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和金融的关系十篇经济和金融的关系十篇

经济和金融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53

经济和金融的关系篇1

关键词:金融;和谐;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5-0004-05

一、“和谐”思想的源起与流派

(一)我国“和谐”思想的源起

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就把“和”纳入了哲学的抽象范畴。“和”在古代汉语中,是作为动词用,表示协调不同的人和事,并使之均衡。如《尚书》:“百姓昭明,协和万帮”。[1]“和”也作形容词,如《广韵》:“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2]从古代哲学层面解读“和”,其意思用现代话语解读近似“事物存在与发展规律的一种状态描述”。镌刻在孔子大庙上的“中和位育”就是儒家“和谐”思想的高度概括。

“和”与“谐”作为一个联体,一同出现最早是在《管子》:“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3]二者从思想来源看,“和”字来源于古代《周易》中的阴阳思想,“冲气以为和”,也即阴阳耦合。可以理解为阴阳协调。“谐”字出自《周易》“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这一句主要用音律谐和来形容“和”与“合”的功效,并说明达到这样的状态就能很好的组织民众(注:探讨和谐的本质,必须把“和”与“同”的概念分开。《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所谓“同”就是相同事物的简单加总,“和”是多种因素的并存与互补,是差异的统一。因此,和谐的本质在于多种因素和差异的协调与统一。和谐的最高境界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谐的本质有二层含义: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提倡宽厚、包容、互不相害,各种不同对立或者矛盾的事物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西方“和谐”思想的源起

希腊语中“和谐”(harmonia)最初的意思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与东方哲学家管子描述的基本意思相近。由此看来,东方的“和谐”的理念与西方哲学的古代源流,尤其是古希腊哲学观念相吻合。

1.“和谐”作为一个哲学概念的源起。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学派的毕达哥拉斯第一个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他认为:“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和谐的,或产生于和谐。美是和谐,友爱是和谐,音乐是和谐,灵魂也是和谐。宇宙是天体的和谐,数是和谐的最好表现。”

莱布尼茨(Leibniz)则在《单子论》中把西方哲学中的“和谐”概念推向深入,提出“预定和谐”的命题,认为世界万物由一个叫“单子”的基本元素构成,每个单子各自遵循自身的本性发展变化,又自然与其它一切“单子”保持协调,从而形成“和谐秩序”。[4]黑格尔(Hegel)则扬弃了莱布尼茨的“和谐”概念,指出“预定和谐”是上帝预定的和谐,是“抽象的同一”,他认为包含“差异与对立的自身同一”,即“本质上的统一”、“具体的同一”是和谐的内涵。[5]

2.“和谐”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的源起。社会学的“和谐”思想是从苏格拉底(Socrates)开始。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plato)进一步阐述了“公正即和谐的”的思想。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认为,“和谐社会”应该由中等阶层掌握,这样可以协调贫富阶层德利益,避免矛盾冲突,从而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

3.“和谐”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的源起。真正把“和谐”思想引入经济学领域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巴夏(Bastiat),他撰写的《和谐经济论》认为“一切正当的利益彼此和谐”,试图建立一种彼此协调又互相竞争的社会经济体系。[6]

4.“和谐”作为一个社会整体发展的程度和阶段,即“和谐社会”概念的源起。19世纪初,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Fourier,1803)首次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他在《全世界和谐》一文中,指出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7]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描绘了美好的社会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由此可见,“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实践和理念在东西方都有可接受的文化和哲学传统基础。

二、“和谐”的经济学内涵

“和谐”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应该有其独特的分析框架(注:本文在构建和谐经济学的内涵框架时,之所以选择这三点作为支柱内容,主要是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自身的自洽性是任何一个系统要和谐的题中之义。二是考虑如果市场是实现效率的主要手段,那么,政府就应该是保证公平的主要手段;如果说市场是创造经济利益和福利的体系,那么,政府就是分配这种利益和福利的体系。中国政府作为一个“强政府”组织,更应该体现出分配“公平”的职能。);同时,“和谐”作为本文的特定研究对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本文认为“和谐”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其内涵有三大支柱性内容。

(一)“和谐”意味着“自洽”

所谓自洽,是指自相容,具体指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不同种类、不同子系统共同相处、相互融洽。简单的说就是事物内部处于和谐状态。系统和组织内部一般可以分为若干部分,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可能融洽,也可能不融洽。从深层次看,任何事物都是其内部各方面、各部分之间互相矛盾、互相斗争的结果,当事物结构在一定层次上具有共生性、秩序性、完整性时候,该事物就开始走向成熟状态。各个不同方面、不同部分开始和睦、稳定下来时,就可以称为“自洽”状态了。当然事物可以根据不同的性质与功能划分,一个事物的较大部分和较小部分是矛盾着的不自洽状态,但是其较大或者较小部分内部的正反二面可能是稳定的状态。所以,自洽状态也要看事物具体的哪些方面、哪些部分,不能泛泛所指。从和谐的经济学角度分析,人类追求和谐效用的最大化,必须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首要的约束就是事物本身的自洽性,如果本身都不自洽,那么盲目追求和外界、其它事物、系统的和谐则是本末倒置,只能造成更大的混乱和无序。

(二)“和谐”蕴涵着“公平”

公平包含正义(Justice)与平等(equality),是指社会权利、利益的在各种主体间公正分配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合乎社会各利益主体发展的正当需要。[8]罗尔斯在《正义论》第一章第一节第一句话对正义问题就行了阐释:“Justiceisthefirstvirtueofsocialinstitutions”。[9]韦森把它翻译成:“在制度中秉有和内涵着的首要的或者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正义”。[10]可见,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绝对的公平。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公平的观念是不同的。公平观念是社会的产物,按其所产生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公平又是一个客观的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公平的内涵不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对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观的内容。公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图1“和谐”的经济学内涵三大支柱性内容

公平作为一般概念,有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保证的规则,即切实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一个公正的社会应该建立在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保证大多数社会成员、组织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利益。二是机会平等原则,即从整体上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组织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确立机会平等的规则能够较好的消除由于特权和身份等级带来的不公正因素,有利于社会真正、充分、持续的保持活力。三是按照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即根据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具体贡献进行有差别的分配;按照贡献进行分配同时有利于消除平均主义的消极影响。四是社会调剂规则,即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对一次分配后的利益格局进行必要的调整,使社会成员不断得到有发展带来的利益,进而使社会生活的质量不断有所提高。

经济意义上公平的内涵,包括以下三点:一是所有权关系的公平。一般而言,社会成员、单个组织占有生产要素的范围越广,合理地使用生产要素的程度越高,社会公平程度也就越高。所有权关系的公平具体表现在各种所有权经济组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不会因为所有制不同受到歧视与不公正对待,它们在税收、贷款、子女教育、户口等各方面利益享受实际的平等的待遇。二是获得希缺资源机会的平等。每个社会成员、经济组织有参与市场的平等机会。各种社会成员、经济组织在获得希缺资源机会面前越是平等,公平程度就越高。[11]三是在经济活动中要更多地强调程序平等和机会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一个健全的体制下,每个经济组织、社会成员在市场面前都是平等的。各种经济体在融资、贷款、招工、原材料购买等方面权力平等。但是要真正做到机会均等,却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从公平的功能讲,公平是一种社会“减压装置”,具有稳定功能(注:另外,还必须区分“公平(Fair)”与“平均(average)”的概念。公平不是平均,更不存在绝对的公平。)。它能通过在社会成员中间分配“公平”,缓解社会积累的矛盾与不稳定因子。社会越公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地区与地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就会越和睦,整个国家和社会就会越和谐。

(三)和谐包涵着“效率”(efficiency)

效率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主题之一,而评价一项经济活动或制度安排也常以效率为标准。古典经济学认为,效率是指这样一种状况,所进行的任何改变都不会给任何人带来损失而能增加一些人的福利。

对效率的看法,帕累托把效率定义为:所进行的任何改变都不会给任何人带来损失而能增加一些人的福利。德・阿莱西认为效率是有约束的最大化。康芒斯(John・Commons)则借助于马克思的工时概念给效率下了一个较好的定义,即“效率是使用价值的出量对劳动工时的入量的比例”。[12]

一般地,在制度经济学领域评判效率有三种标准。首先,制度本身提供了效率。制度既提供了行为规范,又带来了效率。这是制度的两大基本功能。这种观点侧重于制度本身的功能,与交易费用理论较接近,能增加收益或降低成本的制度变迁和创新就是有效率的。其次,制度的效率在于产出的最大化和交易成本的尽可能低。产权理论认为有效产权体系是使社会产出最大化或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的体系。能使交易成本最小化,尽可能把外部利润内部化的制度就是有效率的。再次,有约束的最大化。德・阿莱西提出一个效率概念,以“有约束的最大化”为标准。其结论是,现实世界所遇到的某些约束条件是不可避免的,效率必须反映在有约束的最优化问题上。这种观点侧重于在有约束的现实条件中的最优化,是评价现实制度效率的一种比较客观的标准。

三、和谐金融体系的内涵

探讨“和谐”与“金融”的经济学内在关联性实际上是初步探索“和谐金融理论(注:“和谐金融”理论运用了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理论分析金融问题。同时,从其它经济学派与学科吸收了“精神营养”,这些理论与派别包括:空想社会主义学家傅立叶(Fourier)的“和谐社会理论”、魏特林的“和谐与自由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哈耶克(Hayek)的自生理论、约翰・罗尔斯(JohnRawls)的正义理论、帕累托(pareto)的效率理论、博迪和莫顿(merton,Bodie)的金融功能理论等等。可以这样说,和谐金融体系的研究是当今许多经济学流派与金融理论的一种加工、梳理与综合。)”的第一步,最终还是要落脚到我国和谐金融体系的构建问题上来,那么,和谐金融体系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呢?本文认为和谐金融体系的基本内涵是指: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金融生态环境良好,各种规模、类别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机构等在市场机制下竞争有序、相互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以较高效率运行,金融能够很好地发挥自身功能支持经济协调发展,各种金融关系处于一种比较融洽的状态。

图2金融子体系与经济体系、社会体系

本文认为,和谐金融体系的内涵是由“三大支柱”组成的一个有机体系。这三大支柱是:一是金融体系自身的和谐。二是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和谐。三是金融与社会整体的关系的和谐。

(一)第一大支柱是指金融结构的合理性

结构决定功能,金融结构不仅对金融业本身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还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金融机构的规模和层次和“和谐金融体系”的内在关联性。根据生物学的共生理论,具有内在联系的共生单元形成共生关系,共生能够产生“剩余”,不产生“剩余”的系统是不能增值发展的。互惠共生、共同进化是共生系统的本质,是自然界的一个主要组织规则。金融机构之间共生也能产生“剩余”,也能产生1+1>2的效果。从金融机构的规模和层次来看,在大型金融机构作为主导的格局下,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自身的“小规模优势”,生存空间也很大,尤其是大、中小金融机构在有序的竞争中通过、战略联盟、业务外包等各种合作协议进行良好合作,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功能互补,既丰富了金融市场的层次性,又形成了“大、中、小金融机构和谐共生”的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格局,这既有利于金融机构发挥自身功能,也有利于整个金融系统提高运行效率。

(二)第二大支柱是指金融功能的发挥具有公平性

和谐的金融就是要通过金融功能的良好发挥保证畅通资金流动,反过来说,金融功能发挥的不理想将会影响整个经济与金融体系运行。这就决定了和谐金融体系的内涵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进一步得到丰富。本文主要从公平的视角(注:选择功能视角对和谐金融的内涵进行剖析,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和谐金融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增进,实现目标的途径之一在于金融功能的发挥和金融效率的提升。而金融效率与金融功能之间是一个互为保证、互为基础的关系。一方面,有效率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是金融功能充分发挥的基础和保证;另一方面,只有金融功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和体现,金融效率才能得到提升。因此,这二个概念是金融发展中的一个“对子”概念,具有孪生性。),考察金融功能与和谐金融体系之间的关联性。

金融支持的公平性可以通过金融引导资金流向的功能实现。金融是配置资金的制度装置。有了资本,还必须将其引导向那些预期收益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低效率的投资。而金融本身具有筛选好的项目与企业家的功能。但是,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这只是单纯的金融效率观,真正的“和谐金融”体系下还应该关注和支持弱势地区、弱势行业和弱势企业。因为,没有它们的发展,势必造成过大的区域差距,过大的差距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社会与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1.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金融体系。一般地,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各地区不同的金融部门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形成储蓄的能力不同,给经济区域提供投资所需的资本也有差异。只有真正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足够的资本,才能为农村经济增长注入充足的活力。但是,从公平性的角度看,要构建和谐金融体系,还需要特别注重加强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农村地区有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才能使农村经济形成赶超趋势。反过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反过来又会有利于落后地区的和谐金融体系的形成。

2.支持中小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和谐金融体系的建立。经过近几年的国有企业改制,我国大部分小型国有企业已经破产和倒闭,中小企业主要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一个显著的事实是,经济发展水平和非公有制经济发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非公有制经济是造成城乡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13]因此,要建立和谐的经济体系,必须加强金融体系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宏观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微观经济环境也有利于和谐金融体系的建立。

(三)第三大支柱是金融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

金融生态就是由金融系统与之相关的其他系统所组成的生态链,这个神态链与金融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高度相关。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金融生态,包括金融系统中各种金融制度、技术、法律、政策、文化、道德、秩序等人类文明营造出的符合金融规律的因素。正如自然界任何生物生存和发展都由其自身和其所处的环境二者共同决定一样,金融体系作为社会体系中的子体系,其生存与发展一方面以自身建设为基础,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所处的外部环境。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建设和谐金融体系的关键,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建设和谐金融体系的基础。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律环境。从金融生态环境看,和谐金融体系需要完善的金融及相关的法律体系、监督体系,使各金融主体权责明晰,分工明确,依法实施有效的监督。二是信用环境。和谐金融体系并不是指要消灭一切有益、无意或者因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违约、逃债与失信行为,而是尽可能地健全个人信息系统,加强企业与个人的征信建设,促进征信监督,建立一个具有广泛约束力的金融信用档案,用制度减少失信行为,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金融政策。和谐的金融体系离不开良好的金融政策的制定。好的金融政策能够化解金融风险,调整金融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协调经济与金融的关系。要建设和谐金融体系,就要制定、落实与建立和谐金融体系构建有关的各项制度与政策。

图3和谐金融体系的内涵框架

四、和谐金融体系的评价标准

由于和谐金融体系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很多问题还在进一步挖掘和进行中,基本处于内涵的构架和概念的厘清阶段,对于和谐金融体系的阐述在总体上还处于定性阶段。所以在探讨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的效率、金融支持功能的公平性、金融与经济的互动、金融与社会其它系统的关系等问题上,本文初步提出以下几个衡量标准。

(一)金融系统自身是否和谐

金融系统自身是否和谐主要考察两个方面。

1.金融结构。本文在考察金融结构是否合理时,从“大型金融机构与小型金融机构功能是否配套”的角度进行衡量。认为,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型金融机构规模的合理边界没有一个最佳的绝对数量比例。本质上应该看在一个金融体系中,大型金融机构与中小金融机构在既定规模下,是否各自发挥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实现了功能配套。具体来说,就是大型金融机构在各自的优势领域都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金融功能。

2.金融效率。衡量金融效率的指标很多。本文主要从金融机构的密度这一视角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最佳密度的概念。同样,从这一角度看,最佳密度的出现应该是当“不限制一个金融机构的进入,就无法提高其它金融机构的效率”的时候发生。当然这也是局限在定性层面。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业发达程度需要不同的金融密度才能保证金融服务的供给。所以,不存在一个适合不同地区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的最佳效率标准。

(二)金融对经济的支持是否具有公平性

本文只从经济角度探讨这个问题。因为,如果从社会或者政治角度探讨可能会得出互相矛盾的公平性标准。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金融体系是否公平地支持了本地区或者本国的不同经济体,应该依据这一类经济体为国家或者地区所贡献的税收数量占全部经济体贡献的总量的比例和其在经济体系中的战略地位。税收贡献比例高的经济体应该得到相应的贷款支持,基础性地位的经济应该得到足够的生产资金。例如2004年非国有经济已经为国家贡献了60%以上的税收,但是获得的贷款却只有30%左右。这就是典型的不公平现象。

(三)金融体系与社会其它方面的关系是否和谐

这主要是一个金融生态的质量问题。这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

1.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法律尤其是与经济和金融相关的法律是否健全。健全的法律能够保证较低的贷款违约率。

2.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信用状况。社会经济体或者老百姓信用记录良好,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金融运行成本,使金融和社会各个方面保持稳定、互信的良好互动关系。

3.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歧视性金融制度数量的多寡。一个社会的歧视性金融制度越多,越能反映这个社会的金融不和谐。相反,金融与社会其它方面越是和谐,歧视性的金融法规就越少。

总之,判断一个金融系统是否和谐,总体上要看金融主体是否和谐共存、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具体可以参考以下指标:如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型金融机构是否共生,它反映金融机构和市场的集中度;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它反映不同要素市场是否均衡、合理;金融工具是否多样有效,它反映各种金融业务和工具的竞争程度,以及金融工具产品的差别化、个性化服务程度;金融机构的资本利润率,它反映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区域内金融机构的数量和密度,它反映了该区域的金融机构的效率;金融功能的主要发挥作用对象,它反映了金融功能发挥作用的公平性;金融生态的状况,它反映整个金融体系与社会大环境的和谐程度。

参考文献:

[1][唐]孔颖达.尚书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周祖谟.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管子.卷二: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54.

[4]莱布尼茨.单子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5]黑格尔著,梁志学等译.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弗雷德里克・巴夏.和谐经济论[m].中文版.1995.

[7]魏特林著,孙则明译.和谐与自由的保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8]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m].上海:三联书店,1997.

[9]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0]韦森.社会秩序的经济分析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1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经济和金融的关系篇2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发展金融中介发展股票市场发展

中国金融在过去几十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经济发展趋势上来看不得不说二者存在某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检验这种关系必须对中国金融进行充分探究,将中国金融的发展看做金融中介发展以及股票市场发展两部分,通过一定的对比论证总结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实证研究找到我国金融发展的方向。

一、中国金融中介的经济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国外学者对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看法,得出如下结论:金融中介体在进行风险管理、储蓄金的调动、项目管理、监督管理、交易等方面的行为都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即金融中介的发展必然促进经济呈正相关增长,且经济的增长反过来又促进金融中介的发展,即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当其中某一方得到提升必然带动另一方的增长。这种观点也在西方发达国家被论证。但由于体制的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实际情况证实的原理并不一定适用于我国的经济金融体制质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升,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否属实的论证不能忽略中国的影响,因此必须通过金融中介对我国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判断国外学者的观点是否能在我国站稳脚跟。

(二)变量选取

本文在论证过程中选取的数据指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传统金融中常用的金融深度指标,简称DeptH,通过该指标能够反映出金融中介体在大范围内的规模,在运算中主要体现在全部金融中介体所具有的流动负债(m3)与当个季度的总体GDp的比率。我国对金融中介体所具有的流动负债并未进行系统性统计,因此缺乏这方面的有效资料,因此可以利用某一特定时刻的期末余额(m2)进行代替。GDp是某一时间范围内的金额累计总值,这其中必然含有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物价变动造成的影响,为消除这种影响,可以对研究范围内的期初余额以及期末余额进行算术平均,再将其与该范围内标准GDp进行比算,得出较为可靠的比率结果。另一个指标主要是衡量存款货币银行在配置国内信贷过程中相对于中央银行的重要性[1],称之为BanK,选取该指标的金融中介的类型多种多样,因此将其与中央银行进行相比能够得出更好的标准,有助于存款货币银行得到更加有效的风险管理以及投资信息。除了以上两个指标外一般还需要建立辅助的经济增长指标,该指标主要体现在统计每个季度的GDp总量,分析不同季度的Gop增长率。为使得每个季度的GDp间存在一定可比性,首先计算每个季度的GDp实际数据,并以第一季度为对比基准,对商品销售信息进行分析,计算不同季度各商品的零售价格指数;简称Rpi,此时再用季度的GDp实际数据比上零售价格指数既能够得出该季度的实际GDp,该GDp即是相对标准的数据。

(三)结果分析

通过先前制定的DeptH以及BanK之间的相关系数,结合我国近些年的经济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的数据分析得出DeptH以及BanK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1,基于该系数得出结论DeptH和BanK之间的相关性并不高,二者只是在不同层面反映出金融中介的发展程度,二者之间蕴含的信息有一定区别。通过对金融中介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运算,能够看出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线性关系较为显著,其中的DeptH或者其滞后变量DeptH9(-4)能够回到回归模型中,由此可见DeptH和调整后的季度GDp增长率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当DeptH和调整后的季度GDp增长率进入到模型中,其t检验都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得出结论,中国金融发展中的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即证实中国金融发展在金融中介部分是符合国外学者预期的。

二、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不同于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明显线性关系,国外学者对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线性关系及相关强度等存在较大的分歧,一些国外学者认为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由于股票市场中的风险分担等因素可能导致人们对储蓄的动力下降,因此股票市场的发展可能导致经济增长出现负值,即股票市场的发展可能阻碍经济增长。股票市场在我国的发展虽然时间不长,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国际地位以及市场份额导致股票市场在我国发展速度极快,因此必须研究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变量选取

前文已经对经济增长指标进行讲解,此处仅介绍股票市场发展中的几个重要指标。第一个指标是每个季度的平均市场价格总值与当季度GDp的比值,通过该比例能够反映出该季度股票市场份额规模,一般用CapitaLiZation表示该比率。另一个指标是季度周转率,表示该季度股票投资总额与该季度股票平均价格间的比值。

(三)结果分析

数据来源同样选取《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通过科学运算能够看出,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几个指标在模型中的线性关系并不明显,即并不显著的进入回归模型,通过t检验发现其检验值很低,由此可见股票市场发展的几个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够明显。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影响十分有限,其作用仅有一点点,即外国学者普遍认为的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间是相互促进的并不适用于我国。

三、结束语

外国学者认为金融的发展必然促进经济呈正相关增长,且经济的增长反过来又促进金融中介的发展,即金融与经济发展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但这种观点在我国比较片面,金融中的金融中介发展对我国和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符合国外学者的观点,而金融中的股票市场发展和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却不符合国外学者的观点。

参考文献:

经济和金融的关系篇3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农村金融;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伴随着货币化与金融化,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戈德史密斯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经济迅速增长时期总是伴随着金融的快速发展。Levine完善了戈德史密斯的研究并得出相同结论。此后,国内学者也对该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样证明了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然而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对于省级区域的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将更加突出。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来阐述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二、模型、数据与方法

(一)理论模型

帕加诺模型是现代金融理论中验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有效工具,它以经济内生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证明扩大资本存量就能够实现经济增长。

其模型为:

其中,影响经济增长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资本的边际生产率a,储蓄向投资

融工程。

的转化率,总储蓄率s。

(二)模型构建

1.指标变量的选取。

(1)农村经济增长指标的选取。由于第一产业GDp能够从总体上反映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成果,并且能够反映真实的经济发展状况,因此选择黑龙江省第一产业GDp作为反映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增长的指标。(2)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指标的选取。根据帕加诺模型,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包含储蓄率、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但是由于黑龙江省农村储蓄具有刚性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季节性,无法真实反映二者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因此选取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表示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本文应用由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率来代表金融发展水平,其数值等于农村金融资产总量除以农村GDp,用RFiR表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用农村存款与农村贷款之和表示。(3)其他指标的选取。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选取乡镇企业贷款与农村贷款的比值来反映农村的发展结构,用FZJG表示;选择农村存款余额和农村贷款余额之和与农村GDp增量的比值表示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用符号FZGm表示。

2.模型的建立

根据上述的分析,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GDp代表黑龙江省第一产业GDp,金融相关率RFiR代表金融发展水平,FZJG代表金融发展结构,FZGm代表金融发展规模。

3.数据的来源与说明。

本文选取2000-2009年黑龙江省第一产业GDp、农村存款、农村贷款及农村GDp增量等指标的年度数据。其中黑龙江省第一产业GDp即定义为农村GDp;农村存款是农业存款与农户储蓄存款之和;农业贷款是农业贷款与乡镇企业贷款之和。为了减少指标变量的异方差性,并且使数据更加接近正态分布,符合实证模型的要求,对指标变量数据均取自然对数进行处理。本文数据来自《黑龙江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及据相关网站数据整理得出。

三、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所采用的时间序列数据出现因非平稳性造成的伪回归问题,首先对数据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数据变量的平稳性。如果数据变量为非平稳性变量,则将该变量进行差分处理,以达到平稳性要求。采用aDF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Stata11软件得出如下结果:

(二)协整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检验,进行协整检验之前,必须确定VaR模型结构,同时需要确定最优滞后期。

其中=0.8013,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各个变量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

根据回归方程可以发现,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的发展结构,发展规模和农村的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即黑龙江省采用合理的金融发展结构和适度的金融发展规模将对黑龙江省的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金融相关率指标的系数为负值,说明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增长并不是相互促进的。本文金融相关率指标是通过代表农村储蓄投资转化的程度来表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因此就意味着黑龙江省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程度较低,农村金融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随着金融发展,黑龙江省进入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是大量储蓄资金,其中很多通过农村金融体系流向非农产业,致使农业产业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另外,面向农村的商业性金融机构都具有逐利性,而农业贷款的高成本高风险性,使其盈利水平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对农村信贷投入的积极性下降,从而导致农村资金投入不足。

(三)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从理论上讲,协整检验只是表明变量之间的长期平稳关系,而大多经济变量之间既存在长期影响也有短期波动,VeC模型则很好地反映了具有协整关系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短期关系。VeC迫使模型在长期内发生聚敛,从而将变量之间的短期与长期关系结合起来。

从上述方程可知,lnGDp与lnFZJG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值为0.1980767,说明农村金融结构对农村经济增长在短期内的波动,将会以19.81%的速度从正向向长期均衡状态调整,在此波动的影响下,lnGDp从非均衡状态向长期均衡状态调整大约需要5年时间。据此可相应推出针对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的变化,lnGDp的调整时间为1.5年和0.8年。

(四)Granger因果检验

据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黑龙江省的金融发展规模和发展结构是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增长的Granger成因,而金融发展水平则不是。但是农村经济增长却是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的Granger成因。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适度扩大将带动经济交易范围和交易速度的同时提高,从而无形中降低了交易成本。农村金融的发展结构的改善有助于农村经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大力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加大农村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力度将会是农村经济加速增长。而农村经济增长是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的Granger成因,说明黑龙江省农村的经济增长将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经济的增长将带动农村金融的逐步完善,有效地提升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扩大金融发展的规模,同时二者将协调改善,更好地反作用于农村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不是金融发展结构的Granger成因说明目前黑龙江省的金融发展结构并不能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还主要以农业产业为主,农村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侧面说明黑龙江省农村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四、对策建议

综上,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长期稳定关系,但是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没有产生预期效果。因此应促进黑龙江省金融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服务。

(一)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

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促进政策性、合作性以及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合理分工,互相协作,形成一个完整性、多样性、多元化和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才能更有效地服务农村金融发展。首先,应明确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加快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使其持续地为农民及农业企业服务,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保证政策性金融机构能够真正有效地服务于“三农”。

(二)优化农村金融结构

合理分配农业和乡镇企业资金。改变农村融资过度依赖金融机构贷款的现状,通过有效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积极采用直接融资等多种方式优化农村金融结构。发挥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引导配置资金,扶持重点企业。降低农村的金融机构的准入标准,鼓励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结构,使企业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增长。

(三)培育发展农村资本市场。

黑龙江省乃至全国一些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资金匮乏,金融资产有限。只有积极发展农村资本市场,才能吸引社会各界的资金投向农村,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要求。一是应推动黑龙江省农业企业加快上市步伐,以上市农业企业将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打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本地企业共同发展。二是通过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加快农村资金的回流,使农村资金真正用于农村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26(5):24-31.

[2]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20-155.

[3]冉光和,张金鑫.农村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山东为例[J].农村经济问题,2008(6):47-51.

[4]Goldsmith.Raymond.w.FinancialStructureandDevelopment[m].newHaven,Conn:YaleUniversitypress,1969.

[5]程万鹏,李好好.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联性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35-36

【6】张建波,杨国颂.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0(4).

【7】米建国,李建伟.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2(4).

【8】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6(10).

【9】董晓林,王娟.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内生增长模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4):44-52.

【10】pagano,m.FinancialmarketandGrowth:anoverview[J].europeaneconomicReview37(1993):613-622.

【11】姚耀军,和丕禅.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1实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1-6.

【12】Gurley.G,Shaw.e.S.FinancialStructureandeconomicDevelopment[J].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1967,V15(3):257-268.

经济和金融的关系篇4

[关键词]区域金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配合存在一定偏差。本文以上海经济和金融发展为例,分析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以动态均衡模型分析两者间存在偏差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发展结果,并针对上海分析结果探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如何从产业结构调整找到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研究区域金融发展问题上,周立通过对区域金融资产机构的分析得出结论:就区域层面的金融资产而言,如果不计流通中现金的影响,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相关指标对金融发展水平的代表性在95%以上,这也符合长期以来我国以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形式存在的金融资产占绝对多数的现实。因此,研究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选取金融机构存贷款作为主要指标,既在理论上得到论证,同时数据采集可行性和可靠性也相对较大。本文选取上海GDp年增长率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增长指标,选择金融机构存贷款占GDp的比例作为金融相关比率来代表上海金融发展水平。根据表1数据绘出金融相关比率曲线图1,可以发现上海近十年的金融相关比率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

下文把GDp年增长率Y作为被解释变量,金融机构存贷款占GDp的比例即金融相关比率X作为解释变量,回归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模型如下:

Y=α+βX+ε

根据表1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结果(括号内为t值):

Y=0.048+0.016X

(4.668407)(6.130387)

R2=0.862327Dw=1.9988F=47.68

而(n-2)=t0.025(7)=0.37F(1,n-1)=F(1,8)=5.32

X的系数符号为正,说明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样本决定系数R2值较大接近1显示拟合优度较好,Dw值接近2无自相关,在5%显著性水平下,变量的t检验、F检验都通过,金融相关比率X与经济增长率Y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

进一步,对表1中的GDp年增长率Y和金融相关比率X两组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两者的pearson(皮尔生)乘积矩相关系数为0.933808,即GDp年增长率Y和金融相关比率X之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经济年鉴(2007)和shanghai.省略/数据计算得到。

上述回归结果显示上海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相关度很高,且呈正相关关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率相互促进提高。

二、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均衡分析

很多国内学者通过实证分析了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合理的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相互配合,在均衡状态下,使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否则金融发展过快或过慢都减少贡献。以下采用动态均衡模型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在图中横轴代表经济增长率,纵轴下方代表金融发展水平,纵轴上方代表金融与经济配合程度,曲线oe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均衡点的集合,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达到均衡状态下,沿着曲线oe移动,经济增长可以从金融发展中获取最大利益,经济增长也可以带动金融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同时进步。

1.金融过度情况下的均衡分析

如上述分析,如果金融发展水平为F0,而经济增长率低于Y0比如处于Y1的情况下,金融发展水平超过经济增长相均衡要求,出现金融过度发展的情况。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主要原因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资金需求不足且愿意或者能够承担的利率成本较低;信用制度不够完善,信息不对称,资金的投资不顺畅;投资收益率较低,风险却相对较高。因此,金融过度情况往往伴随出现储蓄率较高,投资却不足,出现资金转移投资和资金流失现象(金融发展水平下降),抑制本地区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率减小),经济增长受抑制导致国民收入减少,储蓄又逐渐减少,金融体系整体发展水平继续下降(金融发展水平下降)。

图形分析可看成:金融发展水平从F0开始下降,达到经济增长率Y1对应的水平F1时,经济增长率受抑制已经从Y1又变小了,无法达到平衡,从而金融发展继续下降。持续进行的相互促退过程中,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率达到新的均衡水平e2。此刻,金融发展水平为F2,经济增长率为Y2,配合度最高点为m2,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配合度曲线也相应发生变化。可见,金融发展水平过度,超过经济增长率的对应需求,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都会受损。

2.金融不足情况下的均衡分析

金融不足的情况,金融发展水平如果为F0,而经济增长率高于Y0比如处于Y3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水平较高,投资需求大,本区域的储蓄往往无法满足经济增长需求,形成资金缺口。

图形分析可看成:金融发展水平从F0开始上升,持续进行的相互促进过程后,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率达到新的均衡水平e3。此刻,金融发展水平为F3,经济增长率为Y3,配合度达到最高点为m3,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配合度曲线也相应发生变化。可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增长率大于金融发展水平情况下,通过经济发展因素的作用,可以提高金融发展水平,最后相互促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共同提高。

上述不同情况下动态均衡分析在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现状得到验证,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投资风险和利率成本较西部地区低,金融市场发达,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相互促进,发展势头强劲。经济增长率指标与金融发展水平指标成正相关关系。上海作为东部经济发展的龙头之一,自然可以得到前述回归结果,上海经济增长率与金融发展的相关度高,呈正相关,金融发展水平与整体经济增长率相互促进提高。戈德史密斯提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金融相关率不断提高但有限度的,经济发展至一定程度,产业发展重心改变和产业发展速度更替,以上根据上海三次产业发展来分析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发展选择。

三、结论

上海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度很高,且呈正相关关系,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率相互促进提高,验证了经济发达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发展的原因与可能性,这也是我国以上海为典型代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所具备的区域优势。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金融发展与其配合程度对彼此促进还是促退具有重大影响,金融市场体系构建和发展应该与本地区现实经济匹配,从不能盲目扩大或缩小金融体系规模,否则对经济持续增长和金融深化产生负面作用,应该疏导投融资渠道,避免金融资源偏流,培育金融发展的内在促进因素。

参考文献:

[1]艾洪德徐明圣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07

经济和金融的关系篇5

关键词:金融体系;经济增长;关系;

一、前言

金融发展理论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而金融发展实际上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一个发达的金融系统可以减少信息和交易成本,分担和管理风险,这对于储蓄、投资决策和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而不同的金融体系结构、金融工具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等,对于信息、交易成本和风险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研究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必须从金融体系入手。对金融体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内涵至今国内外学者也没有达成共识。理论界有较大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二:一是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在1969年提出了金融体系的概念,他认为金融体系是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体系之和,金融发展的实质是金融体系的变化,研究金融发展就是研究金融体系的变化过程和趋势。在他那本《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他认为金融体系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这样一些特征:金融资产的总量和实物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金融相关率;各经济部门的金融资产与负责总量及其在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上的分布;金融体系和非金融经济部门所持有的的金融资产和负责之间的关系;各种不同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和负责的比例关系,以及这些资产和负责所采取的金融工具的形式等等。二是近年来学术界流行的所谓“两分法”,即着眼于一国企业的外源融资——通过金融市场或金融中介融资角度划分的不同国家的金融体系,即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以德国、法国、日本为代表)和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以美国、英国为代表)。逐渐引入和传播,中国经济学者也开始研究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主要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的金融体系观为依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只是定性化研究中国的金融机制与体系;另一类则主要从金融资产的角度定量地研究和分析中国的金融结构特征。中国学者对金融体系的理解和解释更是众说纷纭。如王维安(2000)从西方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得出衡量一国金融体系的六大指标。李量(2001)把反映一定时期各种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形式、内容、相对规模和比例理解为一国的金融结构,并指出一定的金融结构反映一定的金融功能及效率,也反映了一个经济的金融体系的特征。王广谦(2002)则以金融资产体系为切入点,采用分层次的结构比率分析法来考察中国金融体系的现状与变化。李健(2003)从多角度对金融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金融体系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并认为金融体系由构成金融各业的产业结构、金融市场结构、融资结构、金融资产结构、金融开放结构等组成。

二、金融结构特征

根据世界各国关于金融结构的分析,把金融结构分为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我国现在是银行主导模式。这主要由于我国的市场证券化程度不高,多数企业不能直接从资本市场上融资。

1.从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责结构来看:银行主导型相对于市场主导型的第一个基本特是:在全部金融机构中,银行的资产负责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而在市场导向结构中,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份额要大得多。第二个特征是:对于前者,贷款是金融机构的最主要的金融资产。

2.从金融工具的规模和结构来看: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差别在银行贷款规模,股票市值和发行结构,债券市值和发行结构等几个方面。

3.从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方面来看: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差别在于:对于前者,居民资产组合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现金和存款;后者对股票和其他股权,债券占有很高的比重。

4.从非金融公司的融资结构和股权结构来看;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的差别在于:第一,前者的股权类证券的比例较后者为高。第二,在债券类证券中,前者的公开流通债券同银行借款大致差不多,而后者的银行借款要远远多于公开发行的债券。

三、实证分析

林毅夫(2009)认为,金融体系是金融体系内部各种不同的金融制度安排的比例和相对构成。金融体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从金融活动是否需要通过金融中介,可以考察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比例构成;从金融交易的期限长短,可以将金融体系分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从金融活动是否受到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可以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就银行本身,可以分为银行业竞争程度和不同规模的银行分布。白钦先(2003)认为金融体系是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其量的比例,并提出金融倾斜的概念。考察金融体系的表现形态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如产业结构、金融市场结构、融资结构、金融资产结构、金融开放结构等。在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关系方面:易宪容,黄少军(2004)从银行观,市场观,法制观,功能观阐述了不同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喻平(2005)从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出发,探讨金融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演进过程。

作为经济系统乃至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金融系统的结构问题属于广义的制度设计的范畴,而制度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经被新制度经济学反复强调过了。如诺思(1991,第17页)所说:“政治和经济组织的结构决定着一个经济的实绩及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增长速度。”在新制度经济学那里,产权制度的重要性来自于交易成本,无所不在的交易成本使得各种要素禁赋的所有者无法进行帕雷托有效的交易。因此,产权—要素票赋的实际控制权和占有权的安排就成了降低交易成本、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决定性要素。关于产权理论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是Hart和moore(1988)开创的不完备合约理论,其中主要分析了在不完备合约情况下,对要素票赋的剩余控制权安排是如何影响交易各方实施关系专有性投资的。在这里,交易成本依然是合约之所以不完备的前提。

通过1994到2008年的GDp总值Y和存贷款余额F的数据,作出下图:

很明显,90年代以来,我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金融也在发展。

除了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之外,不同学者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和收敛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存在很大争议。张杰(1994)认为,与经济发展的进程相似,我国金融成长的进程应符合威廉姆森“倒U”曲线过程。他在对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发展取向。研究发现,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布十分均齐,从而使金融失去空间成长的区间。由于一国金融成长的水平并不取决于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机构的简单扩张,而应该取决于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资本形成水平,因此,我国区域金融组织结构必须从“互挤”向“互补”转换。该转换的完成则需要通过解除现存的条块分割金融体系,构建新的区域结合型金融组织框架,形成若干个金融中心和金融“发展极”,打破金融资源流动的地区壁垒,弥合区域间金融市场的割裂状态,从而促使金融资源空间流动和配置机制的形成,引导总体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

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关键在于两者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金融体系的存在是由于在现实经济生活当中存在信意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金融体系的差异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哪一种金融体系更有优势,从经济学理论来看,银行在解决委托关系方面的确要比资本市场有优势,而资本市场在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方面又有其独特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有效率的金融体系是一个充分竞争的体系,这种体系的存在无疑是以资本市场为依托的,而不是建立在关联银行业务基础之上的。

四、结束语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现有的文献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金融发展差异以及金融资金的流动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得到了一系列重要且有益的结论。但是,现有的文献大多数单就我国金融体制和金融发展而论我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将我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纳入我国转型经济的特殊背景中,研究该转型经济背景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增长绩效产生影响的文献却十分有限。我国是一个转型经济国家,转型经济的特殊背景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在未来,研究转型背景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高冉.金融结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基于VaR模型的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0.12.102~103.

[2]肖云.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第2期.43~49.

[3]张静.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述评.商业时代(原名《商业经济研究》).2008年12期.103~104.

[4]艾洪德,徐明圣,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4(7)

经济和金融的关系篇6

关键词:甘肃;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一、综述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主流观点认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显着且意义重大。20世纪60年代,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1969)对这方面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他在金融系统规模与金融服务供给和服务质量正相关的假定下,用金融中介资产与国民财富的比值表示金融发展水平,应用35个国家1960—196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很强的平行关系,在数据比较充分的发达国家,金融发展平均速度的增长时期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罗伯特·g.金和罗斯·列文(robertg.kingandrosslevine,1993)针对戈德史密斯研究的不足,研究了77个国家1960—1989年的数据,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即拥有发达金融系统的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反之,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金融系统通常也较为发达。

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mckinnonandshaw,1973)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约束和金融压抑现象。这既削弱了金融体系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又使金融体系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资金短缺,并不是因为缺乏能用于积累的资金,而是因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资渠道堵塞和资金成本的扭曲,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缓解。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突出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发展中国家制定货币金融政策,推行金融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内在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理论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借鉴国外既有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谈儒勇(1999)采用1993—1998年相关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显着的负相关关系,金融中介发展和股票市场发展之间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单俏颖(2003)应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分析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在现阶段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

近些年,有关区域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研究在国内成为研究热点。周立、王子明(2002)采用1978—2002年的数据,对中国各地区(省区层面)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金融发展差距可以部分解释各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王景武(2005)通过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东部存在正向因果关系,而西部则为互相抑制。岑树田(2008)选取了1978—2006年的相关数据,对广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紧密关系,广西的金融发展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但广西的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的效应并不明显的结论。鉴于理论界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甘肃省为例,选取1994—2008年的数据,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以期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决策。

二、实证分析

(一)衡量指标

1.金融发展指标。由于国内外大部分研究通常都采用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为了解释甘肃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亦采用fir作为金融发展程度的指标,根据戈德史密斯提出的fir计算方法,即fir等于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量与国民财富的比值。考虑到本地区经济体所能吸纳的金融资产的能力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存款+贷款+保费收入+股票市场筹资额)/gdp作为反映金融发展的fir指标。经济增长指标。根据现有研究结果,认为最能充分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就是gdp,因此选取甘肃gdp环比增长率为衡量经济增长指标,具体为本年度gdp与上年度gdp之比,记为gdpr。

(二)样本数据来源及指标特征描述

1.样本数据来源。样本数据来源于《甘肃年鉴》各期、《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各期、《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甘肃统计信息网,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选取了1994—2008年相关数据,并按上述定义计算出fir和gdpr作为分析的两个变量,为减少异方差对回归带来的不利影响,分别对fir和gdpr取对数(见表1):指标特征描述。在实证分析前,先对金融发展指标和经济增长指标的变动趋势特征作一个直观的比较(见图1):

从上页图1可以看出,甘肃省金融发展指标fir与经济增长指标gdpr二者在数值上基本保持不变,接近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这表明甘肃省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保持着稳定的发展速度。从短期来看,金融发展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在大部分年限里保持此消彼长的相反的变化趋势;从长期来看,两条线几乎平行,说明二者保持着长期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

(三)回归分析

1.单位根检验。由于时间序列数据通常都是非平稳的,直接对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可能引起虚假回归,因此,有必要对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进行平稳性检验。通常平稳性检验的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本文采取adf检验法。

从表2可以看出,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的水平序列都是不平稳的,但经过一阶差分后在各显着水平下都通过了检验,序列平稳,两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因此符合进行下一步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协整检验。在adf检验的基础上,对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进行协整检验,看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根据协整理论,如果一组两个序列满足单整阶数相同且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两个非平稳序列之间就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从而有效避免伪回归问题。检验结果(见表3):

可以看出,在1%的显着水平下没有通过协整检验,在5%和10%的显着水平下通过了协整检验,协整方程为:

lngdpr=7.46095331962-0.492289021863*lnfir

这说明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负相关关系。这个结果与上文通过指标特征描述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是考察一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时采用的方法。在这里,分别选择滞后1~4期,对甘肃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结果表明,在10%的显着水平下,在滞后1、2和4期的情况下,所有原假设发生的概率均大于0.1,是接受原假设的,即金融发展fir与经济增长gdpr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在滞后3期的情况下,原假设“金融发展fir不是经济增长gdpr的原因”发生的概率为0.0997,略小于0.1,可以认为拒绝原假设,即金融发展指标fir与经济增长指标gdpr之间存在不显着的正向因果关系。

三、结论与讨论

由于经过单位根检验得出金融发展fir与经济增长gdpr均为一阶单整,两个时间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因此不能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学建模的结构法进行分析,从而运用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非传统计量方法,对甘肃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根据协整检验结果,在5%的显着水平下,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这说明,在研究期内甘肃省金融资产增长与gdp增长保持了相对稳定变化趋势,并且二者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原因可能是:(1)研究期内金融与经济政策平稳,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随着经济增长而变化,始终使经济增长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2)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见p131图1),这对二者之间在这一研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提供了可能。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负的相关关系。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1)由于金融资产的运用效率不高造成资金浪费,金融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由于近年来投资工具日益增多和民间金融的大范围产生,以及所选取的指标数据如股票筹资额等存在很多问题,如上市公司质量较低、投机性很强,资金被大股东占用而未能投入到经济体中促进自身发展。(2)货币当局逆周期操作,运用货币信贷政策熨平经济波动,在经济处于高涨时期,货币当局通常减少信贷资金供应量来防止经济过热。(3)存贷之间的差额逐年扩大。在fir指标选取的数据中存贷占有绝大部分比重,而且在欠发达地区,金融业主要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角度考虑,当上存资金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时,国有商业银行将富裕资金上存至上级行。这实质上是资金的外流,这部分资金并没有回流利用到甘肃的经济体中。甘肃省金融发

展与经济增长存在不显着的正向因果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10%的显着水平下,分别在1、2和4滞后期的情况下,金融发展指标fir与经济增长指标gdpr不存在因果关系;只有在滞后3期的情况下,金融发展指标fir是经济增长指标gdpr的原因,但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显着,并不能有力说明金融是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1]goldsmith,raymondw.,1969,financialstructureanddevelopment,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

king,robertg.andlevine,ross,1993,“financeandgrowth:schumpetermightberight”,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08,

38-717.

levine,rossandzervos,sara,1998,“stockmarkets,banks,andeconomicgrowth”,americaneconomicreview,88(3),537-558.

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53-61.

单俏颖.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6):72-76.

周立.中国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缪小眉,贺刻奋.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宁波为例[j].经济丛刊,2008,(5):45-48.

经济和金融的关系篇7

1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概念简述

1.1金融体系

在现实中,世界各国具有不同的金融体系,很难用一个相对统一的模式进行概括。从直观上看,发达国家金融制度之间一个较为显著的区别体现在不同的国家中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重要性上。这里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德国,几家大银行起支配作用,金融市场很不重要;另一个极端是美国,金融市场作用很大,而银行的集中程度很小。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是其他一些国家,例如日本、法国传统上是银行为主的体制,加拿大与英国的金融市场比德国发达,但是银行部门的集中程度高于美国。从一般性意义上看,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同时,由于金融活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的管制框架也是金融体系中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1.2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指人通过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创造的经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

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一直处于变化当中,且二者之间相互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也是从实体经济中去窥探不同时期的经济变化规律,完善金融体系,又用金融体系去指导和调整实体经济的运作。二者一直在相互作用之下发展。笔者认为,实体经济先于金融体系体系出现,金融体系的出现不过是人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总结出了一套实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运行要素。可以说,实体经济的出现是金融体系出现的根本和基础。早年间的实体经济只是简单的物品交易或货币交易形式,那时,社会中也还没有出现实体经济这一词汇,随着社会交易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发展,人们逐渐地将这种经济活动归结为实体经济,发展至今,实体经济已经从物物交换、货币交换转变成了货币与货币的兑换、货币与商品的兑换、货币与服务的兑换、货币与知识技术的兑换等多种交易方式。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为金融体系的形成累积资本和资源,人们为了更好地规范经济行为,抓住实体经济的发展规律,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于是对实体经济进行了分析与规划,总结出了一个实体经济的发展框架,而这就是金融体系。金融体系的诞生改变了从前实体经济杂乱无章,随意发展的局面。可以说金融体系的诞生规范了实体经济的运作,减少了实体经济运作的风险,对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关系分析

从金融体系的建设发展以及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以下两点联系。

3.1基础性因素———实体经济

从二者的产生时间上来看,实体经济先于金融体系存在,金融体系是在实体经济提出之后才出现的;从内容上来看,实体经济所指的是经济体的实际运作,是对一切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的总称,而金融体系所指的是经济运作的规律和框架,必须在有经济运作后才会有金融体系。因此,可以说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存在的基础,实体经济不复存在,金融体系也就毫无意义可言。

3.2发展的重要工具———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通用运行规律进行了概括。人们可以利用金融体系指导自身的经济活动,抓住实体经济运行的规律扩大生产,在市场捞金,也可以利用金融体系预测未来实体经济运行将会发生的危险,有效地规避实体经济运行对自身经济活动带来的损害。而管理部门则可以利用金融体系控制和调整实体经济的发展,杜绝违规操作行为,指导实体经济公平、顺畅的发展。

4协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措施

人们在利用金融体系指导经济活动,参与实体经济运作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纰漏,人们对实体经济的规律把握也不会百分之百的准确无误,错误的指导和控制可能引起实体经济的崩解,引起失业、企业倒闭、银行破产等危机。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需要注意协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4.1实体经济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

实体经济存在的必要因素是交易行为,所以,通过控制经济交易行为,能够充分发挥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金融体系,为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资料。控制交易行为需要各个国家、政府以及经济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各个国家与政府要完善关于经济交易的相关法律制度,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经济建设,各经济参与者,例如大型的企业则需要规范自己的交易行为,做到公平、诚信,坚决决绝从事虚假交易、黑市操作等行为。

4.2金融体系的自由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所谓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就是减少政府及其他力量对实体经济的强势干预,遵循经济发展的自由性,采用积极的资金干预手段或者其他遵循社会经济规律的手段巧妙地避开经济发展的风险。对于政府来说,需要制定科学的资本运作项目,根据社会经济动态发行货币,进行资本规划;对于国际来说,则需要找准经济发展的有利形式,促进国际交易,公平对待对外经济关系,促进国际金融的融合,努力寻求共同发展。

4.3努力促进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与改革

不论是实体经济还是金融体系,它们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资本市场,保障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和改革,才能够保证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建设。金融体系中的直接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莫大的关系,直接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能够助推实体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改革则需要借助直接金融的优势。例如,及时传播实体经济的动向及相关信息,帮助资本市场进行完善,规范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及时地组织不正当或其他错误资本操控行为改善政治环境、发展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也是促进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与改革,协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重要方法。

5结论

经济和金融的关系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结构;经济增长

一、引言

20世纪60~70年代,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罗纲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开创性的研究,肯定了金融发展对于一国经济增长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后,该领域一直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不仅试图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演绎,而且从两个方面对该领域进行了拓展。一方面,学者们开始注重金融体系内部结构的演变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关于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问题;另一方面,学者们也注意到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带来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二元”分割,于是便致力于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而这两个方面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纵向深化”和“横向衍生”。本文认为,如果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继续拓展,即将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纵向深化”,将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横向衍生”,其交点便是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及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这两个相关领域。因而,本文将这两个方面的已有文献进行述评,并针对这些研究存在的缺陷以及结合国家目前的经济政策,提出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问题将是下一个研究的重点。

二、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虽然学者们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但至今对金融结构的内涵及其衡量的指标也没有达成共识。因而在分析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也并非是一种思路。

(一)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

毛定祥(2006)把金融结构界定为金融资产结构,即货币性资产(包括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存款)、证券性资产(包括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和保险保障性资产(包括商业性保险资产、政策性保险资产)的构成及比例。毛定祥依据协整理论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正处于从转轨经济向成熟的市场经济过渡的发展阶段。同时,中国的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存在不协调。蒙丹(2006)同样以金融资产结构为代表,对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非货币金融资产(主要是股票和债券这两类)在金融资产总量的比例的变化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关系。

(二)银行结构与经济增长

王红(2005)以银行集中度及银行的市场结构为代表,利用1986~200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中国银行集中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银行较高的集中度对经济增长有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显著。胡峰(2004)对关于银行集中对企业融资影响的两种假说,即结构一绩效假说、信息基础假说进行了探讨。并且认为,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入,我国银行的集中度有可能会提高。我国政府需要制定出完善的相关政策,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银行业在集中的过程中能够对经济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

陆益美(2005)引入单一区域模型,分析了银行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机理,从市场结构、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等方面总结了中国银行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适应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一调整银行结构的政策建议。

(三)金融体系结构与经济增长

林毅夫等人认为主要有两类金融结构现象:一类是指银行业内部的结构,即信贷资产在不同银行间的分布状况,特别是不同规模的银行在信贷活动中所处地位和相应的分工;另一类是指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即以股市融资为代表的市场型直接融资和以银行融资为代表的关系型间接融资的相对比例及其分工。而这两类现象都可以用金融体系结构解释;金融体系结构包括了中介型金融体系与市场型金融体系,中介型金融体系主要考察银行业的结构即第一类现象,市场型金融体系主要考察融资结构即第二类想象。基于金融结构的这种理解,林毅夫、章奇、刘明兴(2003),从金融结构在经济增长中所起作用的角度出发,对全球制造业1980~1992年数据的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金融结构和制造业的规模结构相匹配,即在一个以大企业为主的经济中,存在一个市场型的金融结构,或存在一个较高的银行集中度时,才能有效地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促进制造业的增长。此后,林毅夫、姜烨(2006)又利用分省面板数据对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做了实证研究,他们认为如果金融体系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相匹配,将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反之,则会对经济的发展和增长起阻碍作用。

(四)小结与评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已有的关于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对于金融结构的界定,主要有金融资产结构、银行结构和金融体系结构三种观点;第二,对于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都认为金融结构应该与经济结构、产业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第三,研究的角度都从一个国家的宏观层面,分析的是整个国家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问题,而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二元”经济现象,忽视了由此带来的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城市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问的差异。

三、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诚然,学者们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很少涉及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问题。但是,我们从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可以隐约地发现,学者们实际上一直把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问题隐含于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了。

姚耀军、和丕禅(2004)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中国农村1978~2001年间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出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正规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并没有起到“供给主导”作用,而是处于一个严重滞后的“需求遵从”地位。实证研究表明,农村正规金融相对于农村经济增长是缺乏效率的,而农村非正规金融值得关注。郭沛、蒋俊鹏(2005)运用双变量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选择1985~2003年的有关数据,分别检验了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内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表明,就区域层面而言,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农业经济增长不是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培育和发展农村金融组织,建立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对于构建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与区域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安翔(2005)在对内生增长理论中的帕加诺模型作适当变换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农村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业的发展对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国家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决定性变量;另外,利率指标与农村经济增长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应以凯恩斯的低利率货币政策为佳。邓莉、冉光和(2005)采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研究重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重庆农村金融规模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指标;农业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说明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而乡镇企业贷款对乡镇企业增加值的直接贡献有限,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金融的依赖程度不高,但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却较为突出,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可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些研究都表明农村金融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农村金融必须与农村经济相协调。但是在分析农村金融发展时采用的大都是采用金融相关率、农业贷款等指标衡量表示,而忽视了金融结构的变迁也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表现。因而,他们是将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隐含于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中进行研究。

四、结论与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的再次拓展将会在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研究上形成交点,但是目前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及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两个相关领域。前者忽视了在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结构与城市金融结构的差异,后者把农村金融结构隐含与农村金融发展中。因而,研究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问题,对于促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经济和金融的关系篇9

新时期以来,金融经济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实体经济,这种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主要表现为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并存,具体分析如下:

1.积极作用

由于金融经济发展迅速,因此在国民经济领域的位置愈加突出,这也是更多的社会资源向金融经济范围倾斜,在整体经济发展中,金融经济的资源配置、资金盘活作用更加明显,对实体经济的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消极作用

如果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失衡严重,就是使金融经济失去约束力,甚至出现金融经济妨害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利局面,同时也会对经济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从本质而言,金融经济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但是两者之间关系分离的化,实体经济将会受到严重破坏。因此,两者之间制衡机制的建立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分离进行防范管理。

二、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变化成因分析

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的分离,是由于金融经济的快发膨胀造成的,如果这一趋势不加以遏制,必然会造成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伤害。造成两者之间关系分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金融资产占比扩大

随着金融资产占比的不断增加,其市场风险也在持续扩大。如果实体经济的发展长期滞后于金融经济,则会造成经济环境失衡。无论从国民经济基础法系还是发展历史分析,实体经济都是国家经济的根本支撑,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实体经济后,才能为金融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金融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背景,只有实体经济繁荣,才能带来金融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在国际贸易中,实体经济进行交易必须有外汇支持,而这正是金融经济的影响范围。金融经济能够在国际交易中发挥中介作用。而金融经济的参与和渗透,必然会带来多种金融风险。在这一因素作用下,金融交易的频度和额度也会超越实体经济,从而造成金融资产占比明显提升。这一现象犹如一把双刃剑,既能够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同时也为经济环境带来了新挑战,由于金融经济高度集中,会造成社会经济的损失。

2.制度以及技术因素的影响

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度和技术因素的影响。从制度层面而言,由于金融经济的膨胀,使金融交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投机主义、非理易、盲目交易等行为,这些问题都是因为金融经济约束力下降造成的,制度的缺失使金融经济的发展缺少必要的制约。从技术层面而言,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金融经济的种类更加丰富,金融交易数量的增加,造成金融资产所占比率不断上升。

3.金融管制缺失造成金融经济自由膨胀加速

经济和金融的关系篇10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调节措施

市场经济的任何波动性变化,都会给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造成影响。因此,从事金融行业和证券交易行业的工作人员,要时刻注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我国现在已经加入国际经济贸易组织,受国际经济市场的影响,我国的市场经济经常会出现大的波动,这些波动变化经常会在一段时间内阻断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所以,必须不断加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控制,以此来保证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稳定关系。

一、对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现状进行分析

1.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共容性关系进行分析。实体经济是为我国市场经济牟取利益而存在的。但是,实体经济创造出的经济财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实体经济发展的衰退,它已经不足以为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动力。这时,金融体系由于没有实体经济作为依靠力量,将会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土崩瓦解,最终产生全国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现象。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产生,就需要利用它们彼此之间具有共容性关系的特点。即通过对金融体系进行规划,使其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这时,将实体经济放入金融体系的规划范围内。不仅可以从其中获取正确的规划路线,同时也可以为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财力支持。2.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非共容性关系进行分析。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非共容性关系体现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发展,既要让它们联系起来,又要在某一发展阶段令它们彼此独立起来。因为,在金融体系的发展阶段,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那么就必须要保证其不受外界经济因素的干扰。这便意味着,要打破它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亲密关系,使金融体系均衡发展。除此之外,也不能放弃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对实体经济来进行独立调节。对它们进行非共容性关系调节,可以使它们在彼此独立的基础上实现双重发展。

二、目前我国社会中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1.实体经济是构建金融体系的基础。从金融体系的内部组成结构来观察,我们会发现在它其中包含了实体经济。因此,我们认为实体经济对于金融体系的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假设:如果实体经济不给金融体系提供资金辅助,那么金融体系必然会因为缺少资金而停止运行。另外,实体经济这一结构也参与了金融体系的构建,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将会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它们两者之间相互影响。2.金融体系的建立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体系的建立,可以满足实体经济缺少的资金输入。由于实体经济本身没有原始资金积累,所以它在进行贸易交换时必须要从外部获得资金,否则实体经济难以进行贸易交换内容的维持。这种情况下,金融体系就充当了实体经济的场外援助角色。金融体系积累的原始资金被用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实体经济的服务业务进行内容扩展。使实体经济获得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将其承担的风险降到最低。

三、对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1.金融体系运转以实体经济的形式表现出来。金融体系的运转需要以实体经济的形式来体现,并且需要依靠实体经济来进行资本输出。另外,在金融体系中,经常会涉及一些虚拟货币交易形式,例如:证券交易、股票交易、公积金等,在这些金融交易形式中投入资金,最后利用其来进行经济的获益过程。2.金融体系服务以实体经济的形式表现出来。用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服务机构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各大型银行机构。这些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除了资金流通外,还包括集中资金用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些金融机构都是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主的。因为,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整个国家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作用,广大人民群众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预备资金。他们通过把资金存入银行,来支持国家经济发展,这一过程是由金融体系来执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