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服务行业研究十篇科技服务行业研究十篇

科技服务行业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6:24

科技服务行业研究篇1

关键词 科技情报 情报研究 发展战略 Kpo

分类号 G351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科技情报服务业一直在探索中寻发展、求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情报工作从科技领域延展到经济主战场,强调面向政府科技经济战略决策服务和面向企业市场的情报支持服务。近年来,我国科技情报机构日益强调为企业等创新主体提供信息服务。无疑,我国科技情报机构在为政府决策和产业战略制定等战略情报服务方面作用重大,在市场信息服务和企业竞争情报方面也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着与企业结合不紧密、需求识别粗泛、服务针对性不强等问题。Kpo的兴起与发展反映出企业对信息服务尤其是知识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企业需要的知识服务业务激增,而服务外包模式又成为企业全球寻求知识服务资源和服务提供的新方式。这些都对科技情报服务的业务拓展、业务模式创新和管理模式变革提出新要求,给科技情报服务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思考如何发展与创新我国科技情报服务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1科技情报服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1科技情报服务面临的挑战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服务体系的边界日益模糊。传统的边界外的信息服务已经把触角延伸到科技服务领域,夺走科技情报服务的部分市场。科技情报服务面临新的竞争对手,各种社会咨询力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兴起。例如,江苏省舜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专利翻译、本地化、信息检索等知识产权服务;易唯思商务咨询公司提供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知识产权研究和知识技术服务等服务。在此情形下,科技情报服务显得创新不足,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潜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与此同时,2006年-2009年,全国科技情报工作研讨会连续四届的主题都与“科技情报的创新与发展”相关。尤其在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科技情报工作如何进行创新性改革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拓展情报服务领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应对金融危机的情报服务等,都值得业界深思。

1,2科技情报服务面临的机遇

我国政府、企业越来越重视服务外包,尤其重视具有知识特性和专家技能特性的、位于服务外包价值链高端的Kpo,将之作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战略。2009年9月23日,国家九部委联合《关于鼓励政府和企业发包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政府和企业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将数据处理等不涉及秘密的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服务外包,尤其是内包的兴起给科技情报服务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如提供新的用户群,由面向政府、行业扩展到面向企业等;提供新的业务增长点,用户对战略研究、环境跟踪与研究以及咨询服务等的需求日益强烈等。具体来讲,科技情报服务在Kpo环境下面临的机遇主要体现在:

・企业对知识服务的渴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是组织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随着竞争的激烈,组织不仅仅希望获取信息或知识,更希望从海量信息中提取出能够解决自身问题的关键知识。由于职业工作的需求、知识积累与更新的需要以及方案的解决往往需要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大大超越了组织自身的知识结构,因此他们迫切希望有专门的机构能够针对其所承担的具体业务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知识保障,开拓综合性强、能够满足其多方面、系统化的知识需求的综合化知识服务业务。因此,组织迫切需要这样一种服务:针对具体问题和个性化需要,将知识融入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更加直接而快捷地帮助其解决问题。

・企业对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追求。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情报和科技战略方面的高层次研究支持,需要有科技政策和战略研究的独立思想库。科技创新需要对科技方面的战术情报进行监测、跟踪、分析,对战略情报进行搜集、分析、综合,以满足企业对科技情报日益增长和更高标准的需求。

2科技情报机构开展Kpo的可行性分析

科技情报机构可充分利用其优势和积累,积极承接外包领域中的高端业务,开展综合性的信息采集、信息研究等多层次、全方位信息服务,如跟踪世界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研究分析国内外行业发展趋势、产业动向和高新科技的进展。

2,1企业Kpo业务需求与科技情报服务

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已经超出单个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范围,竞争范围从单个企业竞争扩展到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竞争方式也更多地表现为创新竞争和速度竞争。产业链的本质是以价值为纽带能够决定和影响节点产业产品主要价值部分连接所构成的链,其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潜在来源,如供应链、研发连、技术链等。从Kpo角度来讲,企业能够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整合产业链,提升其价值。如考虑将产业链中的部分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专业资源和优势来为自己服务,全力整合内外部资源以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全新的产业链。具体来说,在产业链整合中,企业可选择外包出去的知识流程包括:产业价值链研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产品市场调研、产品设计研发、知识产权服务、数据分析等。而知识产权服务、数据分析、产业市场调研和企业竞争情报正是科技情报机构的重要业务和优势领域。

2,2科技情报机构开展Kpo的条件和优势

我国科技情报机构已经走过50多个年头,经历过翻译报道、学科专业研究、情报综述和评述研究、决策支持研究和参与决策的知识服务研究等阶段。经过多年的工作发展和积累,科技情报机构已拥有强大的资质、较好的口碑和信誉、专业的人才队伍和综合的各领域知识储备等良好条件和优势资源。

・强有力的人才储备。科技情报机构拥有较强的人才储备,拥有一支专门从事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和数字化以及情报分析研究等科技情报工作的人才队伍,具有众多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情报研究人员)。研究人员都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即文献资料的检索查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跟踪比较能力、预测评估能力。

・丰富的知识储备。传统的科技情报机构在为政府相关部门服务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拥有行业、专业和区域互为补充的科技信息资源,收藏有国内外科技期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文献、科技报告和技术标准等各类科技信息资源,总量上构成了一个丰厚和比较完整的信息资源系统。业务工作流程中,产生了大量可见的如各种研究方案、咨询报告等显性知识,同时也有大量隐性知识存储在情报研究人员的头脑中。这些显隐性知识都构成科技情报机构开展

服务外包的知识储备基础,是其他从事战略研究、决策支持服务的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所不具备的。

2,3面向Kpo的科技情报服务业务内容深化

在现有业务内容的基础上,为更好地开展Kp0服务,满足企业多元化的信息需求,科技情报服务需要着重考虑扩大情报研究、信息检索、知识产权服务等业务,如图1所示:

・情报研究。科技情报机构长期跟踪研究国内外行业/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动向和科技进展,并配备有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掌握信息搜集、整合、分析等重要信息技术,承担国家科技部等重大政府课题项目和企业规划咨询研究工作。因此,科技情报机构可以承接企业情报研究这一业务。企业情报研究范围很广,涉及数据收集、整合及管理,数据分析和挖掘,商业研究/商业智能(市场细分研究、市场规模分析、竞争情报、创新性鉴定等),特定行业/产业的市场调研等,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全套的情报研究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整合、管理内外部数据资源,给企业提供有效的情报方案,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情报机构最终能为企业提供的情报产品形式包括研究方案、研究报告、专题资料等。

・信息检索。科技情报机构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包括日益积累的知识资源、专门的数据库、政府和相关部门统计资料、公开的调查和报告、公开媒体信息和互联网信息等;拥有专业的信息检索人员和丰富的信息检索经验、能力。基于此,科技情报机构能为企业提供全面、可靠、准确的信息检索服务,如法律信息检索、行业信息检索、产业信息检索、投资分析信息检索等。

・知识产权服务。人们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加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逐步完善。依托专业知识产权数据库,科技情报机构可致力于实施专利调研、专利检索、专利撰写、专利、专利地图研究等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

3 Kpo视角下我国科技情报工作变革的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从Kpo这一视角对目前的科技情报工作变革进行分析,提出从战略、体制到业务层面,对科技情报工作进行理念转变、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业务拓展和特色培育的思路,如图2所示:

3,1理念转变

科技情报服务应充分依托行业信息服务的整体优势,加强内外部资源的整合,面向政府、企业等提供公益性、增值性的全方位信息服务。科技情报服务应转变“公益性”理念,变“被动”为“主动”;在提供公益的同时,也需要结合各自特色和优势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外包业务,提供面向企业和市场的“有偿”服务。作为经济活动和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在进入服务外包市场时,面对未知的市场开拓和竞争对手等,会产生诸如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目标市场的调研、市场能力的提升等问题。企业迫切需要得到情报服务,以支撑企业战略决策、技术创新和市场经营等活动。从战略层面上来看,科技情报机构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基础、人才基础以及情报研究的优势,积极介入到这一市场中。

目前,国内各科技情报研究机构已认识到这一理念转变问题。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贺德方提出科技情报行业应发挥支撑科研活动、支撑战略决策和传播知识三大作用,为政府和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福建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朱祥枝认为科技信息机构要明确把“信息的汇聚、梳理、活化、开发、传播和利用”作为服务创新主体的发展理念,满足创新主体对科技情报日益增长和更高标准的需求。部分研究机构也已开展面向企业的竞争情报业务。如黑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通过开展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企业认定工作、技术创新方法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将服务领域直接切人到企业;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成立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通过省级中心、产业中心和企业中心三级运作模式为湖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提供全方位的竞争情报服务。

3,2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

有效、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保障科技情报服务实现创新发展的前提。目前科技情报行业呈现出以公益性为主、中介机构和企业为辅的多元化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科技情报机构实现创新发展涉及许多因素。

实践表明,在Kpo市场环境中,各科技情报机构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准确定位,改革现有的体制,构建适应市场变化环境和竞争环境的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公益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的“双轨制”运行,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科技信息需要通过有效的机制与政府、产业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密切开展开放式科技情报工作,联合解决技术难题,缩短情报研究时间,服务于自主创新的各种活动。如企业将重大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前期论证工作、科研成果的评价和查新工作等外包给科技情报机构,由其相关研究人员参与其中,利用其优势资源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又如科技情报机构和企业双方的协作,可以考虑采取长期协作模式和项目协作模式。前者属于战略型竞争情报的协作,适用于行业技术进步快、市场需求变化大、企业处于高速成长期且规模较大的科技型企业;后者属于战术型竞争情报协作范畴,适用于市场需求变化小,市场竞争不太激烈的传统产业和规模较小的企业。Kpo市场需求的增长,为科技情报服务面向市场提供了机会,也对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3,3业务拓展,特色培育

科技情报服务利用合法手段对公开信息来源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并将所得结果提供给特定用户。在Kpo环境下,科技情报工作要遵循价值递增规律,通过“数据一信息一情报一决策”等不同层次的转化,为不同主体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和情报服务。

从业务层面上来看,科技情报服务需要拓展现有的业务领域,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培育特色业务,如开展面向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经营的咨询和情报服务等。具体来说,针对企业和市场的咨询和情报服务主要包括:①竞争情报研究,包括商业竞争情报、技术竞争情报等,如市场动态、竞争对手分析、各种专题研究,让企业实时把握竞争环境的变化,增强核心竞争力;②专利分析,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③知识产权分析,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并有效防止陷入知识产权纠纷中;④咨询服务,如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申报培训、项目评估论证、格式审查、编制和修改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全部标准申报材料的咨询服务;⑤公益情报研究,这是政府提升企业情报力的一个着力点,它以提供理念层、产业面、技术点等共性内容为主,解析产业和行业动向,如产业政策、产业预测、产业动态、行业分析报告等,使企业掌握产业和行业的发展新动态。此外,全国很多地市在情报所的基础上组建了生产力促进中心,要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作用,通过开展企业诊断、解决技术难题、人才培训、成果交流等形式向企业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

4结语

科技服务行业研究篇2

[关键词]科技信息科学数据科技文献资源共享

[分类号]G359.21

1 前言

我国科技信息事业走过了50多年的光辉历程,由全国部委、行业和省地市县等各级政府预算支持的科技信息机构有近400个,从业人员近5万人。经过50余年的发展,中国科技信息事业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系统并具中国特色的科技信息行业体系。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科技信息事业为推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信息机构正快速发展,并逐步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科技信息行业为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特殊的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形势以及知识信息时代的背景,科技信息行业一直没有停止对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深入探索。

科技部前部长徐冠华在“庆祝中国科技信息事业创立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创建五十周年座谈会”上,对中国科技信息事业未来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就是要加速科技信息服务的专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促进科学数据与文献资源共享,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从中可以看出科学数据理应是科技信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科学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是否应该成为科技信息机构长远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科技信息领域一直没有定论,本文将在对科技信息行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该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2 国内外科技信息机构从事科学数据研究的趋势分析

2.1 国际组织越来越重视基础性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今后将支持世界数据中心(wDC)系统发展成为数据者的网络和科学数据开放获取的图书馆。国际科技信息联委会(iCSti)正考虑与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进行合作的可能性,2009年iCSti大会的主题是“数据集中式的科学”,关注的焦点集中在e―science的建设以及高效的科学研究中数据的管理和获取问题,它将围绕数据生命周期展开讨论,议题包括已的科研成果集成、审核、整合、存档和保存等。iCSU、iCSti、Co―Data和wDC4个在国际科学界有影响力的组织正在走向联合,由此带来了网络环境下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信息资源的融合。

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组织的“世界科学网”是由美国科技情报办公室开发和维护的,该网提供分布、纵深的网络数据库搜索服务。创建该网站的意图在于使其成为世界级的网络工具,让任何地方的任何一位科学家或任何人都能轻松地获得任一种语言或任一国家的搜索结果。该网站将依赖于每个参与国所出版的科学资源,科学数据资源也在该网站并提供服务。

2.2 图书馆、科技信息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多种信息资源集成服务

当前,图书馆和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正在面向服务对象,拓展传统的文献服务领域,广泛集成各种数据资源,同时收集科学数据、文献和网络信息等资源,并探索建立各类资源间的关联;部分科技信息机构还在尝试采用e―science的架构进行科技信息资源、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

德国国家科技图书馆(tiB)是德国科技信息的重要保藏和服务机构,提供了科学数据资源的目录服务,截止到2007年10月份,tiB已经通过Doi注册了475276个数据集,12546个科学电影剪辑,6302个医学案例,342个技术报告和112个学习对象等,并部分实现了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的引用关联。韩国科学技术情报所(KiSti)在e―science框架下开展了科学数据资源的研究和建设工作。KiSti的e-science项目由韩国科技部资助,建设大型超级计算中心,集成高性能计算设备、大容量科学数据、人力资源来提高科学研究的生产力和效率。KiSti还与韩国生物多样性机构(KBiF)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信息的共享实践。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除了传统的科技文献服务功能外,其提供的跨界检索服务系统是由国家科学图书馆自主开发的、面向非文献型信息资源的集成检索服务平台。它通过集成第三方组织机构的开放科技信息资源,包括8类科学数据资源、62个数据库,为科研用户提供对科学数据、仪器设备、学术会议、科研机构、科学家等非文献型资源的集成检索服务。同时该馆还积极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共同建设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服务平台。“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知识积累平台”是由该馆兰州分馆与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合作共同建立的一个领域知识平台,提供文献资源与数据资源的统一检索服务。

地方情报(信息)研究所是地方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主力军。地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主要由地方情报所牵头承担,如广东、湖北、四川、陕西等省。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主要提供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各种信息资源,由省科技信息所牵头,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省微生物所共同承担。该平台包括一个门户网站(陕西省科学数据共享门户网站),两个科学数据中心(陕西省科技管理数据中心和陕西省地质与矿产资源科学数据中心),三个专业数据库(金相图谱数据库、XRD衍射实验数据指标数据库和陕西省微生物菌种资源数据库)。

2.3 科研院所在e―science的概念下进行文献、数据、工具方法、网络资源的集成和整合

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是欧洲分子生物学网的一个特别节点,开展了多方面的生物信息服务和研究,将电子文献资源与生物数据库、信息工具结合,不仅加强内部数据的保存过程管理,也为公众提供更为丰富的服务。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建立的信息服务平台中实现了数据与文献的关联.基因数据库与文献数据库通过唯一标识符建立链接,使得检索基因序列时能够查找到相关的文献。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直在进行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的科学数据的整合共享研究和平台建设,该所在e―science的概念下即将组建的地球系统信息共享中心由孙九林院士牵头,依托“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搭建网络运行环境,在此基础上整合地学领域的文献资源、科学数据资源、地学模型资源,在地学领域开展远程科学研究。

2.4 资源环境类行业部委情报所成功转型为数据资源保障中心和战略情报研究中心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iCmLR)是国土资源部的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土地、矿产、海洋资源基础信息和资

源利用情况、变化趋势动态数据的收集、技术处理及预测分析,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管理支持。改革开放以前,地矿行业对国外技术信息的需求主要由ic―mLR来满足,改革开放后iCmLR及时放弃了作为主业的微观技术情报业务,转向为部领导提供国外战略情报,为地矿行业战略规划提供重要依据。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iCmLR又承担起国土资源部信息化(金土工程)的相关工作,投入十几亿经费,起到改变政府传统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的作用;在数据保障方面,国土资源数据(数据实体)全部汇交到信息中心。除了数据工作以外,国土资源部战略研究、规划、科技成果管理、综合统计、行政复议功能全部设在信息中心。至此,iCmLR已经从传统的技术情报服务机构成功转型为战略服务的数据保障机构和情报研究机构。

2.5 基本结论

因此,国内外的科技信息机构甚至包括一些专业的科研机构,都在进行科技信息的整合服务平台建设。图书馆、部分专业的信息服务机构在数字图书馆的框架下进行资源整合,专业的科研机构和部分专业的信息服务机构在e-science框架下进行整合。总之,科技信息机构都是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和工具方法的整合。

3 科技信息机构从事科学数据研究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3.1 科技信息机构对从事科学数据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科技信息机构的资源建设和服务绝大部分局限在文献资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服务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使服务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网络使信息资源的服务融合成为可能。从科技信息资源的用户角度看,他们有获得一站式的信息资源整合服务的需求,科技信息机构作为科技信息研究和服务的专业机构,应该解放思想,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的图书文献资源的研究和服务,应着眼于更广泛的科技信息资源领域,树立大资源的概念,从而满足日益发展的科技创新活动需要。

3.2 科学数据资源比较分散,难于管理

数据同样需要长期保存和长期对外服务,需要有一个集中式的服务中心来整理、归档并对外服务,从而不断提升数据的使用价值。科学数据资源分散在各数据中心,尚没有建立类似文献信息的汇集和服务中心,长期以来并没有从整体上进行数据的整合与服务工作,科技信息机构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现状比较困难。

3.3 科技数据与科技文献资源的融合力度不够

科技文献不是科学研究的唯一信息资源和唯一成果产出,例如许多学科在科研过程中均会使用和产出海量的科学数据,网络信息资源也是经常使用的。目前两种资源的保存、流转和传播往往是独立运行的,如何将这些信息资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维护,如何使其共同服务于科学研究活动,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 科技信息机构从事科学数据研究活动的建议

4.1 在科技信息机构未来发展计划中纳入科学数据等非文献资源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国际科技信息组织,还是国内外从事信息服务的机构,如专业图书馆、情报(信息)所和科研院所的信息机构,都应具有为科技信息集成提供服务的功能,单一类型的科技信息服务已经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例如图书馆在传统的文献服务之外增加了数据服务,数据(信息)中心在传统的数据服务之外增加文献服务,为科技创新提供信息支撑的各类科技信息已经密不可分。

因此在科技信息机构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应该将非文献型资源纳入到规划中来,在已有的文献资源之外,为科技界提供科学数据、网络信息等资源,更长远的可以考虑提供计算资源等,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信息决策与服务机构”。

4.2 利用科技信息机构的自身优势开展科学数据研究工作

4.2.1 科技信息机构可以提供专业、完善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在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部门、地方都对科技信息机构网络环境、基建环境、计算环境等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在网络服务能力方面,多数单位都拥有了百兆以上的inter―net出口带宽,一些单位甚至有千兆带宽。在数据存储、灾备、检索等方面,都建有规模庞大的数据存储系统、灾备安全系统、强大的资源搜索系统,这些基础设施对于从事科学数据研究也是必须的。

4.2.2 科技信息机构的人才资源是建设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重要力量科学数据资源建设、尤其是科学数据共享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学科的人员共同参与实现,除了产生科学数据的科研人员外,科技信息研究人员也是一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科技信息机构是面向整个科研领域的服务机构,拥有一批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外语基础,熟悉图书情报工作并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能够开展特色服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科技信息机构的人力资源能在科学数据共享中起到桥梁作用,是建设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一支生力军,同时,由于科技信息机构的研究人员的参与,能够从科技事业全局的视角来参与系统的设计,强化了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服务意识。

4.2.3 科技信息机构可以提供中立的公共信息服务

科技信息机构是我国公共信息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信息服务。在信息资源的产权方面,科技信息机构对本机构提供的信息资源只拥有分发权,与信息生产者无著作权和版权方面的冲突。科技信息机构从事科学数据服务,将突出公益的特色,不会损害各数据机构的利益关系,从而为在整个科学数据领域建立统一的服务体系提供了可能性。

4.2.4 科技信息机构可以提供基于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的增值服务科技信息机构一般收藏有国内外期刊论文数据库、国内外会议论文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电子图书数据库等资源,纳入科学数据资源将进一步丰富其资源类型,在科学数据领域的论文会使用多种科学数据集作为研究支撑,而分析方法的文章又能对科学数据资源更深入、更广泛的使用提出应用方向,数据资源与文献资源的有效集成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将为在数字图书馆体系下建立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的联合查询提供依据,也必将成为科技信息机构新的信息服务增值业务。

4.2.5 科技文献中的成熟理论和建设经验可以应用在科学数据领域中 科技文献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无论从文献的、载体、机构、知识产权等方面都已经很成熟,而科学数据作为科研产出的重要内容,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且科学数据引用问题也是目前科学数据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量科学数据被用在科研以及文献中,但是并没有对其引用状况进行标识和应用,导致科学数据的价值并没有有效体现出来。科技文献领域建立了成熟的引文统计方法和服务系统,这些经验都值得在科学数据领域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4.3 突出重点,体现科技信息机构从事科学数据研究活动的特色

为了和专业从事科学数据的机构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科技信息机构将重点主要放在科学数据资源(其中包括公共科技管理数据资源)相关的建设和服务工作,开展科学数据中的公共科技管理数据的数据库建设和服务,例如科技人才库、项目经费库等;开展科学数据的目录服务,同时对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的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系统的跟踪研究。

科技服务行业研究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的总体部署,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工作,努力解决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面临的困难与压力,为企业竞争力提升增强不竭动力。

二、健全工作机制

由市科技局牵头,市经委、市教育局、市科协参加。针对企业需求、发挥各自优势,做好本系统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宣传发动与组织实施,努力形成推进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合力。

三、营造社会氛围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压力。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是七部委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的重要举措,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克服经营困难、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广泛宣传发动,努力营造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广大科技人员充分认识金融危机形势下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重大意义,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为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四、完善政策措施

根据七部委《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精神与有关要求,加大对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的支持力度,尽快制定颁发《*市网上技术市场产学研合作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优先支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研发项目,充分调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积极性。

五、具体行动计划

1、搭建科技人员与企业联系的平台。以*市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为基础,进一步扩展完善平台的功能,增加专家技术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数量,吸引更多专家与企业成为平台会员,努力将*市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成为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通道与桥梁,技术交易的大市场。

2、组织专家教授企业行。针对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面临的管理与技术难题,组织动员高校、研究院所、相关学会、协会的专家教授深入企业一线,开展技术咨询、难题会诊、人员培训等服务活动,努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技术创新能力。

3、实施企业科技联络员制度。在广泛征集企业需要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意愿,选派高校、研究院所选派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或专家团队担任企业科技联络员,协助企业进行科研规划,在实践中凝炼技术需求,帮助企业解决产品研发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促进企业产品升级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4、继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根据市委组织部、市农办、人事局、财政局共同印发的《*市试行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办法》,结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成功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市级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及农技推广机构中选派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将科技特派员工作推向深入。

5、加强产学研联盟建设。根据*市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高校、研究院所和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成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联盟内本着“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使科技人员与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着力提高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水平。2009年,在已成立“新材料产学研联盟”的基础上,新组建成立“食品加工产学研联盟”、“LeD产学研联盟”,努力推进我市产学研联盟的健康发展。

6、实施研究院所对口县(市)区服务计划。结合我市区域块状经济特点明显,产业相对集中的实际,在双方自愿基础上,建立市内各高校、研究院所对口县(市)区服务企业的机制,探索高校、研究院所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模式与服务方式,增加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针对性。

科技服务行业研究篇4

随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的不断创新,政府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扶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影响

>>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量化分析江西省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生产业与制造业关联效应分析:重庆例证天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方法与措施科技服务业发展与产业升级研究天津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天津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天津市生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广东科技服务业蓬勃发展加快福建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贵州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探讨四点共圆的例证与应用胃脘痛辩证治疗浅析与例证成都川菜文化的特点与例证河南省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析科技服务业发展与高新区转型升级研究解放思想发展信息与科技服务业wto规则下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桎梏与创新路径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Zw)〗截至2011年12月,根据天津市科技服务网统计的科技服务业企业共有1547家,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数量增加了454家,其中增加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有35家,增加值千万元以上的企业224家,增加值已经达到295.35亿元,同比增长27.38%;实现收入684.07亿元,同比增长7.38%。预计到2015年,实现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达500亿元,平均每年增速12%②〖Zw(DYB,0.25〗〖HtF〗②引自:《市科技服务业动态》,2012年第1期,天津市科技服务网,/news_shows.aspx?nid=2774〖Zw)〗。对天津的实地调研显示科技服务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产业布局初具规模,发展空间潜力大;科技服务手段多样,服务平台日趋完善;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内部结构不均衡;集聚效应不够突出,产业链有待完善;科技服务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虽然天津市的科技服务业已经开始了规模发展,但比较国外科技服务业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推动力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逐步进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科技服务业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搭建服务平台、提供良好成长环境,促使科技型企业由技术持有者向资本拥有者转移,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增强中小型科技型企业的竞争力。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完善科技服务业评价体系,不仅是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更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以提供知识型服务和高附加值服务为特征的科技服务业需求持续增大。科技服务业不同于现代服务业的其他组成元素,国外学者miLeS早在1998年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简称KiBS)界定科技服务业的定义,这一概念的提出奠定了科技服务业的特殊性。

(一)依赖性和交互性并存。科技服务业是典型的知识型服务业,对于信息资源的要求水平很高。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可流通的信息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起根本性作用,如何使各知识产权得到保护是其信息流的核心支撑。同时科技服务业要求生产者和消费者要相互沟通、紧密联系、进行高层次的合作,这样才能使项目得以完成,并达到双赢的局面。

(二)公益性与经营性并存。科技服务业中包括盈利和非盈利机构,这需要政府和企业间良好的沟通协调,兼顾公益和经营的互补和协调发展。

(三)效益性与风险性并存。科技服务业每创造一个单位的收益,能为服务对象带来5个单位以上的收益增加(或经营成本与交易成本的降低),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效益。但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活动往往具有研发周期长、专业性强、投入大等特点,这使得为主体提供科技服务的机构也存在较大风险。

(四)广泛性与专业性并存。科技服务业机构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其服务对象涵盖面较广,包括政府、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创新企业等,不同的创新主体、不同类型的科技活动都需要科技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专业性的服务。

由于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特殊性,需要将知识转化为科技生产力,对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更需要通过量化各类分析数据,建立适合其发展水平的客观科学化的指标评价体系。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天津科技服务业的实证研究,对构建有效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建议。这样既保证了政策建议提出的科学性,又促进了现代服务业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文献的梳理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果。陈德权(2002)等对国内外科技服务业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可以从文化、经济、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水平、运行机制和能效作用等方面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行考核和评价。

李志刚,汤书昆(2004)在《科技中介服务业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提出应从科技服务业的内外环境、研究对象实力、结构体系、绩效评价和未来发展五个方面影响因素评价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Jp2〗顾乃华(2004)在《我国服务业发展状况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结合国内学者李江帆、江小涓、田晓文和国外学者Démurger的研究,得出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为:VSGDp=β0+β1Y0+β2Location+β3policy+ε。其中,Location为各省份的地理位置指数,policy为中央对各省份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直属,ε为随机干扰项。〖Jp〗

科技服务行业研究篇5

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以调整学科,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突出体制和机制的全面创新,实行事业和企业分离为核心的改革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伴随着改革的步步深入,公益性研究领域的建立,该院原有的科研院所两级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科研过程的周期性和不可逆转性、延续性与不可分割性,要求保证其材料的完整、准确、系统,工作难度相当大,传统的"四同步"管理仅限于阶段性控制,难以实现对重点农业科研课题档案质量的全面控制。为此,在管理机制上,我们深入调研,反复论证,从农业科研单位的实际出发,重点分析研究现行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确定需要深化改革的重点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成立院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一位院领导兼任,成员则是各部门主管业务的所长,各所的业务秘书则是兼职档案员。二是完善网络建设。在全院范围内建立以院为中心的全院系统的五级档案管理网络。三是规范制度建设。制定一系列档案管理制度,形成院所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四是实施超前管理和控制。从过去重视档案验收,成果申报材料齐全的监督和指导,转向以过程管理和深化服务为中心的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指导;从管理所有档案转向重点管理成果档案、管理在研项目档案材料的形成;从重视归档后的监管转向文件材料形成过程和形成前的监管。五是创建管理新模式。为解决保存与利用的矛盾,从既有利于档案的规范管理又方便于科研人员利用的层面出发,积极探索以院为中心,以项目为纽带的分级管理模式,即院抓所,所抓项目组,项目组抓课题组,课题组抓科技人员,一级抓一级,管理网络化。档案科负责跟踪业务指导,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项目组,每个项目组确定一名兼职档案人员负责其项目研究过程中与项目有关的档案工作,将档案工作的规范管理纳入到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范围,并把科研成果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工作列入各单位和科技人员的工作职责,实行全程跟踪项目建设,落实责任目标的动态式管理方法,其归档率作为完成工作的主要依据并纳入项目管理与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做到年初制订计划,年中定期检查、评比打分并严明奖惩制度。

为保证农业科研档案内在质量的真实性,实现科研课题研究全过程的档案管理,我们结合农业科研的实际情况,在遵照农业科技档案规范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具体做了以下几个层面的工作。

一抓源头。各科研项目一立项,档案人员就开始跟踪指导,将应归档的内容、形成材料的要求,在研项目形成材料一览表以及有档案局监制的科技档案盒发放于各项目组,以指导科研原始形成材料的收集积累工作,各项目组指定一名兼职档案员具体负责该项目所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的积累。

二抓过程。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档案人员会同院科研管理部门及时掌握课题研究进展动态,针对课题进展的每一个阶段应形成的原始材料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研究活动中原始材料形成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到课题一立项就建档,材料一形成就装盒,课题一结束材料就齐全。

三抓考核。档案人员积极参与项目主管部门和院科研管理部门组织的项目进展阶段检查、阶段验收等活动。在检查科研课题研究进展时,同时检查研究实施的原始资料、实验记载形成及管理情况;在对各研究项目实施进展进行评比时,同时评定研究材料形成的质量。档案科对研究项目形成材料的质量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并参与项目评比、考核、打分。

四抓审签。档案人员积极参与课题鉴定、材料审核。按照有关规定,科研项目完成后,各项目组课题验收、鉴定、申报成果前,项目组兼职档案员要将该项目已经形成的全部文件材料送档案科审查,档案人员按照归档要求对其所形成材料进行审核,如材料不规范、不齐全,将不予签字。

此外,为了规范管理,该院还建立了项目实施保证金,凡档案管理不规范、材料不齐全的将扣除部分项目经费,问题严重、屡教不改者,院将依法取消资助并追究其责任。笔者认为,这种事前介入、事中检查指导、考核评比,事后审核签字验收的全程动态跟踪管理模式,既提高了科技人员参与意识和自觉性,也有利于加强全院档案的监督和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二、创新服务机制加大服务力度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必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档案工作者也必须相应从被动的"保管员"转为主动的科技信息服务者,从封闭走向开放,主动融入社会,参与社会,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这是新形势下实现档案事业发展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为此,我们在工作思路上明确两点:一是在努力做好档案利用为科研工作服务的同时,着眼和立足于为广大农民服务,主动配合全省"科技兴农"、"科技扶贫"、"科技促小康"工程,深入研究利用需求,寻找工作突破点,有针对性地筛选1000多项重点科研成果,积极开展档案资料的编研工作,使之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二是适应市场,找准为农村经济服务的切入点,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走集成联合的道路。2001年,我们依托丰富的室藏积极配合院科技情报信息中心,以科研成果档案和在研项目内容为依托,建立了"江苏省农业科技信息网",其内容包括农科院及各专业研究所简介、国内外以及院内农业研究动态、科技产品介绍等;完成了"江苏省农业科研成果数据库"、"江苏省农业在研课题数据库"近600个科研成果与1200多个研究项目主要内容介绍的录入工作。科技成果档案的编研,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的建立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农业科技促小康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构筑全省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平台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服务行业研究篇6

关键词: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

1背景

专业镇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广东省提出,指以镇(街道)为行政区域单元,特色产业集聚度高、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业辐射带动效应强的镇域经济发展模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专业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分布不均、协同效应弱、特色不明显、以传统产业为主、经济总量虽然大,但缺乏核心技术,综合竞争力不强,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专业镇经济的发展。中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数量庞大,吸收就业力强,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了绝对比重。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建设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对改善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增强市场竞争力,引导中小微企业从传统加工型向“专精特新”型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物资匮乏、人才稀缺、管理不当、模式单一等问题;还能促进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社会进步。在所有公共服务平台中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往往处于首要位置,因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2009年科技部、财政部等六部门将“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列为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三大载体之一。此举说明,国家技术创新的推动依附于创新平台的建设,区域经济和企业的高速发展亦是如此。“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本文基于政府角度研究广东省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绩效评价体系完全符合当前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有助于规范创新平台管理、提高服务效率。

2平台内涵界定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目前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吴国林(2005)认为技术创新平台是某一区域中一系列共享要素的集合,包括人才、技术、知识、信息、政策及其相互联系。余忠、石德金等(2010)基于公共物品理论视角认为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是指为了提高专业镇(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优势产业发展,以“官产学研中金”等组织的有机合作为主要模式,形成一个优势互补且有利于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的支撑系统。张振刚,陈志明等(2014)提到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一个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银行和社会组织等多层次主体构成,通过优化配置政策、人才、信息和资金等资源,为企业营造技术创新软环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服务的综合系统。综上,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指一个为达到某种技术目标而组建的系统,其要素集合与组建方式因事而异。

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服掌教ㄕ庖桓拍罾丛从凇兑饧》中对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划分,鉴于此,文中所指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内涵以《意见》中的服务内容为准。《意见》中明确规定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主要提供帮助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展技术咨询,推广技术应用等服务。它能为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等多方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引导、鼓励、扶持多个主体联合进行共性技术的研发,从而使技术切实来源于需求,产品紧密联系市场,全链条式提高技术产业化、产品市场化的成功率。此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有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单独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由此可知,平台的服务范围主要包含技术咨询和技术研发两大类,研发的对象可以是行业共性技术也可以是企业技术难题,其收费模式并非完全公益,存在经济效益。

3构建指标体系

本文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依据政府政策文件、历史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访谈。《广东省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绩效管理与考核办法》(粤科管字[2013]28号)中提出考核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议相结合、书面材料审查与现场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广东省科技厅2012年使用的一套评价体系以综合实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一级指标,并在附件信息中清楚地解释每一个指标概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其考核对象是大范围的公共服务平台,于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而言针对性不是很强。

已有研究中关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指标体系的设计也能为本文提供很好的借鉴。陈丹青、温琴娜等(2009)将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指标体系设计为平台服务绩效、平台管理水平、创新研发能力三个层面。其中平台服务绩效包括研发服务、技术(条件)服务、信息服务、人才服务、其他测评项。每个业务模块从服务次数、服务内容、服务成效三个角度对其功效进行意见搜集,确定最终的指标项。李聪,杜伟锦(2007)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考察了各个行业创新平台的运行绩效,考虑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的非营利性,将投入产出指标分为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两大类。其中科技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科技产出包括专利产出、科技论文、技术市场、科技服务。周宇英,陈金德等(2014)构建了综合实力、运行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个一级指标,综合实力包括软硬件条件,涵盖有形和无形资产。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创新服务平台指标体系的设计着重点在于分析服务平台的内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运行绩效、管理水平、人力、财力、基础设施等;外部环境包括研发成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其中,服务的数量与成效等指标在社会经济效益中要有所体现。在参考文献资料时,应考虑本文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与其他创新服务平台的差异,去掉研究对象服务范围以外的指标,并在可用指标上做出适当修改。

在对广东省部分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技术创新平台的组织规模都不大,布局比较分散,不一定有严格的运行管理机制或考核标准。专业镇公共服务平台九大类别的明确划分是从12年起实施的,但之后学者们并没有依照不同类别展开大力研究,因此对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目录及现状进行全面统计比较困难。事实上,综合类型的服务平台数量较多,对综合类平台下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进行考核往往比较复杂,因为平台总的数据包括各分类平台的数据,各分类平台之间还可能资源共享,很难区分开来。但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广东省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最为核心的一类,具备很高的研究价值。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对以技术服务为主的综合类平台,可以考虑将总平台的某些指标直接采用,同时将以技术服务作为辅助业务的平台排除在本指标体系的考核对象之外。

本文基于以上三个层面进行综合考量,坚持指标体系设计的可操作性、全面完整性、客观公正性、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考虑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性、非营利性、共享性特点,经由团队讨论后,提出了以资源配置、管理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一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4总结

本文设计了广东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涵盖了服务平台考核的各个方面;第二,尽量使用定量指标,保证搜集数据的客观性;第三,定性指标尽量采用是否类问题,降低调研对象对此指标的模糊性。本套指标体系并未完全脱离所能参考的文件资料,且本文所研究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与以往研究有所区别,因此其科学性有待后续验证。在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操作是否有难度,绩效评价结果与实际状况是否相符等都是未来应该考虑的问题。可以遵循如下两种思路:(1)如果采集数据很困难,例如公共服务平台类型很多,对某类平台进行总体调研可能难度很大,但样本量太少又不具备代表性;其次,对综合类平台而言,是否能将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数据从平台整体运营情况中抽离出来是个很大问题。那么可以先用仿真进行数据模拟,然后采用数据包络法进行平台之间相对效率的比较,只要该评价的结果满足少数样本的实际调研情况,即可证明本套指标体系有效。(2)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将指标体系视为一个量表,目的在于测量平台的效率。此时,需要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达到指标体系优化的目的;此外,要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以保证平台绩效结果的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加强专业镇创新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60429.

[2]周宇英,赵家将.加快推进江门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3):8790,158.

[3]吴国林,李侠广.广东专业镇核心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科技管理究,2014,(15):7782.

[4]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关于加快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Z].20120823.

[5]吴国林.区域技术创新平台研究――大涌红木家具专业镇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1):162164.

[6]余忠,石德金,邓燕雯等.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模型及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的视角[J].科技和产业,2010,10(1):1923.

[7]张振刚,陈志明,余传鹏等.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基于小榄专业镇的案例分析[J].技术经济,2014,(01):2432,103.

[8]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绩效管理与考核办法[Z].2013.

[9]陈丹青,温琴娜,周艳等.基于aHp的区域创新科技服掌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消费导刊,2009,(3):206207.

[10]李聪,杜伟锦.浅谈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及评价[J].经济论坛,2007,(22):3537.

[11]周宇英,陈金德,罗祥.广东省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06):6669.

[12]王斌,赵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黑龙江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2226.

[13]张日鹏.陕西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西安:西北大学,2011.

[14]申屠俊捷,兰文燕.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论坛,2009,(16):9093.

科技服务行业研究篇7

2008年,在纪念国家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大会上,中心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先进服务机构”称号,2009~2011年,连续获得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评选的“生产力促进(服务贡献)奖”。

一、核心业务及服务特色

近年来,中心按照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实施“两服务行动”,积极参加“科技援疆”,面向决策主体、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服务,逐渐形成核心业务及特色服务。

(一)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围绕全省经济、科技发展,提供决策性、全局性、战略性和时效性的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为政府部门科技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产业集群服务。以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载体,整合政府、企业、科研院所资源,通过组织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工程、产学研合作、开辟俄罗斯市场、开展对外交流、建设照明检测平台、新产品推广等,服务于我省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

(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发挥中心的科技中介桥梁作用,以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主线,以科技型企业培育与服务为重点,深入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组织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四)tRiZ理论推广应用。围绕全省创新方法试点工作,面向企业、科研机构、教育系统三个群体,采取“培训先行、试点推动、典型引路”等方法,组织开展tRiZ理论宣传、培训、学术交流、企业示范应用和创新设计大赛一系列工作。

二、服务绩效

(一)强化战略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中心相继承担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和起草、承担了《黑龙江省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对策研究》、《黑龙江省新材料产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黑龙江省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黑龙江省科技发展优先领域技术路线图研究报告》等多项重大、重点研究课题,为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推广应用tRiZ理论,助力企业自主创新。

中心80%人员参加过tRiZ理论专业培训、专题报告会,初步培养出一支18人的tRiZ理论培训师队伍,形成了5人的核心服务团队,其中1人获得matRiZ协会三级tRiZ师资,5人待认证3级师资,2人获得tRiZ协会二级认证,2人获得创新工程师认证。中心编辑出版tRiZ基础教程,奠定了国内领先地位。先后承担国家创新方法专项项目3个,省级创新方法科技攻关项目3个,创新方法成果转化两项;举办省级tRiZ杯大赛2届,部级tRiZ杯大赛2届;专业培训班7期,学员2400人次,培训报告会12场;主办tRiZ专题网站访问量65万人次,列全国同类网站之首。

(三)服务LeD产业集群,提高创新与产业升级

为推动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举办了多届“国际LeD冰雪景观照明创新设计大赛”,吸引了全国各地数十家LeD企业参赛。为推动我省LeD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金融紧密结合

通过开展对接会,每年均有约20余项签约,共达成合作意向50余项。2013年已有15个项目申请了省内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中心组织20家高新技术企业参加赴俄参加滨海边疆区交流合作对接会和开展科技招商活动,已有4家取得了良好对接效果。中心还积极走入大庆、双鸭山、伊春、密山等地市,联合当地科技园区、产业基地共同推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如推动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与大庆恒通公司对接,双方达成合作开发“罐体探伤机器人”项目,签约金额预算100万元。

中心结合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创新创业大赛举办、科技成果招商等工作,征集到130家企业的融资需求,涉及融资需求资金额度11亿元,向26家金融、投资、担保机构进行了推介。今年已有151家企业贷款265笔,贷款总额22.51亿元,贷款利息总额为2.09亿元,其中2012-2013年贷款利息为1.47亿元。

(五)服务创新创业,探索科技服务新模式和新途径

科技服务行业研究篇8

关键词:陕西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功能定位;共性技术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166-04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地方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组织不断涌现,有效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并为新时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经验,但在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陕西省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例,试对此作一探索。

一、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的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科技发达省份涌现了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组织,其快速发展,有其客观的现实需求和条件。

首先,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传统企业和产业类研发组织在高端人才聚集、激发研发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快速跟进服务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等方面存在严重体制机制障碍,迫切需要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创新。这就为服务产业技术创新的研发机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而产生集产品开发和产业创新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统筹产业创新资源,加强政、产、学、研、用结合,迫切需要在政府支持引导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产业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联合共建新型研发组织,形成新的研发机制[1]。

其次,企业竞争由产业链向研发链前移,新产品研发速度加快,对专业化研发服务需求越来越旺盛。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和竞争的加剧,企业对新产品研发的重视不断增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兴产业领域,其新产品研发节奏不断加快,对专业化研发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为专业化研发组织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

其三,高校和科研院所已储备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成果。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发展,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实力大幅度提升,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也积累了丰富的贴近市场的高水平研发成果。但由于原有体制机制的障碍,使这些高水平的人才和技术流动困难重重。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现代大学和科研组织机构扩展服务社会功能,直接为企业技术创新和区域产业创新服务,加之市场决定性作用在高校科研机构发展中的日益渗透,促使新型产业研发组织不断诞生,并为新型研发组织涌现提供了动力和丰富的创新资源。

其四,地方科技创新积极性的提高和地方实力的大幅度提升,为新型研发组织大量涌现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条件。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方财政实力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据统计,2010年地方财政支出73884.43亿元,是中央财政支出的4.6倍之多。在财政科技投入方面,2007年地方也首次超过中央[2]。地方雄厚的财政实力,使得地方政府有更强的资源配置能力,从而由市场自下而上滋生众多新型研发组织并在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迅速发展。

二、陕西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实践探索

(一)基本概况

陕西省在国家的长期支持下,其科技教育和区域创新能力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是三大科技聚集区(中央科技极、沿海科技带、内陆科技圈)之内陆科技圈的主要省份。但陕西省科技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国家强、地方弱,高校科研院所强、企业弱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重点高校和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科技资源丰裕,直接服务地方组织的地方科技资源稀少。同时,其优势学科和研发领域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而作为陕西省主导产业的能源、矿产、化工等产业技术资源稀少、研发能力薄弱。从而形成陕西特有的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由于体制机制的障碍,科技资源和成果与市场、企业“分隔”、“分离”“分散”的“三分”现象严重。对此,陕西省历届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从“八五”时期大力推动高校建设大学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九五”时期开展“1851”重大科技产业化行动,促进高新区向“一区多园”发展和建设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创建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园等4家部级大学科技园,再到“十一五”全面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组织重大科技专项,组建产学研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科技产业园区等重大举措,收到一定成效,但尚未从体制运行机制上触及制约陕西省科技与经济相分割、相背离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症结。

为此,陕西省借鉴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和江苏省苏南工业技术研究的经验,认为必须改革现有科研体制和运行机制。陕西省选取重点高校作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建立产学研用结合、具有市场运作机制的新型科研组织,于2005年决定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由其和陕西省科技厅与西安、咸阳、宝鸡、延安、榆林五市政府及西电集团公司、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大型国有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此后又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5家大学,建立了陕西电子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陕西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院、陕西能源化工研究院和陕西循环经济工程研究院等5家a业技术研究院。

(二)运行模式创新

产研院在创建初期,陕西省就确立了“政府推动、高校主导、企业支撑、国际合作、市场运作”的建设思路和运作模式。所谓政府推动,就是省市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除了出台相关政策外,省政府主要领导每年都要主持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协调解决产研院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所谓高校主导,就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研发组织机构平台和人才及技术成果,依托高校组建和负责日常管理,理事长单位由高校校长或主管科技副校长兼任。所谓企业支撑,就是吸收企业采用会员制,吸引更多企业加盟共建,每个产研院都有近10个龙头大型企业参与建设。所谓国际合作,就是以世界科技创新趋势为导向,以国际化发展为方向,引进发达国家技术、人才、成果和国际风险资本,扩展国际合作研究开发领域,帮助企业利用掌握国际先进科技资源。所谓市场运作,就是坚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用户需求为倒逼,根据市场和产业需求提供技术成果和服务,遵循市场规律运作。总之,产研院虽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但它不是官办,不纳入政府序列,而是由政府引导,大学、企业、科研机构、金融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协同创新的新型研发组织。

组织机构方面,产研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下设综合管理部、资产管理部、创新服务和技术研发等部门,并建立决策咨询委员会,为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其理事会的组成由大学和相关企业会员单位领导及著名专家组成。理事会是产研院的决策机构,负责产研院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制定相关政策、筹措运作资金等重大问题[3]。产研院实行“小核心、大网络”的组织形式,建立网络化的动态组织系统。“小核心”由产研院自身的核心管理与研发转化体系构成;“大网络”即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人员互动,统筹在陕各类科技资源优势,建立产业创新战略联盟,逐渐形成目标协同,不断发展的网络化组织管理和技术成果推广体系。以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例,其依托西北工业大学,与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组建了“流体换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纯超细硅微粒研发中心”等多种技术研发部门,并与西安高新区合作组建了“军民结合科技孵化器,同时与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建股份制研发中心。

从产研院的运作模式和组织结构可以看出,其主要特征一是它的公共性与社会性,运营的非赢利性[4]。产研院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组织在于其性质的社会性。它的公共性性质是由其研究开发的基础性和科技服务的社会性决定的,而经营的非赢利性则是由其性质的公共性决定的。二是科技创新、服务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与产业界关系的密切性。陕西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技创新及服务工作,切实加强科技创新、服务的综合性和连续性,贯穿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研究开发、中试、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创新链上、中、下游整个链条。

(三)主要成效

经过几年的发展,陕西产研院在支持陕西重点行业发展、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资源整合和军民融合等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领域,支撑行业龙头企业攻克了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并实施产业化。例如,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和西电集团组成的产学研结合体顺利攻克了±800KV干式直流套管的关键技术,研究并实现了产业化。该项目受到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国机械联合会和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的高度重视,项目完成后年产值可达2.1亿元;投资3个多亿的咸阳套管产业化生产基地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与航天六院共同开展化工生物装备的关键技术攻关与技术集成,实现了化工生物装备系列化、产业化,填补了国内空白,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整体项目获得航天企业债券2.7亿元[5]。

二是探索了产学研结合进行项目运作、孵化企业的新模式。首先是根据企业需求,筹措资金建立研发平台和研发团队,攻克关键技术,或将技术及专利一次性转让企业;其次是接受企业委托,整合资金、技术,形成公关团队攻克关键技术,依托科技成果孵化高技术企业,为行i龙头企业配套产品,拉长产业链;第三是组建融资公司,进行资本运作,实现军工技术向地方转移。

三是探索了资源整合新模式。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积极整合宝鸡、汉中地区以及西安高新区、阎良航空产业基地、西安航天产业基地、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及军工企业等资源,组建产研院分院,搭建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提升区域经济创新能力,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探索了新模式。

四是探索军民融合新路径。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整合陕西军工企业、科研院所资源,组建了陕军工资源信息库、“军民结合科技孵化器”等平台,联合军工企业孵化科技企业,为军工科技成果向地方转移,实现军地对接探索了新路径。其他成立较晚的陕西能源化工技术研究院、陕西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院等也都依托所在高校优势,通过产学研官合作、创建企业创新孵化器等,分别在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农产品深加工及陕西地区二氧化碳地下地质封存及综合研究等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陕西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陕西工业技术研院等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在体制机制运行进行了有益探索,其虽然在整合区域科技资源,组织攻关共性、关键性技术,科技产业化,孵化科技企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作为新型研发组织,其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理事会会议尚未形成制度化,联系松散,其决策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理事会由依托高校校长兼任,受时间精力和价值观念所限,往往从高校自身利益考虑较多,更加关注高校自身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从而使产研院工作和研发重点得到削弱,并与省内行业骨干企业(会员企业)亟需的技术研发需求相脱节和错位。

2.产研院目标定位分散,赋予太多功能,从而难以突出重点,对产研院运行进行科学评价和考核。这是目前产研院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从上述陕西产业技术研究院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可以看出,产研院这一成立不久的新型研发组织,既要组织高校大量科技成果转化(移)、扩散,又要凝聚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组织协调多方面力量进行协同创新;既要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兴产业,又要建立自己的研发基地平台,研发地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既要参与和帮助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构,又要参与企业研发项目的融资和股份制改造;既要为会员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人才培训、创新发展战略咨询等服务性工作,又要与地方政府合作,在省内地市建立产研院分院,解决地市地方经济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及开展软科学服务等等,从而使建立产研院的宗旨――攻克产业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的目标远未达到。

3.产研院总体运行效率效益欠佳,远未达到预期目的。既未有效提供更多产业共性技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未更好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据统计,2010―2015年间,陕西省高校50%以上的科技成果并未在省内转化,而是转移至省外。

四、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功能定位分析

借鉴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和江苏省9家省级工业技术研究院及浙江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的经验,根据陕西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际,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功能定位除了在初建期(1―2年)重视所依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积累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外,在建成期应以服务区域创新和产业创新为主要任务,着力为区域主导产业创新提供公共共性技术支撑和服务。这一功能定位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这是由科技产品的不同经济属性决定的。科技产品和技术创新成果可分为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三类。按经济学原理,为企业研发活动服务,目的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所需要的科技产品,属于“私人物品”,且专用性强,归企业所用,流动和共享性小;而那些基础性强、共性强、主要承担“国家使命”的科技成果,为“公共物品”,介于国家和企业之间主要为地方科技经济或产业发展服务则属“准公共物品”[6]。产业共性技术作为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普遍应用,其研发成果是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高度影响的一类技术,它既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品,也不具备商业独占性。由于其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品,也不具备私人物品的独占性,因而很容易出现营利机构和非营利机构都不供给的局面,出现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和扩散的组织失灵,即单个个体由于个体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共性技术开发的要求[7],只能由带有共性的多个个体联合的如产业技术研究院来提供。

2.这也是由解决陕西省行业共性技术供求矛盾决定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推动原中央属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改制的推进,陕西众多的原有行业研究院所转制后,已经成为独立企业,与行业内企业成为竞争关系,难以发挥公共性技术服务的职能。另方面,陕西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的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实际尚未充分建立,行业共性技术提供出现缺位。尽管陕西作为科技大省,建立了不少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重点高校、重点国有龙头企业建立了众多的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等,但这些依托重点高校的科技创新基地,其组织性质决定其功能定位都不可能提供地方行业共性技术。例如,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三家大学科技园,其主要功能就是孵化大学科技成果,使其成为成熟的成果,或孵化为成熟的企业推向社会,转化大学科技成果。依托高校的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其功能定位则主要是完成国家使命从事基础性、前瞻性应用技术开发应用,地方可应用性不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开发技术也多处在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中、上游,缺少中试环节。依托重点龙头企业的工程技术中心,所开发技术也多为自身垄断,难以提业共性技术。如在“十一五”时期,陕西省通过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创建9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取得了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工程技术成果,但这些中心受体制制度制约,大多依托高校,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依然困y;依托企业的又仅使所依托企业得益,产业共性技术开发服务公共功能尚未能很好发挥,技术转移、行业共性技术推广等技术收入依然偏低。如工程中心三年的总收入中,中试产品收入约占96%,其中被调查的64家工程中心产品收入共达1663484万元,由企业为依托的中心创造的产品收入达到1648431万元[8],几乎占到99%,技术性收入微乎其微。

3.这也是国内外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经验证明的。实践表明,明确的功能定位是工研院等新型研发组织发展的根本保障。传统研发组织难以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就是功能定位模糊。由于功能定位不清晰、发展目标多重、要求过多,导致考核指标繁杂,从而致使这些机构和人员都难以适从,难以集中精力从事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和服务的根本任务。而产研院等新型研发组织的诞生,具有明晰的功能定位,明确了主要考核要求,确保了其健康快速发展。例如,江苏省多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主要定位就焦聚于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和应用,突出重点,特色鲜明,获得了巨大成功。再如,浙江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就是针对浙江省绍兴纺织产业中小企业聚集,但企业无力组织产品开发创新的实际需要,在政府的推动下,由轻纺中心与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共同成立的。该院成立以来,为当地企业解决了大量共性技术难题,有效推动了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宝明,刘光武,丁明磊.我国新型研发组织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13,(3):27-31.

[2]周华东.新型研发组织运行机制调查及建议[R].调研报告,2012-12-07.

[3]牛振喜,安会刚,郭鹏.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6,(4):40-44.

[4]胡文国.创建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核心的新型技术创新联盟――以深圳工研院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

术管理,2009,(3):197-199.

[5]课题组.产学研结合的陕西模式:从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实践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n].科技日报,2010-07-25.

[6]杨忠泰.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3):78-82.

科技服务行业研究篇9

关键词:德国;技术转移体系;借鉴

中图分类号:F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203-03

一、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德国凭借其保留的大量科技人才和工业基础,以及有利的国际环境,迅速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和崛起。德国的科技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是欧洲最大的技术拥有国和出口国,其科技产出能力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根据《2007年德国技术能力报告》中世界市场上的重要专利产出地统计,德国是每百万人288件,美国是245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平均水平是173件。

德国国内的科研能力60%以上集中于企业,高校约占20%,科研机构所占不到20%。德国的技术能力集中度相当高,国内科技研究和发展能力30%以上集中在西门子、拜耳等7家大公司,这些大型跨国公司承担着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开发新产品的重任。随着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研究开发的难度加大,德国大企业间的合作日益增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技术转移市场的发展。德国技术转移市场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来自于国内的中小企业,德国工业企业中65%属于创新型企业,服务业中这一比例也高达48%,而德国的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5%,技术创新是德国中小企业的生命所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开始加大研发的投入,德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科技政策,积极资助科技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推进科技制度创新和科技型风险基金的发展;强化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经过近20年的发展,德国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形成了结构合理,服务水平较高的技术转移体系。

二、德国的技术转移体系及其主要机构

德国的技术转移体系是建立在其科研体系基础之上的,与科研体系的紧密联系是其最大的特征和优势,这是因为许多科研机构不仅从事技术创新活动而且也深入到技术转移和推广的工作中,弗朗霍夫协会便是此中的典型代表。其第二大优势是技术转移体系与广大中小企业的合作是广泛而深入的,德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多、科技水平高,技术创新是企业战略的重中之重,除内部研发外,寻求外部技术转移服务是其开展技术创新的第二大途径,德国大多数企业都接受过技术转移服务,并且与技术转移机构保持长期的服务关系。另外,这个体系是以各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专家团队为人力支撑的,这是其高水准服务的首要前提。

德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主要有:德国技术转移中心、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和弗朗霍夫协会。三者在定位和服务侧重点上是有明显的层次和分工的:德国技术转移中心是部级的公共技术转移信息平台,提供最基本的技术供需、专利等的信息查询和简单的咨询服务;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是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并已在国内和国际上建立庞大的分支系统,其服务内容除了有深层次的技术咨询、研究开发、人力培训、国际性技术转移外,还涉及企业管理运营方面的服务;弗朗霍夫协会则是凭借自身的物质基础(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和高校的人力和形成属于自己的研究所,直接为德国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服务。以下是各机构服务内容和运作方式的详细介绍。

德国技术转移中心

德国技术转移中心是德国的一个全国性非盈利公共组织,它分布在德国各地,原则上每个州有一个分中心。各分中心是在各州经济技术和交通部指导下开展工作,其运行经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政府,即各州的科技基金会,另一部分来自工商协会,即各行业企业缴纳的会费。中心的人员构成具有较严格的专业分类和配比,具有较多的高新科技领域的博士和硕士,同时聘请领域内权威人士担任科技顾问。

中心针对企业的主要服务职能包括:

1.技术交易服务。无偿为技术供需者提供中介服务,将企业和技术供需信息纳入技术数据网络,形成网上交易市场。

2.咨询服务。负责本地区范围内的企业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为企业寻求合作伙伴,支持该地区的技术创新。

3.专利及信息服务。帮助企业查询专利信息以及申请专利的咨询,为企业查询国内外的科技、经济和科研成果等各种数据。

上述服务均为面向企业的无偿服务,除此之外,分中心还担负着本地区产业和科技发展的前瞻研究,探索对未来有深远影响的科研课题,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方向,并对在这方面开展科技研发的企业和机构提供各方面帮助,包括从政府部门、科技基金会和欧盟组织中为企业谋求创新资金资助。同时,组织各种形式的学术报告会和展会也是中心的一大职能。

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

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于1971年,是德国最大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是不依赖政府的民间机构史太白基金会的子公司。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史太白已由一个州立的技术转移机构发展成为国际化、全方位、综合性的技术转移网络。其定位于技术转移服务组织,担当政府、学术界与工业界的联系平台,从各类型顾客的需求出发,致力于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各阶段,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顾客利益为中心工作的首要目标,力求向顾客提供高效、灵活、非的服务。

史太白具有现代组织结构,总部由理事会、委员会和董事会组成,在54个国家设立了739个分中心(其中2007年新设立83个分中心),各分中心独立核算、自由决策。史太白在全球共聘用1340名员工,项目人员2907名,各类专家教授762名,收入达1.09亿欧元。

史太白的服务领域及特色:

1.咨询服务。史太白的咨询服务是以其强大而又完备的专家网络为基础,能够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迅捷而又弹性的做出反应,找到具体领域的专家予以咨询。咨询的内容和形式分为:

・一般咨询。可提供一定时限的免费服务,通常免费时限为5个小时,此免费服务为中心创造了大量用户,是中心实质性项目的主要机会来源。

・专家咨询。由特定领域的专家提供服务,专家的咨询收费标准为,教授1500马克/日,工程师900马克/日。

・管理咨询。为企业进行形象、产品设计,总体战略策划和全面质量管理策划等。

・评估和专家报告。对技术项目进行技术、经济、人力资源和风险和不确定性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评估。

2.研究开发。企业可以就以下内容向史太白寻求服务: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系统的样机开发、测试、专利申请到生产实施,还有现有工艺、程序和产品的工业技术进行优化改进等。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作为研究与企业界之间的中介,有一大批在各个领域具有真知灼见的专家,可以直接向企业提供第一手的高新技术,协助企业完成技术创新。有的情况下史太白也会针对客户的研发需求,安排客户与研究院所和工业合伙人的合作,这完成得益于史太白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紧密联系。

3.国际技术转移。向各分中心顾客提供国内外技术项目信息,构建跨区域、国界的国际技术转移平台,目前史太白已在54个国家设立了739个分中心。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最重要的作用是向中小企业提供帮助,使它们能够成功地进入未来有增长前景的市场,如亚洲或美国。史太白中心既与金融上可靠的风险协作合伙人保持联系,也与前沿研究和商务机构的国际网络建立联系。

4.人力培训。为企业提供前沿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成功管理战略的培训,培训的方式主要有:举办技术或商务课题研讨会;举办信息对话,通报最新的关键技术;对企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提升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课堂培训,1998年成立了柏林史太白大学,宗旨是培养具有创新理念并有较强实战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特色在于学术界与工业界之间技术工艺与科学知识的相互结合与转移。

弗朗霍夫协会

弗朗霍夫协会是德国最大的科研机构,共有员工12000人,年度预算超过10亿欧元。1949年由德国联邦政府设立,目前已经成为半官方半企业的全球性应用科学研究推广机构,分布在德国40多个地区,拥有58个研究所。协会不隶属于政府或其他部门,为独立的法人团体,具有现代的组织结构,组织层级由高到低有会员大会、理事会、执行委员会和高层管理者会议。协会的科研经费有70%来自企业和政府委托项目的收入,30%为政府负担。

协会致力于应用研究领域的技术开发,为中小企业及政府部门提供合同式的科研服务,通过改进技术能力和生产工艺,加强其工业伙伴的竞争力。协会有以下8个研究领域:信息、通讯、生命科学、微电子、表面技术、光子、制造和材料。所提供的服务有: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引进;旧有制造技术和生产流程的改进;各种形式的与技术相关的咨询,包括技术的信息和数据、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质量和安全评估等。

研究所是研发项目的具体实施单位,设立于各地的大学之中,在大学中选聘各研究领域的知名教授担任所长和技术骨干,负责研究所的研发工作。其中有40%员工为高校的在读博士和硕士,学生员工在专家和教授的指导下工作,其工作时间长、报酬低,大大降低了研究所的人力开支,同时也使得学生们能突破大学资源的限制,通过实际课题的锻炼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

弗朗霍夫与史太白在研发服务的最大区别在于:史太白更多的是安排企业客户与科研机构进行研发合作,或直接将客户的需求委托给科研机构;而弗朗霍夫则是凭借自身的物质基础(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和高校的人力和形成属于自己的研究所,来攻克研发课题。所以,弗朗霍夫拥有大量的技术专利。

三、对于发展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的借鉴意义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发展科技中介和技术转移,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技术转移体系,但从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的作用来看,仍远远落后于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的构建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目前,我国技术转移机构大体有以下几类:

第一,部级常设技术市场。由科技部和各地市政府及其科技部门成立,大多采用会员制组建方式,以上海技术交易所、深圳国际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为代表。

第二,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由发改委、教育部与地方高校或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以地方高校或科研院所为依托,整合科技、人力、科研设施等资源,推动本单位科技成果向社会转移,以中科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为代表。

第三,并不以技术转移业务为主业的兼营机构。主要为技术产权交易所,技术的产权交易方式近年来开始在我国兴起,将技术市场和产权市场融合在一起,为科技型初创企业以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提供融资市场,并为创业资本提供了退出市场。

第四,综合型网络服务平台。以上海市为例,主要有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国际技术转移信息服务平台和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比之德国的技术转移体系,我国技术转移体系机构种类繁多,但各机构规模小,结构松散,彼此间缺乏联系,难以形成网络化调配能力。作为沟通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桥梁,我国技术转移机构与二者的联系不够紧密,首先无法融入高校和科研机构,发掘其人力和科研能力,只是停留于其即有的科研成果,我国虽然也依托高校设立了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但此中心目前只担负高校技术成果向社会推介的职能,无法真正利用高校科研资源,承担企业的技术需求课题;同时,我国广大企业包括科技型企业,尚未真正了解和熟悉技术市场,无法很好利用技术市场来开展技术创新。另外,各机构间虽有合作关系,互通供需信息,但只有建立起统一的技术信息服务平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市场效率。

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的低效现状并不能完全归因于其自身,这与我国的科研体系和社会经济结构有关。例如,科研院所依靠国家拨款开展研发活动,其科研成果应当归属国家,科研人员并没有所有权,即使实现技术转移也只是为国家和单位谋利,个人只会因为在科研活动中所做的贡献而获奖励,而较少通过促成技术转移而获得奖励,所以科研人员不存在促进技术转移的激励因素。然而,德国的弗朗霍夫协会以其特有的研究所形式,使得其研究成果归属于研究所,研究所便可将其成果支配给企业。目前,我国技术转移体系市场化步伐太快,政府未能在整个体系中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而德国的技术转移体系,即有非营利性的德国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全国性公共服务平台和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又有半官方半市场形式的弗朗霍夫协会,这对于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的构建是个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H.normanabramson,Joseencarnacao.technologytransferSystemsinUSaandGermany[m].washington.D.C:nationalaca

demicpress,1997.

[2]Greg.i.okoro.technologytransfer,appropriatetechnologyandCulturalReceptivityproblems[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

merceandmanagement,1992.(2).

[3]Davidpollar.,innovationandtechnologytransferintermediaries:aSystemicinternationalStudy[J].advancesininterdisci

plinaryStudiesofworkteams,2006.(12).

[4]HardingR.CompetitionandcollaborationinGermantechnologytransfer[J].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UK).2002.5

[5]刘强,赵晓洁.德国国家技术创新系统运行机制[J].德国研究,2003,(4).

[6]吴作伦.德国技术转移中心的考察和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1).

[7]周家伦.德国科研体制和科技队伍的建设[J].德国研究,2001,(1).

ResearchontechnologytransferSysteminGermanyanditsReference

wanGJing-ya,CHenSong

(Schoolofeconomics&management,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科技服务行业研究篇10

关键词:创新驱动产学研区域合作实施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4;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152-02

为应对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高等教育创新驱动的新期待,高校应树立“主动适应、主动服务、引领创新、促进创新”的理念,积极开展国际地方行业继续的战略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以成果转化为重点,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推动技术创新转变为技术进步,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总之,各高校若想在新一轮的科技浪潮中获得新新突破,必须契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及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大力实施产学研及区域合作战略。

1产学研及区域合作战略助推高校特色化发展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主动服务国家社会需求往往是大学迅速崛起的重要条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世界知名高校投入到产学研的实践当中,产生了美国的“硅谷”、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日本筑波科学城、英国剑桥科学园、苏格兰硅谷、以色列硅溪、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等著名高科技产业基地。高校在支撑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同时,在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大学文化形成方而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以英国华威大学为例,是典型依托和工商界的密切联系获得发展的顶级高校。1984年学校建立科学园区,截止2012年园内共设有超过70家高科技公司,校企华威制造集团是欧洲最大的制造中心。学校与金融界、商业界以及制造业超过1500个企业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联系,包括许多知名跨国公司,通过解决这些企业所真实面对的难题,学生和教员可接触最前沿的技术与思想,成为毕业生步入社会很明显的优势。

随着我国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各高校加快了产学研及区域合作的步伐,特别是985高校,较早开展了产学研实践并取得一系列成绩。以同济大学为例,依托同济优势学科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交通、经济与管理等的吸引力,形成以城市设计等相关研发设计服务为核心的知识型、生产型服务业集群。学校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产业集群中以研发设计为主产值占区域总产值的70%多,80%左右的创业者为同济教师或校友。创建“政府―高校―产业”协同推动的新模式,实现“校园―产业园区―社区”三区联动,构筑了较为完整的“学科链―技术链―产业链”知识型产业生态链。同济科技园提供大力支撑:建立了投融资、项目申报、人力资源、创业培训、市场推广、专业中介、评优评先、财务专业孵化服务平台;搭建完善了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实施了联络员、辅导员、创业导师的企业服务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三级孵化服务体系。

产学研和区域合作战略在高校特色化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不少高校在办学理念和实施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差距。如缺乏学校的统筹规划,组织机构缺乏统一协调;对企业需求了解不够,缺乏对企业缺乏引领企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师资队伍特别是年轻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环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科技园载体资源不足,在国家新一轮创新驱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基础薄弱;产学研与人才培养有一定的脱节;能承接学校产学研政策相对独立的技术转移载体需要继续强化等。

2产学研及区域合作战略实施路径

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高校应从机制体制、学科结构、平台基地、师生参与几个方面着手提升产学研及区域合作战略。

2.1完善体制机制,为产学研和区域合作建设提供支撑保障

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合作机制。鼓励教师以职务成果创办企业,推动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推行知识、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建立,重奖获得重大研究突破和重大技术发明、科技成果转化取得重大效益的科技人员。应更好解决股权激励如何落实到具体的科研人员身上,增强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支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研究和自主创业,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习基地的评估办法。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按照创新平台功能确定不同的投入和运行方式,探索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机制。对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及业绩考核中,应重点考核其成果转化创造的经济效益及企业的评价。建立灵活高效的协调管理机制。由相关职能部门制定适宜推进产学研的协调措施,组织和协调教师在跨部门、跨学院和跨专业之间的协作,引导教师积极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深化研究生科研助理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生力军作用。

建立快速有效的沟通反应机制。组织校内外知名人士和专家,认真研究区域需求、行业需求和融入模式,赢得地方政府和企业信任,服务区域社会,进入行业主流。密切跟踪企业产品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需求,通过开展有企业支持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集成,直接参与企业开发活动,加强与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合作,壮大产学研联盟。

2.2优化内部结构,增强产学研和区域合作的内在能力

科学规划学科专业结构和产业急需的学科专业。学科专业结构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要求,实行学科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培育地方支柱产业与新兴瞄准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需求,组建优势特色学科群。推动有条件的专业和研究领域深化国际化合作。把国际化的在落脚点向“协同创新”靠拢,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紧密契合国家战略发展,加强和产业界的联系,紧扣国际大潮,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科建设定位与国家重大产业、科技发展潮流的有机结合。

校区功能改造升级,打造以学校特色专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建设开放型校区,形成知识外溢,实现园区内部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的共享,支持校内资源对研究机构、企业、社区的开放共享。通过立体化、深层次的产学研用合作体制机制,以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带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科技成果服务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先进的思想理念引领都市先进文化发展,发挥咨询、智囊作用。

2.3加快平台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和区域合作实质性发展。

建立对应学校不同层次区域产学研合作基地。积极筹建产业研究院,聚焦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依托产业化论坛和产业化信息平台,汇聚熟悉技术、市场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构不同层次的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平台,注重区域示范研究院建设。与国际知名机构成立“学校-企业”联合研发中心,进行对口共建研究。加强与中科院等研究单位的合作,共建高水平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建成多个能反映本专业领域最新发展趋势、学科覆盖面广、实践教学功能完备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强化学校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全面激活产学研合作技术供方机制。成立技术转移中心,作为技术成果展示、对接、洽谈交易的窗口,帮助技术转移中心由“虚”变“实”。技术转移中心可与地方政府合作,主动对接需求,建立政产学研型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同时要重视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注重同中小企业合作以及成果转化。

学校争取地方政府建立合作,构建学校与企业、地方政府的信息交流渠道,对接需求,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共同搭建重点专业的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及实践、就业基地。完善地方合作工作体系,为学校在地方合作、企业合作领域的决策提供咨询,推动合作项目的实施。通过这个平台有人才、有仪器设备、有技术、有服务人员,把学校的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平台为地方企业、社会提供专业知识服务。成立地方社会经济研究智库,为地区社会发展提供咨询和建议。

将科技园区的拓展和功能完善纳入学校产业的整体规划。利用科技园区、学校资产公司的平台筹措产业化基金、投资基金,服务学校和地方发展。重点完善企业孵化、技术支撑、技术服务三大平台建设,深化科技金融与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园区入驻企业核心竞争力。

2.4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鼓励师生参与产学研合作和区域合作。

鼓励具有工程能力和市场意识的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鼓励教师投身学校举办(参股)的科技企业。依托校内产学研平台,设立“科技特派员”,鼓励知名学者、教授参与地方产学研活动。学校设立企业特聘教授岗位或者讲席岗位,吸引优秀的企业家到学校任职。引进业界师资加入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以弥补现有师资工程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

培育知识服务团队,将知识服务能力纳入学校未来发展和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主要战略体系。通过遴选培育新的知识服务团队投入区域产学研活动,不断探索创新创业人才、知识资源、知识产权、社会服务方式和技术转移等发展新机制。此外,知识服务团队建设需不断推进,实现品牌知识服务团队、优势知识服务团队和特色知识服务团队的健康、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创业的人。建立科研项目、科研平台和创业创新基地向学生开放的机制。推动与企业合作,建设相对稳定的“研究开发―实验教学―实习培训一体化”的本科生、研究生实习基地,实现从社会实践到专业实践的转变。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和具备的条件,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的支持力度与范围;强化与相关科研单位的合作力度与深度。在规模上扩大产学研合作项目数量,从产业链、产业群着手,打造出符合学校特色的鲜明模式。

完善、深化研究生科研助理机制。积极鼓励研究生毕业后利用导师的科研成果进入科技园创业。未来应继续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硕士与企业博士后建设工作。组织调研,选出条件成熟的院系和专业,试点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并与企业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3结语

总之,高校推行产学研和区域合作战略是获得跨越式发展的机遇。高校应以产业需求和区域需求为中心、以行业及区域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为导向,建立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及区域社会融合的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学校与企业及区域发展的结合,推进相关学科深层次融合行业主流和社会发展主体;提升学校教师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能力,提升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特色,提升学校对行业及区域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度,全面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支撑和引领。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大学排名与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

[2]曹昭乐.华威大学“弯道超车”发展分析[J].大学:研究版,2014(12):56-63.

[3]樊亚明,王凤玉.经营大学:英国华威大学办学理念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4(2):103-106.

[4]陈强,赵程程.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发展中的政府策动演化路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9-116.

[5]叶志明.从科学、技术和应用的关系谈产学研人才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10):18-19.

[6]马廷奇.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人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1(6):44-46.