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认识十篇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认识十篇

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50

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认识篇1

关键词:模拟;仿真;算法危机

1 引言

目前,人类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信息革命”已全面兴起。人类社会已从“数值计算”转入全面的“问题求解”。人类正逐步把信息过程移植到计算机系统中进行,从而产生“信息管理”、“信息工程”、“信息交换”等分支科学的需要。对于迅速扩大“问题求解”范围来说,现存的计算机功能严重不足,缺少“智能”。缺少智能的“计算机科学”已无法概括信息科学的全部内容。广义的信息科学正在形成,ai是广义信息科学的核心。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与智能有关的问题就很感兴趣,只不过在计算机问世之前,没有任何工具研究智能的本质。ai出现在1956年夏天,美国东北部的新罕布什尔州的达特玛斯大学。10人组成的研究小组历时2个月之久的会议。会议内容是如何利用计算机在数学、物理学、神经学、心理学、电子工程学等方面模拟人类智能行为的学术问题。可见人工智能学科的出现与计算机的问世密不可分。

2 “数据处理”与“知识处理”

科学技术的研究过去只有两种方法,即理论研究和科学试验。计算机的诞生和应用使科学技术的研究出现了第三种方法,即“计算”、“模拟”和“仿真”。新的科学方法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中包括对各门学科的促进,而且使科学技术领域出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派生了一些其他科学分支。

计算机产生巨大影响的根源在于其巨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从应用的角度分析,信息处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数值计算、文件处理和数据管理等。这些应用都有明确算法,这一阶段的特征可以称为“数据处理”阶段。它显示出对许多学科现代化的催化剂作用,跨越了许多不可逾越的“计算”鸿沟,使许多不可解的问题迎刃而“解”。

第二阶段,重点是逻辑与符号处理,目标是使计算机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知识处理”,即迈入了ai的新领域。

从“数据处理”到“知识处理”既有其渐进发展的一面,更有其飞跃的一面。知识处理有的有算法,这是渐进性质的发展;对于难找到算法的知识处理问题,计算机则不能有效处理。克服算法危机,这是对ai的期待。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探索未知的过程,也是不断创造新工具的过程。探索未知的新工具,从而使更多难题获得更有效的解决。

3 人类认知的进展

推动整个科学技术发展最本质的因素是人类的认识和认知。而人类认识的发展是在与人类认识工具的发展相互作用下共同前进的。计算机使人类探索事务的信息成为可能。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进展,提高了人类认知过程效率。人类认识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类认识重心的转移。从认识客体到认识主客体关系,进而深入到认识主体本身;

(2)认识方法的改变。从直观的笼统的认识,到分门别类地分析,进而到对物质世界的整体化、系统化的认识;

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认识篇2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

引言: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提出是以计算机为一种现代的科技应用技术工具,通过人类的有效应用完成相关信息技术的处理和应用,从而提高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有效制定,保证计算机相关内容的合理化发展。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相关内在联系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合理的认识计算机相关的特点,以合理的计算机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系统内容结构、计算机软、硬件处理方法、计算机实效应用方法、计算机网络运维处理过程、人工智能管理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分析,从而完成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电子信息计算管理应用。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科学技术通过对通信科学技术的相关联系,加深信息社会的管理进行,提高计算机系统的相关性能处理,加快计算机相关元器件的管理,保证计算机相关结构的有效实现,从而深化计算机智能化、集成化、运维化、应用化计算机软件的有效处理,实现全球化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职称下,相关信息资源数据的有效共享,提高计算机网络相关数据的合理管控,保证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有效技术管理和支持。科学家通过对计算机的研究,将计算机有巨型化、机械化逐步发展为微型化、网络化、职能化、多功能化的计算管理,保证了信息数据的有效管理,加强计算机相关设计和制造的有效处理方式,提高计算机信息化运维,保证电子市场商业化、人工管理智能化、网络信息运维通信化等技术功能的综合应用。

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是当今社会计算机水平快速发展的成果,是属于计算机科学范围内的。电子信息技术通过对电子和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进行有效的设计,保证使用电子数据、制造产业化信息产品管理,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微波控制技术等相关数据的有效分析。电子信息化科学知识体系结构可以按照电路与电子相关知识领域将电路数据、电子备件、数字逻辑系统和微波系统、通信系统进行区分,电磁场技术有电磁波和微波进行数据控制,信息处理方式由信号和系统、自动化信息控制、随机信号分析控制和数字信号处理等模块组成,计算机相关数据信息有计算机系统、程序控制系统、网络设计技术系统和嵌入式管理模块系统组成。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系统是电子技术和电磁技术的相关应用,这些技术对计算机和微电子控制技术有很大的影响。电子信息工程通过对计算机现代化数据分析,对电子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控制和信息处理,保证相关信息的有效获得和合理管理,对电子设备和电子信息系统进行开发、设计和利用,保证电子信息工程的社会管理影响力。例如,在3G网络电话数据传输中如何实现实时、准确、清晰的图像传输。通过对电子信息数据相关知识的分析,提高电子技术相关产品的处理,保证电子信息工程系统技术的有效应用。

信息化系统的社会管理是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分类要求,按照合理的信息化社会分工进行管理,保证社会相关各个领域数据的准确生产、有效服务、合理化管理,加深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规划和开发,实现不同信息数据资源的相互沟通,从而提高整体社会生活、经济状态、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等问题的有效提高。社会化信息产品的实现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手段,通过计算机系统的二进制编码完成对计算机系统数据、文字、声音、图像等内容的表现,合理的管理和存储相关数据,是信息产业化技术管理可以更好的完成计算机数字逻辑的有效发展。在信息数据处理中,比特是计算机数据信息中的单元,是组成信息化数据相关内容的基本单位,通过对数字化信息的管理,加深高效数字技术的生产,保证高质量产品的有效提高,使人们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认识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例如,手机就是得益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数字技术,加快手机信号的传输,通过网络运营商的供给和控制,加快计算机相关数据的有效控制,建立合理的数字计算机管理模式,通过网络相识链接相关数字化电子信息产品的广泛应用,保证电子数字化消费产品的有效发展,提高电子设备数据化分析的有效控制,更新信息化电子技术设备的有效维护。移动数据通信网络,将信息的有效管理,提高了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保证了网络化数字信息的有效实现,建立合理的数字网络化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化控制,突破了原有的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实现了网络线上相关信息的实时同步、人与人之间、信息与信息之间的交流和互通,将全球世界的各个网络进行有效的布局,完成计算机数据的有效连接,从而构成网络化数据信息平台,完成信息网络化同步提取和管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相关研究,认识信息收集、处理、区分、交换、存储等问题的有效控制,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系统、网络化数据相互联系,保证计算机科学技术可以同步快速发展,完成信息数据的实时对接。微通信电子技术、通信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化技术管理都由计算机系统应用逐步发展开来,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化处理,加深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保证计算机社会发展的有效实现,保证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同步提高,从而更好的完善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相关问题的有效处理。电子信息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关需求处理和分析,认识我国目前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情况,合理的分析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不足,从而更好的加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研究,从而更大范围的保证相关数据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孙景琪著.《电子信息技术概论》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1001:15-107

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认识篇3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竞争力;途径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连年以来就业率都比较低,如何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这成了社会关注的重点。笔者认为要想使其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使其专业就业率提高,真正的关键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笔者认为: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必须从专业性质定位、人才素质定位等方面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现有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基础上,找准定位、打造特色

信息与计算科学涵盖面很广,灵活度大。在专业方向选择和课程的开设上应有侧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如何培养特色人才成为摆在各个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认为:首先,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人才培养应该遵循“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的办学指导思想。“强基础”指深厚的数学基础不能削弱,这是与计算机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和信息与管理专业的最大区别。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模型实现的能力。“宽口径”指基于本科教育的特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尤其是与管理类、计算机类的交叉。“重实际”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根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毕业生供职的行业来看:今后该专业可以朝三个方向发展:侧重于信息科学方向、侧重于计算科学方向、侧重于经济管理方向。侧重于哪个方向,完全由高校的软、硬件条件决定。

二、走校企联合之路

鉴于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社会认可程度低的状态,高校可以开辟实习基地,积极与企业联手,实行“订单式办学”。所谓“订单式办学”是指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培养、输送什么样的人才。一方面,学生能通过实习及时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并从生产实践中汲取知识,开拓眼界,为今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这些企业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开拓就业市场。同时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能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培养目标。

三、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鼓励“一专多证”

信息产业是一个充满高薪机遇的行业。为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开发自己的“软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通过相关的认证考试,提高自己“专业化”水平,争取做“又红又专”的专业化人才。与信息相关的认证主要有:网络认证、数据库相关的认证、开发技术相关认证、经济管理相关的认证等等。认证资格是获取高薪的“通行证”,这对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四、探索就业教育走为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以往的就业教育通过灌输就业政策,训练学生面试技巧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而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事业心、进取心、冒险精神,进行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从“就业”到“创业”,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对就业的整体状况迥然不同。单纯的“就业”,只是有限的工作岗位在学子之间的选择,这个选择是通过竞争,通过“找”来得到的。而“创业”不仅能为自己解决就业问题,并可以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这“找”一“创”之间,把减法变成了加法,甚至乘法。

创业教育不仅打破传统意义上“就业就是找工作”、“就业就是替别人打工”的狭隘思路,而且摆脱以往的创业误区,即:大学生创业走的多是it、高科技的路子。“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大学生创业时拓宽视野,在各种变化莫测的形势中就能赢得机遇。

五、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提高本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本专业学生要学会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科学、计算数学和金融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本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及动态更新学习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专业的学生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认识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课程

当前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主要标志。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当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生活中和将来的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来说要想学好信息技术学科,就要做到以下三方面进行认识:

一、对信息技术概念的认识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这种认识说明部分人对信息技术认识的局限性。因为信息技术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表述就会有所不同。广义的信息技术是指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的技术,或者是指从获取、处理、传播、到应用信息的技术的总称。当前的信息技术主要包含通信、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相关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概念中所包含的相关技术将会发生变化。信息技术区别于其它技术的重要特征是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二、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

开设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个体展的重要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性表现为:综合性、基础性、工具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层次性,信息技术学科应从这几个方面展开。

综合性方面: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语文、数学、理化等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有充实的技术内涵,又具备丰富的文化价值,充满人文特性。它不仅涉及到计算机技术,还涉及到许多其它学科,如审美艺术、统筹安排、规划设计、计算机硬件、软件开发、创意、环境、评价等等,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基础性方面: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表现在:要使学生全面发展,“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在各门学科教育活动中熟应用信息技术打下牢固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为了奠定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能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自我学习、持续发展。

工具性方面:未来,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环境和工具。学习好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自己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它科目的学习,既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又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提升今后在信息社会中的工作与生活质量。

实践性方面:信息技术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在教学中发现,实践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应当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安排足够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多动手、善观察、勤思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信息文化,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开放性方面:是指学习的对象及所提供的平台都是开放的。开放平台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的周期短等特点相适应。由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在相对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中,采用开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才能让起点水平较低的学生适应,同时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层次性方面:信息技术学科的层次性表现在,学生基础水平、学习特质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采取分层次教学策略,对教学内容灵活设计,采用同班异步分层教学或分班教学等教学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三、对信息技术学习的认识

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心理学角度,既要有学习好信息技术的内驱动力,又要有学习好信息技术的决心,不要仅仅是把信息技术当成一门要考核的课程。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有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才能转换成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在动力。

其次,信息技术具有技能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要学好信息技术不断实践是最基本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运用是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意识的一个重环节,如经常利用计算机完成日常的写作、数据统计等,利计算机网络使用搜索引擎等进行学习信息的查询、QQ等信息交流软件进行交流等。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强我们学习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是学习过程的巨大动力。在平时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实际操作、或细心研究,就会发现原来许多问题是“会而不难,难而不会”,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第三,要学习理论知识。信息技术学科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既需要学习者实际操作的积累,更需要认真学习与研究。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体系庞大,并且与其它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学好信息技术学科要以其它学科作基础,又反过来,信息技术又可以帮助其它学科学习,做到相互促进。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并且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能做到“得心应手”,“推陈出新”,使学生在信息的海洋里自由遨游时,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参考文献:

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认识篇5

关键词:密码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密码学能有效保障信息的机密性、认证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为信息安全提供了深刻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应用实践基础。目前各大高校已为信息安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开设了密码学课程,如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也有一些教研[1-4]。然而,对于更多的高校,密码学课程的教学却处于探索阶段。

公立函馆未来大学(FutureUniversity-Hakodate)位于日本北海道函馆市龟田中野町,始建于2000年,是一所以信息科学为特色的公立大学。该校有两大学院(系统信息科学研究科和系统信息科学专业)和三学部(信息建筑学科、复杂系统学科和系统信息科学部)。学校研究与教育涵盖了以硬件为中心的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信息系统设计与复杂系统。虽建校不久,但该校的密码学学科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高木刚(tsuyoshitakagi)教授的带领下,在双线性配对运算方向已到达国际先进水平。笔者在公立函馆未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旁听了高木刚教授面向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开始的密码学课程,并和他交流了教学经验及学术思想,感触颇深。本文就该校密码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描述和讨论。

2密码学课程的特点

作为信息安全和其他信息科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密码学课程具有以下特点[4]:

(1)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密码学是实现保密通信和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技术手段和工具,信息安全的保密性、认证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等属性都需要用密码学的工具来完成。随着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在军事、政务、金融、商业等部门的广泛应用,社会对计算机的依赖越来越大,如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受到破坏,将导致社会的混乱并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并成为信息科学的热点研究领域。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几乎所有的信息安全技术都应用到密码技术。

(2)覆盖的内容多,涉及的数学知识多。由于发展历史较长和研究问题的特殊性质,密码学从基础理论到实用算法,形成的内容和分支较多。例如,数字签名体制就分为签名体制、盲签名体制、环签名体制、群签名体制等10余种签名体制。同时,密码学还涉及较多的数学知识,如数论、抽象代数、概率论、组合数学、计算复杂性和信息论等方面的知识。

(3)与其他学科联系广泛。密码学与其他学科具有广泛联系,这些学科包括应用数学、通信、计算机科学、信息处理等。从应用数学的角度看,密码学是数论、抽象代数等理论的一种应用;从通信的角度看,密码学是实现保密通信的一种技术手段;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看,密码学是数据安全、计算机安全和网络安全的研究内容;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密码是信息处理的一种形式。密码学的研究内容决定了它的交叉性和广泛性,这使得人们能从不同方面去研究密码学,从而推动密码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各种数学和其他学科研究的新成果也会很快地应用于密码学当中,例如基于椭圆曲线的加密和签名方法、量子密码和数字水印等。

(4)实践性很强。密码学的研究目的就是解决实际生活当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例如提供保密性、认证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这些属性是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它们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借助于密码学的各种算法得以实现。因此,密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把这门课程学好。

3密码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

公立函馆未来大学的密码学课程分为以下几部分:

(1)数学基础:该部分讲述整除、同余、模运算、欧几里得算法、扩展的欧几里得算法、欧拉函数、群、环、域和概率论等的基本概念。该部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密码学所需的数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密码学基本概念:该部分讲述密码学的历史、加密和隐私概念、密码学的目标、攻击模型、密码协议和可证明安全性等。该部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密码学有个总体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对称密码体制:该部分讲述了流密码和分组密码体制。流密码只是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分组密码是本章的重点,主要讲述了DeS、aeS和分组密码的工作模式。该部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对称密码体制,尤其是分组密码体制有深刻的认识,了解分组密码设计原理和特点。

(4)公钥密码体制:该部分讲述公钥密码体制的概念、RSa公钥密码体制、elGamal公钥密码体制、Rabin公钥密码体制、基于椭圆曲线的密码体制和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该部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公钥密码体制有个深刻的理解,了解公钥密码体制与对称密码体制的区别。

(5)数字签名:该部分讲述数字签名的基本概念、RSa数字签名、elGamal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标准DSS、群签名、签名、盲签名和环签名等。该部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数字签名体制,掌握数字签名体制的设计原理和特点,对特殊的数字签名,如群签名、签名、盲签名和环签名有个初步的认识。

(6)Hash函数:该部分讲述Hash函数的基本概念、mD5、SHa、基于分组密码的Hash函数和Hash函数的应用。该部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Hash函数的设计原理和要求,对mD5和SHa两种重要Hash函数有个深刻理解。

(7)密码协议:该部分讲述密钥分配和密钥交换、认证体制、零知识证明、电子选举和电子现金等。该部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密码应用有深刻的理解,对如何根据应用环境设计密码协议有个基本的认识。

(8)可证明安全性:该部分讲述公钥密码和数字签名的可证明安全性。包括公钥加密体制的安全性概念、数字签名体制的安全性概念、随机预言模型、RSa-oaep等。该部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可证明安全性知识有个初步认识,能够对公钥加密体制和数字签名体制进行形式化证明。

4密码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通过笔者在公立函馆未来大学密码学课程的学习,总结出如下教学方法:

(1)注重数学知识的讲解。学习密码学需要用到很多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很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在第一章中专门讲授了密码学需要的数学知识。此外,教师在讲授其他章节内容时也常常介绍一些数学知识,如在讲授RSa算法时讲授了模运算和复杂性理论。

(2)注重讲清各部分的区别与联系,以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密码学课程涉及到很多概念,这些概念很难记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讲解各种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如对称密码体制和公钥密码体制的区别和联系、公钥加密体制和数字签名体制的区别和联系、分组密码体制和流密码体制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这些讲解,学生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就容易多了。

(3)注意讲述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密码学涉及到很多有趣的历史知识。在讲授密码的起源时,教师介绍了公元前五世纪斯巴达人使用的一种叫“天书”(Skytale)的器械。它用一根木棍,将羊皮条紧紧缠在木棒上,密信自上而下写在羊皮条上,然后将羊皮条解开送出,只有把羊皮条重新缠在一根同样直径的木棍上,才能把密信的内容读出来――这是最早的一种移位密码。在讲解公钥密码概念时,他们讲解了Diffie和Hellman这两位公钥密码开创者的生平,并将这两位学者的照片给学生看。通过这些历史知识的讲解,学生对密码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注重与科研工作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很注重与科研工作相结合。他们常常讲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与经历,也常常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带到课堂,将最新的论文发给学生研读,使学生对最新的研究方向有个初步认识。

(5)注重总体理解。某些密码学算法涉及的步骤很多,理解比较困难。如DeS就涉及到了16轮变换,每轮都有置换和代换运算。教师在介绍该算法时注重总体算法的把握,先让学生对该算法有个总体的认识,然后再讲述每一步骤的详细算法。

5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日本公立函馆未来大学面向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开设的密码学课程的具体情况,包括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特点。希望能对我国密码学课程有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沈瑛,郑河荣.密码学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3):76-77.

[2]段桂华,杨路明.基于组件技术的密码学理论与技术实验教学方法[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4(1):44-46.

[3]丁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密码学教学研究[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2):131-133.

[4]李梦东.密码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7,15(3):61-66.

theCourseDesignofCryptologyanditsteachingmethodatFutureUniversity-Hakodate

LiFa-gen

(SchoolofComputerScienceandengineering,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

technologyofChina,Chengdu610054,China)

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认识篇6

   论文摘要:为了解决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开设计算机课程偏少、不合理、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等的问题。通过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研究和在校的实践,提出了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和对策,并提出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分级、连续性和层次性教学模式。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1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认识篇7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1.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了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

(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3.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领会信息技术课的内涵。

若询问100位学生:“你喜欢上计算机课吗?”至少会有90%的同学回答:“喜欢!”学生的这种回答不全是来自计算机课的感受,而是在社会、在家庭、从各方面、从各个领域接触计算机后,对计算机新奇而独特的优越性的喜爱。因此,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他们对计算机课的期望变为失望,不论学生的计算机“功底”多么参差不齐,都不能“纵容”随心所欲,而要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必须实施“任务驱动”。

教师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作为教师演示的课件,一定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制作,才能达到“任务驱动”的目的。

让学生充满成就感。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包括教学思路、教学过程,还有教学效果。计算机学科必须动手的特点,使教师的教法不可以纸上谈兵,也使计算机的考试不适于死记硬背。

引导学生开拓自己的创造力。信息技术学科是开放性的、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在课堂上不可能将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到,也没必要这样做。计算机教师在教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正好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

4.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例如,当我们在学习指法训练时,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安排学生操作英语课本的是的课文,在充分理解手指操作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英语学科知识的巩固;在进行文字排版的讲解时,我们可让学生输入语文课本中的名作,培训自己学习信息技能的同时,还可以从不同层面记忆语文课本的学科知识。

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5.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是一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6.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认识篇8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教研室孟春恩

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和与核心,己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对当代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将大大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从而将进一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早在七十年代初第四代计算机问世以来,敢于创新的美国人就发现它的巨大潜力,迅速在各个学校发展起来,学校、家庭、商场等场所都装有电脑,图书馆也都是用电脑管理。学生借书、查阅音像资料,写作文都是用电脑,学校走廊里也放有电脑,象公用电话一样,学生经常在里查阅各种信息,编制程序,探讨学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学生生活在计算机环境中,思维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创造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

在中美教育差异中,最明显的是教育观、知识观的差异,以数学教学为例,以前我国教育历来认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是数学的基础,所以,中小学不准使用计算器,然而在美国基本运算不受重视,计算器在学校使用很普遍。他们认为,计算器既然算得又快又准,我们何必劳神费力的用脑呢?人脑完全可以省下来做机器不能做的事情。

我国的教育理念是指大脑在独立于计算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储备知识,尽可能快地提取知识,因而中国学生的大脑在这两个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美国教育的理念是指大脑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前提下,放弃发展那些计算机的工作领域所需要的能力,因此在闭卷考试的形势下,美国的学生比不上中国的学生,但是,在随意用各种信息工具的现实研究中,中国的学生就远远比不上美国了。显然,在利用开发大脑的内在功能上,中国教育是有效的.但在利用和综合外界各种信息及扩展大脑的功能方面美国教育则更胜一筹.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加紧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已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基于这样的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并对这种运用的立足点做了明确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又要看到它工具的本质.同时,

当令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播是一个常见的,大量的,繁重的工作,人们为了更快,更准.更自如地处理和利用信息,很自然地利用计算机,它可以帮助我们对繁杂的数据科学运算,,大量的信息处理,辅助各种设计,辅助教育教学,进行自动化控制和人工智能摸拟.对于其强大的功能,我们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自觉地学习计算机.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指出''学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省绝大多数学校已建起了微机室,不少家庭也添置了微机,学生在电脑上绘画,办报.制贺卡,写作文,发电子邮件,有的对探索电脑神奇的奥秘着了迷.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将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

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至少有如下方面的好处,

1.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特别是对计算机神奇的功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2.在计算机操作中,学生根据操作程序,运算规程及逻辑推理,对学生学习,.思维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3.能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有初步的操作基础上,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学生根据这一目标,思考,讨论,探索,动手操作实践来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培养.

4.计算机有大的功能,给学生一个探索科学奥秘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和平台.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计算机课是培养学生兴爱好增长专业知识的主渠道,要把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构造.原理.功能及在社会的广泛应用向学生做简要介绍,激发其兴趣.亚里士多得说:思维自问和惊奇开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他对好奇的解释为,不可遏制的求知欲.因此,要因势利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计算机课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生动有趣活泼,不能枯燥地讲一些操作知识,让学生一练就完事的做法,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经验进教学,如教了用计算机绘画一课时,让学生画一画校园一角,自已的同学和卧室.学了剪切,复制,粘贴等內容后,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办有插图.花边.背景的小报,如班上有同学生日,就让全班同学为他制一张贺卡,数学学了计算器后,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来探讨一些数学问题.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解决身边的问题.

3.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经过十多的发展,课件的使用和制做已深入到镇级的学校.实践证明,课件辅助教学对展示抽象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鼓励各科教师学习,研究课件的使用和制做,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认识和使用水平.在学校掀起一个学习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的热潮.

4.学校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把优秀成果向教师,学生,家长展示.并开展一些竟赛活动,开发他们这方面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5.有条件的学校,图书室尽量采用计算机管理,借阅图书直接在计算机上查阅,学生也可以在计算机上写作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算机在生活中

的作用.6.各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开设计算机专栏,学校的知识窗,橱窗也有固定栏目,宣传报道计算机方面的信息,使学生处处感到到计算机

的存在.

目前,各种现代意义上的教学已经出现-----结合具体内容编制各类软件,借助计算机迅速形象与极时反馈的特点-----配合教师的教学,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作用,iCaiD智能计算机教学以及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更自然的mCai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随着教学中技术含量的提高,电脑网络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段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段和媒体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进一步改善.研究表明,发展学生理解和兴趣的一个有效径就是让学生们处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

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认识篇9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6-0018-04

引言

2004年秋,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全省范围内全面铺开,信息技术新课程也顺应新课程改革潮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广。作为信息技术一线教师,笔者一直致力于探索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回顾八年来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笔者不禁感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尴尬局面。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不能改变目前大环境的情况下,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应对这种尴尬局面,推动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下面,笔者从信息技术学科的现状入手,谈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的体会与思考。

现状一,信息技术学科特殊的发展过程,导致教学中过分注重计算机基本技能教育

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的强大功能逐渐被人们认识,我国中小学开始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这是我国计算机教育的起步阶段;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很多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教育课程;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计算机教育不能囊括信息技术的全部内容,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计算机教育。2000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把信息技术学科作为普通高中必修课程。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范了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及实施细则。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必修课正式在中小学开设。

本校的情况也非常类似:2002年前,本校使用的教材是《计算机教育》;2002至2004年,本校使用的教材是《信息》;2004年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以及配套教材的开发,本校开始使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一年级使用《信息技术基础》,高中二年级使用选修模块的相应教材。

可见,信息技术学科是从计算机教育发展而来的。在计算机教育阶段,我们要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注重计算机基本技能教育是正确的;然而,随着学科的发展,信息技术学科已经不再是只关注计算机教育,它有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如果我们还一味追求计算机技能教育,就迷失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方向。

《纲要》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可见,信息技术学科不只关注技能教育,更应注重人文教育、社会道德教育。可是,现阶段,很多学校、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仍然走在计算机教育的末路上,这就有违信息技术学科的本质。计算机基本技能不是不重要,在某些阶段,它仍然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就整个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我们更应该关注信息文化,关注技术的应用,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各种技术手段,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现状二,信息技术学科地位尴尬,课时得不到有效保障

根据国家教育部《纲要》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为70~140课时。新课程标准中,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有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其中高中一年级开设必修模块,高中二年级开设选修模块,每学期按20周计算,每周1个课时,总共80个课时,刚好满足《纲要》的最低要求。然而,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按新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最低需要40个课时,本校在高一开设《信息技术基础》,每周一个课时,然而除去期中、期末考试,节假日休假,以及其它一些活动耽误的时间,实际不足30个课时。选修模块的课时更是得不到保障,很多学校根本不开设选修模块,本校在高二开设一个学期的选修模块。

由于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任务不能全部完成;如果不按教材的章节教学,我们又该怎么对教材进行取舍呢?

《信息技术基础》以“信息的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涉及“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存储、管理与评价等内容,教材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教材是开放性的,可以延伸出很多补充内容,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要完成整个教学任务是不可能的。在目前的大背景下,我们期待增加信息技术学科的课时是不现实的,对于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要做的是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内涵,根据教材内容和本校实际情况,大力开发校本教材,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注意教学内容的互相穿插,做好整体规划,注重整体教学。

比如,《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二章第二节是“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先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主题,然后按照主题,检索相关的资料与素材,并把它们下载下来,存储在自己的文件夹中。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从网上检索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也为第三章的学习准备了相关素材。在学习第三章“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就可以使用前面准备的素材,制作电子报刊等多媒体作品。

现状三,信息技术学科得不到学生的足够重视,学习效率低下

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认识篇10

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培养人员,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着很大的教育责任。既要负责教学,还要负责整个校园网络的通畅,以及对相关学科教师的培训等,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相较其他学科的教师要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教育计划和教师专业上,其内涵主要为:经过信息技术教育后,教师可以对信息技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水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情感、信息伦理与信息道德、信息科学知识与信息处理能力,我们主要也是针对这几方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1.教师的信息意识与情感

信息素养的主要前提为信息意识,信息意识的含义为个体对信息的敏感程度。这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拥有非常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感受能力,对信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积极地应对信息需要。信息意识作为信息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思想和实践两个大方面,在信息情感上主要包括使用信息技术的情感以及兴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发现眼光以及认知能力,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并且解决问题,坚持不懈地了解目前最为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实践效果,全方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教师的信息伦理与信息道德

教师信息素养的大方向取决于信息道德,在传播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可以损坏社会以及他人的权益。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对每一位学生尽到自己的职责,必须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与科学伦理精神。要合理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宣传真实、善良、美好、积极向上的事物,在面对其他丑陋不公平的行为时,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正确的处理方式,还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3.教师的信息技能知识

教师信息素养的根本在于信息技能知识,主要包括对信息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信息源头和技术工具的掌握情况。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掌握很多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如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的操作知识、计算机相关软件知识、如何设定程序、计算机与网络的知识等。与此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通用性知识,如马克思思想道德知识、现代科学与现代应用技术的相关知识、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思想、行为语言表达素养等。在科学教育方面需要掌握教育与心理学的知识,还有就是学生学习和学习发展方面的知识。

4.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

作为信息素养的最主要部分,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非常关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具有以下几点能力:设计教学过程、组织管理教学过程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研究教学能力,灵活运用相关教学设备维护管理学校与计算机室网络、做好教学评价的能力,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创新教学的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自我培养途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我提高需要一定的环境,还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发展环境,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为教师自身不懈的努力。不管发展环境如何,优越还是匮乏,教师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不持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达不到理想的专业发展水平,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1.增强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主要为:根据一定的设计理念,以认知学习、建构主义等多种学习理论为根本,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所形成的学习模式。它是一种灵活、方便、自主的学习方式,也是信息技术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优点培养专业素养的主要方式。这种学习过程可以充分调动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信息技术专业的发展,教师可以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网络信息是最强悍的学习信息资料库,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查找有利于自身学习的资料,还可以加入各种各样的网络学习小组,和其他信息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讨论教学问题,提高教学经验。教师还可以建立网络日记,将自身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与教学经验发表在日记中,这样既可以让他人了解教育信息,还可以找到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解决问题与提高自我教学水平的方式,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形成一个自我导向,并为之努力。

2.开展相关的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含义为:在社会大环境当中(包含教育环境)对自我的反省与探究,参与人员包括教师、学生、校长等相关人员,主要目的是增进教育实践的合理程度与正义性,使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实践工作的效果。行动研究的整个过程是由浅至深的,其中包括很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互相关联、互相依存,这几个环节主要包括计划、行动、观察与反思。信息技术教师要对自己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和其他相关学科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合并,做出研究与讨论。如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和语文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以此做出研究。行动研究的主要实施过程为以下几点:第一,在中小学校的班级中选择30名学生,其中写作水平好的10名,写作水平一般的10名,写作较差的10名。第二,通过两节课的时间,让这30名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交卷,语文教师在所有学生完成后进行批阅,将30名学生通过计算机写作的文章与平常教学中完成的文章做出比较,比较结果为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第三,每隔一段时间,让这30名学生再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并对写作的文章与之前在教学中的文章进行对比,通过三次的研究得出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记录。第四,得出研究结论,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多数中小学生认为,通过计算机进行写作可以保证书写工整、整洁、清楚,还方便修改,可以一定程度上拓宽中小学生的思维。

3.开展教师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