果、环境贴图、建模等。期间,还有很多艺术家、设计师和工程师一起合作,进行艺术探索,其中包括著名的当代艺术先锋,如andywarhol、nanJunepaik、Johncage等,这一时期的使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可能性的尝试被称为“计算机艺术”(Computerart)。

根据Glenwilkins在2001年的《paintingwithpixels》一书中的阐述,数字艺术可以定义为:任何在创作过程中的全程,或某一阶段使用了计算机来处理素材,最后呈现图像全貌,都可称为“数字艺术”。

3、何谓“新媒体与数字艺术”

1974年,美国计算机研究所成立计算机图形实验室,开展计算机动画、分形、变形、图像合成、纹理映射等方面的大量研究,开发了一个名为paint的程序,用于计算机动画的创作。1970―1980年代末,计算机开始从大型机向微型机发展,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图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讯网络技术开始起步,计算机屏幕上不仅可以显示文本,还可以显示图形、图像,以及声音,因此为了区别于单一文字模式的计算机,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被称为多媒体计算机。

这一时期出现了交互的多媒体光盘设计,这一设计形式真正突破了以往的线性设计,引入了非线性设计的概念,对人机界面设计的需要迫切。计算机动画、计算机特效开始步入大众视野,但成本非常昂贵。1986年,Quantel发表了世界上第一套非线形编辑系统Harry,用绘图板可以将单个图像按运动顺序组合起来,进行编辑、处理、组合,进行录像。自此,电脑数字化视觉应用技术为艺术与设计创作提供了宽大的平台,社会称其为“数码设计”和“数码艺术”,它的载体就是数码新媒体。

新媒体与数字艺术就是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和非线性的编辑与合成技术,对数码图像、数码视频、数码文字进行创建、修改和艺术创作,并通过数字视频的编辑,产生艺术设计的视觉效果,如数字广告、数码动画、数字电影等等。新媒体与数字艺术就是泛指这一时代背景下跨学科的以计算机作为工具的艺术内容和形式。

二、新媒体与数字艺术的基本特征

从1990年代初开始,计算机和网络开始普及,“数字化的生存”成为一种生活方式。1995年的《玩具总动员》,使计算机动画路人皆知,电子游戏也成为新的产业。在这数字一体化的历史大背景下,新媒体与数字艺术跨越了技术、设计、艺术、科学的所有领域,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受众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传统的大众传播中,所有的智慧都集中在信息的起始点,信息传播者决定一切。大量的信息推向受众,而受众一般只能被动接受。在数字世界里信息是按比特放置于计算机硬盘或光盘内的,由受众选取其需要的比特信息。这一功能的实现,是基于比特流中的超媒体可以为受众提供检索、导向和互动。所有的新媒体与数字艺术都包含有互动的功能,也就是说,艺术可以存在于信息的起点和终点两端。

2、交流的双向化、个性化

在数字媒体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能进行适时的通讯和交换,而不仅仅是被动接收。这种适时的双向化首先使反馈信息变得轻而易举;同时每台计算机都可以是一个小电视台,信源和信宿的角色可以随时改变。数字化传播中点对点和点对面传播模式的共存,一方面可以使大众传播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可以越来越小,直至个人化传播。个性化是新媒体的一个本质特征。新媒体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甚至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订制其需要的新闻。也就是说,每个新媒体受众最终接受到的信息内容组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这与传统媒体受众只能被动地阅读无差别复制的内容不同。

3、可信度需读者自己判断

新媒体信息如果从实用角度来检验,可信度往往较低,但读者可辨别(仅指新媒体自身原创的或整合加工的信息);纸媒中,报纸新闻信息因时间限制可信度比较高。但报纸评论的可信度并不高,这是信息不对称及报纸利用客观因素加固信息壁垒获得商业利益造成的。相对而言,杂志书籍的可信度更高一些。

4、媒体无时间制

与报纸、广播、电视相比,只有新媒体才真正具备随时信息的可能。新媒反馈系统健全,纸媒体和电视媒体反馈渠道单一。传统媒体有明确的时效、时段,定时定量。这种传播时效,决定受众的关注也有时段性:每天一次性的关注。而新媒体24小时在滚动,每天必须n次关注,才不会漏掉重要新闻。滚动新闻这种形式,对于习惯了每天一次性关注的受众来说,很可能会漏掉重要新闻。新媒体网络的立体性和非线性传播特点使其受众完全没有这种担心。一句话,新媒体可以以更强的时效性反馈信息。

5、维护成本较高

新媒体技术高,更新快,维护成本较高,需要持续检查更新,以维持其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相对而言,报刊、广播电视技术发展了上百年,已经非常成熟,加上信息传送的周期性,虽然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而动态成本是较低的。管理机制相对模糊,新媒体的老大往往是总经理而不是总编。对技术的重视也有区别,在新媒体决策层中技术人员的分量重。

6、技术、人文、艺术的融合

熟练掌握数字媒体技术是新媒体与数字艺术的基础。就像从事传统绘画创作的画家那样,首先要熟练运用构图、透视、笔墨等,只不过今天从事新媒体与数字艺术创作的艺术家首先要面对的是计算机和互联网而已。此外,新媒体与数字艺术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立体化、综合性等特征,就要求艺术家兼具人文、艺术等多方面的素养。如何利用数字媒体的各种表现手段,使之综合、立体地,有针对性地、最有效地传达信息,就日趋成为每一个新媒体与数字艺术家值得研究的课题。因此,新媒体与数字艺术是一个技术、人文、艺术高度融合的全新领域,需要不断研究才能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三、新媒体与数字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近几年来,新媒体与数字艺术不断地体现出自身的魅力,带给人们眼花缭乱的精彩。杰・尼尔(Jakobnielsen)曾在《传统媒体的终结》里预言:“未来的五到十年间,大多数现行的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它们将被以综合为特征的网络媒体所取代。”(转引自吴洁《从超越到机遇――德国柏林国际媒体艺术节观感》,载于《设计新潮》2001年第2期)那么,数字新媒体的设计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首先,从新、传统媒体关系的对比来看,二者的确存在某种程度的互相替代性,但绝不是简单的新替代老,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融合,共谋发展”的关系。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具有受众选择的替代性。美国一家公司的抽样调查表明,新媒体出现后,23%的人看电视少了,20%的人看杂志少了,9%的人听广播少了,11%的人看报纸少了……这说明数字媒体的受众对象正在不断地扩大。但是,目前新媒体的主导内容在很大的分量上却是传统媒体的电子翻版,它的新闻来源于传统的报纸、杂志和电视以及通讯社等。新浪网的新闻中心是全球第一家24小时滚动播出的中文网站。目前,该网站在全国已有50多个合作对象,包括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每日编发新闻数以万计。美国在线(aoL)的新闻主要靠路透社与美联社这两家通讯社撑腰。

传统媒体由比较单一的媒体结构发展到今天的多种媒体大联合,各种媒体又吸收、借用了其他媒体的优势,不断形成新的媒体。各种媒体各种技术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的媒体形式,媒体环境变得多样化、多媒体化、多频道化。“三网融合”(指电信网、计算机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是传播科技发展的最终趋势,这对传统媒体而言意味着多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内容传播渠道。应该看到,在媒体多元化的嬗变中,谁也挡不住技术前进的步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将被永久性打破。未来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要生存下去,都需要拥有双重身份。受众从传统媒体走向新媒体,又从新媒体回到传统媒体,从在线到下线,从下线到在线,新老媒体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其次,数码技术应用领域最突出的是数字视频的创造。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能够编辑数字视频数据的软件,称为非线形编辑软件,如premiere\Finalcutpro等,数字化非线形编辑的特点首先是视频信息数字化,在存储、复制、传输的过程中不易受干扰,不易产生失真,软件开发的程度直接决定了画面的效果;二是操作软件能力的提高,使合成制作集成化,降低投资成本,操作方便,节目制作网络化,非线形编辑系统可以多级连网,通过同时分散工作,实现了一条龙的工作模式,体现分工合作,增加工作效率。

第三,数字化时代需要大量的综合型艺术家、设计师,他们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设计师,而是能很好地连接艺术和技术的人。而1990年代初期,一些动画公司主要雇用程序员做一些计算机特效,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则经历了从雇用程序员到雇用艺术家的发展过程,从而增加数字特效的艺术性。但是这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随着软件的不断发展,艺术家、设计师仍不得不自己编写一些脚本,或者使用界面非常不友好的自制软件工具,或者依靠技术指导去完成创作。而相反,程序员又必须理解他们编写机器代码之后的艺术。因此,目前从事这一领域的人要么是原先的程序工程师,要么是从传统设计领域,如平面、建筑等领域发展过来的。但是现有的教育体系没有培养出足够的混合型艺术家、设计师,隔行如隔山,这种教学体系培养的学生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数字化、综合化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梁刚建《实录:梁刚健-新媒体收入增长速度远超传统媒体》搜狐娱乐,2009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